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9: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贸专业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贸专业实训总结

篇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53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1 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具有以下特点:①既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涉外活动的一个方面;②属跨国交易,情况错综复杂;③受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④面临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大;⑤线长面广、中间环节多;⑥国际市场商战不止,竞争异常激烈。

针对国际贸易的这些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培养平台,应通过四年的教学,让学生具备从业相关知识及素质,具体表现在:①掌握一门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进行较好的信息交流;②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国际商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③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业务问题的基本能力;④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和法规;⑤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⑥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⑦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网络应用、资料查询的方法;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2 国贸专业实训平台的功能及岗位设置

实训平台的构建基于以下几个功能: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应用与训练平台,提升专业能力;②以企业经营为核心展开的国际贸易基本业务、基本流程、基本关系、基本环境综合体验认知平台;③团队协作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开发平台;④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养成平台;⑤在岗位设置上,主要是以下两个岗位。

2.1 进出口商

进出口商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交易前的准备阶段、合同的签订及履行阶段、业务能力提高阶段、业务回顾及总结阶段。各阶段的基本功能目标和重点功能目标有以下几点。

2.1.1 交易前的准备阶段

(1)基本功能目标:掌握进出口商的职责、外部业务流程及进出口战略制定。

(2)重点功能目标:能够对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制作进出口的预算表,对谈判策略进行计划。

2.1.2 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及履行阶段

(1)基本功能目标:熟悉合同的谈判流程、掌握谈判的技巧。

(2)重点功能目标:能够掌握合同的内容,签订合同并能按程序履行。

2.1.3 业务能力提高阶段

(1)基本功能目标:多谈几笔业务,提高业务量。

(2)重点功能目标:掌握不同术语+不同支付方式的合同履行,对合同有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2.1.4 业务回顾及总结阶段

(1)基本功能目标:对进出口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2)重点功能目标:熟练贸易的流程并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外贸行为有深入的认识。

2.2 海关

海关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监管通关阶段、海关业务总结阶段。

2.2.1 准备阶段

(1)基本功能目标:熟悉海关的职责。

(2)重点功能目标:掌握通关的相关知识。

2.2.2 监管通关阶段

(1)基本功能目标:掌握通关所需的各种资料。

(2)重点功能目标:掌握监管通关的程序。

2.2.3 海关业兆芙峤锥

(1)基本功能目标:对海关业务进行归纳与总结。

(2)重点功能目标:熟练海关的工作性质及监管通关流程,书写海关实结,对海关有深入具体的认识和了解。

3 国贸专业岗位各阶段重点功能目标相匹配的重点业务项目及进度安排

3.1 进出口商的功能、匹配项目及进度安排

依据进出口商的各个业务阶段对其基本功能和重点功能进行分类,并根据其业务量的大小合理安排时间,具体设计见表1。

3.2 海关的功能、匹配项目及进度安排

依据海关角色在整个实训平台的作用及功能设计匹配项目,并依据每个项目所需的时间安排进度,具体设计见表2。

4 国贸专业分岗位仿真实习运作控制工作项目设计

在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如何对实训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让学生有序地进行实训,完成每个阶段所需完成的实训内容,并对学生实训的效果进行控制非常重要。本次通过对进出口商和海关两个角色的实习行为、实习过程及文本成果三个方面设计控制点、控制主题,制订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保证实训平台实现预定的实训目标,具体设计见表3、表4。

5 结 语

国贸专业作为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根据国际贸易实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学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后,设计一套合理的实训平台尤为重要,实训平台中进出口商与海关角色的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挂钩,将角色的业务素质要求融入到平台功能设计中,针对功能设计对应的训练项目,并对实训项目进行有效地控制,设计控制点及控制标准,采用合理的控制手段进行全程控制,保证实训平台有效地完成平台预定的功能,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各项能力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As a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trade training platform, POCIB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develop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into POCIB project, the teacher is changed to the organizer and guid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is improved, and teachers are more confident and initiative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ractice.

【Key Words】POCIB; majo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2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各个院校也都在探索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其中教师下一线参加生产,积累专业经验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但基于国贸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限制,我们还应探索更加实际的途径。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项目是指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当前有在线课程以及全国比赛两种形式。POCIB全国比赛是一个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的仿真外贸交易竞赛。通过参加比赛以及赛后分析,我们认为POCIB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引入国际贸易的专业比赛对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要求

《决定》中提出,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相应地,高职院校教师也要不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提升的素质和途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外向性、实用性必然要求在国贸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突出知识性,更要突出实践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动手操作,具备熟练书写邮件、正确报价、缮制常用的贸易单证等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水平。

1.2、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仍存在困境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进行校企合作无疑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培养,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一线,获取最新的业务前沿做法,学生可以在企业里学到真正的实践知识,对本专业的岗位实际内容有最深刻的体会,得到真实的锻炼。

然而,基于当前外贸行业发展的现状,要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困境。首先,从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上看,很多贸易企业都属于小微企业,公司规模大都在10人左右,如果贸易企业能够接受在校生实习,大部分人数仅限于2-3人,这对于我们一个专业100人左右的学生数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从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上看,部分贸易业务内容会涉及到公司的商业机密,学校外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很少有企业愿意将这部分机密内容告知外人,最终只能是带领教师在企业表面转转看看而已。再次,很多贸易企业提供贸易实习岗位时,更偏向于从基层做起的培养,所以就会出现可能1个月的时间学生都是在公司里做打杂或者跑腿的工作,这时学生抱怨学不到专业技能,企业抱怨学生不踏实,致使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1.3、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在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经历不足、实际经验少,教师企业经验制约了国贸专业的教学。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际操作性要求国贸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结合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将外贸企业的实际操作方法融入到课堂中。而很多高职院校中的国贸专业教师大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企业经历,对外贸实际企业中的做法了解不够,教师实践能力不够将会限制其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学校的后期培训仍不能满足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意识到了专业教师的企业经验不足的现状,积极通过入职后的各种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但是高职院校的各种培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普及面不够。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的限制,能够参加高水平的专业培训的教师仍是少数,很多教师对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最新做法没有足够的了解,与同行业、其它院校的交流也不够,造成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是闭门造车的情况。二是效果不够。现在很多专业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做报告,听演讲,交流沟通,这有利于各院校教师互通有无,吸取学校教学中的最新做法,对促进自己的专业教学是有积极效果的。但是就参训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提高的效果并不理想。重要的一点就是国贸专业的培训与企业结合仍不够,即便有企业参观也是走马观花,真正的外贸实际经验仍是不足的。三是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仅有自己的授课任务,还有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种状况下,很多专业教师对外出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但是很多院校校企合作的方式仍不够理想,所以我们探索了以赛促教,在国贸教学中引入专业比赛的方式,以期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POCIB项目对国贸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作用

2.1、实现了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在POCIB课程以及比赛中,教师实现了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会交给学生运营贸易公司这样具体的工作项目,告诉学生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学生从什么地方可以学到这些知识,如何能够掌握这些能力。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不是耳提面命的向学生灌输基本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监控他们的学习进度,提醒、督促学生依据系统评价体系中的提示对自己的业务认真反思和总结,并对他们的疑问、困难给予解答和帮助。

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师上课不是将知识讲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会应用知识。所以在国贸专业实训课程的授课中,教师自己首先要会操作,能发现操作中的问题并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专业教师就必须积极的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实践中的做法,更专业地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2、促进了国贸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POCIB项目的指导中,做中学、以赛促学、团队合作与讨论等这样的教学方法突显了其效果。通过运营公司、获取利润这样的比赛形式或者在线课程,将比赛引入国贸教学课堂,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奇的模式,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克服学生依赖老师、懒散懒惰的不良习惯,也可以使老师在灌输基本知识的任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每个学生的个性观察与积极引导上。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完成任务,激发起每个学生的职业兴趣,而且通过尽可能多地组织自学、讨论和有针对的疑难解答,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了实训教学效率和效果。

