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8 06:32: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糖尿病管理护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组45例患者,男33例,女12例,年龄48~67岁,病程10+5年。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
病因分析
(1)血管病变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糖脂代谢紊乱,机体处于高糖、高凝、高粘状态而发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下肢供血逐渐减少。
(2)神经病变高血糖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内膜缺血缺氧而发生神经病变,导致周围感觉神经缺失,肢体末梢的保护性感觉减弱或丧失,周围运动神经病变,骨间肌萎缩,足部脂肪垫变薄,跖骨头突起。
(3)合并感染因神经病变患者痛觉减低或消失。当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造成伤口感染,引起糖尿病足,严重者导致坏疽。其次,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障碍,多核细胞的移动趋化功能降低,噬菌能力下降,是导致感染的另一重要原因。{3}
(4)其它诱因
①患者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对末梢神经病变如肢体麻木,蚁走感、灼痛感等不及时就医,足部溃烂不及时诊治而造成糖尿病足。
②生活习惯不良,如嗜酒,不讲卫生,不注意防范。
③忽视足部护理,只注意心脑肾的防护。
治疗方法
(1)控制血糖:
使FPG控制在4.4~6.1mmol/L
PPG控制在4.4~7.8mmol/L
(2)控制感染
根据药敏结果或经验用药选用两种或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
(3)伤口处理
清创去脓,每天换药1~2次,局部用红外线照射,及湿敷,湿敷液配制:生理盐水100ml,胰岛素8u,庆大霉素8万u,654-210mg,局部坏死严重者,可予以祛腐生肌药外敷。
(4)扩管改善微循环
(5)营养神经
(6)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纤溶
(7)营养支持
(8)截肢:病变严重损坏骨质感染扩大明显,及时截肢。
护理方法:
(1)糖尿病知识教育
(2)戒烟
(3)每天检查足,看足底有无大疱,割伤或跛足,尤其是要注意足趾之间。
(4)每天洗足,仔细擦足,特别是足趾之间。
(5)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洗澡前手试水温。
(6)不要赤足。
(7)不要使用化学制剂。
(8)不使用足操作的一些工具。
(9)经常检查鞋内有无异物。
(10)对干燥的足,可以在洗澡后稍擦护肤油。
(11)直着修前剪趾甲。
(12)确保每次就诊时均检查足。
(13)足皮肤有大疱或溃疡时均看医生。
参考文献
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4亿,全世界每三到四个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来自中国,每年约有1/3的患者由于缺乏家庭支持、没有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管理控制手段,而未能有效地遵从医嘱而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发生。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持续终身治疗,才能良好控制血糖。而通过非药物治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战胜疾病的良好情绪信心提高就医服药的依从性,对平稳控制血糖起重要作用,这样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本文对糖尿病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研究情况进行综合论述,旨在为糖尿病的临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
1.1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目前无法根治。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在患者身边,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借助患者家庭的帮助来完成。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时间都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家人对其疾病的理解、支持、配合、协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成员间相互爱护,相互支持,彼此间情感沟通以及共同承担对生活事件和压力的能力。家庭是患者居住的生活环境,是生命发展的重要平台,而来自家庭支持原本就是社会支持中的一个构成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互助的成员关系是提升糖尿病患者生活水平及质量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环境的基本网络,通过提供支持和信息反馈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缓解精神压力,从而实现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目的。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明确指出,治疗糖尿病应该在管理血糖基础上持续提升患者生活水平,并且认为糖尿病健康教育、体育锻炼、饮食治疗、自我监测、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良好措施,而这五个因素都需要借以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来实现。有研究实验证实家庭支持会对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等多项指标存在积极促进作用,家庭支持程度越高,家属及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掌握程度也越好,就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疾病,并且自觉形成自我管理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遵医治疗的依从性。
1.2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的具体方式
调查发现如果家庭成员没有意识到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性,或者没有掌握良好的协调配合手段,那么很可能会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理压力,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陪伴及引导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战胜疾病的心态。糖尿病的家庭支持贯穿在整个糖病治疗的过程中。首先是饮食控制方面,通过家庭家庭成员支持管理的参考能够,逐渐改变以往不合理的膳食习惯。家人可以对患者实际饮食情况进行监督,或者帮助其制定、实行科学的饮食计划。最终达到理想的饮食管理效果,患者通过饮食的控制,血糖控制水平会得到同步提高。
其次,是药物的使用。家庭成员的督促和支持,提醒指导患者严格遵照医生要求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使用胰岛素。有研究表明,家人的关心、督促和支持可以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行为习惯,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从现阶段来看,很多家庭成员对糖尿病患者的支持主要体现在饮食控制、药物服用方面,说明大部分家庭都已经认识到了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血糖监测、心理情感安慰等方面的支持是比较薄弱,很多家庭忽略了患者在心理上安慰支持的需求。而在血糖监测方面甚至有错误的认为,只要身体不出现任何不适症状、饮食等正常,就可以不必监测血糖。因此,血糖监测、心理情感安慰等方面因素,也应该成为未来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强调的核心和重点。
