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5: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学生自读注释1,了解《左传》情况。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⑴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⑵通假字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共其乏困共,同“供”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⑶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鄙,当作“邑”
⑷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
⑸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4、翻译语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背景
背景简介:
四、研析课文
1、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秦晋围郑的原因,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明确:
2、提问: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明确:
4、烛之武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何以见得?
(板书:秦晋退兵)
5、速读课文,思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明确:
6、总结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五、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1、提问:全文四个段落,哪些段落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2、找出文章中的伏笔与照应文字,并分析表现效果。
明确:
六、小结:由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势,到秦晋退兵、危机解除,总算是有惊无险。但如果烛之武没有过人的胆识,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缜密的思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又怎么能使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动?正所谓“五论救郑国,妙语退秦师”
七、作业:背诵并翻译课文
八、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围郑秦晋退兵
五越晋难治——以退为进
论亡郑利晋——晓之以弊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78-02
《烛之武退秦师》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说辞虽仅125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极富语言艺术的魅力,是高超的、经典的外交语言艺术的典范。下面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秦伯),而使之退兵的原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这段辞约而义丰、话短而情深的游说之词,从现在、过去、未来的“三维”时空间角度对秦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忆之以史,示之以害,最终让秦晋利益联盟解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建立了自己的丰功伟绩,留下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下面将具体分析之。
现在:秦国毫不利己,专门利晋
(一)动之以情:坦言郑国危如累卵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句是大实话,但充满大智慧,是烛之武今夜游说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就当时的国际形势看,郑国非常弱小,现在又面临秦晋两大强国的联合攻击,郑国的国破家亡是不会有任何悬念的。烛之武的大智慧就在于“实话实说”所产生的效果。这样说至少可有以下效果:第一,直面惨淡的国情,让秦伯产生烛之武说话真实可信的感觉,以后的话,就可能更会让秦伯相信;第二,杀人不过头点地,灭国不过已知亡,有可能让秦伯产生对郑国的同情心理,前两点,都可以说是一种感情投资;第三,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可能让郑国获得逃生的机会,从而,完成今天的历史使命。烛之武,一上来首先打出的是一张“悲情”牌。他要用悲情的“眼泪”首先赚得秦伯的同情;有了这种同情,后面的所有的游说手段才有可能产生效果。所以,秦国参与晋国围郑是为不必!
(二)晓之以理:以利为轴心,展开解构秦晋联盟的多重攻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史记·货殖列传》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西方哲人有云:“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烛之武在动之以情后,又晓之以理,这个“理”就是“利益”;烛之武以利益为核心,多层次展开对秦晋利益集团的解构。这段话又分四个层次,及四个“理”。
第一个“理”:亡郑,无益于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态度之端正,令秦伯感动。如果亡郑对秦国有好处,我们郑国就自行了断了,哪里还用得着秦伯您老人家千里迢迢的奔波呢。第二个“理”:您的愿望的实现,没有现实基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在秦郑之间还隔着一个大国,这就是晋国。如果秦国想在这场国际干预中获得土地的利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谁让这种利益成为泡影的,正是您现在的利益共同体——晋国。第三个“理”:邻厚君薄,秦之大患。“邻之厚,君之薄也”,为人火中取栗没有好处倒也罢了,现在是对自己的国家战略会产生重大的阻碍作用。在这场国际冲突中,晋国是最大的受益者,秦郑两国都将是受害者。所不同的是,郑国被秦晋利益联盟所害,而秦国是被自己的利益联盟的另一方所害,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被朋友买了,还要替人家数钱”。对秦国来讲,这不仅是损害了国家的战略利益,而且是给国家智商蒙羞。从大的国家利益的角度看,潜在对手的力量增长,相对来说,自己的力量就在削弱。此消彼长,长远的讲,秦国在国际大格局中,吃亏就太大了。第四个“理”:舍郑,对秦国有大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前面从三个方面谈“亡郑”之害,这里谈“舍郑”之益。谈“亡郑”之害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让秦伯“舍郑”才是此次“夜缒而出。见秦伯”的目的,才是郑国的国家利益。四个理,其实就是一个理:国家利益!所以,秦国参与晋国围郑是为不该!
过去:忆往昔,峥嵘岁月“仇”
通过讲现在,讲利益,秦伯退兵的可能性已经浮现,但,还很不坚定。为了坚定秦伯退兵的决心,烛之武再出一招:忆之以史,揭开秦伯的伤疤。“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说的正是秦伯(秦穆公)本人的事:当年正是秦伯派兵护送晋惠公回的国,这是有恩于晋国。晋惠公当时答应要用“焦、瑕”两座城池作为对秦国有恩于晋国的回报。然而,结果是:晋惠公一踏上自己的国土,就命令晋国人在过境上修筑防御工事,以防秦国人入侵。所以秦国参与晋国围郑是为不值!
烛之武搬出这段秦晋之间的这段不痛快历史,是要揭开当年秦穆公被晋国所欺骗的伤疤,唤醒秦穆公的痛苦回忆,增加秦穆公对晋国的不信任感。触摸历史,自己被晋国国君所欺骗;看看现在,自己又即将被晋文公所骗(如果与晋国一起攻打晋国的话):新欺旧骗、新仇旧恨缠绕在一起,历史与现实的伤痛交织在一起,秦晋的利益联盟必将会土崩瓦解!
