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4:55: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干部短期培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37-01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到当前的税务工作中,传统税务培训无论在培训内容上还是在培训模式上,都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税务工作的要求,因此,现阶段要切实加强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提高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确保税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当前税务干部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对象局限性大,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税务工作的培训对象集中在岗位要员身上,包括局长、所长、稽查等岗位,这些人对税务工作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而很多没有培训资格的税务工作人员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的税务干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而一些年轻的税务干部则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他们进行相同的税务教育培训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1.2 培训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的税务教育培训大多为短期培训,教育培训方法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多模式、多渠道的税务培训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税务工作的培训内容越来越丰富,仅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培训的要求,情境模拟、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型教学方式应该广泛应用到税务教育培训工作中。
1.3 教育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需求分析和评价机制是我国税务培训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税务培训计划都属于短期培训,依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没有从整体上对税务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安排,导致培训计划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奖惩机制的缺乏使部分税务干部对税务培训学习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税务培训成为一种形式,成效甚微。
此外,税务培训内容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很多税务培训计划的培训对象来自于不同的岗位,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需求,对他们进行相同内容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 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途径
当前我国税务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强税务干部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针对税务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健全培训体制、创新培训方式、优化培训手段、完善奖惩机制等方面加强改进。
2.1 统一规划,建立健全的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创新税务干部的培训模式,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整体把握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首先应该从培训的指导思想入手,加强税务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引起他们对培训学习的重视,从而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其次,要根据组织、岗位以及个人需求的不同,制定合理的长期、短期培训方案,杜绝无系统、无条理的培训现象发生。培训计划的制定要遵循组织及个人的培养规律,从长远角度出发,培养税务干部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逐步建立起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培养体系。最后,应该从培训计划的设计、考核、档案管理、评价结果等方面着手,制定严格、详细的基本制度,确保税务干部的培训工作有法可依。
2.2 依照不同的培养需求实行分级分类培训
对于知识层面不同而又处于不同岗位的税务干部而言,其所需的培训内容有很大差异,要想获得更理想的教育培训效果,分级分类进行培训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一方面,由于税务干部具体岗位、职位的不同导致培训内容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对于企业税源管理人员而言,在培训时应该以讲解会计知识、会计制度、税法差异等为主,而对于稽查岗位的人员而言,应该以稽查技巧、稽查程序、案例分析等为主;另一方面,由于税务干部的知识层次和文化素养不同,导致他们在知识储备量、分析理解能力、业务能力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别,进而影响到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果。对于基础薄弱的人而言,应该加强培训基础知识,而对于高层次人员来说,则应该加强培训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2.3 优化培训手段,拓展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单一是目前我国税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拓展教育培训方式,实现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提高税务干部培训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该将短期培训、长期培训与初任教育培训、任职教育培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每一项培训都成为系统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税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授课时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课堂活动活跃氛围,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最后,要紧跟时展的潮流,多吸引讲师、教授等开展专题讲座活动,使领导干部能够及时把握好宏观经济、知识经济、税收政策、税收发展等方面的形势,提高他们的宏观意识和调控能力。
2.4 进一步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合理、完善的奖惩制度可以有效地激发税务干部的培训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教育培训部门可以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成果进行量化考核,通过与预期目标以及其他教育培训项目进行对比,评估培训结果,总结培训的经验和教训,为新的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参与教育培训的个人的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员工综合能力的一项评价指标,并依此对员工的晋升、奖金等进行判断。对于培训效果不好的单位或个人予以惩处,限期要求达到培训效果或者实行下岗、降级使用。而对于事业心强、培训结果优异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提供给他们更好的发展机遇。
此外,创新税务干部的培训模式,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将培训学习随时化、随地化。培训部门可以搭建网络教育平台,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建立网上学习课堂,教师将课件、资料等到网上,并通过建立教育论坛及时地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在实际培训中,培训部门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学习沙龙,给参与培训的人员提供良好的交流讨论场所,促进税务干部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高校毕业生篇
六个月炼成“准职业人”
六个月的时间里,能发生怎样的完美蜕变?
