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3: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典诗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
合:大家下午好!
伴随着冬日的暖阳,我们迎来了这一次诗歌朗诵会。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今,我们正在与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在经典文化的陶冶中快乐着、成长着。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来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快乐。下面,由我们六年级全体师生主办的“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
女: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用普通话,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化
女:用普通话,诵读经典美文,营造书香校园
合:今天在这里举行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展示风帆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今天……的到来,让我们以掌声对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男:它犹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女: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女:打造精彩人生底色。
男:是呀,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女: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蒙学经典
男: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蒙学经典
女: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在谐新的乐章
小树,又增加一个年轮,
地球,绕太阳转了一圈,
齐:新的的一年,向我们敞开大门。
领:请问小树,
根是不是扎得更深?
当春风吹拂大地的时候,
能不能给枝叶更多的养分?
甲:小树说,我的根须,
已经在大地扎深;
我将向树干、树枝和树叶,
输送更多、更好的养分。
领:请问大地,
怎样迎接新春?
报春花会不会开得更鲜?
小蜜蜂会不会更加辛勤?
乙:大地说,我将献出,
缤纷的花朵,丰收的歌声。
想信吧,报春花会更鲜艳,
小蜜蜂会把香甜的蜜献给人们。
领:哦,还要问你们,
可爱的红领巾,
当你跨进新年的门坎儿,
想怎样大步前进?
甲:过去的一年,
曾经那样激动人心;
老师在我的成绩册里,
写上新的“优”和满分。
在新的一年里,
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本领。
像战士攻下一个个碉堡,
我要向知识的殿堂胜利进军。
乙:过去的一年,
文明之风吹遍城镇、乡村;
“红领巾卫生街”的美丽容貌,
正是我们劳动的结晶。
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要做精神文明的学生。
让祖国高兴地称赞她的孩子;
人人都有一颗美丽的心。
甲:过去的一年,
少先队活动丰富又新颖,
《中国园地》上的小红花呀,
又红又艳,多么喜人。
在新的一年里,
决不愧对我们胸前的红领巾;
要为它增添新的光彩,
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
乙:过去的一年,
我们和操场的感情越来越深。
打球、赛跑,个子长高了一寸,
拔河、投掷,力气增加了几分。
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要通过体育锻炼标准;
像小雄鹰在辽阔蓝天飞翔,
我们要锻炼出钢骨铁筋。
领:啊!回答得好呀,
祖国听见了你们的声音。
把眼光放得更远些吧,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新主人!
甲:对!在金色阳光照耀下,
我们要向二八进军。
乙:四个现代化要我们实现,
让社会主义大厦高耸入云。
甲:我们今天努力创造,
正是为了明天更加辉煌;
乙:我们今天学好本领,
明天才能建立功勋。
领:用劳动的心血,
齐:灌溉一个又一个黄昏;
领:用胜利的预言,
齐:召唤一个又一个早晨。
领:爸爸妈妈微笑着说;
甲乙:好孩子!
领:老师高兴的点头说:
甲乙:好学生!
领:老爷爷放心地说:
齐:好接班人!
领:啊!当大地迎来又一个新春,
一、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源于美的情感
我国的经典诗歌有很多很多,例如众所周知的《离骚》,以及经典的《诗经》等都是受世人喜爱的经典诗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门新兴学科叫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中的对诗歌的研究是要求有充分的审美意识的。所以主讲的老师们在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及鉴赏之时是要先研究诗歌起源的美感的,并且要让学生自身能够感觉到诗歌的美学元素。那么首先我们来谈谈诗歌的起源。我们知道人们如果仅仅是需要将生活中的事表现出来完全可以记叙,可以写成文章之类的,那为什么人们要通过歌唱的形式加以表现呢,其原因就是歌唱更容易抒发人的情感,可以更加直接的将人们的情感诉求加以表现出来。诗歌的语言风格与其歌唱的内容节奏相似,因而是自然的,是容易上口的,这样也就更能够满足人们的抒情需求。
二、美的情感在于表现为“真”
美的情感为什么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呢?什么又是所谓的美呢?这就要从诗歌本身的创作来说起了。诗歌的创作首先要真,这里所说的真要求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不需要矫揉造作更不需要无病,其所追求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后的情感,这样的真情才能够打动别人,因为只有真情才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一种情感的共鸣。假的东西就是假的,就算在当时是有市场的但之后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因为假的情感是没有立足点的。我们知道我国的经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诗经》,其创作都是源于真实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中,因此真情是有市场的,所以这也是其能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珍贵的东西我们却丢失了,为了追求一时的市场,我们故意矫揉造作,明明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却非要将自己装饰为成熟老练之人,似乎充满了阅历一般,写的东西也不是真实的情感。在现代真情缺失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再也找不到所需要的那种真情流露而引起的共鸣了。所以我们开始怀念,开始怀念古文诗歌中那些诗人创作的真情,因此在古代诗歌中我们更容易将情感投入进去,古代诗歌也更能打动我们的内心。
