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7: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体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体育教学论文

篇1

1.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索质,增进健康游戏活动,提高学生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基本能力,以及学习与巩固已学会的技术、技能。如障碍游戏,这是个综合性的游戏,通过跑、跳、抛、钻、跨越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田径方面的技术、技能等。

2.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和智力发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合理的通过体育游戏的形式,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力、判断力等,提高学生的智力。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不仅为形成学生健壮的体魄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开发智力提供有力基础。课前的小游戏,往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创造力以及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能力有所提高,对增进学生体质及专项运动意识效果显著,从而促进智力发展,顺应时展对人才的要求。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特点

1.趣味性。体育游戏通常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感受快乐愉悦心情,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通常学生在游戏中轻松自由,注意力集中,游戏过程轻松愉快,有效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与价值。

2.简易性。体育游戏可以安排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基本部分和教学结束部分,而且体育游戏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场地器材不受限制,方便可行。

3.广泛性。体育教学通常采用个体或分组形式,活动方法、路线、规则可以根据参加对象而有所不同。游戏中的动作,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变化。4.竞争性。体育游戏既有个人的“自由性”也有集体的“协作性”。要求参与者通过整体的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达到游戏结果,因此具有对抗性、竞赛性,对学生在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中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三)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以健身为目的一种活动,有一定的内容、情节、形式、规则及要求,它为体育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健身作用。体育游戏和其他体育活动一样,是以各种方式进行的身体活动,而其活动的形式方法多样,通过合理的编排使体育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很容易就会融入快乐的氛围当中,练习的积极性提高,更容易掌握体育技能。

2.积极性提高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技术动作时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而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本身的素质条件不足,学习动作技能很难完全掌握,而且容易放弃。如果加入一定的游戏,把一些动作穿插在体育游戏当中,那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通过体育游戏,无意中就加大了学生的练习次数和运动量。

3.引导作用。学生在学练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容易掌握的动作,学生就会容易放弃。如果在学习动作之前,把一些较难的不好掌握的动作在游戏中穿插,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到学习完整动作时学生就会轻松许多,这样较易掌握所学的动作。

4.教育作用。体育游戏通常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这样对学生就有教育的意义。通过游戏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习惯。体育游戏的内容有很多种,形式方法多,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设计花样众多,这样就会迫使学生相互比拼,相互交流,相互协作,有利于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二、原因分析

(一)思想上认识还不够彻底

由于长期在受传统理念的束缚,不少体育老师整天忙于教学,训练工作,没有很好体会体育游戏的概念和所体现的价值,因而难以让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融合贯通,茫然的游戏课意味着就是“放羊式”游戏,缺乏兴趣性。

(二)因场地、器材的缺乏而影响教学质量

许多学校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这给体育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是,只要把体育游戏应用在教学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性,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篇2

社会的主体是人类,而课堂的主体则是学生,作为技师学院的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既要注重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身体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的中职体育教学要求其必须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开展,因为学生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体育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才能够真正对体育的学习提起兴趣,而不至于在这一过程中承担过重的压力和负担,从而真正实现自由体育。总而言之,中职体育教师必须要先具有一个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观念,才能够开展更加高效的体育教学。

2.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技师学院体育既是一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卫生保健知识的课程,又是一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注重教学合一的综合课程。体育锻炼不是一时的,而是终身的,只有树立起了终身体育意识,才能够将体育锻炼贯彻到人生的全过程之中。因此,技师学院的体育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作用,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让学生在未来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仍旧主动坚持体育锻炼。

3.引进和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技师学院体育教学模式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先由教师给学生讲述体育理论知识、演示体育项目动作和步骤,然后再由学生机械地模仿和不断地重复练习。这种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调和枯燥,已经不再适应于新时代下的学生发展需求。因此,技师学院的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引进和采用更多的先进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一些新鲜有趣的体育游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当中练习体育技能;又如,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教学模式,定期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体育项目比赛,并通过丰厚的奖励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比赛,从而既给予学生更多的体育训练机会,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另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也应当伴随有全面的评价机制,教师应当要学会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果,并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体育锻炼或比赛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在室内课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找到相应的改善方法。

