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3: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音乐艺术的殿堂里,声乐艺术为什么这么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歌唱能够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歌唱是表演的艺术。歌唱表演艺术对演员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对声乐基础,音乐理论基础,音乐的联想,情绪情感,音乐的感觉与知觉,表情动作,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同一首作品为什么有些人表演的好,而有些人总是做不好,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在声乐演唱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情境与情绪、语调与句法的作用
歌唱者表演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演唱的情境与情绪,情境是基础,情绪和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歌唱者首先要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境,通过歌词表达歌曲的情绪,唤起大脑里内部视觉的想象,歌唱者在表达时要情真意切,真诚可信,才能把听众带入歌曲要表达的情境中,使听众得到情感美的享受。想要做到情真意切,真实可信,吸引观众,歌唱者唱的词就像在说话,情真意切的说出来,演唱时的情境就变成自己说话的情境了,随着歌曲的发展,情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这样说着唱出来的情境就比较清楚了,听众自然也会一直在歌曲的情境中。也就是歌唱时的“场”,自己在场中,听众自然也在场中。
歌唱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离不开语言。歌唱就是一种生动热情的说话形式。著名的法国音乐家卢梭指出:“旋律(是)模仿人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表现出痛苦或喜悦的呼声,表现出威吓和叹息;一切情感的发声表现都属于旋律表现的范围。旋律模仿着人的声调和那些在每一方言中却符合一定心灵活动的语气。它不只是在模仿,而那不分音节的、但生动热情的语言是比日常语言要强烈百倍的。”①想要生动热情的说话就要会用语调,句法。语调、重音、停顿、继续是语法的重要表现手段,都能直接影响到对句子的理解。歌唱者要准确的理解认识和使用语调和句法,才能准确的表达出歌曲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2歌曲演唱的处理
歌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谱面上的每一字句,对每一个装饰音,每一处强弱,每一处停顿要细细琢磨,反复推敲,对歌曲要有整体的把握。每一位演唱者都想让自己的演唱打动人心。歌唱是表演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打动人心的唯一途径。想要打动人心就不仅仅要求演唱者能够控制声音的大小,共鸣,而是要通过音色的变化、肢体语言,情感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来表达细腻而真挚的情感。
在力度变化上要有一定的对比,一首歌曲不能从头强到尾,也不能从头弱到尾。只是做到作曲家标识在谱面上的强弱是不够的,强弱要有层次感,也不能太过夸张,装腔作势,要做到自然,曲尽意未尽。颜色有成千上万中,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人的声音的音色亦如此,愤怒是声音粗壮,愉快时声音明亮,演唱时同样要通过音色的变化,多比来表现感情,增强演唱的感染力。伟大的歌唱家卡鲁斯曾说过“速度是音乐的生命”。在演唱表演中没有一个正确的速度,演唱表演等于是失败的,也不能完全按照作曲家速度标记进行演唱,在尊重作曲家速度标记的情况下,根据歌曲要表达的情境,仔细推敲,研究。速度不同情境自然也不同,情境变化演唱情绪也会受到影响,速度直接影响着情境、情绪。不同的速度反映了不同的情绪,速度快慷慨激昂,速度慢平静深沉。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中国歌曲有中国歌曲的风格,外国歌曲有外国歌曲的风格,不同的作曲家风格也不同,同是歌剧咏叹调,罗西尼风格,威尔第风格,瓦格纳风格等都各具特色。每位歌唱家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演唱风格,各有千秋。演唱者要掌握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3演唱者应具备个性与气质
个性与气质是影响歌唱表演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每位演唱者由于对作品的分析,认识不同,理解层次不同,演唱表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有深情款款的演唱,有高亢嘹亮的演唱,有纤细美妙的演唱,有深沉质朴的演唱,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气质。演唱的个性与气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感觉的到的。演唱者的个性是建立在心灵上的表演艺术,通过心灵的演唱才能给歌声真正的生命和灵魂。
演唱者在演唱时气质的表现很重要,演唱时的情绪情感,肢体语言,形态动作等都能反映出演唱者的气质。不同的演唱者有不同的气质,有些情感产生的迅速并且强烈,在面部与肢体上都有明显的表现,情感想暴风雨样爆发,这就是激情性的气质。有些演唱者,情绪情感变化比较快,表情丰富,如喜、怒、哀、乐变化迅速,这类演唱者属于抒情性气质。气质可以样每位演唱者的演唱都打上自己的烙印,让人记忆由心,让整个表演带上了个人独特的表演色彩。
歌曲作家在创作时同样在作品中变现自己的气质,演唱者在演唱时要以歌曲作家精神气质为主,自己气质为辅,尽量让两种气质融合无间。因此,演唱者在选择作品是最好尽量选择符合自身气质的作品。
4结语
歌唱表演艺术是演唱者通过自己的歌声,用上真挚的情感和肢体语言去把作曲家写在谱面上的音符表现出来,同时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对音乐的感觉,自然的动作表情,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对音乐的记忆,音乐的影像等多方面的能力。表演是对演员的全面才能的考验。一个优秀的歌者不仅演唱技巧精湛,而且也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
注释:①引自《艺术特征论》。
参考文献:
[1] 刘晓菲.歌唱紧张的心理调控及歌唱的训练[D].2006.
