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3: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省级职称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省级职称论文

篇1

(1)学生必须在论文答辩之前,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的主答辩老师在仔细研读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拟出要提问的问题,然后举行答辩会。

(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生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学生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4)学生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5)召回学生,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生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生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2.学生答辩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要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技巧。

2.1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

首先,学生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如前所述,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的,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2.2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

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2.3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

2.4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在弄清了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要犹犹豫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等。

2.5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宄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

2.6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与之展开辩论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

2.7要讲文明礼貌

篇2

2校企联合指导毕业生的构想

在实践教学基础上,应该聘请企业工程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毕业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课堂知识与实践知识不至于产生脱节,使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得到同步提高。如果毕业设计题目是源于生产实际的题目,企业指导教师提供的资料和文件都是企业经过多方调研或从生产实践总结的内部资料,学生知道题目的真实性又与今后的工作有密切联系,则会使学生更加热爱真刀真枪地锻炼,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深入企业调研和实践,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指导教师言行对学生选择毕业设计的影响

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每年由指导教师出毕业题目,再由学生选择题目和指导教师,平时给学生印象较好的教师,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青睐,学生比较跟这类教师做毕业设计,相反,学生不太喜欢平时讲课平淡或对学生要求及其严格的教师,学生的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学生就怕设计不过关,拿不上毕业证。因此指导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改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做到为人师表,人性化管理,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中,不能认为为难学生,特别是民族学生,由于汉语水平较低,普遍存在惧怕毕业设计的心理状态。

4指导教师职称职务对学生选择毕业设计的影响

学生中普遍存在愿意选择职称高、学历高的教师做为自己的指导教师的现象,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目前有9名教师,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4名,实验员1名,学历均为本科及硕士,总体来说,本教研室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所以,教师应有一种紧迫感,争取尽快晋升职称,才能取得学生的进一步认可和信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篇3

一、工序成本控制的意义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企业盈利是企业生存的条件,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根据当前企业发展现状,提高效益最主要的方法是控制成本,包括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等。多少年来,企业一直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较合适的办法。开展工序生产成本控制,是总结以往成本控制的经验和教训,变换思路,求实创新,采取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成本控制方法,是一项较深层次的成本管理内容。

工序成本控制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主要的区别是,传统控制指标的量化及下达方式是自上而下,即从厂部到车间、班组,但要下到个人就比较困难。因为指标的理论性、专业性较强,与操作者及相关的行为活动联系不紧密,致使控制工作落不到实处。而工序成本控制首先考虑的是操作者的行为活动与成本运动的关系,通过自下而上的运动程序达到控制整个产品成本的目的。其次工序成本控制实现了从事后被动记录成本发生向事前主动控制的转变,从而引发了一场成本管理上的变革。

工序成本控制目前在机械行业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因为:

1、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国家也是百般呵护企业。那段时期,资本的积累和投入都由国家管理,企业考虑的只是千方百计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企业发展、职工收入都是由国家统一考虑。进入市场经济后,许多经济活动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各类资源的配置都是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干预在逐渐减弱,特别是加入WT0后,在WTO全部协议中,就有90%以上的协议是约束政府的,即今后企业靠政府的扶植来发展、生存已经很艰难难。企业只有靠自己,要生存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企业资本积累源于盈利能力,发展靠的是效益最大化的支持。从企业角度看,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要提高效益就必须降低费用支出,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现在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地探索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大家都非常清楚,谁能控制好成本,谁就掌握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控制成本。

2、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价格上。从行业角度分析,同类产品各企业设计模式不同,工艺方法各异,都会反映出各自的成本不一样,也就产生了各企业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异,同样价格的产品有的企业盈利,有的企业就不一定能盈利。这就要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问题主要还是在成本水平上,所以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控制产品成本。

3、员工收入提高的需要

企业订单增加了,工人的任务量加大了,如果职工的个人收入与工作量的增加不成比例时,将会直接影响工人的工作热情。工人的干劲调动不起来,订单完不成,企业又如何发展。增加职工个人收入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一样重要,企业的各界领导必须把这一指标作为任期的主要任务来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全党工作重点,企业在这方面更应有所作为。

从企业生产的角度讲,增加收入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是增加产品收入,提高产品价格,但在长期买方市场条件下,提高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律,只能是不断地改进产品结构,开发新一代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满足用户;二是降低产品成本,这是企业能做也是应该做的工作,降低成本首先要正确地引导职工自觉主动地控制成本,要使每个职工都能认识到,做好成本控制是增加个人收入的最有效途径。

二、工序成本控制的整体思路

1、在总结过去工作上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机械行业的部分企业内就开始了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十多年来在成本的管理上虽然没有大的突破,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较深刻的感受是,过去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过多地注重指标的控制手段和方法,而未能将责任落到实处,致使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理论上。分析总结过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过去开展的成本控制,重点做了管事方面的工作,强调的是指标如何下达,而忽视了责任者的责任落实。针对这样情况,找出一种在既管事的同时又注重规范人的行为活动的成本控制方法。整体工作思路是总结过去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归纳出一种从工序过程中人的行为活动开始就控制成本的管理方法,方法中吸收了过去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融入了一些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理论思想,增强了方法的操作性,较适合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

2、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工序成本控制方法,笔者所在行业的兄弟厂家都处在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没有成型的方法和理论介绍,完全是一种新方法的探索。管理上观念的创新,能激发各级管理人员的创造欲望,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在成本控制上,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从强调对事对指标转向主要对人的行为的管理,改变过去的传统管理方法。传统管理方法在一定历史时期有较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很多不适应,不创新不改革,就不能适应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管理创新就是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改革,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工序成本从管理的角度看也是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出发点是如果我是操作者应该怎样控制成本的换位思考方法,在实际操作上更注重它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些创新意识在成本管理中的融合,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者的管理热情,从而更有利于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工序成本控制

产品加工过程中要经过很多工序,每道工序发生费用的累加构成了产品生产成本,首先要研究分析工序成本的发生过程。构成工序成本的要素主要有:设备开动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包括消耗动力,自身磨损后的补偿价值,承担的维护费,操作人员的工费以及设备开动所需要的时间。分析各项费用和设备的自然状况,决定了各项费用的发生量,这些费用是相对固定的。而设备开动的时间是变量,控制时间则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从单道工序开始到多道工序以致扩展到整个产品的加工流程。

制定一个成本业务控制流程,以控制生产加工过程中成本费用。成本控制业务流程的设计思想,是将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使各项经营活动都能发挥出最大的管理效能。开展对企业生产状况的调查,了解当前的运行情况,分析事物生产运动过程,信息传递方向路线,资金流动形式,找出最佳的结合方式。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找出一个较适合的控制方法。

