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2-02-19 07:25: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生心理健康

篇1

智力正常时中学生从事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是他们与其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心理保证,是衡量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把学习看成是负担,乐于学习,求知欲很强烈,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探索问题的兴趣极为浓厚,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而不是三心二意。他们能充分发挥智能,努力获取优异成绩。

心理学工作者通常用智力测验的办法来衡量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以智商(IQ)表示只能的发育水平。一般认为,智商在70以下的称为智力低下,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即心理不健康。

(二)情绪饱满适度

情绪饱满稳定,反应敏捷适度,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人的情绪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当人的需要获得满足时,便产生积极情绪,表现为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反之,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如焦虑、忧伤、沉闷、愤怒、恐惧、不安等。积极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而消极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不同程度的失调,如果长期积累会使心理失去平衡,以致发生机体的某些病变,从而有损于身心健康。

情绪丰富是青年学生的突出特点。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情绪饱满。他们往往性格开朗,即使是遇到困难情境,也保持乐观情绪,而不是消极沉闷,寡欲不欢;心境的基调轻松愉快,会学习,会生活,并从中得到乐趣,而不是沮丧悲观,郁闷苦恼;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敏捷适度,能很快接受新事物,而不是消极滞钝,或者是激进失控,不再一些突发事情面前惊慌失措,不为一时冲动而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情;情绪稳定而沉着,能把握住自己的情感,即使是遇到挫折和失败,也能用理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时常起伏波动,喜怒无常,犯“冷热病”,成功时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败时垂头丧气,郁郁不悦。

(三)自我认识正确

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是使自己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保证,是自我心理完善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乐于独立思考,常常借助先进人物和自己周围的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解剖自己。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比较清醒的、合乎自身实际的认识,能够较全面地认识和估价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爱好、气质以及在社会和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并能据此安排生活和学习,在学习、社交等方面能做出正确选择。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既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追求力所不及的目标;也不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而放弃力所能及的目标。他们能够自尊自强、谦而不卑、扬长避短。

(四)人际关系和谐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与亲朋好友的关系,与领导同事的关系,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等等。这种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是人们在群体交往过程中,由于相互认识和相互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们在群体生活中,情感距离和相互吸收与排拒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或者在心理上相容,或者在心理上相拒。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满足各种生理需要,而且可以满足精神需要。一个人善于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会使交往的需要(不愿被孤立、被隔离,需要别人关心,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的认可和接受,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合作。)得到满足,从而带来一种存在的安全感,可以有助于个人的进取和发展。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生活、学习、工作,可以避免引起不安和焦虑反应,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

中学生的交往需要十分突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总是喜欢与人交往,寻找知音,建立友情,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接触他人时持积极态度,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对老师、长辈尊敬,有礼貌,对同学信任、谦让、诚挚,对儿童和残疾人表现出同情、尊重、爱怜和热心帮助。而不是持消极态度,表现出冷漠、轻视、畏惧、憎恶;在与人相处石油合作精神,相互关心,相互容纳,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而不是自私自利,孤傲自恃,格格不入;在交往过程中既能悦纳他人,也能娱悦自己。

(五)人格表现统一

篇2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要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总结中学生心理特点如下:

1.情绪。包括焦虑、强迫、抑郁、烦躁。具体表现为:厌恶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乏力,听课不认真,不认真做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产生了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怒,依赖性增强。

2.行为。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大多都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控能力差。以前学习良好,成绩不错,后来受心理成长因素的影响,学习中表现为学习困难,上课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下降,复杂的题目无法集中精神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上课摆弄物品或发呆、思想不集中等。

第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学习、生活缺乏积极性,上课不愿回答问题,身体困乏,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第三,品德标准不明。现今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与品行标准不明有很大的关系。行为违反无法控制,思虑不周,如说脏话、打架、说谎、偷东西、抽烟、喝酒、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

