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3: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

篇1

守株待兔》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最后一组课文的一则寓言故事。

课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本着三年级语文教学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 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主要通过在教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也就是把 “ 两类结构”的学习和运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然后通过设计的表格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学生经历了这样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不但对新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

篇2

一、对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的反思

怎样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着力研究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整体发展上。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坚持以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比如,在语文课上,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语言,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原有的经验、方法,进一步细读课文,弄懂“为什么”的问题;在上述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在变式训练中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理解和运用能力。然而,第一步的目标,我们已达到,而第二、三步,则主要还是停在理论的分析研究上,为什么?因为“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表面上是一种认识的偏差,但深层上却反映出传统教学在实践上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机制”。由于我们研究的起点很低,活动教学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浅层,使活动教学在大面积的实施操作层面上,尚远未达到展开的层次,其突出的表现是活动的效率较低。

在研究活动教学时,创新教育是我们追求的至高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供我们应用的仅是心理学研究中对发散思维的理论。我们也尽可能地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的培养。比如,从教学内容上,我们对课文题目、语句进行推敲,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重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讨论,试图让学生在反思或观摩其他同伴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取创新能力的核心――策略性知识,以培养创新的精神,但是,我们的目标也始终未能达到。

二、对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的思考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与活动教学的本质是相同的,其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的总目标,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而提高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师的行为。为此,我们对学习活动的流程“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反馈讨论――变式练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分别提出相应措施。

1、设计以活动的目的性为根本

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并以此为根据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另外,备课时要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剪裁”的准备。比如:如果要问“种田人再这么等下去,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结果”,就要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对哪些回答应及时“剪去”,哪些回答则既有利于达到原定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及时鼓励他们展开,以真正实现“活动促发展”。

2、设计合适的反馈形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带着一个综合性的练习题进行了足够时间的阅读思考,但教师提问时仍举不起手。是学生不会吗?不,多半是反馈的形式不恰当。这就要研究反馈的形式。首先是研究反馈的形式是否便于教师及时捕捉学习信息。第二是反馈的形式便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听、说、读、写,本身无所谓优劣,但我们通常以指名个别学生说出学习结果,老师当裁判的形式为主,显然,一方面忽视和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单一的说的形式往往不是最佳的反馈形式。为此,我们要思考反馈的时间、人数、形式、情境等,更要考虑听、说、读、写、演等的结合,便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3、设计精当的点拨

由于活动教学的块状明显,问题的综合性强,所以,课堂上有时出现“冷场”是正常的。如果点拨得当,冷场可以转变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好时机。首先,应尽量选择直觉式的点拨方式。平时,我们常见的点拨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逻辑推理式的。

篇3

当我在语文书上圈点勾画时,我胸有成竹地对自己说,我准备充分了;当我看完网络、教参写下自己的教案时,我胸有成竹地对自己说,我准备充分了。但是,当我教学进入正题时,我觉得,我还没有准备好。

我还没有准备好什么呢?那就是广大的听众,我可爱的学生。备课重要的一个内容还有学生,而不光光是你的课文。我依次回想了我以前的公开课:我发现我犯了一个同样的重大毛病,那就是为了在公开课上秀出自己的特色,完全不把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事后暗中埋怨:学生太紧张、学生不配合,或者是学生没有能力。结果,越是想与平时上课不同,在公开课上秀一秀;讲课的清晰度越是不如平时上课,学生接受知识的量越是不如平时上课所得。就拿这堂失败的公开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谈谈自己的失与得。

一、“老师备课”与“学生预习”

老师备课尤其是备公开课怕自己对课本的把握不够准确,就从网络、教参上对此课的分析找了个遍,铺天盖地的资料要想把他自己消化。我想,只要知识点不冲突,任何一个老师都能做到,而且,自我感觉到对于这篇文章的研读非我莫属。学生预习:就算是最认真的学生也是将课文看一遍,查几个生字词。看一下练习册。这样就算师生双方原本对陌生课文理解相差无几的水平,此刻也成天上地下了。比如,当我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一课时约20分钟后上抛出问题:(答者)我从物质基础角度研究,我发现,花呈某种颜色的原因。(评者)我觉得某某的回答有(条理、零乱、准确、真实……)因为他在介绍时运用了某种顺序、方法。学生讨论了5分钟后,我问有结果了吗,反应很小。顿时,我发现,我的问题可能过于难。那就引导吧,越是如此,越是“赶鸭子上架”,越是东拉西扯,越是让不懂课文内容的学生和听课老师觉得课堂知识内容的零散。

教与学不是单方面的事。因而,我们一方面把自己当成学生,勤做题。在接触课文前做一份到两份课文同步的习题。了解每一种题型需要花费的脑力来衡量知识点的难易指数。另一方面,也要精选学生的预习题来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文内容学生是否熟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学生是否还记得;与教学内容有关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生是否掌握。