经过笔者对生产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出一套成本控制工作的业务流程。一般的加工企业,体现着资金运动的实物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有五种形态:(1)自制锻件毛坯,主要是中小零部件;(2)外购铸锻件毛坯,主要是专业重机厂生产的大型部套件;(3)型材毛坯,主要是各种槽钢、角钢,棒型材等;(4)调质件,主要是一些机械加工件;(5)在制半成品,主要是一些单道工序完成部套加工的零部件。

(一)责任成本的计算

责任成本的概念:指某一责任中心或责任者的可控成本,特点是责任者有能力控制其形成,以致影响和调整其数额。

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区别: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成本概念,产品成本是以产品为对象归集的产品生产耗费,归集的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是以责任中心为对象归集的生产或经营管理费用,归集的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全部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总和与全部产品的生产成本总和是相等的。

企业责任成本的核算体系分为二级组织体系:厂级和车间级。厂级由厂计划部门负责,主要职责是制定各单位责任成本指标,评价考核完成情况,归集整理产品成本,建立产品部套责任成本明细账。车间级由车间控制组负责,主要职责是计算部套及工序零件的责任成本,对照标准责任成本检查评价操作者完成的实际责任成本,建立基础资料账目,向上级报送相应的报表。

(二)责任成本的计算方法

按计算责任成本发生的时间不同,可分标准责任成本和实际责任成本。标准责任成本是按照行业或部门规定的标准参数而计算出的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是指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真实的统计结果,计算公式有所区别,标准工序责任成本和实际责任成本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序责任成本(元)=工序定额工时(小时)×工艺规定所需设备的标准小时费用(元/小时)

实际工序责任成本(元)=工序实动工时(小时)×满足工艺标准要求的设备的标准小时费用(元/小时)

标准责任成本是操作者认知工件工序成本的标准,只有知道了工序应该发生多少成本为正常值后,才能有目标地去控制它的发生,标准只对被考核者产生作用,是控制、考核、评价、奖惩的依据。

实际工序责任成本是操作者完成一系列工序活动后的客观实际反映,是真实的产品成本,一台产品的生产成本就是由若干道工序成本构成,是描述产品成本发生过程的真实指标。他的过程体现出可以控制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是进行产品成本控制的关键。

四、设备小时费用率计算

工序成本控制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衡量每道工序发生的费用,必须要建立明确的计算标准。按一般情况分析,构成工序加工成本内容的主要元素有两项:一是工序发生的劳动量,即完成工序加工内容所需劳动时间;二是工序完成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如辅助材料、能源动力、折旧费用等。劳动量是通过工艺定额工时体现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主要是由设备的小时费用率来反映,工艺定额的制定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主要分析一下设备小时费用率的内容。

设备小时费用率构成分析,主要有四方面内容:

1、设备运转做功时所消耗的电能;

2、设备使用中随时间推移产生磨损需由产品补偿价值;

3、操作人员的工资费用;

4、应承担的一般消耗,主要是制造费用分摊内容。

设备小时费用率实际上就是该设备上述四项费用的计算之和,要实现上述的计算就要明确几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因为各种设备结构复杂程度、操作难易程度、技术含量等有较大差异,体现出所消耗的价值也不一样,所以按照一定指标体系把设备划分为三类以确定不同的费用系数,划分类别的指标主要依据有,设备原值、型号规格、操作方式、机械电器复杂程度等。分类取费的方法比较符合实际运行。二是合理确立工人工资,不同类别的设备对操作者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工人工资按生产工人平均工资以设备的不同类别加以区分。三是制订设备折旧额的转移方法,设备折旧分二类,一类是在正常折旧年限的折旧。另一类是超期服役设备的折旧。两种分类的折旧额有较大区别,通过对设备的分类和不同的费用标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实际运行中的有形资产价值转移情况。四是制造费用中一些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一责任体的分摊费用,分摊的标准仍然以不同类别分摊不同的额度的费用。

设备小时费用率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不能固定在某一时点上,所以在制订小时费用率时,就规定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予以修正,以保证其能适应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理论的要求。

五、在实施工序成本控制中应注意的几项工作

工序成本控制体现的是广泛性和全员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发动群众,能否实现全员参与是成功的关键,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组织好业务培训。开展好培训工作,做好层层培训,使这项工作成为人人皆知的一种普及活动,同时要组建好专职队伍,明确岗位职责。

篇4

生态科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科技对于生态文明具有强大的支撑性充分发挥“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才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科技支持。“科技支撑”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含义如一,生态科技是以现代技术为基础,将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再利用,从而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解决生产与消费尤其是生产与环境矛盾为目的,以创建生态文明为目标的动态的创造过程及其结果,进而将科技发展的方向与维护生态文明的方向统一起来,保证科技向着有利于人和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科技从本质来说是以人为中心的,是由人发明创造、为人类服务的;“科技的形成和发展是人有意识的改变原有的自然物,使之成为属于人的结果”。[3]科学是一种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一种改造自然的理性工具,依靠科技的力量去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生态科技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科技作为社会进步和大自然协调发展推动力的合理性,生态科技的出现,人类在“环境困境”的艰难形势下,才有了保证社会向前发展的物质智力技术基础。生态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的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也将为我国今后继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科技需求越来越迫切,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科技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越来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原理,运用高科技积极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诸如,信息技术可以在几乎不利用或较少利用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生物技术可以获得并利用人类发展需要的多种基因和信息储备,为未来人类和生物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利用有限的生物资源,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提供包括生物质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系统的需要;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还将极大地扩展社会再生产的空间,获得更多的资源。环保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都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利用科技能力开发并使用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核能将是各国着力研发的新型能源,核聚变和核裂变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能源,足够满足现在乃至未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和利用。2.生态科技体系的多重性支撑生态文明首先,生态科技具有综合性。其发展不仅以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为基础,而且依靠其他所有自然科技的支持,包括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产业技术的支撑。不仅依靠自然科学的支撑,而且需要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生态文化的支持,而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将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有助于形成全社会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科学消费观,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管理科学为生态经济的相关资源配置、规划和调控提供有力保障。其次,生态科技具有效益性。很多污水处理设备,闲置不用,是因为治理污水的成本甚至比工厂产品的成本还高,因而造成企业效益下降。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靠发展生态科技,降低使用污水处理的成本,才能使企业使用生态技术和设备,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企业对生态技术和设备的需求,促进生态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生态科技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期对其的界定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国家对其要求也在随着生态危机的危害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科技的内涵和外延也与时俱进。最后,生态科技具有高度的战略性。[4]要求未雨绸缪、统筹兼顾,发挥科技、经济与社会协同创新的作用。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不能把环境问题完全归结于经济发展。因为,离开经济发展不但不能解决环境问题,而且人类将失去生存的根基,社会将失去前进的动力。首先,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继承工业文明科技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而这又离不开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科技,科技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人类正是运用不断发展的科技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才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生态文明所依靠的技术也只能是从工业技术延续而来的,支撑它的生态技术也产生于工业文明之中(如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人性化技术等)。当前,社会财富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产品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与日俱进。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背景下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形态自我演进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阶段。尤其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生态文明是统一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建成一个生态文明社会。工业文明引起的生态危机问题,说到底,是科技进步不够和科技不够发达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的幼稚行为。”[5]伴随生态科技的发展,应将环境问题遏止在一个良性循环或有限的空间内、并逐渐化解,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科技水平提高的途径

