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3: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师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1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 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篇2

(一)信息化时代是对远程开放教育的理念与价值取向层面的挑战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整个教育领域的观念和理念都提出了挑战,信息时代要求教育具有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具有一种自由民主宽容的教育理念。现有远程开放教育在这些方面明显不足,有待更新和完善。

(二)信息化时代对教育目标与内容层面的挑战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时代要求建构一种学习者真正需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建构一种适合不同学习者的教育内容体系。可是环视当今的远程开放教育,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尤其是教育内容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工作方面的需要而做出相应调整。

(三)信息化时代对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与方式层面的挑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者处于一种自媒体和其他媒体教育充斥的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遥控式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如何将远程开放教育与现场教育有机整合将是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不得不反思和努力去完成的重要课题。

(四)信息化时代对远程开放教育评介体系层面的挑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者处于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教育引导不到位的问题,如何建构一种适合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管理和评价制度和体系是又一个重大的挑战。

(五)教育对象的变化加大了各种挑战

也促使远程开放教育的指导教师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信息化时代学习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大为便捷,使学习者的知识面广阔,同时思想世界异常复杂,这就需要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要注重自我角色的调整,注重自身思想素质、道德水平等方面的提升。

二、提升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水平的路径

鉴于以上我国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终身教育和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理念。我们务必要积极思考远程教育开发的规划问题,国家和远程开放教育的主办者要建构国际化和信息化、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目标体系,不断整合创新教育模式和方式,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积极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素质,建构起我国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促使其获得新生。

(一)不断更新完善教育理念

推动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工作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坚持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坚持科学化和人性化、实用化的教育理念,以此引领远程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二)与时俱进

不断整合创新完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课程体系,夯实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础。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工作务必要切合学习者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建构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教育目标体系、教育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从而促使远程开放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国民实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三)不断整合教育模式和方式

增强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工作要根据时展需要,尽量整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尽量采用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大力开展有实际价值的对话性教育活动,以此大力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的效果。

(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为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远程开放教育需要从学识、思想道德、个人魅力、教育能力、现代化教育理念、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全力提升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力求打造一支专业教师队伍。

(五)不断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

增强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工作者要形成一套系统的、自动化的网络学习管理制度和规定,让学习者自觉自主自由地学习;同时健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模式,力争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和督导,增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六)国家层面

应该从政策、制度、法律、技术等方面规范好远程开放教育的环境和行为。这就要求国家在管理和支持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时,务必出台远程开放教育相关实施政策和制度,并依法对其进行治理和引导,确保远程开放教育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从技术上,严格净化和美化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环境,排除不良信息和网上黑客的干扰,让远程开放教育畅通;务必加大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治理,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为远程开放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全力提升中国国民的读书力。

篇3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案例教学”等为关键字检索了自1990年以来会计电算化或者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面的论文,共找到相关论文39篇,发现贯以“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名称的论文不少,但查阅其内容,基本上全部都是有关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基本上没有真正涉足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的。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还远未得到重视和应用,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有应用,但是没有对其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而且目前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也各有千秋,如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例题讲解,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单位情况介绍,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程序设计(陈旭,2008)[1],还有的将会计软件的操作实验理解为案例教学(苗娟,2010[2];程翠凤,2007[3])……,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现状固然与当前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规范有关,但也与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立足点不同不无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丰富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的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集现代信息技术、会计理论、管理学等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性、边缘型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不易理解,其教学活动存在以下特点:

(1)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和争议很少只有唯一正确的确定性答案(Hurt,2009)[4]。这一点与会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显著不同,因此,为了应对实务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发展职业判断和培养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①,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等管理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案例研究在所有教学方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占第二位,在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四位。