二、“避重就轻”与“化难为易”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虽然有条不紊地从不同角度介绍有关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知识。但是,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生物、物理、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对于课文的深度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我本着不把语文课上成生物、物理、化学课的原则,打算避重就轻。比如:上课伊始,我为了带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何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题?我预想学生通过预习应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如今粗略地看一遍课文,抓住课文每一部分的反复句,应该回答。不料,这时我就是没有看见有哪位学生举手,甚至看一看我。我发现成绩好的同学,多是困扰在酸、碱、光谱之类专业术语里而不能自拔。他们的那种情景就像我们看到陌生的热带水果,明知道不管使用什么方法总可以吃,但就是不好意思尝试一样。我感到失望的同时,开始引导他们从课文的内容与结构角度去考虑。虽然,最终学生答出来了,但是,不但没有节约时间,反而带着学生绕了一大圈后还是让听课者听的云里雾里的。

与其避重就轻不如化难为易。如果我想预先给学生讲一讲相关的术语,想扫清生字障碍一样扫清术语障碍的话,就不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了。

三、“守株待兔”与“随机应变”

在备课之际,许多人与我一样,将上课的每一环节的问题与答案预设好了。但是,就算是把每一个环节的过渡句都预设好了,就算准备好了吗?事实证明,不是,那种做法与“守株待兔”没有区别。通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我越发觉得学生与教者的思考思路不一定一致,答案也肯定不一致。这时,该怎么办?是诱导学生跟你走,还是你跟着学生走?我想,如果我一味地要求学生顺从教者的话,那也许徒劳而返,也就是学生能力、方法什么都没有学到;也许挫伤学生主动思考,多向思维的能力,也就是学生自卑地认为自己总是出错,自己没有能力靠自己的能力解答问题了。

篇4

一、在“了解起点”时等待——先听后教,先试后导

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教师在课前或上课伊始,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逐一了解,弄清学生对所学新知知道的程度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现代教学论提出了“找准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的理念。为了找到学生真实的起点,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对要学习的“课题”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或者让学生对例题尝试着做一做,教师则耐心地“等待”,在学生充分暴露头脑中的“原始资料”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措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拉开新知教学的帷幕。

二、在“自主探究”时等待——提纲引路,放得真心

在数学学习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学生探究,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发现式来学习。但那些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放手让他们去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探究任务,获得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双丰收。探究性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学生“观察——归纳”、“操作——感悟”、“猜想——验证”、“实验——发现”等活动的完成。

为了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启发作用,精心设计“探究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路下,能在有限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探索性学习的任务。

三、在“出现错误”时等待——延迟评价,因势利导

在数学课上,当有些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不少教师总是很快地将他的回答打断,做出对错评价,并叫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予以及时的纠正。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为了减少错误痕迹在学生头脑中停留的时间。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暴露思维过程,不利于弄清出错的原因,使纠正错误浮于表面。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等一等,延迟评价,耐心地等待学生讲清他的想法,等待学生把思考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批判性的再思考,以获得新的认识。同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深刻地反思错误。

四、在“质疑问难”时等待——暴露思维,适时点拨

数学新课改非常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认为质疑问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为疑问是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大胆质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表达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老师要耐心地等待,一旦学生有问题提出了,则要仔细地倾听,如果发现该问题有展开的价值,要将该问题作为后续教学的内容,运用追问等手段,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并进行适时点拨,将他们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五、在“反思总结”时等待——回顾梳理,提炼升华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6-02

语法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过于强调英语学习的“背”和“记”,实际上是英语学习的“守株待兔”法则。该结果往往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只能是“就事论事”而不懂得把语言变通“举一反三”,英语表达又“生”又“硬”。不学英语语法或者不懂或者是对英语语法的一知半解只会导致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英语充满困惑。

一、英语语法的教学困境

“He studies good.”“I like I father and mother very much.”

以上是所谓的“汉化英语”病句。其根本问题出现在语法上面。不懂得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形容词一般是用来表示名词的性质或特征,所以形容词通常与名词发生连用关系,而副词通常表示形容词或副词的程度、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所以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其他副词和动词的。还有许多学生不懂句子结构,不懂何为主谓宾(SVO),什么是主系表(SLP),更分不清主谓宾补(SVOC)等,不懂基本句型结构。此外,还有在英语时态方面、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方面、虚拟语气方面、倒装句方面、以“it”为形式主语的主语从句与强调句型方面等都是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的地方。这些错误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英语老师只强调向学生介绍一些语言现象或实例而忽略了向学生讲解这些语言现象背后的语法规则,只强调语言实用功能而轻语法教学。长此下去只能教出“汉化英语”的结果。依“汉”而“英”,“按葫芦画瓢”,最终只会越画越糟。

