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9: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67-0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早期患者的关节X线检查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腔渗液外一般都是阴性。关节部位骨质疏松可以在起病几周内即很明显。关节间隙减少和骨质的侵蚀,提示关节软骨的消失,只出现在病程持续数月以上者。半脱位,脱位和骨性强直后更后期的现象。当软骨已损毁,可见两骨间的关节面融合,丧失原来关节的迹象。弥漫性骨质疏松在慢性病变中常见,并因激素治疗而加重。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特别在股骨头,亦可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而增多。笔者收集整理该病的X线影像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正确诊断。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以来在我院经过X线确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24岁-68岁,病程半年至15年不等。临床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疼痛、晨僵、皮下结节等症状。
2 X线摄影结果
2.1 软组织改变:软组织肿胀32例,以掌指关节、腕关节居多,其中双膝关节肿胀2例,表现为关节脂肪垫受压移位、变形,右肘关节肿胀2例,表现肘部后脂肪垫移位,病程较长者,关节周围软组织位线缩小,以尺骨茎突处明显。
2.2 骨质改变:骨质疏松,出现于近指(趾)关节骨端,掌(跖)骨端40例,整个骨干疏松28例,膝关节、肘关节、颈椎各2例,表现为关节面毛糙不规则,皮质中断或呈小锯齿状囊状小透亮区,以距关节较远处较多,以腕关节改变较明显,而在肩关节以肱骨大结节处较表现明显,在膝关节表现为股骨髁间凹、髁间嵴。关节面下囊状透亮区,在关节边缘可见增生性改变,颈椎以上部颈椎改变明显,表现枢椎齿状突毛糙,小关节面钩椎关节毛糙、模糊,在跟骨结节处出现囊状侵蚀。周围骨质不规则破坏:骨质硬化,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1例,位于掌骨远端尺骨茎突呈泡沫状增大6例,皮质增厚2例位于腕骨及跟骨。
2.3 关节改变: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及狭窄、半脱位。关节狭窄24例,以腕关节、掌指关节为多,关节骨性僵直2例,表现为关节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均在腕关节;腕关节半脱位4例,表现在舟月、尺桡关节、桡腕关节间隙增宽,掌指关节半脱位7例,表现为远侧内尺侧脱位。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分四期:Ⅰ期有骨质疏松,无骨质破坏,本组10例;Ⅱ期出现骨质疏松,软骨及软骨下轻度骨侵蚀或骨破坏,远期受限,肌肉萎缩,本组16例;Ⅲ期表现骨及软骨明显破坏关节变形,肌肉明显萎缩,但关节仍未强直,本组12例;Ⅳ期除具有上述3期改变外,并有关节僵直,本组2例。
3 讨论
本组通过对40例RAX线方面分析发现有如下特点,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软组织改变较显著,而远端指间关节改变较少见;当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腕关节受累严重时,均向尺侧便宜畸形,较有特征,主要由于腕指关节的骨膜炎侵蚀骨质使韧带拉长丝裂所致;骨质疏松是RA重要特点之一,骨质疏松先出现于近端骨端,而骨干中部仍保持正常密度,此点在其它类型的关节炎不多见;腕关节出现骨质改变,间隙改变而踝关节表现正常,掌指关节受累者,跖趾关节未见改变,阎世昌等认为[1]当腕关节受累时,踝关节有保护倾向,腕关节骨质改变相对其它病变部位关节改变明显,我们统计数字显示75%(30/40)RA侵犯关节的多发性,对称性多见,RA累及颈椎,以上颈椎改变明显,特别是环枢关节改变,包括半脱位、骨质疏松、骨侵蚀等。
本病尚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增生性骨关节炎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无全身疾病。关节局部无红肿现象,受损关节以负重的膝、脊柱等较常见,无游走现象,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血沉正常,RF阴性。②.风湿性关节炎 本病尤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时相混淆,下列各点可资鉴别:起病一般急骤,有咽痛、发热和白细胞增高;以四肢大关节受累多见,为游走性关节肿痛,关节症状消失后无永久性损害;常同时发生心脏炎;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均为阳性,而RF阴性;水杨酸制剂疗效常迅速而显著。③.结核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限于单关节或少数关节时应与本病鉴别。本病可伴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变,如脊椎结核常有椎旁脓肿,二个以上关节同时发病者较少见。X线检查早期不易区别,若有骨质局限性破坏或有椎旁脓肿阴影,有助诊断。关节腔渗液作结核菌培养常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④.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前认为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类型,但是,本病始于骶髂关节,非四肢小关节;关节滑膜炎不明显而钙化骨化明显;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并不出现皮下类风湿结节;阿司匹林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无效的药物治疗本病能奏效。
到目前为止,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彻底明确,所以,还缺乏明确的预防措施。以下是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提出的一些预防措施:1.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生产劳动,凡是能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就强,很少患病,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2.避免受风、受潮、受寒: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或疾病复发前都有受凉、受潮等病史,提出了这些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3.注意劳逸结合:要劳逸结合,活动与休息要适度,过于疲劳,人的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容易引发一些疾病。4.保持精神愉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精神活动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保持精神愉快也是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方面,遇事要注意不可过于激动或长期闷闷不乐。要善于节制不良情绪,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心胸开阔,生活愉快,进而使身体健康,要记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5.预防和控制感染:实验研究表明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可能是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因素之一,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高度致残的免疫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主要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软骨吸收、骨质破坏和骨纤维化。我国患病率为0.32%~0.36%,发病率为2/万~4/万[1]。人们一直在努力提高RA的诊断水平,研究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从检验科医生的角度,探讨RA诊断的检测指标,以期临床医生尽早诊断RA。