最后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方案的基本构成之一,被公认是该疾病治疗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糖尿病患者家属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对象,其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态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掌握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原则、控制方案等的科学家庭健康教育体系,可以促进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使各项措施(如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正确服药、自我监测和定期复查等)保证落实到位。从而减少并发症或者延缓并发症,而提高生活质量。
2.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2.1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糖尿病需要长时间接受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悲观、失望、抑郁等负面心态。这些消极情绪状态会对血糖的管理及病情转归并发症的控制有一定影响。虽然通过陪伴、引导等的家庭支持方式,能适当消除这些不良心理情绪。但仅仅这样还不够,需要患者的自我管理。有报道显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抑郁焦虑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联系,说明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让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心态,积极构建科学的自我管理体系,即使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也能够得到及时改善。由此可知,做好自我管理工作是糖尿病患者获得理想临床控制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通过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是一种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措施。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自我管理教育是糖尿病患者开展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而在美国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国家标准中,提出没有统一标准的“最佳管理教育方案”或“最佳管理教育方法”。目前我国也逐渐开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数量、研究力度等都有了明显提升,并取得一定成效,为国内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具体方式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教育内容:一般主要包含心理学策略、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实践应用。其中心理学策略是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实践应用三个环节的基础,患者只有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掌握适宜的心理调节手段,才能积极排除负面情绪的干扰,进而开展有效的学习。知识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发展过程、临床症状、并发症、合并症等,充分了解整个疾病的循序渐进环节;健康饮食原则、饮食管理具体措施;高、低血糖的预防要求及规范处理手段;降血糖药物的服用原则及胰岛素的使用注射方法等。护理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运动疗法、血糖监测方法、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注射方法、足部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中,不仅有知识培训,而且对技能进行实践,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转变。另外,还有研究显示体重控制、合理膳食、监测血糖、运动疗法、药物选择、足部护理、管理行为目标、行动计划制订、放松技巧、情绪调节、问题解决技巧等,都应该纳入糖尿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中。总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在落实这些方面工作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疾病的各项影响因素能够得到合理的控制,才能为实现预期治疗目标提供支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及合理的自我管理是治疗控制管理糖尿病,避免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的科学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临床需要积极宣传推广的慢性病管理的有效管理措施。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是一项较为新型的研究领域,涉及范围、内容都比较广泛,患者所生存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心理水平、自身行为等都属于研究范畴。因此,在未来工作过程中,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人力、物力,探讨最佳的家庭支持氛围和合理的自我管理科学模式。将最大限度地治疗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带来的种种危害,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宇兰,王群.糖尿病病人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相关性调查[J].护理研究,2009,20:1807-1809.
[2]鄢奇英,和倚帆,张燕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相关性[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01:70.
[3]张立群.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04:60.
[4]王群.110例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调查与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1:6.
[5]贺洪梅,张爱荣,李晓燕,关志涯.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生活质量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6,10:787-788.
[6]刘小丽,王文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02:212-214.
[7]刘凤梅.家庭支持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0:15-17.
[8]全金玉.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3.