二、有待商榷的语法教法

传统教学中,语法的讲解通常都是在讲解单项选择时才有所侧重,而对书中的对话以及课文讲解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记忆一些短语、习语、常用语、固定词语搭配、固定的句型结构等,并未对书中出现的语言点、知识点所包含的语法规则加以详细的分析讲解。对文中出现的句子尤其是长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结构不分析这些句子的构成要素,不讲解句子中所用到的词的词性的配合、对句子成分和句子所用到的句型结构不做详细的分析讲解。其结果是只能让学生零碎地掌握一些语言现象或实例,只知道一些语言现象不懂语法规则,在考试中学生们也只能像“守株待兔”那样做题,而无法将所学到知识点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变通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从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来看,英语的交际功能被提到了首席位置,所以教材编写者也紧跟时代步伐,在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英语交际功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多听、反复地听,多说、不厌其烦地说,多练、不顾一切地练,多模仿、“按葫芦画瓢”式地模仿,从而把语法部分精简再精简直至把语法内容精简到一个小角落里去了。对于这种被“精简”到角落里的语法内容,有经验的教师或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们会把这部分内容像面包师对待面团那样把它“发酵”得很大很大,会像魔术师手中发出扑克牌那样变幻无穷而且是层出层新。而没经验的外语教师或者是不太负责任的外语教师往往在这部分内容中找不到“话”说从而一带而过,“草草收兵”。这种顾此失彼的教法很值得商榷。

三、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言道“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英语语言中的“规矩”就是英语语法规则,有了这个“规矩”,学生才能到处尽情去画出心中的“方圆”。

其实,英语语法,是我们英语学习的一条捷径,它帮助我们透过语言现象认识语言内部构造的实质。英语语法就是英语语言中的“筋骨”,没有这根“筋骨”再多的“血肉”也难以成“形”,也无法形成英语语言的巨大“躯体”。所以,对教师来说,教语言而轻语法的做法只能是干“事倍功半”的事情;对习者来说,学语言而不学语法或是不懂英语语法只能是干“过劳死”的事情。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性知识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在词与词之间形成连用,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基本句型结构和构成基本要素,提高对句子和语篇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写出正确完整的句子。教英语从句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体,提高学生对英语运用的得体性和地道性。

总之,语法是语言使用的规则,对语言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对获得言语能力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对英语语法的教授适当到位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能使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长期效果。

四、走出英语语法教学的困境

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说:“没有语法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基于职业教学的学情出发,把语法教学科学贯穿于教学始终,多管齐下,探索英语语法的新学势。

首先要适当增加语法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重,集中系统的编写语法内容并配以练习,这样能够提高或督促英语教师们语法教学的自觉性,也能突出语法教学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

其次,英语课堂教学重“因”轻“果”。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短语、习语、常用语、固定词语搭配、固定的句型结构等的记忆训练,,也要注重对文中出现的句子尤其是长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结构的分析解析,关注讲解句子中所用到的词的词性的配合、对句子成分和句子所用到的句型结构做详细的分析讲解。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再次,组织专家小组编写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法必修教材。有了这种教材可以督促英语教师教英语语法的自觉性,同时也能给自觉学习英语语法的学生提供一种很好的途径。

学习语言,不学习语法是不行的。英语语法教学就是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律,并用以有效地指导语言实践。语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表达思想感情,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尽可能少出偏差,少走弯路,从整体上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建生.外语教学理论的几点反思——来自教学实践中的内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2]章振邦.谈谈中学生如何学好英语语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10).

[3]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1.某实验初中的招生阅卷工作正在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着。阅卷老师人人专心致志,个个一丝不苟。整个阅卷室内鸦雀无声。忽然,一位老师转过头与身边的老师低声嘀咕着什么,一边谈论,一边还不时看着手中的试卷,看样子像是在谈论此份试卷答案正确与否,接着又埋下头继续阅卷。过了一会儿,又一位老师抬起头与身边的老师低语着,继而又转向身边的其他几位老师,看表情,他们的谈论无结果。果然,他又走向阅卷组长。组长底气较足,声音洪亮,只听见他说:“‘货郎书担’没这个词,形容学习勤奋的,更谈不上了。错,错!我看这样吧,我写几个成语在黑板上,就以此为标准答案吧。”说完,在黑板上潇洒地写下了五个成语:废寝忘食、孜孜不倦、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十载寒窗。阅卷老师见此放松地吁了一口气。

【画外音】“货郎书担”说的是三国时董遇和哥哥离乡背井去外做生意,货郎担一头装货,另一头却是书。只要一有空闲,便争分夺秒地读书的故事。这个词不太常见,可见此考生平时阅读广泛,知识积累丰厚。可就是这样一个“亮”词,在许多阅卷老师面前竟被判了“死刑”,并因此引出了绝对的标准答案。

2.午饭后休息时,阅卷老师们聚在一起,只听得其中一位说:“你说这样的考试公平吗?标准答案就锁定在这五词。最起码还有‘手不释卷’也表达了学习勤奋的意思呀!”“对呀,‘韦编三绝’也是的,它原来是说孔子反复阅读《周易》,竟使皮绳断了多次,后来用以形容人们勤奋读书学习。”另一位老师附和道。“阅卷组长还挺熟悉教材的,‘标准答案’中的这些词都在教材上出现过。看来还是只有狠抓课本才行呀!”一位老教师感慨万千地说。“不,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积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一位年轻教师激动地说。“那可怎么办?鼓励学生多读,读来的知识却不能答卷!”“唉!对了,我们可以这样,平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广泛地读,让他们自由地说。到最后复习时再给他们来个‘一锤定音’,给他们标准答案。”“不错,不错,是个好主意!”大家纷纷称道。

