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指导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8: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指导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理指导论文

篇1

肱骨髁七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多伴随有肘关节损伤,好发于3~10岁儿童。常发生肘内翻、神经损伤麻痹及严重的前臂缺血坏死等各种并发症?以往肱骨髁上骨折较常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2003—2005年,我院采用透视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术后石膏固定,经精心护理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特点总结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男48例,女38例,年龄3~lo岁,平均6.7岁。均为单侧损伤,病程离手术时间>24h有18例,24h~1周65例,1周以上3例。

1.2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C臂机透视下牵引,闭合复位,分别纠正侧方和前方移位。复位满意后透视下闭合行克氏针内固定,自内外侧行2枚交叉克氏针或自外侧进2枚克氏针固定,注意神经血管损伤。术后以石膏肘关节功能位外固定。

1.3结果

8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6例术后并发尺神经损伤,2例及时再次手术探查解除压迫后好转,4例症状较轻经保守治疗,随访皆恢复。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功能评定结果:优81例,良3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7.7%。

二、护理

2.1心理护理

取得患儿的信任,多鼓励、表扬患儿。还可利用看图片、玩积木、讲故事等方式让患儿听、看、触摸,以此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由于现实生活中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因此,在做好患儿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患儿家长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因为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消除家长的顾虑,增加信心,使其给患儿以积极的心理支持,也可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与患儿家长建立协调、融洽的关系,可相应地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

2.2患肢的有效保护

患儿入院时上肢只用夹板或石膏托初步固定,患儿生性好动,变动大,有进一步损伤血管神经的可能,故可在患肢屈肘位时用软枕垫起,使损伤组织处于无张力状态。搬动时用两手分别托住肩关节及肘关节,尽量不在患肢上使用止血带及输液,以免造成患肢缺血缺氧而影响功能的恢复。

2.3肿胀的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术前术后均要石膏固定于前臂中立位,屈肘60~90度……骨折伤后3~5d为肿胀的高峰期,因此,护理极为重要。骨折后和术后72h内应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预防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肢常规抬高15~20cm,必要时可抬高患肢30cm。一般2~4h巡视1次,必要时15~30min巡视1次,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石膏固定的松紧度是否合适,并用手指轻轻触压肿胀部位,检查局部张力大小。并注意患肢末端血循环及知觉变化,出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本组有5例患者,肿胀明显,出现张力性水疱,给予抬高患肢30cm以上,并松解石膏,1d后肿胀减退明显。

2.4克氏针的护理

护理过程特别注意克氏针的保护,避免其脱落、感染。首先,在更换敷料时注意敷料的松紧度不要让纱布将克氏针挂掉,并注意仔细观察克氏针钉尾外露的长度,以及克氏针有无松动现象,尽量减少打开石膏托的次数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其次,每次打开石膏托均要注意观察针眼处皮肤有无红肿、组织液渗出或痂下积脓,保持针眼引流通畅,有分泌物时尽量轻轻挤压双克氏针周围,使分泌物自然流出,预防针眼感染,直至1个月后拔除克氏针。另外平时多与患儿交谈,倾听其主诉,向其及家属讲解钉道护理不当可能带来的危害,嘱其不要擅自松解石膏托。

2.5血管、神经损伤的观察

在肘部,正中神经、桡神经及尺神经均紧贴骨质下行,当发生骨折时,移位的骨折端易挤压刺伤(断)神经、血管或受压处理不及时,前臂肌肉缺血(主要是屈肌群)可造成坏死而纤维化,形成爪型畸形并出现手套形知觉减低区,发生缺血性肌挛缩。不但治疗困难,且预后极差必会造成终身残废。因此,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后当天应15~30rain巡视1次,倾听患儿及其家属主诉,密切观察患肢桡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手指是否发绀、发凉、发麻,能否主动握拳、伸指、对指、夹指,被动伸直手指时,有无产生剧烈疼痛。72h内仍每2--.4h巡视1次。本组8例患儿,由于观察仔细、发现及时、处理得当,神经功能均得完全恢复。

2.6饮食指导

术后患儿因疼痛及不能自主活动,可出现厌食或拒绝进饮食等现象,责任护士要与家长共同研究、制定食谱,骨折早期,局部肿胀疼痛,应给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米粥、紫菜汤、新鲜蔬果等,少食刺激性及油腻食物。骨折中后期,骨痂形成,骨折临床愈合,应给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钙高的食物,如骨头汤、瘦肉、虾皮等,促进骨折早日愈合。

2.7功能锻炼

因患儿自控能力差,家长的配合与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效果。因此,在指导患儿进行功能锻炼的同时,应指导家长正确掌握功能锻炼的各个步骤。术后使患儿保持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位。麻醉反应消失后就可行功能锻炼,即鼓励患儿做握拳、松拳、腕关节的屈伸、肌肉静止性收缩活动及肩关节的提肩运动等肌肉及各关节的功能锻炼,禁止手法按摩及强力牵拉。正确的功能锻炼直接决定患儿骨折的愈合及康复程度,护士要耐心鼓励患儿主动进行功能锻炼,并强调要以主动锻炼为主,告知患儿家长勿急于求成,也应防止患儿因怕痛而不配合功能锻炼。指导患儿家长予患儿趣味的引导方式,使患儿能够自主接受功能锻炼,每日锻炼4~5次,5~10min/次,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

三、出院指导

因患儿住院时间短,出院时外固定尚未拔除,向患儿家长讲解出院后应让患儿坚持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并讲锻炼方法与注意事项。患儿出院后叮嘱按时回医院门诊拍片复查,讲解复查的重要性及延期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并嘱家长发现患儿有异常情况要及时电话咨询或带患儿至医院检查。告知术后3~4周门诊拔除克氏针,骨折初步愈合后即可去除石膏。指导患儿家长在患儿除去外固定物后,加强主动与被动的功能锻炼的同时,作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对肘关节及腕关节进行主动及被动的牵伸运动,松解关节内外粘连。

