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考核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8: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声乐考核方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声乐考核方案

篇1

为确保招生工作健康有序进行,依据相关规定,对报考军事公安海关院校阅档合格、需接受政审、面试的考生,我区招考部门将通过3种方式通知考生。

据了解,呼和浩特、满洲里海关协助上海海关学院在进行招生面试工作。根据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安排,昨日已开始阅档,阅档合格的考生须接受面试。由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从报考该院的上线考生中,依据考生高考分数从高到低的顺序,按照300%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的考生名单。

对军事公安海关院校阅档合格、需接受政审、面试的考生,通过以下3种方式通知面试:1、报考军事院校的,军区招生办将通过各军分区(警备区)、人武部以及本人联系电话通知或转告本人;报考公安院校的,由自治区公安厅政治部人事训练处会同招生院校通知考生本人;2、自治区招生考试中心将发送10628833手机短信息通知阅档合格的考生。3、考生登录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nm.zsks.cn),点击“普通高校招生”频道“信息查询”栏,查询本人是否可以参加政审、面试、体检。如果考生没有收到面试通知,只要在该网上查询到即可直接参加政审面试。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38-02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之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课程的设置和模式上基本一致。事实上,两类学校的声乐学生在音乐基本素质、声音的条件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来看,两类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就声乐专业而言,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突出声乐的专业性,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师范性。声乐集体课既能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声乐的技能技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培养目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两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虽有部分交叉,但主导思想截然不同。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声乐集体课程的教学方面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的知识和声乐演唱的技巧,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习必要的声乐理论知识,进而达到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机融合。鉴于此,在音乐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必须提高声乐集体课的学分,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加强音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技能。因此,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多维知识结构

单纯采用小课形式进行一对一教学,已不能满足音乐教学需要,亟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新的“声乐模块”课程,将传统声乐教学的个别课的教学模式(即一位声乐教师对一个学生)改变为大班课,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有计划的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技巧课、声乐欣赏课、声乐教学实践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理论研究课等系列课程,对其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提供保障,对教学环节实施监控,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多年以来,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难体现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呼吁,高等音乐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音乐基础理论课、专业技巧课、教学导论、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等内容。在声乐集体课上和个别课上分别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使个别课和集体课按照一定的比例,有计划的按照方案逐一实施声乐教学。强化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

二、声乐课程模块

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面对当前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构建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声乐课程模块应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声乐教学,从而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声乐课程将以往的声乐一对一课程重组为《声乐基础理论》、《中外歌唱家演唱法分析》、《声乐方法研讨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艺术指导课》、《声乐演唱观摩课》、《声乐教学法》等新内容。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声乐基础理论》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程注重声乐理论,突出理论性的教学目标,重点讲授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歌唱要素。介绍人体发声器官、呼吸器官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歌唱的方法。

2.《中外歌唱家演唱法分析》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主要介绍歌唱家的声乐教学观念及声乐大师的观点学说。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以及各种流派的演唱方法,通过对声乐方法的分析和声乐作品的鉴赏,加速学生对声乐方法的认识和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

3.《声乐方法研讨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其主要研讨的问题有:(1)元音U。歌者在唱歌时,一般避开闭口元音U,而以想象中的音色来代替。但这样做并不能提高其音量和音色。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应重视闭口元音U,使这些闭口元音至少与开口元音的音色和支点相等,甚至超过它们。另外,闭口元音本身具有比开口元音更能防止气息大量排出的特点。用U母音作为稳定喉头的练习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发“U”时喉头处于歌唱时最佳位置,此时喉咙充分地打开,喉部肌肉自然放松。(2)哼鸣练习。首先,闭口哼鸣练习是在横膈膜正确呼吸支持下进行的练习,可获得头腔共鸣,这是练习丰富声音共鸣色彩的有效方法。其次是稳定喉咙、打开喉咙,使喉结放在最低位置上,微笑肌肉要提起,自然面带微笑,这样有助于正确地理解和获得声音位置及共鸣位置的第一感觉。练习时要注意全身运动,呼吸通畅,肩部、胸部要放松、立直,不要用劲,要向下吸着哼唱练习,要有意识地使声音贴在后咽壁。(3)五个元音发音练习。这些练声是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巩固练习,要求气息均匀,起音准确,母音要在腔体里运行,要求声音必须保持在共鸣位置上,在统一的前提下连贯流畅地进行。

4.《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用钢琴为自己的演唱伴奏,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声乐教学离不开键盘,键盘是声乐教学的重要手段。钢琴即兴伴奏是声乐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声乐课上让学生互相伴奏,是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一个有利的学习措施,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声乐艺术指导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年级第一期开设。此课程包括:(1)歌唱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熟悉歌曲的旋律,其中包括音准、节奏、各种表情记号等,然后再把旋律记熟。(2)分析歌词的大意。外国古典艺术歌曲主要以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歌德和海涅等的抒情诗为歌词。这些抒情诗的内容抒情优美,寓意深刻,有着极强的浪漫风格和抒情情调。(3)歌曲与伴奏具有互相支撑、相互依存、交相呼应的关系。钢琴是声乐作品最优美、和谐的伴奏乐器。歌声与琴音相伴,共同创造着艺术作品的鲜活形象。伴奏为艺术作品的表现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色彩。

6.《声乐演唱观摩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学生的声乐学习在舞台上的表现非常重要。学生在舞台上不仅要歌唱,而且要有“形神兼备”的表演,使歌唱更加生动,表演更加形象,这样才能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歌唱者的表演既是无声的语言也具丰富的情感,能直接提升歌曲的渲染力。如果一个学生具备很好的歌唱技巧,却不能够用表情和身体的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艺术作品和歌唱技巧都可能黯然失色。因为歌唱表演艺术既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更是舞台表演艺术。

三、声乐成绩评定

目前声乐考试标准基本上是演唱一两首中外歌曲作为期末的考试成绩。这种考试标准显然与当前的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步。为此,应该改革有关的考核评定标准,将原有的平时成绩占30%、歌唱考试成绩占70%,最后所得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的制度,改为由平时成绩占30%、理论笔试占30%、歌唱考试占40%,相加所得成绩为学生最后考核评定成绩的制度。这样做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对声乐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篇3

声乐教材是声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中,训练其声音技术技能,培养其艺术性歌唱的课本,是声乐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声乐教材建设水平和出版状况,是衡量该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据统计,现今我国市面上已出版的声乐教材有近两百册,且种类繁多,有些被艺术院校广泛采用的声乐教材,发行量惊人。

