时间:2023-03-08 14:53: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物理教师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包含探索精神、求实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等。而初中物理教学涉及的科学精神却有其独特的优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心。在进行物理实验时,要养成认真、细心、谨小慎微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变得更严谨,培养实事求是的性格。实验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完成的,存在质疑,存在好奇,学生在实验时不断思考,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多数实验都是在学生的相互配合中完成的,没有合作,就感受不到团队的力量、集体的魅力,物理实验的进行可以让学生学会和同学更好地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探究式物理实验中会更好地尊重事实,遇到困难时勇于挑战并挖掘潜能,在与队友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总之,物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时候,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初中物理中处处渗透着这种思想,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是物理教学的要求。物理教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最基本的一些运动规律,无论是宇宙星体,还是力学、磁场、粒子,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生活中能见到的现象。物理教师应将辩证思维融入对这些知识的讲授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力的相互作用告诉我们对立统一规律,物态之间的相互转换中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课堂上努力将这种辩证思维渗透到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很好地运用,达到教学目的。
四、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
是最能让人感触深刻,并难以忘记的,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融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兴趣。物理教师应该在活动设计中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真切的自身感受中探索求知,培养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以为学生举办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发明、小创造,也可以对已有事物加以改造,创造出新的东西。或者组织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一个拥有共同爱好的群体中,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引领他们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2学生分组实验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物理概念、规律,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仪器的使用,基本的测量、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独立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它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器材必须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一方面可由实验室提供,也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准备某些器材,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自带毛巾,实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接触面粗糙程度”的理解;如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准备简易的小桌,既让学生熟悉了实验器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受力面积”这个概念.
1.3课外实验这是物理实验的一种补充形式,对一些需要用时间较长的观察实验,或不能在课堂完成的实验是极有用的.在学习了“摩擦力”这一内容后,布置任务观察自行车结构,哪些结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哪些结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物理上有许多小制作,对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很有好处,如要求学生制作牛皮筋测力计、制作小电机等,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帮助,如能提供少量器材、指导学生如何去找材料,或能提供模型便于学生仿制,对学生完成的作品应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以上的实验形式都是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整个物理教学中不可能只进行其中单一的实验方式,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课题选择合适的实验形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性学习经历的步骤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做实验,有时教师在讲台上简单地做一下演示实验,下面学生只是成了观众在看热闹,最后机械地让学生记住实验结论.有时也让学生做分组实验,只不过实验步骤早已设计好,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最后把获得的数据填入已有的表格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实验,这种教学,是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的,教学效果很一般.在这两年的教学中,我们及时转变观念,大胆实践,把“探究性教学”理念融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我们按排学生做分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积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猜想很多,对于猜想不正确的学生也要肯定他的积极性.有了猜想,怎样设计实验呢?教师的“导”要发挥作用了,如通过一系列的设问:“物理上常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某个物理量与两个因素的关系”“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关系时,应因控制哪个因素,怎样控制”“如何设计表格”等等.把实验设计的思路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正式实验前完全明确了实验内容、过程和方法,再通过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探究过程,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物理规律.探究过程的评估交流这一环节也必须重视,一方面,学生的结论可能有欠缺,有些认识模糊不清,如在前面的实验中,学生往往把“重力”和“压力”混为一谈,必须加以讨论,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可能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讨论如何加以解决,如在教“伏安法测电阻”时,器材很多,某处出现故障,实验就不能顺利完成,学生往往忙得手忙脚乱,能不能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故障,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方便以后的实验,自己也轻松.众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的奧秘.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性实验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物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可见,探究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前几年的教学中,曾有一个题目使我印象很深,题目是要学生设计“如何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当时试卷上能够准确回答的学生廖廖无几,即使过一段时间再考,效果也不理想.这两年,由于在教学中注重探究式教学,学生掌握了这种“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回答起来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物理学科本身就要求对客观事物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求必须尊重客现事实,避免主观臆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细微末节现象,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抓住要点,追根寻源才能获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例如,在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中,一些同学发现,当烛焰和观察者位于凸透镜同侧时,能从凸透镜上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和一个正立缩小的像.同学向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善于观察现象,其次要引导学生认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同时发生的,因而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第一球面反射时在凸透镜的后方出现正立缩小的像,而在第二球面折射时在凸透镜的前方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从而对现象作出了圆满的回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以及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的洞察力.