(2)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校学生经历有限,实践经验普遍缺乏。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在短时期内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案例是指具体事例,往往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第一手资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事实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它将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矛盾和危机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置身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迅速地积累实际经验。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作为联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的桥梁,其开放的思维是非常适合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的目标及案例的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尚未统一规范,因此,案例教学的目标也有待明确。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国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另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应用。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会计(财务)软件市场日趋成熟,商品化会计软件功能越来越完善,通用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不是成为一名现实的软件开发人员,而是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流程和功能结构,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和实施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参与系统管理,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这就好比一个汽车司机最好能够了解汽车的大概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却不一定会设计研发、制造汽车一样。所以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以此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等。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上机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常见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能够应用会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不涉及上机实验。

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1案例类型设计。在案例教学法中,由于案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案例的设计应该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按教学环节可以将案例分为3类:①课堂引导案例。这类案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案例作用在于讲清原理,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发挥理解、加深记忆的功能。例如,在阐述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说明现实商务世界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和学生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形式和基本功能,以加深学生对AIS的理解和记忆。②课堂讨论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可以发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例如在讲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可以将某企业实施AIS的真实过程作为案例,介绍实施过程,评价实施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③课外思考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发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功能。

2案例的选择。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描述和分析的前提,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①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教学法始终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案例不应也不能取代教学内容。案例情景设计、问题的分析解决不能脱离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进行。大型教学案例的选用要择其要旨,舍弃细枝末节,使教学案例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②案例应是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写照。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真实情景为本的案例”(Donham,1923)。越是现实的事物,越让人感到亲近。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发展非常之快,内容也非常的丰富,这些现实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成果,很容易激起同学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参与讨论的热忱。③案例分析不限定唯一的结论与结果。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唯一确定答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除教学引导案例目的在于导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其他类型的案例都可以不以追求唯一的结果为目的,主要在于诱发学生产生争议和讨论。④案例的设计应设置可引发思考的“陷阱”。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会计软件的控制重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理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总账子系统的出纳签字功能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某同学执行出纳签字时,软件出现提示“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应当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以及如何解决。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总账系统中如何通过程序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以及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设计的关系。再例如总账系统中记账凭证修改,对错误记账凭证的修改要识别错误凭证所处的环节,位于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有不同的修改方法。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个案例“陷阱”,分析如何修改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使同学们理解记账的含义及作用,掌握错误记账凭证的不同修改方法,也更深刻地领会软件设计中流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内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3案例的来源。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案例库的质量。而案例来源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系统案例主要来自于:①深入企业单位调研,收集实践工作中的会计信息化案例。应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或者参与社会兼职,一方面教师可以凭借自己所学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相关资料,从中提取典型会计案例,丰富会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库建设,充实教学内容。②从有关资料中获取。例如从现有教材或者案例集中选取,或从报纸、报刊中摘录,也可以从网上搜集。Internet的应用使得教师从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从中选择有价值的资料经过改编、提炼,形成案例。③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④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⑤学生的上机实践过程。上理论课的教师往往同时也担任上机实验课的指导老师。学生在上机实验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教师这时应当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从中总结提炼,发掘有价值的典型问题,设计成为案例,在理论课堂上帮助学生从理论深度上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功能结构的设计,对会计软件的操作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总之,案例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探讨研究活动,它要求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拥有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

4教学环节。以课堂讨论案例为例,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划分为3个阶段,6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阶段,该阶段要做好3个环节的工作:①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选编典型案例,拟定讨论题目和学习要求,事先印发给每个学生;②学生自主解读案例;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迪,于开课之前即进入案例内容和案例角色。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密切,为此不仅要给予充足的准备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周,而且要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第二阶段是课堂讨论与辩论阶段。该阶段要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①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进一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补充案例背景和过程细节。小组派代表发言,就案例事实展开讨论甚至争论;②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讨论热点,揭示各种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概括总结。第三阶段是课后总结阶段。课后学生继续就案例争论点进行讨论,并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材料。教师结合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显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案例是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增进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综合能力养成与提升的可能性。

教学实践及效果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广东金融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本科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激活学生学习主体为主旨的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教学质量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同时学校也将案例教学改革作为强化文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突破口。4年多的实践表明,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已取得明显效果,它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创新本科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效果表现在:

(1)激活了学习主体,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积极性显著提高。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自从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法后,教学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从而达到了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学生在上机实验中只能按部就班,按操作指导一步一步地做,遇到问题时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对上机操作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是相互脱节的。案例教学后,由于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大量引入上机实验形成的案例,来培养学生以理论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篇4

(一)新自由主义思想

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litonFried-man)和哈耶克(F.A.Hayek)。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是:当代社会的所有弊病是由于资产阶级国家干预过多造成的。希望返回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去。“如果国家干预少一点,竞争就会进一步发展,垄断就会大大减少。”此,他们要为市场自由竞争恢复名誉,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在满足人类欲望和分配生产资源到各种不同用途上起着重大作用。“市场资本主义(如果真正让它起作用的话)则是唯一使每个人最可能在社会中得到他所希望的东西的一种制度。”‘而正是国家干预妨碍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自由竞争不是名副其实的自由竞争。他们所指的国家干预包括西方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福利国家”和巨型垄断企业。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私人化。新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打开了教育市场化之路。

最早提出教育市场化观点的是弗里德曼,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服务,而应该是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弗里德曼在1955年发表的《政府在教育中作用》一文中指出:“我相信,若要对我国教育体制动大手术,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私有化之路,实现将整个教育服务中的相当大的部分交由私人企业个人经营。否则,没有什么办法能摧毁或者至少极大地在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而摧毁或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乃是根本改革我国教育体制所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也没有什么办法能给公立学校带来竞争,而只有竞争才能迫使公立学校按照顾客的意愿改革自身”。哈耶克也认为“不存在用以决定谁该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所谓公平的教育依据,不必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选拔。对学生进行选择的唯一途径是竞争和市场过程”。

(二)新公共管理主义

20世纪90年代初,在大多数先进国家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模式。这种新模式有几种不同概念,包括“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典范”或“企业型政府”。尽管名称不同,它们实质上描述的是同样的现象——“为实现经济(Economy)、效率(Eficiency)和效果(Efectiveness)的‘3Es’作出的决定性的努力”,p传统的官僚制将被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模式取而代之。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是:“注重管理而不是政策,注重绩效评估和效率:将公共官僚制组织划分为一些在用户付费的基础上相互协调的机构;利用准市场化和签约包出工程的方式促进竞争;削减成本;具有一种特别重视产出目标、限期合同、金钱刺激和自主管理的管理风格”。‘美国的奥斯本和盖伯勒在《重塑政府》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型政府”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大多数企业型政府鼓励提供服务者之间的竞争……宁可采用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总之,新公共管理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要把公共行政僵死的、等级制的官僚制组织形式转变为公共管理的弹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形式。

对传统的官僚管理模式的批评也波及教育领域。美国的一些打算改革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的人认为:由国家通过民主的方法对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的理念应该被抛弃了。由人民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这种方法应该被一种全新的体系所取代,转而由市场进行间接的管理。美国政治家约翰·乔布和泰利·莫(JohnChubb&TerryMoe)在《政治、市场和美国学校》一书中指出:“市场通过它们自身的特性,能够培养高效学校所必须拥有的自治。……消费者不会有购买低效学校的产品的需要,因此这些学校就会从市场中消失。……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不可避免会培养官僚作风,而这就会扼杀高效学校所必须拥有的自治”。

二、英美教育市场化的社会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英美国家对公共部门的规模和能力进行了抨击。尤其是罗纳德·里根于1980年和玛格丽特·撒切尔于1979年大选获胜以后,就开始推行公共部门的改革。公共部门在三个方面受到抨击。首先对公共部门的“规模”提出了抨击,认为政府过于庞大,浪费了过多的紧缺资源。其次,关于政府的“范围”也发生了争论。认为政府本身介入的活动过多,凡是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均可通过合同或直销方式转交给私人提供者。第三,政府的“方法”受到持续不断的抨击。认为官僚制的方法必定会造成工作无起色和效率低下。如果必须由政府从事某些活动,也需要寻求除官僚制之外的其他的组织方法。对公共部门的规模、范围和方法进行的抨击所产生的明显结果是削减政府和改变其管理方式。