【画外音】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老师们不再是教书匠,他们在努力践行着新课改。可面临着考试,面对着阅卷时的标准答案,他们在思索、在探讨,最终在新旧观念之间找到了第三条路,想到了平时搞课改、复习搞应试的两全其美之策。

(二)对“标准答案”的反思

通过以上的两个镜头,不难看出“应试教育”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疑虑和担忧。对此,广大老师应深入地进行自我反思。

1.老师,你囊中羞涩吗?

自古以来,老师就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出现,被誉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在学生的心目中,更是知识的权威、知识的化身。而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教材、老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都给学生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于是出现了学生能答出“货郎书担”、而老师却视为错误的怪现象。一位任教五年级自然的同事曾对笔者发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懂得真多呀!”原来自然习题上有一道题:把闹钟放在哪里,会听不到闹铃声。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多处询问其他老师均不得知。最后无奈,在评讲时想越过此题,直接进入下道题。不料刚刚读题,学生小王就举起手,说老师漏了一题,他知道答案,是真空,并拿出了依据――《小哥白尼》。是学生懂得多吗?不,是老师懂得太少了吧!常见老师们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不要浪费时间,要多读书,扩大知识面。可又有多少老师在充分利用时间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推行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拥有“活水”,才能在学生面前永为人师。看来,老师在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理论修养的同时也该注重自身知识储备、丰厚文化底蕴啦!

2.老师,你敢言吗?

镜头二中的老师不满标准答案,他们还得知一些答案是正确的,可为什么当时不提出来呢?集思广益,大家说说议议,也能将“标准答案”的杀伤力降到最低呀。平时课堂上,总见一些老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可勇于举手者寥寥无几。老师们就不解,就感慨:这些孩子是怎么啦?可又似乎发现:学生课堂上面对老师不敢言的情景与老师阅卷时面对组长的情景何曾相似呀,记得一次听课调研活动中,一位讲课老师用较快的语速、发抖的声音安慰学生不要紧张。自己的声音都发抖了,这样的安慰有效吗?恐怕只能让学生听了更加紧张罢了。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学生年龄小,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们最爱模仿,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往往老师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行为态度等对他们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老师也该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人格素质啦!

篇7

1.某实验初中的招生阅卷工作正在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着。阅卷老师人人专心致志,个个一丝不苟。整个阅卷室内鸦雀无声。忽然,一位老师转过头与身边的老师低声嘀咕着什么,一边谈论,一边还不时看着手中的试卷,看样子像是在谈论此份试卷答案正确与否,接着又埋下头继续阅卷。过了一会儿,又一位老师抬起头与身边的老师低语着,继而又转向身边的其他几位老师,看表情,他们的谈论无结果。果然,他又走向阅卷组长。组长底气较足,声音洪亮,只听见他说:“‘货郎书担’没这个词,形容学习勤奋的,更谈不上了。错,错!我看这样吧,我写几个成语在黑板上,就以此为标准答案吧。”说完,在黑板上潇洒地写下了五个成语:废寝忘食、孜孜不倦、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十载寒窗。阅卷老师见此放松地吁了一口气。

【画外音】“货郎书担”说的是三国时董遇和哥哥离乡背井去外做生意,货郎担一头装货,另一头却是书。只要一有空闲,便争分夺秒地读书的故事。这个词不太常见,可见此考生平时阅读广泛,知识积累丰厚。可就是这样一个“亮”词,在许多阅卷老师面前竟被判了“死刑”,并因此引出了绝对的标准答案。

2.午饭后休息时,阅卷老师们聚在一起,只听得其中一位说:“你说这样的考试公平吗?标准答案就锁定在这五词。最起码还有‘手不释卷’也表达了学习勤奋的意思呀!”“对呀,‘韦编三绝’也是的,它原来是说孔子反复阅读《周易》,竟使皮绳断了多次,后来用以形容人们勤奋读书学习。”另一位老师附和道。“阅卷组长还挺熟悉教材的,‘标准答案’中的这些词都在教材上出现过。看来还是只有狠抓课本才行呀!”一位老教师感慨万千地说。“不,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积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一位年轻教师激动地说。“那可怎么办?鼓励学生多读,读来的知识却不能答卷!”“唉!对了,我们可以这样,平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广泛地读,让他们自由地说。到最后复习时再给他们来个‘一锤定音’,给他们标准答案。”“不错,不错,是个好主意!”大家纷纷称道。

【画外音】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老师们不再是教书匠,他们在努力践行着新课改。可面临着考试,面对着阅卷时的标准答案,他们在思索、在探讨,最终在新旧观念之间找到了第三条路,想到了平时搞课改、复习搞应试的两全其美之策。

(二)对“标准答案”的反思

通过以上的两个镜头,不难看出“应试教育”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疑虑和担忧。对此,广大老师应深入地进行自我反思。

1.老师,你囊中羞涩吗?

