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5: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疾病护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疾病护理论文

篇1

本组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42~84岁,平均65.5岁。临床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1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例,糖尿病性末梢动脉闭塞2例。

2治疗方法

2.1治疗药物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凯时),10ug/支,保存条件0~5℃。

2.2用法将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10ug溶解在1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续用药14天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3.1观察指标

3.1.1间歇性跛行的行走距离,每增减100米为一级。

3.1.2静息痛,分无痛、较痛、很痛、难忍疼痛四级。

3.1.3溃疡面积以长径*短径为测量标准。

3.1.4皮肤感觉按无痛、麻木、麻痹三级。

3.1.5踝/肱指数通过多普勒测得的踝动脉和肱动脉的血流量比值。

4最终疗效评价标准

4.1各观察指标的疗效评定标准(见下表)

表各观察指标的疗效评定标准

4.2最终疗效评价标准

4.2.1显效五项观察指标中至少一项达Ⅳ级,其他都不低于Ⅲ级。

4.2.2有效五项观察指标中至少一项Ⅲ级,其他都不低于Ⅱ级。

4.2.3无效五项观察指标至少有一项达到Ⅱ级,其他都不低于Ⅰ级。

4.2.4恶化五项观察指标中有一项达到Ⅰ级。

5治疗结果

5.1结果显效3例(占16.7%),有效12例(占66.7%),无效3例(占16.7%),本组总有效15例(占83%)。

5.2副反应全组未观察到严重静脉炎、头痛等副反应。在注射过程中,有8例主诉注射部位有疼痛感,其中3例于注射后出现血管段微红、轻压痛,分别于注射后2、3、5小时后体症消失。

6护理

6.1使用本药的护理

6.1.1本药为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故应冷藏保存,但应避免冷冻,宜注意冰箱中的温度和放置位置。

6.1.2报道本品偶见过敏性休克,首次注射前应测量病人的血压,同时准备抢救药品,注射液静脉注射时应缓慢,随时询问病人主诉感觉,发现不适和异常,应立即停用,进行观察和处理。

6.1.3由于本制剂对血管内壁有一过性刺激,有时会出现注射部位血管疼痛发红、硬块、瘙痒等症状,故注射后应用生理盐水滴注,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

6.1.4本制剂注射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尤其是血管增容剂(右旋糖酐、明胶制剂等)混合,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

6.2观察项目的护理

6.2.1皮肤溃疡面的观察本组采用照相对比测量,故原则上将最大的、最容易拍摄的溃疡作为观察病灶。每日进行创面护理,以免继发感染,影响疗效结果观察。

6.2.2病情观察和护理使用本制剂曾有过加重心、肺水肿,使眼压增高、胃肠道出血、口腔炎等症状,故应加强对心肺功能、消化系统等方面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副反应症状。

6.2.3加强血栓方面的护理定期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聚集情况、血脂、血糖、肝功能和尿糖、大便隐血等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判断与本药是否有关。

6.2.4某些药物的使用影响药效故在护理上应积极配合医师,防止使用对血液凝固织容系统、血小板功能影响的药物以及血管扩张药、对微循环有影响的药物,前者如噻氯吡啶、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潘生丁、华法令、肝素、尿激酶等。后者如已酮可可碱、激素、氯贝特、吡醇氨酯、硝酸脂、烟酸类、细胞色素C、右旋糖酐类等。

6.3心理护理

6.3.1用药前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本药为一种新型的血管扩张剂,除疗效外,尚存在一定的药物副反应,故在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听取医师对药物的介绍,掌握使用特点和有关知识。本药品作为对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四肢静息痛治疗药物,应向病人及家属作较详细的介绍,说明某些病例用药后无效的可能,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解除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治疗。

6.3.2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对不同病人对新药治疗的不同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诱导,大部分病人往往看好新药,而忽视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部分病人有时对新药作为试验对象而存有疑虑,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细小现象均疑及与使用新药有关,故主诉甚多。我们应针对不同病人的特点,细致了解病人的心态,然后给予启发和解释,以区别是否属药物反应,必要时与专题负责医师联系。

6.3.3疗程结束后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为进一步提高对慢性闭塞性疾病的治疗质量,治疗结束后对显效病例的鼓励,对有效病例嘱咐保健事宜,以进一步巩固疗效,对无效病例的心理安慰,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7讨论

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下肢动脉缺血症不断地被医务人员研究和解剖,文献报道目前疾病在我国以每年60万的数字在递增,其中有5%~6%的人被迫截肢。由于目前盛行的内膜剥脱术和旁路转流术远期疗效尚不满意,因此,血管扩张剂、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微循环改善剂等药物不断被开发应用,其中前列地而近期被探索试用。可是静脉应用该药经一次肺循环约80%~90%失活,推广动脉用药方法,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目前有静脉一次性给药的方法,但剂量增加了4~8倍,伴之血管红痛、全身发热、腹泻、肝功能损害副反应骤然增加,且药物选择性差,即只扩张正常血管而缺血组织血管不扩张。

前列地而脂微球载体制剂将药物包裹在脂微球中,采用0.2um的脂肪微粒,既具有了靶向作用(在病变末梢血管部位集中释放),又防止了肺代谢的失活,注射用量可大为减少,缓解了静脉注射的副作用。本组18例,有效率达83%,而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而减轻静息痛则更为明显,缩短了间歇性跛行距离,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在治疗过程中,准确的授药技术,做好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各项指标的观察护理,对保证顺利完成治疗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篇2

2护理重点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医生强调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够的休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其中,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心血管内科护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2.1便秘的护理

