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4: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41-01
一、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日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必要前提。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必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次调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高中教师104名,参加统计的问卷为104份。
2、调查工具:《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量表》。量表由80项有关心理健康的问题组成,80项问题分为10大类:(1)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2)心理承受力差;(3)适应差;(4)心理不平衡;(5)情绪失调;(6)焦虑;(7)抑郁;(8)敌对;(9)偏执;(10)躯体化。每类包含8个题目,每题分值为0.1―0.5分,总计4分。每类分为四个等级:A:低于0.99分,为正常;B:1-1.99分,为轻度心理问题;C:2-2.99分,为中度心理问题;D:3-4分,为严重心理问题。
三、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在调查的高中教师中,除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一类有50%心理正常,其余各类均有80%―9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附统计表)
第一类: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A:10人 9.6% B:64人61.5%
C:14人 13.5% D:16人15.4%
第二类:心理承受能力差:
A:52人 50% B:2人1.99%
C:30人 28.5% D:20人 19.2%
第三类:适应差:
A:8人 7.7% B:60人57.7%
C:18人17.3% D:18人17.3%
第四类:心理不平衡:
A:14人 13.5% B:52人 50%
C:18人 17.3% D:20人 19.2%
第五类:情绪失调:
A:2人 1.9% B:58人 55.8%
C:20人 19.2% D:24人 23.1%
第六类:焦虑:
A:6人 5.8% B:64人 61.5%
C:12人 11.5% D:22人 21.2%
第七类:抑郁:
A:4人 3.8% B:46人 44.2%
C:30人 28.8% D:24人 23.2%
第八类:敌对:
A:10人 9.6% B:70人 67.3%
C:4人 3.8% D:20人 19.2%
第九类:偏执:
A:14人 13.5% B:64人 61.5%
C:8人 7.7% D:18人 17.3%
第十类:躯体化:
A:8人 7.7% B:66人 63.5%
C:8人 7.7% D:22人 21.2%
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挫折灰心,心理压力大;心理不平衡;适应性差――对环境及人际关系不适应;情绪失调――心情不愉快,情绪不稳定,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焦虑――心理烦躁,对许多事情感到心烦,无缘无故紧张;抑郁――情绪低落,感觉疲劳,对事情不感兴趣,感到忧虑等;偏执――对人不信任,固执已见,总认为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和自己作对,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等;敌对――喜欢与人争论,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爱挑毛病,爱刺激或激怒别人;躯体化――情绪紧张产生的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睡不好觉、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
四、影响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成因
1.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教师的工作量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如备课、上课、批改大量的作业和试卷外,还承担了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卫生、上操等等。高中教师更是还有周一至周五的早晨、中午、晚上和周六、日全天的值班工作。此外,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教学方法如何更新才能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也是对教师业务能力更新的考验。工作上的压力、更多精力的投入,使得教师身心疲惫。
2.升学压力大,心理负担重。调查发现,许多老师认为升学压力是教师的最大心病,学生考试学绩不理想是教师生活中的最大挫折。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也都以学生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家长把学生的未来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加大投入,给孩子开小灶,通过各种渠道加重教师负担。升学的压力不仅加剧了校与校之间的竞争,还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升学压力既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杀手,更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杀手。
五、改善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㈠高中学校基本现状
我县现有高中阶段学校3所(即县一中、二中和县职教中心),共有75个教学班,其中普通高中教学班54个。有学生4634名(县一中1399人、二中1584人、县职教中心1651人),在职教职工294人(一中113人、二中126人、职中55人),其中专任教师225人,行政、教辅、工勤等人员69人。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占25%,合格学历教师比例为84.5%,平均年龄38.2岁。普通高中教学骨干105人,占专任教师的52.5%。普高缺乏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等学科骨干教师;职业教育的数控、物理、电工电子、茶艺专业教师紧缺。
普通高中学校生均校园面积25㎡、校舍面积10.4㎡,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1.5㎡(县一中为生均0.8㎡,省标为生均≥1.8㎡);生均图书7册(省标为生均40册),计算机与学生比例为1:16(兴山县高中学生计算机比例为1:8)。近四年,我县高考专本科录取率分别为72.7%、66.62%、48.36%、47.47%,呈逐年下降趋势。
㈡我县未来十年学生状况
据至年我县学生情况统计分析,我县今年一年级学生总数为1195人,二年级1222人,三年级1280人,四年级1376人,五年级1601人,六年级1727人,七年级1734人,八年级2116人,九年级1899人。通过这个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到,九年内,我县学生的最高峰在明年,超过2000人,往后的几年将会呈持续、急速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017年,全县高一新生不足1200人(还不包括六年之内正常转出人数),按照普职招生1:1的严格要求,每年高中招生也就只有600人左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长,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都在不同时段、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和优先保障,但普通高中教育却很遗憾地出现了投入增长“空白”,呈现显而易见的政策“断层”和“盲点”。像五峰这种贫困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由于县级财政自给率极低,离开了上级财政投入体系的支撑,单靠微薄的本级财政,对高中阶段的教育投入就显得相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五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㈠基础设施薄弱。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软环境”亦不够优化。主要是教师办公条件简陋、教学功能用房缺乏、教学仪器装备不达标,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教科研水平不高。
㈡教育债务沉重。目前,两所高中总债务达到1133万元,其中县一中负债487万元,县二中负债646万元。由于债务沉重,高中阶段教育长期负重运行,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㈢高考质量堪忧。近几年来,我县高考专本科录取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仅达到47.47%。教育质量令人堪忧,学生家长对五峰教育失去信心,不惜花高昂学费纷纷将学生转至外县。
㈣师资队伍缺乏。一是有限的师资分散配置,整体水平不高,后发劣势明显,缺乏专业对口(如高中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等学科)的骨干教师;二是优秀教师外流严重,教育人才引进难;三是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平时维持正常教学已属不易,谋划发展更是力不从心,导致教师培训提高不够,加之受优质生源外流、高考质量下滑影响,教师信心受挫,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㈠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县级财力有限,同时在三所高中学校平行投入只能是“蜻蜓点水”,导致三所高中目前的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成为全市唯一没有实现高中达标的县,教育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
㈡教师待遇偏低。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较差,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待遇偏低,年,全县教师平均工资仅为1282元,远远低于周边县市,导致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优秀教师外流现象严重,更不用说引进外地优秀人才到五峰从事教育工作。
㈢生源萎缩严重。多年来,由于两所高中平行招生形成内耗,加上县外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以免费、升学率高等优厚条件吸引,致使优质生源大量外流,如2007年,中考成绩前60名的学生无一在五峰就读。内忧外患造成我县高考质量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本土百姓对五峰教育失去信心,外县百姓也对当地学校不满(认为挤占了其他地方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高中阶段教育实际,综合各方面因素,我认为,对三所高中进行重新布局,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起发展规模适度、布局结构合理、内部运行规范、质量效益较高、基本满足社会需求的高中阶段教育格局,已是势在必行。
㈠科学规划布局
远景规划:集中全县优势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职业教育中学。
近期过渡:当前,仍然保持三所学校并存的格局,县二中加挂职教中心的牌子,在保证现有学生正常求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以职业教育名目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按照既定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将二中建设成功能齐全、设施齐备、能够适应五峰未来教育发展的标准化高中。县一中围绕建设“小而精”的五峰最高学府的目标,集中精力向内挖潜,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稳定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使五峰的高中教育质量有一个大的飞跃,重塑人们对五峰教育的信心。教育局尽快研究高中教育总体布局,一旦格局大定,再将两校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县职教中心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围绕县域经济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我县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为全县教育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㈡理顺招生政策