1 我国现今声乐教材建设现状

从近一个世纪的我国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历程看,今天声乐教材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重要。近年来,各高等艺术院校、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相继编撰了相当数量的声乐教材,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教学大纲标准不同、教学方案实施不同,所以编撰的教材内容也大相径庭。其中,有的是为了培养声乐演唱专门人才,有的是为了培养师资队伍,有的是为了培养普及型人才。纵观这些教材,有的是教学曲选、有的是工具书、有的是歌曲集、有的是新歌集……这些教材使声乐的教材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是,在对更多声乐教材进行理性思考和系统梳理的同时,我们发现,有些教材在文化传承、审美价值、风格样式、唱演训练、唱法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有的教材有悖于声乐的教学、演唱、创作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发展,这直接影响到声乐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演唱水平、创作水平、理论研究等。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真的对待它、研究它、建设它,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理性的、哲学的、辨析的、文化的思考。

2 我国现今高职类艺术院校声乐教材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强调应用性、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是整个高职高专教学的核心重点,“双证融通”是当下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是充分提高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效能的有效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双证制”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

200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文化部已共同制定了歌唱演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编写一套符合此分级标准的声乐教材,不但能使高职类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内容与国家歌唱演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充分一致,进而为该类院校声乐专业学生能较顺利的取得相应唱法的歌唱演员国家职业资格奠定基础。

但目前高职类艺术院校并无统一的声乐教材。长期以来,教学中所用的教材多为同类本科院校的声乐教材和教师自选教材。例如: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次出版发行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共八册);中国音乐学院郭祥义编写的《民族声乐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俞子正总主编的《声乐教学曲选》(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温恒泰主编的《男中音教学曲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胡钟刚和张友刚编著的《声乐实用基础教程》等。教师对这些教材的选用具有很大的个体性、经验性和随意性,且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歌唱演员职业资格证书所对应的歌唱演员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具体来说,就是没有完全地将歌唱演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转化为声乐专业课程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因此,编写一套符合高职类艺术院校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声乐教材就成为了耽误之急。

3 如何合理编写高职类艺术院校声乐教材

(1)高职类声乐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目前高职类艺术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例,扣除学生毕业实习、军训、艺术实践等环节,实际声乐教学时间只有两年。如何在两年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掌握并巩固声乐技能技巧,使之能较完整的完成一定量的、相应唱法的、有一定难度的声乐曲目。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必须有目的性的帮助学生量体裁衣的选择声乐教学曲目,使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熟练掌握,并能在艺术实践中灵活运用,使学生在心理上不会有包袱,能够愉快的学习。为了满足学生演唱个体差异的不同,因此,高职类声乐教材的编写必须覆盖面广,不能以点带面。

(2)高职类声乐教材的编写必须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歌唱演员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编写时可以考虑分为美声(男高音;男中、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四卷;民族(男生、女生)两卷;流行(男生、女生)两卷。每卷应严格按照国家歌唱演员职业考核分级标准进行编写,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每个声部教材可以分五级,五级为最低级,一级为最高级。这样才能使教材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歌唱演员职业资格证书所对应的歌唱演员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效的衔接,成为适合培养“双证融通”高职高专应用型声乐人才的教材。

(3)高职类声乐教材的编写应与时俱进。高职艺术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就业渠道广泛,演唱水平较好的毕业生毕业后有可能成为专业艺术团体的声乐演员,而有些毕业生则在各种艺术培训机构从事相关声乐教学辅导工作,有的成为企业中的文艺骨干。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上台演唱或辅导他人表演将是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所演唱或教授歌曲中,经典歌曲是必不可少的,最新创作被老百姓广为传唱的歌曲将是演出或教授中的重点。因此在编写高职类声乐教材时必须把优秀的新创作歌曲及时编入,使之能够更加迅速、广泛、正确的传唱。

(4)高职类声乐教材建设应高规格。教材中的声乐理论部分,应结合国家歌唱演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要求进行编写。教材中的曲谱应是配有钢琴伴奏的五线谱,定调标准应充分考虑不同声部的特点,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正确演绎歌曲内容,每首歌曲都应附有演唱提示。

总之,高职类声乐教材的编写应尊重声乐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科发展客观规律,遵循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类声乐专业建设方案,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这一核心,以国家歌唱演员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为目标,强化教材编写的职业性、应用性。使教材成为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素质训练,提高艺术实践水平,深化高职类声乐专业教学质量建设,培养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好教材。

参考文献:

[1] 徐茜,徐薇.丰富多彩,特色各具——近年来我国出版声乐教材述评[J].音乐研究,2004(2).

篇4

因材施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教育观念,这一观念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使用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方法,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针对的教学,使学生的长处都可以发挥出来,弥补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就高校声乐教学来讲,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既能够掌握声乐知识,又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而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提高和进步,培养出更多声乐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一、因材施教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声乐专业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专业学科,声乐教学不仅能够让师生之间增进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传播艺术文化,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递声乐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会受到心理学、审美学等的影响,这直接决定了声乐不仅具有艺术性,同时还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声乐教师要想更好的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在兴趣、基础以及自身性格上的差异,因材施教,找到符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必须要注重对于教学细节的处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提升对于声乐的学习兴趣。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高校一般都会采用小班制的教学模式展开声乐教学,这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教学,而由于近些年来专业扩招、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声乐教师还无法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的建立,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正努力朝着这一教学方向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一)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必须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给予充分的尊重,注重使用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就艺术学科来讲,有个性的学生更具潜力和培养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发掘学生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具备独特性,充分展现出个人的风采。

(二)应面向所有学生

有一部分声乐教师将因材施教四个字中的“材”字片面的认为是具有初中能力与才华的人,认为只有某个方面特别出众的学生才具有可塑性,认为只有这一类学生才能够学好知识,而对于那些不够出众的学生则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这种教育思想不仅不符合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够让不同类型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难以调动全体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无法建立起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课堂教学质量自然无法得到提升。所以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声乐教师不应该片面解释因材施教的内涵,只重视才华较为出众的学生培养,而忽视普通学生。因材施教中的“材”指的是不同学生的特点个性以及音乐感觉,只要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设置培养计划,让学生的潜力充分被挖掘出来。

(三)改革考核方式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声乐专业主要的考核方式是由学生进行独唱,声乐教师进行评价,以此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将教师考核的曲目变为自身学习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只针对考核曲目进行反复练习,直接导致“万人一腔”“万人一调”现象的出现。如果教师只重视运用因材施教的理念,忽略了应用方式,就会出现这种问题。所以,在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注重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

就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教师一般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需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这种灌输式的方法并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应该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性格特点等充分的了解,再制定出符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唱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建立自信心,激发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培养对于声乐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授课模式和授课方法

声乐教学一般需要教师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发现每个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声乐教学,但是,在解决一些学生遇到的相同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应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时候也应该灵活变通,对于学生的集中问题可以集中的解决。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分组解决问题,创新授课模式,提升课堂效率。

(三)对学生特点准确分析

要想更加合理的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发声、嗓音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了解,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首先,要确定学生发声的特点,进行声部鉴定。其次,把握适合学生的风格和路线,进行定向指导。最后,要关注学生心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困难,建立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因材施教的效果和优势性。

四、结语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因材施教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遵循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原则,并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完善因材施教教学法,才能够培养出更出色的声乐专业学生,使我国的声乐教学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宏健.论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煤炭高等教育,2014,(03).

