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1 10:01: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教改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所谓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以素质教育的目的为目标,经过集体教师的研究和个别教师的备课再经由集体教师研讨而制定的教学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促使学生全面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使用导学案,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达到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目标,还可以达到掌握学习能力的高级目标。一般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总结拓展三个步骤。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也是掌握基础目标和高级目标的重要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对某个化学元素进行解释时,课前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搜集一些资料,比如元素的简介、发现者、主要用途、性状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充分的地调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提高同学们互相合作探究的乐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快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适当地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把握重难点,知识精细归类化,拓宽了知识面。
2.艺术化的点评
近年来对于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资源,考虑多因素影响,制定新型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对学生的及时和有效的指导能使学生快速地领会知识的内涵。在初中化学教育课程中,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便是对学生作品的点评。教师要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初中生学习的并不是专业性的化学类知识,是生活类的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将点评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在点评时,不能仅仅强调学生的化学知识的应用技能,因为过分强调技能,会造成学生机械性的学习,并且容易乏味,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的点评需要注意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对于学生认知上存在困难的知识点需要给予强调并注重相应的引导。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培养创新能力。有机化学教学,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诸多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而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规律,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准确、独创、严密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际,更新教学方法,把教学分成4个主要环节,即:“读、讲、做、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本科生起点较高,自学能力较强,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预习和课后复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讲”注重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降低。教师应以启发、诱导、提问、释疑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尽快明白和掌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或者将各种边缘学科的精彩内容适当引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周密思考、仔细观察、探索问题、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增设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操作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4)“练”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练习方式,课堂的边讲边练,课后的作业练习等等。此外,开展讨论、撰写小论文、专题讲座以及举行知识竞赛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可以让教学内容以各种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造学生可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可使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有机化学结构、反应机理、电子效应等教学,概念多且抽象、枯燥,因学生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是教学的难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插入图片和视频,动画或漫画,逼真的主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练的规律归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另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较好地解决当前有机化学课程(特别是非化学类的有机化学课程)学时数少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注意和课程内容的有效结合,做好相应的编排和合理使用,避免因为过分追求信息量而出现的内容混乱及繁杂。另外,当前学生的社交手段中,网络是重要的一种方式,QQ、BBS等使用较多,如何利用这些媒介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有机化学内容分散,知识点多的这种情况,我们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介进行课下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利用FTP进行课件公开,方便学生查阅,创建QQ群进行讨论和答疑,并在QQ空间上将典型问题列出并加以解释,这种方法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且可以及时获得疑难问题的针对性解答,拉近了师生距离,也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4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我校的校级精品课,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大学二年级开设。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实验技巧、独立实验能力提高的阶段,因此做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1将单元实验整合成综合型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化合物的制备,大多是单个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缺少综合型、设计型与创新型强的实验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型实验是该实验课程知识的综合体现。所谓综合型实验既包括多步骤连续综合实验又包括合成、分离、提纯以及检验等实验。多步骤的综合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缓解由于扩大招生,学生人数增多,实验药品消耗多的矛盾,节约经费开支。同时,多步骤综合实验,由于试剂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特点。
4.2增加绿色应用性综合型实验
随着绿色化学的提出,科学实验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增加了天然有机物提取等实验内容,如从茶叶中提取可作为中枢神经兴奋药的“咖啡因”和“茶多酚”,以取代原有机化学实验中毒性较大的“环己烯的制备”和“偶氮苯的制备、光异构化和薄层色谱实验”两个实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将实验成果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意识。
