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9: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药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东南卫视副总监洪雷表示,此次“全新出发”,主要“新” 在东南卫视方面花大力气引进国际电视节目模式。“事实上,早在去年《中国达人秀》掀起国内收视热潮时,我们已经着手展开引进新节目模式的国际谈判,以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内容生产上达到模式化。”洪雷介绍说,“就目前我们已经播出的几档新节目来看,确实取得了不错效果。”
“综艺”回归
2011年,东南卫视引进新的国际节目版权模式,陆续推出三档季播综艺节目,强势回归综艺节目领域。
《欢乐合唱团》是2011年度全国首档集体选秀节目,它不同于传统的个人选秀,主打“集体牌”,凝聚团队力量,挖掘群体故事,实现集体梦想,缔造后选秀时代的“群体中国梦”,这也是今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的六大选秀节目之一;《明天就出发》是一档大型益智互动类节目,选手通过益智竞答赢取越洋旅行大奖;《朋友就该这样》是国内首档友情竞技秀节目,每期两队好友游戏竞技,考验默契度,争取赢得全队一起去旅游的机会。
《欢乐合唱团》作为一档活动型选秀节目,观众参与度较高,能较快产生影响力,所以节目形态很快得到认可并加以施行。此次改版正是希望通过强有力的投入和品牌营造,达到东南卫视在新阶段的新目标――占领全国更多收视份额,挺进卫视第一梯队。洪雷表示:“这不是光靠嘴上说说就能做到,重要的是实际举动。我们确实已有关于卫视频道定位方面的规划,但并不急于推出,先扎扎实实做出被观众认可的节目,当这些节目带或者节目群已成‘气候’后,再加以提炼及延伸,适时提出频道定位。”
东南卫视将进一步加大节目研发和引进力度,在保留具有良好收视表现节目的基础上,保持每三个月推出一档新节目的速度,不断推陈出新,全面提升卫视频道的节目创新力和影响力。
“名嘴”加盟
东南卫视此次改版,邀请到数位知名主持人加盟,李艾、李晨、曹景行等观众较为熟悉的面孔将分别担任几档新节目的主持人。
益智互动节目《明天就出发》由李艾主持。节目开播以来,她的主持风格已获得观众认可。《明天就出发》制片人胡海阳表示,李艾以往主持中呈现出的多面性与灵敏度可以胜任为该节目的主持人;同时,她涉足影视表演、歌手等领域,在观众中的人气颇高,也是《明天就出发》选择她担纲主持的重要原因。挑战朋友间默契度的节目《朋友就该这样》则请来拥有丰富娱乐节目主持经验的李晨与东南卫视当家小生金于宸联袂主持。 原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资深媒体人曹景行也将加盟东南卫视全新资讯节目《海峡深呼吸》。
另一档选秀节目《欢乐合唱团》的主持阵容尚未最终确定,“一定会请在综艺圈富有娱乐精神的资深主持人来坐镇,许多重量级人物也将作为节目嘉宾加盟。”该节目制片人吴晓莉表示。
升级台海资讯节目
实训教学是帮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积累有用实践经验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关键步骤。对于学生来说,实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学校来说,需要提升实训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综合型人才,这也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发展趋势[1,2]。由于考虑到学生缺乏实际处理现场问题的经验,因此很多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时都不敢将实习的学生放在重要的岗位上,担心出现质量问题或者是安全事故[3]。因此学生在实训中很难学到有用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建立完整的实训基地变得尤为重要。
1我校中药实训基地简介
我校于2005年起,先后投入了一千多万资金来建设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按照药厂生产的"中试"规模设计,聘请具有专业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施工,并组织专业教师调研和采购设备,还定制了配套的GMP仿真软件,建设成了特色鲜明、设计合理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药品实际生产的平台。
中药实训基地主要设备配置有洗药机、转盘式切药机、往复式切药机、炒药机、制丸机、板框压滤机、筛选机、热风循环烘箱以及多功能中药提取系统等,基地以中药的基本加工工艺为基础,提供了中药炮制、提取浓缩以及蜜丸剂等生产条件,同时也可配合固体制剂、液体制剂的实训设备,完成成品生产和包装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 基于我校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探讨
2.1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我校几年来的实践总结,实训教学内容的适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实训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利用新颖的实训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参与到实训教学中来。学校在开展实训教学的之前,通过调研并结合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编写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实训大纲用来确定实训教学的目的,实训指导书的内容有引导性实训、练习性实训以及综合性试训等,每个环节各有侧重点,让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锻炼[4]。其中引导性实训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药不同剂型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质量检测所使用的方法,因此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比较侧重中药生产的操作原理、生产工艺原理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练习性实训的教学目标则是比较注重操作单元,比如中药材的洗切、炮制、过筛、提取、浓缩等内容;综合性实训则更加注重学生对整体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该类实训内容一般只会简要提及主要的生产工艺路线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5]。
2.2 实训教学模式的优化 为了实现实训教学模式的优化,我校模拟实际中药生产过程对学生下达了任务指令,并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分配,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学生自然就会认真对待实训内容,有效避免了实践性教学中的"走过场"问题。我校目前总共设置了以下岗位:①产品研发岗。该岗位主要利用资料的查阅以及生产工艺的制定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不是一味遵照已经研发出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②原料采购岗。该岗位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根据生产工艺来了解原料的确定方法并对原料进行检验,增加学生关于中药材检测方面的知识。③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岗。该岗位可以让学生掌握中药材的相关炮制标准以及方法,了解炒药机以及切药机的操作方法。④提取分离岗。该岗位主要是让学生在中药材的前处理过程中掌握板框式压滤机、多功能提取罐等设备的使用,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经验;⑤制剂岗。该岗位主要根据剂型的不同要求让学生掌握干、湿法制粒机、整粒机、旋转式压片机、制丸机、全自动胶囊充填机以及自动安瓿灌封流水线等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剂型与设备之间的对应关系。⑥包装检验岗。包装检验岗位主要是锻炼学生铝塑包装机的操作方法,以及掌握检测方面的相关知识并了解相关的检验标准。
2.3实训教学方法多样化 实训教学是对已学知识的整合,因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是实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之外,仿真教学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引用到中药以及其它课程的实训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强化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系统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实训教学结果的考核方式也应该更加丰富、多样,将以往的理论考试与实训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具体某一剂型中药实际生产操作的考核,并将考核分为准备技能得分、制备技能得分、操作技能得分、安全意识得分以及卫生意识得分等项目,全面评估学生实训将教学的成果,让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学到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用的知识与经验。
综上所述,我校现有的实训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双师"型人才比较缺乏,在校教师一般重理论而实践能力偏弱,从企业聘请的技师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授课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和专职教师又有一定差距,要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各个高职院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次,设备空置率较高。毕竟实训教学只是学生在校教育的一小部分,实训基地不可能长期运转,我校利用了一些校企合作的机会来填补空档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其他的办法还有待各个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去发掘。最后,实训设备维护保养成本高。由于采购来的实训设备厂家可能分布在全国各地,设备过保后,一旦出现故障无法解决需要厂方上门解决的话维护保养费用会非常高,还可能影响到教学计划。有条件的院校应该尽量就近采购或者从当地相关企业联系专人维护。
参考文献:
[1]范瑜珊.在药理学实训教学中引入中药内容[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 (11):488-488.
