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时政热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4: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政治时政热点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

篇1

返乡农民工心存“三怕”下一步怎么办仍在观望

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心态如何?有何打算?长期从事劳务中介服务的山东菏泽人张东平说:“金融危机后,返乡农民工普遍有‘三怕’心理,一怕出去找不到活干,二怕干了活领不到工资,三怕工资低挣不着钱。”

“不光城市的民营企业在减人,就是一些大型国企也在裁员。”该村农民工邵朋说。他原在上海宝钢集团浦钢分公司当驾驶员,每月工资2000元。去年底,他和7名山东老乡分批被公司辞退。厂家解释:钢炉减产只能裁员。

据河南固始县劳动部门调查,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有20多万人,其中返乡后处于观望状态的超过5万人。

因为“三怕”,所以观望,如今是返乡失业农民工的主流心态。“下一步怎么走,我还没有想好,要等待大形势变化。”农民工邵朋说。

本地务工遭遇薪资反差 农民工渴望自主创业

成都市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历来被视为四川农民工就业市场的风向标。2月3日至5日,记者两次来到这个市场,听到农民工求职者最多的声音就是“招工的少了”“工价低了”。

本地再就业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新机遇,但招聘企业提供的工资待遇较低,与农民工再就业预期较高形成反差,部分本地企业反倒出现了“招工难”现象。

2月4日,记者参加了山东惠民县的一个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民京(天津)电子公司的金经理却为招不到工人而失望。他此行要招100个电子组装女工,但报名者只有8人,其中有几个还嫌待遇低。他说:“因为不少农民工还在观望期,就业预期并没有因金融危机而降低太多。”

成都市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黄洁表示:“鉴于危机影响和地区发展差异,返乡农民工还是应适当降低薪资的心理预期,以便更容易找到工作。”

在大批返乡失业农民工寻机再就业时,也有部分农民工借返乡之机转型,寻找自主创业商机。

在宁波做建材经销的河南固始县李畈村农民工冯长发最近举家返乡。他说:“虽然在外打工15年了,但大城市有户口门槛,外出务工迟早要回乡创业,不如借生意不好时回家。”

据固始县劳动部门调查,像冯长发这样选择回家创业者占返乡农民工的4%左右。这些农民工大多务工时间长,有一定积累,有一技之长。

在安徽肥东县新安村,春节刚过,由返乡农民工王定和创办的坤达公司已经机声隆隆。王定和说,公司从事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生产,已吸纳30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

该村农民工蔡庆斌在上海打工10多年,因为行情不好,他转让了汽车装饰门店返回家乡。蔡庆斌看好现代农业前景,打算在家乡承包水塘或土地,搞规模养殖或特色种植。他说:“全国在搞新农村建设,中央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我想借政策东风二次创业。”

滞留乡村人数陡增考验农村公共治理

在山东定陶县南王店乡丰庄村,记者碰到了40岁的返乡农民工王进,他正在捆扎晒干的棉柴。他妻子在家务农,种了两亩棉花。王进说:“棉价低,肥价高,现在很难指望种地挣钱。孩子正上高中,每月花费500多元,现在没工作了,日子很紧巴,心里不是滋味。”

“大龄”返乡农民工生活压力增大,新一代农民工返乡后心态更加失衡。

四川劳动保障部门有关人士分析说,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生活,本身缺乏农业技能,生活方式早已习惯了城市环境,返乡后很不适应。记者采访的多数年轻人都表示不愿回到土地上就业。但这一群体身份仍是“农村人”,被迫回到农村后容易心态失衡,如果不及时疏导,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调查显示,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还引发了一些土地承包纠纷。在江苏打工的四川农民工朱柳江举家返乡后,因为家里5亩承包地转租了,两口子找不到工作,只有靠打麻将消磨时间,1个月不到就输了3000多元,相当于损失了4个月的打工收入。

“进城无业就,返乡无地种”,一些滞留农村的农民工事实上成了“闲人”。安徽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干部杨其平说,年后全村有600多返乡农民工不再外出,不少人已找到村里要求救助。他担心“近期村里民事纠纷如小赌、小偷、打架等会多起来”,矛盾会凸现。

农民工大量失业返乡,还直接增加了农村社会事业负担。据四川劳动保障部门介绍,全省失业农民工中随返子女超过2万人,大多数需要回原籍读书,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新压力。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其劳动权益受到侵犯,社保福利损失严重。近年来国家努力提高的农民工社保水平,有因金融危机而出现“倒退”的动向。

随着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有所抬头。四川、河南等地部分农民工返乡前或多或少都有工资没有结算清。另据一些农民工反映,一些地方和企业以金融危机为借口,用工不再签合同,更别提社保的事。

一些输出地干部认为,农民工失业返乡后,在许多方面给输出地的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急需认真研究解决。

