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7: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石化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践教学对于动漫高等教育非常重要,合理的动漫实践教学体系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漫制作水平。关于高校动漫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想法。
1.基础课阶段
随着动漫教育在近些年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各高等院校在动漫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改革。通常学校会把低年级动漫学生的课程归为“基础课”,学生在基础课阶段把基本功练好之后,进入动漫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这些基础课一般由素描、色彩、速写、外出写生、三大构成等课程组成(图1、图2)。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打好基础,而后再厚积薄发,对学生学习后续的动漫专业课程好处颇多。但是,很多学校忽视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连续和过渡,造成学生专业课学习比较困难。
2010年以来,笔者在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的动漫专业教学中进行了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的尝试,在素描、色彩、速写等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性,加入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比如在素描教学中,笔者将传统的人物练习变为与专业课联系更为紧密的服装、动漫道具等(图3、图4),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造型基础和归纳提练能力;另外,学生对写生对象可以进行卡通化处理,进行适当夸张变形。而在设计基础课教学中,我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和透视等课程中再加入动漫元素,同时还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课堂作业。
2.专业课阶段
动漫专业课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践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课程都是一个阶段开设一门课,课程开设的时间多在一个月左右,学生要在这一个月之内就掌握这门课程的所有知识和操作技巧,常常会造成学生感觉很疲惫,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各个课程之间也存在着脱节现象,几门专业课学下来学生难以应付。而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却恰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在新的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联合案例”模式,即在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同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案例,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将各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最终做出完整的、高质量的动漫作品,让学生真正具备从事动漫创作工作所必备的知识结构。例如脚本设计、角色设计、二维动画、动画短片创作这几门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就要求学生以一个完整的案例将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有机串联在一起。
在实践项目选择上,我们通常遵循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实践项目相结合的学习思路,最终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与动漫企业合作大型的实践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同时还有企业内的专业人员来指导他们创作。这样,学生在学习到实用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
动漫专业与普通的艺术专业相比,其特殊性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应能够面对动漫企业提出的种种要求,并具备独立完成相应项目的能力。毕业设计阶段的实践教学,与基础课阶段和专业课阶段有较大不同。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强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能力,而毕业设计阶段的实践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毕业设计促使学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动画片。同时,鼓励学生创作个人动漫作品参加各类动漫赛事,使学生将学习的重点由熟悉动漫流程、研究操作技巧,转移到作品创作和动漫项目规划上来。学生在完成好个人毕业设计的同时,也为其今后在动漫企业中晋升高级职位打下良好基础。
如何提升高校动漫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
尽管对于高校的动漫专业而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在教学中达成共识。但由于我国的动漫教育起步晚,教学模式也是从国外设计院校或者其他邻近设计专业借鉴过来的,因此从整体上看大多数院校的动漫实践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才能提升高校动漫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关注。
1.在院内建立动漫制作工作室
通常,动漫专业课程的知识量大,学生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上完成相应案例的制作,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做大量练习。但是,由于学生的计算机配置较低等原因,学生在回到宿舍后往往独自学习的效率不高,因此无法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学校建立动漫工作室,可以为部分学生提供课余学习阵地,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模拟动漫企业的工作模式,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虚拟项目,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2.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对于动漫专业的教学而言,实践经验的传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主题。课堂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作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另外,近几年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其相关的电子设备和应用软件,以及动画表现技术等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如动画制作领域的三维动画、三维立体动画、网络动画等,在7—8年的时间内动画制作技术已经更新数次。因此,这就要求动漫教师做到专业知识常换常新,不可数年如一日地重复相同的内容,否则动漫专业课就变成了动漫历史课了。
3.积极推进校企项目合作
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有创造性的主意,就是有一个好点子,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实现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创意是设计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优雅的艺术。专业动画老师说:“事物都会存在它的闪光点,如何让它发光,不仅仅取决于事物的本质,没有生命的物质,怎么让它活起来呢,而是在于一个设计者的思想”。
(二)影视广告创意方法
(1)重要讯息:首先了解产品的特点,再查找收集重要的讯息;(2)比较:比较他人优秀的创意,比较与其他相似产品的特点;(3)定位:定位消费群体;(4)幽默:广告创意不单单需要炫,更需要在需要的位置中添加幽默元素,起到幽默与画龙点睛的作用;(5)音效设计:音效设计是广告中的灵魂,地位不可缺少,选择好合适恰当的音效,能够锦上添花;(6)卡通或动画:很多广告都将目标投放在新兴的卡通动画上;(7)后期特效:这块是不可缺少的,使效果更加吸引顾客的眼球;(8)名人推荐:简单的说就是名人代言,当然选人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9)消费见证:一些广告可以在镜头前描述消费者对产品使用的情况;(10)企业形象:好的产品必有好的企业,好的企业必有好的形象。
二、动画专业与影视广告创意的共同点
(一)广告创意是整个影视广告是广告的基础
它是通过实际性的调查、缜密的数据分析,及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出的意识形态创造的过程。从初步的策划制作到推广,与动画制作有着几分相似,都是把某种事物用电脑设计出来。
(二)广告让消费者对品牌有最快速的了解消费者
通过几秒广告会对商品产生最直观快速的认知。例如:劲酒虽好,但不好贪杯哦。这个很有创意的广告词,既让大家认识到品牌,同时也告知了消费者不要贪杯,就是希望消费者有适量饮酒,健康饮酒的意识。影视广告创意在于它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创意,而动画则是把这创意用某种形式,例如卡通形象、写实形象等在电脑上把动作做出来,在荧幕上展现给大家。
(三)广告要与观众产生共鸣一些广告的沟通方式
能使消费产生兴趣与共鸣,例如:苹果电脑广告动听的音乐加上年轻人动感的舞步使人心情愉悦、赏心悦目。
(四)加深消费者的印象
建立品牌知名度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了好的创意,加上后期动画制作,完美的展现出产品的特点,这就是动画专业与影视广告创意的共同点,二者都需要好的创意来展现给大家。
三、动画专业与影视广告的创意
要将广告的“创意”与“概念”全盘照顾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创意”强调的是单点诉求,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啰嗦,抓住重点单刀直入,才能发挥它的传播功效,但是“概念”却必须通盘照顾,面面俱到,所以一个是创意切入的角度问题,而另一个是整体考量的广度问题。动画的制作发展要创意,深度的了解并且分析制作的产品,优秀的动画广告需要用几个简单的字让观众了解产品的特点、适合人群、价格等的同时,对产品产生购买欲,这也是一个成功动画广告的关键所在。
二、教育的另一种不公平
再来看我们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教师靠走后门、靠关系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没有任何背景的教师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另一种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我曾听说一件“新奇”事:一所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市级的教学比武活动,教师们相互推诿,没人愿意参加,无奈之下,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只好亲自上阵。这虽属个别现象,但不可否认,诸多的教师甘于平庸的现象与我们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关系,有才能的比不上有背景的,钻研业务的比不上经营人际之道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那么教师拒绝上公开课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因而,教师专业化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我的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我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别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把教育家过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恰如痴人说梦,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包容的气度。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并非远在天外,他应该来自普通教师,来自教学一线,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躬耕于教育,有着教育的理想,有着教育的智慧,有着教育的思考,有着教育的情怀。教育家是教师专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最终的目的地,并非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谭。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大度地说我们身边不乏教育家?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诚恳地说期待更多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什么时候,普通教师才能都梦想着成为教育家?我们期待着那个时候的到来,因为那才标志着教师专业化春天的来临。