生态科技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科技体制,健全市场体制、确保市场对生态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实现如下六大转变:1.公益性院所向非营利组织转变[6]按照社会效益的大小,科研院所(包括科研型大学,下同)可分为公益性与应用性二类。公益性院所应从事业单位向非营利性、自治性的组织转变。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相比,汉斯曼用企业所有权理论解释非营利组织的理论(contractfailuretheory),产生的影响较大。他认为,当与某类客户相联系的交易成本和所有权成本都非常高的时候,最有效率的安排可能是不让任何人取得企业的所有权,而是把企业塑造成一个无所有人的或非营利性的机构。[7]萨拉蒙认为,通过第三方机构来实施政府功能,政府与第三方分享在公共基金支出和公共权威运用上的处理权。政府更多的是充任福利项目管理者,而把相当程度的处理权留给非政府部门。政府既为公共福利提供更多的资金;又避免出现庞大的政府官僚机构。在萨拉蒙看来,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中,非盈利组织往往被视为在政府和市场失灵之后的辅衍生物,是由于政府局限而产生的公共物品生产的替代物(品)。美国学者伯顿•韦斯布罗德提出,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满足个人的需求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引起对社会组织的功能需求,这是社会组织存在的主要原因。他的逻辑是:个人的需求是异质性的,而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是满足多数选民的偏好,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这些不满意的个人一般可以有如下几种替代性选择:一是移民;二是形成较低层次的政府;三是诉助于市场;四是求助于社会组织。由于迁移成本的不确定性、政府的有限福利责任以及由于公共物品的供给连带性和排除他人消费的不可能性而导致市场的无效率,这些替代性选择都不足以完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就意味着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以外的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有存在的必然性,其提供公共物品的数量取决于公共部门能够满足选民多样性需求的程度,以及选民需求的差异性程度。政府与非盈利院所的分工:政府提供资金,后者供给服务。合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合作卖者”模式,后者仅仅是政府项目管理的人,拥有较少的处理权或讨价还价权。另一种是“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后者拥有大量的自治和决策权,在项目管理上发言权更大。科技商品或服务由非营利组织来提供,生产者的欺诈行为就会少得多。这是因为非营利组织受到“非分配约束”,在提供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和服务时,虽有能力提高价格或降低产品质量,而且不用担心消费者的报复,但他们仍然不会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为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不能参与分配。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生产者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从而维护消费者利益。发展非盈利院所,以提高生态科技产品的质量,提高政府科技投资的效率。我国非盈利院所发展的目标是混合模式,在这种混合模式中,其功能是提高政府科技服务的质量。我国政府和非盈利院所的目标一致性,使二者将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科技非政府组织大致可分为五类:①专业性学会、研究会;②行业科协和综合性科协;③教育、科研等非营利性大学、科研院所;④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机构;⑤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非盈利院所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平;“不以营利为目的”。按照国际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趋势,非盈利院所要有合理利润,要按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分配,多劳多得,以引进和留住人才。但要限制股金分红额度。民主管理,发挥本院所优势,院所之间结成相互需求、互为市场的功能性联系,促进协同创新。把非盈利院所的资金筹集和使用分开,按照专业化分工进行专业化协作,以便形成理想的机制结构。通过国内外、省市内外的院所合作,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研竞争力和效益。引入合理、有效的课题全成本核算机制。资助方、受助方和科研人员都要按照最小成本和最大效益原则,加强研发成本的控制。非盈利院所转变为非盈利组织的配套条件:加大财政投入。由于我国捐资助研的体制不完善,缺乏专门为非营利院所服务的筹资组织,使得一些组织或个人的捐款愿望无从实施,导致非营利院所资金不足。要增加财政投入,政府从非营利院所那里购买公共服务。建立生态科技基金会,筹集资金。生态科技基金会要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在资金运用上不受来自任何部门的强制干预;二是通过自身公正、透明、高效的工作,树立可信度,培育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着重提高科技产品质量,赢得社会认可;四是接受法律和舆论的严格监督。非盈利院所经费来源必须以国家投入为主,以募集资金为辅。在院所初创时期,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投入;资金使用以政府监督、公众和舆论监督为主,内部自律为辅。要向主管部门或单位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报告,接受业绩考核。法制能够扬善抑恶,使更多的人投入慈善事业。制定《遗产法》和《捐赠法》,后者规定,当捐款人经济条件恶化时,财政和社会按捐款的规模,给予回报性补助,维护捐款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诱导人们更多地捐款;《国有资产法》使国有资产不流失,鼓励人们向国有的非盈利院所捐款。2.应用性院所从政院(校)合一向现代院所制度转变应用性院所从事业单位向现代院所制度转变,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院校制度。现代院所制度,虽然设定发展科技等社会目标,履行其公共责任,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也不再是政府及其部门的附属物。现代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的基础是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知识产权所有者,作为科研院所的出资者,拥有所有权。由出资方代表、专家代表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是院所的最高决策机构,面向社会选聘院(所)长。院(所)长负责科技业务和日常管理工作,对董事会负责;院(所)学术委员会决定学科和课题设置、科技人员组成和科技计划及其实施。第一,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组织制度安排规范院所领导行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行使职权,相互依存,相互制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第二,建立一整套规范的激励、监督、制衡机制,调动人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使公司内部的监督、制衡机制与院所的监督、制衡机制相结合,形成有序运作。对企业高层管理者与技术创新者的激励,主要采取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其薪酬应包括基薪、岗位工资、年终奖、期权期股、职务消费以及福利补贴等。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生态科技。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出精品、出重要成果,提高生态科技的水平。按照成果和课题的完成质量和社会效益、创新程度对科技人员实行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实施合同聘任制,能者上、庸者下,优胜劣汰,形成开放流动、竞争高效、鼓励创新的研究氛围,使科技机构多快好省地出成果。第四,健全监事会,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对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评价体系;实行公司会计由股东单位委派与轮岗制度;实行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科研院所安全预警评价体系。3.人事管理从传统制度向人才资源管理制度转变制订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人才规划,调动各种教育力量,培养造就一支由生态人才、技术推广人才、企业家和科技骨干组成的高素质的生态科技队伍。从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转变,加强科技机构与国外科技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共同研发,解决资金不足、人才不足和创新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增加生态科技人员野外、住房、福利等方面的工资津贴。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奖励成绩突出的生态科技人才,按照成果和课题的完成质量和社会效益、科技创新程度对科技人员实行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生态科技。制定实施合同聘任制,优胜劣汰,形成开放流动、竞争高效、自由探索、鼓励创新的研究氛围,使科技机构始终保持活力,多快好省地出成果。鼓励科技机构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生态科技成果产业化,走自我发展之路。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人才总量迅速增加,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生态文明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来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科技领域普遍缺乏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成为影响我国生态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必须把人才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第一资源来规划、培养和开发。要实行政策倾斜,投入支持,改善条件,投入一流师资和一流设备,创新培养方式,以学生主动学习替代教师讲授灌输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生态科技领军人才和一流人才,创造一流的生态科技成果。4.宏观科技管理从九龙治水向国家科技委员会统筹转变重建的国家科委,按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与使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解决国有科技力量分散、课题小、重复、生态科技资源浪费的问题,逐步建立以重点生态科技机构为主体、力量集中、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竞争合作、官研学产中(介)联系紧密、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社会参与、共同发展、效益提高的生态科技体系。