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4: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基本思路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为重点,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实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突破;实现备课优化和互补;以提高教研水平与实效为目标,实现自身与师生的共成长。
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一)全面落实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意见,规范学科教学行为。
1、科学安排历史学科课程,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II与校本课程。
2、研究模块专题教学的特点,更新评价理念。
(1)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2)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3)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4)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其方式。
3、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指导。培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典型学校,适时举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场观摩会。
4、加强学生选课指导研究,尝试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结合。
(二)强化理论研究,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1、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针对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形势,我们应全面优化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准备课,高效落实课,开诚布公听评课,认真反思提升课。
2、进一步完善三种课型的基本环节。
新授课的基本环节:创设情境、课标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复习课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2、本届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这一届新生是开卷考试进入高中的。初中时认为开卷考试翻书就可找到答案。因而很大一部分同学平时学习不努力、不扎实,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难适应高中教材的学习。
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中既要让基础理论好的“吃饱”,又要让基础稍弱的同学有所获。
4、通过半年的学习,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所好转,对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三、教学对策1、、树立团队意思,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进度,集体备课。共同确立重难点,探究解决的方法。
2、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 依据课标,制定科学、完善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环节3、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作为国家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前沿阵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国家职业发展和社会工作岗位的发展。通过研究证明,高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与普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在教育目的和职业培养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于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职业教育强调的不仅是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系统的掌握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加强学生关于计算机专业内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将专业学习运用到即将到来的工作实践中。而目前的高职算机专业教学中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培养的学生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因为对于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理念和内涵掌握不够因此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实践能力不足。因此,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需加强思考,反省教学中使用的教育手段,及时认识到问题,调整教育方法,笔者试图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措施。
一、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一)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目前的教师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一味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忽略计算机专业本身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并且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今天还是课堂的教材,明天这个技术就已经被淘汰了,而我们的教师还在按照过去的思路一成不变的进行着讲解,对学生而言,学习此类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意义不大,等于浪费时间。因此一味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给不注重实践会阻碍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生涯,不利于学生在计算机专业生涯的后续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
现在部分计算机教室在上课过程中仍在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通过备课,板书,片面的强调基础知识的背诵和记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计算机程式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丝毫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课堂的气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昏昏欲睡,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较大的打击,对课堂气氛的调动丝毫提不起兴趣,课堂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学生在高缺课率的情况下,不能完成课堂内容导致最终的学习失败。
(三)教学内容和形式安排不合理
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按照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多达三十多项,而过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计算机专业内涵教育,课程内容安排的不科学导致最终的教学成为填鸭式,学生毫无兴致。
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高职教育中,逐渐把教学的定位定义为服务导向,坚持在教学中以就业作为最重要的导向,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在教学中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职教育正在进行着教育模式的改革。所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探索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其强调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在教学内容方面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界线,关注学习的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最注重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并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最终提高学习质量。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思路初探
(一)突破界限,改变教学理念
现代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束缚,打破只重视基础知识讲解的严格填鸭式硬灌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需求,在充分对学生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课程,而不是墨守成规,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进行课程教学,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意愿,强迫学生按照教练的意思每天进行枯燥无味的体能锻炼。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安排配置足够的实践课程,并和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安排实践操作。总之,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和学生的主动沟通,在和学生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安排教学比传统模式下强令学生只掌握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的效果要好,这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进行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通常而言,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付诸实施的手段,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教师只要严格按照大纲,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就行了,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重复活动重在慢慢降低,而作为教学最终结果的学生,由于教学中忽视了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接受的意愿和最终结果都很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通过课前和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本次课程的基础准备,同时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不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主动精神,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后进行积极的反馈,将本次课程的教学成果进行巩固,提高学生最终掌握本次授课的效果。同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前对授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紧紧单纯的备课,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目标的完成。
计算机专业教育如果只注重掌握基本知识而不注重实践,在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学生对授课失去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最终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学习方法,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对待,重视计算机专业理论和内涵的培养,培养出合格计算机专业学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志成 .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特色教学研究[ J].成才之路, 2011(8).
[2]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4- 27.
