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23 04:02: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问题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问题设计论文

篇1

l、多层建筑室外消防给水管网设计流速的确定。

对于底层带商业网点的多层住宅,多层综合楼,普通办公楼或厂房,库房等工程,在市政给水管道能够满足室外消防用水量的情况下,同时按多层建筑立足于“外救”的原则,设计一般采用设置屋顶前10分钟消防水箱,及底层设置室外水泵接合器的消防供水方式,消防管网内平时水压较低,当发生火灾时,由消防车通过水泵接合器向室内消防系统加压送水,以达到消防灭火的目的,根据我国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以下简称(建规))第8.l.3条“室外消防给水可采用高压或临时高压给水系统或低压给水系统,……如采用低压给水系统,管道的压力应保证灭火时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水压不小于10m水柱(从地面算起)。”并注明消火栓给水管道设计流速不宜超过2.5m/s,而厦门消防部门规定室外消防给水管道流速不能大于1.2m/s,笔者对此规定有不同的看法。消防部门的依据是市政部门所提供的市政管道流速为1.2m/s,故在选择室外消防给水管的流速也不大于l.2m/s,但笔者认为管道流速应与市政管道压力有关,只要市政给水管道压力足够大,室外消防管道流速又满足规范不宜大于2.5m/s的要求,既能满足消防流量的设计要求。

笔者最近设计了一个厂区内,一幢建筑面积3500m2的六层综合楼和一幢建筑面积3400m2的丙类五层厂房,综合楼室内消防流量为15l/s,室外消防流量为20l/s,厂房室内消防流量为10l/s,室外消防流量为25l/s,室个外消防流量均为35l/s,按同一时间内一次火灾次数设计,室外消防给水管与市政给水管形成室外环状管网,并设有两个接口,在设计中室外消防给水管若按流速不大于1.2m/s计算时,应选择d200的供水管,按流速不大于2.5m.s计算时,选择d150的供水管即可,本工程室外消防管从市政引入点到灭火时最不利点室外消火栓,管长共50米,设计选用d150的铸铁管,管道流速V=2.01m/s,市政引入点至最不利点室外消火栓管道沿程损失为:

Σh=Q2×A×L

式中:Q—管道流量(m3/s)本工程Q=0.035m3/s

A—铸铁管比阻;d150时A=41.85

L——管道长度(m)L=50m

故:Σh=0.0352×41.85×50=2.56m

管道总损失:H1=1.2Σh=1.2×2.56=3.07m

按“建规”第8.1.3条室外消防管最不利点消火栓的压力不小于10米水柱,所以本工程需要市政所提供的水压计算如下:

H=10十H1=10十3.07=13.07米水柱=0.131MPa(这里市政给水引入点的黄海标高与最不利点消火栓黄海标高相同)。

而市政所提供的该地段市政水压不小于0.30MPa,远远满足室外消防管所需要的市政水压,所以本工程室外消防管网流速可按规范规定的不大于2.5m/s的速度计算,否则按消防部门所规定的不大于1.12m/s流速进行计算,本工程应选用d200的室外给水管,这样势必放大与市政接口的水表口径,即选用两个L×S150的水表,根据厦门自来水供水章程规定,给水增容费是以水表口径来收费的,而按规范所要求的不大于2.5m/s流速计算,选用两个L×S100的水表即可。这样选用l×S150比选用L×Sl00的水表增容费多12.8万元,还要加上管道,配件所增加的费用,即给开发商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笔者认为室外消防管道流速不必拘于消防部门所规定的不大于1.2m/s,而应结合市政水压情况,按规范所要求的流速不大于2.5m/s进行设计,这样我们在设计中既能满足规范要求,又能达到科学,节省投资的目的。

2、自动喷水灭火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时高位水箱设置高度的确定。

我国现行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第7.4.7.2条对高位消防水箱的设置高度有以下规定即“高位消防水箱的设置高度应保证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当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时,高层建筑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不应低于0.07MPa,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高层建筑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不应低于0.15MPa,当高位消防水箱不能满足上述静压要求时应设增压设施”,通常设计中消火栓系统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共用一个高位消防水箱,即由此选定的消水箱的高度能否满足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要求?根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J84—85)(以下简称《自喷》)第2.0.2条中规定“湿式喷水灭火系统喷头工作压力9.8×l04帕斯卡,最不利点喷头最低工作压力均不小于4.9x104帕斯卡(0.5公斤/厘米2)”的规定,高位水箱最低水位与最不利点喷头的几何高差计算如下:

H≥H1十H2十H3

式中:H1——最不利喷头工作压力(mH2O)

H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管道沿程水头损失(∑h)和局部水损失的总和(mH2O)

H3——报警阀的压力损失(mH2O)

其中:H1按《自喷》第2.0.2条取5mH2O

H2=1.2∑h

∑h=∑ALQ2(式中Q=K×P0.5=1.33×0.50.5=0.94l/s,流量Q=0.94l/s,亦符合(高规)第7.4.8条,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应大于ll/s的规定)。

根据工程实例,当管道设计流量为0.94L/s时,主要管道沿程损失为管径DN25的给水管,当管>DN50以后的给水管管道损失可勿略不计,笔者是以较不利的喷头布置,计算得:

∑h=2.0米H2=1.2∑h=2.4米

H3=0.00869Q2d=0.01米(报警阀公称直径为DN150)

故H=H1十H2十H3=5十2.4十0.1=7.41米

即高位消防水箱设置高度要满足最不利点喷头静压7.41米(0.074MPa)以上,若最不利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最小管径选为DN32的给水管时,计算H≥6.0米,即高位消防水箱满足最不利点喷头静压6.0米(0.06MPa)以上,比(高规)第7.4.7.2条消火栓水箱的设置高度还需提高1.0米左右(以最不处层层高计算),这样即不用增设增压设置。

篇2

2.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底板混凝土垫层应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求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26amp;nbspmm,在软弱土层中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3.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求不应小于50mm.并应进行裂缝宽度的计算,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将地下室防水结构构件的计算弯距调幅、有的下端按铰接、有的未考虑荷载分项系数、多层时未按多跨连续计算等,也不进行裂缝计算,导致违反强条。

4.地下室外墙和底板连接构造不合理;外墙钢筋的搭接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根据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修正搭接长度的要求。

5.地下室外墙设计中应考虑楼梯间,车道等支承条件不同的外墙计算和设计,不能和一般外墙相同。当顶板不在同一标高时,应注重外墙上部支座水平力的传递新问题。

6.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非凡注重只有地下室部分和地面上楼层不多时的抗浮计算,采用桩基时应计算桩的抗拔承载力。

7.高层地下室采用独立柱基或条基加抗水底板时,应在抗水板下设褥垫,以保证实际受力和设计计算模型相同。

8.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26amp;nbsp50007—2002)3.0.2条进行地基变形设计。

9.对一下建筑物的桩基应进行沉降验算摘要:(强条)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

2)体形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

3)摩擦型桩基。

桩基础的沉降不得超过建筑物的沉降答应值,并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26amp;nbsp50007—2002)表5.3.4的规定。

