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4: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法治建设不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是领导学法不深入,不能很好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重大突发事件。当前领导对于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领带干部带头学法制度还不够完善,要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成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下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工作按排
(一)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不断加强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健全完善“两库一清单”建设,制定全年工作计划,持续做好后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做好菜市场长效考核,在提升菜市场规范化上有所作为;继续抓好12345工单和投诉处理力度。
(二)坚持履职尽责,筑牢安全底线。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场所和重要时节的食品安全工作,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法治化、专业化、效能化水平,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深入推进特种设备风险管控工作;落实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5类评价大项、11项具体工作任务;做好安全生产三年行动收官工作,部署各项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全区特种设备安全态势平稳。持续推动“瓶改管”项目签约交费工作,跟进项目实施。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114-02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无论从馆舍条件、内部管理状况、服务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都远远滞后于国内外的先进水平,这一现状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赶上先进水平,关键是要从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障、制度上健全、工作上落实,树立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思想,建立一支适应时展的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专业干部队伍。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南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海黄南州、果洛州接壤,与本省陇南、定西、临夏毗邻。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个县和合作市,99个乡(镇、街道办)。州内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68.29万,其中藏族36.09万,占总人口的53.23%;农牧业人口55万,占总人口的81.1%。
甘南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民族特色浓郁,风土人情独特,历史遗迹点缀其中,旅游、矿产、水能、畜牧资源丰富。2005年被美国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被《中国国家地理》和《时尚旅游》评为“‘梦幻之旅’――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6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大开发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
二、甘南州公共图书馆专业干部队伍现状
甘南州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是甘肃省建馆最早的地区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也是甘南州文化信息服务中心,为全州各族人民群众提供文化、科技、信息、图书及文献资料查询与借阅服务,承担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分编和古籍保护等工作,负责对全州七县一市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指导。由于甘南州与内地、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因此,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图书馆事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人看不到图书情报信息工作对文化事业和科技生产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图书馆部分人员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偏低,对工作缺乏起码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文化水平的偏低致使他们对图书馆事业深层内涵缺乏了解,也就无从向读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此外,现有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具体而言,学科、学历、专技职称三项构成比例不合理。如学科面窄,无法应付各类读者对各种信息的需求;现有学历比例与大学学历占20%以上,大专学历为35%以上,中专、高中占30%以下的合理比例相差较大;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构成不合理,与高级职称占20%,中级占30%,初级占50%的宝塔型职称结构差距较大。因此,无法在为读者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形成自己的学术氛围。
三、图书馆对当地文化、教育、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地方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它是一头挑着知识,一头挑着社会和经济发展重任的桥梁。就其性质来讲,图书馆具有社会性、学术性、服务性和教育性。就其职能来讲,它具有对知识和信息物质载体进行收集、选择、积累、加工、整理、存储、控制、转化、传递、提供使用的职能。在全州文化、教育、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甘南图书馆主要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作用。甘南图书馆在保存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这些遗产恰恰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关键的资源。第二,社会教育的作用。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因而,图书馆有“社会大学”和“没有围墙的学校”的美誉。第三,传递科学情报的作用。包括工业、农业等方面的科学情报,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民风、民情和旅游信息情报。第四,开发智力资源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作用。第五,文化娱乐的作用。
这些独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部门所不能替代的,所以说,甘南州图书馆在全州文化、教育、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甘南图书馆在建设和谐社会文化中的作用,是实现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四、合理的人员结构应是管理型、研究型、操作型的完美统一
一个科学、合理的图书馆专业队伍应由三个部分构成,即管理型、研究型和操作型,其各自的职能是:管理型人员负责组织协调,掌握方向;研究型人员从理论上对图书馆事业进行总结,并以更科学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操作型人员则是这一庞大事业每一细小环节的具体实施者,是运作的主体。
因此,首先要有一批合格的操作型人才。合格的操作型人才应是熟悉本馆藏书特点,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掌握本地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有操作电脑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应变的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懂点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这种操作型人才应是被称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地接受新的图书情报信息理论,迅速将其运用于实践,以避免简单的模仿和重复。在提高业务工作内在质量的同时,促进图书馆学、情报信息学理论的发展,完善图书馆的功能,突出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特色。
五、培养民族地区图书馆队伍的途径
(一)思想上重视
深刻认识到民族地区专业图书馆落后的原因,认识到队伍建设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科学文化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从上到下一起重视,在政策、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对队伍建设予以扶持倾斜。
(二)制定合理的人事制度,实现科学的人才管理
