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8: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茶叶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为了发扬陕茶文化,夯实陕茶品牌认知度,华商报倾力打造的以采茶、斗茶、品茶为主题的首届陕西斗茶大会入围赛已圆满落幕。而为了了解陕西消费者的饮茶习惯,本次斗茶大会也了《陕茶消费调查报告》。
主办方从华商报、华商网、华商美食官方微信以及街头拦访等多个渠道,接收到了几千份问卷调查的结果。在本次接受调查的读者网友中,主要年龄在30-55岁左右;从事的职业有公务员、企业事业单位白领和个体私营业主等等;其中经常喝陕茶的人占到75.8%,每天喝茶的就有16.41%。
陕西的茶友对陕茶十分热爱,他们平时熟悉并常饮的茶叶有汉中仙豪、富硒茶和茯茶;但是对于注重品牌和品质的陕西茶友而言,将近80%的受访者认为,陕茶在宣传、品牌包装等方面还需要有更大的提高。
(一)安溪县茶叶发展情况
1.县情情况。安溪县地处闽南金三角(厦、漳、泉)中间结合部,距厦门60公里、泉州50公里,面积3057.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460个村(居),总人口108万,是全省第三人口大县。*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5亿元,财政总收入9.62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4.8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
2.茶叶发展情况。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0万亩,年产茶叶4.2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年交易额45.2亿元,全县涉茶产值达40亿元,从业人员30多万人,茶业受益人口80万人,茶叶收入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5%以上,是安溪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日前茶叶产业已发展成集生产、加工、机械制造、包装印刷等产业为一体的大产业格局,拥有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精制厂——安溪茶厂和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旅游专线被列为全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路之一。
3.茶叶发展历史情况。安溪产茶始于唐,已有千年的历史,有“闽南茶都”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茶叶资源优势,适时调整茶业发展战略,推动全县茶业发展走上快车道。1995年,安溪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茶业成为安溪最主要的传统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
4.茶叶企业品牌情况。品牌方面,涌现出“凤山牌”、“八马牌”、“祥华牌”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过得硬的品牌。其中“凤山牌”铁观音连续23年获国家金奖,成为钓鱼台国宾馆专用茶;*年7月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对安溪铁观音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安溪铁观音”和“安溪黄金桂”两个证明商标,已获国家工商局商标注册。“安溪铁观音”正在申请中国驰名商标。
5、茶叶市场建设情况
(1)基本情况。安溪(中国)茶都建于*年,拥有面积250亩,共有1800个商铺,3000多个交易摊位,约80亩左右的停车场。目前已是一个集交易、博览、展示等功能较齐全的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都;在国内市场方面,形成闽南流域、广东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北三省四个主要销售区域;在国外市场方面,产品销往东南亚、日本、欧美、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外销量1.2万吨,实现出口创汇2950万美元。*年安溪(中国)茶都共交易茶叶1*吨,同比增比1700吨。在交易总金额10.2亿元中,约5000万元属于在该茶都设店的茶叶包装行业的营业收入。该茶都取得不俗成绩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今年安溪茶叶全年质量稳定,产量增长;二是该茶都在原有市场气候较浓的条件下兴建,并已成为安溪茶辐射全国的最大集散地;三是“神州行”茶事宣传,带来全国各地茶商到安溪买茶的可喜变化;四是茶都交易秩序公正文明,“绿色茶都”创建活动初见成效。
(2)运作情况。*年初开始筹建,9月份建成一期工程,运作情况是:县政府以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用省、市争取的300万元扶持资金开始筹建,采取商住房地产形式建设茶都,与开发商以一层为店铺,二三层为商住的连体结构为主,其中茶都主楼的一、二楼(一楼的交易大厅和二楼的展览厅、会议室等)无偿提供政府使用。除商住店铺外,二楼交易大厅实际是供茶户、加工厂的茶叶交易。政府支持政策除规划、安排茶都建设方案与土地征用外,主要是通过茶都优惠供地、商住房产开发让利平衡,以及减免税费(仅对交易市场茶农收取1元的交易摊位费)。
(二)松阳县基本情况
