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心理教研室范文

时间:2023-02-03 12:36: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院心理教研室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院心理教研室

篇1

1.1梳理信息,树立信心

教师试做过相应的实验会发现实验的难点在哪儿,结果怎么样。根据实验难度区分讲解的程度:对容易的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摸索,鼓励学生胆大细心地使用设备,不要怕实验中出问题,出了问题,也不要惊慌,寻找问题的原因;对难度高的实验项目,提示学生哪里可能出问题,有哪些解决思路,如果有必要,则进行简要演示。

1.2加强预习,加强过程监督

预习报告是实验的必备环节,如何去写呢?不少同学认为是把实验指导书的内容抄写一遍。在第一次实验时,就专门讲解本课程实验的预习方法,如何写预习报告等。比如告诉学生需写出实验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计算,信号在系统的每个模块的图形应该是什么等。实验过程中,考虑到实验室的空间、实验箱的配备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我校的通信原理实验项目主要是二人一组完成,个别同学一人一组,有些同学就利用二人一组的“漏洞”进行投机取巧,比如老师没有走到该实验台面前时,做其他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实验过程中,老师需要记录下每一个学生的实验工作态度,并将其纳入最终的考核评价中。

1.3软件仿真及多媒体教学

我校的理论课程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方案,实验教学已经部分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大量的运算及深刻理解其原理,具有一定的难度;通信原理是一门基础而要重要的课程,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经出现了很多软件专门针对通信的原理进行探讨、分析[3]。软件仿真在某种程度了形象地显示出一种结果,显示出原理运行的过程,帮助学生能够从形象思维角度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引进一种适合我校学生和我校的特色的软件,是目前一个紧迫的任务,并提出了相关的计划,预计在明年能够进行相关方面的建设。

2实践效果

我校电子信息专业招生已经有10年历史,进行了多年通信原理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将有关思想贯穿于通信原理实验项目和有关专业课程设计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极大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成就感。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课之外,还鼓励同学们参与学校内各种竞赛,让他们并在竞赛中获得了锻炼和成长,也促进了实验水平的提高,进而推动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促进学生自身素质全面提高。

篇2

关键词:

独立学院;体验式;新生入学教育

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总会面临一段适应期。对于没有做好准备的大学新生来说,在这个角色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诸多不同程度的困难,比如心理适应困难、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等“新生综合症”,并且随着“90”后学生步入大学校园,这些问题愈加凸显。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生适应大学环境、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1]。独立学院也开展一系列关于生活、学习、交往等内容丰富的入学教育,引导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设定人生奋斗目标。结合独立学院的自身条件及学生特点,本文对独立学院开展体验式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1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是经教育部审批的由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共同创办的介于公办与民办之间进行本科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起步虽晚,但发展十分迅速,短时间内拥有了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语音室、计算机房及其他教学设施。独立学院的学生除了具有当代大学生所拥有的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等共性,也有入学分数低、家庭背景复杂、经济情况困难、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当下,“90”后大学生占多数,独立学院独生子女的比例已经达到50%,有的专业甚至达到80%[2],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社会实践丰富、创造力及可塑性强,但学习自觉性较差、易冲动、易逃避困难、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他们的思想言行都将对独立学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独立学院的新生入学教育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开展特色教育,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同时尽早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人才。

2独立学院入学教育现状

新生入学教育是各项教育的主要环节,处于重要地位,由于独立学院比较“年轻”,对新生入学教育的探索程度不够,当前独立学院入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内容繁多、目标不明确,忽略了新生的思想状况而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时间短、内容比较单一、形式老套、入学教育后没有反馈信息[3]。很多独立学院在新生入学后的一周内向学生灌输校史校规、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学生一时之间难以接受如此多的内容,甚至大部分学生对入学教育知识记不住,在往后的大学生活中频频出现失误,这就失去了入学教育的意义及其针对性和实效性。“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他们的时代特点和思想特点鲜明而且独特,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方式,完善教育机制和模式,使新时代新生入学教育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4]。余朝阳认为创新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入学后的几天或几周,而应进行长远、整体的教育,入学教育要突破表面化,重视学生的内在体验,让学生从“听者”变为“体验者”,通过自主参与获得成长体验[5]。

3独立学院体验式入学教育的探讨

体验式入学教育,即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结合新生的思想特点和情感动态,以生为本,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学校与学生双方互动,通过交流、游戏及情景表演等方式,在充分发挥教育者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在每个环节充分发挥自己、表现自己,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模式。通过交流、游戏让学生迅速适应新环境、新群体,增强学生面对挑战的能力,有效达到新生入学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体验式入学教育具有符合入学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的特点,而且体验式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更具创新性和趣味性,这就利于学生在参与中观察、体验、分享,也利于教育者从中融入诚信、友善、宽容等道德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又会产生新体验、新感受,如此螺旋上升沉淀更进一步体现教育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和班级健康和谐的发展[6]。体验式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归属感,提高班级凝聚力,有效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班集体和谐,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班级进取精神,形成积极的班风、学风[7]。为了使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目前独立学院入学教育现状,独立学院应当尝试对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创新思考,探讨开展体验式入学教育比传统入学教育方式更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入学教育可以设计一系列新颖的、符合当下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活动环节来开展,比如:热身游戏、活动体验、总结分享、自我反思及自我期望等步骤。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和充满挑战的活动项目让学生打破陌生、活跃气氛、主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互相信任精神,并且通过反思和总结来帮助学生在体验之后对自己进行内省,进而对自己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期望,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此外,体验式教育过程中,引导者的角色同样重要,需要其在各个环节中讲解、示范,指导新生在参与中的关键点,深化入学教育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体验式入学教育中,新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当体验过程中他们会遇到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从而得到收获,达到新生入学教育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的重要目标,不能直接照搬普通的传统模式,应该持续分析新生新情况、新动态,遵循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充分开发新颖的入学教育资源,建立长期有效、全面系统、科学创新的入学教育模式,为独立学院学生的成才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9)7:63-64.

[2]肖胜霞.独立学院独生子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

[3]魏晓燕.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新校园(学习),2012,(10):27.

[4]王海东,唐奎,李小俊.“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新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4):196-197.

[5]余朝阳.论创新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1,(29):200-201.

