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4: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三位文学大师。
1、莫泊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等。
2、契诃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欧·亨利: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来源:文章屋网 )
读张慧兰的小说,使人想起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南方小镇约克纳帕塔法。张慧兰的小镇虽然没有确切的命名,但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福克纳异曲同工,都生活在这个无名小镇上;与福克纳不同的是,张慧兰小说中的人物,多为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他们行色匆匆穿行在乡村与小镇的时空地带,怀抱梦想,我行我素。这些看似不经心信手拈来小人物,却是作家精心采集的一朵朵生活浪花。
张慧兰于是诠释其小说:“它们是我精神领域里开出一朵朵小花,是我自留地里生长出的一株株菜苗,我喜爱它们,喜欢品尝它们……”
张慧兰小说精神领域里开出的一朵朵小花,如同小镇漫山遍野盛开的映山红,热情而绝不艳丽,她带着作家朴实无华的审美理念,其视觉投焦点,往往集中正在运动中的生活一隅,在思绪荡漾的感性触摸中,牵引出一个个关于小说的记忆,提醒和焕发记忆的却是作家审美对象化的领域――那个尚未明确命名的小镇。
正如英国学者休谟认为:“如果没有记忆,我们就永远不会有因果关系的概念,因而原因和结果的链条也将不复存在。而构成我们的自我和个性的正是这个链条。”而美国学者伊恩・P・瓦特在其《小说的兴起》里引用了这段话,并且强调说:“这个观点就是小说的特征。”
小说与记忆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著名作家余华也谈到儿时记忆是如何美妙地触发和点燃了小说的叙事热情,并认为其好多小说都于记忆有关,《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呼喊与细雨》,尤其是给他带来众多荣誉的《许三观卖血记》,都与记忆有关。问题是,拨动小说家记忆燃烧的只能是现实。余华谈到《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初衷,是因为接到父亲一个电话,告知“李血头死了”。作者这才搜索回忆,想起了每年春天来村里鼓动村民到县血站献血的“李血头”,于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别出心裁的关于卖血的小说因此应运而生。
而张慧兰的《证人》小说集,大致应该分为三种类型:精短小说、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第一类精短小说,如《愧》、《疯哥》《路魂》《老师,我做你的男朋友》等,大多结构凝练,人物单纯,情节集中,没有刻意的粉饰和作秀,而是沿着生活的河流,如同观风景,写出了爱情、亲情、师生情、乡情和邻里情,在玲珑剔透的简述中,传达出作家对于乡村生活的印象。精短小说的结构特征,从理论上谈,它不需要表达复杂的生活局面和故事载体,仅只截取生活的横断剖面,采集生活浪花,就像鲁迅先生总结的:“以一斑而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有的作家甚至将“浪花说”来诠释短篇小说。精短小说宥于篇幅所限,在叙事章法上尤为注重灵巧,尤其讲究所谓欧・亨利式的结尾,让人物言行的几个片段跳跃似的显示出性格光斑,而不是求得性格的完整性。
第二类的短篇小说,也有其意义。而当代文学的短篇小说创作,在经历了新时期文学始初的创作繁荣后,作家们似乎暂时退于舞台幕后,除了少数作家坚持短篇创作,多数作家则很少关注和倾心短篇小说创作。张慧兰却一如既往坚持短篇小说创作,靠着深厚的生活积累,游刃有余地在生活时空里采集浪花,写出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生活与艺术融会贯通,其短篇小说如同一朵朵浪花闪现,浸透着生活的浓汁原味。从中不难看出张慧兰作家对于乡村生活一如既往的眷念。眷念其实是延续和保存一种永远的记忆。作家站在乡村审美立场上观察和描写乡村的美和魅力,融会地域和时空因素,在自然而然的时空转折中,将乡村审美与都市审美互补,时代进程化的趋势,导致了笔下人物的生活趋向和生存目的。
张慧兰显然掌握和理解小说的特征,调动了所有的生活记忆,积累,倾注了对于乡村生活的感情,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可读的故事……乡村生活的平静和安宁在起伏跌宕中开始有了细微的波澜,抑郁不安,思绪蜕变,非正常化的人性因素在小说时空中隐约闪现。《证人》里的短篇小说,所写的内容或题材,仍然带着作家的叙事特征,那些家长里短的故事,既带有小镇简朴的情怀,又有了超越小镇生活领域里的动态不安因素。如《证人》中小夫妻间的相互猜疑,捉迷藏似的感情摩擦,透着一种不安分。包括《野种》《替身》等,均多从生活细微处入手,写情感世界突兀出现的真空,写敏锐多疑的性格冲撞。而这些人物故事多发生在乡村生活朝城镇化进程的时空中,各种想法和欲望如暗流涌动,每个人怀着不甚明了的目的愿望,抑或生活梦想,使得这部乡镇小说有着风景画卷的宽泛,显示作家乡镇审美立场的坚定性和忘我性,值得阅读和肯定。
《证人》里的第三种类型,即这部小说集里为数不多的中篇《房梦》等,则表现了乡村生活朝城镇化迈进途中,必然出现的新的性格冲突和新的感情裂变,以及普通小人物对于新生活崭新和悠悠的憧憬。《房梦》中的男主人公,老实本分的丈夫培友顶替父亲职位到了城里,因为这个原因,漂亮的柳絮才嫁给他,当上城里人。但初时的进城喜悦过后,小两口开始为房发愁。此时的城市,楼盘林立,万人倾之,买房就像全民行动,疯狂得无以复加,所有人都在买房子。女主公柳絮也想有套自己想样的房子,幻想有朝一日把亲戚朋友和熟人请到家里做客,显摆一下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虚荣心。这不为过,以至她委身于老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得到一套房子。这个在以往小说中应该得以严厉批判的女人,在《房梦》得到令人叹惋的同情。乡村审美离与城市审美在此想相互参照,相濡以沫,男主人公最终原谅妻子越轨,可以看作是两种审美互为参照的结果。
还是说美国学者伊恩・P・瓦特的《小说的兴起》,小说作为一种文字形式,它的产生、发展、完善,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其中的哲学、宗教、经济、社会阶段、科学技术诸种因素都对这种文学形式的定型,起着或多或少,甚或是关键性的作用。小说之兴起,综观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我们不难发现,要了解文学的发展规律,了解某种文字形式的形成过程,必须结合时代,接融合我们赖以生活的生活时空。
当然,张慧兰的乡村情怀与小镇情结,虽是带着生活局限的真实小镇,却是充满人生梦想和生活理想的小说艺术世界。上面说过,张慧兰的小说与福克纳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在她的小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与福克纳相似的小说手段,如运用丰富的乡土语言创作,在技法上,运用重复、比喻、夸张、变形、幽默等手法来表达心声,却又不同于福克纳,完全坚持乡村审美的立场,而是兼容城镇审美,将两种审美融会贯通,在描写充满泥土气息的乡村和自然环境时,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而一旦表现人物性格冲撞时,又闪现出新的审美情怀,表现出一种情感转移的倾向。
