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4: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智能化系统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B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081-01
1 前言
弱电系统的子系统多,技术涉及自控、通信、计算机、电子、传感器、机械等领域,现有的理论体系,有些焦点问题还未形成定论,值得借鉴推广的工程建设经验寥寥无几;弱电设计在实际工程中很容易受其它专业、单位人员的制约,往往在工程后期设计才能全面展开,造成设计时间紧张,来不及深思熟虑;工程实施中招投标行为不规范,系统产品随意变更,造成许多设计工作的浪费;施工图与装修严重脱节,用户要求的不恰当、不明确,使设计人员做了很多的无用功;用户功能随时变更,更给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2 传统弱电系统
2.1 闭路监控电视与周界报警的配合
高档景观别墅区的基地往往是容积率较低,周界较长。同时小区的出入口(门卫)相对较少,多数景观别墅区位于绿化较好、离城区较远的城乡结合部。出于安保的要求,沿周界围墙设置周界报警系统是必需的。故有必要沿围墙设置闭路监控电视系统,这样既能及时了解报警点的实际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也能识别一些误报。
2.2 室外背景音乐系统
景观别墅区是住宅区的一种,有别于公园,发展商力求营造一种舒适、宁静的气氛。在室外绿化中设置背景音乐系统扬声器是不可取的。如果一定要设置,也应局限于与宅基地有一定距离及分隔的中心绿化或景点,这些地方可以用作社区集中娱乐场所,如儿童嬉水、中心广场等。
2.3 访客系统
为便于对小区的外来人员进行管理,访客系统的设置是必需的。应该在小区入口处设置门口机,别墅内设置用户话机,而在别墅的门口则不必设门口机。为了更好地实现身份认定,应选择可视型访客系统,同时为保证私密性,不宜使用CATV来实现可视功能。
2.4 住户防盗报警系统
住户防盗报警系统也是十分实用的,如业主要求不高,可以采用带有安保功能的访客系统,组成安保型访客系统。而对于报警探头种类多、有远程控制功能、要求预留一定扩展余地的系统,应采用独立的住户防盗报警系统。系统探测器的设置切忌。
3 弱电电源与接地系统
智能建筑的弱电电源系统必须是可靠稳定和无干扰的。其中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消防火灾报警设备以及通讯设备属一级用电设备负荷,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对终端计算机设备配置单独UPS装置。
4 智能化系统
目前,国家尚未出善的住宅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规范。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定义各有各的观点,但在设计中应掌握以下基本原则: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将各种通信、安防、管理子系统集成,从而为住户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4.1 开放性BA系统
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是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小区的公共照明、绿化喷灌、水体循环、 自动抄表、别墅内部照明及空调等不同系统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协调、集中管理控制,以保证各个子系统运行于最佳状态。设计中应优先采用开放性控制系统,即使用标准通讯协议的集散控制系统。而LonWorks技术体现今后自控技术、系统集成的最新技术,它利用一根总线就可将所有符合LonMark标准的系统模块连接起来,扩展性大大增强,并能进行实时处理,也简化了系统布线。这样系统可不受原生产厂商的限制实现随时按需更新,为用户今后提升系统性能提供了标准的平台和开放的基础,从而保证系统的先进性。
4.2 三表远传
实现水表、电表、煤气表的远传自动抄表能减少抄表工作对别墅住户的打扰,同时能减轻物业管理的工作量。在技术上,它的实现并不困难。关键是它涉及三个行业的管理部门,需要有关方面协同配合,而相应的建设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协调工作难度较大,故工作重点是与公用事业管理部门进行协商,以确定一个合理的方案。
5 弱电管道与机房
5.1 管道设计与管线综合
弱电系统管道设计应重视近期建设,并考虑远期发展的需要。对于分期开发的小区,要充分考虑预留后续工程所需管道数量,对弱电设计标准相对较低的,特别要注意室外主干管的预留。小区内管线种类众多,电气管线主要有:住宅配电、室外照明及动力、各种弱电管线;其它管线主要有:雨水管、上水、水体循环管(造景要求)、消防管、自动喷洒管、煤气管等。各种管线的功能和施工时间不统一,在小区有限的道路断面内应进行综合安排、统筹规划,以减少各种工程管线在平面和竖向空间上的冲突。
5.2 室外分线设备
各种弱电系统都有中继、分配、分线设备,景观别墅区不同于一般住宅楼,它没有室内的公共部位及设备用房,故应将整个小区划分成若干个“组团”,以“组团”为单位集中设置室外落地的分线设备箱。分线设备箱应靠近主干管,用灌木作必要的遮挡或与小区内小品相结合以伪装箱体。
5.3 总机房的设置
小区弱电总机房应优先考虑设置在小区主入口的门卫,靠近主干道的会所等公共建筑内。建议分隔成以下几个部分:
5.3.1 消防安保中心――处理火灾、防盗、访客、电视监控等事务;
5.3.2 音像中心――管理电视信息接收与处理、背景音乐等;
5.3.3 电话机房――管理电话通信;
绵阳市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城市,又是国家建设成“科技城”的示范城市,因此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已逐步成为市政府,建委,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商,用户日渐关注的焦点。我通过对某智能小区的设计体会,浅谈智能化小区的弱电系统
1.小区弱电系统的设计原则
小区内的弱电工程主要由以下几个系统构成:
(1)有线电视,(2)电话,(3)宽带网络,(4)楼宇对讲,(5)家庭防盗报警,(6)停车场管理,(7)电子巡更,(8)闭路监控,(9)周边防范,(10)三表远程计量。
由此可见,小区内弱电系统内容十分丰富,我们的设计目标是:为住宅小区建设一套先进,严密,实用,美观,性能稳定的弱电系统。
小区弱电系统示意图如下:
1.1设计的依据
设计涉及的所有设备和材料,除专门规定外,均依照下列标准规范进行设计,制造.检验和实验。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94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90
《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10408.1-98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商用建筑线缆标准》ELA/TIA-569
1.2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一次性完成工程弱电系统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并按计划逐步实施。
(2)系统设计应在技术上达到先进性和成熟性的统一,性能上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靠性。
(3)使用上应具有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4)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1.3设备选型应遵循的原则:
(1)集成化原则。应选择高度集成的设备,以便控制,管理和维护。
(2)模块化原则。应在软,硬件上都采用商业化,通用化,模块结构的设备,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
(3)可靠性原则。所选设备应具备抵御环境影响的能力,工作稳定可靠,并能适应室内,外昼夜全天候工作。
(4)遵循实事求是,先进,可靠,节约的后期服务体系完善的原则。
2.小区弱电系统的设计
在前面提到的10个弱电系统中,电视,电话系统为最传统的内容,这里不再谈及。需要指出的是三网合一的问题。因为其管理和一些技术细节的原因,实际上是很难合一的,设计上不必过多考虑。
2.1宽带网络
宽带网络实际上是计算机通讯网络。通过光纤—综合布线的物理路线,实现语音,数据,图象的传送。宽带网络可给用户提供:10Mbps.100Mbps至1Gbps的INTERNET接入。
2.2楼宇对讲系统与家庭防盗报警
联网式楼宇对讲系统是小区弱电系统中投入最小,前景最好,性价比最高的系统。小区楼宇对讲联网系统是根据我国实行封闭式管理住宅小区的特点专门设计的产品。它针对分布式住宅小区的管理特点进行功能规划,如多通道内部通讯,双向互叫对讲,住户报警,防盗防灾报警等等。把单纯访客开门提升到多功能综合管理层面上,对提高小区安全管理.方便住户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讲联网系统,使住户与住户,住户与小区管理部门建立了一条内部通讯通道,而且系统网络具备单体独立运行功能。系统能通过模块叠加方式进行扩展,使系统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该系统是一种总线制全数字双向对讲报警系统。根据小区特点,在小区安保中心设置一台主管理机;每个楼栋底层大门口设置一台互通式带读卡功能可视主机,每户设置一台互通式可视分机。可实现较强的系统功能。如住户可在室内机上报警或外接报警按钮,住户呼叫管理中心,开门权限控制等。这种系统适合小区内部对讲系统,同时可扩充实现家庭防盗报警联网系统,因此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家庭防盗系统对于每个家庭均可实现:家中无人时,可把家庭报警系统设置在外出布防状态,使所有的探测器都工作起来。当窃贼试图破门而入或从阳台闯入,被红外线探测器和门磁将探测到动作时,保安中心立刻接收到警情。如果主人有紧急情况,如急病或受到挟持时,可按动键盘上的紧急按钮发出报警。当厨房有煤气泄漏紧情发生时,煤气探头会探测到便同时向管理中心发出警报。我们根据住宅小区的特点,在各住户家中设置家庭防盗报警装置,每户设被动红外探测器;门磁开关;窗磁开关;煤气探头.紧急按钮等。
2.3周边防范系统
我们为小区设计了周边防范系统。对一个高级住宅小区而言,对小区的周边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采用闭路监控系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周边防范系统主要有由探测器和控制单元组成。在小区围墙上方采用主动红外对射式探测器进行防范,若有不速之客非法入侵,将及时报警,通知安保中心及时处理。一个周全.完整的安保系统应该是多种监控技术的组合,因为每种监控手段都难免有缺陷,因此造成监控范围的盲区。
主动红外对射式探测器,不会受到光照度的制约,因此可以实现二十四小时的全程监控。
因为摄像监控区总会有盲区,所以小区园区及周界不可能都安装摄像机监控设备。而周界报警系统在投资上是比较低廉的。因此周界报警系统是以另一种技术手段--摄像监控系统的补充。
周界报警系统能与小区其它防盗报警系统组成一个统一的报警网络,能简捷地与地区110报警中心联网。本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前端探测器部分及主控部分。
前端探测器部分:根据小区周界各段直线部分的长度,选择探测有效距离为40米或100米的主动式红外对射探测器N对,N个HY-511边界接口。(每对探头配一个边界接口)
主控部分:保安中心的报警控制主机与楼宇对讲系统共用1台DF2000-2V管理机,通过RS-232接口与电脑连接。
2.4闭路监控系统
闭路监控系统系统分为前端摄像部分和中控控制部分。前端采用日夜两用型摄像机,适合白天和夜晚时监控。
前端部分:地下停车场和顶楼布设室外低照黑白摄像机,监控人员流动和车辆出入情况。在每部电梯分别安装一支吸顶式黑白半球摄象机,监控人员的上下电梯情况,达到防监安全的目的。
中控部分:采用大型矩阵系统,方便切换每幅画面,可实时监控整个小区的动态,同时配有录像系统,可把现场记录下来,方便以后查阅。
2.5停车场管理系统