[2]方玲,金华,周鹏.基于PBL的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504-505 .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23-02
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需要重点突出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部分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怎样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成为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课题。
中药鉴定技术是高职中药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中药专业知识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中药鉴定技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常用中药的鉴定方法,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质量评价、及相关中药研发实验操作等工作打下基础。能熟练完成中药鉴定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掌握中药鉴定的技能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设置的主要实训内容包括中药材识别与中药显微鉴定。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规定的课时里给学生先讲解中药的来源、产地、加工、性状等知识,然后分小组进行认药实训,老师期中、期末进行考核。显微实训也是同样的,老师先讲解实训内容,安排实训内容,学生自己做显微实验。问题是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普遍缺失导致任务无法按要求完成,而一个老师同时指导四五十个学生实训也根本无法保证给予所有学生同样的技能指导。尤其中药鉴定实训没有明显可看的成果,如何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保证学生能力的培养达到目标呢?实践表明在实训教学中启用学生教学辅导员辅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以下就学生教学辅导员辅教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学生教学辅导员的选拔
选拔出优秀的教学辅导员是保证辅教效果的基础。优秀的学生教学辅导员必须热爱本门课程,热爱学习,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强的责任心,并且在学习上能够举一反三。职业学校里能够达到这样程度的学生不多,但无论哪个班级里还是会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在中药鉴定课中一般先观察学生,看看哪些比较好学,动手能力较强。再找班主任和教过此班的老师了解情况。掌握了一般情况以后再报名,根据报名情况面试。有了能力的要求,选拔起来并不是件困难的事。
选拔步骤:(1)在教学班级或高年级班级学生辅导员招聘信息。可以设计一个招聘表格,要求报名的学生填写报名。(2)面试:给予面试的同学相同的学习资料,学习资料选择以技能为主,然后让学生模拟教学的过程,进行说课。根据情况选拔优秀的学生。
二、学生教学辅导员的训练与考核
选出合适的教学辅导员后并不能马上就适合辅教工作,如果不进行训练和考核,和一般学习中的小组长并无多大差别。那需要训练哪些内容?怎样训练呢?从内容上说包括辅教的内容、辅教的技巧、教学安排等。最重要的是辅教学生对辅教内容的理解程度,如果不能达到精通,辅教的效果可想而知。话说如果没有一桶水,如何能给人一杯水?其次才是辅教的技巧及教学安排。比如在中药鉴定实训中,中药识别教学辅导员必须精通所有用于教学的中药材。在给定的时间内让辅导员集中学习训练,老师授之以学习方法,要求辅导员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性状要点和学习心得。授课老师对教学辅导员进行考核,训练能达到要求的才能授以教学辅导员辅教任务。同时老师在辅导的过程也要教会教学辅导员辅教技巧,就是怎样讲解其他同学会听得更明白;也必须让教学辅导员对教学任务有一个初步的理解。这样集中训练过一段时间后一般都能达到辅教的水平。
三、学生教学辅导员的教学任务
教学辅导员要有教学任务,没有教学任务,教学辅导员就没有教学的目的性,不能因为是辅教而忽略。安排好教学辅导员的教学任务是取得良好辅教效果的重要基础。在中药鉴定实训课中,教学任务的安排要和自己的教学进度相符合,要简单化,明确化。最好授课老师课前将整堂课的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时间安排等做一个详细的规划,让辅教学生按照要求执行,这样效果最好。比如在中药识别实训中每次课要求学生掌握十五种中药的性状,给教学辅导员的任务就是教学生辨认这十五种药,并检查识别效果,给学生评定成绩。可以规定教学辅导员必需做的几件事情,比如第一:检查预习笔记;第二:讲解十五种中药的辨认要点;第三:检查学习效果。授课老师只需要在旁监督检查即可。在显微实训中也是这样,重点要求教学辅导员检查实训过程,这是老师无法一一对每个学生做到的。一般也会要求教学辅导员要提前备课,准备教学简案,在实训之前给老师看。这样可以使辅导员明确本次实训要达到的目标。课后要求辅导员做简单的总结,也就几句话。目的是使教学辅导员学会反思,以便更好的辅教。当然不能向要求教师那样要求他们,但是一些形式还是必要的。
四、学生教学辅导员的教学效果
在中药鉴定课中,有教学辅导员和没有差别很大。学生普遍学习兴趣的缺失和一个老师看四十到五十个学生训练,师生比的严重失调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闲聊或发呆。因为没有成果可以检查,又无法每个同学都看过程,所以实训效果一直不理想。现在,中药识别实训课中,使用教学辅导员进行辅教,一般一个教学辅导员负责八到十位同学,讲解辨认要点,关注训练过程,考核训练成绩都可以由教学辅导员完成。显微鉴定实训课中,一般也是一个教学辅导员负责八到十位同学的训练,这样可以检查每位同学的显微鉴定水平并评定成绩。学生无法偷懒,而且是同龄人交流,相对比较好表达自己的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所以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与要求。老师不用再关注每位学生,转而关注教学辅导员的教学,给予适当的指导,整个实训课堂的气氛也更好。
五、学生教学辅导员的激励
学生教学辅导员对实训教学的辅教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样做对教学辅导员本身专业职业技能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这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非常棒的激励。所以每次招聘教学辅导员,每个班级报名的学生都很多,都很愿意参加教学辅导员的培训。即使这样的培训通常要求很高,而且经常面临被刷下来。现在对教学辅导员的激励,除了本身技能水平的提高外,还授予学校签发的学生教学辅导员聘书。这在学生找工作的时候无疑是很重要的证明学生自己技能水平的凭证。
