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4: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科技发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科技发展论文

篇1

一、科学技术活动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方面享受科学技术发展所到来的文明成果,同时也承受着与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的令人不堪忍受的沉重代价,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价值理想相背离,成为一种超出科学技术本身而具有负面社会效应的社会问题。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针对科学技术发展所到来的伦理问题已经产生的负面社会效应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它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二、科技伦理问题的表现

1.网络技术对科技伦理的冲击

(1)网络技术的概述。网络技术是以计算机信息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为载体,最大范围提供信息服务的一项新兴先进技术。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具体形式,也是计算机技术的新的发展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起,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已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观念及生存方式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网络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现有的社会伦理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网络技术所引发的隐私权、知识产权、国家之间不平等、非人性等伦理问题,人们有些不知所措。

2.伦理问题及反思

(1)隐私问题得不到保护。网络主张系统要开放,符号要通用, 强调言论的自由与人际关系虚拟沟通, 鼓励追求“真实”与张扬“个性”。作为它的结果,这也会使个人的隐私权被剥夺, 私人生活价值受到贬值。面对电脑黑客无孔不入的盗窃行为,信息的安全性就显得岌岌可危,人们往往在不知情中就受到损害,因而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据专家分析这种侵犯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对个人隐私的直接侵害。第二对个人隐私进行多手传播。第三对个人信息进行歪曲。

(2)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知识产权被定义为: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又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商标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组成的工业产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的版权(著作权)两部分。据专家研究,网络使用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知识产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给侵犯知识产权的界定也带来了困难。第二, 有形载体的“无形化”, 使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和物质化不再明显。第三,在网络上有无产权的信息是难以分辨。

2.生物技术对科技伦理的冲击

(1)生物技术的概述。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分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这些技术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相互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是通过其中某个技术的发展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例如“通过基因工程对细菌或细胞改造后获得的工程菌或细胞,必须通过发酵工程或细胞工程来生产有用物质。”按照现代生物技术的目的和用途,还可分为诸如医学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军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

(2)伦理问题及反思。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它在为人类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产生社会问题。转基因生物产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当人体食入转基因食品,就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目前已经出现了饮用转基因大豆豆浆过敏、转基因西红柿导致过敏、坚果作为基因被导入其他生物引起人体过敏等现象。在进行转基因作物实验时,较为常见的标记基因是使用抗生素抗性基因来充当,这也有可能让人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转基因微生物有可能会与其他生物进行遗传物质交换,这样就会增强有害生物的危害性或产生新的有害生物,导致疾病流行。转基因生物可以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生物多样性。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抗盐碱、抗病毒、抗害虫作物的同时,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甚至一些物种会灭绝,还可能会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当转基因植物大面积种植时,由于转基因植物病毒载体使用可能导致病毒基因在全部细胞中普遍存在,它的重组风险比普通植物要高出许多,将会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春秋.当代生命科技的伦理审视[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篇2

(一)从事农业劳动的素质比较低

目前在我国的总人口中,农民占到了9亿多,有一大部分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基本上都是文盲和半文盲。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对农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农民的素质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从上表对农业大省河南省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农业人口中的老龄化非常严重,这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因为到城市打工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集中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文化程度。老龄化和文化程度较低都对我国推行农业现代化非常不利。

(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新技术推广存在较大风险

在我国的农村,尤其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目前采取的仍然是粗放式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致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等自然灾害加剧,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成果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研究成果的转化上发展缓慢,许多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无法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基础从事工作的科研人员较少,没有健全的机构组织,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研队伍。因此在农村推广新技术存在很大困难与风险。

(三)农业现代化的投入较高,存在着金融风险

在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含量大都已经达到了80%以上,基本上已经全面实现了良种化,喷灌和滴灌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在一些大型农场里,遥测、遥感和计算机控制拖拉机技术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在农民中的普及率也很高。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进行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在建国初期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并且采取了“剪刀差”经济政策,农民的原始积累比较少,而且由于我国的农民福利制度相对落后,农民要在教育、儿女婚姻和养老问题上花费大部分资金,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短缺。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原有的设施陈旧。由于长时期无人维护和修理,以农田水利为代表的许多重点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陈旧老化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二是管理混乱。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经营分散,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存在只用不修,缺乏管理等现象,这种混乱的现象急需规范。三是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靠天吃饭的意识仍然比较强,不愿意对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农业设施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四是农业生产中所需的农资和农机具的装备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障碍。

二、政策性科技保险市场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一)政策性科技保险保险的“需求不足”

农业现代化可以解决我们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甚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农业发展好了,整个社会都会受益;同样如果农业发展遇到了问题,受损的不仅仅是农民,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农民购买政策性科技保险这种“产品”、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从而保证整个农业经济的良好运转,这样就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向受其好处。因而政策性科技保险属于一种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这种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农民对政策性科技保险需求的正外部性。城市轨道交通“消费”的正外部性,表现为市民购买城市轨道交通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而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出现了差异,从而导致正外部性产生。农民购买政策性科技保险进行“消费”的边际私人收益为MPR,整个社会从全国人民“消费”政策性科技保险中可以得到收益,我们把它称为边际社会收益,记为MSR,MSR大于MPR.。农民“消费”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边际私人成本为MPC,而整个社会的边际成本为MSC,从图中可以看出MPC大于MSC。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农民和社会分别确定出了自己的最佳均衡量Q1和Q0,结果农民的的最佳“消费量”Q1小于整个社会确定的最佳“消费量”Q0,政策性科技保险出现了“需求不足”的现象