智能停车场管理是一个以非接触式IC卡为车辆出入停车场凭证,用计算机对车辆的收费,车位检索,保安等进行全方位管理的系统。在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中,特有月租卡和固定卡的车主在出入停车场时,经车辆检测器检测到车辆后,将非接触式IC卡在出入口控制机的读卡区掠过,读卡器读卡并判断该卡的有效性,同时将读卡信息送到管理计算机和收银计算机处,计算机自动显示对应卡的车辆和车牌,且将此信息记录存档,道闸机给予放行。对临时停车的车主在车辆检测器检测到车辆后,按自动出卡上的按键取出一张临时IC卡,并完成或读卡.摄像,计算机存档后放行。在出场时,在出口控制机上的读卡器处读卡,计算机上显示出该车的进场时间,停车费用,同时进行车辆图像的对比。在收费确认,自动收卡器收卡后,道闸自动收起放行。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计算机能对整个系统的各相参数进行修改设定,能够采集各收银处计算机的数据资料,可对收卡系统收行的各类IC卡进行管理,且能够打印统计报表。
本系统是小区的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它能降低泊车时间,提高车场使用率,有效地防止盗车现象及财务资金的流失,并使车场管理井然有序,所有操作有据可查。其安全可靠的非接触IC卡抗干扰能力强,可靠耐用,可与小区门禁系统兼容,做到小区“一卡通”。
2.6三表出户计量系统
三表管理系统就是实时地将各住户的三表(电表.水表.煤气表)的数据,采用脉冲式表,利用三表接口和抄表平台与系统总线相联,采集的三表数据存贮在三表接口的永久存贮器中,当小区管理人员需要抄表时,可以通过管理中心电脑十分方便地抄集每户三表数据,并可以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管理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受理和规范管理。本系统的结构简洁,由三级系统构成。第一级为户内电.水.煤气三表采用脉冲式利用三表接口和抄表平台与系统总线相联。每一层间抄表平台可接N户。第二级为层间抄表平台到主抄表平台,采用总线型结构,每一主抄表平台可接99个层间抄表平台;第三级为主抄表平台到管理中心电脑,管理中心电脑可接99个主抄表平台。
2.7电子巡更系统
采用动态实时在线巡查系统进行小区巡更计算机管理。它的功能特点是:优化巡更路线、在线巡更显示、巡查报警功能。
(1)、在智能住宅小区内各个要害地点和部位设有专门的巡更确认仪,这些巡更确认点构成了小区内不留任何死角的小区巡更网络。小区实行最少三组保安巡逻队(每组2-3人)昼夜24小时巡逻。
小区巡逻路线是根据小区各个巡更点的要害程度、实际路线、距离、每一巡更点所要求的巡逻人员两次到达该处的时间间隔等情况,经过计算机优化组合成数十条巡更路线,保存在巡更管理计算机数据库内。具体的当班巡更路线,由每组保安巡逻队每天上岗当班时,在巡逻管理计算机上随机确定,避免内外勾结犯罪。
(2)、巡更系统报警功能
巡更系统还设计有保安人员就地向“中心”进行报警联络的功能。即当保安巡逻人员在巡逻中发现某处有异常情况时,可以就近找一处巡更确认仪,将自己的智能钥匙插入,当停留时间超过5秒,保安巡逻管理中心计算机便认为是该保安巡逻员在该巡逻点向保安中心报警,保安中心应立即派人前往处理,巡更管理计算机会记载该次报警行动。
2.8“一卡通”管理系统
实现整个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各项功能,始终离不开一项贯穿始终的关键技术----智能身份识别技术。通过该项技术可以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小区“一卡通”智能管理和保安控制、家居安防预警等功能。
小区内“居民”每人都持有一只与自己唯一对应的智能钥匙。该智能通过管理中心可立即取消该钥匙的有效性,并同时为该人配制一只新钥匙。从而彻底解决了由丢钥匙给住户带来的烦恼。挂失钥匙无论在任何系统中被应用,都会引起报警。
由智能钥匙和识别器组成的智能身份识别系统,可满足居住区内封闭式物业管理之需要。住户持有的智能钥匙具有如下功能:
打开单元门;
进入园区的凭证;
住户交费结算的身份验证;
查询费用的凭证;
乘坐园区巴士的电子月票;
家居安防布/撤防及误报自解除;
考勤管理及巡更管理;
出入停车场管理
3.应该注意的问题
3.1、市场定位
智能小区是向住宅市场提供智能化住宅产品,是住宅市场化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市场特征。符合市场需求的智能住宅和智能园区,能大大增加住房卖点,这一点已经被众多房地产开发商所接受。因此,在考虑智能园区的智能化系统功能设置的时候,首先必须确定园区销售市场定位,解决向什么人卖什么样的住房(提供什么样智能化功能)问题。
3.2、功能限额
小区智能化绝不是技术越高越好、功能越全越好,应该有一个功能极限。它是以满足园区功能和经济性的需求来设定的。智能园区与智能大楼相比在技术档次上的追求有所不同,小区智能化是让高科技走进民居,让生活更美好。更重要的是要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要防止质量和功能的过剩。
因此,我们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开发商采取:智能小区建设中主要是建好平台,而功能可以分步提供;或者由用户自己花钱买功能(服务)。
3.3、防止技术陷阱
小区智能化设计应牢牢回避风险,防止技术陷阱,要采用成熟技术,凡是雷区全不碰,不能采用大量的正在开发的产品。在智能小区实现的这些智能化功能主要还是大量的应用技术集成,决不是某些集成商标榜的那样,技术如何的高尖端。对系统而言,可靠性是第一位的。采用经过大型园区工程验证的产品和技术是最有效的规避风险方法。
3.4、开放性原则
设计的现场总线结构是开放性系统,系统集成的主要内容是解决不同系统产品间接口和协议的“标准化”,使它们之间达到“互操作性”。接口应当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网络接口、系统和应用软件接口,实现与未来设备的更多互连和互操作,且能方便地融于全球信息网络中。
3.5、先进性
小区智能化系统应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产品设备,只有采用先进技术产品和设备,才能与技术发展潮流相吻合,才能保证系统与后继先进技术产品衔接,保证系统功能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采用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势必面临产品被淘汰的烦恼。
3.6、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在方案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涉及家庭的安防产品。在某些应用场合,1%的故障可以否决99%的系统可靠率。
3.7、经济性
系统的经济性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某些情况下经济性可以否定一切,在功能与经济发生矛盾时,可以采用“技术降效”的办法来解决,系统集成商将尽力采用实用的技术和设备达到降低整体工程造价的目标,一定要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好的价格、性能比指标。极其重视经济性指标应该成为智能园区建设的一条必须遵循的技术路线来对待。
总之,智能园区建设必须通过业主,设计院,系统集成商,施工单位密切配合。才能实现建设一套先进,严密,实用,美观,性能稳定的弱电系统的最终目标。
国网公司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迫切需要优秀企业文化提供持久发展动力。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来建设和运营国网,实现企业与职工、公司与社会共同发展,智能化薪酬管理体系是关键,用科学灵活的薪酬激励体系,强化对人才团队的管理是当前国网公司提升竞争力必不可少的环节。人力资本是企业资源中最为活跃和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第一资源,不管是操作机器,运作资本,还是掌握技术都要靠人,物质资源和资本的拥有量已经不再是现代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的新名词:整体薪酬回报;其包括三个主要的内容:薪水、福利和工作经验的丰富。整体薪酬回报包含直接财务酬劳、间接财务酬劳、工作内容、从属关系四个方面来整体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目前国网公司薪酬激励体系存在的缺陷
国网公司的薪酬激励体系的执行,主要是以职工的岗位等级和工资结构为主,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时候并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铁工资和平均主义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果按照马斯洛对需求的划分,现有的薪酬激励只能满足职工生理和安全等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
(一)传统薪酬激励制度缺乏激励作用。目前企业实行的薪酬激励制度是以岗位薪点工资和奖金为主体的工资分配制度,这种制度实施初期对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促进企业发展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的薪酬激励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需要。目前国网公司各种人员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已经成为国网公司分工的特征。如果针对不同的专业性质的人员采用岗位薪点工资和奖金形式的薪酬激励制度显然已经失去激励作用。
(二)薪酬的认识不够全面。谈起薪酬,多数人认定就是工资奖金这种货币形式的支付,其实工资奖金只是薪酬构成中的一部分,大量的隐性的薪酬激励,例如企业对职工的肯定、工作的前景、职工生涯的规划、优秀的企业管理理念等等,这些都是薪酬的有机构成。它们属于非货币化的软性薪酬激励因素,对货币化薪酬激励起到有力的补充。在我国企业中,大部分使用工资奖金这个单一的激励形式,而忽略了职工本身有不同需求的特性。因此,这种激励制度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职工可能会起到作用,随着入职时间越来越长,在满足了物资需求的同时,这种促进作用会越来越弱。
二、电力职工激励薪酬管理体系制定的基本原则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国网公司的发展情况来看,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积极功能的薪酬管理体系十分必要。而在制定行之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势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你用电,我用心”,国网推出以顾客满意的经营理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本人认为这里的顾客不仅仅是指用电客户,还包括内部职工。职工每天要面对各方面的用电客户,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持续为用电客户创造价值,科学规划建设电网,都需要优秀的职工为国网公司服务,才能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电力职工服务态度取决于企业的薪酬激励,国网公司的利润增长又来自用电客户满意,用电客户的满意又是由满意的职工所创造的,职工的满意度来自企业的薪酬激励,这紧扣的服务链中不难看出,电力职工是多么重要。