六、辅教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等院校医药类专业学生来说,实践课程必不可少,通过对中药制剂生产实训的课程运用,可以切实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也是高等院校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实训教学作为产学合作的核心内容,是检验和强化学生诸多能力的关键平台。如何在同样的基础平台上发挥出实训教学的显著优势和特色,是各大院校研究和探讨的重点课题。中药制剂技术是专门研究和分析中药制剂组成、含量以及其制备工艺等,是一门集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为一体的技术学科。但我国高等院校关于该专业的教学培养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距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1高等院校实训教学目标与任务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立足于现代,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要方式,表现为校内实训生产性,企业实训教学性。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如工学结合被误传为以工代学,而非实习。因为高校和企业立足于不同角度和价值取向,所以校企合作的模式道路注定荆棘丛生。怎样把控高校的育人理念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贴合行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潮流,顺应岗位需求和实际生产,打造出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是每一个高等院校都在研究的教育问题。强化专业内涵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实现科学教育的首要主题,其中,要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具体导向,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再度开发和构建,将实训教学作为新型教育的切入点,以此达到高等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本位教育。但全国各地每所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外在因素都不同,需要各高等院校立足于自身院校状况调整[2]。实训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继续协调实训任务,并通过高校和学生自身对其的分析理解,实现岗位与能力的高度磨合,最后得以完成课程定位和教学计划,并达成学生培养的计划目标。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随时更新和优化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2中药制剂生产实训现状分析
中药类各专业主要培养的内容是中药制剂的生产、质量监测等,而实训教学是培养各类型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其中,中药制剂涉及层面较为广泛,如中药制剂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中药制剂技术的运用、中成药品检验技术等。目前各大高等院校的教育方法依然沿用传统理念和模式,即学生按照教师设定好的实训计划进行展开,程序化且被动地完成各项实训操作,并且根据实际验证达到需要验证的结果[3]。这造成学生部分知识认知无法与能力认知相匹配。通过分析研究,主要问题有:一是传统的实训模式目标较为片面,更加注重结果而进行实训课程的开设,形式化流程较为严重,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却没有提升太多,以此造成了学生职业岗位和目标能力出现偏差。二是因为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单一,造成了实训课程内容的独立性,使其互补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应用传递。三是在传统实训课堂,内容全部由教师进行设计,企业和学生的参与度极低,使得实训方案和实训过程学生的分工内容模糊,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都没有得到切实的强化,反而会出现厌烦的学习情况。由此可见,这样的实训教学很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四是现在校内的实训内容以理论实验内容为主,而学生的应岗能力依旧处于缺失状态,高校建立的诸多实训基地并未得到积极的拓展和应用。综上,传统教育模式背景下的实训教学和预想中的效果还有一定差距,不但没有起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还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基于这种现状,探索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已经刻不容缓。新的实训教学模式将助推中药制剂专业学生从知识型学习向技能型学习过渡,于学生和该行业的未来发展而言,均具有积极意义。
3中药制剂生产实训项目化教学理念和思路
为了凸显中药制剂生产专业的特殊性,将填鸭式教学模式改为启发式教学,中药制剂生产实训课程可以真正的作用到学生的能力提升上。
3.1将学生转变为实训项目化教学的主体
中药制剂生产实训项目化教学需要秉持工作需要为导向,联系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相关性,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标准构建项目化教学体系,将这一理念植根于整个教学环节中。
3.2将实训教学打造成工学结合的实体教学
实训项目化教学主要的实施流程是可以实际还原未来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以具体的项目为真实载体设计活动,将其搭建于知识和任务之上,以此直接加深学生的直观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工作的责任心[4]。中药制剂生产涉及了中药提纯、制剂生产、质量监控等内容,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实训教学课程要将理论与操作融为一体,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将工作任务解析为基础理论和现场工作的结合体。
4中药制剂生产实训项目化教学实施方案
4.1充分调研,明确定位
各大高校要针对区域的企业展开岗位调研和招聘,以明确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向。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提出具体化的目标和技能要求。并以此为实训教学基础和项目化教学的核心内容,以中药制剂生产企业为高校教育设置特色和定位,逐渐优化和改革传统的教育路径[5]。
4.2强化实训主体能力
将学生作为实训主体,培养学生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体现高等院校工作流程式的职业培养特点。在经过相关教师、专家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集中分析后,拟定个性鲜明且具有实际效力的实训项目化教学方案,以此形成实训教学框架,可以根据日常教学实践进行修改和调整[6]。
4.3问题汇总,集中解决
对具体中药制剂生产实训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进行收集汇总整理,相关部门领导、教学机构以及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刻讨论,并给出可行性的建议,以期能够群策群力地使实训项目化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5总结
综上,通过搭建系统化的中药制剂生产实训项目化教学模式和实践体系,立足于职业岗位和目标技能之上,可以明确人才培养的项目载体。还能为学生建立起互助进步的平台,进而创建具有真实效力和内涵保障的实训课程,这对于学生未来就业和行业发展均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阳长明,陈霞,赵巍,等.基于源头控制的中药制剂质量研究[J].中草药,2021,52(02):321-326.
[2]牟丽娜,田友清,丁平,等.高职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与岗位能力标准对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3):30-32.
[3]颜仁梁,汪小根,周国洪,等.基于产教研融合的高职中药制药类专业全方位实训体系的建立和实践[J].职业技术,2020,19(02):39-42.
[4]王志,沈岚,魏莉,等.在生产实习中提高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3):36-38.
