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3: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声乐艺术心理学

篇1

在音乐艺术的殿堂里,声乐艺术为什么这么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歌唱能够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歌唱是表演的艺术。歌唱表演艺术对演员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对声乐基础,音乐理论基础,音乐的联想,情绪情感,音乐的感觉与知觉,表情动作,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同一首作品为什么有些人表演的好,而有些人总是做不好,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在声乐演唱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情境与情绪、语调与句法的作用

歌唱者表演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演唱的情境与情绪,情境是基础,情绪和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歌唱者首先要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境,通过歌词表达歌曲的情绪,唤起大脑里内部视觉的想象,歌唱者在表达时要情真意切,真诚可信,才能把听众带入歌曲要表达的情境中,使听众得到情感美的享受。想要做到情真意切,真实可信,吸引观众,歌唱者唱的词就像在说话,情真意切的说出来,演唱时的情境就变成自己说话的情境了,随着歌曲的发展,情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这样说着唱出来的情境就比较清楚了,听众自然也会一直在歌曲的情境中。也就是歌唱时的“场”,自己在场中,听众自然也在场中。

歌唱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离不开语言。歌唱就是一种生动热情的说话形式。著名的法国音乐家卢梭指出:“旋律(是)模仿人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表现出痛苦或喜悦的呼声,表现出威吓和叹息;一切情感的发声表现都属于旋律表现的范围。旋律模仿着人的声调和那些在每一方言中却符合一定心灵活动的语气。它不只是在模仿,而那不分音节的、但生动热情的语言是比日常语言要强烈百倍的。”①想要生动热情的说话就要会用语调,句法。语调、重音、停顿、继续是语法的重要表现手段,都能直接影响到对句子的理解。歌唱者要准确的理解认识和使用语调和句法,才能准确的表达出歌曲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2歌曲演唱的处理

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谱面上的每一字句,对每一个装饰音,每一处强弱,每一处停顿要细细琢磨,反复推敲,对歌曲要有整体的把握。每一位演唱者都想让自己的演唱打动人心。歌唱是表演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打动人心的唯一途径。想要打动人心就不仅仅要求演唱者能够控制声音的大小,共鸣,而是要通过音色的变化、肢体语言,情感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来表达细腻而真挚的情感。

在力度变化上要有一定的对比,一首歌曲不能从头强到尾,也不能从头弱到尾。只是做到作曲家标识在谱面上的强弱是不够的,强弱要有层次感,也不能太过夸张,装腔作势,要做到自然,曲尽意未尽。颜色有成千上万中,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人的声音的音色亦如此,愤怒是声音粗壮,愉快时声音明亮,演唱时同样要通过音色的变化,多比来表现感情,增强演唱的感染力。伟大的歌唱家卡鲁斯曾说过“速度是音乐的生命”。在演唱表演中没有一个正确的速度,演唱表演等于是失败的,也不能完全按照作曲家速度标记进行演唱,在尊重作曲家速度标记的情况下,根据歌曲要表达的情境,仔细推敲,研究。速度不同情境自然也不同,情境变化演唱情绪也会受到影响,速度直接影响着情境、情绪。不同的速度反映了不同的情绪,速度快慷慨激昂,速度慢平静深沉。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中国歌曲有中国歌曲的风格,外国歌曲有外国歌曲的风格,不同的作曲家风格也不同,同是歌剧咏叹调,罗西尼风格,威尔第风格,瓦格纳风格等都各具特色。每位歌唱家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演唱风格,各有千秋。演唱者要掌握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3演唱者应具备个性与气质

个性与气质是影响歌唱表演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每位演唱者由于对作品的分析,认识不同,理解层次不同,演唱表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有深情款款的演唱,有高亢嘹亮的演唱,有纤细美妙的演唱,有深沉质朴的演唱,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气质。演唱的个性与气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感觉的到的。演唱者的个性是建立在心灵上的表演艺术,通过心灵的演唱才能给歌声真正的生命和灵魂。

演唱者在演唱时气质的表现很重要,演唱时的情绪情感,肢体语言,形态动作等都能反映出演唱者的气质。不同的演唱者有不同的气质,有些情感产生的迅速并且强烈,在面部与肢体上都有明显的表现,情感想暴风雨样爆发,这就是激情性的气质。有些演唱者,情绪情感变化比较快,表情丰富,如喜、怒、哀、乐变化迅速,这类演唱者属于抒情性气质。气质可以样每位演唱者的演唱都打上自己的烙印,让人记忆由心,让整个表演带上了个人独特的表演色彩。

歌曲作家在创作时同样在作品中变现自己的气质,演唱者在演唱时要以歌曲作家精神气质为主,自己气质为辅,尽量让两种气质融合无间。因此,演唱者在选择作品是最好尽量选择符合自身气质的作品。

4结语

歌唱表演艺术是演唱者通过自己的歌声,用上真挚的情感和肢体语言去把作曲家写在谱面上的音符表现出来,同时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对音乐的感觉,自然的动作表情,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对音乐的记忆,音乐的影像等多方面的能力。表演是对演员的全面才能的考验。一个优秀的歌者不仅演唱技巧精湛,而且也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

注释:①引自《艺术特征论》。

参考文献:

[1] 刘晓菲.歌唱紧张的心理调控及歌唱的训练[D].2006.

[2] 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3] 王茹湘.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J].中国音乐,1996(02).

[4] 王时.论歌曲中的感情[M].北京:音乐教育出版社,1999.