三、美的情感在于表现为“善”
虽然我们说好的诗歌创作一定要真,但真也不是衡量一个诗歌的唯一标准。就如我们所知,有些诗歌创作虽然是真实的,但并不都能感动人,这就要从诗歌创作的性质来看了。诗歌是追求的除了真还要求善,因为诗歌是一种传达感情的东西,其是人们之间交换情感的,所以更要追求其善,善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所以有善就会有人喜欢,因为美好的东西往往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诗歌的善不仅表现在创作的内容要善,此外,也要有利于当代社会,要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情感升华的境界。
我们知道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表现的都是现实主义的题材。诗人杜甫的一生都是颠沛流离的,其一生的经历都是残酷的。我们可以从杜甫的代表作《家书》中看出其情感,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情感流露表现了战乱情况下的人渴望家乡的消息,我们知道在战争时候想写份家书是非常不易的,就算写好也不知寄望何方。这句话可以从侧面看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渴望和平的心情。还有另一位被称为诗仙的人物,李白。我们知道李白的创作风格与杜甫正好相反,李白以浪漫主义为主,李白的诗中也有真情的流露。我记得他的一句诗“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叙述了其好友汪伦对其的深情,这是一对好友在面临离别之时发出的感叹,让我们读者似乎也能感受到汪伦的绵绵情意了,因此我们为之动容。
四、美的情感在于表现为“美”
其实不止诗歌,任何美好的东西之所以美好都离不开“真、善、美”这三类情感。当然诗歌也是如此,诗歌的美体现在语言上体现在与人的情感共鸣上。如果一首诗歌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那么我们可以说这首诗歌是美的。例如我们熟知的诗人李商隐,他的诗也能够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这是一种高尚无私的境界,也是我们所向往的境界。
五、总结
凡此种种,评判一首诗歌的好坏不能简单地朗诵,要学会细细鉴赏。优秀的诗歌通常都包括上文中所说到的“真、善、美”,要求我们创作的基础是真实存在的,创作的情感是真挚善良的,创作的手法以及引起人的共鸣是极具美感的。只有这三方面的完美结合,才能称为一首优秀的诗歌。诗歌从创作的本身就是美的,就是这种美成为了诗歌的魅力所在,就是这种美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经典的诗歌总能从这些方面满足我们读者的需求,给我们一种情感的享受。因此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时候首先要从创作的背景说起,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要让学生有一种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经典的中秋节现代诗歌一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经典的中秋节现代诗歌二人去也
音讯绝
任我望缺天上月
天上月
尚有圆和缺
为什么?我和你
缺了再难圆
薄情人哪
当初为何许我蝴蝶结
害我夜夜相思独望月
又到中秋节
独上小阁楼
举起消愁酒
醉眼邀嫦娥
嫦娥距我千万里
虽然不可即
但可望明月
伊人离我千百里
不知东西南北
年年忘穿秋水
岁岁不见人儿
薄情人哪
月儿圆了几多回
就不见你回一回
你知否
酒消愁
为伊消得人空瘦
看酒杯里
点点滴滴
皆是相思泪
经典的中秋节现代诗歌三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 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 将她抹去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经典的中秋节现代诗歌四又一个即将来临的中秋,
又一次深深的感叹!
游子们还在四处飘零,
父母们还在家中翘首期盼……
大海承载着我们的思念,
石油井架寄托着我们的图强。
回想十年前的教室,
我是我父母的学生。
穿越十年的时光隧道,
父母还只是斑白了两鬓。
父母在讲台上,
灌输着智慧的光芒。
父母用深情的目光,
送走了最后一批展翅的飞鹰。
我们在海阔天空中搏击,
现在已经茁壮成长。
我们将胜利的红旗,
立在石油平台上高高飘扬。
无数的夜里,
我满怀对父母的思念。
还是那么慈祥的声音,
眼前蒙现他们殷切的笑容。
虽然我们天各一方,
我们拥有同样光辉的月光。
没有月亮的中秋节 作者:佛兰是花
在这雾锁秋月的中秋节里
手捧清茶倚在窗前
寂寞啜饮着记忆
心
却是那么的低落
总想
在这个中秋节里还能看见你的身影
与你在月光下把身影拉得长长
共赏那嫦娥悄送的月糕
却发现
人依旧
翘盼那轮月光
思念
揉进清风
飘向你的方向
情感
散在河中
顺水流淌你的地方
在这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节里
漆黑的夜孤自独醉
期盼的心却是那么滚烫
思念的歌不再吟唱
梦回故乡
经典的中秋节现代诗歌五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浩然正气冲天地,赤胆忠心照古今。”伴着夏日热情的阳光,在老师和同学们慷慨激昂的朗诵声里,我校“中国梦、我的梦”经典诗歌朗诵会即将落下帷幕。这是一场精彩的诗歌朗诵比赛,是对我校学生良好精神风貌和朗诵水平的集中检阅。在此我代表学校,对参与此次活动的组织教师和所有参赛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我们经典诵读的宗旨就是开启传统文化基因,奠基高尚精神底色。引导广大同学培养自己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的文化品格。刚才的朗诵会上,优美的诗歌再加上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朗诵,使这里每一位倾听者都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升华。
下面对本次活动简作总结:
一是同学们对古诗文“家国天下”的思想境界了解比较透彻,在朗诵过程中感情充沛,把朗诵的感情和诗的意境、思想能融为一体,有很强的感染力。尤其是数百人一起朗诵《正气歌》,整个会场充满了令人震撼的力量。
二是同学们的语调抑扬顿挫,有时像雷霆万钧、有时像涓涓细流,生动地诠释了古代经典诗文在朗诵上的韵律和景象美,同时也展示我校师生追求美、欣赏美、展示美、歌颂美的情操。
三是学校组织的这次活动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师生同台朗诵,搭建起师生交流、共同学习、共同促进的平台。政教处、级部和团支部都能密切配合,把本次活动组织的很严谨、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是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和诗香校园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大家喜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尤其要加强经典诗文的诵读。本次组织的古经典诗文读诵活动,不仅能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追溯了文化,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豪之情,对中华文化产生景仰之情,而且也是一堂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是诗香校园建设的重要形式。