又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实验中采用5Ω、10Ω、15Ω三个电阻,电压采用1V、2V、3V,在学生通过实验取得了相应的数据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电阻的阻值并不准确、电流表和电压表也不一定精确而且指针不一定在刻度线上,造成数据不一定符合正比或反比的关系.此时教师应多获取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指出学生不正确数据产生的原因,要求学生重新实验,取得新的数据.在分析数据时应指出:(1)当实验的条件在成比例地变化时,注意对应的实验数据是否成比例地变化;(2)一个结论、一个定律的获得,是经过多次的实验数据所证实的,所以我们至少要做三次,最后还要用全班各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才能得出结论.类似的实验还有研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关系、研究阿基米德原理等等.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应对发现的一些现象因势利导,告知学生如何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作风.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实验器具,有很多是教仪厂生产的,但还有一些教学仪器,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学生身边文具、家中或生活中随手可找到的废弃材料拼凑制作而成.这样,一则可以展开随堂小实验使学生参与物理教学过程,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二则弥补了实验器具不足,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懂得: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用身边的“坛坛罐罐”就可以研究深奧的物理知识.例如,让学生做“自制乐器”:学生们用竹子、塑料管做了哨子、竖笛;有学生用几根橡皮筋做成了高低音不同的“古筝”;有的用纸做成鼓,竹筷绑上布条做成锤,当堂敲击大小不同的鼓,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又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铅笔研究:(1)压力、压强;(2)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3)铅笔痕迹是由不连续的颗粒组成的;(4)研究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5)做成密度计,研究浮力等.再如,学生用纸研究:(1)比较不同纸片下落的快慢;(2)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3)惯性;(4)流速和压强的关系等.这种信手拈来的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形成自觉的探究行为.教师在用自制的器材演示时,应该告诉学生自制器材的制作过程,一则让学生体验到教师为教学做出的努力,二则让学生知道研究物理规律并不一定要精密的仪器,只要用这些仪器做出的实验,能说明物理道理、研究出物理规律即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会布置一些课外小实验,由于耳濡目染,学生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做出形态各异的作品来.有的作品构思巧妙,工艺水准较高,从这些作品中,教师就能观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一些小实验来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
1.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2.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了发展。
3.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4.教学“压强”时,上课一开始,向学生提出:“图钉的一头为什么做成尖锥形?”并指出,“如果我们学好了压强,就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学生顿时感到惊讶,想不到小小的图钉还有科学道理,随即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通过实验来了解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5.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以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6.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93-01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以数学为代表的理性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但相比起语文、历史等感性学科来说,作为客观性学科与人类现实生活的贴合度更大。以物理为例,物理是专门研究物质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学科,在经济、科技发展等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物理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我国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吸收能力,在初中阶段才开始将物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呈现出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往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效果却不理想,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出现偏差,那么整个教学效果则会雪上加霜。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问题分析
初中生是初次系统性的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缺乏相应的思想和知识方面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出现问题。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际,列举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
1、信心缺失
物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教材中虽然涉及到的大部分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但对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看,依旧存在学习难度。一部分学生在畏难心理的影响下,容易出现“不战即退”的情况,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因而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给自己以错误的心理暗示,本能的逃避这门学科的学习。
另外,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物理对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有的学生先天思维比较偏向于感性,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吃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逐渐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2、不良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现在大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时也不能有条理的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学习,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例题讲解时会强调很多重点问题,列举一些典型例子,有的学生习惯于直接在书本上勾勾画画,或者进行记录,但是书本上空间有限,容易导致记录的笔记混乱,给以后的复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教学方法刻板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已经普及开来,但很多教师依旧受到应试教育教学体制的束缚。“分数观念”依旧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无形的引导作用,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的时间超过三十分钟都是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这种忽略学生听课感受,高强度的知识传输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知识吸收的超负荷,即因为接收的知识量大,反而找不出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不仅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还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改革措施
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是一个好的现象,这表明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有继续完善的空间,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措施。
1、帮助学生重塑自信
首先,在教学伊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打好物理基础。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是良莠不齐的,为了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选择基础性的题目作为例题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减少,教师所讲的内容基本都能够听懂,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就会逐渐的提高。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以鼓励为主的教学策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发现学生身心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这样可以大大满足学生的虚荣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话语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带动信心的提高。