1、县情情况。松阳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南邻温州,与金丽温铁路及高速公路接壤,北靠金华,和浙赣铁路龙游站毗邻。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年全县生产总值21.91亿元,财政收入1.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3亿元。
2、茶叶发展情况。*年全县新增茶叶投产面积7900亩,茶叶总产量5195吨,实现产值1.71亿元,对农业增幅贡献2.9个百分点,茶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年末茶园面积已达8.47万亩,五年来种植面积以年均发展万亩的速度递增,成为许多乡镇的主导产业,也成为该县的农业支柱产业。
3、茶叶发展历史情况。松阳县是“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浙江省良种茶之乡”。茶类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名优茶的发展,促进全县茶叶种植、加工和经营三个环节的合理分离,延伸了产业链,加快了产业化进程。高度重视茶叶标准化建设步入轨道。近几年,相继制定松阳银猴茶、松阳玉峰茶、松阳山兰茶、松阳小凤凰茶等地方农业标准,建立两个茶树良种母本园和十个“松阳银猴”标准化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基地,总面积433.4公顷。
4、茶叶企业品牌情况。茶叶品牌建设有新成效。银猴品牌,先后获得中国文化名茶、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精品名茶金奖、浙江省名牌产品等20多项荣誉称号,“银猴”牌绿茶于*年12月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绿谷青帝、观音露、山兰、碧云天、玉峰等绿茶相继通过有机茶认证。
5、茶叶市场建设情况
(1)基本情况。创建于1993年的茶叶市场,随着交易量的不断扩大,曾经三易场址,*年,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同意正式更名为“浙南茶叶市场”,现已成为全省三大茶叶市场之一和浙西南茶叶集散中心。*年初,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的交易区一期工程和占地2.6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投入使用(市场拥有营业房100间,交易摊位5000多个)。*年,市场茶叶交易量达1.68万吨,交易额4.86亿元,*年1-8月交易量达1.17万吨,交易额4.231亿元,分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为“省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省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2)运作情况。从80年代开始,松阳县茶农自发在松阳车站周围进行茶叶交易活动,1993年,松阳县长远公司利用闲置的老车站,为茶农开辟茶叶交易场所。第一期土地80亩,土地性质以工业开发用地政策,由长运公司进行开发,其中部分土地作为房地产性质开发商品房。*年,开始运作第三期开发,总投资*万元,开发形式也是采取房地产开发形式。部分用地作为茶叶市场功能所用。
二、几点借鉴
(一)从安溪茶叶发展情况来看。
*年,安溪茶业总产值45.2亿元,同比增5.2亿元。其一些作法值得我们借鉴。(1)多:产量多优质茶多总产值多。主要体现有:产量多——全年茶叶总产量4.5万吨,同比增长5000吨;优质茶多——全年茶叶质量稳定,优质茶占比提高到九成之多;总产值多——产销两旺,涉茶总产值45.2亿元,同比净增5.2亿元,增幅近年最高。(2)快:决策快增长快应对困难转变快。安溪茶业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产业,党委政府对茶业工作的指导和宏观管理,已经形成信息收集快、针对性强的决策机制;在发展定位上,强调稳妥;在鼓励发展上,思想解放,放手提速;在应对自然灾害、出口技术壁垒和薄弱环节影响上,运用快速调整能力,把困难和影响降到最低。所有这些,都有力保障了全年工作的顺利展开,并取得佳绩。(3)好:品牌好基础好口碑好。*年安溪县茶业工作主要围绕茶叶品牌建设,产业基础夯实和创新茶事宣传3个重点展开。实践证明,这对推动安溪茶业产业化程度提高,提升茶品牌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年“安溪铁观音”两度应邀出席联合国地标保护国标会议,品牌影响走向国际化;年初发起生态茶园建设热潮,茶园基地建设等茶产业基础得到夯实;安溪茶叶神州行——“南国行”和“北线行”相继成功举行,影响力波及全国,茶事宣传新形式引人关注。(4)省:茶经营成本低茶价低。*年,安溪县茶管委、县工商、技监和茶业总公司等部门单位,推行了许多为茶业发展服务的新举措,重点是涉茶管理转变思想、增强服务的体现。其带来的直接效果是进一步改善茶叶经营环境,降低茶农茶商产销成本,受益的是茶叶消费者。例如安溪县工商局积极开展行政指导,茶叶品牌向着更高层次进发,质监部门成功推行“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志应用,茶叶总公司扩大证明商标使用受益面,加快茶叶审评人才培养,茶叶协会积极发展会员单位,一系列公共服务举措相继推出,有效降低茶农茶商产销成本,刺激了全行业快速发展。
(二)从松阳县茶叶发展情况来看
