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02:38: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心理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无任何残疾,而且也包括心理(精神)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内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对外能根据环境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具体表现在认识问题正确,遇到生活及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有足够的意志和能力去克服;能与人和睦相处,肯与人合作,并能为公忘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一个护理工作者,就需要有这种成熟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每日面对大量患者,各自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有的人感情脆弱,有的人性情暴躁,有的人爱挑剔、计较小事等,因此,护士自己必须心理健康,才能正确地对待患者。对不同患者,应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要每个患者都感到护士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
如何接触患者
为患者服务,首先就要接触患者。护理工作者必须懂得如何接触患者,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工具。因此,和患者接触必须首先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和患者谈话时,要用温和、热情的语气和态度,使患者感到医院工作人员的和蔼可亲、体贴,以减少他们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当患者谈及其病情、个人家庭及工作情况时,要耐心倾听,全视贯注,不要表示厌烦。进行各种检查治疗时,要向患者说明检查治疗的意义,以取得他们的合作。当患者问及其病情预后时,要注意保护医疗制度的原则,根据情况,给予说明、安慰与鼓励,培养其乐观情绪。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钥匙”,这句话说明了语言对情绪的重要意义。语言也是心理的治疗重要手段,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语言态度,掌握语言的艺术,使其在治疗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与患者接触时,也要细心观察患者谈话的音调、方式、面部表情、眼睛视线、姿势以及走路时的步态、装饰、仪表及对事物的注意力等等。只有敏锐地对患者进行观察,才能加深对患者性格的了解,才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
患者的心理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观的不断深化,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护士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在各护理院校也彰显重要,成为主干课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们也要适应这个发展,深化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与世界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1]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护理心理学考试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教师命题的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我们对护理心理学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使考试目标和教学目标形成最大关联度,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心理学和临床护理的密切结合。以下报告我们在护理心理学考试模式改革的体会:
1传统考试方法的分析
1.1单一的考试形式:
传统的护理心理学考试存在着命题凭经验“讲什么、考什么”,完全的理论考试,试卷组成不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不能有效地代表全部教学内容,造成考试与教学内容有偏差,严重影响了对培养人才的评价。
1.2考试内容不合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考核,造成普遍的“划范围、圈重点”,学生凭借“死记硬背”来准备考试,达不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1.3缺乏应用能力的考核:
虽然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理论课程比重大,缺乏实用有效的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忽视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该注重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传统的考试对学生实验技能考核体现不出来,不能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2改革措施
改革对象为本院05级、06级三年制大专英文护理专业学生,共4个班级,126人,全部为女生。根据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20%、60%,学生的最终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具体考试方法如下:
2.1提高教学效果,积极进行课堂考核:
课堂考核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开动脑筋。考核内容可以复结,做到课与课之间的联结,考试内容和时间不预先通知,即兴提问,所有学生均在备选之中。所以课堂考核的随机性大,公平性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作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并做好分数记录。
2.2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实践考核:
护理心理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应用内容: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如:记忆广度实验、注意分配实验,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等;另一部分是心理学理论在临床护理的应用,如:模拟病房场景,对不同阶段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各种沟通技巧的使用等。实践考试时间、地点由教师统一确定,考试项目由学生自己抽取,每项考核内容都有相应的赋分标准,根据表现给予相应的分值,满分10分。
2.3布置开放性和发挥性的问题,供学生论述:
除了课堂考核和实践考核外,我们也给学生布置开发性和发挥性的问题,如:“不同气质类型临床病人,如何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列举自己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论述,字数300~500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论述。在此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答疑,以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2.4必不可少的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涵盖了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具体方法等。在理论上强化学生记忆,为灵活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考试题目包括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难易适中,层次分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效果讨论
3.1使护理心理学考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针对护理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制定,改革后的考试成绩由课堂考核、实践考核、问题论述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占相应的比例,这样的成绩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3.2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问卷反馈,95.8%的学生非常欢迎考试改革,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运行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顺应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3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
考试不是目的,也不仅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还有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应试者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四部分考核成绩中,我们发现学生实践考核和问题论述成绩较低,我们通过教学改革,及时增加实践课时数,加强学生的临床心理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护理心理学问题论述,并与教授护理科研、文件检索的教师沟通,进行分工整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二、研究方法
第一,教学方法。其一,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练习、提问、课后作业方式教学;实验组采用微信功能结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微课、分组讨论综合方法教学。其二,案例分析教学法:搜集资料,设计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异常心理的形成及异常心理在行为上的反应。其三,情景模拟教学法:设计典型场景,学生模拟心理疾患的病人,通过模拟病人的行为及语言展示,掌握对心理疾患病人的护理技能,缩短临床适应时间。其四,微课应用:制作微课或利用共享微课,课前通过微信或网络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及搜集资料,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及提高学习的兴趣。其五,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微信组成朋友圈,利用微课提前学习讨论,在构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增加协作及团队精神。第二,结果评价。期末,教学完成,对两组学生进行护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测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促进自我心理发展、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度等。根据结果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与反思,对中职护理心理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三、结果