“哦,我明白了。”我们回答着,想笑。
跳皮筋的出来了。“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啪,啪,啪,啪。。。。。。”我们拍手。背完了“天对地,室对家。。。。。。”张老师和另一个老师出来领读了:“优对劣,丑对佳,肃静对喧哗。。。。。。”“优对劣,丑对佳,肃静对喧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我喊:“起立!”岳依琪(打不出她的yi和qi)出场了:
“荣对辱,喜对忧,皓齿对明眸……”“荣对辱,喜对忧,皓齿对明眸。。。。。。”我又喊:“敬礼!礼毕!”完了。我们在掌声中下了台。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四年级一号班级的《世纪某某(记不得了)》。
“。。。。。。冷酷的雪花,覆盖在坚韧的樱花上。‘我要教你学会爱!’爱,怎么能拒绝呢!?冷酷的雪花,融化了,融化了。融化在樱花的花心里!”还有另外一个四年级某某班的《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 。。。。。。(太长了,我就不写全文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得相逢! ”
我们在操场上看了一天,可好看啦!课也没上,就吃了顿饭,其他时间就是在操场看比赛。
其他学校的老师也来啦,教育局局长也来啦!我们学校,真好!有科技节、艺术节、歌唱比赛等多彩的活动。
中国古代素有品评人物的传统,且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国度历来又非常注重人的道德品行,往往将道德为人与艺术创作视为不可分割且有必然联系的整体。因此诗人个性及道德品格,甚至是生活细节对其诗歌创作及经典化会产生重大影响。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就以十二位作家为例来论述作家个性气质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幹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1]
很明显,刘勰认为作家内在的修养和气质与其创作的艺术风格是紧密相联的,不同气质与个性的作家作品的风格千差万别。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非常流行,因此有了“文如其人”的说法,与此类似,西方也有“风格即人”[2]的论断。其实,诸如“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如其人”、“道德文章”等说法,都是将个性气质与艺术创作成就结合起来考察,后来慢慢超出个性气质范围,将道德品行也加入对艺术成就的考量。在诗歌方面体现得非常明显,古人认为诗人品行高低甚至决定着诗歌的艺术层次和境界,尤其是宋以后,对诗人道德人品要求越来越高,甚至会出现以人品论诗的现象。如叶燮在《原诗》中说: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杜甫兴“广厦万间”之愿,苏轼师“四海弟昆”之言:凡如此类,皆应声而出,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随其光之所至,即日月见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使其人其心不然,勉强造作,而为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欺天下后世。究之,阅其全帙,其陋必呈;其人既陋,其气必尔,安能振其辞乎![3]
刘熙载《艺概·诗概》中也说:“诗品出于人品。人品悃款朴忠者最上;超然高举、诛茅力耕者次之;送往劳来、从俗富贵者无讥焉。”[4]他们都是将诗人的人品与诗歌风格及艺术成就高低直接联系起来,这不得不说是体现了古人论诗时的一种共性。
不仅是诗歌如此,在其它艺术领域也同样存在以人论艺的现象。以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为例,薛雪《一瓢诗话》曰:“诗文与书法一理,具得胸襟,人品必高。人品既高,其一謦一欬,一挥一洒,必有过人处。赵松雪云:‘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有,薄俗可鄙可鄙!’此言不特论书,直与学者当头一棒。”[5]然而赵孟頫本人就因作为南宋遗民而仕元这一政治上的“污点”在后世饱受非议。清人傅山的态度颇具代表性,他就认为赵孟頫“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6],对其人其书都全盘否定,甚至直接表达他的不满:“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熟媚绰约,自是贱态。”[7]傅山之所以如此厌恶赵孟頫,症结在于他认为赵孟頫丧失了民族气节,因此连书艺也不足道了。以人论诗、以人论艺的做法虽然有失偏颇,但可见艺术家的个性和品德在中国古代评判艺术家成就和地位时所起的重大作用,有时候这种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
唐代诗人的个性品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自身经典化的历程。如杜甫之所以能在唐以后长久地占据领先地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杜甫是儒家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其人生经历当中没有太多政治上的争议点,生活作风也非常平实,在道德人品上给人的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而像李白、王维、杜牧等诗人,都因其自身的个性或操守而使得其自身接受出现过波动和争议。如在宋代,王安石就曾评李白诗云:“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见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8]杜牧此时也被视为放浪风流的代表。正因为李白、杜牧这样潇洒风流的个性不太符合宋士大夫的道德需求,由人及诗,从而也就没有把他们抬到至高无尚的地位。
再如朱熹《楚辞后语》卷四中因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操守对其诗及人提出过严厉的批评:“维以诗名开元间,遭禄山乱,陷贼中,不能死。事平复,幸不诛。其人既不足言,词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变故之起,不一死不能谢君恩。”[9]虽是理学家言,评价未免过于苛刻和不近情理,但可见道德操守对于诗人的重要性。清人洪亮吉也云:
诗人不可无品,至大节所在,更不可亏。杜工部、韩吏部、白少傅、司空工部、韩兵部,上矣。李太白之于永王璘,己难为讳。又次则王摩诘。再次柳子厚、刘梦得。又次则元微之,最下则郑广文。若宋之问、沈佺期,尚不在此数。至王、杨、卢、骆及崔国辅、温飞卿等,不过轻薄之尤,丧检则有之,失节则未也。[10]
