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9: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青年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青年论文

篇1

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起,农村人口流动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大批的打工妹、打工仔流向东南沿海一带,给当代中国农村的村庄社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人口流动频繁、村庄日益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口流出地农村青年的婚恋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龄男青年日益增多,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日益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我们也看到,在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个所谓的第三次单身浪潮,但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不同的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出现的,如果说现在的城市青年选择单身是一种生活观念的改变,农村青年单身则是生活压力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为了对农村青年单身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笔者近日赴____地区的若干村庄做了实地调查,掌握了一些实地材料,本文试图以个案的方式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呈现。

笔者调查的村庄位于____地区,属典型的农业型地区,其中__村和__村在__平原,__村则属__山区。__村有人口2253人,耕地4371亩,包括13个村民小组,17个姓氏;__村则有8个村民小组,1241口人。两村的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水稻和油菜,村集体经济薄弱。__村有人口1020人,244户,6个村民小组,1330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三个村庄的农民开始外出打工,村民的通婚圈扩大,本地的男女比例开始失衡,大龄男青年越来越多。

在城市,单身青年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并且条件较好的单身女青年还不在少数,但笔者在粮食主产区__平原的__村和__村调查时发现,人口外流造成了当地男女比例的失调,单身青年就是大龄男青年,女性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单身问题。

案例1:在笔者调查的__村9组,共200多人口,就有4个大龄男青年,都接近30岁,家庭条件都不错,房子也不错,就是因为本地的姑娘少,在家一直找不到媳妇,后来有两个找的对象都是“二道婚”(第二次结婚)的妇女。

由于当地农村女青年大都外出打工,男青年在本地农村很难找到对象,一般都要通过外出务工到外面找对象,而那些没办法外出或出去也找不到对象的男青年则成了大龄男青年。在笔者调查的村庄,女孩子大多通过读书或外出打工留在了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鲜有回家找对象的,而男孩子如果没有读书或没有掌握技术的话,一般都要回到村庄里来生活,在村庄里完成人口再生产。这样一来,本地农村的男女平衡关系被打破,导致大龄男青年甚至光棍进一步增多,男青年不得不单身,单身男青年一般都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为了结束单身生活,很多大龄男青年不得不找那些离异妇女做老婆。在调查中,让笔者非常震惊的是,在该地农村,离过婚的妇女都成了“抢手货”,30多岁的离异妇女很容易就能找个20多岁的未婚男性,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二道婚’的女的找个‘头道婚’的男的容易的很”。

案例2:__某,1980年生人,__村六组人,先是在__一家家具厂打工,油漆工,工种比较好,工资也比较高,每月1000多元,但工厂里的女工少,“一个月能弄几个钱,但终身大事却解决不了”。于是,在家具厂干了2年后,他就换到了一家服装厂,一个月才600多元钱的工资,但服装厂的女工多,所以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找到了对象。在这之前,他曾经和邻村的一个姑娘谈过恋爱,但女方的眼光太高,“不想在家种田了”,瞧不起本地的男青年,不久两人就分手了,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找不起本地的姑娘”。所以,很多男青年在外面找的媳妇都是来自落后地区的,在笔者调查的__村,外来媳妇多是__的,占到70%。在六组,另外一个男青年也是在__打工时找到了对象,女方家里是____山区的,那里的经济条件比较差。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该地农村的男青年还都是在本地找对象,当时__村四组的一家农户有7个儿子,全部都是在本地农村找的媳妇;但到了90年代,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情况开始发生变化,90年代中后期以后,几乎没有在家里找对象的了,男女青年一般都通过外出打工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女攀高门”,本地农村女青年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区域流动,有的甚至通过婚姻关系留在了城市,一般不找本地的,因为当地是粮食主产区,农业外的就业机会较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这样一来,本地男青年的压力就非常大,以至于他们外出打工就是为了“骗”一个媳妇回家来,年轻小伙子在外打工并不图挣钱,只图能找个媳妇。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一半以上的家长送男孩子出去打工并“不图弄几个钱,骗个姑娘就行了”,为此,有的父母还要倒过来寄钱给孩子。

案例3:在笔者调查的__村5组,30多岁以上的大龄男青年就有5个,家庭条件不差,人也不错,都在外打工,有一个35岁的还教过书,但就是找不到媳妇。在该村民小组,20多岁的男孩子有10多个,都还没有找对象,在外打工的也没有人带对象回来。由于人口流动而带来的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家长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在生了姑娘就享福,生了儿子就遭罪”。当然,“各家都有各家的不幸”,在__村6组,村民老程的儿子今年28岁,还没有结婚,在市里干建筑活。老程说,主要是老伴长期生病,不能干活,并且每年都要花1000多元的医药费,这样就把儿子的婚事给耽搁了,而在农村,男青年年龄一大,就不好找对象了。在6组,大龄男青年不少于5个,老程的邻居家的三个儿子都是单身,小儿子3年前在__打工,做建筑小工,因为同事不给他用铁皮和沙子,就把别人给砍死了,因此坐牢,家里花了2万多元的钱也没有管用。在农村,2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样一来,就把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婚事给耽搁了,年龄越大越不好找了。

篇2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篇3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篇4

我国是一个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传统文化具有极为强大的传承性,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继承,才能够不断增强一个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在困境中崛起,主要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从未中断过。但在科技和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文化的继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要改变这种状态,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不断的创新。由于国内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成果大都以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科研项目报告的形式出现,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期刊网站和平台。数据节选的时间为2000—2016年。另外,为了更好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本文统计分析的重点主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关键词、研究区域的分布等方面。