便秘是指连续48h未排便,且有自觉症状。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严重的便秘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并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老人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便秘原因如下:①Brant[1]研究发现,在不运动的老年人中,左半结肠和直肠内可见到粪便积聚现象。另外,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大脑产生抑制,使胃、结肠反射减弱。②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机体虚弱,无力排便均可致便秘发生。③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喜食软烂之食,纤维素摄入减少产生便秘。④老年人味蕾数目减少,喜食肥甘、厚腻之物,加重便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过于依赖排便药物解决问题,以免增加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而应从生活习惯方面纠正,如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做到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2.2失眠的护理

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难入睡或是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失眠原因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由于夜间平卧后,皮下水肿液的吸收,膈肌上抬,使患者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了睡眠。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医护人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干预,包括保证病房的安静、睡前开小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

2.3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情绪易激动,甚至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2]。刘海英[3]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扰有:①忧虑心理;②绝望心理;③猜疑心理;④抵抗心理;⑤应激心理。相关研究显示,当这些不良心理出现的时候,末梢神经刺激组织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动员脂肪,从而增加了血中脂质。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耐心劝导和抚慰,主动与他们沟通,给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精神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在心血管内科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rantLJ.GastrointestinaldisorderoftheEiderly-cd1[M].NewYork:RavePress,1984:264.

[2]白耀钧.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6(2):20-21.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2004年9月~2005年10月我院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33~71(平均52)岁,分别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2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广泛动脉闭塞2例;所有患者体验均未触及明显的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皮温低于正常肢体;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9例,脑梗死史2例,冠心病史4例,长期吸烟史22例。

12移植方法①术前骨髓评估:移植前进行骨髓像评估,发现1例骨髓增殖减低,应用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d后复查明显好转。②单个核细胞的获得:局麻下抽取自体骨髓300~400ml,在体外经过淋巴细胞分离处理、离心后,提取单个核细胞层,稀释成单个核细胞悬液80~120ml。③干细胞移植:硬膜外麻醉下,根据缺血范围,选取缺血肢体大腿中下段及小腿部前、后、外肌群肌肉注射,每个穿刺点1ml/次,间隔1cm,多点穿刺注射。术后7~10d出院。

13判断标准痊愈:术后动脉搏动良好,疼痛缓解,皮温、肤色恢复正常、间歇性跛行消失;显效:动脉搏动恢复较健侧弱,疼痛明显减轻,皮温、肤色明显改变、间歇性跛行距离超过1000m;有效:动脉仍不能触及,但疼痛减轻、皮温较前升高,肤色由术前的苍白、青紫转为暗红色、间歇性跛行距离超过500m;无效:动脉无触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间歇性跛形距离无明显变化。

14护理方法在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足部护理、心理护理,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观察患肢血运情况,对出院患者进行指导。

15结果术后第1天患者均反映患肢不适感好转。出院时,所有患者静息痛消失,麻木感和冷感减轻,跛行距离延长。2例术后1个月症状出现反复,表现为跛行距离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闭塞性血栓血管炎(TAO)患者,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晚间患肢麻木、怕冷。所有患者均无病情加重。所有患者均未恢复正常水平。

2讨论

评估患者心理状况,针对不同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由于长期的情绪波动,会促使机体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发生变化,外周血管长时期处于收缩紧张状态,神经系统兴奋增强,机体儿茶酚胺增加,一方面促进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另一方面降低疼痛阈值,使患者承受疼痛的能力减弱。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以消除患者的不安,取得配合。

吸烟是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力劝患者戒烟,以减少烟碱和尼古丁对血管的刺激。患者宜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多的食物,改善营养状况,指导患者有规律的下肢功能锻炼,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动脉缺血患者多存在肢体末端血运障碍、缺血营养障碍,进一步发展可造成溃疡和坏疽。护理内容包括:①每日用温水洗脚,用毛巾擦干,不可用力摩擦,揉搓皮肤;②保持皮肤干燥、滋润,穿棉袜及透气性良好松软的鞋子,并及时更换,保持鞋袜干爽,洁净。足部可涂凡士林油保持皮肤滋润;③保护足部免受损伤,注意修剪指甲,注意足部保暖,严禁冷热敷;④有肢端慢性溃疡和坏疽者,湿性坏疽可用消炎液湿敷,分泌物减少后改用生理盐水换药,每日1~2次,干性坏疽应保持干燥,滋润,防止感染〔2〕。

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后,即可行局部按摩,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减轻肢体凉、痛症状。术后1d鼓励患者缓步行走,在预计发生间歇性跛行疼痛之前停步休息,如此每天进行数次。另外,也可采用Buerger运动,即病人平卧,先抬高患肢45°,1~2min后再下垂2min,并作伸屈或旋转运动10次,如此每次重复5次,每天数次,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活动次数和力度。

由于此手术方法的目的是改善肢体血运,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皮色、感觉、肌力、疼痛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每小时观察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本组资料发现,自体BMSC移植治疗动脉缺血,所有患者术后7d时疼痛均缓解,冷感减轻,间歇性跛行距离缩短,踝/肱指数升高。在术后1~3月出现症状反复,但与术后7d时无显著差异。

