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3: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评价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无此专业知识,就不可能成为会计人员。但是,现代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这一特征又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外,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银行金融知识、公文写作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生产业务知识、数理统计知识、外语读写知识,涉外经贸知识;了解交通地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广告公关知识等。增强管理技巧,做到知识与能力兼备、技能与技巧并举。
二、关于会计人员能力的评价
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监督、预测、决策和管理的功能,评价的标准就是其是否履行其职责。评价时主要侧重职业判断能力、职业自律能力、职业执法能力、监督能力、决策能力等几个方面。其中,对从事会计核算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更侧重评价职业自律能力、职业执法能力、监督能力、决策能力。
1.职业自律能力。会计人员掌握着企业的钱、财事务,控制着企业的费用开支,管理着企业的货币资金,如果没有很强的职业自律能力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会计人员要经常自觉学习有关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地增强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自律意识,保证会计事项的处理客观公正。
2.职业执法能力。指会计人员抵御诱惑,遵纪守法的能力。会计职业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经济工作,是一个集许多利益主体的利益为一身的职业,掌握着一个单位全部的钱财事务,会计人员一旦丧失职业执法能力将给企业和本人带来很大的损失。
3.监督能力。《会计法》在共计七章五十二个条款中,涉及会计监督的专门章节达九条之多,可见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注册会计师也属于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而注册会计师的职能是查错防弊,进行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评价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实现审计目标。对注册会计师的评价更侧重:
1.职业判断能力。审计专业判断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判断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不仅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更多地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审计是一门技术,是一个充满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思维过程,在这样一个判断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的职业敏感以及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2.对客户的责任。与其他职业相比,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尤为重要,他们的过失可能给成千上万人造成损失。对客户的责任看其是否保持职业谨慎,保证执业质量,按时按质完成委托业务;是否负有保密义务;是否不合理收费等,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信誉,赢得社会公众的尊重和信任。
3.职业执法能力。要求审计人员首先必须做到熟知和掌握《审计法》以及其它相关法规,吃透法律法规条文精神。同时要具有无私无畏的精神,抵御诱惑,处理每一事项必须合法、合规,保持法律的严肃性方面,表现出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
4.职业道德。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所应遵循执业品德、执业纪律、业务能力、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对同业的责任等,是否存在以败坏道德为代价去承揽业务等。
5.质量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严密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并把制度落实到每个人、每个部门和每项业务。
三、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评价
会计秩序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秩序混乱,将会扰乱经济秩序,危及经济安全,助长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对会计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评价着重在于:
1.是否保密守信,不为利益所诱惑。在市场经济中,秘密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会计人员因职业特点经常接触到单位和客户的一些秘密。因而,会计人员应依法保守单位秘密,这也是诚实守信的具体体现。会计人员如果泄露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会使单位利益受损,单位的损失最终将不同程度地反映到每位员工身上,会计人员因此也会身受其害。会计人员泄露商业秘密将对整个会计职业的社会声誉产生负面影响,使会计职业信誉“受到怀疑”,整个行业的利益将会蒙受损失。会计人员不仅要做到不在工作岗位以外的场所谈论,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数据,而且要抵制住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除法律规定或经单位规定程序批准外,不得以任何借口和形式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单位内部的会计数据和相关资料,此外,会计人员也应保持必要的警惕,防止无意泄露。
2.是否执业谨慎,信誉至上。诚实守信,要求审计人员在执业中始终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对客户和社会公众尽职尽责,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以维护职业信誉。同时注意评估自身的业务能力,正确判断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专业能力能否胜任所承担的委托业务。
3.是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评价会计人员是否按照《会计法》、《会计准则》从业。审计人员是否遵循《会计法》、《审计准则》和执业规范程序实施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违反会计准则及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按照规定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反映。
总之,熟悉法规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依法办理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搞好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为了保护债权人、投资者、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操守教育,建立操守档案。尤其应对曾经做假、造假、违规的会计人员建立职业操守档案。会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会计造假手段五花八门,造假的单位各显神通,正因如此,那美伦美奂的会计报表上一串串令人心惊的假数字让多少债权人倾囊相助;让多少投资者掏尽腰包;让多少领导们功成名就;也让多少昔日风光无限的公司一下子成为秋风落叶。大量的事实证明做假造假、几乎都与会计秩序有关,与会计人员的“配合”有关,与会计人员低下的职业道德和淡漠的法制观念有关,在利益驱动下,他们或任意截留、转移国家和单位收入,或私设小“金库”,或造假证、做假账,从中套取、贪污国家资财。至于隐瞒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偷逃国家税金,挖国家墙角,更是不胜枚举。
建立操守档案迫在眉睫。包括:(1)财会人员是否和其他人员伪造、编造、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的以及设立帐外帐的;(2)财会人员是否对明知是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予以受理,对明知是违反国家统一的财经政策、财经法规、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予以办理,情节严重,造成国家和单位重大经济损失的;(3)财会人员是否参与策划或知情不举,截留、隐瞒各种收入,侵占集体权益的;(4)财会人员是否违反单位规定私自接受他人礼品(金)或者索要钱财,构成贪污或受贿的;(5)财会人员是否不接受财务、审计监督或隐匿、谎报、拒绝提供会计信息或资料的。
四、对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评价
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会计人员综合能力评价有不同的要求,事实上,几千年的会计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生产关系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会引起会计职能的变化,除了如实地反映、核算外,如今的会计还参与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等功能。会计人员相应地形成了会计核算层次、会计管理层次、财务管理层次和企业决策而四个层次。而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决策者三个层次的人员都已脱离了会计核算工作,他们更多地从事企业内部的综合、协调、创造、企业资本运作的组合和组织实施上。而这四个层次的会计人员在我国都统称为财会人员。那么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评价的标准应该有所区别。
对会计核算人员评价指标就是不做假账;对会计管理人员评价指标是将国家财政制度的规定与企业管理层的要求变成企业内控制度加以贯彻实施;对财务管理人员评价指标是分析企业资金运转,保持企业最佳财务状况,研究企业最大资金承受能力;对财务决策人员的评价指标是准确判断企业未来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充分理解企业运作思路,对我国引入的经济理论、分析方法、数学模型形成的基础数据差异进行分析、筛选,减少差异,提高预、决策的准确性。
所以说,评价会计人员综合能力既包括反映监督能力,也包括管理决策能力,具体体现在:
1.信息资源的综述能力;信息资源是许多决策的成败关键,企业产品信息化、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市场经营信息化都与财务数据有着紧密联系,不同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不同的,但是其核心资源都是财务,而会计人员就是提供核心资源的主体,他可以直接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建议。评价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准确地借助于财务数据反映单位的经济信息。
2.分析协调、判断决策能力。虽然会计人员的工作以主内为特色,但有些涉外业务活动是需要财务人员参与的,如筹集资金,企业在筹集资金时,有可能会和金融机构打交道,和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发生关系,方方面面的关系也会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除沟通协调、政策理解、分析判断、管理控制、文字表达能力外,还应包括陈述和表达观点、开展辩论的表达能力;开展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经验和总结能力;对人和社会的价值以及调查和判断的理解,作出价值判断结论的能力;对社会上各种思潮、各类现象、各方面的问题以及经济政治社会冲突具有宽广意识;具有对行为进行判断的基本知识;具有对科学、艺术、文学的欣赏常识;培养调查研究、抽象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具有广泛的交际能力和与他人协调、处理和解决冲突的调解经验;适应信息技术的能力及领导组织能力。
五、关于会计人才评价的方式
不同的单位、不同的要求决定对会计人员的评价方式也各不相同。对会计核算层次人员建议采用基础会计形成性考核,税务会计形成性考核,会计岗位考核,问卷调查考核,日常工作表现考核等对财会人员的政治思想、财会工作任务、工作规范程度、业务能力、工作质量、工作业绩、后续教育、职业道德、工作与工作表现、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对会计管理层次、财务管理层次和企业决策三层次人员建议通过综合评价方式,评价他们是否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就是财务管理人员崇高信念的工作抱负;责任感就是兢兢业业、从大局出发,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也可以借助一些量化指标进行。
量化指标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用扣分或评分的方法逐条逐项进行(另有若干加分因素)。其中60%(财会业务工作情况)以财务部门考核为主,40%(职业道德、诚信等)以相关部门或业务单位、财税部门为主。
对财会人员的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一次评价结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反复评价往往就具有代表性。因此,建议通过向不同的评价主体如上级领导、同行、信息使用者询问、局域网上匿名评价等方式反复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则最终能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为保证其连续、有效性,对每位会计人员奖罚并存,至少进行三年的跟踪评价。