(二)道德风险导致的市场萎缩

委托人和人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在推行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过程中,由于作为投保人的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道德风险。当保险合同签订完之后,取得保险合同保障的农户可能投资于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或者是在经营中不再像签订合同前那样精心管理自己的项目。所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情况,如果参加投保的农户投资的项目成功,他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而保险公司只是获得固定的保险费收入。但是如果投保农户的投资如果失败,保险公司就要支付很大的赔款,而投保农户可能仅仅承担很小的损失(在下图分析中,为了方便我们假定损失为0)。因此从参加投保政策性科技保险农户的角度来讲,如果不遵守合同,投资于那些风险大的项目获得的收益的期望值要高于投资于保险合同中规定的那些风险小的项目获得的期望收益。所以道德风险产生,保险公司的风险变大。农户获得保险合同后,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可以获得5个单位的收益,大于投资于合同中规定的低风险项目获得的4个单位的收益,收益大的原因就是上面分析的:违反保险合同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一旦成功获得高收益,失败的损失却很小。因为现代化农业的风险和资金的需求都很大,所以我们假定如果得不到保险的保障,收益为0。因此,对于经营高科技农业项目的农户来说,占优策略是选择投资高风险的项目。那么对应于农户的高风险项目的策略,保险公司的占优策略是不承保。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博弈最后的均衡结果为:(投资高风险项目,不承保)。由于道德风险导致了政策性科技保险市场的萎缩。

三、政策性科技保险产品的设计

(一)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设计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例如新品种的培育、新技术的研究等,这个过程一般耗时非常长,而且投入非常大,如果成功,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失败,所带来的损失也同样非常巨大。正是由于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贷款,这样就会使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因为资金的短缺而无法开展。如果保险公司在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上提供一定的保险服务,就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1)由科技创新项目的贷款申请者支付一定保险费,如果项目失败则保险公司负责归还银行的部分或者全部贷款。(2)保险公司作为担保人,直接给高风险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信贷担保。保险公司可以收取担保费作为保费收入。(3)保险公司与科技创新项目的信贷申请者共同分担风险,最后共同分配项目的利润。

(二)针对农户经营农业新品种或采用新技术时的风险进行产品设计

目前我国农业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的推广率都很低,因为我国多年来的传统小规模的农业耕作模式制约了农民的创新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在进行良种推广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这些问题的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害怕打破传统的这些创新会带来损失,而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又太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保险产品设计:(1)针对某种农作物新品种或新技术在某地区推广实验阶段的风险进行保险。保险公司可以联合种子公司或者科研单位与农户共同签订合同,如果出现风险,则保险公司和种子公司或科研单位共同支付农民损失。具体损失支付比例,保险公司和科研单位可以共同商定,可以采取损失与将来利润挂钩的形式。(2)保险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农民支付保费,如果发生损失保险公司赔付。保险公司也可与农户签订与利润相联系的保险合同。

(三)对农民购买农资及大型农机具的贷款进行保险

在进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购置一些昂贵的农资及大型的农机具,通常农民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于道德风险的原因银行通常不愿意进行贷款,保险公司可以对此进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农民购买保险,由保险公司作为担保人对农民的贷款进行担保,如果农民发生还款困难,则保险公司进行还款。这种方式要由政府的优惠政策或者直接的资金补贴。

四、开发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性科技保险应注意的问题

(一)政府应当对政策性科技保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的好坏对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正如前面的分析,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农业现代化展好了,受益者不只农民,而是整个社会,如果我国的农业发展不好,受损的也不只是农民自己,会涉及到全社会。由于政策性科技保险保险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所以如果科技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其攻击和需求完全由市场决定,则必然导致供给不足或者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实行政策性的科技保险,必须由政府主导,由国家政府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政策上的引导。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法律手段、税收杠杆、行政措施等来搭建保险体系,使科技保险真正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

根据以往的经验证明,在农村推行的保险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的意识问题。农民对保险的认可度直接决定着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要想在农村顺利开展农业科技保险必须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在农村开展科技保险,农业当然也是主体。为了改善当前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的现状,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海报、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

篇3

2主动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应以创新力作为核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属于结论性教学,老师所讲内容都是“定论”,没有给学生留出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会或不敢对教授的知识提出疑问,缺乏创新性思维,难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1976年3位加拿大学者在美国创办《医学假说》杂志,他们在发刊辞中指出:目前几乎所有医学杂志刊载的都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证实性文章,即实践经验性材料的结论,好像一切理论性结果只能来自临床实验。实际上绝大部分临床或实验研究都是事先在某种理论或科学假说的指导下设计和执行的。为了突出理论思维或科学假说指导和引深临床或实验研究的重要作用,该杂志决定只刊登言之成理而不需要实践检验的属于科学构思或假说的医学论文。因此,要实现创新,就必须重视、培养、挖掘自己创新性思维的潜能,要倡导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源的思考、平衡的争论。