对唐代诗人品行操守进行高低分类,对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的道德操守大加赞赏,认为是上品,而对李白、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品行则有微词。与生活作风有失检点相比,失去节操是最大的污点,因此洪亮吉对崔国辅、温庭筠等人的评价要高于元稹、郑谷等诗人。再如纪昀评韩偓曰:“偓为学士时,内预秘谋,外争国是,屡触逆臣之锋,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其诗虽局补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补语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道,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其在晚唐,亦可谓‘文笔之鸣凤’矣。变风变稚,圣人不废,又何必定以一格绳之乎?”[11]纪昀认为韩偓有忠君报国之心与百折不渝的精神品质,人品奇高,纵使其诗“浑厚不及前人”,但其“忠愤之气”可以弥补艺术上的不足,所以其诗在晚唐仍属上品。很显然,纪昀是将韩偓品行作为品评其诗的第一标准。韩偓在宋元时期位列十大经典诗人第六位,很大程度上与宋人推崇其为人操守有很大关系。
由此可见,诗人的个性品格在其作品的接受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对其作品的经典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要想使自己的创作能够为读者所重,成为后世读者争相传阅的经典,首先要在思想境界和品行修养上完善自我。“珠藏川自媚,玉蕴山含辉”[12],唐代经典诗人们在个性修为方面的历练或许能为当代作家们起很好的典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06页。
[2][法]布封《论风格》,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6-224页。
[3]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外篇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2页。
[4]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卷二,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95页。
[5]薛雪《一瓢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1-92页。
[6]傅山《作字示儿孙》,侯文正、张厚余、方涛《傅山诗文选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7]傅山《字训》,侯文正、张厚余、方涛《傅山诗文选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2-493页。
[8]惠洪撰,李保民校点《冷斋夜话》卷五,《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4页。
[9]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66页。
[10]洪亮吉《北江诗话》卷四,刘德权点校《洪亮吉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83页。
[11]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五十一(别集类四)《韩内翰别集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1页。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77-01
一、 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求知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教师传道授业也就是在播洒真理的种子。但悲哀的是,有的人把求知作为追逐功利的跳板,有的教师把解惑作为解决物欲满足的手段。可以想见,一个没有精神追求和涵养的教师,他的弟子们将会以怎样的人生哲学来看待眼前的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呢?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在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鉴于此,作为教师,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修养,读书,则是提高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拓展着一个人的人生宽度,涵养着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论语》第八篇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说,作为知识分子,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我们不仅要有,而且要加以弘扬,让我们的学生也像我们一样,而要做到这一切,我们任重而道远。
我在1991年就来到了目前所在的这所偏远的农村中学,安贫乐道、光阴荏苒,教书伴随着读书,一晃的功夫,二十年就快过去了,但我并没觉得有多苦,也没觉得有什么可以抱怨的。每当花落了又开,燕子去了又飞回来的时候,每当一茬一茬的学生离开了学校,一批一批的新生又涌进校园的时候,我就在自己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面对着熠熠闪光的奖杯,面对迎风飘展的锦旗,以及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我一边构思着新学期的蓝图,一边又会感到无比的满足,无比的成就感。而这,或许就是读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吧。
二、让自己做一个精神贵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的确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在精神上成为一个贵族。我一直也很欣赏工作中能坚持读书的老师,爱读书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让我感佩。读书,可以使人人格健全、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好学的定义是什么?好学就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并最终获得人生幸福。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以文化人”,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就成为人的一生幸福的储蓄。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老师,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我的富有不仅表现在我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还是一个传播知识的人,用读书和思考来实现自己的文化升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为此感到快乐和幸福。
