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3: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

篇1

在学习以“战争”为题材的课文时,引导学生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品味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课文中的有特色的语言,感人肺腑的人物,惊心动魄的情景,并谈自己的心得和评价,从中让学生受到感受,适当渗透德育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习以爱为主题的课文时,让学生首先感受课文表现出来的形形的“爱”,很多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像学习余秋雨的《信客》,让学生了解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实守信、宽容善良的品质,认识到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的敬重和爱戴。

学习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对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习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心灵去接触大自然。

学习那些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有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古今传诵的名篇文章,要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同时认识到今天社会的幸福,应感到满足、自豪,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篇2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LI Jingrong

(Changchun Kuancheng Lanjiazhe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Changchun, Jilin 1301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language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Language subjects research workers that language subjec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et of great importance, with substantial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in the past that pure language teaching is different. This point of view of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o start, a brief analysis of primary moral language and its unique potential not fully developed,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mportant research.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morality; training

语文课程作为习得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一方面要使同学们掌握某种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语文素质,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从祖国语言教育的视角最大程度的挖掘一切教育因素进而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观念和感情,使他们从小树立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的远大志向。语文教学的这种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1 文学与德育

当今文学理论研究指出,语言文字都是和它承载的意义密不可分的。文学一种社会,不是个体单纯的语言方式,而是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行为,是社会的产品。所有作品的创作者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学表示着超越个体的阶级、民族以及群众的利益。利益涵盖经济权利、意志、愿望、感情等,他们是组成意识形态的基础内容。所以,文学具备意识形态特性,是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它对个体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大超越其他课程。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现实,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质是这个学科的一大目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是一种现实存在,提高同学们的人文修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而且重点强调应该“最大程度的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虽然语文教学者对此观点各有不同,可是都一致承认“文以载道”的社会作用,认为语文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来充最大程度挖掘本国语言的教育要素,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现阶段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语文学科德育具有以下特点:

(1)感染性。语文学科德育是情感熏陶与理论教育并存,并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施加影响。语文教材文学成分较多,提供情感教育的材料很丰富,这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2)分散性。语文学科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它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思想教育,而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课文之中的。上下篇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方面没有必然联系。

(3)隐蔽性。语文教育内容所选篇目尽管一般都有明确主题,但其表达方式往往是隐藏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很少直白的表述出来。文学性强的篇目尤为明显。

(4)复杂性。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材近年来范围不断拓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都逐渐进入了中学教学视野。由此决定了语文的与内容的丰富复杂。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投射与文学作品之中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提高了对课文解读者――教师的要求。

2 德育的教育传统

德育,也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某个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的影响,将某种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变成个人的意识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有机构成组成要素,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在阶级社会中体现明显的阶级性,得到所有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德育处于所有教育之首。

在我国,德育是促进全社会整体发展必不可少的,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它通常涵盖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层次。为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品德素质和文化水平。社会主义国家的德育,受到经济、政治以及青少年品德修养形成和发展特点的约束,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促进。

3 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往往难以用真正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因而有实践丰富而理论苍白的遗憾。一门学科如果只是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辨,其价值是有限的。然而近年来心理学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育的研究范围和角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心理学为发现和揭示新的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必要基础。正是由于心理学理论对语文教育的补充,使得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更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稳定性。

要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象及效果就更不能离开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第一,应该明确的是心理学研究中品德概念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成果丰硕,影响较大的认知心理学派奖品的解释为个人依据固定的道德行为规定实施行为时所体现出的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第二,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研究对开展语文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同学们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的。小学阶段已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然而水平不高。来到中学以后,养成道德习惯的人数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研究表明,小学阶段80%的学生基本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并且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加。小学阶段是道德动机趋向成熟稳定的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动机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富有社会性内涵的价值观。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具有某种可塑性,要从同学们已具备的品德发展水平和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找到最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逐渐加强优良品质,巩固优秀的道德行为习惯。

这一切都说明小学时期仍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又是极其密切的。我们所说的德育,直接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说德育体现着社会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要求,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