返乡农民工心怀“四盼”各方面需要多管齐下

对于如何解决返乡失业农民工问题,包括农民工、输出地政府、用工企业在内的各方都有新期待。农民工在寻找再就业和自主创业机会的同时,更盼望社会给予更多关照。

记者调查发现,返乡失业农民工有“四盼”,一盼得到真实有效的用工信息,二盼得到实实在在的技能培训,三盼帮助解决返乡后的生计问题,四盼为农民工自主创业大开方便之门。

安徽肥东县小包村农民工邵晓华从杭州失业返家后,最苦恼没有就业信息。记者问她,是否知道县里已两次举办农民工招聘会,她摇头不知。对国家扶助失业农民工的相关优惠政策,她更不清楚。

邵晓华期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将招工信息和就业扶持政策印成传单,发放到每个返乡农民工手中,或者交给村广播站,定期播放。

自主创业的农民工则有两大期盼,一盼政府出台补贴扶持政策,二盼金融部门能降低短期贷款的门槛。

返乡办厂的安徽肥东县农民工张宏奇说,现在中小企业贷款很难,厂房和土地都是租的不能抵押,机器设备在银行眼里又不值钱,找担保公司吧,费用又太高。“虽然国家一直在提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但总感觉春风还没有迎面吹来。”

由于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输出地政府压力陡增。一些劳务输出集中的地区大多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通过举办招聘会、推出专业技能培训、免费职业介绍、鼓励自主创业等方式,释放农民工返乡就业压力。但在调查中,输出地政府也有许多无奈和期盼。

安徽肥东县包公镇劳动保障所只有所长许宏胜一人,还兼任镇办公室工作。他无奈地说:“我要负责计划生育、民事调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农民工就业、劳动力安置以及报表统计等十多项工作,根本忙不过来。”仅以县里招工信息为例,许宏胜只能通知到村委会,遇上不负责的村干部,信息根本传不到农民耳里。

四川一些县市劳动保障部门则呼吁国家加大农民工培训投入。目前一个农民工的免费培训费一般为200元,缺口太大,特别是对一些缺工的技术培训,国家应加大专项投入。

一些地方劳动干部还提出,为解决部分农民工因失业造成家庭困难,国家除了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外,还应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等政策。山东曹县劳动局长孟祥刚说:“为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题,国家已出台不少政策,但关键还在落实。”

二、农民工返乡原因分析

第一,国际上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下降,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由于城市生活费用较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

第二,受楼市低迷影响,建筑业、搬运业等务工的民工大都失业返乡。

第三,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

第四,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

第五,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拼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三、农民工返乡面临的问题

第一,直接影响农民增收,降低农民生活质量。外出务工收入一直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失业返乡和就业不稳定,直接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明显下降,影响了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

第二,增加了就业压力。失业返乡人员增多,这将使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返乡农民工中年龄偏大、无技术特长的人员再就业难度更大。

第三,农民工子女教育受影响。返乡农民工子女很多在外就读,适应了务工所在地的学校环境、教学模式,因父母失业被迫返乡,环境的改变、教学模式的不同,将使孩子的心理和受教育的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处理不好,将导致孩子休学、辍学。

第四,社会稳定存在隐患。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后,农村联产承包的土地已转包、出租,自己不可预期地提前返乡已无地可种,无田可耕,造成生活、生产困难,特别是有些家庭,其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外出务工,失业后返乡待业将使家庭收入锐减,生活陷入困境,可能会做出危害社会团结和谐的过激行为,同时有部分农民工因无所事事,极易聚众赌博,滋事生非,将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危害。

第五,带来权益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外出务工人员失业返乡后,可能有土地、山林承包流转权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房建设等诸多权益诉求,给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关于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鼓励富余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返乡务工人员从事家庭手工业。工商、税务等各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主动研究、关心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对发展家庭手工业给予指导,并从开业辅导、企业注册、小额贷款、免除税收等各个方面,积极做好为家庭手工业扶持和服务的工作。

篇2

一、高中政治课为何要突出时政性

1.突出时政性是政治课自身性质和内容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应从丰富、变化、发展中的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时政性,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议论时事新闻,谈论热点事件。因此,教师只有将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我们关注的时事结合起来,才能适应这一课程的特定要求,才能永葆政治课的生命力。

2.突出时政性是适应政治学科高考的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政治科命题所要体现的重要原则,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和思想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政治学科高考试题大都以大家关注的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以国内外重大时事立意已成为高考试题的重要特点,整份试卷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如果高中政治课不关注时事、不关心社会,没有广泛的时政积累,没有开拓的政治视野,读死书,死读书,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是很困难的。

3.突出时政性是克服现行高中政治课教材弊端的要求。

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引用的事例都是五六年前的材料,甚至某些是十年以前的材料,已失去时代感,教材中阐述的有些内容、观点已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解释不了当前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如果教学上拘泥于教材,就教材讲教材,照本宣科而不渗透时政,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政治课将会变成空洞、枯燥无味的说教课,政治理论将变得苍白无力。