读书,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读书当成一种需要,做起来,其实并不难,而且很快乐。读书的取向,原则是“取法乎上”,也就是说要选取有价值的书来读。如果把读书当作择师求教,就应该像《学记》中所说:“择师不可不慎也”。读《论语》《礼记》等经典,仿佛与先哲对话;读散文诗歌,一样感觉甘之如饴。以前有一个词语叫“苦读”,让人望而生畏。其实,读书也可以不苦。我们可以临时读不懂,但我们最终会苦尽甜来。这就好比下棋,你与高手过招,往往屡战屡败,但棋艺增进。如果和一个棋艺水平低下的人过招,自己棋艺不仅不会长进,反而会越来越差。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内在的需求,这种需求和食物、水一样,一生不可或缺。读经典,就像吃大餐,不仅色鲜味美,而且营养全面。当然,偶尔读读《读者》、《意林》等也未尝不可,权当是换换口味。
读书,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德不孤,必有邻”,说的是追求道德的人永远不会孤独,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通过读书,我们也足以结识新朋老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读书就像交朋友,读好的书,就会交到好的朋友。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志趣高雅的人,对待朋友也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交,鄙之而无憾”。通过读书,让我与朋友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算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吧。
三、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
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皇后。但是在古诗文的阅读中, 她神秘的语言面纱给中学生带来的障碍使她显得那样矜持而且不可捉摸。我们只有从她自身的特点出发, 从中找到规律才能真正读懂她。能读懂中国古诗对了解中国文化也无疑是一条捷径, 对加强中学生的文学修养, 冲破现实物欲对人性的障碍是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的。
一、诗歌鉴赏在方法论上存在的两个误区
1极端实证的科学方法论。持这一方法论的解诗者多从传统阐释学出发, 解诗无不以实现同作者原意的同一性理解为目的。“从经学到诗学, 传统阐释学无不把作者原意视为正确理解文本意义的关键。理解的终极目的, 就是运用语言学和心理学方法, 穿越文本符号, 穿越时空障碍, 揭示或复制出文本的确切含义和作者的隐秘原意。”以科学实证主义方法来解读古典诗歌不是一条能够真正通往艺术鉴赏大门的道路。
2机械化的哲学方法论。持这一持机械化的哲学方法论解诗者认为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古典诗歌鉴赏必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全诗。因此, 大凡诗的鉴赏则都必有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 以哲学概念和哲学范畴来图解一首首生机灵动、妙趣横生的诗作。其结果必然将言志缘情的艺术经典参读成概念和范畴的教科书。这势必会破坏文本的艺术价值, 图解文本的存在依据。由此可知, 简单盲目地使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来解读古典诗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欣赏。
二古典诗歌的景情阅读鉴赏
融情于景,情景合一,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这样的诗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史上不乏融情于景,达到情景合一,水融境界的佳构妙篇。如郁达夫的 《故都的秋》 中故都秋景总体特征是清、静、悲凉。其实这也是作者当时心情的传达。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勾勒出一幅幅凄清的秋景图。例如在秋花秋草图中,牵牛花、秋草是作者心造的秋景。红色是暖色调,适于表现兴奋、快乐的情绪,所以淡红色的牵牛花被作者列为下等。蓝、白、紫黑是冷色调,适于表现忧郁、悲凉等感情,正合作者悲凉的心境。但紫黑色过于浓烈,不如淡淡的蓝色或白色更能适合淡淡的哀愁,所以作者选中了“蓝朵”。作者还喜欢疏疏落落、尖细而长的秋草,因为它稀疏零落,枯瘦憔悴的形态、色彩更适合落寂的秋情。在作者笔下萧索的秋景和落寂的秋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其中有两种方式:
1情景正衬
情、景正衬是指在作品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2情景反衬
王夫之 《姜斋诗话》 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作品中,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美好气氛之间的矛盾,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
果。
三、如何培养情景当中的古典诗歌阅读能力
1. 直觉。古典诗歌鉴赏属于审美活动的范畴。作为审美活动的古典诗歌鉴赏, 首先要求读者通过直觉去了解古典诗歌语言形式背后的深层意蕴。近现代西方美学中, 很多人都在谈论直觉, 其中谈得最多的是柏格森和克罗齐, 他们二人都把直觉看成一种非理性活动。在他们看来, 既是审美, 则审美主体在美感经验中, 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 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 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 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等意义。然而, 苏姗·格却不赞同他们的观点。朗格认为, 直觉绝非单纯的感知, 而是与情感、想象、感知交融在一起的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有机体。它虽还不是理性认识和逻辑思维, 却已经是理性思维的起点了, 理性思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柏格森、克罗齐和朗格的直觉理论, 我更赞同苏姗·朗格。朗格直觉理论的深刻之处, 就在于她认为:
(1)直觉是对事物的直接洞察力, 它不同于推理, 不借助概念, 却又包含着情感、想象和理解, 它是基本的理性活动;
(2)直觉是逻辑的开端, 是语言和艺术产生的根源;
(3)直觉不能离开经验,它以全部人类精神活动为基础。试看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在鉴赏这首诗时,倘若我们结合康德“美的分析”的“ 非功利无利害”、无目的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 暂时忘却自己是一个农民、一个工人、一个学生、一名干部, 在此直觉的基础上再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身于古代, 将自己设想为千百万古代读书人中的一员, 则你会体会到他们因一生常为仕宦而奔走, 于是天涯倦旅、思乡恋家成为他们宦游途中最典型、最强烈的情绪。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读者倘即句而直觉, 则自然会会心而自得。由此可见, 美学方法论层面上的直觉方法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运用会带你走进诗艺神圣的殿堂, 让你的思想得以真正的熏陶, 精神得以真正的愉悦!