另外,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语文中的德育问题,还有许多借鉴教育学、教育史、国外教育概况等领域的相关部分。为了掌握科学的研究数据,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导调查的设计、展开、回收及分析。研究文学理论、美学等学科对于分析语文教材的文学意义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待于教育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将法制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丰富学生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语文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

二、挖掘作文资源融入法制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若能在习作教学中注入法制教育的清波,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分析、比较、反思、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比如,在一次以“青春、梦想”为话题的作文指导课上,我先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小型的“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不良网络、不良的上网习惯对他们身心的危害,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青春用在学习上,然后有效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习作,果不其然,许多学生在习作中都敢大胆地质疑自己沉迷网络的不足,剖析网络对他的危害,写得很真实,也很感人。

篇5

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不再仅仅是某门课的任务,它应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育环节中。语文学科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思想政治方面,道德品质方面、科学思想方面……因此,我们如果能有的放矢地应用语文教学来进行德育渗透,其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在努力地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小学阶段,语文包括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除了拼音教学重点贯穿于一年级之外,其他类型的课文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也必须始终贯穿于其中。

一、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也如同拼音教学一样是枯燥乏味的,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识字教学,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很重要,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堂识字课,教者在教学“打”字。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教师听了,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老师说:“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听了这位教师的课,笔者深受启发,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像这位老师的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的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还有的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等。这些有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的课文,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的,德育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特点随机进行。因此,教师便可以根据教材灵活机动地采用教学方法了。所以,只要让儿童走进现实世界,用心去体验,就会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浓厚的情感意境中,自己的感受也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情感教育,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进入了“润物细o声”的境界。如教《陶罐和铁罐》中“铁罐早已氧化”从这句话中可悟出,铁罐骄傲自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想到时间长了自己会被氧化的短处,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学生要多做自我批评,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当然,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不局限于教学目标中给我们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去教学。如果教师能更深入地去挖掘教材,大胆创新,就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前不久,笔者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一课,文中提出的情感目标是“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当笔者教完课文在对课文进行总结时,看到黑板上贴出的各大洲的地图模型,突然灵感大发,画出中国地图,对学生说:“各大洲之间由于许多原因形成了陆地分裂、漂移,我们海南岛也一样,科学家经过考证,认为在一百万年以前,海南与祖国大陆是相连的,虽然现在隔了一道18海里的琼洲海峡,但我们依然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台湾呢,她虽然也和我们海南岛一样孤悬海外,但她也是祖国的一部分呀,现在,台湾的执政者闹分独,你们说应该吗?”学生对这个问题纷纷发表见解,笔者又适时地讲了当前的一些“”有关的问题,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上了一堂很好的爱国教育课。让学生在不感到是在接受爱国教育中,却又受到深刻的爱国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笔者认为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篇6

现代教育不仅仅培养具有知识的学生,更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道德教育在现代教育地位中日显重要,加强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在小学教育阶段中,道德教育不再仅仅是品德课的任务,其他学科在教学中也存在渗透德育的义务。文以载道,道义载人。作为“万科之母”的语文,其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她不仅是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具有丰厚的人文因素。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结合实际实践,简单谈谈其中的德育渗透。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必要性

从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意义文质兼美的文章。从知识角度看,知识本为善。语文通过语文知识来传递或引发知识,而语文知识的传递与引发离不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乃至知识信仰,如尊重知识、坚持真理等,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着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概而言之,追求语文知识本身就是道德的,也是在道德上值得追求的。同时,在传递或引发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善,学生如何去把握、运用语文知识,蕴含着人类价值选择与意义追求。在语文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为获得正确知识而勤奋学习、不懈探索的精神品质,也是人的德性的重要体现。

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学活动本身存在着道德意义。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经由“知识”这一中介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不仅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生成。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当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统一的过程,如何组织好语文教学,对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而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是可行的,而且非常有必要。