六、提高会计人员评价效果的措施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工作者曾密切关注过电影文学性和文学价值的电影学术问题,90年代电影界有学者重申和发挥了当时参与该问题讨论的重要人物——著名电影理论家、剧作家、导演张骏祥所提电影的文学价值等主张,肯定了张骏祥电影文学观的合理性①,本人虽已发表《论张骏祥的电影文学观》②,但意犹未尽,加一补充,以期引起进一步探求电影本体论意义上电影文学的价值。
一
张骏祥指出:“电影文学应该不是指纸上印出来的剧本,而是最后通过电影表现手段拍出来的电影。真正最后完成的电影文学是在银幕上放出来的电影。”③
“电影文学究竟是指什么而言呢?一般讲电影文学,往往想到的是印在纸上的电影剧本,说是影片的基矗……但剧本确实还不是完成了的电影文学。真正的电影文学的完成形式是最后在银幕上放映出来的影片。……真正完成的戏剧文学是在舞台上对观众演出了的那台戏。人们对那些只能在书房里读读,在舞台上没有效果的‘书斋剧’,是不承认它是好戏剧文学的。即使是好作品,例如契诃夫的剧本,在没有得到莫斯科小剧院的演出之前,也不可能真正显现出它的光辉。一个电影剧本的光辉,更是非拍成影片在银幕上放映,就不能完全显现出来。”④
《不要忘了文学》一文里,荒煤讲:“电影文学,只有通过影片的再创造,才能够最终体现其文学价值。”可说与张骏祥的观点一致。《电影剧作》1982年第4期刊登过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开展关于电影文学性的讨论的几种观点,也可佐证、补充张骏祥、荒煤关于电影是最终体现文学价值的主张。一种观点认为,电影剧本不是阅读文学,而是未来影片拍摄的基矗因此,除了一般文学的规律之外,电影文学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要服从于电影综合艺术的形式,要考虑到为未来影片提供摄影、音乐、美工等综合艺术发挥的天地。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应把电影的文学性单纯理解为电影剧本的文学性。一部影片的文学性要靠综合艺术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也就是说,电影的文学性是指整部影片用综合艺术手段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它涉及各个艺术部门,核心是看能否运用这些艺术手段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对象。对电影的文学性的理解,不应当局限于电影剧作的文学语言和描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影片反映生活真实,探索现实的底蕴、创造艺术美的严肃追求上。
张骏祥所理解的真正最后完成的电影文学是在银幕上放出来的电影,“实质上这是一种对于影片的高级要求,根据这样的要求,一些只讲究编造情节,不注重刻画人物,甚至低级庸俗、毫无文学气味的影片就不能列入电影文学之林。它的出发点是以文学的高度来要求电影,其目的显然在于提高影片的文学素质和艺术质量。这种提法的用心无疑是可取的,但是,按照流行的观点,电影文学的基本涵义仍旧是指‘纸上打印出来的剧本’,而不是指影片本身。因为影片是由镜头画面组成的,不是由文学组成的,因而是电影艺术,而不是电影文学;只有用文字组成的电影剧本才是电影文学。”⑤这一观点是相当有代表性的,说影片是由镜头画面组成的,涉及电影的外感形式,镜头画面要表述故事、情节,离不开文学,如果说电影不单纯是文学组成的是对的,说电影不是由文学组成的似乎绝对了些。故事、情节甚至人物的性格、语言等等,有哪一样离得开文学的设计、构思呢?再说把电影文学的范围只划于剧本也是不全面的。如果把电影文学仅仅限于故事片的电影文学剧本,以区别于导演编制的电影分镜头剧本,好像难于成立。电影分镜头剧本就没有文学的内容吗?很难设想它不是剧本的一种形式。如果编剧能一步到位,不经过导演的分镜头剧本,不需导演做什么大的改动,就能把剧本直接搬上银幕,那肯定是符合电影特性的好剧本。不可把剧本和影片对立起来,划出文学与非文学的鸿沟。不止电影分镜头剧本,像电影诗、电影小说、电影故事等都可划入电影文学的范围,影片都可划入电影文学的范围,何况这些诉诸文字的东西呢?至于说到只有用文字组成的电影剧本才是电影文学,除限制了电影文学的范围外,也说明了在对文学的看法上,固守着传统的文学观念。关于文学是不是都要用文字表述,张骏祥在阐明电影既是艺术又是文学的见解中做了交待。此不赘述。
二
电影文学与一般的文学体裁相区别,是与电影的特性密切相关的,是一种文学样式,终将组织一系列银幕形象,构成整体演出。余倩在《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学的电影性》一文中认为:“由电影剧本到银幕,这是由文学形式向电影形式的转化,并不是由未完成的文学形式向最后完成的文学形式的发展。因而说电影剧本还不是完成了的电影文学,把电影文学的完成形式说成是影片,认为‘电影就是文学’,这就混淆了电影和文学的表现形式的界限,混淆了电影和文学的不同的性质,并且也不符合电影创作的实际。”把未经拍摄的电影文学剧本排除在电影文学之外,是不大妥当的。余倩说不符合电影创作的实际,在这一点上是对的,但余倩说混淆了电影和文学的不同的性质,有言过之处。由电影剧本到银幕,当看作是电影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剧本,未进入拍摄,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剧本不能看成是一般的文学作品,是经过电影特性改造了的文学,文学性与电影性相溶合,故从文学形式向电影形式的转化也属于表面化的看法。
马德波在《在探索中演变的我国电影观——从关于“文学价值”的讨论说起》一文里,看到了“二十年前的张骏祥和二十年后的张骏祥争鸣”,并认为张骏祥在理论上的变化是触目的,但并不意味着他的电影观的变化,从张骏祥的作品和理论来看,他始终是把电影(故事片)作为一门“讲故事”的艺术,不曾离开叙事传统。因此,他前后不同的说法,只是由不同的“针对性”所致。50年代是针对一些不熟悉电影特性、初事电影的编剧讲的;80年代是针对生硬地搬用外国70年代某些电影手法的中青年导演讲的,而“总的目标则是前后一致而非自相矛盾的”。有论者以为,“正因为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所以他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美学上的实践意义而不是理论意义。”⑥这样的论断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张骏祥的电影文学观在理论发展中是具有其理论意义的。张骏祥有关电影的文学价值见解所引发的“争论的特点是联系电影创作实践,达到了‘电影化’分歧的高度,不论是对于电影艺术创作质量的提高或对于电影艺术理论自身的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张骏祥“文学价值”等观点是电影的文学性讨论这一理论争鸣的中心议题,既有以往理论的总结,也有未来理论的展望,较有系统性、思辨性。如果否定其理论意义,从某个角度说,就等于否定这场讨论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张骏祥在电影本体论上的探索也是视而不见的,显然两位论者所作的结论是不恰当的、不公允的。
照马德波看,张骏祥过去是为了发展叙事传统,现在是为了保卫叙事传统。张骏祥的电影观是一贯的,可见不管是发展叙事传统也好,保卫叙事传统也好,承接电影的叙事传统是张骏祥电影文学观所一直坚持的原则。
在50年代,张骏祥“颇为详明地论述电影思维、蒙太奇思维的重要性,宣称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这些表现手段是用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刻画人物性格的。……既然作为电影的文学,为未来影片提供基础或蓝图的文学,它必须用电影思维、蒙太奇思维来组织材料,构思结构,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运用电影的长处。它不可能是‘纯文学’,只能是电影的文学。在这里,文学作为综合艺术的一种元素,它必须遵循电影艺术的特殊规律,并且是为电影服务的。……按照80年代张骏祥的理论,则文学创造价值,电影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手段表现这些价值而已。文学是内容,电影是形式,是外壳,或者只是一种把文学内容装进去的‘容器’!文学是表达主题、塑造典型、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段,而电影则是体现文学所创造的价值的手段了”。
这里,认为文学是内容,电影是形式是张骏祥的主张似大不确切。张骏祥说过,苏联有过一种不好听的说法,说电影剧本只是个“容器”,只是把将来完成的电影在里面暂时放一放的“盒子”。这说法当然不对。反过来说电影只是一种把文学内容装进去的“容器”,这说法同样有毛玻况且张骏祥指出过,把电影手段理解为形式,文学价值是内容,这种说法有一部分道理,但不完全,说明张骏祥并不认可电影是形式,文学是内容的说法。
我们今天研讨张骏祥的电影文学观,当然是与对8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整体发展的评价相联系的。有论者在评述这一段理论思潮时讲:“描述八九十年代电影理论主题和形式的转换,也就是阐释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的容纳和演化”⑦。显然,这个结论并不符合中国电影理论建设的实际。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诚然受到了西方电影理论的影响,但并不是八九十年代每一个理论主题和形式的转换,都是在阐释西方理论在中国本土的容纳和演化,这样看,就否认了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民族性和独立性,即使是吸收西方电影理论,也不是全部照搬,而是有所选择,为我所用,西方的电影理论在我国发生变异的情况并不奇怪。
我们不要一味忙于解构、否定以往我们的理论资源,即使我们有了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我们也脱离不了已有的理论基础,割不断我们的传统。事实上,从我国30年代起至今天,中国电影优良的传统中就有重视电影的文学价值及电影文学家的作用的传统,这个传统不应该中断,当继续发扬光大。21世纪愿中国当代电影像张骏祥所说的那样,“坚定地站在优良的传统的基础上,清醒地借鉴外来的东西,创我们自己的‘新’”。
[page_break]
三
如果只讲文学性、文学价值,矫枉过正,就会走向极端,也不能说是全面的。张骏祥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电影笔记》一文中说:“强调主观描写,大量运用旁白,作者站出来讲话,强调综合艺术中的文学性描写。然而舍弃了电影艺术的综合性能,丢掉十八般武艺作用一样,这是自己绑起一只手去作战,其愚不可及也!而结果是电影成了活动图画,成了文学朗诵,于是电影就没有了!”由张骏祥等人引发的电影文学性的讨论,使人们对文学性的注意,远远大于对电影性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在不少人看来,……‘文学性’,乃属于电影艺术之‘本’,而‘电影性’则不过为其‘末’的缘故;而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我们一些同志谈起……‘文学性’来,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当论及‘电影性’问题的时候,则显得‘底气’不足,言之无物。当然,不能说强调典型形象对于电影的重要性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只是从……‘文学性’出发而要求电影,恐怕就不那么科学,不那么符合艺术规律,问题在于,对于文艺创作来说,从来没有‘一般的’典型形象,有的只是文学的典型形象,戏剧的典型形象,电影的典型形象,没有也不可能有在同样程度上属于两种艺术的典型形象。……电影要真实、深入、多面地揭示丰富的生活内容,电影要创造独特的美学价值,只有使自己和它的特性相适应才有可能。因此,要解决电影反映生活的问题,要创造具有银幕意义的典型形象,就必须深入探讨电影思维的特点、方式、规律及其与其他艺术思维的关系。应当说,这是我们的电影理论所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之一。”⑧这段话可给我们带来反思。但所论典型形象似有牵强之处。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我们不是不可以探讨“一般的”典型形象的,在文艺家的创作活动当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就存在着个性化与概括化相统一的典型化过程。从文艺理论上可以概括文艺典型形象的涵义、特征、规律和方法。这是理论的逻辑概括,具体到抽象的上升。至于说到综合艺术的典型形象,也是可以从文学上、音乐上、美工上等艺术部类进行专题分析,就电影讲,从音乐角度塑造典型形象,从美工角度塑造典型形象皆可,从文学角度塑造典型形象有何不可?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艺术的典型形象的塑造在综合艺术中是完全成立的。在当时也确实出现了光讲文学性还不够,还应强调发挥综合艺术各个部门的特性的声音。众所周知,电影性,电影特性,可说是电影艺术这一形式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和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交织起来,以镜头为语言,按照蒙太奇方法组成的声画结合的艺术,实现了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照相性与变相性的统一。张骏祥本人也表述了对电影特殊表现手段的关注,涉及到了形式、技巧之类的东西,它们是用来为电影内容服务的,实际上电影艺术的特性又不止于文学性这一点,还有跟自身为综合艺术这一总特征相联系所带来的多重属性,确立电影价值观,离不开文学,也离不开艺术,我们也应继续像当年出现的强调发挥综合艺术各个部门的特性那样,深入探求电影艺术的特性与规律。电影文学脱离不开电影艺术,“电影制作的艺术完成才是对某一事件、人物整个过程艺术表现的终结。……应把重点放在电影艺术本体的探求上,没有必要对电影的文学性诸问题过多孤立地涉及。”⑨影片质量,既关系到文学这一种类,也关系到摄影、音乐、美工等艺术种类,既关系到编剧,也关系到导演,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电影这一综合艺术之所长,提高这方面的功力,就能解决影片质量不高的问题。可见,强调提高电影的文学性与强调提高电影全面的艺术性,是电影文学与电影艺术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张骏祥在《大力促进电影剧本创作》一文中说:“电影艺术要有一个极大的飞跃,放出有电影以来还没有放出过的灿烂光辉,非有待于有洞烛人生哲学的见解,有深厚的生活感受,又能创造性地运用电影表现手段的大作家出现不可”。只有在有了相当数量的、掌握了电影创作的规律和表现技巧的作家的基础上,才会出现电影史上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我们已经进入WTO,在电影生产上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从电影发展的文化战略角度看,中国电影必须培养出大电影作家、大电影导演、大电影演员、大电影摄影等出色的电影创作人员,我们的民族电影就有振兴的希望?