二调研的方法与对象
调研的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调研的对象:本专业相关企业、毕业生、实习生和在校生。
三调研过程与分析
1.企业调研全体专业教师于2013年12月12日~19日,在徐州地区有影视动画相关业务的12家企业和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投递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和与该单位技术人员进行口头交流的方式取得调查结果,12家企业(企业信息不公开)均参与了调查,结果真实有效。部分调研结果如下:企业性质:民营企业11家占92%;其他性质1家占8%。业务领域:动画定制6家;媒体合作10家;影视广告与制作2家。企业规模:10人以下,4家占33%;10~20人,5家占42%;20~50人,2家占17%;50人以上,1家占8%。企业成立时间:5年以下,7家占59%;5~10年,4家占33%;10年以上1家占8%。企业员工结构(多选):硕士以上,2家占17%;本科,11家占92%;大专(高职),11家占92%;中专(高中),2家占17%。企业入职薪水:1000~1500元,3家占25%;1500~2000元,7家占59%;2000~3000元,1家占8%;3000元以上,1家占8%。企业1年后薪水:2000~3000元,9家占75%;3000~4000元,3家占25%。企业福利待遇:养老、医疗保险,5家占42%;三险一金,2家占17%;五险一金,2家占17%。企业动画岗位主要来源(多选):影视动画专业,8家占67%;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3家占25%;艺术设计专业,3家占25%;其他专业,1家占8%。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有需求,5人以下,3家占25%;有需求,5~10人,1家占8%;有需求,10人以上,3家占25%;无需求,1家占8%;不确定,4家占34%。企业对哪些岗位人才需求最为迫切(多选):二维动画方向,2家占17%;三维动画方向,4家占33%;漫画、插画方向,2家占17%;影视后期方向,6家占50%;摄影摄像方向,4家占33%;其他3家占25%。企业引进人才的方式(多选):高校招聘,2家占17%;人才市场,1家占8%;引进外地人才,4家占33%;熟人推荐,7家占58%;网络招聘,7家占58%;其他,1家占8%。企业证书要求:需要有相关岗位证书,5家占42%;不需要有相关岗位证书,7家占58%。企业对人才工作经历要求:无需求,3家占25%;一年,5家占42%;两年,1家占8%;其他,3家占25%。企业对招聘人才时,注重哪些方面(多选):技能证书,1家占8%;吃苦耐劳精神,4家占33%;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10家占83%;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6家占50%;实际能力,8家占67%;工作经验,4家占33%。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多选):持续学习能力,6家占50%;沟通能力,4家占33%;独立解决问题能力,8家占67%;职业道德和责任心,7家占58%;参加过项目或者学习,2家占17%;团队合作意识,6家占50%;学习成绩,1家占8%。企业认为影视动画专业哪些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用处最大(多选):素描,4家占33%;速写,3家占25%;形态与色彩,4家占33%;剧本创作,6家占50%;Photoshop图像处理,9家占75%;影视编导,5家占42%;数码摄像,5家占42%;Premiere视频剪辑,7家占58%;AfterEffect,9家占75%;电视栏目包装技术,7家占58%;Illustrator矢量绘图,5家占42%;场景设计,4家占33%;动画运动规律,4家占33%;角色造型设计,5家占42%;影视作品创作,3家占25%;其他,1家占8%。企业常用工具软件:AE、PR、PS、Maya、C4D、DaVinciResolve、AnimeStudioPro、ParticleIllusion、Painter、3dsMax、Mocha、CameraTrack、Audition、Edius、Uvlayout、Realflow、NUKE、Vegas、Sketchup、Office等。
第一,调研结果分析。从相关企业的调研结果来看,我们得到一些信息:(1)影视动画类企业基本以民营为主,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民营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相比较,更注重时效性,经营的业务基本能反映出时下徐州地区对于影视动画类职业的需求状况。(2)从企业经营范围来看,徐州地区从事纯动画和纯影视制作的公司较少,大部分影视动画类企业是以影视拍摄和后期包装制作为主。有5家企业是以影视动画为辅助类业务,或户外传媒、网站美工等。(3)民营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决定了他们在选择人才时非常实际,企业更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同时企业认为高职学生入职最大的困难为专业知识不扎实和工作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差和人际交往能力差。
第二,对企业调研的总结与建议。从调研中可以得出,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的工作经验、动手操作及团队合作能力,入职薪水的范围也是依能力而定;并且大部分企业在未来是有人员需求的,表明影视动画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因此,建议如下:(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是永恒的话题,但是项目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议从企业的案例入手,根据企业实际案例进行教学。(2)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建议课堂上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提前感受团队合作的流程和方式。(3)校企合作。有一半的企业同意并愿意接纳学生或教师去企业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校企合作的深化。
2.毕业生、实习生调研第一,调研结果分析。从统计可看出:相当一部分接受调查的毕业生、实习生认为本专业的总体教学水平为中等偏上。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老师教书育人、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为优良;80%左右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状况、专业建设、课程结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素质为优良;16.7%左右的学生认为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内容等为一般水平。第二,毕业生、实习生的建议如下:(1)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仍需加强,建议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与能力等,使学生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2)由于在校时参与企业社会实践较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部分学生建议在学校时就可以多一些企业社会实践活动,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开展毕业生职前教育与培训,让学生提前体会和认识市场,提高就业质量。(3)部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尽相同。部分学生反映,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程度一般,同时希望学校要保证基础理论课、核心课、主干课的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3.在校生调研通过对在校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发现,学生对专业教学工作较为认可,但部分课程教学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希望增加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有机会出校门学习和实训;加强就业引导和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职业行情,让学生在就业前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一、即时通讯的概念
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简称IM)是一个终端连往一个即时通讯网路的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的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即时通讯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的。大部分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了presenceawareness的特性——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线上与能否与联络人交谈。即时通讯比传送电子邮件所需时间更短,而且比拨电话更方便,无疑是网络年代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目前中国最流行的有QQ、MSN、GoCom、POPO、UC、LAVA-LAVA等,而国外主要使用ICQ、MSN。在当今社会,即时通讯软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蔓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由此引发了即时通讯软件业内连年的厮杀与混战。
二、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程
ICQ是即时通讯当仁不让的鼻祖程序。1996年,四位以色列的年轻人开发出了极具传奇色彩的ICO“坏小子”,这个可供网上寻呼的“小玩意”,使得IM的概念由此诞生,并创造了因特网时代的又一个新的神话,或者,我们可以说是,ICQ开启了一个IM新的网络时代。IM应用凭借其实时在线交互的特性迅速风靡全球。不久之后,美国在线公司收购ICQ,投入4亿多美元的重金,使之不断发展,臻于完善。目前,全球ICQ的用户已经逾1.5亿,在全球拥有广泛的用户支持,但缺乏中国本土化支持仍是其最大缺点。
在众多实力公司争相效仿ICQ的过程中,中国的QQ凭借其良好的地缘优势,迅速脱颖而出。QQ是中国国内即时通讯的龙头老大,用户数量稳坐其位。与其他中文通讯软件相比,腾讯QQ以其漂亮的界面、合理的设计、良好的易用性、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MSN是即时通讯领域的又一领军人物。MSN在全球约有5000万用户,在中国用户量则位居第二。事实上,MSN更多的偏重于办公阶层用户,其简单的操控性让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它的使用要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功能就是把汉字做成彩色的表情图片,在占用资源上比同类软件优胜、稳定性超强、语音与视频质量上佳。因此MSN成为企业职员们相互通信的首选工具,且用户群体还在日益扩大。专家分析,资本的介入,加快了行业的发展,导致了竞争的加剧,并将催化即时通讯市场走向细分。
飞信的到来似乎如期而至。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项业务,可以实现即时消息、短信、语音、GPRS等多种通信方式,保证用户永不离线。实现无缝链接的多端信息接收,让您随时随地都可与好友保持畅快有效的沟通,亦掀起了一场专业化势头显著的“飞热”。