篇3

1.1教育观念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几种观念的演变,由最初的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竞技性质的教育观念,到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身体素质教育性质的教育观念,到以活跃课堂气氛的快乐体育教育性质的观念,再到以养成运动习惯为主的终身教育观念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观念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抵如此。而在医学院校新的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在新的“体医结合”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应提倡的是“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而对医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并未结合医学知识。依然注重体育技术的传授,依然以竞技为教学的目标,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传授也较少。

1.2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更直接决定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可以根据教学环境和条件进行操练,主要分为体育知识原理的学习和具体的运动项目学习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主要选择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并无专门的医学院校体育教材,教学大纲也是和普通高校的教学大纲相仿。体育活动也主要集中在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和医学知识结合不密切。对于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教学内容,主要在于教师的兴趣,并没有广泛进行教学。

1.3教学模式

当前体育教学的模式,基本上体现在对“三基”即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上,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多是以教学班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前体育教学模式下也存在体育选修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打破原先班级的教学单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但只是一小部分。

1.4考核评价

与普通院校体育考核形式无异,主要根据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表现和出勤率。身体素质测验的分数,如100m、800m、1500m、3000m的测验分数,体育项目的分数,如跳高、跳远、铁饼、铅球、引体向上、俯卧撑等项目,也主要根据各个项目的评分标准得出。

2医学生体育教学的策略

2.1牢固树立体医结合的观念

体育教师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融入进去,真正做到医学与体育锻炼的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首先,在体育中要运用“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好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学医之路奠定身体条件上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育锻炼知识与技能,才能提高自身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才能形成健康合理的体育锻炼意识与良好的锻炼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中能深入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将对体育的追求融合到生活中来,时时锻炼,把“终身体育”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信念。其次,要改变传统教育意义上的师生观,树立新的师生学观。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示范作用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灌输的对象,而是“教学相长”相互呼应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具备不同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特长等。只有树立了新的师生观,教师才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会以新的眼光对待学生,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潜力,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科学有效地结合。

2.2坚持“体医结合”的教学内容

医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应既要考虑学校具体情况,又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同时还能照顾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既要保证完成相应的教学大纲任务,又要兼顾教学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将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特色——“体医结合、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体现出来。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体育锻炼与治病结合的记载:“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体现了朴素的保健思想。伴随社会发展,多种健身手段逐渐丰富,如被人们熟知的导引术、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等。太极拳的教学在普通院校的授课比较普遍,而相对于导引术、八段锦、五禽戏的引入则相对较少。对于这种无病强身,有病可通过锻炼有助于恢复康健的传统体育项目,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质机能、兴趣爱好等,进行适当的选修开设,慢慢进行扩大。也可根据不同的医学专业进行不同的体育项目推荐。如,护理专业可适当增加形体方面的练习;临床医学专业可适当增加提高反应能力的练习;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上肢肌肉力量的练习。总之,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要注意“体医结合”,选择具有医学特色的体育项目,将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等融入到医学中去,促进医学生学习更多锻炼身体、恢复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2.3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观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实施的相应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制定根据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观念而发生变化。当前环境下,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也已发生改变。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教学设计与方法、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主体性与探究性,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是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的相互结合是当前较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模式。教师评价应公平公正,切实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测评水平、参与能力进行真实反映;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得出三者在总的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篇4

我校是张家港市一所民办学校,一共有三个级部,分别是初中部、高中部和国际部。上学期学校领导和体育中心的老师针对以往初中部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偏重身体素质,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国际部学生体育课纪律较散漫的现状。决定对初中部和国际部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1、国际部实行模块教学;2、初中部实行“2+1”的教学模式。因为我主要负责初中部教学,下面本人就“2+1”教学模式在初中部实施情况进行阐述。