[2] 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3] 王茹湘.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J].中国音乐,1996(02).
[4] 王时.论歌曲中的感情[M].北京:音乐教育出版社,1999.
[5] 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联单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6]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高考前的一个月,既紧张又忙碌,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之前,学生经历三次大型高考模拟,现阶段又要进行迎考训练,前面又面临着高考的到来。特殊的形势,形成了学生特殊的心理环境。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成才,特别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的心理状态,亟待教师的疏导、优化。笔者记得,在带高三的最后一个月里,就收到好几位学生写来的纸条,迫切要求与我交流思想,诉说自己心中的烦恼、苦闷、迷惘,在这大考临近时,期望得到老师的理解、指点,以平衡心境,增强信心,提高冲刺阶段的复习质量。笔者在与这些学生的交谈中,领悟到这一阶段造成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及疏导方法,现分类浅谈如下:
一、高三学生异常心理探微
1、有的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学习用功,基础也扎实,成绩属上游;而进入高三后,特别是三次高考大型模拟不理想的成绩,动摇了学生的迎考信心。再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时不时还会换来同学的侧目,这就给学生敏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降低了考前复习质量,导致学生的智力障碍,反映迟钝,思维懈怠。这种心理若得不到及时调整,极有可能在高考中失败。
2、还有的学生,高一、高二时,学习勤奋,基础扎实。进入高三后,仅仅因为不适应注重能力、弱化记忆性质的新模式高考,以至于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不佳。这类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高考产生了恐惧,害怕失败。
二、高三学生异常心理探因
导致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此略作分析:
1、家庭因素
有的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而孩子的成绩并非太靠前。每当学生去家,家长总爱嘟囔、吵嚷,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这种不切实际、爱虚荣的期望,就给正处于高考前、本来就有点担心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心理处在障碍中。
2、同学因素
也可以归结为竞争因素,这是由同学之间攀比心态造成的。这类学生,平时学习也认真、实干,可是文化成绩属于中上等,而与其用功程度相当的学生,成绩却比自己优秀。这样比一比,心里就有可能失去平衡,妒嫉之意顿生。学生整日在这种不服气、嫉恨的不佳心境中煎熬着、挣扎着、困扰着,不能自拔,解脱不了。思想老是开小差,精力不能集中。这种状态,对复习迎考极为不利,急需调整。
3、自身因素
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原来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到了高三后,由于考试时的心态以及考试的方法不当,或者因为审题不认真,或组织答案时不用学科语言,或对旧知识的回忆有障碍,或答卷时思路不开阔,缺乏创新思维,不能举一反三,导致答案不正确、或不准确,最后成绩上不去。考试后,只一味的自责,而造成心理障碍,从而对高考信心不足。这类学生也急需教师的帮助。
以上几种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学生都非常难以忍受,殷切希望老师能理解,特别希望自己最信任的老师或同学能给予点拨、疏导,帮助其走出困境,摆脱不健康心理的困扰,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的投入到紧张的复习迎考中,以使高三迎考冲刺阶段的复习能高效化、优质化。
三、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笔者在收到学生心理异常时的求助信息,或者从学生的表情读懂了其正处在心理障碍中的学生时,立刻对其作仔细的分析。首先,分析造成其心理障碍的原因;然后,分析其自身存在的成功优势;最后,思考用何种方式、什么时间、那个地点与其交流,效果最好。
接下来是做具体的疏导工作了,我一般选择比较安静的晚自习时间,将学生叫到教室外较安静的地方,与学生细心交流。具体交流程序是:
(!)引----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
学生对老师都有戒备意识,虽然希望老师了解自己,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心理,即便是对非常信任的师长,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和蔼可亲的坦诚口气,从谈生活、谈学习入手,引导学生向老师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烦恼,宣泄自己不良的情绪。无论是家庭的、社会的、学校教师的、同学的,还是情感上的、健康上的,不谈则已,要谈就谈个水落石出,心情舒畅。达到有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听----倾听学生处于困境中的心灵的呐喊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老师是来帮助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意图后,往往愿意将心里话,全部告诉老师。学生可能一打开话匣子,就说个不停,愈说愈激动,恨不得把心都翻过来,让老师看个究竟,检查检查到底哪儿出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个出色听众:一是会听,二是听什么,三是思忖下一步如何疏导。
①会听,是指教师倾听时要耐心、专心,不可浮躁。眼睛要平和地看着学生,表情要稳定、真诚,不时地以点头或微笑的方式,给学生的倾诉以鼓励,轻易不要插话,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切忌三心二意。让学生把心里想说的话尽可能的全说完,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这时,哪怕教师没有给予指点,学生的心理已经轻松一半了。
②听什么,即要听出学生谈自己原来的基础、实力,要听出导致他现在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单方面的,还是多方面的因素,是那些方面的因素,通过努力能否克服。教师在听学生诉说时,要默记学生说的每一件事,思索其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根源和危害,并暗中对其加以归类,以便下一步进行分类疏导、点拨。以平衡学生的心理,优化学生的心境。
③备疏导,是指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思索如何对眼前的学生异常的心理给予有效的疏导。学生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目前的困境如何摆脱?未来的前景如何?成功的希望有多大?还需要作怎样的努力?在哪些方面改进见效大等等。
(3)解-----理解学生之苦,明白心境优化的意义