10.对建筑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的变形观测要求,设计人普遍不够重视。变形观测工程范围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26amp;nbsp50007—2002)第10.2.9条(强条),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变形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观测的方法和要求,要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26amp;nbsp8—97)的规定。

11.沉降缝基础和偏心基础摘要:

砌体结构的沉降缝基础作成下图形式摘要: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大部分基础存在零压力区,所设计基础不能提供设计所需的地基承载力。许多柱边和基础对齐的偏心柱基也同样存在新问题。零应力区不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26amp;nbsp50011—2001第4.2.4条的要求。

12.防潮层以下墙体采用水泥砂浆时应注重验算其强度。(因为水泥砂浆对强度的折减)。

13.个别工程的柱基高度不满足柱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柱基的抗冲切、抗剪不够。

14.墙下条形基础相交处,不应重复计入基础面积。

15.砌体结构的地下室新问题。(240)

16.地基承载力应为特征值。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和相应的抗力限值应按下列规定摘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第3.0.4条)

A.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其对应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B.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功能。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答应值。

C.计算挡土墙土压力、基础或斜坡稳定及滑坡推力时,荷载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D.在确定基础或桩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相应的基地反力,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17.地下一层墙体能否作为筏板的支座新问题。这个新问题在砖混及混凝土结构中都存在。

18.地下室墙的门(窗)洞口应按计算设置基础梁。

19.基础零应力区的面积新问题摘要: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功能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和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在设计轻钢结构时,应非凡注重。

20.地下室顶板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上部的嵌固部位时,不能采用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

21.位于地下室的框支层,是否计入规范的框支层数的新问题摘要:

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则位于地下室的框支层,不计入规范答应的框支层数之内。

22.确定建筑的抗震等级时,假如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建筑物的嵌固点,建筑物的高度该如何确定?是从室外地面算起还是从基础算起?

确定建筑的抗震等级时,建筑物的高度是从室外地面算起。

23.场地采用桩基(包括搅拌桩)不能改变场地的类别。

篇3

展示设计是一项强调空间环境和道具形式的独立设计职业,它是一种空间形态的构成。展示环境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室内空间是以展品本位为出发点,在展示道具形式作用下的空间形态。本文就针对展示环境中的室内空间设计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做相关的探讨。

一、展示设计中的空间概念

展示艺术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展示艺术就是对空间的组织利用的艺术。从展示设计的概念,展示设计的本质与特征,展示设计的范畴以及展示设计的程序,我们可以发现,“空间”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展示设计是一种人为环境的创造,空间规划就成为展示艺术中的核心要素。所以,在对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之前首先明确空间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需要把它当做“理念的基石”铭记在心的。

1.空间的两重性

空间这个概念有着相对和绝对的两重性,这个空间的大小、形状被其围护物和其自身应具有的功能形式所决定,同时该空间也决定着围护物的形式。“有形”的围物使“无形”的空间成为有形,离开了围护物,空间就成为概念中的“空间”,不可被感知;“无形”的空间赋予“有形”的围护物以实际的意义,没有空间的存在,那围护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空间的时间性

在展示设计中我们所说的空间是四维的,在此给通常意义上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这一概念。空间是可见实体要素限定下所形成的不可见的虚体与感觉它的人之间所产生的视觉的“场”,是源于生命的主观感觉。而这种感受是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展示环境中对展品的观赏,必然是一种动态的观赏,时间就是动态的诠释方式。

3.空间的流动性

在展示环境中,空间具有流动性是必然的,是由展示空间的功能特点决定的。展示空间是一门空间与场地规划的艺术,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用一定的表现手段向观众传达信息,它使观众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雕刻中,用陈列手法的动态表现,规划上有意识的引导,使观众在三维空间中体验时空产生的第四维效应。二、展示空间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1.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的空间展示形式

前面提到展示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展示形式是首先要遵从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展示空间的性质和人的因素决定的。人在展示空间中处于参观运动的状态,是在运动中体验并获得最终的空间感受的。这就要求展示空间必须以此为依据,以最合理的方法安排观众的参观流线,使观众在流动中,完整地、经济地介入展示活动,尽可能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线,尤其是不在展示的重点区域内重复,在空间处理上做到像音乐旋律般的流畅,抑扬顿挫分明有致。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无限趣味。

2.在空间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使空间更好的服务于人

展示设计需要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这是在进行展示空间分析时的基本依据。人类需要舒适和谐的展示环境,声色俱全的展示效果,信息丰富的展示内容,安全便捷的空间规划,考虑周到的服务设施等,这些都是人类在精神上对展示设计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设计师仔细地分析参观者的活动行为并在设汁中以科学的态度对人机工程学给以充分的重视,使展示空间的形状,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使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人们在空间中行动和感知的方式配合得适宜、协调,这是最基本的空间要求。同时人们应该是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如果不能创造一个给人以心理上亲近温暖感觉的空间,那即便是利用了最先进展示手段的环境也只是冷冰冰的机械组成的没有生机的躯壳。一个充满人性化的展示空间才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设计。

3.以最有效的空间位置展示展品

展品是展示空间的主角,以最有效的场所位置向观众呈现展品是划分空间的首要目的。逻辑地设计展示的秩序、编排展示的计划、对展区的合理分配是利用空间达到最佳展示效果的前提。因此,设计师中必须将空间问题与展示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不同的展示内容有与之相对应的展示形式和空间划分。给展品以合理的位置是展示空间规划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能否做成一个成功的展示设计的关键。

4.保证展示环境的辅助空间和整个空间的安全性

在一些大型的展示活动中,可能包括各种仪器、机械、装备及模型等需要消耗能源的设备。这些设备的运行大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如电力、压缩空气、蒸汽等,这些辅助设施也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必须考虑将这些设备的空间与展示环境隔离开,以防止噪声、有害气体的污染,并做好安全防范。考虑好对这些辅助空间的处理是顺利完成整个展示活动的保障。

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观众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所以必须重视展示空间的安全性。如设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因素,如停电、火警、意外灾害等,必须考虑到相应的应急措施。

三、结语

展示设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广泛领域并随着时展而不断充实其内涵的课题。以上我们讨论了展示设计中所涉及的空间的问题,可以得知空间在展示设计中处于灵魂地位,展示活动需要传达的信息必须通过空间展现在公众面前,空间为我们的感知活动提供了场所,没有空间,我们将无法获得信息也无法和人交流。总之,正确处理好空间的问题是展示设计中的精髓;正确认识空间与展示设计的关系是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较好的运用“空间”语言则可以赋予一个设计以实质的意义和生命力。

篇4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各地电网建设迅猛发展,从过去的“几年建一条线路”到现在的“一年建几条线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大大增强,但输电线路建设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空间却越来越小。各地进行土地开发线路路径选择困难,施工占地的民事工作难以协调,线路改造停电时间短,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等是电网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如何应对新形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电网建设需要已成为技术部门不断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设计角度围绕方便施工、降低造价、利于运行等方面,对输电线路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1路径选择