根据易观国际近期《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九个主要IM产品(QQ\\阿里旺旺\\MSN\\飞信\\等)总注册账户数达到13.3亿,同比增长25%,其中活跃账户数达到4.25亿,同比增长13%,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5351万,同比增长40%。从这一连串的数字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即时通讯发展之迅猛,用户数量连年呈几何级数递增,确实,我们必须承认,即时通讯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便捷。超级秘书网
三、即时通讯的专业化
2003年10月,著名的电视商务服务商阿里巴巴开发了“贸易通”(阿里巴巴将其命名为AliTalk),这是为商人度身定做的免费商务沟通软件。“贸易通”的发展源于阿里巴巴公司的定位,阿里巴巴是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业务。阿里巴巴通过旗下三个交易市场协助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买家和供货商从事网上生意,三个交易市场形成一个拥有来自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500万名注册用户的网上社区。
阿里巴巴“贸易通”出现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网上即时通讯技术应用于商务领域,使即时通讯走出了单纯聊天的框架,真正实现商务价值,是一款完全在办公环境中应用的网上即时通讯服务。“贸易通”
具有QQ\MSN的常用功能,其用户群是企业及其员工,还整合和阿里中文站的全部操作,包括阿里助手、客户管理系统、商友速配等实用功能。“贸易通”强大的功能和鲜明的定位,使得电子商务和即时通讯服务完美结合,标志着即时通讯走上了商业化应用的发展方向。
而目前“贸易通”升级版的“阿里旺旺”则发展势头更为明显,其用户已经超过一亿。这是继腾讯QQ之后,我国第二个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平台。这样,在全球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中,中国独占两席,另两个分别是微软公司的MSN、雅虎公司的雅虎通。根据著名调研机构iResearch的《2008年第二季度即时通讯市场研究报告》表明,2008年1-7月份阿里旺旺-淘宝版月度覆盖人数上超过MSN,仅次于QQ;在网上交易市场上,阿里旺旺的市场率位列第一。截至目前,旺旺“群”总数已超过250万,再次刷新互联网上商务性及时交流社区的总规模数。依托于阿里巴巴平台创立的阿里旺旺,兼具了淘宝旺旺和贸易通地多重优点,对客户需求了解也有着天然优势,已成为商务人士进行即时交流的首选。同时报告显示,阿里旺旺的品牌知名度比第一季度上升6.4%,使用者对阿里旺旺商务特性中“便捷的商务功能”认知度远远高于其他IM。
“同比2007年1月的2千多万注册用户,旺旺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实现了连翻五番的神话,快速高效的完成了破茧成蝶地蜕变”。阿里软件市场总监王冠雄表示,“在竞争激烈的IM领域中,作为最有价值的即时通讯平台。”
2009年5月,阿里旺旺携手前程无忧,推出“亮灯计划”。从一个单纯的在线通讯工具成功渗透到商务人士的求职方面,当然,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旺旺的上升空间还十分之大。旺旺已经不仅仅定位于IM软件的角色,而是提升到一个IM平台,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富有鲜明的专业化应用特点。
早在5年前,就有业内人士预测,新的国际资本将为即时通讯软件指明下一个热点,即商务应用。赛迪顾问也认为,未来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将会逐渐向综合化、专业化、互联互通和安全化发展,从而带动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从ICQ到贸易通到阿里旺旺,我们用心记录着IM从大众化到专业化一步步的发展历程。
一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域民族、跨越语言、跨域学科和文化的世界性文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社会转型,文化多元,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比较文学的教育与研究作为能够促进民族文学发展,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学科,具有更加广阔的视域。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素质的“三要素”。比较文学教师肩负传播中西文学学术思想的重任,学科性质决定其面临巨大挑战。
1.政治素质
文学的内容涉及所在国别与文化的意识形态。在传播中西先进文明与文化的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尺度,在洋文学引入比较文学课堂的同时,引导学生合理、正确地借鉴和吸收其精华思想。盲目自大不可取,全盘西化亦不可取,要避免进入意识形态的误区而不能自拔。
2.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
在一些高校,比较文学课程被看做是边缘学科,不能得到校方的重视,仅能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现有的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多锁定为“比较文学概论”,对文学功底尚未深厚的本科生来说,抽象的概念、方法论、研究对象和学科联系脱离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范围,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教师自身学习层次和知识结构单一,教学理念跟不上,教学方式方法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满意度差,教学效果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这也造成现有比较文学教师的身份焦虑。
3.科研水平
教学和科研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内容。高校部分教师对此存有错误认识,认为只要讲好课程,完成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合格教师。殊不知,脱离了科研的教学完全是无水之花。比较文学教师往往受限于惯有的文科科研经费紧缺的现实,逃避科研任务,造成科研与教学的脱节。
4.语言功底
比较文学作为跨语言的学科存在,要求教师具备多语种的学习能力和功底。在英语日益成为通用语种的全球化的今天,不具备流利的英语水平,难以写出一流的国际学术文章,教学上也难以令学生信服。另外一种情况是:教师的英文水平是过关的,而中文功底恰恰不足。在分析中西方文论时,对中文古文的理解往往不到位。
二
全面提高比较文学教师的综合专业素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科定位与理论体系的建构
比较文学以世界文学的差异性和统一性为研究对象。我们在进行学科定位和理论体系构建时要正确处理其同中西方文论、学说等理论体系和世界文学史、比较文学原理、比较诗学、跨文化研究等架构板块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包括:学科范围、性质、特点、理论、方法、体系等主体观念;人文关怀、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对文学和文化的促进的价值观念;对全球人类友好合作、平等对话、共享、共建全球多元文明的学科宗旨,等等。
2.跨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
文史哲不分家是人文社会学科的共同特点。从事比较文学的教师在练好文学基本功的同时,要有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文学自身就借鉴了渊源学、媒介学、主题学、符号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等的研究方法,同时与宗教学、哲学、戏剧学、古典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关系也极密切。深谙多学科领域,对扩大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视野、激发学术创造力必然是有益的。
3.夯实并不断更新教育学、国学和语言功力
高校教师应当既是自己所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又是教育家。因此,大学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要有教育科学理论和技能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全球化语境下,教育教学亦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深刻地理解并不断更新教学活动的规律、教学和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只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理论与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使教学和教育工作富有成效。在语言学习方面,向大师和一流研究院所看齐。纵观国内外的比较文学大师,如林语堂、季羡林、张隆溪等,多语言的功力都极其深厚。当前国内比较文学界泰斗曹顺庆先生在培养博士生时,要求每位学子入学后进行系统的古文功底训练,系统学习《十三经》,背诵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奠定坚实的国学基础。这对于当前的比较文学教师来说也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目前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系也在倡导和鼓励原文阅读,将英文作为备选语种。
4.科研创新思想
科研创新非一日之功。在正确认识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同时,比较文学必须定期关注并研究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如《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的前沿成果,参与各种学术训练、集体讨论、会议交流、课题和书籍的申请和编写等,在与国内外同行的切磋和交流中勇敢提出新观点和新见解,积极发表自己在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比较文学是参与和更新世界文学建构的重要途径,全球化的发展对比较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新要求。教师素质决定了学科教育质量,为此,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更要具有一种贯通古今中西的全球文学史观,教学同时辅以丰硕学术成果的推出,在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中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方汉文.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于体系建构[J].北方论丛,2004,(6).
[2]胡铁生.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师的素质建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二、目前德育实效比较差原因分析
2.1德育观念的落后我国素来崇尚教育,教育名目繁多,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不过国际教育潮流演变的大趋势似乎同我国的趋势正好相反:“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交往”之类“学”字当头的口号不胫而走,不少惯用的“教育”名目也逐渐为“学习”名目所取代。这并不意味着“终身教育”、“道德教育”之类概念已经过时,而是反映出从着眼于“教”的教育向着眼于“学”的教育演变的趋势。学生的行为及品德形成由于同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相关,因此走向“道德学习”更是大势所趋,这一观念的转变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2.2德育队伍的分化人们常常把道德的培养完全寄希望于道德教育,所以就有“加强德育工作”之说。所谓“加强德育工作”,通常是配备专门的德育教师,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开展专门的德育活动,把德育体制化、形式化。这种以分工为基础的专门化的做法,意味着德育是专门的德育教师的职责,是专门的德育活动、德育课程的任务。这就暗示或默许了其他教师是非德育教师,他们从事的是非德育工作。这样的“加强”使原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德育,变成专门的德育教师的德育,更加削弱了德育。
