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9: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学复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通过三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得到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得到培养,能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答- -些浅 显的实际问题,但学生间发展不大平衡,部分学生学习热情欠佳。六年级的学生平时能自主完成作业,能关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试着利用以前学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这些现象;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性很高,但对活动的热情持续性不长;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定的兴趣,但学习的主动性仍旧不够,自觉性不高,可见学生对科学学习还是不够重视。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载体,全面系统地复习本册教材的科学课程知识,巩固观察、操作试验的成果,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学习小组注重优差搭配,注重辅差,适时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三、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本. 上的科学知识。
2、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点,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3、查缺补漏,同时学会做题方法。
4、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做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四、复习内容:
1、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人类观察到微小世界越来越多的秘密。
2、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4、宇宙中的天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现象是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大多数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模式,都处于规则的可以预测的运动中o库
5、解决环境问题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追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人类面临多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人类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力所能及的
五、复习重点、难点
复习重点:“ 物质的变化”、“能量”与“宇宙”
复习难点:“ 能量”、“宇宙”
五、复习方法
1、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
2、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
3、认真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炼,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4、加强复习间的过程评价,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六、复习时间安排
(一)、教材的总复习
1. 微小世界。(1课时 )
2.
物质的变化。(1课时 )
3.宇宙。(1课时)
4.环境与我们。
(1课时)
1、 工具和机械。(1课时 )2、形状与结构。(1课时 )
3、能量。(1课时)
4、生物的多样性。(1课时)
(二)、专题训练
1.基础知识训练:侧重一些概念, 试验及其结论。(1课时 )
2解决问题训练。(1课时)
我们从一些中学了解到,有的初三生一到寒假就彻底放松,把学习完全忘到了脑后;有的则把学习安排得过于紧凑。北京汇文中学老师丰来迎认为,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她建议初三生做一个寒假计划表,用小本记下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照计划学习。
寒假里,初三生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建中提醒,初三生利用记忆效果的时段复习会事半功倍。起床后半小时和睡前半小时是记忆效果的时段,初三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脑海中过一遍当天复习的知识点,效果会更好。各学科的复习穿行,也利于提高效率。
合理制订复习计划
中考看的是考试总分,考生各科成绩均衡很重要。初三生可以利用这个寒假纠正自己的偏科习惯。沃建中认为,纠正偏科首先要解决心态问题。很多考生数学不好,主要是害怕数学,认为自己没有数学天赋,学不好。其实只要努力,大部分学生的偏科现象都可以纠正过来。
根据期末考试结果,初三生要抽出时间认真总结教训,找出自己的强弱项,并强化强项,弥补弱项。弱项提高分数的空间很大,考生要认真分析自己弱项的问题所在,找到弥补的办法。除了在弱项上多花时间外,强项也不能放松。有的考生觉得自己平时数学不错,就很少花时间在数学上,结果到了中考时,数学成绩反而下降了。
别忘搜集作文素材
不少初三生对作文头疼的原因是觉得没东西可写。对此,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老师高超提醒,寒假时间相对充裕,初三生要学会观察生活,积累作文素材。寒假中,初三生要有意识地思考一些问题,并注意积累,多看、多听、多想、多练习,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不少同学喜欢利用假期阅读课外书。高超建议,初三生在阅读时可将一些有意义的素材记录在笔记本上,如一些名人名言、时事知识、历史人物故事及成语典故等。这对写好作文有帮助。
老师还提醒初三生,寒假生活要劳逸结合,可多和父母、老师或同学沟通交流,减轻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都应当有相应的变化,但是变化不是随大流,是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本文就学困生在有机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尝试做些微观探索。
一、探究对象和方法说明
我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十几年,尖子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都教过。尖子生他们自己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困生没有老师引导,他们可能会放弃学习,尤其是复习课,没有老师精心设计,他们不知道怎样复习,复习千遍万遍他们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复习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如果一味机械的重复旧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复习课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1.情趣法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困生复习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借助多媒体组合教学使学生易于解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2.归纳比较法