对图书馆从业者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进行统一要求,每个岗位都要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制定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对人才的知识进行不断更新、优化和调整;严把人员进出关,不具备条件者不予录用;因事择人,依人适用,奖优罚劣,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使每一个在馆干部职工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才能。
(三)多渠道吸收、培养人才
不断吸收高等院校毕业生,充实进现有队伍中,这些新生力量会带来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使队伍逐渐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充满活力和朝气,更加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吸收新生力量只能作为一个补充手段,人才的培养还应以在职教育为主。在职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各种形式提高各类人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进行系统内的沟通和了解,达到共同提高、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以人为本,加强人才资源建设
第一,引进竞争机制,促使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迅速更新观念。民族地区图书馆要引入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要使全体工作人员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要求,变被动受训为主动学习提高。自觉开发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自觉接受各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要求,以期从整体素质上有所提高。
第二,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再教育工程。通过继续教育更新知识、补充技术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如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双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参加研究生课程函授,以及派人参加诸如微机应用、数据库建设、文献机检、网络建设、情报分析研究与预测等培训班、进修班和专题讨论会,以期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进行调整,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服务水平和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15-1
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点
1.1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都是在自愿联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在管理上,内部组织结构日趋完善,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规范民主。在利益分配上,注重搞好利益分配和盈余返还,增强合作社凝聚力。在经营上,通过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开展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扎实经营,打造品牌,大大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1.2 组织成员主体多元化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组成主体呈多元化特征,参与成分有农户个体、有集体组织、有大型企业、有政府部门等。具体可分如下四类:一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创建的“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的合作组织。二为部门牵头领办型。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创建的“部门+协会+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三为能人大户带动型。主要是通过政府出面牵线搭桥,农业大户参加,农民中的能人牵头而创建的“能人大户+协会+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的合作组织。四为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型。即由村组等传统集体组织牵头创办的合作组织。如由天门市黄潭镇万场村委会牵头组织创办的万场瓜果专业合作社。
1.3 经营范围广泛、专业突出
从各地反映情况看,当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范围十分广泛,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型产业,只要农村有的行业几乎都有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各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突出,经营相对单一。
2 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
2.1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借助利益机制,将行业内的成员“串联”起来,通过劳动、技术、资金、资产等生产要素的联合,以及产加销各环节的有机连接,把农民的小生产组合成社会化大生产,优化了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使一般农户都能够有条件从事专业生产,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民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2 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生产者,市场供求信息很容易传导到生产者手上。各地在合作社的统一引导下,有效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
2.3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品牌
市场竞争就是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很重视农产品质量,注重品牌的创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
2.4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作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依托产业调整、建立基地、挂靠龙头、开发市场等手段,较好地解决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各种难题,成为政府部门的“助手”和农民致富的“帮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成员融为共同体,当成员在生产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主动找专业合作组织帮忙解决;当组织成员遇到困难时,专业合作组织会积极为其排忧解难。
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各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大,财政倾斜的力度不够,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农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够,许多农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了解,多数采取的等待观望,不积极参与的态度;部分规模小的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真正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合作水平低,市场占有率低,没有真正起到组织农户进市场、避风险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实力不强,自我积累和服务于民的能力还较差,辐射面较窄。
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及措施
4.1 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项工作,抓紧抓好。达到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生产手段的科技化和产业经营的一体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4.2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
一是县、乡政府每年要拨发一定的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扶持。二是金融部门要积极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信贷方面的支持,用于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制定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国家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以及其他涉农经济活动中的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让学生理解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我从探究反应后酸碱指示剂的存在、比较反应前后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检验反应后溶液中氢氧化钠的存在设计以下实验:
一、探究反应后酸碱指示剂的存在