要严格执行省、市教育部门招生政策的有关规定,规范招生秩序,理顺我县初升高招生的混乱局面。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实行划线招生,批次录取。优先县一中招生,然后依次为二中、职教中心招生,招生计划由县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㈢整合教师资源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县高中阶段教师队伍还存在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老化、学科教师不配套以及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高中专任教师短缺的现象势必与日俱增,尤其是高素质教师的短缺,必然会影响高中阶段教育质量。从近期考虑,要充分整合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充分考虑优秀教师与优质生源的有效对接,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从长远看,要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围绕“培训、提高、充实、调整”的,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高中阶段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制度,设立教师培训学习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二是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坚持和完善高中阶段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教学专家评选制度,努力建立一支“名师”队伍。三是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根据需要每年引进一批优秀高中教师和中职教师来我县任教。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制定教育质量考核奖励办法,设立奖励基金,重奖有功之臣,最大限度地稳定和引进教育人才。四是进一步制定完善高中教师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制度,优化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带动教师整体队伍素质的提高。
三、调查方式:本次对高二教师史料实证素养现状的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纸质调查)。调查除研究者本人之外的全体高二历史教师,共4人,发出问卷4份,收回有效问卷4份。
四、调查内容:调查问卷共七个问题,涉及高二历史教师是否重视史料教学,如何筛选史料、分析史料及应用史料,史料教学的建议和困惑。
五、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教师史料实证素养的现状,吸收有效的史料教学建议,为课题研究增砖添瓦。在史料教学方面不足和有困惑的教师,可以参考本课题的研究,共同为本校的历史教学努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
六、结果分析:
前三问是关于史料收集的调查。
第一问关于备课时的参考资料,有三位教师写到本校常用的教学参考书和导学案,一位教师写到除教参之外的原始图书和学者研究资料。
第二问关于讲课时是否经常使用史料教学:
A、经常
B、较少
C、一般不
三位教师选择了较少,一位教师选择了经常。
第三问史料来源:两位老师写到了教参、课件和练习册,两位老师提到了网络。
分析:综合以上三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较少使用史料教学,即使用到,也是参考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上现成的史料片段。只有一位教师经常使用史料教学且会进行筛选。
第四问、第五问关于筛选、分析史料的调查。
分析:四位教师都会对使用的史料进行筛选分析,其中三位教师的回答具有借鉴意义:要结合课本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和眼界为主进行筛选;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史料;选择和教学目标一致的史料。
第六问史料题的做题方法。
分析:三位教师都写到了史料题的做题方法应是:1、先读问题,再看材料2、找准关键词解读史料。其中一位教师的回答具有借鉴意义:要注意史料的时间和出处。只有一位教师写到先看材料再看问题,我们通过实践已经知道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第七问关于史料教学的困惑和建议
四位教师都写到史料教学的困惑在于:合适的史料不好找,即使知道如何筛选,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史料教学的建议方面两位教师具有借鉴意义:养成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但是一定要有确实的史料依据;用史料拓展学生眼界并培养自主分析史料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56-03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课堂教学在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已经开展了5年的时间,导学案在语文教学组中使用得较为系统。本文以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方面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为了解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意见及看法,使导学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帮助高中阶段学生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我们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全年级学生(420人)、高二全年级学生(40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以书面问卷匿名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导学案的编写体制、导学案的使用以及学生使用导学案的具体感受等。共发出学生问卷820份,收回有效问卷809份,问卷回收率98.7%。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期待。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语文阅读课上,你最希望的语文阅读课的学习方式”这一提问中,有41.35%的学生选择了“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老师指导相结合”,28.8%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看书学习,有问题再请教老师”,29.7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全程讲解”。说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还是比较依赖的,当然,也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导学案展开小组讨论。在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时,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一般做法,有57.76%的学生选择了“求助小组同学”,27.99%的学生选择了“求助于教师”。在学生喜欢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方式中,大部分学生更加倾向于“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以学生为主的讨论交流”,占到68.7%。说明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希望能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更期待老师在导学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显然,作为高中生,学生更愿意也更接受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自我思考和体悟的时间,但同样也渴望在遇到疑难时可以与同学进行探究,或者得到老师的指导。这不但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同样符合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认识比较明确,同时也认同教师的主导地位。那么,将课前预习、课中疑难的探究、课后复习形成文字形式的导学案,就是能够满足学生期待的、保证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载体。
(二)学生对导学案编写体制的评价。在“你使用的语文阅读课的导学案包括哪些部分”的提问中,重难点、课前准备、课堂研究、达标测试是导学案中最常出现的部分,占所有选项的80.45%。这一数据说明,老师们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能够比较清晰准确地在导学案中呈现出来,并且设计了一定的环节对课程知识的重难点进行了反复的强调。而情景创设、作业布置、学法指导是不常出现的部分,只占到总量的17.76%。
导学案学法指导的弱化,其实是弱化了导学案“导学”的作用,也就是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具体的学法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就很难说实现了课前预习的目标。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学法指导,对即将展开的课程内容并没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也很难实现课前预习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影响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有53.25%的学生在“你对老师每次发放的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总体满意程度上选择了“一般”。结合导学案的主体内容可知,导学案的设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情景设置,导学案此时等同于一张张的讲义和练习,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导学案失去兴趣甚至有厌倦情绪,这就违背了编写导学案的初衷。可见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直面如何“导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这一重要问题,这也是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必须突破的问题。
20.39%的学生在“你认为导学案在什么时间使用效果最好”的提问中,选择了“课前、课中、课后均使用”。说明学生在为何使用导学案、何时使用以及怎样使用导学案这些问题上,认识是不充分甚至是比较模糊的。其中的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担任着主导角色的语文教师,并没有透彻理解导学案的内涵,没有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导学案的使用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对导学案编写和使用的目的不能理解透彻,在课堂上的操作必定是失误连连,不能发挥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效果。这一现象在“你的语文老师是否在语文课堂上配套使用导学案”有所体现,28.32%的学生选择“偶尔”,30.31%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只有37.89%的学生选择“经常”。教师对导学案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导学案的重视程度。
(三)学生使用导学案的体会。30.01%的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导学案中的各种知识点的内容讲解,是否注意培养了你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中,选择了“时而注意时而没注意”。显然,学生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受不到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初衷,感受不到导学案在阅读课文时给予他有效的帮助。导学案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反而成为学生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资料。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同学合作探究、讨论问题以理解掌握知识的作用,30.59%的学生认为“相互启发,培养了能力”,36.26%的学生认为“有些作用”,但仍有将近30%的学生认为“仍然是形式主义,效果与以前差不多”。基于学案导学的合作课堂教学,并没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找到适合的合作方式,学生没有在合作讨论中得到自我提升,这也是导学案得不到重视、导学案的使用不到位的具体体现。
