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9: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培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培训

篇1

在此次关于职业培训与就业力的调查中,将参与过职业培训与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人群进行分别调查,但是两个人群都对职业培训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给以了充分的肯定。相比而言,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人对于职业培训能够起到的作用期望值相对更高,将近九成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职场人都主观认为职业培训将对就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面对新岗位,很难说某个求职者能够单单从过去的工作经验中学习和掌握到新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很难招聘到完全匹配现有岗位的人才,企业就越来越重视通过职业培训来使新人更加匹配新岗位。这同时也就说明,此前接受过此岗位相关培训的求职者就自然会在这个就业或者晋升的机会中脱颖而出。

在未参与培训的人群中,女性相比男性对于职业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信任度更高,超过了90%。智联招聘职业顾问指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培训的信任度要高于男性,这种趋势在职业培训中也有所体现。在自学能力上,男性与女性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接受培训与考试的能力上女性往往优于男性,因此培训对于女性的吸引力通常情况下大于男性。

从学历上来看,本科及以下学历对于职业培训的认可差别不大,但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对于职业培训的信任度明显降低,只有超过七成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未参加过培训的职场人认为职业培训会对就业产生促进作用。

而事实上参加过职业培训的职场人也比较认可职业培训对于就业所做出的贡献,但是这种评价的比例略低于未参加培训的职场人。在参加过培训的职场人中,83.4%的人对职业培训做出肯定,比未参加职业培训的职场人低了近6个百分比。

可见,经过实践的证明还是有一部分参与了职业培训的职场人没有从中获益。这种结果的产生可能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一方面是由于培训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课程的水平参差不齐,参与者需要对培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做出一个判断。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参与培训的盲目性,面对就业压力社会上也曾经一度出现“考证”热,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也是通过考取各种证书希望能够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增加砝码,但结果往往令人失望。

未参加职业培训的职场人有培训计划

尽管对于职业培训近九成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职场人还是认可的,但是认可与付诸实践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在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人群中,超过半数被调查者将有参与职业培训的计划,这与认可的近九成的比例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尽管如此,也还是能够看到职业培训市场的广阔前景的。

在关于职业培训是不是“多多益善”,李院长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承认多多益善,但是他指的多并不是指“证”的数量,而是指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又丰富了的学习经历,这个比证书的数量更重要。他特别指出绝大多数职业考试的证书并不能成为企业的敲门砖。

选择是否参与培训受工作时间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在3年及以上的职场人中选择计划参与职业培训的比例有小幅增加。

可见,随着职业发展路径的明晰化,很多职场人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选择职业培训为自己充电。此时的职业培训多是职场人根据自己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充电,多是技能培训和应试培训相结合,进行比较高级的岗位技能的培训,比如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此时的培训效果不再仅仅针对就业,而主要体现在对于职业发展的帮助。

尽管在对于职业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认知上,除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外,其他学历职场人态度差异不大,但具体到参与培训的计划,不同学历间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随着学历的不断提高,对于职业培训的参与度也相应降低。本科学历的职场人对于职业培训的计划参与比例略低于大专及以下,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计划参与比例则一下降到了不到四成。可见,由于高学历者在就业中的学历优势,职业培训对于高学历职场人的吸引力相对较低。

在各类职业培训中,对于尚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职场人来说,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是最具吸引力的。在有参与职业培训计划的职场人中,超过四成人计划参与此类培训。其次是IT类培训,也超过了两成,然后是办公软件培训和外语类培训。可见,直接增加业务技能的培训对于职场人有较大的吸引力。

若是图真正的收获,则有四点参加职业培训的意义:一是拥有了一个学习的环境,会促使求职者踏踏实实的学点东西,二是能够系统化掌握理论知识及补充必要的技能,三是职业培训时与更多人的交流机会,四是同学带给自己的压力,与公司外界的人有所比较,能够更加客观地衡量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参与职业培训者更认可培训有助于晋升

在对于参与过职业培训的职场人的调查中,职场人实际参与的主要培训类型与未参加者计划参与的基本一致,参与最多的是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

对于中高层人才而言,参与的职业培训也可以用“专、新、洋”来概括,“专”指的是专业性,比如说注册会计师、律考;“新”指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的岗位,或者是原有的岗位国家给与了职业资格的认定,比如说物流师、营销师,以及一些针对人才开发的项目,比如说人力资源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洋”则指的是国际化的一些职业培训。

对于职业培训事实上对就业的影响,近半数的参与培训者答案是肯定的。47.9%的参与过培训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所参加的职业培训直接促成了自己的就业。

从促成就业的培训情况来看,参与IT类职业培训对于就业的直接促进作用最大,近六成参与IT培训的人认可培训对于就业的直接影响。其次是外语类培训,在参与外语类培训的职场人中也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自己的培训行为直接促进了自己的就业。这两类培训参与者对于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认可度最高。

篇2

一、职业培训是企业发展的需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现代经济、现代科技和现代教育培训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支撑点.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支持,形成了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格局。

职业技术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和产品的质量,影响着企业的兴衰,与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国内外的经验证明:技术教育培训只有依附行业,依靠行业提供人才需求预测,依靠行业制定人才规格,才能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培训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

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的目的是改变企业职工队伍的成分,提升企业的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由此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企业的智力投资。本来发展职业培训就是由企业自己提出来的,在工业发展的近二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就是由产业界支持着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的发展。

二、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的启示

新加坡早在八十年代初政府就推行了“技能发展基金”制,规定对月收入低于750新元的工人征收相当于工资4%的技能发展基金,由雇佣这些工人的企业负责缴纳。这个基金主要是为在职工人提高技能培训和为过剩劳动力提供再培训.1986年又举办了技能训练组合课程,这项计划是为希望提高和吸取新技能的职工提供学习和训练的计划。前联邦德国在二次大战之后,只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就在一片废墟上建成了经济发达的国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了职业技术培训教育。

