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大专辅导员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5: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五年制大专辅导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

篇1

五年制大专是高职院校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论在管理方面还是教学方面,都存在一些难题。根据带过五年制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我针对五年制大专学生的特点,简单谈谈在工作中的尝试。

1.从思想上认识班集体的重要性

一些学生强调自我价值,追求自我实现。他们对班集体的事从不关心,对于机体的感情也是局限于我不会损害自己的集体,而不想主动为集体做点什么,这时仅说些集体多重要的道理是无济于事的。辅导员必须从实际出发,找一些实例,让他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我接班不久,那天早上刚好开会,有一名女同学早自习突然晕倒了,从凳子上滑了下去,这时班里几名学生赶紧把她抬到医务室去,原来是这名学生由于早上不吃早餐发生低血糖了,经过输液好起来了。以这件事为例,我就讲集体的力量,人生处处离不开集体,上学时是班集体,工作了单位是集体,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通过类似的一些工作,学生慢慢意识到了集体的重要性。

2.建章立制、强化行为规范

良好的习惯是做事、做人的基础,培养良好的习惯难,纠正不良的习惯更难,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校规校级,充分查找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比如迟到、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不起床、不上操等,针对五年制学生的这些问题,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在抓学生的过程中,辅导员每天都要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检查上课出勤情况,并且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每周召开班干部会议,对当周的工作进行总结等。

3.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发现和培养学生骨干

学生骨干是在集体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当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才干时,才会被拥戴。比如,召开主题班会,学校集体活动参加时的组织过程,聚会的安排等,使骨干有机会显示组织协调能力,得到全班的认可,而对不称职的干部及时调整。另外,听取班里班委和学生、代课老师的意见,找学生干部谈心,不断在思想上、工作方法上对干部进行指导,充分肯定其工作,给予支持信任,努力提高班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4.拓宽沟通途径,建设和谐班集体

4.1网络给辅导员管理班级工作创造了一个新的沟通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对班主任工作有很大帮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腾讯QQ功能不断完善,利用QQ交谈是网络时代学生较为普遍的沟通方式之一。创建并利用QQ这一互动的交往平台,拓展QQ各项功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促进其品德健康发展,是网络时代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4.2随着微信的产生,可以建立微信群,比QQ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在微信中写状态心情,用文字感化学生,打破了以往的课堂上说教,避免了学生的叛逆心理,易于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5.在生活上关心学生

五年制大专学生年纪相对偏小,在上小学、中学期间都没有远离,现在开始在学校住校,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老师应及时给予关心。由于我班男生比较多,男生在生活细节上是比较粗心的,更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予帮助。周内每年晚自习后,我都会去宿舍查宿了解情况,督促学生宿舍应经常开窗通风,勤打扫卫生,垃圾及时清理;天冷时多添衣,晴天时多晒被褥等,尤其在查宿过程中,发现学生生病了,要及时关照并就医;心情失落了,要进行开导;不在宿舍的要及时了解原因等。通过生活中小事的关心,老师就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

6.在学习上引导学生

五年制大专学生基础差,入学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辅导员而言,从思想上要有准备,正确看待学生存在问题的必然性,耐心、细心、诚心、真心地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例如,晚自习跟班上自习,从代课老师那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7.搞好教室环境卫生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场所,反映了集体的形象,要抓好教室环境卫生问题。教室环境整洁,窗明几净,不仅反映班级的精神面貌好,而且一走进教室就觉得舒适,精神振奋,这样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但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少参加家庭劳动,缺乏劳动观念,参加集体劳动时敷衍了事。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树立劳动光荣、人人参与的观念,另一方面制定卫生考核评比细则,同时在大扫除时,我和学生一起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打成一片,顺便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

在不断尝试改进教育方法后,五年制大专学生的综合水平有所提升,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但教育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课程,辅导员必须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以身作则,遇事果断严厉,不断改进、不断学习,这样学生的工作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

篇2

一.五年制大专学生现状分析

1.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容易受外界影响

学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4~18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制力和自控力远远都不及成年人,但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却又缺乏主见和是非观念,特别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如果调节得不好,极有可能会出现极端的思想和行为。

2.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缺乏动力

五年制大专教育虽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却是初中起点的专科,并且学生普遍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普遍都存在着厌学情绪,大多数的学生是在家长的逼迫下才走进校园的。在这种消极的情绪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往往出现彷徨、失望、自卑的心理,容易使学生寄托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中。

3.学生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

尽管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要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自我表现意识强、积极活跃、多才多艺、思想单纯等。他们当中有不少学生十分渴望能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学有所长,增长才干,从而得到家长、老师、社会的认可,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就这点而言,只要教育管理方法得当,五年制大专生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能。

二.五年制大专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本教育思想缺失,管理缺乏服务意识

人本教育思想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反观我们现在的管理,管理者处于主置,而学生则处于被管理、被塑造的位置,习惯于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却忽视了其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职责,所以管理工作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而缺乏“人情味”。

2.心理健康教育不够,德育方式滞后

目前德育工作目标空洞缺乏说服力,脱离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和兴趣,远离了生活根基,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教育形式单一,主要采用说教、讲解等模式,缺乏让学生讨论、体验、观察、访问、参观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辅导员大包大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五年制大专生普遍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处理问题缺乏主见,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因此,目前对于学生管理通常处于一种辅导员大包大揽的状态,辅导员时刻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种管理方式漏洞少,管理效果好。但同时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从而忽略对于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

三.改善五年制大专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意识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管理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此,管理工作者首先要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位学生,应设身处地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及发展、就业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2.注重思想教育,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结合学校实际,依据党的政策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建立具有各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这些目标和内容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相符合,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加强学生干部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学生干部是高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核心力量。必须大力发挥学生会、班干部、团委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其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也使工作更加符合学生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同时,学生干部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会明显增强。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教育管理渠道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参加活动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学生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良好学风与校风、提高凝聚力、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加强各兴趣小组、社团的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

篇3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幼儿师资,至今已有11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四川幼专积累了一定的培养初中起点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的经验。

五年制学前教育的最基本特点是:起点低——招收初中毕业生,要求高——培养专科层次人才,学制长——五年一贯学制,定向强——专业定向为高素质幼儿师资,就业好——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五年制的毕业生。与专科及以下幼师培养模式相比,它优于三年制中专学前教育,也优于三年制高专学前教育,并且从幼儿教师的高技能特点来说,它也是五年制高职中的一种优势专业。五年制学前教育是现阶段培养高素质幼师的一种优化模式。

一、五年制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点

(一)学生自身问题

由于高校的增加和生源的扩招,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进入各类高校学习,这就使大多数初中生在升学时选择了高中,一部分初中生选择了就读类似于我们这类学校。我校招收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也有入门分数线,但总体水平较低。

从上述的省控线分数可以看出,招收的初中毕业生的入门分数线较低,除此之外,这些学生的其他一些素质也比较差,甚至有的学生还是一些教师眼中的差生。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还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幼儿师资,这是目前所有和我校一样类似的学校需要解决的难题。

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学习、生活无目标

很多学生读五年制不过是为了混个大专文凭,并没有想在这里真正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他们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很少考虑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表现为整日没精打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采取敷衍马虎的态度,厌学情绪突出。在教学常规检查中发现,每天的上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的迟到现象严重,每节课上都有学生玩手机、听音乐的。对清洁扫除、文体活动等也不认真对待,总是得过且过。

2.自卑情绪突出

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绪,即使是成功人士也不例外。这种自卑心理五年制中专段学生中尤为突出。这些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学业上的不如意,不仅他们自觉在校园生活中比三年制大专生低人一等,也使得老师和家长的鼓励、表扬、赞美很少落到他们头上。长期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自卑心理就越发严重。

3.叛逆

部分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和老师、家长对立的惯性思维,不接受师长的教诲,总是和老师、家长对着干,不让做的偏要做。迟到、早退、缺席、上网、不假外出等屡屡发生,受到师长的批评时就顶嘴、漫骂,难于沟通。

4.容易冲动,情绪控制能力差

因五年制中专段学生年龄在15-18之间,还处于心智不成熟阶段。对许多事情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发生冲突,经常与人抬杠、打架等,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在11级新生中就有这样的案例:一女生和同寝室一同学发生冲突,端水将对方的床铺浇湿;还有一女生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将全寝室同学(包括自己)的被套里都洒上洗衣粉,以此泄愤。