4.3开设开放实验
在本科生完成有机化学实验必修课的同时,适时增设开放型试验。开放实验首先要满足以下一些要求:①具有综合性;②实验的绿色化;③必须是学生爱做的实验;④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另外,还要具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二是实验内容上的开放;三是指导方法上开放;四是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的开放;五是实验教学评价的开放。这种实验教学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克服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比较被动的弊端,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教学大纲、任务书、教案、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及实验操作视频等资料上传到课程网站,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写好预习报告。在实验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问式”和“讨论交流式”教学法为主,由以往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教学方法,改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开展讨论与交流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过程的理解。在综合设计型实验中着力推动“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究。下面以实验项目“土豆中过氧化物酶的提取、纯化与性质测定”为例,叙述“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开展过程。该实验项目内容包括:粗酶液提取、粗酶的沉淀、粗酶的纯化、分子量的测定、性质分析。粗酶液提取中,要求学生确定细胞破碎的方法、选择合适的缓冲溶液、确定恰当的固液分离的方法;粗酶的沉淀中,要求学生确定合适的沉淀方法及沉淀条件;粗酶的纯化中,要求学生根据过氧化物酶的理化性质,制定合理的纯化方案;分子量的测定中,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测定方法;性质分析中,要求学生考察过氧化物酶的最适pH、最适温度及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1)组织任务小组。实验开始前两周告知学生实验项目信息,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人,要求每位成员具体负责该实验项目中的1项任务。另外指定一名责任心强、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学生作为总负责人。2)制定项目任务。项目任务步骤为:小组集体讨论,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特长及兴趣爱好确定具体实验内容制定总体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小组成员分头完成各自实验方案小组成员汇总集体协作完成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实验结果。上述任务步骤中,除实施实验方案之外,其余步骤均需在实验开始前完成。实验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求各小组自行配制所需试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使用匀浆机、离心机、层析柱、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3)小组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汇报。完成实验后,组织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他们的实验方案及结果,并制作成幻灯片,在小组间交流讨论。4)实验方案及结果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查阅文献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实验方案设计及实施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技能。“基于项目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预先给学生配好实验试剂,实验前讲授实验步骤的做法,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配制试剂、实施实验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文献查阅、实验操作技能、团队协作、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过去对生物化学实验成绩的考核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实验操作,有些学生实验中不愿意动手操作,甚至出现抄袭报告等不正常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近年来,我们改变了以往只重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探索了适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及实验过程的考核方法。考核过程中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两者各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中,实验纪律占10%、操作技能占60%、实验报告占30%。每次实验均作考勤,缺席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实验纪律的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实验期间是否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安全与卫生情况。操作技能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是否规范、团队协作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实验报告考查内容包括实验报告是否详细、完整,有无实验结果及分析,凡实验报告抄袭者一律重写。期末考核为开卷考试,试卷内容涵盖本课程开设的所有实验项目,考查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及方法、操作注意事项,以及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设计实验方案。新的考核方式使教师能够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实验操作积极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优化师资队伍
要实现基于“卓越计划”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所需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师队伍。徐州工程学院近年来,尤其在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高校之后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积极引进高水平教授和优秀博士,鼓励校内教师到海内外作访问学者、攻读博士学位进修;组织“教授公开课”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目前徐州工程学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团队的年龄、学历、职称与专业结构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化学实验教师队伍的现状是:1)年龄组成以年轻教师为主,并注重老中青相结合;2)学历学位普遍较高,博士学位占大多数;3)职称组成较高,以副教授职称为主;4)专业组成多样,大部分教师具有生物学方面的理学知识,除此之外,还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安全与工程等工程知识与经验。综上所述,徐州工程学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队伍是一支高学历、年龄及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组成多样的团队,能够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与传统观念不同,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反复研究后发现:如果把知识当做一种“商品”,作为知识受体的学生就是“客户或顾客”,传授这种“商品”的教师实质上是“推销员”,销售的“商品”是知识!要想把这种特殊的商品销售给学生,作为“推销员”的教师必须掌握并使用与其他商品销售员一样的“推销方法”和“销售技巧”,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这种“商品”推销给顾客,即学生。我们还发现,这种思想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明确了教师、学生和知识在教学环节中的角色和作用后,我们依次讨论了学生的需求、教师的对策以及最终的结果等。
学生(顾客)的需求
