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9: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医学专业学什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医古文、英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检体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中医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药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1.阴阳学说是什么
阴阳学说首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与转化。除此之外,阴阳学说还与天文、历法等具体学科相结合,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阴阳的概念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战国末期才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医学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一枝奇葩,同样受到了阴阳学说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前提。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那么,医学专业的高职语文课程是否可以对阴阳学说进行阐释呢?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呢?从根本上讲,中医学与文字学、文学都起源于远古先民的劳动实践,这就决定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阴阳学说既属于中医学范畴,又属于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言文学的范畴。这样,便可从语文视角对其进行阐释,成为医学专业高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2.医学专业高职语文对阴阳学说的阐释
医学专业高职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工具学科。中医学和语文都离不开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并且中医学的发展是受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影响的。没用充分发展的汉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学,就没有生动准确的中医学表述。反之,中医学的文字与文学表述,是对汉语言文字与汉语言文学的阐释。正是有了中医学的各种概念,才使得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更加丰富、更加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从而使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得以再一次显现。
无论是哲学还是中医学,都没有对阴阳二字的本义进行阐述,因此,高职语文对阴阳学说的阐释可以从字源入手,用汉语言文字学的知识进行阐释。
首先对“阴”字进行解析。阴的繁体字写作陰,而陰的本字是侌。金文的侌写作,这是象形文字。而此字又分上下结构:上部分是“含”,包含,下部分是云层。那么,侌的本义就是天空多云,没有阳光。现在常说的阴暗、阴晦就是使用了这个意义。侌的籀文(即石鼓文)则写成:上面是日(太阳),下面是云。云在太阳下面,表示云层遮挡了阳光。篆文的侌承续了金文的字形。当“侌”作为单纯的字件后,金文 再加“阜”(山地) 另造“陰”代替,表示山地背阳的北坡,此时,阴的意义又增加了一个。陰的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将篆文的阜 写成左耳旁 ,将篆文的侌 写成 。此时,陰的形象已基本定型。俗体楷书阴用月(夜晚的月光)代替正体楷书“陰”的“侌”。这就是阴字的演变史。由此可知,阴的原始意义包括昏暗无光和阴坡(水之南,山之北)。其中,侌是声旁,左耳刀是形旁。对阳的解释同样采用这种方法,不再赘述。我们发现阴阳二字的演变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楷书的发展时期。而且阴阳的原始意义就是对立的,这正是阴阳学说理论的根本。
阴阳的本义解析之后,要对四象进行阐释,因为四象在中医学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正是易与中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体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最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是在易经预测学中,即老百姓所说的六爻。四象指老阴、老阳、少阴、和少阳。那么,四象的理论与中医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呢?在《黄帝内经》中写道:“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黄昏至合夜,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中医学的人体经络学说更是发展了阴阳学说,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都蕴含了阴阳的概念。阳初生为少阳,阳盛为阳明,阳盛到极点为太阳;阳盛到极点就会向阴转化,变成少阴,阴盛为太阴,阴到极点为厥阴,厥阴转化为少阳。这里还可以对厥字等进行文字学的阐述。
这就是医学专业高职语文课对阴阳学说的阐释,把阴阳学说具体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语文教学内容。阴阳与四象的理论变得简单明了,为进一步学好中医学打下了基础。另外,很多关于阴阳学说的具有文学色彩的古文献资料也可编入教学内容,称为医学专业高职语文课的素材。
3.阐释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阴阳学说的阐释,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阴阳学说的内涵。阴阳学说的外延是非常广阔的,只有知其根本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理论,为以后的实践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搜集整理有关阴阳学说的各种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把抽象的阴阳理论与具体的学科联系起来,特别是中医学中的阴阳理论。这样,学生在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系统把握,而这正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其次,有助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诚然,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是以学好专业知识为主,以掌握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贡献力量。然而,这不等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不学习语文或者不学好语文,因为高职语文的作用是一种长效机制,它对初中起点学生的人格形成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本论文的优势在于:把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专业课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非常好的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果把这种方法推广开来,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从语文课中获益。
最后,使高职语文成为中医学的得力助手。我国的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初中起点的学生来说,无论是汉字的认知,还是语义的理解,以及对中医学体系化的认识等,都存在较多主客观障碍。中医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作为载体的,因此,只有疏通文意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玄化奥秘。中医学与语文之间的特殊关系,使高职语文成为医学专业中具有特别优势的工具学科,成为中医学的得力助手。
