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8: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审美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审美教育论文

篇1

2最重要的环节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培养

每个人都具有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创新往往与人的个性有密切关系。人的个性培养,需要获得方方面面的教育。在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感受的多样性,通过艺术教育使个体尽可能地获得丰富的独特感受,成为高校艺术教育者的共识。如果说智育和德育主要发展了人心智和德行方面的个性,那么美育则发展了人审美方面的独特个性。艺术教育的这一审美功能,促使个体在和谐的最高境界中追求“和而不同”,保持了个性的独立性。只有每个个体具有独特的审美认知,才能够达到整体的“百花齐放”,进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生动的而非呆板的、独特的而非随波逐流的、内容丰富的而非单一的发展模式。

篇2

二、感受古筝音乐的音色美

音色即音品,声音的属性之一。古筝的音色,可分为乐器音色和演奏音色。前者为古筝这件乐器本身所具有的音色,后者为古筝学习者在演奏乐器过程中所获得的音色。乐器音色,由古筝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决定。演奏音色,则来源于演奏技巧。古筝的演奏音色包含基本音色和变化音色两种。基本音色是古筝学习者弹奏古筝的声音“底色”,是古筝学习者基本功的最初体现,也是古筝学习者驾驭乐器音色和熟练掌握演奏技法的一种能力。古筝学习者在演奏中要获得这种好的基本音色,关键是要学会手指弹弦的基本方法,即“大动作松,小动作活,力沉指尖”。古筝弹奏中弹弦角度和弹弦方法是决定基本音色好坏的两个基本问题。变化音色是指在古筝演奏中所使用的符合音乐内容、音乐情感和音乐风格的各种音色,又叫应用音色。而在实际的演奏学习中,基本音色和变化音色又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古筝演奏中,手腕的运动变化、指尖的刚柔程度、触弦的位置深浅、拨弦的速度快慢、弹奏的力度大小,都决定了音色的好坏。同时,也只有对音乐形象和思想内容有了很好的把握,在演奏中有饱满鲜活的情绪和抑扬顿挫的变化,才能表达出音色的美。

三、理解古筝表达的形象美

在许多古筝名曲中,抚琴弹奏,时而高山流水,时而低音回旋。表现的自然景象气象万千,塑造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要让古筝演奏学习者理解众多的各具个性的音乐形象,首先必须对筝曲的故事有基本的了解,同时还要调动学习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理解古筝表达的形象美,联想和想象是枢纽。如在古曲《将军令》的演奏中,学习者首先要有对古代冷兵器时代战场的基本感知和联想,才能在演奏中通过一串密集的重复音,加上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多种指法结合的变化,表达出沙场征战、奋勇杀敌的情节和古代将军的形象。

篇3

 毋庸置疑,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对于人们的审美个性的培养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它能够很好地告诉大家什么是美,该如何去感悟美,怎么样去传播美。

 

在文化馆审美教育教学中培养审美个性是社会赋予的要求,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对我们的身心各方面发展都有百般益处。

 

一、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的意义

 

美是一种感悟,美是一种享受,美是一种珍惜,美是一种传播,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我们都喜欢美好的事物,这会说明我们愿意审美,心底深处是喜爱美的。人为万物灵长,对这个世界拥有太多、太复杂的感情,对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感受。

 

文化馆审美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它不同于学校的语数英课堂,重点不是传授知识,不是要教给我们一些用于工作的技术,而是从心出发,告诉世人关于美的内容,让我们懂得审美,学会感悟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哪怕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看法都会各异。

 

对于审美个性,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不能同概而论,更不可墨守成规,这是社会要求,也是从心而动。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发挥它无与伦比的社会意义[1]。

 

二、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审美个性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审美个性常常被忽略

 

我国传统教育推崇中庸之治,包括在现代校园教育中,老师家长们更为关注的乃是孩子的听话与否,他们都喜欢听话乖巧的学生,而不太赞成个性发展。

 

孩子们一些有个性的行为,在很多大人看来,就是离经叛道、不务正业,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之处,也因此扼杀了太多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这种思想与认知同样也体现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虽然是说要培养审美个性,但是却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荼毒,采用集体授课,这种大锅煮的方式,根本不应该在这样的教育中出现。

 