在探究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时,课本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当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证明所加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确发生了化学反应。但学生认为加稀盐酸后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也可能是滴加的稀盐酸与酚酞试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因此不能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针对学生的疑问,我又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取少许反应后滴在点滴板或玻璃片上,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证明反应后的溶液还存在酚酞试液,也强有力地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确发生了化学反应。
二、比较反应前后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氢氧化钠与盐酸或硫酸在发生中和反应时无明显现象,因此我们借助酸碱指示剂展示实验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从而分析得出实验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证实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
除了借助酸碱指示剂外,我们也可以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先测定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的pH,再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测量发现溶液的pH不断减小,学生也可能认为溶液的pH不断减小是由于加入稀盐酸相当于在不断稀释氢氧化钠溶液,但后来溶液的pH等于7甚至小于7,更说明了二者之间的确发生了化学反应。
三、测量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
酸和碱在发生中和反应时也放出了大量的热,根据这个原理我又设计了一组分组实验:
(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反应前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并做好记录;
(2)将约20 mL的稀盐酸和20 m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用玻璃棒搅拌测量后测量温度,并做好记录。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出现放热现象,证明二者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通过以上分组实验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酸和碱化学性质的理解,并为后面学习盐的化学性质打下了基础,较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岷县锁龙九年制学校现有师生862人,28周岁以下青年822人,团员185人,其中教师3人。校团委下设9个团支部,3个团总支,4个青年工作组,兼职团干部3人。近几年,校团委在团县委的正确引领下,结合实际,从我校改革与发展的大局着眼,努力建设与锁龙九年制学校工作实际相适应的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制度和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成为新形势下有用的一代人;同时为新形势下团的各项工作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实际工作中,我校团委结合共青团的工作特点,开拓思路,不断创新,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学校团组织的建设和各种考核,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加强对团员的管理与教育。使共青团工作在我校始终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一、实施拉网式考核,充分发挥新形式下学校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联系广大团员青年的桥梁与纽带。战斗力不强,发挥作用不大,影响不好,那我们团组织的形象和地位将在整个社会中会一落千丈,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一直高度重视我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为此我们采取了拉网式考核和设立了共青团青年工作组等创新方法。有效地激发了我校团组织的活力,使我校基层团委由被动参与变为积极主动开展活动,从消极敷衍变为积极组织工作。
(一)设立实施拉网式考核,有效激发基层团组织的工作热情。我校的拉网式考核就是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周度考核,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有效结合起来,实现考核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具体操作时,我们将月度考核细化成团费收缴、宣传报到、工作联系、月度汇报、环保校园创建和其他活动等项目。每一项设置相应的分值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四个层次,同时在月底在学校公告栏上进行公布,这样使各班团支部干部很清楚他们工作的不足,并督促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二)设立共青团青年工作组,实现先进带后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不难发现,一些班级(或基层)团干部工作能力欠缺或者由于工作时间不长而缺乏经验,导致整体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共青团甚至是整个学校的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先M班级团支部的带头模范作用。我校团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全校9个团基层组织和小学部少先大队部,设立4个共青团青年互动工作组。每个青年工作组由工作热情高、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团干部担任组长,协调各班级支部的工作。他们内部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互帮互助,改进不足,先进带后进,经常研究并开展各类活动,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提高。青年工作组之间也开展各项活动,进行评比,选出先进。
拉网式考核和青年工作组的深入实施,为各班团干部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展现了共青团组织的无穷魅力,激活了全校共青团的大棋局。
二、实施班级团干部持证上岗,全面提升基层团干部工作水平
(一)严格把关,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基层团干部队伍。一是我们定期组织馕裰识培训班,使团干部尽快成长起来;而是组织闭卷考试,选拔优秀团员担任团干部。经过严格考试,结合工作实绩,我们班级团干部发放了工作证。使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朝气蓬勃,在学生中有较高组织能力的优秀共青团员成为基层团组织的骨干力量。
(二)建立团干部月度例会制度和实际工作联系制度,加强对团员的日常事务管理。每月初校团委都要组织召开一次共青团工作例会,对上月团支部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考评。同时对本月的共青团工作进行研究和安排。
持证上岗制度和工作联系制度的实施,使全校团干部、团员面貌焕然一新,各班团干部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主动联系团员,认真学习团务知识,成为锁龙九年制学校各项工作的带头人。
三、实施团员积分考核制度,增强团员队伍的活力
请于2001年1月5日前将你厅(局)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负责人、工作人员的姓名、联系电话(手机)和传真号码传报我部。
联系人:贾丽、黄华波
联系电话:(010)84201056,84201656
传真:(010)84227798
2001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计划
2001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要继续认真贯彻国务院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和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运用近年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强地区间、部门间合作,确保春运期间民工流动安全有序。具体安排如下:
一、2000年12月~2001年1月上旬
1.制定上报工作方案。分析预测本地农村劳动力流动数量、方向及趋势,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方案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2001年1月5日前各地将工作方案报劳动保障部。
2.部署春运期间重点监控工作。指导和督促重点监控地区按照劳动保障部要求,做好检查网点设置,开展人员培训,制定必要的调控预案等项准备工作。2001年1月9日开始,上报春运期间民工流动信息。
3.开展流动就业工作检查。检查内容为: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准备情况;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和有序流动政策措施落实情况;重点监控工作准备和进展情况;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以及保障民工权益情况等。检查方式:以各省(区、市)自查为主,1月中旬劳动保障部派出检查组到有关地区督查。
二、2001年1月中旬-2月中旬