有机化学知识里,有许多易混淆的内容。我把易混淆的概念、反应现象等归纳在一起,让学生认真比较、鉴别,这样加深理解,大大提高记忆效率。
3.讨论法
合理的课堂讨论,能从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例题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得出答案。有的例题难度较大,我也不是代替学生解题,而是启发学生采用分析法弄清题意、理顺思路。
二、复习内容设计
我的课程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表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把给类烃和烃的衍生物进行分类,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重要有机物初步分类的基础,引导学生注意结构特性和其特性反应的联系,既为加深认识结构决定性质铺平道路,又可启迪学生对具体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为此,我选用了这样一道例题。
例1:一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
在一定条件下,他是否跟下列物质发生反应?①金属钠②氢气③银氨溶液④乙酸。如果会发生反应,指出反应发生的结构部位。
[启发]从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看:它既具有双键结构、羟基结构,又具有醛基的结构。这种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它表现出不饱和烃的性质,醇类的性质、醛的性质。
[答案]会跟金属钠反应,发生在羟基结构上;会跟氢气
反应,发生在双健结构上(包括 );会跟银氨溶液反应;发生在醛基结构上;会跟乙酸反应,发生在羟基结构上。
3.有机化合物的断键规律
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反应时有机物结构的断键部位,可开拓学生思路,便于他们抓住本质。为进一步理解有机反应打下基础。
例2:乙酸或乙酸钠分别在A、B、C不同部位上断键发生反应:
(1)乙酸在A处断键的方程式是 。
(2)乙酸在B处断键的方程式是 。
(3)乙酸钠在C处断键的方程式是 。
[答案]
4.有机化合知识辨析
(1)概念:如何区别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2)反应现象:如何区别甲烷、乙烯和乙炔完全燃烧时火焰的明亮程度和生成黑烟的程度?并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3)反应条件:如何区别酒精在浓硫酸做催化剂,170℃、140℃时的生成物和发生反应的类型?
(4)实验中加热方法和使用温度计插入位置的区别:石油分馏、硝基苯实验制取和乙烯实验制取中,加热和温度计的插入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显色反应:如苯酚和Fe3+。
5.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这类合成题对培养学生正向和逆向思维、发展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极为有效。
例4如何以水、空气、乙烯为原料来制取乙酸乙酯(可以使用催化剂)?
[答案]
该题并不难,但要引伸到合成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①顺向合成法:此法是一种正向思维方法,其特点是从已知原料入手,先找出合成最终产物所需的下一步产物,并同样找出它的下一步产物,如此继续,直至到达最终产品为止。其思维程序可概括为:原料中间产物产品。
②逆向合成法:此法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其特点是从产物出发,由后向前推,先找出产物的前一步原料(中间产物),并同样找出它的前一步原料,如此继续直至到达简单的初始原料为止。其思维程序可概括为:产品中间产物原料。
在逆向推理中,切割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手段,其做法是将产品分子中某个键切断,产品分子便成为两个片段,然后再将所得片断继续切割,直至其碳架与原料分子相当为止,最后将切割过程倒过来即可。逆向合成法特别适合难度较大的题目。常见合成题型包括限定原料的合成题;限定合成路线的合成题;信息给予型合成题。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把平时相对独立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梳理、归纳等办法,引导学生相互联系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再发现并把握其规律性.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重要课型,它有别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 有人说:“复习课的本质内涵是站在终点用立体的眼光回望起点和过程,它是学生对已学内容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再学习. 通过复习课,不仅要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一般联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悟更深层次的联系. ”所以,上好复习课至关重要.
练习是数学复习课中的主要活动之一. 当前数学复习课的练习,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机械照搬教材的练习让学生重复做,使学生停留在熟练与巩固的层次上. 殊不知,“面面俱到”、“题海战术”的练习,不能将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针对性不强,不仅不能发挥复习课应有的功能,甚至会产生“熟能生笨”的结果,同时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直至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提高数学复习课成效的关键,是优化练习的设计. 那么,设计怎样的练习才能有效提升复习的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观察和教学实践,认为数学复习课练习设计的优化,应贯穿于全面梳理数学知识相互关系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其针对性、层次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一、设计对比式练习,体现针对性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不错,练习的正确率很高. 可是,在复习课做测试综合题时,相同知识点的错误率会大大提高. 其原因之一是知识之间的互相干扰,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的前后对比. 数学中有很多概念、算理、法则、图形的特征相似但又不同,复习课上,教师要提前对一些易错、易混淆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知识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练习中展开不同数学知识的对比分析,明确相关知识内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领会知识的实质,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准确把解.