[3]游绍泳 .对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8).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本学期本人教授高一5、6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强。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
2、教材简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分九个单元,30课进行阐述。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除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质量目标:
在期中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0%,优秀率为25%在期末考试中,争取学生的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30%四、重点工作: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五、具体措施:
1、做好初高中衔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纲化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建议】
1.结合初中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如政治、经济、阶级、教育)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2.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意义的理论性强,适度引入材料,从政治集权、传统文化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 孟子、荀子的主要内容。
4.课后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编辑一期小报,让学生谈一谈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感受。
5。可以围绕 “你知道几位儒家代表人物”、“你知道哪些儒学思想的价值观” 组织一次调查和统计活动,以便大体了解儒家思想在当前的影响力。
【课前预习】
1. 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过程:孔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荀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法治2.知识体系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 崩溃, 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大变革:周王室衰微, 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 的重用。
关键词: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途径
1阐述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有3种方法,分别为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老师的应用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近几年虽然教学在不断也改革和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水平从教学模式入手提高课堂的质量。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理实一体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理实教学没有贯彻到底,尽管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目前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的设备数量较少且质量不好。尤其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求时间、空间和课程一致,学校要加大对建设实验室工程的投入,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所需的设备和技术。此外,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大多数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自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导致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差,而且学生也缺少实践的机会。
3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途径
3.1改革课程设置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它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但是目前教学还没有深入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所以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广告设计专业的老师要首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3.2建设实训基地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学校要为此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学校要结合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建设实训基地。同时还要配备一流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开放基地让各地广告企业和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和完善教学建设。甚至可以引入一些专业的广告设计人员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动手共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和老师和专业能力,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情感。
3.3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广告设计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更新的专业,它需要学生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老师保留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作为课程的重点,这违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初衷。而且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老师在进入教学岗位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学校要给艺术设计专业老师提供广告设计专业实践培训的机会,比如让老师参加基地培训或者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对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只有老师接受新观念,不断地完善专业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水平和效率。
3.4调整专业教材
随着课改的新潮,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教材也在不断地提高知识的全面和系统性,但是目前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广告设计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领域,所以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追随潮流。教材的内容也要根据当前社会所需人才能力来改进,而且在发挥老师主导性的同时要强调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的理念。
4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不仅提高了专业老师的能力和水平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程,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知识逻辑体系以此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这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其次,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以此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引导加大指导的力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学生实践时老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让学生的设计更加科学和规范。只有老师重视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学习;另一方面,老师要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的潜能,比如老师可以将设计任务分配下去之后,根据学生们的设计成果展示优秀的作品并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学习其他学生的可取之处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6结语
综上所述,理实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坚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而提升教学的水平。只有老师们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然后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孙莉.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经济,2016.