1.开展宣传工作。输出、输入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宣传内容:城乡就业形势,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和就地安置政策等。宣传工作要开展到农村劳动力流动量较大的乡村、企业和车站码头。
2.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返乡民工疏运工作。输入地要调查了解企业春节期间放假安排和民工返乡情况,并通报相关输出地,协助有关部门搞好民工返乡运输组织;输出地要了解民工返岗时间及数量,做好本籍返乡民工的输运接应工作;中转地要积极开展疏导分流工作。
3.做好春运期间信息调查预测。重点开展春节期间百名民工抽样调查,指导重点监控地区开展信息监测和通报。随时上报民工流动动态。
4.协助有关部门搞好返岗民工输送工作。输出地与铁道、交通部门配合,采取组织专车(列)、预订团体票等措施,组织好民工返岗工作;输入地与有关部门配合,帮助返岗民工及时安全到岗。要集中力量做好正月初一后和正月十五后的民工返岗工作。
5.开展疏导分流和调控,劝阻劝返盲目外出人员。输出地要发挥基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动员返岗民工不携带新民工外出,劝阻盲目外出人员;输入地、中转地与民政、公安部门配合,做好盲目外出人员的疏导分流、劝阻劝返和收容遣送工作。重点监控地区要开展对外出民工流动的调控。
6.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输入地要加强劳动监察,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用工情况进行专项监察,严厉查处私招乱雇、非法职业中介行为。
7.做好春运期间值班工作。各主要农村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建立春节期间值班、带班制度,搞好值班工作安排,保证春节期间信息畅通。
一、为了确保全市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各职责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努力工作,保证圆满完成各项春运任务。
二、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用工单位主管部门要建立通报和信息反馈制度,对春运期间发生的民工重大事情,要急时上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春运办公室。
三、自2000年1月1日起至3月20日期间,用工单位不得新招用外地人员在京务工;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停止办理审批使用外地务工人员和《北京市外来人员就业证》手续,如有特殊需要,必须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
四、各用工单位要从大局出发,把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做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实行目标责任制,并制定具体可行周密的工作方案。用工量较大的单位,要留50%的外地务工人员在京过春节,同时要安排好留京人员的生活和慰问。
五、春运期间,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任何单位不得招用新民工。各用工单位要认真宣传和贯彻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民工有序流动的政策及本市关于暂停招用外埠民工的规定,着重加强在京外地老民工春节过后返京不得带新民工进京的宣传工作,要宣传到每一名在京务工的人员,做到人人皆知。
六、各省、市驻京劳务管理机构要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要求,制定工作预案。同时,加强对本省劳务基地及重点输出地区的民工有序流动的管理和宣传工作。重点宣传民工就地、就近安置就业及北京市从2000年1月1日至3月20日停止办理审批使用外地务工人员的手续等政策,保证本地民工不盲目流入北京,使民工有序流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附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下发2000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安排的通知
(1999年12月13日 劳社培就司发〔1999〕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做好2000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各项准备工作,现将我部《2000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安排》下发你们。请你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参照执行。重点监控工作,请按照我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重点监控方案的通知》(劳社培就司发〔1999〕48号)要求执行。
请于1月15日前将你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负责人、工作人员的姓名、联系电话和传真上报我部。
我部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联系人:培训就业司农村培训就业处 王亚东、贾丽、黄华波
联系电话:(010)84201055,84201056,84201656
传真:(010)84227798,84201656
附件:2000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安排
2000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要以民工流动安全有序为目标,继续认真贯彻国务院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和就地安置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运用近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加强地区间、部门间合作,扎扎实实做好流动就业重点监控工作。
1999年12月
1.制定工作方案。分析预测本地农村劳动力流动数量、方向及趋势,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方案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2000年1月15日前各地将工作方案报我部。
2.启动重点监控。指导和督促重点监控地区按照我部要求,做好网点设置、人员培训、设备配置和制定必要的调控预案等项准备工作。同时,开始进行信息监测和通报。
2000年1月
1.开展宣传工作。宣传内容:城乡就业形势,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和就地安置政策等。要宣传到农村劳动力流动量较大的乡村、企业和车站码头。重点监控地区要集中时间开展宣传活动。
2.开展流动就业工作检查。检查内容: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准备情况;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和有序流动政策措施落实情况;重点监控工作准备和进展情况;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活动,以及民工权益保障情况等。检查方式以各省(市、区)自查为主,1月中旬我部派出检查组到有关地区督查。
3.做好返乡民工疏运工作。输入地调查了解企业春节期间放假安排和民工返乡情况,并向相关输出地通报。协助有关部门搞好民工返乡运输组织。输出地主动了解民工返乡时间及数量,做好本籍返乡民工的输运接应工作。中转地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疏导分流工作。
4.做好节后民工流动情况调查预测工作。输入地于1月31日前上报2000年全年及春节后三个月内外来民工需求预测。指导重点监控地区开展信息监测。
2000年2月
1.做好春运期间信息调查预测。重点开展春节期间民工流动调查,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并上报。输出地于正月初十前上报节后三个月内及全年民工外出预测。指导开展重点地区信息监测。
2.协助有关部门搞好返岗民工输送工作。输出地与铁道、交通部门配合,采取组织专车(列)、预订团体票等措施,组织好民工返岗工作;输入地与有关部门配合,帮助返岗民工及时安全到岗。
3.开展疏导分流和调控,劝阻劝返盲目外出人员。输出地要发挥基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动员返岗民工不携带新民工外出,劝阻盲目外出人员;输入地、中转地与民政、公安部门配合,做好盲目外出人员的疏导分流、劝阻劝返和收容遣送工作。指导重点监控地区对外出民工流动进行调控。
4.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输入地加强劳动监察,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用工情况进行专项监察,严厉查处私招乱雇、非法职业中介行为。
5.做好春节期间值班工作。各主要农村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建立春节期间值班、带班制度,搞好值班工作安排,保证春节期间信息工作顺畅。
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相比西方国家长达五百多年的法治建设,我国的法治建设从建国算起才仅仅六十多年。而就是在这短短的六十年法治建设中,“”的爆发,使我国的法治社会遭受了一场大浩劫,民主法治遭到公然践踏。所幸我们及时纠正总结了“”的深刻教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图分类号] D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23-0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高素质的法治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基层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个法治化进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等,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大量存在于基层,急需用法治手段来化解基层矛盾和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因此,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以基层为基本载体,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1 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1 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需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的重要推手是有一支战斗力强的法治队伍。当前,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基层法治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四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要实现这些要求,就要以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作保障。