篇3

2以建构主义原理为指导实施教学实践的过程

以古老的建构主义原理为依托,在研究实践中课题组创新两项教学技术:全息参与法和互动交际法。希望通过这两个新的教学技术实现全新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1)全息参与法的核心是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学生全方位参与单节英语口语课程的情境创意、对白设计,并全员高频度参与具体口语实践。在2013级连续两个学期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实施了全息参与法。首先任课教师分析、评估确定每个学生的基本英语知识结构。就英语口语而言,首先需要了解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词汇数量等级以及词汇、短语的使用能力和会话能力,甚至包括拓展性地了解学生基本听力能力。其次,以学生英语知识结构近似度为标准,以六人为单位把一个教学班划分为N个行动小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层面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入难易度适当的英语口语操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给出的主题,全员亲身参与,动手设计“微剧本”。“微剧本”全部信息包括:英语语言交际的环境、交际的情节、交际对话的语句等。开始学生以组为单位“上演”微剧,并在“微剧本”中担任所设计的各种角色,且轮换担任的角色,进而以班级为舞台,让各小组轮流“上演”其“微剧本”(每个微剧本内容长度设计都有时间限制),形成了一个个“活的”英语口语语言应用的场景。在整个“演绎”过程中,学生充分地使用,并且巩固了原有的英语知识,也尝试了新的英语词汇、语法的应用,并且还尝试英语口语知识应用方面的各种小错误,暴露各种英语知识盲点,非常主动地获得了丰富的英语口语语用经验,其中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而教师在督导学生口语实践过程中其作用是全面实时监控,及时叫停,做分析讲解和评估正误。遵循:一段对话一评定、一纠正,再对话、再评定、再纠正的螺旋式上升的轨迹,纠正的内容涉及用词、语态、时态、语气、语音、语调、语用等诸多方面内容,甚至包括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如此确切有效地解决各种英语口语问题,帮助学生把预定教授的英语口语知识逐一有效地内化到学生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即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已经掌握的英语口语知识中,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英语口语知识结构,最终实现预先设计的英语口语相关教学目标。(2)在实施全息参与法的同时,课题组实施了互动交际法。皮亚杰在进行建构主义迁移理论研究时,非常看重学习者(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他指出“儿童之间彼此交流想法,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修正自己的观点。”而皮亚杰提出的同化、顺化学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正确知识点的认同和顺理成章地确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课题组在课堂英语口语教学研究实践中,十分重视和强调活动小组的“集体创作”。认为这一过程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交际的重要过程。互动交际法旨在实现学生以英语进行交流时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以及正确的英语口语知识点的同化和顺化。互动交际法最关键环节是每个小组的英语“微剧本”分别在课堂上“演出”之后教师所做的点评,以及各组学生交叉的集体点评。在这样一个集体的互动交际过程中,学生有机会积极思辨、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修正偏差,最终使大多数学生共同达到对新知识点的正向迁移,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两个学期的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之后,学生的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分别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比如,最初不习惯开口讲英语的学生现在已经习惯开口讲英语了,而本来就可以用英语进行会话的学生其英语口语的表达更加地道、流畅了。大部分学生均有意外收获:英语词汇量扩大,使用英语短语和习语的密度和正确率增加了,对于英语口语的驾驭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在“写英文剧本”的过程中锻炼了写作能力,学生对英语口语课的兴趣大为增长,在心理学意义上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而这正是该项课题研究所期待的成果。

篇4

从当前医学院整体教学状况看,虽然医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教学管理模式滞后就是重要表现。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医学院在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从完善医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对策,旨在提高医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力。

一、当前医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应用型人才内涵存在错误认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曾对应用型人才进行了准确定义: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专门人才类型。但是在当前一线医学院中,教育机构并没有充分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在教学中出现注重理论研究、轻视实践的问题,这有悖于医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2.没有充分理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专门人才,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较强,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人才力量。国家之所以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目的就是要通过应用型人才加快社会经济转型进程,促进经济发展。许多医学院对国家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并不明确。在教育工作中,一般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要把学生推荐到实习单位进行相关实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3.教学形式单一

就目前医学院的教学实际情况看来,教学形式单一是医学院教学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有些医学院简单地将学生实习认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教学方法,更有甚者认为学生在实习机构完成实习任务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现象说明了当前医学院教育工作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狭隘、片面的认识,虽然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生实习紧密相关,但其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方法,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形式远远要比那些简单的认识宽泛。

二、创新医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具体对策

1.改变思想,深化认识

在教学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教育部相继颁发了相关文件,明确当前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本科教学,必须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通过创新本科教学管理模式培养人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人才对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了,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2.明确医学院教学的根本任务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熟的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明确医学院教学的根本任务,学校才会不遗余力地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学校综合教育水平。

3.积极创新教学形式

本科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教学活动,它不但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述理论知识。医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极具意义的一项变革。创新医学院教形式不能局限于一种或两种教学方式,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或者精选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课堂的活跃度等。当前,学校应当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不断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实现多样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医学院只有不断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提高人才理论水平,注重培养人才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师资队伍并走校企合作教学之路,才能加快改革进程,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耀珍,唐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公共关系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13(2):39-41.

篇5

2000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高校大量扩招,每年入学新生达到了600万人。为满足更多学生接收高等教育的需要,许多专科学校陆续升为本科院校,从某种意义上讲缓解了高等教育供需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但从根本上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较差,特别是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能力偏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高等教育正常的发展。如何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针对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在部分院校进行了调查,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一、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据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偏高,而且学校总体教学水平偏低,主要是由于这些院校原有师资力量不足,迫使学校在近几年大量引进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而这些人才在高校学习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进入教师队伍后,又很快被安排到了教学一线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使得这些青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补修教育、教学方面的课程和技能,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较差,教学层次单一

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各专业的专门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的学科专业知识功底扎实,尤其是在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些方向上有着深入的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普遍性知识地运用能力还比较欠缺,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的能力很有限。如对课程的内容体系安排,教学进度的规划,课堂教学内容的布设等方面明显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通常只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和内容不折不扣、不加调整和判断就去讲解,对讲解的知识自己理解不透,尤其是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很好地把握,重点不清楚,难点不突出,从头到尾一个调一种方法。有些青年教师甚至遇到难点时告诉学生,这些不是现在要学的内容,如果有兴趣,自己在课后去看,把难题都留给了学生,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不能区别对待。