[5] 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联单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6]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篇2

高考前的一个月,既紧张又忙碌,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之前,学生经历三次大型高考模拟,现阶段又要进行迎考训练,前面又面临着高考的到来。特殊的形势,形成了学生特殊的心理环境。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成才,特别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的心理状态,亟待教师的疏导、优化。笔者记得,在带高三的最后一个月里,就收到好几位学生写来的纸条,迫切要求与我交流思想,诉说自己心中的烦恼、苦闷、迷惘,在这大考临近时,期望得到老师的理解、指点,以平衡心境,增强信心,提高冲刺阶段的复习质量。笔者在与这些学生的交谈中,领悟到这一阶段造成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及疏导方法,现分类浅谈如下:

一、高三学生异常心理探微

1、有的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学习用功,基础也扎实,成绩属上游;而进入高三后,特别是三次高考大型模拟不理想的成绩,动摇了学生的迎考信心。再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时不时还会换来同学的侧目,这就给学生敏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降低了考前复习质量,导致学生的智力障碍,反映迟钝,思维懈怠。这种心理若得不到及时调整,极有可能在高考中失败。

2、还有的学生,高一、高二时,学习勤奋,基础扎实。进入高三后,仅仅因为不适应注重能力、弱化记忆性质的新模式高考,以至于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不佳。这类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高考产生了恐惧,害怕失败。

二、高三学生异常心理探因

导致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此略作分析:

1、家庭因素

有的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而孩子的成绩并非太靠前。每当学生去家,家长总爱嘟囔、吵嚷,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这种不切实际、爱虚荣的期望,就给正处于高考前、本来就有点担心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心理处在障碍中。

2、同学因素

也可以归结为竞争因素,这是由同学之间攀比心态造成的。这类学生,平时学习也认真、实干,可是文化成绩属于中上等,而与其用功程度相当的学生,成绩却比自己优秀。这样比一比,心里就有可能失去平衡,妒嫉之意顿生。学生整日在这种不服气、嫉恨的不佳心境中煎熬着、挣扎着、困扰着,不能自拔,解脱不了。思想老是开小差,精力不能集中。这种状态,对复习迎考极为不利,急需调整。

3、自身因素

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原来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到了高三后,由于考试时的心态以及考试的方法不当,或者因为审题不认真,或组织答案时不用学科语言,或对旧知识的回忆有障碍,或答卷时思路不开阔,缺乏创新思维,不能举一反三,导致答案不正确、或不准确,最后成绩上不去。考试后,只一味的自责,而造成心理障碍,从而对高考信心不足。这类学生也急需教师的帮助。

以上几种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学生都非常难以忍受,殷切希望老师能理解,特别希望自己最信任的老师或同学能给予点拨、疏导,帮助其走出困境,摆脱不健康心理的困扰,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的投入到紧张的复习迎考中,以使高三迎考冲刺阶段的复习能高效化、优质化。

三、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笔者在收到学生心理异常时的求助信息,或者从学生的表情读懂了其正处在心理障碍中的学生时,立刻对其作仔细的分析。首先,分析造成其心理障碍的原因;然后,分析其自身存在的成功优势;最后,思考用何种方式、什么时间、那个地点与其交流,效果最好。

接下来是做具体的疏导工作了,我一般选择比较安静的晚自习时间,将学生叫到教室外较安静的地方,与学生细心交流。具体交流程序是:

(!)引----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

学生对老师都有戒备意识,虽然希望老师了解自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心理,即便是对非常信任的师长,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和蔼可亲的坦诚口气,从谈生活、谈学习入手,引导学生向老师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烦恼,宣泄自己不良的情绪。无论是家庭的、社会的、学校教师的、同学的,还是情感上的、健康上的,不谈则已,要谈就谈个水落石出,心情舒畅。达到有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听----倾听学生处于困境中的心灵的呐喊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老师是来帮助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意图后,往往愿意将心里话,全部告诉老师。学生可能一打开话匣子,就说个不停,愈说愈激动,恨不得把心都翻过来,让老师看个究竟,检查检查到底哪儿出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出色听众:一是会听,二是听什么,三是思忖下一步如何疏导。

①会听,是指教师倾听时要耐心、专心,不可浮躁。眼睛要平和地看着学生,表情要稳定、真诚,不时地以点头或微笑的方式,给学生的倾诉以鼓励,轻易不要插话,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切忌三心二意。让学生把心里想说的话尽可能的全说完,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这时,哪怕教师没有给予指点,学生的心理已经轻松一半了。

②听什么,即要听出学生谈自己原来的基础、实力,要听出导致他现在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单方面的,还是多方面的因素,是那些方面的因素,通过努力能否克服。教师在听学生诉说时,要默记学生说的每一件事,思索其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根源和危害,并暗中对其加以归类,以便下一步进行分类疏导、点拨。以平衡学生的心理,优化学生的心境。

③备疏导,是指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思索如何对眼前的学生异常的心理给予有效的疏导。学生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目前的困境如何摆脱?未来的前景如何?成功的希望有多大?还需要作怎样的努力?在哪些方面改进见效大等等。

(3)解-----理解学生之苦,明白心境优化的意义

学生在向老师倾心“诉苦”时,实则表明了学生对这种心境的难以承受。教师听后,应对学生说的每一件事进行剖析,这既看出来教师对学生说的每一件事的理解,也表明了教师对其诸方面原因的客观评价,以便将学生从困境中“拉”出来。冷眼旁观这些“压力”,想一想如何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如何把这些压力变为奋斗的动力,而不是让其羁绊自己的手脚。学生一旦认识透彻了,心理康复已经成功大半了。

导-----优化学生心境,恢复心理健康

①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认真态度及所取得的比较好的成绩。

②肯定学生所具备的智力层次。

③客观的分析近几次考试成绩不佳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能否通过努力而扭转局面,经过深刻剖析,肯定是可以的。

④谈一谈背地里教师和学生对该生的积极评价,哪怕不真实,教师也要适度的提高评价,这是优化心境的需要,不能认为是欺骗,学生会冷静的对待的。

⑤教师从本人对学生的了解,要表明自己相信学生,通过目前的努力一定会在高考中取胜。

⑥稍微分析一下高考试卷与平时所练的试卷难易度,尤其是三次大型模拟考试,比较接近高考。可以通过调整考试策略,来提高应考成绩。

⑦提出美好的祝愿。并且答应学生,对其所述心事给予保密,而且要真正保密,以不辜负学生的信任。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是优化心境不可少的一步。