[2]张弛.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

[3]井艳红.新型教学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5,(03).

[4]王琛媛.论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5,(22).

[5]曾皓.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戏剧之家,2015,(24).

篇5

中图分类号:J616

声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课堂为主体,以舞台实践为目的,注重基础性和个体化教学,依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呈阶段性发展。高职声乐教学属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以及培养模式的不同,使得已形成完善体系的本科层次专业艺术院校教育模式无法直接套用。如何在遵循声乐教学一般规律,以社会文化生活和市场需要为指导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实用、高效、适应性强的声乐教学的新思路,成为高职声乐教育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几乎所有与高职教育有关的文献,都反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或称之为高技能型人才。声乐自身即属于应用型、技能型学科,如何准确定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第一线”的问题。

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情况看,基本为群艺馆、文化站、企事业单位公会文宣岗位、小学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培训等,即群众文化生活及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因此说,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服务的“第一线”即为,服务与群众文化生活、活跃于群众文艺舞台、进行音乐普及教育活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有其合理性的。1,从岗位需要(市场导向)看,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岗位需要的不是以歌唱家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而是能适应多种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表演只是工作中的一项,教唱、编导、钢琴伴奏、合唱指挥等工作都有可能落实到一个人的身上。从岗位设置的角度讲,作为非专业院团的群艺馆、企事业单位等也不可能每一项工作都安排一个岗位。2,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对其适应岗位的长远要求和专业的进一步深造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参与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前文已述,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问题之一即是师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职业教育理念缺失和“双师型”教师缺口大的问题,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学的优秀师资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 转变观念,明确“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当前,绝大多数从事高职声乐教学的教师为专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其求学路线为小、初、高、本、硕,对于职业教育理念没有切身体会,对于从事职业教育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没有直观感受,从精英模式教育转入应用型的职业教育,不适应是其第一反应。因此,转变观念,学习职业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思维模式,是每一个职业教育人的第一课。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请进来”,就是要聘请行业内的专家、教授,具有双师素质的高级人才到校任教、交流。一方面,可以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学质量及教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和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就业市场需求,更好地适应开放的职业教育潮流。

“走出去”,就是要建立教师培训机制,要求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为教师赴高一级教学机构、组织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省、市级艺术团体顶岗锻炼,到用人单位进行市场调研等。在“走出去”中锻炼教师队伍,在“走出去”中加深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艺术实践课

实践型、应用型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一体化”是其鲜明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得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可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声乐课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声乐课的实践性与“技能核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及“实践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第一, 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

声乐课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练声+歌曲+音乐表现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远无法达到高职实践教学的要求。尤其是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发声练习、歌曲教学部分即占用大量时间,实践指导部分极有可能无法顾及。因此,应把实践教学部分独立出来,将其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艺术实践课应具有独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以及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应贯穿整个实践教学,有效考核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拿出实践成果的全过程。

第二, 教学形式多样,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声乐艺术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同时,其实践内容应指向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群众文艺活动与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工作。因此,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同时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室”教学的限制,打破三种唱法的限制,拓宽教学曲目范围和表演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独唱、重唱、合唱、舞台剧等群众文化生活常见的艺术形式均可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应将角色转换为“教练”,参与学生完成节目(艺术实践成果)创、编、导、演的全过程。其次,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将舞台表演、舞蹈、合唱指挥、钢琴即兴伴奏等知识运用至艺术实践教学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用什么。

以笔者所在单位艺术实践课教学为例,艺术实践课每学期一考核,考核形式为节目编排(平时成绩)+艺术实践晚会演出(考试成绩)。教师全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节目形式一般不采用独唱形式,力求多样性,涉及形式有:男女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戏曲片段、音乐剧片段、民族歌剧片段等。节目选择力求兼具经典性与通俗性,雅俗共赏。目前,已成功编创、排演一系列为业内肯定、受市场欢迎的优秀节目。

四、结语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应向何处发展是每一位高职声乐教师思考的问题,为社会培养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舞台第一线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位高职教育人肩负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职音乐教育必将随之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6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其课程设置具有主观性,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导致课程设置科目众多且混杂无序,知识碎片化。实践课程设置形式化,实践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仅依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被动练习,实践教学比例已经远远大于教育部40%的基本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辅课程来设置。实践教学管理松散,实践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不能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演唱水平;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曲目地选择不适应现代职业岗位的要求,忽视了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较低,与高职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却相去甚远,很难获得普通观众的共鸣。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大部分选用的是民族、美声唱法的训练曲目,曲目很难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忽略了甚至是排斥通俗唱法的教学。

练声、唱歌、布置新歌的课堂教学步骤这种固定的教学思维,使许多声乐教师认为一对一的个别课是培养学生的唯一的途径。这种模式在面对高职院校众多的声乐学生是无法运转和承受的,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艺术性人才,所以这种教学形式是一种盲从,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

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表现为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对演唱技巧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互评很鲜见,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评价,考试不能多方面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综合能力及专业素质。

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双师型、复合型教师缺口较大,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师的主要来源渠道出现偏离,急需要培养和补充兼职教师,教师队伍中学科专业梯队尚未形成。对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内涵把握却往往不够,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力度明显不够,兼职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缺乏,骨干教师队伍断层严重。

声乐教材存在的问题:使用的教材,通用性较强,内容属于普遍意义上的覆盖。主要问题是高职教育声乐教材还未自成体系,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高职院校不得不忽略学生的能力,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职教材。

所以,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符合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必须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解决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培养措施

