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8: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民族音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有长远的规划,建立科学、完整、系统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体系,必须从小学起到高校,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措施,强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意识。全面而系统化地挖掘、收集、整理、抢救,打造优秀的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精品课程,建立健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这是我们强调民族区域传统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的最终目的。
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科研课题、召开民族音乐教育研讨会、构建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框架、建立民族音乐教育网站、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
二、构建开放性地方音乐课堂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唱多首歌曲来提高学生对家乡文艺的感性认识,并能对所学歌曲进行分析,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要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互动,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做演员的荣耀和做评委的自豪。组织学生参加民族乐器和民族歌曲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培训和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学校还应邀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师生献艺,让学生充分与民间文艺接触,感受来自身边的原生态音乐作品,让心灵在纯朴的音乐中得到净化,让情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中得到熏陶。
三、加强教材开发,让地方音乐走进课堂
学校应开展民族特色教材研究和建设,拯救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收集具有较高民族音乐代表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转化为优势教学资源,落实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
民族民间山歌艺术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音乐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拿广西来说,多姿多彩的广西各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精神文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增进民族兄弟之间的交往中加深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许多民族民间山歌、歌种音调在多个民族区域流行或传承,形成了广西各民族各具特色又互相融合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其繁星闪烁,结构严谨,以各自鲜明的表现方式、独特的演唱风格真实地反映本地区、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要求。
结合学校情况多播放民族音乐,创建民族音乐专栏,创编乡土教材,创办民间音乐、舞蹈、器乐等的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民族音乐比赛。
四、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育专业特色音乐教师,加大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投入。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乐理知识,更要了解地方音乐的演奏,了解更多的本地区民间音乐文化。有意识地融入本土民歌,结合广西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要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词和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民歌、轶闻趣事。广大音乐教师也要把学习和研究本地区民族音乐作为个人专业成长的目标之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荣耀,坚持不懈地把此项工作开展下去,使自己成为谙熟和精通地方文艺、深受人民喜爱的民族艺术工作者。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完美融合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必须打破一贯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进行完美的结合。首先,就音乐技术层面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熟悉了解该作品所使用的演绎技巧,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其次,教师可以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最后,在进行音乐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借助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借助互动性提问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展现在教学课堂中,将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机的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是死守旧的一套,而不进行任何改变。