一、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

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进行精确搜索,得到共计362篇期刊论文、72篇学位论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46篇、博士学位论文26篇;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进行精确搜索,发现出版的相关图书23本,其中包括教育知识管理领域出版的相关图书14本、以知识网络命名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图书9本;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共计得到386篇学术文章。(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数量分析。我国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从2000年起经历了萌芽期、兴起期、发展期、迅速发展期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2000—2004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24篇,为萌芽期;2005—2008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68篇,有显著的兴起迹象,为兴起期;2009—2012年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逐渐发力,此为发展期;2013—2016年,期刊发表数量节节攀升,图1中坡度变化明显,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受到的关注度正在迅速扩大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地位也在持续上升。(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的质量分析。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和被引用次数靠前的论文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重要论文也就是被高引用论文总体而言被引用的频率不是很高,高引用论文的出现主要集中在2013—2016年期间,占43.78%;而在2000—2004年期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高引用文才占到7.7,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不断的发展,有深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学者的区域分布分析经过调查统计,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者总共有348位,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有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区域上比较集中,有50%的学者来自于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湖北、上海等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省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全国大范围的普及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而研究学者在一定区域的集中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利于发展研究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效率。

二、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领域研究的重点。从近几年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中所出现的高频率词汇来看,虽然在2000年就有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进行研究,但是那时候的研究成果与现在的研究成果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有着迅速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等待着我们去不断完善。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完善发展,传统文化必定会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它积极的作用。(二)青年研究学者将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近几年来,青年研究学者越来越有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主力军的趋势。虽然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经典论文的发表作者较多的还是中年群体,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上来看,青年研究学者由于在搜索和学习先进的方法与执行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这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从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补助资金上来看,2012—2016年,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所提供的补助资金还是十分可观,其中大部分资金都资助于青年研究学者所申请的研究项目上。从图书资料上看,青年研究学者在网络研究著作的发表中占极大比例,几乎占据了网络研究著作的半壁江山。其中,全部硕士学位论文和绝大多数博士学位论文都来自于青年研究学者。总的来说,青年研究学者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三)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通过对历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项目和资助资金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国家未来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可以进行预测。我们预测未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会得到国家稳中有升的资金资助支持,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保持着它具有的独特优势,受到整个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在国家资金资助的帮助支持下,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热潮将会有一段时间的持续,在这段时间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相关成果数量将会增多,并且会呈现出更加优质的研究成果,从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完善补充。(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将不断增多。通过对历年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图书资料的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由于受到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资金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的成果会越来越丰富,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将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有关学术专著的发表数量也会慢慢增多。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会走向完善化和多样化,而具有完善化和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会反过来带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发展,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推向一个更深更高远的层次。

三、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解决。第一,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是顽固不化、封闭保守,而是要融合了如今现实的需要。第二,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着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要适应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与需要,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一直正确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第三,不断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传统文化的融合。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甚至在某些内容上还形成了对立,但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拥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够一直存在的原因。不断加强国际文化的交流合作,吸取国外传统文化中的优点来丰富本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理的文化借鉴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充实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适用于当今文化的发展需求。

2000年以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显现得十分明显。从2005年开始,发展变化显现得就更加明显了,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数量迅速增加。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金补助力度也是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科研学术期刊上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载文数量的不断增多也表明了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投入到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当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能够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也让相关的科研学者能够展开更为深入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焦美娜 邢长清 左福国 邓秀武 梁志强 单位:滦平县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 滦平县局 滦平县民政局 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滦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成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2]郑文堂,邓蓉,华玉武,高建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46-48.

[3]季晓莲,吉文丽,康晋.西北地域传统文化保护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17):212-216.

[4]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03-106.

篇5

此间一共23年,弹指一挥间。无数生动的工作细节,难以言尽。

日积月累,我的教研工作表现出如下特色:

立意高远,重点突出对大面积上的特别是农村中学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的培养。

视点集中,将大众化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作为教学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覆盖全面,建立了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题研究、论文写作研究、文学社团工作研究、试题研究五支教学研究队伍。

长期坚持,有规律地开展活动,如每年4月份的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是荆州市初中语文教师的节日。

主题鲜明,只要是聚会,不管是哪一支队伍的,都必须事先策划,规定明确的研究主题。

要求严格,如,对课堂教学艺术小组成员,每年都要求写3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不提交论文的,不能参加我主持的学术会议。

讲求品位,逢大型学术会议,一定有高品位的学术报告;在我主持的几十次大型会议上,所有的大会总结都是紧扣大会主题的长篇学术 报告。

密度超常,两天或者一天半的专题研究活动,少则六节现场课,多则八节现场课,另加评课、评论文、专题讲座。

注重实践,特别强调教师的文写作,荆州市初中语文教师中有大量个体素质比较高的 。

以身示范,凡荆州市各县市区和市直初高中,都留有我下县、下乡、下校讲课和讲座的足迹。

我所自豪的是,我是和青年语文教师们一起成长的。

我用非常特别的艺术手法――“主题推进”的方式培养着青年教师,每年突出一个训练主题,20余年坚持不懈。所以,仅荆州市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小组”一个方面的活动,在近20年的时间内,我手把手带出来的弟子就有500多人。

他们之中有许多人,现在都飞向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如深圳。

现在荆州市各县区的语文教研员,基本上都“出身”于我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小组”。

我更加自豪的是,很少人能够像我这样,很努力地培养青年语文教师并成果丰硕。2003年湖北省评选特级教师,我的弟子中有五人同时评上特级教师。2006年,又有一位弟子被评为特级教师。我有两位弟子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教改新星”,成为《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