3.生理。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人生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无论在身体的形态上、机能上,在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上,还是在肌肉力量上和运动能力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生理上的这些发展又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学时代是人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人既有别于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其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心理的迅速成长和发展。中学生的生长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积极、进步的变化又有消极的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身体形态和技能上,在急速的发展中往往会产生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便会产生不良后果。这一时期被德国心理学家称为“暴风雨时期”,美日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

1.行为。中学生行为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为主,并由经验转向理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上;在面临问题时能够较快地从根本上抓住矛盾焦点,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

2.情感。中学生的情感丰富,高亢而热烈,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体验比小学生深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由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在异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

3.意志。中学生意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几个心理品质上,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做出意志决定和努力;在果断性上有了显著发展,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4.人生观、价值观。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中学生开始对人生及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

5.道德品质。学生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它们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密不可分。道德认知表现在道德思维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建立上;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而引起的主观的内心体验,它伴随着道德认知的发展而加深;道德意志表现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排除困难的决心。

依据我国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尹邓安 谢慧敏 尹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08月。

篇3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前来咨询时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不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信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瘭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们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我们在咨询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孩,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

其二、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这在中学生中虽不普遍,但也不罕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有位高三的女生,学习很好,人也很聪明,学校还想保送她上大学,可她却与一个比她大10岁,且已有家室的男子同居了,而且说到她这么做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感情”。虽然,从理智上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日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还有位学生恋上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喜欢他,整日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外,还有一些恋你妒母,喜欢同性成人伙伴等畸恋现象,这充分说明中学生的情感问题并不简单。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头况,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睦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

1、引导学生合理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伯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篇4

1.引言

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指依据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定一系列游戏并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创新,使之系统化、逻辑化、形象化,达到改进不良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使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游戏。心理游戏作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一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使用由来已久,但是在国内的使用才刚刚开始。很多一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了心理游戏,对于心理游戏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获得了众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致认可,但是检索国内学术期刊却未发现关于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游戏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的,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因为游戏可以让人在无压力环境中自由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它是打开人们心智枷锁的重要方法。心理游戏进入中学校园,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各种游戏,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从而打开自己的心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相较其他方法更为有效。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巨大,没有时间参与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中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个体的人生价值观。

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有关心理游戏的实证研究,因此开展此研究对于确认心理游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推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初测时在安阳市随机选择初中与高中各5所,其中各包含有1所重点中学和4所一般中学,每所中学选择4个班级(高三除外),共1480名学生进行测试。其中男生701人,女生752人,初中生792人,高中生661人。再次施测时测试了139人,男生61人,女生78人,全部为高一学生。

2.2测试工具

采用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问卷共60个题目,包含10个分量表,分别是: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采用5级计分,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总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

调查中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全部由讲课组中具备问卷调查经验的心理教师主持调查,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时间为20—25分钟。

剔除无效问卷后,初测有效问卷1443份,再将有效问卷数据全部输入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3.结果

3.1安阳市初中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测试结果看,安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完全正常者737人,占51.07%,轻度心理问题的有579人,40.12%,中度心理问题的72人,占4.99%,重度心理问题的55人,占3.81%。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调查结果看,女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比男生稍高,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而女生在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敏感这几个因子的得分上要比男生高,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女生比男生有着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更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

比较初中生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会发现,10个因子,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要比初中生高,且统计上差异显著。说明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2心理干预后三个班的测试结果

我们在初测后的结果中选择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初测时心理健康水平接近的三个班级,三个班级全部都属于高中一年级,分别在三所不同的高中。在三个班级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实施心理干预的两个班级都是每周三下午上一个课时的心理辅导课。第一个班级进行以各种心理游戏为主的团体活动,第二个班级的心理辅导以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第三个班级以心理健康教师生病为由不进行任何干预,学生上自习。三个月后,再次进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三个班级初测与再测结果