路径选择和勘测是整个线路设计中的关键,方案的合理性对线路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施工、运行条件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做到既合理的缩短路径长度、降低线路投资又保证线路安全可靠、运行方便,一条线路有时需要徒步往返3~5趟才能确定出最佳方案,所以线路勘测工作是对设计人员业务水平、耐心和责任心的综合考验。

在工程选线阶段,设计人员要根据每项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线路沿线地上、地下、在建、拟建的工程设施进行充分搜资和调研,进行多路径方案比选,尽可能选择长度短、转角少、交叉跨越少,地形条件较好的方案。综合考虑清赔费用和民事工作,尽可能避开树木、房屋和经济作物种植区。

在勘测工作中做到兼顾杆位的经济合理性和关键杆位设立的可能性(如转角点、交跨点和必须设立杆塔的特殊地点等),个别特殊地段更要反复测量比较,使杆塔位置尽量避开交通困难地区,为组立杆塔和紧线创造较好的施工条件。

1.2杆塔选型

不同的杆塔型式在造价、占地、施工、运输和运行安全等方面均不相同,杆塔工程的费用约占整个工程的30%~40%,合理选择杆塔型式是关键。

对于新建工程若投资允许一般只选用1~2种直线水泥杆,跨越、耐张和转角尽量选用角钢塔,材料准备简单明了、施工作业方便且提高了线路的安全水平。对于同塔多回且沿规划路建设的线路,杆塔一般采用占地少的钢管塔,但大的转角塔若采用钢管塔由于结构上的原因极易造成杆顶挠度变形,基础施工费用也会比角钢塔增加一倍,直线塔采用钢管塔,转角塔采用角钢塔的方案比较合理,能够满足环境、投资和安全要求。

针对多条老线路运行十几年后出现对地距离不够造成隐患的情况,在新建线路设计中适当选用较高的杆塔并缩小水平档距可提高导线对地距离。在线路加高工程中设计采用占地小、安装方便的酒杯型(Y型)钢管塔,施工工期可由传统杆塔的3~5天缩短为1天,能够减少施工停电时间。

1.3基础设计

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价、工期和劳动消耗量在整个线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其施工工期约占整个工期一半时间,运输量约占整个工程的60%,费用约占整个工程的20%~35%,基础选型、设计及施工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线路工程的建设。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土质大部分为粉质粘土,而且地下水位高,一般为±0.0~1.0m,地基承载力又低,一般为70~90kN/m2。通俗讲基础越深受力越好、体积越小,但由于受地下水的影响,基础深埋后泥水、流砂现象出现的几率就会加大,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既影响工期又增加投资。

由于地质的特殊性和埋深的局限性,当前的基础型式只有采取浅埋式,通过适当加大基础地板尺寸,增加基础自重来满足上拔稳定才是比较安全经济的。直线塔埋深控制在2m左右,承力塔埋深控制在3~4m左右可减少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

根据工程实际地质情况每基塔的受力情况逐地段逐基进行优化设计比较重要,特别对于影响造价较大的承力塔,由四腿等大细化为两拉两压或三拉一压才是经济合理的。

2结束语

纵观近年来的输电建设工程,每项工程都有各自特点,设计中脱离工程实际,一味生搬硬套是无法保证设计质量与满足电网发展需要的。只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优化方案,科技攻关,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满足建设坚强电网的要求,才能开创工程设计“技术先进、安全合理”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5

一、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

(二)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三)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二、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二)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议;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三)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

(四)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应着手抓好的几个问题

(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二)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三)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四)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篇6

具体的设计过程按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两种极限状态来进行。前者是控制结构在丧失服务能力临界状态时的承载能力、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要求荷载效应不利组合的设计值,必须小于或等于结构抗力的设计值。利用荷载安全系数、材料安全系数及工作条件系数来考虑不确定因素作用下的结构总体的安全储备,是一个半概率的极限状态设计法。可以认为是对安全性要求的保证。后者控制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时应力、裂缝和变形小于一定的限值,对应于适用性的要求。

暂且不论这些控制方程和计算理论是否完全合理,它们至少从定性和定量的形式上保证了安全性和适用性两项要求,而对于经济、美观的要求则没有具体的指标进行衡量。当然,在方案设计和评审阶段会考虑到经济和美观的要求(中小桥梁主要关注经济性,而大型和特大型桥梁对美观问题越来越重视);但需要指出的是该阶段对经济性的评估往往是只注重考虑建设成本,而对于后期的养护、维修等的长期综合成本缺乏考虑,因此这种评估经常是比较片面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斜拉桥的换索问题。由于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斜拉桥拉索的平均使用寿命在20年到30年之间,也就是在其服役期期间至少要进行一次换索,如果考虑到后期换索的巨大投入,那么在跨度1000米以下的桥型竞争中,悬索桥与斜拉桥在经济性方面的差距将大大减小。

现在,国内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有这样的倾向:设计中考虑强度多而考虑耐久性少;重视强度极限状态而不重视使用极限状态,而结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却恰恰是使用时的性能表现;重视结构的建造而不重视结构的维护。实际上,目前的桥梁设计中,对于耐久性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概念受到关注,既没有明确提出使用年限的要求,也没有进行专门的耐久性设计(从材料、结构措施及设计程序上上保证耐久性,并明确声明在何种维护和使用条件下,桥梁具有哪种程度的耐久性)。这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工程事故频发、结构使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的不良后果;也与国际结构工程界日益重视耐久性、安全性、适用性的趋势相违背;也不符合结构动态和综合经济性(考虑结构建设、使用、维护等整个周期的费用)的要求。

桥梁安全性、耐久性差的主要原因

1)施工和管理水平低

国内外多座桥梁的突然破坏与倒塌,已使工程界对桥梁安全性问题倍加关注。一般的看法认为当前的工程事故主要是野蛮施工和管理腐败所导致。对于短期内发生的诸如突然破坏与倒塌,多是由于施工质量没有达到规范和设计要求,典型的问题包括材料强度不足和施工工艺不合格等;也有个别桥梁存在诸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严重的管理问题,更是对桥梁安全造成致命的损害。

而大量的桥梁在远没有达到预期使用寿命时,出现了影响正常使用的病害与劣化;特别是一些桥梁在只使用了几年、甚至刚建成不久就出现严重的耐久性不足的问题,这也与施工质量低下有重要关系,典型的问题有钢筋保护层不足及目前广泛存在于施工现场的严重的构件开裂问题(主要原因包括:水泥选用、混凝土配合比、振捣、养护不当及预应力施加不合理等)。这些施工上的缺陷虽然短期不会对桥梁的正常使用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却会对结构的长期耐久性产生非常不利的危害。

2)设计理论和结构构造体系不够完善

在承认施工存在问题的同时,也不可否认,在桥梁设计领域,特别是关于桥梁施工和使用期安全性的问题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选择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其次是结构分析与构件和连接的设计,并取用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或可靠性指标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许多设计人员往往只满足于规范对结构强度计算上的安全度需要,而忽视从结构体系、结构构造、结构材料、结构维护、结构耐久性以及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人为错误等方面去加强和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有的结构整体性和延性不足,冗余性小;有的计算图式和受力路线不明确,造成局部受力过大;有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过低、保护层厚度过小、钢筋直径过细、构件截面过薄;这些都削弱了结构耐久性,会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不少桥梁、虽然满足了设计规范的强度要求,仅用了5~10年就因为耐久性出了问题影响结构安全。结构耐久性不足已成为最现实的一个安全问题,设计时要从构造、材料等角度采取措施加强结构耐久性。