一直到2016年,我的优秀弟子尹庆华居然在调到深圳市后评上了特级教师,还是深圳市第一个自己“本土”上评出的特级教师。她是我的弟子中第10位特级教师。

优秀弟子众多,而我工作的地方只是一个中等不发达城市,我所面对的,基本上是农村 学校。

……

2007年在荆州市为我举办的退休庆祝活动中,我做了深情的演讲,其中有这样的话语:

最有特色的是我坚持多年的抓好五支队伍的教研工作模式。

最欣慰的是我卓有成效的中学语文教研工作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最自豪的是我几十年独力支持,将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

2006年,王君老师说道:

知道余映潮老师,是从他的一个个杰出弟子开始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默默无闻的荆州突然成了产生青年新秀的基地。诧异之后,慢慢知道,荆州语文的这条船上,有一个高人在掌舵……

篇6

1.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科研能力薄弱。我国农村青年教师现有专业知识结构的分析认为,多数青年教师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多数教师把精力放在教学方面,忽视了相应课题的研究。农村学校领导对教师专业发展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不重视,这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阻碍。多数农村青年教师的科研是为了完成既定的科研任务,完成教育教学论文只是为了职称的评定。综合这几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青年教师理论知识欠缺,科研基础十分薄弱。2.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操作不熟。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可以运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起到教学促进作用。但是农村因为教育经费的有限,多媒体基础教学设备配备不完善,农村青年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其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更少,继而影响到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教师承担着较大的教学压力。农村师资力量的匮乏使得一个教师兼任几个班教学任务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无形中加大了农村青年教师的压力与负担。多数农村青年教师将精力放在了备课等工作上,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充电学习,专业化发展也无从谈起。

二、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1.教学反思奠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教学反思被认为是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组成,反思可以让农村青年教师在教学反思回顾的过程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在总结得失的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案。因此鼓励青年教师定期教学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2.激发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应该是来自于教师层面的主动需求。因此必须引导农村青年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并引导其自主学习,使得教师获得专业成长发展的相关激励。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要加强自主学习意识,特别是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充电。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理论知识的缺乏,因此农村青年教师必须在课后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丰富自我知识涵养,从而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让专业化培养成为农村青年教师自觉性的行为。3.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农村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导致其没有时间去进行专业提升,即使勉强拿出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也因为其他事情的干扰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虽然其很想获得自我的提升进步,但是基于客观条件只能放弃。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以制度为保障前提,因此教育相关部门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切实保障他们的教师专业学习。学校领导也要为农村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化发展的条件,通过制度层面的保障,让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得到合理满足。4.给予农村青年教师客观全面的评价。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判断农村青年教师能力的唯一标准,这使得农村青年教师不得不为迎合评价体系人为地采取一些工作策略确保自己考核过关。因此要想推动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将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农村青年教师多参加和自身专业化发展有关的活动,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农村青年教师决定着农村教育的未来,而专业化发展又是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关注,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农村青年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指导,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工作,切实推动我国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张好科 单位: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级中学

篇7

(一)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实现学校健康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6年,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曾经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学校要实现创新发展也是如此。高等农业院校正处于一个由单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过渡的阶段,必须要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传统农业科学的交叉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健康良性发展。而人文社会科学要发展,就要依靠本学科青年教师的成才成长。

(二)丰富校园文化,加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单科性大学,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更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磨炼性格,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这必须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师的辛勤劳动。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承担着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很多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他们的教学风格和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青年教师不仅要生动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更要深入“第二课堂”,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举办人文素质讲座,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丰富校园文化,进而营造和谐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高等农业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群体现状分析

(一)人数比例占青年教师总数的主体,职称学历层次较低

农业院校中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发展由于起步晚,教师队伍主要以近几年引进的综合性大学应届毕业生为主,导致青年教师人数比例很高。同时,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处的弱势地位,很难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导致职称学历层次较低。在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占到94.29%;而具有博士学位的仅占18.57%,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0%,其中正高职称仅为10%。

(二)教学任务重,教学经验欠缺

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承担了全校的人文素质课程,甚至包括其他专业研究生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人文社科类教师每人每年平均担任5-6门课程,工作量达400多标准学时,有的超过600多学时。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往往一进校,就要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天天忙于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等,有时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三)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意识淡薄

农科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和人才引进标准往往是为了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导致青年教师从综合性大学毕业进入农科院校后,很难找到与自己原专业相关的科研课题。加之部分教师本来科研基础能力就相对薄弱,无心搞科学研究,科研意识逐渐淡薄,使得这些青年教师成了无项目、无经费、无论文的“三无”教师。

高等农业院校加强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培养的主要举措

如上所见,高等农业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校方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华中农业大学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践中,通过转变思想,重视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水平,形成了一套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走上科研路”的良性工作机制。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应仅仅具有辅助功能,也不能只定位为承担农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任务,而应当按照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规律来相对独立地加以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推进农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因此要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二)科学评价,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

在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方面,学校要加大投入,注意政策倾斜,不能与传统优势的农科专业搞一刀切,要制定符合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立标准。在教师的引进、培养、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环节,要与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接轨。制订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攻读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博士学位,积极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支持他们参与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扩大对外学术交流。

(三)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承担着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保证他们“过好教学关”,既是对教师本人的培养提高,更是对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负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华中农业大学制定了一套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工作机制。

1.青年教师导师制

被聘任的青年教师一入校报到,学校立即召开导师见面会,为每个青年教师安排一个德高望重、教学经验丰富的相关学科老教师作为导师,全方位帮助新教师适应工作岗位需要。青年教师要随堂听导师的每一节课,了解参与导师的教学进程和科研课题,通过参与导师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科研课题等实践工作,迅速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学校每年都要对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了解青年教师和导师双方的工作情况。