注释:
①参见谢飞《对年轻导演们的三点看法》,《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
②参见拙文《论张骏祥的电影文学观》,蒲震元、杜寒风主编、李胜利副主编《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③张骏祥:《对电影的基本看法——在上海业余电影创作评论学习班上的发言》,《张骏祥文集》下册第1706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④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在一次导演总结会议上的发言》,《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逊第3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本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出自该书,有关荒煤、余倩、马德波的引文也出自该书。
⑤叶元:《电影文学浅谈》前言第1-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建立财务评价指标的意义
项目实施利润的获得是实现利润计划目标中经济财务管理的基点,项目计划的实施才是项目财务管理的业绩。所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价水土保持项目投资的财务业绩是十分必要的。
2.1建立财务评价体系是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财务评价是水土保持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经济财务评价,可以获得该项目的获利能力、变现能力、财务生存能力,形成多个方案的优化比较与优选,采用财务特定评价指标作为决策标准或依据的方法。因此,财务评价是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建立财务评价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投资体制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国家单一的投资主体,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民间资本大量投资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作为投资者追求的是资金时间价值的最大利润化,最关心的是有钱可赚。而开发的产品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农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高、新、奇、特”经济水果转型较快,市场发展前景是求快进快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求得短期效益或是中长期效益,因此,如何进行财务评价,才能更准确更合理地反映出水土保持项目投资优劣。做好项目决策和为投资者提供参谋是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土保持财务评价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是“长治”工程保证调整改革思路和举措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是水土保持项目积极推行群众参与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需要。
3案例
假定某水土保持投资项目100万元(拟建设期限内一次性投入借款100万元),效益受益期限10年,期末净殘值10万元,建设期限1年,建设期内资本货币化利息10万元,流动资金10万元,经营期内6--10年每年归还借款20万元,预计投产后每年可获得利润为4,8,25,25,25,25,25,25,25,25,和25万元,假定该行业折现利率为10%,(不考虑所得税及其再投稿入生产成本)。根据所给资料有关水土保持财务指标计算如下:
3.1相关指标
3.1.1固定资产原值=100+10=110(万元)
3.1.2终结点回收额=10+10=20(万元)
3.1.3固定资本折旧=10(万元)
3.2项目计算期=1+10=11(年)
3.3建设期现金净流量
NCF0=-100(万元)
NCF1=0(万元)
3.4经营期现金净流量为422万元
NCF2=4+10+0+0+0=14
NCF3=8+10+0+0+0=18
NCF4=25+10+0+0+0=35
NCF5=25+10+0+0+0=35
NCF6=25+10+0+0+0=35
NCF7=25+10+0+20+0=55
NCF8=25+10+0+20+0=55
NCF9=25+10+0+20+0=55
NCF10=25+10+0+20+0=55
NCF11=25+10+0+20+10=65
3.5投资利润率
年平均利润(P)=42.20(万元)
投资总额(I)=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化利息
=100+10=110(万元)
投资利润率(ROI)=P/I*100%
=42.2/110*100%≈38.36%
3.6投资回收期
建设期(S)=1(年)
经营期净现金流量(NCF2--10)=422
原始投资(I)=100(万元)
m=8,由于m(经营期净现金流量)=8*25>100(万元),则:
不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100/25=4(年)
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期PP=PP+S=4+1=5(年)
3.7净现值率
净现值(NPV)=
=-100+25*(P/A,10%,10)
≈3.62(万元)
原始投资现值=3.62/*100%
≈1.9%
净现值率(NPVR)=NPV/*100%
=3.62/
=3.62/122.73*100%
≈2.95%
3.8获利指数
=14*0.8264+18*0.7513+35*0.6830+35*0.6209+35*0.5645+55*0.5132+55*0.4665+55*0.4241+55*0.3855+65*0.3505
≈217.7(万元)
≈122.73(万元)
获利指数(PI)=217.7/122.73
≈1.77
3.9内部收益率
=100/25
=4.000
查10年期的年金现值系数表:
(P/A,20%.10)≈4.1925﹥4.000
(P/A,24%.10)≈4.1925﹤4.000
20%﹤IRR﹥24%应采用内插法,
IRR=20%+4.1925-4.000/4.1925-3.6819*(24%-20%)
≈21.51%
4结论分析
本案例的计算结果为:投资利润率为38.36%;投资回收期为5年;净现值为3.62;净现值率为2.95%;获利指数1.77;内部收益率21.51%,该方案可行,这是因为这些指标匀符合经济财务评价特定数值的取值范围(净现值NPV≥0;净现值率NPVR≥0;获利指数PI≥1;内部收益率IRR≥Ic,不考虑建设期或者经营期为半年的计算值);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在可行性方案研究阶段进行经济财务评价分析后,一个项目投资可供选择的条件就是利用经济财务评价指标来考查该水土保持项目是否具有财务可行性,从而做出接受或利用该项目的决策依据,反之,指标小于或者不等于一定的特定值,则不具备财务可行性。
水土保持财务评价预测是水土保持部门在投资活动中,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再生价值,只有进行财务预测的有效管理和分析评价,才能保证资金时间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提高水土保持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才能更好地为项目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决策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审计相关专业知识[S].2002.471-489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犑辈患欠郑瑺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荫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分类号]G253.1
1、图书馆配市场的起源
近年来,国家规定各级各类图书馆人均藏书量须达到一定标准,图书馆为完成达标任务,纷纷加大了采购量,图书馆配市场一下子热闹起来。目前全国各类图书馆大约有8万多家。据有关部门推测,现在每年的图书馆采购量有50亿人民币的市场需求,且图书馆的采购能力每年都逐步增长。许多图书馆、尤其是大型图书馆,图书采集的主动性逐步增强,对图书市场的专业性、规模性和服务的主动性等要求逐步提高。过去沿袭的被动的采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图书馆图书建设的需要,图书馆市场正逐步变为一块膨胀的大蛋糕。
另一方面,图书馆配市场与零售不同,零售是大众市场,只管卖,不管售前或售后的服务,而图书馆购书有自己的特点,售前需要有编制好的采访数据,售后需要编目数据等。针对这一市场特点,近几年来,一些为图书馆购书提供专业一条龙服务的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新华书店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图书馆专业化的供货市场也逐步成熟起来。这一切都传递给图书馆界一个信息: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都在努力打造图书馆专业化供货市场。
2、图书馆配商的定义及馆配服务模型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中,贯穿产业发展的一条规律是:市场机制和结构转换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企业间的自发竞争,实现市场结构由分散型向寡头垄断型结构模式的转变。这条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中国图书分销产业和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也得到了验证,即图书馆配商这一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的出现和逐步壮大正是两者发展的结果。
“图书馆配商”一词源于台湾的中盘商,意为联结上游出版社和下游图书馆,分销图书并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间商,其服务模型如图1所示。
3、国内现有主要图书馆配商的分析和比较
国内图书馆配市场从2000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2006年进入调整规范时期,经过大浪淘沙后,幸存下来的可分为三种:①“新华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新华书店总店、江苏省新华书店、浙江省新华书店等;②“出版社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等;③“民营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湖北三新图书有限公司、安徽省儒林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等。
就规模和实力而言,新华书店具备了同国内任何一家图书馆专业供应商相抗衡、竞争的实力。它具有雄厚的资金、分布密集的网点、大规模集团采购的优势、正版图书的保证、与全国众多出版社多年的合作背景等,但由于我国的各类图书馆目前高度信息化、集约化、网络化,采用计算机管理,不少新华书店并未跟上图书馆的快速发展。此外,新华书店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区的经营。