篇3

很多人都应该有这个经历,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发泄,而很多人正是选择了音乐,会听或唱一些较伤感的或者是高亢的歌曲(应人而异)来抒发或者发泄自己此时此刻内心的思想。而在唱这些歌曲的时候无形当中就好像找到了一个倾诉者然后把自己内心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无形当中也正是在给自己减压。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在人的心理方面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音乐心理教育是最贴近并能使大学生接受的一种心理教育模式,因为音乐对人的情感有很大的震撼力,除有欣赏作用外,还有心理保健功能,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方面。音乐教育是一项审美教育,对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气质修养、品格情操、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专业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教育人才,由于音乐专业具有强烈的技术成分,常常使一些人淡化了它作为文化理性的一面,重视技巧轻视文化构成,导致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等方面的一些缺失。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培养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除了音乐教育外,音乐欣赏对学生心理的调整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感性欣赏:旋律能够对我们进行吸引,与之产生共鸣2.知性欣赏:要知道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曲子表达内容以及演奏技巧等,这些信息会对我们能够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提供帮助。3.理性欣赏:了解不同的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的风格,多个版本的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特点。音乐欣赏可以使受教育者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扩大他们的音乐眼界,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选择一些好的作品与学生进行欣赏,让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这样就能够缓解他们的压力。此外,音乐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焦虑、抑郁等通过唱歌或者演奏器具发泄出来,歌唱具有情感释放的作用,大学生喜爱歌唱的原因是歌曲中的喜怒哀乐契合了他们内心情感世界。学生通过表演,对抽象的音乐有了一个直观的体验。因此,他们感到离音乐进了,音乐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的小组表演的内容涵盖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历史、科学等知识领域,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是活泼、乐观、开朗的,忘记了所有的烦恼,把自己融入角色中,而且通过与同学的合作表演,他们有了团队精神,不在以自我为中心,虚心与同学进行沟通,把心扉敞开了,即使有了一些心理问题也有了倾诉的对象,不再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音乐人对学生进行教育,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但每个艺人的成功之路都不是顺顺利利的,都有过失落,都遇到过挫折,所以用一些艺人的经历来教育学生,每个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消除消极情绪,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例如贝多芬的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似的神童,因此他强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1797年贝多芬患上了耳聋,对于音乐家来说没有比这更沉重的打击了,但是他还是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如果有可能的话,在大学校园中也可以设立轻音乐治疗室,轻音乐能给人带来独特的韵味和美感,既不同于古典音乐也不同于流行音乐。动人的旋律,优美的和声,新颖的配器,丰富的银色都给人全新的感觉,轻音乐可以精心地把各种浪漫的情思和诗意般的生活展现出来,令人的心灵陶醉其中。尤其是在心烦的时候,单纯的轻音乐能让人放松精神让浮躁的感觉远离自我。

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积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作用,利用音乐艺术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试,帮助他们走出消极情绪,使其不再为心理问题担忧,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本文作者:曾晓安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篇4

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

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

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

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

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

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

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

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参考文献:

[1]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篇5

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它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阅读”,乍一看好像是语文课中的专用名词,数学课同样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采用的有效的阅读策略不同。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阅读量明显加大,对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有些题文字较多,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的技巧、良好的阅读习惯,题目都不能坚持看完,更谈不上去做题了,因此对教师而言,如何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识别信息,选择和归纳主要信息,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便显得十分重要。新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和评论者上,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应以课本为中心

课本是教材的中心,不断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正是新课标的一个具体的目标要求。力求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目前,在概念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因为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双基”,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每堂课可以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课本,让学生自己先归纳、讨论,对有完全没看到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再加以解释说明,或补充,这样既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又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理解训练,做必要的练习,有时进行阅读的专项训练,有时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举一反三,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的某些题目改编成生动、有趣,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创设―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新课标中设有很多“阅读材料”课题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利用,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的阅读,总之,要使学生一拿到题目,就能领悟题意,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诚然,良好的习惯能让我们受益终生。没有良好阅读习惯,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的兴趣也成了惘然。学生阅读习惯的良好养成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学课更离不开阅读能力培养这一环节,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于平时做到:

1.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墨这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做题时做做记号画出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内容,加深印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做题时,在草稿纸上写出直接的信息,挖出隐含的信息,对关键的字、词、句做做记号,或画出图形。在阅读过程中要养成动笔勾画重点、标记疑问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抓住题目的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看题目时做到耐心、细心,克服浮躁心理

这种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固定下来,就能成为一种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也就掌握了数学解题的钥匙。

三、加强阅读技巧的培养

数学阅读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阅读技巧,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在教学中自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特别是在习题课上。最新的研究指出有三种必要的阅读技巧:解释词义、解析字面的意义以及理解能力。在具体的习题课教学中,要在审题、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以往的教学往往注是重解题技巧、解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做题时不读题,喜欢想当然,也就不注重细节所隐含的依次条件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巧读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边读、边想、边画,注意画出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同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注意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相互学习。在讨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在分析题时要讨论关键的字、词、句、符号、图形。讨论这些字、词、句、符号、图形的含义等。

四、加强对阅读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激发学生个性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使读者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维系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唤起情感体验等具有积极作用。要用名家的言语来熏陶学生,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到要进行数学阅读,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逐步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学生能和身旁的世界产生联系,最后具备超越现阶段想象范围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与基础。

篇6

二、艺术心理学与声乐技巧的关系

艺术心理学强调多种因素的协同活动,强调教学过程中心理行为控制。声乐教学需要建立在心理支配基础上,特别是技巧教学,否则就让学生处于盲目学习中。学生需要在听、视、感等方面建立联系,才能实现想象和内心的互动,提高自身的表演技巧。表演者要想将自身的技巧全面发挥出来,需要具备六个方面的能力:1.基础感觉能力,包括声音高低、强弱、长短;2.高级感觉能力,包括节奏、音色、音量和和谐;3.控制能力,包括音高、音强、时值、节奏、音色;4.想象能力,包括听觉想象、肌肉想象、创作想象;5.智慧能力,包括联想、反射和天资;6.感受能力,包括审美、情感和情绪等。上述能力都具有明显的心理特征,说明声乐表演属于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需要利用艺术心理教学法,全方面启发学生去感觉、理解声乐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象,从发展的声乐教学中发展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自身的心理情感融合到一起。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声乐教学,消除对声乐教学学习的畏惧情绪,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学生利用艺术心理理论,富有感情地演唱,增加生动的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形象思维,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更好地进行声乐表演。