1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为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在初三体育中考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再加上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体育教师无形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较单一: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教学手段、方法比较简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教学与《国家体育与健康标准》中提出的“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等理念相违背。实践也证明,这样的教学,我们在体育中考中确实取得较好成绩,体育中考的均分、满分率年年能在市里名列前茅。但我们的学生在其他的体育竞赛取得的成绩很不理想,组织活动时我们也发现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相当匮乏。针对这些情况,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为了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多次召开座谈会,在学生中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了“2+1”的体育教学模式。

2什么是“2+1”教学模式

“2+1”教学模式中“2”是指固定教师在固定班级上两节基本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传统教学较相似,“1”指的是模块教学,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开设课程(我们一共设置了8个模块,分别是篮球精英班、篮球提高班、足球、羽毛球、搏击形体、健美操、排球和乒乓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学初自由选择课程(其中人数有一定限制),而且这样的选课,每学期开学初重新进行选择。“2+1”教学模式的开发,对学生来讲,既考虑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了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其个性成长;对老师来讲,有助于自身特长的更大发挥。

3推进“2+1”教学模式中“1”即模块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情况的解决

3.1师资问题:以前我们学校初中部(36个教学班)只有6名专任体育教师,采用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明显感觉到师资的缺乏,学校进过研究,招聘了不同专业的教师,使初中部的专任体育教师达到了9名,解决了学生在模块选择上的狭隘性。3.2“1”即模块的确定:师资问题解决了,为了确定几个模块,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反复商量,然后采取老师根据自己的专长申报、学生问卷的调查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形成了上述的8个模块。3.3场地、器材问题: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学校对篮球架、排球架进行了加固整修,重新购置了100只真皮篮球、50只真皮排球和50只真皮足球。为了羽毛球选项的正常开展,在体育馆重新画出了四片场地并购置了新的羽毛球架,同样乒乓房全更换了新的球网。新装修的健美操房、健身房等等为“2+1”的教学模式做好了准备。3.4课时、场地的安排:每周每班安排1次课,6个班级集中在同一时段上课,不同模块的同学有专项老师集中专门场地进行教学。3.5学生的选项问题:由于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学生选项的问题上,我们体育组的全体教师反复进行研讨和商量,决定采用指定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模块教学的第一节课,组内安排教师到班级进行宣传发动,再通过班主任和体育委员跟同学进行协商,基本上每个选项安排6个人(每个教学班48人左右)。对一些要代表学校参加高一级比赛的同学,体育教师直接指派其参加该选项的学习。

4“2+1”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1”模块教学,对教师的专项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其直接影响模块教学的深入程度。在没有实施新模式教学之前,教学内容也能涉及到我们所涉的八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但每个教学内容一学期可能只有几节课,少的只有一两节课,再加上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影响,很难就某个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教学,很多情况下,只停留在浅层次上。不仅课堂的效率差,还有可能使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失去了新鲜感和兴趣。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兴趣,我们体育教师首先熟悉教材,上课之前或利用空余时间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认真备课,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课堂的讲解就能到位。合理精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就是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自身专业能力提高了,示范就能到位,优美专业的示范更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我担任了初一的乒乓球、初二的羽毛球、初三的篮球这三个模块的教学。对于田径专项毕业的我,这样的安排,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挑战。但我重拾教材,认真研究,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再一次得到了提高。当我利用空余时间加强专业技能的练习,看到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看到课堂上良好的氛围、学生练习的激情,很有一种满足感。

5“2+1”教学模式,实施一学期以来,比较受学生喜爱,取得一些成效

5.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由于选课时采用兴趣加指定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了绝大部分同学,较以往相比同学们在课堂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个性得到了张扬,兴趣自然得到了激发。5.2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较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学生比较专门的进行一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便于掌握,并容易形成自己的爱好和个人专长,从而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就我所带的三个模块,在没有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前,部分同学对自己所选的模块技能掌握的水平比较低,通过一个学期认真学习以后,绝大部分同学理论、技能的掌握有所提高。5.3逐步形成了自我体育锻炼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新的认识,学生体验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在平时的学习中,既有个人技能的学习,又有集体的配合,再加上以同体育项目重新组合学习团体,在新的团体中同学们不断适应,形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去享受共同的快乐。在这样的过程中,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步增强。5.4这样教学模式,极大调动了我校体育教师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增进了同事之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还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