1.2 进一步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力量最薄弱的也是基层,创新点和突破点也在基层。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从源头上把好行政决策、行政行为出关口的重大举措。规范性文件质量高不高、决策是否科学科学、执法是否规范、行政争议和量有无增减都与基层法治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当前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3 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全民法制意识、参政意识不断增强,这对经济领域的法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从组织保障入手,进一步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努力构建新时期法治政府,逐步形成公正高效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严谨规范的行政执法行为、高效便捷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坚强有力的政府法治干部队伍,为基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幸福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1.4 加强基层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解决法治队伍自身素质不高的需要。目前,我国基层法治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法治队伍人数还不足,法律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还不够,缺乏专业的基层法律知识。在基层工作还存在了解民意不深、大局观念不强的现象;还存在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透明、不文明的现象;甚至还有司法不公,办案不廉,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法治的权威和尊严,影响了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损害了党的形象,因此需要大力提高基层法治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2 现阶段基层法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法治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基层法治队伍建设也取得了诸多成绩,例如积极培养法治人才,加大法治培训的力度等。同时也应当看到,现阶段我国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和总体目标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与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2.1 基层立法队伍建设有待提高。现阶段,基层专门立法人才缺乏现象严重。我国目前基层从事立法专门工作的人员编制较少, 学历水平偏低,基层立法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也不太合理,特别是缺乏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因此,立法观念和立法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基层执法队伍工作人员法治素养不高、 执法水平低。现阶段我国基层行政执法队伍整体水平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对依法执法、 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执法认识欠缺,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都需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在有些执法部门还存在 “临时工” 执法乱象。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 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还存在, 甚至还出现暴力执法、 趋利执法、钓鱼执法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政府形象。
2.3 基层司法系统队伍人力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仍存在。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基层法院和检察院,人员不足现象严重,人才结构不合理。很多优秀法律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很多大学生已经招考入职就直接担任法官和检察官,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阅历,常常对对审判和办案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其次,基层司法队伍的人员复杂,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没有专业知识、有时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2.4 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业水平还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的职业素质十分关键。大部分的法律服务队伍都能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甚至发挥他们在参政议政和社会公益等多方面作用。 但基层的法律服务队伍整体业务素质还不够高,执业水平较高的律师人才也较为缺乏。
3 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法治政府,构建法治社会,对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出了一些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应对,多策并举切实提高基层法治队伍的素质。
3.1 不断增强基层法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法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尤为重要,需要对党、国家、人民、法律的无限忠诚。高素质的法治队伍还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大旗,能够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着眼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工作布局,不断提高法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认真践行。要把法治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政治使命,把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做到公平正义,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大力提高法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2 不断提高基层法治队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把加强法律学习形成机制,做到定期培训普及法治知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牢记脑海,切实做到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同时,法治队伍具有职业特殊性,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化训练,从事法治工作的人员无论是专业的思维、语言,还是知识都要求体现专业化,以符合国家对于法治队伍提出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得要求。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法治工作队伍的的培养过程中,要做好理论教育与法律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学校内的法学专业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门槛,最终目标是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特别是要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现实需求设计培养方案,培养更多优秀的法律职业人才。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法治队伍,是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的前提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019 ― 02
① Geoffrey de Q.Walkerr,The Rule of Law:Foundation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88,9-11.