4.突出时政性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要求。

政治课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使命,是我国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它对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传授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基础知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然而,当前我们一些政治课教学仍拘于教材,没有从学生和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教学内容忽视了与当前丰富又生动的国内外热点时事的结合,使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高中政治课如何突出时政性

1.转变思想,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是政治课突出时政性的前提。关注时政,突出时政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国内外时事,既丰富又生动,大多跟政治课有一定的联系,且学生对这些时事非常关心,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确立开放学习的新理念,掌握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方法,引导学生生动学习,积极研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必将推动整个政治科学习的深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学习时事,增强时政信息量的储备。

师生要共同学习、共同搜集整理人们普遍关注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共同探究其本质。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在平常的学习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时事学习活动,不断积累时政知识。如成立“时事沙龙”兴趣小组,引领大家多看书报和新闻;举行课前的“新闻会”促进时事信息的交流;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激发学习时事的热情;进行每周“时事热点评论”,培养和提高学习时事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储备了丰富的时政信息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表达能力。

3.活跃课堂,加强教学过程的时政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确当地引用一些时事材料,渗透必要的时事信息,可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对所选材料进行精心设计,促进时政知识与课本知识点的融合,从而使学生达到由外到内的知识升华,实现由事实材料到理论的飞跃。例如,在上政治常识“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框时,可以选用了“重庆打黑除恶专项行动”这一热点话题作为时政材料,既让学生学习掌握了教材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了我们身边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

篇3

由于撰写政治小论文需要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会百态,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巩固课本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中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所限,理解新闻事件时可能过于片面,通过写政治小论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新闻事件。

二、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1.引导学生选好题目

政治试题中常常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撰写小论文,题目通常为自拟。假如论题太大,学生必然泛泛而谈,说理空洞且缺乏说服力,所以选题必须要“小”,或从“小”现象切入来讲“大”道理。例如,一次考试的试题材料中倡导广大网民要遵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有的同学便立题为“上网安全”,这样的题目使人读不出所写论文的主旨内容,如果把它改成“文明上网,人人有责”或“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就会通俗易懂,论点明确。优秀小论文的题目应该立意新颖,富于启发性,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使人一看题目就有一种新鲜感,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炼观点之后就要对观点进行说理论证,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尽量把政治理论生活化。如针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论题,可以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了解国家针对环境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思考青少年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情。针对“责任一路相伴”这一论题,可以收集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材料,并结合材料阐明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性。

结合生活实际撰写政治小论文,既有利于巩固书本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时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凸显创造性思维

写小论文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现出对情景材料认识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活动搜集材料,并将其归纳整理,结合材料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学生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4.通过批改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批改、分析、校正是撰写政治小论文不可忽视的几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小论文时切忌包办代替,直接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写进小论文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要通过批改小论文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如何修改小论文。此外,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批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批过程中借鉴他人的优点、查找自身的不足,借此提高写作水平。

三、其他常见问题和应对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政治小论文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总结了几点应对方法:

问题一:对时事的认识不深入,对文章的分析不透彻。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对时事政治了解得少,平时看电视也不关注新闻;部分学生关心时事,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写小论文的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501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知识交错复杂且颇具思想深度,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兴致缺缺,应试背景下,他们只好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碚莆罩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或许能应付考试,却完全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初衷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政治素养与国家意识的形成。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我们倡导将时政引进课堂,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时政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活跃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世界,面对生活。为此,笔者尝试运用时政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了解世界政治、国家大事,做热心、负责的小公民。

一、案例剖析,导入教学主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即是教师高谈阔论、照本宣科的开始,在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开始学习。这样的教学安排是非常危险的,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此时,引用时政新闻,就可以为课堂注入全新的活力。教师通过相关新闻的列举,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入教学主题。学生在分析真实事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举个例子,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的课前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一则真实案例改变了学生对政治生活的态度。

2017年新年伊始,“西安学生举报学校雾霾天上课”的网络事件引发市民热议。面对不合理现象,学生自己发声争取权益,通过自己的力量引发了社会人士及相关媒体的重视,陕西省教育厅随后介入事件进行处理。

看完新闻,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些学生很有维权的勇气,有人认为国家相关部门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监督,包括青少年,有人认为社会的进步、制度的完善同样需要青少年付出努力……这些想法与他们先前对政治生活“高高挂起”的态度完全不同,而这些观点也正是本课所要引导学生树立的。

二、时事结合,帮助学生化解难题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比起国家政治,明星八卦、网络游戏让他们更感兴趣,当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有学生会认为教师是在“说教”并且很难接纳。因此,教师在传播正能量、诠释政治现象时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时政案例的列举便是适当的方式之一,教师所举例子应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性格发展特点,让时事案例“自己说话”。