表1实验组实验组、对照组考试成绩比较(x±s,分)组别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技能考试成绩实验组84±3.1287±3.73对照组71±4.4272±5.11t=18.75P<0.01t=18.25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考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微信功能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方式能提高中职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对微信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方式比较欢迎,认为该方法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方面有帮助,有力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优化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学科,重点研究心理科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解决护理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随着新形势下整体健康观的普及,医院和公众对护士的整体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更是对护理教育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必修科目近年来逐渐走入医学生的课堂。
一、《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o理心理学》在我国尚属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大部分院校已将其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也给予了相应的课时,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护理专业学生课业繁重,要学习《护理学基础》《病理学基础》等众多学科。相比之下,《护理心理学》被当作“副科”而被忽略,学生从心理上就没有引起重视,也较少在课余下功夫。二是《护理心理学》与一般通识类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的有所区别,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较多地采用充满应试色彩的单一讲授法,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学生对授课内容接受度并不高,教学效果不如人意。三是目前许多学校《护理心理学》教师由德育教师兼任,有相关临床经验的心理学教师少之又少,在将知识与学生的临床实践的结合上有所欠缺。四是中职学生相比大专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年龄更小,知识储备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弱,他们在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上更容易出现玩手机、打瞌睡等纪律失控行为。这些状况都呼吁对中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予以优化。
二、《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优化的途径
(一)人本主义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潮的教育观认为应该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发展的无限可能,尊重人的价值和个性,在学习活动中,它提出应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作为“促进者”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在《护理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模式中教师的绝对主体地位,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感知自我的需要。人本主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现所学的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摒弃将知识点本身作为学习目的的观点,立足于创造让学生感到有意义、有主动感和责任感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有感知到知识对自己的巨大作用,才会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过程变为主动。此外,人本主义思潮的陶冶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讲,更能让他们领会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能够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以患者为本,尊重并理解每一位患者的需要和独特个性,保护他们的隐私,从而学会充分调动患者的潜能。
(二)积极心理学教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于美国兴起的一股新思潮,并在很短时间席卷全世界。它的魅力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心理学过于偏重研究“心理问题”的倾向。它认为心理学不仅是针对缺陷和伤害的弥补和修复,而更多的是关于爱、成长、快乐等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是将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作为重要指标,这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认知而轻情感的状态更加符合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和认知特点。中职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一些理论性极强的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感兴趣并能深刻记忆的通常是带给他们愉悦情绪的视角。积极心理学视角对于教师的启示是充分发掘教材的积极内涵,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学生接受度高的方式予以呈现。如运用多媒体资料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入图片、音乐、视频等材料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吸引他们的持续注意力,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吸收知识。同时在授课角度上,从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形成正向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人格。例如在讲授“心理应激”章节时,教师在讲授应激的危害之后,引导学生看到个体获得成长和蜕变也通常是因为遇到负性事件但成功抵御。应激对于个体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在生活中,个体所遇到的危机和挫折同时也是契机和磨炼。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
《护理心理学》的开展是为了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综合素质,落脚点还是在应用上。而传统讲授法下的知识讲授较为抽象,学生掌握起来容易片面和僵化。《护理心理学》模块中提升个体的观察、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干预等技能更是需要实践经验和积累。对护理专业学生来讲,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科学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验证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投入亲身的经历,从而获得最直观深刻的感受。体验式教学法可以围绕某一种技能或一个案例展开,通常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亲身体验的知识学习可以绕开某些繁复的逻辑思维,其教学内容容易被学生掌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团体心理治疗”章节,选择一个主题,将学生组织到操场实践一次团体辅导,让每位学生亲身感受团体辅导的过程、作用机制和优缺点;在“护患关系”章节,通过分组表演,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护士和医生等角色,能体验到近乎真实的情境,获得最直观的感受,通过亲身参与来内化最生动的知识。
三、总结
当前,护理心理学的建设在我国日趋成熟和完善,相应的,对护理人才心理素养和心理技能的培养也应与时俱进。《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关教师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培养其职业素养。这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医护类心理学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行业规范,不断更新、整合学科知识,在教学备课上不拘泥于成规,敢于创新求变,才能满足新形势下护理专业人才的相关要求,才能真正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总而言之,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适宜性,选择最优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从而达到让他们不仅掌握心理学科知识,同时提升心理健康素质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丽华.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 黄莉.护理心理学教学改革与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3):496-497.