自发性出血是尿激酶及肝素的主要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皮肤、牙龈等处有无出血点,穿刺点有无渗血及血肿发生。31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抗凝、溶栓治疗,5例因凝血指标异常而减小抗凝溶栓药物的剂量;1例因有皮肤出血点而减少用药次数和药物剂量。因此,在抗凝、溶栓治疗期间应每隔2d查凝血指标1次,以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出院时指导病人:①功能锻炼:采用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按摩由小肌群到大肌群,由局部到整体,使用助行器到脱离助行器自己行走为原则〔3〕。②用药指导:出院后仍需服用小剂量抗凝、祛聚药物,指导患者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定期复查凝血时间,血、尿常规等。③复诊:一旦发现肢体疼痛,皮温降低,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篇4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本站妇科就诊的中年妇女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其中,治疗组年龄46~53岁,平均年龄(46.1±5.9)岁。对照组年龄45~52岁,平均年龄(44.5±5.1)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患者疾病种类的确定使用妇科检查、B超、TCT、阴道镜及宫颈活检等方法。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对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护理保健措施,包括:①加强知识教育,每月进行健康专题讲座,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②合理饮食,保证摄入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和脂肪,保证机体有足够的营养,减科疾病;③加强护理保健,保持外阴清洁,常换洗内衣,经期勤换卫生棉,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以对症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恶化:患者病情更加严重;②无效:患者病情无变化;③有效:患者部分症状消失;④治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无一例恶化,无效2例,有效7例,治愈35例,治愈率为79.5%(35/44);对照组恶化4例,无效8例,有效7例,治愈25例,治愈率为56.8%(25/44)。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4例复发。

3讨论

篇5

 

心力衰竭患者大多由于心脏本身疾病、劳累、感染导致心排血量明显下降,以致不能满足组织器官代谢的需要,从而表现出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和淤血、肿胀等一些列症状。目前发病率占心脏病的20%,但死亡率高达40%。因此,其预见性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对15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5―2009年收住心力衰竭的患者150例。男性81例,女性71例,年龄58―70岁,平均年龄64岁,其中心力衰竭61例,左心衰竭58例,全心衰竭33例。

2 病情观察

2.1症状观察 150例患者有61例明显表现出疲乏、头晕、失眠、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左心衰的症状。58例患者均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肝脾肿大、尿少、双下肢浮肿等右心衰竭症状。另外33例患者均有上述左心衰竭的症状。

2.2诱因分析 发生心衰的患者有诱因者达90%,如能及时识别这些诱因,及早加以预防控制,可减少心衰的发生,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预后。

2.2.1 感染 体力劳动与情绪激动,冠脉供血不足,心率增快或心律不齐,肺栓塞,均有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控制肺部感染,很有可能导致肺水肿而发生死亡。

2.2.2 钠盐摄入过多,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停用洋地黄使用过量,均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另外,治疗配合不当,如亲属不能细心照料,漏服药和中断用药,体力活动未限制,这些因素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3 护理对策

3.1一般护理 缓解呼吸困难,帮助患者采取半卧位及氧气吸入。氧流量2―4L/min,肺源性心脏病者1―2L/min,心衰I°和心衰II°患者增加卧床休息时间,减少活动中国。心衰III°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作肢体的被动运动,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当病情好转恢复起床活动时,活动应循序渐进护理论文护理论文,如果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心率加快等不能耐受征象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并抬高床头。

3.2饮食护理 应给低热量、低钠、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不胀气饮食,如水果、蔬菜、牛奶、瘦肉、鱼等。根据血钾水平调整饮食中钾的含量,保持大便通畅,用力排便时,可增加心脏负荷和诱发心律失常,饮食可增加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缓泻剂或肛塞开塞露,避免用力并增加心电监护。

4 药物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4.1洋地黄药物 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排血量,其治疗和中毒量很接近,且用药的个体差异较大。护士要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方法、时间,用药前后监测心率、心律。给药前询问患者有无恶心、呕吐、乏力、色视等听心率、心律,若心率过快、过慢,节律变为不规则或规则心律突然变为规则,为洋地黄中毒表现。应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并报告医师处理,不宜与奎尼丁、心痛定、抗甲状腺药物合用,以免增加毒性,定期测定血中地高辛浓度,静脉推注速度要慢。

4.2利尿药物 能抑制钠水的重吸收,使体内过多液体排出,减轻或消除水肿,减少回心血量,改善心功能。用药期间要观察利尿剂不良反映,查血电解质注意脉搏和血压变化,及时发现低钠、低钾、低镁的临床表现,报告医师处理。

4.3血管扩张药物可减轻心脏前后复合,改善心功能。用硝普钠时须用微量泵,且避光,严格控制输入速度、浓度并监测血压及心率,避免低血压发生。

篇6

1、临床资料

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ICU病区共收治各种病因并发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患者47例,其中使用呼吸机超过二周以上34例,最长者为90天,34例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55—88岁,平均72岁,病种胃癌12例、结肠癌6例、肝癌5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7例、斜疝1例、胆囊3例,患者使用呼吸机原因主要为原有老慢支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致术后排痰无力呼衰者4例,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致肺呼吸功能抑制引起呼衰7例,晚期肿瘤全身衰竭23例。

2、撤离呼吸机的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DragerEvita2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ml/kg,f12次/分,FiO240%。)待病情稳定,考虑脱机时,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从原来的IPPV—SIMV—ASB+CPAP),等ASB+CPAP适应24H后再开始逐渐脱机。开始时每日停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增加到每次停用1—2小时。在停用期间患者如无异常,再逐渐增加停用时间,直到连续两个白天病人能自己呼吸,才考虑夜间停机。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肌锻炼及物理治疗,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前功尽弃,一旦脱离呼吸机后情况良好,可考虑拔管。