在确定了学生是客户的思想下,我们需要更多的分析研究,作为知识受体的“顾客”,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经过反复论证、认真研究和具体实践,我发现学生一般会购买或接受下列“商品”。
(一)有兴趣的知识
如果学生感觉到自己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兴趣,他们对知识的接受速度和效果都比较好,基本上是一听就明白,学起来毫不费力。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有用的知识
假如学生认为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很有用,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解决问题,就会自主地激发起学习欲望,并尽力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对知识吸收及消化的速度快、效果好,学起来也比较愉快。
(三)有助于事业发展的知识
若是学生发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助于其将来事业的发展,能帮助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学生就会加倍努力,又快又好地学习并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
(四)能赚钱的知识
学生要是发现教师讲授的知识可用于他们以后赚钱,进而获得丰厚的回报,并提高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这必然会刺激他们发奋学习,快速掌握所学的知识。
(五)能帮助升职的知识
当学生知道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能帮助他们未来的职务升迁,学习的欲望就会提高,对知识接受得就比较好,听课不会感到疲劳,能够很轻松地消化所教授的知识。
(六)有通俗易懂实例的知识
有许多知识相当抽象,难于解释并举出合适的例子。这也就是所谓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此时教师能够举出一些具体的通俗易懂的例子,教学效果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此时,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也会提高,听课时的疲劳感便一扫而空,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吸收消化课堂内容。一句话,作为顾客的学生只接受有兴趣的、有用的、对事业有帮助的、有发展前景的、能赚钱的、有通俗易懂实例的知识。其他知识,他们一概不学,除非他们发现知识符合上述条件,或者教师给他们说明了知识的上述作用或属性。
教师(销售人员)的对策
既然教师是“推销员”,所销售的“商品”是知识,那么,教师就需要分析、研究作为知识受体的“顾客”———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并学习、研究、掌握销售这种特殊商品的“方法和技巧”,以便有效地将知识推销给学生。经过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当教师采取以下方法或技巧推销“知识”,通常会取得较好效果。
(一)授课与学生前途相联系,跟学生一起算事业账
比如国家教指委推荐的应用型《化工热力学》教材有一道例题(例2-6),其基本内容是:异丁烷是取代氟利昂的环保制冷剂,用于冰箱、冷柜、冷饮机。现需要将1kmol、300K、0.3704MPa的异丁烷装入容器,请问需设计多大的容器?可选择理想气体方程、RK方程和PR方程,你选用哪一个方程?请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实际值为V=6.081m3/kmol,V总=18.243m3)。授课时可以把这道例题联系实际,设想一下学生未来的工作情况:如果部门主管要求三位刚分来的大学生甲、乙、丙分别完成异丁烷容器的设计,作为考核实际能力、留用、提拔等的依据或参考,你选哪个公式?选择了不同的公式,会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依次用理想气体方程、RK方程和PR方程计算,并比较计算工作量、计算误差等,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看,学生甲选择理想气体方程,计算简单,工作量小,误差10.74%,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学生乙用RK方程,计算麻烦,工作量中等,误差0.99%,基本上满足了设计需要,可用于实际;学生丙用PR方程,计算复杂、工作量大,误差-0.16%,完全满足了设计需要,实际应用的效果最优。学生前途可能的结果是:学生甲被退回人事处;学生乙留在原单位工作并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得到重用(因为乙在满足工程计算的误差小于1%的前提下解决了问题,且没有投入过多的时间);学生丙具备搞技术工作的素质,被调到研究院工作,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专家……由于告诉了学生他们所学的知识将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很容易学懂课堂知识。学生会想:这样的知识岂能不掌握好!如此讲课,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与欲望会大涨,课堂授课效果就在不知不觉中改善了。
(二)授课与学生创业相联系
学生将来如果自己创办企业,就需要节约使用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们把能量分析与经济分析联系起来讲授,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能量分析的知识,只要使热转化为功的过程尽可能接近可逆过程,就可能使热机效率提高,节约资源。如果同类型同规模企业平均烧煤10千吨/年,而某企业由于很好地利用了能量分析的知识节能降耗,则每年只需用8.5千吨煤,节约15%。这个节约的部分从经济上说,相当于增加了1.5千吨煤的利润;假如企业在每个环节都充分地利用了能量分析的原理去节约能源,将会获得可观的回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不远的将来获得长足发展。这样一引导,学生情绪高涨了,学习效果和成绩也就上升了。
(三)授课举例关联日常生活—相变与热力学
为了讲清楚相变与热力学的关系,我们让学生动手查取或计算1atm,100℃,1mol液相水和气相水的体积,然后比较气液相体积的变化值。1.查数据,2.假定为理想气体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看,1atm,100℃,1mol气相水体积与同一条件下液相水体积相比较,前者是后者体积的1603倍,当水由液态转变为同一条件下的气相时,显然可以膨胀做功。这就是热能够转化为功的根本原因所在!就是受这种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相变的启发,人类发明了蒸汽机。此项技术帮助英国人制造了走向全球的蒸汽动力军舰,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随后我问学生,热力学知识是否来自于日常生活?对现代文明有什么影响?想学吗?跟我来噢!说实话,反应十分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四)告诉学生所学知识的用途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比较;思考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教育文化的交流也随之不断扩展和深入。留学生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开放程度和国际知名度的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为培养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在传播本国文化、提高本国国际地位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成败,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可为留学生教育事业起良好的推动作用。反之亦然。因此,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留学生管理体制与模式是每个国家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目标,国外留学生教育先于我国几十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以便更好的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1国外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概况
虽然各个国家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管理学生。现简单介绍澳、美、英、日等同在外国留学生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政策上提供很多优惠。政府积极推进海外办学,到2001年,澳大利亚已经建立了两个促进海外教育事业的官方机构:澳大利亚教育网际委员会和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澳大利亚发达的远程教育优势,这不仅降低了外国留学生的经济负担,又可以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澳大利亚38所大学在世界各国开设的“离岸教育服务”项目共有1009个。学生人数达到349056人,“离岸教育服务”的成果非常显著。
