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8: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古典诗词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古典诗词教学论文

篇1

通过这样的每课一首诗,学生见识了许多古典诗词,并且也在古典诗词的解读过程中,慢慢了解了诗歌的许多特征,比如,理解诗歌大意时要注意语序的调整,诗歌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借代、比喻、用典、借景抒情等等,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等等,长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在高三的诗歌专题复习中学生或许就不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感到陌生了。

增加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除了广泛地涉猎,增加了解之外,应该让学生有适当的积累,这要通过背诵。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词,课外的一些学生喜欢的、觉得好的诗词,也应该背下来,或者单纯背名句,意思不了解也没关系,先背,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且诗歌本来就是情感性的东西,靠的更多的是心灵的意会,特别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积累得多了,接触多了,学生就会经常运用到古典诗词,并不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诗词歌曲,交相辉映

可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者选修课等活动让学生自行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运用。在现代流行歌曲特别是中国风的歌曲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古典诗词,比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一句,运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比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嵩的《如果当时》“与你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化用了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学以致用,厚积才能薄发

篇2

 

诗歌教学如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和强化学员的人文精神,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步骤和方法,领悟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等培养目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创作性朗诵”教学法。该教学法引导学员对诗歌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不仅能使学员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的内涵,还能提升美感、涵养语感、培养战斗精神,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人文素养。

一、概念诠释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师生依据自身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方面的艺术加工处理之后的朗诵,即再创造式的诵读练习的方法。

二、教学目的

使学员全方位理解把握诗歌的内涵、情感、结构特点,深入体验诗歌作品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意蕴美,全面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达素质的培育和滋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导学员在初步领会诗歌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悉心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根据自身的认识、理解,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技巧的处理和标注,即将个人选择的情感基调、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标注在诗文当中,然后反复练习,使学员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文教学论文,读出情感。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初级阶段,学员已初步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二步:对诗文进行态势语技巧方面的处理,即对重点词、句所需要运用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进行设计。比如:朗诵“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句诗时,视线是长、是短、还是中等距离,是虚的,还是实的;面部表情是刚强、坚毅,还是豪爽、豪迈;手势是用掌还是用拳,是用双手还是单手;劈刺的动作是在上区、中区还是下区,是横劈、直劈还是斜劈等,然后反复练习,为下一阶段上台表演做准备。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中级阶段,学员在作品中更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三步:上台表演。即以登台表演的方式,将经过自己二度创作,亦即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后的诗歌朗诵,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向全体学员进行展示。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高级阶段。这时学员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情感抒发和各种口语、态势语表达技巧已浑然一体,学员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已物我合一,从而创造出我“这一个”的诗歌朗诵作品。

四、优势特点

㈠可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内涵。读,是诗歌教学之魂龙源期刊。[1]由于朗读是脑、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化于心,使纸上的诗变为学员心中的诗的过程,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因而作品丰厚的内涵是在朗诵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品味出来的。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交流就越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就更透彻。[2]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就是通过牵引学员的眼、口、耳、心,在有声语言再造文学语言中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激发学员全部的注意力与创造力,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一次次地建立起情感的互动、沟通和共鸣,让学员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达成对文学作品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㈡提升美感。文学作品为学员提供了审美对象,而美感的产生还需要学员在实践中获得。创作性朗诵这一实践活动是对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活动,是人文与个性结合的再创造过程。由于诗歌音调和谐,注重押韵,本来就富有音乐感,[3]而“读”使诗歌的精华润物无声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使学生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4] 所以正是在这种“创作性朗诵”的过程中,学员不知不觉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到作品不同风格的美语文教学论文,进而感受到诗的美,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5]

㈢涵养语感。培养语感、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6] 而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感情的朗读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即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内心感情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古人就是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的。“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很好地传承了这一做法,使培养学员语感之目的得以完成。