3、结果

自1998年1月—1999年10月我普外监护室运用上述的方法与病人共同配合脱机,34例病例中,11例病人在3天内成功撤机,9例病人在4天内成功撤机,10例病人在6天内撤机,其余4例病人撤机时间大于7天。所有病人中有30例痊愈后出院,另外4例病人死亡。其中2例患者由于晚期癌肿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1例是使用呼吸机90天的胰腺炎病人在撤机后18天死于多发肠瘘引起的腹腔感染。另外1例是87岁的高龄患者,原有老慢支及哮喘病史,在撤机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而重新接呼吸器辅助呼吸,最终因年龄大、病情重、呼吸衰竭而死亡。

4、讨论与护理

4.1了解停机的指征。长时间依靠呼吸机支持呼吸的病人,会产生呼吸肌力的下降,肌力的减退往往与疾病的轻重和呼吸机使用天数的长短呈正相关。临床发现一般使用超过二周,就会产生呼吸机较强的依赖性,一旦撤机时,往往会不适应,病人心理负担加重,情绪紧张,更中重了对呼吸机的依赖性,因此,长期使用呼吸机病人撤机前,除了必须做好撤机前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了解停机的指征。根据病人适应情况逐步调整呼吸机到符合停机前的参数:(1)原发病已基本痊愈或受到控制病情稳定;(2)营养状态及肌力良好,基本恢复;(3)呼吸频率<30次/分;静息潮气量>300ml;最大吸气负压>2.94kpa;(4)神智清醒肺部感染控制,痰液量逐步减少,并能咳嗽排痰,符合以上条件方可停机。4.2做好停机时的心理护理。由于病人依靠呼吸机呼吸,减轻了自身负担,所以长时间使用,对机器产生了依赖性。一旦停机,患者心理上难以忍受,认为脱离呼吸机后会引起呼吸困难,情绪上就起了很大的波动。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向其阐述运用呼吸机的目的只是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现在病情已基本稳定,只要配合治疗,就能撤离呼吸机自行呼吸,使其认识到停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停机时护理人员应守护在床旁,教导病人正确呼吸方法:其一,如果病人有自主呼吸时可嘱咐病人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其二,当病人脱离呼吸机时由于心理因素而不敢呼吸时,可打开呼吸机接模拟肺,呼吸机的声音能使大部分病人症状缓解;其三,若病人的呼吸浅而促时可指导病人提起胸廓进行深而慢的呼吸运动。同时在撤机过程中,由于病人是逐渐训练脱机,而不是一步到位,所以病人认为自己无法脱离机器呼吸,此时应向病人解释清楚,停机—使用机器—再停机只是为了让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和不必要的顾虑,与护士共同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停机。

4.3停机时临床观察

4.3.1呼吸监测。停机时给氧吸入5L/分,如患者安静,未梢红润,肢体温暖、无汗,胸廓起伏状态良好,两肺呼吸对称,呼吸平稳,可继续停机。若病人出现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或减少,呼吸衰浅,胸式呼吸不明显,胸腹运动不协调,呼吸道分泌物大量潴留,心率较前明显增加,血压波动不稳,鼻翼煽动,出冷汗、紫绀,烦燥不安等,立即给予接上呼吸机辅助呼吸以避免呼吸肌群过度疲劳导致呼衰。

4.3.2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连续监测EKG、BP、SPO,若BP升高及呼吸加快可提示PCO增高,若心电图出现S—T段提高,心肌缺血可考虑PO下降,及SPO<95%时,应立即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一旦血气分析示PO<60mmhg、PCO>45mmhg,及SPO<95%时,可重新使用呼吸机,根据动脉血气来调整呼吸机的各参数。如果停机前后半小时测动脉血气均正常且相差不大时,可继续停机。

篇7

健全的肝脏在妇女妊娠期间维护良好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肝脏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孕妇的负担,有时甚至可影响妊娠的正常发展过程。正常妊娠也可加重肝脏负担,使原来的病毒携带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或加重病情。孕妇患肝炎的发生率为非孕妇的6倍[1]。妊娠肝病并发症多,重症肝炎发生率是否高于正常产妇?产后出血率是否高于正常产妇?为加强围产期产妇的监护保健工作,针对各种并发症于产前、产时、产后给予护理,是否降低了母婴死亡率?笔者对以上问题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9年12月~2000年10月上海市孕肝监护中心共收治孕妇211例,年龄最大40岁,最小22岁,平均27岁,高龄产妇(≥35岁)15例。其中放弃妊娠15例,顺产87例,占44.3%;产钳助产3例;剖宫产106例,占54.08%(106/196)。产褥期5例,妊娠剧吐10例。共分娩新生儿202例,双胎6例,死胎4例,孕妇死亡2例,其中伴有肝肿大31例,脾肿大37例,肝脾肿大51例。

1.2病因分型见表1。表1妊娠肝病病因分型(略)

1.3主要并发症见表2。表2妊娠肝病主要并发症(略)

1.4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见表3。表3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略)

1.5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的产后出血率比较见表4。表4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产后出血率比较(略)注:P<0.05,差异有显著性

2产妇护理

2.1产前监护正常妇女妊娠时,肝脏负担加重,尤其晚期,这是生理性的。当妊娠出现病理性肝损时,容易发展成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199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院资料指出,晚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者,其中10.6%为重症肝炎[2]。本资料显示重症肝炎占6.63%(13/196),与护理、治疗水平增高有关。乙肝孕妇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产妇[2],见表3。本资料显示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因此,产前监护尤为重要。