国际经济学界通常认为,日本的企业管理有三大“神器”,而日本企业内的教育培训往往不为外人所重视,其实职业培训是推动日本高速发展的又一私密武器――第四种“神器”。当今世界各国公认:“推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力量,不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而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彻底普及和后期中等职业教育的急剧扩大所造就的大批质量均一的优秀劳动力。”六、七十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日本职业教育的鼎盛时期。八十年代初日本不失时机地将经济发展战略从“贸易”之国转向“技术之国”,要求产业结构向着节省能源、节省资源的知识集约型产业转化,以促进尖端产业的发展,振兴科学技术。因此,职业技术培训教育除了具有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功能外,还具有下列本质:

1.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是实现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

2.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3.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是实现科技进步的桥梁。

三、职业培训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持续、快速发展时期,正在进行“两个转变”,这对于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无论是职前培训,还是在岗培训,任务都十分艰巨,而随着社会分散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职业培训的任务会越来越繁重,要求也越来越高。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平均每增加一年,国民生产总值就增加9%。“10年前的教育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是10年后的经济”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因此,企业要千方百计利用培训教育机构及教育制度,鼓励员工通过各种形式的再教育、再培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

篇3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这一战略同样适用于国有企业。当今国有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实现做大做强目标,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而培训正是企业吸引与稳定人才的重要措施。

一、充分认识员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员工教育培训是企业育才、用才、聚才的需要。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是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我所在企业是一家集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为一体的特大型炼油、化工、化肥、化纤联合企业,始建于1966年,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百强企业、全国企业管理“金马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数十项荣誉称号。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目前存在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等现状,同时还存在工艺设备和人员的老化,人力资源开发的产出效益需要加强。

2、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员工中中级职称者不足3.2%,高级职称只占2.5%,大专以上文化的仅有3%。拿我们所在的国家一级企业来说,员工中(基层管理人员除外)具有中级职称人员占全体员工的13.1%,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占4.27%,大专以上文化的职工有24.26%,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但还应该看到,高中及以下文化的员工还占有16.17%。所以说对于在职员工来说,加强教育培训特别是后续教育是学习知识、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

3、员工培训是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凝聚力的关键性工作。

作为要打造国际一流跨国能源公司的石化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不断地向职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增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同时员工培训是提升员工技术、能力水准,达到人与“事”相匹配的有效途径。岗位人员上岗后也需要不断地进步、提高,使各自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达到岗位规范的高一层标准,以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

二、当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培训缺乏系统的规划。

虽然当前许多企业治理者能够认识到职工培训的重要性与必须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没有长期、系统的教育培训计划,培训工作显示出阶段性、短期性的特点。随着石化行业改革发展进程中具体情况的不断变化,往往就穷于应付,首尾难顾,效果自然不明显。同时对于职工岗位培训还缺乏系统的体系,往往是技术人员讲什么,职工就听什么,形成了缺什么补什么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全面系统的培训。

2、对员工教育培训的认识不足,缺乏应变措施

一是由于受经济运行规律和企业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教育培训管理者自身对教育理论、培训方向、方法、内容认识不够,简单的认为企业教育培训就是办办培训班而已,没有把教育培训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没有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热点,生产技术的难点、重点,在培训过程中,常常出现内容、方式、课程与企业总体目标联系不紧密,使培训流于形式。

二是工学矛盾突出。一方面部分企业上至高管层,下至基层管理者没有把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作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支撑,整天忙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拒绝或消极被动地参加教育培训活动。另一方面培训部门安排的培训与生产脱节,造成员工不愿学习,企业浪费资源的状况。

3、企业培训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

一是在岗培训中作为培训者的员工,虽然在技术方面有优势,但缺乏培训技巧,效果并不是非常好。二是有些专职教师本身的知识更新,业务进修和技能培训不够,很少有前瞻性的继续教育机会,因而往往是培训课时,教师现学现教,现炒现卖。三是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偏多,培训现代新知识、新技能的偏少。

三、做好职工教育培训的实施办法

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主动适应企业改革形式,深化内部教学改革,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1、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学习氛围。

企业职工教育的全员化、全面化、终身化,这是企业职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育内容上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全面化发展,把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业创新精神、企业文化与专业技能的传授融为一体。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拿出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切实抓好教育培训,营造一种“学习是创新的源头,是企业与个人发展的有效途径”的氛围。注重解决特殊群体的人力资源培训发展的问题,从而改变这些领域人力资源的匮乏和质量低下等问题。同时还要鼓励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根据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持续提升个人的知识、技能。

2、加大教育内容更新,创新教育培训方法。

篇4

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掌握和提高职业技能。认真落实劳动预备制培训。扩大招生规模,支持职业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引导和鼓励初、高中毕业生更多地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创业培训,鼓励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参加创业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通过案例剖析、考察观摩、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同时,强化创业培训扶持政策与服务手段的衔接,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提高创业成功率。

重在突出实效。要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职工技能水平的要求。广泛开展在岗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建立在岗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的长效机制。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要切实做到依据岗位需求。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同时,创造条件每年在籍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外省市组织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活动。

二、抢抓发展机遇。

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逐步构建和完善以企业岗位提升培训为主体、职业院校培养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参与、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增强职业培训能力。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坚持高端引领,紧紧抓住地震灾后发展振兴规划、技工学校基础职业能力建设、十二五”技校规划等项目实施的重要机遇。深化技工学校改革。明确功能定位,促进内涵发展,推进实现职业学校和技校招生平等,突出职业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加快推进在建设一所技师学院。加强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审批、指导和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拓展专业设置,增强培训能力。

充分发挥技工学校、中职学校以及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各自的优势。评估确定和建设一批职业培训机构作为职业培训实训基地。此基础上提升改造2-3所公共实训基地。加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三、围绕市场需求。