比如,在教学了分数的意义后,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往往混淆不清,以致解题时在该知识点上出现错误,教师虽反复指出它们的区别,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复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第二根截去■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
此练习一出示,有的学生说:“一样长. ”有的学生说:“不一定. ”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经过讨论,统一认识:“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第一根截去的长度就无法确定,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必须知道绳子原来的长度,才能确定哪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 ”
二、设计阶梯状练习,体现层次性
阶梯状练习是指复习课中的练习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善于通过练习把学过的零散知识点串成一条线. 练习按梯度设置,在容量和难度上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适合基础不等、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的目标.
1. 根据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设计梯度练习
在知识点之间,数学知识是有机联系的,具有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 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梯度地设计练习,使孤立的、分散的、繁杂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比如:在“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中,设计了如下的一个练习:
(1)梯形的上底3 cm,下底是9 cm,高是2 cm. 它的面积是多少?
(2)如果把这个梯形的上底增加3 cm,下底减少3 cm,得到了什么图形?面积会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
(3)如果梯形的上底减少3 cm,下底增加3 cm,得到了什么图形?面积会是多少?你又发现了什么?
这一环节的练习设计层层递进,先发现变换后梯形面积不变,进而发现梯形可以变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造成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应用了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问题,通过观察发现梯形的变化,使学生深入理解三种图形的内部联系,体会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概括性.
2. 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梯度练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采取作业分梯度的策略. 梯度练习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将练习内容分为规定题和自选题(一般自选题有A,B两类即可). 具体要求可大致概括为:对学困生,侧重于例题所讲内容和例题相仿的基本题,完成练习中的规定题目即可;对中等生,侧重于例题及例题相似的变式题(即自选题A),但必须完成规定题;对优等生,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题及开发学生智力的拓展题(即自选题B),但也要完成规定题.
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后,可以这样设计三种不同水准的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
必做题:50 ÷ 6 = ( )……( ),39 ÷ 4 = ( )……( )
选做题A:( ) ÷ 5 = 8……1,( ) ÷ 9 = 8 ……5
选做题B:52 ÷ ( ) = 6 ……( ),74 ÷ ( ) = 8 ……( )
必做题是教材的基本要求. 选做题A相对来说难度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能根据除数、商与余数求出被除数. 而选做题B是难度较大的题,要求学生根据被除数与商,分别求出除数和余数.
像这样有弹性的“套餐型作业”,由教师强制式改变为学生自主选择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难度较大的题,而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体现探究性
数学复习课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再现层面,即知识回忆层面,而应更侧重于知识间相互联系的再发现. 因此,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开放性练习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善于想象、联想,敢于创新,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并用证据进行验证,这就要求解题者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能从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发散开去,多角度、多维度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生动、立体、全面的发展.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复习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
学具厂生产了棱长是1分米的学具,准备每18个包装成一盒.
(1)学具厂应设计长、宽、高(里面的)是多少的包装盒?
(2)你认为采用哪种包装盒最省包装材料?
教师提供给每小组学生12个小正方体的学具,学生借助学具的操作得到4种设计方案:
通过对上表的观察分析,发现下列结论:
(1)设计方案时,只要将18分解成3个整数的乘积;
(2)当包装盒的长、宽、高越接近或越小时,包装盒所有的材料就越少.
(3)不管怎么包装,盒子的容积都不变.
这一组练习设计,通过问题引领,经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由静到动,由个体的学习到同伴的经验分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容积计算的知识,以及列举筛选、想象和分析推理等策略性知识,学生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进行着有效的逻辑或潜逻辑转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质变的过程,而质变的过程又是一个充分内化的过程. 这样的练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练习以后也很有成就感.
