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潢艺术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8: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装潢艺术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装潢艺术设计论文

篇1

2从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岗位要求为主的教学方式针对企业岗位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来自岗位实际,教学过程贴近岗位实际,教学案例源于岗位实际。一是结合行业企业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高专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调研国内装潢艺术设计与制作行业对设计员、制作员等的岗位要求,考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要求,总结、归纳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原则,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学习内容,实施岗位导向教学。二是要按照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设计。

二“工学结合”模式要突出三个特性

要使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岗位、贴近行业、贴近社会需要,就必须使高职高专装潢艺术设计教育更具创新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1遵循教育规律,突出创新性装潢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科技、设计潮流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和时尚的设计美感,这就需要有很强的创新性。在该专业的“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上就要始终坚持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规律,按照该专业领域行业岗位要求,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以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思维,鼓励学生在实际任务和项目中创新。

2结合市场需求,突出职业性“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实践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要让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这个过程离不开设计行业的支持,要依靠行业领域制定专业标准,拟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倡导专业跟着行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走,教学跟着项目走,实践跟着(设计)生产过程走,把职业标准、行业规范、企业技术指标等及时纳入课程教学中,在与行业的联动中突出专业的职业性。另外,针对设计人才市场需求的不平衡,可以适当拓宽装潢艺术设计的专业领域,引导学生学习网页设计、动漫设计等。

3搭建实训平台,突出实践性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过程就是强化专业实践的过程。在实训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项目和任务,按照企业的流程和标准完成,真正做到“艺术与技术结合、设计与制作结合”。同时,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积极吸引设计企业参与教学,为人才培养搭平台,主动将企业对相关岗位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企业的管理模式。

三“工学结合”模式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

1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工学结合的育人体系,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学习思维和实践动手课程,根据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逐步深化文化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主动联系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的教学实训,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开展项目课程开发和实践,并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和考评办法,校企双方共同监管实训流程,确保学生校内校外实训的质量。同时,企业与学校要和学生家长签订相关《实习管理协议书》,确保校、企、个人三方权利、义务和责任。

篇2

一、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

(一)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二)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顾名思义,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作为一条设计原则,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Www.133229.cOm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所谓“意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

作为形式美,装潢设计的美观性,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或楹联相对,或壁画相称,在色彩、布局诸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就是民族化的经典,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晌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丽充满禅机。

篇3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为我国装修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我国装潢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培养了专业人才。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经过多次改革,提出将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新模式。事实证明,该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将会成为关键力量。但是,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重要作用

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模式的推出,为装潢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第一,该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突破了过去的“填鸭式”教学的局限。第二,该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检验自己在装潢艺术设计课堂中的学习成果,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便于学生更扎实地掌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第三,该模式带来了显著的效果,为其他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案例,可以带动其他专业教学的发展。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但是,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予以解决。

二、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相关课程体系不成熟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需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辅相成、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显著效果。在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相关课程体系中,对于装潢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所占比重的分配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高校对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的安排非常充实,但是具体的实践课程安排较少。这种现象的存在无疑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观念未深入人心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不被大众所熟知。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但是,这种观念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模式浅尝辄止,沦为形式,并未体现出应有的价值。3.学校为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的机会较少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平台,单纯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寻求实践机会有较大的困难。如果学校为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的机会较少,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将会成为一个空壳,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堪忧。因此,学校应该尝试为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解决措施

1.健全课程体系,完善管理机制

为了促进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模式的开展,就要积极健全相关的课程体系,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选修课与必修课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使相关安排符合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与标准,确保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真正落实。同时,要注重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

2.多方面宣传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模式

对于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学校教师对此的正确认知,并尝试在课堂中运用;第二,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得到家长的支持;第三,通过社会媒体的舆论引导,让大众对于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形成正确的认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3.学校要为学生寻求机遇,拓展市场

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寻求社会实践的机会,勇于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学校要与社会相关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长期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学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结语

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充满了机遇与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颖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整合——提高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兴趣的助推器.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2(11).