目前在各大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提倡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方式。什么是项目教学法?徐朔曾对此定义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对若干文献进行了查阅,归纳为:项目化教学方式是一种“在真实情境中具有具体对象的学习安排”,也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一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笔者主要教学《中药炮制技术》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又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进行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借鉴靳丽梅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进,现以《清炒技术》之子项目——《炒黄技术》的教学设计做一简要介绍,并简单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化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考勤:对上节课内容检查复习,并在本次课之前,提前布置好本次课的内容,让学生针对本节课的项目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预习和总结,并针对该项目中具体的工艺要求和各药材的炮制方法进行思考,提出问题。
(二)实施教学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炒菜(时间、火候、如何操作)导入。
基本知识:炒法的目的、分类和方法(讲授、实例分析)。
任务:除了传统的手工炒制外,现代多用什么方法和设备?(学生自查资料,需要课前完成)
子项目一:炒黄技术
项目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1.应准备电炒锅、铲子、盛药器具等实验用具,清洗干净。
2.准备药材和砂,且应同时将药材进行去杂,大小分档。
任务1(初始训练):将决明子、莱菔子进行炒黄,并说出它的最佳条件,期间注意的问题,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查资料讨论,制定方案,说明理由方案实施 成果展示介绍经验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教师总结,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强调方法和注意事项。
任务2(巩固训练):将牵牛子、酸枣仁进行炒黄,并说出它的最佳条件,期间注意的问题,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查资料讨论,制定方案,说明理由方案实施 成果展示介绍经验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教师总结,学生是否比第一次有提高,并指出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并再次强调方法和注意事项。
任务3(加强训练:特殊药材的操作比较):将苍耳子、王不留行进行炒黄,并说出它的最佳条件,期间注意的问题,有什么作用,和上述药材的炒制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查资料讨论,制定方案,说明理由方案实施 成果展示介绍经验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教师总结知识点,强调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总结与补充
教师针对本项目结合学生的观点,总结出该项目的炮制方法、炮制目的,以及在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并通过让学生观看实物标本或结合影像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播放操作演示录像
1.通过播放操作演示录像,既能加深学生的感观认识,又可对不能在实验课内完成的炮制方法,通过观看录像,增加感性认识,能亲自动手操作的炮制方法,起到示范教学作用。
2.通过播放饮片厂真实生产的光盘,使学生既能了解饮片厂的基本概况,还可积极将课上内容和企业生产相联系,促进学生对该岗位的认识。
(五)综合评价
1.学生预习能力:是否认真预习了,是否认真思考了等。
2.课堂表达能力: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流畅等。
3.学生课堂反应是否灵敏,思维是否活跃等。
4.实践操作能力:是否会动手操作,是否规范操作。
5.实验设计能力:是否能根据资料,合理设计实验步骤,安排实验时间,以及是否具有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
6.小组合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是否能与组员通力合作,分工明确,保证实验进程和质量。
7.态度表现:是否能遵守实训室规章制度,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等。
最后,下达下次单元的项目与任务。
二、问题和不足
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适应了当前高职教育的新理念,但同时在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主要问题有:(一)教师的工厂实践经验不足,指导力量不够。(二)学生数量多,设备少,不能完全满足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三)缺少现代设备,与工厂脱节较重;(四)评价体系不够全面等。这些都有待于教师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克服、不断完善。
总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了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还可以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等。该方法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能真正地融入到课程里,学习主动性强,兴趣浓厚,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如果学院具有更完善的实训设备,必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
1 课程性质与定位
《中药制剂分析》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中药饮片生产与加工、中药制剂生产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专业岗位(群)都需要中药制剂分析的技术人员,也正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之一。
该课程具有理论综合性明显、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综合了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知识,是研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理念,掌握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中药制剂的常规检查、杂质限量检查的基本技能,以及中药制剂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悉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一般程序和主要内容,了解中药制剂分析发展的现状和动向,使学生成为中药制剂质量检测和分析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 课程的项目化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1]。该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课程的界限,按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融为一体,同时将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生产车间)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2]。对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项目化设计进行探索,首先要对相关企业的中药制剂分析岗位人员的有关工作和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全面的调研,并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框架后进行试运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企业的评价进行改进。
2.1 工作过程分析
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确立是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革的先决条件。我们聘请来自企业或药检所的有关中药质量检测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中药制剂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项目)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其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典型的工作过程,以及完成这些任务和工作过程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中药制剂分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原材料的鉴别和质量检验、中间产物检验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质量检验,并对这些中药产品作出真伪优劣的质量判断。典型的工作过程包括阅读理解药品标准、外观性状检查、定性鉴别、常规检查、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数据处理、出具检验报告。
2.2 教学内容的选定
按照国家职业大典的对应工种要求,针对本校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等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专家对本课程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为“针对岗位,理论够用,突出技能”。以此确定教学主要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药品标准的有关知识、取样和提取技术知识、定性定量检查有关技术知识、原始数据处理和检验报告书写的相关知识、职业素养的有关理论以及有关的操作技术。
2.3 项目化设计
项目的选取和设计是项目化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在了解企业人才需求、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造和重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来完成,这两部分分别形成了教学的两个维度,组成了教学项目的内容矩阵,形成了项目化的内容组织架构(见图1)。
第一维度是导入部分,即中药制剂分析工作过程的理论学习模块。按照中药制剂分析的典型工作过程单元的顺序来组织,其教学主要在传统教室进行。
第二维度是主体部分,即中药制剂分析工作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块。按照项目化教学模式来组织,在一体化实训基地完成其教、学、做,并适当采用开放式教学,以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时间,从而提升项目化、一体化教学的效果。项目的组成主要为含某类成分的典型中药制剂的全检为一个项目,形成本课程的项目序列。每个项目按照其中所涵盖的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工作过程单元来组织子项目。
图1 教学项目化内容结构图
3 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
3.1 设置一体化教学场所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是践行项目化教学的必要场所和条件保证。在实训室的布局上,我们尽量按照中药制剂生产企业检测中心的功能分区、布局和设备配置等来设置教学场所,此外也考虑设置理论教学区及讨论区并配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在管理上参照企业检测中心的相关运行和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
3.2 实践项目化教学
在项目具体实施中,教师事先讲解该项目的有关理论知识,再根据项目的工作量、难易程度以及涉及的设备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2~3人为一组,个别情况下3~5人为一组。每组按照“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教师审核-实施方案-出具检测报告-项目总结”的流程完成该项目。同时要求在实训中参照企业的格式要求,做好原始记录、数据分析及处理,并出具规范的检测报告。在整个项目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从旁指导并监控项目实施的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3.3 考核评价教与学
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激励学生、促进教学的功能,是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本课程的考核标准参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中药检验工,中级工),有利于有效培养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并推进“双证书”制。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为主要衡量指标,以知识的积累为辅。具体实施时,整个课程的考核以项目化模块的考核为主,而项目的考核以实践过程考核为主。课程总成绩由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综合而成。每个项目的考核和评价以方案设计、原始记录、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记录、检测报告、操作过程、仪器使用、实验习惯(包括安全、卫生等)、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的总结与反思等作为依据。
4 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在本课程项目化教学中,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据来选择或开发教学项目,而项目则根据工作过程来展开并完成,即通过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来创设“学习情景”,使技能训练职业化;并构建了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自主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理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达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的。
4.1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重构教学内容,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远离职业工作任务和生产实际的弊端,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有机地融为一体。