三、艺术心理学的联想作用

声乐表演要求演唱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不仅要掌握音乐技能,而且要在表演过程中体现自身的综合素质。表演者的发声能力和技巧都具有心理特征,都受心理活动影响。联想和想象是声乐教学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思维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声乐学习。联想指通过生动形象和感慨认识来掌握表演特点,虽然看似超出人的现实感觉,但也属于表演者对客观实际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声乐表演过程中的联想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诸如,音乐的感觉、音乐的创造等。一方面,演唱者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产生联想,并依靠其进行表演思维。另一方面,表演者在处理歌曲的过程中,其自身对歌曲的联想又促进歌曲形式的表现,增强歌曲与表演者之间的互动。演唱者在表演前,要努力使自己进想已经,将歌曲情感意象化。简单地说,声乐表演者将歌曲中的情感联想成为一段美丽的动人画面,并在表演过程中展示出来。歌曲联想不是随意的,而是依据表演者的自身经历表现出来的。因此,当一首歌曲通过不同的表演者进行表达,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与不同的受众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下面就对艺术心理学在听觉表现、视觉表象进行详细分析:

(一)听觉表象

听觉表象就是表演者接受外界的声波刺激,在内心形成一种联想的图像,诸如,声音形状、声音运动等,并将其转化为音响。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听觉表象是感觉的基础,是声乐技巧的表现。因此,表演者要想获得美妙的歌声,需要在大脑中建立声音表象,然后按照表象去控制各个发生器官。听觉表象可能是按照表演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意愿实现的,也可能是模仿其他专家来实现的。听觉表现通过音响信息进行反馈,表演者找出音响和声音表象之间的差距,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

(二)视觉表象

视觉表象是通过表演者的视觉能力和表演经验产生的,是表演者已知情景的再现。例如,《蒙古人》表演时,表演者就会回忆起蒙古草原的辽阔:“雄鹰在天上飞,马儿在地上跑,牛羊在河边吃草,河流蜿蜒过草原”。又如《坐上火车去拉萨》表演时,表演者仿佛是一位游客,坐着青藏专线火车,在青藏高原穿梭,美丽的心情表现在脸上。这些歌曲的视觉表象都是以上生活阅历的再现,引导表演者进行生动的表现。视觉表象是声乐表演的关键,直接影响表演者的情绪和内心的表达。表演者的联想随着歌曲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并进行听觉和视觉的不断转化,提高声乐的表演效果。声乐表演要求表演者在头脑中不断进行情景浮现,灵活、生动地再现歌曲情感。表演者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将声乐与自身的经历融合到一起,两者相互影响和丰富,最终通过声乐表演再现出来,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总之,联想渗透到声乐表演的每一个环节,帮助表演者更好地进行技巧展示。例如,呼气训练、吸气训练、吐字训练、发声位置控制、声音共鸣控制、声音运动等,都需要声乐学习者进行联想。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联想来启发学生进行声乐学习。

篇7

高职艺术院校肩负着为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为践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培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优秀文艺工作者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当艺术类高职学生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同程度地出现就业心理不稳定、就业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和就业期望过高或过低的迷茫状态,一方面因找不到工作而埋怨,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诸多学生因为对工作缺乏满意度而频繁跳槽。本文试图从艺术类高职学生个体感知角度出发,探讨艺术类高职学生和就业指导老师的心理契约构成维度,旨在建立良好师生心理契约建构下的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策略。

一、新形势下心理契约理论对就业心理辅导的影响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的。他指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心理契约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运用最多,但在其他领域也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在高职艺术院校就业心理辅导中,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对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满意度与学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教学目标如何保持一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双方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一种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主观心理约定。就业心理指导老师能够清楚每个学生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他们;而每个学生则相信所在的团队能达到其期望值,并为集体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这个吸引与奉献的过程就是心理契约形成的过程,它是就业心理辅导的基础,也是本文研究高职艺术院校师生心理契约的现实依据所在。

二、艺术类高职学生在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心理契约差异

1.个性特点

艺术类高职学生表现思维活跃,充满朝气,情绪强烈而富有感染力,但波动大,难以自制;有较强的想象能力,但也有偏激片面的缺点;对专业具有较强的兴趣,表现欲望强烈;躯体化疲劳严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作为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的艺术类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主观和客观、个体和集体、学习和生活、目标与过程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样的心理状态在就业压力日益突出的今天,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对高校教育体制和现实社会的质疑和排斥,阻碍学生的成长成才。

2.学习特点

艺术类专业有极强的专业性,学生对自身专业抱有很浓的兴趣,花在专业上的时间也比较多,但对于副科,特别是近几年才逐渐规范的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却存在明显的不重视性,对就业指导认识不足、心理需求程度不高,缺乏学习动力,认为此类学习枯燥乏味,对专业和自身发展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因此,阻碍了师生间心理契约的建构,短时间内很难达成相同的期望值和预期的课程目标。

3.就业特点

艺术类专业倡导创新、求变、多样化的精神,导致学生本身在特质上存在着向往自由、不愿束缚的自我中心价值观,表现为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无法快速融入企业文化中。专业性比重高,导致工作期望值过高,期望实现的就业状况也更具个性化,在选择工作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工作单位的满意度上达不成相应的期望值,离职率比一般高校更高。

三、心理契约在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建构

面对艺术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特点,迫切要求我们改变过去的管理模式,用“心理契约”的理念将其放到一个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并从方法制度上保证学生差异化教育的实现。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建个性化的师生心理契约

(1)加强师生心理认同,建立良好的师生心理契约

艺术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强烈,有自己的审美观,渴望得到教师、家庭、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尊重、平等的师生心理契约关系,为有效地教学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首先,师生人格上要平等。教师要把每一位学生当做有思维、有理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和期待等积极信息,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认可、尊重和关怀,从而产生对教师的好感和信任的体验。