相比较而言,民营商更活跃一些。它们的服务更专业化,效率也高,能向图书馆提供售前采访、编制书目、售后加工的服务,图书馆拿到书以后,甚至可以直接上架。而且,民营企业主动灵活,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打破地域限制,开拓全国市场。
跟民营书店和新华书店相比,出版社在馆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更多体现在专业明确上。如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馆配品种定位于高校出版社、科技社以及中央级大社的产品,目前可供品种已达15万种。与这些品种相配,它们还开发了一系列服务措施。比如编日采访数据的网络一体化;全程跟踪征订、采购、分拣、编目、加工、运输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等。但出版社个体不具备品种规模,从专业分工上讲,服务也不是出版社这样的生产商的中心工作。因此,对于出版社是否适合做馆配商,业内也颇有争议。
4、馆配商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评价的探讨
图书采访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对馆藏质量、馆藏结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近几年与馆配商的合作,我们对馆配商管理水平和能力评价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总结如下。
4.1馆配商所能接受的采购方式
不同的采购方式决定了图书的到书周期、数量和质量。图书馆采购方式中的纲目购书(主题购书)、期货购书(预订图书)和现购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总的来说,期货购书能基本保证图书的数量,但到书周期长,文献质量难以控制;而纲目购书和现采能缩短到书周期,有效地控制图书质量,但因受时空等客观影响,文献的品种和数量将受到限制。因此,笔者认为采用三种互补的方式更符合实际需要。目前馆配商能提供的采购方式一般只有期货购书和现购两种方式,尽管有馆配商在实践纲目购书,但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最多只能说是中国特色的。开展这项工作是有难度的,它需要馆配商具备以下两方面能力:①能编制以学科主题为主线,以文献特点为辅助的纲目表;②能界定较窄主题领域中的图书学科层次。随着藏书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馆配商接受这一先进的方法,与国际接轨。
4.2馆配商预防重复采购的能力
图书馆文献采购方式的多样性,必然带来重复采购的可能性。图书馆在订购图书时都会进行工作,但在现采和期货购书同时进行的时候,就会碰到这样的具体情况:有些书做了预订,但由于到书周期比较长,造成事实上没有书到馆,以后能否到馆也还是一个未知数。对于这类书的处理,通常的做法是引进现采的,取消原有的预订,以防重复;另外大型高校图书馆从事图书采访的人员比较多,有可能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以不同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也将导致图书的重复。面对诸如此类的情况,馆配商是否具有预防重复采购的能力将显得十分重要。
4.3馆配商采书所覆盖的出版社的数量及质量
这主要是指馆配商要与绝大多数出版社有供书合作关系,并且应是各家出版社的“黄金”客户。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高校图书馆对出版社质量上的要求远远高于数量上的要求,因为我们做过一个统计,我校图书馆采购的图书有70%以上来自于20%的出版社,所以我馆要求这20%出版社所出的书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但这并不是说其他的出版社就不重要。我们也做了不完全统计,馆配商无法采购到的图书中有70%以上来自地方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说明馆配商在地方版图书的采购方面有待于提高。
4.4馆配商对图书馆调整要求的反应能力
图书馆采购图书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书没有到馆以前,随着采访人员掌握信息的增多、读者需求的变化,随时有可能进行增补和减少甚至取消某些品种。比如:①有些书因为信息的限制,采访人员在预订的时候可能会采用比较保守的方法少订复本,但在看了书评或者其他信息后,觉得书的质量比以前了解的要好,就会要求增加复本,相反就会减少或者取消复本;②随着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对刚设立的学科往往需要补充一些文献;③读者推荐的、个别急需的专业性极强的图书等。针对上述情况图书馆可能调整配送要求,从而要求馆配商有比较快的反应能力。据我们所知,在具体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馆配商很容易忽视,因为这项工作比较繁琐,涉及到的订购数量有限,大多不乐意去做。
4.5馆配商提供查漏补缺的能力
采访人员除了正常的选购工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收集图书的出版信息,并根据以往订购情况,进行有效的查漏补缺。但这些书往往比较难采,有些甚至是作者自办发行或印数特别少。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馆配商需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
4.6馆配商拥有的学科优势和行业优势
馆配商的学科优势是指它在提供某些学科的图书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北京有个规模不大的馆配商,从其网站上,我们发现它主要提供高层次的文哲史方面图书,并且非常齐全,十分符合高校图书馆的收藏需要。行业优势是指在图书发行市场、馆配市场中处于比较高的地位。要形成这两方面的优势须经过长期积累,它是图书馆界、出版界对馆配商以往工作的总体评价,一旦出版社认可这些优势,它就会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图书产品提供给这个馆配商,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同其合作,形成图书采购的良性循环。
4.7馆配商提供各类数据的能力
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计划和评估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包括全年出版图书的总量、平均价格、各类图书的到货率等。平时采访人员也在收集这些数据,但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有核实的机制,这样可使馆配商和采访人员互促互进。如我馆有一段时间馆配商提供的农业类专业书明显少于采访人员收集的书源信息,马上核查,发现是因为利润的关系,馆配商们不愿采集,经过协调,终于把这些漏掉的书补充完整。
4.8馆配商的现代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
4.8.1馆配商应拥有自己的网站和高质量的检索系统网站上应有各类供采集者用的书目数据库,如:最新书目数据库、库存书目数据库、自编数据库、“三目”(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上海新书目)数据库等。数据要准确全面且更新及时,否则会给图书馆采购带来很大麻烦。
4.8.2馆配商与出版社之间应实现出版物流通信息对接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因为书的真正源头是出版社,如果馆配商与出版社能实现信息交换,那么书目的更新速度和准确程度都将大幅度提高。我国于2006年4月1日起实施的《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将加速我国图书发行行业信息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减小经营风险,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更好地满足出版发行业市场化、产业化、网络化发展的需要,也将对图书馆这个终端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4.9馆配商对所供文献的编目加工能力
文献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发展,使得文献编目数据的处理可以批量化、一次性完成,从而为图书馆所共享。图书馆普遍要求馆配商提供中文图书的CNMARC标准格式的编目数据,以便于图书馆编目人员套录后进行网络,生成馆藏书目数据库,降低图书馆编目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时,也希望馆配商能够做好前期的图书加工服务,比如完成加盖馆藏章、加贴防盗磁条、书标和条形码等简单工序,大幅度地减轻验收人员的劳动,在数据和图书加工问题上形成有效的服务体系。
4.10馆配商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综合素质
一个馆配商的经营理念会直接影响图书馆的采购效果,图书馆都希望馆配商能正确处理利润和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馆配商面对的是全国700多家出版社,这些出版社给予馆配商的利润不尽相同,如何处理那些利润较薄、采购成本较大的图书,将是一个馆配商的社会价值观与经济观的取向问题。另外,馆配商拥有的员工的综合素质也将体现一个企业的服务水平,如,2007年1月l号开始实行国际标准书号升位,由原来的10位升至13位,最前面加978,后面的校验码发生了变化,但有的馆配商在给我馆提供书目的时候,由于工作人员的水平有限,就简单地把书号前的978去掉,造成结果完全错误,所幸的是我们发现及时,没有造成大面积重复采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5、探讨评价图书馆配商能力的意义所在
目前图书采购采用招标方式已经得到各图书馆的认可。但国家还没有一部图书馆法或相应的文献资源采购条例来规范这样庞杂又极其特殊的商品,因此科学地评价馆配商的各方面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5.1招标中对馆配商可形成统一科学的评分标准
正因为图书商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需要对馆配商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采购方法上做好制度性的安排,不能就其一点不及其余,要形式而不要内容,造成文献资源的制度性缺失。
5.2规范馆配市场价格秩序
不同类型的图书供货折扣率总体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对图书类型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只有通过综合评价才能制定合适的图书折扣率,让真正有实力的馆配商进入市场。
5.3提升馆配商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制冷剂可燃性毒性标准
Abstract
Safetyrefrigerantalternativesisofgreatimportance,standardsaboutwhichhavebeenestablishedbyinternationalorganisations,academicsocietiesandgovernmentsandrevisedwiththedevelopmentofrefrigerants,especiallygreenrefrigerantsandmorestrignentfortheirsafety.Givesageneralsurveyofthisissue.