4.2 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我们的项目化教学中采用的是开放式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协作精神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和积累,并通过对项目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实现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和突破。
4.3 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项目化教学所凸显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使学生可以明确、概括性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并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从整体上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从而确立对自己工作的信心,并培养对自己职业的热爱。
4.4 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来自生产岗位一线的兼职教师的介入,使项目化教学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外,还引入了对生产极为关键的操作经验和生产经验,在更深层面上有效的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5 课程项目化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1年来对上述方案的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能力有了比较显著的提升。但在实施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实训室与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只经过小改小革,教学区与试验区混杂,精密仪器室与本实训室不在同一楼层;②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部分项目需分段进行,导致项目实践缺乏连贯性;③暂时只能使用原有教材与自编讲义相结合的方式。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拟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各部门联动,真正按照企业检测中心对实训室在硬件条件上重新进行一体化设计和改造;其次,与各相关专业、相关部门协调,对教学时间的安排作更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调整,以便有较长的连续时间段和更长的实训室开放时间来保证项目的实施;第三,编写配套的教材并争取出版,与职业技能鉴定作更加紧密的结合。
摘要:为了主动适应市场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对高职《中药鉴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文章阐述了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药鉴定》课程资源库建设,考试方式改革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中药鉴定的知识和技能,为高职中药学类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鉴定;教学探究;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19-03
作者简介:朱缨(1971-),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0 引言
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高职高专的发展一直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中药鉴定》课程在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极为迅速,教育理念更新快[1]。为培养具有现代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高职高专中药人才,适合于药学、中药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院等从事生产、经营等工作。为了推动中药事业的发展,推进高职的教学,本文运用新的教学方式,采用递进式教学,项目化教学来培养学生。《中药鉴定》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中药专业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围绕工作任务完成来进行,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中关于中药行业职业岗位群(中药调剂员,中药质检员,中药营销员,中药验收员)对职业资格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把理论与实验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的鉴别能力得到加强,以此带动中药鉴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深入。
1 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1.1 课程的性质作用
本课程是中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历史、来源、生产加工、品质鉴定、功效及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其内容包括中药鉴定的基础知识,各级药品标准的使用知识,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各类中药的鉴定知识。培养学生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的能力,了解中药资源的现状,促进学生合理使用中药能力的提高。
1.2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中药鉴定》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理论38学时,实验34学时。
该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中的项目为载体,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工作任务,每一个项目中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衔接紧密,阐述相关理论知识,发展专业职业能力。项目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对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的要求来进行。
1.3 课程目标
①知道合理采收中药的基本原则。
②熟悉中药的产地加工方法。
③能熟练使用药品标准等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④掌握中药鉴定操作必备的基本知识。
⑤能用性状鉴定技术鉴定常用中药材及饮片。
⑥能用显微鉴定技术鉴定常用中药材的真伪优劣。
⑦了解中药理化鉴定的基本方法和理化鉴定要点。
⑧树立“依法鉴定”、“质量第一”的观念。
1.4 教学项目
《中药鉴定》的教学分两个模块,十四个项目,模块一介绍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模块二介绍根和根茎类、茎木树脂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和种子类、全草类、其他类、藻菌地衣类、动物类、矿物类,中成药鉴定。实验实训项目安排有十七次技能训练,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们树立“依法鉴定”、“质量第一”的观念,养成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笔者注重采用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①观察对照法:在中药房,学生拿出药材样品,通过五官鉴定,水试或火烧等简易方法,比较药材特征不同,通过观察比较总结点评的方式,达到鉴别药用植物真伪优劣的目的。
②问题启发法:例如,在讲述甘草这味药之前,先把所有的豆科药材发结学生,提出问题,比较异同。让学生观察比较,讲述的时候先介绍豆科植物的形态特征,再结合问题讲解甘草中药鉴定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来讲解其他药材的鉴别点,比较黄芪,苦参,山豆根的不同点。把甘草作为重点药讲解,其他药材让学生来说出鉴定的要点,掌握这些药材特征。
③现场演示:在讲授红花和西红花的鉴别一课时,提前将红花和西红花药材,还有蒸馏水准备好,放在学生面前等,在介绍理化鉴定的时候,先让学生把西红花和红花分别放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看到两者的进入水中的现象和颜色变化,通过展示知道两者的真伪鉴定。
④教,学,做一体化法在《中药鉴定》课程中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到药用植物园,老师和学生一起观察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讲解,让学生真正识别药用植物,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标本,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程,真实展示工作任务。
⑤情景激励法:在教学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验课程有机结合,实验室、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都是课堂,避免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程内容的重复,减少时间、资源上的浪费。对原有的实验内容和体系进行了优化,模拟工作情境,让学生边观察中药标本和原药材边掌握有关概念,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抽样、鉴别、复核、填写鉴定报告。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动手训练得到加强,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⑥重视中药鉴定技能训练,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
实践课学时达到要求,注重实践内容,专业课:理论与实验1.12:1,达到高职要求。
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操作,每个学生现场同时鉴定中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课后在生药数码互动实训室,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等,进行实训操作训练。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明确学习的目标,在实验场所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完成中药鉴定的任务。学生在观察和动手中掌握中药材的鉴定方法,提高宏观和微观的中药鉴定技能。[3]
3 教学现代化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教室及生药数码互动实验室均采用现代化教学。药用植物园教学实训基地,提供原药用植物鉴定的平台,学生定期观察药用植物特征,开展了科普教育宣传。中药标本馆将实物鉴别与考核相结合,使教学立体化。课程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药鉴定精品资源库网站,学生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应用,可使其充分了解行业以及职业要求,理解中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愿望,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充分扩展学生的视野。
4 多元化的考试方法改革
中药鉴定考试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在课程中结合理论和实验、实训项目,理论包括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进行理论考试。
实践技能考试单列,将药材的识别,显微的鉴定作为主要内容;制定《中药鉴定》实验课堂考核标准,《中药鉴定》实验技能考核方案。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学生成绩。
传统的考试主要通过理论考核,现在平时的作业和课堂的实训考核,最后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等,多方位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更好地掌握中药鉴定的学习任务。
5 《中药鉴定》课程资源库建设
为了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了解中药资源的现状,继承发展祖国的宝贵遗产,建立中药鉴定技术资源库,学生通过对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提高中药鉴定的能力。
基本资源建设内容:
①中药鉴定课程概况:课程介绍、教师团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②学习素材资源建设包括:课程标准,教案,课件,图片,教学音视频,使资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使其更符合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③中药材真伪鉴定资料库建设:以中药材市场为导向,收集、整理大宗常用中药的相关药材,对相关品种常见伪品资源进行整理,明确正品与伪品间的关键鉴别点。
④单元习题等内容:依托规范化教材建设成果将单元习题转换为数字化习题,为学生平时测试提供平台和资源。
⑤实践技能实训建设:对各个实践技能实训项目,进行编辑加工,以行业技术对接实验实训要求,做成实训项目。[4]
课程精品资源库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改、教学方法、教学课件,习题,教学音视频等都在教学资源平台中展现。同时利用资源平台,加强院校、企业、教师间交流、合作与研发。
6 教学效果
中药鉴定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地反映当前中药鉴定的技术,培养学生识别中药材及饮片的能力,加强对中药鉴定理论与应用的探讨。活跃了学生思维,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不仅使学生基本知识学的扎实,而且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有明显提高,使《中药鉴定》课程教学上了一个台阶,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升,实习生和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7 结束语
《中药鉴定》的课程改革注重以中药学生的就业岗位为导向,采用递进式教学,项目化教学,按照项目介绍中药鉴定的技能和方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熟悉中药来源、生产加工、品质鉴定、功效及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完成中药鉴定工作任务。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突出中药鉴定职业技能的训练,重点评价学生的鉴定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将本专业领域新方法、新技术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与中药岗位对接,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针对专业目标,体现专业教育与人文的相互渗透,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熊英,罗永明,葛菲,等.《中药鉴定学》教学研究现状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1:206-208.