2.3、增强了教师提高实践水平的信心和主动性

通过指导学生比赛,总结比赛经验,教师克服了自己长期埋头学校教学,与实际贸易业务不够同步的惰性,对自己能够提升业务能力增强了信心。同时,通过不断与其他国贸老师的沟通交流,专业教师对于如何提高自身的业务实践水平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会更主动地去与贸易企业、行业协会、院校同行沟通交流,对贸易的最新做法有更系统的体会。所以,高水平的国贸专业比赛也是对教师实践技能的一种锻炼,能够使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赛过程中,教学相长,迅速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2.4、间接弥补了专业教师企业经验少的不足

POCIB等实训项目不断进行更新,尽可能做到与实际业务的一致,比如在汇率、运费、税率、货物价格等方面及时调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国际贸易市场的瞬息万变,锻炼应变处事的能力。作为大赛的指导老师,在关注这些变化的时候,要比学生考虑到更多,不仅要考虑对贸易企业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还会查找实际资料,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实训内容之外的与外贸实际相关联的内容。这些都会促进专业教师学习实际,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3、总结

校企合作作为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大规模实施仍然存在困难。而将POCIB等国贸方面的专业比赛引入实训教学,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角色等方面的转变,进而激励教师主动与外贸实际对接。各高职学院通过搭建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平台,让教师在指导仿真的国际贸易操作中,间接提高教师开展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很多外贸企业不了解学校,学校也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距;学校强调按照岗、证、课的模式安排课程,要求学生报考相应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资格考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某一岗位或相关岗位群的单一技能型人才。但是根据我们对湖南长株潭地区外贸企业的调查,大部分外贸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会从控制成本角度出发减少岗位设置,相应地要求外贸人才要具有较为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而这种过分强调单项技能培养的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应用能力,无法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胡卫中等人对浙江省国际贸易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调查也表明了用人单位对国贸人才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其中,一般能力较专业能力更重要;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用人单位评判国贸人才能力的主要指标。国贸专业学生仅仅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需要的是国贸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次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的现状,我院成立了由企业一线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来确定国贸专业定位,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制定了“124”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构建“双证融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将研究的初步成果在2012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充分的应用。

二、构建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决定着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以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就业为导向”一直以来是高职国贸专业的办学核心与根本任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以能力为本”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主动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实现基于STC 理念的国贸专业、电子商务和商务英语、三个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实现“学校到职业生涯”的转变创造良好条件,培养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职业人才。

三、构建“双证融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根据对长株潭地区国际贸易企业行业企业的市场调研确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接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形成了本专业“124”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教育规律以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方式重构知识、能力、素质以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

专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围绕“能力”为中心,针对国际贸易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把课程体系分成3个一级模块课程、7个二级课程模块、52个科目课程。其中一级模块为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双证融通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及职业定位顶岗实习课程模块。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开设的课程包括:法律基础与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以及采购管理等。双证融通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下设职业资格证考证课程模块针对岗位群的核心技能开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操作、国际货运、外贸业务操作、进出口货物报关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能力实习实训课程模块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物流管理、消费心理学、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选修课)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如:会计基础、文学赏析、广告策划、社交礼仪、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在职业定位顶岗实习课程模块中举行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就业指导专题讲座等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很好的规划以期完成职业定位专项模块,通过设计方案、毕业作品、实习报告等总结在顶岗实习中的经验与不足。

四、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我院在2012级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应用,在实施过程中还对教学方法、师资结构、外语能力培养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调整,以期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成为全省有一定影响和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1、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院在教学上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比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开发网络课程;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课堂,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式,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并行,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技能和经验,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2、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

目前很多学校的国贸专业教师都是单纯的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外贸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我院领导在意识到这点后,积极加大引进国际贸易企业中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投入,自2011年以来具有职业经验的国贸专业教师已经占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还让部分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锻炼,完全投入到企业的正常运营中,锻炼结束后企业给出评价结果来激励和鞭策后来人。此外我院和美国劳伦学院合作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出国进修相关专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教学经验以及外语,力争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实现双语教学。

3、构建外语课程群

在调研的过程中,很多外贸企业对外语的要求都比较高,在以往的招聘企业中也要求学生能进行一定的商务交流,但是我国的高考制度决定了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不高,针对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口语交流障碍,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除保留原来的大学英语、外贸函电这些英语课程之外,还增加了英语听、说、读、写课程以及一些对其他语言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修其他外语(如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由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执教,使学生在良好的语言氛围中轻松掌握。并对部分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试点。另外对和英语相关的课程如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也充分发挥我院外语的优势要求老师采用英语教学,教学生学会如何在全英文的电子商务平台上信息、进行商务采购、寻找潜在客户和市场、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获取订单、实现支付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电子商务和外贸流程的有机结合。

4、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传统的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程度,我院国贸专业对高职课程的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标准,采用项目评价、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强调教学过程,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形成的过程;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或者在考试中作弊的现象,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5、建立基于企业实战体验的全真贸易实训环境

篇4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社会对国贸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然而,高校国贸毕业生就业情况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符。2012年6月份外贸行业累计职位数5347个,管理类员工占比远小于销售类员工,其中外贸业务员所占比例最多,达56.13%,其次是外贸跟单员,占比17.71%,而外贸主管仅占3.62%。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国贸专业虽已形成较为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国贸专业人才供给质量仍达不到社会需求的标准,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曰益突出。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面临困难的原因

(1)国贸实务课程内容简单狭隘。国贸实务课程内容简单狭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高校近几年推行教学改革,客观上造成了课时结构的变化,一些专业课和基础课课时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二是对于国贸专业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上很容易重复,导致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对于经济类专业的知识的教学,由于各任课老师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

(2)国贸实务课程教学方式以课堂为主。目前,高校国际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偏于简单化、陈旧化,突出表现在“课堂讲授法”――老师讲概念、流程、操作和例题。学生从未接触过具体业务操作的流程,这使得国贸毕业生缺乏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在20世纪30年代就重视学生实践,强调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推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3)国贸实务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国贸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国贸实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然而一些高校过于重视理论课程,导致实践课时被压缩,实务性教学案例分析不足,从而直接影响毕业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

(4)国贸实务课程考核偏重结果。由于考核的指标和考核的过程只有任课教师掌握,学生并不了解考核包括的项目和侧重的方面,因此会使学生单纯关注最终成绩,想方设法地提高成绩。比如,一个学生在业务训练中其实还有很多弱项,但他完全可以通过反复的不完全准确的训练,通过量的积累取得较高的成绩,缺乏对实践业务能力的掌握。

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政策建议

(1)重视案例教学的充分运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考虑到国贸实务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生,因此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要大力鼓励案例教学,力争将每个重点、难点知识都能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讲解,最好做到环环相扣,并充分倡导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来进行案例的深入分析,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和充分交流,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思维。

篇5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148-04

[作者简介]申茜(1981-),女,湖南邵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JGA406);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4年度院级教改工程立项项目“基于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外贸行业迅猛发展,对外贸人才需求大幅增加,然而却出现了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且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工作,而很多外贸单位却招不到所需人才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各高校国贸专业在实践教学上存在趋同性,未形成适应地方经济特色以及高校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不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形成“弹性互动”,导致“最终产品”难以在就业市场“畅销”。

外贸专业技能属于隐性知识,不同区域、不同企业有不同要求,人才培养如果只停留在校内进行专业学习,无法真正接触和了解社会,难以真正满足外贸行业实践性强的需要。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所处区域经贸环境,探索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满足地方外贸发展要求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区域经贸人才。

本文以外贸实务类课程群为研究切入口,根据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外贸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现实情况,结合当前外贸行业对外贸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过对群内各门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整合、设计、创新,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此系统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外贸实践操作技能及外贸职业素养,培养外贸专业人才。