举个例子,当我们学习到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有学生认为网络是个美妙的世界,带给他们的都是欢乐与自由,而且是个可以自由宣泄情感的空间。然而,学生的这一想法是危险的,面对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学生理应保持理性,不沉迷、不盲从。为了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观点,教师列举了以下例子。

2015年4月,微博大V“作业本”转发了一条加多宝称赞其“与烧烤齐名”的营销微博,随后,其侮辱烈士的微博旧文被网友发现,“由于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由此引发舆论谴责。据中青网消息,当年6月,家属委托律师孙杰(“作业本”的真名)和加多宝。

微博、“网红”都是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案例中“网红”“作业本”所谓的“言论自由”带来了社会谴责与法律惩戒,这一案例打破了学生认为“网络是自由的”的认知。

篇5

一、提供撰写角度,突显一个“多”

同一个主题,同一份素材,进行广度拓展和深度挖掘,有助于多角度呈现立意。

1. 政治学科角度

小论文的撰写要始终紧扣教材知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知识是写好政治小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已了解并掌握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等相关知识,由此构成一个学科体系。在学科理论观点的指引下选择小论文撰写角度,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使文章更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例如,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天蓝了 水清了——记马渚镇沿山村生态村建设》《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和《光耀杭州湾 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三篇文章曾获余姚市高中学生政治小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篇论文的共同点是:立足于教材,充分调动了《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如科学发展观中涉及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场经济中涉及的宏观调控等知识,对素材的解读回归于课本,避免了空洞说理,因此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2. 时政性角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角度也应适应时代要求,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直面高中生思想上的现实问题。如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盗版的世界“学问”大》《绿色奥运 绿色希望》和《似曾相识燕归来——小手机折射出大道理》等小论文,以盗版、北京奥运会和手机等当年的热点问题为载体,不仅引发了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把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逐渐积累撰写政治小论文的新鲜素材。

3. 地方人文角度

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要具有地方色彩,体现政治学科的独特性,富有研究价值。笔者发现,近几年获得一等奖的小论文一般都有一股浓郁的家乡味道。如本校学生所撰写的《姚剧——姚江文明的瑰宝艺术》和《名邦之奇葩 余姚之骄傲》两篇小论文,挖掘了余姚地方传统文化——姚剧这个文化资源,从姚剧的起源和发展为主线进行阐述,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本土文化的价值;《菜,榨出道理来》和《小杨梅 大道理》两篇小论文,选择闻名中外的榨菜和杨梅两种余姚特产,从它们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展望等角度进行撰写,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余姚本土产品的魅力;《光耀杭州湾 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同样的土地 不同的财富》《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四明山经济发展的“春天”——论四明山“农家乐”》和《白色珍珠——余姚的摇钱树》等小论文,以余姚的梁弄灯具、朗霞裘皮、四明山的“农家乐”和塑料为撰写角度,告诉人们这些产业是如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翅膀的。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非常熟悉,站在地方人文角度撰写政治小论文,得心应手、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本土资源为素材,倡导“生活化”教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知行的辩证统一。

二、帮助学生选题,突出一个“亮”

帮助学生选好题目,是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重要一环。小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最简洁、最准确和最新颖的文字告诉读者本篇文章将要阐述的问题,使人阅读之后一目了然、过目不忘。由于高中生的知识面、理解力和概括能力都有限,课余阅读报纸杂志和上网了解时事资讯的时间并不多,教师可结合政治学科实际、社会现实问题、地方人文特色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来为学生选题提供素材,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不落俗套,注意“亮”度。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为文章选择一个好题目,可以对整篇文章起到点睛的作用。政治小论文的“眼”,应该明亮而富有生命力,一般为20字左右。若学生以提炼小论文的观点作为标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仔细研究背景材料,认真领会材料要说明的中心思想;第二,联系材料,找出其中心思想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第三,将材料中心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小论文的观点,确定标题。例如,本校一位学生以余姚特产——杨梅为主题,立题为《小杨梅 大道理》,一小一大,对比鲜明,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深刻印象,在省高中生政治小论文评比中获了奖。

三、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素材,彰显一个“实”

篇6

人教版的高中政治必修有四本教材,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选修包括六本,分为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时政的渗透与教育是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政治教师要使自己成为“杂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信息渠道,抓住关键,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传授基础知识,才能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例如:从“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引发对公民道德的讨论;从叙利亚的局势引发对国际形势的关注;从“两会”的会议议程联想到对政体等相关政治知识的记忆;从争端引发对国家之间关系的探讨等。从基础知识出发,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都要做到恰到好处,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巧设活动,激发主体意识

