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4:55: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务报表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财务报表论文

篇1

(二)运用常用的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对A公司进行分析一是从债务风险角度分析,A公司流动比率1.34,期初为1.33。速动比率0.43,现金比率为0.25,说明A公司变现能力低、短期债务偿还能力弱的问题。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时,主要考虑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A公司资产负债率0.63,产权比率为1.67,均表明A公司借债经营风险高、偿债能力弱。二是从资产管理效率分析,A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2.4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49.4天,这两个数据表明A公司应收账款收回速度慢、周期长,即平均销售一本书150天后收到书款。这些数据均显示,A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收存在较大困难,存货积压偏多。

二、运用财务指标及各种方法分析报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运用得当,可以为报表阅读者带来众多信息,但有时候只是停留在报表数据层面上的分析,往往又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上文提到的现金比率似乎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偿还能力越强。其实不然,这个指标过高也很可能是企业存在着拥有过多货币资金的现象,反映出该公司没有很好将其利用,造成了资金闲置等隐患。

篇2

2.审计资料收集困难,审计管理存在弊端由于合并财务表报其反应出的信息量相对较大,包含了子公司以及母公司等多个方面的经济运营信息。因此企业有关审计人员在对合并财务表报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应准备好充足的资料进行审计参考,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但是由于合并财务报表中涉及的信息十分的广泛,并且分布于不同的子公司以及部门之中,造成有关企业审计人员收集资料上的困难。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管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体现在管理制度不足,管理力度不够等方面。这使得企业审计人员在进行合并财务表报审计的过程中,工作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约束,造成工作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合理。

3.缺乏完善审计标准,审计质量难以保障在对合并财务表报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合并财务表报中展现出的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由于信息的分散性过强,因此在对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的质量难以被有效的保障。

4.审计人员素质不足,审计效率难以提升审计人员是进行合并财务报表审计的关键,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对我国部分企业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我国企业中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个人专业素质不足的问题,难以对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把握,并且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法进行及时的解决,造成企业内部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质量的下降。

二、针对合并财务表报审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审计程序,进行特殊审计鉴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与一般的财务表报在审计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此有关企业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对审计工作中的程序问题产生重视,对不同审计工作进行区分对待。尤其是针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有关企业应对其进行特殊审计,制定出符合合并财务表报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程序,确保合并财务表报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合并财务表报审计程序制定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对传统审计程序进行把握,明确传统审计程序与合并财务表报审计工作之间的差异,并从实际的差异性入手进行合并财务报表审计程序的制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新审计程序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加强资料搜集,完善审计管理资料的搜集问题一直是进行合并财务表报审计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有关企业工作人员要想对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提升,就应在相关资料收集方面下工夫,确保相关材料收集的全面性。鉴于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企业应充分的借助网络资源,将各子公司与母公司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信息的共享。尤其是在经济资金流动等方面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允许审计人员通过电脑对相关资料进行查看。其次,子公司应注重内部财务工作的条理性,保障内部财务表报的清晰明了,为合并财务表报审计工作的进行提供便利。

3.建立审计标准,把握审计重点审计标准主要是对合并财务报表真假性的一种判断,因此有关企业应在明确内部审计标准不足的基础上,对相关合并财务表报审计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各项标准进行完善,并充分的对各子公司的审计标准进行掌握,整合出一套符合合并财务表报审计工作的审计标准。同时,由于合并财务报表工作的审计内容众多,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审计质量以及审计效率,有关审计人员应对审计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把握,关注审计重点。

篇3

一、全面收益的涵义

早在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第3号(SFACNo.3,后被第6号所取代)《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就提出了盈利和全面收益两个不同概念,盈利是指现行会计实务中的净收益,全面收益(SFACNo.6中的定义)是指“一个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由于交易、其他事项以及来自除股东外的事项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除了所有者投资和对所有者分配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之外,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全部的所有者权益变动都应包括在全面收益中”,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业益(净资产)的变动。

根据FASB提出的全面收益概念,全面收益二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前者是已实现的收益,后者是未实现的),因此,全面收益不仅包括现行会计实务中确认的净收益,还应包括在各个会计期间内的其他非业主交易引起的权益变动,如持有资产价值变动、未实现汇兑损益、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等。或者说,全面收益将基本接近于经济收益概念。与传统收益概念相比,全面收益包括的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而且包括企业与其业主之外的其他主体的交换与转让,以及因偶发事项、物价变动等的结果。

二、我国企业收益确定的特点

从现行会计实务来看,我國企业在收益确定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因此可以说,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历史成本原则。近几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已经的具体会计准则,从稳健性原则出发,要求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在其发生减值时计提资产减值路备,应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突破。

第二,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合理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并将已实现的收入按时入账。《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中规定,对于销售商品的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等,应在相关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要求确认的收入必须是已实现的或可实现的、已赚取的。而对尚未实现的利得,如资产重估增值、权益法下的股权投资准备等计人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对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由于其在性质上是尚未实现的,因此,我国《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中规定,报表折算调整不计人当期合并收益,而在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中单独列示。