2. 体验。审美活动是个体的生命活动, 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但这一个体的生命活动却体现了普遍必然性。由于审美活动的普遍必然性特征, 体验才成为美学的基本方法。在审美活动中, 个体在当下的审美体验中体验到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 而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是与人类的群体需要相一致的。古典诗歌的鉴赏尤须体验。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时说:“上两句见两间莫非生意, 下两句见万物莫不适性。于此而涵泳之, 体认之, 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罗大经认为杜甫诗中蕴含着勃勃生气, 经过反复涵泳、体验和品味, 激发了欣赏者的生命意识, 感受到与宇宙同乐的心境。
3. 反思。个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体验所领悟到的普遍必然性是在反思中形成的。反思的基本含义是主体反观自身的一种思维活动。审美活动并不等同于认识活动, 它不是以求知为目标, 而是为了获得一种情感的愉悦, 它追求的不是“是什么”, 而是一种价值, 一种意义, 是“如何是”。意义的揭示, 必然不能采取科学主义观察、实验、归纳的方法, 而应该采取反思的方法。反思离不开想象, 离不开人超越自身的有限性(有限理智、有限意志、有限情感)而领悟无限的意义。康德认为“鉴赏是与想象力的自由合规律性相关的对一个对象的评判能力”。这就表明审美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协调活动所体现的普遍可传达性的愉悦, 它直观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直接统一。因而在某种类比的意义上沟通了自由概念和自然概念, 使自由和概念达到统一。由此可见“反思”之于审美活动、“反思”之于古典诗歌鉴赏其功能和意义即在于此。
结束语
如果说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 那么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则是悦目愉耳、娱心怡神的精神消费。作为鉴赏者之所以喜欢阅读那些能够使自己产生强烈共鸣的诗歌作品, 正是希望借他人之酒杯, 浇自己之块垒, 借诗歌作品来体验自己的生命感受, 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 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自由翱翔, 因而, 诗歌鉴赏的意义实际上就在于把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到日常事务的枯燥单调之上, 使我们超越自身的物质存在, 而去扩展精神生活的无限丰富性。
参考文献
[1] 苏新. 让学生走近古典诗歌[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8(04)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样的英雄语,固然充满了盛唐气象,但是以绝句这样短小的形式做这样直接的抒情,不免显得单薄,至少不够含蓄,一览无余,缺乏铺垫。最主要的是,缺乏绝句擅长的微妙的情绪瞬间转换。想想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前前后后,有多少铺垫,有多少跳跃,有多少矛盾,有多少曲折。这种直接抒情,以大起大落为宏大气魄,不是绝句这样精致的形式所能容纳的。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
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近似于鲍照所说的“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泻”亦有息息相通之处。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中国诗并不仅仅以意境见长,有时直接抒发之杰作也比比皆是;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当然,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皆是千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得出结论:“无理而妙”。最早是清贺裳(约1681年前后在世)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所说的:
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妙语。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按: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更进一尘。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
他的朋友清吴乔(1611―1695)在《围炉诗话》卷一中发挥说:
余友贺黄公(按:贺裳字)曰:“严沧浪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理实未尝碍诗之妙……理岂可废乎?其无理而妙者,如‘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但是于理多一曲折耳。”乔谓唐诗有理,而非宋人诗话所谓理。
这里所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王维形而上的天人合一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指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最初是宋代《陈辅之诗话》提出来的,说王安石特别欣赏王建《宫词》中的“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谓其意味深婉而悠长”。这种说法,太过感性,于理论似乎不着边际。
过了差不多五百多年,明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在《唐诗归》中联系到唐李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此可以理求乎”),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在思想方法上,他们由此总结出一条,即“诗不可执一而论”。不要以为道理只有一种,从一方面来看,是“荒唐”的,是“无理”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有理的,不但有理,而且是“妙理”,很生动。
吴乔在《围炉诗话》卷一中指出“无理而妙”,并不是绝对无理,“但是于理多一曲折耳”。关键是这里的“理”是唐诗的“理”,和宋人诗话所谓“理”,不是一回事。宋人的理是抽象教条之理,而这里的“理”是人情,和一般的理性不同,只是“于理多一曲折”。这就是说,这不是直接的“理”,而是一种间接的“理”。直接就是从理到理,而间接是通过一种什么东西达到理的呢?吴乔没有回答。
徐增(1612一?)在《而庵说唐诗》卷九中尝试做出回答:“此诗只作得一个‘信’字……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塘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耳。”意为不是真正要嫁给船夫,而是表达一个“恨”字,恨什么呢?无“信”,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期限,造成了“朝朝误妾期”,一天又一天,误了青春。这就是说,这里讲的并不完全是“理”,而是一种“情”。从“情”来说,这个“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不是通常的理,可以说叫作“情理”。其境界不是一般的“意境”,而是“情理境”。