[9]李菁,李峥,MarieNolan,赵维纲,董颖越.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02:207-211.
[10]王玉静,汪凤兰,邢凤梅,张小丽,张盼.456例农村Ⅱ型糖尿病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6:796-798.
[11]叶丹,鲁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农垦医学,2011,03:278-280.
[12]檀平,董建群.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04:435-439.
[13]林启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新进展[J].内科,2012,04:411-413.
[14]马爱霞.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
[15]杨金霞.健康教育干预结合家庭支持在糖尿病随访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2:158-160.
[16]何叶,王俊星,何伟明,李爱平,绳宇.同伴支持对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3,01:49-5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2010年调查的中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应用WHO 1999 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 作为诊断标准,则DM患病率为11.6%[1]。糖尿病会引发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以及肾脏疾病等诸多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更好的提高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疗效[2,3]和满意度[4]。提高糖尿病的中医护理质量,能进一步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好地控制病情,促进康复。因此,本研究的搜集近年来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法与进展,为提高糖尿病中医护理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饮食护理
健康饮食、适当运动、保持适宜体重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5]。在饮食上,糖尿病患者往往有“三多一少”的表现,即患者常常感到饥饿、尿液过多、口渴。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基本病因为素体阴虚,五脏虚弱 ;饮食不节,形体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外感六,毒邪侵害;久服丹药,化燥伤津;长期饮酒,房劳过度。护理人员嘱咐患者饮食以低糖、低脂肪、高纤维为基准,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之品[6]。楚丽英[7]认为糖尿病患者应遵循控制总热量;定时定量,少量多餐;适量进食高纤维食物;减少高脂高胆固醇摄入;尽量避免进食高粮份食物。李超[8]认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等方面的原因,必须要保持每日摄取最低的热量的摄入,一定要分配适当蛋白质、脂肪和糖,另外还要防止糖尿病患者饮食习惯因素的影响,所摄入的食用油、咸菜等副食品也比较多,维生素和电解质的不足。薛云丽[9]长期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全面的膳食营养状态评估和饮食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造成的风险,并能有效改善患者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
2 情志护理
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均可致病。因糖尿病属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故大多数患者往往担心预后不佳,忧郁、焦虑,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多种疾病乘虚而入,血糖波动,加重病情。《灵枢・五变篇》谓:“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陈少兰、徐胜珍[10]发现,情志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及血糖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及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及早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石瑞梅[11]通过良好情绪状态,合理饮食,适当功能锻炼,不仅可使糖尿病病情得到良好控制,而且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廖S[12]研究发现,中医情志护理可显著减轻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失眠的程度,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李春莲等[13]研究表明中医情志干预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的抑郁情绪及血糖的控制。传统中医治疗独具特色,
可融入常规西医诊疗计划,具有临床推广的现实意义[14]。
3 运动护理
适当的运动减轻患者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是每位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基础[15]。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记载:消渴病人“光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陈德明等[16]研究后建议DM患者运动之前测试其最大摄氧量与三餐后的血糖值,发现不同强度下对应心率与餐后血糖的波动规律,从而帮受试者合理安排有效运动。在制定运动降糖方案时,要综合考虑三个重要因素: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起始运动时间,在某一个因素固定的前提下,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需找到另外两个变量的有效组合,方能达到理想的降糖疗效。李素英[17]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愿意配合并能坚持长期运动疗法的进入观察组,不能长期坚持运动疗法的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糖尿病运动疗法是一项经济、方便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孟秀焕[18]临床对比后发现,社区2型糖尿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个体化、特征性的运动疗法有助于血糖控制,调节血脂水平。谭琪敏等[19]临床对比后认为加强社区综合干预,给予有效、合理的运动疗法,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病情,值得在社区中推广应用。
4 药物理疗护理
中医药治疗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辨证施治,具有整体调节、疗效较好的特点。何乔等[20]临床研究发现,采用中药足浴护理治疗糖尿病足部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明显,该技术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推广应用。李爱霞、缪亚琴[21]将糖足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控制血糖、扩张血管、抗凝、降脂、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足浴方泡脚和加强对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护理,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优于对照组(64.52%),具有临床意义。常乐美[22]临床研究发现,足浴配合足部穴位按摩,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足部创面愈合、预防创面复发,还能有效地激活脑干网状系统,通过神经反射调整代谢,在糖尿病足预防和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 展望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并会引发以血管并发症为中心的一系列并发症。病程中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不是单单的药物就能解决的,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提高中医护理品质,对控制糖尿病的发展、预防、治疗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03:26-89.