必须统筹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扩散与利用的市场环境,促进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繁荣,消除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体制,为生态文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以制度创新和创新环境建设为重点,强化科技发展规划对科技工作的指导,逐步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就业政策等,形成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创新成果转化、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的建设,对技术服务推广活动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凡是能够放下的权利,政府都要还给院所;对院校的管理从直接转向间接,从过多干涉的指令性、分配性行政转向指导性、服务性行政。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政府指导生态科技市场,市场引导科研院所的体制。实施有限行政、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不是用行政审批来决定院校的设置,而是用“院校设置法”来规范院校的生死存亡;不是批课题拨经费,而是依据“科研法”来分配项目和奖励科研成果;不是垄断学科评价和质量评估,而是依据“科技质量法”,通过教授会等中介组织开展社会评估和市场评估。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引导先进齐全的设备等资源配置倾斜于优势学科;鼓励生态科技创新各主体相互联姻,走共同开发、共享科技成果之路,以缩减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促进院所之间学术交流,优势互补,促进先进系统、高效设备、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信息、数据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创新生态科技信息服务模式,推进生态信息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计划导向转向政府导向与生态需求相结合的创新机制,采取多种措施促使生态主体开发出供需对路的实用技术。一是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的生态项目和中试项目实行财政重点投入;对于有实用价值的生态技术实行有偿使用,以鼓励研发。二是改革传统的“立项—研究—成果—再立项”的科研模式,建立“市场—立项—研究—成果—市场”的研究模式,提供更多的符合生态发展需求的新技术。三是构建有效的生态科技需求动力机制,以使用者收入提高和素质提高促进生态科技需求增加。5.资源配置从小而散向重点项目、核心生态技术支持转变生态科技发展,以提高生态科技质量效益为主,以为社会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全面服务为主,以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技术保障为主,以坚持自我发展、自主创新、自我推进为主;财政支持以“重点与集中”和“大而精”、“精而准”的项目为主,以公共性强,社会效益好,风险比较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为主。生态科技发展以原创性研究、基础性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为主;以研发核心生态技术、瓶颈技术或配套技术为主;从引进生态科技为主转向坚持自主创新、自我推进为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结合,以“跟踪、赶超和跨越”、抢占世界生态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与开发简便可用的“傻瓜型”技术结合为主;以提高生态产品质量为主,以节地、节水等稀缺资源的节本增效技术为主,以高附加值产品和出口导向型商品为主。要实行政策倾斜,从对科技的全面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向重点和瓶颈的生态科技的优惠转变。设备、人才等优质资源配置倾斜于优势学科、重点院校和重点课题。每个院所都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结构优化思路,瞄准自身优势和当地资源所决定的发展需求,集中力量,对一批或一二个生态主导产业产品的重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尽快获得突破,做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获得一批专利,形成一批技术标准,提升做大做强一项或几项生态产业的能力,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设施创新等一系列供给创新,培养一批生态科技研发人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农村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当地生态的比较优势,进而在产品与技术、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方面密切城乡关系,并形成良性互动。加速良种培育、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生态设施材料、高效节能节水与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化,促进有需求和发展有前景的新兴产业崛起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科技研发,培育一批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跟踪生态生产的各个环节,推进生态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延长生态产业链。围绕品种调优、品质调优、产业产品结构调优,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推广体制从计划调节为主向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的积极作用转变。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利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奖励等经济杠杆,调动企业生态科技推广的积极性,促进生态科技推广机制市场化,生态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财政生态科技投入从国有生态科技院所独享向生态文明创新的各种经济成份转变。对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一视同仁,发挥财政资金的种子和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尤其是非公有制的资源投入生态科技研发和推广。建立公开透明竞争的经费管理机制,根据研究主体的实力,特别是企业生态科技的业绩来选择资助对象和进行生态科技奖励。生态科技激励从政府孤军奋战向政府奖励与民间奖励结合转变。如美国科技奖励的显著特点:一是其权威性不取决于设奖机构行政级别,如“阿切斯科学奖”为美国的“诺贝尔奖”,它比美国政府设立的总统科技奖荣誉更高;二是其以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基金会和企业等民间团体、机构设立或资助科技奖为主体。生态科技激励要从偏重科技成果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国际影响,从偏重理论研究转向注重科技成果的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评审指标体系和权重,加强科技奖励的管理与监督,完善科技奖励中的公开、公示、异议和有奖举报制度,扩大评审过程的公开透明度,延长国家科技奖励的异议期和完善异议处理机制,加强社会对科技奖励评审工作的监督,提高科技奖励评审的客观公正性,提高科技奖励的效率。科技创新从单个企业孤军奋战向与其他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转变。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及竞争加剧,合作创新能够推进外部技术资源的内部化,使科研机构、个人与厂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渠道聚集社会资金用于生态科技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行为。按照合作的松紧度和合作范围,合作创新的模式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战略合作层。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项目或人员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此基础上选择战略合作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组成校(院、所)企合作委员会、科研院所董事会等形式,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使企业扩大知识和技术的视野,增强搜寻、识别技术的能力。第二层次是机构合作层。根据主业所属的技术领域,选择学科力量强的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还可将研究所设在高校或科研机构内,让其提供科研设备,再让企业提供资金,双方技术人员共同研发生态技术,共建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形成企业的组织学习行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关注生态科技供给转向增加生态科技需求。生态科技发展与使用者增收是相互促进的。使用者增收,就会提高使用者对生态科技产品的购买力。使用者从分散转向组织起来,能够扩大使用者的科技产品购买欲,提高生态科技的购买力。培训重点要从知识转向技能,培训形式则从传统转向现代,提高生态科技使用者的科技素质,从而扩大生态科技的需求。6.项目分配从“小范围”向“大市场”和“大社会”转变政府通过项目配置引导院所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学科设置突出前瞻性、交叉性、高起点,根据学科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构建切实可行、公开公平、清晰规范、客观公正、招标竞标、择优委托的评审项目制度,构建非政府的社会评估、市场评估等中介评估评审制度,构建与国际评价方法和标准一致的项目分配、评审和人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大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将更多的控制权给予科技产出影响最大而又最难监督的专家和研究团队,要其承担相应风险(即成功的荣誉和失败的惩罚)。适当使用“集体惩罚”机制和问责制度,可以迫使组织内部的精英成员更多地采取合作态度。从项目经费制向项目前部分划拨与项目中、项目后奖励结合的经费投入制度转变,根据具体情况,把部分项目经费改变为奖励基金。此外,修订或制订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加强其可操作性,发展生态科技。一是增加财政生态科技投入,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信贷倾斜,确保生态科技的基础研究供给充分。建立《生态科技进步法》,规定财政生态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要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依法确保生态科技的基础研发等投入必须与财政收入同步增加。二是实施世界最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保护发明者、持有者的权益,保护国有科技财产不受侵犯。