在语文阅读课上讨论时会出现的现象中,41.35%的学生选择了“讨论结果达成一致”,余下将近60%的学生选择了“讨论场面不热列,讨论不起来”或“难以达成共识,草草收场”又或者“讨论无秩序,乱轰轰”。可见课堂的讨论时常是以无效收场,这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并未较好地在讨论环节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没能及时地对学生讨论冷场的情况给予引导;同时也反映了导学案的问题不适合学生讨论,导致讨论冷场。
27.76%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语文的复习“很有帮助”,51.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或“帮助不大”。对于课后如何使用导学案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导学案的设计并没有真正地体现课后复习的指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也是不到位的。有21.81%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他的最大帮助是“按照导学案预习,简单方便”,20.39%的学生认为导学案“训练了解题思路”。
24.93%的学生认为通过导学案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有31.73%的学生认为导学案的使用培养了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8.78%的学生选择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35.8%的学生在老师使用导学案后,认为自身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有得到提高或者有所提高。学生在使用导学案之后,仍然能够感受到自身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的收获,可见,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是可行的。
(四)学生的评价和建议。对于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的评价和建议中,学生集中表达了如下观点:一是希望能够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和合作课堂的学习,提升语文成绩和能力。二是导学案编写时重复的内容过多,形式较为固定,引导不足,更像是抛出题目供给学生解决,希望导学案的编写能有更多的新意。三是导学案中较难的题目,还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讲解。
综上所述,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的导学案,从编写到使用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必须承认,导学案的使用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学情。但是,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编写和引导导学案使用的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导学案在语文课堂上的使用要有高度的认同,需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掌握方式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使用导学案的重要意义。
三、建议
针对当前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使用情况,我们提出了如下合理化的建议:
(一)教师应注重提高个人教学能力,打磨教学的各个环节。(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确保对导学案的使用目的理解透彻、高度认同。认真研究导学案的编写方法,力求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适合各种类型课堂的成型导学案模板。(2)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合作课堂教学形式为基础,以导学案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改进授课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使用导学案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3)注重引导。一是引导学生对语文课堂上使用导学案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并力求得到学生对导学案使用的认同。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依托导学案进行预习、讨论展示和总结反思等工作。将导学案的作用最大化。三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讨论、勇敢展示、敢于质疑,将学生的难点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地解决,让学生有收获,有成就感。
(二)学生应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课程学习。(1)学生要加强对导学案的理解和认同。课前要分配足够的时间完成导学案课前学习的相关内容。在课前对课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务必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有个人专属的、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2)学生要培养乐于合作和分享的精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的讨论环节。导学案的最佳载体是课堂中的合作讨论,只有勇于暴露问题,乐于合作和分享,才有可能在课堂中对课前疑惑的问题、课内的重难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升。(3)要学会在课后将导学案功能最大化。导学案的使用分别体现在课前的自主预习、课中的讨论展示、课后的整理复习。学生往往会忽视对导学案的课后整理。实际上,经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和课中的积极讨论,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该说已经实现多次重复,学生在课后对导学案的整理,实则是对知识的整理和巩固。待到一段时间学习结束后,整理过的导学案将会是学生复习相应知识的重要载体。
(2)教师对班里学生的关注情况:市区地区11.2%的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重点关注多一些,对成绩差的学生相对少一些,县城和农村地区本选项的比例分别为11.4%和13.3%。24.7%的市区教师,17%的县城教师和30.4%的农村教师表示对成绩差的学生重点关注多一些。多数教师认为应该尽力对每位学生给予同等关注,从南到北比例依次为59.5%,70.4%和66.7%。市区4.5%的教师、县城0.9%的教师和农村3.7%的教师则认为人确实生来就是有差异的,确实有“朽木不可雕”的学生,对此情况持偏激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不同地区教师对学生不同能力的认可情况不太一致:市区地区9.8%的教师将考纲要求的知识点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县城地区占到24.7%,农村地区仅占14.9%。对思维能力的重视方面,县城教师认可率达到50%以上,其次是农村和市区。75%左右的市区和农村教师较为认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相比而言,县城地区本指标参数较低。
(二)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比较
(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比较
(1)教师学历
本问卷调查了教师学历层次,在愿意留下学历情况的455名教师中,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差异较为明显。市区地区中专学历的教师占到1.1%,硕士学历的教师占11.6%,县城地区有2.8%的教师是中专学历,5.6%的教师有大专学历。农村地区中专学历的教师占3.4%,只有1.5%的教师是硕士学历。
(3)多媒体使用能力
对课件制作的熟练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市区地区63%的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课件,完全能满足自己上课的需要,县城64.2%的教师也能自己制作,而农村地区只有35.6%的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课件。教师中暂时还不能自己制作课件的从南到北百分比依次为4.4%,3.6%和11.6%。市区教师没有人认为当前教学用不着制作课件,县城地区有5.5%的教师认为用不着,农村则有8.4%的教师认为用不着课件。
(4)教师学习能力
对教师学习能力的考查,我们从教师去图书馆的情况和是否关心自身专业发展两方面来进行调查。市区地区有37%的教师表示常去图书馆,县城地区和农村地区常去图书馆的教师比例占到48.1%和45.1%。可见市区地区教师利用图书馆学习的积极性比不上农村教师和县城教师。市区地区有70.3%的教师认为比较了解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县城的教师占到79.5%,而农村则相对较低,仅有62.3%的教师认为了解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市区和县城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了解程度要高于农村地区的教师。
(2)在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是否民主方面,我们调查了校领导在分配任务时,是否征求教师的意见。三个地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偶尔会征求意见和形式上征求意见上选择较多,从来没有征求意见的选择较少,都在百分之十以内。看来领导与教师的民主程度三个地区均有待提高。当教师向领导(如校长)提出建议和意见时,对领导的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市区和农村都有50%以上的教师表示领导会听取,并思考及征求他人看法,县城地区比例达到63.8%,市区地区17.3%,农村地区21.5%的教师表示提建议基本没有用,而县城地区仅有8.3%的教师持这种态度。
三﹑对连云港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状况的思考
在各地区大力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契机下,在连云港市人民和政府的帮助下,农村地区的教育现代化程度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具体表现在:农村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农村地区各级各类领导的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比以前有了很大转变。这一切转变都为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会引起教学的变革,带领农村地区教育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然而从连云港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情况出发,农村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同市区、县城的教育现代化程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正在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变革。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教师,开发符合地区特色的教育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工作。农村地区教师只有提高认识,重视实践,抓住重点,将现代化工作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只是从几方面进行了论证,对于提出的策略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的情况,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关于在市区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Z].江苏省教委,1993.
[2]江苏确保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07(2).
[3]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Z].省教育厅,2007(5).
[4]邬志辉.学校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构设想[J].小学教学参考,2005(23/27).