二、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方式与途径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课文学习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颐和园的毁灭》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侵略者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侵略者的仇恨。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播放圆明园被焚毁的录像。昔日的辉煌被毁之一炬,一个个画面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指导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涵的深层含义,也利于学生暂时置身于他们的位置,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对于学生发展个体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交往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一文,文中叙述了身患残疾的英子以前忧郁、自卑,在一次故事会上,得到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从而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文章通过“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这一系列的词语表现出英子因为身体的残疾而自卑,心灵极度脆弱。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指导学生重读描写英子的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英子那自卑而脆弱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除了承受到身体上的疾病折磨,还有心灵上的压力。从而让学生明白到我们不应该歧视和嘲笑残疾人,更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上面只是简单谈了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一些方式与途径,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在语文中的德育信息是丰富多样,不仅仅体现在教材、教师言行上,还有更多可以发掘的地方。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注意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性

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性,就是要求在课上不要过分强调德育而使语文课偏离语文作为学科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正视其中进行的德育渗透的地位,同时我们更加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身,不能在教学中因为过分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主体地位。另外,要注意德育渗透的技巧性,不能把德育渗透中的各种情感体验硬邦邦地扔给学生,而在恰当的时候用上巧妙的方法,如情景设置等。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找出语文与德育之间的融合点,运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接收到德育渗透的信息。

对处于刚刚认识生活,刚刚认识社会的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课上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一种有独特意义、影响深远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就是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德育信息,需要教师慢慢发掘与言传身教,在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不能忘记:要保持语文作为学科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德育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 郑航 《学校德育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52-01

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标准都各个学科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语文学科的要求就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语言等优势,教导学生,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再是用极端的手段来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一、新课改下的语文德育的思考

现阶段,国家对语文学科进行了课改,新课改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德育即包括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将德育作为语文教学之内的内容,而不是附加任务,这一点宇文教职员工有清楚的认识。

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笔者认为,所谓的语文德育应该指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相关标准中规定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为重点,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设计目标。这里涉及的情感态度,即包括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同时也包括学生对人生的态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德育实现的主要目标。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的却是精神的极度匮乏,家长的过分溺爱,教师不正确的教法,使得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看待挫折,面对困难往往采取极端的解决方式,有些方式甚至毁终生。再加之,现代学生越来越不看重学习,逃学、早恋等已属正常,对生活中的一切都产生的厌烦的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更多的认为这是学生自身心理出现了问题,但是实质上,更应该是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语文教学中,应该呈现给学生多姿多彩的世界,教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目前课改中,就有以此为主体的单元,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具有突出的作用。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与教师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学科传达给学生的更多的是感性的东西,几乎每一个章节都能够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如果教师进行了错误的指导,很有可能学生就以此为准形成为价值观,这对学生十分不利,所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更多的注意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的德育。

语文教师应该侧重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实际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还是索取,是我为人人还是人人为我”的问题。当前青少年学生在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越来越注重自我。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勇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学生对理想的价值取向,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着实现可能的信念。理想和幻想、空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建立在自己的决心和信念之上,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二、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与语文德育之间的关系

1、语文教学是语文德育的载体

语文教学与语文德育之间息息相关,没有语文教学也就无从谈及语文德育,前者是后者的载体,没有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将会变得枯燥无力,只会强行的灌输,副作用可想而知。语文教学之所以能够成为语文德育的载体,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语文德育应该依靠语言,依赖于语文实践,语文教学中应该顾及到德育的教育,但是这并不是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德育中,专门进行语文实践,而忽略基础知识,这只会让语文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中,语文德育要依靠教师循循善诱的语言,在适当的时机中进行语文实践,否则只会产生过犹不及的情况,语文德育注重的是以理养德。

其次,语文德育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相互互动才能完成,现阶段某些教师过度强调学生中心论,这让教师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有些教师出现了不会教的情况,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大大降低,这对于语文德育教育非常不利,实际上,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相互互动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语文德育也无法真正实现,从一定意义来说,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教书与学生内心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