2、监督学生养成好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初中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具有一定的计划性。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即在教师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之前,学生自己事先对知识进行了解的一种准备行为。大部分初中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所以教师可以先将预习作为一项任务或者是课后作业布置下去,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帮助监督学生按时进行课下预习。另外,教师还可以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跟着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并且试着寻找问题的答案。监督和引导双管齐下,能够让学生逐渐适应课前预习这一行为,直到不用教师监督学生也能自觉地进行课下预习。
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和课前预习不同,大部分初中生都会主动做课堂笔记,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然后在听课过程中将教师讲到的重点物理知识,以及在课下练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同时,教师还可以不定时的进行笔记的抽查,以确保学生每一堂课都及时做好笔记整理。
收稿日期:2007―11―25
基金资助项目: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心”。
作者简介:辛丽娟(1965―),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理化学院物理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物理教学论。
一、引言
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是物理思维能力的核心。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未知学科知识的同时,设问、质疑、创建未知问题情境,应是物理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
实施问题情境解决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在物理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深刻、更生动地揭示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物理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人才。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培养具有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学生,是在未来教学中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社会基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韩愈深刻地诠释了教师的职责,定义了教师教学活动的中心范围,是课堂教学的写真,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最早理论。
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理论与模式,主要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是一种学生发现式学习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共同探索的教学活动,最大的收益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发现问题中所隐含的各种关系,并对其中某些侧面形成深刻的理解。
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解决教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发现学习,把发现学习、设置问题情境归结为:指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感,以唤起学生探究未来问题的热情;指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分析的思维去验证结论,以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理论。
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到的正确结论,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者。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处理在学习和实际中遇到的新异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二、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基础
问题情境指问题呈现的方式、环境及其结构。教育学家马丘斯金定义了问题情境教学的基本成分:
(一)新的未知的知识
新的未知的知识称为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解决产生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完成相应的智力操作所必须加以揭示和建构的知识,对问题情境中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建构是建立在认知主体的认知需要与认知可能性的基础上。问题情境中未知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反映同一类型问题中所共有的本质特性和规律。概括性是问题情境难度的标志,是人的思维过程的基本特征。
(二)主体的认知需要
问题情境第二组成部分,是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是思维的动机方面,是问题情境产生的必要条件。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兴趣、探索愿望,产生于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关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启动学生思维,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强烈的认知需要,并由此产生驱动思维过程的认知动机,问题情境正是这样一种思维的本源,从而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致力于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建构。
(三)主体的认知可能性
主体的认知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问题情境产生的充分条件。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难度,应依据:
学生要具有足够的知识的动作、技能,能独立理解、分析所提出的问题、任务。
问题情境的难度要考虑学生潜在的认知可能性的能力,学生具有认知可能性越大,他能揭示新的、未知知识的概括程度越高。
三、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的难度、模式多种多样,同一问题又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多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摸索出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
1.杜威1910年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
经验到困难困难的界定可能解决方法的产生通过推断检验解决方法解决方法的检查验证。
2.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问题解决的一般模式:
准备孕育明朗验证。
3.布朗斯福特和斯特恩一般模式:
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结果评价。
研究表明,以上这三种模式中,问题解决教学的焦点问题是选取什么样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无论采用那种模式,启发式教学都应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策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获得和应用的全过程,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根本所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本身,要提高教师的教学难度,更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平。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衡量教师问题解决教学的唯一标准,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
(二)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模式
对问题解决教学一般模式的研究中,博采众家之所长,把各个模式的优点整合,并兼顾物理学科、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特点,建立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模式。模式方框图如下:
1.元认知
元认知在物理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系统中箭头分指五个操作成分,但未与任何一个操作成分相连接,表明元认知对各个步骤均有调节和监控作用。其作用表现在:
A.元认知能修正物理问题解决的目标
元认知对目标所起的作用通过定向、调节和控制表现出来;
B.元认知能激活和改组物理问题解决策略
策略在思维模式的作用下反应出来,影响物理问题解决的进程和质量;
C.元认知能强化物理问题解决中的主体意识
通过元认知自成启发作用,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使其超越障碍,使思维活动成为一种有目的性、可控性的组织活动,导致问题得以更快更好地解决。
由元认知的调控功能,操作问题解决者在元认知知识的基础上,检验回顾、调控问题解决策略,最终逼近问题目标状态,调控策略的指标是通过策略性、可行性、简捷性和有效性反映出来。
2.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教师常用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
A.呈现想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和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B.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C.由旧知识扩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D.通过激发学生心理矛盾,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E.提出猜想,并加以检验创设问题情境。
四、综述