1 前言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工作,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已经在全国大 中 小学深入开展并推动《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计划的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都作了具体要求,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者既要深入研究又要积极探索课外体育活动模堂教学。学校体育由体育教学、运动竞训、群体活动三部分组成。其中群体活动各校除课间活动和为配合校园活动组织体育节或活动周外,主要的活动形式有在课表中反映的并能保证的体育活动课。传统的理念认为,体育活动课是体育课的延续故活动课不管是场地器材的安排,还是班组活动都是统一性。其管理模式制约了学生自主性能力的发挥,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课的态度与传统体育课的态度一样的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活动课。课程改革把学生从传统的体育课模式带入了充满活力激情的新的教学模式中来了。那么体育活动课是否也需要改革呢?传统的理念是否要改变呢?这是摆在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值得探讨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本文通过对南通市普通高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基本情况的了解,研讨普通高中开展俱乐部选项制活动课实施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推进普通高中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1)本调查以南通市市所有普通高中为调查对象。采用发问卷、回收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比较法。《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是国家对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中小学校办学应达到的最基本标准,是教育检查、督导和评估的重要内容。对照体育场地器材方面明确的条件,从硬件上满足实行课外活动俱乐部在体育场地器材上的需要。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样本
本调查向南通市所有普通高中群体发出调查问卷55份,回收到52份。其中二星校2所,三星校34所,四星校16所,占调查总数的94.5%,符合调查标准。
3.2比较《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基本标准》
(一) 体育场地
1、普通高中国家标准
2、南通市普通高中
3.3结合《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选项内容、兴趣的调查报告》分析
1、你认为阻碍你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
从以上表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普通高中都能按照国家的基本配备标准来配备,特别在经常开展体育项目的器材配备上超过了国家标准。
(2)结合学生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现况来看:篮球(34.4%)、羽毛球(19.6%)、排球(14.7%)、乒乓球(10.9%)、健美操(9.7%)、足球(6.8%)、跑步(2%),球类项目居多,这些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都作了具体要求,因此传统的体育活动课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与模块教学下俱乐部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有了新的要求。原有的配备标准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据报告显示,整体而言,中国的信任度指数下降了6个点,其中媒体(65%)、非政府组织(61%)及企业(67%)的信任度指数均有下降。政府信任度指数(76%)也略有下滑,但中国政府信任度指数在所有受访市场中仍位居首位。
此次报告的另一项值得关注的发现是,今年企业的信任度首次超过媒体及非政府组织,排名仅次于政府。这表明,企业有机会在实现赢利的同时,关注并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受信任的机构。
“大环境信任度下降,意味着中国各机构组织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与受众构建信任。”爱德曼中国区总裁余沛文先生表示,“尤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可以通过明确定义企业的社会使命,建立能够落实这些使命的运营及政策,从而引领信任度的构建。”
此外,《2017年爱德曼信任度调查中国报告》还显示,企业应该“做更多”。有75%的受访人士认为,“企业可以在其运营所在地区采取既能提高利,又能改善经济与社会状况的举措。”这表明,企业有机会通过强化其正直理念与操守、提高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并致力于采取措施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升公众对其的信任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使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就推动了民航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得侨乡之利,又利用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有利条件,经济迅速发展,南方地区的民航事业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下面从几个方面叙述南航(原民航广州管理局)1985年以来的发展。
①职工人数:从1985年的9174人增至1990年的15370人,增长67%多。
②运输总周转量:从1985年的18663.47万吨公里增至1990年的40659.07万吨公里,每年平均递增16.9%,从占全国总数的13.7%上升到16.3%。1992年更增至72000.00万吨公里,比1990年增长约77%。
③旅客运输量:从1985年的233.41万人,上升到1990年470.21万人,从约占全国总额的31.3%下降到28.3%。1992年达804万人,在全国的比重又上升到33%。
④货物运输量:从1985年的39758吨,上升到1990年的79914吨,从占全国总量的约20.4%上升到21.6%。
⑤固定资产总值、净值:总值从1985年的126182.0万元,上升到1990年的602849.3万元,增长近3.8倍;其中净值从1985年的55943.0万元,上升到1990年的287391.7万元,每年平均递增38.8%。
⑥业务收入:从1985年的28226.0万元,上升到1990年的168311.5万元,每年平均递增42.9%。
⑦利润:从1985年的6186.0万元,上升到1990年的50626.0万元,每年平均递增52.3%,增长速度非常之快。
⑧劳动生产率:从1985年的32988元/人,上升到1990年的109506元/人,提高约3.3倍。
⑨航线。
国内航线:1977—1990年,全国民航开辟了从广州始发或通往广州的航线共92条,占这一时期全国新航线总数的20%;其中由广州民航开辟的有47条,约占一半。
国际航线:到1990年底,民航广州管理局共经营9条国际航线,其中从广州始发的1条,经广州的3条。
⑩飞机:飞机是航空公司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广州民航使用的飞机经历了从活塞螺旋桨式到涡轮风扇式、从单机载客4人至单机载客200人的发展过程。八十年代初以前,民航广州管理局使用的飞机先后有活塞螺旋桨式的立-2型飞机3架,伊尔-14型飞机9架;涡轮螺旋桨式的安-24型飞机8架;涡轮风扇式的三叉戟型飞机7架;以上飞机均是由民航局调拔所得。1983年以后,民航广州管理局开始自己购买和租赁飞机。1983年购买了波音-737-200型涡轮风扇式客机5架。1985年购买了运-7基本型飞机1架,1988年又购买了运-7-100型飞机1架。1985年向国外租赁了波音-737-200型飞机共5架(租期15年)。1987-1990年,又先后从国外租赁了波音-757-200型涡轮风扇式客机10架(租期10年)。至此,飞机的运力大大提高,飞行时速从原来的二、三百公里提高到八、九百公里,最大商务运载量从原来的二、三吨提高到十几、二十几吨,最大航程也提高了二倍多,其他装置和设备也先进得多了。
1991年,南航卖给爱尔兰GPA飞机租赁公司10架老旧B737-200型飞机,又向它租入5架B737-300型及10架B737-500型新机,以及2架B757-200型飞机。
至1993年10月,南航共有50架先进的波音系列飞机,即4架B767-300ER、17架B757-200、10架B737-500、12架B737-300、7架B737-200。南航已建成了一支以波音系列机型为主的现代化机队,而且还将继续扩大,今年将再增加10架波音飞机,最新型的6架B777大型宽体客机也将于1995年到货。
全国的改革开放只是民航事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南航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还必须依靠民航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个内部条件。几十年来,广州民航经历了军队—企业—军队—企业的发展过程。1980年实行完全企业化的管理体制后,独立经济核算,并通过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和全面质量管理等经营管理手段,使生产迅速发展。
1979年民航广州管理局已实行独立经济核算。1980年3月,民航由军队建制改为国务院直属局,广州管理局正式实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开始实行“利润包干上交,超收分成,亏损不补”的核算办法。1983年,民航局取消利润包干制,执行国家统一的“利改税”制度。
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实行企业化。实行企业化,最实质的问题是要强化经济核算,强调经济效益,使企业盈利。
1985年,企业自主权下放。民航广州管理局除了自己购买飞机外,又大胆决策,首次采用国际融资方式,租赁了几架波音飞机。南航成立后,在国内率先使用经营租赁方式引进先进机型代替老旧机型。租机比贷款购机,一架飞机大概可节约现值1250万美元。到八十年代,租赁飞机已成为世界性飞机融资手段之一,许多国际性的大航空公司,飞机更新或增加运力,大多数都是采取租赁方式解决的。
(一)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笔者于2013年6月对广西南宁市区内三所国家重点中专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选取三所学校不同专业的2011级学生共300名,发放调查问卷表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7.3%。
(二)研究工具
为本次调研设计的问卷为行为测量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三大方面的问题,即学生个人情况、德育课教学环境因素、德育课教学模式评价。调研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情况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1.学历方面。详见表1。
表1中职学生生源学历情况
初中毕业生 普高毕业生 职高毕业生 社会青年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272 93.2 10 3.4 2 0.7 8 2.7
(注:数据仅限抽查样品,以下同)