(2)加强师生心理互动,营造相互依托的心理契约

教学实践证明,就业心理辅导老师是心理契约方的“学习指导者、心理辅导者”,教师应在开课时明确阐述课堂的课程目标,提出对学生的期望和具体要求,对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

试,掌握学生的心理期望,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动态需求和期望。而作为心理契约另一方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成果满足自己、家长、教师和社会的期望。

2.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确保就业心理指导的质量

(1)就业心理指导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字[2003]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就业心理辅导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目的是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心理受挫能力、掌握就业应试技巧等。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多样化的知识体系、良好的心理学素养和辅导技能,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等,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就业心理辅导质量和教学水平;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研究多样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就业心理辅导需要多元化、多层次、专兼结合的工作体系,需要学校从上到下各级部门的相互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具体的工作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2)心理契约理论的全局性研究

结合心理契约理论研究,全面理解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形成、调整以及违背后的影响,及时了解就业指导、签约过程、就业准备阶段的心理契约管理。一是学校在就业指导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权益与责任等的观念;二是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管理,广泛宣传行业性和区域性就业政策,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三是加强对毕业生、对口企业的跟踪调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融入企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就业做好准备。

(3)职业生涯的科学性设计

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心理契约构建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帮助学生规划好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能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把自己的全身心融入学习中。首先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指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环境认知,树立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其次是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指导学生根据自身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兴趣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制订实施方案,确保职业生涯设计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康勇军.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

篇8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10-01

一、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特点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在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现象多种多样,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感觉和知觉、变现和思想、情绪和情感、爱好和能力、需要和兴趣、意志品质和性格特点等所有这些都是属于人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总是有规律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那么,声乐也不例外,同样也受到各种心理状态的支配和影响。

二、声乐心理学的概念性质

(一)声乐心理学的概念

声乐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声乐艺术和心理学互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在声乐艺术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声乐心理学的性质

声乐心理学的性质,是有人们在声乐艺术中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要正确理解人脑与心理的关系,声乐艺术与心理的关系,就必须在自然科学方面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地弄清心理与声乐艺术客观现实的关系,还必须从社会科学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探讨都不容忽视,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人的声乐艺术活动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声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声乐心理学主要从心里反应、注意、意志、想象、情绪与情感能力及思维原理等诸多方面,解释了歌唱与发声内在的艺术规律,从而将会产生一些科学的声乐教授法及学习方法。声乐心理学所包括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下面我仅从艺术表现方面加以分析。

歌唱艺术的魅力在于用人的声音表现人性、抒发人情的直接性。歌唱中直接以音乐和语言传递信息,引起听众的共鸣,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一个成功的演唱者应能唱情、唱意境、唱韵味,这是我国传统声乐美学的基本准则。

1.歌唱艺术的灵魂――情

情在歌唱中起主导和统帅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和砥柱。人的声音是内在感情激发的结果,内在感情是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反映。只有当感情表达和声音同样完美时,才能称之为艺术,他不应是即兴而发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精雕细琢之后所得到的声情并茂的艺术结晶。歌唱是一种心理创造。歌唱是用歌声塑造艺术形象的,他的艺术魅力美感效果取决于歌声的内涵,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情动、传神、达境,进而使歌唱的品格升华。

2.歌唱艺术的核心――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作出来的,应该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歌唱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创造的核心是艺术形象,是歌者以语言与音乐有机融合的歌声为媒体,通过一定艺术手段的渲染,创造出具有艺术美的集体情况。

(四)声乐心理学的意义

掌握声乐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能帮助声乐工作者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分析自己和别人的心理活动,认识自己和别人的积极和消极的心理品质,发扬优良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因素。

现代声乐比赛,在选手间技术、艺术水平十分接近的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取胜关键,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通过心理训练才能获得。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心理训练将成为歌唱着学习的必要环节,而心理训练正是声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歌唱者掌握声乐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为技术学习、延长、比赛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从而达到自己的最佳歌唱状态,取得优异演唱成绩。

三、声乐学习心理

(一)如何声乐学习

声乐教学简称声乐学习,主要属于技能和熟练学习的类型,兼有知识的学习。它主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发声练习,让与人体歌唱机能密切联系的肌肉受到训练的学习。这种类型的学习不仅和歌唱器官、肌肉活动的灵敏协调、强度有关,也和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声乐学习的原则积极主动,就是在声乐学习中要发挥心理的能动作用,使全部心理活动处于高度的积极状态。

(三)循序渐进,是指声乐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练声时间的安排顺序,都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少到多,逐步深化不断提高,切不可急于求成,幻想一步登天。持之以恒,正确的歌唱生理机能状态的建立,必须经过长期的练习实践才能形成。因此,声乐学习要发扬客户训练精神,并且把苦练和巧练结合起来,把顽强意志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锻炼提高噪音的发音能力和嗓音保健结合起来。勤动脑筋,学习声乐技巧不能只用嗓子,而且要用脑子。应该多思考、勤总结,努力促进声乐听觉的发展。

声乐学习方法

1.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正确,对完成能否学习任务有重要意义。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如:身体方面,声乐基础和智力水平,教师教学,性格,家庭、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的,而要综合分析,对症下药予以解决。

2.声乐心理训练怎样保持最佳歌唱状态,这是每一个歌唱者最关心的问题,根据声乐艺术的特点,最佳歌唱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只要有一个部分欠佳,歌唱者的演唱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临场能否进入最佳歌唱状态。

四、心理学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

在声乐学习中,首先要进行心理的调控。所谓正确的心理状态,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器官处在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下,可以随我们的意志去调控、指挥活动。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全身的肌肉与神经才不会僵硬,使得与歌唱有关的肌肉处在平静自然之中,可以根据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歌唱时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观察,这些器官都是相互制约的,如果心里有负担就要影响发声与歌唱。在歌唱前就做好积极的思考、准备和调整,做到“想”在歌唱之前,只有将声音的正确标准想清楚,才有可能指挥和协调好歌唱器官的活动。

五、结论

声乐的学习、演唱过程是一种集声乐技术、技巧、心理素质、文化艺术修养以及人生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发展和提高过程。声乐技术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却不是唯一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声乐技术技巧的掌握过程,自始至终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控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将会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人的行为效能,声乐作为认得一种高度主体性的艺术创造活动,更是和人的心理素质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西]马努爱尔.加尔西亚.歌唱艺术论文大全(子).黑龙江出版社,1988年.