被动练习:固定上臂,即一手握持患儿前臂,幅度由小到大,以患儿耐受为度,活动5~lOrain,患儿适应后鼓励其主动伸屈肘关节,以屈肘为主,伸肘为辅,每次10~15rain,3次/d。使用功能锻炼起始角度30~40度,以后每天增加5~10度……运动频率宜慢,以患儿耐受为宜。小儿对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不能理解,且锻炼过程中不适有时难以忍受,因此,出院后督促尤为重要,应加强锻炼,逐渐恢复关节功能,避免持久的关节粘连。确保康复护理的计划落实。

参考文献

篇2

精神病病人在精神病症状的控制下,会在思维、意识及行为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损害,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全面评估病人,并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及康复程度予准确的判断并制定出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在急性治疗期,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的恐惧不安心理。护理人员要尊重病人,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精神上给予支持性的安抚和疏导。如为病例2购买了老花眼镜,以解决病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当病情开始缓解时,引导病人对发病前后自身感觉、思维、行为进行对比,通过回忆、反思、对比等方法,增强病人对精神病症状的认识,并使其逐渐认识到自身的疾病[4]。如当病例2说到有人迫害他时,告诉病人“我理解你恐惧的感受,但我不能接受你的观点,你有实际的证据证明有人想害你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病人认识到这些想法是精神病症状的表现。当病人自知力恢复时,告知病人治疗和服药的必要性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

1.2文化关怀差异的护理

1.2.1文化关怀保存医护人员对待文化差异应采取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并帮助病人维持其有利于健康、身体康复的生活方式。在护理过程中,介绍和称呼病人用“外国朋友”,不用“疯子”“傻子”“老外”等形容,避免产生偏见和歧视。交谈过程中,引入话题常以天气及新闻开始,尽量不询问病人的工薪、婚姻家庭生活等隐私。在对病例1的护理中,发现该病人信仰基督教,因此为病人提供圣经(双语版),允许病人饭前祷告和诵读经文,避免对病人说星期五和安排13号的病房,以尊重病人文化和。病例1不喜欢食猪肉、鱼;喜欢食用大米、水果和可乐,所以在用餐时给病人提供西餐,尽量保持病人的原有的饮食习惯。病例2病人退休前职业是工程师,早晨有看报纸、看新闻和下午运动的习惯,因此为病人提供英文的书报和将电视台调为英文播音频道,下午安排病人去参加公寓活动,尽量保持病人原有的生活方式。1.2.2文化关怀协商因为中西医疗护理模式、异地心理和文化的差异,导致外籍精神病病人对中国的治疗、护理模式不太了解,因此,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精神专科的护理技能,还要注重双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护理技能,引导病人配合医院治疗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向他们讲解各种检查的意义、注意事项和结果,同时介绍中国文化的中药治疗、针灸等特色治疗,让其了解并参与治疗康复计划的制订,不仅增加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还增加其对治疗的了解和信任。通过病例1的心理评估发现,高压的国际贸易职业和家庭重负(养育5个孩子)是导致病人情绪不稳的主要原因。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让病人明白只有把病治好,才能更好地为家庭服务,同时安排他和他的家人电话联系,减轻对家庭的牵挂。病例2在缓解期的主要护理问题是因异地住院和不能去香港旅游而产生的孤独失落感和思乡情,通过教导病人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事物和介绍香港的特色以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并教会病人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深呼吸,既能释放内心的消极情绪,又能防止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考虑两例病人均为同一国籍,故安排在同一病房,同一餐桌,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并介绍康复期的病友给他们认识,让他们尽快适应病区的环境。1.2.3文化关怀重建对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健康宣教,使之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避免诱发因素,是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途径[5]。医护人员通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为病人发放中英文版的知识宣传小册,构建有利于病人健康的行为习惯。病例1由于性格较冲动,故教病人要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放慢生活工作的节奏以减轻工作、家庭的压力,遇到困难要通过合理的途径解决,以免发生冲突,评估发现病例1喜欢拉丁音乐、摇滚乐和MichaelJackson的舞蹈,因此安排病例1到音疗室多听摇滚乐,并鼓励病人表演MichaelJackson的舞蹈以达到改善认知、释放负性情绪的目的;病例2喜欢中国文化和古典音乐,安排病例2到公娱部学习中国绘画、书法、音乐及简单的中文词汇,艺术疗法。

篇3

    喉癌是喉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以鳞状上皮癌多见。占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的11~22%,居第三位。手术为最根本的治疗,但手术创伤大,出血较多益引起多种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患者呼吸改道,发音功能丧失,外形破坏及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止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现总结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25例喉癌患者,谈谈其术后护理要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5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42~60岁,平均年龄52岁,病理检查为鳞状细胞癌。均无术后并发症,并于住院第20~25d好转出院。

    1.2方法在全麻下行垂直或水平半喉切除术,在取尽肿瘤的基础上尽量保留部分软骨达到既根治肿瘤有保留发全喉音功能,但全喉切除术只有在术中或术后进行发音重建。

    2术后护理

    2、1减轻疼痛、合理、充分休息术后疼痛既不利于患者配合治疗,又影响患者的休息质量,不利于患者恢复。疼痛的程度因手术方式、麻醉及患者个体对疼痛耐受力的差别而不同。在护理上以保持患者正确舒适的卧位,抬高床头30~45.,减轻颈部切口张力利于呼吸和减轻头面部水肿,有预防发生肺部感染的作用。教会患者起床时保持头部和颈部在同一平面上,避免头部过度牵屈,防止剧烈咳嗽等。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同时辅以心理疏导,解释疼痛的原因及可能持续的时间,做好基础护理,让患者有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是减轻患者疼痛感的有效措施。

    2.2做好气管切口的护理

    防止呼吸道阻塞、切口出血和肺部感染气管切开是喉手术必须实施的治疗手段,也是术后感染,发生咽瘘的直接诱因;喉全切和次全切除后,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伤口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是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保持室内相对湿度50~60%以上,必要时每日2~3次雾化吸入,随时吸出气管及口腔内分泌物,防止痰痂堵套管,预防吻合日瘘部引起病人窒息。观察体温、血压、呼吸频率、出血倾向,如发现颈部血管结扎滑脱或静、动脉破裂出血,应立即压迫出血点,并立即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严格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时消毒和更换气管内套管,气管内滴入抗生素药水,预防感染。保持负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压引流管通畅、防止脱出每天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24h引流量少于10ml可拔管。