认真研究职业培训发展的过程和细节。以技能为根本,适应职业培训发展的市场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引导职业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面向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城乡劳动者,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要、根据产业发展对后备技能人才的要求大力组织开展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工种)科学确定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完善定点培训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组织专家现场评估、择优认定职业培训机构并向社会公示。严格执行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三项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补贴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保证符合条件的各类培训机构、企业平等参与。坚持由人社、就业、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强化培训过程监督,坚持就业培训结业考核实操(应会)抽查制度和电话回访制度,确保培训工作实施到位,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健全培训补贴资金与培训成本、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的绩效评估机制,制订职业培训质量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统一培训考核指标、考核程序和考核办法,实现对培训工作的全程监管。

打造“广建工”广电工”广核电安装工”昭化妹”汽车维修工”等特色培训品牌和“百花石刻”剑门豆腐”等地方培训品牌。积极促进培训与就业的有机结合,突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并对农村从事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人员开展实用技术、市场营销以及经济信息、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结合我市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实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实际。推动职业培训的科学发展。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四、适应经济结构转型要求。

完善评价使用制度。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强化激励保障措施。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指导企业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积极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

继续在职业院校中积极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清理整顿职业技能鉴定秩序。提高鉴定质量,切实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规范鉴定管理。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培训中的引导作用。制定《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规范我市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选择技术含量高、通用性广、从业人员多、社会影响大的职业广泛开展多层次的示范性职业技能竞赛,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中的积极作用。

探索建立社会化、企业、院校等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为劳动者实现就业、稳定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铺平道路,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加大力度培养、评价高级工和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为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

五、适应扩大培训规模需要。

确保职业培训资金充足到位。按照同一地区、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相同的原则。以职业资格培训期限为基础,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技能人才相对匮乏的实际。根据培训工种技能的难易程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标准。坚持培训补贴资金谁审批谁负责和集体会审制度,认真落实补贴培训(鉴定)机构、直补个人、直补企业等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补贴方式,用好职业培训补贴,努力提高就业培训资金的使用绩效。严格培训补贴资金申领、拨付程序,加强培训资金监管。加强培训补贴资金的内部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严肃查处套取培训补贴资金的行为,杜绝骗取、套取、挪用培训补贴资金等问题的发生。

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有条件的地区要安排专门资金对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包括设施设备)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示范性职业技能竞赛,各县区政府要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紧缺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优秀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以及培训教材编研、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研等工作给予支持。按规定从城市教育附加费中足额安排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平台建设,重点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及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建设。

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该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督促企业落实到位。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督促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每年抽取一定数量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专项检查。可申报政府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开展培训服务。

篇5

第二条驾驶机动车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活动的驾驶员(以下可称营运驾驶员),应当按照本规定参加职业培训,取得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主管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考试和管理工作,其所属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以下简称运政机构)具体负责本规定的实施。

第二章职业培训与考试

第四条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运政机构按照交通部制定的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规定组织实施,由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职业培训机构或者道路运输企业具体负责培训。

第五条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的机动车驾驶员,可以参加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

参加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结束后,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向市级(设区的市,下同)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运政机构报名参加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

第六条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分为营业性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营业性道路普通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营业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

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

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由文通部另行制定.

第七条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每个科目考试一次、考试不合格的,可以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合格的,自接到补考成绩通知之日起30日后可重新报名参加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

在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中有舞弊行为的,其本次考试成绩视为不合格,且在本次考试结束之日起180日内不得再次参加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

第八条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合格的.由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运政机构核发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

第九条需取得多种营运驾驶员从业合格的,应当参加相应的培训和考试,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发证机关在其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中加注相应的从业资格.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及其所属运政机构要加强对营运驾驶员从业合格证书发放的管理,严格依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得发证。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及其所属运政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参与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经营活动。

第三章从业资格管理

第十二条营运驾驶员驾驶机动车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应当持有相应的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

第十三条道路运输经营者不得使用未持有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的人驾驶机动车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加强对营运驾驶员的管理,经常组织营运驾驶员学习业务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营运驾驶员遵守有关道路运输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十五条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每间隔二年审验一次.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运政机构审验合格的,加盖继续有效印章.

超过有效期限180日未接受审验的,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自行失效;不得继续使用.

第十六条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持有人死亡,由原发证机关注销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

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持有人因健康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合继续驾驶机动车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活动的,应当将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交回原发证机关.

第十七条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失效或者交回,需重新取得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重新参加相应的职业培训和考试.

第十八条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持有人迁移户籍或者变更暂住地,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有效期届满后.属于迁移户籍的,到新的户籍所在地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运政机构审验换证;属于变更暂住地的,到新的暂住地所在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运政机构审验换证.也可以在原行住地所在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运政机构审验换证.

第十九条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遗失的,在有关新闻媒体上刊登遗失公告30日后,可向原发证机关申领新证.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污损的,可以向原发证机关换领新证.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运政机构要按规定建立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妥善保存营运驾驶员档案资料.

第二十一条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由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运政机构按照交通部的统一规定(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式样见附件)负责印制、发放管理.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二条从事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的培训机构、道路运输企业不按规定进行营运驾驶员职业培训.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后果的,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未取得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驾驶机动车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活动的,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营运驾驶员驾驶机动车从事营业性道路运输活动,其所驾驶的机动车与其所持有的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书核准的从业资格不一致的,处以100元以下的罚款.

