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4: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学困生转化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3、布置作业因人而异把习题系统分类,采取难易筛选,让不同的学生从中受益。 课堂上对于以些简单 题目给予他们机会,让这些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作业有目的布置,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从而达到一定的效果。
4、教给他们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实践表明,学困生在学习上主要体现为知识相对孤立,方法理解较肤浅,使用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缺少系统的归纳与整活动内容。
5、通过面批的方法,让学困生学会数学思维方式
培养目标:
1、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自主创新。
一、具体措施
1.保护优秀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给予鼓励和肯定。培养他们大胆实践的精神。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及时复习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总结归纳的习惯,积极探究的习惯等等。
4.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的知识使他们在熟练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尽量满足优秀生的求知欲望。
5.给予优秀生个别的具体指导,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进行提高性的练习,强化自学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
二、学困生分析及转化措施
1、行为习惯极差,不守规矩,调皮好动,经常无法克制自己的言行,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他人学习。
2、不会听课,常常心不在焉,注意力很难集中,自制力差,小动作多,思维混乱,惰性严重,玩性较大。
3、反应迟钝,思维缓慢,理解能力差,疑难问题长期积累,形成了学习困难,成绩低下。
三、工作措施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8-0004-03
所谓学困生就是这样一类学生:他们智力水平正常,感官上也没有什么障碍,但其学习成绩却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达不到老师所制定的预期学习目标。由于学习成绩落后,学困生往往会表现出特有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孤僻、封闭、叛逆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而且对其后续的学习活动、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师生关系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探寻学困生的成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于生、于家、于校甚至于国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学困生的表现
每个班级、年级由于各种原因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在外貌特征上与常人无异,但若仔细观察,他们在心理及言行上与普通学生有着较多不一样的地方。
一心理特征
从心理学上去考察,学困生都有着比较固定而稳定的心理特征。如自卑、孤僻、封闭、叛逆等。由于在学习成绩上不如别人,现行教育体制又以成绩来评价人的高下,学困生往往形成了比较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不敢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一起参与其他教学活动,甚至一起聊天等。
二语言表现
学困生多表现为孤僻和封闭。他们不喜欢群体活动,不喜欢说话,自我封闭,不喜欢表达自己真实的心理和情绪,沉默寡言,离群索居,不易接近。
三行为表现
有的学困生在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他不说话,似乎也在听课,但他的心根本不在课堂上,老师讲什么他压根就没听。特别是坐在后面的学困生,因为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索性搞自己的小动作,如玩手机、小刀等;或者与周围的同学讲话,即使老师批评了,也只是暂时收敛一下,没过几分钟老毛病又犯了。课后,除了少数比较封闭的以外,学困生都比较喜欢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羽毛球或排球,等等,有时甚至已经放学了,他们还在球场上忘我地投入其中,自得其乐。出了校门以后喜欢在马路上成群结队,相互追逐嬉戏,不太顾及公共秩序;有的甚至故意欺负那些弱小的同学,滋扰生事。与课堂上的表现相比,活脱脱一个脱缰野马,放荡不羁。
二、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只有仔细分析研究他们的起因,才能对症下药,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人原因
学困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是由不同的因素造成的。有的学困生是小学基础就比较差;有的是父母关系不好,自己从小就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有的和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来往密切,受到他们不良行为的影响,等等。
二教师原因
有的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成绩上,观念也有问题。感情上或心理上总倾向于喜欢听话的或成绩好的学生;而对那些不听话的、调皮捣蛋的、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另眼相看。作为学困生得不到老师应有的关心和爱护,其学习积极性得不到保护,其学法得不到及时的指导,成绩自然得不到提高。
三家庭原因
有的家庭,夫妻俩上班忙,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孩子逐渐远离了学习的轨道,成绩便逐渐走下坡路;有的夫妻关系紧张甚至离异,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呵护,对学业更是无心专注了;有的夫妻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动不动打骂孩子,孩子到了初中阶段,自尊心逐渐加强,如果得不到尊重,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接受父母的管教,甚至抵触父母的管教,我行我素,在学习上自然就变成学困生了。