    2.3饮食护理

    喉癌大多数患者术前存在营养不良加之手术引起高分解代谢,营养缺乏极易发生。术后24~48h鼻饲管用于胃肠减压患者依靠静脉供给营养,如蛋白质、脂肪乳、氨基酸等。胃肠功能恢复后,可鼻饲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和丰富维生素的食物。若伤口未并发咽瘘和下咽狭窄术后l0d可拔除胃管经口进食,开始进食时,嘱病人细嚼慢咽,部分喉切除者应先进粘稠半流食物,防止误人气管造成呛咳。若并发咽瘘,鼻饲应保留到咽瘘愈合。

    2.4心理护理

    建立有效的语言交流方法由于气管造口和手术切除改变了形象,患者常常有自卑和焦虑的心理。要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建立有效的语言交流方法是达到有效护理的保证,患者术后因气管切开,呼吸改道而至发音功能丧失,其个人的需要和身体的不适无法象正常人一样表达,术前评估患者的读写能力,教会患者简单的手语,如有一定的读写能力的患者,术后可使用写字板、笔和纸来表达需要;对不能读写的患者可用图片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护士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充分的耐心和体贴,并给患者以充足的交流时间,告知患者切口愈合后,可以学习其他发音方式如食管发音、电子喉等。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以使人身心健康加速康复,鼓励患者多听音乐、看电视遇事开朗豁达尽可能为患者解除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在长期康复治疗中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健康指导

篇4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1年一月至三月共收治肾移植术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45岁。入院时平均体温39.5℃----42℃。X线胸片检查均出现双下肺斑片状模糊阴影,肺纹理增粗;10例患者均行血尿常规、痰涂片查霉菌或痰细菌培养及药敏协助诊断。高效、广谱抗生素平均应用5---7天,辅以喘定雾化吸入及严格系统化整体护理。10例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为7天。

护理措施:1、物理降温:对于体温持续在39℃以上的患者,用温开水持续在大血管处擦浴,或用30%酒精擦浴,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8℃--38.5℃之间。另外,考虑发热病人代谢较快,消耗大,我们常规给予吸氧3升/分,以增加机体之氧供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血压、脉搏、呼吸之变化,做好纪录并作对比,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生报告,以尽快取得相应治疗。2、饮食护理:给与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嘱患者少量多餐,鼓励多饮水,保证日尿量在2500----3000ml,通过液体排出带出体内过多热量,达到降低患者体温之目的。3、口腔、皮肤护理:高热病人体液丧失过多,影响唾液腺分泌,病人口腔粘膜常常干燥,抵抗力往往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或粘膜溃疡。为此,我们采取相应措施,如协助患者每日刷牙四次,并用1%呋喃西林含漱液漱口,尽可能减少口腔致病菌。口腔溃疡患者,根据其致病菌,做对应口腔护理,使其尽快痊愈,防止其成为感染源。高热患者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皮肤往往干燥,容易汗腺途径诱发皮肤或其他部位感染,护士则协助患者每日用温水擦澡一次,并嘱其勤换内衣,同时保证患者病床整齐、清洁、柔软。尽可能减少皮肤感染。4、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向生物----社会----心理的转变,我院护理小组也做出相应的举措,实施了系统化整体护理,这一措施使我院医、护、患关系较前有明显改观,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已经在我院形成。对于肾移植术后并发上呼道感染病人,尤其应注重心理护理,因为他们由于社会、经济、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心理问题较普通病人多得多。我们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对自身医疗行为进行评价,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努力洞察病人之内心世界,用巧妙的办法与病人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使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5、房间管理:对高热患者与高热患者及其他病种进行隔离,限制探视人数及次数,防止交叉感染及其他病人感染上类似疾病,并且24小时紫外线消毒机循环消毒,尽可能使病人远离致病菌。

体会:肾移植患者由于术后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患者容易发生上呼吸道等其他部位感染,尤其在季节更替之时,要告诉患者做好自我保健,注意保暖,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另外,患者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应及时就诊,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由此导致移植肾功能减退,引起极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住院病人一定做好严格的系统化护理,使感染病人在物理降温、营养支持、口腔及皮肤卫生、心理、房间管理等方面得到较好的护理,尽快使患者痊愈,减少由上呼道感染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医学问题。

篇5

应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已逐渐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随着治疗的开展,低血糖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低血糖的发生并不仅仅与胰岛素的用量有关,还与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年龄、并发症的多少及严重程度、饮食及运动情况等。为了有效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笔者以104例2型糖尿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监测三餐前后、睡前、0点、3点指尖末梢血糖,并在患者低血糖发作时及时监测血糖水平,探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低血糖发作与个体差异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按照1998年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选取在我院治疗的104例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45例,年龄40~76岁,平均55.2岁。

1.2方法

1.2.1胰岛素治疗方法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R,睡前注射诺和灵N;或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30R(50R)。胰岛素用量30~60u/d。

1.2.2分组方法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4组,第1组无并发症,第2、3、4组分别为1个、2个、3个及以上并发症。并发症的诊断标准根据《内科学》(第6版)[1],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根据年龄分为4组,分别为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及以上组。

1.2.3低血糖诊断标准以21天为观察期限,用血糖仪常规监测三餐前后、睡前、0点、3点指尖末梢血糖(3天为1个周期),若患者出现心慌、饥饿感、出汗等症状,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时,及时监测血糖水平,据结果判定有无低血糖。无症状但血糖低于2.7mmol/L判定为低血糖症。

1.2.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处理。主要采用方差分析中的SNK法。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见表1。表1患者低血糖发生频率比较(略)注:与1组比较,1)P<0.05,2)P<0.001;与2组比较,3)P<0.01