传统政治课给人的印象是教师讲大道理,学生则死记硬背。实际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教师是引导者、引路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使政治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就要不断进行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在如何加强学生对时政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方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课前读报3分钟。政治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每节政治课前,教师可以安排一名学生以一句话新闻的形式读报3分钟。读报的内容是时政新闻、要闻,由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在主课开始前上讲台读报。这可以加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使学生经常保持对国家大事、社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关注,久而久之,形成关注时政的习惯。

2.时政论坛。在课堂上,由于课程内容安排紧凑,很多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设时政论坛,每期确定一个近期的国内外的时政热点为主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以演讲,也可以辩论,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整个论坛的组织者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只体现在确保时政论坛的顺利开办,话不宜多,重引不重论,对话不多的学生多给一些机会,对发言较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收尾”,点到即止。这样学生就能不经意间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3.专题讲座。由于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内容比较多,很多教师无暇顾及,一般都是在高三下学期才匆匆开设热点专题课,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学习效果差。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可以提前开设热点专题课,不定期地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始专题讲座。讲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学生感到烦闷,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这种专题讲座一般针对选修文科的学生,从高二开始开讲,讲座由教师或者班上政治成绩突出,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担当主讲人,主要是以事说理,侧重以事例体现用知识分析实际的能力。

三、转变观念,提倡开放性教学

人教版的高中政治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两个部分,但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考生,都要考核政治课程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倡开放性的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知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为目、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

针对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多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长见识,并指导学生分组根据实践活动的情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使学生成长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充满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政治课程有广泛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等,政治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有效组织教学的新模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通过近几年对中考政治试题的研究,我发现试题越来越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体现人文精神,贴近社会生活,主要考察学生如何分析判断时事政治现象,如何利用时政材料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现在我们对时政的教学不能再只停留在仅对学生传播时事新闻的层面,而要把时政知识贯穿到平时每节政治课教学中去,让学生把关注时政,评论时政,联系时政解决问题变成一种政治课学习的常态。

围绕这个想法,我经过几个阶段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逐渐总结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1 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搜集了解时政信息

现在大部分学生除了对娱乐新闻比较感兴趣之外,对国内外其它方面诸如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的新闻时事根本就不太关注,所以应先通过强调中考时政的重要性等引导学生去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生活,激发他们了解时事的兴趣。然后逐步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关注,来收集,了解和掌握最新,最准确的时事信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1.着重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多“看”,即多看书,看报,看杂志,看电视,上网,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要多给学生强调,引导,让他们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利用各种机会和时间,关注身边的事,关注国内外大事;2.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时事收集,剪贴,整理下来。摘录资料是读书看报的一种笔记方式,也是积累知识的最佳方式,很少有人对看过的东西做到过目不忘,所以教会学生把看到的时事知识分门别类的记录整理下来是非常必要的;3.轮流在每节政治课前要求一位学生做五分钟的最新时政点评,然后教师进行评价。中学生的特点就是最爱在竞争中表现自己,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对自己收集的新闻进行点评是激发学生关注时事最好的时机,;4.定期在各班举行一次时政点评稿,剪报或手抄报的展览,评出最佳的几位。这是对学生对一段时期所收集的新闻材料的一次总结,回顾,也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别人如何收集时政资料的积极性;

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逐步养成每天关注时事,并学会点评时事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时政学习的兴趣,初步为把时事知识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打下基础。

2 将搜集的时政信息与教材理论知识尽量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不能仅就教材上的知识来讲解,而要尽量结合学生所搜集的时政材料,尤其是每一节课前学生所点评的时事,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知识,这样不仅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的热情,而且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当堂知识的兴趣。

另外,我在组织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同时,更鼓励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看”和“说”时事,而是要不断增强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要逐渐培养自己运用时政材料理解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利用书上知识来分析时事背景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把关注时事和学习政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正像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明确指出的“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在这种学问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学会巧妙的引导,比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二课第二框题《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中关于“民族精神”这一概念时,如果仅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了解“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内容,意义”,学生根本对这一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没有什么深刻地理解,更不会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在讲到这一概念时能让学生联系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一些新闻报道,再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当时全国军民团结一致,上下齐心抗震救灾的镜头画面,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忆:我国虽然经历了这样巨大的灾难,国家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仍然顶着当时国际上的一些不利传言,成功地举办了2008年世界奥运会等当时一系列的重大时事,教导学生理解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历经磨难而始终不屈不挠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样下来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这一概念,而且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和振奋,这时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当代青少年应怎样做呢?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这样的一堂课学生才能真正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

3 从时事点评到开展时事专题讨论课,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除了坚持让学生课前点评时事,还应该逐步深入,让学生学会就某一热点时事展开讨论,把思考的触觉延伸到国内国际各个方面,不管是是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还是工业,农业,商业,和运输业各个行业的新闻时事,让学生都要涉及,并学会从现实情景中提出问题,结合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理解,拓展,然后再上网搜集资料,自己到社会中去调查研究,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最后再整理撰写成小论文。然后教师可以定期在班内开展一次时事专题讨论课,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以引导并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讨论。在这一时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有组织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多元的,主动的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并获得探究成果。