② 参见[英]汤姆.宾汉姆:《法治》,毛国权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收稿日期]2014 ― 09 ― 20
[作者简介]李朝(1985―),男,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中国法治建设,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光景。在这段时间内,中国法治从最早期的移植型法治逐渐走向自生长和自我配置的法治建设格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蓝图也逐渐走向自我发展与完善为主的法治渐进模式。尽管如此,当前中国法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变法后的普法之要,如何将书本上的法治、规则上的法治转变为生活中的法治、行为中的法治,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使中国法治发展的重中之重。法治评估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一种制度创新与方法创新,业已引起学界的重视并在地方法治建设实践发挥重要的纠错和预测功能,而法治传播作为中国法治的重要面向和基本维度却往往被研究者们摒弃于法治评估项目的宏大蓝图之外,这种忽视法治传播重要性的作法显然有失偏颇,也不利于中国法治的现实推进。由此,笔者提出应当从法治传播评估的价值入手,讨论中国法治传播评估的可行性,提出中国法治传播评估的现实路径,对中国法治普及与法治建设的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法治传播评估的价值与意义
(一)法治传播评估是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法治应该服务于致力一个自由的社会,创造使每个人都能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的大众福利①。要达到此目标,法律系统必须提供相对稳定的关系与结构,使人们能够为自己计划,选择适宜的生活方式,保证他们享有参与法治的机会与权力。法治传播作为实现公众知情权、公开权和参与权的主要平台,至少在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是法治讯息的获知;尽管社会流动的增强使得人们能够实现大范围的横向活动,但是法治信息的获知然而主要依赖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通过媒体对法治决策与举措、法治事件与行为的宣传,使人们对中国法治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其二是舆论监督;法治传播提供监督严格立法、合理司法与依法行政的平台,使中国法治进程不断接受到公众的质询和检验,不断结合社会公众的现实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进。而所有的法治传播功能是否起到预期效果却无从考证,也无法确定法治传播的建设与工作开展是否能够助推中国法治抑或相反,这就使得中国法治传播评估显得格外有意义。通过法治传播评估,能够清晰地反映中国法治传播软硬件建设的不足,以及法治传播在树立公众法治信仰、培育法治文化方面的不足,为法治传播力度和方向的明确奠定基础。
(二)法治传播评估是中国法治地方性需要的必然选择
创设法治术语的功劳通常归于戴雪,而在戴雪提出法治概念后,不同学者对法治都作出相应的解读,法治往往变得空洞而无确定性的实际意义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和人民对法治的理解存在着差别,甚至在一国或一地区内部,人们对法治的理解也存在差别。中国法治建设有自身独特的制度需求,而法治传播则承担着中国法治的普及与推广之责。特别是在国家格局下各地法治的不断推进,如何保证中国法治传播能够准确的体现中国法治建设的规划蓝图,甚至能够为各项变法实践的推广提供保证,法治传播评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法治传播评估,既可以了解各地法治传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更好的发掘各地法治传播实践应当尊重的地方性规律,做到有的放矢,使法治传播落到实处而不至虚悬,保证中国法治传播能够迅速、有效的在公众群体中的到实现。
二、中国法治传播评估的可行性论证
(一)法治传播评估是中国法治评估系统的重要面向
法治评估是对评估地区或国家的法治发展状况进行衡量与评价的系统工程,当前中国进行的法治评估大都是针对特定地区的全面性法治评估,但是围绕着局部法治现实进行评估,或可体察与发掘地方行为模式或典型事件背后蕴含地方法治伦理价值与法治资源①,是十分有价值的一种尝试,而法治传播评估恰是符合这种思路的作法。无论是清廉国际还是廉政透明指数对法治评估的面向选择都在表明这种以特定法治面向为重点进行评估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特别是法治传播构成中国普法之路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从法制走向法治的基本途径,不同地区的法治传播状况和法治信仰实现程度也成为各地法治建设成果的重要表征,由此建立法治传播评估并开展相应的实践,不仅可以深度了解中国普法进程,还可以丰富与完善中国法治评估的复杂系统,使得法治评估契合中国之道而富有建设意义。
(二)法治传播评估具有评估技术方面的支持与保证
在法治概念和形式可按照要素或指标划分的前提下,如何将法治传播的各种属性和特征抽离成各种可测的、可数据化的指标进而构成评估指标体系,需要具有可行性的技术支持。首先,法治指标具有认知功能;法治指标作为一种测量尺度,能够准确的描述、反映、比较和评价法律现象及其发展与变迁的规律②,能够实现对已定制度目标的明确和可测,能够准确反映法治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缺陷。认知功能强调法治指标具有可计量性、概观性、现实性,通过对法治传播概念的层级操作,使抽象概念下降到经验层次,形成可实际测量的法治传播分析指标。其次,量化方法与技术的成熟与进步;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以统计分析为核心的定量研究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研究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量化技术包括指标操作、抽样策略等都较为成熟,统计应用也从最早的简单百分数等统计量发展到回归和方差分析,再发展到多元统计分析、结构方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这些技术手段从经济学、社会学领域逐渐扩展至法学领域,白建军以“死罪”案例为样本进行法律解释学的实证研究,作出死刑阶梯与关系的分析就是很好的例证③。随着统计分析技术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推进,通过计量与统计技术把握研究对象的共性问题成为现实可操作的方法,为法治传播的评估量化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
三、中国法治传播评估的实现路径
每一条法治之路的背后都有其一贯的法治之道,每一种法治之道也必然指向其特有的法治之路④。中国法治传播评估的实现必须遵循中国法治的发展规律,必须遵循传播学的基本原则,必须符合中国法治现实的真实处境,才能使法治传播评估真正的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点作出努力:
(一) 法治传播评估主体多元化
从已有的余杭、成都等地推行的法治评估实践来看,绝大多数的法治评估者多为政府部门级政府部门委托的第三方,而这种作法的缘由多为大量讯息为公权力机关所掌握,独立的第三方缺乏完整资料的收集和获取能力。但是,法治传播评估的对象多为社会公众、社会媒体机构,其咨询的公开性和可获得性较强。而且,普法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对话、交流、沟通、学习的过程⑤,普法主体应当是法治传播评估主体,而普法的对象也可以作为法治传播评估的主体,进而审视和体察自身在法治传播过程中的不足。所以,法治传播评估主体应当走向多元化,包括舆论媒体、社会公众及中间组织都应当成为法治传播评估的当然主体。
(二) 法治传播评估内容丰富化
由于中国法治建设的特殊性需要,法治评估多选择遵循制度性进路而建立法治评估指标。法治传播评估内容主要体现为指标内容的丰富与全面,具体包括:其一,普法宣传教育指标;在此项指标栏中包括对法律的宣传与学习,也包括对公众维权意识和维权行为的培训宣传情况的评价。其二是法治传播载体指标;该项指标既包括对评估地区的媒体建设、教育基地的发展状况作出评价,也包括这些已有硬件设置与机构在功能实现上的评价与衡量。其三是法治传播保障指标;该项指标包括法治传播的领导组织指标,即党委、人大及政府组织在法治传播中的组织和实施职能履行情况评价;同时包括相应的法治传播管理机构的配置与职能履行情况评价,还包括法治传播的社会参与指标,及社会各方面参与法治传播的积极性、参与力度和参与成效等。
(三) 法治传播评估方法与技术多样化
评估技术本身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法治评估也应当具有多样性的选择。作为法治评估的重要面向,法治传播评估的方法与技术也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最主要适用的方法仍然是指标量化技术,通过将法治传播转换为主客观测量指标,例如,法治新闻的数量、种类及法治信仰与法治意识的实现程度等指标,并通过描述性分析技术进行解读。此外,定性方法也是法治传播评估的重要技术,通过法治传播叙事的过程性分析,也可透视评估地区的法治传播的状况,查找法治传播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事实上,法治传播评估对公众群体的偏重是十分明显的,通过对公众的调查,才能更好的得出法治传播程度的真实样态。