5.学习压力感

虽然我校不象高中那样涉及升学,但这些五年制学生也有学业压力。主要原因是由于她们的学习基础本来就薄弱,再加上有些艺术类学科以前从未接触过,还有就是来自于同学间的竞争和教师的严格要求,学习上的压力感始终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提到学习就头疼,想方设法逃避学习,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不能发挥平时的水平。就上学期统计发现,有500余人次参加本学期开学的补考。

6.人际关系不良

五年制中专段学生因年龄偏小,认知能力差,缺乏人际沟通的方法,加之个性比较自我,与同学的交往就如孩时过家家,说好就好得不得了,说不好马上细数对方的不是之处,又重新去组织帮派。还有的学生个性太强,自傲、狂妄,在同学中总显得格格不入,形单影只。

7.行为习惯差

在管理中发现,五年制中专段学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的现状。她们很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但寝室内务和教室清洁糟糕,喜欢随吃随扔。见到老师不能主动问好,喜欢讲粗话,情商发展较差。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能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差而时常有迟到、早退、缺席、不假外出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二)学校管理体制问题

1.招生门槛低是造成五年制中专段学生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广泛重视,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明显争多,招收该专业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多,这也就发生各个学校抢生源,造成生源质量下降。就我校而言2010年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有200名招生指标,2011年增加了一倍。从学生质量来看,虽然省教厅划定了录取分数线,但总体水平都比较低,多数学生的分数线刚好是省控线的起点,而成绩好的学生都去读高中了,这也就使得学生出现了上述多元化的表现。

2.高等院校中办五年制大专增加了管理难度

由于我校的招生主体是三年制大专,学校现有学生人数是以她们为主。因此学校也把培养重点放在了三年制大专学生身上,而五年制学生也就退居二线。这些五年制学生是一群特殊类别的群体,和三年制大专学生生活在一起,她们原有的自卑心加深。加之学校对这两种学制学生的区别管理(比如,出校门时大专生可以凭学生证自由出入,而中专段学生必须持有效假条)使得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通过对以上中专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从源头抓起,也就是从学生思想抓起,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对学生的管理,才能改善和提高中专段学生的目前状况,从而提高五年制学生的教学质量。

二、五年制学生管理策略

(一)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思想

建立服务育人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及时、周到、高效、热情的服务和善于理解、接纳、尊重学生才是管理的本质。学校所有成员都应承担起育人的责任,摒弃对学生放任不管、爱理不理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为他们搭建一个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舞台。

(二)加强和规范管理者的职责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系部德育工作职责,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在培养学生问题上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学校整体育人,全员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职责,要认真加强管理,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和保卫部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管理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是学校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挑选思想品德好、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工作、懂得和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奉献精神、身体较好的老师担任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工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作用

在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育人作用。为此,我们结合本部门学生的特点,利用每月一次的全体教师例会,强调教师要坚持对学生严格管理的一致性,坚持每节课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求尺度的一致性,使得我部学生的出勤率有了明显提高。

(四)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团队的作用

系部的团总支学生会是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同时这个群体还给其他同学树立了“优秀学生”的榜样。因此,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打造一个有活力、工作主动积极、工作有创新的学生管理团队,就必须严把选拔任用关,对学生干部实行试用制,凡有违纪、学业成绩差、工作不认真者一律开除。对工作主动积极、各项成绩优异的学生加大表扬力度,为她们的工作创设宽松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五)着重解决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于厌学问题、帮派问题、打架群殴问题、泡网吧问题、早恋问题、行为习惯差等要进行有效的综合性的治理。做五年制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有耐心、责任心,不能怕麻烦和困难,更不能有畏难情绪,必须有如“婆婆的嘴、爸爸的严和妈妈的爱”的这种管理方式,要常抓不懈。

比如,针对学生厌学问题可以对授课方式和教材进行调整,加强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差、文化素质低的问题,我部从本学期开始,充分利用周日晚集中时间,给学生选择观看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并组织学生讨论、写感想,让学生从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上受到启发与触动。

总之,在学生管理中应将“以人为本”的“人”放在首位,采取积极可行的激励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作为的专业人才和建设者。

注:该论文是“绵阳幼儿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幼专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洪易.浅谈中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素质教育,2009.10

[2]齐小青.浅谈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几点认识[J].科教文汇,2011.09

篇4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100

近年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医学类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大提高。五年制大专医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学习课程更重,学习时间更长,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平衡(其中有专业方向的差异存在),专科生供大于求,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内外交困之下,五年制大专医学生面临更多压力,并由此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本文通过调查,旨在较为详细地了解该类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试图为拥有五年制大专医学生的院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便更好地引导该类大学生正确解决面临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1 压力调查

1.1 调查目的 了解五年制大专医学生普遍面临的心理压力、应对压力的策略、寻求帮助的行为模式等,为拥有该类大学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解决面临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调查内容有专科生面临的主要压力,对压力的了解及态度,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等。调查工具采用自编压力调查表。该调查表包括五个因子,即主要面临的压力、对压力的了解及态度、产生压力的原因、应对压力的策略、寻求帮助的模式。每个因子设计4~6个问题,共30个问题。问题回答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

2 结果

2.1 对学生在心理上造成较大压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个人前途/就业(80.7%),学业问题(78.3%),人际关系问题(53.8%),恋爱问题(39.8%),经济问题(34.2%)。

2.2 “个人前途/就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上升,且个人前途/就业已成为学生心理产生压力最大的因素。说明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分配体制的改革远未适应。冷门专业的学生,担心毕业能否找到工作。分配形势较好专业的学生,又会为选择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而苦恼。不少大学生之所以报考专升本,往往就是因为面临择业的苦恼,为了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或者暂时回避职业的选择,不得已而为之。同时,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调整时期,转变就业观念,就业难等问题也同样对在校大学生产生压力。

2.3 学业问题仍然是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与中学相比,学习环境与方法差别大,学习压力和竞争加重。而大学生大多具有自信、好强的心理特点,同时由于肩负父母过高的期望,一些同学担心被同学超过,精神压力大,长期睡眠不足,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各种紧张症状随之产生。调查可见,“学业问题”所形成心理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降低,这说明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大学学习适应性增强,压力逐渐减小。

2.4 大学人际关系的困惑、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个人爱好等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同时在交往知识和技能上又存在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由此产生压力。

3 护理引导

3.1 多部门配合,做好思想工作 入学初期(第一年)组织开展适应新环境的心理卫生讲座,要求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年级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主动关心新生的学习生活,及时为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入学中期(二年级上学期至三年级)树立正确人生观、理想、学习动机教育,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以饱满的精神情绪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投身未来的工作。

3.2 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校医务处一方面开展心理咨询门诊,为大学生解决不良的心理冲突、感情危机等问题;另一方面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开办心理卫生教育辅导班,由班主任、辅导员对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把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控制在萌芽状态[1]。

3.3 发挥医生心理治疗主动性 医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精湛的医术,而且要加强心理学学习,对心理障碍会分析疏导,将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降到最低,使精神疾病得以恢复,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

3.4 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 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卫生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检查每个人在大学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健康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大学生极易出现心理紧张、吸烟、意外伤害,在恋爱、环境污染、不良卫生习惯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很多是“自我制造”的危险因素。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同学们如何遏制其危害,避免这些危害引起心理失衡而带来恶果。

篇5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生采取中专式管理思想

五年制高职生人数在高职院校中占据着不小的比重,从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发展历程来看,很多学校是中专学校发展过来,对高职教育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并不能马上到位,高职教学经验也正在积累当中,“旧瓶装新酒”的事情很难完全避免。中专式的管理思想,划早操、早晚自习查人,硬逼的学生上自习,弄得学生疲劳倦怠,走几个教室看看谁上自习是在学习?大部分是在聊天,看小说,漫画等。没课(不是放学时间)也得在教室上自习,到最后,想学的也学不进去了。天天在学习、正常上课?也没了精气神。

2.学生自我约束力差

由于五年制高职生年龄小,都是14-16周岁的初中毕业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普遍没受过苦,也没受过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对美丑、善恶、是非也往往分辨不清,道德标准混乱,难以自觉地按一定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约束自己。

3.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通过众多媒体不难看出,现实中很多蓝领比白领的收入要高出许多,学历不高甚至没有文凭的人照样赚大钱当老板,有知识的人反而挣不了多少钱。因此产生有无知识无所谓,只要能认识些字就行。不乏有学生认为“在初中没有学好,现在努力也无济于事,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或是学习和今后发展难以结合起来,缺乏上进动力。没形成应努力学习的积极思想。