比如,我在讲完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第二框题《与诚信结伴同行》这一课后,我就让学生联系本学期所发的时事书上的一条内容:“2011年5月13日,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强调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 》,国家加大了食品安全整治力度”,引导学生结合我国近几年食品行业出现的一系列假冒伪劣现象,如:地沟油,瘦肉精,胶水面等,让学生谈谈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话题撰写时事小论文,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们的兴趣十足,他们积极上网查阅资料,翻阅各类报纸杂志,了解有关内容。过了一周后,我专门为此召开了一节时政评论课,让学生宣讲自己的评论文章,他们有的说:“诚信是为人之本,如果做生意不讲诚信,只能给你带来短期的利益,但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自己,甚至要付出昂贵的代价,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商场上讲诚信根本就赚不到钱,因为这个行业本身遵循的就是利益至上的原则,如果你讲诚信而别人都不讲,经济遭受损失先不说,你首先就要受到排挤,就很难在这个行业立足。大家纷纷发表评论,虽然意见各不统一,但各有各的道理。对此,我在课堂上都大加赞扬,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并最后做了总结,引导大家正确认识:我们这个社会虽然出现了很多不诚信的现象,但只有讲诚信才能最终在社会上立足,因为人人都是需要诚信的,谁都不想上当受骗。

这一节课气氛空前热烈,学生们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探究,创新的精神和做法,进一步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对社会的关注。通过开展这次时事评论课,我明显发现学生关注时政的人数,热情和自觉性增加了许多,课堂点评时事的内容更丰富,将课堂内容与时事联系的更紧密,评论时事的角度更独特了,更可喜的是,随着时事评论课的次数不断增多,学生普遍对时事学习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在不断增强,主动的,多元的,创新的思维能力逐渐形成。

篇8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师生之间密切配合,教学互动,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在预习每节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提出本节的疑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根据质量给予不同的评价,由此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开拓思维,积极思考。

第二,引导学生解决疑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答本组学生提出的疑问。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疑问,让他们去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理解教材和实际问题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空白点,还有某些不能贯通的地方,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设法弥补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三,引导全班学生解决带有普遍性的疑问。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争论。不同见解的争论,不仅使参加争论的学生受到启发,还可以使没有参加发言的学生也积极思考。讨论结束,教师适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鼓励质疑,让平常感觉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知识的场所。经过学生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疑问答案,能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不仅能够发现疑问,掌握知识,也能够解决疑问,提高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开拓、去思考,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记”的状况,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二、贴近生活,将时政内容与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

如何更贴近于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如何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采取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是政治课改革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让学生掌握、理解时政内容和政治理论知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把时政内容和政治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之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为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用书面形式收录重要的时政内容,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作业,并从每天所收录的新闻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设置的“海口要闻”处,再指导学生针对重大的时政内容,运用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同时,根据学生收录新闻的情况,每周评出最佳收录者并予以表扬、奖励。

这样,将时政内容与政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既能促进学生认真收集新闻,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提高学生摄取知识、重组信息的能力,又能使比较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9

受政治科目高考对能力要求凸显的影响,高中思想政治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考验。传统的思维模式认为,高一、高二打基础,在高三阶段大搞题海战术,试图通过大量的集中训练获得能力的提升,但往往与预期的结果相差甚远。能力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其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渐进的量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结合高中政治这一学科与时事结合紧密的特点,政治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结果是非但圣贤书没读明白,窗外事也一无所知,学生视野狭窄,能力低下可想而知。因此,笔者认为,从高一开始就把时政教育引入日常的教学中来,通过日积月累的积淀,逐渐培养学生分析提取材料信息、综合归纳的能力,不失为一个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放矢地引入时政材料;与教材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课堂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等方式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主导,有的放矢引入时政

政治课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讲大道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纵然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政治课自身教学不成功的原因。传统的政治授课模式要么是就知识点讲知识点,要么是就考点讲知识点,结果是学生成了学习机器,毫无兴趣可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政治教学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的地引入时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在备课本的同时也要充分备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讲解理论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上的探究材料,同时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为确保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兼顾趣味性,教师就要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广泛摄取有效信息,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材料的选取应遵循准确、热点的原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经济半小时、本市日报等都是不错的选材途径。通过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再现书本上的“枯燥”理论,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觉得原来学习这些理论是有用的,从而增强求知的欲望。

二、与教材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核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时政教育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活的国情教育。把它和教材有机结合,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时政教育是教材知识的丰富和补充。进行时政教育时,必须以教材中阐述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对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的程度,又加深了对所结合的时政问题本质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书本出发探索多彩的世界带给学生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充分体现了我们教材“三贴近”的原则。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倡导“诱思”教学理念的今天,仍不乏传统的“一言堂”的课堂模式,原因是缺乏新鲜元素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感到乏味和无趣,不愿意过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而是选择做被动的听众,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教学目标自然难以完成。如何构建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则显得尤为重要。课前的成果分享、课后的知识迁移,适时引入相关的时政材料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1.课前的成果分享