透过生活复杂的格局,窥见小镇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将笔触伸进人物隐秘的精神世界,通过塑造各种乡村人物形象来建立起新乡镇生活的审美立场。
张慧兰的小说显然属于现实主义。她朴实无华的叙事策略和语言策略,在经验化的叙述中,日益得到提升。下一步需要提升的恐怕是增强作品的文学内敛,增强作品的艺术含量,包括提炼和丰富语言结构、增强叙事的审美情趣,跳出惯有的策略,将艺术视野投放到更广阔的小说世界,使小说肆意,将人生梦想与小说梦想融为一体,试想那种小说情景,该是何等的神奇与壮观。
城镇化的日益进程,单纯的、风平浪静的乡村已经成为过去,站在今天的审美高度,我们既要坚持过去固有的审美立场,要保留美好的瞬间回忆,让记忆推动小说燃烧,只有倾情燃烧,叙事的热情才不会消退。我们有理由期待张慧兰的小说能够走出自我,走出思维狭隘的时空,写出更为精彩可读的关于城镇化的风俗画卷。
参考资料:
1.(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
问题是,谁想放假了学几何背单词?我们不过是应付家长啊,汤老头看我们无精打采,估计一去不复返,就把小黑板擦干净,一边写上“人猿泰山”,一边说:“来来,我给你们讲故事吧。”
那泰山是个孤儿,被遗弃到原始丛林,跟着一群猿猴厮混,上蹿下跳,爬树抓鱼,结果不会讲人的语言,反而身手敏捷,成为森林的居民。
这故事可比教科书好玩。我们问:“后来呢?”
汤老头说:“后来啊,等下次,再给你们讲。”
我们几个很不高兴,开始起哄,您现在就说啊,快点快点。
汤老头笑眯眯地,活像一只世界上最狡猾的狐狸。他宣布下课,踱着步子去院子里吃饭。我们一群猢猴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第二天,我们当然是急不可耐地在家吃了晚饭,就去汤老头家继续听故事。
两天一个故事,故事前学一点东西,写写作业。汤老头说:“听了故事,可以在本子上记下了,再讲给别人听。”
我们兴致勃勃听从他的意见,再献宝似的,说给邻居家小孩听,甚至说给大人听。
汤老头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是《最后一片叶子》。而这个故事,只有我在听。
因为他的小小补习班已经结束,新学期开学了,我的小伙伴都去上学了。
至于我,因为母亲是个多礼的人,要我拎着一盒皮蛋,送去致谢。其实我们去他家之前,就已经缴了20元补习费的。
那个黄昏变成了我一个人的故事专场。
我用尊敬崇拜的目光,看着这个肚子里有无穷故事的老头,央求他再说一个,因为我很喜欢听。他呵呵笑了,我能发现他的汗毛都在震颤,大概是很高兴有学生喜欢听他讲。他收下谢礼,剥了个皮蛋直接给我吃了。
这个故事,汤老头讲得很慢:一个叫乔的年轻女孩生病住院,凄风冷雨中,孤独又绝望。于是,年老的画家贝尔曼,偷偷在窗外画了几片树叶。乔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像树叶一样,最终都会凋落,一片不剩。但是,有一片叶子却一直顽强地挂在枝头。
我听得目瞪口呆,世界上还有这么奇特的故事,让人心里有一些哀伤,但又不会绝望。末尾听到树叶是画的,我呆住了。
离开汤老头家,走的时候,他顺手给了我一盒云片糕。
去了学校之后,我才想起,忘记问他这个故事从哪儿来的。我的胃口一直被吊着,念念不忘。我想搞清楚来龙去脉。
我打算等我从寄宿高中放假回家了,去找他问清楚。
也不过是半个学期,活了80岁的汤老头去世了。我看见他的子女,把一屋子书清理出来,卖了。
后来,在大学的电子阅览室,我在搜索框里,输入了那个从汤老头嘴里听到的名字――欧・亨利。
目前,制约农村高中生健康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图书资源匮乏,学生难以得到优秀读物;另外,其他学科的教师普遍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不上阅读的效益与质量,不能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基于这两点原因,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语文课课前5分钟让两位学生发言,或讲名人故事,或说说自己读了某篇文章的感受。这项活动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久之,就会养成了习惯。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统一读物,便于指导。初始时,教师可从课外读物中选择几篇同一主题的感人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达了人物怎样的精神节操?哪一情节最能打动你?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班上交流。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要适宜地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如《格言》、《读者》、《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新青年》、《世界之窗》、《美文》、《小小说选刊》等。也可建议学生自己订阅一些报纸。
(3)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呐喊〉自序》后,介绍学生自读鲁迅小说集《呐喊》,学习了《祝福》后,介绍学生自读《彷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除了自己向学生推荐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并给予鼓励,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为了不占用学生在校的时间,放假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阅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围城》、《堂?吉珂德》、《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简?爱》、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收假后安排一节经典著作阅读交流课,让学生谈谈对某部小说感受最深的地方。
2.读书方法点拨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拨,将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大读书方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要求人人有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经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丰富语言积累”的原因。为此,要求学生人人都备读书笔记本,或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佳段,或写一些读书心得,旨在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注意欣赏故事情节,引导他们积累语言,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让“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灵。