2.实行集体备课制和上公开课制

为青年教师所在教研室或课程组每周安排一次集体备课。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轮流进行说课,把自己下一周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讲解给大家,让同事提出建议,讨论本课时内容如何讲效果会更好。公开课制度常规化,指的是青年教师授课的对象为所在院系的全体教师,让其他教师在课后对其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课堂气氛调动等情况进行点评指导。

3.开展教案展评和讲课竞赛活动

华中农业大学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隔年举办青年教师教案展评活动。以此为契机,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对推动青年教师研究教学规律、钻研教

学艺术、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健全督促检查制度

实行院系领导听课制,可以帮助青年教师现场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派教学督导员通过听课、调查和座谈等方式,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映,有重点地监控和指导教学程序运行,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则充分调动了教与学双方的能动性,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切实发挥了导向和激励作用。这一系列督促检查制度,掌握了保证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对教学计划、教学程序等实现了有效监控。

(四)强化科研能力,帮助青年教师“走上科研路”

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要紧紧依托农科优势,找准科研方向,通过多种科研鼓励资助计划,让青年教师“走上科研路”。

1.依托农科优势,找准科研方向

农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受条件所限,很难与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去争夺课题,只有选择有特色的科研方向才能生存发展。青年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与农业院校的优势学科项目相结合,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为例,本专业教师坚持以农村发展研究为中心,强化与凸显研究项目中的“三农”特色,逐渐形成了以农村社会发展为主的研究方向,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2.让文科硬起来,走实证研究之路

农业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要学习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走实证研究之路。华中农业大学的农村社会学项目之所以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主要是找准了方向,注重实证研究。社会学系青年教师的研究工作必须围绕农村社会发展现状展开,研究者需要深入农户调查开展实证研究。

3.实行青年科研资助计划

篇8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05-2

谷里中心小学是一所街镇中心小学,近两年,随着我校创建“南京市现代化小学”、“南京市绿色学校”的成功,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深刻认识到一所学校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教育科研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学校抓了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教育科研管理机制。

完善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保障,我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科研管理制度,以保证教育科研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局面。譬如实行“早读”制度、“军令状”制度、“科研卡片摘录”制度、“相约周三研修”制度和“外出培训”制度等,将制度的产生根深植于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实际、深植于师生的发展实际中。这样所产生的制度才会真正承担起监督、制约、激励的功能,其所蕴藏的文化内质会成为农村小学教科研的一种形象、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特色,甚至于一种品牌。

教育科研还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着力于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着力于制度的完善与革故鼎新,以制度产生和完善的过程来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个体成长。譬如学校特地针对4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制定了《科研型中青年教师职责履行办法》,让这一部分中坚力量积极参与到了课题研究中来,通过各种各样的研究活动让大家都意识到:一切教育研究均来源于教育问题,问题即课题,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课题研究可以促进学校发展,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课堂教学,建设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可以带动教师发展,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开拓学术视野,形成专业共同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平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能逐渐地渗透这样的教育思想。

2.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丰富教育科研文化生活。

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必然有其内涵独特、影响深远的教育科研精神,必然有其以学校精神为框架的教育科研精神文化。教师精神是教育科研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理想的集中体现。我校教师不仅有工作计划,而且有学习计划。每个教师在自我分析教育教学现状,特别是研究自我需要提高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读书计划,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丰富的图书资源及网络资源,加强读书学习。我校除了图书室统一订阅100多种报刊杂志外,还特别拨出万元资金用于购置图书,另外还提倡教师自己订阅。开展师生读书节活动,让师生在读书中感知学习的快乐,不断提升阅读品味。从而创建了学习型组织,促进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加强了教科研文化建设。另外,我校还组织教师听专家讲座,开展读书心得交流、科研沙龙、教学专题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求在耳闻目染,不断浸润中,形成高尚的精神文化。经过深入思考、反复论证,我们努力形成“严谨求是、团结合作、尊崇人文、追求卓越”的教师精神文化,生成“珍视生命、热爱生活、自尊自强、和谐发展”的学生精神文化,培育“民主开放、明德崇理、务实求新”的教育科研精神文化。

我们还一直坚持以“校”为载体,以“研”为手段,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把学习、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在加强学习方面,结合教师读书工程的实施,广泛开展“读名著谈体会”经验交流会、“我与名著有约”反思研讨会、“名著伴我成长”案例剖析会等活动,促使广大教师读名著、学名师,丰富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

3.注重学校组织文化,探索创新管理模式。

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中,学校管理者树立了最为关键的组织理念就是“率先垂范”,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校领导是课程改革理念先行的示范者、学习宣传的示范者、研究实践的示范者、探索创新的示范者。校长及学校行政“一班人”亲临教学一线教课、听课、说课、评课,引领学校的课改之路。我们坚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高效率来面对教职工,用校长的人格力量来驱动学校工作,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长在管理中还坚持人性化的组织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充分体现学校教科研文化的先进性,反映教科研文化立校的组织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对教师施以人文关怀,使教师在工作中表现了优秀的教师文化影响下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组织管理中不满足于经验的滚动,实践层面的滞留和固有理念的继承。学校领导对教师施以真诚的关怀和不断对教师施以更深度的人文关怀,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取得学校组织管理文化的实效。教育科研工作被提到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教师课间更多谈论的是课题和反思,群众性教育科研蔚然成风。经过实践与探索,我们通过实施课题带动战略,通过“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切实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使广大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有近十位教师在区级优质课评选中脱颖而出,有数百位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省、市、区级评选中获奖。全校100%的教师参加了课题研究,有近50名教师主持区级及区以上个人课题。《农村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教育科研整体工作,各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导致了全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4.加强活动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科研育人环境。