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在学习中医学基础内容时往往觉得难以理解、掌握。与中医专业学员相比,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学习中医学基础时已经接受了系统的西医学知识,包括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等,知识背景与中医专业学员迥异。因此,针对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中医学基础教学应该根据其专业特点进行设定,不能简单照搬中医专业学员的教学模式。现就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一、缺乏针对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中医教材
目前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多数采用的是中医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内容上仍然未脱离中医教材的模式,过多的中医专业术语,却没有匹配足够的课时,有碍于学员对内容的理解。针对西医临床医学生的中医教材不应该是中医专业教材的简写本,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中药、方剂、常见疾病的辩证分析全部囊括,在形式上虽然面面俱到,但每项内容都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学生无法理解,更别提将来能够应用。好的教材应该根据其专业背景、将来从业过程中面临的有关中医的问题设定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使学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内容上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补充中医新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例如随着生活水平改变,疾病谱随之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医如何认识以及治疗?中医在哪些领域有独特之处,哪些领域有不足之处,哪些领域可以和西医治疗相辅相成?通过教材让学生对中医有更加立体客观的认识。其次,教材形式需要灵活多变,传统的医学的传承需要不断注入现代的元素使其更加鲜活。插画、漫画、视频等形式都是可以借鉴的模式,丰富灵活的载体模式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展现中医内容。
二、学员学习中医的动机不明确
为什么学习中医?对于大多数西医临床专业学员来说只是完成既定的课程安排,并未挖掘出学习中医的内在动机。有的学员认为将来自己是西医从业人员,并不了解中医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因此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结合临床实际,更好地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许多理论基础是在长期大量临床经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不孕不育等是中医的优势治疗领域,因此在常见病选择上可以从这些优势领域中选择,并重点介绍目前西医治疗措施难以解决而中医能很好补充的问题。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介绍既与其专业紧密相关,又能反应中医特点的内容,例如承气汤类方剂在急腹症中的应用,补气中药在术后吻合口瘘的应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中药治疗,骨折的中医小夹板固定等等。这些是学生今后从事西医临床工作很常见的临床问题,从这些具体的问题入手,将中医的理论、方法融汇其中,会得到学员的认同,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三、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的授课方式以理论授课为主,少量的实践课也仅局限于针灸推拿。实践是激发学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最佳途径。但在中医课时相对较少的前提下,如何使西医临床专业学员有更好的实践体验呢?“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是值得探索的模式。SP自创立以来,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1]。结合学习内容,设定标准化病人的剧本,可以让学员分别扮演病人及医生的角色,例如在辨证内容中的常见证型肝气郁结证,可以设定情境由学员将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表演出来,也可以由学员自由发挥,有位学员在参与该证候的模拟患者时就陈述了如下症状“因为最近考试压力较大,心气不好,还跟宿舍同学吵架,感觉肝区部位胀痛,口苦”等,这一系列描述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但却是“肝气郁结”的生动案例,比书本上描述的“由于情志刺激,导致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喜太息,胸胁少腹胀闷或窜痛,或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易于理解。再由“医生”扮演者进行问诊及分析,教员补充给出模拟病人无法展示的特定舌苔、脉象信息,其余学员可参与讨论,最后教员进行点评及总结,这个模式在课堂运用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模拟病人的就诊过程不仅将所学辨证内容巩固加强,并丰富了课堂授课形式,加强了学生的互动及参与。除了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还应注重课堂外的时间。目前的网络及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在中医教学中也可以加以运用,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补充[2],建立中医网络教学平台,设立学员互动区域,趣味知识竞赛,我心目中的中医经典等模块,给学员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参与到中医学习中去,并学有所用,学有所乐。总之,目前的西医临床专业学员的中医教学应从教材设定、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量体裁衣,因人而异,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07-02
预防医学是我国教委确定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15门主干课程之一,我院2006年开设预防医学课程,2011年建立预防医学专业。在我院预防医学短暂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医药文化氛围极为浓厚的环境下,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仍然沿用西医院校的教材,没有补充和突出中医“治未病”思想,还存在较多的缺憾。为此,2012年我们对具有预防医学课程的中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教学内容满意度调查,以期为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对象。本校2012年2月~7月具有预防医学课程的2010级中医学专业学生共167人,2010级护理专业学生134人。
2.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2010级所有具有预防医学课程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调查。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学习预防医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内容设置(感兴趣的、没必要的、需补充的、重点要讲解的等)、预防医学的用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预防医学课程总体的满意度等。调查的选项包括开放性问题和选择性问题两种。调查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表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各个项目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82,说明调查表达到了很好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调查表项目包括:你觉得有必要学习预防医学吗?你觉得目前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你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没必要讲解的内容是什么?应补充的内容是什么?应重点讲解的内容是什么?你觉得预防医学在实际生活中重要吗?你对老师的教学安排是否满意?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意见?你觉得预防医学对你或家人有帮助吗?教材有助于你了解预防医学吗?你觉得老师的讲解是否激发了你对预防医学的兴趣?你会把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推介给别人吗?总体,你对预防医学这门课是否满意?