篇6

成立于三年前的万欧兰葡萄酒俱乐部会员不断在扩大,期间陆江也有过商业化的考虑,但最终还是把俱乐部定位在葡萄酒爱好者的交流上。“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课程,因为有些会员是葡萄酒商,他们出于职业或者其他考虑,会需要一些证书之类的东西,我们也会提供。”

实际上,随着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普及,尤其是进口酒在中国市场的走强,像万欧兰这样可以提供葡萄酒知识培训的地方在中国越来越多,他们背景不同、目的不一,有的身份是酒商、有的是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如果把进口葡萄酒市场比做一块大蛋糕,葡萄酒培训就如同这块大蛋糕上的樱桃,看上去很诱人,而实际上仅靠职业培训并不能填饱你的肚子,究其原因,居高不下的成本或许是最主要的因素。

高昂的成本

武磊在成都葡萄酒圈子内颇有名气,也经常会去一些企业给一些高管做葡萄酒初级知识的培训,目前正和朋友合作做一个红酒吧的项目。刚刚拿到了一个侍酒师初级认证资格的他,目前正准备考WSET的2级认证。“专业葡萄酒培训收费还是挺高的,稍高级别的,几天的授课动辄就上万元,这会影响到一些收入不高的人。”

武磊的说法不无道理,但事实上,培训机构本身的成本也很高。

一是讲师。“讲师很关键,”武磊告诉记者:“说实话,如果是仅仅为了考证,可能很多老师都差不多,但如果想真正学些东西,讲师非常关键,毕竟考证只是第一步,真正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需要更多的实践,好的讲师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由于中国葡萄酒发展历史较短,中国目前在葡萄酒方面的人才整体匮乏,有资格做葡萄酒讲师的高端人才更是少之有少,这造成了水涨船高的局面,而如果从国外请讲师,其费用更是高得惊人。

其二是费用。像WSET这种“硬通货”的,每年培训机构要上交价值不菲的费,而且高级别的授课和考试都是由伦敦总部来完成――中国的机构实际上分不到多少羹。

三是用酒。这几乎是专业培训中费用最高的一块。

以WSET为例,到了2级课程就需要几十款有代表性的酒,这其中有部分是一些名庄产品或价格较高的酒。“这一块费用很高,但要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拿出有代表性的酒。”逸香葡萄酒教育的创始人文含表示,即使是规模化的培训机构,在这一块上的费用也很难下来。

既然用酒是培训中费用较大的一块,本身就是酒商的企业来做培训是否具备了很大优势?

卖酒和培训的冲突

刘亮是北京天禧瑞芙贸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去年,主做意大利酒贸易的刘亮将意大利品酒家协会(ONAV)的品酒师认证资格引入中国。“我们引入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推广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ONAV在欧洲是很权威的认证机构,在国内可能知道的人还比较少。”据刘亮介绍,他们目前主要和大的酒企业来合作,为相关的人员提供培训。

刘亮的这种模式目前比较流行:主营业务是卖酒,附带做职业培训。这种模式以ASC为典型代表,在中国少说有上百家,基本上略大一些的酒商都有类似的业务,所不同的是,有些可以提供比较权威的认证,比如ASC就可以提供WSET的专业认证培训,张裕可以提供ISG的侍酒师,而大部分酒商只能提供一些国外区域协会的资格认证,还有一部分纯粹是为了卖酒而附带提供的文化传播服务。

“这种模式有时候外界会质疑其独立性,”陆江告诉记者:“主要是用酒方面,酒商在培训课程的时候当然会优先选择自己的酒,这样比较容易降低成本,但很可能有意无意使得学员受到损失,毕竟大部分商所的产品是有限的,不可能涵盖职业培训所需要的所有酒种。”

为了保持其独立性,一些培训机构坚持不卖酒只做培训,比如龙凤美酒顾问公司,但据记者了解,由于坚持独立加专业的路线,龙凤目前的生存压力也不小。“我个人觉得卖酒和培训可以调和,比如英国的BBR(Berry Brothers & Rudd)公司就做得很出色。”

证书的意义

在目前的市场上,由各家酒商的葡萄酒证书已经开始有泛滥趋势。据记者了解,在广东,不少国外区域协会的证书很便宜,甚至花钱报名上上课不用考试就可以拿到。“一些低级别的证书只能证明你曾经上过课,”武磊认为,关键还是看自身的努力:“葡萄酒说简单就简单,说复杂又很复杂,仅仅指着课堂上那几天的突击是没有用的。”

对此,陆江持同样的观点:“中国人的考试能力天下第一,拿了证并不代表什么,关键还是看实力,当然,一些高级别的全球认可的资质确实需要非凡的实力才能达到。”侍酒师吕杨也认为,类似Master Wine这样的头衔“还是很硬的”,“都是严格考试出来的,实力毋庸置疑。”

来势汹汹的海外机构

5月30日至7月16日,由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CIVB)举办的第5届“波尔多葡萄酒学校”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巡访深圳、北京等7大城市,其中南京、沈阳、宁波、南宁、长沙等站为首次造访。

显然,法国酒在中国市场的绝对强势地位坚定了“波尔多葡萄酒学校”的推广决心,针对于海外培训机构绕过直接招生的模式,中国红酒网总裁董树国呼吁国内的相关部门“动作起来”。实际上,针对国内葡萄酒培训这块,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和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两个机构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运作,只是由于相关运作经验和人才的匮乏,要想和国外机构抗衡仍需时日。

你需要了解的几个名词

如果你想通过培训和考试获得葡萄酒专业的资格认证,下面这些实用知识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WSET: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会

(Wine & Sprite Education Trust)

成立于1969年的英国。自成立以来,WSET 逐渐成为葡萄酒及烈酒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国际组织,且拥有授予一系列炙手可热的葡萄酒教育认证的权利。作为行业内首屈一指的国际机构,致力于高品质高信誉的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和培训,并给通过考试的优秀人士授予全球通用的葡萄酒教育权威认证。其最高级别认证为葡萄酒大师(Master Wine),全球目前共有290名,中国还没有人获得此项荣誉。