总之,法治传播评估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法治评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实现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尽管现阶段法治传播评估指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法治传播评估实践尚不成熟,但是就中国法治建设发展的全局而言,法治传播评估的推广仍然是十分有建设性的工程,也必将随着中国法治三位一体建设方略的落实而得到更为圆满的实现。
① 参见张德淼、李朝:《中国法治评估进路之选择》,法商研究2014年第4期。
② 冉井富:《论法治指标的认知功能及其局限性》,《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第2期。
为切实加强卫健系统的法治工作建设,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为组长,分管法治工作副局长同志为副组长,局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依法行政、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掌握卫健系统行政执法工作情况,进一步推进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纳入局党组会议事日程,法治宣传、行政执法等工作均由局班子成员、各相关负责人共同研究、做出决策和部署,确保各项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二、积极开展学法、普法、用法工作活动常态化
一是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为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专门开展局机关工作人员宪法的学习。不断增进局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依法执业的责任意识。同时聘请河源东江勤诚律师事务所为法律顾问单位,对行政法治工作的进行进一步的协助和提升。
二是广泛动员积极参与法治同行活动。加强对医务人员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和考试工作,主要包括《护士条例》、《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中医药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县属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学法用法的参与性和实效性。
三是以严格执法促进知法、守法。
对辖区内公共场所卫生健康执法、医疗诊所医疗废物处置与消毒执法,对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立案查处;对美容店涉嫌非法医疗美容进行暗访摸底排查,联合公安、卫监所共同进行突击检查,对擅自开展医疗美容的经营单位进行立案查处,罚款,没收医疗器械等。
20__年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__〕10号文件,以下简称《纲要》)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青岛市于20__年提出“争取经过五年左右的不懈努力,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青政发〔20__〕20号文件)。20__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__〕17号文件,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任务。为贯彻落实《纲要》和《决定》,青岛市积极践行法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与既定目标要求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尤其是什么样的政府才是法治政府、如何评估法治政府的实现程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作出回答的重要课题。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能够使法治政府建设看得见、摸得着,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清晰,问题和不足更加一目了然,进而能够对法治政府建设产生积极和长远的影响。
一、关于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一)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制度文明,也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1]贯彻实施《纲要》以来,我市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法治建设的科学发展,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20余件、政府规章40余件,在一定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等多项重要制度,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主体制度、行政执法程序制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等,提高了行政执法质量和水平。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能否在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持续发挥作用,取决于我们能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其不断完善和深化。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正是为这些制度持续发挥作用提供一个长效保障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增进制度文明,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二)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是贯彻实施《纲要》和《决定》的客观要求
从目标要求看,《纲要》提出的十年左右时间、我市提出的五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任务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已进入倒计时,形势紧迫、任务繁重,若没有更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各项工作,既定目标就难以如期实现。从内容要求看,《纲要》在合理配置政府职能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制度建设质量、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和措施要求,构成了法治政府的构建骨架。这些制度和措施能否建立健全,直接关系到法治政府能否实现。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制度深入总结并加以完善。从落实要求看,《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具体落实办法和配套措施,做到五年有规划、年度有安排。五年多来,青岛市一直严格按照这项要求开展工作,20__年出台了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此后每年明确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要点,近期还出台了贯彻《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实施意见(青政发〔20__〕12号文件),这些举措有效保证了《纲要》、《决定》的贯彻落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其中一点就是还缺少一个可测评的指标体系来全面评估我市出台的各项制度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进展情况。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正是通过对法治政府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入剖析和科学概括,把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分解、细化和量化,转化为可以测评的指标,组成一个体系和系统,综合测算各地区和各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并寻找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从而保证《纲要》、《决定》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实现。