不同的环境和使用条件、不同的设计对象都会对结构体系提出不同的布局和构造等方面的要求。规范再详细也不能包罗本应由设计人员解决的各种问题、规范更新得再快也适应不了新认识、新技术、新材料快速发展对结构提出的各种新的要求。因此,合理可靠的结构设计除了满足规范的要求外,还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对结构本性的正确认识、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

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1)应该更加重视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桥梁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环境、有害化学物质的侵蚀,并要承受车辆、风、地震、疲劳、超载、人为因素等外来作用,同时桥梁所采用材料的自身性能也会不断退化,从而导致结构各部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劣化。在大跨桥梁领域,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修建了大量的斜拉桥;虽然迄今为止出现倒塌或严重损害的例子很少,但已经有多座桥梁因为拉索的耐久性问题而不得不提前换索,既影响了使用又增大了经济损失。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这类问题与没有进行合理的耐久性设计有关,这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桥梁的耐久性问题。大量的病害实例也证明,除了施工和材料方面的原因,影响结构耐久性的决定性因素是来自构造上(也即设计上)的缺陷。

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了对结构耐久性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材料和统计分析的角度进行的,对如何从结构和设计的角度及如何以设计和施工人员易于接受和操作的方式来改善桥梁耐久性却很少有人研究。而且,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偏重于结构计算方法的研究,却忽视了对总体构造和细节处理方面的关注。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常规的结构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目前需要努力将耐久性的研究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发展。

国外的桥梁设计有鉴于耐久性不足导致的严重损失,近年来十分重视提高结构物的耐久性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统一考虑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构造细节,强调使结构易于检查、维修,以保证桥梁的安全使用、尽可能地减少维修费用,取得了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实际上,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结构耐久性对于桥梁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2)重视对疲劳损伤的研究

桥梁结构所承受的车辆荷载和风荷载都是动荷载,会在结构内产生循环变化的应力,不但会引起结构的振动,还会引起结构的累积疲劳损伤。

由于桥梁所采用的材料并非是均匀和连续的,实际上存在许多微小的缺陷,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这些微缺陷会逐渐发展、合并形成损伤,并逐步在材料中形成宏观裂纹。如果宏观裂纹不得到有效控制,极有可能会引起材料、结构的脆性断裂。早期疲劳损伤往往不易被检测到,但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疲劳损伤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钢桥设计中的核心问题,由钢结构疲劳引起的钢材开裂案例较多,亦有不少因疲劳断裂引起桥梁垮塌的例子。近20年来,疲劳损伤的研究已进入混凝土结构,但对于使用期受腐蚀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动态性能和疲劳性能的研究还需加强。

对疲劳损伤的研究不仅仅指对整个结构而言,事实上桥梁结构常常由于某些关键部位的局部疲劳失效而导致整个结构的失效,例如斜拉桥拉索锚固端的疲劳损害。

3)充分重视桥梁的超载问题

汽车超载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是早期修建的老桥超龄负载运营;其二是桥梁通行的车流量超过原设计;另一种是车辆违规超载。前两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设计荷载的变化和交通量的增加;后者是车辆使用者违法超载营运,后两种超载现象在我国公路运输中较为普遍。

桥梁的超载一方面可能引发疲劳问题。超载会使桥梁疲劳应力幅度加大、损伤加剧,甚至会出现一些超载引发的结构破坏事故。另一方面,由于超载造成的桥梁内部损伤不能恢复,将使得桥梁在正常荷载下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危害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例如,混凝土桥梁一直被认为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但在汽车超载作用下,可能发生开裂;裂缝即使在荷载卸除后能够闭合,但由于混凝土结构内部已经受到损伤,构件的开裂弯距降低、刚度下降;于是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本来不该开裂的结构产生裂缝或本来较小的裂缝成为超出规范允许的裂缝或产生较大的变形。这些都会对结构长期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除了交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外,也需要对超载带来的后果进行研究、分析。

4)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果

国内桥梁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正常使用性能差(指与设计期望相比,可归结为适用性能差,包括桥梁的过大振动、线形不平顺、接头跳车、结构开裂和过大的变形等)、耐久性和安全性差(包括使用寿命短、维护费用高、安全事故较频繁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与目前国内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有关,但平心而论,既然这种现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那么作为工程设计人员就应该在正视这一问题的前提,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和材料工艺水平,采用适当的安全度、适当的设计方法来保证桥梁使用性能的达到,这才是更为主动和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桥梁存在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问题很多与结构体系或使用材料选择不合理及结构细节处理不当有关。

篇7

[4]张艳红,郑春风.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5]王琪.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坚持之必要性及质量提高对策――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6]柳巧玲,米天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3).

[7][9]邓晓成.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

[8]张欣.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10]胡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悖论与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11]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

[12]贾廷秀.思政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13]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生论坛,2008,(10).

[14]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16-03

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及平时教学训练的基础上,毕业之前必须交出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本科生的综合专业水平和参与科研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1] [2] [3]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毕业论文的质量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格式规范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笔者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际指导工作和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其他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将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按其来源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并提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案和措施。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在获取知识方面主动意识和自学能力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从小学到中学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4],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进入大学后,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多数学生只掌握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主动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广泛汲取不同观点并变成自己知识和观点的意识比较欠缺。有些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只知道上课埋头记笔记,或下课抄别人的笔记,考试时背笔记,基本上没有查阅过相关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专著,除了教师指定的一本教材之外基本不看其他的参考书,从而导致其知识面狭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欠缺、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起点低、缺乏深度、广度和新意。

(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视不足

学生对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认为做毕业论文(设计)只不过是走过场,只要做了就能过,其成绩不会影响自己的最终毕业,更不影响找到好的工作单位。因此,他们对如何做好论文(设计)很少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认真查阅资料,不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做论文(设计)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遇到问题不主动面对。[5]

(三)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很强,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

有的学生缺乏勤奋、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在论文(设计)上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够,过分依赖指导教师。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查资料提供了极大地方便。但是很多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分析、归纳和正确地使用所掌握的资料,在写作论文过程中常常出现引用资料不恰当的情况;有的学生对问题不能表达清楚,行文逻辑思路不清晰。这样就使指导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去检查论文,学生也得花费很多时间去重复修改。还有的学生虽然获得了很好地实验结果或相关资料,但是因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不会借助相应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找不出内在的规律;也有的学生爱面子,与指导教师缺乏沟通,这些都是影响论文(设计)质量的因素之一。

(四)忙于找工作,疏于论文的写作

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既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时期,又是学生为找工作而忙碌的时期。面对就业压力,学生们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参加各种交流会、招聘会、面试(包括研究生面试)等。还有一些学生忙于考各种证书、毕业补考等其他事情,很难有时间坐下来专心做毕业论文(设计)。