要知道,所谓个性,就是与他人不同,审美个性乃是个人的独特思想,是对于美的独有感悟,集体教育中,很难培养出这种个性。正是因为如此,培养审美个性常常被忽略,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审美个性培养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

 

(二)培养审美个性目标不够清晰

 

无论是做什么事,我们首先都要有目标,有方向,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前进,那样才知道自己脚下的路该怎么走,才不会迷失方向。这一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实际上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同理,在教育中亦是如此。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教育中,我们都要树立目标,知道自己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不能稀里糊涂地人云亦云,那样很难发挥教育的最大有效性。纵观当前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审美个性的培养,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培养审美个性目标不够清晰,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培养。

 

在很多人看来,培养审美个性就是指多看美好的事物,要学会自己感悟,可是再深一层地询问,人们就会断片,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就是源于大家的目标不清晰。

 

文化馆审美教育,对于有些人而言,就是跟随大潮,别人这么做了,大家都说好,那我也跟他们一起,至于自己是为什么而学,自己的审美个性目标是什么,从来就没有认真思考过。培养审美个性目标不够清晰,这是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审美个性培养存在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的策略

 

(一)尊重审美个性差异,创造个性发展的环境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而言,还是从社会形态方面来说,我们个体都有一份独特的价值。

 

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点,因为是要培养审美个性,那么必然是将人的个性摆在首位。

 

也许对于同一件事物,关注角度不同,思维方式有差异,可能得出的感受也不一样。审美教育的重点是对美的感知,而美从来就没有固定的定义,因心而动,随情而易,这是属于美的特色,也是对它难以很好审视的地方。所以在实际教育中,只有尊重审美个性差异,创造个性发展的环境,以人为主体,才能真正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

 

(二)创新审美教学方法,促进审美个性的培养

 

创新是时展之魂,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进步,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明白这一道理。所以,各行各业都注重创新,力求在原有基础上加以突破。

 

在教育领域,创新同样受到了重视,为广大师生热爱。那么,就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而言,也要如此,是社会进步潮流中的大势所趋。

 

只有对审美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一改传统教育中不适宜的地方,尽量做到尽善尽美,才是王道。因为这种创新就是一种新的发展,不再囿于固定模式,可以促进审美个性的培养,帮助世人更好地理解美,懂得珍惜美。这样一来,培养审美个性就不再是那么困难,反之它会有更多益处。所以,创新审美教学方法,促进审美个性的培养,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在文化馆审美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2]。

 

四、结语

 

正是因为这种教育,美的定义被扩充开来,如春风,如花香,吹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沁人心脾,让世人学会了付出,学会了珍惜,我们一抬头,看到的是更灿烂的阳光。

 

篇4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认识思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翻新,而审美教育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重要,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强。对审美教育也日益关注,跟风现象严重,这也使得许多人走向了误区:

(一)审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随从这种状况在我国教育的体系中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孔子提出“师教”,从表面看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而实际就是为儒家思想“忠君爱国”而服务,美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德育有一定标准,教育方式就是传统的灌溉式,主要就是对错的判断,是规范学生行为准则,也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审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它更主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的审美的观念与创造力。但是他们又是紧密联系的:美育可以陶冶情操,预防心理疾病;德育对美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美育要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是需要理论性审美对象为载体,美育与德育,他们在拥有共同特征的时候,还存在自己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

(二)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美术教育是指老师通过审美载体,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传授审美知识,在审美过程里掌握审美知识,并总结出自己的审美观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智力往往是培养理性能力,它是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可见,智力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的过程,使其逻辑思维形成。而审美教育更趋向于感性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当代审美的观念,使学生由于理性的知识走向感性的认识,最终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所以,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

审美体验包括审美的直觉、联想和想象,而这些情感中又和审美评价互相联系、互相参透。联想有一种事物而想起类似的记忆,主要与情感记忆相联合。而在审美过程里经常回发生这样的联想,也就使审美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而想象就是以审美直觉和联想为基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形象,这个全新的形象在客观上是并不存在的,他是虚拟的,他出现的动力就是人的情感。这个过程是时艺术创造的过程,而个人的审美意识和体验就在不断提升。