2.3德育影响的弱化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作息安排多是每周双休或每周单休。学生每周在校接受五天或六天的教育,但是这几天的教育往往在经过一到两天的休息之后变得无迹可寻。
这是我们一线的教师普遍会有的经历,孩子们在校的学习与生活都很符合老师的期望,行为习惯的养成、情感意志的锻炼较之以往都有明显提高。但是令人苦恼的是这些进步与提高总会经历几次反复,学校的正面道德教育受到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巨大冲击,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2.4德育途径的泛化《教育科学研究》发表了《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现状调查研究》,此项调查要求调查对象(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以排序的方式表示这些项目实际落实的情况和成效。
(1)关于德育途径,学生排在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教师排在前三位的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
(2)学生把思想品德课类课程排在第六位,教师把思想品德课类课程排在末位。
(3)关于学生最喜欢的德育活动形式,小学生、中学生都表示最喜欢的是郊游野营;最不喜欢的是公益劳动。
从上述调查报告中可以得出结论,现在需要的是寻求引导学生自主成长的途径和自主参与活动的形式。
2.5德育管理的无序学校在智育方面有一套完整、具体的管理办法,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教学体系。相反,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管理考核却明显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表现在:
(1)德育过程没有充分明确,有德育而没有德育管理办法和措施;或者虽然建立了德育规范,制订了规章制度,但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考核也不能经常化,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道德修养,降低了德育的效果。
(2)是现行的德育类课程考核方法,如测验式、论文式存在共同的不足,即考试的卷面成绩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否相符,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和自觉运用这些理论,难以测度。
(3)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主要凭教师的主观印象,有的学校没有设立学生品德档案袋,教师只有定性描述,缺乏科学性。
三、教师专业化的普遍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在教育史上,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关注
每一份教育改革方法和每一份学校改进计划都强调高水平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活动越来越复杂,对教育人员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突出地表现在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举措。但是教育人员中,承担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任的德育专业人才培养却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死角”。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发展之下也应予以德育教师专业发展以相当的重视。
四、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4.1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历史依据德育教师必然专业化,归根结底是教育历史性发展的结果。从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古代教育尽管没有出现专门的“德育教师”的提法,但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可以说是德育教师。随着社会分工、学科分化的不断进行,教育系统中出现了专门的德育教师。从教育劳动的性质看,德育主要是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促进其精神发展的活动,是一项严肃、科学、专业属性很强的工作。这就意味着社会发展肯定了这样一个命题:德育工作值得专门关注和研究,德育具有特殊性,德育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需要专门知识、专门训练,需要专业化。
4.2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要求学校教育过程中时时有德育、事事有德育,无时不需要德育教师的引领。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寓德于教,开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但“人人都是德育教师”的理想追求,在现实中常常变为人人都可以不必负责任的推脱借口。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受到整个社会职业的专业化浪潮的推动,也是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要求。德育工作具有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一些发达国家,专业化辅导员已是一个固定职业。我国少先队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4.3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开始对德育教师专业化进行理性的探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问题已有不少成功的探索;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方面也已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广西、天津、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省市区有关地区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表明,一些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更多、更集中地从事特定的德育工作是可行的,也符合当前世界德育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实现事实上已大量存在的这一部分人员的尽快专业化,更好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承担普遍德育责任。
五、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运行机制
5.1理解德育教师专业化的价值将德育教师专业化纳入教师专业化之中当前,教师的专业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多是局限于教师的学科教学和教学技能、教学艺术的提升,在各级教师专业化培训中甚少有涉及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内容、制度建设、操作要领、运行机制等。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把德育教师专业化视作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将其纳入教师专业化之中。
5.2明确德育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内在标准专业信念是专业结构的核心,是德育教师对专业性质的认定。德育教师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关怀者,是影响学生人格的重要他人。因此,关心、理解、尊重、信任等构成德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在专业知识方面,德育教师要做好人的精神工作,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尤其是道德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在专业能力方面,主要有课堂管理的研究能力、与家长和课任教师沟通的能力、研究和指导个别学生的能力等。在专业发展的意识上,德育教师要有对专业的满腔热情,有不断进取的决心,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动力。
5.3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培养体系德育教师专业化是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德育教师的培养要做到职前职后的一体化。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职前的教师教育中开设有关德育教师与德育工作的课程。
第二,要开展职后的校本培训。包括开展德育课堂观摩,进行德育工作的案例分析等。
第三,引导德育教师进行实践反思。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我们必须重视反思在德育教师专业化中的作用。
第四,开展道德教育和管理的行动研究。研究是促进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5.4制定和完善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学校以及社会对德育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要制定德育教师的选拔标准,力争把“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对学生充满爱心的优秀教师吸纳到德育教师行列中。
在培养过程中,要把德育教师的培养制度化、规范化,使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状态,而不是任其自然发展。尤其要注意德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动力和愿景。所以,可以借鉴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在德育教师中试行职级评聘制度。
六、德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6.1心理能量这里主要指德育教师必须心胸宽广,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人热忱、能尊重人、平等待人。首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如何引导和教育他们。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雨果说的好,世上没有坏的“庄稼”,只有坏的“庄稼人”。如果一个德育教师的心理能量大,不仅对人对事热心真诚,并且还能宽容大度地对待那些暂时“不成器”的学生,才能在不良的“土地”上培育出良好的“庄稼”。这样的教师,无论是履行教育职能,还是履行教学职能,他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行为问题,并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征服学生的心。
6.2学识水平学,即学问,主要是指个人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各种科学知识的总和;识,即见识,主要指从社会实践、工作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学问和知识。如今,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德育是建筑人类灵魂的工程学,即“人学”。作为德育教师,深入学生生活的同时,还应随时留意学生的精神生活。经常关心学生的读书方向和读书兴趣,组织学生对各种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探讨、评价,把他们读书的兴趣引向正确的轨道。一个德育教师拥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人生的热情,能够促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来为德育工作服务。所以,德育教师的心理能量和学识水平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6.3情感施发这里主要指德育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工作情感、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语言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一个德育教师即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具有了很高的学识水平和非常广博的知识,但如果在施教过程中不善于情感的施发,也将是劳而无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流淌,这样,我们才能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这就必须要求德育教师要有丰富的感情和充沛的热情去对待学生,征服他们的心。所以德育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的情感施发能力,同时也就是在培养自己的心理能量和增长自己的学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