2.2不同年龄组低血糖发生情况见表2。表2不同年龄组低血糖发生频率比较(略)注:与40~49岁组比较,1)P<0.05,2)P<0.001;与50~59岁组及60~69岁组,3)P<0.01

2.3分析104例患者中,低血糖发生频率与年龄、并发症个数有关,表1示,糖尿病无并发症组在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的频率显著低于有并发症组,且当并发症个数升至3个或3个以上时,频率显著高于有1个并发症时。表2示,40~49岁组在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的频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50~59岁组及60~69岁组之间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观察中发现70岁及以上年龄患者低血糖症多以无自觉症状或意识障碍为主,而其他年龄组以心慌、出汗、饥饿为主。

3讨论[2~4]

3.1低血糖原因分析随着胰岛素的发明及临床的应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但低血糖的发生也日益常见。低血糖主要为三种类型:一为肾上腺素能症状,包括出汗、颤抖、无力、心慌、饥饿感;二为出现各种表现形式的意识障碍;三为一小部分人无明显自觉症状。在各组治疗过程中,年龄大、并发症多的患者真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其主要原因为患者的各器官功能减退明显,胰升糖素和生长激素对低血糖的反应弱,糖异生功能降低,胰岛素的清除能力下降,加之老年人对低血糖的症状感知能力差,更加大了其低血糖的危险性。

3.2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的护理

3.2.1加强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及处理办法,使他们对低血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及应对能力,能及时发现及进行自救。

3.2.2胰岛素的使用要选用合理剂型剂量做到个体化,实时化。如进食量少,活动量增加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减少用量,且注射方法及时间准确,避免注射过浅或过深。且喜好运动的患者,胰岛素应避免注射到四肢,以免加速胰岛素的吸收,发生低血糖。

3.2.3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血糖监测,及时发现低血糖,尤其是症状不典型及老年人,应适当增加血糖监测次数,以便随时发现病情变化。

3.2.4根据体重、劳动强度等合理安排饮食让患者了解饮食要求,熟悉食物等份交换法。进餐定时定量,主食控制在250g左右,在进食量少或不进食时,相应减少药量或停用。如饥饿感明显者,可进食黄瓜、西红柿等。出现低血糖时,如症状轻,可立即进食,如重,可直接进食糖块等,必要时可静脉应用高渗葡萄糖,并及时就诊。

3.2.5适当运动运动方式可选择走、慢跑、骑车等有氧运动,运动中以感觉微汗、微热为佳,不能大汗淋漓,运动时脉搏(次/min)=170-年龄。运动宜在餐后1h进行,此时血糖偏高,不易发生低血糖。如运动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

3.2.6患者外出时应注意一定要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及联系方式、糖块等,病卡上应注明所用药物的种类及剂量、出现低糖时的症状及帮助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并得到帮助。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7-808.

篇6

(一)优点

这种由医学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在医学基础课程中,集中叙述了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知识,知识归类明确。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由基础护理学到临床护理学,理论层次清晰,非常便于知识和技能的集中存放,比较易于理论传授。在专业课程的构建方面,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分为基础护理学和临床护理学两大类。而临床护理学的课程,既采用了学科体系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临床实践过程,把他们分为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等等。

(二)不足之处

1.学科独立性的课程地位与课程思想表达不明确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自己应有的独立的学科思想。在当今的临床护理学课程中,依照医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内容和结构以疾病为主要线索,从每一个疾病的发生原因开始,在理论上对其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检查的常用方法或手段,以及治疗方法、转归等,逐一展开叙述。这一内容和结构模式,几乎是完全照搬了医学学科体系的课程构建思路,使得护理专业课程中,医学知识体系较护理学知识体系反而更加突出,没有能够体现出护理学独立学科的课程地位和课程思想。

2.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被零碎化

按照学科体系构建的临床护理课程,首先,为了便于对知识较好地进行分类与归纳,就将每一疾病过程整体中的病理、生理、治疗、药物等,强行分拆开来,形成了多个层面或者多个模块的零碎的知识与技能架构;然后再将这些零碎的知识与技能模块,以类似于“符号”“编码”的形式,分别陈列到每一门相对独立的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课程中,显得呆板而缺乏活力。此类课程构建模式,相对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职教课程体系构建理念,虽然具有系统性,但是却缺乏整体性,其结果是把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细分到了不同的板块(点)中,并最终将一个整体的工作过程零碎化掉了。

3.有重医轻护之嫌

从当前我国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明显看出,无论中职还是高职,课程无一例外地都包含了医学生课程所涉及的全部课程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不仅在临床护理学的课程结构中处于独立的知识体系结构状态,而且其内容大约占到了临床护理学总内容的70%左右。显而易见,这种课程大有重医轻护之嫌。

4.医护知识体系之间缺乏连接性

查阅当前的临床护理学课程,我们不难发现,内容与结构基本遵循同样的规律:以具体的疾病为线索,前面介绍有关疾病的医学与医疗的知识,如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辅助检查结果、治疗与转归等,后面阐述护理的要点或者护理措施等。这种课程模式,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医疗与护理知识体系之间有大量的重置与重复,而从医学与护理学的学科之间关系来看,却缺乏紧密的联系,似乎两者之间可以相互独立。给人一种错觉就是:没有医学知识也可以当好护士。

(三)对教学的不良影响

1.不利于护理专业的向前发展

缺乏独立的学科思想以及重医轻护的课程现象,直接导致社会人群产生对护理学科与护士社会地位的认识偏差。传统的社会人群意识认为,护理学学科地位低下、护士地位不如医生地位。这种意识的形成,很难说与护理专业这种传统的课程构建模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这种课程形成的社会人群意识对护理专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社会人群意识将极大地影响了护理专业人员的职业热情和职业态度,不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二是影响了护理人员的个人价值、社会地位评判,不利于调动护理人员专业积极性,从而阻碍专业的发展。