第三,净利润是衡量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根据我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在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股票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进行监督评价等方面都特别重视利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负债表的质量,也使得如何真实、公允地反映收益信息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我国许多法律法规都是以净利润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因此,现阶段在我国引入全面收益表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三、我国企业的会计目标与收益报告的改进

随着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提高了,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广大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从长远看,应该把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摆在重要位置,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的服务功能。实际上,财务报告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

在所有可获得的企业财务信息中,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与收益有关的信息,满足使用者投资决策需要是我国收益报告改革的方向。葛家澍教授指出,全面收益的特点是除净收益之外,还包括已确认的其他利得或损失,后者由于已产生,尽管在当期未实现,但它很可能在下期或近期即可实现,从而就成为投资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一个可靠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今后的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或全面收益信息比原先的净利或净收益数据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用户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更为有用。根据国际上会计收益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情况,我国应根据自己的发展现状,立足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研究探讨全面收益理论,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考虑分阶段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制度。现阶段,我国收益报告改进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系统地列示那些已经得到确认但未直接在利润表中进行报告的收益项目,二是收益表应当反映的项目内容。从当前和发展的观点看,报告全面收益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其意义在于:

1、报告全面收益可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现行企业收益报告是按照传统会计模式反映的,主要反映企业的经管责任和业绩,已不能适应使用者对收益信息作为决策有用性的需求,而报告全面收益,则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需要。关于这一点在金融工具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随着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广泛运用是不可避免的。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合理的计量属性,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如果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就必须解决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报告等问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的经验,在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第四财务报表”或“第二业绩报表”或采用其他方式,即通过提供全面收益信息,反映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便于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

2、报告全面收益可以促进证券市场有序发展。投资者是证券市场赖以生存的前提。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很普遍,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提供的业绩报告,无疑会起着严重的误导作用。全面收益报告把绕过利润表而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并通过适当分类,单独报告,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更有用的业绩信息,以体现公允与充分披露原则,并可减少证券市场利得交易现象,限制上市公司随意操纵利润。

3、报告全面收益有利于实现会计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过程中,始终注意积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加入WTO,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商贸规则,会计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经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的要求非常紧迫。为实现会计国际化,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接近国际化标准。我国已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有关具体会计准则,都很注重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了实现会计国际化的要求。对于财务业绩报告,从西方各国的改革趋势看,尽管各国的会计实务在收益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别,但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在收益概念上已取得了一致,关于收益报告的方式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代表着业绩报告国际协调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已有经验,在条件成熟时考虑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改革的总体思路

由于我国某些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利润操纵问题,如果按照全面收益的要求编制收益报告,则让人们担心会加大企业利润的虚假成分。对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全面收益不能等同于净收益,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其他收益项目会逐渐增多;其次,会计准则的责任不是杜绝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而是为资本市场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利润操纵行为,收益报告就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现象,并通过适当、科学的分类,提供便于投资者分析利用的信息。当然,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需要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规范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健全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等等。另外,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制度也需要分几个阶段逐步进行。

纵观西方各国的改革过程,改革收益报告的总体思路是制定《全面收益报告准则》,规范全面收益的列示和报告方法,全面收益各组成项目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则由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予以规定,这是英、美等国家的作法。英国ASB、美国FASB和IASC采取的这种思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标准问题,使得全面收益报告不够完整。因此,如果缺少相关准则规定,全面收益报告就会有名无实。

篇4

二、适合房地产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

(一)根据不同的收款方式分析

预收账款,并判断能否进行确认收入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商品与一般的商品不同,因此其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收款方式,其中主要包括: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和按揭付款等。一是一次性付款:在房地产销售过程中,如果以一次性付款的方式为主,那么在进行确认收入工作时,只要房款能够足额到账,即以应收款项足额到账作为确认收入的核心标准,即使不具备房产证,也可以确定风险已被转移。二是分期付款:如果房地产销售的付款方式主要是分期付款,那么买方必定与房地产企业签订相关合同,明确买方的付款日期。在进行确认收入时,应确认买方是否能够按照付款日期完成付款,若出现买方在规定的还款时间内无法完成还款,那么应该及时对买方的资信能力和实际欠付金额进行分析,若买方的资信能力低,且欠付的钱数超过整体房价的30%,则不得进行确认收入。三是按揭付款:若以此付款方式为主,那么必须满足首期交齐和按揭款到账两个条件才得以进行确认收入。

(二)加强对收入结转前产生期间费用的整改

财务管理者主要职责任务是编制并实施核心战略决策,在金融市场和价值管理两者间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加大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力度,加强对收入结转前产生期间费用的整改,科学合理的编制并实施核心企业战略决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实现,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企业的管理者结合起来,利用一些传统优良的管理知识结合先进、高效的手段和技术及时掌握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和财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将自己份内的事情保质保量的完成,从而保障房地产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