3提高自身的复合型素质

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更加突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几乎全部与医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现代医学生要了解和吸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善于将它们和医学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医学成果。同济大学吴世明校长指出:深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注重基本理论中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克服本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重任。美国硕士、博士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结合,文、理、应用学科的渗透。MIT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有一流的专业教育,而且具备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强调学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用非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以求在相关学科领域实现新的跨越。日本筑波大学不设科系,而以学科群、学科类来划分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还通过定期举行的研讨班、外聘专家讲学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大量学术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博士生要搞研究、做学问,没有广博的学科交叉基础知识如何出成果,如何在学科的前沿立足?因此,培养单位要创造条件,让博士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这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能发展,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多方位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也大有益处。

4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素质

篇4

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内含着遥遥领先于西方文明的传统科学技术,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尤其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不仅是国人的骄傲,更让西方人羡慕不已。然而,当历史步入近代,中国的科技却反而大大落后于西方,直至今天,尽管在某些科技领域里,我国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西方,但在总体水平上仍然是比较落后的。究其原因很多,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自然观,使得古人对大自然采取一种友好、鉴赏的态度,而不是去征服,这就失去了科技的哲学前提。我们知道,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哲学前提就在于主客分离,把自然当作客体加以认识、改造,然后去征服,为人类造福。正是西方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对立面,去改造、征服,才有西方科技的高度发达。而在中国,从夏商周开始,一直都是尊天顺天,后来董仲舒更把这种敬天、尊天嵌进了政治强权, 任何人都不敢再想去征服天了。自此,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就成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这和西方文化征服自然大相径庭,不利于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政治至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这就导致统治者把关注的中心集中于如何夺取天下和稳固天下,而忽视了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致使古代中国缺乏对科技的需求。可以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推崇政治、鄙薄技艺成为整个国家的时尚。相反西方科技正是在16~17世纪的工业革命和商品经济这一时代需求的刺激下产生的,是新型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发展壮大的产物。另外, 这种政治至上的传统,也促使知识分子格外关注现实政治,他们思考的是如何安邦定国,因而他们都以考取科举当上大官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和价值目标,而普遍以从事科技工作为耻辱。这样,知识分子包括其中的杰出人才不去从事科技工作,即使从事科技工作的,绝大多数也是科举正途实在无望、绝意功名后的知识分子或者其他社会地位低贱者,这就使得在中国无法形成像西方科学家的那种为追求真理、探索自然奥秘,而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再次,中国传统社会形成重文轻理、重道轻器的传统导致我们缺乏科技知识的积累。儒家重视伦理、经学,知识分子在熟读背诵儒家经典、考证注疏文献典籍、修身养性、文学创作和鉴赏等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自然科学却很少关注,即使有所关注时,也往往关注形而上的"道"即宏观规律、事物总体特征以及其中蕴涵的道德、为人处世和政治哲理的启迪等的探求,轻视形而下的"器"即一事一物具体特性及其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作用研究,这又形成重道轻器传统。这和西方科技的发展正相反,西方科技到十八世纪爆发式的发展,正是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尤其是自十五世纪以来西方知识分子长期探求自然奥秘的基础上发生质变的结果。这种政治至上的价值观对科技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居统治地位的儒家看重伦理道德,而淡薄金钱物质利益,所以逐渐形成了重义轻利的道德观。统治者往往为了统治的需要,大力提倡广大民众淡泊金钱财富和物质利益享受,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这就导致我们失去科技的内在动力。我们知道,西方科技的发达,与西方个人和企业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这一内在驱动力是分不开的。西方科技史就像我们表明了,追求物质享受和财富是西方科技得到巨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另外,只有有了钱,科技人员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才可以安心从事科研、购买更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更容易出成果则是显易而见的常识。因此,重义轻利的道德观不仅使中国失去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失去从事科技的有利条件,也就不利于近代科技发展。

以上从天人和谐的自然观、政治至上的价值观、重义轻利的道德观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当然,传统文化对科技也有积极影响,如注重实用就导致了古代科技的辉煌。但我们反思过去是为了面向未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积极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我们民族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真正地做到尊重科学、尊重技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其应用领域比价广泛,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大数据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根据各个领域的需要,大数据技术也不断在更新,以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技术主要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领域中,能对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处理、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互联网+时代,各个领域工作基本都离不开网络,网络时代数据量增多,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数据处理,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技术的产生,对数据的处理起到重要作用。

二、大数据技术应用前景

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数据分析领域中,对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对科技的交叉融合发展也有着促进意义。科技交叉融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问题利用一种技术不能实现,需要多种技术结合使用,促进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科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企业发展需要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方面的人才尤其缺乏,这也是大数据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重要因素。

现在各个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大数据技术的实际应用对促进其它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现代实际的应用型思想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在其它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作用,大数据技术对促进其它行业的技术更新与改革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其它行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在技术上不断更新,优化环境,完善其职能,为企业行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大数据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提升,符合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需要。大数据技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根据各个领域的需要,大数据技术需要不断完善技术,以适合现代各个行业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技术能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大数据技术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进行

(一)大数据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在互联网+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专业在大数据技术作用下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合现代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需要符合现代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电子商务体系内发挥大数据的优势,能有效建立完整的商务监督体系,企业决策机制以及运作模式也要依托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处理功能。电子商务产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涉及到大数据知识,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把大数据相关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中,能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升起到保障作用。大数据技术的实际应用对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手段提升等都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二)大数据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对促进会计行业改革,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起到重要作用。会计的职业岗位能力涉及到海量数据,会计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提高会计的工作职能起到重要作用,符合现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大数据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尤其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对提高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会计行业涉及到数据很多,数据的种类、数据的形式都是多样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数据比传统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会计行业的改革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符合现代会计领域中的应用需求。总之,大数据技术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对促进其教学改革起到技术支持作用,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专业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大数据技术尤其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适合互联网+时代,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我国大数据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李亭亭,赵英豪.电子商务.2016(06).