会计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目前,高职会计教育大多数沿袭了本科会计教学的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虽然实践所占教学比重不小,但却与理论教学相分离。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多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还要考虑将来更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从中小企业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出发,结合“理实一体化” 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拓展相关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总体说来,“理实一体化 ”教学的思想是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缩短适应期。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我院会计专业传统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课程设置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都是围绕《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主干课程组织教学,这个体系对高职学生而言,缺点显而易见: 理论性较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与高职学生就业方向有较大的偏离 。在对毕业生的调研中 ,毕业生大多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有三方面的欠缺: 一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缺乏整体的了解;二是某些课程的容量过大,集中学习比较吃力,影响学习效果;三是虽然每学期末都有相关核心课程的实训,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联性不强,缺乏结构性的整合 。
(二)传统教学方法具有局限性
近年来,我院也逐渐认识到教学质量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符合当前的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已逐步得到应用,但要想把这些教学方法广泛推广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这些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实验实训设备及场地作为依托的;二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三是师资力量短缺,学校新招聘的教师主要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缺乏是阻碍教师发展的最大的短板。因此,目前大多数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专业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与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一体化配置;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考核一体化训练。职业教育逐渐改变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采取一体化教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素质的下滑,理论不能完全指导实践等等,在各种原因和大环境的作用下,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
(二)保证教学信息传递的同步性
传统的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往往理论完成很长时间,才进行实践教学,甚至跨学期,这样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对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记忆所剩很少,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这方面显示了其合理性。首先,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其次,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同一性,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上进入误区,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保障。
(三)促进教师的提高,在无形中教学相长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教师既精通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双师型”素质。即: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 。这也在客观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方法,从而来满足教学所需,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实现的主要途径
(一)构建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的课程新体系
近年来,我们与部分用人单位和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把实训教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结合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会计专业“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实训课程新体系。新课程体系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会计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着眼学生未来职业、就业、发展三方面,重新整合实训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会计工作典型的工作任务,解构、重构原来的教学内容。其次,以就业需要,结合未来工作需要,整合原有的课程内容,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会计课程教学,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密不可分。第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新序化教学内容。以会计知识为载体,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实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向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转化。
(三)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定课程实施结构
会计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能够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行动或通过思考再现行动。因此,在每个子情境的教学过程中都实施了“目标、计划、实施、评价的课程结构,在真实的工作背景下将所学习的新技能、新知识隐含在学习任务中, 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活动、教材组织和教学条件等环节均围绕一系列的任务进行,实践和理论高度融合。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该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一方面,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操作,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索“理实一体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有利于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学院的专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经济法》课程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近年来,不少学者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推行案例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堂互动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弊端,即侧重于理论知识的阐释和理解而忽略了实务操作。其结果是学生学了合同法却不知道如何起草合同、如何解除合同;学了公司法却不知如何设立公司、如何行使股东权利;学了纠纷解决方式,却在发生纠纷后不知如何寻求权利救济、如何撰写仲裁申请书和诉讼文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解决这一弊端的有效方法是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本文将从理实一体教学的实施途径和实施条件两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职经济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1.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理论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