通常的理,简而言之,是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因为商人归期无定,所以悔不该误了青春;因为船夫归期有信,所以还不如嫁给船夫。这仅仅是表面的原因,在这原因背后,还有原因的原因。为什么发出这样极端的幽怨呢?因为期盼之切,而这种期盼之切、之深,只是一种激愤。从字面上讲,不如嫁给船夫,是直接的、实用因果关系,而期盼之深的原因,其性质是爱,是隐含在这个直接原因深处的。这就造成了因果层次的转折,也就是所谓“于理多一曲折耳”。沈雄(约1653年前后在世)《古今词话・词辨上卷》说,王士稹(1634―1711)欣赏彭羡门的“落花一夜嫁东风,无情蜂蝶轻相许”,同样可以用贺裳的“无理而入妙”“愈无理则愈入妙”来解释。
从艺术方法上说,意境的内蕴与直接抒发是两条道路,也可以说是一对矛盾,意境回避直白,直白可能破坏意境。要使直白式的抒发变成诗,有一个条件就是要与理(理性逻辑)拉开距离,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非理性的,或者超越理性的情感逻辑。可惜这样深刻的规律,古典诗话家往往满足于用篇幅短小的近体诗(律诗和绝句)来阐释,因而显得捉襟见肘。其实,这种无理而妙,妙在理是全面的,而情感是绝对的,《诗经》中比比皆是。如《伯兮》中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里的好处在于,极端化的,唯一的,这正是情感强烈的表现。又如《黄鸟》中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因为是所爱的,就值得拿一百个人的生命去赎救。
在楚辞中,尤其是《离骚》中更是直接的政治抒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为了自己的追求,就是死九次(或者多少次)也不后悔。
情感逻辑的绝对化正是诗的妙处所在。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的《有所思》是一首民歌,其于爱情的直白,就更加以情感逻辑的极端化的“痴”为特点: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已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在古典诗话词话中,与无理而妙类似的还有“痴而入妙”。这样极端的痴法,明明是空想,但骨子里却是极端的爱在起作用。在李白的诗里,主要是歌行体的诗中,与当时或后世的诗人相比,更是把极端化的情感逻辑发挥到以“狂”程度:“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如在被邀人京之时,他竞把自己的狂态不但直接表现出来,而且加以夸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至于那首著名的《将进酒》中,更是极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如果以理性逻辑来衡量,这是不真实的,历史上因为饮酒则留下美名的,恐怕只有区区的刘伶,名声并不大。
诗的好处恰恰在于这种不符事实、不合逻辑的“无理”。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结尾: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好就好在,爱情绝对到不受天地空间的限制,而且在时间上也不受宇宙存在的限制。李杨的爱,在这里还是超越了生死的。在开头,李隆基的爱还有“重色”的成分;但是,到了杨玉环“宛转娥眉马前死”以后,已经无色可重了,却仍然爱得神魂颠倒,而杨玉环就是成了仙也不改其爱情。这些都是把感情直截了当地讲了出来,不讲究任何含蓄,不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谈不上言外之意,完全是言内之意。
这样的经典之作,并不亚于近体的绝句和律诗,原因何在?就在于这种诗歌在理性逻辑来看是无理的,表现了情感逻辑的特征。这种情感逻辑,从内涵上来说,不遵守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也不遵守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全面律,而是以片面性绝对化见长。有一点必须再度明确,这种直接抒发绝对化的艺术与意境的艺术,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是遥遥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
参考文献
2、罗大佑《童年》
通常的说法是张艾嘉的《童年》,因为是她演唱的。但我们更习惯认为是罗大佑的《童年》,因为我们都知道它是罗大佑这位华语音乐教父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罗大佑也曾将这首歌收录于他的首张创作专辑《之乎者也》中。
《之乎者也》是一张传奇的专辑,包括有《童年》《光阴的故事》《鹿港小镇》《恋曲1980》等不能再经典的歌。
3、叶丽仪《上海滩》
1980年,电视剧《上海滩》首播,由周润发、赵雅芝主演,成为一代影视经典。该剧同名主题曲,由香港乐坛最重量级的“辉黄”组合(顾嘉辉/黄霑)创作,由香港女歌手叶丽仪演唱,收录在她的专辑《上海滩》中。
4、群星《明天会更好》
《明天会更好》是华语群星演唱于1985年的一首歌曲。由罗大佑谱曲,罗大佑、张艾嘉、李寿全等多人共同填词。其创作背景是这样的: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为呼应这一主题,罗大佑、张艾嘉等一众台湾歌手共同创作了这首歌曲,并召集各地华人歌手共60名来共同演唱《明天会更好》。
这首歌旋律动感优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人融入到歌曲中去,深切地表达了人们热爱和平、祈求幸福明天的美好愿景,是流行歌坛史上最受欢迎的正能量歌曲之一。
5、崔健《一无所有》
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崔健,脖子上搭块白毛巾,两裤管一高一低地登场,在现场观众满是错愕的目光下,吼出了一句“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一下把大家震住了。这一举动,正式标志着中国摇滚乐的时代到来了。《一无所有》也是崔健最出名的代表作,因为这首歌,他被誉为“中国摇滚第一人”。之后,黑豹、唐朝、眼镜蛇、指南针、超载等中国摇滚势力如井喷般涌现,改变了一个时代。
6、王菲《我愿意》
《我愿意》是天后王菲早期代表作之一,收录于她1994发行的专辑《迷》中。歌曲由姚谦作词,黄国伦作曲,对,就是那个在鸟巢开演唱会赔了上千万的黄国伦老师。
这首歌旋律很好听,非常适合王菲空灵而磁性的唱腔。要说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词作者姚谦所述的创作背景,他说灵感来源于八卦新闻上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当时在北京与窦唯相恋的王菲,大清早出来倒尿壶被偷拍的情景。
7、齐秦《大约在冬季》
《大约在冬季》是齐秦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总感觉这十首歌中应该有一个位置给齐秦,齐秦的原创代表作不少,想来想去还是选这首《大约在冬季》吧。
8、张学友《吻别》
《吻别》是歌神张学友最经典的代表作,由何启弘作词,殷文琦作曲,收录在张学友1993年发行的同名专辑中。该专辑获得叱咤全球华语唱片销量冠军和第五届台湾金曲奖龙虎榜年度销售第一名。《吻别》被欧美流行乐团MKLR翻唱,使得该曲风靡全球。
9、周杰伦《青花瓷》
十首歌曲如果非要给21世纪歌手留一个位置的话,这个人当然是周杰伦。周杰伦的曲风多样,而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他的中国风系列作品。从《东风破》到《发如雪》,从《千里之外》到《青花瓷》,最终还是《青花瓷》将他的中国风推向了极致。
yekai 选择CRT电视的理由:便宜。这是至关重要的。图像效果也是最好的。虽然比较“土”,大而笨重,跟不上潮流,但是价廉物美,乐在心头,钱包不遭殃。
选择液晶电视的理由:这就是“时尚”、超薄、美观。虽然不时为图像拖尾和层次不丰富困扰,但是看着液晶电视机,不打开也是漂亮。尺寸小点无所谓,无辐射、省电这些优点并不重要,CRT电视机的那点辐射本来就根本不是问题,没听说谁被电视机给辐射病了;省电当然好,可是也省不了几个钱。为什么买呢?不就是“时尚”吗?!