[2]探讨大数据技术在疾病防控上的应用[J].黄文莉.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6).

篇6

    摇摇棒,是一种利用视觉暂留效应制作的“高科技”玩具。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也就是说,你不去摇动,它只是几个LED 而已;而一旦你按照一定的频率去摇晃它,则LED就会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亮或灭),最终构成一幅图片或字符串。

    本文开始先简要介绍AT89S52系列单片机以及单片机的原理,然后介绍摇摇棒的原理以及实现过程,本文将详细介绍与摇摇棒制作有关的各种原理以及汇编代码,实现摇棒所期望现实的内容,

    第一步:根据摇棒的工作原理构思源程序的模块和相关编程。

篇7

大学物理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它包含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等基本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各专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今后从事各种工作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因此,它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1]。

在农科类各专业开设大学物理课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会初步的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的素质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将更高、更全面,这对我们的大学物理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目前以农科类大学物理教学为例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物理教材的内容中,以经典物理为主,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内容各自独立,彼此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统一的物理系统。教学内容大部分标题与中学类似,学生看到目录后学习热情和兴趣锐减。

(2)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比例极不平衡,经典物理部分占物理教学内容的80%以上,而且基本上都是20世纪以前的成果,没有站在近代物理学发展的高度,用现代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的教学内容。同时近代物理的内容非常少,特别是没有反映20世纪后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飞速发展的现代物理思想,使学生对近代物理知识知之甚少,与现代物理严重脱节,因此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教学手段落后,虽说现在有些老师已经用上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总体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还远远不够,未能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对教学手段的改进也期待着进一步探索。

二、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想法

(1)从大学物理非物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出发,对农科类各专业采取不同侧重点的教学,现在所用的教材,或是适合我们的短学时,又无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或是对农科类相关教学内容不足,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注重各部分知识的联系,以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为主导,完整而系统的讲述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同时,教研室可以准备组织力量编写一本少学时且适合农科类各专业学习用的大学物理教学参考书,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把物理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2)添加近代物理内容,介绍当今物理学前沿的发展,如量子理论、相对论的时空观等,启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把近代科学技术成就和前沿课题的内容融入教材中,补充一些物理学与相关专业的交叉或补充的前沿的新发展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动向。

(3)对经典物理部分进行处理,精选与现代科技、现代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的内容,删去陈旧部分,避免和中学物理的内容重复,将经典物理延伸至近代物理,增添新意。

(4)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纳入教材。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向交叉学科发展。因此,针对农科类各专业,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增加农业应用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专业进行因材施教。

三、关于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想法

(1)注重应用,弱化计算。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是以物理理论和计算公式为主,要求学生会解题,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则一掠而过。其实,学生对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不适应,导致对解题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做题为目的,使学生陷入题海之中,而是要着重应用方面的教学,适当进行习题练习,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媒体电子课件中,加入动画、演示实验、图示说明和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模型等,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对学生动态认识和掌握物理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2]。

(3)在考试方面,可改变现在的考试模式,采用多种考试方法结合。一方面闭卷笔试,采用试题库考试,另一方面,采取书写小论文、新想法等方式,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减轻学生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 P621+.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00-1

1现代科学技术在地质勘查领域的应用原则

现代社会对地质信息的要求和矿产资源的需求比以往都要迫切,为了迎合社会发展所需,地质勘查的要求也在变得严格起来,具体到实际的工程勘查中时,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理念广泛为人们所接收,已经形成三大原则:

(1)运用科技发展的新理念、新成就,地质勘查向多样化的趋势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勘查的效率与质量。

(2)强调对地质现场的研究总结,分析出地质形成的规律,作为纲领性意见,对地质勘查工作做出 指导。

(3)由于勘查方式的多元化,可结合多种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综合利用,提高勘查效率。

2现代科学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地质勘查工作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而是面向海洋、陆地与天空的多种形式,手段包含化学、物理、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利用,总结起来,可分为如下方式:

2.1物理、化学勘查技术

由于物理、化学技术发展迅速,并且结合到地质勘查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成为一大手段。据统计:近二十余年,随着物理、化学勘查技术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其投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投资额较之以前已有四倍多的增长,而物理、化学勘查法在发达国家的地质勘查总量中平均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并且利用物理、化学勘查技术所发现的矿床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2.2航空地质勘查技术