㈣培育战斗精神。“创作性朗诵”强调进入、交融、共鸣,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调再创造。因而,当学员双眼放射着豪迈的光芒,口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挥手做出抽刀取剑、劈刺的动作时,当他们伴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将右手高高举过头顶,做出由外向内归拢的手势时,当他们双手抱拳,目光炯炯,仰视苍天,高诵“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诗句时,学员与作者已融为一体,“我”就是渴望戍边杀敌、建功立业的李白,“我”就是胸怀大志的曹操,“我”就是气壮山河的岳飞,……学员的战斗精神即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㈤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陈丹老师说:“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它具有很强的表演性。”[8]正是这样,学员在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基调、语音轻重、语速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口语表达技巧和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态势语言技巧的过程中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思想内涵及情感态度,并将自身认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在物我交融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从而提高解读、建构作品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登台表演的过程中又很好地锻炼了心理素质、形象气质等,从多方面培养了学员的能力素质。

五、注意事项

㈠从理念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员读。学诗当然要从读诗开始,作为语文教员务必要传承这一理念、重视这一环节。其道理在于,“在诗歌教学中,熟读成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千年一以贯之语文教学论文,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宋学家朱熹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之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诗歌教学尤其是这样,只有熟读背诵,才能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情感与操行,继而咀嚼其中的语文味道。[9]还在于:“诗歌作品的精华都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不读,这些精华是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缎子上的文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通过读,而且要出声地多读、细读,才能让它在你的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最终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10]

㈡教员须加以指导。教员应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对学员加以教导、提示。“可用体态语进行提示,用目光激发学生诵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手势表示诵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以此来激发学员的诵读情绪,引导学员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11]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龙源期刊。

㈢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在运用“创作性朗诵”教学法时,可穿插采取教员范读、学员领读;按班次、座次,或排、列轮读;单读,齐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小声读、大声读、轻声读、喊着读,快速读、缓慢地读;模仿播音、录音、录像朗读;配上音乐、画面朗读,欣赏(录音、录像)性朗读等方法,“让学生观其画、吟其词、入其境、悟其情,教学效果就会事半而功倍。”[12] 这样的训练可使学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兴趣。

㈣大力倡导吟唱古诗词。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更容易让学生进入诗境”。[13]彭士强先生认为,吟唱古诗词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艺术趣味都是有积极影响的。[14]以曲配词诵读,既符合词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融在其中,乐在其中。彭先生说:“曼吟、轻诵、放歌诗词语文教学论文,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语言的魅力,有助于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古诗词的怀抱,有助于人文底蕴的增厚、精神的升华!何乐而不为?”[15]我们可以选用彭士强先生编著的《古诗词吟诵唱鉴赏》教材,也可选用劳在鸣先生编著的《古典诗词吟唱曲谱》[16],还可选用叶至善先生编撰的《古诗词新唱》增订本(开明出版社1998版)。这本古诗词歌曲集创意极为新奇,是由150首由中外经典名曲与我国经典古诗词配合而成。其经典+经典的配合,使演唱者收获的是双份经典,双份享受。这里热心推荐邵燕祥在文汇报上“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的文章,[17]读后,《古诗词新唱》的精妙之处就了然于心了。

㈤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朗读之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议,而且评价要言之有物,好在哪里教师或学员要进行归纳、提炼、升华,错在何处,教师或学员应针对性指出,并提出订正建议,使学员获得朗读方法的正确导向。[18]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的效果如何?在对本院2006级44名学员的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41份),认为本教学方法不好的无,一般的4人,较好的11人,很好的26人,达63.4%。认为该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达到20%的1人,40%的1人,60%的6人,80%的24人,100%的9人,其中认为效果达到80%以上的学员达到80.5%。

参考文献:

[1]龙泉明.读——诗歌教学之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9):4.

[2]马素娟.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和背诵[J].文学教育,2006,(4,上):48.

[3]魏建主编.文学教育[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30、31.

[4]冯晨辰.古诗阅读教学方法趣谈[J].文学教育,2006,(4,上):44.

[5]江亚平.美读学古诗[J].文学教育,2008,(7,上):45.

[6]李丽萍.通过有效朗读培养学生语感[J].文学教育,2007,(11,下):126.

[7]龙平.语感培养的途径[J].文学教育,2009,(1,下):52.

[8]陈丹.古体诗的朗诵技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71.

[9]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诗歌教学需重视“读”》,(粤教版高二必修)2009-06-08

[10]刘荣.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8,(11,上):36.

[11]黄群芳.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9,(3,下):85.

[12]王跃琳.例谈诗歌的诵读教学法[J]文学教育,2006,(4,上):39.

[13]张守敏.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尝试[J]文学教育,2007,(5,上):31.