1 RA的检测指标
1.1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临床上最常用血沉来观察结核病及风湿热有无活动性及其动态变化。
1.2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是RA自身抗体经典检测项目,此外还有抗核抗体(ANA)、抗Sa抗体、抗核周因子(APF)、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RA33 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MCV)抗体等[2-5]。抗CCP抗体在RA发病早期高表达的机制还不清楚,但其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好的时机,尤其是对血清RF阴性和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价值。
1.3外周血细胞因子和血清护骨因子 RA所涉及的细胞因子极为广泛。在 RA不同时期病理过程中参与的细胞因子不尽相同。近年来认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促炎细胞因子在RA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 RA的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但以下观点已获得认同:细胞因子网络在RA 滑膜炎症及骨质破坏中起重要作用,是使 RA 病变持续存在、迁延进展的关键因素。TNF-α、IL-1、IL-6、IL-8等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和失调可能作为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6]。
1.4氧化还原物 自由基攻击关节软骨组织,产生大量过氧化终产物,造成关节软骨的损伤。近年认为氧自由基损伤透明质酸是RA的发病机制[7]。人体内血浆丙二醛(MDA)、晚期蛋白质氧化产物(AOPP)受自由基攻击后产生的过氧化产物,其浓度反映人体一段时间氧化还原的变化。蔡文灿、王海等人[8]说明RA患者体内MDA、AOPP处于高氧化状态。
2 检测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ESR在急慢性疾病及肿瘤中可出现阳性,不能作为RA的诊断指标,但是可辅助诊断RA。RF 是第1个被发现的RA自身抗体,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却不尽人意,RF不但在RA患者中出现,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及健康老年人中都可以检测到。AKA 对RA 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94%~98%) ,但其敏感性(40%~60%) 相对APF 和 RF要低,AKA可以在RA出现临床表现前检测到。抗CCP抗体对早期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平均值可分别达到67% 和 95%[2]。APF在顾庆等[9]所做的实验中,对早期RA的敏感性为77.5%,特异性为100%,但因荧光检测APF操作复杂,荧光模型的判读、抗体效价的判断受实验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实验结果难以标准化,因此限制了APF的检测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10-11]。ANA用于RA的早期诊断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但对ANA阳性的患者,可以用ANA评价药物对RA患者疗效的指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由于试剂质量参差不齐,检测技术不规范,很难得出规范化的结果。抗RA33 抗体对RA诊断的阳性率为25%,特异性为97.4%。抗RA33 抗体、抗CCP抗体、RF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2]。抗Sa抗体与抗CCP抗体有相似的诊断价值,但抗CCP抗体比抗Sa抗体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因此抗Sa抗体可作为抗CCP抗体阴性的RA患者或RA疑似患者的诊断。
3 讨论
1987年修订美国风湿病协会(ARA)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要点[12-13]:①晨僵至少1h(≥6 w)。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 w。③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 w。④对称性关节肿,≥6 w。⑤类风湿结节。⑥类风湿因子阳性。⑦手X线变化(至少有骨质疏松或关节间隙狭窄)。凡具备以上4条或4条以上者,即可诊断。从以上分析来看,RF阴性的患者,如具备以上4条或4条以上临床症状,仍可诊断为RA。可见,ARA把RF作为唯一的血清学指标,存在不足。
任艳玲[14]、张薇等[15]、王碧玉[11]、王希平等[16]、钟瑞芬等[17]等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RF与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CRP、ESR二项或三项或四项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意义。可以明确地是:在RA的诊断中单一检测某一项指标,会存在敏感性或(和)特异性的不足。RF+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或ESR三联、RF+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 ESR四联、RF+抗CCP抗体+CRP+ESR四联对RA均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综上所述,在RA的诊断中,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RA33 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或C反应蛋白(CRP)三项或四项联合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凯丰,曹利华q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J]q交通医学,2008,22(6):751-752q
[2]高倩,武永康q自身抗体检测在类风关中的应用研究[J]q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2):252-254,258q
[3]隋振铁,郝铁,刘冰qAKA抗体、抗CCP抗体和RF分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J]q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6):423-425q
[4]裴秀云q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运用[J]q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5):4745-4746q
[5]李慧琰,刘璐q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意义[J]q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2):98-99q