现行的高职经济法教材体系不同于作为部门法的经济法体系,除了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外,还纳入了民商法、诉讼法方面的许多内容,如所有权、合同、公司、企业、知识产权、票据、保险、仲裁与诉讼等法律制度,体系庞大,内容繁多。由于受字数的限制,一本教材要容纳这么多内容就只能是堆砌概念和法条。这样的教材很不适合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高职学生的特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虽然近两年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实训教材的开发,但目前的经济法实训教材基本上是理论教材的配套练习题库,根本达不到实训目的。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经济法应用能力为主线对高职经济法的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进行改编,改编的基本思路是:摒弃从理论到理论并追求结构体系完整的编写方式,将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合二为一,根据财经类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就业需要,精选教材内容,创新教材结构,将法理与实务融为一体。在内容选取上,应考虑财经类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以实用、适用为度。对于财经类高职学生来说,初步具备下列经济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必要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同法(含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仲裁与诉讼法等。因此,这些法律制度应当编入教材。在编写方式上,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导入相关法理知识,将设立公司和企业、依法治理公司和企业、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解除合同、撰写法律文书、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预防与应对、知识产权的申请与保护、寻求权利救济等相关实务操作内容作为教材的重点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法的操作技能,把学生从枯燥的法律理论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感受经济法的真实性和应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2.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
高职《经济法》课程一般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教学课时为4课时左右,没有专门安排实训课时,而《经济法》教材的内容较多,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现行的《经济法》课程仍然是沿用本科院校的理论教学模式,缺少实践环节。可是,经济法的理论很抽象,而高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的教学模式根本不适合高职学生。虽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改进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例如,推行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堂互动等。这些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但是替代不了实训的作用。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是理论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缺少实训的现行教学模式效果并不好,学生学了一个学期的《经济法》,对理论知识仍然是一知半解,遇到签订合同、撰写法律文书等实际问题时,则束手无策。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该目标能否实现不仅有赖于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开发,更取决于教学实施环节能否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帮助学生努力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也就是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学科课程模式。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彻底打破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要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来确定教学过程,即在通过对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必须关注的六个要素――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和工作环境把握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对普适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资讯(获取信息)、决策(做出决定)、计划(制订方案)、实施(进行操作)、检查(审视过程)和评价(总结反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原则,融“教、学、做”为一体,以行动导向与任务驱动为内核,开展教学工作,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完全对接。以合同法教学为例,可以将合同法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和解除合同三项任务,将教学演变为执行具体的工作任务;在执行订立合同的任务时,教师担任的角色主要是传授合同订立阶段的相关理论知识,如要约、承诺、合同效力、合同担保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订立合同的整个操作过程,包括获取市场信息、决定要约(或承诺)对象、制订要约(或承诺)方案、发出要约(或承诺)、检查和自我总结六个步骤,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边学边做,不再觉得经济法课程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这样,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知识积累和操作训练,基本上就具备了实际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经济法应用能力。
3.理实一体化考核评价
现代的职业教育考试系统,主要目的是在学习结果满足社会需求和满足个性需求这两个领域对学习进行考查。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无论是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还是在满足个性需求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教材内容和教学组织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情况下,考核评价方式也应当做到理实一体化,可以采用试卷考查和非试卷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采用试卷进行考查时,应将检测学生的经济法应用能力作为考查的内容,如案例分析、法律文书制作等,摒弃传统的纯理论性和记忆性题型,如名词解释、简答、选择填空等,考试形式以开卷为宜。非试卷考查主要是采用对接工作岗位、分组模拟工作过程的形式,如模拟设立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模拟签订合同或解除合同等,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此外,应当将考核成绩分散化,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每次实训任务都作为对学生能力的一次考核,给出一定评价,并记入总成绩,避免传统的一锤定音式的做法。这样,通过“做”来检测“教与学”的效果,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经济法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他们的经济法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还可以有效地将所有学生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实现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大有裨益。
二、高职经济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条件
1.双师型队伍建设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建设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具备企业工作经历、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实现教师与师傅的对接。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对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和企业法律顾问考试的专职教师,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在律师事务所和企业从事兼职工作;对没有相关资格的教师,组织其利用寒暑假到法院、律师事务所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进行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增加自身阅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操作能力,充实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聘请法官、律师和企业法务人员为兼职教师。他们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理论造诣,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应当尽量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他们指导学生的实务操作。