6“2+1”教学模式实施一学期以来有待解决的问题

6.1由于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模式进行,老师担心每个模块之间选择的人数有较大偏差,报名时采用自主选择和教师指派相结合的方式。这样部分学生选择的不是自己很喜欢的体育项目,降低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激情,没有达到当初采用这样教学模式的初衷。为了找到好的解决方法,一学期来,我们组内反复进行讨论,决定下学期:1)先通过问卷的形式,再细化些,多了解学生的需求,优化模块,最终确定可操作性的模块。2)在遵循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教师要加以引导,对一些热门项目,教师要加以疏导,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3)选项时,给学生两个选项,尽量满足学生的第一选项,在不影响学生的兴趣的情况下,通过和学生商量,部分学生安排第二选项。6.2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对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有更高的要求。从实践的情况来看,由于有很多老师担任2-3项模块教学,部分教师的专项技能水平还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项技术水平,以适应学生的发展。6.3针对课上学生兴趣不是很足的情况,组内提出,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采用分类、分层、分组教学,让他们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成功。“2+1”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等方面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为学校的运动队也不断输入了有用人才。但我们清醒地看到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定会摸索出适合初中模块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张继忠 单位: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篇5

2、发展:即充分发挥个体身心的潜能,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发展的各种素质。

3、同化:即把那些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个性生理、心理品质。

所谓内化,实质上就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的外在素质的内化过程,也就是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的社会化过程。社会观念、伦理道德等对学生的熏陶,许多是通过无意识、无目的,潜在方式进行的。学生在一定文化环境和社会道德环境中学习、生活,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感染,暗示或对其进行模仿,逐渐实现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积淀,可见外界环境刺激通过人的意识或无意识发生作用,使人格、心理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主体的内在素质。

体育课的特点比其他学科更具小社会的雏型,一组综合练习,一个分组练习,一场教学比赛等等,以其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的特有本质及其独特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人格、身心素质的发展。

体育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教学规律、原则而提出应遵循的教学规定与具体要求,它是教学科学化、最优化的某些具体体现。制订执行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成功组织教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保证,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守纪律、讲文明、爱公物、懂礼貌等优良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体现在教学常规的规范执行。教学常规执行服务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教学常规互相促进、同步提高,而且同样凝结着内化的过程,只是程度不同。

因此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一、教学常规要体现素质教育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

二、教学常规要切合实际、可操作性不搞形式主义。

三、教学常规要具有稳定性,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稳定。

四、教学常规要有权威性、严肃性,并要坚持严格执行。

具体的体育教学常规是:

一、教师:

1、熟悉大纲、钻研教材、写好教案、备教学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场地器材。

2、优质施教。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观点,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观念。科学合理运用各种教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器材(如多媒体、录像、投影仪等电化教学手段)。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穿运动服、鞋、教态亲切、自然,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准确、清晰,口令正确,声音宏亮。

3、文明执教。为人师表,保持师生和谐协调的气氛,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无故离开课堂,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课。

4、课后及时写好教学小结,整理好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统计好课的运动负荷分析图表,考核测验成绩等。

二、学生:

1、上课正式铃响前,体育委员在指定地点集合整队,检查人数、检查着装,排除危险易伤的物品,向体育老师报告出勤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如有学生迟到应向老师报告,说明原因。经老师允许方可入列,站在排尾。安排伤病学生见习,视情况合理安排适当的活动或服务性工作。因故不上课者,必须按规定手续请假。课中学生不得无故离开课堂。下课前必须集队,小结讲评,灵活布置课外作业,师生互道再见。

2、课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加强安全意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体操教学时,必须有专人保护与帮助,投掷项目必须在教师组织下进行,不得对掷,上游泳课时,必须编好小组,在浅水区教学。

