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4: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政治时政热点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返乡农民工心存“三怕”下一步怎么办仍在观望
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心态如何?有何打算?长期从事劳务中介服务的山东菏泽人张东平说:“金融危机后,返乡农民工普遍有‘三怕’心理,一怕出去找不到活干,二怕干了活领不到工资,三怕工资低挣不着钱。”
“不光城市的民营企业在减人,就是一些大型国企也在裁员。”该村农民工邵朋说。他原在上海宝钢集团浦钢分公司当驾驶员,每月工资2000元。去年底,他和7名山东老乡分批被公司辞退。厂家解释:钢炉减产只能裁员。
据河南固始县劳动部门调查,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有20多万人,其中返乡后处于观望状态的超过5万人。
因为“三怕”,所以观望,如今是返乡失业农民工的主流心态。“下一步怎么走,我还没有想好,要等待大形势变化。”农民工邵朋说。
本地务工遭遇薪资反差 农民工渴望自主创业
成都市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历来被视为四川农民工就业市场的风向标。2月3日至5日,记者两次来到这个市场,听到农民工求职者最多的声音就是“招工的少了”“工价低了”。
本地再就业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新机遇,但招聘企业提供的工资待遇较低,与农民工再就业预期较高形成反差,部分本地企业反倒出现了“招工难”现象。
2月4日,记者参加了山东惠民县的一个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民京(天津)电子公司的金经理却为招不到工人而失望。他此行要招100个电子组装女工,但报名者只有8人,其中有几个还嫌待遇低。他说:“因为不少农民工还在观望期,就业预期并没有因金融危机而降低太多。”
成都市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黄洁表示:“鉴于危机影响和地区发展差异,返乡农民工还是应适当降低薪资的心理预期,以便更容易找到工作。”
在大批返乡失业农民工寻机再就业时,也有部分农民工借返乡之机转型,寻找自主创业商机。
在宁波做建材经销的河南固始县李畈村农民工冯长发最近举家返乡。他说:“虽然在外打工15年了,但大城市有户口门槛,外出务工迟早要回乡创业,不如借生意不好时回家。”
据固始县劳动部门调查,像冯长发这样选择回家创业者占返乡农民工的4%左右。这些农民工大多务工时间长,有一定积累,有一技之长。
在安徽肥东县新安村,春节刚过,由返乡农民工王定和创办的坤达公司已经机声隆隆。王定和说,公司从事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生产,已吸纳30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
该村农民工蔡庆斌在上海打工10多年,因为行情不好,他转让了汽车装饰门店返回家乡。蔡庆斌看好现代农业前景,打算在家乡承包水塘或土地,搞规模养殖或特色种植。他说:“全国在搞新农村建设,中央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我想借政策东风二次创业。”
滞留乡村人数陡增考验农村公共治理
在山东定陶县南王店乡丰庄村,记者碰到了40岁的返乡农民工王进,他正在捆扎晒干的棉柴。他妻子在家务农,种了两亩棉花。王进说:“棉价低,肥价高,现在很难指望种地挣钱。孩子正上高中,每月花费500多元,现在没工作了,日子很紧巴,心里不是滋味。”
“大龄”返乡农民工生活压力增大,新一代农民工返乡后心态更加失衡。
四川劳动保障部门有关人士分析说,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生活,本身缺乏农业技能,生活方式早已习惯了城市环境,返乡后很不适应。记者采访的多数年轻人都表示不愿回到土地上就业。但这一群体身份仍是“农村人”,被迫回到农村后容易心态失衡,如果不及时疏导,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调查显示,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还引发了一些土地承包纠纷。在江苏打工的四川农民工朱柳江举家返乡后,因为家里5亩承包地转租了,两口子找不到工作,只有靠打麻将消磨时间,1个月不到就输了3000多元,相当于损失了4个月的打工收入。
“进城无业就,返乡无地种”,一些滞留农村的农民工事实上成了“闲人”。安徽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干部杨其平说,年后全村有600多返乡农民工不再外出,不少人已找到村里要求救助。他担心“近期村里民事纠纷如小赌、小偷、打架等会多起来”,矛盾会凸现。
农民工大量失业返乡,还直接增加了农村社会事业负担。据四川劳动保障部门介绍,全省失业农民工中随返子女超过2万人,大多数需要回原籍读书,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新压力。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其劳动权益受到侵犯,社保福利损失严重。近年来国家努力提高的农民工社保水平,有因金融危机而出现“倒退”的动向。
随着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有所抬头。四川、河南等地部分农民工返乡前或多或少都有工资没有结算清。另据一些农民工反映,一些地方和企业以金融危机为借口,用工不再签合同,更别提社保的事。
一些输出地干部认为,农民工失业返乡后,在许多方面给输出地的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急需认真研究解决。
返乡农民工心怀“四盼”各方面需要多管齐下
对于如何解决返乡失业农民工问题,包括农民工、输出地政府、用工企业在内的各方都有新期待。农民工在寻找再就业和自主创业机会的同时,更盼望社会给予更多关照。
记者调查发现,返乡失业农民工有“四盼”,一盼得到真实有效的用工信息,二盼得到实实在在的技能培训,三盼帮助解决返乡后的生计问题,四盼为农民工自主创业大开方便之门。
安徽肥东县小包村农民工邵晓华从杭州失业返家后,最苦恼没有就业信息。记者问她,是否知道县里已两次举办农民工招聘会,她摇头不知。对国家扶助失业农民工的相关优惠政策,她更不清楚。
邵晓华期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将招工信息和就业扶持政策印成传单,发放到每个返乡农民工手中,或者交给村广播站,定期播放。
自主创业的农民工则有两大期盼,一盼政府出台补贴扶持政策,二盼金融部门能降低短期贷款的门槛。
返乡办厂的安徽肥东县农民工张宏奇说,现在中小企业贷款很难,厂房和土地都是租的不能抵押,机器设备在银行眼里又不值钱,找担保公司吧,费用又太高。“虽然国家一直在提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但总感觉春风还没有迎面吹来。”
由于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输出地政府压力陡增。一些劳务输出集中的地区大多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通过举办招聘会、推出专业技能培训、免费职业介绍、鼓励自主创业等方式,释放农民工返乡就业压力。但在调查中,输出地政府也有许多无奈和期盼。
安徽肥东县包公镇劳动保障所只有所长许宏胜一人,还兼任镇办公室工作。他无奈地说:“我要负责计划生育、民事调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民工就业、劳动力安置以及报表统计等十多项工作,根本忙不过来。”仅以县里招工信息为例,许宏胜只能通知到村委会,遇上不负责的村干部,信息根本传不到农民耳里。
四川一些县市劳动保障部门则呼吁国家加大农民工培训投入。目前一个农民工的免费培训费一般为200元,缺口太大,特别是对一些缺工的技术培训,国家应加大专项投入。
一些地方劳动干部还提出,为解决部分农民工因失业造成家庭困难,国家除了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外,还应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等政策。山东曹县劳动局长孟祥刚说:“为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题,国家已出台不少政策,但关键还在落实。”
二、农民工返乡原因分析
第一,国际上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下降,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由于城市生活费用较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
第二,受楼市低迷影响,建筑业、搬运业等务工的民工大都失业返乡。
第三,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
第四,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
第五,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拼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三、农民工返乡面临的问题