[2][苏]N.H.那查连科编著.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3]徐行效著.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3年.

[4]中国音乐.声乐学习中的辩证关系研究.2004年13期.

[5]李华著.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和教学中的作用.

[6]蔡薇著.歌唱心理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9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山东省菏泽市某高校的16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按照自然班级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男生38名,女生44名,年龄在18~21岁之间;对照组中,男生40名,女生42名,年龄在18~21岁之间。

 

1.2 测量工具

 

采用Cheek于1983年编制的《羞怯量表》(Shyness Scale)测查大学生的羞怯水平。②该量表共13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所得项目得分相加得到羞怯分数,得分越高,羞怯程度越高。该量表已在中国大学生中使用,信度及效度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在本研究的前测中,量表的 系数为0.85,后测中,量表的 系数为0.87。

 

1.3 研究程序

 

(1)对被试进行前测:全部被试在进行实验干预前统一填写《羞怯量表》,要求被试在教室内完成,并当场回收。(2)进行实验干预:对实验组被试开设“团体参与式”的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每周2学时,共8周,合计16学时。而对照组没有开设相关课程。(3)对被试进行后测: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被试再次填写《羞怯量表》,要求被试在教室内完成,并当场回收。(4)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 干预的内容及形式

 

教学内容包括催咚催、小河淌水、放马山歌、茉莉花四首民歌,涵盖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领域的内容。教学流程大体是:首先,介绍歌曲的作者、体裁、作品由来等背景性知识;其次,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赏析,并依据简谱进行学唱;再次,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分组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表演形式则有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决定;最后,针对各组的表演,每位成员在全班同学面前谈一下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及理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羞怯水平的前测比较

 

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两组被试在实验干预前羞怯水平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羞怯水平的比较

 

可知,实验干预后,实验组的羞怯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前后测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对照组前后测羞怯水平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3 讨论

 

如前所述,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演奏技能,它同时对降低大学生的羞怯水平,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③单从学生上课时的外部表现来看,从一开始上课时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参与,个体的焦虑、恐惧心理逐渐消失,学生开始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展现自己的才能,这些都体现了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在降低大学生羞怯感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采用量表对他们进行测试的结果也表明,这一教学模式对降低大学生羞怯感具有显著的作用。而这一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在降低大学生羞怯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团体参与式的音乐艺术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宣泄内心的途径。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音乐表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能够锻炼个体的社交能力。另外,相关研究表明,音乐能够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降低个体在社交情境中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降低个体在社交过程中的羞怯感。④例如,瑞士弗赖堡大学法雷尔的研究就发现,音乐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美国的艾杰顿通过研究也发现,在背景音乐中,个体面对压力时的焦虑水平明显降低,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同伴交往行为。

 

其次,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羞怯心理的产生往往源自于其拙劣的社会交往技能。Mi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低社交自信和低社交技能能够很好地负向预测羞怯水平。⑤因此,通过一定的方式训练个体的社交技能是消除其羞怯心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中,大学生需要在团体中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决定表演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团体成员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人际冲突和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而团体表演恰恰又给成员的不良情绪提供了宣泄的途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人际间的冲突所引发的感受能够得以更真实的表达并得到合理的解决,从而提高了被试的社会交往技能,降低了羞怯水平。

 

篇10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资源及良好的图书馆服务水平能够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热情及学习效率和效果,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创造积极向上、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实现大学教书育人的目的和职能。目前,图书馆藏书过于强调数量,忽略质量,服务重点不突出的现象比较严重。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高校教育的特点,图书馆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阅读需求进行藏书和开展管理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围绕大学生阅读需求藏书

藏书是图书馆的生命,是图书馆在当代社会中定位的核心之一。高校图书馆应紧跟时代脉搏,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紧紧围绕读者特别是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合理藏书,优化图书资源的结构和构成。针对当前大学生阅读需求,图书馆在藏书工作中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注重发挥图书馆的思想教育职能,提高思想教育相关图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先进的思想教育理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需求之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教育专著能够熏陶大学生的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利于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目前,图书馆收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图书资料数量相对其他专业书籍较少,资源更新相对较慢,优秀的作品不多。图书馆应结合当前实际,选择思想先进、内容健康、观点正确、知识密度大、艺术格调高的作品给学生,提高此类图书的数量和质量,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服务。

2.提高图书馆藏书的专业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满足学生专业知识需求。高校均有自己办学的历史和特点,专业特点、学科侧重点各有差异。高等学校是学术思想比较活跃的场所,是科研和创新集中地,专业知识只有联系生活实际,能够解释自然、社会现象,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才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图书馆藏书要同各学校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突出特色和重点;要及时更新那些利用率,实用价值低的图书资料,优先收藏那些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的文献、杂志和专著。

3.强化图书馆的心理教育职能,合理分配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藏书份额,适时推荐心理教育丛书。随着我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显著变化,社会应激事件增多以及大学生自身不成熟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当前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随着学习、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日益增大的趋势。保持和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少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其教育干预力量是极其单薄的。更多情况下,还需要大学生通过图书阅读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和教育。因此,当代大学图书馆收藏质量较高、一定数量的心理教育丛书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图书馆要重视心理教育方面的丛书的收藏,保证其数量和质量。

4.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就业指导作用,增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图书专柜。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高校面临的问题,而且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提前实现了大众化,然而,就业市场在不完善的竞争机制下出现了供需失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信息和就业方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图书馆应该加强国内外知名的就业理论和方法、本学校各专业的就业方向、情况统计和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心得以及当前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的收集,增设就业指导图书专柜,加大符合各高校特色的就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围绕大学生读书需求提高服务水平

图书馆是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有了符合大学生阅读需求的图书资源是前提,围绕大学生的阅读需求,如何努力提高服务管理是关键。