四、设计生活化练习,体现实践性
二、主要研究领域和成果
方教授早期的研究兴趣在国际经济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相关的研究曾以“区域领导者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为题,发表在2002年的《世界经济》,探讨中国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领导力作用,另于2003年在《经济研究参考》上发表了中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之影响力的文章。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市场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早在1997年,方教授就十分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曾在武汉市房地产发展研讨会上提出了以住房消费推进住房市场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并于次年发表在《城乡建设》杂志。近十年来住房市场价格快速上升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之一是住房市场的供应结构失衡。由于住房市场价格的快速上升备受关注,开始回顾住房制度的改革,探讨了早期的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保障性住房的供应规模非常狭小,无法达到稳定住房市场基本面的作用。伴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崛起,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和探讨金融市场价格波动与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本质,代表作发表在《南大商学评论》。同时,运用行为经济学的思想,从政策诱因和货币超发的角度,分析了房地产投资热和价格快速上升的原因,并发表在《学习与实践》杂志。
近年来主要承担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公共租赁住房投融资平台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深刻认识到住房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希望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找到住房市场健康发展的以来路径。通过对国外住房市场的研究,认为住房市场的结构需要调整,住房市场的全面商品化无疑将引起价格的快速上升,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才能让住房市场稳定繁荣,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最终目标。2012年开始,政府逐步调整保障性住房发展的战略,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是今后供应结构调整的方向。但是如何有效地运行,这里涉及到整个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可以借鉴北欧国家和德国的市场化经验,充分调动私人租赁市场的闲置资源,将未来的公共租赁与私人租赁市场协调发展,既能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也能通过私人租赁与公共租赁市场的一体化,形成住房市场的基本面,租金是衡量住房市场价格基本面的重要指标,如果能够充分利用闲置住房,通过供应结构调整以及相关法律和税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期有效地稳定住房市场的价格。
方教授多次主持或者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近年来主持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自主创新项目《公共租赁住房与私人租赁住房市场一体化研究》(项目审批号2013WZ011),以及国家开发银行资助项目开发性金融支持的公共租赁住房投融资平台研究。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近年来主要参与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Markov转换动态条件相关分析的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识别及对策研究》。
三、主要论著
1、城市经济网络与武汉市的城市定位,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陈甬军、陈爱民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国际金融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3、美国房地产经纪业及其启示,投资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9期。
4、浅论物业管理,中国第三产业,1997年第4期。
5、跨国跨国公司与民族工业的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期。
6、住宅消费:让大众成为消费主体,城乡建设,1998年第2期。
7、区域领导者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2002年第12期。
8、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及其偏差分析――兼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首届“行为金融与资本市场研讨会”论文集,南京,2003年。
9、汇率制度选择与东亚货币合作,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94期。
10、经济适用房的外部性与房地产市场效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
11、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学》的转变:文化演化论的理解,国家发展研究,2004年第4卷第1期。
12、非理与市场效率的新诠释,南大商学评论,2005年第1期。
摘要: 本文针对课程某一知识点的微课教学,从教学选题、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和整体感知几个方面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反思,从中得出教学经验并总结出不足。
关键词 :微课;教学反思;内涵探析;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60—02
收稿日期:2014—01—26
作者简介:童湘屏(1979— ),女,湖南长沙人。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兰州市分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2012 年 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 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至此,微课迅速地完成了从小学、中学、高校到社会大众的全面覆盖。作为从事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一员,笔者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与安排讲解并录制了微课《伏羲文化基本内涵探析》,现拟从以下三个方面逐一进行教学反思。
一、关于微课的教学选题
笔者此次在教学选题上颇费了一番工夫,考虑所讲内容的共知性和新颖性,选择了《河陇文化》这门课程。这是甘肃电大的一门省开必修课,此门课程文化性较强,地域色彩浓厚,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知识点的选择上,最终敲定了“伏羲文化内涵”这一知识点,一是这个知识点是重点,也是难点;二是内容较为宽泛,可利用的资料较多;三是可以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延伸和拓展。
二、整体教学思路设计阐释
(一)教学目标的融入