目前中国有多家机构获得授权培训资格,如逸香、龙凤美酒顾问、ASC等多家机构均可以提供其初级和中级的培训。

ONAV:意大利品酒家协会

创建于1951年,是意大利最早成立的 一个品酒组织,是世界三大权威认证机构之一。1981年意大利总统授权ONAV为D.O.C等级葡萄酒的推广代表,并且参与D.O.C.G等级葡萄酒的评审。

目前中国北京天禧瑞芙贸易有限公司将其引入中国,可提供相关培训和资质认证。

ISG:国际侍酒师协会(International Sommelier Guild)

ISG是全世界唯一获得BOE(Board of Education)美国各州教育部认可和批准的侍酒师教育机构。成立不到30年,总部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教学点在美国和加拿大,覆盖了50多所著名公立或私立大学,在全球60多个城市有分校。

目前在北京、广州有分校,逸香、张裕(爱菲堡)等均可提供培训和资质认证。

“波尔多葡萄酒学校”

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CIVB)旗下的一个全球化葡萄酒教育培训机构。创建于1989年,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在各自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葡萄酒培训教育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并通过严格培训、筛选后,选拔出当地葡萄酒专业人士成为认证讲师。

截至2010年底,已在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认证了200名讲师,在过去5年中,在大陆地区共有28名讲师通过认证,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赵凡、徐伟、陆江等,都是其认证讲师。

“波尔多葡萄酒学校”每年在中国多个城市进行巡回授课培训,报名和认证考试等均比较方便。

CMS:侍酒师大师公会(Court of Master Sommeliers)

1977年成立于英国,后在美国发扬光大,要经历四个级别考试才能获得侍酒大师(Master Sommeliers)的称号,这是目前公认最难考,含金量最高的侍酒师认证。

目前中国尚未有直接的授权培训机构,林志帆(Tommy lam)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侍酒师课程可与此机构连接。

篇7

中图分类号:F241.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建构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6月4日

引言

健全完善的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对于国家、用人单位和员工三方而言,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增强劳动者的技能和适应工作的能力水平,尤其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人口红利优势丧失、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不健全和劳动者对职业培训的需求较强烈的背景下,建立和构筑一个目标明确、制度健全、保障有力、实施到位的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十分必要。

一、我国劳动者职业培训现状分析

从当前对劳动者职业培训的统计资料和相关实证研究来看,当前我国劳动者职业培训的现状是:培训状况参差不齐,大部分用人单位给予员工的职业培训机会偏少并且相对公平度较差;培训需求中劳动者被动选择、流于形式,仅为获取一纸证书的职业培训居多,而员工个人主动选择、切实想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的机会较少;对于劳动者职业培训的选择权限,劳动者不能自由选择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机构,绝大部分培训是用人单位的安排;在职业培训的激励机制方面,大部分单位的培训激励机制普遍缺失,对于员工的激励效果较差;劳动者对职业培训质量的评价较为一般甚至有负面结论。

二、劳动者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劳动者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职业培训的观念认识、职业培训制度设计的缺陷以及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三大方面。

(一)观念认识片面。当前,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甚至部分学者对职业培训的认识是,劳动者职业培训的对象是未就业者、失业需再培训者和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技术工人,培训目的功利性太强,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由于劳动者的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劳动者在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以及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为适应岗位需求变化和个人发展,有必要不断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因此,凡是劳动者都应该是职业培训的对象,而不只是技工和相关人员,而且现在接受的部分培训内容,短期内不一定能见到效果,只有从长远来看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

(二)职业培训制度设计的缺陷。职业培训制度是决定职业培训现状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我国的职业培训制度极为分散,没有专门的法律和统一的制度,目前的相关政策大都是在《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和《就业促进法》等法律和一些决定与意见中零散地去整合。制度的缺失导致用人单位视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无足轻重,职业培训机构各自为政,官办性培训机构强而市场性生存力弱,劳动者职业培训机会缺失,培训效益差。

(三)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职业培训体系的运转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劳动者个人等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就目前的职业培训体系现状来看,政府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政策;用人单位对本单位劳动者的职业培训缺乏长远规划,担心培训成本给企业造成负担和员工接受培训后流失;培训机构缺乏对培训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培训质量不高而导致受训者对其评价较差;劳动者个人担心培训成本和培训后的收益是否和培训挂钩,所以接受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三、国际经验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借鉴现今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较完善的国家经验,对于我国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篇8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208-2

0 前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影响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就,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较低的客观问题广泛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民工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影响了其收人水平的提高和农民自身在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由此可见,加强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职业培训势在必行。通过建立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素质,使之更好的融入城市经济建设。本文通过介绍韩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对农民职业培训模式方法和经验,以借鉴有助于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建设新农村过程中 “三农”问题的解决。

1 国外农民职业培训模式研究

1.1 韩国农民职业培训模式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善培训机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培训机构,形成以“农业协会为组织载体,农协大学为龙头,培养专业农民为核心”的农民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模式。

1.1.1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 韩国的“农业协作合同组织”(简称农协),成立于1961年8月,在政府与农民间起到桥梁与纽带,是遍布韩国的分级网络型经济组织,主要从事流通事业(农产品产地中心、集货场、冷藏库、包装、销售)、加工事业、农业资料事业(肥料、农药、农机、农耕用品)、生活物资事业、金融事业(银行)、医疗保险事业(意外保险、农村医疗)和指导事业(培训农民、普及推广农业技术,供应良种、为农民提供各种资料和培训教材、传播农业信息、开展国际交流)。

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中指导事业有较大比重是对农民进行培训,通常包括培训农民、农协工作人员以及各级农协的领导,还包括对农民值得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周期有长有短,包括3-5天的短期培训和3-5年的正规学历教育;有不脱产、半脱产培训,也有全脱产培训。农民培训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提高了韩国农民职业和技能素质,促进了韩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