课前成果分享是通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的形式来实现。每节课前,针对将要讲授的新知识点进行提问,然后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也就是结合近期时政热点问题对新知识点给予分析论证,其他学生点评,教师最后给予总结。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课题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课后的知识迁移

课堂上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基本已经掌握,再适时地布置一些与时政有关的课外作业,既可以达到及时巩固基本知识的目的,又可以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比如,针对某天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可以把材料抛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这个事件发表观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撰写时事评论、时事小论文、时事辩论赛等等都是不错的形式。关键是在学好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也给枯燥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注入了一些新鲜的血液。

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课内、课外生活,使学生对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政治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宽了视野,发展了能力,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素质教育的普及,“诱思”教学理念的推广,这些都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及时进行知识更新,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探索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途径,充分发挥时政教育在提升学生能力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严俊峰.浅析时事政策教育[J].教苑荟萃,2009(25).

[2]莫日根.谈中学时事政治教育模式[J].新科教,2009(3).

篇10

【摘要】我们应将信息技术用于政治课的教学,即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的整合表现在:一、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环境共享,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和制作的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种教学活动展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政治课教学模式;四、利用信息技术对政治课教学质量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价。这四者对政治课的教学都是一种巨大改进,甚至是突破。

【关键字】信息技术 资源共享 政治课 整合

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我们一直在倡导新理念、新思路,笔者认为这种改革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也表现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环境共享,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和制作的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笔者曾经去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上海光明中学进行交流学习,亲身感受了这所古老而强大的学校的政治课堂,其中有一个环节让我印象颇为深刻,那就是每节政治课的前五分钟有一个学生自主自创自评的环节――“时政开讲”。具体来说,是由学生就近日发生的时政新闻自主选择并创作出微课件,在课堂展示的同时进行讲解分析,然后由全班同学和老师来点评。这种活动一方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资源进行共享、加工制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其分析时政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教材的感悟和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种教学活动展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集体备课协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这些古语都告诉我们要办好一件事个人是不够的,需要团队的力量,政治课的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需要加强集体备课协作,而信息技术对于加强集体备课协作是不可替代的。通过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减轻教师的负担,更在于提高备课效率,精讲精练,达到课堂效果最大化。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观摩课等的展示和普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集体备课的精品课,校内外的公开课,各种类型的观摩课,可以发到校内对应的网址上,使本校或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学习,并开展各学科各年级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的交流与评比。

所有正确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实践活动往往陷入形式化、庸俗化。为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就要积极组织政治教师创作教学论文、案例,制作相关课件,积极参加学校或教育局的评比活动,整合教学理念,促进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而信息技术在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的交流与评比中,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参考和学习交流平台。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政治课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彻底改变政治课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系列图片、文字、资料、案例、声音等素材,使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达到直观形象之效果,进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更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达到前所未有的学习和教学效果。例如,我在上“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题时,就利用“农民卖西瓜”这一案例作为背景材料贯穿整节课,根据这个案例精心设计了四个情景及对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情景去学习探究,充分调动了课堂氛围,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要远远超于“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利用信息技术对政治课教学质量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价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在每次月考中会选择不同的几所兄弟学校进行联考,采用统一的网上阅卷,这种阅卷方式减少了人为因素,提高了阅卷的客观性、公正性,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成绩进行非常精细的分析和评价,细化到每个学校的每名学生,每名学生的每科成绩,每科成绩的均分和差距,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比较,有助于每所学校及每个学生充分了解成绩,进而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整合,对于学生来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升了学生对书本和课堂的把握,对时政热点的分析研究能力,真正做到了把课堂的主动权回归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教师参与论文、优质课等评比活动的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模式,并对教师的政治教学做出更为细化量化的分析,以便使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当然,这种整合还有待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熟练,也有待于教师对两者更好的结合和整合,最终为政治课的教学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篇11

现在市面上的教案、学案品种繁多,多如牛毛,让我们有些应接不暇。但作为教者,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被这些教辅书左右,不能整天围着基本教辅书转,更不能搞拿来主义。教辅书是编者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所编写出来的资料,只是他个人的见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应把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放在第一位。因为,课程标准是我们学科教学的法律依据,是由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都要遵循课程标准。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需要,2011年11月28日再次修订颁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从2012年9月1日开始使用。除了认真学习和钻研课程标准外,我们还要深钻与我们使用的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此书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师教学用书》既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又是对教材的分析与提示,它对我们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关键点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是我们选择教辅书的重点。其他的解析类、习题类、试卷类的教辅书,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性购买、使用,千万不要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要分优劣