*年,松阳县实现茶叶总量5100吨,总产值1.71亿元,其在市场建设和管理上的一些作法值得我们借鉴。(1)加强品牌建设。近年来,都组团参加参与“中国名茶博览会”、“济南国际茶博会”等等各种茶事活动,并同苏州茶叶市场、济南茶叶市场结成友好市场,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的传播作用,积极打造品牌。(2)加强市场交易秩序管理。引进市场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市场通过了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市场与有关部门制订了绿茶的生产、加工、包装等地方技术标准。(3)加强市场管理职能。由政府牵头,成立了浙南茶叶市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派出人员进驻市场,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以市场准入证、检测、巡查执法为抓手,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4)加大市场硬件投入。浙南茶叶市场硬件建设是以浙江省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标准要求建设和完善的,市场内冷库、宾馆、茶楼、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同时积极拓展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现代物流相配套的服务领域,逐步完善市场的服务功能。建立市场专业网站,为经营户搭建网上商铺和商品展示信息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还建立了集物流受理、信息配载、零但托运、仓储配送、货物中转、车辆停放等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中心。
另外,两地市场的一些共同点:1、依托良好的产茶基础和一定的茶市规模,实现了原“产茶找市场”到“市场促产茶”的转变,市场成为推进茶业的动力;2、市场建设及形成依靠政策支持,依靠各部合力维护和推进;3、品牌的宣传与培育有力度,标准化的实施与准入安排有保障,但品牌的统一仍然处在摸索阶段,有待加强。
三、对我县茶叶发展及市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打造一个品牌
在茶叶市场,特别是名茶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品牌竞争,西湖龙井茶品质其实一般,可国内外闻名,是口碑造就了品牌,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必将在市场的大潮中被淹没。做出一个品牌,就必须有做大做好的决心。我们要做大做强“三杯香”品牌。并以“三杯香”作为泰顺茶叶代名词,对技术部门检测合格的茶叶进行分类。根据茶树、加工形状、检测标准等分类,形成“三杯香”系列产品,但“三杯香”总品牌与各企业的商标应有所区别,如可有“仙瑶隐雾”牌三杯香,“雪龙”牌三杯香等,形成一个品牌,多个产品系列,允许企业拥有各自商标,在竞争中提升质量,在竞争中叫响品牌。
(二)加大一系列宣传力度
一是政府要有意识地组织茶叶主产乡镇和企业或大户,集中力量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营造名牌产品良好的产销环境,鼓励和扶持企业或大户到全国各主要消费市场建立销售窗口。二是今后县、乡镇及各部门的赠送礼品一律用泰顺“三杯香”系列茶叶。三是在国家、省、市、县电视台进行广告。四是每年组织一次泰顺“三杯香”茶叶宣传会、新闻会、茶王赛等,促进泰顺茶叶的消费。
(三)扶持一家龙头
政府部门有的放矢,重点扶持,对注册资金一定规模以上,企业有相当规模,下有生产基地,上有销售窗口,配有生产研究机构、茶叶检验、化验室、技术力量雄厚的茶叶企业。特别在广告宣传上,每年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在国外开窗口或外贸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继续扶持茶叶销售和创利大户给予奖励。鼓励产、加、销、研一体化大户产业化道路,连接农户、基地,使茶农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泰顺茶叶产业产生良性循环。
(四)建设一个市场
泰顺茶叶市场的建设已迫在眉睫,要提高茶叶市场知名度,市场也必须有一个代名词,如泰顺县“三杯香”茶叶市场、泰顺县茶叶文化市场或浙闽生态茶叶市场。建设市场着重抓好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开发,抓好有形市场,就是启动建设茶叶贸易市场平台,把我县茶叶市场建设成为以经营泰顺茶叶为主,兼营全国各大名茶,并与旅游结合的茶叶贸易平台,抓好无形市场,就是借助现有的泰顺茶叶销售网络,加强市场整顿,巩固现有茶叶市场,拓展未发展的市场领域。
(五)组建一个组织
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的原则和“茶叶龙头企业——茶叶产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连结模式,把广大农户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走规模发展之路,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以技术干部为依托,以基地为基础,实行自我服务,实施品牌战略为载体的合作经营机制。如有经济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牵头,把分散多户生产、销售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泰顺“三杯香”茶业合作社,下设茶叶营销合作分社、茶叶加工合作分社、茶叶生产合作分社。使泰顺茶叶规范生产、加工、销售,确保泰顺茶叶的信誉。
(六)改造一批茶厂、基地