从表1可看出,由于国家及地方各级教育部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职教育招生制度,扩大招生的范围和规模,中职的招生对象已经从单一的普通应届毕业生推广到了招收普高、职高、中技毕业生和社会青年等范围人群,中职生源的多层次性日益凸显。中等职业教育要实施的全面素质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如何有效衔接,是中职德育课教学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年龄方面。在本次调查的292名中职学生中,年龄在15~18岁之间的人数为27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2.47%。中职生身处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心理状态差异大,很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不能对他们采取“成人化的标准,知识化的形式,课堂化的模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德育课教学,而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3.生源状况。目前,各地中职学生生源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校面临招生难的问题,同时还伴随出现生源素质低、在校生流失严重、学生就业难等诸多问题。以广西某国家重点中专为例,2013年,该校计划招生1800人,实际到校注册新生1250人,仅完成招生计划的69.4%。该校在新生注册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流失新生152人。生源减少,学生基础差,流失严重,使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面临严峻的挑战,进而使得学校的教学难度增大,难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课教学环境分析
1.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详见表2。
表2学校对德育课教学的重视程度
重视 不重视 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82 62.3 37 12.7 73 25.0
调查结果显示,从德育课受教育者的角度,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德育课教学重视不够。在进一步访谈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学校对德育课教学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课时少,内容多,经常被调换课,总有一种德育课是一门副科课程的感觉;教师不重视,师资力量不强,对教学考核不够严格;与专业课相比,几乎很少安排社会实践课,一些实践课安排流于形式;学校对德育课的硬件投入少,等等。
2.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详见表3、表4。
表3学生对德育课重要性的认识
非常重要 不重要 没有才能知识重要 不清楚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258 88.4 15 5.1 14 4.8 5 1.7
表4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喜欢程度
喜欢 不喜欢 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75 25.7 27 9.2 190 65.1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德育课重要的占88.4%,明确表示不重要的仅占5.1%。从中可以看到:处在成长期的广大中职学生对德育的认识还是到位的,也渴望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为中职德育改进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通过调查,我们还可以看到:明确表示对德育课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人数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数学生处在有条件喜欢的态度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看教师是怎么教学的。这一条件恰恰就是德育课教学改革需要改善的地方,即要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好感。
造成学生对学校德育课教学的这种态度与哪些教学要素有关呢?调查进一步从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展开。
3.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安排。详见表5、表6。
表5学生对德育课教学内容的整体评价
合理很实用 基本合理实用 不合理脱离实际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82 62.3 37 12.7 73 25.0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德育课教学内容安排总体上还是认为比较合理实用的。这说明目前的德育课内容能反映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需要,基本上能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表6学生对德育课最感兴趣课程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 政治经济与社会 职业生涯规划 哲学与人生 心理健康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12 38.4 15 5.1 60 20.5 13 4.5 92 31.5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对职业道德与法律、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这三门课程最感兴趣,大多数学生对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这两门课感兴趣程度较低。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更乐于接受贴近自身生活实际的德育课内容,而往往对那些远离生活的内容缺乏感知,这也能反映出中职学生的学习个性特点。由此,可得到这样的启示:要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增强德育课内容的生动性、吸引力,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强调:中职德育课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因而,各中职学校纷纷加强了对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满意度分析详见表7。从调查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已经开展 的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效果相当满意,觉得受益匪浅,这与学生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积极性相吻合,这就提示我们: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表7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满意度分析
满意,很受益 不满意,没什么效果 一般满意,效果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249 85.3 8 2.7 35 12
4.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对德育课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总体评价详见表8。
表8学生对德育课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总体评价
优秀 良好 一般 差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76 26.0 94 32.2 70 24.0 52 17.8
德育课教学中,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是衡量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调查,发现认为教师教学水平达到良好以上的不到60%。这说明学生对德育课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可程度并不高。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加强对德育课教师的培养、培训,鼓励、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是改进德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三)德育课教学模式分析
1.当前德育课教学模式效果。学生对当前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详见表9。
表9学生对当前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满意,能吸引兴趣 不满意,很厌学 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71 24.3 59 20.2 162 55.5
教学模式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寻找一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德育课教学改革努力的一个方向。从目前中职德育课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不高,这恰恰就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不满意任课教师的授课,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上课讲理论太多,枯燥无味;一些教师照本宣科,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学生无法融入课堂。后面的调查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详见表10。根据调查,在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到一半的人数,另一半为很少参与,少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参与课堂互动。这说明: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课堂教学还是突出以教师为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理念不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学频率与质量均有待加强,德育课教学模式创新刻不容缓。
表10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
经常参与 较少参与 不参与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33 45.5 142 48.6 17 5.9
2.德育课教学模式创新。学生最喜欢的德育课上课方式选择详见表11。
表11学生最喜欢的德育课上课方式选择
满堂灌式 讨论交流式 场景体验式 对话聊天式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0 0 48 16.4 189 64.7 55 18.9