在目前的教师专业化培训中,对城乡教师采取同一个培训方式是较为普遍的做法,即实行团体推进,安排统一的通用知识培训和专业学科培训,使用同一个标准进行评价,而忽略了根据城乡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由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的原因,我国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异,如果单纯地将城市教师专业化培训方式移植到农村,或者试图寻求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培训方式,这样的做法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培训目标不明确,专业化发展内涵模糊
当前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目标泛化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使很多学员误认为培训就是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对教师进行职后再教育。另一方面,培训目的笼统化。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以后,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主要围绕课程改革进行,缺乏明确的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为目的的培训,使得农村教师很难真正明确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目标。
3.培训方式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化发展目标要求
目前最常用的培训方式,就是把农村教师集中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主要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课为主,方法单一,手段落后。从头到尾都是专家在台上讲,学员在台下听。大部分学员都很珍惜培训的机会,认为是提高自身素质最好的机会,觉得专家讲的旬旬都是宝,整个培训过程都忙于笔记,缺乏消化、理解、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这样的培训方式不利于农村教师实际能力的提高。
其次,集中培训通常是集中好几个地方或者学校的教师,甚至将城市和附近农村学校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培训,培训方式及内容“一刀切”。这样不仅不能体现农村教师培训的特殊性,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而且也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4.培训内容空泛,缺乏实际操作性
首先,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许多培训专家仍秉持成人学历教育知识补偿的观念,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重显性知识的传授,轻隐性知识的形成;重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轻教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后,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新课程的理念、标准、教学策略、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很少涉及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等关于课堂实际操作以及农村教师“研究”水平的培训。
其次,培训内容脱离农村教师实际,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职后培训内容与职前培养有重复现象,不能完全反映时代的需求。第二,培训内容未能直面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缺乏与农村新课程实践相关的本土化因素。第三,培训内容未能考虑到农村学校及教师实际的水平和需要,参训人员无法在实际课堂教学及专业化过程中运用培训内容,流于纸上谈兵。
5.缺乏培训反馈,忽视教师发展远景规划
培训通常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进行,培训结束之后,专家与教师、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系很少。因此,学员在实际教学或者提高自身素质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能得到直接的较快的解决。反馈机制的缺乏,导致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不能持续进行,短时间的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农村教师增加知识,拓宽视野,但是并不能真正促进其专业化发展。二、完善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方式
校本教研方式是目前公认的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但是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缺少能够进行校本教研的骨干教师,使得校本教研成为了空谈。而我们在对集中培训方式进行反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实际可操作性。因此,新型培训方式应将集中培训方式和校本教研方式相结合。完善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以培养农村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为培训目标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改变教学行为的基础,在反思过程中使教学实践充分体现教育理念,并从中发现新问题,以此来进一步激发教师进行自我学习的欲望,这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培训中应启发和激励农村教师积极反思,要善于让参训者围绕培训的主题,广泛查阅资料,认真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真地进行思考,然后带着这一切走进培训,与别人交流。
2.以满足农村学校特殊性为原则采用多种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教师的生活背景,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已有的学习资源,灵活运用集中培训、校本教研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可以采用集中培训方式对其进行通用知识培训,让农村教师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及要求;也可以组织专家团到农村学校进行分散现场培训,重点开展校本教研培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指导课程改革在学校顺利实施,同时,让教师从理论的层面审视自我,促进专业化发展。
3.以满足教师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培训主要内容
要以农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根据农村教师的工作实际、个体兴趣、原有的知识水平及专业化发展的走向选择培训内容。由于农村教师的水平整体偏低而且参差不齐,因此,在培训之前,应广泛征询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以及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此作为制定培训内容的依据,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村教师的工作实际和生活实际,构建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体系。
4.以教师专业化的远景规划为核心建立培训反馈机制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因此,建立一个长效的反馈机制,并帮助农村教师确定一个专业化远景规划,能够延长培训效果,从实处帮助农村教师提高素质。这就要求,在培训前培训机构要与农村学校及教师取得广泛的联系,了解情况;在培训期间,引导参训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化制定出大致的计划,专家根据计划对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和农村学校、专家和教师之间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联系,对教师的发展进行一个较为长期的指导,以帮助实现其专业化的持续性。
5.建立新型评估体系以促进培训管理
完善的评估体系可以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保障农村教师专业化健康稳定地发展。评估体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评估,主要是对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安排、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其二,加强对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培训的评估,主要是对校本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实施过程进行评估。
写作思路清晰,每章的小结部分简明扼要,易于理解。作者抓住首章所提五个观点,从社会文化对人类学习的变化影响角度回答了以下问题:1.教师如何学会教学;2.教师如何认识语言;3.教师如何教授第二语言;4.在语言教师职业中始终存在并一直变化的更广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宏观结构;5.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由什么构成。紧紧围绕教师这个主体,以社会文化的影响为根本立论,从教学方式、内容、理念、环境等因素入手,解答了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面对语言教师的发展诉求和困境,其理论与实践范例具有较强指导意义。书二为论文合集,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支持,研究内容丰富,涉及文化意识强化、教师身份认同、教师概念发展、教学理念转化、策略性中介手段、教师发展范例、课程改革实践等。多篇论文以个案研究为例,从理论综述到实验过程,记述详略得当,使读者能够把握研究步骤、明确研究目的,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书虽研究视角多样,但社会文化理论却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将研究内容与理论有机结合给读者启示。
(二)两书理论、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