篇4

一、毕业设计环节的具体内容

各高校的毕业设计时长有所不同,一般在半年左右。笔者在近几年所带毕业设计过程中做了一些总结,根据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毕业设计时长一般定为十六周,包含选题、调研、设计制作等内容阶段。(见右表)

选题阶段是毕业设计的最初阶段,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大致分为: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广告设计等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毕业设计的课题内容呈现出综合性、多元化的趋势,不再是围绕一个课题内容进行设计,而是多方向多角度地对课题内容进行设计。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对毕业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确定课题后,便指导学生展开课题调研。调研应根据具体课题内容,要求学生对市场、企业等有关方面进行考察,使学生了解所做课题内容的现状、问题、缺陷,及创新发展方向。在调研过程中应注意对同类课题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并深入了解相关受众。如饮料包装设计课题的调研,应对市场中各类饮料的包装形式、包装装潢面、包装材料等内容进行考察,还要对购买人群进行各种分析。学生通过调研完成的调研报告,内容应当准确详实、资料丰富,并阐述自己课题内容的观点。

在完成选题和调研阶段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方案的构思与制作。确定课题设计内容后,开始设计方案的草图构思,通过一定数量的方案图表达出课题内容与创新性,再依据指导教师意见进行修改,经过反复修改筛选确定设计方案。在进一步的毕业设计中运用相关软件进行设计方案制作,以实物作品展示表达课题设计主题。最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和作品展览。

二、毕业设计的现状

毕业设计是在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的,每个阶段的任务与要求各不相同但又环环相扣,各阶段进程顺利与否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好坏。笔者在近几年所带毕业设计中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 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学生对毕业设计各阶段任务缺乏计划性,在毕业设计前期浪费大量时间,后期时间不够从而导致毕业设计内容和质量下降。同时,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学生通常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找工作,就业和毕业设计相冲突,一些学生为了得到好的工作机会不重视毕业设计,因此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

2. 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尚未充分理解、分析时就确定所做课题,往往所选题目不是偏大就是偏小,或者题目内容方向单一,以至毕业设计缺少多样性和实际意义。清华美院装潢艺术系主任马泉说:毕业设计多样性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它是很多因素的结合。例如,载体多样性、思维多样性、材料多样性等等,而视觉元素的越来越丰富,也是创造设计多样性的催生剂,学生们接触的东西多了,看的多了,思维开阔了,自然就会设计得多样化。做好毕业设计,选题至关重要,学生应对毕业设计选题广泛了解后再确定课题,这样更能体现出毕业设计的多样性、创新性。

3.课题调研过于形式化,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实地调研分析普遍不够深入,资料搜集不够全面,缺少逻辑性,往往过分依赖网络,没能针对课题深入市场、企业及受众进行调研。

4.设计构思制作过程中,学生受到市场现有设计及调研内容影响较大,自己课题设计的思路不够开阔,毕业设计课题创新性稍有不足。

5.对印刷工艺、制作材料缺少实际接触。毕业设计后期往往通过实物制作来展示毕业设计成果,学生在实物制作过程中对纸张及其它材料、实际印刷过程缺乏了解,以至所选择的设计承载物效果欠佳,从而浪费时间与金钱。

三、毕业设计的实践与优化

1.毕业设计各阶段时间内容的控制

通常,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时间为十六周,约四个月。在这一段时间里,学生要完成选题、调研、构思设计方案、确定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制作、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以及毕业答辩等任务,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学生的实习、就业等问题也对毕业设计有着影响。

以往,毕业设计存在 “前松后紧”,学生对毕业设计前期的选题、调研不重视,表现松散,后期赶时间赶进度,往往会影响毕业设计质量。为改变这种情况,学院与指导教师应双重控制,合理把控毕业设计时间,从选题开始严格要求,合格者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者继续完成直到合格。指导教师每周检查学生进度内容,学院不定期抽查,对屡次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推迟或取消答辩资格,这样各方面督促、要求下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能使毕业设计保证时间、保证质量地顺利进行。

2.毕业设计推动教学调整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集中体现,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及培养目标在毕业设计中得到检验。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学习的综合检阅,也是各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与延续。对于学院,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哪方面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哪方面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等;也可以通过毕业设计发现专业教学中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不足,如哪些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内容滞后,课程作业与社会、企业缺少联系等。

因此,毕业设计可以推动日常教学改革,日常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也能促进毕业设计的良好发展,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专业教学成果的展示,而更是一种检验。

3.毕业设计与企业合作的可行性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印刷工艺等课程的设计实践对促进专业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关企业、设计公司进入到毕业设计中,使毕业设计不再停留于模拟、虚拟课题之间选择,把毕业设计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这是符合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的。企业与公司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环境、工作状态,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篇5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受国家对台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福建在对台教育交流合作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作用十分突出。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力加强闽台高职教育交流,推进高职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积累了大量优秀教学经验和优质教学资源。我国高职“随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入开展,各高职院校积极提升教育品质,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化。高职学生更需要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协助学生学习和成长。就装潢艺术行业而言,如何学习借鉴、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研究变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虚拟技术在教育领域尚未普及。但是,随着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相信,虚拟技术作为一个新型的教学技术手段,最终会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探讨虚拟现实、全景等技术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也是此专业的研究方向。但对于海西装潢艺术专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更多的是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评价、实践方案的研究。