在这节微课的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为上节课所积累的“伏羲及伏羲文化”知识点的积累和延伸。本次微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在有限的讲解之后,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课后思考题“谈谈你所理解的龙文化或者是伏羲文化”,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与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心态相辅相成。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伏羲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一堂文化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能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问、多方位地交流,最终实现基础知识和能力层次的顺利过渡,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体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得是否精当,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微课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要首先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可能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地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去讲。微课时间短,只能着力于重点的讲解,而对于难点则只能体现在课后思考题中,不能完整地呈现于微课中。当然,这个难点掌握得如何也完全可以在下一知识点讲解之前,在师生交流讨论时进行了解。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教学目标达到与否也就了然于心了。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然后,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反思
教师在设计完一堂课后,总会用很多教学方法予以呈现,但方法运用的多寡与课程质量的好坏并无直接关系。《伏羲文化基本内涵探析》这节微课,我在脑海里也想象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呈现,但时间的局限性决定了不可能将之全部运用,也无此必要。
(一)重讲解,轻文字
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过分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只会顾此失彼。微课教学需要展现教师良好的语言功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于是笔者摒弃了以往侧重使用的幻灯片展示的方法,将重点放在教学语言准备上。
(二)PPT:三幅图
就教学方法而言,选择一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直观印象深刻的教学方法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教学内容是既定的,讲到“伏羲文化的内涵”,会关联“龙”、“八卦”、“书籍”等元素,于是,笔者决定用图来展示这三个元素,PPT的核心即是这三幅图。图示法能给学生留下直观且感性的印象,能在第一时间内展示教师所讲重点,学生们只需跟着教师的思路即可。
四、整体感知,教学反思
进行微课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小觑
一直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而贯穿于教学当中,应当是“以生为本”。教师的备课过程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是,如果仅仅只看重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那么,“以生为本”的理念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的引领作用也不容小觑。微课教学虽是知识点的浓缩,但知识点前期的积累是教师的传播与积累而成的,也为新课程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和课后过程中,教师像一根线一样贯穿始终,脱离了主线,整体教学便无支架作用可言。微课是教师观点和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启迪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进取,无私奉献,满腔热情地去教育学生。否则,如果教师不顾学生去进行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自身发展,则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必将给教学带来严重后果。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此次微课,限于条件,没有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但就一堂完美的微课而言,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体现合作,调动学生上课的情绪,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使学生的学习愉快而有效。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一直所期待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环境,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这更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因此,在今后的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排除各种困难,尽量呈现一种良好的气氛,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三)教学的持续性发展需要改革创新
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和新发展。改革与创新是必须且必然的。我们不能为了创新,一味讲究形式,忽略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不能为了改革而偏离或背离了教学目标。
[
参考文献]
[1]韩文奇.河陇文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2]雍际春.论伏羲文化的演变与内涵[J].甘肃社会科学,2008(6).
例如在复习空气中氧气成分测定的实验时,我根据中考题的不同考法,设计了如下的习题: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
第一,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如示的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回答下列问题: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 ;直接原因是 ;上述实验说明说明氧气占 ;氮气具有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第二,乙同学也设计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甲类似,只不过用硫粉代替了红磷,并增加了滴管。要使实验成功,乙在滴管中应加入 溶液,并反应后滴入广口瓶,写出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三,丙同学根据甲、乙同学的实验,设计了如图3的装置,并设想用铁粉来代替磷,请问他可以成功吗? 。为什么 。用镁来做实验,可以成功吗? 。
第四,若空气中氮气也能和红磷反应,能否用该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第五,丁同学想利用氧气和某种金属的反应,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他选择利用下列仪器、药品:①带瓶塞的l000ml烧瓶②电子天平(称量精度为0.01克)③酒精灯④某种金属粉末。他的实验步骤如下:准确称量某种金属粉末的质量(足量),将其放入烧瓶,塞紧瓶塞,放置一段时间后,倒出烧瓶中粉末,并称其质量。写出丙生的实验思路 。
第六,实验完成后,乙同学发现自己实验结果和其他同学有偏差,倒吸入的水体积不够,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图 4
第七,以下装置都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各有什么优点请写出_____。
本题第一,是对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二,此问考查碱的性质。将红磷改成硫粉、碳粉,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要想实验成功,必须将水改成碱溶液,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使气压减小;第三,考查铁、镁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但是铁粉要在纯氧中才可以反应,而镁很活泼,不光和氧气反应,还和氮气、二氧化碳反应,实验不能成功;第四,根据上一问递进考虑如果一个物质既和氧气反应又和氮气反应实验就不能成功;第五,这一问可以使学生用定量的观点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且学习设计实验的思路;第六,本问是常规的误差分析考查;第七,图4优点是环保,误差小,图5可以定量看出氧气的含量,图6考查铜和氧气反应是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变式。经过这个题目的训练,学生可以对这个知识点中所包括的知识进行较好的掌握,并且经过变式训练,学生再碰到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习题都会进行解题。
又如在学习酸碱盐知识时,酸碱中和反应现在是考试的热点,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对酸碱盐知识的掌握,我根据各种习题考法设计了如下习题:
第一,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中性,还可能呈酸性。