《夏洛的网》(节选)、《最后一片叶子》《穷人》《小抄写员》《小丑的眼泪》《一碗清汤荞麦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六篇课文,理解词语。
2.品读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作者抓住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纯真的友情,感悟最后一片叶子给琼珊带来的力量,体会桑娜、渔夫的善良和叙利奥的体贴懂事,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真情。
【教学重点】
阅读《穷人》《小抄写员》,品味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含泪的微笑”这组课文。
2.字词过关。
(1)老师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一些陌生的“拦路虎”,这些字你认识吗?
黧 搔 涮 赘 盹 啜 稽 攘 烊 荞 奢 侈
除了这些,你还遇到了哪些不认识的字?
(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开火车”认读)
哆嗦 啜泣 熙攘 嗫嚅 荏苒 凄风苦雨 忐忑不安 如释重负 妙趣横生 无济于事 束手无策面面相觑 心神不宁 一如既往
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除了这些,你还积累了哪些词语?给大家介绍一下。
3.请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回忆思考:六篇课文讲了六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二、品读重点,走近《穷人》
1.过渡:《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虽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能用一句话说说桑娜和渔夫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小结:他们是穷人,生活极端贫困,他们又不是穷人,他们精神上却是如此富有!
2.出示要求,圈画感悟。
(1)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作者是怎样写的?
(2)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作者又是怎样写的?
3.全班交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从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描写中感悟人物品质。
(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读读这两个片段,桑娜此时是怎样复杂的心情?
小结:这两个句段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激动,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却坚定了收养两个孩子的决心。心理活动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忧虑,使读者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走近《小抄写员》,品味心理描写
1.穷人之间无私的帮助感人肺腑,亲人之间的相濡以沫同样带给我们感动的泪水。《小抄写员》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父亲对叙利奥的态度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快速找一找,是怎样的变化?
2.《小抄写员》的故事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叙利奥因为帮父亲抄签条而影响了学习,多次受到父亲的责骂和误解,但他并没有退缩。他是怎样想的?画出描写叙利奥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在课文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阅读交流。
小结: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叙利奥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着。作者通过心理描写,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叙利奥复杂的心情,烘托出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父亲的关心。
3.练笔:故事的结果如何?看故事的最后一个温馨的镜头。
(出示句段,齐读:叙利奥疲劳到极点了……)
(1)当叙利奥醒来的时候,他发现“床沿上靠近自己胸口的地方……这时睡得正熟哩”,这时他又会想些什么?请你为叙利奥写一段心理描写。
(2)学生交流。
小结:是的,生活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艰辛和痛苦,还有真情的欢笑和感动,还有人生的真谛――爱。它让我想到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人生如花,而爱便是花的蜜。
四、略读《最后一片叶子》《夏洛的网》
1. 最后一片叶子使琼珊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故事的最后一段既含蓄又耐人寻味,打开到141页,细细读读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病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小结:其实原文中贝尔曼是个很平凡的人,一个绘画水平一般的老画家,其貌不扬,说话粗俗,嗜酒如命,穷困潦倒,年过六十却还一事无成。然而贝尔曼平凡一生中的最后一片人生叶子却是永存的。
2.《夏洛的网》里,夏洛挽救了小猪威尔伯的生命,虽然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夏洛无怨无悔。
(出示:“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对此,谈谈你的独到见解。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生命不是平淡地活着,或者自然地离去,而是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使自己的人生多一些爱的温暖和友情的快乐。生活带给人们的也不单单是艰辛和痛苦,更多的是真情的欢笑与感动,人生的真谛――爱。它告诉我们要在幸福的岁月中享受人生,在艰难的岁月中笑对人生。
那时,她五岁。
在这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她对一切事物都怀有很浓的兴趣。
瞧!她看到街上人流如潮,热闹非凡,便立马凑上前去。原来有人在唱戏!她高兴极了!她发现了新事物,跑回家,牵起妈妈的手就走,嘴里还欢快地叫着:“妈妈,我们看戏去!”