1.根据读者需求,集思广益,科学订购书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心理及就业等方面知识的阅读需求,合理分配图书资源的比例和数量,科学订购书刊、杂志及网络图书资源。图书馆要重视藏书调研,摸清读者的需要,对重点书刊资料要有目的、有计划的采购,努力做到及时、准确。定期收集学生、一线科研及教学人员推荐的书目和资料,优先购置,有利于保证图书资源的的专业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2.做好图书资源的挖潜。要结合读者的阅读需求机动灵活的实现现有图书资源的再利用和有效利用。可以通过读者捐赠,旧书挑选、自建数据库等手段,发现和收集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资料。

3.做好学生导读工作。除了让读者了解图书馆基本职能、任务以及发展的状况,馆藏图书资源的分布情况、使用方法、藏书范等基本知识外,还要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中外文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和文献检索方法,提高学生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尤其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健康优秀的图书资料的推荐工作。

4.提高图书采购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实现按读者的需求购书,图书馆应成立图书选购工作组,工作组成员要兼顾各学科各领域,确保有思想政治、心理学、就业指导及相关专业教育的工作者。工作组的成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外语水平,以了解中外的各领域科学动态;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科研素养,以便及时有效的收集文献资料;要有必备的心理学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以便把握时代脉搏,了解读者的心理及其阅读需求。

5.继续强化以“读者为本”的图书管理理念。图书馆诸要素中,读者是第一要素。图书管理工作应牢牢抓住服务于读者的目标,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坚持“以读者为中心”来开展工作,让大学生感受到在图书馆里的温馨和快乐,体会到图书馆给他们学习带来的满足和成就。也只有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开展藏书和服务工作。

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大学生的阅读需求调查,重视藏书工作,优化图书资源的构成和组成;要围绕读者的阅读需求,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效地实现和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篇11

想象是人们对存在于大脑中的事物,经过联想、分析、推理、综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新形象的形成是由原有的记忆加工而成,或是由不相关的记忆随意而成。想象能够超越现实,让人们进入一个无所不能的世界。想象在艺术行为中具有核心地位。声乐是利用声音、旋律、肢体动作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的表演艺术。在声乐实践中,心理活动时刻发挥着作用,想象是心理活动的中心环节,使人感知到作用于主体的事物,通过大脑的联系、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为声乐实践的认知提供形象性的支持,把认知活动从概念化、抽象化、模糊化转化为具象化、形象化、深刻化,帮助歌者、观众加深对声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把作品的内涵更好地表现出来,进而感染和吸引人。在声乐实践中,如果缺乏想象,就不能将声乐作品变为具体的形象,作品所描述的、所表现的、所刻画的内容难以被人们接受或者认识,人们也就无法体验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形象、艺术价值、艺术魅力及艺术生命。

一、在声乐艺术中想象的特征

声乐艺术建立在丰富的想象之上,想象在声乐实践的每个环节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贝多芬在耳聋之后,靠着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令世人惊叹的第九交响曲;声乐想象帮助声乐学习者进行声乐学习,帮助声乐教师进行声乐教学;观众听到舞台上的歌声,通过想象,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丰富的声乐想象和强烈的感受能力,是创作者进行声乐再创作的根本条件。可以说声乐想象能力越深,艺术造诣就越深。想象源于生活,是以人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和体验到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随着生活体验的变化而变化。想象又超越生活,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如歌曲《沁园春雪》,由于想象的不同,人们听后的感受可能是千差万别。所以声乐想象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广阔性和创造性。由于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对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看法。在声乐实践中,喜欢把自己的经历和见识与音乐联系起来,运用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材料,去想象、设想,创造一些有魅力、有价值的新形象和新观点,这就是声乐想象的独创性。每个人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在进行声乐想象时,这些经历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搭配和组合,所产生的结果和原型特点差异巨大。如同一首歌,每次听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高兴时听和悲伤时听感受是不一样的;在进行声乐练习时,同样的练声曲,每次练习时的感受也不一样。这些不同的感受是由声乐想象的新颖性造成的。声乐想象具有广阔性。在想象中,你可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例如,要导演一部18世纪的作品,为了展现作品原貌,在不可能回到过去的情况下,必须研究和了解18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声乐想象和设计,才能做到艺术地再现历史。演绎声乐作品,要了解这部作品创作的背景时期,并充分发挥声乐想象,想象越丰富、越广阔,作品演绎就越完美。根据以上特征,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前者指依据作品中语言和音乐的描述和提示,以及演唱时标志、图像、符号、动作等的示意,在大脑中进行再创作的心理过程。当我们听到《牧歌》时,脑海中会出现羊群、白云、蓝天,这是音乐语言、肢体语言、文学语言所产生的再造想象;《天鹅湖》响起时,人们自然知道,小天鹅要出场了。创造性想象较再造想象更能充分体现其独立性、创造性和新颖性,是为预设目的,重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是原来就有的,而创造性想象是首创的,之前没有的。两者都是对声音的想象,是对声音的限制和控制。