[14]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彭士强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9):54.

[15]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彭士强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9):54.

[16]劳在鸣.古典诗词吟唱曲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7]邵燕祥.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N].文汇报,2009-7-6,11.

篇3

2006年12月,我校申报了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2007~3月,获汕尾市教育科研办公室立项。三年多来,按照课题计划与方案,我们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现已进入结题阶段。兹将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验的背景

1.“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根据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学习的过渡,是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因而它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语文学习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阅读门庭冷落,再加上多元化时代里影、视、歌的繁荣,文本阅读面临多方面挑战。现在的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课外书籍阅读量少、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随意性很大等问题。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必须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尤其是古今中外名著阅读,使广大高中生广吸收,厚积累。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二、实验步骤及成果

(一)实验步骤

1.调查分析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现状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程度是我们这次调查首先关注的问题。课题组于2007~4月对全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课外文学作品阅读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现状并不理想。表现为:阅读时间少,阅读量小;阅读内容档次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分清主次

(1)教学大纲推荐(高中部分)书目(20种)。《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

(2)配合教材介绍书目。学习节选介绍全文。如学习《林冲风雪山神庙》介绍《水浒传》,学习《宝玉挨打》介绍《红楼梦》。

(3)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钱钟书小说《围城》,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诗歌《乡愁》,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

另外,我们还结合时尚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增强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免疫力”,体会文本阅读的妙处。由电影《花季雨季》介绍小说《花季雨季》,由韩寒现象介绍《三重门》,由《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的诗集。

3.指导学生明确阅读量和阅读时间

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就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阅读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我们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为依据,“高中一年内自读五部以上的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高中三年累计的话可达450万字。我们如果每天阅读15分钟,那么每月可以阅读半本书,一年可以阅读5本书,中学六年可以阅读30本书,这样才能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课外阅读的任务落到实处。

4.为学生举办文学讲座,指导学生组织“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活动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创作能力,课题组郑旺吉、黄泽镍、蔡赞生等老师分别为学生举办了《人教版“课外文学名著导读”解读》《散文鉴赏的理论与方法》《中学生与文学创作》等文学讲座。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指导学生组织“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兴趣与自觉性,提高了学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作品创作能力。

5.组织学习控制论原理,具体运用加强阅读指导

控制论原本是关于生物系统和机器系统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我们用来研究高中生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调控与指导上,使研究过程更富有科学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把研究目标通过具体的研究内容体现出来,按照运筹学的观点,对事物运动的程序安排有科学的线性规划,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成果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探究与实际操作,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的方法,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推广。课题组成员撰写了相关的研究论文(课例)。参加汕尾市教育教学论文(课例)评选,获得良好成绩,其中三篇发表在语文核心期刊上。如郑旺吉老师撰写的《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花园》荣获汕尾市2007年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09年3月发表于《中学语文》;《浅谈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获2009年度二等奖,2010年1月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巧妙化用古诗名句,增强作文文化底蕴》2009年12月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教研版)》。蔡赞生老师撰写的《语文课中教9币的动情与传情》获2008年度一等奖,《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获2009年度三等奖。沈心燕老师撰写的《体验“四美”――鉴赏古典诗歌》获2009年度一等奖,邓瑶旋老师撰写的《古典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初探》获2009年度二等奖,林少豪老师撰写的《现代诗鉴赏教学三步读》获2009年度三等奖,黄小萍老师撰写的《谈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获2009年度三等奖,林学辉老师撰写的《古典诗词研究性阅读教学案例》获2009年度一等奖。郑旺吉老师的文学鉴赏课《古典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寒风吹彻》分别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11月在陆丰市高中语文学科教研会上举行公开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白居易《花非花》诗意探究”于2010年4月荣获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选修课观摩课二等奖。

2.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书报和上网搜索等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各种文学体裁阅读鉴赏理论与方法指导、课外文学名著导读、课件和课外文学名著电子书籍、“电视文学”“百家讲坛”等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视频材料,充实了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教学资源。

3.实现了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课题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撰写了《郭敬明小说对高中生的影响研究报告》、《绝美之下的短暂》、《解读曹孟德》、《读书就是生活》、《纪念海子――向死而生》、《乞丐也有出头的一天》、《课文中的爱情》等读书笔记,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获得良好名次,并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4.实验班学生基本上实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学生在考场作文和课外练笔中创作了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荣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比赛一、二、三等奖,部分作品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三、反思与展望