选择背投的理由:看看新房子——40多平米的客厅,那个老21英寸也太小了!换个大的吧。价廉物美,大而便宜,除了背投还有别的吗?倍频/逐行扫描,还是75Hz逐行的,“挑战两米距离”的,拿句广告用语叫“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图像质量虽然比不上PDP,但是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
选择PDP电视的理由:赶“时尚”那是小年轻的事情,PDP突出的就是尊贵,换一个说法就是“咱就是有钱!”。如果你买的是853×480的PDP,对不起,这是“暴发户”,你不就是“有钱嘛”!想摆阔又不想花钱,根本不懂行!这是最差的PDP,要显示我国的PAL(720×576)都需要牺牲掉一些垂直清晰度。如果你买的是1024×768以上的16∶9 PDP,这证明你不但早已实现“小康”,而且还懂一点行——不妥协性能且价格无所谓。看看8厘米的厚度,看看42英寸的大屏幕,多爽!耗电量高?那有什么关系,我这种级别的PDP都能买,还怕那点电钱!
而我选择正投(虽然这里没有选项),理由是:我的额头上写着两个字——“发烧”!买PDP,那是“阔人”的事情。咱不是!咱是“发烧友”,追求的就是效果!追求的就是大屏幕!我买正投,入门的话只要1万元左右,玩个中高档的也不过3、5万。咱不跟玩PDP的一路,我们是“发烧友”。那些只懂得花钱的主儿其实不过是视频方面的“文盲”,咱才是“知识分子”……
阿美 我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如果我的房间小,我绝对不会去买大体积的背投,而是购买CRT电视机。如果我的房间很大(大于30平米),那我就选择DLP背投电视,因为DLP背投电视采用全数码处理,这样就避免了普通CRT显示器所必须的扫描屏幕的过程,因此也就避免了图像的闪烁,而使得图像显示更加稳定。也正是这个原因,背投显示也就没有必要采用高压扫描电路,所以也没有X射线辐射,完全实现了零辐射要求,减少对人体的伤害,更符合现代绿色环保潮流,有利于家庭用户的健康。但是,背投体积太大,不易用在小面积房间中,而且,普通背投亮度有点低……
液晶、等离子电视机,目前我不会考虑,倒不是因为价格的问题,关键是图像质量,我发现目前好像还是CRT最逼真、鲜艳。我们这里有几台LCD电视机,经过评测发现,效果并不像厂家宣传的那样好,与CRT相比,还是有段差距的(忽略体积问题)。
radio 据我所知:至少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价格过高,高达数万元甚至10多万元,现在不是我等普通工薪者所能购买得起的!还有液晶电视视角狭小,等离子电视的使用寿命据说较短。至于背投电视,则实在是太不清晰了,令人无法接受——仅有较大的显示画面是不够的!到目前为止,CRT电视机技术最成熟,显示效果也最好,其亮度和对比度是背投电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无法比拟的。最重要的是:CRT电视机“性价比”是所有种类的电视机中最高的!如果现在我需要更新我的电视机,我准备考虑36英寸厦华或索尼的高清电视。
zly 我基本赞同楼上观点,但如果经济条件许可,我会选择既省空间又省电的液晶电视。
sbgs 在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的特殊阶段,电视这种普及率最高的家电产品面临更新换代。据国内彩电方面的专家认为,纵观世界先进国家彩电的市场,换代电视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电视技术和信息技术出现融合趋势,新一代电视普遍采用与电脑显示屏相同的逐行扫描方式。这类电视画面清晰细腻,彻底消除了在传统电视机上常见的大面积闪烁、扫描行间闪烁和行结构线,并减轻了运动物体边缘的梳状锯齿。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信号源的信号质量不断提升,加上DVD的普及,欣赏逐行扫描电视将有与观看普通电视明显不同的感受。
2.电视接口更趋多样化。除了普通电视具有的AV和S端子接口外,换代电视一般增加了15针电脑VGA接口或数字电视分量Ypbpr接口。具有这两个接口的换代电视可以连接电脑、PDVD和数字相机等数字设备,并可在数字电视开播后,通过数字电视接收盒收看高画质的数字电视节目。
3.尽管显示方式层出不穷,大屏幕CRT显像管电视的主导地位几年内不可动摇。目前,LCD电视、PDP电视、正投影、背投影电视已经开始占领一定市场份额。但投影电视需要消费者拥有较大的居住面积;LCD只在15至17英寸大小有较高性能价格比,暂时还不会对大屏幕电视市场形成威胁;PDP电视价格过于昂贵,走进大众消费市场尚需时日。
尽管如此,PDP电视因具有超大、超薄、多种显示终端、宽视角、可接收数字电视、无X射线辐射等特点;且它各个发光单元的结构完全相同,不会出现CRT显像管的图像几何畸变;其屏幕亮度非常均匀,没有亮区和暗区,不会受磁场影响,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存在聚焦问题,完全消除了CRT使用年久散焦及色彩漂移问题,其表面的平直也使大屏幕边角处的失真和色纯度变化得到彻底改善,且弥补了CRT不能做到38英寸以上大屏幕的不足;它色彩反映快,不会出现液晶电视的拖尾现象,视角达到160度,而液晶电视只有40度;它弥补了背投电视亮度低、对比度差、笨重且体积大的缺点,更免去了1~2年更换投影管的烦恼。显然,PDP电视是未来大屏幕数字电视系统化发展、高新技术和消费时尚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