二、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和责任心不够

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精力的投入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高低影响很大。近年来,由于大量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猛增,一位理科指导教师带4~6名学生、一位文科指导教师带6~8名甚至更多的学生的现象是常见的。由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导致其对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有些教师对论文(设计)的选题没有认真把关,在选题上,没有花精力和时间去研究课题,没有对课题的可行性、创新性、科学性、应用性进行充分论证,仓促定题。有的题目缺乏创新性,是一些多年重复的类似课题;有的题目太难,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题目虽难度不大,但是耗时,不能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有的题目太简单,学生1~2周就完成了。这些选题都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目的。

2.指导教师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学生要求不严,责任心不够,不能用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来找就不管不问。指导教师对学生科学研究道德、诚信和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不够,甚至对学生弄虚作假睁一眼,闭一眼。

3.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设计)是否符合要求不重视,不能认真修改或提出整改意见。到答辩时,则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无论写得好与不好都让其通过。这种现象挫伤诚实、积极努力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学生整体论文(设计)水平的提高。

(二)指导教师能力有限

教师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责任心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起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修养、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品德等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这种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人格感染,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更多、更直接地是与指导教师在一起,接受其教育指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指导教师的思想素养和业务水准也折射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风格。俗话说得好:“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6]但是,有的指导教师缺乏教学科研实践的经验、技能等软条件和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文献资料等硬条件的积累;有的教师科研费少或没有,能够支配的各种资源很少,只靠学生一二百元的毕业论文(设计)经费,很难选择有一定难度、广度的题目;有些指导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比较狭窄,对课题了解不多,自己本身也基本不做科研、不写论文。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教学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科学情趣、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论文(设计)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且更多地是依赖于完善的制度。

(一)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

有些学校在第七学期末由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由于这时已经是期末,学生进入紧张的复习考试阶段,教师也在忙着出题判卷、算成绩及填表格等,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只是见个面,没有给他们安排实际性的具体任务。第八学期开学后,学生才开始着手查阅、收集资料,制定实验计划,购买相关药品器材,而后开始做实验。因任务布置时间过迟,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不能及早进入状态。加之最后一个学期也是很多学生参加招聘会、培训班、研究生面试以及参加各种考试的时候,诸多因素使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造成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下降。[7]

(二)毕业论文(设计)经费投入不足

一个学生一个学期的毕业论文(设计)经费为100~200元,这包括查阅、复印资料费,购买化学药品和材料费,测试费,论文打印费等其他费用。没有科研经费的教师,要么出与往年类似的题目,要么简化省略实验内容,或选择花钱少的题目以便节省经费。理工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大部分与实验有关。近年来,虽然各校实验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增加,还存在实验场地不够、仪器设备老化、缺药品的现象,这使有些实验无法进行。另外,理工科学生在大型测试仪器的操作训练方面由于实验课训练太少,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既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仪器,也没有条件和时间学型仪器的使用操作。这些因素制约着理工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展和进行,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8] [9]

(三)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

现在要求宽口径培养人才,实验课时压缩较大,为了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要么提前做本应学生要做的很多实验内容,要么简化实验内容,减少测量项目和次数,降低要求,讲解实验也尽量快速从简,这些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降。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监控不完善

学校虽然在毕业论文的指导及写作上有相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主要以论文结果的评价为主,对“过程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从选题、调研、收集资料、制定实验计划并实施、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论文成绩评价等方面,缺乏责任监督机制。另外,在答辩过程中,有时由于学生数量多、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对答辩者提出几个随意的、象征性的问题,学生也采取应付性的回答,不能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参加答辩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过,这容易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后果。[10]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就得在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认识、指导和管理水平方面下功夫。本文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和教学科研中体会到的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各因素与有关文献中提出的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问题结合起来,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邹吉高,严赞开.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3):57-59.

[2] 刘雪锋,方云.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些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3):54-56.

[3] 陈岳林.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3(5):74-76.

[4] 唐建华.树立化学教学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化学教育,2001(3):16-19.

[5] 吴学平.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浅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8-80.

[6] 赵莉,徐运红,王华东.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1-122.

[7] 王杏龙,毛永江.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8(9):69-71.

篇9

职业生涯设计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了解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体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职业生涯设计包括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观念的研究,也涉及就业准备和对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意识缺乏。调查显示,当前旅游类专业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设计的情况相当普遍。有62%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有33%的大学生不够明确,表示“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近20%学生表示“对前途比较迷茫”,而只有5%的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有30%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个人兴趣、气质、性格特点等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近60%学生没有做过职业测评,更不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到了毕业时往往就会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更谈不上对今后长远的职业规划。旅游类专业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设计的盲点,无疑增加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受传统意识的冲击,对旅游行业的职业认可度偏低。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对大学生择业会产生影响。另外,酒店、导游是吃青春饭的观点也使得大多数学生没能将旅游职业看成自己追求的终身职业,在舆论压力或父母压力下放弃在旅游行业工作。这种对职业的偏见及短见是现阶段旅游行业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

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仍以分数为基础,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些考生只是凭一时兴趣,或是对旅游和酒店行业的新鲜感、好奇感,填报了该专业;有的学生则是因为所报志愿已录满,被动调剂到该专业。当他们经过专业学习和实习,对本专业和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有人会发现该专业与自己当初报考时的想法大相径庭,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在旅游行业发展,于是产生专业与意愿的背离。这种对职业的不认同感就会促使他们在毕业时选择其他行业就业。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往往“终身职业”观念缺失。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这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存在的一个特殊的就业问题。在旅游院校举办的招聘会上,经常可见到这样的场景:很多酒店等服务型的单位急需人才,学生对此却反应一般,问他们自己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很多人也说不清楚。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旅游类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就业稳定性差,跳槽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各类旅游院校缺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由于对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是由于学校的人力、物力、资金缺乏,导致当前还有一些旅游类院校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许多学校只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或者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存在“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问题。上课的教师有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只是空谈理论,不能针对旅游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使得职业生涯辅导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对策

开设正规的职业生涯辅导课,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教育。根据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的理念,学校应该在学生入学时就开设正规的职业生涯辅导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引导,借助于职业测评和性格测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全面客观地思考职业发展问题。比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自己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是管理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擅长哪些技能,是逻辑分析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根据学生个性评价的结果,结合专业就业趋势及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帮助学生设计符合其发展的职业生涯和培养方案。例如对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应鼓励他们多选修相关课程、注重外语学习、留意酒店行业发展动向等等。帮助旅游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获得全面的专业、行业信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职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提供一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如何写求职书等浅层次的服务。这已经不能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错位等一系列问题了。事实上,旅游专业的学生从刚入校时就需要针对职业方向进行多方面的了解、调整。这涉及到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学校应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职业发展讲座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有关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旅游职业的性质及发展空间、旅游就业环境等信息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兴趣。注重合理的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从近几年的人才市场现状来看,学历很高而能力一般已成为市场对毕业生的新“恐惧”,旅游行业尤为如此,“能力大于学历”已经成为行业选才的通用标准。决定大学生能否就业的关键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对自己的正确定位。旅游行业的选才标准决定了旅游专业的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