2、语文德育是紧紧和语文美育密切联系

《标准》特别注重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新教材也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分量(多达60%)。在语文教育中,许多老师注意了“不因德害美”,但却易犯“唯美而缺德”“唯异而求德”的毛病。于是,在玛蒂尔德身上看不到虚荣的人性弱点,取而代之的是守信用、能吃苦的光环,愚公不再是被歌颂的英雄,而是遭嘲弄的老朽……康德曾说“美是德的象征”,不以“德”作为内容的“美”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我们的语文美育中,要通过背景的介绍、人物的分析、语言的推敲、美丑的对比等审美方法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基于语文实践的语文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洞察实践内容

从大语文教育的角度说,语文教育实践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其中必定良莠并存、优劣同在。特别是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学生,从网络文学到课桌文学、地摊文学,不一而足,作为指导者的语文教师和作为实践者的学生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明辨是非,才能让德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2、了解实践主体

指导者要洞察实践主体的德育变化,适时抑扬褒贬,及时调整批纠。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也要洞察、反省自己,做到“日三省乎己”。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德育情况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如调查法、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等。

3、丰富实践形式

语文实践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可以师生合作,也可以学生合作;可以集体,也可以个人……总之,语文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进行语文德育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语文德育的实践已经在全国各个学校展开,但是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教师实践内容准备不充分,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实践形式过于单一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德育的开展效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是笔者多年时间经验的总结,仅供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炜.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J].网络财富.2009(03).

[2] 刘大伟.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8(33).

篇8

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的人,每个阶段的外在环境都对其进行着德育教育。从家庭对其进行的对与错的教育与影响到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从升入大学、参加工作到成家立业,单位、社会对其思想道德的诸多要求,我们不难看出道德教育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果没有合乎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素质,那他将会寸步难行。中专生是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处于可塑性很强的状态,很多同学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美与丑、对与错方面与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是错误的,是违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鉴于此,中专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学校管理者与教学实施者的面前了。

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说,中专生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学生,也不同于大学生。现在的初中、高中学生,他们对语文的认识,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一种外在的压力———升学。因此,不管怎样,他们对语文知识及其思想内容都要无选择地加以接受。大学生年龄较大,所受的教育时间也相对较长,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而处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专生,尤其是理工科学校的中专生,他们许多是从初中直接进入中专学校的,既不担心升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他们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这样,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作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各个学科中都蕴涵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坚持文道结合原则,让学生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就品德说品德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材料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范文,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语文学科内容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使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篇章里体会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再通过中国历代文人笔下的荷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感。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通过讲解四大发明,使同学们了解中国在历史上的伟大之所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其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从而使伟大的祖国更加强盛。

(二)注意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格在社会上指人品,在心理学上指人的个性。人格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两个基本属性,我们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和综合性。语文既是人们进行思维和实际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的思想的体现者,因此语文教学既体现其工具性,又体现其超越工具的人文性,只有这样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引导他们学习教材内容,陶冶情操,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进而培养优良的品格,塑造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学生智能的开发,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格、自信心和意志进行培养,把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寓于语言教学之中,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分析、评论、挑剔,有较高的自信心和自制力,这些都属于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从理解语言文字、结构中体验语文内在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还可以透过语言材料的学习将知识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统一,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三)形式自然,方法灵活

语文课的德育和智育应当是水融、相辅相成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重点是在“潜”字和“润”字。在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注意德育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只要一有可能就立刻实施教育,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如讨论、写读后感,或用讲授式、提问式、启发式等教学法都可行。但有一条可参考的经验,那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情动情,如讲解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其写作意图是借写梅雨潭的“绿”来抒发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之情。此文德育的渗透点是使学生体会梅雨潭的美丽,同时体会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所以在讲解这一课时,一开始就用饱含激情的语调朗读全篇文章,能使学生体会到梅雨潭的绿真是太美了,这样的好处是教师先为学生创设了美丽的心理环境,然后学生带着这种心理状态进入学习境界,祖国河山之美就全深深地铭刻在学生心中,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可以这么说,凡是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任何方法都是可行的。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篇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D-0018-01