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是由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寓于一系列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采取不同的方式,由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的答案,形成系统的知识和方法,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是时展的需要,是人们对科学本质认识深化的产物,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体现。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一观点是人们的共识。物理问题解决教学,要注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学生学习的活动性,学生学习的策略性四个显著的特征。
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物理知识探求新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问题解决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思维。物理模式的建构、物理策略的探寻应是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最好的模式。
参考文献:
二、大学物理课程概述
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而大学物理课程除讲授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外,还着重讲授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为此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不利于专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当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实践环节相对偏少,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够;(2)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3)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高,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四、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在全面理解CDIO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物理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基于CDIO教育模式下的学习小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2013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32班进行试点,将该班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3-4名学生,每个小组自己推荐出组长,负责工作进度、成员的任务安排等领导工作。形成了一个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技能实训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CDIO教学模式。
2.基于CDIO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物理课程共设计了六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一个工程项目,利用工程项目为导向驱动教学任务,每一个项目都通过模拟工作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4个阶段来实现:(1)构思阶段:根据项目任务书明确任务,即要学生明白自己要设计什么,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根据项目任务确定工作方案、收集资料的能力(2)设计阶段:小组讨论完成项目的概念性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根据构思方案及所学知识设计工作方法及确定工作流程的能力;(3)实施阶段:根据设计方案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项目,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运作阶段:根据完成的效果进行项目评价,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把自己完成的项目情况做成PPT进行汇报,本组成员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指出优点与缺点,并根据考核评价标准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评估取舍能力、演说能力。
3.基于CDIO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加教学实践环节。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结合生产企业的实际项目,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相结合,阐述基本理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安排社会调研实习,实践辅导,重点放在教学做合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二为一,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学做创结合进行,将人才培养置于工程环境中。
4.基于CDIO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面,改变单一的笔试考试方式,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从本学期开始大学物理的考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教学中进行考核,以每个学习小组为考核单位,根据工程项目进行汇报、答辩,教师最后根据设计方案、效果表现、图纸完整程度、效果表现、汇报材料及提问的回答情况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每个小组都必须有合格的项目设计方案、设计图纸、文本说明才能通过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考核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一部分在期末进行笔试考核,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引言
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何自然,何兆熊以及其他许多学者都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研究有的侧重广告翻译、社会用语、旅游英语等不同交际领域的语用失误,如郝钦海(2000),张新红(2000),陆建平(20O1),赵湘(2006)等;有些侧重研究称呼语、褒奖行为等具体的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如李悦娥(1998),刘小珊(0o1)等。然而他们的研究对于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过多,而对于如何解决语用失误的办法研究不够。本文结合非本族语者使用英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语用失误的种类及其根源,并指出培养语用移情能力是解决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移情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语用失误
1983年Thomas在他的论文“Pragmaitcfailureincross culturaleommunicali’中提出了“语用失误”的概念,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注意和兴趣。Thomas认为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语用失误”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可以说,某人说了一句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话,并称其为“语法错误”,因为语法是规定好了的规则(至少是为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已经规定好了的)。可是,我们却不能说某句话的语用之力是“错误的”。我们只能说这句话没有达到说话人想要达到的目的。Thomas把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一)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正确地运用了言语行为,却使用了错误的语言手段,即在语言形式的使用上出现了偏差。口语言语用失误的所指对象,是与语言结构相关的各种规则。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明白所有这些规则,并在他的具体言语行为中正确地(即没有语法等形式错误)表现出来。然而,说话人虽然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规则,却不能得体地使用它们。语言语用失误笼统地指说话人对语言规则(确切地说是静态的语法形式规则)用得不得体。
例如:(1)一位国外中年男士与中国年轻女教师对话:Man:Oh.youlooksopretty.Woman:(witharedface)…Don’tbejoknig.I’m ugly.在国外对女性的外貌方面进行恭维是很普遍的现象。女性穿了新衣服,发型有了变化似乎都必须受到及时恭维,不管年龄、社会地位、职业如何。L5这位中国女士得体的回答应该是Thankyou.而不是根据中国的习惯觉得不好意思,谦虚~番。
(2)一位男性美国客人到一家饭店用餐,他点了蜜汁鸡脯,并对女招待说:Wouldyoupleaseservetheehiekenundroessed?(请你上鸡时,别先浇汁,好吗?)女招待是一位刚高中毕业的年轻姑娘,不知客人的要求是上菜时不要把汁事先浇在鸡脯上,他要自己来浇。她只知道undressed是“不穿衣服”的意思,于是大惊失色:No,Ican’t.Yuo areinChina,sir.(不,不行。这是在中国,先生。)
(3)一位导游人员陪同外宾游览了一天,外宾说:Tiumk you.导游人员忙回答说:Notatal1.It’smyduyt.导游人员本意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但他这样说却会让外宾理解为:他本来不想做,但这是他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适当的回答是I’m adtobe ofhelp或It’8a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二)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未能按照情景的要求,运用言外行为,在意义的得体性方面出现了偏差。社交语用失误在所指上与非语言结构规则有关,主要指说话人使用的非语言结构规则(确切地说是交际规则),无法保证交际的得体和成功,因此,社交语用失误与交际及其效果关系甚密。社交语用失误属于交际规则用得不合适。例如:
(1)A:lamverybusythesedays.
B:It}linkyoushouldnotbetootired.Youshouldtakeeareofyourself.