四社会原因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有益的、有害的理念和行为从四面八方涌现出来,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对人们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好的东西偏偏难以进入学困生的脑子,坏的东西却在他们面前显得特别有市场。如: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自从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招收数量比以前几近翻了几番,相应地,毕业人数也是逐年以数十万增加,造成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的局面,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新的读书无用论随之冒了出来。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学困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再就是,享乐之风的影响。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娱乐之风、享受之事随处可见。受此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会了抽烟、酗酒,甚至打牌赌博。试想,染上这些不良嗜好以后,有谁还有心思去学习?即使原来成绩不错的学生也会变成学困生。
三、转化学困生的思路
一先从心理方面着手
一、“学困生”的形成及表现
所谓“学困生”,就是在班里学习成绩跟不上其他孩子,而智力却正常,他们在课堂上会自由散漫,课下会生龙活虎,却从不会按时上交作业。这些孩子需要老师花更多的精力用更多的教育。那么,“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来说,这是孩子本身、家庭与教师三者导致的结果。
(一)学生的错误的自我评价。
作为一名“学困生”,他往往会认为自己不管在哪一个方面都不如班里别的孩子,过分的放大了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学困生”经常会对班级事务产生一定阻碍,别的孩子也往往会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害怕他们,不肯与其交朋友,不会给其太多的言语、行动帮助,就算他们有信心改正之前的错误,也不会给予太多鼓励与信任,结果往往使“学困生”产生了心理对抗。
(二)家庭的不良教育。
1.父母平时工作的压力,对孩子照顾欠佳。现今社会,很多父母都花精力赚钱养家,而把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看管。可老人对孩子存在的溺爱往往很多,他们并不能对孩子严格管理,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也听之任之。这样一来,孩子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家长的正确管教而越发增长了。
2.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从孩子呱呱落地,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会直接的影响孩子。有些父母自己本身素质就比较低,不能很好的为孩子做好教育引导,却又对孩子望子成龙,期望值过高,让孩子必须达到自己所要求的,这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及其不利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而对自己的行为却不加约束,如赌博、喝酒,这看在孩子眼里,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三)“学困生”的表现。
1.心理感到自卑、矛盾。不管哪一个孩子,从入学开始就想成为老师眼中的“红人”。当然,“学困生”也不例外。他们想让老师多关注些,多给一些鼓励,多一些爱。因此,往往会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来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可是对于他们出格的事情,教师往往感到心力交瘁,而成绩的一次次退步,也让老师愈加烦扰,于是,不管是老师,还是班级同学,总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反感,而他们自己也越来越的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们的内心其实很简单,想博得老师同学的好感,所以会想法设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是另一方面又不想让他们看不起自己,怕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心理的矛盾成了“学困生”最大的特点之一。
2.思想品德不高。“学困生”的表面看起来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对生活,对学习,没有长期的目标,真是过一天算一天,赖了今天的作业,少了明天的作业。有的孩子还缺乏该有的爱心,班级事务好像与他毫无关系,少了该有的责任感。
二、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一)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每一个孩子把老师看作是他们的守护神,老师的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也能触动到他。因此,对待这些特殊的“学困生”,教师更应该给予像朋友般的态度,从内心发出真正的爱,用爱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到学校生活的美好,老师的温暖。转化“学困生”,教师是一剂强心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多发现他们的亮点。
在转化过程中,发现“学困生”身上存在的亮点,对于转化工作有着很大的好处。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我们做教师的要引导学生努力展示自己的优点。“学困生”自己会经常认为他无可救药,任何好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他们往往也有着其他孩子的心理——爱表扬,希望被接受。哪个孩子不想被老师所喜爱呢?他的亮点是需要我们老师好好发现,精心呵护的呀!
(三)多帮助他们排除自卑。
“学困生”都大同小异,他们经常会受到家长、老师、学生的排斥,认为他们什么都做不好,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认为失败是平常事了。自卑感越来越重。想要转化,就得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自卑远离,让他们看清自己和任何一个人是相同的,自己也能得到肯定与信任。
“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教师要做好长期的努力准备,多给他们爱,多给他们机会。那么,“孤雁”就会即将回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