2.教学场所建设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场所,包括多媒体教室、模拟法庭、校外实训基地等。多媒体教室具有强大的演示功能,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操作任务,其播放功能则可以让教师从“今日说法”、“经济与法”节目中挑选相关知识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的兴趣。多媒体教室是校内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多数教学活动可以在这里进行。
模拟法庭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模拟法庭教学以“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职业素养”为宗旨,重在培养学生的经济法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模拟法庭上,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第三人、人、证人等全部由学生扮演,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活学活用有关知识,积极主动地解决实际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是连接教学与就业的桥梁,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中转站。学生经过在校两年或两年半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然而这些操作技能是通过模拟或仿真训练获得的,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否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安排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对学生进行真实的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深入实际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实现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3-0049-03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1 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Ⅱ卷试题命题意图及试题特点分析
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Ⅱ卷试题共4道,从第27题到第30题,各题满分均为15分。各题的命题意图和试题特点见下表:
2 2010年高考理综Ⅱ卷化学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2.1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
典型的如:第27题,第(1)小题两空的答案答反,第1空答“升高温度”,第二空答“加入催化剂”;第(3)小题答“H
2.2审题不清
典型的如:第28题,部分考生不按要求作答,写物质的名称,不写化学式,如写“A氨水,E浓硫酸,F硝酸银溶液”,或者将标号“A、B、C、D、E、F”写成“①、②、③……”或者干脆不写标号,导致失分。第29题,题目所给仪器只有导管、试管、反应管、胶塞,但学生偏偏画集气瓶、烧杯或烧瓶、酒精灯等。
2.3化学用语基本功不扎实
主要表现为化学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或书写错误,典型的如:第28题,部分考生将NH3・H2O写成NH4OH,将BaCl2写成Ba(Cl)2等;第30题第(1)小题,炔烃结构简式的书写多氢或少氢,第(2)小题和第(3)小题,部分考生书写方程式时不配平或不写反应条件或漏写某个生成的产物。
2.4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
主要表现为表达时抓不住重点和关键,表述不全面或表述错误。典型的如:第27题第(1)小题回答为“加人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压根不提“化学平衡未移动或反应物转化率不变”的问题;第(3)小题,判定H>0,理由为“升温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判断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第29题第(3)小题,部分考生只注意到“控制反应速率”或“液封”作用中的一种,部分考生将“控制反应速率”表达为“控制反应的发生和起止”、“防止堵塞”、“防止倒吸”、“减小误差”、“防止空气中的CO2影响实验结果”或“防止外界气体进入瓶内”等;第(4)小题,部分考生只写通过氧化铜粉末,未指明加热或“灼热”状态,也未指明“变红”,部分考生将关键词“浑浊”写成“混浊”。
2.5实验能力差
主要表现为:仪器药品的选择不当、实验装置图的绘制能力差、实验设计能力欠缺。典型的如:第29题第(1)小题在绘制实验装置图的时候,部分考生出现“加热部位不画‘’”、“不加胶塞”、“缺少装置”、“除杂顺序颠倒”或“用固体干燥剂除杂”等问题;第(2)小题部分考生出现“用Na2CO3溶液或者NaOH溶液除CO2中的HCI”、“用稀H2SO4除CO2中的H2O”或“用浓H2SO4除CO2中的H2O和HCI”等问题。
2.6计算能力差
典型的如,第27题第(2)小题和第(4)小题,部分考生因答题时不能从图中找出反应的比例关系,导致结果错误;部分考生计算能力较差,计算结果误差太大;部分考生不写物理量的单位或将单位写错。
3 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3.1立足基础,狠抓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
从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看,并不追求知识面的高度覆盖,而是着眼于通过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见表2)。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立足基础(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研究基本方法和学科思想观点等纳入化学学科基础要求),在基础中综合,在综合中提高。
3.2加强化学用语教学,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今年高考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的比重比前两年有了很大程度增加。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或错误、语言表达的不完整、不科学,仍然是很多考生丢分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化学用语的教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要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就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下功夫,并注意贯穿于化学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力求做到不越俎代庖、不包办代替。
3.3重视实验教学,强化化学实验能力的形成
高考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下列5项:(1)能恰当地使用化学仪器和试剂,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实验”的能力;(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加强对实验的复习,要特别重视课本上的实验,要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装置、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对一些常用仪器的规格、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要牢记,并能将课本实验进行深化、重组、重设计;同时还要注意有关实验报告的复习和再认识,掌握实验报告的形式、设计和内容,并要初步掌握实验仪器的绘制。在做好教材实验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对教材实验的挖掘,进行改进、变换和迁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48-03
一、高职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供配电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就业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从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需求角度看,供配电技术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有:供配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一次设备系统、二次设备系统以及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系统具有强电性,由此给课程教学带来的问题是实训基地建设难、对实验实训的组织要求高。目前,在高职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多数是以传统的学科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实践环节一般只停留在简单的验证性的实验,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不足20%。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业内对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也进行改革探索,不仅增添了教仪装备,建立专用实验实训基地,而且对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教学的组织者为图省事,通常都选择使用由厂家提供的实验与实训项目内容,这些实验实训项目大部分缺乏能容纳一定知识与技能的作业量,不仅零星分散,而且各子项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只是单纯提高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这两个环节应达到高度的统一。本文探讨高职供配电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二、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构建“框架式”教学模式