2装潢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海西现状装潢艺术专业教学现状的思考就福建省而言,经济快速发展给了在闽高职院校装潢艺术专业提供了与市场实践紧密结合的途径。但现行高校实践教学实施过程和校企合作多为浅层次,教师往往采取虚拟命题的模式,实践教学的内容、过程、遇到的问题等各个环节都与社会生产实际脱节严重,实践教学的实践性、操纵性大打折扣,加之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不牢固,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不足,及装潢艺术观念手法、工艺、材料等快速的更新换代。致使教学脱离社会实践,影响教学效果。2.2海西现状装潢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评价、实践方案分从课程结构角度而言,装潢艺术专业孕育之初直至当代,教育之路绵延百年至今。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行四类课程的交织组合,即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专业任意选修课程的四类课程。既体现出以专业基础为根本,以专业学科为中心,以学科发展为方向的课程目标又突出学科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但由于主副课“思想,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设计比例严重失调,进而专业课程课目繁多,课时比重过大,综合实训课程无论是课目还是课时少之又少,导致课程知识结构序列的严重倾斜。加之师徒制传授教育延续至今,专业技能都是“垂直的(及师徒制)”教学关系。致使装潢艺术课程结构,忽视了社会、科技、设计与人文等多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随着上世纪年代末,在进行装潢艺术专业目录调整后,专业单一对口的课程结构不利于市场需求培养多种规格和类型的人才培养。样板工程化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2,因此确立符合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是装潢艺术教育呈现多样性与合理性发展的关键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密切各阶段和各层次课程的衔接,兼顾各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2.3海西现状装潢艺术专业教学内容目标体系的思考产学研模式可引导学生获取“双证书”制,即:学生毕业时既获得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同时又具有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既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夯实了学生的实践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感知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3在产学研理念下,学生通过对装潢艺术制作过程进行全程的观摩学习,学生们可以获得比书本知识更为直观、具体的视觉效果,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装潢艺术的魅力和核心艺术环节。此外,学校也可以以各种研究活动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们参与到多样化的课题研究等多元化的形式对装潢艺术丰富的理论内容进行有效展开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学术带头人的参与研究,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全面地与企业和社会接轨。深化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主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载体,弥补高校在实践资源和实践载体上存在的不足,而高校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专业人才,通过学生的实践教学,企业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企业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双方可以各取所需,实现互动性的共赢合作。另外,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背景下,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都可以发•942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并以“做学赛”等环节为重点:“学”,即是学生可以充分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做”,即是学生可以在实践平台上进行模拟的实践操作;“赛”,即是以各种竞赛为载体,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4海西现状以台湾为例教学路径思考台湾高校装潢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基本围绕教学目标与计划;课程设计命题;课堂教学;设计修改;实训设计图纸评析的方式与标准;校企师资的问题来展开的。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至设计内容的命题,及实施设计教学,以设计评价、修改方式的教学中,修改图纸是评价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透过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修正,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进阶的重要步骤4。六个部分的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也成为设计教育中评断该学生是否适合于该项专业的最重要关键。台湾装潢艺术设计课程中学生必需经由设计实实例来体验与呈现空间设计理论学习;并在绘图、做模型与讨论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交换不同的思考模式,以熟练分析、演绎、组织等表现方式,结合现有的设计价值观与专业知识来完成作品。另外:台湾学生实训多用工作室设计模式。在台湾覆盖面十分广泛的装潢艺术系三年级学生设定的设计大赛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分量,不仅仅为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实践平台,还可以借助此平台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专业特征和操作实力,彰显本院校的实践实力和教学实力。同时,在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还可以进一步选送到台湾新一代设计奖的评选,对于更好地发现不同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和高端人才提供了难得机遇。台湾技职类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计训练,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对操作过程的全程观摩和参与,同时将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资格证书引入课堂,同时,职业设计师也可成为兼任教师的师资队伍。这一特色都成了台湾应用型高校培养装潢艺术专业人才的坚实力量。2.5闽台装潢艺术教学设计异同海西高校在装潢艺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常常运用问题导向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培养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及归纳总结能力教学方法,它是让学生在真实世界的环境中,将所发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形成案例,大家共同讨论,并提出问题解决之道。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此种教学方式对集中在综合实训或实践课程中,并未真正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参与评价主题仍为教师本身。职业设计师和在教学评价中未成为主导地位,学生无法透过职业设计师的辅助教学学习到了解问题、问题解决的能力、主动学习研究、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发展多元的思考能力及创造能力;而评价的方式未能及时贯穿整个学习历程,所以也不能与同学进行及时比较,促进学生自我的学习。再观察台湾高校不仅将PBL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同时它将此方法应用于整个的教学课程安排中。问题导向学习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PBL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与问题解决能力,故此种学习方式,对于像装潢艺术这类的应用设计科学而言,应具有相当的采用价值。加上“问题导向学习”是由生活上的实际案例或是情境模拟为依托,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教学讨论,藉由案例中的分析研究,从中寻找问题,使得对问题的思考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加全面,并思考解决问题方法。因此,教学的方式是以学生为本位,教师只是从旁辅助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藉由小组的合作学习,及真实案例的题目操作,培养学生了解问题、问题解决的能力、主动学习研究、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发展多元的思考能力及创造能力;而评量的方式是包含学生整个学习历程,并纳入以自评及同侪评量的方式,促进学生自我的学习。