“课标”强调教师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灵活而巧妙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课标”的这一基本理念决定了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能动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尝试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德育巧妙渗透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是死板、单调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道德价值观念,有时不仅获取不了预期效果,还很可能激发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致使他们产生语文学习“啰啰嗦嗦”、“枯燥无味”的错觉,这对于他们的语文学习活动将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渗透道德教育时,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为学生创设与其相符的教学情景,以此情景作为诱发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有效载体,相信,如此可确保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轻松获得。对此,笔者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时,一开始笔者尝试利用“母亲日常生活中对我们进行着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们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对我们深厚的爱”这一言论导入新课;可是,纵观学生脸上漫无表情的状态,笔者猜想他们平时肯定经常被动聆听上述说教性质的“母爱教育”,因此变得有些麻木。想到此,笔者决定转换一下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母亲》的钢琴曲,在缓缓流淌的乐曲中深情朗诵了歌曲的歌词“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伴随着笔者抑扬顿挫的朗诵以及静静流淌在教室的曲调,学生们慢慢陷入了沉思的世界,有些女学生甚至眼里含着盈盈泪花。笔者知道,这一情景的创设将学生带回了与各自母亲亲密互动的美好时光,使他们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意。如此,既轻松实现了母爱教育的巧妙渗透,同时,这一课堂导入方式又使学生在教材文本学习前对其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与大致了解,从而为其有感情地学习课文、提高学习效果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情景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巧妙渗透

通过分析教学实践发现,在特定教学情境的熏陶下,学生有时会在强烈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树立积极、科学的价值观念;可是,随着教学情景的结束,学生们很容易将课堂上习得的某些价值观念抛之脑后,现实生活中我行我素。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实现情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巧妙结合,即:在结束语文教学任务或者活动后,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认真分析与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上学到的正确价值观念灵活运用,进而实现以科学价值观念正确指导现实生活的德育渗透目的。同样以《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文为例,学生感受到了母亲对作者真挚无私的爱,同样推己及人联想到了母亲生活之中对自己的无私奉献与关爱,自己应当在日后的生活中关怀与呵护母亲。可是,等到这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们又回到了琐碎的现实生活,难免与朝夕相处的母亲产生一些细小的摩擦,这就需要在必要的时机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点拨与引导。有一次在浏览学生的作文时,笔者发现班上某一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今天因为一些小事又与妈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本想狠狠关上房间的门,以此向妈妈宣告我内心强烈的不满,可是,突然回想起之前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又联想起了妈妈平时对我事无巨细的照顾与呵护,我决定还是站在妈妈的角度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想象一下,假如我是妈妈,我会怎么做阅读之后,笔者在学生的日记中批示:“有人说‘母爱是天下最无私的一种爱’,相信你的妈妈不管做了什么,都是以爱你为出发点的。看到你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分析一件事,老师感到非常欣慰!同时,老师也极为肯定你良好的语文知识迁移能力,因为你能将在语文课堂上的所学所得灵活运用在指导日常生活之中,望再接再厉!”如此,就将之前在课堂上创设的德育情景同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了极为紧密的结合,有利于良好德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优良品质与高尚道德情操的树立,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一举多得。初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初中语文学科德育资源,如此,方能在促进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素养稳步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促使学生实现德与智的平衡、协调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0

小学阶段作为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为学生今后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思想性强,而且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对学生品格的形成、责任感的培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切合实际,逐步渗透都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内容仍是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不能本末倒置,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只能是以自然穿插的形式进行渗透。那么,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找准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切入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我现将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应影响正常的语文教学内容,我们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课上一切以思想教育为中心,同时也不能单纯的讲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而忽视思想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吃透教材,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处理好语文教学和德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学到既定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受到必须的思想教育,切忌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时,我除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丰满的人物形象等,还引导学生去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命的强者,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二、研究教材,确定每篇课文的德育渗透内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育涵盖面极广,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等。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涉及德育的方方面面,每篇都有自己侧重的德育渗透内容,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找到每篇课文的德育渗透侧重点,即课文内容体现的哪些精神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有了侧重点,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将每篇文章作者想要达到的德育目的融入到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德育渗透效率。另外,我们学校使用的是苏教版语文教材,课文后面一般附有著名作家的名片或者名家小故事,也可借此来渗透德育教育。