二、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外贸行业从业人员能力要求

随着我国外贸迅速发展,企业对外贸人员的需求质量和数量日益提高,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外贸类企业调研的数据及对国贸专业毕业生回访的信息显示,国贸毕业生的实操能力是企业关注的重点,企业要求外贸从业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1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对于外贸从业人员来说,各项能力中最关键的便是商务英语沟通能力。流利的口语是进入外贸行业的敲门砖,准确的商务函电书写、口头表达能力是进行业务磋商的必备技能。

2外贸类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买卖双方建交到合同执行,需要与海关、商检机构、银行等诸多机构打交道,涉及到外贸实务的各类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通晓外贸进出口的全部流程,熟悉国际商法,掌握谈判、结算、营销、保险、租船订舱等各类技巧、技能。

3沟通表达能力。外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与人沟通,具有良好沟通能力才能获得外商的信任和理解,才能与客户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市场份额,赚取利润。

4信息技术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手段在全球推广,外贸从业人员需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开展电子商务,高速度、低成本获取市场信息,及时抓住商机。

5继续学习能力。外贸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才能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将在学校中所学知识与现实实践有效结合,并完成所学知识的补充修正,利用岗位培训积极发掘自我潜力,为今后的自我提升打下基础。

(二)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部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开始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建设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

1实践教学环节分散,未形成系统性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尽管开设了大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缺乏有效系统性规划,易造成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重复、实践内容缺乏兼容性和有效性。这种忽视“课程群”观念而建立的课程体系,容易导致学生知识总体观念的缺乏,难以实现所学知识的有效整合。此外,对实践教学的过分侧重,往往会忽视了理论课程的基础作用,造成实践课程与基础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在联系的割裂,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于表面,生搬硬套,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

外贸?课程的实践教学多以案例讨论、小组作业的形式完成,缺乏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更易造成部分学生“搭便车”,实训效果不理想。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外贸专业技能的培训往往更受重视,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往往重视不够。最终造成静态、机械、技能训练型实训多,灵活、动态、任务驱动型实训少,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学生自我发挥空间小。

3实践教学基础薄弱,实践教学开展缺乏有效性

独立学院办学条件较弱,造成实践教学的基础相对薄弱。首先,“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有效深入开展。同时,教师职称评定与实践教学的好坏无关,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投入精力。其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够深入,实习效果不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受企业规模、商业机密保护、学校实习实践时间安排等因素的影响,真正发挥作用的极少,大多停留在参观学习的层次,很难接收实习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经营中来。再次,各独立学院未能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与评价,往往参照理论教学的做法,考核指标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缺乏有效监督,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有效深入开展。

因此,为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外贸实操能力,满足外贸行业能力要求,在对现阶段国贸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外贸实务类课程群,并探索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满足地方外贸发展要求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三、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一)确立外贸实务类课程群

结合课题组调研结果及现有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由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进出口贸易操作实训、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六门课程构成,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外贸操作技能的核心实务类课程。其中,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为外贸实务理论课程,对学生外贸操作技能的培养起知识铺垫作用,分别在第四、第五、第五、第六个学期开设,进出口贸易操作实训、国际贸易综合模拟作为专业实践应用课程,以纸质和软件结合方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外贸操作,于第六和第七学期开设,综合性提高了学生的外贸实际操作技能、商务英语应用技能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课题组调研成果,结合外贸实务类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在基础知识、实训环节上的联系性,对现有各外贸实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进行整合,设计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经初步设计分为“课堂―校内―校外”三个实训层级,具体见图1。

一级实训层级对应实务类课程群课堂内的实训环节部分,是本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的各课程之间既存在知识的延续性、也存在某些知识的重复性,因此,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对应的实训环节,需要授课教师互相配合,进行整合设计,达到实训及教学目的。课堂内实训环节作为外贸实操知识应用的最初阶段,该环节设计非常重要,需要任课教师结合具体该门实务类课程涉及到外贸实操知识点,进行事先规划设计,事中组织安排,事后总结评价,比如《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外贸实务类知识的入门级课程,可采用模拟公司教学法,让学生组建虚拟公司,虚拟一笔出口贸易,根据课程内容进度,逐步完成出口产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结算等各方面的设计,最终在期末递交一份合同及全套相关出口基础单据,实现实务知识的活学活用。

二级实训主要对应校内实训环节,包含了在大一大二进行的以拓宽视野为主要目的而举办的企业参观、讲座;每学期举行的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外贸技能大赛;针对大三大四学生的实验室仿真实训,即通过纸质单据与电子单据结合的形式,达到全方位锻炼学生外贸实操技能的目的;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考取外贸类职业资格证等。该实训层级作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环节,打造实训平台,推动学生将外贸实务类理论知识进行应用,提高外贸实操技能。

三级实训对应校外实训环节,主要包括在各个假期展开的以学生事先拟题申报方式进行的市场调研,学生自主暑期企业实践,大四毕业综合实习。校外实训环节主要在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完善自身的职业规划定位、增强外贸类职业能力。

三个环节互相配合、层层递进,旨在系统化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外贸实践操作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以此符合外贸行业的能力要求。

四、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的保障机制

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具有较为完备设施的校内实训环境和关系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较为优化的实践教学评价和监督机制,如下所述:

(一)加强“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高素质、外贸经验的师资队伍是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条件。合格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既可通过完善保障及激励机制,鼓励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相关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提升国贸教师的专业实操能力;也可以通过定期从外贸行业中聘请一线人员到校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及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外贸最新动态。

(二)完善校内实训环境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篇6

[作者简介] 杨军安,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国贸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实务,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6-0106-0003

一、概 述

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融入国际市场。中小型外贸企业成为各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就业途径。如何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外贸企业需求相一致成为各院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校中厂”模式能够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把企业请到学校,让学校的育人优势与企业业务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外贸企业中的业务员、单证员和跟单员。把中小型外贸企业引入到学校,把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引入到教学,改变以往国贸专业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主要根据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近两年的“校中厂”的建设经验,结合专业多年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讨国贸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切实的企业锻炼经历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业务性质要求,不能大规模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因此,“校中厂”模式就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办法。学生不需要离开学校,也能够到企业锻炼。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面向涉外经济贸易部门、进出口企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能从事外贸管理或在外贸第一线进行合同的签订、履行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业务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分两个阶段共同完成。第一阶段是“仿真外贸公司”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第二阶段是到“校中厂”企业实习,以企业为中心。第一阶段安排是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时期,以培养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和跟单员为目标。第二阶段是学生到企业。由企业分派不同工作岗位,通过岗位轮换,应用专业知识,深化能力锻炼及整体素质提高,以培养学生成长为外贸经理为目标。

(二)“仿真外贸公司”教学

在教学改革中,各个院校都强调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均要求来自于企业一线实践,与实际就业岗位相对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外贸专业知识,还要突出培养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因此,要通过精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外贸行业能够产生浓厚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个人外贸职业素养,提升毕业后的从业竞争力。我们提出把情景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结合起来,改造国贸专业核心课程教学。2011年,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与河北玛世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探索“校中厂”及校企“双主体”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国贸专业与该公司附属出口公司合作进行丝网出口人才培养。目前,已经有两届500多名学生到该公司参与丝网产品出口的实习实践。在总结“校中厂”模式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把丝网产品出口业务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把仿真丝网出口企业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以真实外贸情景为基础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阶段安排4个学期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级成立10个左右仿真丝网外贸公司。外贸公司竞聘产生外贸经理,自由招募组员。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都按照项目教学法改造,以每一个仿真丝网外贸公司为中心开展教学。通过《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引入仿真外贸公司内部协作和公司之间竞争,实现知识学习与外贸人员从业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课堂教学主要放在实训室,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在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外贸综合实训》、《报关与报检实训》等实训课程安排机房上课,通过专业外贸实训实习软件,模拟现实企业中外贸业务流程,从而加深掌握知识,锻炼操作技能。