3海西装潢艺术教育特色

3.1善于利用开放的教学平台———慕课装潢艺术专业课程虽然有大量的实践课,但无法做到像台湾职业设计师一样全程参与高校教学设计评价体系。因此,大多数的实践教学并没有充分模拟现实操作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具有较大的表演成分,学生无法在此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知识。在互联网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善于利用开放的教学平台———慕课,可以很好弥补这些不足之处。慕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是通过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将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关键点和难点知识提炼出来,通过各种形式多样、易于学生接受的多媒体视频,代替传统的教师讲解,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教学视频为基础的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利用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更加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更加利于学生们抓住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吗,更加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味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不及时进行引导的话,学生也容易迷失教学方向,适得其反地降低思考的主动性,因此适度运用互联网学习技术最重要。3.2建设装潢艺术设计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是海西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建设校级、地区级艺术设计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应充分利用海西“一带一路”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网络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打造闽台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库,通过不同高校之间实践教学、教学创新、教学资源开放等方面的共享和协作,可以形成海西地区高职院校理论和时间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高校产业联盟,进而在提升高校学习能力的同时,彰显海西设计教育在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进而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及产品的市场营销推广能力。3.3改革“工作室学徒制”教学模式,焕发新的特色工作室学徒制主要是针对实践教学而言的,它突破了传统实践教学的限制,将一些无关紧要的环节直接剔除掉,将更多的资源直接集中到实践教学中去,在公司一线设计师、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对外承接各种各样的设计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科带头人主要负责实践教学宏观方向的把握,对工作室的未来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而专业教师主要负责日常的实践教学,大多有高端的设计人才担任,在完成制作项目的同时,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使工作室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形式,而更加凸显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针对实际项目教学。工作室学徒制教学模式,不仅仅实现了师傅和学徒之间的互动,也提升了工作室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良性的互动合作。3.4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教师在装潢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因此,不断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水平,是当前高校装潢艺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首先,教师要夯实理论基础,要紧密结合装潢艺术的前沿知识和理论,深入研究装潢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特征,并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创新内容。其次,要大力提升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当前,很多高校的装潢艺术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实践经验缺乏,对此,必须要加强培训力度,通过带领教师到大型企业和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进一步开拓教师的视野,增强提升实践能力的紧迫感。此外,要向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进行学习,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掌握装潢艺术的生产需求、前沿设计理念、新工艺、新技术,从而在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职业院校更要从企业一线直接聘用行业专家教授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振升,罗欣,罗奋涛.在应用型语境下对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以台湾中国科技大学与三明学院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20期.