早在上世纪早期,随着航空技术的兴起,几乎在相同时间,航空技术就被应用到地质勘查工作当中,以飞机为主要载体,极大地提高了勘查的效率与质量。随着航空技术的进展与成熟,如今的航空勘查技术已不仅仅局限于运用飞机作为载体的单一形式,而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成套勘查方法,运用飞机运载、光学技术、红外成像以及航空物理、化学勘查方式,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据统计:约在1950至1970的二十年间,澳大利亚运用航空勘查技术,一年所取得的勘查成果占到勘查总数的近百分之八十,极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而在菲律宾,1950至1960未使用航空勘查技术时,所取得的成果只有其后三年间,利用航空勘查技术取得成果的八分之一;加拿大利用航空电磁法,三年时间发现了最大的锌矿山,而在其之前的五十年间,由于矿产深度因素的影响,人们没有重要发现,证实航空勘查技术的利用,解决了这一难题。

2.3高速金刚石钻探勘查技术

在发达国家,高速金刚石钻探技术被广泛采用,随着绳索取心技术与高速钻进技术的成熟,其使用到勘查技术所取得的成果成倍增长,相对于硬质合金的钻探方式,高速金刚石钻探技术的优点是更快捷,而且效率更高。

2.4同位素勘查技术

同位素勘查法不仅可以测算出地质的成形年龄,而且对地质的物理化学各方面的因素都能做出科学的探究,不但为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技术依据,还为对地质成形的年龄提供理论基础。由于粒子研究理论的进展,同位素勘查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同时全球已建成多座同位素地质实验室。

2.5电子计算机勘查技术

电子计算机可以为地质勘查提供高效、科学的研究手段,其强大的功能,既可以对地质条件进行预测估算,还可以进行模拟演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勘查技术的结合,已经形成了智能化、自动化的趋势,其所带来的优势是传统的勘查技术所不可比拟的。此外,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于地质勘查甚至衍生出了一门新的学科―数学地质学,被认为是未来地质研究的发展趋势,将会对地质勘查产生深远的影响。

3现代测绘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在地质勘查方面,近年来,测绘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尤其是网络技术和航空技术的带动,已经形成了包括导航、遥感在内的多项测绘系统,并且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

3.1常规地质测量

常规测量一般需要测距仪、经纬仪、棱镜和普通测量工具,其方式一般为预先设置控制点,此类控制点通常是以国家高等级控制点为基础,然后再加密布置图根点。而常规测绘的具体工作即是对这些图根控制点详细测量,得到具体的测绘信息,最后绘出地质平面图。

3.2GPS-RTK地质勘查技术

此类测绘方式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跳过加密控制,在确定了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图根控制点的测量。并且可以信号和通讯条件好的未知点或已知控制点上设置基准站,经过控制点的查核之后,测绘站只要在高程限差的条件下即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工作。并且多个测绘站可以工作在一个基站之下,对人力的要求也很低,同时测绘的速度快,效率高,由于这些优势,GPS-RTK地质勘查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3GPS地质勘查技术

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民用化程度的提高,GPS导航技术在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GPS导航技术以其操作简易、提供三维坐标、测绘速度快、精度高、全方位、全时段和远程遥控的特点极大的革新了地质勘查技术。GPS测绘技术除了满足传统的测绘要求之外,并且对控制点的要求也弱化了,对图形的要求也不高,其应用和设计非常灵活,操作简单,此外由于地质勘查技术所衍生出来的行业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趋势

地质勘查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经历着多项革新,以现今科技发展的趋势而言,地质勘查的趋势是朝着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到对这些技术的融合与拓展,必然会衍生出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技术。地质勘查技术的重点方向是矿产勘探,对于日益紧张的能源需求,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矿产勘探的压力。并且因为利用了航天航空的前沿技术,结合网络,地质勘探面向三维、立体的发展方向,实现多功能、数字化、实时化的趋势。地质勘查在引入GPS与ISS等技术的条件下,逐渐实现更新换代,在勘查的精确性与勘查质量和效率方面有传统勘查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

5结语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于地质勘查工作而言,既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也是对勘查技术自身的创新与探索,为地质勘查工作得到更精确、更据操作性的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包振杰.测绘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及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

篇9

作为一种专业性、小众化的新闻出版物,与其他新闻传播媒介一样,科技期刊在保持自身学术性、实用性的前提下,具有着新闻传媒共有的新闻属性。

1.1真实性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生命。而科技期刊也同样需要践行遵循这种真实性原则。科技领域的事实,是科技期刊所要反映的而对象,而科技新闻,也正是对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真实应用情况所表现出的各种鲜活事实的报道。科学强调的是客观性和确定性,那么科技期刊则在真实性上更是从严从实。因此,现代科技期刊所要反映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自然界的真实情况,也可以是科学研究领域的真实研究成果,或者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思维活动对自然客体进行的真实的、正确的反映。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是严谨的,是不能有半点虚假的,因此科技期刊在内容设计上也必须遵循科学、客观、真实的原则。

1.2时效性

新闻之“新”就在于反映的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过了时效,新闻则成“旧闻”,其价值就会降低。而同样,科技期刊所收录登载的科技论文,也必须是最新的科学发现、科研成果,或者是新的思路、逻辑和科研方法,总之,必须是新近发生的科研事实,有新意,有创新点和创新价值。而对于已成定论的公认事实,或者是他人既定的成果、观点、方法,则不是科技期刊应该收录的内容对象,这种文章也不具有新闻价值。