Keywords:refrigerantsflammabilitytoxicitystandard
0引言
由于保护臭氧层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需要,对制冷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先后开发了一些绿色环保制冷剂,其中不少替代制冷剂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可燃和毒性组元,有的本身就是可燃性很强的化合物。特别是国际上越来越注重从保护臭氧层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两做成方面综合评价制冷剂环保性能时,目前对使用R32、R152a,R123和天然工质,尤其对使用碳氢化事物的呼声有所高涨。不仅欧共体的一些国家如此,甚至连美国等一些一直不允许在大中型制冷空调系统中使用碳氢化合物的国家和学术性团体,最近也正拟开展这些制冷剂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例如美国空调制冷学会(ARI)正在组织全球范围的一些厂商和专家进行"全球制冷剂环境评价网络"(GREEN)工作,目的是评价丙烷(R290)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以及CO2在制冷空调系统中替代温室气体R134a,R410A,R507A和R407的可行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可燃性制冷剂及其混合物的安全性要求及其分类标准有所了解。
国际组织和美国一些学术团体及政府部门对制冷剂安全性要求和分类标准,又并非一致,而且这些组织的相应标准也在不断完善、补充和修改,特别是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从1997年以来对其原先ASHRAE34-1992《制冷剂编号标志和安全分类》标准[1]作了较大改动和补充,这些年来还一直在不断完善中。对这些标准之间的异同、变化和发展及时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
有鉴于此,本文详细综述了有关制冷剂替代物安全性要求和分类的国际标准和某些国家的标准现状以及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课题。
1有关名词术语
为了便于查阅和理解这些标准的规定,现将这些标准中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汇总如下。
毒性(toxicity):在急剧或长期接触、吸入或摄取情况下,制冷剂对人体健康的有毒或致命的能力[1]。
对生命或健康有危险的极限(IDLH,immediatelydangeroustolifeandhealth):人们可以在30min内脱离最高浓度,此时不会产生伤害症状或对健康有不可恢复的影响[2]。
50%的测试动物致命浓度(LG50,lethalconcentrationfor50%oftestedanimals):通常用老鼠做实验,在此种环境中持续4h,有50%死亡时的浓度。也用1h的LG50,大约为4hLG50的两倍。
允许暴露极限的(PEL,permissibleexposurelimit):国际上已通过"氟化烃替代物的毒性项目"(PAFT),对一些HCFC和HFC类物质进行了广泛的毒性试验。根据这些结果,制冷剂生产厂家建议在给定时间内人可以耐受而无有害影响的浓度,称这为"允许暴露极限"。这些极限值的单位是百万分之几(×10-6),表示可以安全耐受制冷剂的最大值[2]。
安全阈值(TLV,thresholdlimitvalues):任何物质的毒性大小的另一描述。TLV"表示各种工作人员可以日复一日地暴露在这种条件下,而免受任何对健康不利的影响"。对挥发性物质如制冷剂,其安全阈值TLV以容器中的体积分数(×10-6)表示[2]。
安全阈值-时间加权平均值(TLV-TWA,thresholdlimitvaluetime-weightedaverage):它是按在一周40h工作制的任何8h工作日内,制冷剂TLV值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对暴露在这种浓度下的所有工作人员健康都不会有不利影响[2]。TLV-TWA值,通常由美国政府和工业卫生会议(ACGIH)确定[3]。
最低可燃极限或燃烧下限(LFL):在特定试验条件下,可燃制冷剂在它与空气的均匀混合气中能够维持火焰传播的最小浓度[4]。一般,LFL以制冷剂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表示,也可以经换算后kg/m3表示,两者的换算关系为:在25℃和101.325kPa时,以体积百分数乘以0.0004141和制冷剂摩尔质量可得到以kg/m3表示的值[5]。
最高可燃极限或燃烧上限(UFL):在特定试验条件下,可燃制冷剂在它与空气的均匀混合气中能够维持火焰传播的最高体积比例[4]。可燃制冷剂在空气中可燃的范围为从LFL到UFL,其浓度低于LFL或高于UFL,则不能维持火焰传播,即不可燃。
燃烧热(HOC):1kmol可燃制冷剂,在25℃和101.325kPa下,完全燃烧且燃烧生成物均处于气相状态时所放出的热量[6]。
自动着火温度(autoignitiontemperature):按照UL340[7]或IEC79-4[8]规定的试验方法,制冷剂着火的最低温度。
额定成分或名义成分(nominalformulation):含气相和液相的制冷剂的主体成分。在BSR/ASHRAE/Addendum34p[9]中规定,当容器内充灌多于或等于80%液相制冷剂时,该液相分可作为制冷剂的额定成分。
最不利成分(WCF,worstcaseformulation):生产时制冷剂额定成分都允许有成分偏差余量。考虑了组元成分允许偏差余量后,在制冷剂额定成分中可燃组元最多时的成分[9]。
分馏(fractionation):混合物由于易挥发组分优先蒸发,或不易挥发组分优先凝结引起的成分变化[1,5]。
可燃性的最不利分馏成分(worstcasefractionatedformulationforflammability):在分馏时气相或液相最高浓度时的构成,此时TLV-TWA小于400×10-6[1,5,9]。
2制冷剂的安全等级
国际组织和某些国家的学术性团体和政府部门对制冷剂的安全等级和分类,均以标准的形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欧洲标准委员会(EN)、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美国UnderwritesLaboratories(UL)和美国交通部(DOT)等。但由于各组织的服务目的和宗旨不尽相同,对制冷剂的安全分类也不完全相同,而且为了能更好地对制冷剂进行分类和应用,各组织关于制冷剂安全分类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补充。下面列出了它们制订和批准的相应标准。
2.1ISO5149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9月15日制订的国际标准ISO5149《用于制冷和供热的机械式制冷系统的安全要求》(第1版)[10],对于制冷剂进行了如下分类。
等级1:对人类健康没有较大危害的不可燃制冷剂;
等级2:与空气混合的可燃性试验中,最低可燃体积分数不小于3.5%的有毒或有腐蚀性制冷剂;
等级3:与空气混合的可燃性试验中,最低可燃性体积分数小于3.5%的制冷剂;
ISO5149标准对制冷剂年述分类方法,已被另一个国际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采用,参见文献[11]。此外,ISO还曾于1974年制订了ISO817《有机制冷剂--编号标志》标准[12],规定了制冷剂的编号标志和命名方法。
2.2EN378-1
欧洲标准委员会于1999年11月11日制订的欧洲标准EN378-1《制冷和热泵系统--安全和环境要求》[13],根据制冷剂的可燃性和毒性进行分类。
可燃性分类
等级1:气相时任意比例与空气混合均不可燃;
等级2:与空气的混合物,其最低可燃体积分数大于等于3.5%;
等级3:与空气的混合物,其最低可燃体积分数小于3.5%;
这种可燃性分类与ISO5149基本相同。
毒性分类
等级A:当制冷剂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大于等于400mL/m3时,对长期在此环境中每天工作8h、每周工作40h的工人身体没有不利影响的制冷剂;
等级B:当制冷剂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小于400mL/m3时,对长期在此环境中每天工作8h、每周工作40h的工人身体没有不利影响的制冷剂;
对于制冷剂混合物,分馏过程中其可燃性或者毒性特性可能会发生变化,需把名义配比和最不利分馏成分时的分类特性表示出来,中间用"/"分开。
此欧洲标准补欧洲很多国家接受并采纳,如英国标准BSEN378-1:2000等。
2.3ANSI/ASHRAE34
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和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组织制订和批准的ANSI/ASHRAE34-1992[1]和和其修订片ANSI/ASHRAE34-1997[5]《制冷剂的编号标志和安全分类》是美国国家标准。现在该标准1997年版本已正式替代了ANSI/ASHRAE34-1992版本。在该标准的第6节中对制冷剂的安全分类作了下述规定,即毒性分为A,B两个等级,可燃性可分为1,2,3三个等级,安全分类应由字母及数字两个特征符组成,这样,就把制冷剂分成了6个独立的安全等级,如图1所示。
毒性分类
等级A:基于安全阈值-时间加权平均(TLV-TWA)值或相应指标的数据,在体积分数小于或等于400×10-6时,制冷剂无毒性;
等级B:基于安全阈值-时间加权平均(TLV-TWA)值或相应指标的数据,在体积分数低于400×10-6时,制冷剂有毒性;
可燃性分类
等级1:制冷剂在气压为101.3kPa和温度21℃(注:ANSI/ASHRAE34-1992中规定的温度为18℃,其修订版ANSI/ASHRAE34-1997改为21℃)的空气中试验时无火焰传播;
等级2:制冷剂在21℃和101.3kPa时燃烧下限(LFL)高于0.10kg/m3,且燃烧热低于19000kJ/kg。LFL值应按照美国试验和材料协会ASTM制订的E681-85[4]的方法测定。燃烧热的计算是假设燃烧生成物都是气相,并处于它们的最稳定状态(例如碳、氮、硫生成二氧化碳、氮气、三氧化硫;如果分子中有足够的氢、氟和氯生成氟化氢和氯化氢,否则生成氟和氯,过剩的氢生成水);
等级3:制冷剂在21℃和101.3kPa时高度易燃,其燃烧下限(LFL)小于或等于0.10kg/m3,或燃烧热大于或等于19000kJ/kg。燃烧热的计算如等级2定义中所作说明。
对于非共沸混合物,其毒性和/或可燃性在分馏时可能由于成分的改变而改变,因此ANSI/ASHRAE34-1997标准原规定采用双重安全等级分类,两个分类用"/"隔开。第一个分类是额定成分表示的混合物的分类;第二个分类是混合物在最不利分馏成分(WCFF)下的分类。
对于可燃性,"最不利分馏成分"定义为在分馏时气相或液相易燃成分最高浓度时的构成;对于毒性;"最不利分馏成分"定义为在分馏时气相或液相最高浓度时的构民,此时TLV-TWA小于400×10-6。混合物的TLV-TWA值应根据每种组分的TLV-TWA值按照文献[3]附录C方法加以确定。
近年来,ANSI/ASHRAE34-1994标准,又通过一些附件34a-34f,34j-34l,34o-34p[14]的形式,作了进一步说明、补充和修改,其中ANSI/ASHRAE34Addendump,已分别于2000年6月9日和2000年11月15日被ASHRAE指导委员会和NASI批准。ANSI/ASHRAE34Addendump对制冷剂的安全分类标准进行了下列重要补充和修改;
不论是共沸混合物还是非共沸混合物,只要在分馏过程中可燃性或者毒性特征随成分变化发生了变化,它的安全分类都将基于分馏后的最不利情况,根据纯制冷剂的相同标准来决定其安全分类。
ANSI/ASHRAE34-1997连同这些附件是目前美国有关制冷剂安全性方面的国家标准,提出了制冷剂安全性新的要求,相应地此标准的表2和表B1中已将混合物制冷剂安全分类由原先双重安全等级分类改为按最不利分馏成分的安全性作为其安全分类的依据。
2.4UL2182[15]
美国UL实验室依照ANSI/ASHRAE34-1992标准[11],利用ASTME681-85[3]的标准试验台,在室温25℃和100℃下对制冷剂的可燃性进行试验,看其是否有火焰传播,对于无火焰传播的制冷剂,UL实验室则依据UL340标准[5]测试制冷剂的自动着火温度。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分类如下。
不可燃:无火焰传播、自动着火温度大于等于750℃;
实际不可燃:无火焰传播、自动着火温度小于750℃;
可燃:有火焰传播。
2.5DOT173.115
美国交通部制订的制冷剂可燃性安全分类标准DOT173.115[16]为:
LFL≤13%或(UFL-LFL)>12%为可燃;其余为不燃。
此标准与ANSI/ASHRAE34-1997标准,对于有些制冷剂的安全分类不同,例如DOT173.115标准,从运输要求出发,将氨分类为不易燃气体,而按ANSI/ASHRAE34标准,氨被列为等级2的制冷剂。
3制冷剂毒性
制冷剂的毒性可以用很多方式加以度量。毒性指标本身并没有描述相对的危险性。大多数指标和暴露浓度规定用无量纲的体积分数或单位体积的质量表示。一个人在知短时间内能够耐受制冷剂的极限,称之为"毒性急性作用"或"急性毒性";在一个较长持续时间内能够耐受的极限,称之为"毒性长期慢性作用"或"慢性毒性"[2]。其中急性毒性,指标包括IDLH,LG50,LOEL(lowest-observedeffectlevel),NOEL(no-observedeffectlevel)及EC50(effectiveconcentrationfor50%ofspecimens)等指标,慢性毒性包括TLV-TWA,PEL及WEEL(workplaceenvironmentalexposurelevel)等指标。表1列出了一些常用制冷剂的IDLH,EC50和PEL数据。目前在安全等级分类等方面使用较多的TLV-TWA,一些常用制冷剂的数值见表2。
4一些制冷剂和混合制冷剂的安全分类
根据前述的安全分类标准,现在某此制冷剂及混合制冷剂安全数据和分类等级汇总于表2,表中还同时列出了它们环境数据,以备参考。
5研究课题
制冷剂替代物的毒性问题,已由世界上主要制冷空调制造商联合参加并组织的国际性PAFT(programforalternativefluorocarbontoxicitytesting)项目进行了必要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毒性数据,并作出了相应评价。
制冷剂替代物(含混合物)的可燃性问题,也已引起关注。如前所述,国际性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制订了相应标准,但其中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并急需达成共识,例如:
①制冷剂泄漏后的浓度分布与可燃极限浓度之间的关系;
②各种着火源对可燃性制冷剂着火的影响;
③可燃性制冷剂混合物标准泄漏模型的确立与验证;
④可燃性制冷剂泄漏后最不利分馏成分着火试验条件的评定;
⑤制冷剂可燃性试验中可燃极限的正确判定和评价;
⑥使用可燃性制冷剂时制冷空调系统的综合评价和防范措施;
⑦结合国情制订可燃性制冷剂安全性国家标准等等。
注:Δ表示由于RC318的毒性数据不足,在ANSI/ASHRAE34-1997标准的附件34c中,删除了RC318和R405A(含RC318)的原安全分类;
*表示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国家环保局鉴于R405A的GWP值达5750,将其列为不接受的替代物,参看EPA,SubstituteRefrigerantsUnderSNAPasofJune8,1999;wff表示最不利分馏成分是可燃的。
6结束语
①制冷剂除了必须符合国际性环保要求和制冷性能要求外,其毒性和可燃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参数。为此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机构都对此制订了相应的安全性分类标准。这些标准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部门,往往采用不同的标准,而且还经常修订被充,这点需引起注意。