那位慈爱的母亲看着女儿满心欢喜的样子,高兴地咧开嘴笑了。
长大后
那年她十五岁。
在这个花季,她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只有在周末时,她才能回到温馨的家中。
“回来啦?”她刚踏进家门,她的父亲便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今天,戏院里要上演一出名戏,我们一起去吧。”她的母亲在一旁宣布了这个消息。“啊?”她犹豫了——作业很多呢!但看见父母满脸的笑容,她也不想拒绝。“我作业挺多的。你们先去,然后我再买票进去。”说完,她便走进自己的房间,埋头苦干。
过了好久,她才想起看戏这桩事,便一路小跑去戏院。
“丫头,你怎么来晚了?这戏很好看!太可惜了!”
“对不起……”她低下头轻轻地说。
再后来
她已经二十五岁了。
她在一家公司当会计师。由于工作忙,周末经常不回家。
这天,一个电话打进来。
“喂,请问您是哪位?”
“丫头,是我。”原来是父亲。
“爸爸,有事吗?如果没事,我先挂了。我还得工作呢!”
“当然有事!这周末,你抽空回家一趟。你妈想和你一起看场戏!”
“对不起啊,爸,这周末我没时间。”
“那下周末呢?”
“我一直都忙,没时间陪你们看戏。你们注意身体!”说完,她就把电话挂了。电话那一端,听到的只是一阵阵嘟嘟声。
父亲不舍地挂了电话,呆呆地一言不发。
不知不觉间,我们离他们越来越远。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他们的帮助,而现在……
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倾注了多少心血,但我们却对他们越来越冷淡。
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曾改变,我们对他们呢?是否曾改变过?
我相信,从小到大,父母都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无论怎样。
推荐人语
顾冠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
这篇作文的写作视角很独特,用的是第三人称,而本次大赛多数作文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的。用第三人称叙述,视野更加开阔,也使得小作者思考的问题超越了她的年龄。应当说她反映的“从小到大,子女与父母越来越疏远”的主题,在当下,值得人们沉思。她没有空洞地说教,而是采用片段式地写作,以人成长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为序,以“看戏”为线,撷取了三个对比鲜明的画片,把包袱一个个抖开,构思巧妙。文章语言质朴,返璞归真,很好地表现了亲情的可贵。
这篇现场作文,还是有些地方可以提高的。
我们写作文,不仅要有作者意识,还要有读者意识。“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开头就告诉了我们故事的结尾:“在不知不觉间,我们离他们似乎越来越远……”读者的阅读期待明显降低,不如删去,直接从“小时候”写起。
想象要符合生活的实际。“‘丫头,你怎么来晚了?这戏很好看!太可惜了!’‘对不起……’她低下头轻轻地说。”这部分对话应当是作者想象的,但让人感觉不够真实。为什么呢?因为十五岁正处在青春期的小姑娘,大多数应该是:“小嘴一撅,不服气地说:‘都不提醒我一下呀,害得我迟到!’”
熟悉习网的童鞋们一点都不陌生这个功能了吧!大家是不是都已经尝试过自主学习了呢!自主学习不仅可以自己对自己进行测试,还可以对以前做错的题目进行统一的分析与改正,而且还可以自己增加新的单词,便于自己记忆。这样才会对知识加深印象,更加巩固哦!
步骤: 登录 - 进入书房 - 自主学习
一个学期的课程已经上完了,同学们,你们的错题本里面的题目是不是已经都弄明白了呢?生词本里面的单词是不是已经都记住了呢?要一个一个的消化,这样才能把它们都吃透,下次看到已经被你解决的题目的时候你就是强大的胜利者啦!
二、读书计划
不知道童鞋们这个学期读了多少书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本好书可以带给人不同的享受,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气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人。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来读呢?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书籍供大家选择:
小学段: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小王子 狮子王 格林童话集 窗边小豆豆 机器猴传奇
初中段: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木偶奇遇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北欧的神话传说 日本民间童话故事集
高中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庄子传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京华见闻录 隐蔽的历史
读书最好要留下读书资料,你可以直接把你的感想发表在文章的评论里面和大家一起讨论,你也可以做读书笔记,比如专门制订一本读书笔记本,写读后感,经典句子摘抄等。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更好的理解书本的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印象哦!