注:表中数字全部为人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初测时相比,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辅导和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班级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明显改变,而未做任何干预的对照组班级的心理健康水平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辅导效果要好于以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

4.讨论

4.1安阳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发现安阳市大多数中学生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其他研究基本符合[1,2],但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全国来看处于较低水平[3,4]。而且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与有的研究不太一致[1],但女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与情绪有关的方面,这显示女生相对男生更情绪化一些。在对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对比中,发现高中生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很多研究的共识[5,6]。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高中有着明显更重的学习压力,学习的竞争,父母的期望都是造成心理问题的诱因。

4.2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游戏对心理健康的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7],这早已在国内外取得共识。只是有些学者对此还认识不足。要强化心理游戏的治疗效果,必须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心理游戏,比如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就适合于增进大家交往的心理游戏;对于有自卑感的同学适合于“优点轰炸”等这样的心理游戏。要发挥心理游戏优越性,在做游戏时就要注意一些事情,比如同学之间的相互“找优点”要真诚,要是实实在在的优点,不要说假话恭维别人。

5.结语

本研究发现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健康辅导效果是最好的,要比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效果好得多,这提示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别于一般文化课,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多搞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应用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健康,这样效果最好。本研究显示心理游戏效果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样本班级的心理问题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重度极少,几乎没有。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心理游戏是不能代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特别是重度的心理问题。对于轻度和中度的心理问题,心理游戏有着巨大的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健等.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3(03):310-312,316.

[2]崔建平,孔礼战.河南省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4):13-16.

[3]马丽,辛秀娟.银川市示范和非示范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9(08):761-762.

[4]邓厚才等.贵阳城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01):55-57.

[5]徐立峰,卢卫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76-79.

篇5

马加爵案件爆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赴云南,对该案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还专门围绕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经过认真分析后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性格特点,和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他“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据了解,马加爵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心理严重,不爱说话,缺少朋友,闲暇时最喜欢上网欣赏暴力、恐怖、,沉迷于小说,报复心特重。该案件暴露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偏差。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当前在中学生中间还存在着如下不健康的心理:

抑郁心理。这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失常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抑郁心理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焦虑情绪,内心孤独而无助;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常常因考试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症状。因此,抑郁心理必须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封闭心理。封闭心理主要是指中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轻易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有这种心理的人表现为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其主要特征是关闭性。他们往往很少与人交谈,常常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封闭心理如长期得不到矫正,往往严重影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造成彼此间的心理隔阂,影响人际交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焦虑心理。这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一般来说,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即将发生时,会产生焦虑反应,这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焦虑程度过于严重时,就会产生焦虑异常心理,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对学生的身心、学习和生活危害较大。在焦虑心理的阴影下,学生常常被老师热烈的升学期望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得透不过气起来,惟恐自己出错,稍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而有负罪感。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就会紧张不安,怕这怕那,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

脆弱心理。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和生活中稍有不顺,就会陷入消极的心境中,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来对待。在积极的方向上,他们自卑,意志力薄弱;在消极的方向上,他们自负,意志力畸形发展。在模式单一、思想统一、步骤统一的教育中,由于对学生包得过多、过严,从而造成学生依赖性太强,面对打击,或是极端反抗,或是逃避,或是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诸如逆反、猜疑、恐惧、任性、懒惰、冷漠等都是中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危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造成中学生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努力寻求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对矫正中学生心理疾病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

2.1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所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并存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同时他们又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他们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因而,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认识不足,再加上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不足。由此,致使许多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2.2考试压力过重

中考、高考时,有的考生因过度紧张,开考时,手一直哆嗦而无法答题;有的头昏脑胀,大脑一片混乱,严重考试失常。这些都是过重的升学考试压力造成的。而这种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一次考试不理想,家长就粗暴地训斥,严重伤害子女的心理健康;学校为了抓升学率,考试排名次,给学生带来紧张、不安甚至羞愧心理。有的中学生成天担心考不好,心理不得安宁,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习。