(三)分析房地产开发的成本组成

确认开发成本在购置还没有开发的土地过程中,必须先和周边土地价格做一番详细的比较之后再开展相关的评估工作,将资金成本剔除后远远超出账面价值的可认同土地增值额,暂时作为调增存货与资本公积;对于没有入账但本应该入账的款项,应该通过合理预算或者估算的方法将其计入总账,并对还没有完成的配套工程进行估价预提,从而保证开发成本的真实性;除此之外,成本的预转必须满足收入和成本的配比原则。

篇5

二、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

(一)二者相互排斥,是对立的。在会计环境设定不变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在经济活动的追求的讨论中往往成对立状态。在经济情况变幻莫测的今天,及时性将变得尤为重要,企业获得具有相关性的数据后,无法确定其客观和可验证就匆匆进行会计核算,同时此类信息易受公司管理层操纵,使这些信息可靠性较差。而具有可靠性的信息并不一定与企业决策相关,如果提供给使用者一堆与企业决策无用的信息,即使其是真实的,也会使使用者迷惑,从侧面降低了公司信息的可靠性。(二)二者相互依存,是互为前提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如果丢失了,相关性的意义就将落空。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并不冲突。在实际企业应用中,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是决定会计信息这两种属性的主要决定人,而两者的主次顺序以相关性为重,决策者需求的是与公司高度相关并且可验证真实可靠的信息,所以会计信息的选取离不了两种属性的依存。(三)对两者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在衡量会计信息的质量中,可靠性与相关性无法永远保持一致,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编制一份具有完全可靠并且完全相关的财务报告,权衡两者的比重就变得尤为重要。目前来说,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原则,因为在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权责发生制可以清楚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可以指出财务状况变化的实质而不是形式。但是同时有人提出权责发生制无法像现金收付制那样具有可靠性,无法对每一条经济事项进行细致的记录,虽然现金收付制中的会计信息具有完全的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现今的会计行业中,对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的争论一直存在,大多会计制度现在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体,以现金流量表作为充分披漏信息的补充。所以,在制度下的企业对这两种属性的选择大多依托与信息使用者息息相关的包括公司管理层、投资人等所需要的主要信息体。

三、对改善两种属性权衡的方法

(一)对财务报表的项目和内容进行整理和精简。大部分的财务报表中都会有因为历年的突发性或意外性的变故而改变的项目,而会计部门的人事更迭很可能会把一些对目前无用的会计项目保留下来,同时在报告外的补充信息中也会存在一些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项目。应该对公司报告的账户体系进行检查和改动,使财务报告具有更高的相关性。虽然频繁的改变会计报告项目会对公司的效率有影响,但是会计报告所增加的及时性可以让决策层更准确地下达下一个目标的任务,减少错误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二)会计信息处理科技的提高。如今社会中,快速的计算机发展,其计算量和计算速度不断提高,通过计算机的精确地运算可以加快会计报告生成的效率,这有时候也会解决上一点中公司效率下降的缺点,同时,在运算领域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在未来,很可能计算机会计算出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准确的取舍度。(三)对财务报告中的附注进行规划。同第一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补充大多是通过附注和对外信息披露,这其中也会产生对决策不必要的干扰项,但是对外披漏信息有两条制约,在改变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两个原则,分别是成本效益原则和自我保护原则。1、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说当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时,对二者成本运算必须成比例,保证所花费的成本不能超过由此取得的效益,有时候成本效益约束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主要矛盾点,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的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成本战略管理成为当下热议的企业管理项目,减少片面的降低成本方法和避免狭隘的传统成本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地加强公司收益,也可从另一方面减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冲突。2、自我保护原则。自我保护原则是指消息利用的素质和能力,会计信息是不是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大多是使用者的一种评价,一个具备专业修养和丰富履历的使用者每每都会比他人挖掘出更多实质,对他来讲,会计信息包括更多相关性和可靠性,所以公司在选拔人才制度上可以进行更多的考核以选出有用的人才。(四)对会计信息可靠性处理的差异性。在选取可靠的信息时,应当动态地了解会计信息的本质,不能每一项都理解为确切无误的数据,做到有差异的了解每一项信息的可靠程度,更加全面地掌握会计信息带给决策者更加有用的经营讯息。(五)国家会计制度改进。国家会计部门应当时常对国内和国际的会计报告差异进行了解与分析,并且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客观情况进行记录,从而针对地方针对时间的对会计制度调整,加大对会计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也可以对会计制度和会计行业之间主观上的偏见和水平差异弥补,还可以在此过程中纠正不合理的治理结构和增加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方面的治理。

篇6

财政部于2005年12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新准则”),该准则是在1995年2月财政部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及有关复函(财政部1996年《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复函》、财政部1999年《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及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新准则”的最大变化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转变:由侧重母公司理论向侧重实体理论转变,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及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做法趋同。

一、实体理论的优势

(一)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简介国际上通用的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主要有三种:所有权理论、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