三、电力职工的智能化薪酬管理系制定和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增加,人才竞争模式越来越多样化,而如何制定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薪酬管理体系,符合企业职工的工作岗位,同时又符合企业的长足发展十分必要。(一)整体薪酬回报(Total Reward)是相对于已经在各大企业中实践多年的整体薪酬 (Total Compensation)概念提出的建立整体薪酬回报激励体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整体薪酬回报的组成要素:1、基本工资、奖金、股权等财务报酬2、津贴类的财务报酬和各种形式的职工福利3、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更多的是指职工的精神方面的支持。4、吸引人的职业生涯,还包括职工与团队及雇用关系和谐稳定等。5、满足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使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以及职工与团队之间之间有较好的沟通,产生较强的忠诚度,使职工以企业为荣。它符合现代国网公司顾客导向的经营观念,这是对传统薪酬以企业领导为导向的薪酬激励观念的重大变革,使得职工增加了使命感,在薪酬中提供了发展机会的激励。(二)整体薪酬回报激励的优点是: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更能激发职工的内在潜能。传统的薪酬激励存在着种种弊端,包括令人烦闷压抑的工作环境,领导班子一把抓的管理方式、吃大锅饭的奖励制度和虚假空泛的工作评价等。企业整体薪酬回报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克服传统的单一物质薪酬制度激励不足的问题,针对目前电力企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设计出多样化的薪酬方案来适应不同的职工,满足职工不同层次的需求,继而实现了薪酬的有效激励。整体薪酬回报所包含的内容涵盖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不同层次,使电力企业薪酬兼具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功能。使用适当的福利激励作为对职工薪酬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使职工产生很强烈的归属感。高薪只是目前人才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体现,而福利则反映了企业对职工最大的关心表现,正是由于福利激励的作用,使不少追求长期发展的职工,更加认同这个隐性薪酬--福利待遇。例如,对企业青年职工比较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能提高自身能力、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途、能否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特点,针对这些先进青年可为其提供到国内外一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进修深造的机会,从而使其职业生涯获得磨练、提升的机会,实现其人生价值同时企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整体薪酬回报是在不显著增加企业薪酬成本支出的同时,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忠诚度,使薪酬制度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使薪酬的物资激励和精神激励功能同时发挥效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职工的智能化薪酬管理体系能够较好的体现薪酬本身所具有的激励功能,建立基于职位-能力-绩效的智能化薪酬激励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薪酬杠杆鼓励和引导职工努力学习掌握胜任职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引导职工关注绩效改进,使能者有其职,从而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保障国网公司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使得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城市交通问题也日益严重。面对拥堵迟缓的交通状况,人们更青睐于方便快捷、安全准时的城市轨道交通。如今,很多大城市都逐渐改变当前的交通状况,努力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的主要的公共交通,以此来改变城市的交通状况,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对于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性,其可靠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调度出现了问题,轻则影响市民出行,重则发生严重事故,危及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必须要统一的综合调度系统来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的统一调度和指挥,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和供电一体化的调度力度,来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综合调度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综合调度系统,主要包括了电力调度系统以及行车调度系统,其中电力调度系统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电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生命线,它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电力供应提供综合调度策略,行车调度系统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信号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脑,它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行车控制提供综合调度方案。
2.1.供电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电系统主要由主变电站、降压变电站、牵引变电站、馈电线、接触网等部分构成。其中,主变电站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城市内110KV的输电高压降成35KV高压,并将其配送至轨道交通沿线的各个牵引变电站,同时为了确保主变电站的可靠性,为主变电站安装两路以上的进线电源,以防止供电事故发生而影响一、二级的负荷供电。一般的主变电站110KV进线端接线方式分为环进环出线路的变压器组接线方式和线路变压器组接线方式,通过两路不同源的110KV进线接线方式,确保了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电可靠性,同时也维持了城市轨道交通的电力调度的灵活性。而主变压器的35KV的输出端一般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的方式,通过馈线开关直接配送至牵引变电站。
牵引变电站主要作用是将主变电站配送的35KV高压通过降压整流编程1500V的直流电,并通过馈电线接其传送至接触网,为轨道列车提供电能输出。为了确保城市轨道列车供电可靠性,两个车站区域之间都会建设一座牵引变电站,如果局部牵引变电站发生故障,其他的牵引变电站也可以实现跨区域供电。一般的,从主变电站到输出到牵引变电站输入采用的是两路35KV输电线,采用单母线环进环出的接线方式,而输出端则为1500V直流的单母线接线方式,引入4台直流高速开关以及楚王隔离闸刀,从而将电能输入上下行的接触网内,为城市轨道列车行驶提供电能输出。
2.2.信号系统
城市轨道列车能够安全可靠、准时高效地行驶和运营离不开城市轨道交通的信号系统,它是实现行车指挥、列车运行以及管理自动化的基础设备,也是构成现代化智能综合调度系统的重要标志。只有一个安全完整高效、具有自动化水准的信号系统,才能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短距离、高密度的不间断运营。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的信号系统是计算机实时控制的ATC(Automatic Train Control System)系统,它集合了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于一体,是城市轨道交通高度现代化智能化的体现。ATC系统包括ATS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P列车超速防护系统以及ATO列车自动驾驶系统,从而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自动管理、自动控制、自动监督。其中ATP(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主要由车载测试、测距设备,数据通信设备以及列车紧急制定系统等构成,从而通过测速测距设备实时采集列车运行速度以及与前方列车的距离,进而判断列车此时最佳的形式速度,配合紧急制动系统与数据通信系统,实现了列车之间的间隔保护以及列车最高形式速度的防护,避免严重的事故发生。ATO系统又称为ATO车载单元,列车车载单元与ATP系统相连,通过直接从列车车载单元接受工作数据来对列车进行控制,通过与ATS系统相连,接收地面信息,根据实际的线路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列车驱动和制动曲线,从而实现了列车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驾驶。ATS系统通过信息采集设备,对列车的运行状态以及线路设备的占用情况进行实时显示,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调度提供动态信息,从而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实施监督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轨道交通ATC系统会朝着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使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调度系统更加先进可靠,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调度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电力调度系统和行车调度系统,控制中心就可以对全线的城市轨道列车进行统一管理和指挥,从而实现对城市轨道列车的运行、电能供应等方面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城市轨道交通的控制中心的调度工作主要包括电力调度、行车调度以及环境调度。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供电系统内的电力监控子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全线的变电站运行情况进行控制和监控,当供电系统发生异常或者事故警报时,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智能综合调度系统实现对供电设备的现代化、自动化的调度,从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牵引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行车调度的主要依据来源于综合调度系统中的信号系统,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信号系统的列车自动监控系统的计算机,即可完成对列车进入控制区、运行、出站、停靠等城市轨道列车行驶的调度指挥工作。环境调度主要是智能综合调度系统利用现代化的自动控制技术来对车站内的空调、电梯、安全门、排给水、照明等设备的自动化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进而为轨道交通维护是以的温度、适度环境,为列车的安全运行奠定基础。
4.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综合调度系统主要是基于轨道列车的供电系统和信号系统,来为城市轨道列车提供综合调度,通过对供电系统的主变电站、牵引变电站以及信号系统ATP、ATO、ATS等系统的综合应用,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控制和指挥,从而为人们创建一个安全高效、准时可靠的城市轨道交通。
参考文献
[1] 廉铭,江志彬.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0(10)