篇6

2体育游戏教学的组织原则

进行游戏的条件包括学生、场地、规则、设备等等,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够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游戏,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加的明显。而要使得选择的游戏合理,就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够使得游戏可以正常的进行,而要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体育游戏应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动的特点,其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已的行为,在活动中不知道疲惫。一般的小学生都不喜欢被束缚,其喜欢自由的进行活动,因此,小学生的纪律性会很差。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体育教师在进行游戏的选择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适宜的小游戏融入到教学当中,摆脱教科书的束缚,不硬套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运用游戏加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加的明显,从而高效的完成教学的目标。

2.2体育游戏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将游戏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能够调动课堂的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能够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体育教学中随便的加入游戏,却将教学的内容弃之一旁,这样就会使得游戏失去本来的意义,从而导致教学的质量降低。因此,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游戏的选择,游戏的选择要具有目的性和合理性。

2.3体育游戏要结合实际,便于教学

小学生的玩性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的小学生指注重玩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和学习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游戏编排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当的游戏,这样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要注意强调规则和纪律性,对其进行一定的约束,使得学生在玩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范围,这样能够便于教师的教学,使得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3体育游戏教学采用的教学法

3.1角色任务法

在活动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游戏角色,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期望,而得到教师的表扬。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表扬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信心使内向的性格变得开朗。对活泼调皮的学生,可通过犯规受到的指责来修正他们的行为,自然养成其守纪律的作风,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性格。

3.2逐渐增加难度的新奇游戏法

好奇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原始动力。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多采用新异有趣的教学方法,并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来引导他们保持对活动的兴趣。遵从学生好玩的天性,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加集体活动的方式,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来逐渐了解群体活动的各处规则,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3.3自由发挥法

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多彩。在体育项目中有些项目比较枯燥。针对这些项目,体育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体育活动,教师再在其基础上加以引导,对他们的进步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表扬。这就有助于学生对本来枯燥泛味的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上好体育游戏课应注意的问题

4.1把组织纪律性放在第一位

一堂好的课必须有好的纪律作为保证,在上课时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游戏的全过程。要强调组织纪律性,运用游戏方法时,要强调执行规则的自觉性。

4.2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任何游戏都必须防止伤害事故,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一般都是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或组织不严密、或思想上不重视而引起的。因此必须从思想高度上重视并相应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

篇7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灌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推动学生自我评价向自我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是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绪体验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变化,遇到难以完成的动作,他们就会感受失败的体验,甚至随着困难的加大而放弃学习,自我评价就会出现偏差。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观察和关注学生学习进程,对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得与失做到及时性的掌控和了解,并有针对性让学生反馈和评估自我学习状况,让他们在不断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实现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的有效结合,进而奠定了自我评价创新过程性的基础。

学生的自我评价创新过程必须要有意义、有效果,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前期进行自我理解与认识,包括自己的体育基础和经验,对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方式学习等,以便于自己对学习心中有数,在评价中有一个心理准备;其次是教师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创新的基础上要不断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可和学习行为的尊重,以便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要委婉指出他们出现的问题,告诉学生体育学习也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它充满着磨炼、意志和智慧,还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此帮助与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克服困难,增强信心。

篇8

2大专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大专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保证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包括竞争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具体来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

2.1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的社会必将呈现出一定的知识性和竞争性。对大专院校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其能够更好地接受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逐渐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且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可见,进行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可以成为一个有竞争意识,同时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人才。可以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而且,自身的进取心和拼搏能力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2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专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来进行不同的体育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传授的知识也比较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针对现如今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大专体育教学课程采用了变化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表现在体育课堂中,在其它的科目的教学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3对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是其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还是步入社会之后,这种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能力。在大专的体育教学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比赛,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设置体育游戏和竞赛,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上对自身组织能力进行锻炼,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4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现如今,想要在社会的某个领域发挥自身的价值,处于优势地位,都取决于兴趣和爱好。体育教学完全可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如果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比赛和表演,必然会丰富其业余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一兴趣爱好,体育教师需要对体育项目的内涵以及实际的训练规则进行分解处理,学生们每一个环节都掌握了,才能够从总体上增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促进其精神的满足。