当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生,或多或少心存顾虑,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活动方面时间、精力、财力的投入不够,缺乏真正的自觉和热情。

篇4

一、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可以使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增强。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更好地把课堂知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老师要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正确利用它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二、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精神集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的提问不是简单的发问,而应该是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由浅入深的问题,通过这样巧妙的提问,学生对学习会产生欲罢不能的动力,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通过游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年龄偏小,好玩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大都喜欢玩游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游戏,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首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适当引入游戏。因为在教学开始前,学生普遍沉浸在课间活动的氛围中,比较激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在学习状态,所以老师在讲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到课堂,逐渐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不仅集中了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其次,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加入游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也只是做题练习,课堂十分单调枯燥。这样小学生很难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我们巧妙地引入游戏,就可以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也变得轻松活跃了。

四、老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老师所授学科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老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充满热情,还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文化积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被老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所吸引。

另外,还要多看古诗词。古诗文语言的特色字字经典、内涵丰富、有着独特的韵律美。在教学中,老师适当引导学生读一些初中生所学的诗词,以激发学生为以后学诗词打下基础。例如,读温庭筠的《梦江南》就要读得委婉、缠绵;读的《沁园春·雪》要读出豪迈、宏大的气势;读李煜的《相见欢》要节奏舒缓,带着无可解脱的愁苦……由此来引导学生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对这些优秀的诗词,不仅要多读熟读,而且要熟读成诵,烂熟于心。需要时信手拈来,使它们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使文章厚实而优雅,添加文化含量。

对于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不仅要反复诵读,更要细细品味。教师要经常有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力。品读的方法有很多,可从关键字词、句式、修辞、节奏、平仄等方面入手。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分享。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合作学习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很难顾及所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通过交流和合作,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此外,在交流合作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合作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能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团队精神和积极的合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课堂不再压抑沉闷,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比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简单的十个字就描绘了大雪时山中无飞鸟、路上无行人的萧索景象,两行诗对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使人产生无限想象。教授古诗词就是要带动学生这样细细品味语言,我们古典诗词的魅力就出来了,学生就会喜欢上民族的语言,就会接受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篇5

湖南益阳市朝阳国际实验学校前叶文学社指导老师

我校文学社自去年九月成立以来,以引领朝阳学子树立高尚的人格为己任,为朝阳人表现独具魅力的思想创造舞台,为朝阳人描绘美好蓝图开辟天地。以“读优秀作品,品多彩生活,写真情文章,养浩然之气”为办社宗旨,以《馨蕾》刊物为前沿阵地,一年多来,已有一百九十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和获奖,在二十多家刊物推出社团作品专栏。文学社组织主持每学期的作文竞赛和语文知识竞赛、演讲朗诵比赛、外出参观访问等大型活动,不定期举行文学讲座,充当校园文化的先锋与鼓者,为推动和巩固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成果,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有姚夏晶、何静、孔丽萍、曾翌、陈烨明刘奕等二十多位写作尖子脱颖而出,在全国写作大赛中获奖三十多次。

我认为取得较大成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社针对课堂写作教学疲软的现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丰富,内容多彩的课外活动课。我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入手,通过组织社员积极参与到写作实践,使他们开拓视野,锻炼思维,培养能力,尤其是作品发表后更获得了成功的方法和自信心,写作的潜力被充分地挖掘出来了。本人也多次荣获“征文比赛优秀指导老师”和“文学社优秀辅导员”称号。

课堂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无非就是出出题目、念念范文、作作点评,造成了很大的程式化和机械化,导致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渐渐丧失。每二周开设一次的活动课,就是为了重新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学生的创作潜力而开设的。对于怎样上好文学社的活动课,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课型开展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 名作欣赏课:从朗读名篇名作入手,让学生直接从佳作中吸取写作经验,避免理论指导的枯燥无味。一般分年级和层次来选取材料,低年级以精短美文为主,如《母爱深深》、《背后的故事》;高年级以中外名著选段为主,如《围城》、《红楼梦》。再从模仿和创造两个等级布置课后作业,既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社员已在《益阳日报》“含英咀华”栏目发表名著赏析文章二十多篇。