[6]陈维飞,李丽花,陈文,等q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q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3):2932-2934q
[7]Zhu Qiuyu, Ding Feng, Yu Maohua, et al.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C in plasma and dialysate from uremia patient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J]. Chin J Chromatogr, 2002,20:151q
[8]蔡文灿,王海,李瑞青,等q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氧化还原物水平的测定[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6):749-750q
[9]顾庆,顾德良,赵陆伍qAKA、APF及抗CCP联合检测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J]q河北医学,2007.13(5):509511q
[10]罗昔波,唐爱国q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研究进展[J]q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954-956q
[11]王碧玉q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RF、CRP、ESR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q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4:417-419.
[12]刘学华,钱先,赵聚山q难治性风湿免疫病辨治与验案[M]q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3:18-22q
[13]黄燕,王承德,陈伟,等q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1):150-151q
[14]任艳玲q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与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意义[J].医学信息,2011,4:1280-1281q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病[1,2],发病2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性骨关节破坏,我国RA的发病率为0.32%~0.36%[3],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阻止病情发展和减少致残率的关键[4,5]。实验室检查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6],本研究通过对137例RA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和RF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2011年8月~2013年5月门诊及住院RA患者137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协会(ARA)修订的RA患者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91例,年龄18~75岁。选择同期住院的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145例为非RA组,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75例,干燥综合征23例,强直性脊柱炎32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0例,皮肌炎5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47例,女98例,年龄16~7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抗CCP抗体的检测 采用德国欧盟医学实验诊断公司的抗CCP抗体ELISA试剂盒,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结果判断>5RU/ml为阳性。
1.2.2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 试剂由上海德赛诊断系统有限公司提供,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上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定量检测IgM类RF,结果> 35U/ml为阳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由表1得知在RA组中,血清RF阳性率81.75%大于抗CCP抗体阳性率71.5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2由表1得知在非RA组中,血清抗CCP抗体阴性率94.48%大于RF阴性率73.10%(见表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3由表2得知在RA组中,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1.24%,高于RF的敏感性81.75%(P
3 讨论
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容易发生致残或死亡,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阻止病情发展和减少致残率的关键。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X线的改变和血清学指标,但疾病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和X线的改变不明显,因而血清学诊断在RA的早期诊断中越来越重要。
RF是以变性IgG的Fc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包括IgM、IgA、IgG、IgD、IgE五型,其中IgM被用于各种类风湿疾病的检测[7]。RF是诊断RA的常用检测指标,其敏感度高,本研究中RA组中RF阳性率高达81.75%,但其特异度相对较低,不仅出现在RA以外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感染,肿瘤等患者,甚至部分正常人中也可呈现阳性反应[8]。
2000年Schellekens等[9]首次合成抗角蛋白抗体(AKA)、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的共同抗原决定簇CCP,建立了ELISA法检测RA患者中的抗CCP抗体,该抗体在RA检测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本研究通过对137例RA患者和145例非RA患者血清学检测发现,抗CCP抗体对RA的特异性为94.48%, RF对RA的特异性为73.1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就有效的解决了RF对RA 诊断特异性低的缺点。抗CCP抗体的敏感度为71.53%,低于RF的敏感度(81.75%),而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后敏感度为91.24%,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的结果,这一检测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0]。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在保证抗CCP抗体高特异性的同时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R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传海.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3):433-434.