4.纪律松散,法纪意识不清

不少五年制学生无组织无纪律,迟到、早退、旷课家常便饭,不以为然。课堂上或集体活动时大声说话,随意走动,影响老师讲课,影响集体活动,上课睡觉、东张西望、玩手机等,一下课一放学精神就来了,晚上不按时休息,大侃奇侃,自己不按时休息也影响其他同学休息,早上不能按时起床;少数学生法纪意识不清,在自己某些行为上其实已经违法,但自己浑然不知。

5.自卑感强,上进意识差

五年制学生总认为自己没上过高中,总比三年制学生差点什么,感觉人家举止言谈都高过自己,不可攀比与之交流,有总感觉有老师或同学对自己有歧视,自认为永远是落后生,因而不思进取,甘愿落后,得过且过,毕业后能拿到毕业证算完事。没有上进心,学习上怕困难,不愿意动脑筋,平时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一到考试就作弊。特别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有的就打退堂鼓,甚至放弃学习。在高等数学、英语课程中比较多见。

二、加强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的主要途径及对策

其实自习时间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看书于路边的石椅都是可以自由学习的地方,非上课时间应是自由自主学习空间,而非硬性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

1.可成立五年大专部

我认为,应将现在的“基础课部”改名为“五年大专部”,沿用以前在招收五年制大专生时录取通知书上就明确其就读专业,而不是来校后读两年的高中基础课后自行选择专业,然后将五年制班级拆分至三年制班级中去学习专业课。通过辅导员老师及学生自身两年的班集体学习生活已经形成很多行为习惯,由来自全国各地生活、学习等不习惯磨合到习惯,由不能融入到融入,由难适应到适应的正常化,花费了时间精力,可持续的正常生活学习习惯突然被打破,走入新的集体,又开始磨合,又花费学生的时间精力等。五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对于年龄小、纪律松散、自我约束力差等特点,适应新集体至少一个学期,再加之五年制高职生自身缺点也会对刚来校的三年制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五年制还是三年制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中众多大人宠爱,生活自律能力、自我管制意识不强,很容易出现新的管理问题。

2.加强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我国宋代陆游就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五年制高职生书本学习成绩一般,但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这一特点不是会因成绩不好而改变的,都难以静下心来看书,而在动手操作课上却很积极踊跃,老师可在实训中心现教现学,将书中重点、难点、要点等简明、扼要等方式传授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一旁提醒指点这样的学校效果绝对好于上多半学期理论课后安排几个星期的实训课的效果。目前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很多,硬件设施齐全,紧贴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最终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强和专业人才市场欢迎双赢的效果。

3.以班主任老师的热诚打动每个高职生

面对这一特殊群体,要在学生入学时就引导其了解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管理教育中尊重学生,完善自我,树立老师良好形象,坚持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学生,温暖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要让他们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自己在社会的位置,认识到不良行为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不良后果,使他们树立上进的信心,努力从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换位思考,老师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站的角度高度不同,得到的情况、所见的问题就更真实,做出的管理措施才施治有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基础和素质不是很高,在管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不能着急,多谈心,彼此情感平等交流。在和谐的氛围下和学生做思想方面的深层次的沟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主动进步,解决思想问题。

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对五年制高职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五年制高职新生在大学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五年制高职又称五年制一贯制或五年制大专,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的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办学模式一般为前三年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后两年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将初中起点的学生培养成为高职大学生的“3+2”人才培养模式,兼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特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根据新的教育和就业形势所采取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既丰富了办学模式,又解决了部分升不了高中却想圆大学梦的学生的实际问题。但由于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及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等,出现了高职新生入学不适应的现象。因而有必要对该群体的入学适应状况进行研究,入学适应的好坏,既影响其当前的身心发展,又会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辅导员或其他相关人员更有针对性的为高职新生早日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参考。

1.五年制高职新生适应大学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通过学习来实现和体验。与中学相比,高职院校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明显不同。高职院校强调的是专业的技能教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等方面,而中学教学更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教师指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并监督执行。五年制高职学生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过度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新奇而又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在初中阶段,还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习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更不可能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学习习惯缺乏必要的反思,不懂得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因此,五年制高职新生对大学学习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无形之中,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出现焦虑现象,闻“学”色变。

1.2 自我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部分学生自卑心理比较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普通高校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高职院校,等于是高等教育考试的落榜生,是没出息的一种表现。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学生的潜意识中有自卑和压抑的情绪,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较大,容易导致他们对自身角色的不客观定位。

1.3 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性格还未定型,人格发展不完善。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随意支配别人,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的感受却很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因此难以融入集体,使得自己常常处于孤立的状态,没有社交经验和技巧而不擅于与人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心理自卑,不敢参与社会活动,每天只往返于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而无所适从。

1.4 成长发展方面出现的问题

不少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入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因而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慢;有的学生因为对自己所在的高职院校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而产生失望、厌学等情绪,有的因为对专业选择摇摆不定而产生放弃目前学习的想法。总体而言,他们普遍缺乏长远的目标和理想,过于担忧眼前的现状。

以上四个方面是五年制高职新生入学以后在学习、心理、生活上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按照认知对象的划分,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适应自我和适应社会两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对自我概念认识的偏差和对自我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2.社会学角度的分析

2.1 社会角色失调

社会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发生了矛盾、遇到了障碍甚至遭到失败,使得社会角色的扮演无法继续进行或扮演者中途“退场”。

社会、家庭对大学生行为的社会期望很高,希望他们能在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觉、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我教育以及目标上自我选择等。而五年制高职生,是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没能进入高中而直接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的特殊群体,他们基本上出生在80年代中后期,独生子女比例很高,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加上其人格发展还不健全,情绪自控能力弱等,因此,在进入大学后,感到对大学生这个角色的扮演有一定的距离,认为他们在承担社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角色期望时存在一定的差别而发生角色冲突,最终使得五年制高职生认为自己未能完成自己的责任,会让周围的人失望或者轻视,因而内心十分焦虑。

2.2 社会化进程中遇到障碍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它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按其发展阶段划分,五年制高职生属于早期社会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正在建立自我概念,暂时处于一个彷徨不稳定的状态,而大学的校园文化以及大学校园内的高职大学生这一参照群体导致他们产生了更多的社会适应问题。大学和整个社会对学生在社会交往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独立的判断和接受能力。对五年制高职新生而言,这一点明显反映在人际交往能力欠佳上。从个人的角色定位来看,很多高职新生一直以为成绩不理想而有自卑心理,认为学习成绩不太好,在其他方面也不行。无法给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当他们独立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时,往往觉得不知所措,在社会化进程中无法成为社会合格成员。

3.对策和建议

3.1 学校方面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五年制高职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形成科学的自我定位,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主要做法如下:定期对五年制高职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开展专题讲座——“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情绪”等,或在系内开设与心理卫生课程相关的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或将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辅导相结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找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适应性途径,引导学生积极调解心理不适,增进心理健康。

3.2 家庭及社会方面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对于五年制高职生适应入学后的生活尤为重要。有了家人及社会的支持,可以使五年制高职生在大学校园这个有压力的环境中,预防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正确地处理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家人应对五年制高职生嘘寒问暖,在心理上、精神上多鼓励、安慰、多给予他们爱与关怀,帮助他们度过关键的人格形成时期。社会成员如亲戚、朋友、邻居或专业机构等应转变传统观念,客观地认识五年制高职这一特殊办学模式,了解五年制高职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只要在良好的教育背景之下,五年制高职新生也能健康成长、成才和成功。年龄偏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优势,有利于人格的塑造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总之,通过学校和家庭、社会网络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使五年制高职新生能尽快克服困难、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更好地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积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时蓉华,张春兴主编.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新生 社会 问题 对策建议

五年制高职又称五年制一贯制或五年制大专,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的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办学模式一般为前三年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后两年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将初中起点的学生培养成为高职大学生的“3+2”人才培养模式,兼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特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根据新的教育和就业形势所采取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既丰富了办学模式,又解决了部分升不了高中却想圆大学梦的学生的实际问题。但由于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及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等,出现了高职新生入学不适应的现象。因而有必要对该群体的入学适应状况进行研究,入学适应的好坏,既影响其当前的身心发展,又会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辅导员或其他相关人员更有针对性的为高职新生早日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参考。