英国政府开始实施强硬的财政紧缩政策,积极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并着手解决福利国家政策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在撒切尔内阁和智囊班子中,信奉哈耶克主义自由市场观点的所谓“新右翼”(NewRight)人士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包括曾在1981至1986年间担任撒切尔内阁教育大臣的约瑟夫爵士(SirKeithJoseph),以及撒切尔时代教育政策的主要设计师莱特温(OhveI_etwin)和塞克斯顿(StuartSexton)。约瑟夫爵士在1796年时所说的一句话,也许最能代表他们的市场主义信念。他说:“盲目的、非计划性的和没有协调的市场智慧完全优越于精心研究的、理性的、系统的、善意的、合作的、有科学依据的和尊重数据事实的政府计划。……市场体制是国民财富的最佳发生器;它能够以人类思维不能理解的方式,在没有强制、指导和官僚干预的情况下,协调和满足无数个体的不同需要。”

英国人把包括教育市场化、教育私有化在内的“私有化运动”,称作“撒切尔革命”。撒切尔夫人主要顾问谢尔曼于1987年8月6日《每日电讯报》写到:“倘若没有英国全部学校的私有化,那么撒切尔革命就是还没有完成。”因为“保守党”(私有化运动)前沿正在向私有化尚未触动的那些国有部门推进。我国这些社会部门的活动,诸如卫生和教育,这两者加起来每年都要消耗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而竟对市场机会几乎一无所知。”

对这场运动,英国人自己是引以为豪的,他们说:人们看到的撒切尔革命的经济和财政好处还是表面的,“而最重要的收获时下人们也许还只能朦胧地认识到:这是对政府思考和行为方式的一场改造。……那些国有的产业部门把政府官员和部长们拖到了消费者利益的对立面。全国私有化工作一旦完成,部长们什么都管的角色必将一去不复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教育财政支出不断上升,但基础教育质量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这引发了学校效能研究,即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是什么。许多研究发现官僚是影响学校效能的关键因素。美国政治科学家乔布和莫研究了学校自治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他们发现公立学校对的政治要求反应太快。这种结果是由于“公立学校受到机构的直接民主控制”,而这些机构“天生地破坏了学校自治,并天生地有益于官僚”。他们还发现公立学校中的政治与官僚并不有助于形成与高学术成绩有关的学校组织的合意形式。与此相反,市场取向的非公立学校更可能产生他们所说的有效组织。这些高成绩学校(主要是非公立学校)与低成绩学校(主要是城市学校)有显著区别:“他们的目标更清楚且在学术上更有抱负,他们的校长是更强有力的教育领导,他们的教师是更专业的人员与更和谐,他们的教学工作在学术上更强有力,他们的课堂更有秩序并更少官僚”。因此,乔布和莫认为教育中的家长选择是一种根除民主政治与官僚的反作用的方法。

三、英美教育市场化的主要形式

英美教育市场化改革在具体实施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英美除了大力发展私立教育外,还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形式。特许学校(CharterSchoo1)。所谓特许学校,其基本含义是根据特定的合同或“特许状(Charter)”来开办的公立学校。与传统公立学校最大的区别是,特许学校凭着这张“特许状”拥有充分的自治权与办学权,得以从政府控制和微观管理中解放出来,在教师雇佣、教育资源分配、入学、人事管理等方面享有自。1991年,美国明尼苏达成为第一个通过特许学校法的州。该法允许学区授予某些学校以“特许状”并建立特许学校。到1998年为止,已有34个州通过了特许学校立法,允许有志于改革的一些学校及团体进行建立特许学校的尝试。特许学校向各类学生开放,供学生家长自由选择。不少教育改革专家认为,虽然特许学校不是一种将学校完全放开的学校市场化的形式,但是它体现了学校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强调学校有权直接与其顾客相联系,学校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各的需要,供顾客进行自由选择。因此,特许学校是通过学校内部的改革来使学校结构适应现存的管理结构、是一种“有限的市场化”的做法。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1、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

3、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4、促进了课外名著研读,深化巩固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作文教学