关键词:
中药炮制;集中式专业实训;自主创新;科研习惯
中药炮制集中式专业实训,本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的验证理论式实验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与创新意识,并对学生基本科研习惯进行进一步规范。[1]我院通过近8年来的中药炮制集中式专业实训,形成了中药炮制集中实训的针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基本科研习惯形成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方面,现就三个方面内容进行详述。
一、激发创新能力选题立项教学模式
(一)体现传承与创新,立足有基础创新的选题模式
中药炮制是一个传统而又新兴的课程,因此要求学生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因此,要求学生创新有基础。给学生提供大量数据源,包括古代及现代文献,通过数据源的大量参阅,初步形成立项目标。
(二)提供自主创新空间,导引式教学创新模式
在学生有了充分知识及文献储备,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任务下达采用给定范围,给规范,在学院提供的实验平台基础上,以中药炮制研究作为出发点,采用各种实验方法进行课题设计,完成最终实验过程,并鼓励学生尽量使用先进的科研手段。
(三)梳理创新思路,立项采用开题模式
创新思路形成后采用专业模式表达,规范开题报告的书写能够为创新思路提供专业的梳理思路,并将思路系统完整呈现的好方法,开题报告采用规范模式,开题报告能够点线面全面兼顾,学生创新思路就系统详细的得到表达。
二、体现学生学习主体,自主管理的过程模式
(一)自主选题模式的建立
从文献检索,到项目选题,到选题论证的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安排,学生只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时间安排,实验平台条件和检索工具及途径进行具体工作安排,教师在此过程中配合学生的安排,应学生的要求对选题过程采用探讨式的引导和论证。
(二)立项采用立项答辩学生自主模式
建立论题拟定后,小组根据开题报告书写要求,再次自主安排文献搜集,针对文献资料的综述,也是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拟定,每个开题板块根据不同要求进行开题报告书,此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三)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实践过程模式
项目实施过程,学生自主安排每天的实验内容,除了给定的实验记录要求和实验操作规范,其他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主解决,可以借助文献,借助教材,可以找老师提供帮助。[2]学生在相应规范的要求下,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对实验实施过程的主体地位。
三、基本科研习惯养成的规范过程模式
(一)各操作区操作规范化
中药炮制集中式专业实训综合性较强,涉及到很多实验操作,对实验室进行分区规范的模式,针对各区制定具体操作规范操作并将规范进行张贴,学生能够随时参阅在各区规范操作,提高实验操作规范化。
(二)实验记录的规范化
客观且详细实验记录习惯的养成是良好科研习惯的培养的第一步,实验记录要求很大程度上能够规范学生的科研习惯,给定学生规范有效的实验记录模版,实验记录强调原始性,实验数据的翔实性。[3]该模版的给定使得学生通过每天的记录能够清楚每天要做什么,怎么做了,做的结果如何,最后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够每天都有清晰的科研思路。
(三)论文书写的规范化
科研能力培养的其中之一即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针对集中式专业实训的实现,首先要培养学生论文书写的规范化,给学生提供大量核心期刊文章,让学生阅读,并自己总结其中的规范,同时也为学生论文书写提供统一的规范格式,指导教师针对每位学生论文的情况给与反馈,让学生真正理解规范,做到规范。
(四)实验室安全及卫生规范化
中药炮制集中式专业实训涉及实验多,同时实验室24小时开放,这样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意识的加强就更为重要了。因此在实验过程对实验室安全进行反复强调,并在各实验室张贴具体安全规范,指导教师每天进行安全排查,不断深化安全意识。因此要求学生在每个实验区完成实验后都必须将实验台恢复使用前的洁净状态方可离开。该模式能够将关系密切的几门专业课程集中学习和实践,能很好的将学过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激发他们对自主学习的兴趣,非常有利于培养和提升了他们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动手及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们还深刻体会到运用学过的专业课知识,创造性学习和自主设计方案实践成功后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黄文华,陈文,李秀英,等.基于中医药高职高专《中药炮制技术》课程教学的探析[J].高教学刊,2016,3:175-176.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药用部位的质量、产量的构成因子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研究制定优质高产、高效低耗之栽培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如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育一批工匠,大力研究地道药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1.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中药作为我们国家优秀文化与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下,世界各国都将目光转向了中药,研究中和使用中药的人群越来越多,而且中药材在保健食品领域也在广泛应用,促使野生中药资源目前严重短缺,中药材原料供不应求,故药用植物的栽培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本门学科的实践性特别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整个实践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吃透这门学科,在基于培育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贵州省是中国四大地道药材产区之一,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种植在贵州历史悠久,为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省内一批制药龙头企业开展了多种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与规范化基地建设,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型人才更加紧缺。
2.我院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教学现状
2.1未开设专业基础课程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涉及的课程有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态学、养护学、气象学、遗传学、田间试验与统计等。我院没有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专业,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仅仅作为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所以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开设,造成学生对基本的基础知识、专业术语,交叉学科知识不能理解,很简单的大田作业问题解决不了,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2.2 课程内容不能体现职业特点
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而我院教师选用的教学材料基本是以高职院校专用的教材为主,参考本科教材为辅进行备课,而这些教材内容广泛,对岗位需求的知识点不够详细,学习抓不住重点,学生在学习之后,依然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2.3教学方法单一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给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岗位需求,也不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2.4 学生缺乏实践
目前我们学校中药专业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教学计划中,因为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
开设本门课程之前,其一,必须有相应的课程奠定基础。比如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病虫害的防治非常重要,如何控制病害、虫害和草害,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学生需要先学习《养护学》,在了解到病虫害发生与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到昆虫的种类及病害的种类等知识后,才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其二,必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简化基础课程内容并合并相似课程,达到弥补学生基础知识差的短板,也解决职业院校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通过改革,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课程内容、掌握专业技能。
3.2选择和序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选取课程内容,再将课程内容重构进行序化,形成以工作过程顺序为主开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特点。一般的授课方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开,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再集中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而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内容,就是依工作岗位操作过程为标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形成过程性知识体系,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课程学时,也让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给学生传授中药材生产基地的选择、栽培制度、土壤耕作技术、药用植物繁殖技术、田间管理等知识技能时,必须先了解工作岗位,序化罗列知识点,再结合相关参考资料,选取内容并整理形成课程内容。
3.3 丰富教学方法
一是结合信息技术,虚实融合教学。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的支撑下,各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通过开发APP软件或借助相关课程资源平台、慕课平台等方式,获取教材数字化资源,方便学生课外观看视频学习,课堂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消化、巩固知识并融会贯通。达到课内课外,虚实融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即可学习的目的。
二是解决问题教学。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2]。教师可以在讲授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知识时, 尤其对于部分理论知识比较强的内容,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在药用植物栽培学中,种植的当归如果抽薹开花,为什么质量下降,不能药用?此时教师可用学生最熟悉的萝卜为例,提出萝卜抽薹开花以后为什么不能吃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通过老师的引导,解决该问题后,举一反三当归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是学生分组讲授法。新教育理念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甘当“配角”,从旁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如何教,更要注重学生如何学,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因此采取学生分组,自制幻灯片,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讲授,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3]。通过调查分析,学生普遍认为开展大学生上台讲课有意义,认为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内容以各论药材为主,还可让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了解当地中药材市场的行情并进行分析,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上讲台的机会来介绍他所讲述的中药材新的研究进展或栽培新技术,教师作为最后的点评。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语言组织能力及提高思维能力。