[2] 张学兵,俞太亮,李广刚.地铁列车运行调整策略选择与制约因素分析[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11(05)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对电力行业的投资也越来越大,各种智能化设备和高科技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各个电力设备的连接复杂紧密,各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也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由于电力系统地域分布较为广阔,大多数元件显示出磁滞、延迟、饱和等复杂的物理特征,因此要对这样的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必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实际生活中,随着新建高压线路的日益增加、电力网的不断扩大以及线路造价尤其是走廊使用权的费用逐渐趋于昂贵等,人们开始对电力系统的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正是由于电力系统中存在以上的问题,先进的控制手段才能源源不断地引入到电力系统当中。智能技术的开发以及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必然会推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会越来越依赖智能技术系统。
1、模糊控制
模糊理论(FT)是将语言变量和近似推理的模糊逻辑引入进来,具有完整推理体系的智能技术。模糊控制在现代工业中采用的方法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系统结构和参数的高维、时变、高度非线性以及系统内部的位置和不确定因素导致了模糊控制系统产生的必然性。这种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中非常实用,它能够对人的模糊推理和决策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通过已经存在的控制规则和数据,模糊理论可以对模糊输入量进行推导,得到模糊控制输出,输出结果的组成部分是:模糊化、模糊推理与模糊判决。模糊理论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智能技术的优势在于对于那些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的问题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也能够处理由于噪声而造成的问题;专家的经验通过模糊知识的语言变量进行表达,与人的表达方式更接近,知识的抽取和表达更加容易完成;鲁棒性强,提高了自学习能力和容错能力,如果电力系统出现问题或者改变了网络拓扑图和环境变量的设置等,那么通过模糊理论的应用,能够进行及时应对并且给出完全正确的解决方法。
2、专家系统控制
专家控制系统(E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发展比较早,应用较为广泛,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该系统控制对电力系统是处于警告状态下还是紧急状态下进行辨识,并提出紧急处理方法,以全面恢复系统控制。它由状态转换分析、系统规划、切负荷、故障点的隔离、调度员培训、电压无功控制、电力系统的短期负荷预报、配电系统自动化、静态与动态安全分析以及先进的人机接口等多个方面组成。同时,专家控制系统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当系统规模较大、规则较多时,完成推理的速度受到限制,然而目前已有的专家系统大多是用于离线,或者在线解决属于系统分析方面的问题,而在实时控制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2)现有的专家系统缺乏有效的学习机制,对付新情况的能力有限,而且容错能力较差,当系统发生故障或网络结构、系统参数、设备控制器配置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有可能得不到结果或给出错误的结果。
(3)大型专家系统的建造周期长,知识的获取和校核比较困难,要建立完备的知识库,维护难度比较大,在建造专家系统之前必须充分考虑这些问题。
因此,对于以上几点问题,还是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必须将专家控制系统与模糊控制系统或者其他智能系统相互融合,在保证较长周期的运行的同时,才能准确完成校核。
3、神经网络控制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模拟人类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特性,由人工仿制大量简单的神经元以一定的方式连接而成。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控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神经网络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个全新的分支,它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神经网络控制和最优线性控制不同,它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很强的处理能力。神经网络控制中的人工智能系统、数学系统、计算机科学理论以及自动控制系统,都能很好运用到电力系统中,比如,自动化设备管理中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和计算电力系统的总能耗和各个设备的能量消耗,以及根据数据自行分析设备的耗损情况。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神经网络系统目前主要集中研究神经网络结构和模型、神经网络的硬件相关问题等。
4、线性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将最优化理论用于控制问题的一种体现。线性最优控制是目前诸多现代控制理论中应用最多、最成熟的一个分支。在提高远距离输电的效率时,最优励磁控制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励磁控制器通过测量发电机电压与给定电压比较,把偏差按PID方法计算出控制电压,将其控制电压转换为相应的移相角就能改可控硅整流桥的输出电压(转子电压),从而达到控制发电机电压的目的。励磁控制器中使用了线性最优控制技术,此项技术也在控制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优控制作为组成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部分,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线性最优控制技术只适用于局部的线性化模型,并非适用于电力系统中所有自动化程序。
5、综合智能系统
综合智能控制一方面包含了智能控制与现代控制方法的结合,如模糊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或自组织模糊控制,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变结构控制等。另一方面包含了各种智能控制方法之间的交叉结合,对电力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来讲,综合智能控制更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现在,在电力系统中研究得较多的有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结合,专家系统与模糊控制的结合,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的结合,神经网络、模糊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的结合等方面。神经网络适合于处理非结构化信息,而模糊系统对处理结构化的知识更有效。因此,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结合有良好的技术基础。这两种技术从不同角度服务于智能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主要应用在低层的计算方法上,模糊逻辑则用以处理非统计性的不确定性问题,是高层次(语义层或语言层)的推理,这两种技术正好起互补作用。神经网络把感知器送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安排和解释,而模糊逻辑则提供应用和挖掘潜力的框架。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推动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的进程,在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进程中,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控制技术的深入研究,自动化控制智能技术将朝着全面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智能性工作环境,减少人员的值守,甚至于无人值班。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与提高电力系统平稳、安全和经济的运行。
参考文献:
[1]莫娜,田建设.模糊电力系统稳定器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6.
[2]韩学山;杨明;张利;价值调度推进智能化电网发展的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
(2)出现问题时及时警报。该系统非常灵敏,可以在配电系统出现问题时立马预警,并及时的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将其进行隔离,使未受问题影响的区域供电得到恢复,这样一来,配电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可以将配电压力均匀的分布下去,降低配电网络的受损情况,不过这些都需要在特定条件下进行。
(3)该系统管理数据资料也很有优势。该系统内配有数据字典,可以不断的检测配电设备的各种数据资料;系统中还会将历史数据存储起来,这样可以随时供工作人员查询分析历史数据,可以将配电系统的运行情况统计出来并根据时间分段来做成图表,通过图表来反映配电系统的负荷状态,将配电系统发生过何种问题,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原因等反映在图表中。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可以将数据资料转存到其他设备上,由于配电系统在工作时会产生许多的数据资料,全部存储下来会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所以会将一些数据转存到其他设备上。该系统还可以制作报表,工作人员只需提出要求,它就会根据要求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报表,并将其打印出来。
(4)数字式智能化配电房管理系统可以很好的管理配电设备。它管理设备是通过采集数据进行的,将设备的问题数据和使用数据等采集起来,从而对设备进行管理以及维护工作。
(5)如果配电系统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时,只需开启数字式智能化配电房管理系统的卸载功能,就可以将出现问题的配电系统与整个大系统分离开来,这样既不耽误配电系统的维修也不影响大系统的运行。配电系统维修好后,只需要登录一下就可以与大系统建立联系,非常的方便简单。
(6)保障数字式智能化配电房管理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要措施是严格的管理该系统的操作记录、工作人员交接班以及使用权限。交接班的管理是保障该系统安全运行重要方法,工作人员在对该系统进行操作后一定要进行交接班,并在登陆时使用最低用户权限。
(7)该系统可以精准的预测出配电网运行时的负荷量,它是通过分析配电网以往的负荷情况以及其总的负载电阻所消耗的功率来预测的。