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改实验,与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是分不开的。在课题的指导下,教师能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通过做课题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以研促教,解决了一些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通过实验研究、学习、思考,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1)科学规范的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研究是实现教师群体参与教育科研的有效载体,也是形成科研文化,有效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平台。我校一直重视课题研究,要求教师遵循“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路确立课题,做到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有自己的课题,全体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提倡教师在个人课题研究中,写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或教学随笔,鼓励教师向报刊杂志投稿;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不断充实课题研究资料,指导课题组研究工作。

(2)丰富多彩的青研组活动。

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是继续建设我校教育科研文化氛围、形成科研文化的基本保障。因此,学校特别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专门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组,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新生力量。

(3)不断深化的课堂教学探究活动。

我校教育科研始终坚持以改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坚持“教学即研究”的指导原则。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能力,我校开展了“四课”活动:一是课改研讨课,着重探讨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师生合作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二是教艺切磋课,以探究教学艺术为目的,着重研究如何教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是随堂听课,学校确定随堂听课日,上课前通知教师,听课后进行点评,目的在于促使教师平时上好每一堂课,研究每一堂课;四是课改示范课,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主,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以观摩示范、借鉴研究为目的。借助“四课”活动这个平台,把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5.坚持文化性激励教师,推动教育科研文化良性发展。

为了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学校从精神、物质和信息三个层面激励教师,满足不同教师的心理渴求。

(1)精神奖励。

为了发扬优良传统,发展农村教育科研文化,我校建立了荣誉室和教育科研成果展览室,将学校集体和个人获得的各级荣誉及取得的科研成果陈列出来,通过成长档案袋进行展示,供来宾参观,以此激励在职教师不断进取,巩固和发展教科研的成果,立志做新世纪的专业化、研究型的教师。每年底,学校根据图书室的统计情况评选“读书积极分子”,根据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另外,学校把教师科研成果作为选拔青年干部、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之一。

(2)物质奖励。

学校颁布了教育科研奖励条例,对发表文章、论文获奖、教学竞赛获奖、辅导学生获奖等老师按一定的标准发放奖金。对学校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我们还奖励盖有学校公章的图书和一年相关期刊等实物,这种奖励花钱不多,但非常有意义,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篇9

[创业者之歌一]“答辩完论文,我才可以安心离去”――一名女硕士生的生命绝唱

2005年6月10日,一场特殊的硕士论文答辩会在广西大学进行:会场是特别设置的,由三楼改为一楼,答辩桌高度也特意调低。会场外,一辆救护车正在默默守候。

上午10时,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女孩被人推进来,开始宣读自己的论文。

读了10来分钟,女孩猛咳起来,呼吸困难,现场医护人员紧急输氧,但她咳得实在太厉害,只好由师弟廖志超代读,她在一旁补充。伤感向每一个人袭来,有的人背过身去,偷偷抹泪。

1个多小时,对于这位面对死亡的女孩来说,是如此漫长。答辩结束,评委一致认为,论文设计合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总评分优秀。

掌声持久、热烈。女孩苍白的脸上露出笑容。1个月零4天后,她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微笑着以“优秀”完美谢幕。

她叫何国英,广西大学研究生。

忍受着癌症的折磨

她说“学业上不需要特殊对待”

何国英,一位28岁的女研究生,一位几年间经历几次大手术、数十次化疗的癌症病人,一位身高1.6米、体重不到70斤的女孩。

1997年,来自广西横县一个贫困山村的何国英考上了广西大学。读大二时,被诊断出直肠癌,但她从未放弃。2002年,她以优异成绩考上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生,主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然而,厄运之箭再次射向这位姑娘。当年11月底,她肺部出现癌广泛转移。短短两年多。四次化疗,一次大手术,每次化疗疗程2至3个月。疼痛、呕吐、头发脱落,身体极度虚弱――她承受着令人难以想象的疼痛的折磨。

然而,她对导师说:“我学业上不需要特殊对待。”身体稍有好转,她就捧起课本复习功课,戴上耳机听英语,住院期间还参加了英语六级考试,她不但正常完成学业,还和导师共同完成了两篇高质量论文。

今年5月底,病情恶化的何国英不得不再次住院,而6月10日对她是个重要的日子――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在这天举行。

考虑到实际情况,学校允许她可以不答辩,也可以把答辩会场搬到病房。然而,对她来说,在严肃的氛围中按照标准的程序答辩,有老师和同学在场,才是完整的。她含泪央求医生和导师满足她的愿望。

“她的论文无论从学术上、应用上都很有价值,在这个领域有突破,优秀当之无愧。”导师夏中生说,“自己从教20年,从没见过这么坚强的学生。”

她把氧气瓶搬进实验室,一边做实验,一边吸氧

何国英不长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使命已经结束,我可以离开了,希望大家不要为我难过。”

何国英家在农村,村子人多地少,家里只有两亩水田,靠父亲外出打工、东挪西借,她和弟弟才读完大学。农村的贫困,从小就深深烙在她的心底。

研究生论文,她选择了一个很“土”的课题:“非常规饲料――构树叶的营养价值评定研究。”她对导师说:“我家在农村,我喜欢这个‘土’课题,构树叶在广西农村到处都是,如果能做成饲料,让农民用低的成本养猪养鸡,不就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了吗?”看着眼前这个身患绝症的学生,导师无言,嘱咐了一句:“这个研究很艰苦,多注意身体。”

2004年7月,她开始了硕士论文研究。此时,她正承受着癌细胞的袭击,整夜睡不着,只能坐着。

“癌痛像刀割一样,不是一下,而是持续性的,在这种持续不断的疼痛中,一般人是熬不下去的。”她的主治医生、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化疗科主任胡晓桦说。