你也可以把你想要读的书全部记录在书房的读书计划中,这样你就不会忘记了。上学期的读书计划都有没有实行呢?不要忘了哦,赶紧去记录你要看的书也看看你还有哪些书没有读吧!进入读书计划>>
步骤:登录 - 进入书房 - 个人设置 - 读书计划管理
三、在线学习
除了在书房里面可以学习,不要忘了还可以在习网的各个页面都可以自由地学习哦!比如你可以进入在线听力去听你想要听的英语和中文听力,有各种寓言故事,英语广播,英语歌曲,美文赏析,英语名着,同步课文还有中文小故事等各种听力哦,推荐:
小学段:the monkey and the dolphinlittle snowmansally, go round the sun
初中段:friendsbbc learning english - red carpetyou're not sorry
高中段:the weekly address of presidentmy happy endinga new house
同样的,你也可以进入在线口算去锻炼你的口算能力,也可以在第二课堂里面自由的阅读各种书籍,猜字谜,脑筋急转弯等各种趣味活动。
四、和同学老师在线交流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主要作品有诗作《黄金岛》《普罗旺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主要作品有《伟大的牵线人》《不是疯狂,就是神圣》等。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第三个女人》《十字军骑士》等。1905年作品《第三个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青春诗》、长诗《撒旦颂》、专著《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8年 鲁道尔夫·欧肯(1946~1926)德国哲学家。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观》、《人生的主义与价值》、《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等。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童话《骑鹅旅行记》等。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她作品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910年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拜尔堡》,小说《骄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尼瑞娜》等。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
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盲人》、《青鸟》、散文集《双重的花园》、《死亡》、《蚂蚁的生活》等。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1912年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剧作《日出之前》、《沉钟》等。1912年作品《群鼠》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
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主。主要作品有诗作《吉檀迦利》,小说《两亩地》、《沉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4年未颁奖。
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作品《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1915年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16年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瑞典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朝圣年代》,小说《查理士国王的人马》等。 1916年作品《朝圣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7年 卡尔·耶勒鲁普,丹麦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爱情之卷》;小说《明娜、》《磨房血案》、《已为生命而热》等。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麦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去翳》;长篇小说《乐土》三部曲:《幸运的彼尔》、《守夜》、《死者的王国》和《人的乐园》等。1917年作品《天国》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1918年未颁奖。
1919年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受难的普罗米修斯》等。1919年作品《奥林比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1920年 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挪威小说家、戏剧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饥饿》、《牧羊社》、《大地硕果》等。 1920年作品《大地硕果—畜牧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苔依丝》、《企鹅岛》、《诸神渴了》等。1921年作品《苔依丝》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2年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西班牙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别人的窝》、《利害关系》、《热情之花》等。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1923年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主要作品有诗作《当你老了》、《丽达与天鹅》等。1923年作品《丽达与天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波兰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福地》和四卷本长篇小说《农民》等。1924年作品《福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1925年 乔治·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共完成51个剧本。主要作品有《圣女贞德》等。1925年作品《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鸽子与老鹰》、《橄榄园的火灾》、《母亲》、《孤独者的秘密》、《飞往埃及》等。1926年作品《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等。1927年作品《创造进化论》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珍妮》和三部曲《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灯。1928 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1929年作品《魔山》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瑞典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荒原与爱情》、《秋天的号角》等。1931年作品《荒原和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和剧本《银匣》等。1932年作品《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说家、戏剧家。一生创作了40多部剧本。主要剧作有《诚实的快乐》、《六个寻找剧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寻找自我》等。1934年作品《寻找自我》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5年未颁奖。
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主要剧作有《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无穷的岁月》和自专性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蒂伯一家》8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等。1937 年作品《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芬兰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少女西丽亚》、《夏夜的人们》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丽亚》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40年-1943年未颁奖。
1944年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国》《诺尼亚·葛斯特》《奇姆利人远征》和《哥伦布》;诗集《世界的光明》、《日德兰之风》等。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智利诗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诗》,诗集《绝望》、《柔情》、《有刺的树》、《葡萄区榨机》等。1945年作品《柔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6年 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等。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1947年 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评论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8年 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与批评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9年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年 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教育与社会秩序》等。1950年作品《哲学—数学—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51年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诗集《天才》;剧本《疯人院里的仲夏夜之梦》;小说《侏儒》、《大盗巴拉巴》等。1951年作品《大盗巴拉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1952年 莫里亚克 F. Mauriac 法国作家。 小说:《黛莱丝·苔斯盖鲁》。戏剧方面,莫里亚克发表有《阿斯摩泰》、《不为人爱的人们》、《地上的火焰》等剧本。还写有回忆录《内心回忆录》、《内心回忆新录》和《政治回忆录》等。1952年凭借《爱的荒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1953年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曾任英国首相。主要作品有《马拉坎德远征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1952年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尔鸣》、《老人与海》等。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55年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1902~)冰岛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沙尔卡·瓦尔卡》、《独立的人们》、《世界之光》、长篇历史小说3卷《冰岛钟声》等。1955年作品《渔家女》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世界著名文学作品