篇5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文字:文字是一道墙,这边桥墩站着读者,那边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而且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字的作用,也引出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要想建立起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文章中提到的意象把握得更加准确,能够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去,使读者能够对作者描述的情况身临其境,增加学习语文知识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了李绅的《锄禾》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农民公众的情况,并向学生提问如果自己成了这个农民会有什么想法,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两全其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材的语言美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汉字具备三美,一为意美以感心,二为音美以感耳,三为形美以感目。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的书面语言有声化,使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例如汉乐府《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画面感,尤其是在江南水乡生活的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使学生对一些诗词进行配乐朗诵,使学生能够自发地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中去。

(三)充分备课,挖掘并专研教材中美的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信息,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应该是感知美、发现美、享受美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备课任务,提前将课文中美的因素挖掘,并在讲课的过程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受到美的陶冶。板书是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写得一手漂亮板书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例如在讲解王安石的《梅花》的时候,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梅花》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揣摩,在上课的时候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也能感受到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四)通过作文指导寻找美、创造美

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展示个人素质的重要工具,较高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写出辞藻优美、意境丰富,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文章,但是审美能力较差的学生写出的文章所蕴含的美也就差一点,甚至没有闪光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课讲解的时候一定要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美,怎样写作才能体现出美,怎样才能让读者感受到美,这也就要求学生拥有比较强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荷花》的时候教师可以同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关于荷花的文章,并用多媒体播放荷花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对荷花有了直观认识,以后进行荷花的写作也是下笔如有神。

篇6

2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现在是属于信息化的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也要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开放性。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获得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电脑作业开始成为艺术设计新的创作阵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的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的改变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现在的设计行业,大量的作品如出一辙,这跟在平日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关。创造力是设计师的钥匙。失去创造力的设计师就好比没有了刨刀的木匠,一切的工作都不能继续下去。世界上一切的美都是创造出来的,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培养计划中不只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强化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人文关怀中的审美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人生价值以及生活追求和对人的关切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不只是要有能发现美的技能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那种学生自成一体的美学理念中也要有在人文中柔化的美。这种美表现在设计作品中深厚的文学底蕴上和设计者本省的道德修养中。现如今的人文精神仿佛处于失落世界之中,尤其是现在的艺术包装设计师为追逐高额的利润而提供过度浮华的包装方案。这与学校艺术教育部不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很大的关系。使得学生在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上也具有“审美品位”。这样的艺术教育才算是真正完整的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教学思想的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化教学迅速发展。这在改变了传统学习方法和讲授方式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老师如何利用信息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在纷杂繁复的信息中汲取必要有用的知识。是现代教学面临的又一次大改革。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课题设计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吸收真正的美学知识,塑造正确的人文理念。深刻地认识到审美并不只是了解美,还要创造美并且道德也要美。如何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也是现代高职艺术教育中将要研究的新重点。

篇7

在目前的高校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在具体绘画技法上对学生的指导,而忽略对中国画的审美教育。这就使很多学生在面对一张中国画作品时不知道如何对其进行审美并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绘画养分,进而导致学生在之后自己进行创作时不能分清什么样的创作才是精彩的作品,对自己的绘画创作也没有信心,没有具体的创作方向和头绪,所以,在高校教学中,只有首先使学生明白如何对中国画进行审美,才可能使他们在今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把这种美继续延伸和表现出来。陆俨少先生在《画语录》中曾说过:“学画要做到四个多,即:看得多、听得多、想的多、画的多。”笔者认为,陆俨少先生的这段话道出的就是学习中国画的几个关键要点,即“看、听、想、画”。其中,他把“看”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听”和“想”,而把我们平时上课时候最注重教授给学生的“画”放在了最后,这也正说明了在学习中国画时“看”——也即对中国画审读和审美的学习及提升的重要性。以笔者自身这些年的高校教学经验来看,“看”是目前在高校中国画课堂教育中较为薄弱而且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教学环节,而这个“看”具有深刻的含义,更确切地说可以称之为“读”——当我们面对一张精彩的画作,我们不能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般对绘画匆匆地一眼带过,而是要对画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要慢慢体会其中的美,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读”画,慢慢地以中国画的专业视角分析画面,要找到画面审美的可取之处,这其实也正是对画面进行审美的过程。

一、中国画审美教育之“读笔墨”