[3] 马思让.人本主义思想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03):234-237.
[4] 张群,王昭昭,田玉梅.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护理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06):100-101.
随着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简单陈腐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的心理医学模式方向转化,人不仅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生活方式将影响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变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在健康正常的情况下,大脑能够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适应社会环境,但是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有躯体体征,其认识能力,情绪状态,个性心理特点等心理现象都会有所改变。因此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模式由生物护理向生物心理护理大转变中,在护理体制由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大改革中能适应需要,就必须学习护理学知识,由于精神专科的特殊性,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因此要转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观念使她们在护理精神患者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神疾病而主要的是人想到的不只是理性生物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而更要思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仅要加强生理方面的技术操作,而且要善于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微细变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作为精神科护士应掌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护理工作。
1住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心理反应最集中的问题是对医院的一切都陌生,表现出恐惧、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也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故整日吵闹,护士要针对病员的心理,应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解决病员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环境,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根据病情安排好合适的房间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求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一定要力求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求得谅解。使他们在院期间能得到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病态行为的心理护理
精神专科与其他综合科不一样,护理的患者都是推动理智受症状支配的精神患者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病员在他们情绪稳定时一方面给予谅解,同时要向患者宣传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作案也要根据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以及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行为及攻击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了解拒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自杀企图严重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和勇气,主动配合,并且做到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使其缓解症状。新晨
3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大多数对病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此期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不利因素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心病情反复发作,怕回原单位后不能适应环境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觉得住精神病院以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产生自杀念头,而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会他们有生活的信心,又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怎样去对待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在病员出院前通知单位有关人员送院,向他们介绍精神病的护理知识和出院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保持正常人的心理水平,达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
总之,对精神患者的护理要细心周到,常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做好心理疏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由于幻觉、妄想、支配产生的症状,并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音乐疗法,加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以很快恢复。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在临床护理当中应想方设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应用综合语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妇产科;分娩;心理作用