美国一直把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作为其全球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其庞大的高教体系和强大的资金投入保持着世界第一大留学生接受国的地位,留学生教育的层次也较高。美国大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尽量为留学生提供奖学金、打工机会和咨询服务。特别是对其国内急需的人才支持的力度更大。学校负责招收留学生和进行学籍管理,有专门的机构为学生提供住宿咨询和信息服务。其余事务交由社会管理。
英国在吸收和管理外国留学生方面也区别于他国。英国学校除了负责招生和教学管理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一些旅游服务和信息咨询。在册的正式学生可共享许多社区图书馆,无需上医疗保险,有固定的社区医生提供服务,住院的所有费用由英国政府负担。每年还有专门的组织帮助联系一些英国家庭,邀请外国学生到这些家庭作客,使外国留学生能更好地融人当地社会。英政府允许自费留学生打工,但每周有时间限制,假期除外。同时英国政府不仅十分重视本土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而且特别关注境外办学的留学生教育质量,在1995年10月颁布了《高等教育境外合作办学实施准则》,并设有相应的监督机构一质量保证署,定期对境外办学的项目进行审查,保证留学生的教育质量,维护境外留学生的合法权益。
日本为吸引外国留学生,十分重视在经费投入和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日本各级政府及社会对留学生都有资助。日本政府配发给留学生的培养费为博士生每位80万日元/年左右,硕士生每位15万日元/年左右,文部省还设立国费奖学金,最高可达18万日元/月。日本的一些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民间企业及个人设立的奖学金较多。包括地方自治体、民间奖学金财团、市民志愿者资助的5万-15万日元/月不等的奖学金。另外,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发达,在日本,法律允许留学生打工,社会各界也都为留学生提供打工的机会,使他们通过从事一些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2国外留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
上述提到的国家在留学生的管理中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一是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机构,指导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的健全为留学生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政府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由于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所以能申请到各类奖学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这是吸引留学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在留学政策、签证发放等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很优惠的政策。三是重视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发展本国留学生教育的历程中,各国政府纷纷意识到:要可持续地发展本国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保证优质的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各国采取的主要对策不仅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还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实施管理。各国政府都由起初注重外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加,进而意识到提升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从而使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可持续地稳步增长。四是在学费收取、奖学金发放、学籍管理等方面采取国民待遇,即与本国学生的机会均等。这一点大大增强了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有利于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五是积极发展境外合作办学。积极发展境外合作办学是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教育发达国家积极通过此种方式拓展国际教育市场。
3我国留学生教育概况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范围内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小、数量少,主要以计划模式为主。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拓展,来华留学的规模日益扩大。留学管理工作由国家指令计划过渡到各校自主招生、自主发展的新阶段。由于没有规范所有学校的教育模式,从而形成了目前各院校不同的学生管理模式和体制。经过多年的探索,许多高校单一的外事行政管理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纷纷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管理等,解决留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多年的留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证明,统一的学院管理,符合留学生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使得留学生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优化配置并发挥出最大优势。学院管理符合留学生管理的要求和特点,受到留学生的普遍欢迎,保证了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从而促进了各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一点思考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国的留学生教育事业正向着国际化目标蓬勃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值得我们深深的思索与借鉴。为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现对改进我国留学生教育模式提出几点思考:
4.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确保在华留学生的切身利益
参考西方国家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本着更好的为留学生服务的理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留学生管理相关制度,如留学生校园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留学生突发事件的有关规定,留学生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等,做到留学生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在确保在华留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前提下,改进留学生管理工作手段,做到系统化、标准化、数据化。
4.2加大政府奖学金投入,吸引更多更优秀人才来华留学
我国政府应适当加大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投入,设置不同类型的奖学金,如国家奖学金、省、市级奖学金。以及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不同形式的奖、助学金,奖励优秀的留学生来华深造。同时发动民间组织的优势,吸引地方组织的赞助。为更多更优秀人才提供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来华留学。
4.3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国际型人才
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在留学生教育事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学队伍,全面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应了解各国留学生的文化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促进每位来华留学生的成长。同时为留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双语版教材。确保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国际型人才服务于社会。
(一)课前有效预习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最大化,这与学生课前进行充分有效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几乎都清楚,但是少有学生可以真正做好预习。笔者根据理论课堂上讲授知识和要求,提前给学生精心准备课前导练,让学生田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和思考。一般会设置几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工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去解决,为高效的理论课堂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课堂高效的讲授