[2]杨莉.糖尿病的中医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5,06:2.
[3]王新.中医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5,03:49-50.
[4]李兰,刘晶,朱惠琴.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的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5,02:161-162.
[5]沈蕾,裴育,巴建明.2014ADA糖尿病指南要点解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5,01:1-4.
[6]严丽.中医护理用于糖尿病药物治疗60例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3,06:123-124.
[7]楚丽英.糖尿病的饮食护理与指导[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01:178-179.
[8]李超.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5:528-529.
[9]薛云丽.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分析及饮食护理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08:760-761.
[10]陈少兰,徐胜珍.情志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4,05:760-761.
[11]石瑞梅.情志创伤对骨折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及康复护理[J].光明中医,2013,8:1754-1755.
[12]廖S.情志护理对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3,03:231-233.
[13]李春莲,孙建萍,郑秀利,等.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情志干预研究[J].全科护理,2014,08:673-674.
[14]朱章志,傅妤,王Z霖,等.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治疗进展[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市人民政府.第十五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市人民政府.2014:9.
[1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S1-S36.
[16]陈德明,赵霞,李彦龙,等.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处方的个案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22-25.
[17]徐国琴,林文|,杜晓燕,等.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03:284-286,277.
[18]孟秀焕.糖尿病患者社区运动干预方案效果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14,04:310-311.
[19]谭琪敏,尹小丽,雷小艳.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社区干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1:7-8,10.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126例笔者所在医院就诊CHD合并T2DM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1例,女55例,平均(67.8±6.3)岁,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入选标准:(1)CHD诊断依据ACC/AHA制定的冠心病诊治指南;(2)符合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患者年龄大于60岁。排除标准:(1)伴有NYHA分级2级以上的心衰;(2)随访资料不齐全的患者;(3)合并有严重的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1.2 分组
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研究组中男35例,女27例,平均年龄(65.6±6.1)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龄(70.1±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内科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护理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研究组予以循证护理措施治疗,具体循证护理措施如下。
1.3.1 尽早识别及处理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应激性高血糖 循证证据: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与年龄有相关性,同时2型糖尿病又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而较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且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如无明显胸痛,故较易漏诊。加之老年患者的心脏代偿能力显著降低,因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一旦发生ACS极易诱发心源性休克[5]。循证护理措施:(1)护理人员要严格定期的床边巡视,着重观察并记录病人的表情、神志、面色、皮温、四肢末梢循环状态以及尿量等症状;(2)给予心理支持以减轻患者的恐惧、紧张、烦躁等负性心理状态,给予耐心的言语交谈,用专业知识解答患者的问题,赢得患者的支持。对于存在情绪过度紧张的患者必要时可按医嘱给予适当的安定等镇静剂;(3)加强血压定期监测,持续心电监护,警惕血压的过快波动,若患者血压在1 h内快速下降20%以上,即便患者即时血压正常,也应及时向医师汇报,并尽早予以处理。(4)监测血糖,一般检测血糖间隔时间为2 h,对出现的应激性高血糖必要时可应用正规胰岛素降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5)对于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的患者应尽快配合医生实施急诊PCI或溶栓准备工作[6]。
1.3.2 尽早预防与治疗干预心力衰竭 循证证据:临床研究证实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心功能储备显著降低,在缓解期时机体组织的代谢需求能基本满足,但是当出现应激状态,如:血压波动过大、低血糖、感染、情绪激动等,心功能不能满足机体增加的耗氧量,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结局。循证护理措施:(1)加强冠心病与2型糖尿病宣传教育,使患者了解2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习惯;(2)随访期应注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的发生,如感染加重、情绪激动、输液滴速过快、便秘等;(3)强调患者出院后平时的自我监测习惯,监测血糖、血压变化,防止波动过大;(4)急性心力衰竭发生时要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肺部体征,应用Killip分级来评估急性心衰程度;(5)日常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血钾及心电图,防止洋地黄中毒[7]。