1.具体思路

确立与职业岗位需求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中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构建以课堂+舞台+讲台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技能性作为高职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通过舞台的歌唱表演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经过人才市场的调研、职业岗位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具备职业岗位需求的各种能力,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和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实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企业推荐、学校引进、校企联合,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始终贯彻于教学过程当中,再根据完成项目所需的能力和知识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完善教、学、做一体的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六个学期实施:新生人学首先安排职业认知教育,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安排在第一、二、三学期,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专业技能实践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校外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建立在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的,将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所培养的声乐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定位为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法律知识,良好的服务意识与合作精神等。专业素养包括演唱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创编能力。

采用模块教育理论,构建项目包形式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坚持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和项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而设计,以舞台演唱为重心,探索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达到社会就业市场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各种要求。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具体方案为将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合二为一,逐渐加大艺术实践的量才更能切合实际,采用项目制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拉近课堂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3.教学方法的改革及评价

篇7

(一)艺术技能课程开设模块

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本专业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小学教师。艺术类主干课程模块有: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基础美学、声乐、乐器、舞蹈、美术等。在这些主干课程中,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属于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基础美学属于专业方向理论选修课;艺术技能实践类课程开设模块主要有声乐、乐器、舞蹈和美术,属于专业方向选修课。艺术技能实践课程的几大模块中,声乐课程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歌唱技能技法课。课程内容为声乐基础知识、歌唱发声练习、歌曲演唱三大部分,主要侧重于声乐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注重基础发声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声乐理论与综合实践应用的能力。乐器课程主要练习键盘乐器弹奏,掌握键盘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强调键盘乐器弹奏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基础训练贯穿始终,尤其是编排了少儿歌曲弹唱的有关内容,更加贴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键盘乐器弹奏打下基础。舞蹈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舞蹈基本功,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学科的特点与作用,掌握少儿舞蹈训练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见的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律特点等,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健美的身体,灵活协调的动作姿态,能够完成简单的少儿舞蹈的排练、指导工作。美术课程内容包括造型基础、构图基础和色彩基础的课程———素描、色彩(包括水彩、淡彩)、装饰画、卡通画、简笔画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简单结构入手,观察、分析、表现物象的能力,提高造型能力。还包括手工制作、雕刻、泥塑等空间造型艺术实践课。四大艺术技能课程模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全面,基本上涵盖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所需的基本艺术技能技巧,是本专业的特色之一。存在的问题是:1.培养目标的表述欠全面。“培养本专业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小学教师。”注重了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发展目标,而忽略了承载“美育”的艺术类课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则是美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美育和艺术教育是同步发展的,而现在艺术教育包含在美育的范畴,艺术教育由知识、技能、艺术审美和创造美三个部分构成。尤其在小学教育中,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实施渠道。[2]10-112.艺术技能课程方案设置欠合理。培养方案中课程整体模块设计似乎涵盖了大部分艺术类课程,但这些课程属于艺术类专业方向实践选修课。由于受培养方案的限制,选修课的选课原则是“四选二”,也就是在声乐、乐器、舞蹈、美术四个模块中只能任选两个模块进行选修,这样势必会造成艺术类实践课程学习不够全面,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艺术模块不能够深入学习的现实困境。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分析

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面向甘肃省招生普通本科学生,从历年录取名单信息中“特长”一栏填写内容分析,小教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没有艺术特长;从生源地信息栏分析,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由于受家庭条件、个人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好多学生没有受过艺术特长训练,因此,艺术技能掌握状况较差。1.艺术技能习得状况(1)由于受不同的教育环境影响,有艺术技能和缺乏艺术技能的学生艺术技能习得差异明显。(2)受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重高考文化课程,轻艺体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先天不足”、“缺乏营养”。(3)学生个体对艺术技能课程的感悟能力、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的不同导致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差异明显。(4)因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和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态度的不同,导致学生对艺术技能的习得也受到影响。(5)受艺术类选修课“四选二”的限制,艺术技能的习得种类有质的差异。(6)受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模块设计、课时安排、实习机会的多寡、教学硬件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艺术技能的获得和运用也受到制约。(7)受学科知识结构、学生个体艺术素养、学习兴趣动力等主观因素影响,艺术技能的习得也差异明显。2.艺术技能课选课倾向根据近两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课程选课倾向表分析:两个年级四个班选修舞蹈课程的共计153人,选修乐器课程的共计135人,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80%和71%;选修美术课程的共计69人,选修声乐课程的共计25人,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36%和13%,选修乐器和舞蹈课程的人数远远多于选修美术和声乐课程的人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1)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课和声乐课(音乐课一般以为唱歌为主)的开设始终贯穿于基础教育阶段,不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习得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四选二”选择范围的限制下,放弃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2)对于乐器和舞蹈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专门开设,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没有专门受过艺术特长培训,有大部分同学甚至没有接触过乐器,也没有接受过舞蹈基础训练,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大部分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选择是一种必然趋势。(3)小学教育专业男女性别比例分布不均衡(见表2),女生占总人数的80%以上。由于女性天美,处于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健身健美需求,选择舞蹈课程的人数较多也是一种必然趋势。(4)例外的情况是,少部分同学或许由于家庭条件和教育环境优越,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条件接受乐器和舞蹈训练,或利用业余时间正在进行此类课程的专业培训,已经习得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想在自身比较缺乏训练的其他艺术类课程上取得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以求达到艺术均衡、全面发展而选择其他艺术选修课。

(三)艺术技能状况调查

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根据研究目的,编制了《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到的内容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教学现状的了解情况;学生对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的了解情况;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的认识、态度及艺术技能掌握情况;学校对艺术技能课程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的了解情况;艺术技能课课时安排与人才培养模式对艺术技能培养的影响等方面。调查以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为样本,根据调查目的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30份,实际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率77%。收回的100份问卷中,男生19人,占19%,女生81人,占81%。通过表2、表3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男生比例占19%,女生比例占81%,男女比例相差较大,说明女生选择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倾向性明显;年龄分布在21-24岁之间,23岁的占57%,24岁的占6%,21-22岁的占37%。通过表4分析: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课时安排的认可度只有58%,也就是说有42%学生认为艺术技能课课时安排不合理,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希望有较多的上课时间,以保证对艺术技能的充分学习。艺术技能课对就业的帮助、课程内容、学分、考核方式的了解程度和认可度均在66%以上,尤其对我校的培养模式比较关注,有81%的同学选择综合培养模式,说明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培养模式比较受欢迎,期望值比较高。通过表5分析:学校对艺术技能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还不够足够重视;有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艺术技能课教师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大部分学生对我校艺术技能课程任课教师专业素质比较认可;有一半以上学生对聘请小学优秀艺术技能课教师来校授课的态度不太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对小学教育教学,尤其是艺术技能课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对一线优秀艺术技能课教师不够了解,也体现出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通过表6分析:有83%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艺术技能课的开设;有58%的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感兴趣;有57%的学生认为艺术技能的获得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在“你对下列哪些技能比较熟悉(可多选)”调查中,有82%的学生选择“歌唱”,说明除了歌唱,学生对器乐、舞蹈、美术技能的掌握还比较欠缺。在“能否独立完成舞蹈编排或者电子琴弹奏”中,只有28%的学生选择“可以完成”,说明学生独立完成舞蹈编排和电子琴弹奏的能力较差。可能的原因是学生的艺术技能基本功不够扎实,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有78%的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的学分比较重视,可能的原因是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修不够学分不能顺利地毕业,对学分的重视程度可能超过对艺术技能课技能习得的重视程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负面影响,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通过表7分析:有67%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学校艺术技能实训基地,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对“实训基地”的概念比较模糊,平时没有过多关注或对实训基地建设满意度不高;认为学校配备的艺术技能课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学校重视艺术技能课硬件建设的被调查者分别占74%和66%,说明艺术技能实践课程所需的硬件设施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