1.3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传播、教育性

作为一种专业的学术成果的展示,科技期刊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担负着学术性、专业性的新闻传播媒介角色,将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刊载,从而作为一个平台供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学生和专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而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科技期刊起到桥梁中介作用,即确保最新、最全、最有价值的科技信息第一时间让从事生产的人获取、认知、理解、内化和应用,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期刊是通过其自身的专业学术内容来是实现其纽带的价值。科技期刊的教育功能不言而喻,也非常重要,它通过对科技知识的普及来促进个体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传递实用科技常识来实现真正受益者的劳动技能的优化和改善,还能够通过启发性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激励。

2现代科技期刊新闻政策及其必要性分析

2.1基于科技期刊发展的新闻政策内涵

由于现代科技期刊从属于国家新闻出版机构,因此就要遵从宏观新闻政策的指导和规划。广义上的新闻政策,就是国家新闻管理机关对于新闻报道政策的一系列规定。现代科技期刊由于具有广义上的新闻属性以及新闻传播功能,因此对其体制、机制上的建立健全、改制完善等同样要遵循我国的新闻政策,大体上包括新闻机构管理、新闻报道和新闻队伍建设等,而核心所在是对新闻报道的管理。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其新闻报道方面的政策遵从则体现的是在对科技论文自身的新闻传播功能的一种导向性、价值性的把握,同样可以包括对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管理机构、合作承办单位的制度、机制的设计、制定和执行,科技期刊内容导向、栏目设计和录用标准的定位和把握,以及科技期刊管理者、编辑、审稿等人员的基本素质的认定、考评、培训等方面的机制规定。

2.2完善现代科技期刊的新闻政策规范的必要性

2.2.1发挥真实、客观、科学的科普功能的需要

前文提到,现代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教育功能,也就是要提升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科技期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科普功能。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科技进步的一种结果性检验和体现,甚至国民科技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瓶颈。从这个大背景出发,这个使命就落在了科技期刊的肩上。而科技期刊自身的任务定位就是反映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提供科技信息。因此构筑并完善一个相对严密、全面而可行的科技期刊新闻政策系统,是对科技期刊自身的这种科普功能的一种最基本的保障,是使其在大众媒体获得全社会影响力的背景下能够确保科技期刊客观的、真实的、科学的科普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

2.2.2提升科技期刊在全社会范围影响力的需要

科技期刊是一种相对小众的专业性期刊,从这个角度来讲,越是专业性、有针对性,就越不容易全面普及,而又不能全面与大众媒体对接,以降低专业底限来提升影响力。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对平衡的、全面的新闻管理政策,从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导向性的把握上来维持这个基本的平衡。如,可尝试在相关机构制定“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制度”,这样在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平衡保障下,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对接,一方面能够让科技期刊和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树立在全社会的形象,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结识不同科技期刊的机会。同时,科技期刊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其自身的影响力也会为其带来更多的作者和稿源,从而在学术界进一步提升知名度。

2.2.3科技成果产权保护和适度公开的权衡需要

科技期刊所传播的信息并非一般性信息,大部分关系到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因此具有一定的保护的需要,而大众媒体是一种整体上公开无底线无节制的传媒方式,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关于新闻封锁与解除的相关制度规定。尤其是科技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被大众传媒以一种近乎娱乐化的方式进行营销炒作时,更是触及了科技伦理的底限,更加值得在现时代文化产业及其产业逻辑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进行深度反思。这也是国家需要在这个领域坚持立法与宣传教育并重的原因所在。因此,无论是事实维度还是伦理尺度,都需要对于科技信息成果这种独特的稀缺的资源进行适度的保护和妥当的处置。

3 现代科技期刊增强新闻属性的社会价值

3.1基于期刊质量与管理创新性的实现

创新性是科研的生命,而新闻也是在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因此现代科技期刊的首要社会价值目标就是创新性。可以说,现代科技期刊在其新闻政策角度上的创新,最终就是为了实现其自身学术、管理发展创新。因而,国家在这方面制定的一些诸如鼓励科技期刊扩大自主性的政策上,就能够看出是对这种创新性的自明和能动促进,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作为一种产业进行关注和保护,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的来支持科技期刊业的发展和壮大。从宏观上,坚持从中国科技进步和学术水平的现实情况出发,坚持尊重现实与理想实现相结合,结合本土经验与国际接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制度的建设。同时,有意识地在期刊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对现有的科技期刊管理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逐步建立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期刊企业化管理机制,从而通过迅速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来确保其创新性的完善。

3.2基于其新闻价值及时性平衡

所谓及时性平衡,以本文视角,就是期刊按照旬、半月、月、双月、季等不同发行周期,如何保持其数量、质量、栏目等的平衡。而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由于要展现其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因此就要保证其宣传的及时性。但是如果周期过短,又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通过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进期刊发展的公平态势,国家通过宏观经济这一杠杆,在市场领域、文化领域和大众文化消费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将一些发行周期激增、粗制滥造的科技期刊进行合理的过滤和淘汰,从而能够激励更多高质量的科技论文集中,这样就能够在整体上提高科技期刊的专业品质。而这一改革措施是将科技期刊适度的引入市场领域,因而让市场和读者作为调整科技期刊相关资源的基础性因素,这种机制所带来的必然是对科技期刊自身发行周期性生态的一种自觉性治理,并会取得一定的实效。这种对及时性平衡效应的诉求,体现的是作为文化产品的科技期刊自觉的对市场的负面效应的一种遏制,而采取了一些类似计划、协调的导向作用。毕竟科技信息并没有一个无限增长的市场和瞬间大量涌出的产品形态。