②我国原技术监督局颁发的《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管理办法》文件中,明确规定"国际标准是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订的标准,以及ISO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订的标准"。因此ISO5149是目前制冷剂安全性分类方面的一种国际标准,并被另一个国际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所采用。美国的ANSI/ASHRAE34-1997及其附件34a-34f,34h,34j-34l,和34o-34p,是美国目前执行的国家标准,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
③在美国ANSI/ASHRAE34-1997及其相应附件列出的制冷剂表中,有相当一部分已被禁用或将被禁用,如R11,R500,R502和R12等;有一些混合制冷剂和纯制冷剂,如R405A和RC318,由于毒性数据不全,在1998年的附件34c中,其原先的安全分类已被删除,有待进一步认证,并由于其GWP值太高,而被美国政府和美国国家环保局认定为"不接受的替代物";还有一批混合物其可燃性分类已从2000年11月起按附件34p的要求,被认证为A2,如R411A和R411B等。
④本文针对目前各种标准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下研究的相应课题。
此外,国际组织以及某些国家对使用制冷剂的制冷空调系统和电工器具还都制订了有关标准,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5149,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79,欧共体EN60335,英国BSEN50054,德国DIN,美国ASHRAE15和美国UL250等标准。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ANSI/ASHRAE34-1992,Designationandsafetyclassificationofrefrigerants,1992
2UNEP.Chillersandrefrigerantmanagement,trainingmanualDec,1994,UnitedNationsPublication,ISBNNo.92-807-1469-4
3AmericanConfofGovernmentalIndustrialHygienists(ACGIH).Thresholdlimitvaluesforchemicalsubstancesandphysicalagentsandbiologicalexposureindices.1990-1991
4AmericanSocietyofTestingandMaterial.ASTMDesignation:E681-85,standardtestmethodforconcentrationlimitsofflammabilityofchemicals,1991.
5ANSI/ASHRAE34-1997.Designationandsafetyclassificationofrefrigerants,1997.
6朱明善,刘颖,林兆庄,等,工程热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7UL340,Standardforsafetyfortestforcomparativeflammability.
8IEC79-4,Electricalapparatusforexplosivegasatmospheres,Part4:Methodoftestforignitiontemperature.1975.
9BSR/ASHRAEAddendum34p.thirdPublicReviewDraft,2002.
10ISO5149,Mechanicalrefrigeratingsystemsusedforcoolingandheating-safetyrequirements.Firsted,1993.
11IEC60335-2-24,Safetyofhouseholdandsimilarelectricalappliances-Part2,Section24-Particularrequirementsforrefrigeratorsandfoodfreezers.Fifthed,2000
anicrefrigerants-numberdesignation.1974
13EN378-1.Refrigeratingsystemsandheatpumps-safetyandenvironmentalrequirements-Part1.Basicrequirements,definitions,classificationandselectioncriteria.1999
14ASHRAE.ANSI/ASHRAEAddenda34a-34f,34h,34j-34l,34o-34p,AddendatoANSI/ASHRAEStandard34-1997,2000
15UL2182.Guideforthestandardforrefrigerants.1995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许多企业十分重视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利用。但是,企业经营者需要知道网站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哪里,从而找到进一步改善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评价网站。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与指标对电子商务网站运行状况和工作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活动促进电子商务网站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从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拟对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套适合现行企业状况的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
一、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现状
目前,网站按照主体性质不同分为企业网站、商业网站、教育科研网站、政府网站、个人网站和其他公益性网站等等。企业包括制造业、IT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咨询服务业等等。据2005年7月CNNIC的数据,我国各类网站总数为677500家,企业网站的数量最多,占60.7%。
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真正价值是通过在线交易和商务活动,并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反映出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二是商务操作。第二项功能是电子商务的核心。但从《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看,从事信息仍然是企业网站的主要功能。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占32.2%;用户在线咨询/投诉占18.6%;网上销售(B2C)11%;企业间网上销售(B2B)占10.7%;网上采购招标占6.1%,说明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二、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类型
从目前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实践来看,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有多种类型。根据网站评价活动的组织者不同,可分为官方或非官方的行业性测评机构、商业性的评比机构、各类咨询调查公司及有关的媒体。各类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机构均有各自的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和服务对象不尽相同。
官方的测评机构在我国体现为行业性组织的测评机构,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自1997年起,CNNIC定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
商业性的评比机构中,如《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电脑报》等机构或媒体,也相继开展了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活动,在国内已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方法
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从评价所需数据资料的获取方法来看,目前通常有以下3种:
1.网站流量统计。是通过特定的软件统计、分析网站的浏览量。CNNIC是目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网站访问量统计机构,该中心的第三方网站流量认证系统定期推出各行业网站的排名,一般有每周排名、每月排名。但是国内外关于网站流量指标的定义并不一致,国内各网站采取的定义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网站流量排名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2.专家评价。是采用规定的程序对专家进行凋查,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由专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并对问题做出判断、评价的一种方法。专家评价法有集思广益的优点,可以对各备选网站进行综合评价,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例如,专家组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全面;个别权威人物或言辞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可能左右评价结果,从而影响整个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3.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式,通常有抽样调查和在线调查等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弊端在于存在人为作弊的可能。另外,剔除无效问卷要花费较多人力。
四、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中外比较
Gomez公司是国外著名的网站测评机构,该公司主要从客户需求、客户满意的角度来制定网站的评价内容和指标。Gomez公司制定了5个一级指标:易用性、用户信心、站点资源、客户关系服务和总成本,评价指标及指标解释如下:
总评(Overall):对网站所提供的服务、网页设计和布局、总的使用情况的整体测评。
易用性(EaseofUse):网页应与一致的形式和直观的网站外观相结合,布局要合理,并与内容和功能相结合,提供有用的示范和广泛的联机帮助。
用户信心(CustomerConfidence):网站应高度可靠,拥有知识丰富且易于访问的客户服务机构,并且提供质量和安全保护。
站点资源(OnsiteInformation):不仅在站点上提供广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信息,还要通过电子账户、交易、工具和信息查询等方式提供针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全方位的深度服务。
客户关系服务(RelationshipServices):企业通过个性化服务建立电子化的客户关系服务,允许客户在线提出服务请求,通过客户联谊活动和额外津贴等方式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集体感。总成本(OverallCost):指企业为用户提供的定制一揽子服务所需要的成本,包括一揽子服务的原材料成本、运输和处理的附加费用、最小的收支差额和利率。
CNNIC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来制定网站的评价内容和指标。CNNIC制定了3个一级指标:网站、网页、在线数据库。评价指标及指标解释如下:
网站:网站相关特征(每天页面访问数、服务器拥有情况、网站的链接数、网站的员工数、网站成立时间、频道数、网站版本、网站的可访问性、安全性),网站效果指标(信息、业务结合)。
网页:网页长度、网页的更新周期、网页编码状况。
在线数据库:使用情况、服务方式、在线数据库更新状况、数据库容量、是否同时具有其他载体。
从上述两种评价体系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国内外在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上有较大的区别。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国外更注重网站的功能与业务以及客户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而国内主要是对网站的技术性能进行评价。这既反映了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差距,也反映了我国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对客户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存在不足。
其次,在评价方法上,虽然国内外都普遍采取网站流量指标评价、专家评价、问卷调查评价、计算机搜索等方法,但国内网站评价所采用的问卷调查,其数据采样中存在数量上的不足,因为我国真正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数量有限。此外,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时,较少采取加权指标评价、模型评价、动态分析评价等方法,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再次,虽然我国官方和非官方的测评机构在网站评价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们在评价方法和内容上都存在不足,对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五、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需要有科学的分析评价方法,全面、公平、客观的评价体系,权威、公正的专家团体。在这种评价方法中,首先是建立加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技术测量、专家调查、用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最后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等对数据及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对交易功能和信息功能进行综合评价。
六、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是要加强网站评价原则、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二是要大力发展面向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中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设和管理,通过评价活动,促进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5,7.