A本意是出于关心,但B会以为对方在说他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而觉得不快。
(2)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个学生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太太艰难、吃力地爬坡时便对她说:“Lethiehelpyou,Mrs.Smiht,youareold.”Smith太太听了脸上露出不高兴的表情。为什么Smiht太太会感到不快,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呢?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造成的。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常用老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我们常常听到“老王”、“老李”之类的称呼。而英美文化中常常把“老”与“年老无用、无力”的意义联系起来,以至于造成误会。
(3)一位中国人在英国大街上拦住一辆出租车说:“CUSehie,woludyoupleasesendmetohterailwaystation.”这位司机觉得很奇怪。因为你坐车是要付钱的,司机为你服务这是他必须而且乐意做的,这时候你说得这么客气反而让人觉得你是没钱付车费而求人家。
三文化介入与语用失误
上述两种语用失误,其关键在于文化的介入而造成交际语言的不得体。这种交流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接触和碰撞由于语言使用者受到母语规范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生硬套用母语的一些表达方法,便容易导致交际的失败,即语用失误。美国语言学家Edward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与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外语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提高社会文化能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中国人和外国人交往时,由于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东西文化差异,经常发生交际失误:一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教师到学校图书馆外文阅览室去看书,路上遇到一个学生也去图书馆。这位学生热情地向前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这位外教觉得很奇怪:你明明看着我往图书馆去,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同时心里也有一丝不快,心想我去干什么关你什么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语用失误呢?这个中国学生虽然能够正确地说英语(即没有语音语法错误),却不能得体地运用它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说“吃饭了吗?”“你去哪?”而美国人则说Howaeryou?同时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英美人士对于Where are you goign?在心里的反应是whv do you ask?甚至可能是h’8onne of your business.认为是在干涉别人的私事,以至造成“交际短路”。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得体性的重要性和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讲英语的人对汉语中的敬辞和谦辞很难理解。在英语中,同自己的上级说话写信时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词语。而中国人不习惯用平常的话语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地与年长的人、客人或有地位的人说话。试看下面一份请帖:“Will you Dleasehon or hieby coining to my humblehome for asimple meal this Sunday evening?We will eb very pleasedf you call collie at 6 O’clock.”(兹定于星期13下午6时在寒舍举行便宴,敬请光临。)这是典型的汉语式的英语,没有注意语用移情,让自己的表达方式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和表达习惯。如果把这个请帖改成:“Frank,we’dlike youyou’re your wife to come over for dinner this Frida yevening.Sixt lirtyat Ourplace.Can you lake it?”这样的表达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完全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和表达习惯。 四、语用移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移情说”是德国的罗勃特·费肖尔在1873年发表的《视觉形成感》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日本语言学家库诺(gL,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Ruben认为:在言语交际中,移情指的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把移情能力列为有效交际的七种要素之一。国内最早将“移情”的概念引入语用学的是何自然。他于199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语用移情(pragmaitcempahty)指的是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语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也就是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度的基础上,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心理上有意识地摆脱本民族文化对自己的束缚和影响,站在对方的语言文化立场上与之交流的一个策略。那么,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语用移情呢?
(一)要克服文化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戴炜栋、张红玲指出“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文化差异是语言使用中的干扰源,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我们要克服本国文化对学习的干扰作用。学生往往把本国的民族文化内容不加审辨地套用在外语交际中去。由于两种民族文化中诸多因素,因而套用的结果,往往会严重地影响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分发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给学生阅读,然后可利用各种直观手段,或组织模拟训练,引导学生把自己既置于英语语言之中,也置于英美文化之中,反复进行练习,争取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二)要培养交际中的文化意识,增强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各民族由于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在语言上都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语用移情,摆脱自身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与操英语的本族人打招呼时不要按照汉语习惯说“吃了吗?…‘到哪儿去?”而要按他们的习惯说“Hello…How are you?”或者“I love yweather,isn’tit?”提高语用能力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加强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如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晚会和辩论会等活动开办形式多样的讲座,介绍英美国家的概况、文化及习俗,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还可以通过收听调频广播或访问互联网站接受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提高语用能力和听说技能。
(三)广大的外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界有一种认识:语言教学就是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三要素都学会了,语言也就自然掌握了。以此种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虽能说出(或写出)语音(拼写)、词汇和语法完全正确的句子,但是相当一部分不符合“文化语用规范”,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另外,课堂设置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多做分角色对话等练习,让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把它看成是交际的工具。还有,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多和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多读国外出版的刊物和报纸,多看国外著名影片。总之,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语言中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设计合适的练习,使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第一手的“真实的”语言材料。
(四)在外语教材的编写上应该重视真实语言环境的再现。学生语用移情能力差的原因还在于教学、教材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许多课本都包含这类“对话”:
——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Li Mign.