(三)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是法治政府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当前,青岛市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展还不平衡,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偏弱,法治化程度与青岛市的城市地位和人民群众对法治政府的期待与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认识层面上,有些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淡薄,缺乏法治的“方向感”;二是制度效益上,对《纲要》、《决定》的原则性规定,配套措施跟不上,实际执行中出现偏差;三是规制强度上,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实绩考核,依法行政的“动力”不足。为此,建立一套直观的、可宣教的、容易执行的、有硬性约束的指标体系以纠正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一些干部在思想认识上的失范、工作推进中的偏差和“动力”不足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从更广的视角看,作为法治政府,在不同地域普遍追求公平、正义、自由、人权、和谐等价值目标,要求依法行政,承认廉洁、诚信、有限、责任等,并致力于实现一种良性的社会秩序。[2]
这就决定了各个地区建设法治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决定了形成统一规范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深圳市已率先研究提出了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很值得学习借鉴。青岛市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有责任尽快启动这项工作。 二、关于青岛市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作为全面衡量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一把标尺,基本构成上应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客观指标旨在解决青岛市建设的法治政府是什么样的问题,其数据大多可以通过统计报表或现有资料获得,能够体现法治政府应当具备的内在标准,是指标体系的主体部分。
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机关自觉运用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围绕这个基本要求,《纲要》在政府职能、决策机制、制度建设、行政执法、防范化解社会矛盾、行政监督、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等7个大方面的内容提出了33个小方面的制度和措施要求;《决定》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决策机制、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行政执法、行政监督、社会自治等6个大方面的内容提出了24个小方面的制度和措施要求;青岛市贯彻《纲要》和《决定》的实施意见中,还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对若干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提出了一些青岛市特别需要的制度和措施要求。这些制度和措施要求,总体上是对我市建设法治政府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的深刻反映,是法治政府蕴含的内在标准,可以设计为客观指标。
在客观指标的具体设计上,应体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要有全面性,能够涵盖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二要有操作性,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均应明确具体;三要有刚性,指标任务的约束力强;四要有开放性,能够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推进,包容新的内容。据此,可以考虑将我市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中的客观指标分为三个层次,一级指标体现《纲要》、《决定》及我市的有关实施意见中规定的几个大的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归纳为12项,包括:政府立法工作法治化;机构、职责和编制法治化;行政决策法治化;公共财政管理与政府投资法治化;行政审批法治化;行政处罚法治化;行政服务法治化;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行政救济法治化;行政监督法治化;行政责任法治化;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法治化。二级指标体现大的方面内容下的基本制度和措施。三级指标对应明确已经推行或应当建立完善的基本制度和措施的具体要求。各级指标完成的情况,可以客观反映各级各部门推进依法行政的努力程度、实际举措和具体成效。
主观指标旨在解决我市法治政府建设的社会评价是什么样的问题,其数据需要通过合理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并经过统计处理后才能获得,体现社会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的总体评价,是指标体系的辅助部分。
依法行政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法治政府的实现,最终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承认。因此,社会公众对法治政府的评价,是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评价更多地通过对法治政府的主观感受和内在体验表现出来,其基本内容除了以上述客观指标为基础外,还应当反映法治政府的七个外在维度,即法治政府应当是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其行为应当符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六项基本要求。[3]通过赋予主观指标的各项内容以不同分数和权重,交由社会评价赋分,再结合专家对各项分值及其关联数据的比较、分析和权衡,综合测算出总分值,即能反映出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状况和水平。
鉴于建立起科学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改,使之趋于合理和完善。指标体系基本确定后,可以先在相关的区、市及部门进行试点,以实践来检验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从而最终形成权威性的指标体系。
三、关于如何建立并实施青岛市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
法治政府建设涉及面广,关联因素多,时间要求紧,如何使我市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又好又快地建立并实施,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 坚持政府主导
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建立与实施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性质和难度决定了只能走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型道路,而无法也难以期待走自下而上的自发演进型道路。为此,建议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建立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设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由已建立的全市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承担,由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指标体系建立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重大事务的研究解决。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法制工作部门,负责指标体系建立的日常督导协调工作。二是积极争取国务院和省政府法制办的工作指导和智力支持,签订相关合作协议,推动指标体系的建立。三是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建立后,市政府印发相关配套文件,明确全面实施指标体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和责任单位。
(二) 注重调查研究
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难度大、问题多,必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分析和论证其可行性,提出构建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既要深入研究法治本身的特点,也要充分借鉴经济和社会指标研究已积累的经验与成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专家学者会同政府法制工作者共同确定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并按内在逻辑要求选择重要而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初步的指标框架体系,同时明确每个指标的分数和权重。
(三) 倡导公众参与
法治政府指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