事实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将先进的内容保留下来,将落后的文化剔除。因而在开展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精心挑选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传承的过程就等同于在吸收其他的先进文化,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得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有力教学队伍
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对音乐教学课堂质量的保障,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课堂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在教学课堂发挥指引作用,能够解答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因此,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相结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对此,高校应担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教学素养,构建出有力的教学队伍,更好的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音乐带有听觉体悟这样的特性,是审美架构中的感情艺术。欣赏美好乐曲,能激发潜藏着的强烈感情,拨动深层心弦,激发内在特性的这种共鸣。从文化视点看,音乐表征着共通的某一情感。不同区域以内的民众,经由音乐特有的纽带,能互通深厚情感,建构友爱关系。文化载体特性的民族声乐,折射着乡村独有的民风、带有市井特性的厚重风俗。亲近的音乐,能拉近彼此关联,让人们接纳美感熏陶。区域架构之中的经济进展,可以依托音乐,来创设交往互通的最优环境。招商引资特有的历程中,若能添加着音乐的互动,则能拉近距离,创设祥和的、带有厚重关怀的互动气氛。
1.2有序拓展内需
民族特性的多样音乐,能满足多层级的娱乐要求。民众潜藏着的这一需求,应被看成延展之中的优良商机。传统框架内的生动音乐,应能协同人们,去发觉更广范畴中的内需市场。特色明晰的曲目表演,不仅创设了娱乐形式,还活跃了平日以内的经济生活。
2区域经济特有的促进路径
2.1确认新颖理念
民族特色音乐,应被拟定成新颖架构中的产业理念。经济全球化态势下,应变更偏旧的认知路径,采纳经济思维,重新预设民族音乐原初的定位。对于带有偏差的认知,自觉予以纠正。类似区段中的旅游产业、关联着的文物文化,民族音乐也带有明晰的产业特性。民族音乐关涉的产业,耗费掉的投资偏少,后续时段的成效凸显,且布设范畴很广。区域中的主管部门,应当依循新颖思路,建构配套特性的文化对策、音乐推广关涉的技术规程。这样做,能建构音乐与区段经济的密切关联,助推健康进展。
2.2培育最优人才
民族音乐范畴以内的最佳人才,应带有精湛技巧。调研得来的数值表明,熟识乡土这样的音乐家,能创设最优的表演成效,吸引众多听众。当地群众惯常喜好的、这一范畴的音乐家,应被组织起来。经由审慎的筛选,选出技术层级很高、事业心凸显这样的人才,予以接续培养。这种新型人才,应提升综合架构下的音乐素养。传统音乐建构起来的表演体系,也能经过预设的这种路径,渐渐予以完善。拟定定期特性的业务竞赛,对凸显出来的音乐人才,赋予搭配的荣誉,或某层级内的职称。添加多层级的补贴,创设更高收入。有序延展融资的途径,拟定适宜特性的经济收入。
2.3编创特色曲目
带有乡土特色的、趣味特性的新颖曲目,应被不断创设。依托区域独有的厚重文明,编创带有区域特性的、风格明晰的这类作品。创设的新颖曲目,包含风格明晰的乡土民歌、说唱及对应着的戏曲、器乐细化的多样乐种。运用累积得来的编创素材,吸引外来特性的投资,建构区域进展的新路径。编创的乐曲,应能凸显特色,同时添加新时段中的新颖内涵。这样编创得来的曲调,会涵盖深层级的底蕴,也会满溢着时代气息。
2.4设定音乐节
为拓展民族特性的乐曲影响,可以拟定年度以内的音乐节。音乐及当地独有的人文景观,都表征着民俗的特色。依凭这种资源,创设经济良机。年度之内的民歌节,应当整合着艺术特性、深层级的经济特性;为当地进展,带来凸显的成效。邀请省市这一范畴的优秀艺人,介绍独有的区域文明。音乐节范畴内的含金量,应被渐渐提升。创设高水准情形下的音乐节,汇聚各方来客。在音乐节之中,人们体悟出音乐特有的魅力,也产生对这一地域的好感。经由印象的累积,会铺垫着后续时段的进展阶梯。音乐节凸显出区段中的经济底蕴,便利人们了解。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族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独特而宝贵的音乐财富。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应属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据考证,长调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游牧文化的产物,被誉为“草原文化活化石”。2005年11月,长调民歌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由此可见长调民歌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长调民歌的特点是音域宽广,字少腔长、旋律高亢悠远、节奏舒缓自由,极富装饰性,蒙语称“诺古拉”,是长调歌曲特有的演唱技巧。长调民歌的歌词一般由上、下两段构成,内容绝大多数为赞美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甜蜜的爱情或者感恩父母、歌唱自由美好的生活等,它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古族长调贯穿于蒙古族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它以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诉说着蒙古族人民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因此将长调民歌导入学校音乐教育中,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概括起来讲,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学习有以下五点价值:
(一)认知蒙古族悠久的文化历史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辽阔的大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从额尔古纳河岸的山里地带迁移到蒙古高原,生活方式也从狩猎转换为游牧,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长调民歌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从那时起长调民歌承载着蒙古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对艺术的感悟,走到了今日,被称作“草原文化活化石”。即使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城市孩子,也可以通过学习一首长调歌曲,了解蒙古族祖先从古至今走过的历史进程,了解蒙古族人民纯洁、古朴、豪爽的性格。
(二)掌握长调民歌的独特唱法
长调歌曲的唱法与其它民族及国外的唱法不同,它以真声唱法为主,被誉为“与大自然最接近的声音”。同时还有其独一无二的演唱技巧———“诺古拉”。“诺古拉”指的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一种波折音,是声带颤动的一种技巧。因此,至今长调民歌以独特的演唱形式在蒙古族音乐中占主导地位,成为蒙古族音乐在世界大舞台展示的最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是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让下一代认识其严重性,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尤为重要。蒙古族对面对大自然,面对生活的态度是谦卑、尊重、源流相济,多数长调歌曲表达了这种感激之情,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珍惜。草原对于蒙古民族说来,如同一位严厉的母亲,随时以空旷、寂寥、风雪、干旱考验草原儿女,但蒙古人民对大草原却是报以深深的感恩之心,感恩草原大自然赋予他们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他们用长调歌唱大草原,赞美大草原,例如著名的“辽阔的草原”、“富饶辽阔的阿拉善”等。每一个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生来与骏马为伴,在他们眼里马不像普通牲畜,更像是自己的亲人,因此,等到骏马衰老后蒙古人不忍心猎杀,也不忍心看它死去,会让它回归大草原。有许多赞美骏马的长调歌曲,唱出了蒙古民族对马的情怀,也唱出了蒙古人宽大仁慈的的胸怀。例如“小黄马”、“走马”、“金鬃马”“小黑马”等。因此,可以说长调民歌是蒙古人与大自然和谐生存的产物,蒙古长调唱出了世间的大爱,被诸多音乐家誉为“心籁与天籁的完美结合”,是对人们保护自然意识的一种唤醒。
(四)学习丰富的草原文化语言
蒙古族长调歌曲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特点,并与蒙古语言和文学息息相关。学习一首长调歌曲可以接触到日常生活里接触不到的最丰富的语言文化。例如一首赞美骏马的长调民歌《小黄马》,可以学习到有关游牧生活的蒙语词汇。关于“马”,蒙语有很多词汇,比如除了常用词“毛日”以外,还有“阿都”、“阿格嗒”、“乎鲁格”等诸多称呼。再细分母马称“格乌毛日”、一岁的马驹称“奥那格”,两岁的马是“达噶”、三岁的马称“苏亚纶”、四岁的马称“西都楞”。“牛”在蒙语是“乌合日”、奶牛称“乌尼额”、一岁的牛犊称“托古勒”、两岁的牛称“别如”等。还有马鞍各个部位各个零件都有各自的称呼,相信这些词汇在其他语言里是没有的,它是游牧民族特有的语言。这些语言构成了如今丰富且精致的蒙语宝库。
(五)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目前,在内蒙古演唱长调歌曲的人越来越少了,由于大多数长调民歌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下来,随着老一辈长调民间艺人的相继过世,师承关系未能得到及时延续,加上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个“草原音乐活化石”频临失传。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也将消融于历史长河之中。典型的例子即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汉化改革,直接导致了鲜卑语的失传,其民族文化也逐渐与汉文化水融,失去了本色。蒙古族长调音乐是极其宝贵而不可再生的一种资源。对于当今长调音乐走向衰颓趋势,对它的传承和发展,学校音乐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培养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和音乐自豪地将自己民族的音乐表达出来的孩子。让这些将蒙古族音乐文化传承并发展下去的孩子,理解传统民族音乐的特征,让他们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和价值。通过民族音乐的指导,让孩子们认识到民族音乐的危机感,唤起他们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人类文化的学习是从母语开始,同样音乐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民族音乐教育开始。文化遗产的继承是贯穿于教育全体的重要使命之一。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唱歌、演奏或者是学习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民族音乐文化与有无意识无关,是流淌在每个人心中的音乐。每个人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传承了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这些音乐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被遗忘。音乐教育应将无意识变为有意识,通过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民族音乐的同时,培养学生将它积极地传承发展下去的意识是最重要的。有意识地保护和传承无意识间继承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