学生在向老师倾心“诉苦”时,实则表明了学生对这种心境的难以承受。教师听后,应对学生说的每一件事进行剖析,这既看出来教师对学生说的每一件事的理解,也表明了教师对其诸方面原因的客观评价,以便将学生从困境中“拉”出来。冷眼旁观这些“压力”,想一想如何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如何把这些压力变为奋斗的动力,而不是让其羁绊自己的手脚。学生一旦认识透彻了,心理康复已经成功大半了。
导-----优化学生心境,恢复心理健康
①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认真态度及所取得的比较好的成绩。
②肯定学生所具备的智力层次。
③客观的分析近几次考试成绩不佳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能否通过努力而扭转局面,经过深刻剖析,肯定是可以的。
④谈一谈背地里教师和学生对该生的积极评价,哪怕不真实,教师也要适度的提高评价,这是优化心境的需要,不能认为是欺骗,学生会冷静的对待的。
⑤教师从本人对学生的了解,要表明自己相信学生,通过目前的努力一定会在高考中取胜。
⑥稍微分析一下高考试卷与平时所练的试卷难易度,尤其是三次大型模拟考试,比较接近高考。可以通过调整考试策略,来提高应考成绩。
⑦提出美好的祝愿。并且答应学生,对其所述心事给予保密,而且要真正保密,以不辜负学生的信任。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是优化心境不可少的一步。
很多人都应该有这个经历,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发泄,而很多人正是选择了音乐,会听或唱一些较伤感的或者是高亢的歌曲(应人而异)来抒发或者发泄自己此时此刻内心的思想。而在唱这些歌曲的时候无形当中就好像找到了一个倾诉者然后把自己内心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无形当中也正是在给自己减压。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在人的心理方面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音乐心理教育是最贴近并能使大学生接受的一种心理教育模式,因为音乐对人的情感有很大的震撼力,除有欣赏作用外,还有心理保健功能,重要的是音乐教育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方面。音乐教育是一项审美教育,对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气质修养、品格情操、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专业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教育人才,由于音乐专业具有强烈的技术成分,常常使一些人淡化了它作为文化理性的一面,重视技巧轻视文化构成,导致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等方面的一些缺失。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培养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除了音乐教育外,音乐欣赏对学生心理的调整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感性欣赏:旋律能够对我们进行吸引,与之产生共鸣2.知性欣赏:要知道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曲子表达内容以及演奏技巧等,这些信息会对我们能够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提供帮助。3.理性欣赏:了解不同的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的风格,多个版本的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特点。音乐欣赏可以使受教育者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扩大他们的音乐眼界,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选择一些好的作品与学生进行欣赏,让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这样就能够缓解他们的压力。此外,音乐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焦虑、抑郁等通过唱歌或者演奏器具发泄出来,歌唱具有情感释放的作用,大学生喜爱歌唱的原因是歌曲中的喜怒哀乐契合了他们内心情感世界。学生通过表演,对抽象的音乐有了一个直观的体验。因此,他们感到离音乐进了,音乐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的小组表演的内容涵盖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历史、科学等知识领域,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是活泼、乐观、开朗的,忘记了所有的烦恼,把自己融入角色中,而且通过与同学的合作表演,他们有了团队精神,不在以自我为中心,虚心与同学进行沟通,把心扉敞开了,即使有了一些心理问题也有了倾诉的对象,不再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音乐人对学生进行教育,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但每个艺人的成功之路都不是顺顺利利的,都有过失落,都遇到过挫折,所以用一些艺人的经历来教育学生,每个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消除消极情绪,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例如贝多芬的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似的神童,因此他强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1797年贝多芬患上了耳聋,对于音乐家来说没有比这更沉重的打击了,但是他还是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如果有可能的话,在大学校园中也可以设立轻音乐治疗室,轻音乐能给人带来独特的韵味和美感,既不同于古典音乐也不同于流行音乐。动人的旋律,优美的和声,新颖的配器,丰富的银色都给人全新的感觉,轻音乐可以精心地把各种浪漫的情思和诗意般的生活展现出来,令人的心灵陶醉其中。尤其是在心烦的时候,单纯的轻音乐能让人放松精神让浮躁的感觉远离自我。
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积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作用,利用音乐艺术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试,帮助他们走出消极情绪,使其不再为心理问题担忧,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本文作者:曾晓安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
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
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
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
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
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
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
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参考文献:
[1]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