当前,不少德育课教师还不能很好地突破传统的上课方式,在教学设计上还不能统筹兼顾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强烈需求。他们更愿意通过场景体验、讨论交流、对话聊天等开放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在新一轮中职德育课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德育课教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德育课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教学软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革所倡导的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在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得以初步彰显;教学活动能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下转第51页)(上接第20页)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利用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促进了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的统一,总体上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效果。二是中职德育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传统的“说教”、“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德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对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不够,教学设计还是传统的“说教为主”模式;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不明显等。因此,探索适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对此,笔者建议应建立学生主体性、探究性、亲验性和开放性的德育模式,这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基于当前中职德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中职德育课中引入直观开放的学习教育平台,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采用 “法律诊所”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方式进行全新的变革,使当前宣导式、灌输式和封闭式的德育,通过具体直观的教育平台转变为学生主体性、探究性、亲验性和开放性的德育模式,使多元化背景下中职学生的德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直观开放的学习教育平台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模拟场景和实践操作参与实际的德育知识应用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缩小学校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针对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中职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变不良现状,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开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9)
[2]李晓华.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2)
一、基本情况:
我院建立于1973年,是全区唯一一家旗县级蒙医药研究机构。医院现占地面积14440m2,房屋面积4100m2;业务收入344万元;固定资产700万元;编制床位80张;现有职工132人,其中蒙医人员47名,占医院专业技术人员48.9%。;2003年医院门诊26508人次,其中蒙药治疗占48%;2003年医院住院1628人次,其中蒙药治疗占22%。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12个一级科室。宫颈糜烂、糖尿病、肝病三个重点专科;检验、放射科等5个医技科室;药剂室、预防保健科等5个辅助科室,基本满足本地区蒙医医疗需求。
二、医院发展情况
我院建立30年的历史也是我旗民族医药发展的真实写照。我们认真履行旗委、政府赋予我院的历史使命,认真开展蒙医药科研工作,促进了我旗民族医药学的发展,蒙医药科研硕果累累。上世纪70年代表末至90年代初,我院挖掘、整理、编著发行了《蒙医乡村卫生手册》、《蒙医常用方剂选》、《宝音扎布肝病防治》、《长寿奥秘》等五部医用工具书,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好评。《蒙医药实验治疗肝病》、《哈屯塔拉哈治疗宫颈糜烂》、《尼哈其塔拉哈治疗宫颈糜烂》科研成果分别荣获自治区、兴安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尼哈其塔拉哈》、《哈屯塔拉哈》治疗妇女宫颈糜烂,具有方便、无毒副作用、无痛苦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总有效率达96.5%。制剂从建院(所)初期的50余种、200公斤蒙成药制剂生产能力达到现在的年生产120余种2000公斤蒙成药提供本院临床使用。
尤其是95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医院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房屋面积由2600m2发展到现在的4100m2;业务收入由55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344万元;固定资产由由9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0万元;人员由84人增加到现在的132人。科室建设方面,从95年医院仅有一个疗区,功能检查、检验、放射三个功能科室,两个门诊发展到现在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四个疗区;急诊科、五疗科、口腔科、肛肠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12个一级科室;胃、肾、肝、心脑血管、风湿、骨质增生等10个专病门诊;检验、放射、功能、胃镜、CT检查、病理等6个医技科室。发展成为融科研与医疗为一体的民族医院为特色,蒙西医结合的综合型医院。
三、认真贯彻落实蒙医、中医《条例》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管理条例》、《蒙医中医条例》的颁布实施,对蒙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建国以来政府对蒙医药给予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们认真贯彻《条例》,弘扬民族医药事业,主要采取以下七个方面的措施:
(一)宣传、贯彻、执行“条例”,每年坚持在“条例”颁布实施日,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宣传台,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发放宣传单10000张,扩大民族医药影响,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蒙医药发展。
(二)发挥中、老蒙医作用,根据其一技之长,创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促进医院向专科、特色医学方向发展。
(三)完善蒙医药继续教育机制,恢复传统授徒仪式,规定中、老蒙医收徒传技,继续传火,使其代代相传。学徒选材高起点、高标准,由专科学历以上人员跟师学艺,为挖掘、继承、整理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促进理论创新,快出成果。
(四)积极开展蒙医药科研工作,对已形成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为基础组成蒙医药治疗“红斑狼疮”、“肝病”、“糖尿病”、“胃病”、“小儿癫痫”、“肾病”、“心脏病”等六个课题组开展科研攻关,用五年理论有重大突破,研究有成果。如:针对糖尿病、高血脂症逐渐成为常见病、多发病的趋势,1998年旗蒙医院同河北省石家庄市糖尿病医院结为协作医院,成立糖尿病专科,他们结合西医治疗方法,深入细致地钻研蒙医蒙药,经过科研人员一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使蒙药“喜晶系列”7个品种,99年投入使用。它对于糖尿病并发症具有疗效好、价格低等优点,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而治疗高脂血症的纯蒙药制剂“其苏努通拉嘎”,经过几年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已做为兴安盟科研课题,完成科研设计和可行性研究,不久将完成科研开发任务,大批量投入临床。与此同时,风湿、宫颈糜烂、心脑血管、骨质增生等特色门诊逐步得到完善和加强。
(五)据临床调查我旗蒙医需求量5000公斤以上/年,而我院蒙药制剂生产量不足1200公斤/年,共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有医少药”局面,我院多方协调,筹集资金,新建制剂楼项目已立项,今年年底可竣工投入生产。
这“五项”措施不仅对我旗蒙医药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也是落实旗委提出的“科教兴旗”战略具体实践。
四、存在问题:
1、专项资金、办公用房和蒙医药器械设备不足,制剂技术改造困难重重,制剂生产单一落后,难以满足民族医药学发展需求。
2、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不能充分发挥和挖掘人才资源优势,蒙医药人才严重不足,专业人才断层情况严重,后继乏人,不利于民族医药的研究和发展。
3、对中蒙医药扶持力度不够,中蒙医院生存发展成为主要矛盾。考虑生存无法发展,考虑发展、生存成为问题。
五、建议:
1、政府决策部门应给予倾斜政策,扶持蒙医药发展。
近年来,我县基层调解组织和法院在实践中,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用调解方式解决了大量的民事纠纷案件,为社会矛盾的及时解决化解、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9年至2011年6月期间,我县求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收理各种民事纠纷1539件,调解成功1279件,调解成功率达83%左右。其中收理交通事故民事纠纷1144件,调解成功885件,调解成功率达77%;收理的群体性民事纠纷208件,调解成功159件,调解成功率达76%;收理法院移送调解的民事纠纷229件,调解成功106件,调解成功率46%。我县法院收理民商事案件4460件,调解1012件,撤诉756件,调撤率39%;其中姻婚家庭纠纷815件,调撤415件,调撤率达50%;劳动报酬纠纷142件,调撤126件,调撤率达88%;交通事故和人身损害赔偿纠纷358件,调撤141件,调撤率39%;民间借贷纠纷1782件,调撤率33%;卖买合同纠纷349件,调撤率41%。另对调撤处理案件的结案时间统计,其中一个月内结案的占调撤案件总数的40%左右。
从上述统计数据分析,我县的大量交通事故和群体性民事纠纷,在矛盾的初始阶段,就在人民调解组织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而进入诉讼程序的民事纠纷,大部份以姻婚家庭、劳动报酬、人身损害赔偿、民间借贷、卖买合同纠纷为主,法院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通过审理,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了调解,许多又以调解撤诉的方式得到合理解决,而其中近40%左右案件又是在一个月内以调撤方式结案。同时,对于许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体性案件、以及当事人之间情绪严重对立的案件,法院立案受理时,经合理地引导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也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各地法院主要做法和分析