(三)“校中厂”实习

外贸企业工作性质更适合于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有近十年时间,外贸进出口产品越来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大量中小企业都有进出口需求,但缺少专业操作人才,特别是进入企业就能上手的外贸人才。并且有的毕业生到企业不到半年,刚刚了解产品和企业就会跳槽。“校中厂”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毕业生和企业双方选择的盲目性。通过在学校“校中厂”企业实习和实践,有助于企业发现并培养储备人才,减少人员流动性。而学生通过“校中厂”的锻炼,能够切实感受到现实社会对自己要求,有利于学生合理地选择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第二阶段“校中厂”实习,安排1~2个学期。在前一阶段熟悉特定出口产品——丝网基础上,集中安排学生到对应的“校中厂”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工作岗位,定期进行轮岗。同时第二阶段也是深化学生外贸专业知识掌握,应用其工作能力的阶段。以企业为中心,让学生以一名真正员工身份来体验企业管理与经营过程,为学生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又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第二阶段定位是学生今后在外贸行业成长目标——外贸经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更要培养热爱外贸行业的精神,能够立志于投身这个行业中,为外贸企业和自身创造更高价值。

篇7

课题项目:呼伦贝尔学院院级课题,课题名称: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研究;课题类别:实践教学;课题号:YBKT-03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实训建设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4日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任何素质和能力都与实践能力紧紧相连。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实践能力的提高。呼伦贝尔学院注重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通过各方面完善职业实训建设,并在近四届本科毕业生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实训建设状况

呼伦贝尔学院国贸专业职业实训建设包括两部分:虚拟实训环境和实习基地。

1、虚拟实训环境。就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起来可用于学生理论验证或实践操作的场所,相比实体环境而言,虚拟实训环境中的“设备”与“部件”多是虚拟的,这些设备可以随意生成和删除,也可以根据需要升级更新。由于虚拟现实技术有着极高的沉浸性和交互性,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并融入到这一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环境中去,从而达到实训教学的效果。国贸专业现今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课堂实践环节两方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课堂实践环节,尤其在本科评估后,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实践比例。2007级国贸本科课程安排中,必修课程技能课,如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电子商务实务等共192学时,仅占本科生四年课时的6%。通过逐步调整与改革,至2012级学生,在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等课程中都增加了技能实训课程,并且其他国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增加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分组调研等教学内容,亦增加实践比例,现所占比例可达30%。

2008年呼伦贝尔学院投入3.5万元购买教学软件,2010年投入24万元购买软件、设备。现今已具备外贸单证教学系统、Sim Forwarder国际货运实训平台、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和报关实训基地四个国贸实验室教学软件及ERP沙盘。2006级至2011级学生都已使用相关教学软件,大大提高了对本专业实务操作的认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2、实习基地建设,包括校外实习基地和假期自主实践安排。自首届国贸本科生就安排了校外实习基地,即满洲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但由于学校所处地区限制,外贸公司业务有限,学生毕业实习反映欠佳,尤其之后几届毕业生,也未能在校外实习基地获得有效实践。除毕业实习,假期自主实践安排亦占总学时要求近20%,根据年级不同,对自主实践设置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专业社会实践等。在假期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分工,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反馈实习手册,并由教师批阅优秀率控制在5%以内,对学生自主实践做指导和点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五大证书有:(1)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单证员的工作就是负责国际贸易中运输、海关、商检等环节各种单证的管理和操作;(2)国际货运员证书,国际货运员的工作是接受进出口货物发货人、收货人的委托,为其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3)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外销员是指在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工作人员,是我国外贸行业的中坚力量;(4)报关员资格证书,报关员是指经海关注册,代表所属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事务的人员;(5)报检员资格证书,报检员是指在外贸企业、报检企业等企业和机构中专业从事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随着在课堂教学和实践培养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有三界毕业生和2009级即将毕业学生提高对外贸易五大证书的认识,通过在校期间实训课练习,大大提高了国贸专业证书过关率。同时,由于我校地理位置局限,很多证书考试学生需要到满洲里、哈尔滨甚至更远地方,也给外贸专业学生考证带来很大局限性。但是,现有四届学生过关率程稳步上升状态。(表1)

二、国际贸易专业职业实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推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实训建设的四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课堂实践环节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以增进学生实务技能的四个教学软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已属较全面设置。但由于地区地理位置限制等因素,呼伦贝尔学院国贸专业实训建设现存在突出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校外实习资源匮乏。校外实习历来是实践环节中重要的内容,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外贸企业与学院的联系松散。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只有两家校外实习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并不愿意接受学生来实习,造成了学生校外实习机会少。即使有学生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一般只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学生很难直接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例如,如何有效地开拓国外市场,寻找国内供应商,并处理出口商检、报关、结汇、申请退税等手续,因而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二是国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欠缺。尽管近几年引进教师学历和素质都很高,教师业务性强,但大多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实践经验。校内实训平台的建设需要配备双师型队伍,这对师资提出较高要求,教师除了指导软件使用及课程内容,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外贸的最新发展动态、相关政策,参与外贸公司运营,熟悉外贸整个流程。同时,本地区外贸公司及业务量少的现实,首先成为实践类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瓶颈。

2、推进措施。一是学校要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校内外结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应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设置样品展室、洽谈室、总经理室、进出口部、外汇管理局、商检、银行、海关、保险公司、船公司、货代等综合部门,提高实践教学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要建立校外实习片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一般是一个企业安排几个人实习,而要某一企业安排几十人实习是很困难的。因此,建立每年安排几十个学生实习的实习基地是越来越困难,我们只能以某工业园区为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同时,学校应当鼓励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并与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同时,国际贸易专业应当结合教育教学需求,引进一批具备精湛外贸业务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士作为专兼职教师,优化现有教师结构;再次,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建立教师信息数据库,对教师进行规范化、人性化、动态化管理;二是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到企业做一些项目研究,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经常组织各种技能竞赛,如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炒股模拟大赛、报关实验操作比赛、国际贸易单证大赛、ERP沙盘大赛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当前急需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社团经费问题。目前,社团活动的经费主要是社团成员缴纳的会费收入。学校领导要加大学生社团经费的支持。可以根据社团活动的开展,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另外,社团开展大型活动,也可以与企业协作,求得企业的资助;二是社团指导教师问题。社团活动开展得是否有成效,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要选派一些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实训建设预期达到的效果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在校四年本科生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而言,它主要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等。本人认为其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合作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1、合作沟通能力。由于国际贸易活动涉及国内外诸多行业和部门,如银行、海关、船舶公司等,国际贸易人才必须注重同各方沟通、联系与合作。因此,在社会高度分工合作的今天,人们在日益注重自己个性发展的同时,更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领导与民众的关系,要具有责任心和协同合作能力。

2、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具有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职业技能,如报关、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质量体系认证等技能,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具有项目执行能力。作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强调经营项目运作能力的培养及经验的积累,同时具有培养市场开拓和挖掘客户资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调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独立承担外贸业务。

4、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在从事内外贸工作中,除能正常处理日常工作外,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能沉着冷静、处事不惊,正确地解决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5、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具备的一种心理特质,特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从事国内外贸易工作,由于国内外市场千变万化,市场风险是很大的。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与其他大学生而言,应具有创新和拼搏精神,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延杰.地方本科院校与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6.