1.五年制高职新生适应大学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通过学习来实现和体验。与中学相比,高职院校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明显不同。高职院校强调的是专业的技能教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等方面,而中学教学更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教师指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并监督执行。五年制高职学生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过度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新奇而又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在初中阶段,还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习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更不可能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学习习惯缺乏必要的反思,不懂得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因此,五年制高职新生对大学学习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无形之中,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出现焦虑现象,闻“学”色变。

1.2 自我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部分学生自卑心理比较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普通高校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高职院校,等于是高等教育考试的落榜生,是没出息的一种表现。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学生的潜意识中有自卑和压抑的情绪,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较大,容易导致他们对自身角色的不客观定位。

1.3 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性格还未定型,人格发展不完善。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随意支配别人,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的感受却很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因此难以融入集体,使得自己常常处于孤立的状态,没有社交经验和技巧而不擅于与人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心理自卑,不敢参与社会活动,每天只往返于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而无所适从。

1.4 成长发展方面出现的问题

不少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入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因而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慢;有的学生因为对自己所在的高职院校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而产生失望、厌学等情绪,有的因为对专业选择摇摆不定而产生放弃目前学习的想法。总体而言,他们普遍缺乏长远的目标和理想,过于担忧眼前的现状。

以上四个方面是五年制高职新生入学以后在学习、心理、生活上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按照认知对象的划分,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适应自我和适应社会两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对自我概念认识的偏差和对自我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2.社会学角度的分析

2.1 社会角色失调

社会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发生了矛盾、遇到了障碍甚至遭到失败,使得社会角色的扮演无法继续进行或扮演者中途“退场”。

社会、家庭对大学生行为的社会期望很高,希望他们能在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觉、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我教育以及目标上自我选择等。而五年制高职生,是经过

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没能进入高中而直接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的特殊群体,他们基本上出生在80年代中后期,独生子女比例很高,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加上其人格发展还不健全,情绪自控能力弱等,因此,在进入大学后,感到对大学生这个角色的扮演有一定的距离,认为他们在承担社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角色期望时存在一定的差别而发生角色冲突,最终使得五年制高职生认为自己未能完成自己的责任,会让周围的人失望或者轻视,因而内心十分焦虑。

2.2 社会化进程中遇到障碍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它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按其发展阶段划分,五年制高职生属于早期社会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正在建立自我概念,暂时处于一个彷徨不稳定的状态,而大学的校园文化以及大学校园内的高职大学生这一参照群体导致他们产生了更多的社会适应问题。大学和整个社会对学生在社会交往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独立的判断和接受能力。对五年制高职新生而言,这一点明显反映在人际交往能力欠佳上。从个人的角色定位来看,很多高职新生一直以为成绩不理想而有自卑心理,认为学习成绩不太好,在其他方面也不行。无法给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当他们独立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时,往往觉得不知所措,在社会化进程中无法成为社会合格成员。

3.对策和建议

3.1 学校方面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五年制高职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形成科学的自我定位,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主要做法如下:定期对五年制高职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开展专题讲座——“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情绪”等,或在系内开设与心理卫生课程相关的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或将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辅导相结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找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适应性途径,引导学生积极调解心理不适,增进心理健康。

3.2 家庭及社会方面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对于五年制高职生适应入学后的生活尤为重要。有了家人及社会的支持,可以使五年制高职生在大学校园这个有压力的环境中,预防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正确地处理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家人应对五年制高职生嘘寒问暖,在心理上、精神上多鼓励、安慰、多给予他们爱与关怀,帮助他们度过关键的人格形成时期。社会成员如亲戚、朋友、邻居或专业机构等应转变传统观念,客观地认识五年制高职这一特殊办学模式,了解五年制高职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只要在良好的教育背景之下,五年制高职新生也能健康成长、成才和成功。年龄偏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优势,有利于人格的塑造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总之,通过学校和家庭、社会网络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使五年制高职新生能尽快克服困难、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更好地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积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时蓉华,张春兴主编.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后进生;跟踪教育;教育体系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以举办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大专层次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大专层次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发展迅猛,但它在教育管理模式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五年制高职学生历经中考失败的打击进入职业院校,而且其年龄大多数在16-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恰好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动荡、不确定性大是后进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任何一名后进生都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笔者认为,创造性地探索后进生“跟踪教育”管理新模式尤为迫切。

1五年制高职院校后进生的界定、现状

所谓后进生,有“后来进步”之意,是指素质能力在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便相对落后的学生,是某个学生群体而言的相对概念。根据五年制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及教育对象,后进生一般被界定为:行为后进生(受处分学生)、学业后进生(学业警告学生、留级学生)、心理后进生(心理健康档案中心理亚他们是中考的“落榜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仅有雄心和抱负,希望被认可、好奇心强,却显得懒惰;他们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家庭、社会和各方面影响,形成了偏激、自卑、孤僻、叛逆、放纵等心理问题。这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后进生的真实写照。

2五年制高职院校后进生的成因剖析

2.1家庭原因

后进生的成因有多方面,但在后进生特殊群体中家庭原因占较大比重。我院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常“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大多数家长从事建筑行业,长时间与孩子分离;单亲家庭在我院学生中比重占相当大,离婚后父母亲之间对孩子的教育相互推脱;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孩子教育的缺失。

2.2社会、学校原因

目前,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缺乏辨别是非能力,无法抵挡社会诱惑力,社会上的不良之风会成为学生变差的“催化剂”。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年轻教育者比重越来越大,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对后进生放松管理,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滞后。

3五年制高职院校后进生“跟踪教育”模式的体系构建

3.1跟踪教育的内涵

“跟踪教育”是将组织行为学中“跟进”的方式融入到后进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对后进生采取的即时教育的一种全新型、过程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其坚持以学生个体为本,注重因人施教,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其精神核心则是及时跟进、主动跟进和有效跟进。

3.2跟踪教育:三级责任纵向教育体系

家庭、学校、社会在后进生“跟踪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跟踪教育纵向教育体系要求教师、家长、社会重新认识后进生、正确定位后进生,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三级教育主体,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后进生教育中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在跟踪教育落实过程中,土木工程系从纵向探索出一套全方位、全过程的三级责任纵向教育体系。后进生“跟踪教育”三级责任纵向教育体系中,其核心的教育载体则是后进生跟踪教育档案。土木工程系自2008年就开始实施处分追踪教育档案,后相继推出了学业追踪教育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家校跟踪联系制度。2013年开始实行后进生“成长记录袋”,该系将原有的学业、处分追踪教育记录本升级为“成长记录袋”,一个后进生从记录袋的建立到转化成功记录着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如各阶段的学习成绩、各阶段的思想汇报、参与活动的记录、获奖情况、教师辅导记录、家校联系记录等质性资料。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动态化教育载体。

3.3跟踪教育:四层模块横向教育体系

后进生“跟踪教育”四层模块横向教育体系,主要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引导,分为四层模块:心灵哺育模块、法德同行模块、情商拓展模块、学业评价模块。

3.3.1心灵哺育模块

心灵更是一个情感场,它通过各方面的情感表现出来,心灵不是捉摸不透的。笔者所理解的心灵则是学生的情感培育和心理培育,此模块是四层模块中的核心模块,是做好跟踪教育工作的基础。跟踪教育坚持以学生个体为本,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赏识学生,不断鼓励、激励学生。后进生的心理培育工作则是德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之一,土木工程系一直注重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辅导员专职从事后进生心理健康“跟踪教育”,辅导员与学生更为贴近,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将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的状态。同时,该系通过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开设“心理健康微诉中心”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运用社区论坛、电子邮箱、QQ、微信等途径拓宽倾听后进生心声的渠道。

3.3.2法德同行模块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多元化的社会,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当前尤为重要,土木工程系后进生的跟踪教育长期以此为抓手,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后进生座谈会、“从末名到博雅”法制讲座“、小晨会•大课堂”早读安全法制主题展示活动、年级学生大会、参观看守所、少管所,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三观和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后进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

3.3.3情商拓展模块

部分90后“团队协作意识较差、心理承受能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责任感缺乏”等,如此情商现状,在土木工程系男生众多、管理困难的系部的后进生群体别突出。而土木工程系结合系部现状、学生的特点、后进生的特征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校园版NBA(篮球联赛)、校园版世界杯(足球联赛)、校园版中国好声音(歌手大赛)、个性学生成长训练营,使一批后进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得以转化,不断提升自身各项情商能力。

3.3.4学业评价模块

跟踪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建设优良的学风。学业后进生在土木工程系后进生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他们分为学业警告学生、留级学生。土木工程系最早实施“三二工程”学风建设工程并在全校推广,此后系部又采用学业告知书,推行学业预警制度。通过学业追踪教育制度、作业考核薄制度、后进生集中上晚自习、一年级集中上自习等途径,帮助后进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跟踪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还有很多原因制约着跟踪教育的实施效果。后进生“跟踪教育”模式还需经过不断的完善并经时间的积淀和实践的检验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推动德育工作的发展。

作者:刘顺传 周文斌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土木工程系

【参考文献】

[1]许伟通,陈侃翔.对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要实施跟踪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7(4):88-90.