(二)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在调查中发现,新建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或专业,没有系统学习过教法课程,有些青年教师甚至连作为教师必修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也没有学习过,缺乏作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向互动的双边活动,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情境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然而,这些青年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不知道怎样将课程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大多采用传统的单向性灌输式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教师的主导成了实际的“主宰”,学生的主体常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成了实际的“客体”。由于教学方法不得当,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缺少生机活力,照搬课前预设的流程,一旦出现预想之外的事件、问题、情境就无所适从;教学语言缺乏感彩,平铺直叙、缺乏激情,更少有语调的抑扬顿挫与语言的幽默感,必要的肢体语言运用更是一片空白,课堂也就显得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教学研究意识薄弱,教学创新能力缺失

教学研究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升华与提高的过程,是青年教师进行自我完善、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开展教学研究的整体氛围。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是个新手,对教学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与提高,而且他们从事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创新的能力都很有限。部分青年教师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应付教学工作,缺少深入研究教学问题的兴趣和热情;由于新建本院校师资紧缺,一些青年教师承担的课程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更不要说进行教学反思研究了;还有一些青年教师虽然主观上有开展教学研究的愿望,但客观上“有心无力”,缺乏“高人”指导,只能自己揣摩着进行,但是收效甚微;由于教学研究不到位或基本不搞教学研究,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学改革和创新更无从谈起。

二、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原因

(一)缺乏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机制

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不合理,一是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部分院校缺少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多数高校的教师培训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青年教师培训的内容多数是教师职业道德和理论性很强的科目,与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二是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部分院校对教师培训工作不重视,至今还未制定相关的政策或规划;一些院校的教师培训制度不完善,缺少可行的实施细则或配套政策。三是培训内容不全面。多数高校的教师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多以相关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外语能力为主,有关教学论、课程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和问题却很少涉及,这种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培训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帮助不大,往往使培训收效甚微。部分院校只是在青年教师上岗前开展岗前培训,缺乏上岗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无法解决,制约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缺乏对青年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财力和物力等的限制,缺乏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激励机制。青年教师有着年轻人的豪迈气概和旺盛的精力,思想上要求积极进步,但到了工作院校后,由于客观现实环境和他们想象的差距很大,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有些志不达意,意志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变得消沉。新建本科院校很不注重这个问题,还是按照常规的做法管理青年教师,部分研究能力强的青年教师承接了外部商业机构的研究项目,获得额外的收入以补充经济的短缺,对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学只是抱着完任务的态度,缺乏对教学的研究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未能有效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竞赛、教学研究和课堂竞赛等活动,不能很好的激励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制约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缺乏帮助青年教师能力提高的教学经验交流和互动平台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没有建立帮助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平台,对青年教师管理比较松散,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据调查,部分院校没有针对青年教师设置教学竞赛活动,没有组织教学经验汇报会、交流会,没有给青年教师配备有经验的老教师做导师,这使得青年教师只有自己去摸索教学方法和实践,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既是有些院校设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计划,但并没有给予导师相关的激励措施,导师缺乏指导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导师也只是个名头。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导师思想上不重视,加之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青年教师指导的时间也无法保证,只做应付性的指导或者根本就没有指导,导师制只是流于形式。青年教师和导师之间也没有很好地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传”、“帮”、“带”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没有起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

(四)缺乏对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的支持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教师紧缺,最近几年招生量不断的扩大,对教师的需求量也在急剧的增加。青年教师一到学校就要承接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实践一年以后再上讲台的要求操作。很多学校给青年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很重,基本上每天都有教学任务,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同时,青年教师还面临着择偶成家等重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导致了青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任务的完成上,忙于应付差事,很难抽出时间从事教学研究,他们的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或提高的很缓慢,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提高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和机制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有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建立一整套旨在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青年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制度,主讲课程前的听课与助教制度,新开课与开新课的试讲制度,结对帮扶的导师制度,督导跟踪听课的指导制度,定期进修或攻读学位的深造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要体现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制度建立的同时,还必须要有规范制度运行的相关要求,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制度的运行,并由相关管理部门对制度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和方案,达到持续推进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过程,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学校长远发展和青年教师的持续发展出发,既要建立能够在短期内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制度和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安排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提升教学方面的能力,更要短期和长期结合安排青年教师外出到国内外有相关一流专业的高校和研究所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或者安排他们到与课程相关的实践领域从事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掌握自己所受课程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以及新的教学教法,拓展青年教师的视野,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搭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平台

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够得到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搭建必要的平台,开展相关的教学竞赛活动,全方位、多角度为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服务。教学实践平台应由各类教学竞赛和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组成。其中教学竞赛主要包括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课堂教学设计竞赛、多媒体课件比赛、优秀教案(讲稿)竞赛等;主题实践活动则包括示范公开课集中观摩、教授讲课风采展示与观摩、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例会、系列辅导报告与专题研讨、青年教师教学体会交流、教学名师研讨会等。通过一系列竞赛和活动的开展,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借鉴其他教师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提高对教学的认识水平,达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的。

(三)加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经费投入

教师的培养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职前教育状况良好,但是职后教育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经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如:教学研究经费、教师培养经费、进修经费、竞赛经费、教学研讨费用,学术研讨费用等。学校应该专门为青年教师的培养设立专项资金,以保证青年教师的职后教育,从而使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从经费来源、分配的渠道,数量,投资方向等,预期效果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有相应的配套经费来保证其高效有序地实施。

(四)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必须建立在教学能力研究的基础之上。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建立专门从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组织,从青年教师的师源、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和学科特点出发,针对担任不同学科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分类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和提高对策,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从以学为主到以教为主的角色转变。同时,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教学研究项目,让青年教师针对自己所授课程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通过他们自身的思考和实践,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薛素铎,李庆丰等.构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长效机制 保证和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0(5):10~12.

[2]佘远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考察与对策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50~155.

[3]白云霄.浅谈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2007(3):53~54.

[4]林金辉,潘赛.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10(6):82~84.