理论层面上,两书皆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将社会文化理论的中心概念:调节理论(也称中介理论,Mediation)、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Scaffolding)等与实例结合进行诠释。该理论源自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20世纪30年代所创立的学说,认为个人的学习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知识与学习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知识源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高艳,2008)Vygotsky在人类心理和社会环境之间建立了一种辩证关系,认为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依赖于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语言与其他社会文化符号产物的调节关系,这就是调节理论,其要义是个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是工具中介的。教师如何利用语言作为调节中介开展教学活动来提高授课水平,成为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点。活动理论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个体或者群体在特殊情境下采取哪种活动”。该方向的研究从活动、行动和操作方法三个层面进行。活动是情境,行动是以目的为导向的行为,而操作方法是完成一个活动的方式。(秦丽莉、戴炜栋,2013)语言教师的教学涉及了活动理论的三个层面:课堂教学是情境,围绕教学目的实施的教学步骤是行为,而利用教学手段组织的课堂活动是操作方法。因此关注语言教师教学实践以促进专业发展与活动理论息息相关。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实际发展水平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潜在发展水平是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Karen&Paula,2011:6)ZPD涉及学习者的当前能力水平和潜在能力水平,而这一潜在能力水平达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有能力强于该学习者的他人,如教师、家长、同伴等的协助或引导。(刘学惠,2011)这一情形常被喻为“支架”,通过搭建“支架”,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助、合作、引导等关系,可以促进教学、增强交流。实践层面上,两书提供大量个案研究,从数据的采集到分析都给出详尽的描述,所提及的开放访谈、课堂观察、刺激回忆、反思日志、教师自述、集体会议、教学计划等数据收集方式,具有较高参考价值。重点介绍的专业发展范例,如:批判性朋辈小组、课例研究等讨论了教师自述的本质,实验结果证明这些范例对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发现教学弊端、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等效果显著。作者呈现的案例,从问题提出、理论阐释、实践过程到结果讨论,给教师教育的实施者、语言教师自身等进行专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在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个人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探索实践的过程,同时需要宏观环境、客观条件的支持。通过两本著作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语言教师要重视自身概念的发展和认知的提高。两书都强调语言教师概念的发展和认知的提高,例如:书一第二至五章,书二第五至七章。语言教师的概念和认知涵盖多方内容,如:认识论的转向、学习的概念深化、教师身份的认知、语言的特性等。教师概念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早期学到的关于语言、教学等的知识,影响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实施,伴随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内容、学生反映、教学要求等会冲击教学观念。在社会文化视角下,作为受文化、历史、社会影响的个体,教师的学习、教学源自其在课堂和学校的社会性实践。面临来自学校环境、专业水平、学生需求等各方面的挑战,作为语言教师要及时调整心态,提高教师身份认同,将自己融入社会文化情境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概念和认知,才能实现专业持续发展。
2.合作和反思是语言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有效途径。两书用了较多篇幅论述了合作和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理论框架到具体实施形式都给以深刻启示。教师间的互助合作为彼此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观察、评价的伙伴,反思、倾诉的对象以及提高、发展的机会。教师可以互为观察者、指导者、协调者、辅助者,通过组对进行课堂观摩、集体备课、彼此评课、互相访谈等,在交流、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同事间的交流也可以建立一个发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平台,寻找身份认同。合作式的教学,既可以分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经验,又可以共同面对困境,在心理上有一个同舟共济的伙伴,营造合作文化。反思可以是同伴之间的,也可以是个人的,而撰写教学反思日志是促进教师教学和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思日志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教师对于授课思路的整理、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个人教学困惑甚至是教师情感的流露等等。反思日志可以为教师提供一面审视个人的镜子,既可以重新梳理教学过程,也可以直面自身问题,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我,提高教学水平。
3.重视语言教师培训以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在两书探讨的多个案例中,不难发现国外极为重视教师培训,项目重实践、内容多元化、制度常态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相比而言,国内语言教师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与国外差距甚大。我国语言教师多为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无论是理论层面的教学概念、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知识的储备,还是实践层面的教学任务设计、课堂活动组织、管理手段等的学习,都缺乏系统训练。而书中提到的培训方式,如:短期集中培训、学术论坛、网上学习与交流、参观教育项目等,都是值得借鉴的。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在语言教师进修、访学、交流、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于教师进行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给予资金帮助和管理制度上的倾斜。只有客观大环境认识到教师教育的意义,不断完善服务条件,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才能实现。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与标志。语文学科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所以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占据了整个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核心地位。
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简言之,就是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强调教师作用的改变和教育模式、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各个体系与思维的重建。这就要求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为依托,从而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自我。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国家、地方、学校及其教育环境的合力结果,是全民素质逐步提高的有力保障。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关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教育界可说是各执一词,不过其基本宗旨大致相同。靳健指出:“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自身的专业内涵,提升言语水平、思维水平、美感水平、教学水平、专业态度与自主意识,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2]然而,语文教师专业化真正走上发展之路需要的不仅是理论范畴的定性与研究,而是应付诸于语文教师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
语文是思想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情感工具,它使得人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逻辑思维变得清晰,情感因素能够深入,它促进了理解力层次的跨越式提升,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语文中那美轮美奂的精致语言、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以及广袤无边的意蕴情怀构成了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气息,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理所当然就决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内容的特殊性。一方面,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在教法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语文教师在储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求具备一定量的教育理论知识。其次,在大多数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今天,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想特点,进行情感性疏导教育和启发式说服教育;再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不断实践与探索的精神,比如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随着对象、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同时,也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赋予了它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更大优势。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从本学科出发,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引导学生融入课本情境,并和学生共同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实施德育的无痕渗透,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衡量语文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3]。同时,在面对日益强势的西方文化霸权威胁的今天,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老文明礼仪的弘扬,也是语文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语文教师职业心理的困惑
⒈客观形势下职业情感的冷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的频繁变更,新的内容与方向自然需要教师们开始新的摸索与实践。且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与路径,加之语文教师工作量之大,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提高与进步,只是一味追逐课改教材。语文教师在拼命的“工作”与“劳动”,但没有“发展”与“创新”,只有磨损。
同时,高考语文试题的不合理,客观题增多,主观题减少,甚至主观题部分也很少涉及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考察。在如此的语文试题的引导和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语文教师只强调学生所谓知识的纯增长,而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涵养则很少涉及。例如,一直被认为最为灵活的作文课,语文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感受,而是传授作文“万能模板”,学生作文风格趋同。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曾说过:小说家之所以创作乃源于描述人类存在状态的热情。当语文教师丧失了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则何谈其职业期望与职业信仰?