自古以来,老师就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出现,被誉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在学生的心目中,更是知识的权威、知识的化身。而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教材、老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都给学生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于是出现了学生能答出“货郎书担”、而老师却视为错误的怪现象。一位任教五年级自然的同事曾对笔者发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懂得真多呀!”原来自然习题上有一道题:把闹钟放在哪里,会听不到闹铃声。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多处询问其他老师均不得知。最后无奈,在评讲时想越过此题,直接进入下道题。不料刚刚读题,学生小王就举起手,说老师漏了一题,他知道答案,是真空,并拿出了依据――《小哥白尼》。是学生懂得多吗?不,是老师懂得太少了吧!常见老师们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不要浪费时间,要多读书,扩大知识面。可又有多少老师在充分利用时间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推行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拥有“活水”,才能在学生面前永为人师。看来,老师在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理论修养的同时也该注重自身知识储备、丰厚文化底蕴啦!

2.老师,你敢言吗?

镜头二中的老师不满标准答案,他们还得知一些答案是正确的,可为什么当时不提出来呢?集思广益,大家说说议议,也能将“标准答案”的杀伤力降到最低呀。平时课堂上,总见一些老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可勇于举手者寥寥无几。老师们就不解,就感慨:这些孩子是怎么啦?可又似乎发现:学生课堂上面对老师不敢言的情景与老师阅卷时面对组长的情景何曾相似呀,记得一次听课调研活动中,一位讲课老师用较快的语速、发抖的声音安慰学生不要紧张。自己的声音都发抖了,这样的安慰有效吗?恐怕只能让学生听了更加紧张罢了。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学生年龄小,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们最爱模仿,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往往老师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行为态度等对他们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老师也该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人格素质啦!

篇8

一、对语文活动教学的反思

怎样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着力研究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整体发展上。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坚持以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比如,在语文课上,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语言,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原有的经验、方法,进一步细读课文,弄懂“为什么”的问题;在上述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在变式训练中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理解和运用能力。然而,第一步的目标,我们已达到,而第二、三步,则主要还是停在理论的分析研究上,为什么?因为“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表面上是一种认识的偏差,但深层上却反映出传统教学在实践上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机制”。由于我们研究的起点很低,活动教学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浅层,使活动教学在大面积的实施操作层面上,尚远未达到展开的层次,其突出的表现是活动的效率较低。

在研究活动教学时,创新教育是我们追求的至高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供我们应用的仅是心理学研究中对发散思维的理论。我们也尽可能地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的培养。比如,从教学内容上,我们对课文题目、语句进行推敲,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重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讨论,试图让学生在反思或观摩其他同伴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取创新能力的核心——策略性知识,以培养创新的精神,但是,我们的目标也始终未能达到。

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呼声与日俱增,小学教育要一下子跳到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创新教育这一层面,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对深入研究活动教学的思考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与活动教学的本质是相同的,其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的总目标,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而提高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师的行为。为此,我们对学习活动的流程“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反馈讨论——变式练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分别提出相应措施。在教学实践中,以备课为切入点,真正落实这些措施,以提高活动的效益,从而达到以熟读感悟、探究讨论、专题活动等新型学习方式取代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废止繁琐的“发胖式分析”套路。

(1)设计以活动的目的性为根本。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并以此为根据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例如,教学第七册《捞铁牛》一文,其中一个学习活动指向培养学生分段、归纳段意的能力。那么无论是教学时间的分配,还是活动的展开,都是以此为根据。学习活动设计的成败也在于此。

另外,备课时要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剪裁”的准备。比如:如果要问“种田人再这么等下去,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结果”,就要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对哪些回答应及时“剪去”,哪些回答则既有利于达到原定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及时鼓励他们展开,以真正实现“活动促发展”。

(2)设计合适的反馈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带着一个综合性的练习题进行了足够时间的阅读思考,但教师提问时仍举不起手。是学生不会吗?不,多半是反馈的形式不恰当。这就要研究反馈的形式。首先是研究反馈的形式是否便于教师及时捕捉学习信息。比如,学习第九册《鲸》一文时,要让学生说说鲸睡觉的特点,有的学生经过读书思考,连课文从几个方面写鲸睡觉都没弄清。他们学习中的误差这么一点点积累,教师巡视时却无法知道这一些,下一步的指名回答也因此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接着的点拨便不切实际。在教学《鲸》一文时,另一位教师让学生先读书,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摆出鲸睡觉的样子。他稍一巡视,发现学生摆得认真,但有几位学生把鲸的图片胡乱地摆成一圈,便立即明白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他随即选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上试摆,要全体学生再读一读课文,评一评这位同学是不是根据鲸睡觉的特点进行摆图。学生便立即明白了:读书要抓住鲸的每个特点。通过独立学习,他们很快摆出鲸睡觉的图画,并说出鲸睡觉的两个特点:一是几头聚在一起,二是头朝里围成一圈。第二是反馈的形式便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听、说、读、写,本身无所谓优劣,但我们通常以指名个别学生说出学习结果,老师当裁判的形式为主,显然,一方面忽视和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单一的说的形式往往不是最佳的反馈形式。为此,我们要思考反馈的时间、人数、形式、情境等,更要考虑听、说、读、写、演等的结合,便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篇9