3.4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对实践条件要求比较高,不能在实验室完成所有实训,必须要有生产情景的载体来完成实训项目,如繁殖技术、土壤耕作技术等内容都需要在生产基地完成,又如药用植物栽培产地的环境质量控制,包括大气的检测、土壤的检测、水的检测等内容,而学校在设备等方面也不具备开设这些实验的条件。故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掌握栽培技术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俗语说“黔地无闲草 药香满贵州”,说明贵州非常适宜草药的生长和中药材的种植,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和以中药企业带头下,中药材的种植基地迅速增长,如贵州黔东南信邦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何首乌、太子参、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头花蓼、贵州百灵制药有限公司的太子参等多家制药企业的药材种植基地。这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了非常优质的实习实训资源。学生可自行设计试验,在这些校外种植基地实验和观察,记录相关试验结果,总结,分析和讨论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对于药用植物的a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深学生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理论理解和感性认识。
3.5单独建立实验室,完善实训设备
单独建立药用植物栽培实验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场所,也更加体现出学校领导对本门学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实验室设备的完善也决定了实训项目的开设能否齐全,比如购置解剖镜、千分尺、分析天平、恒温培养箱、培养皿等实验器具以及相关试剂,可便于学生能进行药用植物种子形态观察、种子净度、种子水分、种子活力的测定,种子催芽实验以及药用植物形态观察等基础实验[4]。
3.6建立药用植物栽培园
药用植物栽培园为教学服务,可以满足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及生药学等多种学科的实践,安排学生在药用植物栽培园进行一周的见习[4],让每位学生亲手种下一株药材,掌握种植技术,然后观察药材的生长情况,进行田间管理与质量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等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同时可以研究每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生长发育的特性,等到采收季节,学生对药材进行采收,学习采收加工及贮藏知识。采收的药材可作为标本,为中药鉴定学及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提供实践材料。学期结束后可在园内组织现场种植、识别植物等实训考试,并将其作为实训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因为药材的种植、生长也凝聚了学生的心血,更能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总之,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按照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及大国工匠,紧贴需求,大力大胆的对其教学进行改革,真正培养出企业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徐良.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4.5+0.5’人才培养模式的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建设标准研究”(项目编号:D/2013/03/093)
作者简介:田友清,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丁平,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01-05
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而重点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因此,在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将反映基本职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贯穿其中,以满足“职业”和“行业”标准及社会用人需求的培养目标。[2]本文以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为例,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五年制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策略。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是该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或特点,主要包括课程的定位、功能和任务等内容。性质由目标决定,并受目标引导。
(一)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是根据该课程在职业岗位面向中的作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确立的。中药专业的岗位面向是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购销和中药分析,并需要取得中药调剂员、中药固体(液体)制剂工、中药购销员或中药检验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其先修课程包括“分析化学”、“中药鉴定技术”、“实用中药化学”、“中药制剂技术”等。因此,“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被定位为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核心课及综合技术技能应用性课程。
(二)课程功能
课程功能为该课程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功能就是培养合格的中药检验工(高级),使其能胜任医药企业质量检验(QC)和质量控制(QA)岗位的工作职责。
(三)课程任务
课程任务是该课程所担负的工作或责任,并由课程功能决定。“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从事医药企业QC和QA岗位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具备在质检岗位上与同事相处、合作、交流及协商的能力,并养成认真、细致、诚实、可靠的品格,为从事中药分析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理念确立设计思路
理念是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现象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在确立课程设计思路时,需要将理念贯穿其中。“能力本位”是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根本理念。[3]为了达到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将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课程设计思路之中(包括课程设置依据、内容确定依据、项目编排思路及课时安排说明)。
(一)课程设置依据
课程设置依据主要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设置依据是《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二)内容确定依据
课程内容主要是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而确定的。“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内容是依据中药制剂QC和QA岗位职责要求、中药检验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基础知识、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及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确立的。
(三)项目编排思路
项目编排思路反映课程设计理念,并指导课程内容编排。“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按照“取样前处理理化鉴别常规检查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的工作过程编排内容,并遵循职业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对完成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进行整合、序化,从而设计了检验前准备、中药制剂鉴别、中药制剂常规检查、中药制剂杂质检查、中药制剂卫生学检查、中药制剂含量测定、中药制剂综合检测等7个项目,并分化出42项工作任务,总课时为108学时。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就是该门课程讲授完毕后预期学生达到的标准。为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核心,从适宜职业能力考量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建立课程目标。[4]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能力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素质即素养、人格上的性质特点。知识的获得是为能力的提升服务的,而素质是在知识和能力之外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一)知识目标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知识目标以服务于能力目标的“必需、够用”为标准,以“了解、理解、掌握”为层次,结合中药检验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而建立(见表1)。
(二)能力目标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能力目标以满足质检岗位要求为标准,以“会、能”为层次,结合中药检验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工作技能的要求而建立。包括中药制剂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相关的仪器使用,药品标准的准确查阅,各种中药剂型分析的合理思路、规范方法和科学步骤,以及分析结果的正确判断(见表2)。
(三)素质目标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的素质目标以满足质检岗位要求为标准,以“独立、协作、开拓、组织、计划”为层次,结合中药检验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而建立。包括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热爱思考、勤于动手等职业素养的养成,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药品质检岗位职业习惯的养成,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形成,团队协作观念和互助精神的形成,探索、创新、创优意识的养成等。
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编排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编排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思路的集中反映,是课程目标落实的“土壤”。为了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采取了项目引导下的任务驱动课程模式(见图1),编排格式见表3。
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要求提出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是为课程实施提供原则性指导的规范性文本。为了有效运用课程标准,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和应有的教学效果,需要给予务实的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中应主要包括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条件、教材选编、资源开发等内容。