篇6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全新模式,在20世纪末国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独立学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由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管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独立学院的考试诚信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探寻有效减少作弊行为的对策就显得尤为紧迫。本文从学生诚信自律性、家庭诚信榜样性、学校诚信全面性和社会诚信法制性四方面教育入手,提出了一系列考试诚信教育策略,希望能有效地遏制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歪风,从而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强化学生诚信自律性的教育

(一)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学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地方,也是教化思想的地方。学校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其明事理、辨是非,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要明白违背社会道德诚信所取得的成果是不会长久的;使其学会怎样去学习,助其获得充分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专业课程产生了兴趣,就会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也会对展现自身所学成果的办法之一的考试充满信心和想要真实表现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也就不会出现考试作弊的不诚信行为;使其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认识到学习是为了掌握科学知识,而不是为了获得一时的高分、荣誉或赞扬。学校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避免填鸭式的教育,而应采取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将理论的、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实际能去实现的道德品格;也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小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正确的诚信观念。

(二)重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当今大学校园可以说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学生们在其中除了一定的教学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知识,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来锻炼和培养自身的各种能力。如通过各类的勤工俭学和打工可以在工作场所中学习如何的待人接物,通过参加各类社团和学校组织可以学习如何的为人处事,甚至在日常的寝室生活中也可以学习到如何的与人相处与沟通。大学作为这一学生向劳动者转换的“中转站”,除了安排好学生学习各类专业知识,为今后步入职场储备所需能量,也应提供各种平台去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使其不仅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也能具备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活力的养成和提高,使其形成承担责任能力的潜在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走进职场奠定基础。

(三)发挥大学各类团体组织的作用。

大学与中学时不同,在这里学生自治的权利被放大,体现这一权利的是各种各样的团体组织,比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等等,在这些组织中,学校有关管理部门一般只起到一个监督引导的作用,日常事务的操作都是由学生自己进行的,它有学生自己的领导、章程和活动,也可以说是学生自己的团体,这一团体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有时比学校出面更有效。想要让更多的学生做到诚信自律,也可以通过这些组织来进行。

二、强化家庭诚信榜样性的教育

(一)父母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父母自身要能够坚持通过正当劳动,合法经营致富;加强自身修养,生活中真诚待人,与人为善,与子女真心相见,用自己榜样的力量去感染、教育子女。要辩证地看待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及大学生所遇到的失信行为,更多的关注诚信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个人长远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父母要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成才观的引导。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子女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将子女的学习成绩看得非常重,要求孩子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学业上,其他的都不应去关注,自身对孩子的品德状况也很少关心;有的父母甚至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各种不正当要求。上大学以前大部分孩子都住在家里,还能受到父母时时的关心和约束,但当孩子背井离乡上了大学,远离父母以后,在家时养成的种种不良习惯,在缺少了父母的时时约束和校园中各类不良风气的引导,就会爆发出来,甚至于为了某些目的违反校纪校规,触犯法律,等到父母知道时已是为时过晚。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不应只关注其学业,也应关心其道德品行,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先“成人”再“成才”,培养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父母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如果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那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就是集中式的专项教育,父母日常积极向上的引导会大大增强学校教学的效果,父母更详尽的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有利于其更好的去引导子女。因此,父母经常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不稳定心理和不良行为,并与校方合作,制定出能切实有效矫正孩子错误行为的方案,保证家庭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致性。

三、强化学校诚信全面性的教育

(一)重视对学生全程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初,要发挥思政类课教学主渠道功能,通过这类课程,强调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提出大学生应在一入学就对自己的四年学习生活做好规划,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在各类专业课开始之后,更是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在专业教学中注重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也可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舆论进行相关诚信的宣传教育;党、团、学生会等组织也可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从新生到老生,从教学到日常,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程的诚信教育,使诚信意识深入人心,让学生自觉自愿做到考试诚信,抵制考试作弊行为。

(二)开展教师诚信教育。

要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教师首先必须诚信。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只有言传身教,不搞“宽以待己,严以待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应将诚信教育列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教师提出比学生更高的要求,对不诚信者要进行道德鞭挞和舆论谴责,营造一个从知诚信到守诚信的和谐大学校园。

(三)学校管理工作要结合诚信思想。

当前,高校大学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非常普遍,考试作弊、拖欠学费贷款、做虚假履历,等等不一而足。仅仅依靠教育手段还是不够的,还应制定结合诚信思想的有关管理条例,如应健全考试管理条例,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完善考试制度,改革考核方式;改进激励机制,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诚信监督机制,制定诚信记录和信用评级制度,以此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办理助学贷款的依据之一,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努力营造诚信氛围。

四、强化社会诚信法制性的教育

(一)加快考试诚信制度的相关立法,健全与完善相关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立法的目的是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达到信用开放、信息公平享有和使用。目前,我国政府己经开始从法律规范入手,对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加以规范。例如《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于2004年5月19日通过。但仅此是不够的,国家应尽快制定并颁布《考试法》,用刚性的法律规范考试的公平、公正,并用明确清晰的条文准确界定考试“诚信原则”,使之成为规范考试秩序、净化考试环境、防止考试舞弊行为的基本法律原则。

(二)克服保护主义,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如今监考工作大多是由各院系自己教师承担,本院系教师担任监考,很难摆脱自身感情、关系人情等因素的制约。保护主义也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对监考教师的教育,使他们了解自己在监考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应履行的职责;要加强考场巡视力度,坚持考场巡视制度,由各院系党政领导组成的院系巡视组,配合由教务处、学工部、督导组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巡视组,在考试时,加强对考场的巡视。两方面齐抓共管,不仅会加强对监考老师的督促检查,也会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杜绝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

(三)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

“美国人认为,考试舞弊如同从别人口袋里掏钱一样可耻,在多数大学里,只要发现舞弊,一律勒令退学。”在2002年的托福考试中,美国的执法部门逮捕了58名舞弊的留学生。美国司法部门官员认为“托福考试舞弊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所有被逮捕的学生面临“阴谋欺诈的指控”,最后,这些学生处以五年以下监禁并处25万美元罚款。我们也应以此为鉴,严格执行现有《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各高校制定的《考试管理办法》,不让这些条款虚设,也给考试作弊的“冒险者”们以示警,使其知难而退。

参考文献:

篇7

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一项身体运动,它是凭借自身肢体动作与水的相互作用力,在水上漂浮前进或水中进行有意识的技能活动。它对提高人体呼吸系统机能、心血管系统机能、存氧代谢能力,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人体全面、均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环境的特殊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据统计,入校时92%以上学员不会游泳,有相当的学员甚至从没有下过水)、教学内容的复杂性,造成了学员在游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各式各样心理现象的出现。游泳技术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克服初学游泳的不良心理反应,了解、掌握学员心理和思想状况,采取与之相应的对策,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与部队发展及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确实提高学员在未来战争中的适应能力,是游泳教学的研究任务之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某部受训的学员抽取820人进行训练前后的比较。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分析法: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交流等方法,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分析学员游泳的心理特征。

1.2.2文献资料法: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观点、知识进行心理辅导,并对数据进行归纳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表明,初学游泳学员心理紧张主要表现在: 头不肯入水中、始终紧闭嘴巴、动作节奏快、不敢在深水区游等现象;信心不足扒池边,不敢松手;水中无法协调控制肢体;害怕呛水;易疲劳、怕吃苦;有畏难情绪;怕被别人笑话等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恐惧、胆怯;意志不坚、怕吃苦及逃避等三个方面。

2.1.恐惧、紧张

恐惧心理是指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所造成的心理活动的紊乱和失调,并阻碍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观体验。由于水环境与陆地环境的差别大,人体在水中受到多种因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必然产生防御性反射,导致心理上紧张,产生恐惧、胆怯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人的全部心理过程,降低人的感知能力,一般学员前几次课经常有这种心态。其主要特征有:思维紊乱,注意力无法集中,肌肉紧张,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升高,甚至虚脱等现象。这种心理现象造成了学员技术动作变形,无法完成练习内容,严重的会造成伤害事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游泳初学者对水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改变了人的正常的运动习惯

游泳是在水中这一特殊的运动环境中进行的,是身体在水平状态下进行的运动,改变了人们长时间从事的直立运动的习惯,从而影响了人的空间定向、定位感觉,削弱了平衡能力。这种失去地面支撑的水平运动给初学者造成要向水中沉的感觉,因此而产牛恐惧心理。

2.1.2改变了人的正常的呼吸习惯

由于水的压力,造成了呼吸困难。游泳时呼吸是在动作的配合下,用嘴在水面上吸气,用嘴和鼻在中水呼气,呼吸技术要比在陆地上运动复杂得多,初学者一般掌握不好吸气的时机,经常在练习时吸不到气,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1.3部分初学者受到挫折心理的影响

有过呛水经历的初学者,对呛水所引起的剧烈咳嗽所带来的痛苦,产生对水的恐惧,不敢再下水游泳,或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

2.2意志不坚定、怕吃苦

在现阶段 ,学员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受家长的百般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任性、依赖的生活习惯,虽然通过入伍训练后学员吃苦耐劳精神得到了提高,但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随着运动负荷的不断增加,在水中没有固定的支撑,容易疲劳,怕累怕苦不能坚持练习,突破不了呼吸关和距离关。

受训前在学员中发放了调查问卷820份,收回了779份,收回率为95%,结果统计如下表1。

结果显示训练前后,学员的行为表现变化显著,可见关注学员心理状况,运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对于游泳训练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讨论

3.1明确并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是前提

动机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核心地位,在体育教学中它是可以直接推动学员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动机的正确与否及其强弱将对人的活动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激发良好的动机,针对学员身体条件实事求是地提出适宜的要求与目标,使学员集中精力进入最佳状态去参加技术动作练习,有利于技术动作的完成。那么,在游泳教学中应该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呢?

3.1.1明确目的激励学习动机。教员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员进行目的性教育,让学员充分了解游泳的知识、技能和作用。

3.1.2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通过体育比赛、游戏可以培养学员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游戏娱乐中激发学习游泳的动机。

3.1.3激感。人的情绪优劣对智力活动有一定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学员情绪饱满,心情舒畅,大脑皮层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头脑就变得聪明,对动作要领接受得就快,否则会出现厌练情绪,失去自信心。

3.1.4培养兴趣及性格。达尔文说:“热衷于一切我认为有趣的事物,并且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兴趣是推动人们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心理之一。兴趣能促进人充分发挥智力作用,能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要根据游泳项目的特点探求学员兴趣的集中点,了解学员的心理状态,把握教学的良机,引导学员在学习、探索中培养兴趣和爱好,并根据学员的性格,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和方法。

3.1.5培养学员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炼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员实际水平,要考虑学员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员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最后成功。

3.2保护与帮助是手段

保护与帮助是游泳教学中,帮助学员减缓和克服恐惧心理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正确地运用保护与帮助,有助于减轻学员的心理负担,使学员消除顾虑,增强学习信心,尽快掌握所学游泳技术。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教会学员保护与帮助的方法,让学员感到,虽在水中学习,却很安全,营造一个轻松学习氛围。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3.2.1熟悉水性。熟悉水性是初学者入门的必经阶段、是克服初学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目的主要是让初学者体会和了解水的特性,逐步适应水中的环境,消除怕水的心理,掌握游泳中一些基本的动作,为学习和掌握各种游泳技术打下基础。具体方法:

①从呼吸着手,习惯水对口、鼻的刺激。呼吸是练习者克服心理恐惧的关键。在进行呼吸练习时要求“慢呼快吸”,即:在水中吐气要慢且均匀,水面上吸气要快且深,这样才能练习者在水中就不会有“气”不够用的感觉。练习时,吸气后头部浸入水。要口鼻并用吐气,同时慢慢抬头,在口接近水面时用力把气吐完,并在水面上深吸气,然后浸入水中,重复这个动作,连续有节奏的进行呼吸动作练习。在练习这个动作时一定要强调在抬头吸气时,抬头的动作要领是边抬头边向前伸下颌。这样当下颌伸出水面时再吸气就不会喝水或呛水。

②水中行走、浮体练习。体会水的浮力,了解人体在水中是可以漂起来的,学会浮体后的站立,可以克服心理恐惧。浮体可分为抱体浮体和展体浮体两种。站立时先收腹、收膝后两腿伸直,两臂向下按水并抬头,脚触池底站立。

③滑行练习。滑行可分为蹬边滑行和蹬底滑行。滑行时臂和腿要并拢伸直,头夹于两臂之问,身体成流线型,滑行停止后收腹屈腿,然后两伸直站立。掌握滑行及滑行后站立是克服恐惧心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学会游泳的必要途径。