在沈阳技师学院,六个月的时间,可以帮一名就业四处碰壁的本科生打开就业之门,可以帮助从地理这类冷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顺利转换专业,可以让工作两年的医学毕业生实现职业的“华丽转身”,可以让一名待业多时的往届毕业生起薪高于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而这,就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的“魅力”所在。
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有200~300名高校毕业生来到沈阳技师学院参加培训,其中不乏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的学费由财政支付,学院也免去了他们的住宿费,让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经济负担地投入学习。
造成这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或者是由于专业过于冷僻,或者是由于专业技能缺乏,造成他们的就业范围过于狭窄。而参加培训,给了他们一次实现专业提升或专业转换的机会。
让负责高校毕业生培训项目的曲弘副主任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医学类专业本科出身的学员。在从事护士工作两年后,这名学员决定“回炉再造”,选择了软件开发专业,经过6个月的培训,目前她已经在东软顺利就业。
目前,沈阳技师学院开设的是辽宁省人社厅确立的七个培训专业中的动漫设计专业和网络营销专业。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学院提出了“准职业人”的培养模式,从六个方面入手,为这些大学生补上职业课,从各个细节将他们雕琢成为“职业人”。
教学环节瞄准岗位需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会学员如何使用软件和工具,更要融合项目实战,以练带学,增加行业背景知识。在学院考核方面,要以项目和作品为主,引入真实的课题项目,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学院与省内外多个企业合作,承接动漫、软件设计项目,整个设计过程由学生按照客户要求完成,教师仅承担指导、辅助工作。
建立实践工厂——教务处利用一个教室建立起项目实践工厂,挑选优秀学生进入,鼓励和激发学员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正常教学与课外辅导、扩展相结合——对于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学员,教师开展额外的小班辅导,同时调动成绩好的同学给予成绩差的同学教学帮助。为了拓展学员的知识面,邀请行业专家给学生做讲座,还利用业余时间额外开设网络工程课程,尽量为学员今后就业多创造条件。
开展就业指导——指导学生调整好心态,树立切合自己实际的就业目标,转变“等靠要”的观念,摆正位置。同时,从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求职的技巧。
用创业培训挖掘学员潜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创业的潜力。学院针对这一特点,专门设立了创业培训课程,这一课程现在已经成为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程。
收集意见,不断完善——学院不定期召开培训班班会,下发调查问卷,收集学员们的意见,并加以讨论、改善。
定向培养提升就业率——为了帮助学员们更好地就业,学院确定了定向培养为主、市场就业为辅的原则,先后与沈阳市的十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员定向培养成功率达91%,整体就业率达70%。
“学员们上课的教室就是机房,所有的课程都是实践课程,培训的一切都是针对岗位需求的,都是为了让学员毕业后能直接就业。”曲弘副主任如此总结这一培训与大学培养的不同之处。
事实也证明,“准职业人”的培养模式很适合于离校未就业的这一大学生群体,“这些来培训的大学生已经在社会上碰过壁,所以学习的主动性很强。现在,动漫设计专业学员的起薪是每月2500元,而在沈阳应届本科生的起薪是每月2000元。学员们顺利就业后,又会推荐同样面临就业难题的同学过来学习。口碑相传,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
用六个月时间,补上专科三年或本科四年、甚至是研究生五年中所拉下的“职业课”,并且带来了最显性的就业成果。这让我们在反思大学教育之余,更看到了职业教育的独有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退役士兵篇
变最可爱的人为最有作为的人
2007年,沈阳技师学院被确立为辽宁省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六年来,共培训退役士兵3100余名,98%被安置到沈阳市各大企业就业。在每年政府对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考核中,学院都名列全省前三。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坚持市场导向和服务导向、教学和管理两手抓的独特培训模式,这一模式符合退役士兵学员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实现了社会、企业、学员和学校的多方共赢。
专业设置市场化,就业安置最大化
沈阳技师学院在退役士兵培训专业确立上坚持三个标准:就业前景好,岗位待遇较高,以及受学员自身文化、学历条件限制较少,掌握专业技能相对容易。每期专业均由学院退役士兵就业部经市场调研、与用工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培训协议”后,方可确定。目前,学院已经开设了数控、焊接、钳工、电工、机加、水暖、车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烹饪、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还开设了创业课程,这些专业和课程很受学员们欢迎。
从这些专业毕业的学员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退役士兵能吃苦、守纪律,在品质方面很过硬,专业又对口,所以我们的学员还没有毕业,一些企业就来‘抢’人了。”主管短期培训的周彦杰院长言语中透着自豪。
学员们就业红火的背后,与学院在就业安置三阶段所做的工作也是分不开的。
退役士兵入学前,退役士兵培训大队就开始考虑就业安置工作了。他们与一些信得过、声誉高的用人单位沟通协调,就学员就业的具体岗位进行洽谈,签订培训与就业订单,未雨绸缪。同时,充分利用已有校企合作,探索定向培训方式。
在学员就业安置工作中,针对学员未被企业录用,或因企业待遇、条件不符合学员要求两种情况,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引导学员依自身条件“量力而行”。负责就业的老师不厌其烦地为学员安排面试,增加机会。
在学员顺利就业后,培训大队又专门派信息回访小组,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学员的工作表现,并对培训工作进行改进。在回访中,学院了解到一些企业仍把学历文凭看得很重,退役士兵往往会因这方面的原因失去晋升的机会。于是学院开展了参加提升学历教育的宣传动员工作,给出减免20%学费的优惠政策。目前,已经有约100名学员在参加技能培训的同时,接受了大专、本科学历教育,为自己的高质量就业增添砝码。
教学实训规范化,学员管理军事化
大多数退役士兵学员文化基础及专业知识、技能较差,沈阳技师学院在研究这一培训对象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了以实训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设置均以强化动手能力为主体,实际操作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具体比例为7:3,并融入了实际岗位需求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与这一模式相配合,在培训教师选择方面,学院层层把关,选拔出双师型教师到培训班任教,并要求教师把讲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个工件当做是完成政治任务,不但要让学员理解所讲内容,还要让学员掌握实际操作。学院还联合沈阳市技能鉴定中心举办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将会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这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加强实训、提升技能的热情。
在教学中的规范化,也延伸到了学员日常管理中。
从第一期培训班开始,沈阳技师学院按照军队院校建制设立退役士兵培训大队、中队、区队,同时选聘懂教学、会管理、能吃苦的自主择业干部担任大队长、政委及中队长,他们与学员们一起上课、吃饭、训练、活动、就寝,对学员实施军事化的全面教育管理。学员在学习生活中,必须做到“八个统一”:统一报到时间,统一被装、着装,统一编制中队,统一作息时间,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试、技能鉴定,统一参加技能大赛以及统一岗位实习。这样的管理模式延续了学员之前在军队所接受的军事化管理,不仅让学员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更让学员们始终保持了军人的优良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严格管理并行的,是学院对学员的全方位关怀。培训大队的管理干部通过在学习上指导、在生活上关心、在心理上疏导,让学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尤其是心理疏导,是培训大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大队成立了退役士兵培训学员心理咨询室,各个区队建立退役士兵学员QQ群,政委、大队长、中队长及授课教师全员参与,一旦发现学员情绪不稳定的苗头,就及时进行疏导和调理。