三、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明显不同于思想品德教材,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德育教育是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根本无需去刻意渗透,而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以教学语文知识为主要目的,德育教育意图深深的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采取的是间接渗透的方式。因此,在教授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渗透时,不仅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更要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品德教育的影响。比如,在讲到《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时,除了教给学生演讲稿的特点外,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四问”,让学生将“四问”抄下来,放到自己的课桌上,每天都对自己进行“四问”,让学生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四、灵活多样的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其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确定好每篇课文要侧重的德育渗透内容及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后,就需要因文而异选择适当的德育渗透方法,这样才能更具有说服力,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笔者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总结了以下几种主要的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1、在生字、新词中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需要学生认识的汉字在2500个左右,需要学习的新词也很多,老师可以在生字和新词的练习中根据汉字的来历或词义进行德育渗透,如:《推敲》中,在带领学生进行生字及词语联系的同时,引领学生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这种精神用到日常的学习和作业中。

2、在课文中渗透德育

苏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的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在作文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练习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也应作为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进行作文练习时,我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模式,而是只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亲身经历,学生的作文都是有感而发,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就可以时时刻刻注意进行德育渗透。另外,培养学生记日志的习惯也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渗透方式,因为日记是不计时间、不计数量的,是学生表达最真实自己的地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写日记时,内容多为所感所想、鼓励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贬恶扬善,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德育教育。

总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该注重内外部因素的结合,把德育渗透融入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篇11

(1)本着以学生的体验为主的原则,出于营造气氛的目的,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准备了大量的视频、图片。

(2)在整节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阅读、交流、合作活动。

(3)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课堂中安排了本学期孩子们阅读的课外读物――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的相关情节和语言作为内容上的补充;结合学生的妈妈给他们准备的文字材料和相关视频深化其对真实的母爱情感的体验。

二、课堂环节

(1)课前播放音乐《天之大》,营造氛围。

(2)正式上课前播放“孩子观察父母,学会给长辈洗脚”的公益视频,全班齐背诵《游子吟》并顺势导入新课。

(3)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通过品析语言的方式达到“体会母亲真挚的爱”这一目标。

(4)常规环节:检查预习,积累词语。

(5)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课文中体现母亲对“我”的关爱的几个小故事进行总结归纳,小组长对本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

(6)结合本学期我们初二语文组的推荐书目《亲爱的安德烈》中富有哲理性的名句,由学生来谈自己对“母爱”的认识。教师列举一组排比句,如“母爱是一块蜜糖,即使你心头苦涩,可能够甜到你的心窝里去” 等,让学生按照这个句式进行仿句练习。

(7)在本节课的结尾,给学生一个“意外小惊喜”,那就是播放之前让学生家长给孩子写的小文章和录制好的小视频,从真实的生活中真实地体验妈妈给自己带来的母爱。面对这个环节,很多学生都比较激动,他们以及来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动得纷纷落泪。

(8)在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播放了一首《爸妈谢谢你》的歌曲,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哼唱,结束了这次与“母爱”的对话。

三、课后反思

首先,针对前面的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方面所用的时间过长。学生对“母爱”话题都比较熟,耗费时间略多,就增加了“秀”的痕迹,有一点“过犹不及”的感觉。通过这次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尝试,我以后会注意对创设情境中“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精选素材,不求多,但求精。

其次,课程中安排的那个“小惊喜”并没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触动。由于我在准备的过程中是和本班的两位家长做的沟通,所以搜集到的素材具有片面性,对其他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所忽略。下次再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扩大范围,让所有学生的情感体验都得以满足。