课堂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笔者课堂教学重视人性化教学,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尽量多利用工程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工程实际来巩固课堂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授课教师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ppt教学以动画、录像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听课热情。另外恰当的板书对于公式的推导、基本原理和难点内容的讲解非常重要,加深了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的了解。
(三)课后及时巩固
理论课堂讲解内容较多较快,学生在课堂上主要精力放在听讲、理解和记重难点的内容。而课后可以根据各大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提供的课件进行巩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利用E-mail、QQ等网络工具和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答疑解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师推荐相应的辅导教材
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有目的性的推荐课外辅导材料,随着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辅助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越来越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很多单位都开发和研制了为《化工原理》课程服务教学多媒体课件,从而向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们重点推荐以上学校组织编写的教材和课后习题册。学生们课后如果有了相应的辅导教材进行课后复习巩固,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二、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
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收集一些实物模型或者比较形象的图片尽可能进行直观教学,学生的理解更形象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更生动,学校设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专人负责管理,购置了武汉大学的《化工原理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软件,本教研室教师自行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多件,使用了多媒体辅助传统的板书授课,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研究解决在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化工原理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暴露迷思概念,同时得出正确的理解。以“化学平衡”为例,有的学生认为“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为零”或“达到化学平衡时,化学反应停止,所有组份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或“化学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浓度都为零”。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理清思路,也就扫清了学习障碍。
2.合作实验探究策略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化学实验千变万化,在抽象的概念教学中引入生动的实验,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对实验现象和结论就认识更深刻,不仅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有助于纠正那些顽固的迷思概念。
3.构建化学概念图策略
化学概念有极强的科学性,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综合,外延则指概念的对象范围。况且化学知识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关联构成体系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要清楚知识的点、线关系。我一般在每一章节的学习结束后,让学生把这一块的概念都找出来,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概念,然后围绕这个关键概念,将所有概念依次列在纸上。概念作节点,中间以直线连接,可在直线上写上连接词注出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概念图在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完善和补充。例如,下面两图就分别表示“电解质”和“化学反应平衡”部分的概念关系图。
4.讨论、辩论策略
讨论法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一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探讨,以明辨真伪。为了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学生必须要对问题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讨论前,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或材料补充讲解,给学生作问题背景铺垫,而问题设置的难度也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化学反应速率与转化率我提出了两个命题,正方是“化学反应速率越快,转化率一定越高”,反方是“化学反应速率越快,转化率不一定越高”,辩论双方就自己的辩题各自准备5分钟,然后在主持人的主持下有序发言,最后五分钟由教师做出总结。在课后学生交上来的“课堂心得”中,学生纷纷表示在辩论中,自己仿佛“醍醐灌顶”原先不理解的一下子就清楚了。
2大学英语文化哲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元素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国家之间形成了文化传播以及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更进一步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优秀的文化元素,然而在这过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针对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冲突问题,许多学派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观点,从总体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了外语教育的目标文化语上。在大学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强调的是对英美文化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时的交际能力以及英美文化敏感度,很少在外语学习中加入本民族语言的文化学习。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分析西方文化在行为规则、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方面的能力,在西方文化模式的认同、适应方面得到了过分的强调。这样,使得具有深远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受到了威胁和挑战。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课程中,仅有大学语文等少部分学科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相关,而且都基本上被设置成了辅修的课程,较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4]。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应该把其中的英语综合能力以及英语跨文化交流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应该注重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承和传播,从而增加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增强学生自主学学英语文化哲学的能力