如果把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比喻为一栋大楼,那么其中的工作项目即大楼的框架,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则是连接各框架的墙体。由此可见,只有稳固的框架结构,才能使大楼永远屹立于现代城市之林。因此,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核心是选择合适的工作项目,而不是将各种零散的实验进行简单的堆积。所谓合适的工作项目,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项目必须反映真实的工作过程,能够与实际岗位的技能要求对接;二是项目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工作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小型建筑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的项目为例,最佳的项目工作量以28~56课时为宜,即1~2个实训周的时间。供配电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通常由2~3个项目构成,而在选择项目载体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以实际岗位的技能需求选择工作项目。供配电技术课程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有三大类:一是变电所(站)值班员与维护员、供配电设备检修员与设备管理员;二是建筑配电系统设计员与安装员;三是供配电设备制造所需要的工艺员、检查员、维护员、调试员等。在上述岗位中,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层次,学生毕业后前两年就业机会多是后两类岗位。针对这种情况,把小型建筑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作为供配电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工作项目之一,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要贴近生产实际,贴近真实的职位技能的原则。
第二,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应涵盖课程大纲的主要内容。小型建筑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项目,是一个融小型负荷配电系统的设计、参数计算、导线与开关设备的选择、模拟安装与调试于一体的系统的工作项目,不仅有足够的作业量,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系数。要顺利完成项目的作业,首先,要了解低压配电系统的结构和负荷计算等供配电技术的基础知识;其次,要了解各种电气符号的使用规范,掌握各种导线、开关设备选择的方法;最后,要完成模拟安装与调试,实现向既定负荷配电、送电和控制的功能。可以说,其内容基本涵盖了供配电技术课程中除高压设备外所有的教学内容。
第三,项目的实施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硬件的低依赖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是选择项目的基本原则。小型建筑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项目基本的工作流程为:系统图的设计―参数的计算―导线与开关设备规格的选择―模拟安装与调试。从硬件要求上看,完成该项目作业所需要的硬件条件是:有一台能上网并安装有CAD绘图软件的普通电脑,用以完成各种设计图的绘制和各种数据的查询;能提供小型配电系统模拟安装的训练模板,还有部分导线及各种开关设备等常规的配电器材。由此可见,项目的实施简单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由直观到抽象设计课程的教学流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在拟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计划时,需要对传统学科式的教学思维进行改革。学科式的教学基本模式是从书本到书本,知识的载体是书本。而理实一体化教学则要求以真实的工作内容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统一,工学结合,通过设定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面构建素质与技能培养框架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供配电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基本流程为:下达设计任务书―参观终端变电站(所)―讲授知识点―项目作业―检查指导―考核验收。
(一)下达设计任务书。任何一个设计类的工程项目,其工作流程总是从下达设计任务书开始的,设计任务书主要是明确客户的要求以及设计应达到的效果。一般来说,设计任务书应载明以下内容:(1)设计任务及要求。根据设计任务的难易程度,可将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两个层次,前者是必做项,后者由作业者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2)设计步骤与方法。按设计工作流程明确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3)设计进度与要求。明确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及完成的时限、项目结束后需要提交的设计文件及附件。
(二)参观终端变电站(所)。在实施小型建筑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项目之前,先组织学生参观终端变电站(所),初步了解终端变电站(所)系统的组成、各种高低压供配电设备的构成及其连接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对供配电系统及其设备有一个感性认识,为项目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观的时间为2课时,参观地点为官塘校区1号变电站,具体参观计划如表1所示。
(三)讲授知识点。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实施小型建筑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项目的作业过程中,不仅要求提电电气系统图、配电电气原理图、电器及照明布置平面图、配电工程预算表等设计文件,还要求按设计方案完成模拟安装与调试。项目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五脏俱全”,这就要求作业者对供配电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其设计方法要比较熟悉。因此,必须结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本着用之即讲和“授之以渔”的原则,对完成项目作业所需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授知识点的计划如表2所示。
(四)项目作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后,即标志着项目作业开始。因此,应围绕着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合理确定项目作业的工作流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工学结合,因此,在项目作业的过程中,讲授知识点与项目作业是交叉进行的,项目作业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在组织项目作业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项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以2~3人为宜,最多不能超过5人;二是项目作业的背景数据(建筑平面图与用电负荷的配置)各小组应互不相同,操作时可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三是各小组应指定有一名小组长,小组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与团队精神;四是小组成员中应包含好、中、差等各种类型的学生,以利于在学生中开展互帮互学。
(五)检查指导。为切实提高受训者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检查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抓住两个环节,首先对那些影响安全的不规范的操作习惯及时予以纠正,培养受训者良好的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其次,对受训者在作业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采取诱导法启发其思维,以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验收。项目作业完成后,要有严格的考核验收制度。为防止考核验收流于形式,提高实训考核制度的刚性,应该实行系部、实训中心和任课教师等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考核验收模式。具体的做法是:(1)考核内容与评分标准应严格审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在课程实施前应随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等同时上报系部,系部主管教学的领导应及时审核,若考核方案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必要时可组织相关教研室进行研究修改。(2)应制订完善的补考机制。理实一体化课程通常实行模块化考核,即完成一个模块就考核一个模块,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应该允许其在本学期结束前有一次补考的机会,每天7~8节实训中心应开放实验室,以保证补考者有训练的场所。(3)考核的内容应包括理论和项目作业两个部分,理论考核采取统一命题的方式进行,项目作业则根据分工和完成质量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理论和项目作业的成绩比例为3∶7。