2.增加了教学负担

纵观护理专业现有的课程现状,不难看出,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对护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比医学专业学生更高的学习要求: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他们被要求学习既包含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医疗知识体系,又包含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护理学知识体系;从课程知识面覆盖的范围来看,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范围不仅覆盖了全部医学知识体系,而且必须覆盖全部护理知识体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年龄、心智水平以及护理专业的学制设置等综合考量,很显然,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脱离了护理教学现实的课程体系,不仅增加了教学负担,而且还增加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整体教育过程。护理教育的整体过程,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自动构建过程,目前这种课程体系把整体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理论上的知识归类方法,将其分割成为一个一个零碎的知识类别。护理专业教学实践,又简单地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能力系统的要素)呈献给学生,缺乏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律的整装连接过程。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分析这种课程体系,其特点就是完成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模块的认知功能,并没有完成其应用功能。实施上,这些知识或技能的模块,只是相当于系统要素的一部分,而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才是职业教育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当前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使得我们的护理教育实现的只是其“部分”功能,而并不是“整体”功能。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由此可见,这种课程体系实现的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

4.脱离实践,应用困难

由于护理实践的知识和技能被课程从理论上分解得支离破碎,其结果是学生学过之后,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模块式的知识和技能,以至于临床实践过程中,感觉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根本用不上,或者在学校根本没有学到任何知识和技能。因此,这样的教学是一种由局部求整体的教学方式,学习者实际上获得的能力较小,不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实践过程,护理教学也没有实现为护理临床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预期目标。

5.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目前,护理专业的课程构建脱离了护理临床工作过程,忽视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工作情境”中培养的教育过程,以至于护理专业学生因缺乏工作过程这一最有效的学习途径,而无法找到形成或者锻炼的机会,不利于护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自动构建与形成,因而难以形成适应市场的“做事”或“做成事”的职业能力要求。

6.学生的参与性不强

由于当前护理课程体系结构受到医学学科体系结构的影响,大多数的知识技术被以类似于“符号”、“编码”等可以复制和拷贝的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写进课程中,因而,这样的课程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由于缺乏工作过程,教学只能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7.中职、高职学生的学习任务区分不明

现有的护理专业教材,较少区分中职和高职的差别,内容大同小异,知识、技能层次深度差别不大,使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学习任务区分不明确。

二、专业课程改革思考

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现代教育学认为,课程包含教学。由此,课程也是以一种教学系统的形式呈现的。

(一)预期目标

1.体现护理学的一级学科地位

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应当摆脱传统的医学学科体系的束缚,还应当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属于护理学科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充分表达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独立性。在当今护理程序理论的支持下,这一思想完全可以实现。

2.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一种预期,是课程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确定了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决定了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模式。护理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的层次差别。其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后者的人才培养,则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2]。总而言之,护理职业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临床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因而中高职护理课程体系要突出培养护理临床应用性人才的目标特点。

3.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核心能力或者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概念由德国提出,是指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及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和终身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积极开展学生团队活动,把职业技能的传授贯穿于学生团队完成的工作过程之中。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不仅逐渐掌握了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的专业能力,而且通过团体活动的社会实践,掌握了人际交往的语言沟通技巧;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调整与人合作的态度,获得与他人协作的机会,积累社会活动的经验,并最终提高社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还可促进针对某一项目任务,自寻学习资料、研究教材,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从而具备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须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

4.区别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差别

(1)课程构建体现就业岗位层级差别的要求

“国外护士的资历要求及分类”资料,对我国的中高职护理教育课程的构建具有启示意义。国外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现出了护理人员的分层级管理的特征。以美国为例,护理人员分为两个水平:操作护士(TN)及注册护士(RN)。注册护士一般分为初级水平及高级水平。操作护士:一般需要经过一年左右的专业培训。注册护士:高中毕业后,可通过三种途径完成注册护士所需要的专业基础教育———证书教育(DP),一般为3年;专科教育(AD),一般在社区大学或护理院校,学制2-4年;本科教育(BD),一般学制4年。

(2)护理中职生岗位特点

当前我国医疗单位中,中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其岗位职责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技术要求与工作内容居于较低管理层级。二是其工作内容重点局限于基础护理技术及非专业性护理。只需“完成低技术性基础护理工作及非技术性护理工作”“不得从事创伤性或侵入性护理技术操作,不得独立承担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等。三是这些护士在临床实践的早期阶段,都伴随有高层级护士的持续指导和培训教育。也就是说,中职护理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比较高职学生来说,在时间上相对较晚。

(3)护理高职生岗位特点

护理临床实践对高职护理学生的期望远比中职学生要高。一是高职学生就业单位的级别、专业技术水平普遍较高。二是临床实践中,给高职学生的工作岗位适应期比较短暂,高职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快被分配到独立岗位,承担相应职责。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当代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护理临床实践的要求,必须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实践途径,组织、构建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工作过程的内涵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以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3]。工作过程的要素内涵:第一,工作过程是综合的;第二,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4]。

2.护理程序是工作过程

对于护理专业来说,什么是工作过程?如何确定构建护理专业课程的工作过程?这些都是课程构建的重点和难点。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护理专业有一种特殊的工作过程———护理程序。什么是护理程序?护理程序是护理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一种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现代护理的核心,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5]。由此可见,无论从工作过程的概念出发还是从工作过程的理论本身出发,可以毫无疑问地判断护理程序是一种成熟的、系统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经过提炼了的、科学的护理工作过程。

3.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

程序是事物指向一定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护理程序包含了五个步骤: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方法,是将医学基础知识,分别贯穿到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当中,而不再如当前的课程一样,虽然也有护理程序的内容,却不知道医学知识与护理学知识体系应该如何“贯穿”,因而形成现存的护理临床课程这种“一门课程,两种知识体系并存”的现象。

4.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意义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目标

护理程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与护理有关的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层次需要论、信息论和解决问题论等。系统论组成了护理程序的框架,层次需要论为估计病人健康状况、预见病人的需要提供了理论依据,信息论赋予护士与病人交流能力和技巧的知识,从而确保护理程序的最佳运行。解决问题论为确认病人健康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及评价效果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各种理论相互关联,互相支持。由此可见,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临床护理课程,实现了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目标。