本学期我们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教研活动,根据毕业班在幼儿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我们注意研究“营造良好的氛围,幼小衔接”实践研究。

为什么要开展幼小衔接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让适龄幼儿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幼小衔接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幼小学段的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开展幼儿衔接的工作呢?

首先通过理论学习,使教师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其次定期进行教育实践观摩,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目标要求,开展主题活动,以民间故事、阅读、识字、美术、计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我们通过主题活动,以民间故事、阅读、识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理清了思路,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教研组活动计划,通过这些细化和量化的计划建立,在增强了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组织与实施、评析、专题研究、研讨及撰写的能力。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都研讨与区域活动有关的理论学习文章,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大家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研讨方式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教师也获得了许多信息交流及实践观摩、操作的机会,渐渐的教师能以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拓宽研究的思路,在研讨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研讨

1、通过理论的学习,增强教师的衔接意识。

通过学习《上海市幼小衔接的指导意见》教师端正指导思想,增强衔接意识。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衔接的。幼儿教育阶段,既要充分识它们的阶段性,又要充分认识它们的连续性;毕业班级的工作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减缓幼小之间的坡度,实现教育之间的衔接。绝不能学前教育“小学化”;增强衔接意识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入学准备的内容,这不是具体知识的多少,而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入学准备的内容又是

幼小衔接的焦点。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不搞知识的超前而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是研究幼小衔接的实质所在。

为此,在活动前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以保证幼小衔接工作能有的放矢地展开。

2、重视教育实践活动,聚焦集体活动研究

我们认为经典的故事作为幼儿课程的重点补充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选择了具有哲学启蒙知识,幽默诙谐的寓言成语故事《小马过河》《守株待兔》,《三个和尚》表现智慧和力量的《夸父追日》《神笔马良》等,颂扬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的《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作品,深得幼儿喜爱。大班幼儿认知理解能力更强,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启蒙道理。在研究中我们分两步走,根据主题,教师的教学特长选择相应的内容,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开展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上午观摩两位老师组织同一内容的集体活动,下午进行研讨。

如三月份大一班马老师、大五郑老师选择了同一内容语言活动“神笔马良”,下午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开展了讨论,内容是否适合?教师的教育策略有何不同?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如何,故事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等。研讨中上课的老师首先对活动从活动的目标达成、重难点把握、幼儿课堂发展状况进行反思,观摩的教师根据以上问题进行点评,在比较中解决存在的问题,寻找更适合的方法。茅炜、金丽函两位青年教师选择了美术活动“曹冲称象”美术活动,以故事为切如点引导孩子进行连环画创作,在比较中我们感到茅老师的设计的环节更合理、幼儿的兴趣很浓厚,而金老师的课重难点不突出,没有凸显美术活动的特点。

四月份根据研究的重点:教师是否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教师采用什么策略?活动效果?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汲军红、夏益飞选择了《三个和尚》故事开展语言教学,两位教师目标侧重点不同,过程设计不同,但教学效果很好,给了听课老师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五月的主题“劳动最光荣”大四班的陆叶云老师选择了《守株待兔》成语故事,在活动中老师创设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讨论辨析法、情节迁移法等教学策论,我们认为构建幼儿互相沟通,互相协调的心理氛围,对激发幼儿个体情感和情趣十分有作用。教师根据幼儿需要让幼儿自愿组合小组,开展讨论让幼儿在全班学习中找到问题聚焦,在小组学习互助互教,能力强的可以帮助能力弱的,幼儿间互相沟通、欣赏模仿,喜欢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有机会让老师在别的同伴面前表扬自己,能有机会得到更多人的积极关注,情感活跃,在良好生生学习氛围中,幼儿理解、表达交往力都得以提高。“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从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

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充分的准备。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针对小学老师提出的要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的要求,我们对衔接班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做为生活活动的重点。如: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为了配合小学教育,大班末期我们允许幼儿带书

包入园,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训练幼儿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会做值日生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

意识和独立意识。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其意志、品质。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幼儿的社会性衔接

清明节是缅怀先烈和先辈的日子,为了教育幼儿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我们特别组织幼儿开展了向革命烈士扫墓活动。活动前我们先向幼儿介绍了烈士的事迹,然后献上各班幼儿亲手制作的花圈,并在各班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端午节让孩子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六一节让孩子体验快乐的、幸福……

我们组织幼儿到中山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回园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引导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让他们自

篇10

本学期我们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教研活动,根据毕业班在幼儿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我们注意研究“营造良好的氛围,幼小衔接”实践研究。

为什么要开展幼小衔接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让适龄幼儿能够顺利、自然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幼小衔接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幼小学段的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开展幼儿衔接的工作呢?