第一,直接影响农民增收,降低农民生活质量。外出务工收入一直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失业返乡和就业不稳定,直接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明显下降,影响了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
第二,增加了就业压力。失业返乡人员增多,这将使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返乡农民工中年龄偏大、无技术特长的人员再就业难度更大。
第三,农民工子女教育受影响。返乡农民工子女很多在外就读,适应了务工所在地的学校环境、教学模式,因父母失业被迫返乡,环境的改变、教学模式的不同,将使孩子的心理和受教育的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处理不好,将导致孩子休学、辍学。
第四,社会稳定存在隐患。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后,农村联产承包的土地已转包、出租,自己不可预期地提前返乡已无地可种,无田可耕,造成生活、生产困难,特别是有些家庭,其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外出务工,失业后返乡待业将使家庭收入锐减,生活陷入困境,可能会做出危害社会团结和谐的过激行为,同时有部分农民工因无所事事,极易聚众赌博,滋事生非,将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危害。
第五,带来权益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外出务工人员失业返乡后,可能有土地、山林承包流转权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房建设等诸多权益诉求,给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关于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鼓励富余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返乡务工人员从事家庭手工业。工商、税务等各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主动研究、关心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对发展家庭手工业给予指导,并从开业辅导、企业注册、小额贷款、免除税收等各个方面,积极做好为家庭手工业扶持和服务的工作。
一、高中政治课为何要突出时政性
1.突出时政性是政治课自身性质和内容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应从丰富、变化、发展中的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时政性,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议论时事新闻,谈论热点事件。因此,教师只有将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我们关注的时事结合起来,才能适应这一课程的特定要求,才能永葆政治课的生命力。
2.突出时政性是适应政治学科高考的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政治科命题所要体现的重要原则,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和思想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政治学科高考试题大都以大家关注的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以国内外重大时事立意已成为高考试题的重要特点,整份试卷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如果高中政治课不关注时事、不关心社会,没有广泛的时政积累,没有开拓的政治视野,读死书,死读书,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是很困难的。
3.突出时政性是克服现行高中政治课教材弊端的要求。
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引用的事例都是五六年前的材料,甚至某些是十年以前的材料,已失去时代感,教材中阐述的有些内容、观点已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解释不了当前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如果教学上拘泥于教材,就教材讲教材,照本宣科而不渗透时政,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政治课将会变成空洞、枯燥无味的说教课,政治理论将变得苍白无力。
4.突出时政性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要求。
政治课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使命,是我国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它对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传授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基础知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然而,当前我们一些政治课教学仍拘于教材,没有从学生和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教学内容忽视了与当前丰富又生动的国内外热点时事的结合,使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高中政治课如何突出时政性
1.转变思想,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是政治课突出时政性的前提。关注时政,突出时政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国内外时事,既丰富又生动,大多跟政治课有一定的联系,且学生对这些时事非常关心,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确立开放学习的新理念,掌握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方法,引导学生生动学习,积极研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必将推动整个政治科学习的深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学习时事,增强时政信息量的储备。
师生要共同学习、共同搜集整理人们普遍关注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共同探究其本质。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在平常的学习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时事学习活动,不断积累时政知识。如成立“时事沙龙”兴趣小组,引领大家多看书报和新闻;举行课前的“新闻会”促进时事信息的交流;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激发学习时事的热情;进行每周“时事热点评论”,培养和提高学习时事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储备了丰富的时政信息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表达能力。
3.活跃课堂,加强教学过程的时政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确当地引用一些时事材料,渗透必要的时事信息,可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对所选材料进行精心设计,促进时政知识与课本知识点的融合,从而使学生达到由外到内的知识升华,实现由事实材料到理论的飞跃。例如,在上政治常识“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框时,可以选用了“重庆打黑除恶专项行动”这一热点话题作为时政材料,既让学生学习掌握了教材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了我们身边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
由于撰写政治小论文需要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会百态,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巩固课本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中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所限,理解新闻事件时可能过于片面,通过写政治小论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新闻事件。
二、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1.引导学生选好题目