1.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是所有者权益中心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具体运用,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资源。该理论下,母子公司之间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当合并非全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时,采用比例合并法。可见,所有权理论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控制关系,也不强调集团各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而是强调母公司实际拥有的而不是实际控制的资源。这样处理,违反了控制的实质,不能揭示作为一个合并整体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2.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强调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反映其所控制的资源。该理论下,合并资产负债表仅揭示母公司本身及子公司中属于母公司拥有的净资产;合并损益表中的净收益仅揭示母公司本身和子公司中属于母公司的净收益,而对合并主体中属于少数股东的净资产和净收益在合并报表中只做负债和费用处理。这种做法满足了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对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需求,但它混淆了合并整体中的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没有透过母子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从合并整体的角度去揭示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该理论实用性较强,但自身的逻辑性较差。“新准则”颁布前,我国主要是以该理论作为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核心理论。

3.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认为母子公司从经济实质上说是单一个体,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不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母公司有权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有权统驭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决策。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仅仅是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该理论下,合并资产负债表揭示的是合并主体的净资产,包括少数股东拥有的净资产;合并损益表中的净收益揭示的是合并主体的净收益,包括属于少数股东的净收益,对于构成企业集团的拥有多数股权的股东和拥有少数股权的股东同等对待。

(二)实体理论的优势此次“新准则”中采用实体理论为合并财务报表的核心理论,简单地说是顺应形势、与国际趋同。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深层次地剖析实体理论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理论。

1.实体理论使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更为合理

实体理论认为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是满足所有股东及债权人、政府等相关利益群体的信息需求,而非仅仅针对母公司的股东。实体理论主张的合并报表是以为企业集团的所有资源提供者提供相关信息为编制目的的。这意味着应将所有的相关利益群体都置于同样的地位来对待。这种开放型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目的与我国会计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它首先充分考虑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各方面共同的利益,而不是仅仅把企业看成多数股权实现利益的手段;同时,针对目前我国少数股权利益通常不能得到保护的情况,采用实体理论有助于少数股权利益的保障。

2.实体理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

从会计理论来讲,完整性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方面。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要求不能忽略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任何重要信息。可靠性意味着在成本制约并考虑重要性和可行性的条件下,信息是完整的。信息的完整性也会影响相关性,如果相关的一部分信息被省略了,即使略去的信息并不损害其他信息表述的真实性,那么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会受到损害,合并财务报表的有用性将大打折扣。在实体理论指导下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立足于满足所有股东及相关利益群体的信息需求,更具完整性,因而也就更可靠更相关。同时在计价基础上,它克服了对于公司的资产及负债采用双重计价标准的缺陷。

3.实体理论更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强调法人财产权而非终极财产权,强调母子公司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而非拥有与被拥有_关系,这与会计主体假设相一致。会计主体假设要求将处于同一管理控制下的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反映企业集团的经济实质。企业集团是因为控股关系而存在的,也正是因为控股权的存在,使得母公司能够运用的资产远大于其实际拥有的资产,并能运用这些资产为股东服务。因此,确认合并范围时应以“控制”为标准,而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正是实体理论。实体理论的基本立论就是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是相互分离、独立存在的个体。所以在实体理论下,控制的经济实质被充分反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

4.实体理论对少数股权的处理更合理

实体理论认为少数股东权益是合并股东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对合并主体而言,少数股东权益并不是一项义务,不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因此把少数股东权益作为负债是不符合负债定义的。同样地,少数股东损益也不是一项费用,而是对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分配,不应作为合并净损益的一个减项。将少数股东权益看作是合并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将少数股东收益看作是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分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将少数股东和控制股东同等看待,反映集团全部的净资产和净损益,这种做法比母公司理论下的做法更为合理。

二、采用实体理论带来的变化

(一)对子公司概念的界定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中对子公司概念的界定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合并范围的确定。在“新准则”中,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其他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并能据以从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种控制是指经济实质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上的控制。可以看出,“新准则”中是基于“控制”概念对子公司的含义进行界定的,体现了实体理论的思想。

(二)合并范围同样,基于实体理论,“新准则”中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是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的。“新准则”规定母公司所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必须纳入合并范围,具体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能够控制的子公司。以下几项除外:

1.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

2.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

3.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

4.母公司不再控制的子公司;

5.联合控制主体和其他非持续经营的或母公司不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小规模的子公司(如,对于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10%)、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如,银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母公司能对其加以控制均应纳入合并范围。这样,合并财务报表就反映了由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构成的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从控制的实质来看,对于按照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联合控制主体(即合营企业)并不完全符合合并财务报表控制的定义,不应将这种联合控制主体按比例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因此,“新准则”中取消了原来对合营企业采用的比例合并法。合营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

(三)列报格式直观地看,由于实体理论的采用,带来了合并财务报表列报格式的变化。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当作为非控制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单独列示,而不是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在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此外,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非控制权益的份额,应在合并利润表“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这种列报形式使得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更加符合资产、负债要素的定义,也是资产负债表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体现。

(四)具体操作方法合并理论的变化必然带来编报合并财务报表具体操作方法的系列变化,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本文不再做深入讨论。“新准则”的推行对合并报表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合并报表的质量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务工作者都应投入精力去研究、理解“新准则”,使准则精神得以落实,使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庆华、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M]