2.1.1肝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营养,做好心理。据资料报道[3],正常孕妇有45%伴有不同的心理症状或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性状态、抑郁性状态、强迫性症状等。通过对本组患者调查发现有64.5%(136/211)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尤其是乙肝患者或合并乙肝的患者94.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见表3。主要为担心胎儿发育、疾病的传染性及自身疾病的预后。我们在积极治疗肝脏疾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存在具体情况,采用解释、疏导的方法,告诉患者目前对小儿免疫预防有很好的方法,有效率达95%以上。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及母体肝病的恢复。

2.1.2病情危重、黄疸较深以及伴有胆汁淤积的患者除重视心理护理外,应重点观察病情变化,监督低蛋白饮食,给予低脂、高糖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补充所需营养。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准确测量、记录血压、呼吸及出入量和大便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性报告医生。

2.1.3晚期妊娠预产期前1~2周,常规应用VitK1以预防产后出血,对病情严重和并贫血者及时补充凝血药物,纠正贫血。晚期妊娠伴有宫内窘迫征的孕妇,应每2h监测胎心率,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伴有其他合并症者应对症监护。

2.2产后护理孕肝患者应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护理,分娩时,使用一次性备皮包和一次性塑料膜垫,使用后打包焚烧,产床用0.5%过氧乙酸溶液擦洗,有布类污染,用1∶40金星消毒液浸泡5~10min后,送清洗房处理。产后加强营养,进清淡、易消化、丰富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食物,少量多餐,以补充消耗。

2.2.1产后出血的护理见表4。本组孕妇伴有肝病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4.18%,明显高于正常产妇12.7%[4]。经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对本组患者临产前应积极纠正并发症,改善凝血功能,纠正贫血,常规备血。产后严密观察阴道出血的量及恶露情况,及时给予止血及缩宫剂。对大出血者,应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2.2.2剖宫产术后护理伴发肝病的孕妇提倡实行剖宫产术。本组孕妇剖宫产者106例,占54.08%,所以应做好剖宫护理。孕妇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病床用1∶40的金星消毒液擦拭。严格饮食卫生,手术刀口每日消毒2次,常规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2.3合并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患者应按肝昏迷及肾衰护理。

3乙肝的免疫阻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的40%~70%将成为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5]。而HBsAg及e抗原均为阳性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造成婴儿感染率更高,几达90%~100%。婴儿感染后除成为携带者外,部分可发展成肝炎,甚至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5]。HBsAg阳性母亲在分娩过程中使婴儿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6]。这是由于母血中的HBV在分娩时可经胎盘创面进入胎儿血循环或由于母血及阴道分泌物使婴儿破损的皮肤与黏膜受染,也可能因婴儿吞咽母血及阴道分泌物而经胃肠道受染。此外胎内传播为另一途径,但仍以前者为主。产后母婴的直接密切接触也是使婴儿受染的原因之一。有资料报告高危儿童的免疫失败,未经产前阻断者高达20%左右。所以现在提倡产前孕期28周起给携带HBV孕妇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u(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注射400u)每4周1次,直至临产,至少3次,这样使宫内感染率可以下降8%~10%,新生儿出生16h内肌肉注射HBIG100u或200u,2周时再肌内注射1次。满月接种酵母重组乙肝基因疫苗5μg,此后2个月龄及7个月龄重复接种共3次(即1、2、7程序)。这样的产前、产时、产后阻断措施,可使HBV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5%左右的免疫阻断效果,是目前最高的免疫保护措施。只要很好贯彻母婴免疫阻断措施,则在1~2代之后,我国就可以基本控制乙型肝炎的流行。

4结论

妊娠合并肝病的病因复杂,以乙型肝炎为居多,占55.45%。并发症多,精神心理障碍占64.45%。在乙肝病因中占94.8%,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产后出血在孕肝患者中占34.18%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肝炎占6.31%。临床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细致的护理工作,正确的乙肝免疫母婴阻断,可以明显减少妊娠肝病的并发症,控制乙肝病毒在新一代继续感染。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

2郑怀美.现代妇产科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11-212.

3临床产科学编委员.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6.

篇8

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时候症状并不明显,患者通常是在体检中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该病,因此,多数患者没有心理上的准备,甚至患者的家属很难一时间接受。还有的患者是因为害怕耽误工作,心理压力特别的大,逐渐变得消沉。

1.2急躁型

糖尿病患者因为平日的工作较为繁忙忽略了对自己身体的照料,往往错过了体检的时间,直到身体出现了明显的病症,影响了其工作才引起重视,当患者到医院检查的视乎,病情已经不轻;此时,患者不自主的产生一种想法:病情是否会恶化?因此情绪变得急躁不安,使患者缺乏了复查和治疗的时间,甚至有的患者对医护人员态度较为粗暴、生硬。

1.3恐惧

当患者突然从熟悉的环境换到陌生的医院时,以及对治疗的方法不了解时,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和排斥的心理。加之为了要调整患者的胰岛素的剂量,几乎每小时会给患者量一次血糖,这会给患者到来皮肉之苦;患者在短时间内接受过多的治疗,也会产生不安的心理。

1.4忧虑

糖尿病属于终生性的疾病,因此治疗的时间较长,加之医疗的改革,医药费用的改变,所以又一些患者时常会担心医药费的问题,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等问题,从而产生各种焦虑的心理。

2护理的措施

2.1让患者及时的了解病情,尊重关心患者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就要住院;此时的护理人员就因该让患者接受现实,并且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的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特点、过程等,鼓励患者讲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解答,并且注意言行举止。因为此时的患者最需要关心和尊重,和蔼的态度、热情服务,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护士在向患者做卫生宣传时,及时的让患者知道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根治,但是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身体、科学的服用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并且还能延缓该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使其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工作、长寿等。