首先,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念。学校要把这种“能力”观念的培养放到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真正激发其个性发展。其次,根据旅游专业职业市场的需求,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增加职业教育及实践培训课程的比例,开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创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念和责任感。最后,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要安排实习和培训活动,一般在三年级进行。实习与培训可以使学生与社会近距离接触,了解市场竞争,在理论转化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差距。注重职业生涯设计的长期性,提倡务实的就业观。职业生涯需要规划,不能有短期行为。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成功者是靠长期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并且成功的路径不是唯一的。对就业而言,不能简单地去看公司开出的薪水怎么样,一个单位的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前景都非常重要。认为高职位和高薪就是成功的职业生涯往往会导致盲目从众。在职业生涯中,个人也不能完全决定自己一定是成功或失败,职业规划只是减少这种风险而已,因此,让学生放低眼光,选择合理就业是十分必需的。工作经验是在工作中磨炼出来的。要承认,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期望方面也应该有理性。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克曼指出,学校教育最多只能占一个人一生的1/3,其他的2/3是教育,一方面与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是来源于工作地点的培训和不断学习。他认为,人们高估了学校教育在一个人一生中的作用。大学生在就业时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非常容易造成期望值过高而落空,以致最后对就业牢骚满腹。#p#分页标题#e#

篇10

一、地漏的水封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1997年版)第3.2.8A条规定“地漏的顶面标高应低于地面5~10mm,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此条规定目的就是防止水封被破坏后污水管道内的有害气体窜入室内污染室内环境卫生。但是在给排水设计说明中很少有人提及,建设及施工单位为了降低造价使用市场上价格低廉的地漏,这种地漏水封一般不大于3厘米,满足不了水封深度要求。另外,居民装修房子时选用装修市场上的不锈钢地漏替代原来的塑料地漏,外表虽光亮美观,内部水封同样很浅。当排水时,地漏的水封由于正压(较低楼层)或负压(较高楼层)被破坏,臭气进入室内。好多居民反映家中有臭味,而且厨房排油烟机打开时更加严重,就是水封由于压力波动被破坏的原因。有的住宅厨房内设置了地漏,由于长时间没有补水,特别冬季供暖时水封容易干涸,应经常给地漏补水。建议设计施工时采用高水封或新型防返溢地漏。厨房内地面溅水很少,可以不设置地漏。

二、排水塑料管道噪音较大

随着普通排水铸铁管道的淘汰,排水管道普遍使用塑料管道,但是普通UPVC管道的排水噪音要比铸铁管高约10dB,若排水立管靠近卧室,加上现浇楼板的隔音效果较差,住户能明显感觉到排水管道的噪音,降低了生活质量。卫生器具布置时要尽量考虑使排水立管远离卧室和客厅,管材考虑新型降噪产品。芯层发泡UPVC管道和UPVC螺旋管则能明显降低噪音,市场上新出现了一种超级静音排水管则加入了特殊吸声材料,噪音低于排水铸铁管。各种管材(Φ110mm)噪声水平比较:UPVC管58db;铸铁管46.5db;超级静音排水管45db。(测试地点位于距离管道一米处,排水量为2.7L/S,环境噪声42db。)

三、吸气阀的应用

设计中经常遇到排水立管无法穿越楼层伸出屋面的情况,此时只能加大排水管径增加排水能力,排水效果不理想,容易形成负压,破坏水封。若在立管顶部设置吸气阀即可解决,该阀负压时开启吸气,正压时关闭,臭气无法逸进室内。该阀还有如下作用:

1.替代室外通气帽,建筑屋面干净美观。

2.替代环形通气管及通气立管,节约空间。

3.替代器具透气管,保护水封。

4.作为排水检查口,便于疏通管道。

该阀发明于1974年,在欧洲、美国、日本得到广泛的应用,最近几年在深圳、广州等地也有工程实例,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四、排水支管户内检修

由于卫生间漏水引起上下层邻居间纠纷的现象越来越多,漏水主要原因在于排水横管敷设于楼板下,居民装修时破坏管道及防水层。因此,卫生间应设计成下沉式,下沉350~400毫米,将排水横管布置在本层内,防水层设在管道下方,发生堵塞及漏水均在本层解决。为了减少下沉空间,可以选用后排水坐便器及多通道地漏,卫生间吊顶后的高度能保证2.40米左右。

五、坐便器排水口位置

目前坐便器的型号规格较多,下排水口的位置要求不同,设计施工中应选择合理的位置以便适应多数居民的要求,否则完工后很难改变。我们在回访中,好多居民抱怨坐便器排水口距墙面距离不够,选择便器时颇费周折。有的工程由于设计没有注明洁具间距,施工人员将排水口偏向中间甩口,导致住户无法安装淋浴房。综合多个厂家的产品样本,排水口距墙面的距离为305毫米,考虑装修前的墙面的距离宜为340毫米,住户反映较好。另外,施工图纸应有各种卫生洁具的定位尺寸。

六、空调凝结水的处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安装多台空调比较普遍,无组织排放凝结水容易引起上下楼层居民纠纷,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多数住户的生活习惯,预留空调板并设计凝结水排水管。排水管应设专用管道并散流至附近雨水口,不宜直接接入雨水井。曾经发生过雨水井堵塞造成合用管道内雨水沿凝结水管倒灌进入底层住户的悲剧。

七、水表出户的问题

随着居民对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重视,水表出户甚至出楼势在必行,远传水表、卡式水表的出现也为水表出户创造了条件。

1)可以在一层设置独立对外开门的水表房,将水表集中设置,每户设单独立管,互不影响。

2)结合暖气分户计量管道井,将分户给水立管布置井内,室外设置水表池。

3)在休息平台设管道井,将分户水表及管道集中排列。

4)户内设置水表,采用远传或卡式水表。

5)南方地区由于不必考虑保温,地下水位较高的原因,可以采用地上式安装。

为便于抄表,上述方案均应设置数据采集器,显示于建筑物外墙或物业中心。

八、给水管道减压降噪

住宅中双卫的设置已经比较普遍,厨卫距离铰远,管线加长,有的设计人员仍然将进户管道设计成DN20,末端用水时容易产生噪音。有的城市市政自来水的压力较高,约为0.30~0.40Mpa,三层以下的管道压力较高,水流过快引起管道接近共振产生颤动和噪声,用水高峰还会影响顶部楼层的供水。建议分户水管采用DN25,设置可曲挠橡胶接头,低层部分设置减压装置(减压阀、减压孔板、节流塞等)。

九、七层住宅干式消火栓的必要性

篇11

一、电力设计行业特点

电力设计行业是一项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的高智力服务行业。就其特殊性,电力设计形成了特有的行业结构、行业竞争、行业文化与行业环境。电力体制改革前,作为行业内的电力设计院一直是政府控制基本建设项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职能部门;1998年,电力设计行业体制改革后,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而电力设计的市场化是在近十年内才形成的。南于电力设计产品的特殊性和专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行业惯性很大,电力设计与施工、制造企业一样是发、送、变电建设的一个普通环节,有着本行业的特色和特点。