1、创设情境,为写作教学创建理想的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

2、观察训练,激发想象能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3、评议批改,全面提高作文效率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基础上,而且重在修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口语交际教学

1、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

单独的个人是不能构成交际活动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口语交际课堂上一般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个体交往、学生三人以上的集体交往、小组与小组的交往等,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一定限制,在各种交流中就不能充分发挥。

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性学习教学

课改的亮点之一是“综合性学习”,其要求语文阅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在教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注重语文阅读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现信息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阅读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1、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过程研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篇6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篇7

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1、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上,根据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南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逐步实现“教师办公自动化、备课无纸化、上课课件化、图书数字化、资源系统化”的教育现代化目标。2、完善“我校创新教育网”的建设,网站准备进行一次较大的改版,将加强安全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制度,部分栏目实现由校网管员、教师电子投稿,网站审核。3、组织教师积极参加6月份由区举办的教师个人特色网站制作评比,促进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篇8

2 概念界定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利用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4]。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是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5]。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普通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性情况

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由于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之一是教育资源的多媒体化、网络化,故本文从多媒体化、网络化角度,考察普通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情况。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学用计算机、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方面。

1)历年教学用计算机数情况分析。由表1数据可看出,北京市与河北省普通高校的教学用计算机数都在逐年增加,整体发展良好。从纵向上看,北京市普通高校教学用计算机数明显高于河北省,但分析原因,可能是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由于两地区每年的在校生人数各不同而造成的。因此,拟通过二者的人均计算机数来比较两者在教学用计算机方面的真实差距,经过对二者人均计算机数相比得出绝对差异。结果表明,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教学用计算机方面,北京地区的普通高校与河北省普通高校之间的配置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2)历年语音室座位数情况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以信息化的装备为物质基础,如表2所示,二者在语音室的人均座位数上绝对差异数五年间均在0.7以上,甚至在2007—2009年间,二者处于高度均衡状态。由此说明在语音室建设方面,北京市与河北省两地的区域性差异很小。

3)历年多媒体座位数情况分析。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媒体化。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与河北省普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均逐年增加,发展态势良好。这方面的硬件水平较高,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决策是分不开的。然而北京市普通高校在人均多媒体座位数上,个别年份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北京市普通高校与河北省普通高校在绝对差异上的数值均0.3~0.6(含)之间,呈现不均衡状态。

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同,它属于信息化教学中软件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包括电子图书、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1)历年电子图书量情况分析。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材料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书本与教学用具,学习者的学习手段逐渐多样化,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学习逐渐发展起来,电子图书的出现,使得学习更加方便与快捷。表4显示出2005—2010年间北京市与河北省高校电子图书藏量的对比数据,结果显示,尽管2010年两地的绝对差异好于过去两年,但两地的电子书量差异仍处于不均衡状态。

2)历年开设网上教学课程情况分析。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开设的网上教学课程数也是衡量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机数量在前面表1中已有所展示,普通高校的计算机数量虽然在逐年增加,然而人均开设网络课程的数量并不高,河北省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人均网络课程数更少。网络课程的开设,需要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支持,尽管一些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从表5中可以看出,2005—2010年间,无论是北京市高校还是河北省高校,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度并不高,在开设网络课程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 高等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策略与建议

重视区域均衡发展,平衡财政支出 教育信息化带动着教育方式与理念的变革,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平衡发展,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界人士必须想办法实现多渠道筹集基金,如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基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完成得好的地区高校进行奖励。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适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当调整教学的财务支出,在保证基本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将财务支出优先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来,切实提高对不同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均衡建设的重视程度[6]。