[2]周瑜.室内设计教育研究.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4年7期.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Artistic

Design Education in Colleges of Anhui Province

HAN Yu-ting

安徽省属的93所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其中本科25所、高职高专院校56所)中开设艺术设计教育有48所(本科22所、高职高专26所),专业在校生已突破15000人。然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根基相对薄弱,势必存在一些影响快速发展的具体问题。

一、安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制约因素

(一)考试科目和录取办法的科学性不足

近年来,安徽省高考美术类专业(艺术设计和美术学)考试科目内容一直为素描和色彩(满分各100分),2008年又增加了速写(满分30分)。考生在专业课考试合格后,凭合格证在户口所在地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的文化课考试;录取时,依据考生的报考志愿,从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划定的艺术类最低分数线的考生中按照专业课成绩排名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研究认为,艺术设计在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不同于美术学,招生时美术学专业意在考察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素质,而艺术设计专业则应更多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设计艺术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需要其它相关学科知识作铺垫,或者说以其它学科知识来丰富设计者的修养。可见,安徽省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考试科目和录取办法过于偏重专业基础,没有从考生的专业技能基础和文化知识结构两方面综合考虑。

(二)师资的学历和职称等结构不够合理

对安徽省26所高校(本科15所、高职高专11所)的调查显示: 416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中,35岁以下的人数比例为78.13%,非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人数比例为31.73%,省属综合院校毕业的人数比例为65.38%。另外,在15所本科院校的287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中,本科学历的人数比例为92.33%,讲师以下职称和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分别为42.17%和17.77%。教育部评估时要求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人数比例的C级(合格)指标为30%,对单纯的艺术类本科院校相应要求是25%,对高职类院校也要求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的合格相应要求是15%。同时,教育部评估时还要求一般本科院校教学中所授课程的主讲教师(指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占有比例的C级(合格)为85―90%,高级职称人数比例的C级(合格)指标为30%;对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的C级要求指标是15%。显然,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距离教育部要求的最低标准相差甚远。另外,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任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美术学专业的,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省内院校毕业生。虽说美术学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联系较强,但必定是“隔行如隔山”,影响了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再说,安徽省早期有工艺美术或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高校就那么几所,有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或某一年引进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全是省内某一所高校毕业的,这极不利于教师之间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交流和相互补充,对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将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专业设置偏少,培养层次偏低

研究表明,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本科共有5个专业29个教学点,其中艺术设计方向有20个教学点,而动画、环境艺术设计、广告学和平面设计等其他方向的4个专业只有9个教学点。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科共有15个专业60个教学点,其中电脑艺术设计9个、艺术设计8个、装潢艺术设计和广告与制作各7个、环境艺术设计个5、视觉传达艺术设计4个和其他专业(9个)20个。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方向多达近40种,相比之下,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设置明显偏少。将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本科专业方向与专科专业方向相比较,专科专业方向相对较多,而本科专业过于集中、单一。值得注意的是,本科专业设置的名称多用“艺术设计”表述,方向模糊且特色不明,不利于学科教育发展以及考生择校和单位择才。同时,安徽省属高校设计艺术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尚处空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也只有1所高校。另外,还有10所本科院校依然进行艺术设计专科教育,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艺术设计专业的热门,但也能客观地反映出部分高校该学科教育的办学条件不高。

(四)省内外高校相互招生的人数悬差过大

2006年全国艺术类报考规模已超过100万人,艺术专业招生人数也达20万人以上。安徽省艺术类考生人数也随着高考考生人数的逐年增长而不断增加,2005年艺术类考生人数由2004年的12000人突增至26000人,2006年又增加到29000人;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也是逐年增加,三年来的招生人数分别为3900人、4500人和6200人。可见,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生源较为丰富。值得关注的是,安徽省较为丰富的艺术类考生资源不仅为本省艺术专业招生提供了充裕的生源,同时也为省外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带来了契机。2006年全国有170多所高校对安徽省招收艺术设计专业考生,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就有近百所,每年招生人数2000余人,而调查显示,当年安徽省只有几所高校对省外招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每年招生人数也就是100人左右。现在虽说对外招生人数有所增加,但招生人数远远不及省外高校对安徽招生的人数,这必然会导致了安徽省艺术类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的外流,不利于艺术设计及其他艺术类专业教育在安徽省的长远发展。

二、安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改革招生考试科目和录取办法

针对安徽省美术类招生考试科目相同及录取时按专业成绩(文化课成绩只要求达线)排序择优录取的现状,相关部门和高校应组织专家外出考察和论证,从考生的文化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基础两方面考虑来寻求一种适合于艺术设计专业长远发展的考试科目,并在录取时应将文化课和专业课成绩综合考虑,甚至文化课成绩好的可优先录取,以保证和提高考生的文化素质。虽说安徽省也将艺术类考生的数学成绩全部计入文化考试成绩总分,但这还远远不够。只有通过较为完善和彻底的改革,寻求出适应现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招生考试科目和录取办法,并进行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扭转人们轻视文化课和走“文转美”捷径之观念,从而真正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文化素质,才能真正提高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扩大招生人数和范围