【实验验证】
【分析与思考】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请你设计方案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第二,化学课上,老师展示两瓶无标签的溶液,说:“它们分别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请同学们设计不同的区别方案,并进行实验”
【交流与讨论】几分钟后,我们设计了多种方案。
①我可以用二种不同类别的试剂来区别: 、 ;
②交流实验方案时,小江同学设计的“用二氧化碳气体做试剂”引起了一场争论。正方观点:可以区别;反方观点:无法区别。
你赞同 (填“正方”或“反方”)的观点,其理由是 。
【设计实验】
③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了反应,也可以从生成物的角度去探究,小涛利用提供的试剂(CaCl2溶液、盐酸、CaCO3固体、酚酞)对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了反应展开探究,他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取一种试剂进行实验发现原溶液确已变质,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观察到 。
【反思与评价】
④通过探究,让我明白: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故应 保存。
⑤通过探究,使用氢氧化钠和盐酸要注意安全,让我知道它们都具有 性。
1.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解题应当从认真审题开始。但许多学生审题马虎,有的一拿到题就希望能找到与自己做过的哪道题相同,想当然地生搬硬套;有的甚至没有读完题就开始做结论;有的确实读了一遍题,但读不出隐含的关键条件,最终导致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解习题时引导学生做到:原原本本地读题,搞清楚题目的要求是什么,给了哪些已知条件,哪些已知条件是显知的,哪些已知条件是隐含的,有哪些是限制因素。
2.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规范解题。
解题的基本步骤是审题、分析、表达、检查。分析即去除干扰,依据题目已知和未知,找到知识间的联系,把出题者组合成的复杂问题分解、转化为简单的、能够以基础知识解决的基本问题。在讲评习题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习题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常规解法的分析和研究,如突破点的寻找、关键字词的捕捉、隐含条件的挖掘、知识点的联想和应用等,使学生通过听讲,明确审题和分析的要领。提高学生从题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在争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分析问题的不当之处和知识上的欠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适时予以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以达到训练分析能力、开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将分析过程和结论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格式规范的写出,以新教材上的例题的书写格式为样板,严格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地完成,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
二、组织好边讲边实验
在教学中,创造条件,把课本中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相对安全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提出具体的观察提纲和深层次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既要有真实而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又要有独立大胆的见解。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玩、好奇而忽视学习。比如在讲“钠的性质”一节时,首先将课前设计好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时注意观察的几个要点发给学生。然后按事先分好的组让学生讨论出要用到的仪器,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之后各组领仪器开始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钠美丽的银白色光泽带给学生的惊喜和因之很快消失而带来的困惑,听到了学生看到钠在空气中燃烧、钠在水中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现象而发出由衷的感叹,也参与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不同解释的争论过程。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利用好趣味实验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大有裨益。同样是在“碱金属”一章的教学中,讲到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完成了“滴水生火”和“吹气点火”两个趣味实验,学生感叹于化学变化的神奇,竟然使常用的灭火物质(水、二氧化碳)参与了点火过程。
三、搞好复习,注重掌握解“活”题能力
1.重温“错题”,巩固基础。
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用语、物质的通性和特性等化学主干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牢会用。要加强训练,多做一些基本题和中等难度的题,首先要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通过训练复习,提高解题的技巧性和准确性,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巩固基础还体现在强化审题意识。审题不慎、急于求成、考虑不周是同学在解题时常出现的通病,也是考试失分的因素。
2.善思多问,提高效率。
解题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有一些题自己确实不会做,不要花很多时间苦思冥想,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历届考生成功的经验表明:在二轮复习中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本,是二轮复习中的重要一环。
3.归纳提高,灵活应用。
二轮复习要注重知识的归纳,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精练各章节要点,如有机物,要抓住烃、卤代烃、醇、醛、酸、酯的一系列变化关系,加成与消去、酯化与水解、加聚与缩聚的区别。不仅能解“死”题,更会解“活”题,特别要注重化学信息知识的应用。
四、要切实回归课本,规范书写
1.要看,要落到实处地看。
看是迅速获取大量信息最有效的方法,考生一要看教材的“目录”,回忆核心知识;二要看教材的“图表”,理解知识细节;三要看教材的“本章小结”,巩固易遗忘、易混淆的基础知识;四要看几套典型试卷。
初四学生到了最关键的时期,离中考还有80多天,学生仍有一部分对基础操作知识掌握不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更有一部分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不牢固,更谈不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这些学生都需要辅导,帮其在成绩上提一提。
二、课下辅导的措施与内容
初四教学课时紧,任务生,但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讲,通过探究性学生使学生体验学科过程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课上开展一些科学探究,特别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探究,使学生训练的同时,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能力。
1、对课本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2、课下辅导应给学生定目标和任务。
3、对参与课下辅导的学生,课上时多提问,多关注,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课下辅导的目的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学生的本身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以便使这些学生能信心倍增的迎战中考。
1、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辅导时间