(8)数字式智能化配电房管理系统可以依据配电的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和电压等级来对配电进行调节,将投切次数等考虑在内。如果就地调节没有成功,该系统也可以远程控制和监视,以控制系统,使其实现无功补偿。
(9)数字式智能化配电房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工作人员的要求或设计好的章程来远程控制断路器。
(10)该系统还可以实时采集用户的非正弦周期交流量中减去基波分量后所得到的量,并对其进行检测。
(11)数字式智能化配电房管理系统中的智能电表将双向通信、双向电能计量、电能质量监控、等智能功能集成起来,给系统提供了充分的资源。
2系统网络设计方案
数字式智能化配电房管理系统的网络设计方案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制作的,不同的需求方案也就不同。条件较好的城市配电设备相较而言要集中一些,这样该城市的配电施工就要简单一些,只需将无线和有线相结合,然后再提高配电系统的监测功能,使其监测工作有效进行,并对配电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使配电系统可以安全的运行,保障其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性。这就是实时在线通信网络,如果配电系统的配电设备多在条件较差的山区,施工难度较大,那么就可以使用离线运行的管理方法,以这种方法来观察并分析配电系统运行的数据,把握配电系统运行的情况以及安全状态,同时也要将各种预防措施做好,以保障该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一、智能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能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的优化升级
智能建筑楼宇自动控制系统能将建筑内所有设备集成为一个高度综合的系统。实现综合信息共享,进行综合管理,它的作用和效益无疑是巨大的,但是要实现这些作用和效益,就必须对现有设计进行优化和改造,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最优化设计方案与普通设计方案相比,有以下特点。(1)此方案可以从系统的各种可能结构和参数中找到最优配置,使整体能效达到最优状态,从而提高智能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工作效率,尽可能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以降低投资和运行的费用。(2)此方案可以对整个系统及其工作的过程进行定量化状态模拟。减少控制环节,提高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使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水平,响应输出状态达到最优:这种优化升级控制方案实现节能目标的方式是一种我们称之为“主动节能”的方式,它和通过对墙体结构、门窗的形状和内部设施的改动的“被动节能”方式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BA系统优化改造方法
1.控制方法的优化升级
建筑物空气处理器的DDC一般都采用PID控制,设置恰当的PID参数对空调控制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非常关键。如果PID系数高,空调对室内温度波动的反应特性曲线就陡,达到设定温度的过渡过程就比较短,耗费的时间就短:相反如果PID系数低,空调设备达到设定温度的过渡过程就比较长,耗费的时间也就少。但不能因此说PID系数越高越好。因为如果PID系数过高,就容易引起DDC控制系统失去稳定性,其结果就是室内温度的上下波动和水侧的电动调节阀有周期的来回运动,无法在固定开度上运行。PID虽然能解决绝大多数场合的空调控制问题.但对于机场航站楼、地铁站、电影院和剧院等大热惯性空调场合。仅靠高的PID系数来提升空调机组对工作负荷变化的反应速度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更高级的双级控制技术。即在空调的送风道里和室内都安装上温度传感设备,这样,有了两个温度传感设备,室内温度的设定就可以让主DDC控制器来完成,水阀设备的驱动则让副DDC根据空调的风道里的温度传感设备的数据和主DDC来完成,由于风道里的温度升降速度比房间温度变化快许多,这种控制方式加快了控制系统对温度变化的反应速度。
2.控制权的优化升级
通常情况下BA系统遵从的是由中央控制系统集中管理的这一原则。然而这样有的时候也有它不利的一方面。在有些地方(比如会议室),将空调、通风系统的设置功能放在使用现场可能会更能迎合使用者的需要,因为有时中央控制站控制的空调温度可能高于或低于使用者的要求。然而DDC处理机本身并不能够实现这样的特殊功能,这就需要用专门设备来实现。使用VRV控制面板设定器就能实现这个功能,这使房间内的使用者拥有了极大的便利性和自主性,如有必要,应积极应用这一设备。
3.直接数字控制器(DDC)的优化升级
主流的BA系统提供商都可以提供大小不同处理能力各异的DDC设备,冷冻机房和热力站监控点等是DDC密集场合,这些地方应该优先考虑采用大型的直接数字控制器,这样不仅减少故障发生率,还可以减少控制器之间的通讯,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对于空气处理器、风机、通风机等设备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采用中型的或者小型的控制器。这些年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件(PLC)进步非常快,使其应用范围不再仅局限于工厂之中,我们可以考虑在空调通风设备控制工程里应用这种新型控制器。
4.设备控制网络优化升级
在同时满足设备灵活性和扩展性的前提下,应该使控制网络结构尽量清晰简化,不管是基于RS485总线或基于LonTalk总线的控制网络都应如此。因为分支、分级过多的网络不仅管理起来很复杂,而且可靠性低,容易出现故障。LonTalk总线控制网络在理论上可以组成各种不同结构的控制网络,然而这种结构设计的灵活性如果不当运用.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有很大技术风险.并且有可能导致系统投资增加。中小型的控制工程应该尽可能地应用基于Rs485总线的网络控制系统,运用“手拉手”的设计方法,这样不仅能简化系统结构,防止系统复杂化,又能减少投资,大型工程则应该考虑将楼层的网络进行分级,以满足大型工程对控制系统的特定需求。
三、大楼空调设计的优化节能意见
1.VAV 空调系统、二管制、四管制风机盘管之间的选择
VAV 系统即使在最小送风量状态下的耗电量,也比FCU 系统要大,而FCU系统也有三级调速开关,一般FCU系统都是在中低速状态下运行,当其在低速运行时,用电量会更低。因此,单从运行的角度来分析,FCU系统比VAV系统要节电40%以上。所以,从节能角度讲,选用FCU空调系统更节能。而且其各末端设备可随时自由选择供热或供冷的运行模式,相互没有干扰,所服务的空调区域均能独立控制温度等参数,节省能量。但是其投资较大,运行管理相对复杂,管道占用空间较大两管制的空调箱中只是一组盘管,一进一回,夏天通冷水,冬天通热水。这样的系统使得整个区域在同一时刻只能供冷或供热。与四管制相比,它省下了一套水系统,所以它的标准相对较低,成本也低,适合预算较低大楼使用。
2.VRV、中央空调系统+ 空调新风机组
VRV是一种冷剂式空调系统,具有节能、舒适、运转平稳等诸多优点,而且各房间可独立调节,能满足不同房间不同空调负荷的需求。但该系统控制复杂,对管材材质造工艺、现场焊接等方面要求非常高,且其初期投资比较高。而中央空调系统的新风和换气次数能够得到保证舒适性方面有微弱优势。中央空调的全空气系统在过渡季节可采用全新风,对设备热量较大的工艺用房冬季采用调节新回风比例的方法进行降温。因此,就过渡季节和冬季来说,中央空调系统比VRV系统更节能
四、结论
我们对智能建筑的评价和分析应该坚持以节能为基本原则。确立智能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优化升级的基本方案、优化升级方法及技术措施对于降低智能建筑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人防工程是战时对人员和物资予以保护的重要场所,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是实施人民防空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了保证内部人员和设施的正常工作和运行,需要设置必要设备。本文就人防工程智能化控制系统组成与功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人防工程智能化控制系统组成与功能分析
2.1设备监控系统
2.1.1防护设备监控
防护设备主要指防护门及与之有关的出入口呼唤按钮,监测生化武器和核武器袭击的三防报警设备。
(1)三防报警主机。人防工程中使用的三防报警装置,主要是毒剂报警器和射线报警器,这是人防工程监视是否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袭击的“眼睛”。三防报警主机与设备自动化的接口,通过两种方式进行:IO接口方式和主机联网接口方式。IO接口方式:三防报警主机一般都有报警输出接点,一旦监测到敌人相关武器袭击,相应的报警接点闭合。主机联网方式:新型三防报警主机通常具有RS232或以太网联网功能,具有RS232接口的三防报警主机可以通过协议转换器连接到上级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网络上。
(2)电动防护门。在新建、改建人防工程中,主要出入口的防护门采用电动防护门。电动防护门的自动化,能在战争中敌人采用核生化武器袭击时,以速度最快的响应,使进入工程内部污染达到最少,并具有远程开关门和监视门的开关状态的功能。
(3)出入口呼唤按钮。出入口呼唤按钮功能通过自动化系统实现安全、有效的出入口控制非常必要。为了在战时达到工事密闭效果,电动防护门处于关闭状态。将出入口呼唤按钮接入自动化系统监控,当有人触动呼唤按钮,控制中心就会得到其口部位置,值班人员结合该口部的视频信息,选择拒绝进入或开启电动防护门允许其进入。
2.1.2通风空调设备及环境监控
通风空调系统需要自动控制的设备包括:口部的电动密闭风阀、进排风机、空调机组等,其中电动密闭风阀、进排风机是与工程的三防控制密切相关的设备,必须实现自动控制和远程监视。
(1)风机。清洁进风机、滤毒风机、排风机目的是进行通风方式切换并实现远程控制、集中监视。其实现方式简单,通过智能控制器的开关量输出接口就能实现风机启停控制。
(2)电动密闭通风阀门。在人防工程中,为了实现通风方式切换和三防需要,每个口部进排风系统中安装了数量不等的电动密闭通风阀门。在控制逻辑上跟风机相同,即根据三防通风的要求进行控制。
(3)除湿空调机。现代新型的除湿空调机组,一般都是自动化机组,空调机上自带控制器,根据回风管道上的温湿度和用户的设定值来自动控制机组的运行。
(4)超压控制。为了保证防毒通道的安全,在工程口部排风采用超压排风系统。通过切换通风系统中风机和电动通风密闭阀来保证口部工程内外差压。
(5)环境参数检测。在功能大厅、重要人员房间等位置设置温湿度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在口部及重要区域设置温湿度传感器,监视这些地方的温湿度情况。
(6)三防报警主机检测环境与通风方式控制系统联动。根据三防报警主机的检测数据,系统能自动控制相关的电动密闭阀和电动风机,使工事通风状态在清洁、隔绝、滤毒三种状态中适时切换,并控制通风方式信号箱提示工事内的人员。
2.1.3给排水设备监控。
水系统需要自动控制的设备主要是给水和污水排放的控制。
(1)给水系统自动控制。给水的自动控制包括坑道式工程外水源给水泵或掘开式工程的深井泵到各水库的水位控制,以及水库到各用水设备的生活供水设备的控制。从水库到用水设备这一过程中的水系统控制对象包括:生活给水泵、空调循环泵、电站冷却水泵控制。
(2)污水排水系统自动控制。污水池的水位控制本身比较简单,传统的控制装置都能完成。对污水排水系统的监控,体现在实现三防要求及污水池的水位及报警状态和污水泵的运行状态、故障状态的监视。
2.1.4发电及供配电系统监控
发电及供配电系统在人防工程设置专门的电站控制室,并安排值班人员,发电和供配系统的参数监视将更加全面并可控。
(1)发电机组。发电机组的自动化一般由机组本身的控制器完成,其控制器应提供一个用于系统集成的自能通信接口,便于将发电机的参数和状态集成到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电站计算机和中央控制室计算机的参数监视、记录以及控制。
(2)油箱油位。对于发电机的日用油箱及主油箱的油位,设置就地连续油位显示装置和连续液位变送器,送电站计算机和中央控制室计算机,使保障人员随时掌握油箱油位情况。
(3)变压器。目前人防工程中的变压器采用干式变压器,变压器往往自带温控器,因此对电压器的监控宜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实现。