1.1.2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特色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龙头――农协大学,韩国农协大学成立于1962年,设有学部、经营学院与产学教育院、农业开发研究所。整个学院环境优美,教学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管理规范严格。培训对象以中高级农业经营者为主。培训时间约一年,培训费一般由农业经营者-委托单位共同承担;培训课程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农业和园艺栽培技术、畜牧产业、农业经营设计与投资分析、农业情报、农机修理、汽车故障简易诊断、金融、税务、子女教育和论文指导。授课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讲座、专题讲座、教学实习。

农民经营者经过职业技能培训,高级经营者能成为适应国际化、开放化时代需要、带动本国农业发展专的门农业人才;培训能使农民经营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农务农思想,能够提高经营者科学地灵活运用农业经营所需的良种、种苗、机械设施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能力;使经营者在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资源利用率和充分发挥本身的技能和具有统计、分析、管理自身的经营状况,把研究报告、专业杂志、英特网信息应用到经营中去的能力。

1.1.3 农民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专业农民 韩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农业后备力量的培养,一方面对农业后备力量提供学习机会,让他们到农业院校加强理论学习,同时又让他们到农村基层技术服务站实习培训;另一方面对农业后备力量提供经营用地与资金扶持,对经营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农业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专业农民(专业户),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领导力量和农业经营管理的核心。

1.2 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1.2.1 日本农业劳动者队伍现状及职业培训特点 日本农业劳动者队伍与我国相比较有明显的特点。一是日本农业劳动者队伍不断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全国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据统计,日本战后初期,农业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60%,而目前只有300万农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4%。二是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现象严重。日本经济腾飞后,大批具有高学历的农村青年纷纷弃农到二三产业就业,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三是日本注重农业后后备力量人才的培养,农民科技文化与职业技能素质较高。

日本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并且农业劳动力年龄老龄化严重阻碍了日本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特别是日本面对世界经济全一体化过程中,日本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去了竞争力,给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人民生活及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威胁。日本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教育、资金、法律、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以职业教育入手,从长远计策来看,培养和扶持一批年轻有为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支撑和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1.2.2 建立日本青年农民教育体系 日本政府重视农民经营者职业技能教育和发展农业教育,对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了五个层次,形成理论研究教育理论实践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教育短期培训于一体的各类农业人才立体式培训教育模式。

五层次即大学本科教育、农业大学校教育、农业高等学校教育、就农预备学校教育和农业指导师教育。大学本科教育通过综合大学的农学部和高等农业院校来完成,培养主要是农业高科技人才,毕业生一般都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农业大学校教育相当于我国农业高职,学校的培训对象是即将就农者。农业高等学校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农业中专和职高教育,培训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培养方向是应用型农业人才,这是青年农民培训的重要渠道之一。就农预备学校教育是对城市在职人员或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进行的短期农业技术知识转岗教育。

1.3 法国农民职业培训教育模式

1.3.1 法国农民培训教育的现状 法国的农民职业教育由来已久,早已进入制度化阶段。形成制度有保障,机构齐全,培训内容完整,方式多样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

在政策制度上,政府规定:凡18岁以上的农民,每人需参加为期一年(可累计)的农业知识培训。对18岁以下者要求更为严格,须先培训三个月,再到农场实习三年,期满后经过考核,合格者颁发“绿色”教育证书。只有凭此证书,才能向政府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买地建房、购置机械,从事农业生产。

在农民培训教育机构上建立了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成人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教育中心一体化的农民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业科研和农会组织的建设(农研机构主要是在农村或农业集中地进行农业科学知识普及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利用利用农闲对农民进行分批进行技术培训)。

在农民培训内容上,注重实效性。培训内容主要围绕着农业生产如何适应市场、如何适应农民的需要来安排。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涉广,主要包括农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农场的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良种培育技术等等。

在法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有在校集中学习的,有商会或农会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到农场的田间地头和企业的车间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培训时间根据实际进行具体安排,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培训时间在120个小时以上为长期培训,短期培训一般只有20-120个小时。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教学比较灵活,可以在一年或几年内完成规定的学时,既不影响工作,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1.3.2 法国农民职业培训的特点 法国农民职业培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国家支持、教学的内容广泛实用性及培训模式灵活多样性。

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包括农民培训在内的农业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扶植,使农民享受免费的职业技术教育。法国根据1960年颁布的《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建立了完整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以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学校为基地,从事农业人才的培养。另外法国政府还确立了公立、私立共同办农业教育的体系,实现了农业职业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在教学形式方面,农业学校向农业生产经营者敞开大门,随时去资料室查找所需要的材料。

培训时间长短期并存、授课方式灵活、培训机构多样的特色。

培训内容是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制定的,既符合实际所需又具有前瞻性。

2 国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对我国农民职业培训的启示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比较重;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所处的国际竞争环境,要求我们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培训事业;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职业培训;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建立以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学教育-高职院校教育与培训-农校和农业技能推广中心为一体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

2.1 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制,转变农民职业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国家应该建立相应政策鼓励农民参加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教育,必要时可以出台相应的强制措施(如法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宣传职业教育,尤其是在农村,转变“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就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倾向,确立职业教育是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小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2.2 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构建职业教育新体系

原有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基础上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对原有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和拓展,建立以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学教育-高职院校教育与培训-农校和农业技能推广中心为一体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时展的和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

2.3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课程体系,保证培训内容实时性

现代产业生产更注重专业性,越是专业性的产业越具有封闭性。在对农民职业培训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农民良好就业和致富为目标,建立完善的实时性强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注重培训与就业、致富相结合,通过培训是农民具备良好的适应行业和国际竞争能力。

2.4 建立合理的教育培训形式,提高农民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我国农民职业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层次的差异决定要进行有效的农民职业培训必须?建立合理的教育培训形式,并通过各种鼓励(发补贴或表彰等)形成对农民职业培训的激励机制。农民是接受职业培训的主体,在进行职业培训时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加强农民培训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就要建立形式多样性、多层次、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苏成荣.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2]向安强,贾兵强,林楠,许喜文.国外农民教育及其对“科教兴村”的启示[J].古今农业,2005,(3).