人的生理活动比如大脑活动、内分泌活动等都会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而特别是在妇女妊娠、分娩和产后期间,对产妇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是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必要手段。保证产妇的情绪稳定,紧密配合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避免因心理因素而造成的难产等是十分重要的。
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为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345例初产妇,据统计产妇年龄为25-47岁,孕周为37-43周,其中包括140多例的剖腹产手术病人以及少数几例引产产妇病人。
2 保证正常分娩的基础条件是产妇产前的心理保护
心理护理往往在产妇护理工作中极容易被疏忽,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与心理因素相结合的产前教育,使产妇在不同阶段能够做到自我心理调节,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
2.1 正常产妇: 这类产妇大多都是第一次住院接受分娩资料,对于正常的分娩的机理以及生理过程他们可能不甚了解,因此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
(一)怕、担心恐惧型:大约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有恐惧的心理,并且非常期望得到一户人员的关心和照顾。而哪些因素是会导致产妇在分娩期间产生害怕,担心和恐惧心理呢,通常包括亲朋好友以及媒介对分娩痛苦的不当宣传、绝大多数产妇缺乏对分娩的直接体会、住院的陌生环境、另外对医疗水平和分娩安全的担忧等[1]。
(二) 焦虑、抑郁心理型: 儿茶酚胺由于人体的紧张和抑郁情绪会增加分泌量,并且这种抑郁心理还会产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宫缩乏力、疼痛敏感、产程延长和出血增加等等。
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正常产妇,比如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家属,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疏导工作,消除家属的这种思想避免增加产妇的心理压力。另外一方面,家属对产妇的支持也能有利于产妇与医院积极配合并且也是医院顺利开展工作的根本保证[2]。
(三) 精神过度紧张型:由于部分产妇怀有极端心理,比如害怕生出与自己意愿相反的孩子,这种精神刺激间接地影响着产妇,并且对产妇在分娩的第一期、第二期甚至整个妊娠分娩期间都是极为不利的。而且精神过度紧张也增加了产后发生大出血的可能。因此对于这种特殊的产妇,一方面需要了解病人紧张的原因,做好耐心详尽的思想工作,另外也必须对产妇讲解相关的知识及常知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2.2 手术病人( 在文中指的是剖腹产手术病人):对于产妇科而言,剖腹技术是产科解决难产,抢救产妇和新生儿的一种常见手术,而当事人对于这种手术也会持有心理,一方面盲目要求手术取胎,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单纯为了孩子,理由竟然是剖腹产孩子比较聪明;另外一个原因更极端,非常害怕手术,宁可不要孩子也不做手术,这两种心理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就是对剖腹产指征不明确,没看见自身的客观生理条件,盲目的要求手术或者不接受。所以对这类特殊的产妇一方面我们在护理上必须配合医生宣传的剖腹产的指征,比如骨盆不称、前置胎盘等,并且说明剖腹产知识解决难产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保全产妇和新生儿安全;另外一方面做好手术前的解释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嘱咐产妇配合手术和做好术后的护理。
2.3 引产产妇:引产是比较少见的一种产科手段,临床上通常见于畸形儿或死胎,或者其他患有重度妊娠中毒症的患者等重度妊娠中毒症的患者等不宜再继续妊娠的产妇。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因病而施治,及时终止妊娠,给予患者产妇最大的心理安全感。
3 产妇护理的主要措施
3.1 护士的详尽的介绍: 护士需要向产妇介绍产科医生、助产士和相关护士的资历、技术水平,产房的环境和设备,并且介绍其他产妇顺利分娩的实例。
3.2 激励及树立产妇自然分娩的决心: 当进入产程的时候,相关护士应该指导并帮助产妇在宫缩时如何保持平静和放松,减轻痛苦,并及时告知产妇产程的情况,大约还有多久就可以分娩,增加产妇的自信心。
3.3 外源性的辅助手段: 护理工作者对分娩的整个过程以及分娩过程中需要配合的事项需要进行详细的介绍,帮助孕产妇获得分娩前后的知识。并且还可以借助外源性手段,比如优美的音乐来调节和放松产妇的紧张情绪。
4 分晚期的心理分析及其心理护理
第一阶段为子宫收缩到宫口开全,而在此阶段中产妇需要消耗体力忍受宫缩疼痛,从而导致恐惧心理。比如无法配合医护工作,不能按医生要求进食,导致产程的延长或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所以,将产妇的心理安抚与分娩的医学指导结合在一起治疗还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根据产程的进行,及时的做好沟通疏导工作,从而技术指导发挥能发挥更好的效应。第二个阶段是宫口开全到胎儿分娩。从宫口全开进入宫缩持续时间会比较长然而间歇时间会较短,此时需要做好语言上的鼓励及技术指导,才能保证产妇能够更好的配合医生工作,做好宫缩间歇时间的休息,保存体内的能量。 第三个阶段为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体力消耗后,产妇已经处于极度疲倦状态。此时应该积极赞扬产妇的积极配合态度,并且能主动配合医生摆好,正确地利用腹压娩出胎儿。当然如果出现娩出异常婴儿,应该采取巧妙回避策略,使产妇心理上得到安抚从而进入良好的休息状态[3]。
4 结语
由于分娩是妇女生命中的重要事件,但由于分娩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测和不适,而且与之相伴的是焦躁、抑郁和害怕等消极情绪。但是护理心理学恰好能降低孕妇的心理应激程度,维持分娩的稳定,缩短产程和减少出血量,利于顺利分娩。所以护理心理学在妇产科护理的工作中,其意义肯定是不言而喻的了。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护理心理学在未来的妇产科工作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全香. 待产妇的健康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118-119.