本文作者:周志太工作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篇5

2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

2.1科学合理设计安全体系的总体方案

可以结合国家有关法律部门制定的关于各不同工业、企业生产的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在严格执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过程中的产业性质,灵活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方案。例如对于煤矿、燃气开采、化学药品生产、各类制剂加工等相对危险的行业中,应该针对其自身的某些薄弱环节制定出明确的合理体系标准,并且要求工作人员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完整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工作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实行安全责任负责制的支撑体系

在工业、企业中对于安全生产技术的支撑体系的建立,应该建立在个人完全的责任负责制的基础上,即所谓的后果承担责任制。在具体的体系执行过程中应该有明确的程序监管人员负责确保整个流程进展的有效性。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管和实时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一些生产过程中技术检验和分析测量工作,承担多有大小事故障碍的分析和鉴定上的技术支撑,有专业而系统的相关的正规技术水平,经得起具体工作的考验和考评。对整个单位地区的危险源数据进行分析,承担一切设备安全和材料检测的技术服务工作,能够对整个事故的发生和处理负起全部的职责。如此分工明确,也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与使命感。

2.3完善体系内部设置和管理实施办法

应该对整个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各个模块的设置,进行有效的查看,了解各部分之间设置的是否合理,了解它们之间的存在的关系,这是一个庞杂的由上而下的完整结构,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企业、从企业到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是否都有科学而合理的衔接部门和具体的负责人。对于整个体系的管理实施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按标准检查,按时记录,是否有真正的都是符合相关的规章和制度。

篇6

2张拉力控制

张拉力是由第二牵引轮与第一牵引轮之间的转速差形成的,第二牵引轮的转速略大于第一牵引轮的转速。根据钢丝绳的直径、结构等不同,转速差也有一定的差别。为形成转速差,9/630在线预张拉成绳机采用的控制方式:第一牵引轮电机速度控制,第二牵引轮电机转矩控制。根据张拉力检测传感器测量数据,直接控制第二牵引轮电机输出转矩产生转速差,使2个牵引轮之间的钢丝绳张拉力达到设定值,张拉力控制原理如图3所示。随着张拉力实际值不断增加,当设定值与实际值差值≤3kN时,增量式控制的累加结果固定,张拉力的调节转换为PID控制进行微调,第二牵引轮转矩给定值为累加结果和PID输出的和值,调节后使张拉力平稳达到设定值,不超调,并且保证运行中张拉力变化在工艺要求的±2kN以内。

3电气控制系统

3.1控制系统构成

9/630在线预张拉成绳机的电气系统采用PLC、现场总线控制,其网络拓扑如图4所示。网络控制系统由1个PLC主站、1个PLC现场IO站、人机界面及4台变频器联网构成,各个通讯站点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进行数据交换。Profibus-DP现场总线最高传输速率能达到12Mbps,但由于此系统通讯距离较长、现场强电干扰源较多,为了保证通讯正常可靠,系统现场总线的通讯速率选定为1.5Mbps[3]。

3.2主要元器件功能

PLC选用西门子S7-300系列,CPU为313C-2DP,该CPU集成Profibus-DP通讯接口,作为整个网络的主站。由于现场信号与配电室距离较远,网络中配置现场IO站,现场信号、传感器信号、操作控制等信号通过现场IO站传入PLC主站进行逻辑运算以及数据处理,处理结果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发送指令到各个变频器控制相应的运行状态[4]。人机界面安装在现场操作台上,其接入Profibus-DP现场总线,显示设备运行状态、各运行参数的实时数值,便于操作人员清楚了解设备状况及工艺参数,并且通过人机界面,操作人员随时对运行参数进行设置。控制系统中,张拉力检测轮上的传感器决定着张拉力控制的效果及精度,设计选型上采用轴销式压力传感器,其型号为ZX-2T,输出0~20mA模拟量信号,传感器信号通过PLC现场IO站的模拟量模块采集张拉力信号到PLC,PLC进行数据运算控制钢丝绳张拉力达到设定数值。9/630在线预张拉成绳机的运行要求动态响应好、力矩精度高,所以在变频器的选型上要求较高,为此变频器选用施耐德公司ATV71系列变频器[5]。主机电机为速度控制模式,电机端部的旋转编码器反馈信号接入变频器,形成速度闭环控制,使电机的速度精度达到额定速度的±0.01%,保证运行时速度平稳。第二牵引轮电机为转矩控制模式,同样安装旋转编码器,反馈信号接入变频器形成速度闭环控制,使转矩的控制精度达到±5%,有效地保证运行时的张拉力精确、平稳。收线机卷绕控制采用电机转矩控制模式,电机旋转编码器反馈信号接入变频器形成速度闭环控制,提高转矩精度,通过PLC进行卷径等计算,实现恒张力收线[6]。

3.3共直流母线应用

成绳机运行时需要改变运转速度。由于主机存在很大的惯性,在其降速过程中,能量回馈到变频器直流母线,直流母线电压升高,达到一定数值后,制动单元动作,回馈能量消耗在制动电阻上;又由于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导致直流母线上的电容频繁充放电,电容使用寿命受到很大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电容爆炸、变频器损坏。为此,9/630在线预张拉成绳机采用了变频器共直流母线技术,如图5所示。实现把焊丝紧压在测速轮上的同时,完成断线检测功能。当断线时此装置会压下1个线径的移动量产生位移,位移触动接近开关会产生信号进行反馈。