当前,拥有6461万人口的安徽省,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本、专科人数也只有15000余人,这与人口仅为4000万的韩国却拥有90所高校开办艺术设计教育且每年能向社会输送13000名设计专门人才;另外,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模也都远远中国之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步改革,国家之间的相互承认学历,高校之间相互认可学分,招生对象也逐步趋向跨省份、跨国界,这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将带来很大的冲击。从当前实际和长远发展的需求看,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高校应进一步扩大艺术设计专业在省内的招生人数,同时还要拓宽艺术设计及其他专业对省外招生范围。这一方面有利于选拔优质教育“原材料”和扩大专业教育规模,同时也为安徽省高校艺术设计及其他学科专业教育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三)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办学层次

篇7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毕业设计则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毕业生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职教育市场模式的转变,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越来越不能适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寻找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旧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内容

很多艺术类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中,毕业设计内容大多是专业课内容的重复,即选择某一设计主题后,用以往教学中某一方向课程或几个方向课程的内容进行表现,完成一系列的作品即可,指导教师要求数量上要达标,但却忽略了作品的创新环节。学生往往把毕业设计创作当做某一方向课程能力提高的一个过程,长此以往,日渐忽视了毕业设计作品创作的重要性,更为严重的是为了早日走向工作岗位,学生把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基本都用在外出联系工作,对毕业设计创作时间投入的较少,草率做完后上交,形式化的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二)缺乏创新的毕业设计课题

选题陈旧,一题多届,多人一题现象普遍,缺乏新颖性。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是教师给出题目,学生遵循选择其中一个题目完成设计,被动选题。有些青年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对毕业设计整合性教学经验少。反之,有些老教师教授,大部分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与企事业单位联系甚少,给出的设计题目往往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而大多数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不曾接触设计单位,因此做出的作品往往失去真实性或是实用性,导致在毕业设计课题选择上存在许多误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与企业的岗位需求。

(三)就业与毕业设计的矛盾冲突

毕业前的学生除了要完成大学生涯中最后一项任务―毕业设计,其次就是忙于就业。在多数毕业生眼里,就业往往大于毕业设计作品创作。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毕业设计创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之网络的日益发达,网上的作品很多被学生抄袭为自己的专著,还有很多毕业生甚至为了尽早尽快完成课题,不惜在网上花重金请专业人士帮做毕业设计。帮写毕业论文,帮做毕业设计的字眼处处可见。

(四)一成不变的毕业答辩形式

一般院校的毕业设计答辩都是由各指导老师组成,毕业生陈述自己的设计思想,通过率也极高。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关的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与考核制度,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总存在着落实不到位、虎头蛇尾的现象。毕业设计答辩往往形式化,学生与自己的指导教师交流的多,从而使得指导教师在给自己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评分上掺杂了个人情感,分值较高。这种现象进一步促使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甚至有很多学生荒唐的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走形式,和老师关系到位,应付一下就可毕业。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一)优化毕业设计选题、创新毕业设计内容

选题是毕业设计开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学生的选题也恰恰反映了学生毕业去向。通过调查,指导教师拟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会力求和企业的生产、项目、管理等相结合,打破以往形式单一的创作模式,创新毕业设计作品内容,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教师侧重毕业设计的规范化,校外教师负责技术性问题。对已经确定方向的毕业生,学院鼓励学生走向企业,选择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命题来进行作品创作,加大毕业设计实际项目来源,培养毕业生工作实践能力。

(二)缓解毕业设计与就业时间的矛盾冲突

经过调研发现,在当今社会就业难的压力下,面对毕业设计和择业,学生往往更重视后者。高职院校的学制本身就短,毕业设计设计往往会成为每个专业的最后一道关卡。在这个阶段,部分毕业生都在为求职而奔波,从而就严重挤占了毕业设计的时间,针对这种状况,应加大改革力度,限制学生提前离校的时间,将学生分成小组式进行作品创作,指导教师与学生就形成一种设计团队的工作方式,学生可分工进行毕业设计考察、市场调研等工作,这样即节省了时间,又会更好的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篇8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篇9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篇10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设计学基础理论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深厚的设计文化素养及宽广的设计技术基础,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公司从事以产品创新、创意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成为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特征,本专业的培养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在三个层面上:

1、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准确、清晰、形象表达设计思想和设计意图的技能,能熟练操作各种设计表现技法和计算机图像及三维成型技术等;要求学生熟悉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能综合把握产品的功能、材料、结构、外观、加工工艺、内部机构、市场需求等诸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产品改进性设计和开放性设计。

2、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身心健康。

3、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除本专业确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外,同时具有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以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社科知识。

核心课程:设计素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表现、工艺美术史工艺美术史工艺、美学与艺术欣赏、工业设计史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调查与策划、人机工程设计、产品语义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包装装潢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修业年限:四年。

学位授予:艺术学学士。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主要在产品制造企业、文化事业单位、产品开发研究单位、专业设计公司从事以产品创新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创意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礼品纪念品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等工作。

13050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招收60名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的设计方法以及专业表达技能,掌握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设计的基本能力,成为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设计基础、形态构成、设计概论、图案与装饰、图形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文字与标志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装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招贴设计、展示与陈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等。

本专业总体实践教学体系是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一是课程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相结合,二是应用性专业课结合社会、企业的实际项目课题进行实践训练。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就业去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包装装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实践和教学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130503环境设计专业:招生30名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设计实践能力,能在教育机构从事环境设计及教学、研究工作,在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成为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素描、色彩、形态构成、环境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三维)、环境设计制图、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中外建筑史、室内空间设计、人机工程学、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就业去向:在教育机构从事环境设计及教学、研究工作,在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相关设计及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也可以进一步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二、报名

1、考生凡符合所在省招生办规定的报名条件要求,凭本人身份证及身份证复印件,均可报名。

2、考生报名时由本人填写《专业考试报考登记表》,经审查符合报考条件者发给专业《考试证》。

3、报名时须交省物价部门批准的专业考试费180元/人。

三、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层次

学制

招生科类

计划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艺术(文、理)

60

素描、色彩

130504

产品设计

本科

四年

艺术(文、理)

60

素描、色彩

130503

环境设计

本科

四年

篇11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学校直属的应用型技术学院。现有8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和16个高职专科专业,本专科在校生2424人,专任教师60人,教授、副教授19人,外聘教师近600人。拥有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云南省重点建设高职高专示范专业。现有3个艺术类本科专业和5个艺术类专科专业。建有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训室8间。学院2009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共有35件学生作品在云南赛区获奖,11件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同时获、省级优秀组织奖。

云南民族大学文化学院(玉溪九龙池校区)是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由云南民族大学与玉溪九龙教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11年8月共同组建,是直属云南民族大学的全日制学院。学院坐落在玉溪市工业产业园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九龙池公园,占地300余亩,拥有良好的教学、生活和工作的硬件设施。现有师资7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余人,博士、硕士30余人,有教育部评估专家、质量工程项目评审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多人。任课教师师资库拥有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500余人。

经云南省招生考试委员会批准,云南民族大学艺术类舞蹈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在云南民族大学单独设点进行专业考试。

一、招生专业与计划

云南民族大学2012年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

学院 招生专业 层次 合计 招生计划(人) 学费标准 (元/年)

云 南 河北 山西 辽宁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广西 湖南 重庆 四川 陕西

艺术学院 舞蹈学 本科 100 75 4 4 4 - - - - - 4 5 - 4 8500

音乐表演 55 35 3 2 - - - - - - 5 5 5 - 10000

音乐学 40 30 - - - - - - - 3 3 4 - - 8500

美术学 110 90 2 - - - 5 2 - 3 5 - 3 - 8500

艺术设计 125 105 - - - 2 5 2 2 - 5 - 2 2 10000

职业技术学院 动画 50 50 - - - - - - - - - - - - 10000

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 120 120 - - - - - - - - - - - - 10000

艺术设计 专科 50 50 - - - - - - - - - - - - 10000

文化学院(玉溪九龙池校区) 艺术设计 本科 100 100 - - - - - - - - - - - - 10000

合计 750 655 9 6 4 2 10 4 2 6 22 14 10 6 - - -

实际招生计划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部门公布的为准。

二、报名条件与资格

考生报名资格按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招生部门的规定执行。符合户口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公布的报考条件,有较好的艺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符合普通高校招生体检标准,美术类专业考生应为非色盲、非色弱。

三、专业考试

云南省内的考生,舞蹈学、音乐表演两个专业使用云南民族大学单独组织的考试成绩,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我校认可云南省统考成绩。