本次调查,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40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58665名,访问涉及33 个大行业5800 家聘用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
需求:民营超出外企
5800 家受访企业中3515 家聘用了2005年毕业生后,计划在2006年再次招聘毕业生,其中3108家提出明确招聘人数,提供空缺职位60000~65000 个,平均每个企业需要19.4~23.5人,比上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但是计划招聘人数超过100人的企业只有148家。中兴通讯股份计划在全国招聘3000名毕业生,是受访企业中对毕业生需求最多的一家。民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最大,1169家民营企业计划招聘 28750~30500 名毕业生,超出了外资企业22800~23500 名大学毕业生的人才需求
计划招聘毕业生最多的五大行业分别是计算机、电子技术、快速消费品、生物制药和房地产,需要人数38600~39500 个,仅青岛啤酒股份一家就计划招聘1000名毕业生。此外尽管受访的零售、汽车制造和保险行业的企业分别只有27家、16家和11家,但是单个企业招聘的平均人数最多。苏宁电器计划在全国招聘毕业生1000人,上海易初莲花计划招聘400人;奇瑞汽车在安徽芜湖需要毕业生500人。毕业生愿意投身的前五大行业依次为通讯电信、金融证券、计算机、互联网和贸易。
有2300多家企业的人事经理对2006年能否招募到适合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不敢乐观”,超过招聘企业总数的60%,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35%的企业则表示“虚位以待,职位长期有效”。
企业最缺销售人才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据说有保险公司到一家重点大学联系校园招聘会的事宜,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老师直接劝企业放弃,因为没有毕业生愿意毕业后做保险业务代表。
《调查》发现,企业最缺销售人才,提供空缺职位29680~30350个,其次是技术研发和应用8770~9480人,再次是生产制造和工程、工艺设计和市场广告等方面的人才。3515家计划招聘2006年应届毕业生的企业中,2866家有意让毕业生做销售工作;148家招聘规模超过100人的企业95%以上招聘毕业生担任营销职能。但是毕业生愿意从事的工作职能前五位分别是技术研发、市场广告、人力资源管理、贸易采购和行政后勤,尽管愿意从事销售的人数排名第八,但是相对30000多个空缺职位,5477张投票实在太过渺小。
批发零售、保险、生物制药和房地产行业最缺销售人才。
在生物制药行业,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人员流动率高,很多跨国企业都想招聘大学毕业生,培养和储备销售人才。生物制药的销售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药理知识,但是很多医学院的毕业生表示宁愿在小医院拿低工资,也不想到跨国公司任医药代表。
前程无忧的另一份《薪酬报告》显示,入世后中国服务业需要一大批兼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营销人才,他们是市场和收入的保证。一个汽车高级销售经理的年薪约50万元,优秀的保险业务代表年薪可达百万元,但这样的人才往往有价无市,企业苦寻而难得。
北京、上海、广东:只进不愿出
不出所料,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2006年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地区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其次为浙江省和江苏省。尽管毕业生以“经济发达、机会多、平均收入比较高”为选择工作地区的第一标准,但是在这三个地区选择如此集中还是令人吃惊。每个参加调查的毕业生可选取1~3个愿意工作的地区,上海得票46399,北京38739,广州35312,而浙江和江苏分别为 12458 和12432。参加调查的上海、北京和广东的毕业生共15308人,占调查总人数26.1%,愿意去这三个地区之外工作的人仅15.0%,很多毕业生重复填写三个一样的地区,以显示自己只愿意在一个地区工作。
校园招聘会成本不菲、效果有限
《调查》显示,参加校园招聘会、浏览工作网站和搜索目标企业是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最常用的三大渠道,但是毕业生对在校举行企业招聘会的态度冷热不一,即使是跨国的、知名的大企业,学生也未必一贯捧场。
对40所全国重点学校的了解发现,本届进校的企业数量普遍超过上届,尽管很多高校组织集中的展位式的招聘会,但是更多企业愿意举办自己的单场招聘说明。许多高校一时会场、教室告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穷于应付,办公室里海报、宣传单堆积如山。粗粗算来,如果一家企业在上海、北京和广州分别举办两场招聘会,计划招聘100名学生,那么仅就海报、宣传页、横幅和展架等制作和分发,加上招聘会场租金、差旅费等成本就超过10万元,用于每个候选人的费用不低于1000元,而之后的笔试、面试等费用也不少。