2、 作品争鸣课:把收集到的学生作品中有创意和想象力的文章拿出来,供社员观摩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由作者谈他的创作设想,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自然双方都会有所启示和进步。或者在高水平社员中把当代文坛上引起争鸣的文学作品拿来,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组织分析和讨论,再写出评论文章。其中韩寒和郭敬明的作品是讨论最受欢迎的,春树的《北京娃娃》是争论最激烈的。

3、 写作讲座课:由高水平社员根据兴趣和特长事先选定一个写作知识点,然后针对专题查阅资料、学习理论、整理讲义,再在专题讲座上汇报个人的独到见解和学习成果。这既有助于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社员的独立钻研精神,改变了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先后有高中各年级分社的社长主持过讲座,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还出现过争相签名提问的现象。

4、 问题研讨课:为写作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或难题展开探讨,如审题、立意、选材、语言、表达等方面,分析其来龙去脉,找到失误症结所在,并结合历届中高考不同等级的文章,先由学生打分,再与实际情形相对照,找出问题和差距,从而领悟出写作的道理和奥妙。学习后的心得在校报校刊上择优发表,并开辟疑难信箱,由老师或学生负责解答。

5、 调查研究课:又叫社会实践课。带学生走出校园去感受生活,了解社会,搜集材料,调查情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写出文章,激化他们对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和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自深切体验的表达将是那样丰厚、真切,又将是那样独到、深刻、感人。今年我们先后参观了周立波故居、长沙世界之窗、佛教胜地浮邱山、益阳植物园、四方山庄等人文或自然景区。

6、 集体创作课:每逢遇到重大赛事,如圣陶杯作文比赛、新概念作文大赛、放胆作文比赛等,就先出示题目,再分组讨论和构思,然后即兴表达思路,允许争辩和补充。这样集思广益,使大家都有收获,动起笔来就胸有成竹啦!因此不仅激发了社员的写作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益阳日报》每周的“正方反方”辩论栏目的论题,最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我们每月都有至少一组文章发表。

7、 音乐欣赏课: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对古典民乐的欣赏,如《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要求社员学会领略音乐的优美意境,用文字表达出聆听时的美妙感受来。二是对优秀歌曲歌词的赏析,如《懂你》、《二泉吟》、《望乡》等,无不让人思绪连绵、感慨万千!另外还推荐一些已谱成曲谱的古典诗词传唱,如《虞美人》、《但愿人长久》、《相见时难》等。

8、 研究学习课:由集体讨论每学期定出五个课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划定研究范围,指定研究任务,最后行文成册。如本学期的五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相关资料;益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考察报告;当前青少年喜爱的音乐和书籍调查与分析;报刊杂志征订广告语的搜集整理;对举办“竹文化节”的探索与思考。既有分散,又有集中;既有独立,又有合作;既有吸收,更有创新。所培养的能力符合新世纪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总之,活动课的特点就是要“活”,活得适当,活得有效,让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和能力是目的,是根本,充分让学生或获得写作的经验,或懂得文章的基本要求,或取得丰富的材料,或激发最佳的思维状态,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发展,它所具有的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趣味性、个体性,为实施大语文教学和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探索和追求下去,并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附成果代表作三篇:

1、蔡 静《幸福永恒的真谛》——读〈圣经故事〉有感

2、夏 风《聆听〈春江花月夜〉》——民乐欣赏

3、孙易成//李若辰《学生上学可以//不可以带手机》——集体话题辩论

幸福与永恒的真谛——读〈圣经故事〉有感

巴勒斯坦的加利利海是一片美丽而富有生机的海,也是一片睿智的海。它将约旦河给予自己的每一滴水容纳进来,又以同样的速度放出自己的一滴滴水,在这一加一减之间,它得到了永恒,美丽的永恒。

接受和付出是同等重要的,就像小鸟的双翼,无论哪只翅膀不协调都不可能飞得高远。

如果天空不懂得接受和付出,它就不会总是那么蔚蓝;如果大树不懂得接纳和付出,它就不会总是那么青翠;如果蜜蜂不懂得接纳和付出,它就不会总是那么快乐。

付出是一种快乐,一种源于灵魂深处的喜悦。当天空慷慨地洒下清凉的细雨时,当大树慷慨地吐出清新的氧气时,当蜜蜂酿成甜美的蜂蜜时,它们的内心一定是喜悦的,充满骄傲的。它们的生命因此更有光彩,更有活力。

每一个人都渴望快乐,渴望被呵护,被关爱,恨不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沉溺其中。我们心安理得地接受着父母的照顾,朋友的关怀,情人的爱护,甚至对他们颐指气使,尽显骄纵本性。直到有一天,情况悄悄地开始变化。于是,我们便开始抱怨父母的狠心,朋友的冷漠,情人的背叛,但口气仍是理直气壮的,岂知是自己心灵的双翼失去了平衡?