2.5对学生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大专院校的学生走入社会之后,如果反应能力较强,则其成功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尤其是学生们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反应能力和其处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大专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很多教学环节都会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其中包括教师在教授篮球传球以及进攻的技巧时,需要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和反映,用较短的时间赢得更多的机会。可见,学生们可以从体育教学中发现自己反应能力的不足,进而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大专体育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3.1学习技术能力的训练

只有教师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全面性,才能注重加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3.2丰富拓展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课教学内容设计时要针对学习目标尽量多的设计几项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和创设各种手段进行健身的能力,加入新型的田径项目,如: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课程,才能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的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3.3增加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的田径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在田径普修课中,教师应在传授基本技术、技能、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自觉能动性和创新积极性。

3.4加强体育学教学理论素养

大专院校体育教学基础理论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应当把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体育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加以理解。此外,还应当重视体育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今后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所应具备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形成较高的教学能力,这些课程主要有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科研与方法等。

篇9

一、构建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原理和方法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作风是其专业知识、思想品德和工作能力等素质的综合反映,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品行的认可,学生的良好认可是保证师生良性互动的前提。体育教师既要用正直、诚信的高尚品德感召学生,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二)寓教于乐,让体育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面临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很好的调节学生的身心状态,有助于他们消除疲劳,改善精神面貌。一方面,教师要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实现目标,感受成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身心健康效益。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个体发展空间,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和独立人格。(三)因材施教,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差别。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探索适合中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科学安排运动负荷,传授使用正确的运动技术,让学生学会最符合自己特点的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在身体素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激励、唤醒、鼓舞作用,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增进学生健康。(四)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做到语言生动亲切、教法灵活多样、动作规范到位,在课堂中充满情感交流。其次,教师要随时客观分析影响体育教学的积极、消极因素,要懂得“放大”优点,“缩小”缺点,理性看待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信任学生,让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提高自信心。第三,教师对学生要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激励、理解和尊重,达到师生间人格平等、和谐教学。这样学生才会怀着愉悦的情感与教师沟通、交流,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五)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主动自发地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认识并改善自己的行为,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归属感。另外,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探求真理、互相学习的过程,教师积极引领学生思考问题,耐心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共生出新的知识价值,使师生共同进步。(六)创设情境,使体育课堂更富活力。教师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形成更深厚、稳固的友谊。例如,在足球踢准教学中,利用情景创设,充分给学生自主选择和创新的机会,开展个体表演、小组合作、团队比赛等,不但可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学生还会想象创造出多种踢球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技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优化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建议

(一)紧随时展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独特的个性和多方面发展需求的人,是学校教育的重心。教师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紧随时展需要,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调动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调控把握高效课堂。教师在体育课上,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运用个人的综合素质对课堂进行调控,整体把握体育教学进程和课堂结构,不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而且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品质得以完善。(三)充分利用多种互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利用多样的互动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术,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四)找准师生互动关键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为达到理想的师生互动效果,教师要明确三个关键点,即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探究点和思维点,教学设计时,教师对课堂需有清晰、理性的预设,对时间安排要有计划性,互动方式要能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并兼顾学生自身特点。(五)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优化师生互动效果。建立健全合理的师生互动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优化课堂师生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还可以促进教师总体素质的提升。对学生评价时,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进步情况和内部自评等综合评价;教师则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积极对待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作者:孙艳单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四中学

篇10

2、道德教育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途径与方法

2.1、提高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在中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体育老师是学生直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要充分利用体育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如果体育老师自身的品德行为一般,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将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道德教育成果。因此,要想很好的完成中职体育教学的高水平道德教育,体育老师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培养浓厚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作用,从而实现道德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由于中职体育教学本身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体育老师不仅要将基本的体育技能教授学生,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好爱,学会情景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2.2、提炼体育教材中的道德内容