1电力设计产品及生产的特点。电力设计产品是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电力规程、规范的要求,设计而成的高专业技术含量的工程技术图纸。与其他商品一样,电力设计产品作为商品同样是完成从设计到销售的全过程。所不同的是,工程规模较小的设计可以在当年完成,工程规模较大的设计要跨年才能完成。产品具有单件性的特点,每项电力工程都要进行单独的勘察和设计,不能大批量地实行工业化和工厂化生产。产品具有固定性的特征,即先有业主(客户),然后再根据业主的设计要求进行勘察和设计。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企业对未确认和未实现收入的设计图纸不确认在产品和产成品。电力设计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综合协作性等特点,如一项发电项目的工程设计,需要得到测量、地质、土建、热机、电气、机务、热控等多个专业的密切配合,还要与业主进行技术上的沟通和联系。

2电力设计行业产品销售的特点。电力设计产品的固定性和单件性,决定了电力设计企业必须先有业主(即客户),然后才能按业主(客户)的具体要求和一系列工程技术规程、规范进行勘察设计。这样,电力设计产品就不存在积压的问题。电力设计产品的设计周期长,设计费的取得不像工业产品那样,产品完工实现销售后才能收取货款,而需要在工程的设计阶段按照合同条款,根据工程设计进度,分阶段收取预付款或设计费款,即按照完成合同法收取设计费。

3电力设计行业收入确认的特殊性。由于电力设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力设计企业收入确认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1)电力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是先进行项目建设的初可研及可研设计,然后上报国家(省)发改委,经发改委核准通过后才能进行项目的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的设计,而后才能进行项目建设;(2)项目报批进行的前期可研设计费收入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项目的核准和业主的资金偿付能力以及业主的信誉,即收入确认条件具有不确定性;(3)市场经济条件下勘察设计取费标准的不确定,导致收入确认的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收入确认的条件和收入确认的金额具有不确定性,收入确认的时点总是滞后于设计行为的完成。基于以上原因,电力设计企业在过去十几年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是以实际收到设计费款项并开据设计费发票作为收入确认的实现,即收付实现制。

二、电力设计院收入确认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没有遵循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准则客观上要求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在实务操作中,具体方法的采纳则取决于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所作出的职业判断。就设计院的收入确认现状来看,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的长期影响,以及电力设计行业一直以来所处的行业垄断地位,会计人员已经形成了一种惰性的思维方式,只是单纯依据现成的会计信息,以企业收到设计费并开据设计费发票作为收入确认的依据进行收入确认。会计人员在以合同完成法进行收入确认时,既没有考虑收入确认的时点和条件,也没有将会计实务与理论要求以及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相结合,造成收入确认上的局限性。设计院在收入确认的会计核算上,客观上要求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实务操作上却是收付实现制。因此,从会计基础上,没能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遵循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

2会计核算不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会计核算不仅依赖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还依赖于企业外部的市场经营环境,即市场的发展要求。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给企业的收入确认同样会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营环境的不确定,给收入确认带来一定困难。电力建设是国家的命脉,所以电力建设的轻重缓急受国家宏观政策性的影响。一般来说,设计院按照合同要求的设计进度将图纸交与业主之时,即应是收入的确认之时,然而业主多数不按合同约定的进度付费,而是滞后支付设计费,滞后时间有长有短,短则几个月,多则甚至几年,而这期间有可能又会发生其他变故。按照准则的要求,图纸交于业主之时,设计院就应确认相应的收入,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给会计人员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带来一定的困难。

(2)设计取费的不确定,给收入确认的金额带来一定难度。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自2003年电力设计市场引入招投标机制以来,对于发电项目的工程设计不按国家勘察收费标准取费,一口价,工期短,取费低。有些省内的电网项目合同未签,先行进行勘察设计,由于设计取费的不确定,合同未签,工程产值就不能确定,这样工程结束时,收入确认的金额也暂时无法确定。

三、电力设计院收入确认的改进设想

1正确认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性。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在经营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投资的过程中减少失误、降低投资风险,而且还有助于使整个国民经济有秩序的运行,从而达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流动的目的。而低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但会引起企业决策的失误、投资的损失,而且还会引起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进而在宏观上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LJ电力设计院在现行会计核算方式下提供的会计信息,由于实务操作中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要求,所以法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决策者依据这样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就有可能出现决策上的失误。企业的决策者肩负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职责,他们最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迫切要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由此可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性,并将其落实在会计实务操作的行动中,使会计信息充分发挥出决策有用性的基本职能,以此来保证企业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篇12

《高规》规定“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的充实水柱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在某些条形高层建筑中,其端部是否可以采用双阀双出口消火栓,从而省去1组单阀消火栓的设置呢?虽然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中提出“在每层楼的端部可采用双阀双出口消火栓”,但是《高规》中明确规定“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的塔式住宅,当设两根消防竖管有困难时,可设一根竖管,但必须采用双阀双出口消火栓。”,且以强制性条文的形式予以规定。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应该力求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2、正确计算消火栓充实水柱长度,合理布置消火栓。

《高规》规定“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且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0m;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3m.”对于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水枪最小流量5L/s,水枪喷嘴口径19mm,查有关设计手册得出水枪充实水柱长度为11.3m;对于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我们可以调整水枪流量以达到满足规范所需要水枪充实水柱长度。而在实际中,高层建筑标准楼层净高考虑经济因素一般控制在4.0m以下,如果根据公式Sk=(H1-H2)/SINα计算水枪充实水柱,当层高取4m,水枪上倾角取45°时,计算Sk为4.24m,远远达不到规范要求,即层高限制了充实水柱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调整水枪上倾角来达到提高充实水柱长度的目的,因为规范及有关手册提出水枪上倾角不应大于60°,并未规定其下限角度值。笔者通过计算,当层高仍旧取4m,充实水柱取11.3m时,水枪上倾角为14.87°。况且《高规》有关条文说明解释道,口径19mm水枪的充实水柱小于10m时,由于火场烟雾大,辐射热高,扑救火灾有一定困难,所以水枪的充实水柱长度首先应该计算,同时又要满足《高规》规定各种高层建筑水枪的充实水柱下限值。按照水枪充实水柱长度,我们可以确定消火栓保护半径,但是在设计中我们不能简单的用保护半径画圆来布置消火栓。因为高层建筑平面中隔墙、内走道、门的布置会影响消火栓的使用,设计中应该用水龙带长度、充实水柱的水平投影去校核消火栓保护半径最远点。

3、高层建筑消防电梯间前室必须设消火栓。

《高规》规定“高层建筑消防电梯间前室必须设消火栓”,那么设于前室的消火栓可否保护相邻部位呢?《高规》的条文说明对此并没有具体说明,但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消防电梯前室应设室内消火栓”的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消防电梯前室内消火栓是为便于消防队员使用消火栓并开辟通路,不能计入总消火栓数内。因此在设计中我们通常将其视为消防电梯间前室专用,而不保护其余部位。而目前如上海等部分地方消防设计规定,高层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前室也需设消火栓。