为了丰富学员们的学习生活,培训大队的管理干部们想法设法“玩花样”。除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这些常规主题教育活动外,培训基地几乎月月有活动,例如6月的“专业技能大赛”活动,9月的“就业,你准备好了吗?”教育活动,10~12月的“争做合格的企业员工”信息反馈活动,此外还有以各中队为单位开展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各中队也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性活动,时刻提醒学员们要用行动实践自己“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誓言。每期培训班结束时,培训大队都会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优秀学员、优秀班干部和优秀班级,激励学员朝着“更加优秀的自己”努力,也怀着牵挂,将毕业学员送上新的旅程。
当我们采访结束的时候,退伍士兵培训班嘹亮的集合号正响起,身着迷彩服的学员们在一分钟内集合完毕,整装待发。在这个新的“训练营”里,他们将完成又一次蜕变,从军人蜕变成职业人,结果值得期待,其中的过程也同样会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精彩的一笔。
近年来,通过培训,农村人员执行财政支农政策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本领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农政策得到宣传和贯彻落实,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但离上级的有关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在培训过程中尚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需要解决。
一、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存在的不足
1 培训对象思想认识不到位
参加培训的一些乡镇干部、村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轻视和忽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没有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对参加学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以被动应付,对新形势下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缺乏主动的认识和积极的学习,影响培训效果。
2 培训对象文化程度偏低
调查中发现,财政支农政策的培训对象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农村财会人员,初中与小学学历约占到50%,大约50%的人员在45周岁以上。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其系统地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和支农惠农政策,达到预期的培训目的比较困难。
3 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培训工作中,一是未建立健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未明确培训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农村财务主管部门(农业部门)、乡镇政府、培训业务承担部门(各地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职责分工,职能部门的协作关系未充分发挥。二是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培训考核机制不建全。主要是各地都刚开始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二、加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建议
1 加大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宣传力度
一要提高领导者和受训者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搞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关系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二要彻底纠正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的模糊认识,提高学习和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增强村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的责任感及学习的紧迫感。
2 以教育培训制度的制约性促自觉性
有的学员一提学习就感到厌烦,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时也心不在焉。究其原因:有村干部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怎么学素质提高也不大;有的认为农村工作忙,没时间、没精力学;有的认为现行体制下,村干部在政治上发展空间不大,所以学习动力不足,劲头不大。要改变这种状况:l、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将村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如实记入干部信息库,并将培训情况纳入干部人事档案。2、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纳入到干部培训范畴,干部学习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3 培训工作与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相结合
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2005]第26号)规定:各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而在调查中发现,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重点对象——农村财会人员,大部分是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少部分持有农经部门会计证书。对于农村中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因历史原因由农经部门管理),建议财政部门制定针对农村会计人员实际情况的相关政策,对参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农村会计人员由承担支农政策培训机构组织考前辅导,财政部门单独组织考试,考试合格的农村会计人员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一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人员进行后续的跟踪管理,有利于对农村会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也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健康规范发展。
4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培训对象中来
大学生村官具有学习能力强,文化基础扎实的特点,通过对他们进行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短期培训能够和经验丰富但文化程度较低的村工作人员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大学生村官的加入,能够给财政支农政策的培训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在短期培训结束后的长期工作中,大学生村官能够起到指导和提示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也有利于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参与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做好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学生干部培养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1 思想多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挑战。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元化和网络信息化使得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这种动力投射到学生干部身上就表现为淡化集体,强调自我、追求物质利益享受等不良现象。同时,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贪污腐化、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平衡、就业压力增大等现象,在网络媒介异常发达的今天,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干部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增大了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引导的难度。
1.2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挑战。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必须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构成要素,必然也需要进行相应地变革和完善。
1.3 学生干部群体自身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挑战。当前高校学生的主体是90后大学生,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成长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极少遭遇过挫折,但在大学中,学生在学业、就业等领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危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既有思维开阔、个性鲜明、勇于展示自我、善于学习等优点,也有团队意识薄弱、责任感与功利心并存、不善沟通协调、榜样作用发挥不够、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培养难度加大。