在中职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道德教育的渗透要参照体育教材,遵循中职教学的客观规律进行。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心里特征,选择适宜的体育运动,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在选择教材时,体育老师要结合学期的教学任务,挖掘并提炼体育教学中的道德部分,真正的在教学中体现道德教学。我国的体育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的奋斗史,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体育史上的感人事件,将体育奋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力。

2.3、注重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体育老师的个人习惯,如果体育老师每堂课都按时或者提前几分钟来到上课地点,那么学生就基本上都会按时上课并逐渐养成“守时”的观念;如果老师上课时对体育课堂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那么学生也会提高对体育课堂的认识程度,这样有助于学生接受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体育教师要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提供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增进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友谊,进而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2.4、善于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是中职体育教学道德教育的对象,因此,在中职体育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突出了创新性和个性的特点,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在心理上难免会存在低人一等的感觉,中职学生在学习上也缺乏自信心。针对以上现象,中职体育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善于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性格,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要经常性的给出积极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将道德教育很好的融于中职体育教学中,进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篇11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1995年6月国务院《全民健身纲要》,主要明确了21世纪我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面向全国人民要求学校首先做到“对学生要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训练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和技术、习惯。”要求全民都要:“每人每天都要进行体育锻炼,掌握二种以上健身技能。”争取到2010年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全民健身系统。

2、阳光体育运动

2006年12月,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和三个部门联合决定,全国范围内自2007年开始学校全部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各地学校中大力实行阳光体育活动。明确规定利用未来的三年时间,在全国85%的学校名全面推行《标准》,规定各级各类的学校学生每天要坚持体育锻炼时间在一小时以上,学生体质要达到《标准》规定的及格等级以上,要求每名学生最少要掌握两种以上运动技能,并且在平时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3、终身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逐步形成终身教育思想,并且迅速得到了普遍推广,成为21世纪很多国家推行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提倡者法国的P•伦格兰德说“: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当中,是人不断学习的过程,今后的教育应该是在人需要的时候将知识和技能提供给人们。”终身体育思想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延伸,是终身教育思想不断得到发展的结果。

4、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是教育工作人员在工作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素质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方法。我国教育部在1995年7月发部《通知》起,规定了素质教育要作为一项基本教育政策,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推行。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教育目的。”这一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使我国高等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如今民办本科体育教育发展现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1、陈旧的教学理念和不完善的管理体系

民办本科办学中存在的主观问题是,一些学校管理者及学生家长过多强调专业成绩,而对体育教学则采取了漠视的态度,部分民办高校甚至难以保证体育教学的课时。学生本身不重视体育锻炼,应付体育课现象较为普遍,更没有学生能够做到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虽然有的学校也能够开足课时,但应用的教材过于陈旧,教学模式过于简单。民办本科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影响到体育教学质量。例如,体育教学计划存在随意更改的现象,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人员配备,体育器材缺乏健全的管理措施,学校的体育场馆被随意占用等。自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民办本科体育教育管理要想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改革。

2、体育教学评价单一主观

在体育教育中教学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评价方法不能适应当前社会要求,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评价标准绝对性,而应该针对本身身体状况和心理情况不能达标的学生,要制订弹性评价方法,使全体学生对体育活动都能充满兴趣。重视学生体育考试分数,不应用横向和纵向对比方法,不重视学生的进步现象。没有注意到民办本科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个体差异,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评价方法过于主观,只依靠教师的单纯评价,所以在评价中要引入学生间的互评。

3、民办本科体育教学缺乏特性

民办本科也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础,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合格建设者的任务。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就业问题和择业问题,这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专业背景不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若以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发挥其专业特长和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针对民办本科体育教学的对策