篇9

基本情况

我校于*年8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五年来,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在市、区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采取转移培训与学历教育“一校两线、齐头并进”的方式,走“场地租赁制、设备股份制、教师聘任制”的新路,建立建全了五种新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转移培训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校两分三制、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真正实现“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安置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五年来学校共培训学员7500多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7356人,自主择业144人,安置就业率达98%。就业学员90%免费安置到沿海等发达地区,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其培训成果在*年年6月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作为*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机关领导的肯定,有多个省扶贫办带领本省参展基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主要做法

一、优化就业维权服务,搭建输出平台

在转移输出上,学校努力搭建平台,以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首先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培训学员。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延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学员非农就业。

学校对每位结业安置学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管理至一半年以上,通过学校就业安置维权中心、企业工会、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等组织多渠道维权,通过切实履行“七项承诺”,使学员得到最优化的服务保障。而今,学校已在安置就业相对集中的江苏、宁波、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输出学员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做到了订单培训—就业—维权—回引的全程服务。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训开展“四到位”

领导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培训中心主任,副校长为培训中心副主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机构,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培训中心下设办公室、招生部、培训部、就业安置部,具体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到位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面、多序列的招生宣传模式。一是成立以区(县)为中心,学校为主体,乡、村、社积极参与的宣传保障机构;二是政府每年将送培任务下达到乡镇,各乡镇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招生工作;三是以市区扶贫部门为主导,学校在新闻媒体开辟扶贫栏目,及时宣传报道招生培训信息。学校深入乡镇、村组,采取放录音、发资料、送传单等形式,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四覆盖”。

学员组织到位采取贫困学员自愿申请、村社公示、乡村审核、县(区)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收学员入学参培,严格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招生。机制到位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以巴山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各网络学校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使整个培训工作驶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

学校按照扶贫部门制定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一人、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一查、一维、两证、两合同、两台帐、四制”管理模式,广泛接受社会、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资金投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摸索出一条“补、让、集、贷”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注重培训过程,打造技能型农民工

在强化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五年来,学校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四个统一”、“八个结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规范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增长一智。从而打造出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以高技能提升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身价。

探索经验

一、彰显与时俱进,扶危济困分国忧

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决定为灾区免费培训驾驶员200名。2009年底青川灾区的10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汶川灾区的100名10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此举得到了省委李崇喜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2009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转移培训政策,让返乡农民工走进学校接受技能培训,为再就业积聚力量,截止2009年4月,已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学校技能培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二、创新就业模式,实现优质安置

为确保就业高质、稳定,学校还逐步探索出一条“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使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能挣钱。根据学校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就业学员少部分素质较高,大部分能胜任工作,个别需要招回,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

首先,在就业安置的基础上,学校加大对参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引导,将向市外安置与本地非农就业相结合,引导学员自办公司、工厂及企业。目前,已有数十名学员学成后在当地或周边市区自主创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已有成就的参培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企业,这样即可对口安置参培学员,又可树立就业榜样,推动雨露计划持续,深入发展。

三、以政策为导向,创新培训对象

巴中是贫困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于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学校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尽可能让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免费培训机会。

为此,学校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准确把握对象。将贫困农村人口、城市周边失地农民、两后生均纳入培训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初三分流生实施两步走,对少数完成转移培训计划、考试考核合格、推迟就业又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员,经本人申请纳入中职就读,享受国家中职生补助,进而实现从短期培训转移到长期培训的目标。

同时,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学校因地制宜,尝试将农村农机操作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严格准入关、对象选择关、就业转移本地关、政府督察关。

四、着眼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内涵

1、注重产教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严格实行三合一制度(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车间与教室合一,实习操作与生产加工合一),让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研发校本教材。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学员,大多知识水平低,市场上一般通行的教材并不适用,为此,学校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民工的教材。农民工教材,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让学员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3、聘请高能高技教师。学校从厂企高薪聘请、引进重实作、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并与订单企业联手,实施校企联合,由订单企业派遣老师,实行定向定专业培训。学员技能学习针对性强,毕业后即安置到企业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4、教学重点体现技能。在培训课时安排上,学校侧重技能实作,将实作课与理论课学时按3:1安排。理论课主要讲解法律常识及就业常识,让学员学有所用。

五、逗硬考试考核、提高培训质量

篇10

基本情况

我校于*年8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五年来,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在市、区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采取转移培训与学历教育“一校两线、齐头并进”的方式,走“场地租赁制、设备股份制、教师聘任制”的新路,建立建全了五种新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转移培训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校两分三制、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真正实现“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安置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五年来学校共培训学员7500多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7356人,自主择业144人,安置就业率达98%。就业学员90%免费安置到沿海等发达地区,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其培训成果在*年年6月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作为xx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机关领导的肯定,有多个省扶贫办带领本省参展基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主要做法

一、优化就业维权服务,搭建输出平台

在转移输出上,学校努力搭建平台,以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首先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培训学员。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延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学员非农就业。

学校对每位结业安置学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管理至一半年以上,通过学校就业安置维权中心、企业工会、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等组织多渠道维权,通过切实履行“七项承诺”,使学员得到最优化的服务保障。而今,学校已在安置就业相对集中的江苏、宁波、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输出学员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做到了订单培训—就业—维权—回引的全程服务。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训开展“四到位”

领导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培训中心主任,副校长为培训中心副主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机构,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培训中心下设办公室、招生部、培训部、就业安置部,具体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到位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面、多序列的招生宣传模式。一是成立以区(县)为中心,学校为主体,乡、村、社积极参与的宣传保障机构;二是政府每年将送培任务下达到乡镇,各乡镇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招生工作;三是以市区扶贫部门为主导,学校在新闻媒体开辟扶贫栏目,及时宣传报道招生培训信息。学校深入乡镇、村组,采取放录音、发资料、送传单等形式,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四覆盖”。