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均衡 目前,高校中的软硬件建设的配置比例并不均衡,很多高校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有的即使具备了各种硬件基础,然而信息化资源的建设跟不上,造成资源的闲置,使其效益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各高校的资源如电子书、网络课程等软件资源统一组建,实现资源共享,既能促进不同地区高校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程度,缩小信息化软资源的差距,又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开发廉价实用的教育信息化产品 由于教育信息化必须以一定的通信技术作为载体,为了教育公平,有必要从媒体入手,开发廉价实用的教育信息化产品。首先,研究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开发廉价实用的产品,并根据各高校开设的专业以及招生的人数不同采购不同数量设施,不能盲从,造成资源的闲置。其次,对于信息化产品,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同时,可适当开 发成本低廉、结实耐用、操作简单,直接适用于教学的教育技术产品,增强技术的专用性[7]。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河北省教育统计年鉴(2005—20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北京统计年鉴(2005—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360百科.教育信息化[EB/OL].[2013-11-24].http://baike.

so.com/doc/5552299.html.

篇9

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学技术也随之提高,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多顶端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信息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教育事业中,高校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应该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熟虑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浅谈。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所谓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校教育领域全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达到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这一过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就是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而共享、协作、交互以及开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1.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了信息化的平台。由于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具体的系统建设工程,高校教育信息化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因此,高校教育必须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建设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着重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求高校要有必要的硬件设备,以便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求高校加强软件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硬件设备和软件建设就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环境建设。

2.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所谓的潜件,就是指人的观念、思想等等,高校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高校教师的观念,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自己院校内展开现代教学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大讨论。在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潜件建设时,要加强和重视教学信息化的组织领导,从而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观念,最终促进高校教师观念的转变。

3.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能够为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进行合理、科学以及操作性强的制度考核标准能够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的素质。这就要求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这里所指的规章制度包括师资队伍信息素质的考核、应用以及培训等等方面。高校自身所制定出来的制度必须要体现出激励机制,能够很好的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积极性的激发,还能够满足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考核的时候能够量化考核以及定性评价的需求。最后,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还要随着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进行及时的完善和修改,对于高校信息化背景下的建设的制度要强有力的执行。因此,笔者认为,想要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就要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

三、结语

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是这个人的灵魂,那么这个人想要拥有好的灵魂,就必须有很高的思想水平,高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首府,一直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大学生的普遍使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与我国高校教育情况有着直接关系,而高校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又是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本文中,笔者从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浅谈了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海芝.中外高校信息资源的采集、保存与利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 周秋江,赵伐.“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其运行——来自宁波大学的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篇10

特殊教育是我国为残疾人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自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截止2010年,我国各级特殊教育机构有1700多所,高中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校人数分别达到了6000余人、10000余人以及40000余人。特殊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比如师资建设、均衡发展、经费投入等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网络时代特殊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并且初见成效。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国内外的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JaMee Kim以朝鲜为例,分别从学生、教师和父母角度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T.V.Fedorova以俄罗斯的特殊教育为例,研究了基于现代教育的特殊教育的发展对策。Dzmitry Marushka通过对白俄罗斯国家自动信息系统主要特征的研究,提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窗口”理论。梁飞媛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其中的缺陷,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张晓宁以黑龙江基础教育信息化为研究对象提出了6项发展策略。郭晨筱对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定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规范原则。杨宁春和李凤琴对特殊教育信息化构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张飞彪对特殊教育“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建设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应用创新措施。李鸿科和杨晓宏依据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优化理论,研究了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以上成果为进一步地研究特殊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了能够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获得不断地进步,首先应该了解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从而可以使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有的放矢。

(一)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为了能够灵活地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该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理论,分别是:特殊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和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特殊教育信息转换为技能的相关理论、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条件下残疾学生的康复教育理论。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设施保障

为了能够使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下去,应该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的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校园网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的设置、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电子阅览室的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特殊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

由于特殊教育的对象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应该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的专用设施建设,从而能够满足出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根据不同存在不同身体缺陷的残疾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不同的专用设施,通过对专用设施的充分利用能够反映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特色。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软件保障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软件资源的建设,仅仅具备硬件,而缺乏先进的软件支持,就不能使价格比较昂贵的硬件设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软件建设中应该强调残疾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应该适应网络时代特殊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路。

(四)建立新型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是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建立创新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模式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依据,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化软件和硬件资源,协调特殊教育信息化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转变传统的特殊教育模式,应该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信息技术应发挥的功能以及特殊教育的过程,从而能够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模式。