[2]赵社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行对违纪学生的跟踪教育与管理[J].文教资料,2007(11):115-116.

[3]尹建平,张晓辉.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跟踪教育[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74-76.

篇9

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随着全国高等院校扩招和社会办学力量的兴起,初中生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基本上也没有门槛,作为五年制高职来说,学习时间长、学费费用较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之一。独生子女、基础知识薄弱、家庭教育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综合素质普遍下降。这时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未能形成完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导致自我意识增强、集体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自控意识不强、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五年制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是个人品德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可塑性也非常大,因而标准化与多样化、整齐严格与灵活宽松的教育方式成为我们的主要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模式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帮助他们树立规范的社会公德行为的同时,激发兴趣、激情、自信,培养责任感以及舒展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部[2004]10号文件,关于“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根据职业学校学习者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按照有利于学习者发展原则,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的表述,是基础课“人性化”的体现,其中涵义有二:一是职业学校基础课程与学生入校基础(入学时群体文化特征)相适应,二是考虑学习者今后职业角色的普通文化特征。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及中职之间的差异就是职业学校文化教育要完成的任务。我们的理解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生活、职业与发展要求为目标,有机地配置基础课程内容,反映职业对从业者的普通文化素质要求,使其涵盖的高中段文化与大学段文化浑然一体,这也正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突出特点之一。因此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就不一定是高中基础课程与大学基础课程的简单排列组合。

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文化程度时,有满足职业需要和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两个尺度,基础课教育要突出两个功能,即职业性与职业发展。基础课程度是否达到标准,就看教育结果能否实现职业性与职业发展。其涵义有两层意思,一是满足专业学习需要,二是满足职业工作需要。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将提供今后学习更高层次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学、会学,知道去哪里寻求信息;如何理解信息、怎么使用信息、提供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思维;提供方法能力和相关实践能力;使学生会做事,会说话,能写会算;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会做人。这样的文化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针对性,绝不是对高中与大学普通文化的沿袭。

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育的特殊性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4]1号)中,对于专业课程的改革提出明确方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文件中的“高技能型人才”定位与职业教育文化定位相关,在各种研究性文章中,有人将人才分类为“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工程型人才”等等。“技能型应用人才”与“技术型、工程型人才”在职业工作中扮演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角色。“技术型、工程型人才”利用自然科学文化设计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建立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标准体系、生产与服务操作方法体系;而“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主要使用“技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成果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技能型人才”工作性质决定了职业学校必然担负起操作技能培养的任务,其专业课程主要传授与该专业领域直接生产与服务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因此,“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必然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与能力,这一点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

五、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由于起点低、教育时间长,也就决定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它既不能单纯采用三年制高职学生的宽松式引导教育,也不同于中职学生的模式化严格管理,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根据时间段按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实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第一阶段(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的第一年和第二年):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在16岁左右,刚刚走出初中校园,综合素质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心理健康素质低等情况普遍存在,特别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生活自理能力不强,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学习要求、人际关系、管理等,容易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工作目标重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解决学生初入校园心理适应问题。学生告别少年时代进入新的校园后,虽然他们渴望独立。自信心、自尊心增强,但心理上还存有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特征。个体独立步入纷繁复杂的社会群体交际圈,交往的对象、范围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再加上学习方法、学习范围、学习要求和学习动机的变化给他们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如不及时加以疏导,这种不适应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提倡采用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化”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2.纠正和克服学生的厌学问题。学生基本素质降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个别学生是被家长送到学校来“代管”的,再加上学校教学手段的滞后,管理方式未适应形势的变化,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前途造成伤害,还会对学校的管理、教学生活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结合当前形势,对学生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

持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形成合力,形成一定的压力督促学生的学习;从严治校,改善学校的教学生活环境,特别是应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聘任思想教育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人才担任专职辅导员,有针对,性地根据“个体”特点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并通过政治品德课、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体活动、参观等多种形式和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第二阶段(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的第三年和第四年):这一阶段的学生文化基础课程已基本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企业一线实践成为主体内容之一。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目标的提高,更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全面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教改的目标。在工作中要重点突出职业性。

1.建立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教学的职业性。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主的职业行为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意识即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形成的职业认识、理解、情感与态度,是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它以基本职业知识为基础,以对职业价值的理性认识为核心,同时展开对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强化职业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职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正确地规划人生,切合实际的设定职业目标,适应市场竞争。坚持正确的职业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民办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促进了高等教育种类的多样化,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全面发展的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重点是学生管理,即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办学理念、办学使命,使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赋予了一定的特色。本文主要从管理制度特色、管理理念特色、管理对象特色、管理模式特色、管理班级方式特色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管理制度特色。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国家、政府有关学校管理制度的规定和学校自身内部管理制度。[1]民办高职院校既具有学校的性质又具有企业的特点,为适合自身的发展,在其辅导员管理制度中必然体现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色。辅导员的工作纷繁复杂,从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到思想教育,需要因时制宜,事无巨细,民办高职院校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了一套与时俱进的有关辅导员岗位职责、人员选拔与培训、工作例会、工作流程、工作交流、工作考核等内在的制度化工作要求和管理模式,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山东现代职业学院辅导员制度在建校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和环境的变化,制定了一些具体政策和措施,诸如九个“一”工程中的培优工程、“多肩挑”的辅导员工作模式、“使用与培养相结合”的工作制度、辅导员“一日常规”的具体工作流程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成为山东现代学院特有的辅导员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第一,完善了董事长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第二,既有宏观制度的指导,又有具体工作内容的要求;第三,权责明确,利于内部人事管理和考核激励制度。第四,促进辅导员的全面发展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管理理念特色。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理念是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要求培养强能力、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全面审视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和管理方式,以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着眼点,使我们的教育和管理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内在要求。辅导员在注重学习指导的同时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给予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指导,并积极向学生介绍本院校专业的特点、本专业的职业类型、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介绍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择业观。

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找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形成独特的工作理念,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例如: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管理的理念是“学生管理无小事,真诚关爱每个现代学子”,一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为学生排忧;二是体现了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位,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英才学院确立“学生第一,真诚服务”的学生管理理念,可见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理念侧重于“服务学生”的理念。这就意味着辅导员须对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和工作过程有科学的认识,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以实践为基础,更好地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并促使辅导员管理工作有一个新的境界。

三、管理模式的特色。关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研究很多专家有独到的见解。周永昌提出要利用参与公寓管理的方式,建立“以育为主”、“以管为辅”,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积极参与自我公寓管理、自律自查活动和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的“三自”模式。[2]冯晓玲认为,学生管理的根本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领和综合素质提升,那么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规划地和协同推进党、团组织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系统,是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育人”、“三贴近”目标的路径。[3]民办高职院校为了扩展规模,争抢生源,提高声誉,保证高职教学的顺利有序开展,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一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模式;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三是,从管理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型,建立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性管理体制;四是,以就业为指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例如,山东现代职业学院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出发,实行辅导员单一的负责模式,即由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辅导员全天坐班,夜间轮值,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能对学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且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四、管理对象的特色。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从入学成绩来看,一是总体分数偏低,学生有学习兴趣,但学习毅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有旷课的倾向。二是在高中时偏科现象严重,单科成绩优异,这类学生可能出现感兴趣的学科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个别学科会挂科。三是高中时学习成绩优异,高考发挥失常但又不想再复读,这部分学生进校时会有明显的抵触和不满情绪,心气很高,失落中又带着傲慢。这要求民办学校的辅导员有更高的素质和能力给这些同学正面的引导、耐心的教育、积极的鼓励,对学生的闪光点加以引导,使学生发扬个性,扬长避短,确立以求知为目标的认知方式,运用新的学习方法,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自尊心。”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尊心更强,内心很敏感,学生的这些特点反应了辅导员的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的特色。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与学生更侧重于朋友和亲人的关系,深入学生中,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耐心地教育和帮助他们,对于积极上进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激励,不断肯定他们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耐心地教育,绝不姑息,以理服人,使他们心服口服。