云南省外的考生,我校认可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考(或联考)成绩。

(一)舞蹈学、音乐表演专业云南民族大学考试报名

报名时间:2011年12月21日—2012年1月3日

报名须知:2011年12月21日至2012年1月3日在云南民族大学招生网“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报名网址为202.203.144.12:82)。

注:领取准考证时也可现场报名,但为了能尽快安排专业考试,请尽量在网上报名。

(二)舞蹈学、音乐表演专业云南民族大学考试准考证领取

领取时间:2012年1月5日—6日8:30—17:30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设计类硕士作为比较特殊的文化群体,是在社会就业之中比较具有开放意识、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追求较高人生目标的一类人群。这些内部因素决定了他们在择业的过程中既要面临挑战,又要把握住机遇。把握住设计类硕士毕业生的自身的特点,从而来论述对于设计类硕士毕业生的竞争力的培养。本文笔者就实际考察调研从而来阐述提高设计类硕士就业的竞争力的策略。笔者目前就读的是河南大学,据了解河南大学的2013级美术设计类学生110人,与2010级学生人数相比,扩招多达三倍之多。

一、当前艺术设计类硕士就业现状综述

作为应用学科的艺术类设计专业,必须面向人们的心理需求、面向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为宗旨, 以此适应社会对人才提出的不断创新的要求。总之,艺术设计类的硕士毕业生在经过可能比艺术设计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更多的磨难后,相伴的问题也不少。目前设计类硕士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需求比较大,课程开设仍然具有一定盲目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为了比较热门的专业。市场上对于人才的需要,可以细分为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服装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等等。但是在河南大学内部,对于课程的开设以及人才的方向培养,硕士课程出现了比较僵化的现象,教学师资、设备、市场调研等等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市场需要哪种类型的艺术设计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等等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二)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综合素养的培养。用人单位对于从学校毕业的硕士毕业生,期待硕士毕业生是较之于本科毕业生更加成熟的“产品”。对设计师的要求是既具备专业设计能力,又要有独立接单的能力。但是在学校的内部,学校对于此种专业的硕士的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比较夯实,但是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反而比较容易忽视。其中很大一部分忽视了“非技术”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如团队协作能力、合同法规、谈判技巧、职业道德等等,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全面。

(三)设计类硕士学生就业观念需要调整。一方面在进入设计艺术类硕士生学习的时候,因为大部分人将目光投放的比较长远。认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就业形势比较好,高收入。但是据调查,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找到工作后,起薪一般在1500―2500元,一些新兴专业如动漫专业毕业生的薪水则相对较高,硕士毕业生在其上只是浮动300元左右。这无疑给艺术设计毕业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自己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就业信心等估计较高,当遇到实际困难或是棘手的设计任务时,对自身应该具有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意识的评价则普遍偏低。而今天的用人单位更看重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而大学毕业生在这些方面的自我认同则更低。

二、提升设计类硕士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艺术类设计专业学科,必须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必须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懂技术、把握流行信息、了解市场动态。企业对艺术类设计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要求是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具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又能在产品运作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一)基本的专业技能。所谓的专业技能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专业, 也称从业能力。加强实验、实习教学,是培养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掌握设计的实用性和工艺性,制作精细,符合生产条件,是作为设计人才的基本技能。

专业技能是艺术设计人才技能结构中的核心, 包括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包括设计概论、设计史论等基础性设计理论知识,还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码动画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方向中具体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学等方向性设计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在各个不同设计专业方向中具体的设计实践能力, 尤其强调实战性的设计实践能力。

(二)注重实践。善于捕抓一切实践机会。就是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而得到新知识,这也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设计过程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只有对设计问题进行“实践”才可以实现把分析问题转化为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捕捉住一切有利于实践的活动:一是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竞赛和展览活动;二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参与到学校老师承担的各种设计项目的工作中;四是尽可能地参加每年一度的毕业生招聘会,了解市场要求的同时,也为将来自己的就业进行实战练兵;五是尝试做点设计类的科研小论文。

(三)加强校企合作,用企业文化引领学生。要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就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广泛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参加实习。实习基地可以是广告、装潢公司、服装企业,也可以成立工作室。另外,也可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为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教学上可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设计人才,参与到专业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在个人基本素养培养上,可将5S管理模式, 即企业环境卫生和设备管理工作标准,引入到学生宿舍和教室日常管理之中。也可邀请相关企业人士开设讲座,宣传企业文化,与学生沟通、交流和探讨, 让大学生提前体验这样的企业文化,对今后进入该类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