大学英语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属于一门知识面广、学习量大的基础公共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以及学生英语水平高低不一等问题,导致教师注重集体同步走的效果。教师忽略了英语优秀学生不能深层次的学习英语知识,而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则跟不上教学的步伐,从而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5]。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推动下,大学英语课程相应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的人文关怀理念逐步发生了转变。大学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逐步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材,并合理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习。同时,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和疑问,教师可以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4大学英语教学中创设外国文化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00-01
社会生活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使得英语及其英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国际交流沟通的质量和对最新信息的获取能力和一个国家的外语掌握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对外语尤其是英语的掌握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这这种形式下,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概述
所谓“大学英语”是指对高等教育非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教育教学课程,是对“collegeEnglish”的直译,也就是我们之前经常听到的公共英语。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名称的转变,大学英语的称谓逐渐取代公共英语称呼。此后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英语”逐渐成为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学习的英语课程,是一种与专业英语专业学生所学英语相对应的高等教育英语教学课程。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是一个合成性质的汉语词汇,第一,学学英语的主体是广大高校学生,不是小学学习,也不是中学学生,而且,这个主体还必须是学习非外语专业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第二,是“英语”,由于学习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未必都是学习英语的学生,所以这里的大学英语学生是指非外语专业而且是将英语作为语言科目的学生。因此,本文将大学英语界定为学习非外语专业的普通高校学生所学习的,且以提升人文素养、外语技能和外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英语课程。
二、从文化哲学角度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必要性
1.国外教育改革的发展诉求社会主导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使得国外高等教育对教育意义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外高等教育教学逐渐从文化的角度进行高等教育面临问题的研究,重视提升广大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世界各国不断进行高等教育问题探索和改革,逐渐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进而让每个学生在未来社会中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作为基本的人才培养目的。这就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问题发现和思考能力、问题分析和处理能力、持续学习和创造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诚实、互助、积极、自信、坚韧、批判和创新等优良的个人品质。2.教学文化研究范式变化的基本需要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革,使得教育教学研究的取向价值逐渐由追求“技术兴趣”向追求“实践兴趣”方向,进而向“解放兴趣”方向转变;相应的教育教学文化研究也由“工具论”向“本体论”的研究范式转变。交流和沟通是文化生成和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人类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是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文化交流空间和实践拓展,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大趋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应从工具论的理论取向不断向人文性和工具性互相结合的方向进行教育教学转变。
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领域的持续拓展,社会主导文化逐渐由单纯的理性文化与伦理文化,经理性科技文化,向文化多元化发展。国外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相应的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教育问题审视,并力求实现大学生社会综合应用知识存储的提升。同时,教学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变,使得教学研究越来越成为一种实体文化。对于教学的研究不再单纯的是为寻求教学规律和教学本质,而是直面教学状况,进行教学问题处理。基于人文的视角进行教学论问题探究成为当今教学论研究的新趋势。本文通过文化哲学的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审视,对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探讨,探究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哲学视角下的理论框架构建。对普通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目标的研究,传统的教学目标比较重视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对语言教学的文化性注重不够。当前,在教学目标的具体方面,认知目标重视语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共同获取,技能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强调他们英语思维能力、英语思维习惯和英语语感的培养。而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则强调学生英语文化的领悟和英语人文性精神的熏陶,注重学生知识挖掘和逻辑推理人性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感悟人性和文化深处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这对提升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大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中的英语运用和领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哲学视角内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倡英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构建,文化哲学视域内的普通高校英语教学研究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主体性和教学本质的把握。同时,文化哲学视角内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观念的构建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车丽娟.基于体验哲学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J].语言教育.2013(01)
[2]杨梅.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