[2]范小超,新会计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定位,财会月刊,2006.9[J]

[3]孙灿明,论合并会计报表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集团经济研究,2006.7[J]

[4]孙长学,合并会计报表理论选择,财会研究,2006.1[J]

[5]许震黎,合并财务报表新旧规范体系之比较,财会月刊,2006.8[J]

[6]张俊龙,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缺陷及其改进,财会月刊,2006.6[J]

[7]翟志华,合并报表理论的内容与现实选择,财会研究,2005.4[J]

[8]黄世忠、孟平,合并会计报表若干理论问题探讨,会计研究,2001,5[J]

篇7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含义和目的

财务报表是总括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的书面文件?其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企业经营成果?包括企业营业收人、成本控制和费用节省情况、利润的多少和投资者获得的红利等;二是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包括资金供应、偿债能力和企业的发展潜力等。财务报表分析又称财务分析?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和预测将来?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企业对外的财务报表?是根据全体使用人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对于不同的使用人?他们的分析的目的不完全相同:

投资人:为决定是否投资?分析企业的资产和盈利能力;为决定是否转让股翰?分析盈利状况?股份变动和发展前景;为考查经营者业绩?要分析资产盈利水平、破产风险和能力;为决定股利分配政策?要分析筹资状况。

债权人:为决定是否给企业贷款?要分析贷款的报酬和风险;为了解债务人的短期偿债能力?要分析其流动状况;为了解债务人的长期偿债能力?要分析其盈利状况;为决定是否出让债权?要评价其价值。

经理人员:为改善财务决策而进行财务分析?涉及的内容最广泛?几乎包括外部使用人关心的所有间题。政府: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政府法规和市场秩序的情况?职工收入和就业状况。

分析财务报表的一般目的可以概括为: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不同的报表使用者?由于其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同?因而相应地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也不同。但概括起来?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结构分析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资金?包括从债权人借人和企业自有两部分?是以不同的形态分配和使用。资本结构的建立和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实力的充实和经营基础的稳定与否。分析资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者、投资者或债权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经常通过举债筹集部分生产经营资金。因此企业经营者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测定企业的偿债能力?有利于作出正确的筹集决策。而对债权人来说?偿债能力的强弱是其作出贷款决策的基本依据。

3、获利能力分析

获取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也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目的。获利能力的大小显示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和企业未来前景的好坏。

4、资金运用效率分析

资金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获利能力大小?预示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财务报表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5,财务状况变动分析

财务状况变动分析主要是通过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的各项目的研究和评价?了解企业当期内资金流人的数量及其渠道?资金流出的数量及其用途?期初和期末相比企业资金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从而正确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为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

6、成本费用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价格是市场决定的。企业如果能降低成本?减少费用?就会获得较高的利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由于有关成本、费用的报表属于企业内部使用报表?投资者、债权人一般无法取得?因而成本费用的分析是企业经营者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内容。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有趋势分析、结构分析、财务指标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几种。

1、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通过观察连续数期的财务报表?比较各期的有关项目金额?分析某些指标的增减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判断其发展趋势?从而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作出预测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趋势分析法?报表使用者可以了解有关项目变动的基本趋势?判断这种趋势是否有利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例如?A商场2000年1一6月份有关商品销售资料如表所示:

根据表1数字资料?进一步计算各项目的趋势百分比。趋势百分比分为定比和环比两种。(1>以1月份为基期?其余各期与基期比较?计算出趋势百分比?即定比。表2为1一6月份的定比。

从表2可以看出?用百分比反映的变化趋势较之用绝对数(表1)?更能说明A商场6个月来光销售收人增长了45%?而销售利润则增长了67%?高于销售收人的增长?其原因主要是销售成本增长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从而影响了销售利润的增长。

(2>将各期项目数和前期数目相比较?计算出趋势百分比?即环比。表3为1一6月份的环比。

从表3可以看出?销售成本逐月增长?而且增长速度是递增的;销售收人虽然都在增长?但增长速度较慢?其结果是销售利润虽然逐月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在递减?而且到6月份增长率仅为111%02、结构分析法所谓结构分析法是指将财务报表中某一关键项目的数字作为基数(即为100%)?再计算该项目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以分析总体构成的变化?从而揭示出财务报表中各项目的相对地位和总体结构关系。

仍以表1中A商场的销售收人等项目数据为例?以销售收入为100%?计算出其他项目的结构百分比?如表40

从各期结构百分比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由于销售成本逐期下降?导致产品利润占销售收人的比重逐年下降。结构分析对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分析是很有用的。作为基数的项目?在损益表通常为产品销售收入?在资产负债表中?通常为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

3,时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将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项目或比率与其他的相关资料对比来确定数量差异?以说明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绩的一种报表分析方法。按照相互对比的双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本期的实际数据与前期(上月、上季、上年等)的数据相比较?以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状态?考察且改进情况。