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在围绕服务大局、为民司法的主题下,以实现案结事了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对法院民事调解工作非常的重视。2007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其的《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中,就确立“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事审判工作指导方针。为充分发挥法院诉讼调解所具有的双方当事人对抗性小和案结事了的效果,在认真总结调解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又于2010年6月7日在其的《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中,确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要求各级法院要牢固树立调解优先理念,自觉主动地运用调解方式处理矛盾纠纷,尽可能把握一切调解结案的机会做到“案结事了”的目标。为此,全国各地人民法院在积累许多有益的调解经验之后,很多基层法院在法院内部设立了法院调解中心或称诉前调解中心。
从各地法院设立的法院调解中心效果来看,其在化解纠纷、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等方面发辉了重要作用,综合各地的作法,其处理案件的工作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审前调解前置型:就是人民法院在立案受理后,在移送判业务部门审理前,由立案法官积极主动地将全部案件引入法院调解中心,由调解中心法官对每件案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自愿平等协商,力争将纠纷化解在诉讼的初始阶段。如调解不成再移送致审判业务部门进行审理。
2、暂缓立案分流型:就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对部份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体性案件、以及当事人之间情绪严重对立矛盾激化的案由调解中心对当事人的案件材料进行审查后,进行暂缓立案受理,引导其到人民调解组织先行调解,经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法院再予以立案受理,进入诉讼程序审理。
3、诉前调解分流型:就是人民法院在立案受理后,通过对案件材料审查,根据案件的性质和难易程度,在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将部分案件先引入法院调解中心,由调解中心法官召集双方当事人前来进行调解,经过调解中心调解未果的,再移送审判业务部门进入诉讼程序审理。
4、诉前调裁合一型:就是人民法院在立案受理后,通过案件材料审查,根据案件的性质和难易程度,将部分案件先引入法院调解中心,组织调解,由调解中心法官召集双方当事人调解,经过调解中心调解未果的,在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再移送审判业务部门审理,由调解中心及时审理进行裁决。
法院设立的调解中心能有效地将部份民事案件得到及时的解决,但上述各种形式均有其利弊,其中审前调解前置的方式能有效及时地解决许多民事纠纷,但是所有案件都要求调解前置,有违调解的自愿原则,同时目前普遍存在送达难问题,也使许多案件久拖难调,影响案件审理期限;暂缓立案分流的方式能使法院和人民调解形成双联互动的关系,但在符合立案条件时,而当事人又不愿意到人民调解组织先行调解,暂缓立案无法律依据,也易引起当事人对法院的对立情绪发生矛盾;诉前调裁合一的方式无凝对民事纠纷及时解决最快的方式,但法院调解中心不是审判业务部门,在调解未果时,由其进行审理判决是否存在法律问题,涉及到其法律地位和性质;本文认为四种方式中以诉前调解分流最合理合法,它符合民诉法的调解合法自愿的原则,同时又能高效快捷地解民事纠纷,但其也存在案件如何确定案件分流和分流范围的问题。
三、法院调解中心的功能定位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增加,民事权益之争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表现在人民法院受理的商事案件数量逐年增加,如何高效公处理,成为人民法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地法院成立法院调解中心,本文认为其功能定应体现如下方面:
1、过滤分流功能:随着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增强,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的民商案件受理量呈逐年攀增的趋势,使法院存在的案多人少矛盾进一步加剧,所有民事纠纷进入诉讼程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也不符合民事纠纷应高效及时处理的要求。同时,诉讼并非是矛盾解决的唯一途径。对立案受理的民事纠纷,由成立的调解中心及时进行调解处理,能够起到过滤分流案件的功能,使大量民事案件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诉讼程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从而减少司法资源的消耗和当事人的讼累。
2、缓冲矛盾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许多因社会变革、姻婚家庭、邻里关系等原因所引发的民事纠纷,往往双方当事人存在情绪严重对立,矛盾易于激化,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这类纠纷进入法院进行诉讼,在处理上仅凭判决往往难以实现当事人内在的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的化解。对于此类案件,无论是立案时、还是审理后,将其引入法院调解中心进行调解,缓冲双方矛盾,发挥调解的服务和调节功能,有利于实现司法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3、诉讼疏导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的调整,造成社会矛盾纠纷的主体和内容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一些纠纷在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化解,很容易引发,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有些纠纷虽形式上表现为法律问题,但并不是通过诉讼所能解决的,往往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合或解决。在解决民事纠纷的渠道上,诉讼虽是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万能的。法院调解中心可以引导当事人理性对待矛盾纠纷、合理表达诉求、合理选择解决手段和方式,从而妥善地尽快解决矛盾纠纷。
4、高效及时功能:人民法院针对日益繁重的审判的压力和有限的审判资源之间矛盾,为提高司法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和审判资源,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对立案受理的案件,由调解中心进行调解,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从而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高效及时地处理民事纠纷是法院调解中心应有的功能定位。
四、法院调解中心的运行设想
法院设立调解中心的目的如上所述应具有过滤分流、缓冲矛盾、诉讼疏导和高效及时的功能,故其运行应适应其功能的定位,其运行可设想如下:
1、中心的工作职能:中心的工作职能应包括立案调解、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推进诉调对接工作,对诉外调解达成的协议进行审查和司法确认,并积极参与司法行政部门、人民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等部门、团体和组织的联合调解。
2、中心的受案范围:针对法院调解中心的功能定位,可以将以下案纳入其调解受案范围:1、姻婚家庭继承扶养等民事纠纷案件;2、民间债务和劳务合同等民事纠纷案件;3、相邻纠纷案件;4、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损害赔偿民事纠纷案件;5、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合的案件;5、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体性案件;6、案情复杂难以形成证据优势的案件;7、当事人之间情绪严重对立的案件;8、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适用法律有一定困难的案件;9、判决后难以执行的案件;10、社会普遍关注的敏感性案件;11、当事人情绪激烈、矛盾激化的再审、案件。
3、中心的人员配置:法院调解虽是民事诉讼的一项制度,但同时更是一门集法学、心理学、博弈学以及文化底蕴、表达艺术等于一身艺术,对法官的综合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调解与考验法官法学功底的判决不同,它需要法官在精通法律前提下,去揣摩透当事人的心理,分析其所思所想、所惧所求,从而对症下药,而这些经验都来自于日积月累和长期的庭审经验,故为了更好地发辉法院调解中心的功能,调解中心应由审判经验丰富、调解能力突出的资深审判员组成,并可聘请退休法官参与调解。
4、中心的工作机制:
(1)建立立案调解评价机制:立案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桥头,在立案开始时,应根据立案材料的相关反映,预估案件的审理难易,从而决定是进入法院调解中心进行调解处理,并在在立案过程中对当事人提供详细的相关咨询,使当事人对案件处理回归至合理的心理预期,从而为案件的调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立立案调解通知机制:根据立案材料的相关反映,立案部门在征得原告同意后,将案件引入法院调解中心,调解中心收到案件后,应以简便灵活的方法向被告送达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并通知当事人到庭或到当事人住所,在被告自愿放弃答辩期的前提下进行调解,调解不成或不愿调解的,及时向其送达法院庭开传票。
(3)建立案件调解流转机制:为避免案件进入调解中心的案件,因调解不果可能导致诉讼时间和成本增加的现象,应针对不同类型案件建立案件合理流转机制:(1)对于立案后进入法院调解中心的案件,如姻婚家庭继承扶养、民间债务、劳务合同、相邻纠纷、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案件,在双方当事人均有调解意愿时,在双方均到场的情况下,且应半日内办结。如果需要进一步沟通协调促进继续调解的,也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于不能调解的案件,将在移至调解中心的2个工作内移出,以保证案件流转的速度。(2)对于审判部门转入调解中心的案件,如案情复杂难以形成证据优势的案件、当事人之间情绪严重对立的案件、适用法律有困难的案件、判决后难以执行的案件、社会普遍关注的敏感性案件等案件。调解中心收到案件后,应向及时通知当事人到庭或到当事人住所进行调解,经多次组织协商,确实不能达成协议的应及时转回审判部门及时裁判。