4、正确设置消防水池及保证高层建筑两路供水。

通常在高层建筑中,在市政供水不能满足消防用水量要求或市政为单路进水时,规范都要求设置消防水池。计算消防水池容积时,应将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各消防用水量之和减去市政进水管的补水量。补水时间可按最长的火灾延续时间计。如果要考虑室外消防用水量或是设置生活、消防共用水池,则还需要补充相应的用水量。当设置生活、消防共用水池时,不能利用建筑物的本体结构做水池池壁以及池底,以防止生活水质污染。对此,《强制性条文》中已经明令禁止。同理,如果高层建筑屋顶设有生活、消防共用水箱,也应满足该要求。从消防水池接入水泵间的引入管应该保证不少于2根,如果在接入泵房前就将引入管汇合为一,对消防水池而言,仅为单路供水,存在供水的安全隐患。同时,从消防水泵接入各消防管网的供水管也应保证两路。

5、消防水泵出口处的放水阀和稳压回流措施。

《高规》规定“消防水泵的供水管上应设置DN65的放水阀门”,目的是便于水泵检查试验时排水。排水量小时,可直接排至泵房集水池;排水量大时,可排回消防水池。同时,消防水泵出口还需要考虑一定的稳压回流措施。因为在实际使用中,会出现消防水量小于水泵选定流量值的情况,此时水泵扬程远大于设计值,在无任何回流措施保护下,消防管网压力过大,容易造成事故。简单的做法是在供水管上装设安全稳压阀,在管网超压时,可以通过回流管泄压,将回流水排至消防水池;在管网压力不稳定时,亦可稳压。

6、消防管网布置成环的问题。

高层建筑中一般要求消火栓系统布置成环状管网,在某些大面积的建筑内,由于各方向均布置了消火栓和消防立管,此时我们可将底层与顶层的消防干管均连成水平环路,立面又形成以立管相连的竖直环路,这种立体管网对消防供水最为安全。可是对于某些条形建筑,设计中我们只要将管网竖向成环即可,不必刻意追求这种立体管网,如果强行将消防干管绕成环路,将人为的使系统复杂化,且无太大意义。

二、高层建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

1、走道喷头的布置。

在高层建筑中,为了美观往往设有吊顶,隐藏结构梁及各专业管道。而走道通常是各种管道最为集中的地方,特别是设置集中空调的高层建筑,结构梁、空调风管以及分层布置的给排水、电力管线等使设有吊顶的走道净空降低,若其吊顶形式为闷顶,则其闷顶的净空高度极有可能大于800mm.而《自喷规范》规定:“净空高度大于800mm的闷顶和技术夹层内有可燃物时,应设置喷头。”这是我们在设计中容易忽视的地方。由于走道内管道众多,设计中往往会出现直接在自喷配水管上、下接喷头的错误做法。首先这种接法不符合配水支管允许设置喷头数量(≤8个)的规定,其次走道内的自喷配水管往往管径较大,它缺少接小管径喷头的管件,在安装上也有弊病。所以,走道内的喷头应该从配水支管上接出为宜,在管线的布置上应与暖通、电力专业密切配合。

2、高层建筑部分层自喷配水管入口应按要求减压。

新《自喷规范》规定:“管道直径应经水力计算确定。配水管道的布置,应使配水管入口的压力均衡。轻危险级、中危险级场所中各配水管入口的压力均不宜大于0.4MPa.”而老《自喷规范》对此并无具体要求。高层民用建筑火灾危险等级一般为中危险级,自喷水泵是根据最高层最不利喷头工作压力经过计算而选择。笔者在近几次设计中计算的最不利层配水管入口处所需压力均不大于0.3MPa(最不利喷头工作压力按0.05MPa计),由于自喷水泵的扬程还需考虑建筑高度、水力损失等因素,故必使高层建筑的底部几层配水管入口处压力大于0.4MPa.因而在设计时,在自喷水泵扬程的确定上不能一味放大了事,应该在自喷平面布置完毕后通过水力计算校核水泵扬程,并在此基础上校核底部几层配水管入口处压力。

3、正确设置自喷末端试水装置,解决末端试水装置排水问题。

《自喷规范》要求“每个报警阀组控制的最不利点喷头处,应设置末端试水装置,……末端试水装置的出水,应采取孔口出流的方式排入排水管道。”在设计中,我们通常不会忘记末端试水装置中试水阀、压力表的设置,但是往往忽视试水接头的设置,特别是试水接头出水口的口径没有交代。其实目前市场许多消防设备生产厂家,如上海金盾消防安全设备有限公司,可以生产成套的末端试水装置(ZSPP末端试水装置,含试水阀、压力表、试水接头),我们只需要根据设计要求,按照试水接头出水口的流量系数选择定型产品即可。此外,试水接头不能与管道或软管直接连接,影响孔口出流的效果;自喷排水管也应设计成间接排放,以免下水道气体通过排水漏斗散入室内,影响室内空气品质。

4、报警阀的进出口均应设置信号阀。

新《自喷规范》要求“连接报警阀进出口的控制阀,宜采用信号阀。”一般在水流指示器及报警阀进口设置信号阀已经是常规设计,很少遗漏。但规范要求在报警阀出口也要设信号阀或带锁具的阀门,目的是防止误操作。

5、消防增压泵的设置问题。

为保证《高规》或《自喷规范》要求的最高层消火栓或喷头的静压力值,在高位水箱的水位差不够的情况下,设计中我们一般在高位水箱处设置消防增压泵。首先,增压泵的流量要满足1股水柱或1个喷头的水量;其次,增压泵的扬程不宜过大。由于高位水箱消防水位与顶层消火栓或喷头已有一定的位差,规范要求的静压力值减去这个水位差就是增压泵的最小扬程,所以增压泵的扬程一般只需要几米足以满足要求。如果增压泵扬程选的过大,将导致下层管网承压过高,消火栓出口压力或是各层自喷配水干管入口处压力增大,均需采取减压措施,使消防系统复杂化。但是仅靠增压泵来满足消防静压要求也不合适,因为增压泵的运行由压力传感信号控制向消防系统不断打水以维持压力,水泵需要常年频繁启停,机件容易损坏。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建筑协商适当抬高水箱位置,利用高位水箱稳压最为稳妥;建筑条件实在不允许时,设计选择带气压水罐的增压设施亦可。

6、自喷供水应先通过报警阀。

在自喷系统中,自喷水泵是通过报警阀上压力开关动作给出信号来启动,水流指示器显示火灾位置,因此自喷供水均应通过报警阀接向管网。特别是从高位水箱或增压设施接出的自喷供水管,不能像消火栓系统那样直接接在消防管网上,而必须从报警阀入口接入消防管网中。同理,自喷系统的水泵接合器的引入管也必须通过报警阀接向管网。

参考文献:

[1]张宝军,王晓燕。吸气阀在通气管系统中的应用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2)。

[2]吴盛伟,李莲秀。现代住宅给排水设计初探[J]基建优化,2003,(04)。

[3]常智静,刘德庆。浅谈建筑给排水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