首先通过理论学习,使教师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其次定期进行教育实践观摩,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目标要求,开展主题活动,以民间故事、阅读、识字、美术、计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我们通过主题活动,以民间故事、阅读、识字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理清了思路,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教研组活动计划,通过这些细化和量化的计划建立,在增强了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组织与实施、评析、专题研究、研讨及撰写的能力。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都研讨与区域活动有关的理论学习文章,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大家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研讨方式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教师也获得了许多信息交流及实践观摩、操作的机会,渐渐的教师能以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拓宽研究的思路,在研讨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研讨

1、通过理论的学习,增强教师的衔接意识。

通过学习《上海市幼小衔接的指导意见》教师端正指导思想,增强衔接意识。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衔接的。幼儿教育阶段,既要充分识它们的阶段性,又要充分认识它们的连续性;毕业班级的工作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减缓幼小之间的坡度,实现教育之间的衔接。绝不能学前教育“小学化”;增强衔接意识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入学准备的内容,这不是具体知识的多少,而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入学准备的内容又是

幼小衔接的焦点。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不搞知识的超前而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是研究幼小衔接的实质所在。

为此,在活动前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以保证幼小衔接工作能有的放矢地展开。

2、重视教育实践活动,聚焦集体活动研究

我们认为经典的故事作为幼儿课程的重点补充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选择了具有哲学启蒙知识,幽默诙谐的寓言成语故事《小马过河》《守株待兔》,《三个和尚》表现智慧和力量的《夸父追日》《神笔马良》等,颂扬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的《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作品,深得幼儿喜爱。大班幼儿认知理解能力更强,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启蒙道理。在研究中我们分两步走,根据主题,教师的教学特长选择相应的内容,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开展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上午观摩两位老师组织同一内容的集体活动,下午进行研讨。

如三月份大一班马老师、大五郑老师选择了同一内容语言活动“神笔马良”,下午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开展了讨论,内容是否适合?教师的教育策略有何不同?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如何,故事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等。研讨中上课的老师首先对活动从活动的目标达成、重难点把握、幼儿课堂发展状况进行反思,观摩的教师根据以上问题进行点评,在比较中解决存在的问题,寻找更适合的方法。茅炜、金丽函两位青年教师选择了美术活动“曹冲称象”美术活动,以故事为切如点引导孩子进行连环画创作,在比较中我们感到茅老师的设计的环节更合理、幼儿的兴趣很浓厚,而金老师的课重难点不突出,没有凸显美术活动的特点。

四月份根据研究的重点:教师是否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教师采用什么策略?活动效果?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汲军红、夏益飞选择了《三个和尚》故事开展语言教学,两位教师目标侧重点不同,过程设计不同,但教学效果很好,给了听课老师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五月的主题“劳动最光荣”大四班的陆叶云老师选择了《守株待兔》成语故事,在活动中老师创设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讨论辨析法、情节迁移法等教学策论,我们认为构建幼儿互相沟通,互相协调的心理氛围,对激发幼儿个体情感和情趣十分有作用。教师根据幼儿需要让幼儿自愿组合小组,开展讨论让幼儿在全班学习中找到问题聚焦,在小组学习互助互教,能力强的可以帮助能力弱的,幼儿间互相沟通、欣赏模仿,喜欢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有机会让老师在别的同伴面前表扬自己,能有机会得到更多人的积极关注,情感活跃,在良好生生学习氛围中,幼儿理解、表达交往力都得以提高。“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从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

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充分的准备。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针对小学老师提出的要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的要求,我们对衔接班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做为生活活动的重点。如:培养幼儿遵守作息制度,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按时来园,不迟到。为了配合小学教育,大班末期我们允许幼儿带书

包入园,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训练幼儿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培养幼儿会独立地穿脱衣服、鞋袜,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会做值日生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擦椅子等等。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

意识和独立意识。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做事有计划,有条不紊,按时完成不拖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游戏加强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并锻炼其意志、品质。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幼儿的社会性衔接

清明节是缅怀先烈和先辈的日子,为了教育幼儿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我们特别组织幼儿开展了向革命烈士扫墓活动。活动前我们先向幼儿介绍了烈士的事迹,然后献上各班幼儿亲手制作的花圈,并在各班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端午节让孩子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六一节让孩子体验快乐的、幸福……

我们组织幼儿到中山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回园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引导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让他们自

篇11

一、课前精心预设,积极开发生成的资源

预设和生成是相互依存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重建。

我们不仅要科学地研究透教材,确定目标,更主要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风格等。设计出科学又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估计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由传统的“刚性设计”、“教程设计”走向“弹性设计”、“学程设计”,为教学“生成”预留时空和创造可能。

二、课堂结合实际,科学地调整预设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积极、和谐的、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1.激发思维,捕捉师生的疑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疑惑,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我们要仔细观察学生,随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疑难或模糊不清的认识、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某些非预设性的问题,因势利导。