西方绘画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渗入对我国现在高校的中国画教学模式影响很大。在学生进入高校前对美术方面的学习统统是素描、水粉、速写,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也往往开设有素描、色彩、速写等西方绘画的基础性课程学习,之后才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这种学习顺序对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益处,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弊端——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绘画语言、观察方法,使学生了解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程,可是也往往会使学生先入为主地全盘接受西方绘画理念,不能把所学西方绘画理念为画中国画服务,甚至影响和阻碍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在高校国画教学中,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白,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在对所描绘物像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中国画是我国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它有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绘画的材料和理念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方法和审美形式。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中国画笔墨关系的认识。中国画是一种以水墨来表现物像的绘画方式,它以毛笔蘸水和墨在宣纸上通过用毛笔的笔锋、笔肚、笔根配以中锋、侧锋、逆锋、轻重、提按、顿挫、转折等动作来创作。中国画的笔墨,不但注重对自然的刻画,也注重对画家内心世界的表现和笔墨自身的变化气象的表达。它追求的是一种“笔墨心象”。所谓“心象”,即在物体没有出现在绘画者眼前的时候,绘画者心里对该物体的印象和体会。这种笔墨绘画方式,追求的不是对具体事物的完全再现,但也不是完全的抽象,它追求的是正如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意象,这就使中国画的笔墨有了极为灵活的运用方式和表现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画家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笔墨关系进行绘画创作。如宋代的徐熙和黄荃,同为花鸟画家,可是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却完全不同,徐熙的画面笔墨关系富丽堂皇,而黄荃的画面风格野逸洒脱,所以才有了后世“黄家富贵,徐家野逸”的说法。又如明代的徐渭,他的画笔墨酣畅淋漓,恣意纵横,表现了他一生的命运多舛。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歌、戏曲、书画等方面都有造诣,被称为“明代三才子”之一,可是他在科举的道路上却屡屡受挫,考了八次也未能中举,在生活中也是多有磨难,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在绘画艺术上的风格也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个性,他的画面笔墨豪放,他的泼墨写意花鸟画自成一家,如他的《墨葡萄图》,画中的水墨葡萄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是以不同大小、浓淡不一的墨块组成,不求形似,风格疏散,更题有“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诗句,表达了画家的失意和落寞。清代“四僧之一”弘仁的画面笔墨高冷孤寂,苍劲整洁,他的画面善于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画面荒凉孤寂,显示了他与当时世事的格格不入和性格中的清高之气。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些历代传世名画,仍是“元气淋漓障犹湿”的笔墨气象,画中笔墨变化灵动,在宣纸上渗化发挥,所画物像充满生机,这正是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之处。

二、中国画审美教育之“读线条”

其次是对中国画线的审美,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线条和欣赏线条。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绘画语言,也是中国画的重要绘画表现手法,它不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也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在对中国画的审美中,线所表现的形式美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衡量标准,它不但要流畅、简洁,还要有粗细浓淡变化,有疏密组织关系,有虚实繁简安排,要能连续交错、浓淡穿插,它不但要塑造物像形体,更要表现物像的质感和阴阳,所以画面中的线条要有笔力,也就是常说的力透纸背,同时,线条要有自身的气质,要有速度和情绪,要在画面中和谐统一。如《八十七神仙图卷》,其线条生动地表现了诸仙的形象,线条不但圆润流畅,更是变化多样,丰富而不凌乱,对女仙面部和五官的刻画,以及身上衣服和头饰的绘制都相当精妙,它把中国画中对线条的审美完美地展示了出来,线条自身的飘逸流畅、抑扬顿挫,都诠释了中国画线条的审美。

三、中国画审美教育之“读构图”