⒉主观意识下职业能力的缺失
常有人说语文教师是最无专业性可言的职业,甚至有些语文教师也如是认为:语文本身无深浅。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忽视其职业能力的进步,他们照本宣科、“贩卖”别人成果。“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已成为制约语文教育的‘瓶颈’”[4]。同时有很多语文教师本身就缺少一种个性品质,缺少一种激情与气度。一个画家曾说:画风景不只是涂颜色,更重要的是画出风景里的空气。同样,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内化了的超脱情怀与人格魅力。正如王荣生所说:一度认为最无专业性的语文教师,隐含着高度的专业要求。
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之间更缺少协同合作与沟通互动。自古文人相轻,虽说语文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文人,但明显具有了文人的某些“心态”,他们不去吸收,不去反思,专业知识进步缓慢,科研能力也只停留在局部的个体的论文水平上。这严重阻碍了教师职业能力的优化,违背了合作发展的原则。
(二)语文教师知识含量的贫瘠
林祖荣指出:“知识就是力量,结构决定功能”,而“一个教师理想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怎样的?我们认为,构成这个结构主体的是这样三个板块: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人类文化视野。”[5]同时,孙宏安指出:“教师的专业化指的是教师成为本专业的行家,成为专家”,“教师的专业是一种特殊的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因此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直接需要”[6]。当然,这里提到的专业知识具体则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
总体而言,我国的语文教师基本能胜任自己的岗位,但不可否认,在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较大问题。
1.学科专业知识不精
现阶段,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仍凭借教参“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熟悉教材内容,但他们忽视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语文教师迷失了发展的方向,学科知识更新缓慢,远不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由于我国师范教育的先天不足,语文教师时常出现知识性差错和书写不规范等问题,且讲课多就事论事,失去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是宽泛的,同时也是深奥的,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比较宽厚的知识,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规定教师在就职前必须接受教育科学方面的专门训练,而在我国,近年来也努力朝这方面发展,只是在现阶段的师范院校中,教育学、心理学科目均作为公共课而“一笔带过”,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仍处于薄弱阶段。如在语文教师中,有些教师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他们不懂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甚至陷入连自己的教育经验都无法总结的窘境,于是开始了漫长的盲目探索和经验积累,必然要走不少弯路。在现阶段,中学班主任工作大多由语文教师担当,这说明语文教师更应站在教育科学理论的前列,掌握必要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能力,如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自身也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灵活应用教材的能力、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教育界已明确提出:现代教育需要的不再是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是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⒊人类文化视野狭窄
面对今天的教育对象,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因为语文课广泛涉及着包括生活、社会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大量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广泛,而且具有相当的深度,这往往使语文教师汗颜,甚至出现了教师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熟知文史地,还要适当了解一些数理化知识,也要广泛关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形成教师不同寻常的知识链条。当然,一个教师不可能成为“通才”与“杂家”,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是不无裨益的。
三、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反思
在现阶段,我国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还处于较低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教师教育主要还是由两大系统构成: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职前教育主要由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承担,在职培训主要由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然而“这一教师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也欠规范”[7],无法全面地指导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这就需要国家、学校对教师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同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需要教师专业情意的确立。
⒈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前提
教师的经济待遇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社会声望和政治参与能力。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教师的经济待遇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还比较低,个别地区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广大教师含辛茹苦,却两袖清风。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实质上就是不承认他们的劳动价值,势必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所以,要努力做好这个前提工作,使教师成为社会上优秀人才的首选职业,同时,这也是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国家及学校不仅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同时要关注他们的教学热情与参与性,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需求。
⒉改革传统师范教育,形成全面发展的职前教育是关键
师范教育主要承担教师的职前培训任务,是发展基础教育第一位的工作。同时教师队伍的质量的提高,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性措施鼓励和吸引大批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然而“有师范教育以来,师范院校都把所教学科作为第一专业,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上都向所教学科倾斜”,“而对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与改革重视不够”[8],致使师范教育先天不足,从而导致我国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缓慢。要增强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尽快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学术水平与专业水平,这不仅可以吸收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而且也是提高教师职前教育质量所必需的。所以,师范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如加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同步提升,走好职前教育这一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⒊优化教师培训模式,发展高质量的在职培训是手段
“教师的在职培训,实际上就是教师的终身教育,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常性的工作。”[9]然而,由于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缺乏互动以及不合理的培训课程与方式,使得在职培训多流于形式,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目标的达成。
为了使教师的在职培训得以顺利进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经费、待遇、结构等方面做出实质性调整,严格把握好项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法等方面的各个环节,制定出知识、能力、精神具体而富有层次的培训目标,设计出前瞻、系统而实用的培训内容,使用多元、创新与合适的培训方法。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活动范围,除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之间课堂教学观摩、互相研讨、进修外,还可以开展其他的培训模式,如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这要求在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从而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情意的确立
教师专业情意的确立,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一个教师成为“好”教师的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形成的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理想与信念,它涉及价值观、信念和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通常所说的专业理想、专业精神包括在其中),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核。同时,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只有以身立教、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当然,教师只有在良好的自我意识下才会表现出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贡献感,并自觉地根据自己的职业信念激励自己,对自己献身的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也要有一种内在的专业情意,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满怀自己的专业信仰,载着独特的语文学科,走上独特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黄琼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0).84