3.2.2辅助教学法。就是借助外力进行的教学方法。因为水的浮力作用,使人在水中的重量相当于自身重量10%,在水中练习时.要充分利用浮力,在帮助下进行教学,使初学者有效的克服心理障碍,较快的掌握游泳技术。具体方法:

①托扶法。例如初学者在做蛙泳的完整动作技术练习时,帮助者一手托练习者胸部,另一手腹部,使练习者在做动作过程中身体不会有明显的起伏,能够仔细体会动作。

②牵引法。例如初学者在练习蛙泳时,可采用双人练习,一人牵引练习者的双手,另一人做蛙泳蹬腿的练习,可走动练习。

③撒手法。采用双人练习时.帮助者抱住练习者双腿或扶住腰部时,练习者练习腿、臂配合时,帮助者用力向前推送练习者,使练习者借惯性向前游。

④合理利用浮板、救生圈

3.3保障安全是提高学习成效必要条件

游泳的安全问题,是游泳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没有安全意识,游泳就易出现严重的伤亡事故。从游泳初始练习起,就应加强自身安全意识的培养。此外,应加强踩水、潜泳、救生等实用性练习,使学员尽快适应水环境,培养在水中训练的自信心。

总之,在游泳教学中,教员要针对学员不同的心理进行观察与研究,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员树立信心,克服恐惧心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使学员在学习时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以达到良好的游泳教学效果,轻松而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忽视学员的心理状态,单纯从技术或身体素质方面找原因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造成学员对游泳失去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关汉文,游泳教学的两个重要步骤,中国学校体育,2003.3

[2]游泳大辞典编委会.游泳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篇8

方法和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从学校-班级-寝室-学生四级对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的内外因素进行一年干预。学校:心理咨询室根据调查的内外影响因素和大学生在校不同阶段特点精心设计学生团体活动内容。要求参与干预的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且人手一份心理健康培训手册,每次讲座记分并纳入考评细则。班级:聘兼职心理咨询师担任辅导员,引导学生集体制定班级公约,内含总体心理健康目标;鼓励学生参加班级和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心理健康活动;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发展计划,要求每学期有总结,辅导员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目的在于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正面引导学生,防止不良班风对学生的影响。寝室:每寝室另设一名心理联络员,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寝室同学每学年在班级至少设计、开展一次班级心理活动,除常规的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墙报等,主要引导她们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拟定主题班会内容,并负责主持主题班会,以此创造良好的集体环境,锻炼学生的参与与协作意识,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学生: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发展短期(一学期)、长期(在校两年)计划,每学期做一次总结。从而促进学生改变不合理认知,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的。分别在学生刚入校期间及入校一年后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进行调查,比较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情况。SCL-90量表由9个因子组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1~5分5级计分法,任何一项因子分≥3时为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质量控制与资料处理采取单盲法,两次调查均面向12个班级。所有量表测试前课题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明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后组织现场调查,当场收回问卷,为保证真实性,问卷只要求填写班级不要求署名。调查数据经双录入检错后用SPSS13.O统计软件进行恰当的统计学分析,同一受试对象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比较的t检验。

实验组从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来看,各因子分均有明显下降,除敌对外,其他各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表略)实验组干预后各因子分均下降,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说明经过一年的在校学习和心理干预,学生们对学校学习、生活环境逐渐已经熟悉,在学校-班级-寝室-学生四级心理干预下,通过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敌对因子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其项目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各方面。[4]但学生干预前后敌对因子分下降差异均无显著性,提醒今后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要注意筛查敌对因子,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或个人心理干预。

由于在设计中我们采取匿名的方法来填写调查表,没有对新的干预方法干预前后的绝对改善值与传统心理干预措施前后绝对改善值进行比较,所以在下一步推广的同时需要做进一步探讨。研究结果提示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切实掌握高职学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加以疏导。(2)着眼点不能仅站在教育者立场,应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教师、心理课程教师、辅导员及学校各相关部门正面引导作用的同时,应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提高学生培养良好心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3)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积极因素多,进步力量强,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正面引导和积极影响,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4)寝室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交流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寝室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除发挥学校-班级-寝室-学生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外,家庭、学校、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作者:王玉蓉 周和玲 单文娟 项青云 单位: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 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篇9

一、充分合理地利用好一切实验教学资源

(一)充分发挥科学实验室这一“条件性资源”的重要作用。

在多种教学资源中,作为“条件性资源”,科学实验室一枝独秀,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实验教学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①保证实验室利用率:学校在安排课程表时,尽量错开3-5年级的科学课程,使各年级都能进实验室上课,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②保证实验开出完成率。各实验教师对教材上的实验做到全部开出,全部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操作规范,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探究,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分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规范安全,做到人人动手,人人探究,人人交流。

③保证实验教学开出率。每学期对实验教师都要提出明确要求:每上一堂实验课,必须记好实验通知单、实验室使用记录和实验过程简单记录,并且将这一套资料通过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做好记录。

(二)努力开发教师、学生等“素材性资源”的作用

1、努力开发利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2、努力开发利用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科学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程度。

二、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逐步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实验教学资源的目的正是为这些目标服务。

1、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①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动手实践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中的一切有利因素,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学习环境中,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自觉地参与到实验教学实践活动中。

例如,吹气实验。该实验用于有关蒸发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时,教师请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离嘴大约15厘米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让闭嘴,然后嘴留一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冷飕飕”。

然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自然会产生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样从自己的嘴中吹出的气,为什么一次是暖烘烘,而另一次是冷飕飕?同是嘴中吹出的气,理应温度相同,为什么吹气的方式不同,两次感觉不同?教学便可围绕解决相应的问题来进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日常生活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起点与归宿。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思维的问题,以疑激趣,营造一种和谐的思维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实践的欲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动手实践中去。

②兴趣引导,增强学生动手实践意识。新课程倡导我们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特别是科学态度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交流。教师即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动手实践的时间,让学生的实践能够发展、深入,又要亲自参与实践,时时鼓励他们,时时给予肯定,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动手之前让他们先猜想一下,动手之后让他们再交流一下,有了自己的个性思维,再进一步进行交流,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才可能有新的思维火花产生。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活动、自己操作,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③开放延伸,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科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让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用科学,从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如:仍然以动滑轮实验的研究为例,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怎样将实验的结论运用到生活实际?