3.4放线机设计

放线机驱动部分采用交流变频电机通过一级皮带传动带动工字轮旋转,完成放线功能。放线主传动为一级皮带传动,按恒线速8m/s,埋弧焊丝一般采用h800工字轮,确定速比i=2.8,小皮带轮直径D1=140mm,大皮带轮直径D2=392mm。设定加减速时间为10s,根据8m/s恒线速和速比,进行电机选型,最终确定选用6极11kW电机作为放线电机。按公式f=Pn/60计算出最高转速时电机运行频率为48Hz,最低为24.6Hz,电机处于恒转矩运行状态,其中P=3为6极电机极对数。

3.5电控系统

整机电气系统由可编程控制器、交流变频器、人机界面、通讯等控制完成。收线机整机线速度可调,可保证恒线速8m/s高速运行。放线机为恒张力放线。在层绕过程中,放线机由满轮到空轮,直径由大变小,张力大小根据放线工字轮轮径大小自动调整。同时通过卷径计算,实现线速度跟踪,以保证焊丝张力基本恒定。

篇7

1.1围绕职能战略要素,搭建管控平台“贵烟上水平”是贵州中烟落实企业核心价值,赢得未来竞争的首要任务,过程管控能力的提升是奠定“贵烟上水平”重大保证和基石。在卷烟制造体系中,以“作业体系精细化、监管到位及时化、管理提升精准化”的策略导向,引导生产制造体系“作业指挥、生产管理、工艺控制”三大业务活动的开展。牢牢抓住“工序”这个计划的最小单位,对具体的工序开始、结束时间,生产资源准备和配送等环节实施监控,以生产计划执行率的精准性来体现计划管理的目标离散度。通过香糖料、烟丝等核心物料的配置比照和精准分析,计划与实际执行结果的比对,反映生产计划的预测能力。针对岗位,以管理流程为依托,以物料的流转为载体,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果的相互印证,及时识别、整改隐患,推动过程管控能力的提升。“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标准体系是企业判定的标准,是企业运行的准则,是企业行为的规范,生产过程管控就是刚性推动标准体系在生产运行过程的落地,通过对异常情况和隐患的控制,保持过程持续提高的自我驱动能力。持续改进是企业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策略要使其成为一种正常的工作方法和自然的工作习惯。PDCA循环控制法是推动企业持续改进的有效管理方法,其核心内容是促进PDCA管理环有效运转,要求生产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应参与到持续改进的活动中来,提升生产运行效率,改善生产运行结果。围绕职能战略要素,建立体现不同层级持续改进对象和改进路径的管理平台模型。根据管理环运行的层面,分为“业务管理闭环”和“决策管理闭环”两个层级,树立“业务管理闭环”支撑“决策管理闭环”,“决策管理闭环”引导“业务管理闭环”的PDCA循环管理思路。

1.2识别关键流程节点,强化过程控制生产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会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因此,一套严密的管控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措施。课题组认为,严密的过程管控要从过程数据入手,即建立严密的数据采集网络,设计严密的数据分析模型,制定严密的数据评价规则,从而推动过程管控体系严密的运行。针对具体业务流程,以数据为对象,以行为为目的,识别关键工序、关键指标,以指标体现管理内容,以权重体现管理导向。基于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评价规范的前提下,依据标准体系,结合工序特性,以数据为输入,建立指标、指标与指标之间、指标与标准之间的数学分析模型,通过模型中预先设计的判定条件,以图表结合的方式直观体现生产过程运行状态,将过程异常波动因素精确识别到工序、批次、指标等过程基础单元。通过对问题的整改,最终达到对行为规范的目的。强化过程控制,首先是强化关键岗位人员所对应的关键流程,对其履职情况进行写实,将岗位责任的结果性指标落实到作业现场、落实到关键环节,将“谁主管、谁负责”的管理原则落实到位。其次是强化日常隐患排查治理,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识别梳理、深入分析,督促责任单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加以整改。最后以过程最小单元为对象,充分利用生产运行过程中收集和整理的各种信息,运用整合、比对、分析等手段,实时客观地反映生产过程控制状态。以评价激励体系为推手,不断推动标准及其执行流程进行优化,形成持续提高的自我驱动能力,逐步提高生产控制精度和工艺管理水平。

1.3管控结果日清日结,消除过程隐患细节决定成败。生产管控重在对管控结果的日清日结,从而及时发现、消除过程隐患。管控结果的日清日结,就是要工序、班组、车间、工厂各层级,对生产现场每天的生产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整理、分析和总结,通过数据的规范管理,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让生产、工艺、质量管理人员可以实时跟踪生产运行状态、掌握指标变化趋势等信息,同时可清晰生产过程数据的追溯路径,确认责任人履职情况。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管控结果的日清日结。对于日常隐患识别排查,通过建立的分析模型,实现丰富的数据校验和预警功能,实时展示生产过程运行趋势,为过程的预防管控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于识别出的问题会在第一时间给予提示,相关人员根据提示信息,可及时发现过程隐患,进而触发整改流程,积极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1.4确立过程评判准则,实现持续提高过程评判准则,应从具体的事、物和流程着手,对生产过程运行结果进行评判,判断要素落实是否到位,识别过程控制短板,寻求系统的改进方向,推动过程的持续提高。在管理模型的指导下,从管理、过程和结果三个维度对生产过程管控水平进行量化评价,直观体现生产过程管控水平,发现和识别生产过程控制短板。以绩效管理、评优活动等手段,触发公司与工厂、工厂与工厂之间对标工作的互动,分层次、多维度的为生产经营决策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为科学、合理地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诊断依据,使生产经营的管理决策更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信息化是实现流程固定化、工作规范化、过程痕迹化、分析精准化、考核数据化、决策科学化的必然手段,是全面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驱动“PD-CA”管理环的高效运转,追踪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通过对问题的整改,使生产过程获取持续提高的驱动能力,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速控制方法的优化,推动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组织执行力的提升,实现标准体系及其流程的有效落地。

篇8

接下来是其它的要求:

1.通常来说,高级职称对期刊的要求比评中级职称的期刊要高。期刊的级别高了肯定论文的质量也会提高的。据我所知一般评高级职称的话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

篇9

第一条:参加评审的论文应是以指挥部承担的工程施工、科研课题为研究对象。

第二条:论文应结合具体项目,有一定的创新性、理论性和前瞻性。

第三条:论文内容立题明确、技术性强,资料可靠,论据充分。

第四条:论文的评审,按总体技术水平、指导作用、应用价值,以及撰写质量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价。

第五条:撰写质量水平较高。

篇10

了解晋升的细节,做到心理有数:

1、首先了解单位对刊物的要求,有的单位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发表就可以,有的有严格的要求,必须要发到什么类型的刊物或者是某某刊物上,这个之前要做好详细的了解;

2、了解具体晋升材料提交的时间,让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3、了解清楚,你目前晋升职称所需发表的论文数量的要求,为选择期刊做准备; 如何做好职称论文的写作:

1、如果是第一次写作学术性的论文,最好要了解清楚所投期刊对写作格式的具体要求;