篇8

为配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在经济管理类非国贸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比如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开设多年。而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应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完成教学内容的配套和设置,值得反思和总结。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准则

1.1指引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依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选择及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上岗需要进行,可加大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做到教学整体目标明确、就业导向突出。

1.2适应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所设置教学内容体系目标应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在宽口径、广基础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课程特点,增强课程优势,适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2.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2.1国贸功能型

在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不仅方便教师的教学,对内容模块的设计也更加明晰化、条理化,各国贸功能部分内容自成一体,设置灵活,而且该体系更便于教学对象认识和了解国贸的基础概念及产业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快速渗透。国贸功能主要包括运输、价格、保险等,该体系按照不同的功能要素安排章节内容,详细介绍各项功能的概念和组织实施方法及技能,促进了国贸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但该体系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各项国贸功能的单项分析容易忽视其间的有机联系,削弱了教学对象对国贸系统整体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应对该问题,即通过综合性案例加强教学对象对国贸系统的整体化认识。

2.2国贸案例型

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延伸,从逆向思维角度出发,引导教学对象理解、分析、概括教学内容。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以能配合教学知识点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教学对象处于案例中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处理方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而该体系摒弃了传统的以国贸理论为主导、先理论教学后案例体现的教学体系模式,充分引导教学对象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推导,自我总结和概括案例中所体现的物流知识和理论,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并再次通过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循环深入性教学模式。该体系应用中主要以案例贯穿各个章节,在教学对象不了解章节相关内容的前提下给出案例,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思考,从案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总结出本章节的相关内容,再由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总结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完善化、体系化、规范化的讲解,最后通过案例巩固本章节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对象的理解和记忆。在此过程中,教学对象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3.非国贸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

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配合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在选用以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避免教学内容体系的重复,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内容设置要有所侧重,体现出专业适应性。以下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为例,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从特殊性中,寻找其普遍性。

物流管理是当今经济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物流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实训知识。对该专业所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侧重企业对外物流与国贸相关知识结合的讲解,包括对外采购物流、对外供应物流、对外销售物流等方面。对外贸易部门是贯穿于整个物流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的机构,是需要平衡所有企业对外以及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运作和相关联系。

对于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可在典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中提高国际贸易相关内容的安排比例。国际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更大的“大商务”, 国际贸易服务商面临的需求通常要比国内贸易服务商面临的需求更加复杂。特别是对英语的要求更高。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更多地融入国际贸易内容的讲解,研究国际贸易的运作,不仅可以提升教学对象对国际贸易概念的全球化认识,更多地接触和引入先进的国际贸易理念,同时对国际商务的发展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经济贸易活动,打破了传统经济贸易“面对面”的运作模式,并且具有标准化、信息化、综合化、低成本、高效率、一体化的特征,是经济贸易在信息时展的产物。电子商务离不开国贸,国贸依靠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壮大。电子商务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把研究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作为该课程的重点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之中,使教学对象提高对国际电子商务活动的全面认识,熟悉电子化经济贸易系统的构建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复合型的既懂电子商务、又懂国际贸易,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

非国贸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足以体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国际贸易产业发展空间和前景的高度肯定,也看到了职业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市场的严重不饱和性,对高职国际贸易教育发展的影响。所以国际贸易相关课程在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必设性也日渐突显,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一定要切合专业的实际需求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只是基于单项分析的原则,对典型的以《国际贸易实务》为课程名称的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目前部分高职已逐渐认识到非国贸专业开设国际贸易课程,应该更注重于与本专业特点的高度结合性,体现国际贸易课程辅和服务性的特征。所以,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的设置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和更有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外贸英语函电》等更具专业特点的国际贸易相关课程,在非国贸专业教学计划中相继出现。并且,在教学内容体系中,还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设置了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体系更加完善和适用于相关专业。 [科]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12-03

一、各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情况

笔者对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与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及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开设有国贸专业的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得知目前各学院的国贸专业一般以模块式的课程设置为主,以“通识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课程”这五个模块进行国贸专业课程设置。部分院校从专业选修课模块分出两个方向,如国际商务和国际经济方向,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方向;但这两个方向要不就是所有的国贸专业要开设的课程,跟选修模块没分方向的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体现专业选修的意义;要不就是国贸是国贸、金融是金融,没有体现金融学课程是国贸专业课程的补充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各院校就业目标比较

从就业角度看,几乎所有的院校都设置了“宽口径”的就业方向,都希望培养出各行各业的通用人才,能够胜任国贸、经济、政府、企事业等单位的各种工作(如表1所示),但各独立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并没有对应的“宽口径”课程设置。说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真正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

(三)行健文理学院国贸专业就业情况

表2和表3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国贸专业就业情况表,我们从表格可以看出,本院2004-2007级的学生就业的方向都是私营企业,到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四至六成,占当年就业人数6成以上;其次是国有企业,到国有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大概20%,占当年就业人数为20%~30%之间。这两部分就业人数占总毕业人数的六成以上;占就业学生人数80%以上,最高接近90%。

同时,本人从学院就业指导办最新的已就业信息了解到,2008级的许多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工作,而只的少数几个毕业生进行国贸类工作。而从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是,国贸企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各种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些现状一方面导致国贸企业找不到专业性的人才,人才需求缺口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国贸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甚至无法就业,导致就业率偏低。

二、各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上述几所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教学的情况,笔者发现目前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符合国家“厚基础”但达不到“宽口径”的要求

大部分独立院校国贸专业开设的课程均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必修课设置上基本一致,全部是国贸课程,国贸专业设置的必修课程符合国家倡导的“厚基础”课程设置的要求;对于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偏向于国际贸易课程,没有体现经济学的分支是国贸专业的特点,对金融、经济类课程设置不重视,不能体现出此类专业课程是对国贸专业课程教学的补充作用,这也与国家倡导的“宽口径”课程设置的要求不符。

(二)课程设置改革出现两种极端,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部分独立院校分国贸、国际金融,或者分国际商务、国际经济等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以满足国贸专业学生多方向的就业需求。但是分了方向之后课程的专业性就更强,如国贸方向减少金融相关课程的学习;国际金融方向删减国贸课程的学习,导致了国贸是国贸、金融是金融的课程设置现象,没有体现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或者分了方向跟没分方向没有任何区别,无法满足“宽口径”就业的需求。

从上述院校就业比较及我院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各院校均希望自己的国贸毕业生能走“宽口径”的就业路线,可是课程设置又偏重国贸专业,而学生就业情况说明国贸对口的就业并不多,国些企业大都处于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中小城市,工作、生活条件都不能与南宁、桂林、柳州等中心城市相比。这些情况也说明各院校没有从学生学习兴趣与就业的“宽口径”的角度考虑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从而影响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率。

(三)没有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目前成立的大部分独立院校都是一本学校增设的,与母体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运用,师资的共享性等。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几乎都是母体学校的直接复制,没有区别对待一、三本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差异性。三本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城镇,知识面与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具体实践兴趣浓厚,动手能力较强。所以与一本学生相比理论课学习并非他们的强项,可一旦涉及到各种需要创意与动手的知识学习,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成果都是很可观的,这从国际贸易流程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方面均可看到独立学院学生的出色表现。

三、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人认为独立学院课程设置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科目的课程设置改革

国贸专业选修课设置要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一方面,国际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要体现其基础性,增加与国贸专业相关的金融学辅课程,如国际结算、货运保险、国际金融市场工具操作等,以体现出金融学课程对国贸相关专业课程的辅作用,为学习之后的国贸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各基础学科教师要相互交流与学习,强调经济学的教学重点,避免基础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从而使得基础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全面学习知识的要求,同时也增加本专业学生的金融学知识的学习,以满足“宽口径”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实务的相关课程设置应按照现今的方法,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业务”、“国贸专业外语”等课程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根据二=三本学生的特点,从引导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角度去考虑课程设置改革,理论知识教学要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增加本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性、操作性与实践性。

(二)从学生就业层面考虑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从提高学生就业的角度,制定出与目前社会对国贸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国贸专业毕业生。

针对目前国贸专业对口就业率偏低的现状,对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实务课程,应根据国贸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例如现今国贸企业对报关员的需求缺口较大,我们可以有针对地设置报关实务理论与实践性课程,把课程学习与考证指导结合起来,提高报关员的过关率,既满足国贸企业的报关人才需求,又能让毕业生增加一个可选择就业岗位。通过类似的方式设置国贸各种专业实务流程课程,提高国贸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此外,通过上述研究我们也发现,本学院国贸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专业性不强,但就业面很宽,就业的重点都在私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贸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工作,这样的信息可以提示我们,国际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设置应该放在“宽口径”上,也就是说要结合目前的就业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经济学技能的培训,如证券操作入门知识、银行的经营管理等专业性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重视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过关培训等。既能满足各院校对于“宽口径”就业、“复合型”人才的期望,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择业需求,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总之,国贸专业应该根据提高学生就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既拥有金融基础知识又拥有国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三本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

篇10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14届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和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总结了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国贸;毕业生;就业;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45-02‘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3安徽省级质量工程:卓越国际经济与贸易师的阶段性成果(2013zjjh043)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呈现越来越严峻的趋势,2014年甚至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状况也一直是社会和学校关注的问题,国贸专业毕业生想要实现更好的就业,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本人做出更多的努力.本调查旨在通过对2014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就业动态记录,企业电话回访,调查问卷等进行信息汇总,同时结合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分析,借此给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让学生在毕业之际有更理性的思考和选择.