(2)本企业的数据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或全行业的平均水平、先进水平相比较?以发现企业同先进水平的差距?找出潜力之所在。

(3)本期的实际发生数与计划数、预算数相比较?检查计划完成情况?给进一步分析提供方向。

(4)期末数与期初数相比较?说明本期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最新变动。

总之?通过企业财务数据的对比?可以揭示企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分析原因、挖掘潜力指明方向或提供线索。

4、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影响财务指标的各项因素及其对指标的影响程度?说明本期实际与计划或基期相比较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以及各变动因素对财务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假设B公司?有关数据如下:

权益净利率二资产净利率x权益年数

第一年14.93%二7.39%x2.02

第二年12.12%二6%x2.02

通过分解可以看出?权益净利率的下降不在于资本结构?而是资产利用或成本控制发生了问题?造成净资产利率下降。

例如又可以对资产净利率进行分解:

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x资产周转率

第一年7.39%=4.53%x1.6304

第二年6%=3%x2

通过分解可以看出?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了?但由此带来的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净利率下降造成的损失。

运用因素分析法的一般程序是?首先明确某项财务指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次确定各种因素与该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加减关系还是乘除关系?在此基础上?列成一个分析计算式;再次计算确定各种因素影响财务指标变动程度的数额。

5、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是在同一张财务报表的不同项目或不同类别之间?或在不同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用比率来反映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据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并找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财务比率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变现能力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资产管理比率?如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等。

篇8

二、管理利润表

(一)由通用利润表到管理利润表的调整在通用利润表基础上,对各损益项目进行重新分类,区分为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两大类。金融资产和负债形成的损益为金融损益;经营资产和负债形成的损益为经营损益。与通用资产负债表调整为管理资产负债表似,通用利润表中,有些项目单纯由经营资产(负债)形成或者单纯由金融资产(负债)形成,可直接计入管理利润表的经营损益或金融损益,如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直接计入经营损益,财务费用(资本化利息一般不作调整)直接计入金融损益;有些项目既有经营资产(负债)形成的,又有金融资产(负债)形成的,则必须分解,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几个项目必须分解,属于经营资产和负债形成的计入经营损益,属于金融资产和负债形成的则应计入金融损益。

(二)管理利润表的基本数量勾稽关系管理利润表包含的基本公式如下:净利润=经营损益+金融损益=净经营利润-净利息费用=税前经营利润×(1-平均所得税率)-利息费用×(1-平均所得税率)其中:利息费用=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平均所得税率=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管理利润表的基本公式(净利润=净经营利润-净利息费用)揭示:经营活动给公司带来的回报为税后经营净利润;给债权人带来的回报为税后利息;给股东带来的回报为净利润。

三、管理现金流量表

篇9

《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规定母公司所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必须纳入合并范围。其中,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其他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此从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合并范围具体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能够控制的子公司。但是,以下公司不应纳入合并范围:1.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2.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3.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4.母公司不再控制的子公司;5.联合控制主体和其他非持续经营的或母公司不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控制是指经济实质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上的控制。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的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或其他协议合同规定,可能这一方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这时就不应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相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没有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投资单位具有实际的控制权且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这时应该合并财务报表。

能够突出反映上述问题的典型案例是2003年华源制药与丰原生化对江山制药合并报表之争。要不要合并关键是看是否形成实质控制权,尽管持股比例往往决定了是否有实质控制权,但在现实中实质控制权可能不是掌握在第一大股东手中。华源制药对江山制药没有绝对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及董事会有关决议,对江山制药有经营管理权并负责委派和推荐高级管理人员和财务负责人,也就是取得了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控制权。一个企业可能虽然持有大部分股权,但按公司章程及董事会有关决议对公司实际没有控制权,也不该合并财务报表。

(二)取消了比例合并法

征求意见稿要求,对于联合控制主体(合营企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取消了比例合并法,因为控制实质上意味着只有一方能够实施控制,按照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合营企业不完全符合合并财务报表控制的定义,也就是说,按比例合并的这部分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损益和现金流量等,母公司单方面实际上是控制不了的,失去了合并的意义。因此,不应将这种联合控制主体按比例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三)在确定合并范围时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

征求意见稿这一变化是指无论是小规模的子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内部交易的抵销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上。

目前,按照财政部1996年《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的规定,依据重要性原则,对于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10%时,该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同时规定,对于银行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而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所强调的控制原则,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这样,合并财务报表才能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构成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征求意见稿在合并范围上所做的调整适应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和趋同进程。

(四)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作为非控制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者项目下单独列示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作为非控制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者项目下以“非控制性权益”项目单独列示,这就结束了少数股东究竟是权益还是负债的争论。

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三种理论

将“控制”作为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合并理论的构建也必须要建立在公司集团中母子公司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基础之上。关于合并报表的理论,经过长期的会计实践,目前国际上形成了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和所有权理论三种编制合并报表的理论。这三种理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企业集团的界定、合并范围的确定和合并方法的选择三个方面。