五、管理班级方式特色。高职院校的学生层次不像本科院校都是四年制统招,一般有五年制大专、三年制统招、二年制高级技工等,层次相对复杂。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有灵活性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遵循教育规律,按照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班级管理方式。五年一贯制大专的学生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是自制力较差,自理能力较差。对这类学生辅导员在管理方式上相对比较严格,因为他们的认知、思想都不是很成熟,要保证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就必须“爱在严中”。

叶澜曾说“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命气息”,这是管理者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三年制统招的学生,他们已经过了年少的叛逆期,到了渴望证明和发挥自己力量的时期。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般实行民主开放式管理,并注重情感教育,给我他们爱的力量,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保持民主作风,凭自身魅力去感染和引导学生。二年制高级技工的学生,以引导他们掌握应用型技术为核心,以就业目标为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制能力,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

总之,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还在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中。希望民办高职院校确实发挥自身灵活的管理机制,展现独特的管理特色,制定和完善促进辅导员发展的政策,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教师心目中的辅助精英、学校培养下的管理将军。

[参考文献]

[1]张邦伟学生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研究[D]2005。

篇11

一、 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层次多,年龄跨度大,女生比率高。

我国的艺术高职一般都是本世纪初由原来各省艺术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加之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像戏剧、舞蹈等形体表演类需要“童子功”的专业要求人才培养要相对低龄化,这就决定了艺术高职院校除了和普通高职院校一样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外,一般都还有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的五年制高职这一特殊的高职办学层次,同时还保留了少部分中专办学层次。因此,在艺术高职院校校园里,学生年龄从10岁上下到二十岁上下参差不齐,既有青春朝气的脸庞,也有稚气未脱的身影。在这样的校园里,还有着一个鲜明的特点,女生占了校园的大半壁江山。我校现有在校生2866人,其中女生2118人,比率达74%。这一比率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办学层次中又有一定的差别:美术等综合类专业男女比率相对平衡,舞蹈等形体表演类专业男女比率倾斜度更高;男女比率的平衡度与基本办学层次的高低成正比例,我校目前纯高女生比率为66%,五年制高职女生比率为76% ,中专女生比率为74%,与五年制高职接近。

2、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轻文现象突出。

这几乎是艺术类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调查显示,有61.74%的同学认为自己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现象。其中有11.32%的学生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后就靠专业吃饭嘛”;有19.39%的学生 “知道不好,但基础差,加上周围同学基本都这样,不想或无力改变”; 也有30.13%的学生“知道不好,力图改变,争取全面发展”。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很多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与此同时却容易忽视文化学习,造成文化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也与职业教育的特性相关。职业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与专业紧密对应的就业教育,在学校专业课程几乎占了课程量的2/3,相应地,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就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加之艺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因而使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技能课)而相对轻视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甚至包括专业理论课)。这就势必导致学生专业文化不能平衡发展,人文素养缺乏。

3、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但考虑问题易带感性色彩,而理性相对不足。

与普通高职院校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发达,这与艺术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和他们长期的专业熏陶密切相关。因此,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情感丰富、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等优势,但同时也会显现出容易冲动、欠缺理性、忽视现实等不足。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你是否经常做明星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名?”结果有62.04%的同学作了肯定回答,考虑到这次调查美术专业学生取样比重偏大这个因素,实际上这一比率在其他专业学生中更高。工作实践中,我们感觉到学生(包括女生)打架现象一直难以根绝,特别是五年制大专这个层次,而起因往往是为丁点小事,根由却是处理方式不当。对此,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你和同学相处出现了问题,你通常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来解决?”结果,仅有13.05%的同学选择了“向老师报告,由老师来调解”,有52.59%的同学选择了“宽容、忍让”; 但也有26.3%的同学选择了“自己去找同学理论清楚”(这一过程当中稍有言辞不逊,往往就激化矛盾);更有8.06%的同学选择了“喊一帮朋友教训、下对方”。当问到 “如果遇到周围同学有心理问题或其他异常情况,你通常会?”结果也只有10.12%的同学选择 “向老师、同学报告”,有67.86%的同学选择 “自己主动关心,帮助同学解除烦恼”;还有22.02%的同学选择 “还是不去打扰的好,他会自行解决的”。

4、注重自我,个性彰显,协作精神、集体观念、道德观等有待加强。

艺术教育的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学生容易从个人的喜好、感悟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个性发展。体现在外表形象、服饰打扮和言谈举止上,他们求新、求异甚至求怪,好像惟恐人家不知道自己是搞艺术的。他们还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的较大的散漫性、随意性,而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则有待加强。调查中我们问到“如果你所在的班或系正在举行比赛活动,而你此时正好网上聊天正欢,你会选择?”结果虽有84.7%的同学选择“下线,先参加集体活动去”,但也有15.3%的同学选择“继续网聊,集体活动少了我一个没什么影响”。当我们问到“您对大学生谈恋爱在公共场合过分亲昵和大学生在公共场所抽烟现象的看法”时,虽然有73.09%的同学“不赞成,这是不文明的表现”,但也有9.35%的同学 “赞成,这是与他人无关的私事”, 还有17.56%的同学表示“没什么想法”。 当我们调查“艺术院校同学关系”状况时,虽然有40.51%的同学认为“更加融洽,好相处,因为学艺术的大都比较热情”, 但也有28.05%的同学认为 “不很融洽,较难相处,彼此之间不是特别重视交往”, 还有31.44%的同学表示“没什么特别感觉,与过去学校差不多”。

5、主流积极向上,乐观自信,但缺乏学习目标、心理健康、贫困生等问题超乎想象,不容忽视。

调查中,当问到“你是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时,有43.34%的同学回答“是,很有信心”,有49.58的%同学表示“信心不足”;也有7.08%同学回答 “没有信心”。当问到“与别的高职院校相比,你认为学艺术对以后就业等有无明显优势”时,有34.56%的同学认为“有,尤其是女孩子”;有8.22%的同学认为“女孩子有,男孩子没有”;有41.08的%同学认为“不好说,因人而异”;也有16.15%同学认为 “没有”。当问到“你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计划吗”,有40.04%同学回答“有,很明确”;但也有高达51.56%的同学回答“基本没有,很迷惘”;还有3.4的%同学回答“没想过,混日子”。 当问到“你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如何”,有23.23%同学回答“好,勤奋刻苦”;有69.97%的同学回答“较好,比较勤奋”;也有6.8的%同学回答“不大好,比较厌学”。 当问到“进入大学后你打算如何发展自我(限选3项并排序)”时,排序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作准备”(53.54%)、“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打好基础” (51.56%)、“参加社会兼职或打工,获得经济收入” (35.13%);另分别有17.85% 、11.05%和7.93%的同学选择了“为了获得文凭”、“顺其自然”、“没想过”。 当问及“你的课余时间主要花在(限选3项并排序)?”时,排序第一的是“上网、逛街、会友等娱乐活动”(50.42%)、接下来分别是“阅读课外书籍” (46.18%)、“巩固专业文化” (43.91%)、“其他”( 19.26%) 、“恋爱”(9.07%)。原选我们以为:“学艺术的人天性开朗乐观,鲜有心理问题”;“学艺术从小就需要高投入,某种程度上说是贵族教育,因此学生中贫困生比例很低”。两方面的调查结果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调查中当我们问到“认为自己经常处于哪种情绪当中?”选择“快乐”的为23.8%;选择“平静”的为28.21%;两项相加比率为52.01%。受不良情绪困扰的比率竟达47.09%,其中认为自己常处于“无聊”情绪当中的为22.07%、常处于“郁闷”情绪当中的为18.04%、常处于“烦躁情绪当中的为7.87%。对自己是否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判断调查也显示:有36.85%的同学认为自己“健康”;有47.4%的同学认为自己“基本健康,但有时也会出现心理困扰;有11.9%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经常出现心理困扰”;还有3.84%的同学认为自己“有严重的心理疾患”。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则显示,只有3.45%的同学“很好”、34.17%的“较好”;而有49.71%的同学“比较困难”、 还有12.67%的同学“特别困难”。

6、形象气质出众,加之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学校也不可能再是一方纯净的象牙塔,艺术类院校学生外形出众,个性活跃,加之艺术实践机会多,相对更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染。调查中我们直面了这一问题,有意思的是,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几乎是旗鼓相当地大相径庭:有47.4%的同学认为“确实如此”,同时也有51.63%的同学认为“没有这回事,外界乱说一气”。