3.统计方法。利用Epidata3.0软件建立调查表,并进行了两遍核对。数据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
二、结果
301名学生中有285名学生填写了调查表,其中中医学专业158人,护理专业127人,应答率为94.7%。没有参加调查的16名学生均为有事或有病请假未来上课。对预防医学教学总体满意度为98.2%。
1.预防医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83名(99.3%)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预防医学课程,277名(97.2%)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在实际生活中重要,272名(95.4%)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对自己或家人有帮助,并且有275人(96.5%)会把预防医学的知识推介给别人。
2.预防医学内容设置的满意度。关于预防医学内容设置共有四个开放型问题,分别是“感兴趣的内容”、“没必要讲解的内容”、“需补充的内容”和“重点讲解的内容”。72%学生对预防医学中合理营养和食品卫生问题感兴趣,18%的学生对环境卫生问题感兴趣,10%的学生对疾病预防、临床预防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问题感兴趣。8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讲解循证医学、临床经济学评价和决策分析、卫生政策和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等政策性和理论性强的内容,1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讲解论文撰写和诊断试验等内容,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讲解计算和概念等内容。98.5%的学生认为应该补充应用型的知识(包括常见病的预防、社会实践、预防实践、意外伤害、临床故事、急救措施等内容),1.5%的学生认为应该补充与中医贴近、中医治未病的内容。97.6%%的学生认为疾病预防和合理营养、食品卫生的内容应该重点讲解,1.3%的学生认为应该重点讲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1%的学生认为应该重点讲解临床预防服务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
97.2%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满意,2.8%不满意;67.4%的学生认为安排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32.6%的学生认为没有达到目的;97.5%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讲解有助于提高对预防医学的兴趣。
3.教材的满意度。95.8%的学生认为教材有助于自己了解预防医学,4.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其中98%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为与中医治未病没有结合。
三、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后,大部分认识到预防医学的必要性(99.3%)和重要性(97.2%),并愿意把知识推介给别人(96.5%)。说明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是很有必要的,使学生了解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才能让其从思想和意识上重视,指导将来的临床实践工作。
对预防医学教学总体满意度为98.2%,但有32.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没有达到教学目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教材的内容有关。从对教材内容设置的4个方面的问题:“感兴趣的内容”、“没必要讲解的内容”、“需补充的内容”和“重点讲解的内容”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学生对教材内容还存在一些意见,主要希望教材内容贴近生活、中医等。4.2%的学生认为教材对预防医学的了解没有帮助,其中98%的学生认为主要没有与中医治未病结合。培养学生预防观念的教材是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教材内容与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目前,尽管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都开设了预防医学课程,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没有具有中医特色的本科教育规划教材,基本上采用西医院校的教材,其教材结构及内容仍然是公共卫生专业课的微缩拼盘,未能真正结合中医各临床专业的特点、性质和服务对象,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中医药院校学生对医学体系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中医三大预防原则的了解与掌握,制约了学生疾病防制观念的形成及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没有适宜的教材的前提下,开展预防医学这门课程时,应充分发挥中医教学资源的优势,结合学生需求,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中、西医学防治疾病的思想,突出中医特色,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