再次是要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有意识的分析画面的构图,要学会“读构图”。中国画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的构图不像西方绘画那样有很多规矩和定律制约,而是为画面整体和绘画者表达情感服务的。如中国画构图上用的是散点透视,是根据不同需要把站在不同立足点看到的事物和绘画者自己想表现的事物有序的组织在同一幅画中,它表现的物像常常是超过真实而带有绘画者精神追求的,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国画的构图还有极具特色的卷轴、立轴、扇面等样式,但不论哪种构图样式,都讲究章法,画面通常要考虑整体的“置陈布势”,而不是一边一角的慢慢堆积,中国画的构图有一个全局观,虚实相生,疏密相间,宾主有序,是矛盾对立统一的集中体现。正如明代顾凝远在《画引》中的论述:“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等。”中国画的构图,还受到“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追求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并且注重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对“诗情画意”的表达,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四、结语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事业。高校的中国画教学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作为高校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具体的绘画技法,更要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和审美能力。当代中国画坛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这虽然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和绘画语言,使中国画呈现出更多的新风貌,但对于高校学生这个中国画学习群体,必须要坚持对中国画传统绘画的学习。作为高校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如何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尤其是通过教授和引导学生通过“读笔墨”“读线条”“读构图”这几方面来了解中国画本身特有的民族特色,使学生体会到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把握传统中国画绘画审美的基础上研究自己绘画新面貌,探索自己绘画的创新之路。

作者:代国娟 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艺术学

篇8

二、依据诗歌是情感与认识相融合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情感性是美育的最显著特征,也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所以教师对古诗的教学,也要抓住情感这个关键。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全诗不见一个“喜”字,却也处处充盈喜意,一、二两句中的“知”和“乃”字,用得恰到好处,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三、四两句,“潜”字和“细”字都用得生动、传神,最后六句集中写“夜雨”。教师要充满感情,声情并茂地把诗人流离转徙开始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亲自耕种、与民交欢、钟情春雨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美与情感相伴相随,从本质上说,美育即是情感教育。美育一方面能使学生达到“情动而辞发”;一方面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智育的方法。在《竹石》这首诗中,诗人巧借岩竹表现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也是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等俗见的藐视。因此对诗中的“咬定”一词分析就要充满感彩;“千磨万击”写出竹子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这也是作者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化身,只有如此浸染感情的分析,才能赋予古诗字、词、句教学以美的感受、欣46页)赏和创造。

三、围绕诗歌愉悦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具有愉悦性,学习、欣赏古诗,除了接受理性的教育之外,更主要之处还在于古诗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染力。审美是一件非常轻松、愉悦的事情,总是在美好的事物中进行,没有半点牵强,完全是解放的、自由的。翁卷的《乡村四月》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这些色彩明亮的景物交相辉映,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这两句中,诗人着力抓住这些景物,静动结合,给人一种无尽的享受。体悟这些诗句,要诱使学生展开想象,美丽的江南水乡到处是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置身其中,如在画中游玩,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而在后两句诗中,诗人紧紧抓住了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来描绘。这与前两句交相呼应,给人以审美感受。理解了这些深层的内涵,学生会流连在江南水乡里,尽情品味草木茂盛、波光粼粼、烟雨蒙蒙、采桑插秧的乡村风光,舒缓了心绪,荡涤了心灵,愉悦了身心。内容与形式既辩证又统一。古诗的美育除了内容美之外,也有形式美。古诗的形式美是由语言、韵律、节奏等综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态美。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系掌握,否则就难以得心应手。

总之,古诗的美寓于形象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情感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愉悦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充分感悟其特有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陈钢强 单位:莆田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二、审美教育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

1.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程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不以学生的成绩为最终考查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寻找适合中学音乐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中学音乐课堂不应该只有单一的教与学,而应辅以各种创意的想法和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欣赏、理解能力为前提,并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来不断优化教学课程,因材施教。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了解音乐艺术的发展,感受音乐美的魅力,不断对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行升华。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现音乐之美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必备的成功之匙,是人对于某一事物喜爱且心理上有主动接近的情绪,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和认知一项事物往往具有更高的效率。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更为重要。音乐教学中,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地认识到音乐的魅力,形成自身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美感的内在动力。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学生具备足够的兴趣,在音乐的学习和审美教育中将会表现得更为出色。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力,并以自身独特的思维来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寄托,进而形成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认知音乐作品、感悟作品中艺术魅力的重要前提。因此,中学音乐课堂不仅要向学生灌输音乐常识,也应该智慧地引导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对音乐的感悟,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最终形成自身的音乐素养。

篇10

二、改善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

1.创造美的意境

美的意境对于审美效果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教育者应该依据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的学生来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也会更佳。例如,课堂刚开始之时,学生的情绪还没有稳定,注意力也不在课堂上,这时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先放一段音乐或者视频来缓解一下疲惫的情绪,比如在教唱时,可以先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像学唱《春天在哪里》时,可以先朗诵一些关于春天的散文或者诗词,如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样学生就能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美的情感