(一)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课程标准执行的核心环节,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等内容)。“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而在培养学生中药制剂检验技能的同时,使其习得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反映教学实施的效果,衡量课程目标达成的程度,而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因此,教学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和精细化。为了全面反映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宜采用“五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即过程与结果、理论与技能、定量与定性、常规考核与技能竞赛、技能鉴定与企业评判相结合;并引入精细化评价方法,对仪器操作、药品检验、问题回答、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安全意识、学习精神、课堂出勤率等内容进行评价,从而综合反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条件主要包括专业教师配备和实训装备配置等内容。专业教师的数量、资质和能力是考量师资情况的重要指标。“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根据质检岗位能力培养及课时量的要求,需要配备专任教师和专职实验员各1名。要求教师具有中药制剂分析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讲师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中药制剂检验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药品质检仪器操作技能,具体从事过中药制剂检验工作,并拥有中药分析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主管药师、工程师以上专业职称。实训装备配置主要包括实验设施的数量和面积、实验设备和仪器的种类和数量等内容。“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宜按每班48名学生配置实训室1间,该实训室应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并配有独立的电子天平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室、高效液相色谱仪室和气相色谱仪室,教学时分为16个小组执行工作任务,普通仪器按每组1套进行配备,要求能满足中药制剂检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教材选编
教材是课程标准执行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因此,宜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可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规划教材《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等;也可根据课标要求及实际教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整合,编写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
(五)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是教材的有益补充,充足的课程资源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材选编的基础上,还可进行教学参考书和数字资源的开发。为了培养QC和QA岗位能力,“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课程可编写《药品质量检验仪器操作实训指导》、《中药制剂检验综合实训指导》、《中药分析工(高级)鉴定题库》等教学参考书;还可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制作设备、仪器操作和项目检测的视频,以供学生观看、模仿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Z].江苏省教育厅文件,苏教职[2012]36号.
[2]肖永刚,李明华.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7-9.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Y2010 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4-0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源自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其内涵为:在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合理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的职教特色。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研究,并逐步深化和不断完善,建设成效显著,2012年被评为校级优质专业核心课程,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药化学技术》是研究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并根据成分性质选择合适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的一门技术性课程,是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是培养制药企业或行业所需中药提取分离与检验专门人才的一个必备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中香豆素、蒽醌、黄酮、挥发油、生物碱等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检验技能和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适应现代中药产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根据中药专业职业岗位从业人员所必需具备的综合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理念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以认知规律为原则安排教学过程;以行动导向为模式组织教学实施。
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对中药提取分离和质量检验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围绕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将原有按照学科体系划分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转变为按照项目进行设计,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同时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体现教学内容的技能性、技术性和系统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组通过校企合作,社会调研,岗位分析,围绕中药提取分离和质量检验岗位工作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兼顾执业药师和中药检验工、中药固体制剂工、中药液体制剂工等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制药企业中的真实的中药生产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课程内容设置了3个模块(中药化学基本操作、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别、综合实训),设计了13个学习情境,分解为18个工作任务,见表1。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到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由“知识型”向“任务型”的转换。学生在获得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1 《中药化学技术》教学项目设置表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根据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
教学模块一:设置了提取技术、浓缩技术、分离与鉴别技术3个学习情境,分解为7个工作任务,旨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中药化学基本技能,熟练进行煎煮、回流、连续回流、水蒸气蒸馏、超声等提取操作和萃取、结晶、沉淀等分离技术。教学模块二:依据化学成分类型不同,设置了8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各选取1味代表性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别工艺设置工作任务;通过模块二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验技能,熟悉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教学模块三:为综合性实训,设有中药的质量检验和中药制剂的生产与检验2个学习情境,实训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材的鉴定、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中药制剂半成品与成品的检验等;模块三既是系统的综合性实训,又是真岗实干,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模式
课程整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每个工作任务总体运用“六步教学法”进行组织教学,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评估,选出最佳方案,再分组完成工作任务,最后进行师生点评总结。通过这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语
课程组经过多年实践与创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了课程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改革了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情境”化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随着制药企业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不断出现,课程组将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吸纳具体岗位操作中的经验和技巧,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课程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21-01
中药鉴定是以传统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鉴别手段,系统研究中药真伪优劣和质量标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也是我院制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我院开设本课程仅有十余年,但在我院制药专业的发展中,本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半年来我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背景下,引发了我们更多的专业思考,现以中药鉴定课程为例,总结我们几年来的工作,谈几点思考:
一、示范建设和思想大讨论的背景促进本专业的教学改革
本专业在示范建设中曾作为专业群进行过一定的建设,在几年建设中我们逐渐尝试提高学时总量和实验学时比例及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等方面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专业克服硬件设施台套数紧张,师资力量不足等束缚条件,积极寻找突破口,力求发展为较强的吉林市高职制药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我院的教育力量。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药鉴定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2012年12月被确立为院级课题,将于下半学期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项目。
二、原传统课程模式下的中药鉴定课程教学
传统的课程模式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虽然总学时从52学时调整为60学时,但实验与理论比例一直不高于1:1,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效果,曾进行的尝试包括以赛促教的药用植物标本大赛和校内药用植物园的扩建,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来看,教学效果的改善程度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预进行的教学尝试
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下学期的中药鉴定课程将进行理实一体化改革,相信通过这次改革,必将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就业实力的增强提供专业支持。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工作在药房和药厂的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中药饮片的鉴定工作,所以我们重点增加对饮片鉴定的各方面教学。具体如下:
1.性状鉴定
PBL(基于问题)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选择代表药进行PBL教学改革,同时借鉴同行成功经验并结合你我院的实际情况安排实施,拟筹建一个药用植物与中药鉴定综合实训室,存放药用植物标本和饮片样本,同时设专业图书区域,并尝试类似图书馆管理的全天候开放管理。在那里,学生可以温习专业知识也可以查阅专业文献资料,还可以将这里当成学生自习室。本实训室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制药社团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让中药鉴定的学习成为学生在校期间最幸福的学习过程。
2.基源鉴定
药用植物园更为中药基源鉴定的乐园。在我院已开展的历届药用植物标本大赛和药用植物园管理员大赛的基础上,我们拟举办药用植物园效果设计赛和田间管理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利的教学条件,使得本专业可以根据不同月份安排不同的实训内容,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专业学习场地。最终的可展示成果可以有药用植物标本,精选观察日志集、药用植物园管理员风采照片集等等。
3.显微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