2、积极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成立以下兴趣小组:一是科技活动小组。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可成立农业科技小组、环境与保护科技小组、科技制作小组等。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有制度、有辅导、有考核。二是建立校内外科技教育基地。如,农业技术研究基地,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促进手脑结合,把劳动教育和科技教育结合起来。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咨询活动,组织学生进村宣传科技知识,印发科普宣传资料,让学生把学到的科普知识传递到家庭,辐射至社会。

篇10

近几年,我院工程力学实践教学的现状是:开始时学生主动性较强,之后逐渐减弱,甚至应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少数学生操作,大部分学生围观,抄录实验数据,实验报告中抄袭现象较多。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中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程没有单独开课,教师极易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心理。考试形式为笔试,几乎没有覆盖实验部分的知识点,可能会误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

2.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科学。我院的力学实践教学流程为:学生预习―教师讲授―演示实验步骤―学生按步骤实验―记录、处理数据―教师批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以及实验数据的可靠性。缺点是会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与主动性,制约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3.实验项目层次设置单一,不能体现动手能力的递进发展。我院的力学实验项目层次设置中验证性实验为16个课时,演示实验为两个课时。这样的课时安排无法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实验教材太过详细。目前使用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仍是老版本,指导书内容过于详细,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就可完成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的数据记录表格也很完善,学生只需将实验数据填入相应表格,即可按照表格中规定的步骤处理。这样的弊端是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始终被牵着鼻子走,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也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动性。

5.实验考核体系不科学。当前,实验考核成绩由考勤和实验报告两项成绩构成,忽略了重要的实验设计与动手能力的过程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只注重完成精美的实验报告,不愿动手实验,导致抄袭现象严重。

二、改革实验教学的对策

1.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指出在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高校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及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依托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度挖掘学生的?W习兴趣,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结合实际需要,将实验项目进行了整改。将实验项目分为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基本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设计研究型实验。(1)基本型实验。基本型是以材料力学基本概念为依托,以材料力学部分基本知识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之后的实验奠定基础。实验设置四个项目:金属的拉伸、压缩实验,金属的弹性模量测定实验,金属扭转实验,应变片的粘贴实验。该类型实验主要通过原理性、验证性实验,提取数据,处理分析数据,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锻炼其独立思考以及对实验问题的处理能力。(2)综合型实验。综合型实验是训练学生熟练操作电测仪器,合作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强化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塑料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测定实验,压杆稳定实验,纯弯曲梁正截面应力的测定实验。在该类实验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学生查找相关实验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选取测点,粘贴应变片,设计桥路连接方式,测取实验数据,设计实验记录及处理表格),教师审核后完成实验。这类实验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的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与其他类型实验不同的是,实验环境相对宽松,实验时间较长。首先,学生自由结合,4~5人一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然后根据实验目的、实验条件,查阅资料(大约两个星期左右),制订详细的实验方案(如测试装置、测点布置、加载方式、桥路连接方式等),与教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项目,记录、处理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在此类实验中,我们可以设置以下项目:叠梁纯弯曲时正应力的分布规律研究,复合梁纯弯曲时正应力的分布规律研究,铰合梁纯弯曲时正应力的分布规律研究,以及悬臂梁组合变形时应力的分布研究。这类实验能够增强学生运用力学知识的能力,熟练查阅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或深造奠定较好的基础。

三、改革考核方式

1.事前考核。以往实验大致是5~6人一组,现在改为两人一组,对于实验设备套数较少的实验,比如拉、压、扭实验,我们施行分批实验,基本上能保证2~3人一组。实验前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熟悉实验方法,计算理论结果,完成预习报告。教师给出预习成绩,该项在总分中占有20%的比例。

2.事中控制。对于预习考核合格的学生,教师在实验室根据实验类型适当讲解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介绍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发放空白的实验报告册。实验过程中,教师以巡视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程度、态度、对数据的合理性的判断,以及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处理能力,给出实验过程分,该项占总分的60%。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43-03

【作者简介】殷汉卿,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23)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中阶段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要创造条件开设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选修课,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从而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的发展;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实验能力较差的问题。

开发多元创新实验,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刘炳N实验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实践为基础,突出学生主体,以我校的江苏省高中物理课程基地为依托,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富有特色文化的物理校本“新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多元化发展的目标。

一、开发多元创新实验,打造物理教学“新课堂”

1.创建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载体,开拓单元教学的新途径。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些重点、难点核心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是难以准确理解和及时掌握的。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分单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载体,构建三类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使物理现象、概念、规律都能通过物化模型或动态视频模拟呈现,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内容的教学。一是体验性实验,主要呈现本单元教学内容中的物理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感悟、领会物理知识的实际效果,为学生学习搭建思维平台。二是探究、验证性实验,主要呈现本单元教学内容中的学生演示与实验,帮助学生亲历、明晰实验过程,掌握物理规律的核心知识,增强实验能力。三是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比较抽象且不易通过实物展示的动态视频模拟实验,通过直观形象、动态模拟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重点、难点知识。三个层面的实验活动均建有相应的专用实验室,做到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并配有指导教师值班,学生可自主地随时到实验室学习活动,真正使得学生的多元学习活动成为单元教学的有机系统。

2.建设自主式学习的实验室,构建课程教学的“新课堂”。

目前,在高中生中普遍反映出物理学习困难、学习兴趣有减无增、探究意识不强等问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普遍较弱,一些尖子生的综合能力也比较差,亟待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重点建设体现自主学习的实验室,即刘炳N物理探究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可操作两类实验,一是趣味类实验,二是探究类实验。

趣味类实验,主要由直观实验、争辩实验、体验实验、迁移实验、标新实验以及趣味实验讲座等内容组成。直观实验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争辩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激发学生灵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相互研讨、争论的环境中激活思维,拓展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逻辑思辨力。体验实验主要是通过亲身体验出乎意料的实验效果,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迁移实验主要是通过物理知识的跨学科应用,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物理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理性能力。标新实验主要是通过“新”实验,高科技实验,设计出一些非常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新、猎奇心理。趣味实验讲座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运用实物或视频对有趣的物理实验进行演示、模拟、讲解,拓展、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类实验,主要由多元探究实验、数字化实验组成。多元探究实验主要以小型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启发或学生自主实验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以新问题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学习心理,通过小型的实验或设计实验载体,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多元探究实验通常以小课题形式开展研究,研究流程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理论或实验探究、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迁移、实验报告、交流展示等多个环节。学校现有60个物理探究实验及实验的指导方案。数字化实验主要是将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和现代实验技术融为一体,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项目的设计。学校现有24组物理数字化探究实验。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创造性地研究问题,在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动手实践、拓展迁移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刘炳N物理探究实验室开展的活动,使物理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态度、情感在学生自身人格中不断内化,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全面提升,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元发展。在刘炳N物理探究实验室,学生可以自主、合作探究,充分感受到生活学习、实践体验、验证探究、潜能发现的“新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主要利用不同功能的专用实验室,开设学科选修课程或开展学生科技社团活动,有效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3.开发个性化的课程资源,打造特色的校本课程。