现在在高职院校内学习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还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对某些事物的认知并不完全正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思维逻辑也不够明确,导致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
(二)为人处世的方法还不成熟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某些行为举止还不太成熟,在学校中还出现打架斗殴、旷课逃学等不文明现象;有的学生为了在最后的考试中能够顺利过关,常常有考试作弊的情况。此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不成熟举动。所以,就需要教师耐心教导学生,尽量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对社会、对自身情况多加了解,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心理学技巧
护理学专业心理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运用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能力,不断推进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将知识点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情况进行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制订有效的办法来提高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教学经验,还需要多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联系生活中常见情况给学生进行讲解。此外,还要保证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思考、努力学习的状态。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如果有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那么使学生投入其中,紧跟教师思路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生活中常见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例如,某男生一直觉得自己有病,总是和医生说:“医生,我肯定得了非常严重的病,但为什么就是查不出来。”据了解,此人出生在农村,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叔叔一人支撑,全家待他也十分不错,结果高考失利,只上了高专。但他一心想着继续努力学习继续考研。结果在他心怀志向努力拼搏时,却觉得身体越来越不适。但去医院检查的结果也仅仅是呼吸道感染。在这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他的身体时好时坏。通过了解他的情况,最终的诊断为他患了疑病症,而他患上此病的最直接原因仅仅是因为一次偶然的疾病,而此人的性格比较要强,对自己的要求也过分严格,认为第一名才是成功,他的情绪处于长期焦虑状态,缺乏休息,而且遇到问题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因此才能出现问题。
(二)分组对知识点进行讨论及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分组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各个小组地讨论,教师再去聆听他们心中的见解,与此同时,不仅轻松的学习到了有用的专业知识,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感情,端正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还能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潜能,提高学习热情。例如,某年轻女性周某,父亲于年轻时期突发疾病去世,母亲性格内向,月收入不高,且几乎全用在了她的学业上。结果大学毕业以后,周某想要进入某公司,但公司由于知道她的体检结果不合格并拒绝录用,周某便用随身携带的一把水果刀直接刺向了公司的工作人員。据了解,周某从小到大虽然性格一直都是比较冲动并且爱胡乱猜测他人对自己的想法,但行为举止一直属于乖乖女,也规范着自己的行为,所以十分不理解为什么有如此过激的行为。最后对她的分析结果是不仅因为周某家庭环境的影响,还与她冲动、敏感、爱猜忌、心眼小的性格有关,由于她习惯性地把错误归于他人,最后导致了无法挽回的事情发生。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对于护理学专业心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个人了解以外,还需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师学会巧妙地制订学习方法也会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锴锋,董雅洁.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2):223-224.
护理心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使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心理护理知识的学习,从而具备心理护理的能力。因此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的能力。然而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教育却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是记忆知识而很少运用知识,忽视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单纯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有效的迁移,从而难以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PBL一般是指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一些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其正式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一种让学生面对情景性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去试图找到有意义的解答的教学策略。”它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的一种课程模式,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了推荐,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将PBL教学法引进护理心理学教学符合当今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对我国当前以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很有启迪意义。下面我对PBL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性与探究性
PBL基本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首先,教师提出适宜的问题,提前交给学生。学生在课余查阅文献与国内外书籍,收集资料,从各个方面做准备。课上分组讨论,然后每组同学选取代表发言,讲述讨论结果,最后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总结。例如在讲述“病人的心理需要”这一内容前先提出以下问题:①什么是需要?②联系自身谈谈平时自己有哪些具体需要,可以将这些需要分类吗?③病人会有哪些心理需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需要?④你认为病人最主要的需要是什么并说出理由;⑤怎样满足病人的这些心理需要。为讨论方便,将学生以十人左右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分组预习,并拟定一位负责者。学生参照问题,预习教材相应章节内容,查阅参考文献,仔细思考并讨论有关问题,并鼓励在讨论中提出新的问题。
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讨论和教师指导的方式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知死记硬背的弊端。为了在下次课堂上能很好地回答出问题,学生必须积极寻求资料,整理思路,探索答案,从以往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并且能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2.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设计与驾驭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要从过去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协调者、指导者与组织者。虽然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但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其实,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法,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不变的。因为教师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活动的调节、对教育影响的控制、对教育手段的改造等都体现出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花更大的功夫。在PBL教学法中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设计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PBL中学生学习的效果,决定学生能不能从这种模式当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设置得太难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问题设置得太容易又不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这两种情况都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吃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结构,或在解题过程中为学生适当提供所需的技巧与知识。