2 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为应对上述各方面的挑战,笔者认为亟需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明确高校学生干部必备的基本能力素质,并以该模型为指导,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干部搭建成长成才服务平台,推动学生干部培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
2.1 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的内涵。笔者认为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利兰博士提出的能力素质模型理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1973年,麦可利兰博士提出能力素质这一概念,他把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称为能力素质。后来,随着进一步的研究,麦可里兰将能力素质明确界定为:能明确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能力素质模型被定义为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借鉴麦克利兰博士的理论,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是指:“胜任学生干部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总和”。
2.2 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的构成要素。该模型包含基准性素质和鉴别性素质两大类构成要素,可分为知识、技能、特质和品德四个维度。
①基准性素质是指担任学生干部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由知识和技能两个维度的能力素质构成。知识维度包含政治理论、管理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文化艺术等6方面的基础知识;技能主要有领导、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执行、决策、危机处理等8项管理技能和语言表达、公文写作、人际交往、信息搜集、学习、创新、反思、总结等8项基本技能。
②鉴别性素质是指能够胜任学生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主要由特质和品德两个维度的能力素质构成。特质维度包括进取心、自信心、责任心、自控力、笃实、身心健康等6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品德包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奉献、担当等6个因素。
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既包括与工作直接相对应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在具体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和价值观念。基准性素质――知识和技能的获取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培训迅速提高,这也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最为注重的领域。鉴别性素质――特质和品德是影响学生干部行为表现的关键要素,不但在学生干部选拔时难以考核,也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取得明显的效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以虽然鉴别性素质很难通过短期培训获取或提高,但各高校仍需加强对学生干部鉴别性素质培养的力度,唯有如此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干部不但在校内能引领学生,毕业后也能够独挡一面,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
3 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的启示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益多样、复杂和功利化。一些学生干部存在思想不端正、急功近利、缺乏奉献精神和表率意识、工作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等问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亟需提高。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为理论指导,推进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1 优化学生干部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干部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和负责任的公民,亦即和谐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高校应以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为指导,开设包含国学修养、创新创业、艺术审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七个模块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干部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在对学生干部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和知识拓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抓手,推进“青年者培养工程”实施。2007年团中央制定了《“青年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主要是通过为学生骨干搭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成长成才服务平台,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养模式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时期,高校在实施“青马工程”时,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干部的头脑,同时,积极开展以“中国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引导他们摒弃功利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 建立健全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推动学生干部培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契机,以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为指导,结合学生干部的自身时代特点,建立健全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一是健全选拔机制。坚持“民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依照团的章程和学生会章程及相关制度,把政治素质好、品学兼优、组织领导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岗位上,保证学生干部的高素质。二是健全培训机制。根据学生干部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采取重点培训与普通培训相结合,周期轮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培训和指导,不断增强学生干部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注重学生干部队伍的“传、帮、带”,确保学生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学生干部在高校管理活动中的效用实现最大化。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学生干部的考核实质是对学生干部的监督与培养,通过考核来观察和监督其工作能力及工作开展情况,最终形成日常考评和任期考评的动态良性循环考核体系。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教育理论作指导。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模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当然这模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广大学生工作者在实践中具体应用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依托“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养平台,为学生干部搭建更多的成长成才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显忠.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基本能力的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利俊荣,周业安.浅谈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