在这种刀割般的疼痛折磨中,她开始了异常艰辛的科学研究。

做动物消化实验需要从事大量体力活,首先要自己养鸡养猪,每天搬饲料、调和,然后喂猪、鸡,还要收集鸡、猪的粪便、尿液,打扫鸡舍、猪舍,又脏又臭;天气热,每天要给猪冲十几次水;消化实验要煮树叶,一煮就是几个小时,人不能离开。师妹刘丹说:“师姐带着我们从宿舍到鸡场,骑车20多分钟,两三个月风雨无阻。每天从早到晚,从鸡场回来再回到实验室做实验,正常人都累得不行。”

实验后期,刘丹几乎每天都陪在何国英身边,“实验室在五楼,她要爬大半个小时,走一步休息一会,本来喂小白鼠可以交给我们做,但她每天都自己喂。她常常在实验室泡到半夜,那是她疼得受不了,睡不着,就来做实验。”

今年三四月份,实验进入关键时期。她疼痛剧烈,呼吸困难,咳血。她把氧气瓶搬到实验室,一边做实验。一边吸氧。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恳求医生:“你一定帮我顶住,答辩完论文,我才可以安心离去。”

(《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28日)

[评述]

何国英忍受着病魔的折磨,出色地完成了论文答辩,既给农民脱困带来转机,也给我们留下一笔“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财富。所以,创业的本身是一道带着光环的美丽。

[创业者之歌二]――靠梦滋养的地下歌者

钟立风背着吉他闯北京已是10年前的旧事了。但直到今天,这个酷爱自由的地下歌者,才刚刚看到梦想的大门对他开了一道缝儿。

虽说眼下小钟还没成为那种大红大紫的歌手,可他创作的歌曲《再见了,最爱的人》却始终占据着KTV点播排行榜的前10名。今年,他的首张个人专辑就要面世。小钟收录的这首歌,只用吉他和大提琴伴奏,朴素、简约,一如小钟。

去年,小钟与太合麦田唱片公司签约,算是告别了“地下”生活。这距小钟遇到老板宋柯已整整5年了。那天,小钟去清华大学演出,唱的是自己写的歌,一曲终了,台下掌声如潮。原定唱两首,结果唱了5首,听众还要求加唱。最终,一位老师到后台把电源关了,小钟才得以下台。

当时宋柯也在台下,便请小钟去公司试唱。试唱,对小钟来说再熟悉不过。初到北京时,他每天的生活就是背着吉他去一家一家唱片公司试唱。但结果总是,你的歌不错,但是不够商业,有机会我们会通知你。然后便杳无音信。

宋柯没有立刻签下小钟。他说,如果你相信我,我将来一定会和你签。小钟相信宋柯,“他曾经打造过朴树,是真正懂音乐的老板。”小钟一直等,等了5年但他不后悔。遇到一个好伯乐,并非易事。

“地下”10年,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坐错车、偶遇、窗外的风景、收留小猫,都被他编成歌曲,常引得听者落泪。小钟非科班出身,只读完中学,这反而使得他的创作没有束缚。朋友聚会经常喝酒、吃水果,听小钟创作的歌,一曲歌毕再来一

曲,不亦乐乎。

在酒吧唱歌是很多地下歌者谋生的手段。小钟到哪个酒吧,便会成为哪个酒吧的灵魂。客人们总是为听他唱歌而来。他们常替小钟不平:这么棒的创作型歌手,怎么就没公司愿意包装呢?

可小钟就是不够商业。他的歌淡淡的,能勾起人对青春和爱情的感情,仅是低声吟唱,没有那种满大街哼唱的热闹。圈里人给他的定位是,民谣歌手。民谣者,民间的歌谣,会流传得很广,却很难流行。

日子久了,小钟也有些丧气。2001年,他只身去青海,而心爱的吉他则被他留在北京。他没把这当做一次风光,而是一种告别。

在青海,小钟和牧民一起放羊,一起迁徙。“他们的脸上全是质朴,平和而乐观”,这种情绪感染了小钟。8个月后,他回到北京,没有再去试唱,也没有打道回府,而是静心整理多年来的创作,能编曲的编曲,能录音的录音。用他自己的话说,“更沉静了”。

绝对的安静和绝对的激情,是小钟的两面:台下,他用额前的长发遮住羞涩的眼神,话也不多:可一旦到了台上,他便充满激情,拥有瞬间调动千百人情绪的“魔法”。朋友的乐队演出,请他唱和声。他一上台,闭上眼睛打起拍子,身子前后摇摆,唱得比主唱还投入。

小钟的歌终于开始打榜了。第一支单曲是献给母亲的礼物:“妈妈我告诉你/我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她的模样就像年轻时候的你/当我降临到这个世上/你在身旁疲倦又安详/听见爸爸对你说是个男孩/如今我已长成个青年/妈妈我在你的身上/看到所有女人的美丽和善良。”

1998年母亲节,小钟在电话里把这首歌唱给远方的母亲,母亲许久说不出话来。

这首并不商业的歌,打榜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好。或许这就是民谣的力量――有时候,安静的力量反而更大。“摇滚给人的感觉是在路上,而民谣更像是在路旁,观察路上的行人、风景,视野更为开阔。”基于这样的想法,小钟的第二首打榜歌曲选定了《在路旁》。

“小钟有诗人的才情,却没有诗人的忧郁。”朋友们说。他对陌生人也可以报以最纯真的笑容,从容的神情掩盖了10年的漂泊和沧桑,是音乐让他如此的淡定。他有时也会自嘲:30岁的人了,长得也不帅,注定成不了偶像。