——How old are yon?——I’m eighteen.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奥斯汀通过对日常用语的分析探讨人类语言活动的本质,从而为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说话双方不能正确理解对方意图的现象,本文便试图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这类语用现象,揭示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发生原因。
1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J.L. Austin )提出,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如何以言行事》)被认为是该理论的奠基之作。他认为,说话就是做事,人类交际中的话语不仅仅是用于描述、陈述事物的句子或其他表达手段,而实际上还是类似“许诺”、“命令”、“请求”等的言语行为。语言本身就包含着行动的力量,即言语行为力量,简称语力。根据不同的语力,奥斯汀从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抽象出三种行为:1)说话行为(locutionary act),它的语力在于命题本身,说话者能够说出有意义和所指的句子,其主要作用在于陈述。2)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在表达语义的同时完成某一意图和目的。3)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 ),指说话行为或施事行为在听者身上产生的某种效果(刘振聪,杨莉惹2006:25一26)。
美国哲学家塞尔在奥斯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s)的概念:当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或意图不想直接使用施为动词时,他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使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言语行为的话语就是间接施为句(何自然.冉永平,2006:191)。塞尔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了解“字面用意”,然后从“字面用意”再推断出其间接用意,即句子表达的言外之力(郑志进,2000:75)。
2文化差异下的语用失误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就有社会规范、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在跨交际过程中对种种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运用自是截然不同,因此难免会导致许多语用失误现象。针对以上分析,我们从实际出发,以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具体考察一下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所导致的典型的几大类语用失误,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2.1打招呼
中国人见面,最常引用招呼用语:“吃了吗?”、“来啦?”或“上哪儿去啊?”等施事行为来表达“寒暄、问候”的言外之意。然而,如果我们将此句式直接译为英语,用来跟操英语的本族人打招呼问好,他们会感到十分惊讶,甚至引起某种困惑或反感,因为根据他们的理解,"Have you eaten yet?”的言外之意是“你想请他吃饭”、"So, you are here.”则是你准备跟他交代事情、而对于“Where areyou going?’’则是你要打听他的隐私了,交际很可能陷人尴尬境地。
2.2道别
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别也同样面临类似的尴尬。在汉语中,人们除了说声:“再见”之外,很多时候还会嘱咐客人:“慢慢走、下次再来”。以此施事行为来表达体贴、关切的言外之意,以期实现增进双方友好关系的言后之果。然而,如果我们真对操英语的朋友来句:"Walk slowly and come frequently",对方的直接感觉更多的会是在接受命令,说话人原来的施事行为就会被听话人彻底误解,取效行为就转变成令对方困惑或恼怒了。
2.3邀请
中国人喜热闹、爱串门,经常未经他人邀请便主动登门拜访。而英美人则往往先向对方发出正式邀请,表明明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并要求对方给予明确的答复。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是在握手道别时说上一句:"I hope you’ll come to see me sometime或Let’ sGave a dinner sometime"等,这便很可能是句客套话,听话人以后不一定会去看说话人,说话人也不见得会请听话人吃饭。沃尔芙曾记录了上百个美国人发出“邀请”的例子,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邀请是真正的邀请,其余那些没有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安排的情况都只是客气话(何自然,冉永平:2006:344)。但如果不了解情况,把这些言外之意是表达“客气”的套话理解为“真正的邀请”那便必然会导致不愉快的言后之果了。
我们班有八个环保小卫士,我们不能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卫士,所以我们决定今天上午去做一件跟保护环境有关的事情。
早晨,我7:00就起床了。当我穿好衣服时,我听见窗外传来“沙沙沙”的声音。我抬头向窗外望去,哇!天灰蒙蒙的正下着小雨。我一下子变得没主意了,心想:怎么办呢?到底是去还是不去,我犹豫了一下。不行,我不能说话不算话。记得爸爸说过:做事情要讲原则,不能做个言而无信的人。所以不管下多大的雨,我都要去。
于是我打着雨伞,拿着塑料袋和筷子去了我和同学们事前约定的地方,准备和同学们一起去捡路边的垃圾。我一个人一边打着伞,一边左看右看,等着同学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一分一秒地流着,过了好半天都没有一个同学来。这时我的心里有些着急,又有些生气,感觉好像被欺骗了一样,最后我想干脆先回家打电话问问同学们到底来不来。
我又打着雨伞回到了家,刚一进门,电话就响了,原来是李昀珂妈妈打来的。她妈妈说叫我们等雨停了再去。哦!原来是因为下雨,同学们怕爸爸妈妈担心,避免生病。所以我也就不生气了。后来我又和李昀珂约好了,等雨停了我们老地方见。
快到9:00的时候雨真的停了,我迫不及待地拿着工具去了我们约定的地方。马上开始了我们今天的活动。我们一边走,一边捡,捡完路边的又捡草地上的,这时丁雨萱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我们三双明亮的眼睛认真地寻找着每一个角落里的垃圾。不到一会儿,我们的袋子就被烟头、果皮、纸屑胀得鼓鼓的。我们捡了一袋又一袋,我们的手弄脏了,可是当我们回头看见被我们捡得干干净净的马路和草坪时,我们开心地笑了。更让我们开心的是那一群大人们不时的夸赞,不断投来的赞许的目光,让我们笑得更甜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7-02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学科,是生命科学及农业院校农学、园艺、植保、林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植物生理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植物生理学课程的学时数一再减少,而新的内容越来越多,使教学增加了难度[2]。目前,在植物生理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即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学科最新的进展适度引入教学环节,是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根据我们教学中学生专题小论文撰写方法的实践和思考,分析了该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为提高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在植物生理学中运用进行专题小论文撰写的意义
小论文撰写,通常在植物生理学教学过程以作业的方式出现,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它不同于综述性的文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内容的某个知识点或某一方面作为主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观察实验,撰写成一个小的论文。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达到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积极的意义:(1)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拥有了可以自由思考、分析和讨论的权利。(2)通过撰写过程让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同时极大地扩展了课外学习内容,使学生理解到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和学科新的进展。(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及规律的观察,深刻理解教学基础理论,激发对课程的学习兴趣。(4)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小论文撰写在植物生理学创新教育中的运用