2.2正确心理思想的灌输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非常的注重自己病情的变化程度,当对现有的病症以及有关检查项目不理想时,就会过分的担心的病情是否会恶化,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情绪变得不稳定。此时,护士应该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结合客观实际,向患者疏导正确的思想;确保患者在院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2.3纠正错误的治疗思想

有的患者因受到疾病的折磨,到处求医寻药,听信偏方,加之受到市场上所谓能治“百病”的补药,的影响,一些患者滥服补药、贵药,不仅不遵循对症治疗的原则,而且还耽误了病情。此时,护士应该及时的向患者耐心的解释科学用药的作用效果。从思想上纠正患者的错误,遵照医生的嘱咐,坚持在医院接受科学的治疗,调动患者积极的心态,提升内在的自身的健康心理。

2.4患者在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做好出院之后的指导

篇9

1.1对象

2000年3月,全院32个病区,777位出院病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在病人出院时填写,病人无法完成则由家属填写,最后一个问题用文字形式表示,项目完成不全则以实际例数计算。

2.结果:问卷从6个方面,共设立18条问题进行调查,(1)作息时间(2)病区环境(3)文化氛围;(4)病人权利;(5)注射技术;(6)评价护士;(7)

3.讨论:

2.1以病人为中心,改变作息时间,从每天早晨开始。

99年6月上海市卫生局为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要求全市医院晨间护理在6:00以后进行,扭转了晨间护理越做越早的局面。我院曾率先执行,获得病人好评。以后随着天气转热,早起床病人增多,但护士仍坚持6:00后进病房,病人对此项措施究竟持何种意见?通过调查证明88.3%的病人持赞同意见,11.6%的病人认为还太早,只有一位病人认为太晚,由此证明,6:00后进病房做晨间护理得到绝大多数病人的赞同,晨间护理宁晚勿早。

3.2在争创文明医院过程中,十分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其中为保证病房舒适化,做到病区环境顺序良好、整洁、安静、舒适,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病人及其家属是否能接受?如床边桌台面只能放3样以下物品,并放置有序,生活用品必须定位放置,控制陪客,查房时间家属不得进入病区,病情内不准晾衣服,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病人及家属表示很好或可以接受。其中9.7%和3.1%的病人对桌面放3样以下物品和要求放置物品认为不方便,27.5%的病人家属要求开放陪客,8%的病人认为查房时间家属不得进入病房不放心,6.9%的家属对病区内不准晾衣服表示不能接受,60.2%的家属表示接受衣服集中由洗衣房收费服务(详见表1)。数据说明大多数病人对病房环境要求表示赞同接受,体现出病人对病房整体环境舒适、安静、整洁的重视程度,当然,这样会对卧床、活动受阻的病人带来不便。因此,护理必须以高品质的服务满足病人的需求,加强巡回,力求做到服务于开口病人之前,让病人称心,让家属放心。

3.3医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要重视、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病人入院后,在整个医疗服务中,病人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如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各项检查的目的、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等。调查结果尚有14.6%的病人对病人对化验结果不了解,18.2%的病人没有得到完整的健康教育,4.8%的病人对检查目的不了解,2.2%的病人对病情不了解,可能与保护性医疗措施有关(详见表3),在用文字表达项目表中,病人要求了解病情\u25163手术效果\u26816检查结果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等心情十分迫切。

3.4在医院服务文化中,除保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安全外,还应充分重视病人的精神需求文化氛围,在调查中病人对病区内提供一定数量的报刊、杂志、宣传资料,表示非常需要,希望及时了解时事新闻,增加文化娱乐。另外医疗设施、仪器设备,病房生活设施的完好,直接关系到病人住院期间正常医疗秩序及生活质量调查证实,病房设施、设备完好率达64%,由此可见,后勤保障同样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之中,对保障医疗工作惯性运行有重要作用,也是医院物态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病人对护士静脉注射的技术的评价,一次穿刺成功率达83.6%,其中包括长期住院的血液、免疫、肿瘤病人。由此说明,护士必须加强训练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详见表1、2、5)

4.体会

4.1重视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在研究医院服务文化过程中,尊重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各项权利,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享有以下权利:(1)维持生命,享受医疗的权利;(2)自主同意的权利;(3)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4)获得有关信息的权利;(5)要求保护隐私的权利;(6)因病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权利。在医疗过程中,通常医务人员处于主导地位,而病人则处于被动地位。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病人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舒适的环境,更需要被理解、被关心、被尊重。[2]有位病人要求每天能与护士作3-5分钟的交谈、沟通,及时了解病情,了解病区和医院的情况。可见病人除了关心自己的病情外,还十分关心医院的整体水平。医院的服务对象是人,一切应“以人为本”,如何注重了解病人的心理,理解、关心、尊重病人,如何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重视维护病人的权力,已成了当务之急,因此,首先必须在医务人员中加强宣传,广泛开展尊重病人权利的教育,其次,设立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让病人了解应享有的权利,医患护患间相互尊重,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提高护理服务品质。

4、2提供优质、特色的护理服务

护理服务在构建医院服务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医院服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护理部开展研究医院护理服务文化,两年多年,取得显著效果。此次调查对护士总体评价满意率达100%。有位病人是这样写道“护理小姐甜甜的微笑,柔柔的声音,让病人听了倍感亲切,也让重病中的我感到欣慰”。还有位病人写道“最希望院领导对护士小姐们给予表扬,因为她们太热情、工作态度太好,使我们很快恢复”。从中也充分说明,护士的态度、护士的微笑对病人是多么重要。因此开展有情服务、微笑服务、超前服务、细微服务,服务于病人开口之前,给病人家的感觉…已成为每位护理工作者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在开展特色护理的研究中,护理部组织各科开展特色护理及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研究,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展和完善。

