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8: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1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 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

路线: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2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

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5.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上游地区

(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

(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③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2.中游地区

(1)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商品农业和制造业为重点。

(2)问题: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1)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

(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4)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3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 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 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 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 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4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 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 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发展

2.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

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5第一节 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 “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2)差异性

3.我国的区域差异

篇2

一、扎实个性化备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个性化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个性化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在一体化讲义基础上的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反思与总结。其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是前提,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是关键,教学反思是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保证。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明晰。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重难点经常是一起提及,所以在分析时往往把两者混淆在一起。但是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在上课过程中是有区别的,我理解为是重点中的难点,更讲究方法和技巧。

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主要包括旧知督查、知识建构等环节。旧知督查,重点在于迁移性试题的设计,把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转换为联系实际的试题。知识建构重点是引领学生思考活动题的设计,对整个课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训练反馈重点在于针对学生的易错知识点,通过检查反馈能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总结归纳的重点是知识模型的搭建和思维方法的总结,以期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反思与总结的实施。反思与总结的环节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时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灵感思路,整堂课的表现与效率,课后学生的询问情况等,整个知识体系的融合。反思与总结要即时也要有延展。

二、提高学习地理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能持续的保持,对于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益处。个性化地理课堂是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做了以下的思考和实践。

1.用小实验模拟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中有很多实验可模拟,一方面,自然地理的部分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例如,地球自转、公转、大气运动。有的教师用乒乓球做模型,有的拿地球仪做模版,在地球自转部分很实用。我的地球公转的模型设计是:用铁丝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球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动态模拟地球绕日公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效果良好。

我在教学人口、城市知识点时,师生互动建立了一个区域模型。将学生分为小组(6—8人),制作完成模型的不同部分。在模型中设置城市、乡村、过渡带;农业、工业等产业活动;交通线路网、绿化带等,设置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讲解时,既形象生动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

2.用地图和图片承载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载体。地理试卷大多是以图形和图片作为载体,结合地理知识点来考察。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从各种资料、媒体中搜索收集地图资料,既让学习有了新的载体也刺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地图册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初中地理教材中就有很多地图形象生动,如中国干湿区分布图、广东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实例等,还有很多实事材料、如神九等。将这些材料都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打造个性化地理课堂

新课改的初期阶段,课堂模式在不断创新。某一阶段,教学主管部门要求课堂应该按照某种固定模式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形成个性化风格课堂,但是这样的模式不一定与自己适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研究与时间,我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1.以有效载体为教学前提的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的内容不同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借助教育载体。一个好的载体肩负着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更有对课堂承上启下起主线的作用。运用最多的载体是地图册,在这里我更提倡让学生收集资料,不管是湘教版、人教版还是鲁教版,每个版本上都有设置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题,鉴于课时和安全考虑这样的活动题大多都没有实施,但是这样的省略却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果只是坐在教室中进行就变得纸上谈兵,这样的高校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只停留在理论角度,所以教师经常会感叹出“现在的学生能力太差”的结论。地理学科也应该建立实验室,包括室内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的运用尤其是在自然地理知识讲授中多用。比如,大气圈、天气、气候等等。单纯的用PPT演示,图片丰富多样,学生缺少了实践感知,题目会做了,原理不能真正的弄透,使学习缺少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实验既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感性认识也对理性认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并为大学输送会学习地理的人才,真正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以知识建构为主的复习课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复习阶段知识的建构很重要。例如,必修一模型的四章,每章小结会将知识网络呈现出来,在掌握的基础上把每节的内容小结充实进去。必修二、必修三按照此方法同样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容的具体填充。新课是微观学习的过程,复习的过程更注重对知识的宏观把控,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都是必修三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区域的基础上将自然和人文知识结合的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掌握的基础上,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制的,那么通过适当的读与练还是有效的办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地理复习时的真理。记忆是浅层面的方法,通过记忆的理解才能有效的学习。

课堂练习的选择上要注意,在课时很紧的阶段用优题带动知识点的滚动,既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又能巩固知识,见效很快。

篇3

思维导图是世界大脑先生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创造性的思维工具。他在《思维导图》一书中对思维导图下的定义是:“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它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主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作用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建立记忆链接。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教学优势

学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只须记录关键词,将要点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下来,不必一行一行地记大段文字,这样可以节省50%~90%的时间。在复习思维导图笔记时,学生只须读相关的关键词,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里面寻找关键词,不仅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且可以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笔记使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更容易被大脑接受和记忆,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图1(地球的运动思维导图),虽然文字不多,但涵盖了大量内容,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浏览知识要点,然后回忆每个要点下包含的知识。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会考复习的策略