指标体系设计上坚持提升集约化和精益化管理水平原则:一是提升财务评价与公司目标的联动性,促进向集约化运作转变,发挥源头导向作用;二是提高财务评价对公司战略的敏感性,突出财务评价对生产经营的导向作用;三是从多个角度设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满足公司经营绩效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需求;四是夯实财务基础工作,提升公司财务专业管理水平,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为提升集约化管理水平提供根本保障。
2.分类设计财务评价指标。
充分考虑指标设计的时效性、易观测性和可考量性,确保所设计的指标便于操作和管理。具体在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对指标的内容、层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再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构建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指标方面,以国网公司资产经营同业对标指标为基础,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针对经营管理中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优化完善资产经营同业对标指标,引导基层单位从片面的财务绩效考核向提升财务管理整体水平方面转变。定性指标方面,以突出财务管理性、提升工作主观努力性、减少客观性因素为原则,修订每年财务管理定性评价、财力集约化管理、资产经营管理对标体系。
3.加强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建设。
零散孤立的财务指标分析价值不高,只有将孤立的指标组合起来形成体系,才能深刻、全面地反映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此,财务评价指标根据数据来源的不同,分为纯财务指标、纯业务指标和混合型指标;指标主题则是根据财务分析的目的类型,搭建出相互关联的财务指标体系,深刻反映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各方面的情形。
4.做好指标体系的导向化建设。
根据国网公司年度财力集约化考评体系专业分值分布情况并结合当年财务工作安排,公司将对供电类单位纳入评价的预算管理、会计信息、电价电费、资金管理、资产产权、稽核评价6个专业基本分权重设置为:15%、15%、14%、14%、28%、14%;对非供电类单位纳入评价的5个专业(电价电费专业不评价)基础评价得分按实际分乘以100/86的权重调整为100分;年度总分=季度基础分加权平均+鼓励加分;鼓励加分项满分10分,对于典型经验转化、管理创新、人才建设等加分项中不具有对应工作内容的指标不予加分。
二、控过程,多维评价手段并举
建成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仅实现源头导向作用,实施的效果还取决于财务评价的执行是否到位。为此,公司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引入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借助对标排名、财务稽核、风险监控等多维评价手段,努力践行财务评价过程,确保将财务评价指标源头导向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公司集约化管理水平。
1.实施评价指标动态调整。
在传统财务评价工作中,指标体系相对固定,更新速度较慢。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的不断加快,公司发展目标的不断调整,传统的静态指标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为此,公司建立了指标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在筛选、甄别、归纳定量与定性财务指标的基础上,以提升集约化管理水平为目标,实施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调整,从相关性、可管理性两大维度对指标库进行分析,确定每年的评价重点,有效衔接资产经营管理对标体系。
2.实施同业对标排名。
借助同业对标排名,实施财务评价,包括资产经营、财务专业管理、财务工作三个方面的同业对标。资产经营同业对标方面,按照国网公司提出的全面拓展同业对标深度广度的要求,深入剖析现状、尊重实际、争取突破,积极发挥资产经营对标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源头导向作用。财务专业管理对标方面,每年根据当前财务管理需要,设定财务专业对标主题,在基层单位范围内开展对标工作,以经验交流会的形式,组织各专业标杆候选单位进行经验交流,通过讲解演示,现场投票的方式决定管理专业标杆,入选公司典型经验库,发挥典型经验的引路作用,在公司系统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财务工作对标方面,加强财务工作精益化、标准化建设,维护财务工作秩序,夯实会计基础工作,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3.实施财务稽核。
构建财务稽核规则库和财务稽核专家库,依托稽核“双库”大力开展财务稽核活动,确保财务评价实施。在稽核过程中,公司同时做好把握两个“结合”,即现场稽核与在线稽核、日常稽核与专项稽核相结合,成效显著。其中,在线稽核工作依托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根据稽核规则库所设立的规则,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在线稽核工作机制。通过在稽核系统中设置稽核取数关系及问题判断标准,对各单位的财务和业务信息实施自动过滤、网上查证、在线分析,定期通报在线稽核情况及有关结果,实现了过程、状态的及时分析。
三、重结果,实现评价闭环管理
1.分析结果,持续改进财务评价。
重结果分析是实现财务评价闭环管理的前提条件。公司牢牢把握集约化管理“横向融合,纵向集中”特征,在分析过程中坚持做到“两个深入”,即横向分析延伸至业务前端,纵向分析深入至底层责任单元,力求抓住本质,为财务评价其他业务环节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注重将财务评价分析结果反馈至财务评价的各个业务环节,利用分析结果持续改进财务评价体系,实现财务评价的闭环管理。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
这些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情感的渗透等几方面进行的评价,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把这些评价应用于自己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便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此撷取几个利用阅读评价指导学生朗读的精彩片段,与老师们共赏。
“我再喷洒一下……”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稻秧历险记》中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时,是这样引导读书的: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
(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师生的这段朗读指导真是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精彩绝伦于老师对学生开始时的朗读,似乎没有作正面评价,而是开了个玩笑。其实,他的高妙之处恰在于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悟”的过程。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比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
“声音是从他的心里发出的!”
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无可厚非。可是,人们习惯上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先读正确,接着读流利,最后读出感情。以前的课堂教学中也确实在教学的一二课时中做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这犹如胎儿的生长,各个器官是在同步发育的,并不是先长出头,再长出身子。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读课文也总爱把“感情”放在“兜”里,直到教师提醒,才“掏出来”实践一番。一次语文课上,我指名让学生读早晨预习的课文,一名学生开始读《碧螺春》一文的第三节,“正确、流利”做到了,为了强调这一部分,我又安排另了一名学生读这一节,这名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或者说是非常“有感情”。我立刻问道:
“同学们,你们来评一评,他们俩读得怎么样?”
生1:他们读得都不错!