二、艺术技能课程的构建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合理配置艺术技能课程模块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程建设现状和学生的艺术技能状况,进一步优化现行的培养方案,合理配置艺术技能课程模块。1.将现行的声乐、乐器、舞蹈、美术艺术技能专业方向选修课,取消“四选二”的限制,列入“专业方向必修课”,适当增加授课时数,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各种艺术技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搭建平台。2.开设以艺术知识传授、艺术作品欣赏为主的艺术欣赏选修课,传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艺术鉴赏能力。3.修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本专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知识扎实、教学技能娴熟、艺术素养丰厚、操作能力过硬”的现代化小学教师。

(二)重视教材建设,因材施教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的建设和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艺术类课程还没有完备的教材,教材的建设问题有待于教育专家进一步调研并付诸建设。当然,教材不是“规范”和“控制”教学的工具,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是对教材功能的重新定位。以《乐器》课程为例,笔者认为教材建设应该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教材应该适用于本专业,不能选取音乐专业的键盘乐器《钢琴》教材,也不能完全选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材,小学教育专业应该突出教材的基础性、师范性、广泛性和实用性。教材编排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既要让零基础的学生容易接受,又要适应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建议在第一学期基础阶段选取《拜尔钢琴基础教程》前70条的内容,为学生的键盘乐器弹奏打下基础;第二学期选取中外优秀少儿歌曲、短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简易乐曲,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为少儿歌曲弹奏奠定基础;第三学期选取少儿歌曲伴奏曲目和简谱即兴伴奏歌曲,突出师范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服务。力求贯彻落实小教专业钢琴教学“培养弹奏能力和弹奏简易乐曲、少儿歌曲伴奏的能力”的总体要求。不同种类的艺术,在审美功能上是相通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训练方式上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由于接受主体艺术素养、个性特征、接受能力等存在层次的差异,在授课环节上不能一概而论、统一要求,应该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尽量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可将照顾全局的“集体课”、照顾部分的“小组课”和照顾个体差异的“一对一授课”方式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建立高效课堂授课模式和课外训练模式,使知识技能的传授在单位时间内达到最优。

(三)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检测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双向导向和激励作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将教学内容进行平时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由于小教专业艺术技能课程是实践课,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已不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体现课程的教学特点,具有客观全面的考核指标,合理有效的考核手段。艺术技能课程考核,应该根据课程考核内容,将“阶段艺术技能展示”、“终期艺术技能汇报”有机结合,可以采取“少儿歌曲演唱”、“钢琴弹唱展示”、“舞蹈创编展演”、“美术(绘画、手工、简笔画)作品展览”等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全员参与考核,任课教师专业点评,寻找差距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兴趣和动力。这样不仅改革了课程考核方式,优化了考核形式和内容,而且训练了小教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艺术技能。目前,我校艺术技能课考核方式正在寻求改革突破口。以美术课程为例,考核改变以往“交一幅作业”的简单方式,在美术课程整体内容框架下,根据阶段授课内容进行“命题创作”,教师确定创作主题和形式,学生按要求在不偏离主题和形式的情况下自由创作,完成作品进行“作品展览”,教师制定评分标准做出评价。这种评价的好处是:首先,“命题创作”贯彻课堂授课内容,创作形式和内容不偏离授课内容,有效地体现授课内容和目的。譬如,授课内容是“线描”创作形式就不能是“色彩”。其次,“命题创作”作品可在学生成绩评价时有可比性,同一形式同一主题的作品,根据最终效果可对比评价,考核成绩相对“自由创作”更加客观、公正。再次,“命题创作”评价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学生凝练主题,发挥创作想象力,训练学生命题创作的基本功。最后,阶段考试、考核的作品最终以作品展览的形式预期展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考核目的明确,有力地提高了艺术技能课程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四)培育师资队伍,加强艺术教师梯队建设师资力量和师资队伍素质决定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最终要依靠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我校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教师队伍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但也存在学科结构性缺失、专业学科带头人缺乏、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艺术技能课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引进和补充舞蹈教师,弥补学科教师结构性缺失的问题。2.培育“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提高艺术技能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3.培养艺术学科学术带头人,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提升艺术学科科研能力和水平。激励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促进艺术学科教师梯队建设。4.坚持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用人机制,加大对艺术技能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小学一线艺术技能教师走进大学,进行周期性、阶段性授课,汲取先进的艺术教育实践经验。(五)构建实训基地,强化艺术技能运用能力目前,我校校内艺术实训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有“数码钢琴教室”一个、“钢琴工作室”两个、“电子琴教室”两个、“声乐教室”两个、“民族器乐教室”一个、“多功能舞蹈教室”两个、“美术教室”两个,能够满足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的开设需要。存在的问题是校外实训基地比较缺乏,建议和校外艺术培训学校、机构积极取得联系,拓展业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小教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见习、实习拓宽渠道。在学生艺术技能的运用方面,在“一见二实三顶岗”的见实习模式下,积极联系见习、实习和顶岗支教单位,选取艺术技能高、艺术课外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学校,选派小教专业艺术素质高、教学能力强、艺术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着重培养一小批,争取带领一大片”,以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艺术均衡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另外,鼓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艺术社团,譬如:慰问演出、大学生艺术团、美术社、舞蹈队、书法绘画协会等,将艺术技能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技能,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