高职供配电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项目”模块的教学,经过近三年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过程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和就业能力。该课程实施以来,深受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李高键.工厂供配电技术[EB/OL].http:///details/methodology?column=method&courseID=D090161&
uuid=f6c46df6-123d-1000-a4cf-144ee02f1e73,2009
一、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履行会计岗位职责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小企业应用型会计工作人员,然而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企业对应届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持不满意态度,主要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太差,难以履行岗位职责,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一) 中小企业对中职应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较全面。
通过对录用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他们对会计岗位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都比较全面。具体来说,企业希望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如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税务处理能力、会务文书处理能力等。而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还不能达到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
(二)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前的准备不足。
1. 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学生完成在校学习后就要走向工作岗位接受考验,然而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前景并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多倾向于基本理论,没有信心胜任会计岗位实践工作;二是在就业招聘面试过程中,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对企业提出的会计岗位要求表示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甚至有学生认为企业的岗位要求过于苛刻。
2. 就业能力准备不足。
通过对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调查统计发现,学生普遍不能适应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在接受调查的100多名就业于会计岗位的毕业生当中,能基本达到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各方面能力要求的约占4%;能基本胜任中小企业会计岗位主要工作需要,即日常记账、算账、报账及税务处理工作的约占20%;能简单完成日常记账核算工作的约占30%;而几乎不能独立完成会计岗位核心工作的约占46%,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虽然学习了会计知识,可是没有办法独立完成会计岗位的工作。许多毕业生需要在企业经历至少三个月到半年的会计岗位工作培训后,才能够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所以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成本等各种原因,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 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脱节。
1. 重理论教学轻实训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
目前的教学往往注重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会计工作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在以追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高通过率为教学目标时,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训教学的现象尤为明显。这就导致学生即使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却仍然不能胜任会计岗位工作的现象出现。
2. 单项技能教学与综合技能教学相脱节。
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往往只是注重单项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如票据的填写、会计分录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却对综合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有所忽略,如会计核算流程的应用、财务税务业务的综合处理、会计核算信息的汇报与反馈等。由于人为割裂了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面对连贯的综合的会计岗位工作要求时就束手无策了。
3. 忽略了人文素养类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仅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显然是不够的,人文素养类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同样重要,比如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和训练内容。
二、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建立以培养动手能力为核心的实训教学体系,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操能力,是帮助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适应企业会计岗位工作要求的关键所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转变实训教学思路和模式,推广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 注重综合技能的训练。
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单项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更重要的是综合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应该说单项技能是综合技能的基础,但综合技能绝不是单项技能的简单叠加。除了单项技能训练外,更重要的是以完整地反映会计工作业务流程的模拟业务数据来给学生作为综合实操练习用,目的也就是为了学生能亲身体验到企业对会计岗位工作的各项要求,避免人为割裂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实训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等。通过创设模拟教学情景,建立模拟的企业会计部门岗位,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岗位模拟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实训教学模式下,学生既可以体验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更可以在实训中更好地理解工作要求的实质内涵。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设置实训教学内容,能有效缩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距离。
(二) 建立以培养动手能力为核心的任务驱动型的实训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来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建立任务驱动型的实训教学体系,以模拟岗位责任制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考核,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激发学生主观学习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操能力。同时,教师需要深入到企业当中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及岗位要求,并把这些信息融合到教学工作当中,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三) 深化职业素养要求。
职业素养要求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职业学校贯穿始终的重要教学任务。学校通常将职业素养教育放在公共德育课程中,与专业知识的教学脱节,而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必须把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去,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作态度、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核心职业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