再次,在学生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而大声哭泣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立即安抚,应该让他们自由地进行情感的流露。

最后,我想对课程的结尾多做一点说明。课程的结尾我设计的是用《爸妈谢谢你》这样一首歌曲结束,这样设计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德育或者干脆说是出于课堂手段的新奇多样的角度而定的。这样做突出了德育的痕迹,但换个角度,它与我尝试本节课的初衷――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相违背的。基于此,上述n程的结尾略有不当。

以上只是本人对德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一次粗浅尝试,对于相关方面的深入研究也已有一定成果,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教材、教参以外多多学习这些理论资料和尝试的案例,以丰富自己的课堂,从而在德育方面给予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技工学校的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已成为一种广泛现象,他们常常忽视语文学习,以求有较多的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由于语文学科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德育教育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可以利用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势必就会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通过学习语文教材,文道结合

1.1体会文字美丽,渗透德育教育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祖国的壮丽山河,灿烂的古代文明,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人物的事迹……这些深具美感的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都是“情感”的思想结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借用书本素材,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感悟文章倾泻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让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更加具体、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德育教育的熏陶。

1.2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渗透德育教育

语言文字中充分展现了文章的思想性,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景物来实现思想教育的渗透。德育因素常常在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体现,一般很少直接显现出来。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挖掘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欣赏、总结中心思想,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1.3反复诵读文章,加深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冰心在《关于散文》中说过:“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是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作品,尤其对一些重点语句的诵读,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反复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品味、鉴赏的思考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得到净化,得到升华的过程。朗读《世界上最缓慢的微笑》学生感受到人间有大爱;朗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时,一位穷画家因为施爱而充满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友情感动着每一位学生。

所以只有坚持了文道结合的原则,那么“教书”和“育人”就可以同时进行。

2.多读书,在文学作品中感悟做人道理

如果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只是通过课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效果很难体现。教师在立足于教材后,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具有向学生推荐好书的责任。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而接受文学的熏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通过阅读书籍,人的感情也会受到书籍影响,这对于学生的思想进步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通过阅读关于自然美景的描写,领略人性的美德,这样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也能得到思想道德的培养。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认识到书籍所展现的生活现实,从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这样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还可以受到德育教育,一举两得。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做人的道理,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德育教育。在学生读书后,教师也应定期开展读书会,让学生自由交流读书心得,在交流读书心得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勇敢陈述自己的观点,尽管看法可能会很幼稚,但这是自我教育的第一步,因此学生一定要展现自我。通过自由表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等,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情景教学,增强德育教育感染力

3.1开展活动,培养真挚情感

教师在课余时间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演讲等。目前的技校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优秀篇目,为同学们提供了接受文化熏陶的机会。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在讲解语文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时加入情景教学,利用巧妙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作者背景的讲解,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分析等都可以互相渗透,相辅相成。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这样他们就能在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的同时,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有相应的了解,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也可以渗透到学生中去,进而得到思想教育。学生在表演中通过实践活动受到教育,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3.2利用多媒体技术,烘托氛围

科技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也可以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学作品的特殊时代背景中。在多媒体营造的强烈的氛围中,去感受课文的内容,更易使学生产生思想共鸣。此外,开展古典诗歌朗诵活动,也能激励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有助于今后的发展。学生亦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

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真挚情感

4.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应努力和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展开平等的心灵对话,时刻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有博大的胸怀,容得下性格脾气不同的学生;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拉近师生心理的距离,这样的老师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向你学习的兴趣。

4.2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所谓“业”要“精”,“道”要“深”,老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时,教师应该首先为先行者,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榜样。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言行不一致就会失信,这样的老师,无论道理讲得多么深刻、多么生动,学生都难以接受。这就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高尚的人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老师长期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就在此自然而然地形成。

5.结语

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把陶老的这句话作为技校语文教学的方向。技校教师身份较普通学校教师更特殊,因此更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教书和育人巧妙结合。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更多的学生就能够成为品学兼优、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