2.3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许多家庭出现异常变故,给中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利影响。比如有的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沉重打击,有些学生因此变得内向、自卑、寡言,对人失去了感情,甚至痛恨社会;有的父母关系不和,甚而出现家庭暴力,让孩子内心痛苦不堪,从而产生异常心理。

2.4家庭的过度“呵护”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许多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自小备受家庭的爱护,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重,成天比吃比穿,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无心学习;有的独立能力弱,依赖性强,不能承受一点打击。

2.5社会的复杂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现象更加复杂多变,的书刊、录像、网吧、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思想的侵蚀等等,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商不顾道德和良心,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许多学生在的书刊、录像和黄色网站、暴力游戏的诱惑下,丧失了人性,跌进了万丈深渊。

3塑造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目前中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去疏导。所谓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发挥学生潜能,适应环境,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及自我挖掘能力的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工程。因此,它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教育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应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扰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具体而言,我们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矫正呢?

3.1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入,思想政治学科对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政治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找出心理偏差,探讨对策,制定矫正心理问题的计划,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3.2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坚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中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疏导学生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协助学生,改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的自我修养。如可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使其心理素质健全起来;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及时解答学生心理问题;还可定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直接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疏通学生心理障碍。

3.3以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吕志范老师说:“教师职业需要你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信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公正无私的爱,会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有例可证:罗森塔尔到某学校找校长任意选八名学生,推测他们前程远大,教师对他们倍加关爱,这八名学生进步率达23.7%,而其他一般学生只有7.2%。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篇6

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所处的社会学校、家庭的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21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冲击,使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升学压力、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造成中学生心理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当代中学生不良事件频发,这使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为了能够提升中学生的总体素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学习问题

中学生产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属于学习上的问题,如今中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从而造成学生精神不振,严重的导致学生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不振、失眠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1]。中学生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中学生不爱学习,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中学生也出现了厌学情绪,同时中学生还存在一定的考试前焦虑问题。以上中学生存在的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方法等方面影响,学生不仅面临学习压力问题,还面临以后升学难、就业难等难题,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升学有绝望的感觉。这些情况一一反映在中学生的学习上,造成了中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2人际关系问题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有人际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中学生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除了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外,还想得到同学的接纳,在班级中有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希望得到同学、朋友的信任和理解[2]。若中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那学生自身会感觉到孤独感,要尽力去维持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但是具体又不知道如何去做。其二是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中学生与老师之间问题的大多原因是老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造成了学生压抑的心理,从而对老师产生攻击和言语。

1.3青春期心理问题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包括青春期心理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青春期闭锁心理,主要表现为中学生外在的表现和内在心理不同于一个整体,中学生闭锁的心理问题主要在中学生消极心理下存在,中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下,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意与任何人进行交流。其二是中学生青春期情感激荡问题,这种激荡的情感往往会使中学生内心激动、兴奋或难过,但是表现出来较为平淡,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和秘密想要与人倾诉和分享,但是遇到家长和教师的询问,又变得缄默不言,这种中学生心理情况若是得不到教师家长及旁人的理解,中学生会出现焦虑、抑郁的心理。所以说,当中学生这些心理问题出现时老师及家长要理解中学生,不能够对其进行一味指责,要给予适当的包容。

2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2.1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生的学习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自己掌握一些自己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本质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讲解课,也就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课程[3]。其二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对中学生的训练操作部分,主要包括中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学生之间的互相询问,这样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排解心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如何有效发泄痛苦,克服自卑问题,在有负面情绪存在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发泄不良情绪,帮助中学生树立自信心,利用有效的心理调节手段调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2设立热线信箱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许多心理问题都不想告诉老师、家长和同学,在这种情况下在学校中设立热线信箱能够与中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方式能够让不善言辞的中学生也能够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建立信箱既能够免去中学生害羞的顾虑,而且还能让中学生在信中将语言组织的更加准确严密,陈述问题的重要性,让老师能够根据信条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4]。