逊漂流记 百年孤独
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
挪威的森林 老人与海
好兵帅克 伊豆的舞女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多维视角下的奥尼尔研究”(TJWW15-020)
一、引言
对于黑色幽默这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国内学者对带有该特色的小说翻译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孙会军和徐姗姗在对比后讨论了翻译黑色幽默小说的标准问题;而李玉良和路玉坤[1]则从社会文化角度对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之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翻译策略、译者的价值取向、目的,文化氛围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朱军[2]采用李占喜提出的“关联域”概念强调要保留原作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石英[3]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解析了美国幽默小说汉译本中存在的不足。以上学者在文化、功能主义视角下讨论了黑色幽默的语言特点,但并未给出明确的针对某一语言特征的翻译策略。因此,本文选用格特的关联理论及其提出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分析黑色幽默语言的翻译,并尝试提出各种表达手法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黑色幽默小说介绍及其语言特点
黑色幽默文学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被誉为“美国黑色幽默部队总司令”的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B.J. Friedman)曾形象地将黑色幽默文学形容为“卡住荒谬世界的脖子”。而关于黑色幽默的定义,则是众说纷纭。西方评论界将黑色幽默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Gallow’s Humor),或是“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喜剧”、“绝望喜剧”等[4]。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幽默是“黑色”的,不同于人们对于幽默的传统认识。传统幽默是通过夸张的语言或者使用双关语等方式逗人哈哈大笑,从而制造欢快明朗的气氛。而黑色幽默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却恰恰相反,它给人带来阴暗、绝望等“黑色”情绪。黑色幽默所制造的笑是短暂的,因为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片刻中感受到现实存在的深深的痛苦与无可奈何。由于这种特殊的文学表现手法,在翻译黑色幽默小说时译者会遇到重重困难,无法传达应有的黑色幽默效果。安玛丽・劳里安曾对幽默语言的翻译有过如下解读,她认为“尽管是在同一语言环境内,仍然有一些因素阻碍了对幽默的理解,更不用说对翻译版本的欣赏。”[5]因此有可能导致在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引入中国时,中国读者无法欣赏到黑色幽默大师作品的精彩之处。为了表达“黑色”与“幽默”,黑色幽默小说中所运用到的艺术手法也十分丰富,最为常见的包括滑稽模仿、互文性、拼贴画、元小说与反小说等。[6]但究其语言特点,比喻和夸张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两种。其中,比喻又包括明喻和暗喻。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改变原文中的一些指代,从而最大程度地向读者传递原文本黑色幽默的效果。
以冯内古特(Vonnegut)的黑色幽默小说为例,以其寓言式黑暗讽刺的风格闻名。其作品多用普通对话式的语言,简练而直接。他笔下的人物多为现实生活中他身边的人和普通百姓的缩影,拥有着最平凡的职业和理想。因此,冯内古特作品最常见的主题就是人们对生活丧失目标与希望的恐惧。“生活是为了什么”常常成为小说主人公内心的疑问以及带给读者的深思。
三、关联理论下黑色幽默小说的翻译
由于黑色幽默小说是一种以效果为中心的文本,因此评判其翻译的标准除了传达原作者的意图,更重要的是再现黑色幽默在读者间产生的效果。这与关联理论所倡导的最佳关联不谋而合。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以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其中关联又涉及两个重要的原则,即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人的认知是在最大关联――以最少的处理努力换取最大的交际效果的基础上实现的。交际原则表明语言创造出的是对最佳关联的期望,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用尽可能少的理解努力来获取最充足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的达成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 当话语可以使读者不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就能理解交流者的意图;2. 当意图值得读者付出努力理解,即该话语给读者带来了足够的好处[7]。显然,由于国家文化的差异,最大关联几乎无法实现,因此交际双方能够成功明白对方话语的含义是基于一种最佳关联。因此交际行为中双方的话语都应具备关联性。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对源语言的理解以及翻译中做出的语言选择都是以关联性为依据。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反应。翻译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以及关联原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其主要任务是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在完成该交际过程以后,译者进入第二个明示-推理交际过程,这时译者的身份是发话人。他的主要任务则是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的估计,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加以示意并传达给译文读者[8]。
下面就《看这儿,照相啦》为例,笔者对其中译本进行了评析,并以最佳关联为原则,尝试对一些翻译做出了改进。
(1)夸张语言的翻译
例1.
原文:After a night′s sleep, he was still the new Henry, the promoter, the enterpriser, ready to lift himself to the stars by his own garters.
g文:睡了一晚,又是那个焕然一新的亨利,一个朝气蓬勃的人,一个企业家,准备凭一己之力飞黄腾达。
在这篇短篇小说里,主人公亨利是一个拥有着雄心壮志却屡屡挫败的人,他总想通过自己的科技发明“康飞多”来获得人生最大的成功。原文中作者用到“garter”一词,原意为“吊袜带”,显然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亨利所持的是嘲讽的语气,暗指主人公很难完成自己的远大理想。在原文中,亨利的梦想被作者呈现出来后是荒谬可笑的,这来源自冯内古特对科技发展向来持有的批判态度。然而,在中译本中,“凭一己之力飞黄腾达”完全颠覆了原作者的批判态度,而是语气一转,使得主人公变成一位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原文中飞向星星的梦想与仅有吊袜带作为工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此产生的讽刺意味一下子就传递到了读者的面前。然而翻译的版本却使这种在读者中产生的效果荡然无存。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黑色幽默的敏感度不强,从而没有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讽刺意味,更没有为目标读者再现这种黑色幽默小说中典型充满讽刺的语言风格。因此,由于呈现在目标语言读者前的语言含义与原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不符,原文和译文的转换没有达到最佳关联,中译本剥夺了读者领略黑色幽默艺术特点的机会。笔者认为,此处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为“准备提着吊袜带飞向星星”以保留原作传达的黑色幽默效果。
例2.
原文:He pointed helplessly at Schroeder. “He′s the genius. He′s the one who′s got it. He′s the one who′s got the brains to carry him right up into the stars or somewhere! I told you that!”
译文:他无助地指着施罗德,“他是天才,他就是那样的人。他是那种才华横溢的人!我告诉过你!”
这又是一处和星星有关的翻译,而此处译者理解了小说中人物的说话意图。说话人是一个被公认愚笨的学生,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方面都十分优秀又聪明的施罗德。这里主人公要表达的是对聪明人羡慕嫉妒的情绪,觉得自己与聪明人的差距是滑稽的,是永远无法缩小的,因此会用到“星星”这个意象。译者在这里将这句话作意译处理,含义准确,但却没有最大意义上传达出该句带有的夸张和滑稽效果。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人物设定、此处想要表现嫉妒一个人能力太强的意图,使人联想到与星际有关的时下流行词汇“上天”。这两个字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某种才能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带有戏谑的语气。这样的含义与此处人物的心理不谋而合,在保持“他是……他是……他是……”句式的前提下,笔者尝试将“他是那种才华横溢的人”改译为“他是凭才华就能上天的人”。这样一来,原文译文两者使用的意象达到最佳关联,又同时使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物情态和语气,夸张语言所带来的戏谑效果呼之欲出。
例3.