在步入新世纪深化教学改革以来,国内很多高师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学科不同,高师声乐教学既具有师范专业课程的基本特点,又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教师掌握特殊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声乐课教学的目的。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在开展声乐课教学的过程中,在尝试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以提高声乐专业课教学水平,虽然这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针对性不强、实际教学效果不足等问题。

声乐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包括声乐理论、声乐作品鉴赏、声乐发声训练与练唱、声乐表演实践等多门课程教学,这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是不能自学的,只有其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严格训练。高师声乐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包含两方面:一是以培养声乐专业教师人才和专业科研人员为主,主要从事声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理论研究等工作;二是以培养声乐专业表演人才及艺术人才为主。在明确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各高师院校及教师都在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去提高声乐课教学水平。鉴于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一、声乐课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现今国内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声乐理论、发声训练与练唱、演唱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具有几方面特点:

1.理论教学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作为区别于艺术院校的高师院校,很多院校对于声乐专业教学的理论性要求很高,甚至将其视为与艺术类院校的最主要区别之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高师院校在设计声乐专业课课时时,都将课堂理论教学的比重设计得较高。以笔者任职的院校为例,在每学期音乐课程中,乐理基础知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中外音乐史等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超过了70%,实践与训练课课时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

2.传统教学模式占有很大比例。在高师院校中,很多教师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为主,即由教师进行集中理论灌输(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与教授专业技能(学生被动接受)。

二、当今声乐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师资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师资的专业理论性不强,很多教师虽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或具备相关的专业教育背景,多数人只顾教唱,对其理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专业水平上还有待于提高;其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总体目标不明确,没有按照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纲要的总体目标,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因此导致高师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和学不成正比,加之其敬业精神欠佳,使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被埋没;再次,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实践证明,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向学生满堂灌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育,特别是声乐课专业教育的需要,学生必须要在一个双向度的(即教与学互动)、教学信息传播接受相对平衡和对等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其信息接收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和灌输,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距离。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应锻炼与拓展学生对声乐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提高学习能力。此外,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教师则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把很多深刻、精辟和化抽象为具体的信息内容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声乐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绝非成就一堂高质量声乐课的关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必须给予重视和强调。

2.学生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在校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兴趣不强。究其原因是受到声乐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等现实状况的影响,不愿意主动钻研歌唱、歌唱理论、乐理知识等。此外,还有专业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学习相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时很容易出现厌恶情绪,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他们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下降。其次,有些学生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和急躁情绪。声乐课程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为了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学习者必须要经过长期艰苦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当前很多声乐专业学生在寻求学习过程中的“捷径”,试图找到不通过刻苦钻研和努力训练而成功的方法。实践证明,投机取巧不但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而且会在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出现烦躁和急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效果,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厌学乃至退学。

3.高师院校方面。第一,对于声乐教学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声乐课的教学模式不科学,原因在于忽略了学生起点较低、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各行其事地采用4种不同的授课形式进行,即个别课、小组课、集体、理论与实践大课、声乐实践课,有时是声乐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过小或过大,有时是实训教学环节或有或无不成比例,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许多学生因学习理论知识认知不足而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没有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就去应用践行,从而影响教学实效。第二,对于声乐教学团队专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不足,既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又没有广泛聘请社会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提高专业化水平。第三,声乐专业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准确、全面地检验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全面提高高师院校声乐教师教学能力。首先,院(系)要逐步优化声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声乐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可制定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制定师资人才战略的实施和构想,开展师资的长期培养方案。高水平的声乐教师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决定着声乐教育培养的人才水平和科研发展水平,是推动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注重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常年聘请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威望的声乐教育专家加入教师队伍,进而全面系统地考量与设计声乐教师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发展战略。同时,建立客座教师制度,聘请艺术领域的名师、专家作为客座教师,定期为学校教师、学生授课。其次,明确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总体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因材施教的学期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声乐教育教学水平,杜绝流于形式走过场。最后,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2.院(系)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举办各类型学术讲座,引导学生端正专业学习态度,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提高思维的活跃和思辨能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将声乐专业的学习规律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制定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练声曲和声乐作品,通过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材施教;师生共同通过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与方法,将长期的总体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将学习培养成一种良好习惯。通过考核来实现近期目标,通过能力培养实现长期目标。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做好心理辅导,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

3.高师院校要全面优化声乐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首先,院(系)应当合理安排声乐课程设置。院(系)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声乐课教学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持“理论与实践并举、教学形式多样化”为原则展开教学。笔者所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有主修声乐专业的小课,也有主修舞蹈专业和器乐专业的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大课,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好的教学内容只有借助于完美的课堂结构形式才能达到圆满的教学效果。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可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声乐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的声乐大课,还可增设一些声乐选修课程,如,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小学歌唱活动训练、歌唱心理教学、歌唱与系统发声训练、声乐作品鉴赏与舞台演唱、歌唱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等,大大拓宽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课的视野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其次,加大教学资金投入,逐步分期、分批地购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乐器装备,方便师生使用,强师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最后,要改变现有的声乐专业考核模式,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如,院校各种技能大赛、测评、社会各种赛事的选拔等,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能力。

结语

已步入新世纪的高师院校培养音乐教师人才的声乐课教学,是一门理论性高、专业技能性强的学科课程,且时代赋予其培养、完善人才的人格与素质的责任、任务任重道远。由于专业历史的渊源,其教与学上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瓶颈,成功、合格的人才不多,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的普及提高仍是困难重重,需要高师院校的教师与专业同仁同舟共济,破解教学难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二、高校职教师资教育专业器乐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安排比较少当前,大部分高校音乐学院职教师资专业器乐课课程每周的课时都比较少,通常为6节左右。学习器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培养,才能够有所成就,器乐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成,因此课程体系安排也应该是较为系统的,长期的培养方案。这与实际需求是不相匹配的。这也就充分反映了高等职业音乐学习多音乐课程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不足。

(二)器乐类课程类型缺乏系统性器乐类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不仅需要重视理论基础、器乐音乐鉴赏教学,器乐表演以及器乐创造等理论教学,还应该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很多高校音乐学院的器乐类课程体系并没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从教学内容较多分析,仅仅是对专业音乐器乐类教育的节选,零散不堪,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高等职业音乐职教师资器乐类教育的课程体系局限于基础类课程,而鉴赏类课程设置少。课时过少,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专业器乐演奏技能,轻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实质上分析,这也就器乐类课程体系普遍缺乏特色的问题。高等职业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以《声乐表演》和《钢琴演奏》作为教学重点,却忽视了“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职教师资器乐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还是从事社会音乐素质教育和音乐艺术辅导的专业音乐人才。