2.3设立心理咨询室

现如今中学生对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急切,所以说在学校中建立心理咨询室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时代在不断发展,心理咨询室开展的服务已经能够帮助一代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中学生从一开始面对心理咨询产生的试探性心理到如今能够大方向心理咨询师吐露自己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开展的心理咨询服务已经成为现展的重要趋势[5]。心理咨询若想取得有效的成果,在咨询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心理咨询老师应该注重保密性的原则,这样能够与学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心理与情感进行交流。有时候心理咨询老师要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指导关系,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这样能够适当消除或减轻学生负面情绪,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情绪,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4全面心理宣传

现如今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平时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关系,有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是家庭问题的表现。所以说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原因制定详细的矫正方案,实施有效的处理措施,对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过程中取得家长的配合和认可,在学校心理教育过程中要获得家长的支持,这样才能够在家、学校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

3小结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如今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如今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人才培养的过程是艰巨的,所以说要培养人才良好的心理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让人才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正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很多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在各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许多中学生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也投入了竞争中。一些中学生受到了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心理问题,所以说为了中学生健康的成长,需要格外关注他们心理问题,发生问题后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和劝诫,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更生,葛爱莲.社会文化适应对进城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4(9):7275.

[2]李强,李凌.用社会营销理念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可行性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2):886890.

[3]李莉,杨玉宇,张燕,等.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视角[J].学术探索,2017(8):150156.

篇7

1 引言

心里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对父母、同学、老师以及对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2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份报告曾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我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心理承受能力弱。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提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危机感。

2.2 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和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越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2.3 缺乏意识和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缺乏毅力,在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2.4 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它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它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如何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①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②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③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3.1 家庭环境因素: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很大作,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孩子的心理素质形成有极大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能力也会更强。相反家庭破裂,父母不合,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将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孩子养成孤僻,难以交往的性格。

3.2 社会负面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在社会大环境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出现一些病态和人格障碍,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

3.3 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和计划性。然而,在目前学校教育中,某些地方应试教育十分严重,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加班加点,强烈地刺激着中学生幼稚的心灵。

5 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中学生思想健康最适合的场所,学校可以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5.1 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要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的跨世纪人才,学校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2 学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确定人生目标,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自信、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5.3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各科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策。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评方法。

篇8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1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1-043-02收稿日期:2011-10-1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可能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具有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 ;3.作用的全面性;4.内容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而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存在共性,针对这一特点,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地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9

1、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湖北省咸宁地区某公办初级中学240人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4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229份,有效率95.4%。其中,男生100人,占43.7%;女生129人,占56.3%。

2、工具

焦虑抑郁量表

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中的焦虑抑郁分量表。要求青少年报告最近半年以来自己的情绪体验状况,如“我感到寂寞”、“我神经过敏,容易激动或紧张”等,采用三级评分,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3表示经常。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水平越高。

3、施测程序

由心理学专业学生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向被试讲解问卷填写的要求,强调回答的真实性、自主性及完整性,并向被试承诺对其所填信息严格保密。测试前表示知情同意,征得老师和学生的同意;学生自愿选择填答问卷,在填写问卷过程中若有疑问可举手询问主试,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并致谢。

4、数据处理

剔除无效问卷后,原始数据录入在Excel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进行。

二、结果

1、中学生焦虑抑郁得分见表1。

表1 中学生焦虑抑郁得分均值和标准差

2、中学生焦虑抑郁状况的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

由表2可知,焦虑抑郁得分上男生显著低于女生。

表2 中学生焦虑抑郁状况的性别差异( x?s)

注:* p < 0.05,** p < 0.01,*** p < 0.001。

2.3中学生焦虑抑郁状况的年级差异见表3。

表3 中学生焦虑抑郁状况的年级差异( x?s)