1.加强教师的引导和点评。教师的引导和点评是通过撰写小论文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植物生理学在本科教学中的开设学期一般在第三学期,对于此阶段的本科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文献阅读和梳理思路的能力,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在开课一个月后布置该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开始选定主题。由于学生的层次差异,有些学生选定的主题过大,有些学生主题选定后思路不够明晰,也有极少数学生无从下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我们预先准备一些小主题,学生需要可以在这些主题中选择;学生自行拟定主题后,教师一般会与学生做一小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思路,适当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会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教师评阅结束后,根据主题内容,将其归类在课程内容体系的组成模块中,分析点评,并评选出较优秀的论文,供同学们集体讨论。
2.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植物生理学教学小论文撰写的实践中,学生大部分选择的形式是写综述性的论文,选择的主题因学生兴趣而异。例如,在第二章“植物矿质营养与氮素代谢”学习中,主要讲授的重点之一就是植物吸收矿质的机制,但教学过程一般不会全面讲解不同矿质的吸收机制,学生选择某种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或有益(有害)元素的吸收机制,作为主题。以铁为例,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高等植物体的铁的吸收,在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的吸收机制不同,在铁的吸收上细胞不仅可以主动运输,甚至现在还发现了吞噬机制,这种机制在基础理论讲解中不会涉及。继而诱发学生想探究:地壳中铁的高丰度为什么还会造成植物缺铁症、铁吸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目前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等问题。使学生主动地在掌握矿质吸收机制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它的每个理论的建立和每个成果的获得过程都蕴含着科学研究的必然规律和科学思维的哲理[3]。在教学过程,不拘泥于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来讲,收到一定的成效。小论文撰写中,也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实验性小论文。通过自己真实的实验和观察过程,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例如,学生拍摄和记录了校园植物的开花时间,了解了这些植物的开花习性,通过查资料,写成实验性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植物成花生理的光周期现象。
三、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1.避免小论文内容大而空洞。学生选择论文主题,常会出现选择一些过大的内容,容易将主题分散,效果受到影响。建议教师在学生选定主题的过程中,尽量多与学生单独交流,掌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2.选题应与教学的内容相联系。学生提出的现象或问题,需要与植物生理学内容相联系。撰写小论文,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内容超出植物生理学范畴,则难以达到效果。
3.提出撰写基本要求,避免不规范的论文。写作不规范,也是常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所以,应对学生明确写作基本要求,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而影响小论文的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教学方法也要相应地不断改进。在备课时阅读更多的参考资料,全面地、系统地、及时地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吸收新内容,从中选取更具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内容,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用形象生动和精炼的语言去准确地表达。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突破重点,攻破难点,举什么例子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和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既能系统地学习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又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讲深讲透,使学生能跟上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实验安排上,尽可能地反映当代先进技术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需要我们教师更深入更艰苦地探索,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阮燕晔,张立军,樊金娟,秦萍.提高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的实践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400-402.
[2]郑炳松,金松恒,吴家森,严逸伦,黄有军.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0-102.
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把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有机的统一与教育教学之中,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物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课程文伟的亲润和陶冶,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物理教育,从内容上看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基本形式和运动规律的基础科学,给人们带来视野广阔而又深邃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如伽利略的理论,改变了地球中心说;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大爆炸宇宙学描绘了整个宇宙演化的图景,正在不断改变和深化人类关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又如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在天文学上的极大成功让确定论的认识模式长期渗透在人的思维中,而大量分子运动的统计分布、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准不准关系、天体力学中三体问题的不确定现象等使随机论的思维模式得到承认。再如按经典的还原论,要认识物质必须首先认识物质的分子结构,而认识分子结构就要揭开原子的奥秘,即任何复杂的、整体的事物可以把它还原为简单的、部分的子系统来研究,然后把各部分的性质、规律加起来,就能得到整体的性质、规律,但还原论忽略了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而部分间祸合性质对整体的贡献有时却是必须正视的,如强相互作用的结合能与强子自身的能量是可比的,这样我们就应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问题。可见,作为一种认识真理的探究活动,物理学不断丰富、深化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导致人们在认识论、方法论及自然观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做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要完成上述的教育内容,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就要有认识上、感情上和行动上的交流与探讨,通过认真塌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形成科学的过程,把握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养成尊重他人和成果的正确态度,以及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为物理教育中人文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物理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让学生体会物理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呢?