(4)低压进出线。首先低压进线柜和母线联络开关柜的主开关运行状态、故障状态应进行监视,其次所有低压出线柜的全部符合开关的运行状态应进行监测,以便于在中央控制室和电站的监控站上随时掌握低压配电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方式。
(6)照明系统的监控。实现照明监控的目的是节约能源和照明的集中管理,增加人防内部电源的供电时间。人防工程战时可由值班人员结合视频监控信息,操作自动化系统将没有掩蔽人员的人防区域照明灯具关闭。
2.2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可为值班人员提供可视化的工事信息。同时结合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的信息,可对人防口部人员确认,控制电动密闭门开闭,以及照明系统进行远程自动控制。
2.3系统集成和智能化管理系统
2.3.1系统集成
人防工程的系统集成包括系统级集成和设备级集成。系统级集成中设备监控、联动控制、安全技术防范等子系统的集成,为实现工程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信息基础。设备级的集成是各种智能设备的运行数据集成到设备监控系统中,实现各种设备运行的集中监视和控制,为工程的全面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提供基础。
2.3.2智能化管理系统
功能完善的智能化管理软件,除了集中监视和控制的功能外,一般还应包括设备运行信息管理,设备维护辅助管理、系统优化运行调度控制等功能。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至少应做到所有工程设备的集中监视和控制。
2.4电磁脉冲防护
为了尽量减少电磁脉冲对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重要电子设备干扰,需要采取响应的电磁防护措施。电磁干扰的三要素为:电磁干扰源、干扰传播途径和敏感设备。防范措施一是分散配置人防信息系统网络,避免同时遭敌摧毁和杀伤。二是做好工事内外的电磁屏蔽,并尽量减少进出工事的电缆线路,对进出电缆进行屏蔽处理。三是通过与设备相匹配的电涌保护器对相关电子设备进行保护。
3.结语
人防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人防智能化控制系统在只有依靠其他相关设备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才能将其所有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出来,才能更好的为保障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的服务。
由于我国智能建筑建筑标准制定较晚,与国外智能建筑想必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许多智能建筑大多只是建立了一些有智能特性的分系统, 通过一间监控中心来显示和操作分系统;缺乏统一完整的系统操作平台,各弱电子系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信息数据交换。有些建设单位过于看重设备智能特性,采购了高性能弱电硬件设备,但是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系统集成导致建设投资浪费。所以当前如何对建筑智能化进行系统集成成为弱电工程师当务之急。
1、智能建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业主原因
由于建设单位缺少弱电系统集成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主管领导对设备自动化、建筑技术和系统集成等方面一知半解,对智能系统的功能需求定位出现落差,在项目决策时贪大求全,但在建设项目实施时往往有心无力, 造成半截子工程, 导致系统智能化半途而废。
1)许多建设单位对对各弱电子系统“是否要集成”、“怎么集成”都无从做起。有些业主单纯认为单个弱电系统就能够完成相应的功能,对子系统二次集成开发多此一举。在建设过程中分散投资、分散建设,缺少集成功能需求分析、缺少集成管理平台导致系统集成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2)建设单位、安装施工方、设备供货商、设计单位、弱电系统集成商的实施界面无法确定各自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导致在日后施工过程中各单位之间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甚至引发工程索赔事件的发生。
1、2设计原因
当前建设项目弱电工程设计往往滞后于建筑结构、机电安装设计。
1)设计单位在弱电设计时,智能化系统设备还没有进行选型及订购,在同一时间没有考虑智能系统的集成设计,事后也是靠以前的工作经验进行施工图纸设计,造成预埋管线遗漏、电缆通道口径较小等现象出现。
2)设备供应商对图纸的设计能力及对建筑智能化规范标准的认识较差,由于供应商只和总包单位存在合同关系,导致与土建、机电专业设计的沟通配合缺乏默契,图纸无法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有些甚至出现违反国家强制性规范现象。
1、3施工原因
由于弱电工程都是外包出去,总包施工单位对弱电设备了解较少,弱电分包单位安装过程中与土建、机电安装沟通配合不够,各自的施工界面交叉太多,总包单位如果管理能力一般很难对其施工统筹协调安排, 造成责任不清,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2、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核心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核心在于对建筑的系统、结构、功能和管理四方面的因素进行优化设计,在基础平台上集成计算机管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图形技术、通讯技术等4C技术系统。
系统集成的主要特征:
建立了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监控管理平台。
系统能够共享系统信息、资源和管理服务,具有简易和方便的操作界面,
且众多用户的不同作业要求都能够在管理平台上操作。
提供一整套能够对数据采集及处理的系统软件, 并将这些整理完的数据
在集成的网络系统上。
集成的系统应该具有向上的开放性能和向下的兼容能力。
3、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内容
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由楼宇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和通信与网络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内又包含数个不同功能的子系统。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就是将这些系统及其不同的子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系统智能化管理的目的。
当前,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根据集成内容的分布、管理的需要、集成方式、系统集成的目, 一般采取BAS及LonWorks两种集成模式。
3、1楼宇自控系统( BAS)集成方式
楼宇自控系统集成以BAD为操作平台实现对楼宇自控子系统、物业管理子系统、公告信息子系统、设备维护子系统、综合保安管理子系统、综合布线子系统等各子系统利用串行通道进行连接。
BAS系统集成方式实现了对电气设备数据采集分析和设备自动化控制。但是由于各子系统都是独立、相对封闭系统, 缺少对外扩展的能力。改进型 BAS提供了DDE交换功能和 API接口函数, 除非进行专门的编程,否则接口兼容性差导致均不支持网络操作系统,。BAS个子系统在网络系统内进行数据交换较为困难,当与上级集成系统交换数据时会产生瓶颈效应,无法有效传导数据。
图1;BAS系统集成方式
3、2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
LonWorks在控制系统中引入了网络的概念,实现分布式的网络控制。该技术能够解决控制系统在设计、安装、扩展及维护中出现的问题,并使系统更易于维护及扩展。LonWorks网络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
LonWorks的设计和实施:
(1)建立控制模型, 确定监控点的数目和类型、监控对象与其他设备的通信方式。
(2)选择通信类型, 即确定采用何种通信媒体,如根据需要采用双绞线自由拓扑结构、信道电源线、供电线、无线等。
(3)选择控制节点,主要考虑选择何种节点以适合应用要求。
(4)网络结构设计, 确定每个控制节点的位置、 网络中使用节点的数量及路由器、网桥和重发器的数量,同时确定网络的构型包含的域、子网和组及节点所在的域和组等。
(5)布线、安装和调试。采用综合布线方法,在确定设备位置和布线要求后制定布线计划和细节即可实施布线、安装;调试包括节点程序的调试、设备功能调试和网络联调, 采用开发系统及网络安装工具进行调试。
图2:LonWorks网络控制技术控制系统
LonWorks网络控制技术采用的综合布线法是系统集成广泛使用的方法,体现在系统结构的实现上。目前, 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要求单独布线、卫星天线和有限电视外,其余子系统均可采用此方法,系统互换性好、冗余备用率低,降低成本。
5、结束语
智能建筑的集成化是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也是智能建筑建成后评价定级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 集成技术也将会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只有在正确全面的集成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合理投资、科学地选择系统集成方案和集成技术,将系统集成落实在智能建筑设计、 施工和管理的各个阶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系统集成。
参考文献
1 概述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TS)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交通运输行业,从效率、安全、服务、环保等方面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品质,缓解交通拥堵、信息不畅、事故频发、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方案。近年来,深圳市的ITS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提升各职能部门的业务能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随着大量信息化、智能化设施设备的应用普及,ITS规范化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其中涉及到的基础性、专业性、关联性标准化工作,使得ITS已成为标准化应用研究领域的热点。因此,分析ITS内涵,挖掘深圳市ITS体系中的标准化应用可行性项目,对于规范和指导ITS交通运输行业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ITS内涵分析
按照国家标准中的相关定义,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其内涵可按图1中的步骤理解:
另一方面,也可按字面顺序理解如下:“智能”体现了高新技术的重要性,尤其是智能化和信息化;“交通”可以按照不同的运输方式和分类标准,涵盖了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出租车、私家车等出行方式;“系统”则至少分为硬件、软件两部分,集中体现了一体化和网络化的思想。包括设施设备的选型、安装、联网、布设、编码、接口、测试、功能、性能、通信、储运等要求,以及交通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控制、处理、、共享、显示等要求。
3 ITS体系标准化应用分析
3.1 我国ITS标准体系