民办本科体育教师要全面分析不同学生特点,让学生接触体育理论学习和专业实用性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创造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断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能力,同时根据当前学生的关注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自身体育规划、讲解体育裁判知识,培养学生组织能力,这些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可以在工作单位实际指导体育活动。使其成为未来企事业单位体育健身运动的有力骨干,促进全国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1、挖掘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在培养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过程中民办本科体育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要求当前民办本科体育不但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职业道德,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学内容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而且可以树立学校正面形象,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观念的创新。民办本科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体育课深受学生喜爱,这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民办本科体育教师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与德育,充分发现体育教学中与德育的关联点,将德育观念和民办本科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比如,教师注重自身形象,穿着言行应大方得体,课堂上教师准时到位树立“守时”的时间观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部分跆拳道的课程,在跆拳道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们尊重比赛对手就是尊重自己“礼始”与“礼终”,养成良好礼仪习惯。进行队列训练时,重点对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行动统一、顾全大局的优良品质。在太极拳教学当中,启发学生“身心合一”、“排除杂念”、“心静体松”,体会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使学生放松心情、排除烦恼、专心静心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民办本科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他们诚实、勇敢、机智、积极进取优良品质作为教学目标,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2、语言艺术在民办本科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12

二、改进不利于体育教师为专业服务的体制结构

1.体育教师所属部门和体现的缺点。体育教师在总院的体制中,属于公共基础部,有集中管理的优点,但也有实际教学中的缺点,特别是教改上的难点,教师要承担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体育课,故制订的教学计划与传统计划没有本质区别,还是以竞技和球类为主的通用计划,这就不符合高职特点的教学要求,也很难达到体育为专业服务的教改目的。

2.改革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方法。体育教师确定了教学任务后,行政体制还是隶属公共基础部,但教学上的各项工作要下放到各个教学院,有利于体育教师针对不同教学院和不同的专业特点制订与专业关联性强的教学计划,有利于体育教师针对专业特点而进行教改上的探索、研究和发展。

3.针对不同专业成立不同的体育教学团队。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明确后,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回归担任教学任务的学院,在虚心请教不同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研究和探讨不同专业与体育的关联性,来制订出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体育教学计划和符合专业实际工作需求的体育训练项目、目标要求。

(1)根据护理和针灸两专业的工作性质来设置不同要求的手指功能训练项目。①护生增开手指功能训练项目,侧重点是训练护生手指的轻柔度和精确度。因护士的基本功是“一针见血”。打破教材和大纲的束缚,根据专业需求,增开十字绣、剪纸,练习撕纸等训练项目。其一是每次上课时,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练习。其二是要求学生课后常练习,课前检查,有进步的学生除表扬外,另体育成绩可适当加分。其三是在班主任协同配合下,定期举办此项练习的竞赛,获得名次的学生不仅院系表扬,颁发荣誉证书,还要在院系中或全学院中展览作品,体育成绩还要适当加高分。也就是要通过各项措施,将有益于学生的训练项目落实到位,提高学生认识,使学生明白练习手、眼与脑的协同作用,它对手指精细功能的形成是非常有益,为护生今后熟练并准确打好输液针做好扎实的手指精细功能训练。②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也增开锻炼手指功能的项目,但它则注重手指的力度和准确度(柔中带刚)。因给病人推拿和按摩时,主要体现的是刚(力度),否则就达不到医疗效果。所以,增设手指悬空抓沙袋,武术中锻炼手指力度等项目。每次练习后,要用握力器检查学生手指的力度的练习效果,逐渐达到专业要求。

(2)根据护理和针灸两专业体能要求来设置不同的耐力训练项目。①护士在执行医护过程中,工作强度并不很大,但烦琐事较多,来回穿梭,消耗体能较大,所以需要良好的体质和身体素质作为支撑,保持原800米项目,但要求发生改变。现不强求速度,而注重耐力,跑下来要求不气喘吁吁,体态平稳,意识要清晰,自控力要强。故每次练习后,教师要设置一些小项目,来检查学生达标的程度。如师生进行口头交流,观察和考核此状态下学生反应、态度、注意力和意志力等。②针炙推拿专业,要在较长的时间内给一个病人或长时间连续给多个病人进行高消耗体力的按摩和推拿医疗。同时,按摩和推拿手指的力度还需要手臂、腰和腿协调配合。

三、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专业急需项目放在首要地位进行训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