(一)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是业主理论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具体应用,其认为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资源。基于此,当母公司合并非全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时,应采用比例合并法:按母公司实际拥有的股权比例,合并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于非全资子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净收益,也只能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予以合并。因此,所有权理论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法定控制关系,也不强调集团各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依据所有权理论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强调的是合并母公司所实际拥有的,而不是母公司所实际控制的资源。这种做法虽然稳健,但却违背了控制的实质。控制一个主体实际上是控制该主体的资产,当母公司控制了子公司时,它不仅可以直接控制其所实际拥有资产的运用,而且可以控制子公司全部资产的运用。因此,按所有权理论采用比例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忽略了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杠杆作用。

(二)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认为,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不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这意味着母公司有权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的运用,有权统驭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决策。因此,母子公司在资产运用、经营和财务决策上便成为独立于其终极所有者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应是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仅仅是满足母公司股东的的信息需求。实体理论是将合并财务报表作为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构成的经济联合体的会计报表,从经济联合体的角度来考虑合并财务报表合并的范围和合并的技术方法问题。实体理论强调的是企业集团中所有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按照经济实体理论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是为整个经济实体服务的。在运用经济实体理论的情况下,对于构成企业集团的拥有多数股权的股东和拥有少数股权的股东同等对待,因此,通常将少数股东权益视为股东权益的一部分。

(三)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强调母公司股东的权益,认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反映其所控制的资源,对少数股东在子公司及其净利润的份额予以明确反映。因此,合并股东权益是关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对于少数股东权益,既反对所有权理论将少数股东权益完全排除在合并会计报表之外的保守作法,也反对实体理论全额确认子公司可辨认所有者权益的升贬值并按持股比例分配给少数股东的激进作法;合并利润表是关于属于母公司股东净损益形成情况的报告;母公司以购买方式获取控股权时所形成的商誉,只确认其中属于母公司的部分。

三种合并理论在具体作法上的不同,取决于对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从实质上讲,企业集团是因为控股关系而将投资者和被投资者联系在一起的。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属于某个集团的成员,是否构成母子公司关系,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看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控制关系,一旦控制关系存在,就应列入合并范围。所以,母公司所能控制的资产决不仅限于在子公司中所占份额。正是因为控制权的存在,才能使母公司实际运用的资产远远大于其自有资产,并能运用这些资产来为股东服务,因此,应将集团的资产与母公司所实际拥有的资产相区别。同样也应这样认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三种理论中,母公司理论和所有权理论虽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合并的实质,但其合并报表编制基础并不是完全基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因而不能充分揭示母公司因拥有控股权而对子公司行使权利这一杠杆作用,也就不能真实反映公司集团的生产经营能力和收益情况。在合并财务报表的三种理论中,只有实体理论才能做到这一点。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就是要反映和传递在共同控制下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满足报表使用者对集团这一特定经济实体的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合并强调的是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而非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所有权理论强调的是合并母公司所实际拥有的而不是其实际控制的资源,显然违背了“控制”的实质。母公司理论尽管不强调“拥有论”,继承了实体理论所主张的“控制论”,但在合并的方法上仍然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合并,还是没有完全遵循“控制”这一编制基础。相比之下,只有实体理论充分反映了“控制”这一经济实质。

三、采用实体理论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从整体上看,主要依据的是母公司理论和所有权理论。《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采用以实体理论为基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反映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其主要理由有:

第一,从国际上看,实体理论目前已经成为合并财务报表的主流理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企业要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要充分借鉴国际会计惯例。

篇10

财务报表能够全面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等,但是单纯从报表上的数据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与经营成果的高低,只有将财务指标与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才能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所处的地位,因此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从目前的企业发展来看,财务管理不但是一项基础工作,还是关系到企业财务核算和整体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有效分析,可以获知企业整体财务经营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效性。基于这种考虑,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对财务报表分析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推动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取得实效。它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依据。它可以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绩效的大小,可以为政府、税收、金融等部门进行监管提供依据,此外,通过分析,随时找出企业在理财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按既定的目标进行,由此可见,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资料综述(字数300以上)

李振寰在《财经界》2015年第11期发表的《浅谈财务报告分析在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现状中的作用》中描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企业经营管理中,又以财务管理最为重要,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与此同时,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还能对企业过去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对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进行准确评估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张梅,曾韶华在《财务报告分析》讲述了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与内容,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财务报表所揭示的信息,使之成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赵威在《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中讲述了财务报告分析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财务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又包括水平分析法和垂直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有两种类型,一是比率因素分解法,二是差异因素分解法。财务分析报告的方法是实现财务报告分析的手段。

三、毕业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

财务分析指标是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相对指标,主要有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营运能力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盈利能力指标,包括资本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因此本设计作品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运用比较分析法等对杭州拓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最近连续2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权益的结构,估量对债务资金的利用程度;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资产的分布情况和周转使用情况;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不同年度盈利水平的变动情况;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内容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可以综合的描述出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其中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稳健保证,而营运能力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盈利能力则是前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前两者的增强其推动作用。通过对企业这三个财务指标的分析,对企业经营绩效做出正确的评估,识别财务数据中可能存在的造假成份,分析企业的营运资本,审视企业存在的弊病,综合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四、毕业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阶段性工作和完成日期)