由上述内涵分析可见,ITS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各系统间的协调工作、系统间以及系统内部的数据通信等都需要遵循相关的技术规范,这些规范就构成了所谓的标准,各门类的标准逐步完善就形成了行业的标准体系。我国的ITS标准体系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我国ITS标准体系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ITS通用标准,包括术语及定义等;下层为ITS的分系统标准包括专用通信等。ITS标准体系作为ITS体系标准化的结果,而深圳市ITS体系的标准化工作正是遵照上述标准体系开展和完善的。
3.2 深圳市ITS体系
深圳市ITS体系结构是基于我国ITS体系框架进行设计和规划的,遵循平等、灵活、开放、国际化等原则,搭建了用户服务、逻辑结构、物理结构、通信体系结构等部分,而用户服务从最直接的需求方即乘客入手,涵盖了政府决策支持、智能交通信息平台、交通信息采集、数据管理与分析挖掘、交通安全与车辆安全、枢纽客流物流信息、道路交通运行管理、公共交通管理、交通信息服务等多个门类。乘客作为智能交通系统服务的主体和受众,最为直观的体验便是交通信息的服务质量。因此,这些门类中的各部分要求均着眼于交通信息的来源、和服务,其中包含了诸多需要进行标准化应用的内容。图3给出了这一体系的用户服务领域。
3.3 ITS体系标准化应用分析
深圳市的ITS标准化工作通过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推进ITS产业发展,同时为ITS标准化工作的拓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围绕用户服务领域,当前可在以下方面开展标准化应用工作。
(1)建设以人为核心,人、车、路、环境协同的交通信息源,进行信息服务、联网、接口、数据兼容等方面的标准化应用研究。“九网合一”表现为基于出行分布网、道路交通网、公交线路网、轨道客流网、信号控制网、停车诱导网、出租电召网、枢纽换乘网、设施位置网等的低碳出行交通信息源体系,是深圳市ITS体系用户服务领域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标准化应用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
(2)作为当前ITS标准化的薄弱环节,信息服务是最好的切入点。虽然当前深圳市ITS建设以硬件设施为主,但服务于公众才是最终目的。以公众出行方便、高效、舒适、安全为宗旨的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理念,是ITS体系中的核心节点之一。它基于城市交通基础信息环境,以互联网、手机、大屏幕、移动电视、车载导航等终端为载体,通过“九网合一”体系结构,对交通信息采集、分析、挖掘、,形成集海、陆、空、铁、口岸五位一体的城市交通信息源中心,提出公众出行前与出行途中的全程交通信息服务。因此,信息相关的各项规范化工作必将成为ITS标准化应用下一步的重点内容。
(3)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一体化换乘服务,是深圳市新一代ITS“1+6”工程区别于前期工程的一大亮点。这一模式重点从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出行道路环境、目的、方式、工具等不同,考虑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出行的实际需要,对出行前、途中的交通信息服务模式、内容、特性进行规划,形成出行者交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并不断完善,提供公众交通信息出行服务。这里的标准化应用工作可体现在道路信息编码、换乘接驳信息、综合交通枢纽信息服务等方面。
4 结束语
总之,ITS是当前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信息化的集中体现和解决方案,其中的标准化应用工作则是其顺利实施的技术性保障,刻不容缓。文章分析了ITS的内涵、ITS的标准体系,并重点从用户服务领域,在交通信息源、信息、出行换乘服务等方面对深圳市ITS体系的标准化应用提出了工作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839-2007智能运输系统通用术语[S].2007,05.
[2]深圳市智能交通系统“十二・五”规划[Z].2010,09.
[3]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年鉴(2010)[Z].2010,06.
商务办公楼智能化系统就是将建筑物的若干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系统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大系统的过程。这个大系统不是各个分系统的简单堆积,而是借助于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和综合布线网络系统把现有的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组合到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协调的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把先进的高技术成果,巧妙灵活地运用到现有的智能建筑系统中,以充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和潜力。
一、需求分析
在设计的各个阶段,用户需求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追求宣传效果、制造特点的时候兼顾先进性、经济性、实用性等。
商务办公楼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需充分体现业主提出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依靠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建立高速、实时、多方位的智能化管理环境,形成信息服务、安全防范、物业管理与服务三个主要功能组成的智能化系统,为建设高标准的商业办公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1、建筑物功能分析
分析商务办公楼楼层数及各层面具体使用功能。
2、商务办公楼智能化工程建设目标
商务办公楼智能化工程以建筑为平台,将通讯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及在此基础上的系统集成和服务管理进行优化组合,进而形成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它是现代建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及图像显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科技结晶。
商务办公楼智能化工程项目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标准验收。
二、设计内容
商务办公楼智能化系统工程要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必须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系统硬件
实用性:系统设备立足于用户对整个系统的具体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效益;
先进性:办公楼智能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应具有先进性和成熟性,避免了因技术陈旧造成整个系统性能不高和过早被淘汰;
可靠性: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重要信息不致破坏和丢失;
开放性:智能化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并提供标准接口,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系统进行扩展和升级;
兼容性:系统设备的选择要以先进性和成熟性为基础,同时考虑兼容性,避免因兼容性造成系统难以升级和扩展;
标准化:进行设备选择时,应符合国际、国内标准设计,避免因新技术不支持而造成设备淘汰。
2、软件要求
实时性:智能化系统是一个实时控制系统,系统在数据采集、处理、控制和信息共享上具有快速响应的能力;
多任务性:网络操作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多任务性、系统在同一时刻具有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
多用户性:网络操作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多用户性;
可靠性:智能建筑系统软件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网络操作系统应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有效的防止网络崩溃和防止数据丢失的功能。软件出现故障时,而不影响其他部分软件的运行。保证系统的安全,还应提供有关的权限安全措施。应采取措施防止计算机病毒。
标准化:选择软件时应考虑选用标准化产品;
开放性:所选用的软件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中文图形菜单和简化操作:为了方便管理人员的操作,软件应全部采用中文图形菜单,并应尽量简化操作方式;
动态图形符号界面:应用软件的监视与控制界面应采用静态图形与动态图形符号相结合的界面。
3、设计原则
在整个智能化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下原则:
3.1高起点、高标准按照甲级写字楼的设计标准进行设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管理,高标准验收。
3.2人性化在系统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在使用过程中的人性化,充分体现服务的理念。
实用性和先进性系统设计尽量采用当前国际国内流行和成熟的技术或标准;系统设置及强调先进性也注重系统设置的经济效益,达到综合平衡;商务办公楼智能化系统应按甲级智能建筑的标准设置,总体上应达到标志性建筑。
3.3集成性和可扩展性
弱电系统设计应遵循全面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原则,应考虑全面和周到,注意预留和预埋到位,并有充分的余量,以适应将来发展的需要;应充分考虑项目整体弱电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子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共享,保证弱电系统总体结构的先进性、合理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可以集成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先进产品,使整个智能化系统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的进步,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
3.4标准化和模块结构化
除了系统的设计依照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标准外。还须根据本项目弱电系统总体结构的要求,各个子系统必须结构化和标准化,并综合体现出当今的先进技术;
各系统符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相关主要技术标准和协议,以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从而保护业主的投资;
系统要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性,以便于系统的不断扩充和管理维护。
3.5便利性
应能够使用多功能的要求,讲究便利性和舒适性,达到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和能源的目的;对于来自本项目内外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予以收集、处理、存储、运输、检索,为大厦内工作人员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服务和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和安全的环境。