(2)贯通医护两种知识体系

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构建的护理临床课程,克服了当前课程体系中医护两种知识体系并存的弊病。它不仅没有忽略医学知识在课程中的内容选取,更重要的是,它根据护理实践的应用要求,通过工作过程的主线,将医学理论知识融入到护理临床实践的应用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护理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样既兼顾了护理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要求,又不至于在心理上形成过多学习内容的心理负担,而且还在课程结构的形式上,极大地减少了重复重置医学知识的现象,使得课本变薄、学习轻松,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3)体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差别

在护理程序的相关步骤中,依据中高职护理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差别,可以将对应的医学知识体系中,相应基础知识进行增减和扩展,以此满足岗位就业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体现中高职护理课程人才层级培养中的作用与差别,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改革护理专业课程的总目标。

篇7

2.考试成绩分析,见表1。将两个班的成绩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11<0.05,说明试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试验班平均分高于对照班平均分,说明实验组的教学方法适合教学要求,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成绩。

二、讨论

1.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备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必备步骤,备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用思维导图编写的教案,除首页外,只有一张图,结构简洁,步骤流畅,从而提高教案质量。内科护理涉及的内容很多,并且直观性很差,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层次、缺乏整体联系。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可以把许多复杂的内容以清晰的层次表现出来,教学内容变得井井有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便于学生学习与记忆。

2.思维导图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教给学生,在预习或复习时,通过制作思维导图,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空间得到拓展。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学生不再被动记录教师的讲课内容,而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对知识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促使学生制作适合自己学习的导图,学生会时不时有些新发现,提高了其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次调查显示,13%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58%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智能类型总体上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乐于接受图文并茂的信息传递方式,而不是用单一的纸质文字形式传递。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化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本次调查中,发现69%的学生对内科护理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从成绩分析来看,试验班平均分高于对照班平均分。

4.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思维导图与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从一个中心问题出发,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联想形式进行发散,然后在纸上或电脑上以外显的方式构造出来,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外显出来,学习者可无限次地将自己原来的思维过程得以重现,并且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拿出来与别人共享、交流,进而进行反思、总结,形成新的灵感思维。因此,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高职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创新的能力,这正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篇8

关键词

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优质护理

肝硬化失代偿期是指肝硬化晚期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指严重超出患者肝功能代谢能力,会伴随出现脾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现象[1]。近几年随着临床护理观念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开始采用优质护理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对比分析研究,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的优质护理临床效果,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42岁~68岁,平均年龄(60.56±1.02)岁。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0~70岁,平均(60.78±2.1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一旦产生问题及时向主治医生进行汇报;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节,告知患者临床治疗的相关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临床护理。优质护理方式: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不足,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病情的讲解,降低患者因缺乏基本的医疗知识而产生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念,依照病人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心里疏导,可以采用肢体支持、语言支持和行为支持的方式为患者建立自信心,从而帮助患者在心理上战胜疾病;②饮食护理。由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上消化道会产生出血现象,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避免因饮食不当造成的病情加重。首先,在患者消化道出血期间应该对患者进行禁食,使用营养液进行营养补充,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现象。在出血停止后24~48h后若无继续出血,给予少量温凉、清淡、高热量流质。无再出血逐渐改为半流质软食,并限制钠和蛋白质摄入,避免粗糙的食物,严禁烟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应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防止损伤的曲张静脉,再次引起出血;③基础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密切注意患者禁食和进食后的消化道情况,对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向主治医生进行汇报。

1.3疗效判定

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其中将院内护理环境、病房气氛、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护理人员护理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评分,共计10项内容,每项内容下分别进行详细的分类,最终进行统计。分为:①非常满意(95分以上);②满意(85分以上);③一般(60分以上);④不满意(60分以下),分数等级中包含最低值。总有效=(①+②)/(①+②+③+④)×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使用优质护理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能有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护理质量。与此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医院声誉,具有良好的连带效应。优质护理主要是坚持以病人为护理中心,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制定护理方案[2]。在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时首先,需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从而提高实施优质护理时患者的依从性,使护理方案能够良好的落实;其次,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需求进行了解,在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优质护理工作的展开;最后,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帮助患者迅速恢复健康[3]。

综上所述,对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进行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代小红 熊英宇 单位:仁寿县龙正中心卫生院

参考文献

篇9

2急救护理

2.1立即给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吸氧(4L/min),多功能心电监护,以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生理盐水1000ml静脉滴注,迅速补充晶体,快速补充血容量,其他长期医嘱以患者心脏承受力快速静脉滴注,限制滴速的药品除外,因女性患者其有高血压病史,平素血压为150~160/90~100mmHg,男性患者平素血压为130~150/80~90mmHg,应激性血压下降,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有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备好急救药品。

2.2严密观察病情:15min,女性患者心率降至90次/min,血压升到113/82/mmHg,意识仍不清,呼之眼睑微颤,出汗停止,男性患者心率105次/min,血压95/55mmHg,意识清楚,但出汗未停,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表情,皮肤及温度,注意做好基础护理。30min后女性患者呼之能应,但不语,生命体征平稳,男性患者出汗停止,自述症状减轻。40min后男性患者再次大汗淋漓,心率112次/min,其他无不适,生命体征平稳。60min后女性患者意识清楚对答如流,能清楚表达意愿,生命体征平稳,可自行饮水,无其他主征。男性患者因刚刚术后不久,自行安睡,出汗停止,无其他主征,生命体征恢复平素水平。24h患者如常。

2.3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为老年女性,用药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家属自然有很明显的质疑,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向患者家属解释药物的反应及效果,排除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心理,积极配合治疗,青年男性在科室ICU,因刚刚做完手术,精神压力大,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心理负担,予以正面信息。

3讨论

3.1药物剂量与年龄,脏器功能状态有关并存在个体差异:药物剂量为药物的常用量,但因年龄偏大,脏器功能减退,当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用药后,致使药物蓄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老年人用药要严格执行老年人用药原则,掌握老年人的药动学,药效学及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根据病情准确用药,一般为成人的1/2~3/4,青年男性出现此类不良反应为典型的严重不良反应。

3.2用药后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所致严重不良反应,虽然少见但发作迅速,如不及时对症处理患者会因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准确,及时,有效,才能使患者转危为安。要养成用药后常规巡视病房的好习惯,出现药物相关反应才能第一时间发现,才能做到及时有效,快速处理,保护患者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篇10

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6-45岁。按KLigman痤疮分级其中轻度:12例;中度:14例;重度:4例,疮程度由轻微至严重不等,皮肤类型为IV~V.