学员组织到位采取贫困学员自愿申请、村社公示、乡村审核、县(区)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收学员入学参培,严格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招生。机制到位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以巴山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各网络学校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使整个培训工作驶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

学校按照扶贫部门制定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一人、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一查、一维、两证、两合同、两台帐、四制”管理模式,广泛接受社会、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资金投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摸索出一条“补、让、集、贷”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注重培训过程,打造技能型农民工

在强化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五年来,学校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四个统一”、“八个结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规范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增长一智。从而打造出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以高技能提升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身价。

探索经验

一、彰显与时俱进,扶危济困分国忧

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决定为灾区免费培训驾驶员200名。2009年底青川灾区的10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汶川灾区的100名10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此举得到了省委李崇喜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2009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转移培训政策,让返乡农民工走进学校接受技能培训,为再就业积聚力量,截止2009年4月,已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学校技能培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二、创新就业模式,实现优质安置

为确保就业高质、稳定,学校还逐步探索出一条“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使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能挣钱。根据学校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就业学员少部分素质较高,大部分能胜任工作,个别需要招回,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

首先,在就业安置的基础上,学校加大对参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引导,将向市外安置与本地非农就业相结合,引导学员自办公司、工厂及企业。目前,已有数十名学员学成后在当地或周边市区自主创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已有成就的参培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企业,这样即可对口安置参培学员,又可树立就业榜样,推动雨露计划持续,深入发展。

三、以政策为导向,创新培训对象

巴中是贫困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于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学校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尽可能让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免费培训机会。

为此,学校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准确把握对象。将贫困农村人口、城市周边失地农民、两后生均纳入培训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初三分流生实施两步走,对少数完成转移培训计划、考试考核合格、推迟就业又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员,经本人申请纳入中职就读,享受国家中职生补助,进而实现从短期培训转移到长期培训的目标。

同时,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学校因地制宜,尝试将农村农机操作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严格准入关、对象选择关、就业转移本地关、政府督察关。

四、着眼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内涵

1、注重产教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严格实行三合一制度(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车间与教室合一,实习操作与生产加工合一),让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研发校本教材。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学员,大多知识水平低,市场上一般通行的教材并不适用,为此,学校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民工的教材。农民工教材,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让学员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3、聘请高能高技教师。学校从厂企高薪聘请、引进重实作、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并与订单企业联手,实施校企联合,由订单企业派遣老师,实行定向定专业培训。学员技能学习针对性强,毕业后即安置到企业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4、教学重点体现技能。在培训课时安排上,学校侧重技能实作,将实作课与理论课学时按3:1安排。理论课主要讲解法律常识及就业常识,让学员学有所用。

五、逗硬考试考核、提高培训质量

篇11

(二)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企业职工都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和“创业一人带动一批”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5万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0万人,创业培训40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初、中、高之比为25:45:30,基本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需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重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重点开展“学历+技能”、“外语+技能”培训。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企业新录用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政府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在培训结业时均应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四)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根据劳动者就业需求,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方便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培训积极性。根据市场需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养,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咨询服务等,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根据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着力完善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训、创业见习相结合,与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相衔接的培训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整合职业培训资源。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有特色、办学有规模、就业有市场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打响“职教”品牌。加强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依托省技师学院及其它重点职业院校建立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世界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2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5个省级、20个市级和20个县级创业培训基地,10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认定和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和定点培训机构。

(六)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建设2-3个市级职业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培养2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名专业带头人、1000名“一体化”教师,职业培训专业课教师“一体化”比例达70%以上。深化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开发培训计划大纲和培训教材。推进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职业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公布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三、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

(七)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内技能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工作,贯通劳动者技能晋升通道。探索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办法,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注重从生产服务一线发现拔尖技能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八)健全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丰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和制度化,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省、国家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类技能竞赛前三名、省级一类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得者以及参加世界技能竞赛的选手,在市内职业院校任教的,可按规定程序优先招录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九)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他们开展相关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推行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采用企业建设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在企业班组、工段、实训(研发)中心等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技术开发等活动,发挥技能大师“传、帮、带”作用,带动企业技能人才水平整体提升。

(十)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等级、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制度。用人单位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享有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同的政策。技工院校高级班毕业生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高等教育大专学历毕业生待遇执行;技师班毕业生各项待遇按照本企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有关待遇执行,经用人单位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其待遇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四、切实加大职业培训资金的保障力度

篇12

第三条职业培训机构须按《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规定审批设立,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发给《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后,到同级民政部门进行登记。

第四条按照《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职业培训机构的综合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有关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职业培训机构的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同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职业培训机构的登记工作。

第五条申请登记的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和材料:

(一)登记申请书;

(二)章程草案;

(三)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四)办学许可证(副本);

(五)其他材料。

第六条登记管理机关对符合登记条件的单位,应当依法简化手续,核准登记。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单位,不予登记,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七条职业培训机构变更登记事项,应当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上应当载明变更事项、原因和方案等。

修改章程的,应当附原章程和新章程草案;变更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应出具变更后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身份证明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第六条第六款规定的其他材料;变更资金的,应当提交有关资产变更证明文件等。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变更后,由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变更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交回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正副本,由登记管理机关换发新的登记证书。

第八条职业培训机构申请注销登记,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法定代表人签署并加盖公章的注销登记申请书,法定代表人因故不能签署的,还应提交不能签署的理由的文件;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同意的文件;

(三)清算组织出具的清算报告;

(四)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正、副本);

(五)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印章和财务凭证;

(六)其他文件。

登记管理机关准予注销登记的,应当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注销证明文件。

第九条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做出对职业培训机构吊销《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及时通知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及时对该机构撤销登记。

第十条在本办法下发之前已经取得《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职业培训机构,须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