一、教学中加强科学价值取向的指导
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从人文价值的视野中来逐步看待和理解科学。因此,物理教师在教育中要加强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真理,具有理性,能够从科学的层面扩展到社会的层面,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使科学在人文的关照下,真正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避免出现有悖于科学教育目的的负效应。如学习原子能,既要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同时也必须向学生介绍核污染、核放射可以杀伤人类甚至摧毁地球;介绍水力发电,可适当介绍修建大坝对环境的影响。另外,要鼓励学生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以及社会问题(如能源、环境)相对接,在课堂与大世界连接的氛围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增强社会责任感,确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如:学习了能源的知识后,让学生扮演未来的工程师,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能源分布及社会发展要求情况,对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电站的建设进行大胆的设想;学习了声学知识后,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现场体验,调查噪声的危害,并尝试提出减少噪声的有效措施;学过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相关内容之后,让学生研究身边的电磁污染,了解电磁污染的产生原因、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公众对电磁污染的了解程度以及怎样防治电磁污染等。这样,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客观求实、理性求真,批判创新等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核神与科学活动内在地直接相关,物理学史上许多实验发规都经过曲折,只有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最终取得了成功。科学家薄重事实,坚持不懈,勇于探索,他们在致力于科研活动的同时,处处重视人的价值,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楷模。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通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既表现出对他人劳动虎果的薄重,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爱因斯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人类的企义感出发,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在纳粹德国以前研制原子弹;当研制成功以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起,联合反对使用原子弹。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科学史内容与物理知识相融合,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精神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三、离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物理课程面对的主要是物质世界,探讨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如电荷间、磁体间相互作用,表面上与中介物无关,被称为超距作用,法拉第提出电荷、磁体周围存在着电场、磁场,赫兹实验证实电磁波愉存在,场是物质便毫无疑问了;“作用与反作用气“分子引力与斥力”、“波粒二象性”、“辐射与吸收”等都是辫证唯物主义中“对立统一”的物理事实;“物质的三态,.,;“全反射中的临界角”、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体现了奉物在柑互作用与转化中的“量变引起质变”……这些丰富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作用不容置疑
四、教学中弘扬道德价值
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最高鸽的。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柑应一的道德修养,“公”、“诚”、“勤”、“勇”、‘谦”、“和”等美德在物理教育中都有极为丰富的内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卖的科学态度的良好载体;《墨经》中杠杆平衡与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原予弹氮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上天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东感,而科技落后必遭污辱的道理又能激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邓稼先等隐姓埋名、顽强拼搏,玻尔在薄重老师与科学之间的抉择,居里夫人发现镭后将成果的无偿奉献,这些科学家的人格力量让人肃然起敬·。一物理教学中,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道德价值的弘扬可有机地融人教学内容进行。
一、信息素养的界定及其内涵
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及其交流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信息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人们利用信息的程度和效果。人们有了信息意识,就有可能有信息的需求,进一步去寻找信息和利用信息,并主动学习与信息处理有关的技术。信息能力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交流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人们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才能有效地开展各种信息活动,有效地利用信息和创造信息,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变信息为动力和优势。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交流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道德品质。它是对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播者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是信息社会每个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标准。
二、物理教学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许多学生认为物理太过深奥抽象,对其望而生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形象化的物理情景,以达到降低物理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的目的。
虽然现在大学物理教学还是以板书为主,但有些较复杂内容的教学如果配合用多媒体课件来讲授,则教学过程会简化许多。如:在讲刚体的运动时,一般把运动分解为质心的平动和刚体绕定轴的转动来讲解,可插入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个车轮的滚动,车轮的滚动可以分解为车轮随着转轴的平动和整个车轮绕轴的转动。又如:旋转矢量、简谐振动的合成等内容以板书的形式来讲授时,一来花时间来画图,二来不够形象,学生学起来也吃力,如果配合用多媒体课件来讲授效果会更好。
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往往要介绍实验器材的结构、原理、操作及读数等内容,由于实物讲解可见度小,不易看清细节,使用挂图,学生听起来很乏味,也很难使学生领悟其内涵。若采用多媒体手段,将仪器使用方法及要求动态展示出来,就会给教学带来极大方便。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当前,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已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和学习资源进入课堂,这将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水平,促进教学理念的时时更新,也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大学物理教材上的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又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能力求把物理概念和规律讲清、讲完,而对于物理知识的应用及相关的物理学史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讲授,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教师可把自己的电子教案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知识的应用、物理学史及物理前沿知识放到校园网上,以备学生课前学习及复习时查阅。此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除了要求学生做教材上的习题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课后作业,如以“生活中的电磁波”、“有关黑洞的知识”等为主题撰写小论文,要求上交并记作平时成绩,使得学生必须通过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来完成课后作业。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仅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提高了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大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使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它计算机犯罪活动。不能够去剽窃和仿冒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引用人家的知识劳动成果时应该指明出处,利用信息技术传播信息时必须要对自己发表的成果的事实性与科学性负责,做到言之有据。作为信息传播者,不应该传播那些可能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信息;不应该传播那些不科学、不正确的无稽之谈;不应该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等。
4.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先决条件
学生在校内外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丰富自身的信息。物理教师要了解、熟悉各种信息技术,如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投影、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学校网络、Internet、人工智能技术、通讯技术等,熟练掌握多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系列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学生的物理表象。物理教师应该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搜索引擎,有目的地获取各种教育教学信息,充实和丰富物理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尝试建立自己的物理教学网站,将各种物理课程资源置于网站之中,通过超级链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界面友好的交互式的物理学习环境。
在物理教学中若能做到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创设一种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氛围,不仅能使学生真正感悟计算机文化,感悟网络文化,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还能增强其信息意识,培养其信息能力,实现信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