1.2方法

采用candela公司提供的配备有动态冷却装置的smoothbeam1450nm半导体激光系统。对痤疮治疗的作用机理是对引发的皮脂腺进行热损伤照射,系统喷射致冷剂以保护表皮,从而使副作用最小化[1]。治疗所选能量密度为9-11J/cm2,平均10.5J/cm2,光斑直径6mm,致冷喷射时间为20ms,脉冲宽度210ms,疗程间隔为三至四周,治疗次数2~5次不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30例痤疮治疗部位皮脂分泌明显减少,治疗部位的痤疮数明显减少,在治疗结束后的6-12周内,真皮热疗对每位患者均有所见效,而且多数患者的病灶得以消失,并且SmoothBeam1450nm半导体激光系统相当安全,但是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短暂的水肿和红斑。

2.2不良反应

激光治疗后所有患者局部均出现暂时性红斑、水肿,并于24h内消退,同时患者术中有不同程度疼痛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3.护理

根据SmoothBeam1450nm半导体激光系统的特点,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仔细的护理评估,确定各自的护理方案,采取准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3.1治疗前

3.1.1患者经临床医生确诊后,向患者详细解释激光治疗的原理、过程、达到的效果,签署知情同意书。

3.1.2建立病例,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皮肤类型、皮损特点,拍摄治疗前照片。

3.1.3协助患者清洁治疗部位皮肤,一定彻底清除皮肤表面的护肤护肤品和化妆品,用灭菌注射用水消毒。

3.1.4协助患者佩戴护目镜,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

3.2治疗中

3.2.1患者平卧,根据其皮肤类型选择治疗参数在没有皮损的小区域做光斑测试,一般用单脉冲测试(不超过5个),观察一分钟如出现月牙形或圆形白丘疹或水疱表明表皮灼伤,应定时治疗;如果没有上述现象方可继续治疗。

3.2.2操作者应将操作手柄垂直并紧压于患者皮肤,以防制冷剂从测距仪下端流向周围皮肤,减弱其对表皮的保护作用。

3.2.3治疗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反应及时调整治疗参数。

3.2.4测距仪在治疗中会结霜,应及时用无菌纱布擦试。

3.3治疗后

3.3.1治疗结束后应拍摄治疗后照片。

3.3.2治疗结束后应让患者在治疗室观察15~30分钟后方可离开。

3.3.3治疗结束后应告诉患者避免搔抓治疗部位,避免日晒,避免使用其它刺激性物质,如有不适随时复诊。

3.4健康宣教

痤疮的发病与情绪、饮食、心理状态、感染、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护理,才可以预防痤疮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其并发症。

3.4.1应保持乐观的情绪,建立充分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4.2应注意日常饮食,适当限制油、辣、甜等食物的摄入。

3.4.3应注意多饮水(白开水),多吃水果和蔬菜。

3.4.4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4.5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机体抵抗力。

3.4.6应合理使用化妆品,禁忌使用油性化妆品。

3.4.7应注意防晒,同时尽量减少汗腺分泌量。

篇11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本科室进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8400例。其中发生造影剂外漏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60~78岁,平均(68.6±6.7)岁。本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4200例)和对照组(42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本研究中高压注射CT造影剂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和碘帕醇。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告知患者在增强CT检查前30min到达放射科等待,此时向患者询问相关的既往静脉注射史及药物过敏史,并向患者介绍所使用的造影剂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选取患者较大且弹性好的血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1)对CT造影剂外漏的预防护理:

①血管的评估与选择。

在给患者注射造影剂之前,首先应对患者血管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比如静脉血管发生一定程度的硬化、老年患者血管的脆性增加、血管太细、可能并发四肢水肿等情况,这些都会增加造影剂外渗的可能。因此,在选择血管时应十分注意,选择患者管腔大、回流好、富有弹性且易固定的静脉进行给药,避开关节附近的部位,以免因患者的动作而导致针头移位造成造影剂外渗。一般采取患者的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同时应避免选择近期反复穿刺的静脉。

②静脉通路的建立。

在进行增强CT检查之前,首先要建立好静脉通路,采用生理盐水进行穿刺操作;患者在接受手背静脉穿刺时,应告知患者绷紧皮肤,可减少疼痛感;穿刺应避免在同一部位进行重复穿刺;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进行造影剂的注入。

③穿刺针头的选择及固定方式的确定。应选择静脉留置套管针,在穿刺成功后,用普通胶布固定头皮针软管,用宽胶带固定针翼,对于不合作的患者,加用夹板进行固定。

④造影剂的注射速率。

造成CT造影剂外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高。因此在满足CT扫描条件、不影响扫描结果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造影剂的用量和注射速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CT造影剂外漏的产生。

⑤对患者进行宣教。

在CT造影剂注入前,应向患者告知可能会出现造影剂外渗的情况,并对造影剂外渗的临床症状及出现的不良后果进行描述,让患者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保证针头的固定。在注入造影剂过程中,患者如出现疼痛,应立即告诉医护人员,停止注射。

⑥实时监测观察。

静脉通路建立后,应注意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有无回血现象存在;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疼痛等情况;在高压注射器开始注射造影剂前,先高压注射盐水,观察静脉穿刺部位及患者情况,确认无异常后才离开。(2)并发症的护理。局部肿胀,对患者有肿胀症状出现时,应告知患者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及淋巴管中淋巴液的回流,并用50%的硫酸镁溶液冷敷患处24h,24h后可热敷,一般2~3d后可消肿。