1.3.3 预防与有效治疗院内感染 循证证据:由于老年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而2型糖尿病又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加之需要长时间多次住院,因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易并发院内感染。此类患者泌尿道及呼吸道正常定植的病原微生物会大量繁殖,进而引起泌尿系统及肺部的感染。同时院内感染又是一种应激反应会诱发机体血糖升高,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甚至能诱导发生心肌梗死。循证护理措施:(1)病房环境均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湿度及温度应保持在适度舒适状态,每日应定时进行有效空气消毒,每天至少一次使用含氯消毒液对病房进行表面消毒;(2)要求患者采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发生;(3)计算24 h液体出入量,保证机体产生充足尿液,以达到尿道冲洗的作用,减少细菌附着;(4)每天患者的使用盐水棉签进行鼻腔护理1~2次,口腔护理2~3次[4,8]。
1.4 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清晨空腹抽取3~5 ml肘静脉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记录;分析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血压值;应用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检测LVEF、心脏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
1.5 预后指标分析
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时间,随访间隔为2月,记录并计算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血糖达标率、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分(QOF)。其中1年内MACE定义为: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靶血管血运重建术;2型糖尿病并发症主要为: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出院后均采用服药依从性调查表进行测评,共分为3个方面,即定期复诊依从性、药物治疗依从性、饮食控制依从性,每个方面4分,总分12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行生活质量(QOF)综合评分,分5个部分,共25个条目:家务活动、休闲及户外活动、工作及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心理评估,依据六级评分,分数越高,QOF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疗效指标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FBS、HbA1c、SBP、DBP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及CI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预后指标的分析
随访1年期间共有18人因各种原因失访,有效随访率为85.71%(108/126)。在108名有效随访对象中,MACE发生率、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分别为:2.78%(3/108)、5.56%(6/108);而服药依从值、血糖达标率、QOF分值较高,分别为:(9.3±1.9)分、70.37%(76/108)、(88.3±3.2)分。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均存在着病程较长、反复住院、病情复杂等特点,并且较易发生急性心衰、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源性休克、应激性高血糖以及院内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此类患者的预后结局不良[1,9]。国内外已有临床研究证据认为,加强护理管理、给予适宜的护理措施干预患者的并发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具体的护理措施目前尚没有定论[10]。近年来临床开始推广循证医学的诊疗方法,因而循证护理概念也被护理工作者提出[11-12]。目前循证护理的定义是指,根据充分的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指导护理工作者对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目的是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结局[13]。目前循证护理理论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上已得到应用,对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很好改善效应,但是对于患者的预后结局的改善程度目前尚没有充分的临床护理研究[14]。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开展一系列的循证护理措施,来判断对于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作用。
本研究中根据临床研究证据,着重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最可能存在的三个危险因素,如:发生ACS与应激性高血糖、诱发急性心衰以及院内感染,进行循证护理干预,为了解这一系列的循证护理措施的效果如何,本研究重点选取了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如:FBS与HbA1c)、血压控制水平指标(如:SBP与DBP)以及反映心功能水平的指标,如:LVEF、CI等。结果显示给予循证护理措施后随访一年,患者的血糖、血压控制更加理想,并且心功能的改善也更加显著,也证实了循证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显著。在本研究中选取MACE发生率、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服药依从性、血糖达标率、QOF等指标做为反映患者的预后结局的因素,结果显示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以及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而血[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医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糖达标率显著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也均显著提高,这表明循证护理措施能过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预后结局,故循证护理理论对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Berra K.Does nurse case management improve implementation of guidelin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reduction[J].J Cardiovasc Nurs,2011,26(2):145-167.
[2]汪志青.循证护理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医嘱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