二、声乐想象在声乐实践中的作用

首先,声乐想象可以增强我们对声音的认知能力。声乐学习者知道,演唱除了具有好的嗓音条件外,还要有一对灵敏的耳朵,也就是要有敏锐的听力,以辨识声音的对错,“确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如果声音概念错了,就不可能发出美妙而科学的声音来。“正确声音”的确立,将抽象概念化的信号转化为具体清晰的听觉形象是首要问题。在声乐训练中,听觉感受器——耳朵,接收声音表象包括音高、音量、音值、音色等,大脑通过想象功能,对这一系列表象进行搭配、组合、拼接,形成新的形象,最终形成对声音形象的审美倾向。其次,声乐想象对发声的生理机能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舞蹈主要靠身体语言来表现,乐器靠肢体触摸,有质有形,很具体。而声乐发声器官摸不着、看不清,不能进行直接的控制和指挥,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声感觉,要经历一个体表和体内发声器官磨合并协调运作的艰难过程。在发声之前,在脑子里要想象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想象好声音的走向和声音的位置,当这种预想和所调节的发声生理机能一致时,自然而然就会发出正确美妙的声音。第三,声乐想象在训练中对错觉的调节作用。由于声乐的特殊性,在声乐训练中,我们经常会产生错觉,最突出的是呼吸的感觉。教师要学生吸着唱,这似乎不符合逻辑和生理要求。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将气息吸到丹田,而生理学上,气息只能在肺的上半部分,所以为达到气息下沉的感觉,就需要用错觉进行呼吸想象的调节。深呼吸时,生理上肺脏的下半部分体积变大,横膈膜大幅度下沉,从而在腹壁产生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的膨胀感觉,这就是“气沉丹田”的错觉,它会使声音松弛,喉咙打开,舌根放松,一沉百松。第四,声乐想象可以强化我们的声乐记忆能力。声乐训练不像我们在沙摊上行走,不会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能在脑海中瞬间存在,稍纵即逝,只有练习很多次或者很长时间,才能捕捉到一点正确的发声感觉。如果充分发挥大脑的想象功能,对听觉、动觉、触觉等表象进行加工、组合、搭配,得到一个立体、动感的形象,这些信号对神经刺激会变强,有助于长时间记忆的形成。最后,声乐想象在声乐情感表达中起到积极调控作用。声乐中的感情表现分情景表现和情感表达,后者包括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的变化,想象是情感表达的先导。我们面对一部新作品时,在尊重原作、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分析内容,领会作者真实意图以及创作背景,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运用知识和想象,对获得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成适合的艺术形象。在表达作品之前,歌者在歌词和背景音乐提醒之下进入到通过想象形成的情境中。在演唱时,找出原来的记忆,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再创造出高于生活、超越现实的画面。想象使情感表达丰富而饱满。

三、结语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想象对声乐实践的影响,引导和启发声乐学习者理解和感受声乐艺术规律,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声乐形象化、心理化、情感化,让人们消除对声乐学习的畏难情绪,从而乐于接受声乐的熏陶,产生美好的感受。

篇12

关键词:心理 注意 性格 想象

声乐心理是指与声乐有关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优美的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歌唱发声器官在生理上作出反应的音响效果。一个歌唱演员的声乐心理对其演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从心理学角度透析声乐心理,分析声乐心理的产生及作用、存在与影响,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使歌者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声乐作为音乐的重要分支,是以人体为乐器,以人声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既人声的音乐。正是由于音乐与人类主观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声乐心理才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声乐心理中的哪些因素与歌唱有关,又是怎样影响歌唱效果的呢?现作逐下分析。

一、注意因素

根据注意时有无自觉目的的意识努力,心理学上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和无意注意三种类型。其中有意注意是指实现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无须一直努力的注意。也就是说,当歌者演唱时的注意发生转移或分散、又或出现过分注意而紧张时,如果歌者能自然恢复放松状态就是有意后注意在发挥其调节和监督功能;反之,如果必须有意克服则是有意注意在起作用。影响声乐心理的注意是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二者的结合。那么,歌者怎样通过调节注意因素来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呢?现具体做以下分析:

首先,应尽量设法去排除干扰。虽然有意注意并不太受外界或其他因素干扰,但干扰毕竟不利于有意音乐注意的保持。为了排除干扰,歌者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在出场前将自己想象成特定的人物,把舞台、灯光等想象成自己特定的活动环境。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对环境或演出对象的生疏感,排除客观环境的干扰,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其次,要不断加深对音乐任务意义的理解,理解的越深,完成任务的欲望越强烈,信心也越坚定;音乐活动目标越清楚,为完成这种音乐任务所必须的各方面越能引起音乐的注意。所以歌者必须忠于艺术,踏实地去表现歌曲内容,不要把演出中的个人得失看的太重,心理压力不要太大,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将每一次登台看作一次锻炼的机会。并且平时要勤于练习,演出之前作好充分准备,这也是培养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第三,舞台实践有利于音乐注意的保持。大凡优秀表演者他们都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越来越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所以,无论学生还是演员都要争取尽可能多的参加演出,多熟悉各种各样的观众和演出场所,对于初次登台者最好选择规模较小的演出机会,例如慰问演出之类的,在频繁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以很好的克服怯场心理。

二、性格因素

“性格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那么,性格因素与歌唱有什么样的关系?又是怎样影响人的声乐演唱的呢?

首先,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从结构上说它由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构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直接间接地影响歌者的发声、演唱。虽然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并且与歌曲本身所要求或表达的意境产生冲突,也就是不能进入角色时,会严重影响到演唱水平。因此,歌唱时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歌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更好的与观众交流,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则适得其反,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演唱效果,由于紧张等心理因素,会使唱出来的声音大打折扣,不能用歌声很好的与观众进行交流,有时甚至中场打壳,失败而归。因此,性格中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歌唱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按性格的不同特征来划分,性格可分为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情开朗、活泼、善交际,具有这种个性的歌唱者在舞台或课堂上都能自如、放松的演唱,竞技状态会较好,超出平时训练的水平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而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重视主观世界,比较拘谨和害羞,比较重视外界的评价,因此在演唱时紧张度较高,这样一来,演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自身也会因此产生挫败感。明白了这一点,歌者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不要过分计较自己得失,要专注于音乐作品的表达,这样才能逐步消除紧张、怯场心理,使自己的演唱水平取得较大提高,更加有信心上台演出,为观众献上更多美妙、优美的歌曲。

三、想象因素

所谓想象是大脑在感知觉及条件刺激的基础上,通过记忆所保存的表象为材料,经过分析综合与提炼,创造出来曾知觉过的或未曾存在的事物形象的过程。想象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声乐艺术是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例如歌唱中声音的形象、色彩、共鸣、位置、运动感;歌词表现的情境、人物形象;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等都离不开歌唱者的想象。

想象使声乐艺术充满活力,歌唱者通过视觉想象、听觉想象、更重要的是情感想象,从而使演唱更为生动。因此,想象是声乐心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了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歌者可以通过以下做法来促进和提高歌唱想象与联想的发展。首先,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因此要加强对歌唱感知的认识;其次,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用心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周围的一切现象,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歌者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声乐.声乐学术委员会组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

[3]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