现在市面上的教辅书有千万种,我们要具有甄别其优劣的能力。有的教辅书编写质量很高,那的确是编写者心血的结晶,确实对我们的教学有辅助作用。而有一些教辅书质量低劣,东凑西拼,部分教辅书的内容基本相同,简直是卖封面不卖内容,这样的教辅书不仅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因此,笔者比较喜欢购买工具类的教辅书,像教学词典、知识树等类书。工具类的教辅书在短期内不会过时,放在案头,可以随时查阅参考,而一般的练习类教辅书的有效期只有一年,甚至一个学期,这类教辅书笔者把它叫做“方便面教辅书”。再一类笔者比较喜欢的教辅书就是电子类的教辅书,电子类教辅书用起来很方便,我们现在的备课都是电子备课、网上备课,也讲究集体备课,同一个学科年级组做到资源共享,包括教案和课件都是共同开发共同使用。电子类教辅书在电子备课时,可以直接参考、使用,减少打字和扫描图片的环节,还可以对不适合我们教学的地方进行修改、删减。对同步练习、单元卷、教材讲解类的教辅书,笔者也会把它们全部买下,来者不拒,作为一种参考资料进行收藏,至今笔者买了这类教辅书450多种。

三、要分主次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79-01

分析近5年来陕西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试题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生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知识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的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对2015年高考一轮复习制定了目标:系统复习高中政治全部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熟悉高考考点。要求第一轮复习应当遵循按章节或单元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夯实基础知识。以高考考纲考点为主干知识。重点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练习与区别。复习中学会抓住“点、线、面”,建构起考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明晰化、精确化。要求学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脑子里有一张“知识结构图”、一棵“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的相结合。

一、第一轮复习的思路

主要目标:体现一个“系”字。建立知识系统观、结构观。这是我高考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凝聚成线,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更加系统化、序列化。形成知识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形成脑图,也是便于学生在解答论述题和分析说明题时能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找到各个知识的联接点,也能更便于建立解题的宏观思维。于是我每次讲课时,一定和学生一起画知识结构图。

1、主要特点:抓住一个“细”字。主要在知识点的把握上体现要细致。第一轮复习,要不留死角,把教学大纲的要求撑握的每一个知识点,使学生的基础能力过关。通过对高考题的分析,发现上海高考的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一个特点就是切入口小,切入口小事实上也表现考察的内容也更多细小,有可能是二级含义及意义。

2、主要方法:引用一个“例”字。主要是围绕知识点学习,是我们能在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中予以再认和再现,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大量事例来说明知识点,另一方面是能应用高考和例题对学生进行解答。

3、主要任务:力求一个“规”字。规范答案,讲究逻辑。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己经陆续地讲解了选择题和简答题、分析说明题、论述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在回答主观题时,知识要点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精炼;不仅理论知识表述要准确,而且要做到联系背景分析。努力使答案层次分明、符合逻辑,富有针对性。在回答主观题时,一定要过好审题关、结构关,语言关。审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读懂材料,找到与材料相结合的知识点,答题的结构要严谨具有逻辑性,而答题的语言也是学生非常欠缺的,平常训练时,我会有意识把他们错误的语言进行汇总,集中纠正,进行归类。尤其是现在上海的高考中论述题,提出了作品化的口号,也就是要写成像小论文似的论述题,这些不经过反复操练是不能拿高分的,所这一阶段老师可以强化训练。

二、第二轮复习的思路

主要目标:体现一个“综”字。第一轮复习建立了知识的系统观之后,第二轮强调就是对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应用,能引导学生能就线延伸到点。就是通过大量事例来说明知识点,那么第二轮复习,恰恰应倒过来,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对此热点事件分析说明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

1、主要特点:抓住一个“热”字。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第二轮复习一定要紧扣热点知识讲,例如十七大以及两会的主要精神、币汇率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朝鲜核问题等是目前社会承现的几个热点问题。政治老师可以在第一轮开始收集资料。

2、主要方法:围绕一个“专”字。进行专题训练。既可以就热点知识进行专题训练,时政热点专题复的指导思想是:以时政材料为背景,以问题为主导,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重构新的知识体系,另外也可以就课本上的知识整合成重点知识的专题。

3、主要任务:研究一个“真”字。这个阶段就要要研究考题,把握命题的方向。指导学生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老师也要把握最近高考的动向,研究高考的考试守则,以及哪些知识点高考考的频率比较高,老师一定要研究考题,并且能根据考题出一些高水平的模拟试卷。

三、第三轮复习的思路

主要目标:突破一个“准”字。主要目标是准确的记忆书本知识,准确的出书本的原理,准确的答案方法。因为就要进入高考的实战阶段,因此不能再模棱两可,要力求准确。

1、主要特点:做到一个“精”字。最后高考的冲刺阶段,一定要精讲、精练,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力求做到举一返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