看看周围依然精彩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样交往中的法宝——对他人的付出。在父母疲倦时递上一杯清香扑鼻的茶,在朋友失意时伸出一只友善的援助之手,在情人寂寞时送出一句贴心的问候。也许,这些表面上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是从你的心灵的死海中流出的第一滴澄明的水,在滋润他人的同时也在解救着你自己。在这第一滴水之后,还有第二滴、第三滴……你会惊讶地发现,流出的越多,流进你的心田的爱和关怀也就越多。“死海”也就开始复活了,湖水变得澄清,鱼儿在这里畅游,湖边树木成荫,一片生机勃勃,又一个加利利海幸运地诞生了。

接受和付出是心灵的两翼,只有二者相互协调,心灵才能轻松、从容地展翅高飞;接受和付出也是生命的两个筹码,只有当二者相当时,天秤上称量出的才是幸福的重量,永恒的重量。

抓住幸福的翅膀,创造永恒的奇迹,难道你不愿意吗?

————发表于2004年9月〈〈语文学习报〉〉

《益阳日报》教育周刊“含英咀华”系列稿件之一:

聆听古典民乐《春江花月夜》

千百年来,人们以月仰视天文、感怀人世、推演春秋,不知从月的阴晴圆缺中编织了多少神话传说,挖掘了多少蕴涵其中的恬静之美、眷恋之情、乡情之思、流逝之悲。有太白低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东坡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而音乐,尤其在我国的古典民乐中,也有不少以月为题的佳作,如《二泉映月》、《月儿高》、《汉宫秋月》等等。我最喜爱的则首推《春江花月夜》。每当聆听此曲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会格外的宁静,似乎一切的烦情琐事都已在音乐中缓缓沉淀,而慢慢浮托出的是一隅平平静静的心灵空间。它以高雅的情趣、隽永的意境、清丽的旋律俘获了我的心------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为我们勾勒出了色彩柔和、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在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迷人景色,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妍容美貌和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它舒展的旋律线如波浪般进行,使得音乐格外柔美与和谐,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丽景色,在深远的意境中,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给人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感受,仿佛看见在那星斗满天和薄云掩映下,一轮皓月渐渐向西移去------

一百多年来,《春江花月夜》以其清秀细腻的风格、婉约含蓄的意蕴、古色古香的气息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聆听它的人。不仅仅是春江月夜的绰约风姿令人无法忘怀,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音乐那份空灵与超然的美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艺术的乐、诗、画同构于一体的艺术神韵。希望每一位热爱音乐的朋友都会因聆听而喜欢它!

————同时发表于2004年10月〈〈语文学习报〉〉

《益阳日报》教育周刊“正方反方”稿件之一:

正方:

学生上学可以带手机

我知道,对于目前校园中“手机一簇”现象,已引起很多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和重视,不过大都是视手机为,并打入“禁品”行列,不少家长和学生也就只好把它变为“地下武器装备”。我个人认为,只要控制得当,学生上学可以带手机,理由如下:

一、手机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早上可以利用它的闹铃功能提醒你起床,每天可以存入个人的资料和信息备查,学习疲倦之余可以玩玩简单的游戏轻松一下大脑,还可以用手机联络免除劳碌奔波之苦,比如你忘了带什么东西或办什么要紧事,拨个电话就可以搞定------如此等等,何乐而不带?

二、手机可以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作息情况。比如;放学时因故不能按时到家,家长肯定会焦急不安,如果有手机,就可以事先给家长通气,报个平安。一些自觉性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也得配个手机作为“紧箍咒”,让家长必要时“查岗定位”,以免却找寻之劳。另外,学生如果在途中遇上意外事情的发生,也可以利用手机报警、求援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