1.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会考考试大纲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涵盖了考试的目标、要求、内容等所有与会考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安排会考复习计划时,应该认真研读会考考试大纲,逐条对照其中所列的知识条目,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依照考试大纲中的具体要求来组织复习教学,指导学生备考。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会考考试大纲,将目标、要求与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具体的知识条目完整、清晰、一目了然。以地理1为例,如图2所示。

2.运用思维导图呈现知识框架

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过的知识点,较容易遗忘,尤其是比较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所学知识只是零散地存储在大脑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所以,在复习中将某一节、某一章或某一模块的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将有助于系统储存和快速提取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率。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将众多的地理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图画,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用图示表征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组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课程章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从宏观、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以必修1第二章为例,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较多,用思维导图制作本章节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3.运用思维导图总结章节知识

教师在章节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点是零散的,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学生会感到知识杂乱无章,各知识点之间很难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教师如果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归纳和迁移。在章节的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章节内容特点,教会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对已学知识作全章的概括总结,将章节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准确表达基础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体现(下转第49页)(上接第47页)章节知识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就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那些记忆困难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用不同的颜色或特殊的符号作出标记,然后查看教材,对标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对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完善思维导图,梳理所学过的知识,形成本章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4.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解题

思维导图突出了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分析理解问题。思维导图的本质是一种思维工具,依据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更好地理清思路。下面以2011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试题第28题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问题。

(1)在①②③处,地质构造上属于向斜的是_____

_______,该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③处地质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解题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题目和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的过程。先找出中心主题,确定关键词,再展开联想,找到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先找出这道题目的中心主题“地质构造”,确定关键词“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等,展开联想,绘制如下思维导图(图4),将题目与所学的有关“地质构造”知识建立联系,根据题目要求,理清解题思路,进行作答。

[参 考 文 献]

篇4

一、课本插图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着许多地理图表,可以分为分布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是地理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技能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教材大幅度精简了陈述性的知识,大量运用插图与学生心理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细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常用“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等关键词来描述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可见课本插图的配置对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课本插图中也附带着很多课本文字没有显现的隐性知识点,这是对课本深度的提升,也是高考出题创新考点所在。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图1.4太阳系模式图,该图主要目的是展示行星的相对位置和公转轨道特征,但细读该图,图中还反映了行星的有无光环特征及彗星的运行轨道特征等隐性知识点。

二、教学中课本插图讲解易出现的问题

打开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本的三本书),教材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全书虽只有300页,竟有各种插图354幅,有地图、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等(下表),这些插图是高中地理教材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和文字教材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对教材的文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插图类型及图幅数

然而,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人教学侧重点和对课标理解的差异以及教材深度把握的不同,在对课本插图处理方面常存在一些不妥之处。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在课本插图处理方面易出现以下问题:

1.缺乏用图意识,忽略不讲

在讲解教材时,不少老师只注重课本主干知识点的讲解,缺乏用图意识,对课本插图忽略不讲。作为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了老师陈述性的知识点,而对知识点的形成原因却没有实质性理解。例如,很多老师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增长模式类型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多认为该知识点简单,通常只是概括性地介绍了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却忽视了课本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的讲解,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接受了该知识点。老师若能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该图,注意图中出生率和死亡率两条曲线的变化特点及其代表的百分比的变化范围,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上反映的信息,进而总结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点。这样利用插图形象直观导入,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然后总结概括知识点,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理解不准,图文脱节

课本中地理插图很多,不同的插图会反映说明不同的知识点。有些老师秉承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很注重利用课本插图讲解知识点,然而有时候过度想利用插图讲解知识点,却出现了图不达意、文不对图的状况,出现插图滥用、图文脱节的毛病。

三、课堂教学高效利用插图的建议

1.树立用图意识,注重读图指导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效利用课本插图进行教学,首先作为教师要树立用图意识,积极运用课本插图,辅助课堂教学。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读图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读图技能和读图规律。最后,师生间加强了教与学的交流,提高了有效利用课本插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插图,丰富课堂教学

经过几次课程改革,地理教材的版本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教材中的文字变得更加简洁,而课本中的插图却不断增多,课本的插图已经成为地理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信息载体。丰富多样的地理插图,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成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手素材,若能恰当使用可以获得多种教学效果。

3.注重课本插图隐性知识点的挖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