生2:A学生读得没有感情,B学生读得有感情。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而让每一位同学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就成为最理想的教育过程。例如我通过举办卡拉OK大赛活动、中秋节、元旦等文艺活动,极大地开发了同学们的文娱潜力;通过开展班级篮球赛、假日野炊活动,增强同学们的体制锻炼;通过举办“20年后的聚会”等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对友情和未来的思考;通过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人无完人以及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等等。所有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愉悦身心,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爱心为主,三心齐用
年龄不是代沟,与学生相处的关键在于要怀着爱去平等交心。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说道:“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过要走近学生还要加上一条耐心。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所思所想,并拥有这三颗心,会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打成一片”,并最终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所以我经常和学生参与各种文娱和体育活动。当然,单独和学生交流也是和学生拉近距离较好的一种方法。记得有一次无意听到有位学生的妈妈动手术,于是我就专门找到这位同学,了解其母亲的病情,并叮嘱他关心母亲,不仅避免了家庭原因对他的负面压力,而且也让他养成了关心和团结同学的良好习惯。
严而有格,信任尊重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一方面,教师的爱要做到爱而有度。在当今多种思想文化激荡、新旧价值观念冲突、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应是教育的基本准则,一方面对学生的爱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还需严格要求,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绝不能随便放过,要帮助他们究其病因,以便彻底杜绝。作为一个老师,自身说话做事也要严格要求,能做的就说,不能做的就不要随意说,否则就会降低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很可能学生就会养成经常食言、失信的习惯,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远。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信任更是推动其上进的力量。对于由于家庭成长环境的原因而养成自卑性格的同学,我会努力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变得乐观和积极向上。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帮助,既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评价客观,因材施教
教师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评价,而这种评价则必须公正。只有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从而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的愿望。因此,我在教育中力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不护短,对学习差的学生不歧视,注意发现优生的不足,防微杜渐;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
对于后进生来说,成绩的劣势并不能掩盖他们的很多优点,比如热爱班集体、性格直爽,安排他们做事情,一般都做得很好。对这些学生来说就要鼓励他们,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他们的唯一标准,对他们因材施教,单独布置作业,让他们在学习上感受到快乐。同时,班级要开展那些能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汲取有用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大散文”如果是一面旗子,应该说是著名作家贾平凹首先举起来的,1992年9月“大散文月刊”——《美文》创刊时,贾平凹作为主编曾旗帜鲜明、笼而统之地喊出了一句口号:大散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大散文”观可以说是呼应声最高的散文理论与实践的倡导口号,尽管这种理念问世以来遭到不少的批驳与质疑[1],但它还是得到了创作界和评论界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国内许多杂志相继开办“大散文专栏”,对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2年10月,在《美文》的创刊辞之中,贾平凹率先提出了“大散文”理念,这种“大散文”观的提出,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贾平凹在具体、深入地考察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发展状况后,指出散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上都逊色太多,仅限于花花草草,借景喻情、喻理,或一人一事的个人抒怀,很狭窄,有种打不开的感觉。他之所以提出“大散文”概念,事实上是在倡导一种风气,一种关注现实社会的大境界,也在于拓宽散文创作的路子,将散文还原到生活中。如果“不了解这个大背景,如果仅从‘大散文’三个字字面上来看,就难以理解我们的用心;”[2]“提出这个观点它是有背景的,1992年我们办这份杂志(指《美文》杂志)时,散文界是沉寂的,充斥在文坛上的散文一部分是老人们的回忆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很矫揉造作的文章,我们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开拓散文题材的路子”[3];他还进一步指出“现代汉语散文在建构它的规范的时候,出现了最大的危机是散文不接触现实,制造技巧,而粉墨登场的就以真善美作了脸谱,以致使散文长时期沦为平庸和浮华。我们在反对琐碎、甜腻、精巧、俗气、虚假、无聊的散文倾向时,应该寻着这一切现象的根源”[4]。可以说,“大散文”就是贾平凹及其同仁们为补偏救弊所开出的独特处方。他们力图“还原到散文的本来面目”,“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鼓呼扫除浮艳之风;鼓呼弃除陈言旧套;鼓呼散文的现实感,史诗感,真情感;鼓呼更多的散文大家;鼓呼真正属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散文”[5]。
此后,贾平凹一直高调宣扬这一观点,他曾在多种场合屡屡谈及创办《美文》杂志的动念及对“大散文”的理解:
“我们的目的就是倡导散文的真情实感的恢复,呼唤一种大的气象,使散文生动起来,为真正繁荣我国散文创作做出我们的一份努力。”[6]
“‘大散文’概念提出的时候,我们的粗略想法是:①张扬散文的清正之气。写大的境界,追求雄沉,追求博大感情;②拓宽写作范围,让社会生活进来,让历史进来。继承古典散文大而化之的传统,吸收域外散文的哲理和思辩;③发动和扩大写作队伍,视散文是一切文章,以不专写散文的人和不从事写作的人来写,以野莽生动力,来冲击散文的篱笆,影响其日渐靡弱之风”。[7]
“‘大散文’这个词,是我们的共识,也是办刊的宗旨。……‘大散文’一词的提出,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或要标新立异,它是有背景的。……‘大散文’是一种思维,一个观念,不能简单说成这样写就是大散文,那样写了就是小散文,或别的不大不小的散文。”[8]
“纯以字面上看,‘大散文’这个词似乎不通,但矫枉过正,主要是强烈地表现我们的追求和倡导。具体来讲,一是强调散文的真情,有其生活实感,有史感,有美感。二是强调扩大,或许也是恢复题材面,不能把散文理解为那些咏物抒情式的,要大而化之。”[9]
“‘大散文’讲究的是散文的境界和题材的拓宽,它并不是提倡散文要写大题材,要大篇幅”[10]。
综观贾平凹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对“大散文”的阐述,我们可以大体上看出其“大散文观”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简而言之,他的“大散文观”包含有三个认知向度:其一是要求散文的题材、内容要大,即散文的内容要从狭小的个人情怀中走出来,要关乎时代、社会;其二是主张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美学风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气象”;其三是主张散文的文体形式可以“泛化”,也就是贾平凹所说的“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11]。
这种观念曾在散文界引起不小的轰动,也引发了当代散文观的第三次大争论。有赞同者认为,要繁荣散文创作,首先需要的是包容,需要兼容和宽容。散文不能搞成吟花弄月和小摆设之类的东西,而要张扬民族精神,要有黄钟大吕的气概,要关照人情世态,要表现人格精神,而“‘大散文’观念的提出,有助于开拓散文的疆域,有助于开拓作家的眼界”[12](王愚);也有学者认为“‘大散文’的提出,是贾平凹对散文对文学以及整个文坛的一种感受。作家提口号,向来不考虑理论上是否规范,他只是对散文创作的萎靡之气感到不满,因而提倡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大气魄的散文。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散文’的提法是成立的”[13](李星)。还有人认为“大散文”这一观念在两个方面有着积极意义,即一是让作家有大视野、大气度、襟。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家本人,只要大起来,作品自然就大;二是在散文领域中不过细切割,有弹性,才有利于散文写作[14](畅广元)。更有批评家认为“大散文”的提出“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和人们渴望改革散文的美学要求”,“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目标,是呼唤散文大家的一种现代性的诉求”,它“对于推动中国的散文创作和理论建设,具有不可抹煞的积极意义”。并且认为这种“大散文”在本质上、在内在精神上,“主要是指一种观念形态,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由博大的人文情怀和人格智慧孕育出来的大气魄、大格局和大境界。正由于具备了这样的‘内质’,所以‘大散文’拒绝内容上的琐碎平庸,它在思想指向上呈现出文化反思性、现实批判性和思考深刻性的特征;在艺术形式上追求自由优美而不唯美,扬雄沉厚实之声而抑甜腻靡弱之风”,正因“大散文”的倡扬和创作实践,所以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才如此红火,才如此扬眉吐气地成为超越小说诗歌和戏剧的“时代文体”[15]。作家刘成章、叶广岑等人也认为“大散文”这一观念是顺应社会生活发展的,如果坚持下去会对散文的变革产生极大影响。
而对“大散文”观的批评往往只抓住其“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这一点,认为贾平凹的“大散文”观其实并无多少新意,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认识散文的。比如,多年来致力于散文文体问题研究,力主规范、辨析和净化散文文体,令散文真正“弃类成体”的著名散文理论家刘锡庆教授就认为,“散文就是‘一切文章’,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命题,这样的散文观念实际上又回到了古代。古典散文就是这样。这等于主张题材、范围的‘大’,而不是精神气度的‘大’、深度的‘大’。所以,‘大散文’成了什么人、什么题材都可以写,题材面大了,写作的人的面也非常广了。他希望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写散文,甚至连个体户、企业家的就职演说等各种形式,均可称为散文,一时间,散文领域变得海阔天空。这是不合适的。”[16]这种观点也代表了为数不少的评论家及读者的意见。
但通过对贾平凹的《美文·发刊辞》、《〈美文〉三年》、《读稿人语》等文章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大散文”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流行于市面上的那些仅限于花花草草、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的。也就是说,尽管贾平凹对“大散文”的具体内涵并没有进行具体的规范,显得有点笼而统之(对此,贾平凹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就曾明确地指出“口号的提出主要得看它提出的原因和内核,而不在口号本身的严密性。”[17])但他以一个主编的胆识和智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于那种具有大境界、拥有丰富思想、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大散文”的鼓与呼,无疑是当代散文写作突破原有模式、求新求变的催化剂。客观地说,“大散文”观确实鼓励了更多的人拿起笔来书写“美文”,这无疑有利于增加散文作品的数量,也有利于散文表现多层面的生活空间,使散文不再拘泥于狭小的天地和陈旧的格套里,从而失去更旺盛的生命力。这无疑是贾平凹及其同仁们所倡导的“大散文”观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注释:
[1]其中较有反响的理论文章主要有刘锡庆的《当代散文:发展轨迹、分“体”考察和作家特色——兼评“当代文学史”有关散文的表述》(载《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当代散文:更新观念,净化文体》(载《散文百家》1993年第11期)、《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载《美文》1994年第11-12期)、《当代人的“情感史”和“心灵史”——当代散文答客问之一》(载《湖南文学》1995年7-8期合刊)、《当代散文的理论建设——在北京作协召开的“散文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载《报刊之友》1995年第6期)、《弃“类”成“体”是散文发展的当务之急》(载《文学世界》1996年第4期)、《世纪之交:对“散文”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载《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寻求中国现代化的心灵轨迹——20世纪汉语散文风雨历程之回顾》(见张炯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秋冬卷》,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当代散文创作发展的几个问题》(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及《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见《刘锡庆自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版)等一系列论文,另外,于祎的《贾平凹“大散文”观的理论误区与现实意义——再看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散文论争》(载《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一文也很有见地。
[2]贾平凹:《〈美文〉三年——在编辑部会上的讲话》,见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8页。
[3]贾平凹:《中国散文的九个问题》,载《新闻周刊》2002年第14期,第26页。
[4]贾平凹:《〈美文〉四年编辑部午餐桌上的谈话》,见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2-13页。
[5]贾平凹:《〈美文〉发刊辞》,载《美文》1992年创刊号,见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4-5页。
[6]贾平凹:《雪窗答问——与海外人士谈大散文》,见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4页。
[7]贾平凹:《走向大散文》,载《中华读书报》1994年8月10日,第5版。
[8]贾平凹:《〈美文〉三年——在编辑部会上的讲话》,见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7-8页。
[9]贾平凹:《雪窗答问——与海外人士谈大散文》,见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4-15页。
[10]贾平凹:《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载《美文》2002年第7期,第8页。
[11]贾平凹:《〈美文〉发刊次辞》,载《美文》1992年创刊号,见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2]见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73页。
[13]见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74页。
[14]贾平凹主编《散文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75页。
[15]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26-28页。
建立我国银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通过风险监管评估,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识别存在问题或可能形成问题的银行机构和风险领域,最佳配置监管资源。目前我国的银行评级制度主要表现为“百分评级法”,缺乏对风险性、财务状况、稳健经营等细化指标,主观性、随意性较大。西方发达国家在风险监管评估和预警系统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主要包括监管评级体系、财务比率和分析、统计模型等。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尽快建立适合国情的银行评级体系,主要考察资本质量、资本充足率、风险控制等,细化评级指标,增强等级设置的科学性,提高我国的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