(五)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否能够灵活地驾御信息化技术是顺利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特殊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准备好特殊教育信息化中所需的软件和硬件以外,还应该采取各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解决:

(一)认识不到位

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学校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比较缺乏,由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制约,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特殊教育的消极影响,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网络时代信息化科学发展。不能较好地将特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以及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结合起来,进而无法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且不能促进特殊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不够完善

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职责划分不够明晰。特殊教育的管理机构,或者设置在教学研究机构,或者设置在教育行政机构;或者设置在特殊教育体系内,或者设置在信息技术体系内。没有全职的管理人员,只是配备了一些兼职人员,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管理权限划分不清,上下级之间没有较好的沟通,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管理机构的作用。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足

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的情报信息、数字图书等信息资源不断丰富,然而特殊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没有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资料等信息资源,同时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很多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硬件平台,能够为残疾学生提供网络教学,然而没有充分的教学软件资源的支撑,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管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特殊教育缺乏信息化人才

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急需信息化人才,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没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尽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对教师信息技能提高的培训,然而从实施效果分析,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还无法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常情况下仅仅地局限于设计信息多媒体课件等比较简单的工作上。另外一方面特殊教育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只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给予专业化信息人才培训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特殊教育机构网络以及信息库建设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不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五)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传统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障碍。由于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依据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来的,在评价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应用。近年来,一些特殊教育专家对特殊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进行研究,但是,评价系统并没有考虑到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在特殊教育教学评价所制定的评价指标系统中,尽管包含了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评价指标,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比率、残疾学生信息资源设备的使用情况、信息教育场所的设置情况等,但是缺乏对特殊教育机构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残疾学生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特殊教育能够弥补残疾学生自身的缺陷,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并且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从残疾学生的发展出发,建立适应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教学资源建设。应该结合特殊教育机构的特点,不断地开发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而能够促进信息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使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发展。

1.建设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库。信息资源库的开发是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应该结合特殊教育的实际,建设出完善的信息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从课程、专业以及学科各个层面不断扩充,并且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通过自建等方式不断对其进行扩充。应该结合特殊教育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开发特殊教育需要的资源,把上网的学习资源进行分类,进而使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2.建立使用便捷、沟通顺畅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在拥有充足的信息资源以后,还应该开发出高效、快捷的具有较好沟通功能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从而有利于教师以及残疾学生的利用。在进行信息的查询过程中,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查询架构,而且应该提供多种检索方式来检索所需的信息。此外,还应用开发出完善的教师备课系统软件和操作便捷的信息编辑工具,从而能够使教师依据残疾学生的实际需求重新整合检索到的特殊教育信息,进而能够构成丰富的特殊教育信息资源。

3.开发丰富的网络课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课程主要包括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在网络课程开发之前应该进行合理的构思,并且能够适应残疾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同时应该符合网络运行的需求,从而能够有利于教师和残疾学生之间的沟通,形成一个交互方便的网络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开发必须由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来完成,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发的先进技术,比如,构建网络平台、规范教学设计、完善课件设计等。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并且请有关专家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所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网络课程建设。

(二)加强现有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

1.特殊教育行政方面的整合。特殊教育行政方面主要有国家和地方的特殊教育主管机构,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建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整合各类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使特殊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得到广泛地推广,从而能够使特殊教育信息资源能够实现特殊教育机构的共建共享;完善全国特殊教育信息数据资源库以及远程康复教育和评价体系,充分地发挥我国特殊教育信息设备的功效,从而能够使特殊教育全面进步;搭建起特殊教育专用设施厂家和特殊教育机构的交流途径,进而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2.学校层面的整合。首先,特殊教育机构在选择信息化系统的时应该遵循合国家的标准,确保信息交流的通畅。特殊教育机构应该统一身份和安全保障,使信息化系统能够整合多方面的数据,能够为残疾学生提供便捷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其次,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防止资源浪费,完善基础平台的建设,从加强资源管理的整合,提高机构之间的协调能力。最后,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关注残疾学生的康复和成长,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认识地记录每位残疾学生的康复信息,进而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