3.6安全性
各个系统考虑充分的安全防范性,以防止非法人员和系统的入侵,保护数据和系统的安全。
3.7最高的性能价格比
在实现先进性、可靠性的前提下,从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须达到功能和经济的优化设计;在功能、性能和可靠性相当的情况下,选择性价比高的优势品牌,节省用户投资。
三、系统设计目标
商务办公楼弱电系统是将楼宇自动化管理系统(BMS)、信息通信系统(CA)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三者通过总体规划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综合和分解。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集成在建筑环境这个支持平台上,将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住、用户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安全、方便环境的建筑物,它主要满足两项基本要求,六个目标,四项服务功能。
3.1两项基本要求
对管理者来说,弱电系统应当有一套便于管理、控制、运行、维护的通信设施,能以较低的费用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例如消防队、医院、安全保卫机关、新闻单位以及各种信息库等)。
对使用者来说,大楼的弱电系统应当有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人的创造性的环境。
3.2六个目标
能够提供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
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高效节能,节约管理费用,减少物业管理人员。
适应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具有可扩展性、可变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的工作性质的多样化。
各种系统设备使用管理方便、安全可靠。
投资合理,达到短期投资长期受益的目的。
3.3四项服务功能
(1)安全性:包括防盗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保安巡视管理系统、电梯安全与运行控制系统、周边防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消防系统、应急照明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应急呼叫系统等。
(2)舒适性:包括空调通风系统、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电力供应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音响系统、智能卡系统、停车场管理与娱乐管理系统等。
(3)便捷性: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商业服务系统、饮食服务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等。
(4)可用性:包括共享设备、信息、系统和服务设施方便用户的使用。
原则上,上述四项服务功能可根据建筑物拥有者的需求,投资力度因素进行适当裁剪,构成一个实用、高效、先进的智能大厦。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 A
一、 超高层建筑的建筑特征
超高层建筑具有显著的建筑特征。其建筑高度高、总建筑面积大、投资大,目前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功能更为复杂多样而且经常以多功能的综合建筑群或城市综合体的模式出现;不仅竖向交通占用空间很大,而且通常有竖向通道的转换,设备层、转换层内的相关专业设备及管道多而密集;设备竖井多,布置集中、密集;塔楼部分每层建筑功能相对单一,每层面积不是很大;避难层设置多(常以避难层作为功能分区);对消防、抗震等防灾要求都很高。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针对超高层建筑特点并结合当前主流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选择适合的系统形式和技术路线(如模拟和数字、以太网和总线、自成套系统和非自成套系统等的选择),才能有效地解决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超高层建筑特点体现在一明、一隐两个方面。明显的特点是由于建筑物的高度带来的竖向分区,其功能性分区之间均设置有避难层或设备层,每一个功能区建筑规模都较大,一般在几万m2左右,竖向分区一般在3个以上。隐含的特点是存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来维护、管理建筑物的日常运营。
二、通信系统
作为超高层建筑的通信系统,因其规模庞大,一般由当地电信运营商承担建造,提供语音、数据、视频、传真、因特网等多媒体综合传输业务。在建筑物内设置的用户电话局是城市级别的通信网络的一部分,设计者应考虑预留物理上分开的双通信接入系统路由,以满足如城市SDH(同步数字体系)光纤通信传输网络的应用需求,在超高层建筑物内应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竖向分区的特点,分别采用分级和分区的设计措施:
1、 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宜建立两级通信网络系统。一级通信网络系统由提供建筑物整体业务的中心程控交换机等局端设备组成。在不同使用区域构建二级通信网络系统,如办公、酒店、商业等区域,采用网络型程控交换机,分别提供各类业务需求。
2、可考虑如图1所示的无源光网络通信接入技术在建筑物内的应用。可将光网络单元(ONU)部署在避难层的电信主室内,管理避难层之间功能区的数据、语音业务。
通信系统的网络组成方式需要结合当地电信运营商的本地资源情况进行部署,其组成方式直接影响建筑物内综合布线系统的拓扑结构,因此设计者应立足于超高层建筑的特点,与当地运营商尽可能早地共同制定出网络方案,才能更好地把握设计品质。
图1无光源网络
3、大型会议场所音视频传输
为了满足大型会议场所功能的需要,设计者需要解决多种音视频信号的接入和输出问题,为此要提供包括有VGA接口、S一视频端子、RCA复合端子、USB端口、HDMI接口、TRS端子、iPod插座等的多媒体插座盒,但由于信号的种类不同其传输距离也有一定限制,如常用于计算机输出的VGA信号按照传统方式,普通VGA信号线只能传输20m,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议场所较大的需要。在大型会议场所可考虑采用双绞线传输的设备,通过此设备可将各类接口的信号通过一条超五类双绞线传送到输出设备,支持距离可达100m。必要时可采用光纤传输设备,延长传输距离的同时可支持末来高清信号的应用。
三、能量计量系统
能量计量系统的设置既要满足物业管理部门需要,使管理者能够掌握资源消耗的一般规律,并可针对具体工作提供一种分析、预测的平段;同时又要满足计费的需要。能量计量一般包括:
1、总计量:冷源、热源总计量、燃气总计量;电源总计量;给水总计量;蒸汽总计量等。
2、分功能区计量:冷源、热源功能分区计量、变配电分站计量、给水分系统计量、蒸汽分系统计量等。
3、分楼层和用户计量:冷源、热源楼层计量、电源分户计量、给水分户计量等。设计者应依据建筑物内各类资源的使用情祝和使用要求,结合相关系统的设计具体形式,合理选择计量表的设置位置。
四、构建控制网络的统一通信平台
超高层建筑宜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构建控制网络,并以此作为智能化系统的统一通信平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监控点数量可在万点以上,采用RS485总线式传输系统,从中心向外辐射的总线数量将会超过10条,总线之间不能统一利用和备份。安防系统中视频监控系统前端摄像机可在千台左右,采用数字IP网络化监控系统能有效削减线路敷设成本。广播系统的分区可在百个左右,尤其是背景音乐系统兼作消防广播系统时,如不采用数字式网络系统,其系统的构成将相当复杂。
如上子系统中采用数字式网络系统不仅有利于建筑物建造,其占用机房面积更小、线路敷设成本更低,而且数字式网络系统可以更好地提高系统品质,提供备份传输机制、软件控制替代部分硬线控制、后期维护和功能调整相对简单等。为了进一步发挥数字网络的优势,需将如上子系统的传输部分统一整合成一个独立的控制网络系统,如图2所示。控制网络系统应具备:
图2 控制网络系统
1、采用两层网络体系,网络的核心设备部署在总控机房内。核心层设备采用稳定的双机热备系统,与接入层交换机采用千兆连接。考虑到技术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变化,主干网采用可升级至万兆传输的物理传输介质(单模或多模光纤)。
2、每台核心交换机内还应提供多层次的冗余包括引擎冗余、电源冗余以及支持模块和端口的冗余分布,保障业务的无缝切换。
3、接入层设备选用百兆端口的交换机部署在各楼层弱电机房内。多台楼层交换机级联后,通过双上联端口与核心交换机互联。
4、.按照服务区域及系统服务类型进行VLAN划分和Trunk连接。
5、网络系统具备QoS(服务质量),包括数据包级别区分、标识、带宽控制、队列管理等功能。
6、与其他网络互联时,网络系统采用设置防火墙、AAA认证方式等措施确保网络的安全
7、。配置网络管理软件,便于网络管理员的系统维护。
8、统一的控制网络通信平台不仅可将应用于建筑物内的各类基于IP技术的智能化子系统从形式上集成起来扩展到智能化集成系,而且可将控制网络进一步物业管理系统、智能一卡通应用系统等信息应用系统的构建中。
五、系统互联
超高层建筑宜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智能化子系统并建立互联机制。超高层一般都有两个及以上的功能分区,如办公、酒店、商业等功能分区。首先,对于不同的功能分区即有不同的运营、管理及维护部门,必须为其设置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确保不同管理部门的各子系统独立管理和操作;其次,对于不同管理部门的同一子系统应能实现各功能分区的子系统之间信息互联互通。但其互联的机制应结合功能的需要和子系统结构,分别建立主从式、对等式和分立式互联方式
一般来说,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宜统一设置在设备总机房,在各功能分区设置设备分中心设备,属主从式互联方式。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安全技术防范系统(SA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宜采用对等式互联方式,各功能区共享功能通过系统软件的权限划分来确定。在不同功能区子系统存在异构形式或不需要共享功能的,如会议系统、扩声系统等宜采取物理上分开的分立方式。
六、系统集成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宜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建立纵横式集成方式。目前较为常见的系统集成方式为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设备状态、控制指令的动态图形显示,以及历史数据的查询,根据决策预案实现各子系统的联动。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宜从子系统和功能分区两个层面考虑:一方面,不同功能分区的同一子系统(如BAS, SAS, FAS)宜采用对等式互联方式,通过用户权限设置等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对同一功能分区内的BAS , SAS , FAS子系统进行集成(BMS )。其系统构架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集成
结语:
基于超高层建筑的建筑特征,使得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也具有显著的特征。因此应结合超高层建筑的不同功能分区设置各个智能化系统,既能相对独立,又可有效互联,同时应更加充分地做好前期规划和智能化系统规模的控制,做好防灾与可靠性设计,注重掌握和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更好地满足超高层建筑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