政治试题中常常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撰写小论文,题目通常为自拟。假如论题太大,学生必然泛泛而谈,说理空洞且缺乏说服力,所以选题必须要“小”,或从“小”现象切入来讲“大”道理。例如,一次考试的试题材料中倡导广大网民要遵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有的同学便立题为“上网安全”,这样的题目使人读不出所写论文的主旨内容,如果把它改成“文明上网,人人有责”或“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就会通俗易懂,论点明确。优秀小论文的题目应该立意新颖,富于启发性,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使人一看题目就有一种新鲜感,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炼观点之后就要对观点进行说理论证,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尽量把政治理论生活化。如针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论题,可以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了解国家针对环境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思考青少年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情。针对“责任一路相伴”这一论题,可以收集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材料,并结合材料阐明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性。
结合生活实际撰写政治小论文,既有利于巩固书本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时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凸显创造性思维
写小论文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现出对情景材料认识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活动搜集材料,并将其归纳整理,结合材料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学生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4.通过批改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批改、分析、校正是撰写政治小论文不可忽视的几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小论文时切忌包办代替,直接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写进小论文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要通过批改小论文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如何修改小论文。此外,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批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批过程中借鉴他人的优点、查找自身的不足,借此提高写作水平。
三、其他常见问题和应对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政治小论文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总结了几点应对方法:
问题一:对时事的认识不深入,对文章的分析不透彻。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对时事政治了解得少,平时看电视也不关注新闻;部分学生关心时事,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写小论文的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501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知识交错复杂且颇具思想深度,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兴致缺缺,应试背景下,他们只好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碚莆罩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或许能应付考试,却完全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初衷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政治素养与国家意识的形成。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我们倡导将时政引进课堂,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时政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活跃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世界,面对生活。为此,笔者尝试运用时政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了解世界政治、国家大事,做热心、负责的小公民。
一、案例剖析,导入教学主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即是教师高谈阔论、照本宣科的开始,在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开始学习。这样的教学安排是非常危险的,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此时,引用时政新闻,就可以为课堂注入全新的活力。教师通过相关新闻的列举,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入教学主题。学生在分析真实事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举个例子,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的课前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一则真实案例改变了学生对政治生活的态度。
2017年新年伊始,“西安学生举报学校雾霾天上课”的网络事件引发市民热议。面对不合理现象,学生自己发声争取权益,通过自己的力量引发了社会人士及相关媒体的重视,陕西省教育厅随后介入事件进行处理。
看完新闻,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些学生很有维权的勇气,有人认为国家相关部门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监督,包括青少年,有人认为社会的进步、制度的完善同样需要青少年付出努力……这些想法与他们先前对政治生活“高高挂起”的态度完全不同,而这些观点也正是本课所要引导学生树立的。
二、时事结合,帮助学生化解难题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比起国家政治,明星八卦、网络游戏让他们更感兴趣,当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有学生会认为教师是在“说教”并且很难接纳。因此,教师在传播正能量、诠释政治现象时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时政案例的列举便是适当的方式之一,教师所举例子应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让时事案例“自己说话”。
举个例子,当我们学习到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有学生认为网络是个美妙的世界,带给他们的都是欢乐与自由,而且是个可以自由宣泄情感的空间。然而,学生的这一想法是危险的,面对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学生理应保持理性,不沉迷、不盲从。为了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观点,教师列举了以下例子。
2015年4月,微博大V“作业本”转发了一条加多宝称赞其“与烧烤齐名”的营销微博,随后,其侮辱烈士的微博旧文被网友发现,“由于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由此引发舆论谴责。据中青网消息,当年6月,家属委托律师孙杰(“作业本”的真名)和加多宝。
微博、“网红”都是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案例中“网红”“作业本”所谓的“言论自由”带来了社会谴责与法律惩戒,这一案例打破了学生认为“网络是自由的”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