不过,小钟是那种可以让人记住的人。和盲人歌手同台演唱,他小心翼翼地扶人上台;别人抢话筒,他把自己面前的话筒送到盲人歌手的嘴边;公司的女助理要帮他拿琴,他说什么也不让女士拿。

小钟的第一张专辑即将问世。他的一个朋友,也在今年策划了民谣音乐节。有人说。在谈出国人视线10年后,民谣要卷土重来了。而他认为,无论音乐形式如何,关键是能否打动人心,如果说民谣在今年真的回归,那说明人们的心灵回来了。

而对人送给他的“最纯正的民谣歌手”称号,小钟低头浅笑,羞涩依然。

篇1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sk094],

2012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2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安徽省是一个拥有67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村人口比重超过77%,由于农村人口的义务教育主要在农村进行,因此,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然而,目前安徽省农村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基本素质方面,都十分薄弱、令人担忧。因此,全面了解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改善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皖北的阜阳市、淮北市,皖中的合肥市、六安市,以及皖南的黄山市和池州市等6座城市的53所农村小学作为调研基地。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教师问卷200份,学生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达98.31%。调研农村小学教师共197名,农村小学生99名。其中男教师83名,女教师114名,教龄为1-10年的教师22名,11-20年的89名,20年以上的86名。

(二)研究方法

对于调研活动开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有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主要以教师问卷为主。对于问卷结果分析,本研究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性别和教龄两大视角,以教师基本素质的四个维度为着眼点,采取“频率差异”的统计方式,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2]本研究从教师对事业、对学生、对自身、对集体四个方面考察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对教育事业的道德素养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略高于女教师,尤其在职业自豪感上。同时,教师对事业的道德素养也存在教龄差异,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教师,教龄在1―10年间的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最低。

(二)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从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对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行考察。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女教师的教育名著的阅读量均不大,普遍没超过5本。而在专业知识方面,则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于老年教师,而在教学信心上,老年教师略胜于中青年教师。

(三)教学能力素养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本研究从教师的基本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四个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调查显示,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和青年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的频率高于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而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更倾向于借助板书开展教学。在教学管理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相当。但是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存在教龄差别,教龄为11―20年的中年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略高于青年与老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女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略多于男教师,老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经历要比中青年教师丰富。

(四)身心发展素养

教师的身心发展素养是指教师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其身心的基本情况和典型特征。调查显示,在身体素养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女教师,中青年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在心理素养方面,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的心理素养比女教师略高。同时,教师的心理素养也存在明显的教龄差异,中老年教师的心理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

四、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显示,较之以往,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有很大的进步与完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但是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第一、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全省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缺乏职业自豪感。这主要由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认识的观念还未完全正确转变,加之农村小学教师现实处境――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苦、工作量大,导致相当多的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

第二、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全省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充实。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初始学历偏低,缺乏继续教育与进修的机会,即使有职后培训机会,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使农村小学教师真正更新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在教学能力素养方面,全省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基本技能(如:外语、普通话、计算机)薄弱,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原因除缺乏进修培训外,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无暇搞科研,此外,农村小学经费不足、信息不畅、科研条件差,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滞后,热情不高,能力亦不足。[3]

第四、在身心发展素养方面,全省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心理负担过重,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人们对农村小学教师期望过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繁重、待遇低生活负担重、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卫生保健知识匮乏,缺少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由于教师素质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并建立起一支职业道德素养优良、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学能力强硬、身心发展健康的农村教师队伍。针对以上当前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提高工资待遇,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小学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自豪感,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处于教师收入的最底层,同工不能同酬[4]。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缩减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这样既能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严格教师准入机制,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水平。

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初始学历偏低,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必须严把“入口关”,适当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准入门槛,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5],这样才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使农村小学教育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3、落实继续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计算机、普通话、外语等基本技能薄弱的现状,相关部门要认真承担起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向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修学习机会,必须认真落实,勿要流于形式,使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真正得到改善与增强,顺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研究已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大对农村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增强农村小学科研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改善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身心健康是成功教育教学的基石。因而,学校应该把教师的健康检查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应该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为教师配备必要的图书、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等设备。同时,也应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6、充分发挥国家“特岗计划”的调控作用,为农村小学输入高素质的教师

“特岗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有利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深入落实“特岗计划”,为农村小学输入更多高素质的大学生,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2010-7.

[2]黄卫明,桑青松.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J].中国科技论文,2007(7).

[3]马广宇.对提高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6):127-129.

篇11

3.维护、缓和与批判:不同类型青年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李金亚,鄢呈玥,管雷,LIJin-ya,YANCheng-yue,GUANLei

4.青年价值体系教育与社会思潮的鉴别王新刚,贺岷,WANGXin-Gang,HEMin

5.构建青年舆情预警机制初探罗新阳,LUOXin-yang

6.当代青年休闲文化状况及价值分析林新媚,LINXin-mei

7.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刘庆,LIUQing

8.青少年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赵会娜,ZHAOHui-na

9.引导、误导与反哺——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流行时尚的双向传播董金权,DONGJin-quan

10.在男孩中建立真正的心理弹性——倾听男孩内心的声音王姝琼,WANGShu-qiong

11.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分析与社会干预陈宇海,CHENYu-hai

12.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王前军,WANGQian-jun

13.心理教育之于大学生德育陆小云,袁伟东,LUXiao-yun,YUANWei-dong

14.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视角沈建,史永展,SHENJian,SHIYong-zhan

15.从政治层面分析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与和谐社会构建刘群

16.当前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逻辑——以国家公务员招录制度为分析对象周海生,ZHOUHai-sheng