二、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既统一又区别对待的管理模式,同时女生教育是一个重点教育课题。

对高中起点的高职生和五年制大专后两年的学生实行与普通高校基本相同的管理模式,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范围内,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如恋爱、抽烟、上网等,就重在引导。同时也要适当吸取和保留升格前对学生从严管理的一些优势和经验,如我们就把晚查寝制度推及到了高职生中,它对于有效地预防、减少和杜绝夜不归宿等不安全隐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前三年和中专层次的学生,由于尚处于未成年阶段,自控能力差,对他们的管理则要在学校统一的学生管理规定框架内,适度从严,对恋爱、抽烟、上网等要作出一些限制性规定,在教育管理中要“堵”、 “导”结合,还要辅之以必要纪律约束。同时,如前所述,由于艺术高职院校女生比率高,受到外界不良侵扰首当其冲的也是女生,因此女生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生理心理方面的自我防范与保护等教育也应是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题中之义的重要构成。

2、要充分发挥专业老师在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偶像效应。

学生对专业重视决定了专业老师在他们心中几乎处于无上的地位。调查中我们问 “在艺术院校,你认为谁来当你们的辅导员、班主任最为合适?” 结果51.63%的同学选择了“专业老师”(另有25.34%选择了“专职人员”、 14.01%选择了“文化老师”、 51.63%选择了“其他”)。 当问到“在思想修养方面,你认为在学校对你成长、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要求单选,但少部分学生多选了答案),排序结果分别是“专业老师”(36.28%)、“班主任”(30.33%)、“辅导员” (10.56%)、“系领导” (8.64%)、“文化老师” (7.1%)、“学工处老师” (5.18%)、“院领导” (2.5%)、“其他” (1.92%)。这一方面说明学校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全方位育人格局中不同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发展是不平衡的,离学生教育层级越近,对学生成长影响力愈大,其中,专业老师首当其冲。实践也证明,由专业课教师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的班级,学生最为信服,学风、班风普遍较好。但由于专业课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和教学实践任务,他们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所以不可能都来担任兼职班主任更不可能担任专职辅导员。因此,一方面,条件允许,要尽量鼓励和安排专业老师兼任班主任。另一方面,每位专业老师都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心中沉甸甸的份量,在提高业务技能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堪当学生楷模;还要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将思想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我院音乐系等专业系实行的专业老师“导师制”作为辅导员、班主任制度的有力补充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很好地发挥了教育的合力作用。同理,担任学生教育管理的非专业老师,也要经常了解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拉近师生距离,提高教育管理效果。

3、要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

首先全院上下方方面面特别是专业系的领导老师要真心、大力、经常向学生强调文化学习对于全面发展和专业提高的重要性。其次,要加强文化理论课堂教学。包括根据专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科学安排和适当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增设选修课;文化理论课老师要钻研艺术类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方面动脑筋、做文章。再次,要在校园培育一种学生想学文化乐学文化的氛围。一是通过开展各种学术讲座、文化沙龙、作品展览、电影欣赏等文化主题活动拓宽学生视界;二是在“天天都是艺术节”的校园里,学生工作部门要整合文化教研组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安排和组织一些文化类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读书征文活动、综合知识抢答赛、专题研讨会以及诸如英语、计算机等科类知识和技能专项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静气、文气;三是要重点指导和扶持英语沙龙、读书协会、文学社等文化类学生社团,鼓励和支持他们多开展活动,扩大影响力。人的理性程度与其文化素养往往是直接呈正相关的,文化涵养提高了,学生想事处事自然会少一份冲动,多一份理性。

4、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有机结合,既要重视学生个性才智的充分发展,又要严格管理,还要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引导和开启,其作用是通过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使人产生自律行为,引导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这种教育,一方面不应该是完全的严格管理,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差异性,尊重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尊重个性又不应是摒弃规范的放任自由的发展,而应是符合培养目标的个性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育管理中,我们一方面要践行柔性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给学生充分的可以施展才华的时间和空间,管理上应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应以疏导的方式,经常性与学生小范围的交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专业发展并及时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还要注重情感教育,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用真心真情去影响和感染他们,学生特别需要、欢迎这样的方法。如调查中我们问“你对生活老师入住学生宿舍以及辅导员、班主任下寝制度的看法是?”,结果,有73.94%的同学投了赞成票,其中有41.65%表示“好,方便师生沟通,并能较快解决发生在宿舍的偶发事件”,有31.29%的同学表示“好是好,但很多老师来宿舍都是走形式,很少能坐下来和我们交交心”,期盼老师走近自己的心情可见一斑;当然,也还有27.06%的学生表示“不好,让我们感觉不自由,好像时刻在老师的监控之中”,这里面既有少数同学对严格管理的排拒,更多的则是我们老师工作方法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比较自由散漫的特点,刚性的、严格的制度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校风学风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学习和践行,让学生行为有“规矩”成“方圆”。调查显示,我校虽然从入学教育开始就注重抓规章制度的学习,但学生对规章制度了解和遵守的效度还不够理想,“了解很深,严格遵守”的比率为23.03%,“比较了解,能够遵守”的比率为48.56%,尚有28.41%的同学“有所了解,但不多”。其实,严得在理的管理学生还是能够并愿意接受的。调查中我们问“你认为学校目前的管理模式?”,结果, 44.34%的同学表示“还可以,宽严适度”,有23.99%的表示“太松了,应从严”;当然也有31.67%表示“太严格了,对我们管制过多”。此外,针对艺术类学生个性凸显派生出来的团结协作精神、道德观和理想信念相对欠缺的不足,我们还要运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提高理想抱负。调查显示,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分别是(限选3项并排序):“社会实践”(35.89%)、“老师跟我们的个别谈心” (33.59%)、“教师的言传身教”(30.19%)、 “大会、班会上领导、老师讲话”(20.92%)、 “宣传学习模范人物事迹的活动”(19.19%)、“政治理论课”(18.43%)和“其他”(8.07%)。

5、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对贫困生的帮扶教育工作。

如前所述,艺术高职院校的学生严重地存在着学习迷惘、学习目标不很明确、学习态度有待进一步端正等问题,存在着超乎想象的心理问题、贫困生问题等,对此,首先,学校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导航。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入学抓起,要指导学生立足自己的专业和个性特长,结合毕业就业,围绕职业发展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做到学习有目标,就业能主动。其次,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学生成长成才护航。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课程教学体系,结合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要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心理咨询室硬软件配备,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开展各种有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搭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要健全和完善院、系、班对心理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三级”、“五早”严密防护体系和危机预警干预体系;还要重视对学生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学生朋辈队伍的培训,强化和提高“助人”意识和水平。最后,要重视贫困生的帮扶与教育,进一步完善以“奖、助、减、免、贷”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通道建设;还要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扶贫”,要通过细致的工作帮助贫困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自强不息、感恩社会的优良品质。

6、要设法创造条件,完善办学所需各项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切实解决办学条件与学生学习、生活所需之间的矛盾。

篇12

上世纪末,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经历了“培养主体更换、培养层次提升”的变革,“初中起点,公费培养”的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被完全颠覆。市场主导的自费培养替代了政府主导的公费培养,高中起点为主的培养对象代替了初中起点为主的培养对象。从1997年到2006年的实践证明,以高师为主体进行的开放式收费培养机制无法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整个基础教育师资出现了质量下滑的趋势,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从2006年开始,湖南省采用“初中起点、公费培养”的模式培养10000名师范生以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2007年,国家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开展了免费师范教育,这应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所暴露问题的回应。从免费师范回归到现在,当前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出现了明显变化,年轻的面孔多起来了,原来不能开设的新课程有人承担了。但是,这种变化不完全是免费师范带来的,目前,农村小学新的师资有两种来源:一是定向分配的免费师范生,二是面向社会选聘的大学毕业生。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来看,一线农村小学对定向分配的免费师范生普遍看好,认为他们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职业技能、多学科教学的职业素养,又是本乡本土的毕业生,工作适应快且不易流失。而对选聘的大学毕业生则有诸多不满意,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这些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不如免费师范生,容易流失,不稳定。二是无法马上适应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主要表现为学科知识较为精深,但教师职业技能缺乏,艺体素质达不到职业需求。三是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一般强调对某一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而没有进行小学多学科教学的系统训练,无法适应农村小学多学科教学的需要。免费师范生受欢迎,选聘的大学生受冷遇,但在各地新的师资补充过程中,免费师范生只是少数,选聘大学生占多数。这是一对矛盾,矛盾背后是两种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冲突,“初中起点、公费培养”是封闭模式,而“综合大学教育加教师资格证申请”是开放模式。一般来说,封闭型的培养模式代表传统与保守,开放型的培养模式代表潮流与趋势。为什么“初中起点、公费培养”这种代表传统与保守的封闭型培养模式在湖南农村小学能受到广泛好评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机制改革与创新时期,对“初中起点、公费培养”的湖南模式进行分析和完善显得很有必要。