动员准备阶段组成学院和教学系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作品)指导工作小组,制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作品)管理相关文件,拟定毕业设计(作品)的参考题目。召开动员会布置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作品)工作,落实指导教师、选题指南等工作。

五、参考文献:

[2]赵威,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

篇11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目标性。一般而言,会计人员除了希望判断和选择的结果能及时、恰当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外,还希望对条件确认、计量、揭示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能有效地维护和增长企业自身经济效益。

2.主观性。会计准则允许企业会计人员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而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但哪一种方法能使结果更接近客观实际,只能依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

3.权衡性。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优选。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种比较、权衡、取舍的过程。

4.受制约性。会计职业判断是在有限制和要求下的相对主观判断,它受制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受制于社会的外在约束机制;②受制于会计的某些自身特征、原则及相应的理论框架;③受到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的制约。

二、会计职业判断在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一)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核算原则中的体现

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必须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注重经济实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重要性原则。要求每个企业确定自己的重要事项,而重要与不重要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实际工作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对会计人员而言,判断一项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否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是遵循这一原则的前提。

(二)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政策选择中的应用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货计价方法。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或其他所允许的方法;是采用历史成本法,还是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2.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长期债权投资折溢价的摊销方法是采用直线法,还是采用实际利率法。

3.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是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还是采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方法。

4.所得税的核算方法。是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还是采用应付税款法;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是采用递延法,还是采用债务法。

5.外币折算政策。是采用现行汇率法,还是采用时态法或其他方法。

6.会计报表合并政策。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年度不一致的处理原则以及确定合并范围的原则。

7.收入确认原则和方法。具体会计准则规定了收入确认的四个基本条件,会计人员将更注重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形式来判断商品销售收入是否可以确认;而长期工程合同收入的确认方法是按完成合同法,还是按完工百分比法或其他方法确认,也需要会计人员加以判断。

8.坏帐损失的核算方法。是采用直接转销法,还是采用备抵法。

9.借款费用的核算方法。借款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计入当期损益。

10.或有事项的处理。因或有事项而产生的义务是现实义务,还是潜在义务;如果是现实义务是确认,还是不确认;因或有事项而产生的资产是披露,还是不披露。

11.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怎样根据形式和实质来判断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与交易又怎样根据重要性原则在报表的附注中加以披露。

12.非货币易的核算。根据具体会计准则规定的非货币易与货币易的界限,会计人员只能先判断一项交易是货币易,还是非货币易,然后才能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

(三)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估计中的应用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估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

1.坏帐准备的计提。《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亦即根据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合理地确定计提比例,这一规定赋予了企业较大的自。

篇12

二、避免分析方法直白、单一

1.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相结合。纵向分析法也称垂直分析法,它可以用于财务资料的分析。在一张财务报表中,用表中各项目的数据与总体相比较,以得出该项目在总体中的位置、重要性与变化情况。通过垂直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是否有发展进步及其发展进步的程度和速度。但是仅仅采用纵向分析法是不够的。横向分析法是指一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同一时点(或时期)上的比较。企业采用横向分析法可以与同行业标杆企业、竞争对手等进行比较,找出缺陷和不足,谋求更好的发展。因此,必须把纵向分析法与横向析法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积极作用。

2.掌握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因图表比表格更直观也显得更专业的特点,因此财务分析中用excel的图表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比如利用走势图来显示某个指标的走势;利用业绩完成情况对比图来比对各部门业绩完成情况等。

3.重视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而这里面的数据很多,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财务报表分析的使用对象具体分析。也就是要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些问题犹如一张映射表,每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也可能映射多个部门。由于具体到各个部分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不系统,给报表使用者的印像是比较散乱,因而不要面面俱到,应运用职业判断发现几个突出的重点问题,深入分析,效果会更好。所以分析内容应当突出当期财务情况的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影响当期指标变动的主要因素,重点剖析变化较大指标的主、客观原因。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分析企业的当期财务情况,预测企业发展走势,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

三、深入调查研究

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明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簿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反映问题直截了当。

四、以提出改进建议为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

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不是反映问题、揭示问题,而是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只有这样,财务报表分析的有用性才可以充分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易的下结论。因有些报表使用者非财务专业出身,对报表数据的罗列和指标的比对也只是看表面,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中的结论性言辞就变得尤为重要,很可能误导报告分析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比如,在当前很多公司会计核算还不健全,费用的实际发生期与核算期往往不一致,如果财务分析人员不了解这种时差,很容易做出错误的结论。

五、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1.多方了解方针政策。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任何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的政策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前途。因此,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时了解,也要尽可能搜集到竞争对手的资料,以期能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纳入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人员不仅要了解宏观政策,还要对公司的重大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在深度了解公司政策的前提下,立足当前、把握未来,以发挥财务报表分析导航仪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