1 调查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以安徽三联学院国贸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为2010级国贸本科1班43人,2010级国贸本科2班45人,2012级国贸专升本13人,共101人参与了调查.调查人员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和班级辅导员,主要数据采用调查问卷获取,结合辅导员记录的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动态情况、企业电话回访、学校指导机构的招聘会情况反馈等信息,对2014届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对学校的评价以及毕业生对国贸专业学生的建议等方面的内容,实训记录主要是毕业生实训的单位情况和实训期间的工作情况,电话回访是对毕业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状况进行了解.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电话回访、学生访谈等方法,调查与国贸专业毕业生相关的问题,完成数据汇总.本次调查共发放101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1份,回收率100%.本届毕业生全部参与了问卷调查.

2 调查结果分析

参与本次调查的101名毕业生,其中6人考取研究生,1人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1人在企业工作,3人灵活就业.101名同学均已就业,在企业中就业的同学有90%以上,主要在民营企业就职.从整体情况来看,毕业生从事营销类工作比例较大,除考研的同学之外,2014届国贸专业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的同学有7人,所占比例为7%,从事营销类工作的同学共54人,所占比例为53%.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对在校的同学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具体调查结果情况如下:

2.1 就业状况分析

从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情况来看,就业类型多样化,其中53%的毕业生从事营销类工作;10%的毕业生从事管理类工作,在企业从事营销类工作的毕业生占到一半以上,毕业生选择营销类工作较多与在校期间参与营销类社会实践有关,也与开设的营销类相关课程较多有关;在工作地点选择方面,49%的同学在合肥工作,23%的同学在长三角区域(除安徽)工作,其中在合肥工作的同学的比例最高,可见,更多的同学选择了在本地省会就业;从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看,7%的同学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很相关;59%的同学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相关;38%的同学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毫无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从事外贸专业的同学所占比例较少,毕业生的工作地点多集中在合肥和长三角地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关.

在毕业生目前的工资待遇方面,有31%的同学年薪2-3万;28%的同学年薪3-4万;13%的同学年薪4万以上,还有28%的同学年薪1-2万,显示出70%以上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在年薪2—3万;在毕业生工作选择方面,30%的同学更换过工作;26%的同学更换工作是为了更高的收入.可见,工资待遇成为毕业生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2.2 毕业生自身的认识

毕业生对自身的认识方面:5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够胜任;43%的同学认为自己基本胜任;2%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胜任,这个比例显示出毕业生对工作的胜任程度较高;参加工作后,毕业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56%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实践能力;41%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创新能力.这表明:部分学生在校内学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在工作中实践和创新能力欠缺,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学校应在以后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意加强.

2.3 毕业生对学校的教育评价

毕业生中8%的同学认为学校里学的东西完全能满足目前工作需要,68%的同学认为学校里学的东西基本能满足目前工作需要,24%的同学认为学校里学的东西与目前工作需要有很大差距;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意见为:28%的同学满意;67%的同学基本满意,5%的同学不满意;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的总体意见为:64%的同学基本满意;2%的同学不满意;毕业生对专业实践教学安排的总体意见是:65%的同学基本满意;4%的同学不满意.这表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学生就业后的工作.

2.4 毕业生对国贸专业在校学生的建议

在大学期间最需要努力的是,71%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培养综合素质;在择业的时候,58%的毕业生认为应该考虑自身实际情况,66%的毕业生认为毕业后应先就业.可见,国贸专业毕业生应特别注意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3 调查显示的问题与对策

3.1 与国贸专业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较少

国贸专业毕业生首选的目标应是金融类工作,其次是外贸相关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很相关的仅7%,对口就业率较低.这与外贸专业学生对口工作门槛较高但学生本身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有关.与外贸相关的工作对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要求较高,毕业生在校期间不重视口语练习,导致面试中表现欠佳而错失机会.

3.2 毕业生地域选择较为集中

调查显示出毕业生对工作地域的选择上,工作区域比较集中.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外地就业,选择距离家乡较近的工作地点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合肥本地,因外贸企业有限,且当地的外贸专业学生较多,使很多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面对江浙地区较多对口单位的招聘,很多毕业生不愿到外地就业,放弃了较好的工作机会.

3.3 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欠缺

虽然43%的同学认为自己基本能胜任目前的工作,但仍有56%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实践能力有待加强,41%的毕业生认为自身的创新能力需要提高.65%的同学对专业实践教学安排基本满意,4%的同学不满意.可见外贸专业学生在工作中亟须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

3.4 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频繁跳槽,表现出不良的职业素养,这些都会成为求职中的障碍,影响今后的职业发展.毕业生跳槽有工资待遇方面的原因,没有做好与就业相关的心理准备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也是主要的原因.因此,要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职业素养内容,培养毕业生的职场适应力,将有助于毕业生进入职场,更好的开始职业生涯.

注 释:

①如无特殊说明,本论文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一律简写“国贸”.

篇11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73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多,对于高素质的外贸“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我院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本科的国贸人才,研究我院学生对本专业的技能需求和就业倾向,通过增设课程或校外实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我校国贸专业2011、2012、2013、2014级在读生,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的调查方式,发出28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1份,其中2011级国贸生占比12.46%、2012级国贸生占比21.35%、2013级国贸生占比31.32%、2014级学生占比34.88%。

2我院国贸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

2.1兴趣程度和学习态度

在我院国贸生对本专业的兴趣程度的问题中,6619%的学生对本专业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可以看出我院国贸学生总体上对本专业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我院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的问题上,7366%同学们上课愿意认真听讲,但约有26.33%的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上课也不愿意认真听讲。

2.2课程看法

(1)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达到了68.7%,而对本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疑虑的同学则占到了31.3%。

(2)我校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对专业课程的意见的矛头多指向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安排侧重上;81.79%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空泛,58.26%的同学认为我院缺乏校外实践和实训平台,其他问题则没有占过多比重,可以看出我院大部分的同学希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2.3教学质量看法

对专业课任课老师的评价和学生认为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的问题中,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对老师的认可程度总体趋于较好和一般,对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89.69%的学生认为较高或一般。

3我院国贸学生的技能需求

3.1素|与能力需求

由我院国贸学生认为对本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与能力的调查问题中,31.67%学生看重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是专业知识占比27.76%、实际工作能力占比12.46%、交际能力占比6.76%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占比7.12%。

3.2证书与技能需求

(1)我院学生希望能够拥有的技能。技能需求方面,78.65%的同学希望得到外贸业务基本操作能力,74.02%的同学希望得到商务谈判能力。说明大多数的同学对于国贸专业有着一定的认知,对能力的拓展也比较重视。

(2)证书需求方面,57.25%的学生认为四六级证书重要,47.46%的同学认为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重要,43.48%的同学认为剑桥商务英语证书重要,下面依次是会计证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英语重要性的认知还不够。