原文:Red hung his head.“Dead,” he said.“My mother′s dead,and the only girl I have ever loved is dead.And the lady friends,Red ―― they′re never what you′d called real friendly,not if you can′t love them, not if you′re in love with a ghost. ”
译文:莱德低下头。“死了,”他说,“我母亲死了。我唯一爱过的姑娘死了。至于怒朋友――莱德,她们从来不是你认为的真正的朋友,要是你不爱她们,她们不会是你真正的朋友。要是你爱上了一个幽灵,她们也不会是你真正的朋友。”
这个片段表现了主人公莱德对世界丧失了希望,对人性失去了信心,并在最后一句中说道“要是你爱上了一个幽灵,她们也不会是你真正的朋友。”@里译者选择直接翻译而不是笼统地说“她们不可能会是你真正的朋友”,但对于“ghost”一词,翻译成“幽灵”未免不够口语化。此处以夸张的口吻强调“她们”成为莱德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如同和鬼魂相爱的几率一样为零。中文中也有“见鬼”一说表示某件事不可能发生。因此同样是直译,在词语选择上,译者应当结合小说中的场景――日常或是正式,来选定所用词汇。这里可翻译为“就算你爱上鬼了,她们也不会是你真正的朋友。”
(2)明喻的翻译
例4.
原文:I was sure that both the husband and the wife were crazy, and that, if there were any children, the children would be as crazy as bedbugs, too.
译文:现在我不能肯定丈夫和妻子两个人是否都疯了,也不能肯定,如果他们有孩子,孩子是否也很荒唐。
原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向读者描述了一对荒唐的夫妇。译者通过将肯定句译为“不能肯定……是否……”明显削弱了原文的语气,也没有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此处译者应如实还原作者的语言和情态,译为“我确定丈夫和妻子都疯了,并且确定如果他们有了孩子,也一定像他们一样荒唐。”另外,此处还涉及明喻“as cray as bedbugs”的翻译, 这是一则英语谚语,其意义如译文一致,用来形容人的荒唐。译者意译的方法减少了译入语读者的处理努力,但同时也减少了读者能收到的幽默效果。这是因为在中国并没有一个相似的谚语来表达同一个涵义。如果此处也采用直译,翻译为“像臭虫一样疯狂”并在下面注解写到“美国谚语,形容荒唐至极”,这样一来读者虽相对增加了处理努力,即想象臭虫乱跳疯狂的样子,但他们收获了比之前更大的幽默效果。也就是说读者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相当的效果回报,也可以被认为是达到了最佳关联。
例5.
原文:There was nothing casual about Big Floyd′s being there. His presence was massively intentional. Big Floyd had something of importance to say, and the novelty of that made him throw off heat like a steam locomotive.
And it made him wheeze.
译文:比格・弗洛伊德有重要的话要说,加上刚碰到的事情让他如同一辆蒸汽车需要补充热能。
他呼哧呼哧地喘着气。
这里前半段译者漏译了一段内容,阻碍了读者的正常理解,“刚碰到的事”在前文也没有指代,显得莫名其妙。首先,是“novelty”一词的翻译,其释义为“新颖”,在此根据上下文语境则应该是指比格・弗洛伊德有重要的事要说这件新鲜事。这一段更值得注意的是,句末引用了一处明喻来形容比格・弗洛伊德的情态。主人公有意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说重要的事,联系后文中呼哧呼哧的喘气,不难看出他的紧张与这件事的急迫。“Throw off”有“扔掉、摆脱”之意,而不是“补充”这个相反方向的动作。原作者将紧张不知所措的比格・弗洛伊德比作一台急待释放热量的蒸汽车,再结合后文中“wheeze”一词,译者可以联想到将此处翻译为“从来没做过的这件事让他像是一台冒烟儿的蒸汽车”。这样一来,读者脑海中会出现极强的画面感,从而体会到小人物鼓足勇气为自己发声的难度之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重现原文要展现的文本效果,又要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关联,选择更加贴切的表达方式使读者以最小的处理努力来收获最大的文本效果。
(3)暗喻的翻译
例6.
原文:Ernst Groper, the physics teacher, joined the group.He was a rude, realistic, bomb-shaped man, at war with sloppy thinking.
译文:物理教师欧内斯特・葛洛佩加入了争论。他是一个言语粗鲁、讲求实际、腰像水桶一样的男子,时常与马虎的思想开战。
在对欧内斯特・葛洛佩的描述中,作者用了三个形容词,而最后的一个复合词则是一则暗喻,用来表现这位教师的性格与外形。原文如果按照直译来讲,则是主人公是一个形似炸弹的男人。炸弹的形象在中国也是带有滑稽意味的,通常用来比喻人的体型又矮又胖。在这里,译者转换了喻体,翻译成“腰像水桶一样的”。尽管中国读者熟悉用“水桶腰”的说法来形容一个人腰特别粗,但这一转换使得原文对一个人整体的形体描述变成了局部,滑稽画面感有所损失。译者常常要在减少读者处理努力和保留原文本效果之间做出权衡,如果使译文效果大打折扣的同时只减少了微不足道的理解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最佳关联还是没有完全达到。
例7.