每周二、周五课外活动时间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2012年9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教学。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文件精神,自2010年起,教育部牵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各职业院校组织校级比赛,并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市级、省级、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形成“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大赛机制。大赛宗旨是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赛项目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
笔者本人参加了2015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具体赛项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项目1)的专业课程一组(能源与新能源类),并获得省赛一等奖。本赛项重点考察教师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本文详细介绍了大赛作品――《光伏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块“太阳能路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浅谈了大赛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学分析
1.1教学内容
所用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光伏技术应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太阳能光伏产业校企合作职教联盟、开昂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编写。“太阳能路灯”是第8章光伏技术应用实例的第二节内容,也是《光伏技术应用》课程的重要章节。为了让专业课更好地服务于岗位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中引进了企业项目:太阳能路灯设计。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太阳能技术利用专业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联系实际的知识感兴趣,伴随着信息时代成长,是信息技术的原居民,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喜欢借助各种平台沟通。这个班是校企合作冠名班,企业深度介入专业教学,学生的成绩将于其就业岗位挂钩。
1.3教学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确立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提升,情感目标是归宿,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层层递进、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1)知识目标。掌握太阳能路灯的结构和原理。
(2)能力目标。学会太阳能路灯设计的思路,掌握太阳能路灯各构件的匹配。
(3)情感目标。形成低碳理念,培养团队意识。
1.4重点难点
(1)重点。太阳能路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难点。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太阳能路灯构件。
2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指南。本次课以学情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以项目完成为载体、以能力形成为根本,构建愿学、会学、乐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真正还课堂给学生,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教学有效性。具体为:
2.1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感受太阳能路灯设计的真实性;
2.2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极域电子教室、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拉近了学生、教师、企业之间的距离;
2.3通过Flash索引、Flash演示、Flash游戏,把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符合学情分析,赋予知识新的生命。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本次课分为课前准备、任务引入、任务探究、任务实施以及任务评价五个环节。
3.1课前准备
学案是学生学习的导航,一周前,教师将学案上传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登录平台下载学案,学案要求学生收集传统路灯存在的问题,了解太阳能路灯构件及原理,了解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等。
根据学情,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带领学生,走访企业,让学生切实感受企业的设计、生产过程,了解产品结构、性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3.2任务引入
课堂上,为了迅速把学生调整到最佳求知状态,教师请各小组汇报传统路灯存在的问题,学生争先恐后用视频展示传统路灯存在着:维护成本高、能源消耗大、电缆易被盗、漏电等安全隐患,就在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乘势抛出问题:能否让路灯规避上述不足呢?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期待进入主题。
3.3任务探究
太阳能路灯是综合结构,首先要了解各个构件及其工作原理。学生登录平台查看Flash索引,从能量转换的主线出发,了解到太阳能路灯有四大主要构件:电池板、控制器,蓄电池、负载,其功能分别为:集能、控能、储能、耗能。这与太阳能路灯的工作原理一脉相承。
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监控,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电池板集能原理难以理解,如此薄片,怎样实现光能向电能的转换?教师引导学生查看平台上的Flash演示,Flas把复杂的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特性,把光能转换为电能的神奇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学习平台的在线答题系统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帮手,结果统计:学生对太阳能路灯构件及原理的掌握达到了预期效果。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本次课的教学重点。
3.4任务实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太阳能路灯的相关知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学生登录平台,查阅校企合作任务书,详细了解客户需求。谋定而后动,设计目标是否正确、设计思路是否准确、设计步骤是否合理,是设计前必须确定的内容。首先,学生讨论交流,进行需求分析;其次,给设计步骤排序,如果出错,软件会提示,直到排出正确的设计流程。这样教会了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选择合适的构件是设计中的难点,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确定太阳能电池板的功率、蓄电池的容量以及控制器的类型等。借助极域电子教室,教师远程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将错误捕捉、汇总;学生可以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远程消息直接发送给教师机;完成设计的同学电子举手。取得理论数据后,学生通过光伏测试软件进行验证。
3.5任务评价
客观正确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本次课的学习成绩由在线答题、设计思路、设计方案三部分组成,综合了主观和客观,结果和过程,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
信息化的评价手段,使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实现了信息反馈的快、细、准,便于教师宏观掌控教学进程;学生通过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为今后更好地学指明了方向。
4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教学,延伸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校企交流的疆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四个转变是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最好诠释:第一,师生、生生通过平台相互交流的多了;第二,学生通过平台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的多了;第三,根据家长反馈,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多了;更为突出的是,有利于孩子们实现由学生到从业人员的转变,真正体现了专业教学为岗位服务的宗旨。