3.3认为企业最关注的能力

在学生认为公司和企业最关注的能力的问题中,我院国贸学生61.21%的同学认为企业最关注的实践经验;53.02%的同学认为企业最关注的是专业技能;44.84%的同学认为是工作态度,其他依次是沟通能力、学历、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4我院国贸学生的就业倾向

4.1就业期望

在我院国贸生认为国贸专业的就业前景的问题中,67.6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只有23.49%感觉就业前景好就业范围广。在我院国贸生是否愿意把本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的问题中,70.74%的同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其他同学则没有打算将本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

4.2工作倾向

(1)毕业后我院国贸生希望去的工作单位。单位选择上49.47%的同学希望能去外企工作,37.72%的同学希望去国营企业工作,28.83%的同学希望去合资企业,其他依次是私营、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作为国贸毕业生,大部分同学也是希望外去企可以专业对口,让自己大学的所学知识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2)我院国贸生以后想从事哪方面工作。在工作方向中,57.65%的同学则希望从事金融方面工作,5018%的学生希望从事企业进出口业务,42.35%的学生希望从事报关、承运货物等物流工作,少数同学愿意从事其他工作,可见我院同学都有意愿从事与国贸有关的工作。

5调查结论

从上述数据来看,我院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方面认可度较高,同时对国贸这个专业都有一定的认知。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国贸专业的就业前景、社会现状以及技能需要有着一定的了解,对个人有着一定的定位。但是,问卷的结果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对课程设置的意见。

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待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存在较多质疑和意见,重点就在于对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平衡点的考量。在笔者查阅了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在方案中确实安排有不少的实践类课程,但是时间多集中在大三及大四学期,并且选修课在其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根据笔者的分析,学生中出现质疑声音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调查对象中有一批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在现阶段的学习任务主要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还未接触实践课程,所以会产生实践课程少的想法。

第二,由于选修性质的实践课程占有一定比重,受课时安排冲突,选课量短缺等问题的影响,学生每次都能选到心仪课程的几率不是很大,所以在课时总量及类目上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三,一些实践课程因硬件条件不足,选课人数较少等问题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没有实际效果。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普遍将自己定位为实践与理论并重型人才却在实践课程学习方面心里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落差,所以产生质疑。

(2)对课程内容的意见。

①在课程内容方面,学生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过于繁杂且远离实际和实践课程内容存在较多缺陷这两点上。

②就国贸专业的特色来看,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涉及的科目及知识面较为广泛,确实难以进行更多针对性的学习,并且,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学习科目较多的情况下无法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有的学生甚至在许多科目课时结束后无法在脑中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来势必会让学生无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整理、记忆、理解,从而产生理论教学内容繁杂且空泛的质疑。

③至于校外实践,考虑到我院在泰州的建校时间较短,在硬件设施建设及与校外实践机构合作上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这个问题需要在学校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完善,具体的建议将会在下文中体现。

(3)对实践课程的态度。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作为三本高校国贸专业的学生,正确的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型人才,基于这种定位,大部分学生也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所以多数同学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外贸跟单、商务谈判等实用性较强的技能。诚然,专业技能一方面需要书本知识的理论基础,但是理论需要在实际的运用中才能熟练掌握,这些是书本中的知识及有限的校内实践机会所无法满足的,这需要我院师生与外企进行切实有效的合作交流,在实战中获取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理论知识。

(4)对证书的需求。

证书方面,可以看出,除了CET4、6和计算机证书外,同学们对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单证员和会计证等需求度也较高,这些证书与本专业将来就业息息相关,这说明了在同学们的眼中掌握一些较为实际的技能是在以后的就业中的优势,不过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同学们对证书的需求认知缺乏专业的眼光,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求多而不求精,这有可能导致一些辛苦考来的证书在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需要后期多加引导。

6对策建议

总结来讲,现在国贸专业的教学问题主要有这几项:第一,思想上“重理论、轻实践”;第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第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缺乏;第四,实践教学形式陈旧。第五,实践教学校内校外基地建设不足。下面笔者主要就我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6.1增设专业认知课程

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有少数从事国贸相关工作,这与学生缺乏专业素养有较大关系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同学对于本专业的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都是基于表面。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本专业。课程内容可以涵盖目前国际贸易市场的现状;国际贸易业的市场定位及行业发展前景;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及趋势;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国际贸易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具体课程可以不用局限于现今已有的教材内容,可以就上述内容寻找最前沿的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类专业性,时效性较强的资讯、材料,通过老师的解读来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引导正确方向。教师需要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甚至可以邀请在职外贸工作者作为嘉宾或外聘教师。

6.2课程设置改革

6.2.1理论课程改革

由问卷分析材料可知,很多学生觉得所学课程内容比较空泛,在笔者分析看来,这个问题的责任大多不在课程上,而是在课程的整体设置上。可以增设《涉外经济法》、《国际贸易结算》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并且可以将《国际贸易实务》细化为《国际运输与保险》、《外贸经营与管理》等若干小项,或者将这些不需要太多基础知识储备的细化项安排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为以后深入学习做好铺垫的同时也使学生更早的接触专业知识,方便实践活动的开展。

同时,应注重语言技能的学习。据笔者了解,我院从2014级经管系专业培养方案起即实行通过CET4后免修英语课程的政策。在校方看来此举腾出更多时间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但这样也会使学生忽略了英语等外语的对于国贸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国贸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需要增设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听说等英语专业类课程作为必修科目学习,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设其他常用语种的选修课程,进一步丰富、健全学生的语言能力。

6.2.2合理安排校内实践课程

对于这些实用性的课程应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课之后安排课程实践,以相关模拟操作软件为基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较为细化的课程可以在课程中穿插模拟实训,并将实训成绩计入平时成绩。这样既可以巩固、丰富、充实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做到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识记和强化,也使在大三时能更从容的《国际贸易实务》这一类涵盖专业知识、技能较多的课程。

6.2.3争取校外实践机会

在校外实践方面,学生对校方培养方案最大的顾虑就是本专业的校外实践机会偏少会使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中实际操作的任务,在这一点上更多的是需要校方努力。经笔者分析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自身主动或动用母体资源与地方乃至周边外贸企业接触并以国贸专业毕业生有限配给等条件来争取低年级学生实地参观学习,高年级实地实践的机会。定期安排我校同学前去参观、实践,邀请企业员工来我校指导、互动。

(2)在大三、大四的培养方案上加设校外实践任务,安排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外贸企业,根据技能掌握情况,安排相应的工作,在相P员工的指导下完成既定任务,在体验外贸工作的实际操作的同时也为学生大四实习时的单位选择提供了参考。

(3)在大四准毕业生进行半年毕业实习之前安排相关指导课程或讲座,以使学生认清毕业实习的方向与目的。并且在实习时动用学校资源基于建议(1)中的现实情况,为同学安排、推荐实习单位,或组织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对相关学生统一面试,提高学生进入心仪实习单位的几率。

6.2.4增设专业证书培训选修课

调查中,学生就未来专业择业方向和兴趣爱好会集中选择外贸单证员、剑桥口语和会计证等这些证书的考取,就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对于这些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考取的证书学校可以在考量这些证书的实际价值之后择优增设三到四门证书培训选修课。

(2)校方也需要在证书的价值衡量,考取的可行性以及相关证书与就业方向的配对上给予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让同学们少走弯路。

(3)重点在于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同学获得更有价值的证书。

参考文献

篇12

[作者简介] 杨军安,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国贸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实务,河北 石家庄,050000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2-0063-0003

一、概 述

在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中,各个院校都强调人才培养要与企业实际相符。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均要求来自于企业一线实践,与实际就业岗位相对接。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各类外贸企业。《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国际贸易实务》又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生专业外贸知识,还要突出外贸业务动手能力培养。因此,要通过精心设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外贸行业产生浓厚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个人的外贸职业素养,提升毕业后的从业竞争力。本文主要依据项目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法,结合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近两年的“校中厂”的建设经验,探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情景式项目教学模式构建。