教师要能够利用美的情感来熏陶学生,要不断探索把小学音乐教学与审美元素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让学生能够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感受、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开展得更顺利。

3.让学生学会表现自己

表现自己能够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也能提高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挖掘出他们学习音乐的潜力,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多提供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技能的学习,而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体会到音乐所带给我们的美。

4.结合实际来进行音乐教学

篇11

体育舞蹈起源于原始舞蹈,成形与民间舞蹈,并经历了宫廷舞———舞厅舞———国际标准交际舞几个发展阶段过程。现今国际上对体育舞蹈的概念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说:广义的体育舞蹈是指在不同风格音乐伴奏下,通过单人或双人、多人的身体语言或舞蹈动作,借以表达不同的舞蹈。狭义的体育舞蹈就是指摩登舞(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拉丁舞(伦巴、恰恰、牛仔、桑巴、斗牛)十种系列的舞蹈,它们是在特定的音乐节奏下通过男女双人动作的配合完成的。体育舞蹈的起源还与体育的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早在原始社会,原始舞蹈的出现一方面表达了人类的情感,另一方面也使人类无意识的锻炼了身体,增加了身体素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体育舞蹈起源于原始舞蹈,形成于民间舞蹈,并经历了宫廷舞———舞厅舞———国际标准舞几个发展阶段。现如今国际体育舞蹈组织有:世界舞蹈和体育舞蹈理事会、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体育舞蹈协会,三大知名赛事有英国公开锦标赛、日本的黑池舞蹈节、国际锦标赛。对体育舞蹈选手的审美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授:

1体育舞蹈的审美要素

美是体育舞蹈的基本特征。它不是孤立存在的,美的创造与欣赏是紧密联系的。中国美学是一种主、客体的区分中寻找统一、交融的思维方式,其审美追求天人合一、融入生活的世界,外在世界与审美境界为一体,形成深远悠长的艺术境界。其一:它包含舞蹈的动作姿态美、音乐节奏的韵律美、还包含身体线条美、服装美。其二:体育舞蹈运动除遵循对称、和谐、统一、整齐的美学形式外,还以体育特定的健美、力量、速度、协调、灵敏来显示体育美学的价值。其三:包含心灵美(思想品德、团队意识、情感意志、创编能力等)形成了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1.1身体美、体形美、人体美、精神美、服饰的修饰美、体育舞蹈选手在舞蹈的过程中主要靠舞动自己的身体将舞种的风格与特点表现出来,所以身体形态的美感在舞蹈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除了拥有优美的舞姿以外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发于情而形于体”用心灵共舞的情感注入身体之中也是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对服饰、妆容的修饰是身体美的另外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拉丁舞与摩登舞拥有自己专有的服装,因此需要用不同的款式服饰来修饰与衬托。(1)体形美———也称为人体外在形象美。它包括身体的整体指数和比例,主要是指身体的高矮胖瘦适中,身体结构、肢体比例和谐、体型健美。体育舞蹈选手的身体比例以黄金比例为最佳,黄金比例是指1:1.618或者0.618:1,是从数学的原理中提出的一个形式美法则。(2)人体美———一般表现在“以体传情,形神兼备”上。由于选手“发于情而形于体”用心灵共舞,把细腻的情感注入到舞蹈之中,从而塑造出形神兼备的美。如斗牛舞中的斗篷步,就是在形成身体拧紧外形的同时,还要表现出斗牛士形体动作内在蕴含的英武气概。(3)精神美———体育舞蹈人所从事的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有其是职业选手在比赛中展现出来的顽强拼搏、力争优异成绩的信念,其根本动力都是来源于对体育舞蹈的执着,以及普及和提高体育舞蹈的责任感。(4)服饰美———是身体美的另外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拉丁舞与摩登舞拥有自己专有的服装,因此需要用不同的款式服饰来修饰与衬托。合理的首饰佩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其应遵循的原则应根据不同的(丰满型选手、骨感型选手、娇小型选手、高挑型选手)选手类型老进行合理搭配与选择。1.2运动美———技术美、风格美、形态美、意识美。体育舞蹈技术美是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能达到的最高技术规格,必须符合力学与生理解剖原理条件。不同的动作要达到的美学效果应该有:(1)动作幅度———是指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在空间或时间上表现出来的运动特征,一般是指动作幅度大,具有向空间充分延伸的美感。(2)准确———暗规定的动作要领及合拍的音乐节奏完成动作,给人以精准、细腻的完美感觉。(3)敏捷———指动作的果断、迅速。(4)流畅———指动作开始到结束,或者是动作在过渡的过程中其结构的完整、严谨、连贯,给人以行云流水的感觉。(5)节奏———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肌肉的张驰。体育舞蹈在创编的过程中必须必须拥有自己的风格,比如华尔兹的舞态的高雅韵味,以展示贵族的舞蹈风格。拉丁舞的欢快活泼、节奏鲜明、步伐利落紧凑等。1.3音乐美———音律美、风格的美。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当时社会的一种艺术。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音乐与动作的有机联系是该项目的主要特征。体育舞蹈十支舞的音乐节奏都不一样,故赋予了每支舞不同的风格特点,也是受到大众快速传播的原因之一,在舞蹈的过程中运动员在对音乐的把握与见解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支舞曲中表达出不同的节奏与特点。音乐节奏的处理是体现一个运动员水平高低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只有拥有超强的身体素质才能将同样的音乐跳出不同的小节。