[2]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314
[3]刘秀林.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资讯,2006(4).126
[4]夏伶.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化[J].长沙大学学报,2008(4).153
[5]林祖荣.专业化发展关键词之一:知识结构[J].教师之友,2004(6).34-35
[6]孙宏安.学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J].教育科学,2009(4).55
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培养
教师的专业化指的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过程,遵循一定的成长规律。
(一)职前教育
职前教育指在从事岗位工作之前所进行的学校教育,在大学或者相应的机构接受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学习基本的教学技能,进行初步训练,具备教师的初步品质,为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基础。职前教育主要完成基础教育,专业知识和初步的实践知识。目前我国的职前教育一般是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阶段来实现。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将来从事学前教育专业英语的教师要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英语知识,具备标准的语音面貌,掌握英语教学法,初步形成教师品质。
(二)岗前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的岗前培训阶段和其他学科专业的岗前培训阶段相似,都是要强化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业意识,并进一步学习职业道德、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掌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并明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提高从业者的职业意识,让其快速进入角色,适应岗位要求和工作纪律规定。一般来讲,从事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师资来源主要有师范院校毕业的研究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的本科生以及综合性院校毕业的学生,还有在学前机构工作过的教师。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及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都基本掌握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并具有初步的实践经验。但综合类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由于学科原因和院校课程设置差异,一般没有较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体验。职业师范院校的从教人员,有着相对成熟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一线经验,却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相对匮乏。以上三种教师要分别采用不同的岗前培训。前两种新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缺少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对其重点培养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对第三类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则突出强化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三)入职教育
入职教育在新教师入职初期角色转换和适应阶段进行。此时可采取“老带新”、“传帮带”的形式进行。对新教师的入职教育,通常由经验丰富的教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这种导师制的指导训练让新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角色,真正帮助新教师解决“入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目前,“老带新”的做法在国内各大高校较为流行,效果良好,它可以使新教师较快成熟成长,更好地适应新的岗位角色,获得轻松愉快的入职体验。在“传帮带”的过程中,老教师要善于发现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优点和亮点,帮助新教师分析自己教学方法方式的利弊,引导其分析问题成因。通过相互听课及课后讨论分享教学体验和经验教训。还要因人而异,灵活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实践。老教师也要不断自我充电,加强学习,弥补知识缺口,扩充知识库,以获得更饱满的精神和信心。另外,老教师要利用信息手段,为新教师提供网络资源,供新教师学习参考,并听取新教师的学习报告,给予评价或指点。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制度,实施微观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1]。同时,它既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参与财务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目标定位
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被赋予以下几个层面目标: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而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核算,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及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需要记录、加工、整理,使需要会计信息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障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会计电算化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不仅要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还要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7]首先,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其次,在系统实施前,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开展从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各种约束条件进行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再则要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能否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财务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等方面着手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3.系统性原则
要形成以整体观点、关联观点、发展观点、最优观点在内的系统观点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一是注意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设置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做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二是注重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进行分部子系统设计实施时,必须要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体系统的完美组合。
4.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有了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8]:(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3)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实践证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9]。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10]。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11]。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三、以有效对策途径强化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不是一个单一的会计手段的转变问题,当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普遍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造系统以及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内地的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必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电算化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提升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既要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使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使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使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四)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要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管理,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管理,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等,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三是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四是强化审计线索制。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四、我国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12]。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而财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因此,未来的会计发展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信息处理、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趋势向国际标准化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电算化软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国际化问题,满足多语言、多币种的国际竞争需要,这就需要要求实行财务软件网络化[13]。它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上午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经营计划和控制功能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监控、远程通讯等。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