二、项目教学、情景式教学与课程的融合

项目教学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广泛采用的模式。项目教学法突出把整体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分项目。每个分项目都要设计出详细的教学方案。学生通过分项目实施,熟悉并把握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及每一个分项目中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其主要目的是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比较适合项目教学。核心内容可以分为一个流程和两个关键。一个流程指要掌握外贸业务流程。从组建外贸公司做起,要开发客户、对外报价、签订合同、出运货物、收回货款,到最后的核销退税。整个外贸业务流程就是一个总项目,而这个总项目又可以按照各环节分成若干个分项目,每一个分项目都有其独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价格和合同两个关键点贯穿于整个外贸业务流程。价格核算需要掌握产品品质、数量、包装、价格术语、运输保险、退税等方面知识。合同则包括洽商、签订、履行等阶段。通过抓住握两个关键点的教学设计,可以把各个分项目有机统一到总体项目上,完成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情景式教学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模式。情景式教学突出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置身于某个特定情境中,用角色扮演方法来完成整个工作任务。其目的和项目教学法相一致,都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标。以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缺少和具体产品出口结合起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能笼统讲解产品和合同的共性知识,很难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外贸企业出口业务产生兴趣。因此,要把具体产品引入到项目教学中,用特定产品知识贯穿整个项目。情境不再是枯燥的描述,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充分激起学生学习、动手情绪和情感体验。2011年,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与河北玛世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探索“校中厂”及校企“双主体”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国贸专业与该公司附属出口公司合作进行丝网出口人才培养。目前,已经有两届500多名学生到该公司参与丝网产品出口的实习实践。在总结“校中厂”模式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该校把丝网产品出口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教学结合起来,把真实丝网出口企业引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外贸企业就业需求与课程教学无缝对接。

三、情景式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对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低年级学生。在知识掌握上,这些学生仅学习过理论知识,尚未接触到贸易实务知识,会对未来职业感到迷茫。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打下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其从业技能,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进而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一)课程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就是这些岗位所使用到的外贸知识和操作能力。从表1可以看到,课程定位核心是合同和价格。要让学生掌握签订合同、履行合同以及对外报价能力,从而达到岗位入职要求。针对80、90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素质目标突出培养竞争精神、团队精神。通过竞聘经理、合作报价、公司化管理等项目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仿真外贸公司的互动商务情景中,提高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提升外贸从业综合素质。

(二)总体项目设计与实施

通过对河北省安平县丝网出口企业的多次调研,并结合“校中厂”实习经验,按照丝网出口企业的外贸业务流程,设计了《国际贸易实务》情景式项目教学模式:从学期开始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级成立10个左右仿真丝网外贸公司。外贸公司竞聘产生外贸经理,自由招募组员。按照组建丝网外贸公司,丝网产品设计、国外客户开发等不同阶段设计九个教学项目。以每个仿真外贸公司为中心,结合证书考试,外贸软件实训实施教学。“仿真丝网外贸公司”内部由不同学生担任外贸公司经理、外贸业务员、出口市场专员等角色,通过公司内部协作和公司之间竞争,实现知识学习与外贸人员从业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

《国际贸易实务》情景式项目教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项目一到项目八,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分组教学,手工模拟外贸流程。课时合计52课时;第二阶段在计算机房上机进行软件实训,再次模拟外贸全流程。第二阶段集中一周,安排30个课时。项目一:组建公司。成立8~10个仿真丝网外贸公司,以后各个项目教学都是围绕仿真丝网外贸公司来开展的;项目二:丝网产品设计。掌握丝网产品出口规格、质量标准、计量方法以及包装,学会制作丝网产品唛头;项目三:国外客户开发,掌握客户洽商四个阶段,根据前面成立的丝网出口公司信息,制作客户开发信函;项目四:出口报价,掌握常用价格术语,学会丝网产品价格核算,各外贸公司分别扮演进口商和出口商,相互之间完成丝网产品竞价过程;项目五:确定付款条件,掌握合同中使用的结算工具和付款条件;项目六:选择运输与保险,掌握合同中运输条款和保险条款;项目七:安排报关与报检,掌握丝网出口商检和海关报关业务流程;项目八:认知外贸单据,能够读懂一线企业使用的外贸单据;项目九:外贸软件实训,上机操作,模拟外贸业务全流程。九个项目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知外贸企业、掌握外贸业务的过程,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外贸综合素质。

(二)分项目设计与实施

每一个项目设计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项目提出。主要通过不同实训情景设计,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各项外贸任务,发现问题;第二步是知识辅导。指导教师总结前一步发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三步是完成任务。在掌握知识基础上完成第一步提出问题,并进行分公司总结、讨论;第四步是案例研习。主要对专业证书考试试题和上一届学生在“校中厂”真实外贸业务中使用资料的研习。分项目设计中充分体现情景教学法实施的三阶段―“感知――理解――深化”。首先,用丝网外贸企业的真实材料让学生感知,使其身处于真实外贸业务中;其次,通过仿真丝网外贸公司岗位分配,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其所在岗位对具体业务知识和能力要求;最后,通过分公司总结发言、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业务知识掌握,提高外贸从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第四步是上机操作。外贸软件实训是上机模拟。它与第一阶段通过相同产品、同一个仿真外贸公司信息,前后有机衔接。不同的业务内容,既加强了学生对外贸知识理解,又提高了外贸业务熟练程度,进而增强外贸从业能力的培养。

四、情景式项目教学过程控制

(一)“仿真外贸公司”企业化管理

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项目教学的“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因此,一方面,情景式项目教学设计中引入了特定产品――丝网,成立了“仿真丝网外贸公司”,使项目设计更具有真实感,吸引学生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之中;另一方面,仿真外贸公司采用分项目的企业化管理。由竞聘成功的丝网公司经理指定各个同学的出口岗位及职责。每一项目中,公司经理来分配各出口岗位任务,并根据任务完成过程进行管理,从而保证项目实施顺利进行。

(二)对抗性考核方式

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对抗性,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期末成绩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每个项目中公司经理对公司内部成员考核情况得分;第二部分是每个项目完成后,不同仿真丝网外贸公司之间的交叉审核情况;第三部分是教师根据课堂发言情况给出的平时成绩。公司内部与公司之间相互对对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形成一种对抗性关系,培养学生在真实业务中的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三部分成绩所占比重,可由任课教师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保证项目实施效果。

(三)实训室和实训软件建设

情景式项目教学主要依托国际贸易实训室以及外贸实训软件来组织教学。实训室上课打破以往课堂形式,适于组成多个仿真外贸公司,分组进行教学。各个公司经理分配任务后,小组内部能展开互动,通过竞争与协作,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公司之间对同一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相互考核,能产生对抗性学习。教师在实训室就可以完成项目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第一阶段模拟外贸流程,时间跨度长,侧重于分项目的实施和控制。第二阶段上机模拟外贸流程,集中一周时间完成,强调项目的总体效果。实训软件选取和个性化修改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校企合作教材开发

实施情景式项目教学很大程度依赖于教材内容选编。要充分利用校外实际基地以及“校中厂”等各种资源,开发出适合本学校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能够充分体现教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教学与用人企业的无缝衔接。在总结两届学生到“校中厂”实习经验基础上,学院国贸教研室与外贸企业紧密联系,合作教材已经进入编写阶段。

五、创新与进一步思考

《国际贸易实务》情景式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置身于具体出口产品和仿真外贸企业中,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管理要求,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切实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学生通过仿真外贸公司内部与外部的互动,在竞争中培养团队精神,有助于树立个人责任意识,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生活态度,使学生获得进一步成长。情景式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同时出现竞争过于激烈、评分不公平、仿真公司经理不尽责等问题。例如:仿真公司经理在考核时,出于本部门考虑,给自己成员打高分或者不能拉开成员得分差距,就不能如实反映项目实施过程,影响教学效果。诸如此类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细化项目实施方案来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红霞,姜大庆.家纺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