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包括期刊、书籍、杂志和网站等,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要求。同时教师要有一定课堂组织能力,在课堂讨论中及时点评,适时引导,防止课堂流于形式,以致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但并没有对这一知识形成系统的结论。因此最后的点评要注重活动本身与学习目标的关系,避免学生迷失在活动之中,而忘记本身学习的目的。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3.PBL教学法需要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PBL教学法虽然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性,弥补传统讲授教学的许多不足之处,但却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采取这一授课方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以学习的知识点需要能提出很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而且对这些问题相关的概念,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因此相关的知识很可能仍然要先依靠传统的讲授学习来打下基础。另外,PBL教学法耗时过长,而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学时非常有限,因此不可能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采取这种方法。并且这种教学法也对学生的素质和相关的配套设施提出了一定要求。学生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积极探索的精神,还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技术,同时学校要能提供公用的计算机检索系统和教学环境设备。因此,在我国现存的教育条件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将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起来。
总之,PBL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护理心理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判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和适应。
参考文献:
1资料与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和实际情况初步确立《护理心理学》教学成效评价体系后,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向5位具有丰富心理学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征求意见,对相关指标进行删改,最终形成意见较为一致的指标评价模型。指标评价模型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分别为教学目标与安排、教学质量、教学资源、教学效果。使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并依据参加《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的学生主观感受程度将评价分值分成五个层次:非常赞同(5分)、赞同(4分)、一般(3分)、不赞同(2分)、非常不赞同(1分)。整群抽取参加《护理心理学》课程的三个班级,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各指标内容的打分情况。教学目标与安排维度有3个条目,共计15分;教学质量有4个条目,共计20分;教学资源维度有3个条目,共计15分;教学效果有4个条目,共计20分。合计14个二级条目,共计70分。各维度平均得分=分维度条目得分总和/条目数,平均得分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共计发放187份调查问卷,剔除存在漏填、误填等错误的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为97.33%。
2结果
2.1最终形成的评价模型
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法对高校护理专业教师进行深入咨询,根据修改意见对初步的建立《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成效评价模型进行删改,最终形成《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成效评价模型,具体情况见表1.
2.2量表条目的李克特打分结果
“非常赞同”中占比最高的是“激发学生积极性与热情”条目;“赞同”中占比最高的是“合理使用互联网平台”;“一般”中占比最高的是“课程体系结构恰当”;“不赞同”中占比最高的是“注重过程性评价”;“非常不赞同”中占比最高的是“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学目标与安排维度中打分占比最高的是“一般”;教学质量维度中打分占比最高的是“一般”;教学资源维度中打分占比最高的是“满意”;教学效果维度中打分占比最高的是“一般”,具体情况见表2。
2.3成效评价维度得分情况
四个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学资源(3.53±0.85)分、教学效果(3.46±0.83)分、教学质量(3.36±0.87)分、教学目标与安排(3.29±0.91)分,具体情况见表3。
3讨论
3.1进一步改进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
由调查结果可知,各量表条目中非常不赞同占比最大的是实践课时和过程性评价方面,表明增加实践课时和注重过程性评价对于提高教学成效至关重要。《护理心理学》课程旨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将心理学理论、沟通技巧运用到护理实践工作中的能力,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无法了解到病人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特殊心理活动状态、规律以及特征,更无法对病人行为产生护理干预作用,因此增加实践课时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必要的。同时,做好教学过程性评价工作,以过程导向为核心,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性结果,将过去与现在的学习成效进行对比,促使学生做到总结和反思。评估方式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培训两个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系统、全面的有效评价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3.2通过教学设计宏观把握教学目标
由调查结果可知,成效评价维度得分最低的是教学目标与安排,为(3.29±0.91)分。《护理心理学》具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需要严谨的教学设计才能对教学目标进行宏观把握,因此在授课环节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与授课内容。结合医疗领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话题,增加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的专题教学。重点讲解理论难点、知识要点、操作重点,加强教学工作的连续性与系统性。(2)添加必要的师生互动环节。在理论授课过程中穿插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从学生的角度阐述相关热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提问学生的形式检验授课成效。(3)开展专题类教学。将最新护理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前沿动态进行讲解,同时注意授课的生动性,体现情景交融的教学理念。(4)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共同体。《护理心理学》教学本身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以师生平等关系设计深入合作型的学习关系,积极将教师角色转变为教学引导者,使学生成为《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主角,营造共同参与、寓教于乐、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给予更多课堂展示、分享、启发、思考的机会,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并实现教学价值。
3.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成效评价反馈机制
将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单元进行全面分析并监督教师持续改进过程,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合理问题的环节及时发现、改进,评价过程同时转变为改进过程。教学成效评价反馈机制中需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具有社会性、艺术性、人文性等特殊属性,仅使用评价工具去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及过程是片面的,应在充分肯定人文价值的基础上正确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评价过程中做到:(1)将立德树人作为评价的指导思想;(2)以教学资源投入作为保障,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3)基于全过程和全方面评估;(4)突出成效导向。
参考文献
[1]许燕,焦金梅.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护理心理学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1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