4、3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

在研究医院服务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硬件设施的改造,打破长期延续的模式化。如(1)背景音乐,播放优美、舒畅的轻音乐营造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我院在浦东分院建设中充分重视并设立了全院背景音乐系统,以提高医院文化建设的品位。(2)为解决外地病人洗衣、晾衣的困难。医院可设立洗衣房,开设承接病人衣裤洗涤项目,确保病房环境整洁,保证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方便。(3)在病房家具设计中,尽量达到合理、便捷、安全。如多功能盐水架,床边可移式迷你电视,全自动、多角度防褥疮床,一次性可充气加热被等等。创造舒适、方便温馨的住院环境。

5.小结

篇10

所谓分级护理,是指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病人的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我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由护理前辈张开秀、黎秀芳1954年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共分四个级别: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护理时间分为直接护理时间和间接护理时问,直接护理即为任何需要直接与病人接触或需病人在场方能进行的操作。蔡虻等指出:直接护理时间与自理能力负相关,与疾病严重度呈正相关。本研究试从直接护理时间和分级护理以及病人自理能力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寻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5~8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普通成年病人,包括神经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放疗科五个病区共138例病人,不包括加强护理病房的病人;其中手术科室2个共57侧,菲手术科室3个共8l例。

1.2研究工具

1.2.1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该量表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种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量表。信度为0.89~0.95。包括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修饰、如厕、进食、转移、步行、穿衣、上楼梯、洗澡等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总分60“-100分为ADL一级,生活基本自理;60”--41分为ADL二级,生活需要帮助;40分以下为ADL三级,生活需要很大帮助,不能自理。

1.2.2自行设计《直接护理项目和时间观测表》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理论,将病人的基本护理需求分为生命体征、饮食与排泄、清洁、话动、给药等共10项内容。将这10项基本护理需求所涉及的直接护理操作项目一一列出,设计出直接护理项目表,并由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评价修改。

1.3方法

1.3.1观察员和责任护士的选拔与分工

观察员10名,负责观察、记录护士为病人提供直接护理所需的时间。选拔毕业实习近1年的护士学生,经培训和考核,熟悉并理解“直接护理项目和时间观测表”的全部内容,并在培训中能够准确观察记录者为观察员。责任护士5名,均为工作五年以上,护师以上职称的主管护士,能够理解并熟练地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病人的ADL水平,熟悉研究设计和方法,负责对观察员的培训考核,评定病人的ADL以及观察测算工作中质量监督和指导。

1.3.2观察和测量方法

病人入院后,医生开分级护理医嘱,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ADL评分。病人住院后2~3d记录病人的护理级别,测量24h内的直接护理时间,同时测定病人的直接护理项目与频次。观察员用秒表计时并记录护理时间,计时从护士进入病室开始与病人交流时起,到完成直接护理操作离开病人时止嘲。每个观察员固定观察并记录1例病人24h内的直接护理时间。

1.4统计方法

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t检验和x2检验。

二、讨论

2.1ADL分值与直接护理时间呈负相关关系

ADL得分越少,直接护理时间越多,这符合临床的实际,自理能力越差的病人,所需的护理量越多。

2.2护理级别与直接护理时间关系不确切按照

分级护理的定义,由医生决定的分级护理级别应反映病人的病情和自理能力。病情越重和自理能力越差的病人,得到的直接护理时间也会越多。可知,外科病人不同的护理级别之间直接护理时间有差异,而内科各级护理之间无差异。内外科之间同一护理级别直接护理时间对比,一级和三级护理均无差异。这与周素鲜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医师对分级护理的知识了解不够,据王淑琴等研究显示:医师对分级护理依据(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另一个原因可能与住院病人较多,而护士又严重短缺,护士忙于完成治疗,无法满足病人个性化的需求。同时本研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现行的分级护理并没有体现病人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不同护理级别之间的直接护理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2.3ADL值与分级护理级别呈正相关

篇11

1.1对象选取某部队医院内科、外科系统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排除年龄≤6岁、ICU及特级护理病人,共188例,男118例,女70例,年龄7岁~86岁,平均年龄41.9岁。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由一名护士对内科、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的63名住院医师(有处方权),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生对住院患者分级护理认知调查表》,调查表内容依据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

1.2.2级别护理评定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随机对内、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连续两天按医嘱确定为1级~3级护理的病人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计分)。

1.3评定标准①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为护理分级依据;②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③分值等级分为3级。差(或一级):指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伤病员,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计分≤40分者;中(或二级):指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伤病员,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计分41分~60分者;良(或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伤病员,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计分>60分者。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2结果

2.1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认知程度调查内科、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71名临床医师,有效问卷63份,回收率为88.73%。结果见表1。

2.2护理级别评估(见表2)

表2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中国人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对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的作用。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病人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病人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在工作中了解者为79.37%,提示住院医师在校并未全面系统的学习其内容,走向工作岗位后才逐渐了解的;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临床护理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一级护理的病人在生活上应该是完全依赖护理的,但医嘱分级护理中完全依赖护理的只有3.17%,部分依赖护理的为76.19%,让一级护理病人生活自理者20.63%。说明以医疗为职业的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较含糊,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4],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病人实际需要的护理,反映护理工作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点地解决病人日常生活自理缺陷,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完善其内容。