(4)建立推进诉调对接机制:在推进诉讼调解同时,应与目前社会开展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做好衔接与配合。调解中心可将有关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或相关组织进行调解,对达成调解协议的及时予以确认,在调解过程中,为弥补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也可请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5)建立人民调解确认机制: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但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都要通过诉讼程序而获得强制执行力,不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故对于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民商案件,当事人要求确认其达成协议效力的,调解中心应对人民调解协议及时的确认。
五、法院调解中心调解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法院调解中心调解存在的问题
法院设立调解中心开展调解工作属于实践先行。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作为指导性文件,虽确立有条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开展调解工作,但其仍存在以下问题:1、调解中心机构的性质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并未规定法院专门调解机设立,实践中,如何协调其与立案部门和审判部门的关系和职责分工;2、与法律规定的调解条件冲突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应在“事实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调解中心对未经庭审的案件径行调解是否违反了法定调解的条件,并损害了当事人的诉权。3、与法院内部管理体制冲突问题,表现在法院调解中心的受案形式、受案范围、调解程序期限、以及调解文书案号形式均无明确的规定,如何与目前法院内部有关案件流程管理体制相衔接。
(二)完善法院设立调解机构的建议
在实践中,法院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开展调解工作,为民商事案件的高效及时的解决,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和节约有限的审判资源,发辉了重要作用,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28.SH,下称中石化)今年计划以可转债方式再融资230亿元。环保部对中石化的上市环保核查情况进行公示后,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组织发现了环评核查报告中多条记录与事实不符。而在核查范围外之外,中石化还有11家下属企业存在环保违规问题。环保组织就环保的情况上书环保部,建议“慎重考虑中石化的再融资环保核查”。
11月中旬,中石化做出澄清,对外宣称是环保组织掌握的数据有误,环保违规并不存在。
记者获知环保部已明确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
“目前还不清楚环保部的核查结果。我们希望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再融资申请,但现在还不好说。”中石化集团办公厅一位负责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
“公车上书”
10月18日,环保部官方网站推出了一份对中石化上市环保核查情况的公示信息。在附件中,挂出了一份328页的核查报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技术报告总报告》,下称《报告》),详细列出了核查期内中石化下属109家生产企业的环保情况。
本次环评公示为中石化上市再融资的必经的步骤之一。中石化计划,以发行可转债方式再融资至多230亿人民币。所融资金将投往武汉80万吨/年乙烯项目、安庆含硫原油加工适应性改造及油品质量升级等五个项目。
依照相关工作程序,中石化向环保部做出上市环保核查申请并提交了相关材料,涉及核查企业所在省市的环保部门向环保部报送了环保核查初步意见。如果不出意外,中石化的再融资进程将按部就班地推进,但环保组织的介入却使再融资之路横生枝节。
10月27日,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等三家环保组织国家环保部,指称中石化的环保核查报告中存在多处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陈述。此外,环保组织还指出核查范围之外有11家下属企业存在环保违规记录。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取的环保组织上书材料显示,环保组织称“发现了44条与报告略有出入的记录。”
例如《报告》181~188页核查企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列表中,中石化标示济南分公司水污染物排放“达标”。环保组织却指出:根据济南市环境保护局网站的《济南环境情况通报第5期》,中石化济南分公司在2009年8月份存在COD(化学需氧量)超标的情况,与《报告》情况有异。
此外,环保组织在建议书中指出:“不在本次核查范围内的其他中国石化集团的下属企业,也存在着诸多环境违规记录在核查范围外的企业。”包括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工厂、中国石化集团股份公司齐鲁分公司等11家企业。
“根据‘绿色证券’的要求,存在污染问题的企业上市融资应该受到限制。中石化超标排放等违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这不符合上市融资的相关要求。据此我们提出建议,要求环保部慎重考虑中石化的再融资环保核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说。
2003年6月,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曾专门印发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要求对化工、石化等重污染行业的申请上市、再融资企业重点进行环保核查,核查结果报送证监会作为是否放行的依据之一。
中石化作为再融资企业,环保核查不仅包括“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污标准”、“依法领取排污许可证,并达到排污许可证的要求”等8条新上市企业要求,还包括“募集资金投向不造成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影响”等三条再融资企业要求。
如果真如环保组织所言中石化环保核查中存在如此之多的与实际情况不符之处,那么该核查报告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将面临质疑。记者就此联系了报告的撰写方中晟环保科技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对方以项目负责人在外地出差为由婉拒了采访要求。
目前,环保部已经与中石化取得了联系并逐一核对情况。前述中石化集团办公厅负责人则告诉记者,环保部已经介入调查,并与中石化和环保组织联系核对情况,但截止目前还没有相关结果反馈回来。
“乌龙”报告
面对环保组织“乌龙报告”的指控,中石化官方没有做出正面回答。绿家园等环保组织也表示,目前中石化方面没有跟他们取得联系,但他们希望能够与企业展开对话,对相关细节进行进一步的核对。
11月4日,中石化一位“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经再次核查,该44项与《报告》“略有出入”的记录,其中4项信息有误,存在的问题经当地主管部门核实确认,非中国石化问题;2项属于正常的污染防治及减排计划,不属于违规问题;其余38项已完成整改36项,另2项预计2010年底完成整改。
上述负责人同时指出:“NGO所称的24家子公司涉嫌环境违规的问题,我们也做了详细的内部排查。调查发现,公司并不存在这些问题。有些内容是NGO自己搞错了,有些子公司则是已整改过的,但NGO并不知道。”
对此,前述中石化办公厅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说,该“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就是中石化方面的正式回应。“中石化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大型国企,在事关国家、社会的大事上不会马虎。有问题我们就解决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当然也不会违心背负。这件事情已经对公司的声誉造成了很大伤害。”
对于中石化的这一说法,环保组织并不认同。绿家园总干事倪一提出疑问说:中石化说一些环保违规项目已经经过了整改,到底是如何整改的?有没有得到权威机构的确认?环保组织查询公开信息时确实发现存在违规问题,希望中石化公开更多的细节。
马军则告诉记者说,环保组织持一个开放的态度,愿意接受中石化的说法。如果确实是信息有误,环保组织将及时做出更正。
“我们自己有一个数据库,从2006年起就开始搜集企业的违规超标记录,数据信息从当时的2000多条增加到现在的7万条以上,我们是在对比中石化环评报告和数据库信息之后得出的结论。”马军说。
面对双方的各执一词,外界莫衷一是,相关情况只能等待环保部的核查结果作出了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石化环保报告中存在的一些瑕疵不容回避。
例如,环保组织指控的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环评不实问题。2008 年初,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因有污染物严重超标等原因,被评为‘红牌’,列入环保严管企业名单。《报告》307页指出:“截至报告完成时已经摘牌。”
记者查阅广东环保网发现,在今年4月19日广东省环保厅对2009年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评价结果的公示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为黄牌,且其前面无特殊标记和说明。
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人士告诉记者说:依照评价标准,绿牌为环保诚信企业、黄牌为环保警示企业、红牌为环保严管企业。如果黄牌、红牌加“*”标示则为经整改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2009年的环评公示,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并未摘牌,环保工作依然有待加强。
依照公示结果,除了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外,中石化在广东的另一家下属企业茂名分公司炼油分部同样位列“黄牌”,且整改状况为“未整改”。
追问监督机制
与外界所感受的剑拔弩张相反,环保组织并不愿意被理解为故意针对中石化。相反,环保组织从本次公示中看到了一些积极变化。
在采访中,马军一再强调积极和正面的意义。“这一次公示,值得肯定的还是主流。报告长达300余页,对中石化以往违规问题披露较为详细,尤其突出的是公布了其下属各企业三年的排放数据。这相比以往其他企业异常简略的报告,是非常不容易的进步。”他说。
从环评公示的目的来看,为的是接受公众的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本身或许并不是终极目的。环保组织希望的是,以环保核查为契机督促中石化及时纠正暴露出来的污染问题。
而外界关注的焦点是,中石化本次再融资是否能过关。
此前,有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中石化已就此与环保部有过沟通并作了解释,再融资被搁浅的可能性不大。对此,前述中石化集团办公厅负责人表示做出如此判断还为时过早,需要等待环保部门的核查结果。
“上市融资作为一件公开事情,环保不能存在漏洞,中石化环保违规问题得到整改之前融资请求不应该轻易得到批准。至于中石化是不是会尝试其他渠道去融资,环保组织管不了也不会去干预。我们只是代表公众参与的力量,呼吁中石化采取更多负责任的行动。”倪一表示。
在现实情况下,以环保组织为代表的公众一方也只能停留在呼吁阶段。政府部门虽然对上市企业做出了环保核查的要求,但核查企业环保做到什么程度下可以过关、不过关时是否会阻碍融资进程,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标准和法律依据,甚至存在着环保核查不达标但通过上市融资申请的先例。
“现在的环保核查制度缺乏硬约束,尤其存在在后督察环节缺失的难题。有企业在环保核查中暴露出了问题,环保部门也出具了整改意见。一旦上市融资完成,环保违规整改没整改就不知道。”马军告诉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