3.3基于其实用性价值的实现

很多科技期刊的定位很明确,并非登载国家前沿科技信息和创新,并非国内首创,也没有填补空白,但是它所收录的科技成果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价值,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与管理和服务,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非常直接的经济效益实现功能。创新性弱但实用性强的科技期刊作品,也可以被视为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合格产品,是科技期刊和大众媒体传播的对象。因此国家科技期刊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扶持科技期刊产业化的政策来促进这种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成果的转化。如对一些科技期刊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的建设,尝试组建产业集团,或与其他相关产业联盟,同时对规模较小的科技期刊杂志社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规划,配合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从而为期刊杂志社或出版集团的产业化、集团化和科学化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条件优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科技期刊所应对的市场竞争的基本秩序。这一点同样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在科技事业上的体现。

3.4基于其教育增益功能的实现

前文提到的,科技期刊具有专业的教育增益功能,对于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于全民的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都能够予以一种科学化、自明性的方式。如医学科技期刊对于扩宽国民的医疗保健知识和信息可谓越来越明显。这种期刊的所有研究成果被登载出来,就能够发挥其直接应用的作用,让所有读者直接受益。而为了确保科技期刊教育增益功能的发挥,国家就有必要制定有倾向性有根据的优秀科技期刊出刊政策,主要包括:呼吁全社会科技工作者共同支持科技期刊工作,以保护我国期刊资源;加快优秀科技期刊评估体系的建设,实现科技期刊评优的制度化、分级化和规范化;国内高级别期刊与国外期刊一视同仁,以吸引、稳定国内优秀稿源;制定国际出版政策,支持期刊的国际化,尤其对英文刊物的出版给予政策倾斜。期刊管理部门对于那些质量高、潜力大的期刊始终加大支持力度,并予以更多的优惠条件,并配着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优惠税收减免让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确保针对办刊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锐意改革的办刊人员进行奖励,旨在对那些致力于办好刊、办大刊的期刊杂志社进行鼓励。

篇10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王永进

“政治关联与企业契约实施环境的

所有制差异”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WP75号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民营企业的契约实施环境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良好的契约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深化劳动分工,推动一国的经济增长。而在中国,不仅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契约不完善,还存在基于所有权的歧视,即民营企业不如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

同时,另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意愿越发强烈,他们热衷于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同时希望在企业董事会中有政府官员,或有政府背景的人参与。

这也符合过去的研究结果:制度越落后的地区,企业越有动机通过建立政治关系来克服制度缺乏对企业发展造成的障碍。在这些正式制度缺乏的地区,政治制度的确能作为非正式制度,帮助民营企业获得贷款。因此,中国民营企业格外喜欢进行“抱政府大腿”的活动也很好理解。

研究表明,政治关联确实对民企契约实施环境影响显著。民企与政府官员交往能够改善契约环境,但前提条件是该官员具有较高的地位或掌握核心资源。

另外,董事会中有政府官员或总经理被政府任命,对企业契约环境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这种效果并不显著。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政府参与对民营企业反而会有负面影响,原因可能是政府官员的进驻为的是对企业加强控制,这加重了企业负担。

因此,在转型国家中,并非所有政治关联都有助于企业契约环境的实施,政府常常会反过来扮演“掠夺之手”的角色。虽然政治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式法律制度的不足,但这种替代性是有成本的。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仍是改善中国企业生存环境的最终方案。

制度

填补养老保障体系窟窿

中国社科财贸所 高培勇 汪德华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资金缺口分析

与对策建议”

《比较》2011年第2期

中国政府希望在2020年实现“全民皆年金”,即养老保障体系全覆盖。依照目前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推进速度来测算,届时资金缺口将非常大。

而且考虑到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长期性,即便到2050年,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依然不会下降。因此,未来的资金缺口将更加惊人。

可以考虑的对策包括: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趋势的预测;坚持现收现付制,以发行“名义特别国债”的方式实现“记账式个人账户”;推进现有职工养老保险参数化改革,如提高退休年龄、缴费基数、降低退休后待遇等,但需要注意可能面临的巨大社会压力。

即使采取了这些措施,仍无法回避资金缺口和隐含债务增加这一根本问题。所以,政府需要从现在开始就不断充实养老金储备。

观点

信息时代,面对面交流必不可少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经济系

Nune Hovhannisyan、Wolfgang Keller

“国际商务旅行:创新的发动机?”

NBER工作论文17100号

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科技发展迅猛,各种即时通信、社交网络极大地丰富了人际交流的方式。

那么,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是否就意味着包括远程视频交流、电话会议等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商务面对面交流呢?