尽管企业耗资不菲,但是招聘会冷场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其中不乏一些财富500强企业。《调查》也显示,毕业生求职时会优先考虑“在校园开招聘会的企业”,认为这样的企业通常待遇不错,有针对毕业生较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但是,通过校园招聘会进入理想企业的毕业生毕竟是少数。对2005年聘用应届毕业生的5800家企业调查发现,base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的企业(总数2300家)45%以上事先没有招聘毕业生计划,聘用应届毕业生的原因是“企业不特意招聘也不拒绝毕业生,他正好符合了企业的需求条件而被录用”。
1000元是毕业生求职底线
毕业生在求职时首先着眼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和企业,认为“会有比较多的空缺职位,提供较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求职也相对容易些。工资和福利待遇其次。而以往被毕业生看重的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考虑被放在了第五位。
全国范围,毕业生对于收入的预期以1001~2000元者居多,占参加调查学生总数的35.1%,有11.7%的毕业生希望毕业后首份工作月收入超过5000元。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毕业生的收入意愿集中在月薪2001~5000元。60.5%的上海、北京和广州高校毕业生表示不会考虑月薪低于1500元的工作。其他地区毕业生求职的收入底线多数设在1000元,低于这个报酬则宁可待在家。
1、社区商业网点发展迅速,“双进工程”服务对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社区商业服务对象也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不仅面向广大居民,更侧重于为老人、儿童、残疾人、优抚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以及为下岗、失业人员的提供再就业 服务。
2、社区商业网点呈多业态发展趋势。社区商业过去以商业零售业网点为主,仅限于食品、日用百货、美容美发等行业,近年来,一批新兴业态的社区商业网点应运而生,现已发展到几十个服务项目,如保姆、清洁维修、物业绿化、家教、技能培训、网络服务、婚庆礼仪、餐饮、保健、社区医疗、 、中介服务等多个门类的便民利民服务项目。
3、新社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功能较为齐全。随着中心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新社区的建设,新社区的建设又带动了社区商业的发展以及周边商业中心的发展,其商业设施、网点分布、商品结构与服务功能均较为齐全,明显优于老社区。
4、传统商业和服务业在社区商业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发展。近年来,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商业应市场需求得到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商业网点渗透到社区的大街小巷,并在社区内及其周边形成一定规模。同时,社区沿街各类小型商品市场得到发展,有蔬菜市场、干果市场、水产品市场等,为社区居民消费购物提供了便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商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和有效指导。目前,社区商业在发展中较多的商业网点与社区住宅混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并造成安全 隐患和环境污染。其中建在居民楼底层或楼内的餐馆、酒店以及各类服务机构影响较大,形成的民企纠纷较多。社区商业与区域性商业中心在功能定位方面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分工和有效监督。
2、社区商业发展不平衡,老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慢、基础差。在这次调查中看到,一些老社区商业设施简陋,功能不全,一般是利用自有房屋,或者临时搭建,甚至是违章建筑开办的。这些小店小铺以经营副食为主,商品单一、质量低劣,购物环境和卫生状况较差,造成社区居民购物不便,许多日常消费需要跑较远的路,且社区的服务功能不健全,与建设“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提出的社区商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
3、社区商业基础设施较差,现代服务业不够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普遍提高,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消费特点,社区商业低水平、低层次的服务状况与之不相适应,亟待改善。在调查中,有的反应社区没有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反应社区没有蔬菜市场,居民买菜不方便。有的反应家政服务业没有形成,居民寻求家政服务很不方便。有的反应社区商业网点不能仅依靠小店小辅、小商小贩提供商品和服务,要提高档次,保证质量等等。从反应的情况看,社区商业的服务功能普遍滞后于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加强社区商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拓展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社区双进工程的重点工作。
三、推进措施和发展方向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