17.数字环境下的私人复制危机鲍民明,BAOMin-ming

18.论我国企业破产重整制度的完善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刘源,LIUYuan

19.从"两个大局"到"统筹区域发展"李益波,LIyi-bo

20.从"自组织"角度看和谐企业管理组织的建构梁明

21.中部经济崛起的攻坚点毛海芳,孙海功,MAOHai-fang,SUNHai-gong

22.新会计准则解读刘红梅,LIUHong-mei

23.构建和谐社会须解决好城市流动人口问题黄政合,孙晓倩,HUANGZheng-he,SUNXiao-qian

24.现代风险社会视野下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张丽娜,ZHANGLi-na

25.从两岸四地的节日看保护传统节日的迫切性王奇,王雨昕,WANGQi,WANGYu-xin

26.现代信息资源环境下科技创新理念的应用白建丽

27.关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的再思考孟建伟,MENGJian-wei

28.学术论文的特点与选题——学术论文写作研究之一尉天骄

29.关于诗禅融通形式的考察郜林涛

30.浅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吕世亮

31.中国古代服装结构与现代服装结构之比较毕虹,BIHong

32.行政案例教学改革研究王俊刚,王华梅,WANGJun-gang,WANGHua-mei

33.本刊主干栏目近期选题方向

34.关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关银凤,GUANYin-feng

35.计算机教学中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原晓林,刘效春

36.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康珉,KANGMin

37.浅淡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彭大力

38.高师钢琴教学要突出师范性张雪梅

1.青年工作思想的特色邹谨,ZOUJin

2.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刘孜勤,LIUZi-qin

3.转型期农村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杨锋,YANGFeng

4.中国新生代群体内潜在冲突的现状与对策探讨——以"80后"农民工和"80后"大学生为例陈文龙,CHENWen-long

5.青年社会化的文化参与——基于大众文化的研究视角崔健,高珊,CUIJian,GAOShan

6.从青年文化热点透视青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转变张冬利,蒋舟

7.论未成年人问题实质上是成年人的问题董平,DONGPing

8.儿童政治社会化中的理想化研究述评季乃礼,JINai-li

9.浅谈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籍荣

10.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罗雷,LUOLei

11.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研究进展的分析迟新丽,张大均,吴明霞,CHIXin-li,ZHANGDa-jun,WUMing-xia

12.社会性别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金晶,JINJing

13.关于当前大学生资助体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孔沛球,KONGPei-qiu

14.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原则侯燕,闾彬HttP://

15.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兼与罗尔斯分配正义论比较周华平,熊亮

16.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府责任研究郑闻,ZHENGWen

17.试论当前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管永前,GUANYong-qian

18.与行政指导相关的国家赔偿问题探讨吴志鹏,彭健,WUZhi-peng,PENGJian

19.企业与竞争对手合作视角下的动态博弈王晶,付宁,史勇,WANGJing,FUNing,SHIYong

20.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股权分置改革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影响——基于三因子模型的实证研究牛晋霞,赵芳,NIUJin-xia,ZHAOFang

21.关于波动率及其预测方法的文献综述李隽,LIJum

篇12

我校《骨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专业引领的作用的研究》课题,是朝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JG10ST11)。经过两年精心准备和科研工作,今天结题,我代表课题组向各位专家、领导汇报,请论证指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课题是以我校骨干教师专业引领中青年教师队伍为基点的研究,随着优秀老教师的逐渐退休,一批中青年教师要迅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也需要一个更为合理的发展平台。

农村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在专业成长的旅程中面临着重重困境。

二、课题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华,能够影响集体成员中的每一个人,带动群体共同进步,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工作,稳定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因此农村小学的发展则在谋求教育教学装备现代化的同时,构建学校教师发展的平台,使一批优秀的理论基础扎实、学科造诣深厚、业务技能精湛的骨干教师引领带动全校教师整体素质的迅速成长,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理论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依据。

四、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所探讨的农村骨干教师引领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旨在如何改变过去的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发展模式,强调专业发展要基于学校的具体情境,强调求实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突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的主体地位。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的周期与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开展活动:

1.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培训,在开题之前再次讨论确定方案;

3.酝酿召开开题会议,准备相关材料。

成果:

一是课题申报书;二是课题实施方案;三是开题报告。

(二)课题实施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9月)

1.根据制定的研究计划进行试验。

2.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组织实验活动。

3.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展示研究成果。

4.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展示成果。

5.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

成果:

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3月)

1.收集、整理试验资料、数据、总结研究成果。

2.撰写课题实验报告、论文。

3.完成《骨干教师在中青年教师中专业引领的研究》课题报告。

成果:

1.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成果汇编。

六、课题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一)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引领的研究

1.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帮带计划。

2.专家讲座。

3.骨干教师的集体引领。

4.个人学习。

(二)骨干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引领的研究

开学初开展了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的常规课的观摩活动。各课题组积极结合学校计划,深入进行“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各研究组的探讨,在展示骨干教师教学风采的同时,也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了集中观摩学习的平台,也体现出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的不足。

(三)骨干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引领的研究

骨干教师将教学反思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及课后反思三大块内容,分别对全体教师加以引领。除了骨干教师专业化的引领外,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各自能力、个性、情感等成熟、提升的过程,是走向未来持续发展的过程。

(四)骨干教师在课程标准方面引领的研究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课改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全体课改教师了解和掌握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七、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以“备讲说评”为基本模式,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搭建一个平台。

2.骨干教师观摩课活动,一种直观有效的研究形式。

3.师徒结对青蓝工程,打造合作、研究型团队。

八、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通过两年来的深刻的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一条农村骨干教师对教师队伍引领的方法,不断实现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目的,使教师在教学认知、行为上逐步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

九、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

通过骨干教师对教师队伍的引领,拓宽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领域,研究一条解决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教学成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使教师拥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设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