2、课题新颖这是每个期刊都会要求的,但是不新颖的不一定也发不了,这个需要和编辑搞好关系,或者可以请机构代劳;

3、文章的重复率,引文要有但是不要多,现在超过30%以上引用其它文章的原则上都不会被录取;

4、写作的周期,从查收资料到初稿完成的时间大致在30-40天左右;

选一本好的杂志发表:

1、杂志分核心期刊、国家期刊、省级期刊,(现在一些期刊为了增加收益都增加了增刊这类型的尽量不要投,另外省级期刊的认定并不一定是写省名称的就是省级期刊,之前有作者咨询比如:广东医学,就误以为是省级期刊)

2、越是核心期刊,审稿的时间越长,相应的含金量也会越高,想要发表核心期刊的作者一定要看清楚对投稿的要求,另外这类期刊永远都不会缺少稿源,所以

论文格式网-专注于论文格式解析

建议你如果有合适的发表渠道尽量选择发表渠道来发。

3、和编辑沟通要尊重她,因为她是为你帮事的人,她如果帮你去落实了,你会很快的得到结果,如果因为你态度不好而没有得到她的帮助,我想损失的只有你自己。

4、如何选择放心的机构来帮你,我看了大家在这个贴子前发的总总评价,感觉现在的机构真的假的太多,诸如收了审稿费就打不通电话的等等这些,我想大家还是引以为鉴。

篇11

[关键词]影响 因素 发挥 体育考生

1. 问题的提出

每年一度的安徽省体育高考牵动着每个家庭、教练员和考生的心, 随着近几年高等体育院校的扩招和体育招生政策的改变和放宽, 从2000 年至2006 年的6 年时间里每年体育考生报考人数呈大幅上升的趋势。据估计2007 年报考人数可能达到8000人。面对相互竞争激烈的潜在对手, 考生如何能在紧张的4 项素质测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 使各项测试都能发挥平时的最好成绩, 是每个家长、教练员和考生的最大愿望。然而最近的调查发现, 部分考生在加试期间并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运动水平, 没有取得最佳的成绩, 致使在高考中失利。如何能正确的指导考生在加试期间摆正心态, 确保考生有最佳的竞技状态, 取得优异成绩, 是每位教练员的职责和义务。本文通过对影响考生成绩发挥因素的分析, 寻找对考生能力的发挥和教练员的科学训练起到一定的辅助借鉴作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1 研究对象以最近6 年来参加安徽省体育加试的部分高考考生作为研究对象, 以考生的教练员, 部分考生家长作为调查访谈对象。2. 2 研究方法运用调查法, 访谈法。同时查阅相关体育高考加试的有关资料, 针对考生出现的相对较主要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整理。

3 结果与分析

3. 1 地理气候, 饮食习惯和加试场地对成绩发挥的影响安徽省体育高考于4 月中旬在安徽师范大学举行。安徽师范大学位于芜湖市, 地处安徽省东南部, 处于长江中下游, 毗邻长江, 雨量充沛, 平均温度为15- 16 度, 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气候。2- 3 月份温度开始回升, 空气相对湿润, 空气质量好, 无灰尘, 4 月中旬风速不大, 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饮食主要以米饭甜食为主, 口味淡, 少辣。早上和晚上也习惯米饭为主, 和安徽北部部分以面食为主的地区相比, 由于长期饮食习惯形成的消化酶反射性分泌, 影响正常的营养消化和吸收, 可能对考生的成绩发挥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全省的体育考生在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标准400 米田径场举行。自从2002 年起塑胶跑道的投入使用, 考生的总体成绩得到普遍提高, 部分考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在塑胶跑道上跑步的动作技术, 以至于影响自身水平的发挥。3. 2 准备活动对成绩发挥的影响运动训练和比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准备活动是这一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研的深入, 准备活动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准备活动在运动训练中的比也重越来越重大。准备活动的英语为“W arm up ”, 译为热身, 是一种低强度的热身运动, 是训练竞赛前有意识, 有目的地进行身体各种练习的总称, 目的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调整心理状态, 调动各种生理机能, 减小肌肉的粘滞性, 使肌肉收缩速度加快, 提高肌肉组织中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 加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速度等。使身体各个系统进入最佳运动状态, 为机体进行更大强度的运动做准备。适宜的准备活动可以给运动员带来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准备活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训练比赛的质量, 也影响着训练比赛后的机体恢复。加试期间考试项目的安排密度大, 时间紧, 考生如何针对每个加试项目的特点和规则, 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年龄, 训练水平, 个人习惯, 场地, 气候温度等条件确保合理的准备活动, 是取得稳定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有不少考生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没有完全了解, 也没有掌握准备活动的要点和做准备活动的时机, 更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和考试项目的特点合理的安排准备活动。只是象征性的身体活动, 根本没有达到体育考试负荷强度的要求, 给运动损伤留下隐患。且大大的影响了成绩的发挥, 同时也影响了考生的机体恢复, 给考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后果。3. 3 教练员对考生成绩发挥的影响在高水平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今天, 随着科技和计算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比赛的竞争越演越激烈。在竞技体育的引导下, 体育高考也越演越激烈。虽然体育高考与竞技体育在形式和规则上略有不同, 对选手和教练员的要求有所不同, 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都是争取运动员高水平的身体潜力的发挥。教练员的指挥和场外指导,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练员在考试前, 考试中和考试后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通过试前与考生交谈, 可以激发考生运动比赛动机, 使考生增强信心, 减轻考生心理压力, 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同时把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都充分考虑到, 做到有备无患, 给考生创造良好的赛前环境, 防止各种因素的干扰。考试中教练员通过言语表情, 身体表情和面部表情, 向考生表达教练员的思想和意图。教练员不允许进入赛场进行指挥, 只有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 一句鼓励的语言, 会使考生信心倍增, 无奈的摇头, 则会使考生心理负担加重, 产生紧张, 影响正常发挥。同时对考生进行客观有效的归纳,及时对考生的自信心, 自我价值观, 动机和情绪等加以调节, 为下一个项目的更好发挥奠定基础。3. 4 考生心理因素对成绩发挥的影响心理因素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在竞技体育和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被体育专业人士重视, 特别是近年来对心理的研究发现, 健康的心理因素对体育成绩的发挥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 注意力集中, 表象清晰, 动作迅速准确, 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但是不少教练员忽视了考生的心理因素, 没有及时排除考生的心理压力, 使考生在田径场上感觉到茫然, 不知所措, 致使动作僵硬, 情绪急躁, 出现及不协调的动作, 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发挥。考生的情绪低落, 个别项目成绩的不理想都是考生产生心理紧张的主要因素, 直接影响着考生的身体和心理的恢复和发挥。

篇12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工业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城市噪声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健康。城市噪声主要是指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其中交通噪声是一种非稳态、不连续的流动声源,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危害程度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辆迅速增长。从1992年起车流量每年平均以16%的速度增长。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一、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分类

