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8: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篇1

3、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出自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篇2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具有引领人生发展的功能。中学古诗经典诵读与教学,有助于我们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感染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人格,创造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板块――古诗词教学,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现代文教学不可替代的,加强中学生对古代经典诗句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一、明确古诗词教学对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能够增强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树立报国之志,如杨炯的《从军行》和岳飞的《满江红》等。

(三)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增强认识,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忆江南》和曹操的《观沧海》等。

(四)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学会分辨人物的美丑、分析事件的善恶,形成高尚的人格。

二、明确古诗词教学对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

(一)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具有抽象概括、语言精练含蓄的特点,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先从贴近生活、容易理解的古诗入手,如李白的《静夜思》、《送友人》及柳宗元的《江雪》。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诗通过描绘山村秋日傍晚的恬美景色,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意趣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美好意象交错连缀,组成了一幅恬美的山居秋暝图。学生学了此诗,自然会感觉到古诗如此美好,想学古诗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课堂教学

大纲中安排的古诗词要按要求授课,除此之外,我还在每节语文课前拿出5分钟专门进行古诗词训练,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诵读活动,如表演读、赛读等,变枯燥的背诵为欢快的记忆,

(三)课外补充

要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利用晨读十分钟、课外活动十分钟学习古诗词,升旗时在国旗下演讲,平时抓瞬间“因地制宜”也可以训练。如两位学生闹矛盾,在解决矛盾时可以引用曹植的《七步诗》,从而既化解矛盾,又学习古诗。再如,当看到春天美好的风光,我随口吟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学生见景物也随口吟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美景配对活动,既能让学生理解古诗,提高应用古诗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移情于家乡的山水风光,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寓操行评定中体味

学生的操行评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操行评定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表现作出科学的评价,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肯定自己,发扬优点,承认缺点,克服弱点,纠正思想品德发展中的偏差,促进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操行评定中插上一两句古诗词,就别有一番风味,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给学生评语时,就借鉴这样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写给满怀壮志的学生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应惜少年时”是写给贪玩不珍惜时间的学生的。

总之,三年来我运用古诗词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我感到,古诗词教育贯穿德育教育始终,从课内到课外,从活动设计开展到总结评比、国旗下演讲到操行评定,时时处处都可进行,让学生在接受中华古诗的文学滋养和文化熏陶的同时汲取德育养分,在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和人生信念,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篇3

这是唐末诗人高骈写的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被选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快乐读书屋”中。全诗中以“水精帘动微风起”最为含蓄精巧、耐人玩味。“水精”,还是“水晶”,让教师在教学中颇感疑惑。

水晶的英文名称为crysta,是根据希腊文Krystallos演变而来的,其含义为“洁白的冰”,形象地刻画了水晶清亮、透彻的外观。“水晶”一名,外国最初见于印度佛经,后汉支曜翻译的《具光明定意经》说:“其所行道,色如水精”。后来,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安世高翻译的阿那分邸化《七子经》中,水精被列为四大宝藏之一,支娄迦谶译成的《平等觉经》称,水精为七宝之一。

水晶在我国最古老的叫法是“水玉”,最早出于《山海经·山经》第一卷《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日堂庭之山,金梭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意谓似水之玉;在《山海经》山经·第四卷《东山经》中,水晶又被称为“水碧”:“又南三百里,日耿山,无草木,多水碧,无大蛇”(郭璞注:“亦水玉类”)。水晶也有称之为“水精”。宋·洪迈《夷坚支志丁·灵山水精》:“水精出于信州灵山之下,唯以大为贵,及其中现花竹象者。”在《广雅》这本书有巧解:“水之精灵也”;李时珍则说: “莹结晶光,如水之精英”。佛书中则称莹洁晶光的水晶为“水之精灵”,佛家弟子认为水晶会闪烁神奇的灵光,可普度众生,尊称水晶为“菩萨石,形六棱而锐首,色莹而明彻,若泰山狼牙上饶水晶之类”,有的将其加工成念珠,《庶手异名疏》中说:“水精出大泰国,一名黎难”。这些解释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宗教意味。

篇4

肖川博士也提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和交往的过程,还是一个审美过程,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体现于具有理智挑战的认知过程,体现于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交往之中,体现于师生的心灵对晤中,体现于充满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之中。” 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实现这一审美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促使学生投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特定的情趣氛围中去,以声传情,在影像中传情,寓教于乐,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定能开创古诗词鉴赏新天地,共同演绎古诗词鉴赏的课堂精彩。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实践。

一.通过音乐及影像导入传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一)创设情境,音乐导入传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在诗词鉴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材情感的个性,通过创设情境,以情感作为敲门砖,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由于古诗词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古诗词本身就是千古绝唱,音乐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开启作者情感匣子的钥匙。在教学中把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词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朋友的离愁别绪完全寓于水天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古筝乐曲《阳关三叠》,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依然伫立江边,直到船帆的影子消失在水天之际的图景。音乐是最美的听觉语言,用音乐来诠释古诗,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美、词句美、意境美,又丰富了情感。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是首送别词,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教学时,可让学生欣常乐曲《送别》,利用饱含依依惜别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回到一千多年前,他们仿佛看到词人与情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这样,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音乐确实很容易把人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通过特定的音乐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波澜,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二)巧用多媒体,影像导入传情

古诗词是十分重视形象描绘的,它经常通过具像来构筑一种意境,然后借助高度精辟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就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地感知诗词,体会作者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学习这一课前,我制作了课件:一座雨后青松如盖的高山,一轮皎洁如镜的圆月,一条弯弯曲曲、洁白如练的小溪,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色笑逐着归来,一片片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一艘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向远方摇去……整首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非常直观的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让学生轻松走入诗的意境中,在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思考这一首诗表达的情感,那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