(三)加强特殊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篇11

二十世纪末,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文明鸿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日渐突显,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期,我们对南昌县湾里区、安义县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深深感到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装备落后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和教学设备,但镇一级学校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约3%,村级学校还不足此数,信息技术教育课无法全面开展,有的教师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的延伸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更难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2、教师运用能力欠缺

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以罗亭镇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师资问题,其课时也远远不够。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除了投资力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学校发展经费捉襟见肘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相形之下,需要财政或学校挤出经费配置计算机、改造基础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由于不具备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湾里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农村多数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影响。

3、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后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4、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大多学校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可以产生吸引生源的效应,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设施设备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后,没有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筹措资金 分批投入实施

(1)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把资金拨给有资格的学校或区域。

转贴于

(2)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说,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是难以办到的。信息化设施更新和折旧快,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3)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对硬件设备做到配置统一,从而避免硬件设备来源复杂、随机增添、因规格不同带来使用与维护困难、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现象或问题的出现。

2、整合教学资源 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初期,出现了“车、路、货”不匹配,“重硬轻软”发展不协调问题,客观地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多种要素。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实现系统规划,使各要素协调发展。

(1)硬件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在技术上要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现有基础对以后的设备升级、扩充有何影响等。

(2)软件资源建设

软件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它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软件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

(3)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

信息化教学资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对学校而言,管理的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在具体上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3、分层次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

(l)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2)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培训方式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对我国很多区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类形式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4、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改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教师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在上观摩课或教学比赛时,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玉.农村信息化寒冰解冻尚需时日——江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3]荣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篇1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模式等诸多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1] 

何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培养适合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针对高等院校而言,信息化建设包含三个基本内容: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体制建设。 

1、环境建设。信息化环境建设包括信息化硬件建设和信息化软件建设。信息化硬件建设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软件的建设包括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软、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2、资源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指各种电子资源的建设,具体包括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课程、网络题库、数字图书馆等。这是在已有的硬件和基础软件的前提下更高层次的建设,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基本在这个层次。 

3、管理体制建设。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不仅仅停留在软件和硬件的购置上,相应的管理体制建设尤为重要。如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具有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操作本领的教师队伍的培养等。如果说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那么管理体制建设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2] 

1、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相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幅增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以较快的步伐向前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和出口带宽、多媒体教学的种类与科目均大幅增加,应用管理系统的水平和使用率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逐步转变。起初进行信息化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大量的购置和使用各种数字化软硬件资源,如今已经发展到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应用平台的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且网络资源体系也正在逐步的完善。此外,部分高校还开设了网络学院,支持网上远程授课和辅导答疑。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 

    3、培养出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最基本素质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增加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开设,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化教学理念。培养出了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4、教师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教育信息化从主观上人的因素看,首要的就是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水平。要培养具有信息化素质、拥有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各高校和教育机构都在积极地开展旨在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各种培训,为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5、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制度和法规是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和实施的政策保障。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数据规范》《教育管理信息化》以及《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3] 

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出适应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信息化技术能够使高校在教学管理、行政办公、后勤服务等多方面更加简便快捷。 

首先,要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系统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内部和外部多个方面。需要内外、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工作方式的转变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变化,从而引起抵制和误解。这就需要加大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和推广的力度。 

其次,要优化教育信息化的运行机制。教育信息化建设,除了需要大量物力支持外,还需要一支优秀的建设和管理队伍。必须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实施和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处理好建设与管理、服务与应用、投资与收益、体制与机制的关系,使部门之间高效联动,这样才能从更高的层次形成统一的规划,从根本上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再次,要注重建设的实效性。正如只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授课不能称之为多媒体教学一样,单纯的计算机代替手工,或者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上也不能称之为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计算机化,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引进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 

四、结束语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囊括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它不是简单的对现有教学和科研等体制的网络化,而是需要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系统有机结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走向快捷、高效、稳定、安全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