原文:Red′s mind was now a mare′s nest of lines he hadn′t used yet, lines that now didn′t seem to fit anywhere. “I′m willing to take a blood test, to find out who′s her father,” he said.
译文:莱德此刻心里一片混乱,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他都不知道说什么合适了。“我想去做个亲子鉴定,弄明白谁是她的父亲。”
原文中“a mare′s nest”原意是母R的巢,形容杂乱。因为母马是没有巢的,所以它们筑的巢被用来形容一团糟。仔细分析原文与译文的差别会发现,译文中的指代与修饰关系与原文并不一致。原文中“he hadn′t used yet”是修饰“lines”,指这些话他以前没有用到过,而并不是修饰他的内心混乱这一情境。而中文中没有相近的意象来表述同样的含义,因此此处同样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即“莱德的心此刻如母马之巢一样混乱,他从来没说过这些话,这些似乎放到哪都不适合的话”,并在下面加以注释“母马不筑巢,这里形容混乱。”这样一来虽然对于读者来说需要处理的信息多了,但从这种荒谬的比喻中,能更加体会到黑色幽默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获得的文本效果也更大,同样是最佳关联的一种表现。
四、结语
黑色幽默小说中的语言因其固有的特点为翻译增添了重重困难,想要在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达到最佳关联需要译者极强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鉴于黑色幽默的语言特点本身就是夸张和滑稽荒诞的,直接翻译有着普遍的适用性,尽管两种语言间不能时时达到对等,其中的语义差别可以通过补充注释的方法使读者知晓原作者的意图,并体会到作品效果的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 李玉良,路玉坤.黑色幽默的新生――兼谈黑色幽默派小说的汉译现状[J].山东外语教学,2003(3).
[2] 朱军.黑色幽默小说语言特点的翻译策略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1).
[3] 石英.类型・策略――美国黑色幽默小说汉译本评析[J].作家杂志,2012(4).
[4] Morns Dickstein.Black Humor:Critical Essays[M].New York:Garland.
[5] 汪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4.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最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课堂授课。所有学生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动脑思考,只要接收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方法对部分自觉的学生来说,能让他们掌握书中该掌握的东西,但是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自主学习方面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更无所谓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英语的早期阶段,逐步让学生形成一个概念:学习是自己的东西,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找到答案的过程充满乐趣。如何做呢?在思想上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概念,摈弃有问题就举起手来找老师的想法。
一、目标、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每个学生要确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没有奋斗目标就象在江海中没有方向的轮船一样,只能毫无头绪的东冲西突。兴趣决定着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在教学教学活动中要通过班会、竞赛、演讲等直观形象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树立长远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可以水到渠成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新单词,听、读、理解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中的重难点,并要求学生把重难点落实在笔记上。感知知识点的过程是:学生边读课文边圈画出课文中的知识点。
(二)听课依旧是学习的主要阶段。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策略前提下,要根据教材大纲适当的编排教学内容,探索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能够轻松地接受;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重点、怎样听、思考落实等等,要求学生不仅仅限于听懂听会,更要以听审题方法以及探索思路的过程为主,要注意教师语言的弦外之音,去体悟课堂教学中对某类问题的理解,做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
(三)笔记是听课的辅助手段。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做笔记,引导学生将听课内容思考整理,着重记集中要点,要更好地了解领会教师的方法和策略;要求学生课后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学生自己领会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圈注,以提高悟性;要求学生将作业中的疑问、反思、心得进行记录,以便于总结与提高。同时,教师要坚持检查与督促,使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二、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拓宽自主学习的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英语教学观念的更新,网络自主学习中心(Self-access Center)应运而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自主学习中心使用英语原版电影资料作为英语能力训练材料的做法具有颇多益处,丰富多样的影视作品有声音有图像有情节,这不仅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步进行,学会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可以说,英文影视欣赏是英语学习的最生动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之一
(一)适当推荐合适的影视作品
学生可以采取比传统课堂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来有效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技能。相对于传统的听力材料,原版影视作品能将语言与情节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听力环境,并且通过文字、图像等直观形象的方法构建了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够主动融入,主动去接收作品中的听力信息,对于英语听力的兴趣被不断激发出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并提高了听力能力。?影视作品要由易到难,层层推荐,不可急于求成,如果开始语境太繁,语速太快,容易让学生失去耐心和兴趣。
(二)适当选取部分经典英语歌曲
电教媒体介入自主学习中,为创设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可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语言交际运用的积极参与者。大多数学生对英文歌曲的旋律和演唱非常感兴趣,采用听歌写歌词、歌词翻译、改写英文歌和自编说唱歌曲等多种方式。歌曲尽量选择积极向上、朗朗上口的英文歌曲,例如:Take My Breath Away (屏住呼吸) You Raise Me Up(一切因你)等。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把需学生掌握的内容改编成歌词,配以学生熟悉且琅琅上口的曲调,以英语歌曲的形式教授给学生。
(三)适当增加阅读界面
阅读是外语学习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一个人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技巧与能力尤为重要,阅读可以看时事简短报道、英文小故事、英文小说等,例如可以看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很多中学课外读物有要求过中文版的,可以中英对照进行阅读。阅读是吸收、思考、理解、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复杂的智力过程,可以运用“三读法(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技巧与能力。
学会学习是人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初就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尽量使学生具备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