1.《荆轲刺秦王》:〔竖子〕对人的蔑称。(P19注释17)
2.《鸿门宴》:〔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P25注释7)
两处注释虽然都有道理可言,但毕竟前后不一致,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竖子”的义项之一为:小子。对人的蔑称。不妨依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注解,只须在“竖子”首次出现之处加以注释即可,以凸显注释的有效性。
二、 本末倒置型注释
1.《鸿门宴》:〔为(wèi)〕介词,替、给。(P22注释8)
2.《鸿门宴》:〔谢〕道歉。(P23注释19)
3.《鸿门宴》:〔意〕料想。(P23注释24)
这些被注释的文字其实在其前一课《荆轲刺秦王》中均已经出现过:嘉为先言于秦王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遗憾的是,这些字在《荆轲刺秦王》中全部没有注释。同样含义的相同的文言词汇却只在其第二次出现之处被注释,这种本末倒置型的注释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还有碍于教师教学,大大降低了注释的有效性。
三、 蜻蜓点水型注释
1.《荆轲刺秦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如果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P18注释8)
2.《荆轲刺秦王》:〔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匣子。
3.《鸿门宴》:〔因〕趁着。
在例1注释中,我们根据全句的翻译,可以确定教材将“行而无信”中的“而”解释为转折连词“却”,相当于“但是”。这样的注释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总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没有深入到句子或文本的内部。我们知道,转折连词的应用应是在一个既定事实的基础上,对上句所陈述的事实的转折。从文中可以看出,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还没有形成一个既定的事实,仅仅是行刺之前的一种假设而已。据此,笔者从注释的有效性角度认为:此句中的“而”应解释成“如果”可能更好一点。其实“而”表示假设的含义早已在初中课本中出现过。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例2注释中,教材简单地将“函”注释为“匣子”,其实这只是其字面意义。从全句的完整注释中可见,“函”应注释为“用匣子”更为妥当。笔者认为此处的注释不妨参照《烛之武退秦师》中“鄙”的注释方式,将“函”注释为:函,匣子。这里用作状语。
在例3注释中,“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义项之一为: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前者为动宾结构,后者是动词。而教材中却对后文“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中的“因”作了注释,对前文“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荆轲刺秦王》)中的“因”未作注释,不仅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而且笔者认为,根据原文语境,最好将其注释为“趁机”这种动宾结构形式,或许比教材中将其注释成“趁着”更便于翻译一些。
四、 重复累赘型注释
1.《鸿门宴》:〔要(yāo)〕通“邀”,邀请。(P23注释10)
2.《烛之武退秦师》:〔许〕答应。(P16注释16)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郁达夫,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获得对文本的初步印象。或课堂导入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2.质疑置疑
问题①: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有哪些疑问?郁达夫笔下的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整体理解,找出文眼)
问题②:作者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中写出了哪些独特感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交流明确全文思路:恋秋(1-2)――写秋(3-12)――议秋(13-14)。“清、静、悲凉”之情愫贯穿于全文之秋景中)
问题③:老师将第3段进行删改,同学们任选一处品析改动前后的特别之处。(用改动分析法品读第3段)
(投影)在北平即使你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中,你也能看到蓝色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上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如果你观察仔细,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着的秋草,使作陪衬。(引导学生将删改过的片段与原文进行比读。教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量词、色彩词、细节描写和一些特别的意象等去鉴赏散文)
3.探究释疑
问题①:故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美景,明艳绚烂有香山红叶,壮丽繁闹有故宫、颐和园等,作者为何避而不写?(知人论世,明确手法:情景交融,“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问题②:运用“情景交融”法品读文章其他写景的段落。(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4.运用迁移
投影2014年高考四川卷第18题:“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仆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学生思考,交流)
二、诗歌阅读教学(以《涉江采芙蓉》为例)
1.初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诗,说一说你对其形象、情感等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一致认为诗歌表现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对抒情主人公却有不同的认识,暂以游子为准来理解这首诗的语言、形象、技巧和思想情感)
2.品味
①了解“变序”,体会诗情。
问题:开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怎么理解?
②赏析诗歌中的设问、寓情于景等艺术技巧。
问题:“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运用了什么句式?
3.深味
问题①:有人说本诗是“游子思归乡”,也有人说是“思妇盼归人”,你认为呢?(学生思考交流,师总结)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对“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的理解。若认为是实写,主人公便自然是游子;若认为它是虚写,便是家中的女子想象远方亲人思家的情景。
问题②:后一种写法在古诗中也很常见,能举例吗?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4.实践运用
下面这首词有人说是“游子思归乡”,也有人说是“思妇盼归人”。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诗歌阅读教学应运用“1+x”的教学方法
“1”是“精读”一首,引导学生通过初味――品味――深味,习得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获得一定的鉴赏能力。“x”指的是引导学生阅读与“精读”与诗歌相近、相关、相似或相对的其他x首诗歌,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依法自学”,从而强化学习效果,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1.自学质疑
布置预习,阅读课文,画出疑难字词句,了解《左传》。
2.互学解疑
①师生合作吟诵感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问题:通过诵读,同学概括故事内容。
②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组内学生互相提问,梳理重点字词和句子。
③品读“劝说艺术”。问题: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打动秦伯的?请同学们思考,小组交流展示。
④品读“烛之武形象”。问题:秦晋围郑,烛之武为什么去见秦伯,却没有去见晋侯呢?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
3.助学释疑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合作、交流,教师梳理、点评,必要时作适当引导。对学生有疑难的地方教师要重点讲解,强化理解。
4.练习扣疑
投影有关重点字词句义的练习题,进行反馈训练,巩固当堂所学。
5.作业留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