(一)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已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据测定,汽车在行驶中的噪声为80~90,在城市快速道路上高速行驶的车流噪声接近100。

道路交通噪声计算,要根据交通量、平均行车速度、重车百分比、道路坡度和道路路面材料等因素得到一个基本的噪声计算值,然后计算由于传播、反射、吸收和屏障等影响所产生的修正,最终得到交通噪声评价值。现在还用一种叫机动车噪声污染分析处理系统的。该系统包括系统机动车噪声源强分析模块、路段噪声分析模块、交叉口噪声分析模块、环境噪声预测模块、环境噪声评价模块。其功能是:根据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供的交通信息数据,分别处理路段两侧和交叉口周围的噪声强度等级,综合背景值,做出噪声预测。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做出换环境污染指标(噪声污染指数)。将处理结果进行储存和更新。

(二)城市轨道交通噪声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日益增多,目前的交通状况已不能满足要求,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轨道交通由于其运量大速度快、乘坐舒适、安全、稳定、占地少及空气污染小等诸多优点,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独占鳌头。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主要有地铁,地面包括有轨电车、高架轻轨、城市铁路等形式。城市轨道车辆由于运行在城市中,其运行速度较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鸣笛、且新的钢轨一般用焊接长钢轨,所以城市中的轨道交通噪声主要是以下四种:轮轨滚动噪声、牵引电机噪声、齿轮转动噪声及空压机噪声。地铁交通除列车运行噪声外,还有风亭及冷却塔噪声。高架轻轨噪声除轮轨噪声、车体辐射噪声、动车组牵引电机噪声外,还有桥梁结构噪声,与地面轨道交通相比,其噪声辐射面大,影响范围广。

(三)城市公路交通噪声

城市中对外公路交通噪声是指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所产生的噪声,交通噪声在现代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最难避免的噪声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道路设计者和使用者的重视。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碰撞、汽车自身零部件的运转(如发动机、排气管等)以及偶发的驾驶员行为(如鸣笛、刹车等)都是产生噪声的原因。交通噪声是宽频带的,即含所有可听范围频带的能量。交通噪声分析应考虑车辆产生最大噪声的交通条件,和最干扰公路两侧居民的交通条件,通常选用昼高峰和夜高峰两个时段来分析交通噪声的影响。

二、城市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城市交通噪声的防治措施针对交通噪声的声源、传播及受声点3个关键环节,有多种措施可降低交通噪声对受声点的影响,在此我们称之为降噪措施。

(一)针对声源的降噪措施

选用低噪声路面。一般来说,汽车行驶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比行驶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要低1~3。近年来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对低噪声路面的试验研究,外露集料表面的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降噪特性可与传统的沥青路面相媲美,而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降噪效果更为明显,可降噪2~8。因此,使用低噪声路面可有效的降低公路交通噪声污染。运用交通管制措施禁止鸣笛,某时段内禁止大型车辆在敏感路段通行,调整交通信号使交通流顺畅因而车辆不需经常停顿等交通管制手段对城市道路的降噪效果较为明显,也易于采用,但这些措施不宜于野外公路,以免明显降低车辆速度和道路使用的方便性而影响野外公路的使用。

(二)针对噪声传播途径的降噪措施

在公路与受声点之间设置声屏障。声屏障是一个降低公路噪声的重要设施,也是道路设计者经常采用的降噪措施,对距公路200范围内的受声点有非常好的降噪效果。声屏障是一个明显干涉声波传播的阻挡物或部分阻挡物,它可以阻挡声的传播而形成一个声影区,其降噪效果随声程路程差的增大而增加。声屏障的形状和材料种类多种多样,可以用土、砖、混凝土、木材、金属和其它材料来构筑,修建声屏障除考虑其降噪作用外,还要注意其经济实用,并与其所处环境相协调做到视觉满意。

(三)针对噪声受声点的降噪措施

在公路受声点之间种植绿化林带。有关资料表明,非常稠密的树林(在声源与受声点之间没有清楚的视线),且树林高度高过视线4.5以上时,树林深入30可降噪5,如树林深入60可降噪10,树林的最大降噪值是10。种植林带除具有降噪作用外,还兼有绿化美化环境的功能,但会大幅度提高公路用地范围,当公路经过荒山丘陵地区时,该方法较为实用,由于我国耕地紧张,所以当公路途经耕地时,该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增大公路与受声点之间的距离。在公路选线时,应充分考虑公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尤其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规定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2类标准的学校教室、医院病房、疗养院住房和特殊宾馆等噪声敏感点,应先估算其噪声声级,如通过设置声屏障无法解决噪声污染问题,就需考虑调整线位,增大线位与敏感点之间的距离,降低敏感点的噪声声级。

(四)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

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应从声源降噪和传播途径降噪两方面考虑,特殊情况下对受声点加以防护。噪声防治应从降低噪声源开始,尽可能降低列车动力系统噪声。首先从车辆构造设计上加强防振、吸声措施,采用阻尼车轮及盘式制动,车辆踏面整修和车辆两侧架设防声裙等。其次,在轨道及桥梁结构上采取减振降噪措施,如用超长无缝钢轨代替标准钢轨,以减少车轮对钢轨的撞击引起的噪声和振动,可降噪23;在承台上设置弹性聚合物砂浆垫层和配有弹性扣件的整体道床,以利吸收振动波,该整体道床与普通整体道床相比可减振降噪10;定期打磨钢轨,增加钢轨的平顺度,降低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冲击、不均匀磨耗引起的轮轨振动与噪声,可降噪35。

三、解决方案

以上我们了解了几种城市交通噪声,虽然各自都有解决的方案,综合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对噪声严重超标的车辆应限期治理,车辆的年检应增加噪声检测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汽车报废标准》,对达不到要求的车辆,该报废的必须报废,不得延用,加快旧车淘汰;

2.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环境噪声污染的控制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合理布置临街建筑物,可采用设置吸声墙面、隔声门、窗,实行立体绿化,或使临街建筑物为商店、楼亭等,尽可能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4.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要对交通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提出严格要求,明确规定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应当根据国家噪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屏障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与此同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有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应当设置声屏障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

5.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降低空气污染度为使城市居民远离交通噪声,要致力于在道路两侧修建斜坡,加宽沿街住宅的缓冲绿化带,并利用有限地带开发立体绿化,增加植被面积,充分发挥绿色植物在降噪和净化空气污染物中的作用。

四、结语

面对21世纪,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城市化的挑战,面对我国薄弱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要进行合理的交通规划建设,还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最大程度减少交通“公害”之——噪声,从而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须,贺聪.公路交通噪声的诸问题[J].环境科技,1995,(5).

[2]姚白鸥.城市交通噪声及其控制[J].城乡建设,198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