2体育舞蹈的审美教育

2.1体育舞蹈审美教育的特征。(1)本能性:是指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源自体内而自发产生的需要。(2)普及性:审美教育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人群,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欲望与要求,这是一种最简单的需要。(3)娱乐性:大部分人群是以娱乐健身目的进行舞蹈,他们不需要太过严格的要求与系统化的训练,这一部分人群只想通过舞蹈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所以他的娱乐性将更强。2.2体育舞蹈审美教育的功能。希望通过审美教育使得我们的专业选手在以下方面:(1)身体健康美———身体健康美必须按照塑造形体美的方法和规律进行系统性的练习。体育舞蹈是比较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它既能使人的体格变得强健,又能使人的体格得以改善。长期锻炼还能使人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增强。(2)精神健康美———包换树立正确人生观、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整治诚实的品质、集体的协作精神等。(3)行为健康美———指的是人的行为、动作之美,包括人的举止美,它的思想、道德、情操、意识、等心灵美的外在表现。选手呈现出的形体、衣着、举止、风度、和谐统一的外在形象美,胜不骄、败不馁的气度风范美,团结友爱的精神美都是在直观的行为上可以得以表现的。体育舞蹈的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我们业余的或者专业的选手在舞蹈运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早日成为一名从内而外优秀的、合格的体育舞蹈选手。

作者:胥燕 单位:成都医学院

参考文献

篇12

二、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

在小学阶段,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在教学《我们的社区》这课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社区哪些地方规划得好可以借鉴,哪些地方你觉得还不完善,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规划,通过组与组的竞争和互相学习,楼房的样式越来越多,社区的建筑越来越丰富。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里可能会固定不变,通过组与组的互相观摩和学习,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时常让学生分组合作,由一样事物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创想,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常常使他们的画面异彩纷呈,别具一格。此外,在欣赏课、手工课上也可以鼓励学生不以老师的范例为标准,自己大胆地想象创新。在学生创新的同时要不断地调整学生和教师的思路,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小偏差,在这些时候,我认为小组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可以带动一些同学向积极方面发展,抵制一些不良的思想变化。通过想象,我发现了学生独特的审美角度,我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

三、正确看待学生的创作,形成正确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在一次自由绘画课上,一个学生画了这样一幅画:一片湛蓝的夜空中闪烁着无数颗小星星,一个孩子坐在月牙上,只能看到画中孩子的背影。学生在评价作品时众说纷纭,可是,我感觉虽然画面简单,却给人一种意味深长,充满无尽想象的空间。尤其是星空,点点星光若隐若现,让人遐想无限,于是我引导学生打破日常生活中单一地把事物的形式归于某一类的思考习惯,激励学生树立以自己的体验和理解的情感模式对事物进行审美分类。并让这名学生给同学们讲了他绘画时的心理想法,并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加进自己的心情变化或思想意识,美术课程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感化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四、回归自然和社会,感受美的熏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