注:* p < 0.05,** p < 0.01,*** p < 0.001。

由表3可知,中学生焦虑抑郁的得分年级差异显著。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然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3、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4、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5、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因素。从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更强。

(二)社会负面因素。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影视宣传、文化娱乐随处可见暴富和暴力,计算机和网络又轻而易举地提供给中学生容易成瘾的暴力和赌博的游戏,使他们陶醉于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虚无世界中,从而更不愿与世界交往,甘愿独处于封闭之中。在社会大环境下,酒吧、游戏机房以及随处可见的网吧等等,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家庭教育方面。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通常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

(四)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对少数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应耐心的启发诱导,而不能动辄批评指责,甚至把他们当成典型的例子张扬,致使这些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

(五)社会环境治理方面。教育体制要改革,要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要真的“减负”,要让我们的孩子活得轻松些,使他们能有精力突发奇想、展开幻想,去搞科研、搞发展,让他们去实现祖国飞速发展、繁荣昌盛的中国人的愿望:影视宣传、文化娱乐网络世界的病毒要下大力量、下狠心快速查杀,否则后患无穷。

四、总结

青少年做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既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情绪多变、情感冲突的时期。因此,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帮助青少年学会心理调适,社会适应,才能真正地实现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美好和谐!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季成钧,《家庭教育学》,南方出版社,1998年4版

[3]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篇11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心理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学生的心理检测,发现:“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12%的学生有心理缺陷,28%的学生有心理失常。”

一、现时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1.成人化的情感表现。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致使青少年过早发育,情感成人化,在这一时期,性意识也慢慢增强。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会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青春期的生理虽已成熟,对异性感兴趣也无可厚非,但这一时期的思想、心理、智力、认识能力都未成熟,如果放任自己的情感冲动,像成年人那样可能贻误青春美好时光、荒废学业。

2.心理承受能力差,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风险和挫折是人生中难免的事,敢冒风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天真幼稚,心理很脆弱,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情绪容易低落,易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但是,如果一开始他们就身处在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群体中,可能他们的成长会好很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问题是周围是一群同类的孩子,都是一群自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生活,造成自我调控失去参照,因而在读书和生活中,缺乏意志、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3.学习、处事情绪化,缺乏必要的同情心。一些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诉:“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相处。”一些学生每天的生活就是“家——学校”,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上网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说话”、“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玩”。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一有不顺心、委屈,就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4.自私自利,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面对家长的“分数”、“升学”等过高的期望值,学生精神压力大,只能“两耳不闻事、埋头只读书”,造成思想封闭,意识狭隘,在家中,只要孩子成绩优秀,不管任何要求都会被满足,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学习中、生活上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我,缺乏包容,对强于自己的同学常嫉妒,对失信于自己的同学甚而进行报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他们这时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异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驱使下,逐渐产生性意识,有性的冲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中学生对这种迅速成熟带来的巨大生理和心理冲击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对异性表现出眷恋和向往,但又不知道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于是可能会产生悔恨、恐惧、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进行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早恋心理调适等就至关重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状态,不要恐惧害怕,而要坦然地接受,更好地与异性同学交往。

2.要学会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情绪变化强烈,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激情状态能使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成长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教给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改善环境法、深呼吸放松等简单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

篇12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每个人的情况有千差万别,所以我们不能像测量血压或体温那样划出一个心理健康与否的明确界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能正确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自卑、不自亢;能正确对待别人、善交友,也就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时,善意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自信等)多于敌意的态度(如怀疑、嫉妒、憎恶、厌烦等);能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热爱学习和劳动。有人说,工作、劳动和学习对于心理健康之重要,犹如身体之必须维生素、饮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即使体格再健壮,起精神也是空虚的;能正确对待环境,适应能里好,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总在不断变化之中,秋去冬来,人们应当调整自己的衣食住行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要改造自然首先要适应自然,对待社会环境也是这样,面对客观现实要分析哪些是需要改变和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可能或暂时不可能改变的,以此为依据来决定自己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如能做到以上四个方面,他就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另外:这四条“正确对待”即可以做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以做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这里是标准和方法一体化了;心理健康同时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没有止境。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从我们在咨询活动中了解到的情况看,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类