首先,化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化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转变过去提倡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最后,我们应探索出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化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是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化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4.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问题化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挫折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找出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在教学教研工作中体会到,在课程改革后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教学课堂改革不仅仅在这几个方面,课堂教学的过程的不可预知性,要求我们还应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来应付教学的多样性,以此来提高实际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培养学生应试教育化学知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深入,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工作岗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蓬勃发展更需要大量的既掌握会计理论又懂得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中坚力量,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侧重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达到会操作、熟悉操作、能独立操作的目的。对职业学校财会类学生的定位更应以实践操作技能和对相关会计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为主,侧重于学会一种社会上应用广泛的财务软件的流程和操作方法。为此,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为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課程内容制定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应该建立在一定的会计学、计算机基础学、系统开发等学科之上而设置的。可是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对计算机课程和会计课程设置的时间考虑不够,相关的课程只有计算机基础和中英文打字,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对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在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有受到影响。比如说在报表模块中报表定义公式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会计知识的良好掌握,而且要对计算机语言和EXCEL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因此课程的设置不能简单的定位在操作技能上,还要兼顾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此外大多数会计电算化教学只满足简单的从手工账到计算机做账的过渡,模拟手工会计模式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会计循环理论。忽视用现代技术手段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所以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机械地把教材或模拟实训内容录入计算机,对于用财务软件进行简单会计信息录入是熟悉的,而对于录入后的数据运用是不熟悉的。这样简单计算机操作员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二)教学设备落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各校就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但没有专业机房,学生实训只能挤在公共机房里导致电算化专业学生实训课时少,影响教学进度。另外,虽有一些学校设有专业机房,但由于软件、硬件更新速度很快,而且投资很大,一旦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淘汰。造成软、硬件滞后,使得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差异很大,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另有一些学校虽建立了多媒体实验室,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但在使用效率上却不理想。(三)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在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训,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的上机实训,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教材章节为主,使实践教学内容仍为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设置,从职业岗位角度来分析其内容显得零散。
二、探索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新途径
(一)建立以具体的项目和任务为基础的新课程内容体系。在分析电算化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建立以项目任务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态度和情感等内容。在项目或任务设置上,保留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将原《会计电算化》课程重新进行整合和序化,项目化管理。具体项目一、会计电算化工作准备;项目二、系统管理工作与基础设置;项目三、总账管理系统;项目四、UFO报表管理系统;项目五、其他管理系统;项目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前几个项目与企业的电算化工作过程相一致,项目六是会计核算软件各功能模块的综合运用,是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融合起来,形成一整体,以提高学生的电算化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就业打下基础。课程内容整合后,理实一体化。作为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或任务,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中借助于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音像系统等多媒体设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引入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实务操作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计算机系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可以控制学生机,学生机可以进行电子举手、自动接收文件等。采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的意义是有利于会计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控制教学活动,教学更直观、高效、准确。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语言叙述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学生的辅导工作。(三)实训采用岗位技能模式,电算化实训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完成某个(些)岗位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即在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以实训应尽量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按照岗位需求进行模拟训练,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贴近,岗位技能模式的建立把电算化的实训教学分为两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居于工作环境任务式手工模拟实践和居于会计岗位电算化式的模拟实践;第二个阶段性为综合性的项目式的会计模拟实践。总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理实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迅猛发展,这需要职业院校会计教师不断对教学进行探讨,促进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更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