二、从继承的视角看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

从小学教师教育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免费培养制度是主流,其间中断过两次,即1922年至1932年在“新学制”条件下实行的师范教育收费制度和1997年至2006年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实行的师范教育收费制度。从历史的视角来分析,这两次师范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都对当时的教师教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也损害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实施免费培养制度,小学教师教育就能得到健康发展,否则就会走向低谷。建国以后到上世纪末,以中等师范学校为主体的免费培养机制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村小学教师,到现在为止,这些教师仍然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力量。这种以中等师范学校为主体,招收优秀初中生进行免费培养的机制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其生命力的源头就在于“公费培养和初中起点”。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由中专向专、本科提升,由封闭培养到开放培养的转变中,一度出现了继承断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招收初中生为主的中等师范学校淡出历史舞台,而以招收高中生为主的专科或本科院校成为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主体,培养主体的急速更换,导致培养模式的改变,以招收高中生为主,进行收费培养的模式完全颠覆了“初中起点,公费培养”的传统。“高中起点,收费培养”是对“初中起点,公费培养”的改革,但这是一种缺乏继承的改革。10年的改革实践也证明了这点,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损害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正常补充,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消极影响。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研究,我们发现“初中起点、公费培养”应该是现阶段培养农村小学师资的最佳模式。为什么强调“初中起点、公费培养”呢?必须回答当前围绕小学教师培养而产生争议的两个话题,一是等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多,为什么还要政府费钱费力进行定向培养?二是为什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还要从初中毕业生中来招收?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必须了解小学教师职业素质构成的特殊性,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结构必须注重“宽口径、强技能”。“宽口径”是指学科知识面要广,以适应小学多学科教学的需要;“强技能”是指小学教师的职业能力必须过硬,包括规范用语、规范用字以及艺体素质都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这种技能训练的周期相对较长。在开放模式下开展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也有教师资格证培训与考核这一机制来保证教育理论和职业技能的落实,但是当前获取小学教师资格证只要参与短期的培训和考核即可,这种短训对于工作对象是成人的中学教师来说,稍许有点意义,但对工作对象是小学生,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则用处不大。此外,农村小学较为偏远,物质、文化生活相对艰苦,从市场经济视角来分析,这一职业缺乏足够的比较优势。因此,必须由国家公共财政支持,开展免费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才能保证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因答第二个问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初中起点”招生可以吸引优质生源。在实施了“初中起点、公费培养”机制的湖南省农村初中,中考结束后,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要么就读省示范性高中,要么就读有免费计划的师范院校。选择前者,具有不确定性,且费用较高,选择后者,对工薪阶层和农民家庭有较大的吸引力。其实,从2008年起,湖南省也尝试过通过高考招收免费师范生来培养农村小学师资,但与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年年爆满的情形相比,高中考生和家长的反应冷淡得多。2008年,全省只招收到180人,2009年也只招到了300多人,离每年500个招生计划相差甚远,生源质量也较低。因此,从生源质量的角度来分析,通过“初中起点、公费培养”机制招收的学生质量更为优秀,数量更为充足。其次,青少年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任职者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素养和艺体素养,这些特点决定了招收的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毋庸置疑,初中起点的学生在可塑性方面要比高中起点的学生有较强的优势,高中三年,为高考而学,目标单一,其音、体、美素质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被压抑,发展的关键期已经错过。第三,有利于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形成。初中毕业生的人生观还处在形成阶段,没有定型,容易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理想。

三、从创新的视角来看农村小学教师免费定向培养机制

首先,从招生来看,主张在政府主导下制订招生计划,学生自愿报考,通过规范程序,多方监督公平。六年制本科和五年制专科在招生时必须经过以下几个程序:一是招生计划确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县、市根据本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当年的定向培养招生需求建议计划,经市、州教育局审核汇总后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根据各地上报的需求,统筹安排下达招生计划。二是有招生计划的县、市、区,所有身体健康的初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三是县、市(区)教育局根据初选标准确定入选名单,其标准是相貌端正、身体健康,且中考成绩不低于当年当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计划内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四是县、市(区)公示通过初选的人员名单。五是市(州)教育局和招生学校联合进行笔试和面试。六是招生学校预录取。七是省教育厅对市(州)教育局预录情况及预录学生名单进行全面审核,并向社会公示。八是县、市(区)人民政府与考生签订培养协议书。

其次,从培养来看,主张确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加强管理,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第一,确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初中起点、公费培养”机制存在两个层次,即六年制本科和五年制专科。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六年制本科和五年制专科存在一些区别,表现为:五年制培养主要是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农村小学的所有学科。在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面广,包括文化课、技能课、教育专业课、教育实践课等,主要特点是“专科层次,全科培养,不细化学科(专业)方向”。而六年制的培养目标是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小学教师,为建设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四二分段”的模式进行培养。第二,加强管理,激发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免费师范生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了激发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承担培养任务的院校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刚性管理,柔性引导”的管理机制。所谓“刚性管理”是指在实施免费师范教育机制之前,湖南省教育厅就要求在生源地政府、学生和招生学校签订的三方协议上,明确规定“乙方(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动放弃学籍、因触犯刑律或违反校纪被开除学籍,或因自身原因,学业成绩达不到甲方(学校)的培养规格要求,不能获取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书,应向甲方缴纳违约金”。所谓“柔性引导”是指校方开展的人性化管理。一是课程管理上,学校给学生留足个性发展的空间,除五个限选模块课程外,学校还开设大量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选修。二是对学生进行师魂典范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开展师魂典范教育,提炼教师核心价值观,开展实践体验教育,坚定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开展“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职业导向教育,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三是建立了一套与其他大学不同的“小学大专班”和“小教本科班”的管理模式。在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前二年,学校为每班配备班主任,班主任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度的学习和生活上的辅导,到三年级时改为辅导员制。采取这些措施,指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三,强化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创新实践教学,建立以专业能力训练与过关考核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标准(试行)》明确规定“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因此,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涵盖课堂内外,以专业能力训练与过关考核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层层建立专业能力子项,确立各能力子项的实践教学时间、场所、内容、考核等因素,并分成校外与校内实践教学项目。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心理调查和教育实习三类,以实习合作小学为基地展开,课时量约为总课时的16%。师范院校和生源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和指导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并对实践教学成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适用于区、县教育局对师范生的工作岗位安排和校内的教育实习成绩鉴定。校内的实践教学又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层次,课内的实践教学项目,在学科考核时一并进行;课外的实践教学项目,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专家考评小组,对各项能力进行统一的过关考核。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强化师范生的实践意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达到“无缝”就业的目的。

第三,从就业来看,主张各方统一意见,认真履行就业协议。当前,在免费师范生就业问题上,大多数县、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合同,并且认为免费师范生切实解决了偏远农村小学师资短缺的问题。但也有个别县、市对免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积极性不高,除了客观需求不足外,还存在两个认识上的偏差。第一种偏差是这些县、市的主要官员对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特殊性缺乏认识,认为小学教师不用定向培养。小学教师培养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周期较长。对小学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长时间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不是短期培训可以完成的。二是小学教师的稳定性受亲情因素影响。公开选聘的大学生,执教在偏僻的异乡,远离亲情,远离城市,很容易流失,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对这些特殊性认识不足,导致个别县、市领导产生“大学生俯拾即是,想招多少有多少,小学教师不用定向培养”的看法。第二种偏差是个别县、市官员缺乏责任感,把教师招聘当作权利运作的自留地。目前还不存在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只是有些不同的看法。因此,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只要各级政府部门从教育事业大局出发,统一意见,认真履行就业协议,就不成为问题。

基于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独特性。湖南省实行的六年制本科、五年制专科的“初中起点、公费培养”模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更有实践的证明,这种培养机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林溪.不断创新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中国教师报,2010-5-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