1、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生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表现为两方面:

(1)现在,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们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听说有一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讲课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她向老师们咨询时痛苦地说:“几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失望充满了大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仍出去。”现在很多这样的问题学生,我们侨中肯定也有,我们调查也有一些学生有这样问题。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尔还可以给一些同学以辅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又会感到头疼,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因恐惧就紧张的地步。

(2)中学生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厌学,成绩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说:“每当听到看到考试作弊时,自己心里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好时又会埋怨老师不会教,有偏见,觉得学习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学生在同学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读了。还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而常被人讥笑而不愿上课;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2、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这也是中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

(1)与老师的关系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由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过多的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的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我们访问到一位学生干部,他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老师批评你不负责,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吵起来,老师首先批评班干部,所以觉得十分委屈。生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平”的,认为老师“轻视、忽视自己”的……。都反映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交友方面,固处理不好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时常因为同学间的争吵,打骂而深深受伤。还有就是同学们之间的互相怀疑,互相指责不能相信而使双方都很苦恼,想和好但又很气愤很矛盾。可能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你两个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而你夹在中间很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怕甲不理解,最后可能你双方都不交往,但内心又不想失去朋友,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大福分同学说,在遇到问题要谈心时大都去找同学而不是父母,可见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有点紧张的。主要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为什么现在离家出走的孩子越来越多,都是因为父母暴力,家庭关系不和给孩子造成损害产生的。有写父母经常吵架,孩子经常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他们心里会产生矛盾、苦闷、厌烦;父母行为不良,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3、情感、早恋问题

中学生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漫漫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一蹶不振,单恋的烦恼等等。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这其中就包括性心理不健康。中学生性心理不健康表现在好几个方面。如有的中学生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发生,甚至犯罪。在中学生当中发生同性恋也是宾出的表现。中学生性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有学校的原因,更有家庭的原因。研究表明,父母长期不和,孩子积极健康的情绪得不到发展,消极情绪发展的结果必然会使孩子寻找“精神刺激”。

三、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开导

1、中学生应该报纸开朗、乐观的心态,不要沉默少语,积极和同学老师交流,谈心,有事要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担,不要总往心理藏。

2、中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社区举行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提高、磨练自己的意志,沟通能力。且要在学习生活中表现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乐于助人。

3、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可以去找心理咨询师咨询或找同学、老师、父母谈心,倾诉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沟通。

4、要净化社会风气、校园风气、斩断各种不良源头,对引诱中学生干越轨或非法事的坏人应该绳之以法。

5、学校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抓好教师的心理教育。要在各中学建立心理咨询门诊,有计划地对中学生开展心理秒年克秒年个知识讲座;要积极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

6、家长要学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改变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支持孩子与同学们积极交往。当觉得有必要时,应该积极带领孩子去心理咨询专家那里接受咨询,不要耽误孩子们。

7、中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缺点、优点。而且要远离自卑等不良情绪,要对自己给与肯定的评价。还有要交些知心朋友,保持那真挚的友谊,那财富。

四、对中学生的建议中学生就像早晨的红太阳,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

我们身上的责任可不轻啊!中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关系祖国的未来发展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振兴。我们现在是学生,当然要学习功课,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但是我们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如果有一个电脑人才,他不懂得出来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而是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使电脑大批瘫痪。这样的人国家、学校培养他,他却做损害人类的事。国家培养这样的人有怎么用?所以说,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了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希望同学们个个都能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马颖,刘电芝.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74-79.

[2]甘雄,朱从书.初中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J].教育浏贡与评价,20l0,(4):42-45,37.

[3]宋灵青,刘濡德,李玉环等.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282-2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