新课程实施后,物理学科形成了一套标准、多套教材的体系。为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学习,我们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加大力度,重点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工作,从物理学的前沿发展、技术应用、思维能力培养和文化教育功能四个方面开发出了20余门校本课程,形成了涵盖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学科分支、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运用等特色明显、内容丰富的适用于广大学生自主选修的校本课程体系;完善了物理课程基地的学科网站,学生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展示、交流互动、网上答疑等活动,这些自主学习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设置了大型的科普文化长廊,为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科技实践渠道、激发物理学习的兴趣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校本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个性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了物理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可以根据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的需求。

二、通过教学案例,感受物理教学“新课堂”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一)探究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按图示实验装置准备好,用注射器在U型管中注入使两边处在同一水平面的红水,液面差为零,液面在8cm刻度处,然后插上空心橡胶皮圈。在玻璃缸中缓慢加入水到U型管刻度尺的14cm处,选定片状活塞的深度在8cm处(深度标尺可读出),注意确定深度的读数时要适当扣除活塞平移的距离;读侧面深度时,是从片状活塞的圆心到液面的距离。转动主动槽轮,使探头腔停在向下、向上、向侧的三个方向上。

三个方向的实验探究,都可读出U型管中红水的两个液面高度差均为8cm。

探究结论:在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同。

(二)探究同种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按上述实验装置准备好,用手拉动深度标尺,使片状活塞分别停留在4cm、6cm、8cm、10cm四个不同的深度。

观察U型管中红水的两个液面高度差分别为4cm、6cm、8cm、10cm。

探究结论:液体内部不同深度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

(三)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密度的关系。

方法一:换液法

按上述实验装置准备好,向液缸内依次加入清水(密度为1×103kg/m3)、盐水(密度为1.15×103kg/m3)、酒精(密度为0.8×103kg/m3),使被测液体的液面在U型管刻度尺的14cm刻度处,将片状活塞的深度定位在10cm深处。

观察三种情况下,U型管中红水的两个液面高度差依次为10cm、11.5cm、8cm。

探究结论:液体的压强与其密度成正比。

方法二:换管法

实验前,用注射器分别向三个相同U型管内注入上述密度的清水(红色)为U1、盐水(蓝色)为U2、酒精(不染色)为U3,液面差皆为零,都在8cm刻度处。将橡胶空心皮圈依次与U1、U2、U3换接,实验时液缸中清水不换。

片状活塞在水中的深度为10cm时,U1中两红水液面高度差为10cm。

片状活塞在水中的深度为10cm时,U2中盐水(蓝色)两液面高度差为8.7cm。

片状活塞在水中的深度为10cm时,U3中酒精两液面高度差为12.5cm。

探究结论:液体的压强与其密度成正比。

三、总结教学实践,体会物理教学“新课堂”

首先是搭建丰富多元的学习平台,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学生由完成学业任务到构建物理人生,都可以依托相应的一个或多个平台得到实现。

其次是设计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物理学习的重心由基础理论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由教室转向教室、实验室及科技活动中心并重,注重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篇12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此文件是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2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文件。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于独立学院而言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独立学院绩效评估工作现状

(1)对绩效评估的意义认识不够。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可以让管理者了解员工,提供决策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员工了解自己,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与修养,促进公平竞争,建立一个长效的绩效评估链。(2)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与客观性。这种现象往往反映在内部管理水平较低的独立学院。一种情况是,所有在册教职员工以部门为单位对本部门教师进行评估考核,完全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另一种情况是,部门领导,凭借个人对教师的主观印象评定等级。这两种现象都体现了考核方法的不科学,主观性质太强,这样以来就会出现人情因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客观性,使绩效评估失去了意义。(3)评估标准设计不合理。这种现象出现在已建立了教师绩效评估体系且有待完善的独立学院。一是评估标准片面。一些独立学院在进行教师绩效评估的时候,只对教师教学、科研方面进行评价,忽略了服务、其他等方面的评价。另一方面不考虑教师这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忽略了学生对于教师评价。二是评估指标权重失衡。在设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人才。

二、新形势下独立学院教师绩效评估对策

1.正确认识绩效评估的意义。绩效评估亦称之为业绩评估或业绩评价等,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中心环节,是指对被考核者完成岗位工作要求的结构进行的考量与评价。

2.建立战略性绩效评估长效机制。首先,战略性就为绩效评估机制定下了基调,并且这个机制必须符合独立学院发展的远期战略目标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方向。其次,要保证这个机制能够长效,就必须得到制度上的保障,使机制的运行能够有法可依。

3.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办法。(1)设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在继承的基础上,试从教师的劳动特点出发,综合采用主观评判法、行为锚定法和360度绩效评估法,重新设计绩效评估体系,主要把一级指标分为教学、科研、服务三个方面。(2)分配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级绩效指标、二级绩效指标和考核要素组成,其指标权重的分配主要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定。根据各自任务要求,一级绩效指标所占的权重见表。

指标权重分配表也不能一概而论,根据教师劳动特点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科研骨干、教学骨干和教学科研骨干,这个个体差异性就决定了指标的权重也应该注意劳动特点的差异,应该注意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结合。

4.建立双向沟通机制。绩效评估的直接目的也并不是机械的给教师排名、发奖金或者评先进,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师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不断的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清楚的了解对自己绩效评估的结果,并且在组织的帮助下逐步提高。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如同衡量教师工作的一把尺,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通过制定符合高校发展规划的教师绩效评估指标,使绩效考核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最大限度激发教师潜能,实现高校、教师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 考 文 献

[1]廖文泉.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纪宝成.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