(四)缺少适用性较强的课程高等职业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还是对于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压缩和节选,专业性的课程居多,而缺少适用性的课程。只有少数的如《器乐合奏》《排练》这样的课程较为实用,能够直接应用到音乐表演和教学活动中。实际上,高等职业音乐教育培养的学校不仅需要具备器乐的独奏表演能力,还应该提高音乐鉴赏、音乐创作、音乐团体合作以及音乐教学的能力。

三、高校职教师资教育专业器乐课程体系构建

(一)基本结构

结合音乐职教师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等特征以及学校的资源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本文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技术课程、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这种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符合职教师资“教师+技师”人才培养方案。

(二)具体课程体系设置

1.核心课程音乐类职教师资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分别为声乐、钢琴、器乐、舞蹈和理论作曲。新的课程体系在原有基础上,应该优化核心课程的设置,增加器乐音乐鉴赏、各类器乐演奏与教学如二胡演奏与教学等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还可以设置一些小合奏课如重奏、四重奏课等等。

2.必修课程设置(1)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安排。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则包括了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学、合唱与指挥、钢琴基础、声乐基础、形体与舞蹈、歌曲分析与写作、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教师语言艺术等。我校没有开设器乐理论课程,为了解决器乐方向课时和学分不足的问题,可以设置一些和素质、教学实践有关的课程,二胡演奏与教学、器乐欣赏等等,即和素质、教学实践有联系又可以解决教师课时不够的问题。(2)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将声乐语言、曲式分析和歌曲写作合并为声乐基础与创作,并且在不同的学期进行安排,分为声乐基础与创作、声乐基础与创作、声乐基础与创作。而将三者合并,则能够即学即用,将学习到的声乐语言知识、曲式分析应用到歌曲创作过程中。提升创作的效果。另外,将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的二胡和古筝也纳入到专业主干必修课程。(3)专业限选课程。各种器乐课程如小提琴、二胡等一周都有一节课,钢琴也是一样的,一周只有一节可课,从主修专业学生的角度说一周一节课时是不够的。应该安排2课时。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只学2学年,课时安排也少,应和音乐学专业学生一样安排3学年的学习。将公共必修课程体系和学科基础课程体系的学时和学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提高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学分和学时。

3.选修课程安排专业任选课程方面,安排了舞蹈编导、西洋管弦乐、声乐与伴奏、指挥法、配器法、艺术概论、声乐教学法和钢琴教学法等课程。音乐类职教师资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任选课程中需要选择12个学分,专业任选课程评价方式都是考核。对于器乐方向的学生建议选择西洋管弦乐、指挥法、声乐与伴奏、乐器与伴奏、钢琴合奏、声乐教学法以及钢琴教学法等与自己方向紧密结合的课程,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自己器乐技能,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4.实践课程我国广大高等院校中,都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或者说虽然重视实践环节,但是也没有较好的方法真正的实现良好的实践教学工作。针对此种情况,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的学分和学时设置,并且将实践课程安排在上课期间进行,让学时在学校上课期间展开实践,学校加强对其实践的监督与管理,以促进学生真正的参加了实践课程,并且从实践课程中有所收获。

篇10

一、自主招生领导小组

组长:吴建东

副组长:陆柏峰、曾纪宁

成员:孙京丽、詹毓文、张新洲、高一年级组长

二、招生原则:

1、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2、坚持择优录取,宁缺无滥的原则。

三、招生人数及范围

1、招生人数

今年秋季我校高一自主招指标为54人,其中艺术特长生招20人,体育特长生招24人,余下的指标招潜能生。

2、招生范围

(1)特长生:艺术特长生(以招收声乐类和舞蹈类特长生为主),体育特长生(以招收田径类和篮球类特长生为主)。

(2)潜能生:具有特殊资质和发展潜能的各学科潜能生。

四、招生程序

(一)报考条件

1、具有本省常住户口、年龄在17岁以下的我省本市20__届应届初中毕业生(除学科潜能生外,本省20__年文章转载自文秘站网应届初中毕业生都可报考我校艺术、体育类特长生)。

2、第一志愿填报____中学的考生。

(二)录取顺序

二类学生的录取顺序依次是:(1)艺术、体育类特长生;(2)潜能生。

(三)艺术、体育特长生报考程序和要求:

(1)报名时间:

20__年5月24日—20__年5月26日

上午:8:00—11:00下午:3:00—5:00

报名办法:①如实填写“报名表”;②在报名表指定位置贴上近期1寸照片。

报名地点:____中学办公楼一楼大厅

(2)报考条件:

①艺术特长生

艺术特长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过县、市以上相关部门颁发的声乐或舞蹈等比赛获奖证书或艺术考级证书的,请持原件和复印件到报名处报名。

②体育特长生

田径类特长生:在初中阶段代表所在学校参加过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学生运动会,并获个人单项前2名的学生;或在初中阶段参加过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运动会且获过单项奖的学生。

篮球类特请支持原创网站文秘站网长生:有较好资质,且有一定培养前途的篮球爱好者,初中阶段参加过县级以上篮球赛且获过前六名的主力队员凭证书到报名处报名。

特长生的各种证书只作为报名的参考条件,关键是看专业现场考核成绩。

(3)考试时间、地点

考试时间:

5月28日—5月29日:上午:8:30—11:40下午:3:00—6:00

考试地点:声乐类在电教楼五楼声乐教室、舞蹈类在电教楼一楼舞蹈练功房、体育类在学校大操场。特殊优秀生(潜能生)的综合测试待定。

(4)面试方式及内容

①面试方式

由我校招生领导小组分别组成艺术、体育考评专家评审组,对报考学生进行综合测试。

②面试内容

艺术特长生

声乐类:视唱练耳、清唱等。

舞蹈类:基本素质现场测试、特长展示、跟我舞等。

体育特长生:

田径类:百米跑、立定跳远、后抛铅球、擅长专项测试

篮球类:百米跑、立定跳远、跑跳摸高、篮球基本功测试

(5)录取

①5月31日公布并电话通知艺术和体育特长生专业测试入围学生名单。

②根据专业测试成绩并结合中考学业成绩,确定艺术和体育特长生录取名单。

(四)学科潜能生的录取

篇11

第一,教材缺乏针对性,我国高职学校的声乐教学使用的课本多是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声乐实用基础教程》和《声乐教学曲选》等,虽然具有通用性,但缺乏高职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针对性。第二,高职院校自行编写的教材不成体系,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由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适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还不成体系,不具权威性。第三,部分教师不愿选用高职教材。大多数高职院校把教材的选择权交给教师,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旧教材使用时间长、使用次数多,用起来得心应手,因此,很少有教师选择使用高职教材,多数教师对选用高职教材存在一定排斥和拒绝心理。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型”人才,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育方针完全不同。但是,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表演专业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表演专业的课程目标都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承袭了中国高等教育一贯的作风,存在盲目模仿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高校的现象,造成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叠,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此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忽视了两类院校的差异,造成多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表演专业设置的课程科目数量过多且杂乱无章,缺少系统化和体系化。第一,课程设置盲目参照艺术院校或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多数高职院校主观地认为学生应学哪些课程,于是把其他高校的课程堆砌在一起,导致课程杂乱无章,课程间缺乏联系,且不符合学生实际。第二,实践课程教学形式化。据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多数高职院校缺少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此外,各高职院校受经费、场地、师资等因素的制约,也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高职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构建“课堂+舞台”的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优势是重视对学生实用和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真正适应社会、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且能在社会各类文艺活动中真正做到演出不怯场。因此,除采用传统的琴房教学模式外,高职院校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也应侧重教学与舞台的结合,使声乐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构建“课堂+舞台”的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教学。在课堂上,使学生准确掌握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树立正确的发声观念;同时,教师还要围绕“舞台表演”进行实践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在舞台上进行歌唱表演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

(二)改善传统声乐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声乐教学法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声乐教学的需要,因此,对传统声乐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高职表演专业声乐教学要及时引入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基础声乐教育初期,可采用创新的小课教学模式,针对教学进程和学生主体的不同,选用微格教学法。在分向教学阶段,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教师可采用给小组或个人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高素质且综合实力强的声乐专业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强化教师团队,提升教师队伍综合实力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在师资引进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的实践技能,严把能力关,或从相关行业引进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其次,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不断提高其学历层次及理论水平的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到一线或相关行业进行锻炼,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最后,完善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设立教师等学术成果奖励机制,使教师自觉践行继续教育。

篇12

二、声乐教育观念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很多高校的声乐教育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受到了计划经济思想的重大影响,在分系统的时候,对声乐教育的体系的区分过于精细,人为地将声乐分成了很多部分,而忽略了声乐教育的整体性,一味地强调给学生传授专业和系统的声乐知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教育者将声乐教育体系分开很多的种类,也就是精细的分类,这样就使得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技巧能力的培养,又或者是只是注重培养技巧而忽略理论知识的传授。无论是何种教学,老师们都没有将理论和实践这两者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是一种片面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满足不了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来说,传统的声乐教育观念是陈旧的,也是单一的,有些老师在上声乐教育课的时候,他们传授的知识很少,而且是单一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学到了单方面的知识,这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很不平衡,声乐教学的难度也有可能会随之增大。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传统和陈旧的教学观念,重新树立符合时展的新的声乐教育观念,重新构建起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新的信息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不断丰富教学的知识系统,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要满足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只有做到了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跟随时代的步伐,不让学生走在时代的末端,为了实现这一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至关重要。

三、高校实践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体系的构建

1.调整教学目标。无论是音乐院校还是音乐学校,其实践教学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综合素质。但鉴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这也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当前的教学方法,要改进这一不足就要从教学观点开始转变。在过去,在课堂中,老师只是单纯地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老师是处于主体地位,而接受知识的学生反而处于被动状态,其实这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老师传授的知识比较单一和乏味,这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本身是一门很有趣的科目,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老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不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中肯的评价与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2.调整培养计划。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必须调整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与专业水平相互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也应该覆盖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和条件,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考核,也要重视其理论知识的考核,才能使其全面发展起来,不让学生的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掌握失衡。

(二)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并不是只重视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其实这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的教学制度。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来增强运用能力,进而实现“二合一”,将它们综合运用起来。因此,其实践教学的内容既包括了教师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包括学生将其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上文所说的实习、实训、实验等。当然,毕业论文的撰写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当然,音乐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包括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它还包括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但在这里我们并不一一做详细的分析。关于管理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包括了教学人员、教学机构和教学基地等管理,还有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等。而保障体系的构建,重点是壮大师资队伍和创新教学模式。在这里,我们以声乐教学为例,分析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指在校期间进行的一周一课时的音乐教学模式,它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演唱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加上二重歌唱曲实现音乐教学。还有“小组课”,可以学习一些中外艺术歌曲,“小组课”还要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既可以节约教师资源,还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个别课”,这种教学是效率最高、教学质量最高的一种,“个别课”是一对一,这种教学方式是高效率的,但是“成本”比较高,对于快速地提高自身演唱能力、丰富自我的学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能够通过“一对一”的学习,快速地提高自身能力,也能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快速解决不懂的问题,也能够快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在这里,我们以民族民间声乐教学为例,提出一些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措施。目前,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学生对民间生活的感受不够强烈,他们大多生活在城市,很少接触那种简单和原始的朴素生活,然而让他们去表演的时候,反而会太浮夸,脱离了现实,自然而然也是无法将作品的情感表达出来。但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歌声来传达内心情感,如果只有“飙高音”,却做不到“传情”,这根本不算是成功的演出。因此,丰富的情感在音乐作品中相当重要的,学生必须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了解它所要传达的情感,这样才能配合演出。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注重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力和体现力就是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每一位听众,它讲究的是“以情动人”,而不是单纯的“以高音吸引人”。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很重要的。仔细来说,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不同风格,也要了解一些民族民间的生活习俗和社会背景,从这些文化中来感受当地的音乐特点。当学生对这个音乐作品的背景有了一定的框架认识,自然而然就能够掌握它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演唱。

(二)培养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从古至今,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都和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决定了民间音乐的演唱形式,也对民间音乐的风格和特点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要想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情感,就必须对这个民族的音乐有着一定的理解和鉴赏。比如说,我们要学习藏族的民间音乐,那就首先要了解藏族音乐的整体特点,理解藏族音乐,并且去鉴赏一些藏族音乐。藏族的民间音乐大多是载歌载舞,有音乐也有舞蹈,因此我们可以从舞蹈中感受音乐的存在,在舞蹈中寻找藏族民间艺术的情感,这样有利于理解藏族音乐,感受它的情感传达,并通过自己的声音演唱出来。

(三)启发和培养音乐学习者的艺术想象力

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能就是想象力”。因此,想象力在艺术中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音乐中,音乐是离不开想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是这样。大多数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贴近民间生活的,从音乐中就可以感受到当地的生活习俗、习惯、情感等。在教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培养学生对角色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融入角色做表演这不仅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表现力,而且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