研究结果认为,并不能这么下判断。目前,面对面交流仍然远比其他传输技术更有效率。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举世瞩目。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任何一种社会生产与经济增长,都是在生产要素的某种组合与运行之下实现的,这种组合与运行,可以是优化的、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与效益的增长,也可以是不良的、仅有数量扩张、没有水平与质量提高的增长。我们一般把第一种增长方式叫做集约型、内涵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意味着真正的经济发展,即经济数量的增长伴随着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它将不断增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我们把第二种增长方式叫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主要是数量的扩大,质量与水平的较少提高,经济效益甚差,严格说来,不能叫做经济发展,也难以增强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物质基础。当前我们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努力推进过去那种粗放型、外延型、速度型为主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型、效益型为主的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做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各种经济单位改进管理与有效运行,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实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1.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重要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紧密相关的两件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前提。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粗放型增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不计成本,企业不讲盈利,既无激励,又缺约束,效益不高是传统体制的必然结果。因此,改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高效率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因此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

2.改善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可以促进单个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企业效益提高了,无疑是整个国民经济取得高效发展的基础,但企业效益的提高,并不完全等于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着眼点是国民经济的总体,如调节与控制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使之既积极而又不超越农业与基础产业的客观可能性,是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宏观调控对资源优化组合与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对社会总供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分配格局、地区协调等方面的调节,都将对国民经济总体的协调发展和效率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把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

3.改革企业体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转变增长方式的基础在企业。我国国有企业多数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不能不带有传统经济体制的烙印,这是我国国有企业长期活力不足、后劲不大、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要搞好国有企业,必须对企业的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优化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经过十多年改革,我国国有企业有了较大变化,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指引下,提出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要求突破了十多年企业改革只是在放权让利上做文章的框框,提出了带有制度创新意义的改革方案,按此要求落实,将可能理顺企业体制,创造一个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与经营者的良性经营机制的基本条件。

4.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的根本途径,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论文参考网。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科技进步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与应用,就其水平来说可以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先进技术,反映各个技术学科领域最先进、最现代化的技术,即学科前沿,这类先进技术我们当然要努力学习、引进,也要组织力量做出创造性的突破,这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必须投入足够的力量,投入必要的资金,务求有所突破。论文参考网。但是现代先进技术需要很强的投入,而且有一定的风险,目前还不能要求一切领域齐头并进,遍地开花,因为我们发展现代先进技术的力量尚感不足,经费投入也受到一定限制。而另一种叫做适用技术的技术,其含义为,在各种技术方案中,必然有一种从科技水平来看不属于现代高科技,但对于解决普通工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来说,却是既廉价又有效。我们要在努力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前提下,踏踏实实地大力发展适用技术,以廉价的方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颇大,适用技术一般都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大力发展适用技术符合我国发展中大国的国情。

5.要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我国科学与教育长期落后,文化基础薄弱,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不高,干部素质也不理想。论文参考网。而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资料、先进设备要由人来操纵,新的生产资料、先进的技术装备的开发与创新也要由人来完成。因此,生产力水平包含着生产者的素质,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经营者,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员,是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培养高水平的劳动者、经营者与各类专业人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涵。

6.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篇12

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出现两极分化。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一大批具有高素质人力资源滞留在上级机关,而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相对匮乏,这必然导致基层单位人力资源跟不上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用人机制不活,激励手段无力,严重地挫伤了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热情。

(三)人力资源开发 投资 过少,培训体系落后。尊重人和尊重人才的用人理念淡薄,未能解决好“以人为本”、“以能为本”与治黄事业发展的关系。

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随着 社会 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正步入一个以人力资源的占有、开发、使用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时代,治黄管理应将以人才管理与使用为前提,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中心。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治黄事业和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成正比。如何有效、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源,是科学管理与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所以,应从一下几个方面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人力资源及其管理,关系着治黄事业的生存、发展。在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黄河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观,促进治黄事业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发展。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对黄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协调配置人力资源。只有坚持 “以人为本”的战略,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治黄事业才能适应科学发展、稳步发展的需要。

(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首先,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克服单位内部人员富余和短缺的困境。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中长期人力资源的招聘、使用、培训和晋升等计划。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包涵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单位内部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对人力资源相关部门进行调整,完善职能建设。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要求,对单位现有人力资源相关部门进行结构性调整,建立完整的、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克服传统的部门划分的弊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引进优秀的并具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三)建立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

人力 资源 管理 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潜能,提高 市场 竞争力。一要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科技人才薪酬应高于同行业一般人员的平均水平;二要高度重视薪金制度的实施,增强薪金制度的 民主 性和透明性。要让干部职工能够了解,并加大薪金制度实施的监督力度,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奋发作为,积极投入到治黄工作中去。

(四)加大职工的职业培训与素质 教育

有计划地实施职工职业培训,就是依据治黄工作当前及长远 发展战略 目标,即“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提高职工与任职有关的工作技能、知识、观念、态度等的教育与训练,使职工不但具备当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为未来做好准备,以确保治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战斗在治黄战线上的广大职工更加热爱自己的治黄事业、更加关注自己的爱好和愿望,希望自我价值得以更多实现。这样的爱好、愿望及其价值取向并不违背我们的社会及其 政治 制度,而恰恰是一致于社会主义之目的,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 生活之需要”。搞好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外部 环境 的激烈变化,需要单位和员工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来适应变化。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培训需求。通过培训,可以改变人的工作态度、更新技能、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另外,无论是对于组织成员之间,还是员工和组织外部之间,学习培训不仅扩大了交往范围,提高了交往频次,而且还将增强交往的信任程度,建立和加强了相互间合作的基础。因此,要予以积极肯定、支持和鼓励。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部门,更要予以帮助,引导并完善职工的个人设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与竞争环境。发现人才、开发人才为我所用,推动治黄事业不断进步与和谐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