5大赛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作用突出
5.1增强了参赛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动机
在积极备赛的学习、研究和培训过程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了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诉求。
5.2提升了参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大赛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信息化教学意识、提高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主动性增强、开拓了视野、促进了教学设计的规范化。
5.3促进了参赛教师个人的持续发展
信息化教学大赛对于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显著,参赛教师在经历了信息化教学大赛之后,信息技术应用的频次明显提升,持续发展势头强劲,主要表现在:继续推广应用大赛作品及成果、继续开展信息化教学作品的开发、参与开展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课题或专项研究、拟定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论文等。
5.4促进了参赛教师引领团队的持续发展
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后,在自身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多种教研活动形式积极带动周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以点带面,引导、指导其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参赛教师主要通过经验介绍、公开课形式、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方式发挥带动作用。
6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职业院校的全体教师,应以大赛为契机,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趋势,特别是要探索网络教学辅助平台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活动,研究和总结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新课程提出: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这在新课的教学中往往容易做到,可是如何在初三的化学复习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高效课堂,却有一定难度。我也曾反思过,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复习课,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出新,学生喜欢上新课,是因为新课上能学习到新的知识,从不懂到懂,这样的感觉很好,觉得这节课很有价值。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在化学复习课上,我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不断出新,取得了一定实效,学生反映良好,复习课的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一、设计关键点放手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探究式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保持这样的意识,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究知识的启发和引导,而不可事事包办;在学习新课时,学生获取的知识往往是点状的或块状的,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复习课就是起到巩固点状的与块状的知识,并将其联系起来,构建成知识网络。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复习课上,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也应由学生亲自归纳整理,虽然有时学生因其所掌握的知识还不够完整,思路也不够发散,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还不到位,可这正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佳时刻,在教师精心策划和“诱导”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构建系统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就会水到渠成。这样的复习方法摆脱了传统的复习方法,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了首位,可以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这一重要知识点,放手让学生去构建知识网络,尤其在构建复分解反应的类型时,学生能够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用筛选的形式整理归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非金属氧化物和碱溶液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的原因,进一步加深这一类化学方程式书写的特点,再通过复分解的条件、实质的复习,形成系统的、完整知识网络,就这样,教师通过“新”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变”来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
化学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途径、方法、策略往往不是唯一的,它们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品质面较广,可以激活学生已构建的知识网络,给学生发挥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明确教材内容所体现的新的学习理念,精心设计出开放性的化学问题,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例如:在复氧化硫时,对于“二氧化硫的污染和防治”,教材叙述不多,但它是一个环保热点问题,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科学素养的好素材,有拓展延伸的必要,因此在复习时,我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先布置课前作业,请同学们围绕酸雨提出相关的问题并解答,在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六人小组针对每个同学的问题和解答进行讨论,并将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学生竟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①什么是酸雨?②酸雨有哪些危害?③哪些物质会形成酸雨?④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⑤怎样防治酸雨?⑥怎样做好酸雨的危害模拟实验?⑦硫燃烧时为什么要在集气瓶中加水?除了水还可以加哪些物质能更好地减少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课堂上学生讨论是相当激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只需将学生的问题稍作点评,让学生知道怎样串联这些问题,并且自己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课本的实验提出改进,从而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环保意识,并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快乐。
1 复习时间:约为十天,即元月五号到十五号。
2 复习内容:整册教材,四个专题,十个单元。
3 复习重点:2、3、4、5、9、10单元。
4 复习过程方式:
(1) 复习基本概念和方程式,叫学生默写方程式等。在复习过程中,对准每个知识点,精选2到3个例题进行讲解,大概用3到4课时。
(2) 根据复习顺序以及《学习与评价》留下来的专题复习资料,讲解专题复习练习,特别期中考试后的内容。
(3) 根据四个专题具体内容,精选三份练习题,期中考试前的一份,期中考试后的两份。针对学生弱点,加强针对性练习。具体安排为:史可卫负责两份,吴柯军负责一份,抽空考试形式叫学生练习,抓住学生存在问题,精讲,并能延伸知识点,以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