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病人治疗前后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护理程度。因此,在病人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对各项生活自理缺陷进行针对性护理,不断的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提高病人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规范护理服务行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通过评价一个人能否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及完成的程度来衡量个体的生理健康水平,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3种护理级别评估显示,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计分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病人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病人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篇12

一、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36岁,平均72.5岁,其中36岁~21例,60岁~38例,71岁以上47例。入院时意识障碍11例。一侧肢体偏瘫76例,失语1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二、护理与体会

2.1心理护理急性脑梗塞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本组病例中有76例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口角歪斜18例,3例出现会厌麻痹,吞咽功能暂时性丧失。患者和家属都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患者发生偏瘫后会出现急躁、悲观情绪,突然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往往有焦虑心理,表现为不思饮食、失眠、便秘等。患者及家属对起病前的健康十分留恋,而更多的是担心预后和日后的生活质量问题。特别是吞咽功能丧失者,更感到恐惧和失望。针对家属及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安慰家属及患者的时候,特别让家属与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方言热情地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病程、时间及预后。其次,向患者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2天内脑水肿达到高峰,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还有可能有继续发生梗塞的可能,让家属和患者对什么是脑梗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再次,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对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可让其将需求用文字书写进行交流;对梗塞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允许其亲属陪护。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2.2安全护理对于急性梗塞引起意识障碍或偏瘫者应注意安全,防止坠床或跌倒,对躁动不安者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专人陪护,床旁设护栏,双手约束,防止病人拔除各种管道,翻身和下床时有人协助和扶持等。

2.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因急性脑梗塞患者病情多数危重,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变化,如发现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有脑疝发生的可能。本组病例中出现8例脑疝,死亡2例。一旦出现脑疝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min内输完。因大量甘露醇会造成肾功能损害、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功能不全,应进行24h连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如病人血压升高>22.67/12.67kPa,呼吸急促,脉搏增快>100次/min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若平时神志清醒者突然言语不清、嗜睡且反应迟钝时,应考虑出现新的梗塞,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病房,并做好应急措施。

2.4预防并发症护理

2.4.1预防肺部感染急性脑梗塞大多数发生在老年人,本组病例中>60岁85例,占本组病例的80%。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大多有呼吸道功能减弱,尤其是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本组病例就有19例发生肺部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后,肺部痰液就增多。对神志清醒者,应鼓励他们在分泌物多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尽量把痰咳出。注意使用多功能摇床,在病情许可时取半坐卧位。对昏迷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护士将手并拢,空心适度拍打,震动患者背部,由上而下,由两侧至中央,反复进行5~10min,促进排痰;若患者咳嗽反射弱,则在其吸气终末,护士可用一手指稍用力按压其环状软骨下缘与胸骨交界处,刺激其咳嗽;痰液粘稠时,给雾化吸入每4h1次。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所用的吸痰管及无菌液要保持无菌。动作应轻柔、无创、敏捷,每次吸痰过程时间应<15s。口腔、鼻吸痰管各部位要专用。同时,间断氧气吸入。对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应给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为防止套管堵塞,应及时吸痰,并保持气道湿化,每日2次行管道切口护理。对于意识障碍者,应采用管饲饮食,每次200~300ml,两次之间加喂水1次,也可使用微量泵使营养液通过加热器以30~50ml/h的速度匀速胃管内输入,避免经口进食,以防止呛咳引起吸入性肺炎。

2.4.2预防泌尿系感染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进行膀胱冲洗2次,每日2次。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2.4.3预防便秘发生急性脑梗塞患者由于需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很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可以使颅内压升高,进一步使病情加重。在以往的病例中,入院1周后,大部分患者就出现便秘。因此要及早预防,首先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训练在床上排便,要为患者营造一个排便的环境,注意用屏风遮挡,并教会患者如何用力。平时还要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饮食方面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对于极少数便秘者及时给予口服缓泻药,必要时灌肠,灌肠压力要低,而且不宜>600ml,以免加重病情。本组患者通过以上预防护理基本上无便秘发生。

2.4.4预防褥疮发生据报道,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h内即可发生褥疮。所以,要及早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首先,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建立床头翻身术,每1~2h为患者翻身1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对昏迷、病情危重及肥胖不宜翻身的患者,身体受压部位可放置水囊,水囊中水的流动能对受压部位起到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并减轻局部压力作用。温水擦洗身体,保持皮肤干净,同时也促进血液循环。由于护理得当,本组106例除2例死亡外无一例发生褥疮。

2.5加强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生肢体偏瘫的人数较多,本组病例中就有76例发生偏瘫,失语或语言不清18例。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家庭的社会生活状况。因而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就成为康复的重点,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和语言清晰,把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如肢体停止运动1周即可引起肌萎缩,因此,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在临床中,当患者生命征稳定、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就应着手进行康复。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具体做法是:语言障碍者听录音,从简单发音、单词、短语开始,反复训练到说绕口令,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预防肢体功能碍障的发生:每4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min,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然后练习翻身,促进肌力恢复。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行走锻炼,指导患者站立平衡训练:双手扶杆站立—单手扶杆站立—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行走训练: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走时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2.6做好饮食及出院指导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塞的根本原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力劝患者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建立合理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取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食物,进行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等,避免暴饮暴食。适当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情绪。另外要按时用药,继续坚持功能锻炼。患者出院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指导和随访,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季平.临床内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

[3]邝贺龄.内科急症治疗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7.

[4]李清美,谭兰,韩仲岩.脑血管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5.

[5]赵岩,吴坤艳.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5,4(3):9.

[6]王晓玉,张淑连.中风初起的家庭护理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8.

[7]邓艳红,梁柯.家属配合感觉输入法在脑梗塞急性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