1.3观察指标

1.3.1心理状况调查

采用信度、效度较好的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的程度进行评分,SDS和SAS均有20项,每项分为1~4级,最高分80分。SDS的总粗分是量表的各条目得分之和;量表的标准分为量表的总粗分乘以1.25,当量表的标准分大于或等于53时,则认定该患者有抑郁的情绪;抑郁指数为患者总评分除以80,0.50~0.60为轻度抑郁,>0.60~0.70为中度抑郁,>0.70为重度抑郁。SAS的总粗分是量表的各条目得分之和;量表的标准分为量表的总粗分乘以1.25,当量表的标准分大于或等于50时,则认定该患者有焦虑的情绪;焦虑指数为患者总评分除以80,0.50~0.60为轻度焦虑;>0.60~0.70为中度焦虑;>0.70为重度焦虑。

1.3.2满意度调查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以数字评分法,分值0~10,非常满意护理工作记作10分,不满意护理工作记作0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D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干预后外漏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外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CT造影主要是通过高压注射器静脉高速注射造影剂,因此存在一定的造影剂外漏的危险。其原因在于CT扫描速度快,造影剂的注射速率高,在较短时间内即注射完,冲击力强;此外,作为造影剂的碘海醇和碘帕醇是一种高浓度低渗性药物,具有黏性强和阻滞性高的特点,发生外漏后,进入皮下组织间隙导致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发生变化而失衡,细胞内水分在细胞外渗透压的作用下可被吸出,使得细胞发生严重的脱水而导致死亡,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加之护理人员操作不熟练,血管的选择及穿刺方法不正确均是导致造影剂渗漏的主要原因。患者遭受造影剂外漏所带来的并发症同时,还会给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对并发症的治疗显然是不利的,可能会加剧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早期及时的预防与护理高压注射CT造影剂外漏显得尤为重要。优质护理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已经应用于临床,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临床基础护理,深化临床护理专业的内涵,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是指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患者着想,一切活动都要把患者放在首位;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的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内涵: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是一次从管理方式到服务模式与内涵的改革,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的深化,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与SAS评分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患者的SDS与S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患者的SDS与SAS评分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此外,本研究显示,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患者的造影剂外漏发生率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减少造影剂外漏的发生。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篇12

一、目前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时间太短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学期初,时间仓促,老师和学生接触较晚,加之指导老师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关系不易融洽,给师生交流和设计过程管理带来困难;学生接触设计(论文)题目较晚,题目又是由指导老师选定,导致学生对题目不能深刻理解,更没时间进行充分的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致使学生兴趣与安排题目严重错位,学生态度消极,工作被动。学生往往不能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有些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已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解还是模模糊糊的,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规定太死

因规定太死突出了毕业设计(论文)规格、标准统一的过分苛求与因人而异个性化发展不协调。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都是从指导老师报题目、筛选汇总、公布、学生选题,到学生选题结果汇总、呈报、公布结果,再到指导答疑、论文撰写、成绩评定等环节都做了相应的规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3.没考虑学生的感受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的服务机构一直是以教育者的“主人”自居的,从来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打击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没有体现成人已有实践知识的认知主体地位

目前,成人毕业设计大部分实行约束性的选题,先由指导老师拟定,再由学生在此小范围内选题。选题的创新性不足,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训练,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有的题目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努力,短时间内就完成任务;有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太难,学生做不出来,最终应付了事。这些情况都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构建

为保证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针对传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套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它贯穿到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整过程,是动态的、循环的、能活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教师”互动指导教学过程。改变的过去单一的关起门来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做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使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充满了人性化和个性化;使成人学生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拓展自己的思维、运用现有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写出具有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毕业论文。

1.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

成年人是一个成熟的人,在学习上,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目标,选择自己学习需要,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并选定学习的方法进行持续学习。所以,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应该是教学理念上的变革与转换。在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上要把“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是引导或左右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而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以“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确定指导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改变了传统的由老师指定毕业设计方案,给学生自主选毕业设计方向的权力。“一个人如果个性中具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并且能够把这些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这种活动,那就说这个人具有从事这种活的能力。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如果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的杰出的完成相应的活动”。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指导老师以讨论与引导的指导方法相结合的指导教学为特点,体现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互动”作用,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2.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具体环节

准备阶段、理论指导阶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1)准备阶段:指导老师的选定。选择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工作能力及有一定科研经验护理学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并对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原则上每位指导老师指导6~8位学生。

(2)理论指导阶段。学生入学的一学期就开设理论课,由理论课主讲老师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全面理论培训。培训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如何确定方向,针对自己所学和兴趣特点进行选题。系统地讲解如何书写毕业论文,以及怎样查阅资料和如何遣词造句,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及对论文进行修改的策略。

(3)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改变传统的指定指导老师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个人兴趣选择指导老师;老师根据教学时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来决定是否指导某个学生,形成一种“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选定指导老师。这种指导关系的确定不是由学校安排,也不是由学生或老师单方确定,而是在充分了解,求得互信的基础下确定下来的,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指导关系确定后,学生提前进入相关资料准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调研,结合学生所从事临床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体会较深的实践知识,学生自选或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初步确定毕业设计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带着毕业设计方向,到临床中实施并收集相关数据,尽量做到真题真做。

(4)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学生收集好临床数据,在最后一学期与指导老师探讨或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初步确定毕业论文内容纲要。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

(5)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在写作中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讨论,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随时自问如何去写好这篇论文,自己的这篇论文内容是否紧扣主题、重点是否突出、数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合理。当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评估初稿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怎么去修改好论文直到定稿。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随时和指导老师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和帮助,其内涵就是整个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三、小结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源于临床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其中,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难以下笔。该指导模式是以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而构建的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学生特点的、科学、有效、可行的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在运用构建的模式对学生实施指导后,使学生能活的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体现在毕业论文书写中。对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月光,杨景兴,牛春梅.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调适[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03):69-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