如为研究燃烧条件时,笔者为学生变了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并按预设边展示手帕边说:“这是一条手帕,如果放在火上烧,将会出现怎样情景?”学生都说会烧坏。我说:“我们现在玩大点,不仅浸上酒精,还让它烧不坏。”刚想放入酒精和水溶液中时,有个学生说:“你这手帕是假的。”我就说:“那我们先来证明一下它的真假,请前排同学做证明。

”结果手帕边缘很快被酒精和水溶液浸透。

2.变废为宝,正确处理学生错误

有人说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就教学而言,师生所犯的错误同样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可以在错误中吸取教训,达成正确的认识。正如心理学家盖耶所言:“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问“为什么在鱼缸里养一些水草,能有效增加水中氧气含量?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有学生说:“在密闭的容器中放入鱼和水草,另一个容器中不放水草进行对比。”我就问:“两容器中鱼一大一小吗?都放黑暗处吗?”他补充说:“其它条件都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有水草和无水草,且都放在阳光下”。

我又追问:“为何都放在阳光下?”他说:“水草在阳光下才光合作用放出氧气。”这时另一学生提出不同意见:“都应该放水草,一个放光照下,一个放在黑暗处进行对比”。这时笔者不知如何回答他。但潜意识里知道第一位同学的观点是对的。这时,我突然想起这与《课时特训》中一道题是一样的,并画了出来:甲图有水草在阳光下,乙图有水草在暗处,丙图无水草且在阳光下。问一般用做甲的对比实验的是哪一个?学生都回答是丙。我又指着丙自言自语:“这样可排除水在阳光下产生氧气的可能性,证明是植物放出氧气”,这样问题就跳过去了。

3.顺水推舟,放大学生的合理观点

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教师有时只考虑其中的一种。如刚教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36克水通电能产生多少克氢气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先算出水中的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再乘以水的质量。”这虽然在预设之中,但不是这时,本想在课后总结或下次提高的时候再提出。

后一想,现在提出更好,更自然。就肯定了她的观点和提出她的不足(这种方法不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中的氧元素没有全都转化成氧气中的氧)让学生对比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出有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比根据质量分数不易做错且简单。

三、课后潜心寻找,再反思生成性问题

如课后细想:变魔术前,有个学生说:“你这手帕是假的。”我听完后应不急于评价,而是问学生:“那你先来证明一下它的真假?”对学生答案不完整或错误时,不贸然否定,而是将评价的时间推迟,恰当应用延迟性评价,给其他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课堂更有互动性,更能激起学生思维。他们定能想出:用剪刀把手帕剪一小块下来,放火上一烧,便知真假。

篇12

1、构建适合自己的目标;

读师范的时候,比较天真。理想中的目标,也往往十分的完美。而事实上,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和反思,来为自己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发展目标,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个目标确定的是否合理,对教师今后的发展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刚出校门的我踌躇满志,希望自己能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施展抱负,有所作为,自己很努力,我坚持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为同学们开门,拉灯,并在黑板上写一句鼓励的话语;我坚持每天转班至少10次,自习课上守班,有时自己很疲惫,我会鼓励自己q我是好样的!为我加油!我不能松懈。我的短期目标就是积累教学经验、班级管理经验,使自己快速成长!第一年能成为校级优秀教师。

2、迈出坚实沉稳的步履;

北师大教授肖川有言: 优秀的教师各有各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并体现在他们脚踏实地的努力之中,坚持每天读书,每天写教学反思,坚持追踪教育发展的前沿态势,面对压力,他们能很好的调适自己,在调适中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 有了目标后,作为青年教师,应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渐进的步骤和适当的进度,去靠近或者实现这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碰到一些难题,我们要努力去克服,而不是满世界的找借口,对于领导,他们需要的不是借口,而是我们的行动,具有实效性的行动。一件事,如果你想去干好,就会发现很多方法,你所要思考的,是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经济更有效。同样地,一件事如果你不想做好,也可以有很多理由。

只要你愿意,一切皆有可能!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关键是打好扎实的业务基础(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基础、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等),因为,有了扎实的基础与铺垫,实现你的目标定会水到渠成,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新东方教育总裁俞敏洪曾说过自己是 地才 ,就是脚踏实地,把一件事做到顶尖的人。

3、抓住萍水相逢的机遇;

不要总抱着成事在天,守株待兔,更不要寄希望于 机会 。机遇,往往会在不经意光临你的身边,就看你是否做好准备。因为,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也许,你正为失去一个机会而懊悔、埋怨的时候,机会正被你对面那个同样的 倒霉鬼 给抓住了。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有了机会,就要巧妙抓住,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才能让你的成长之路永远充满亮色。

4、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我明白青年教师首先应该在责任感,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事。在我们这个学校里我们是年轻的,我们要做出年轻人该做出的成绩,美国前总统里根的那句话很中听: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假如现在不做,什么时候来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