[2]吴瑛,曹学金,薛景贤.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诊疗误区及其临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49-1350.
[3]崔琢,李季青.抗CCP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3):482-483.
[4]葛文亮. 抗CCP抗体和RF联检在RA诊疗中的临床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23(2):131-133.
[5]罗德梅,赵春梅,张朝霞,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患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J].新疆医学大学学报,2009,32(12):1732-1734.
[6]陈娟,郑卫东.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5):626-627.
[7]吴定昌,肖婷,黄超林. 血清RF和抗CCP抗体浓度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8):1434-1436.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 证候; 计算机模式识别法; 特征参量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机复杂,病情反复缠绵,病程冗长,证候繁多复杂且多变,临床中医辨证较难准确掌握,妨碍了辨证技能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我国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对RA制订了7种中医证候的分类标准,无疑对RA的临床研究有—定的指导意义,为了使RA中医证候建立在更为严格的、科学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我们拟应用计算机对RA的证候诊断中最有效的特征信息进行筛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按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RA诊断标准。中医证候分类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实用中医风湿病学》[2]、《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3]等相关标准制定。
12病例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病专科连续收治的24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例。
13调查方法编制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相关中医症状、体征、关节功能分级、实验室检查(包括骨关节X线、类风湿因子、抗“O”、血沉、免疫五项、肝肾功能及其他血液生化指标)。中医症状、体征分为无、轻、中、重4级,中医辨证采用3级医师负责制,由住院医师先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根据诊断标准判别证型,再由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分别进行证型诊断,最后统一意见。
14统计学方法将上述数据输入计算机,用Dbase进行数据管理,用既往课题组研制并经过验证的用BASIC语言编制的模式识别软件(广东工业大学余煜棉编制的判别分析使用马氏距离算法)[4-5],结合指标的权重值大小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临床判断进行比较。权重值的大小由计算机根据各个变量在分类中的作用与积累贡献率大小自动计算出。
2结果
21一般资料242例患者中,男69例,女 173例;年龄15~72岁,平均465岁;工人 96例,干部45例,农民40例,其他职业61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9年,平均62年。按病情进展分级 (放射性分级):Ⅰ级 118例,Ⅱ级 86例,Ⅲ级38例;功能分级:Ⅰ级 135例,Ⅱ级71例,Ⅲ级 36倒 。以202例作为训练样本,40例作为预报样本:其中寒热错杂证候训练样本45例,预报样本12例;寒湿阻络证候训练样本41例,预报样本13例;气阴两虚证候训练样本39例,预报样本8例;湿热阻络证候训练样本41例,预报样本3例;痰瘀阻络证候训练样本36例,预报样本4例。
22指标的权重值RA最常见的54个症状体征(1.关节红,2.关节肿,3.触热,4.酸痛,5.刺痛,6.冷痛,7.活动后痛,8.麻胀,9.拘急,10. 晨僵,11.强直变形,12.结节红斑,13.重着,14.怕冷,15.喜暖,16.自觉发热,17.屈伸不利,18.局部紫黯,19.功能,20.X线摄片,21.发热,22.恶风寒,23.口渴,24.烦热,25.遇天冷湿发作,26.面色白,27.面色晦暗,28.眼睑浮肿,29.五心烦热,30.咽干,31.失眠多梦,32.眩晕,33.盗汗,34.午后潮热,35.倦怠,36.气短乏力,37.易汗,38.眼干,39.口干不欲饮,40.手足不温,41.胸脘满闷,42.纳差,43.遗精,44.月经量少,45.肌肤无泽,46.形体消瘦,47.腰膝酸软,48.耳鸣,49.尿黄,50.尿频,51.夜尿,52.大便烂,53.大便溏,54.大便干)的权重值见表1。所谓变量在分类中的贡献大,是指该变量能使不同类的样本点在多维模式空间中分隔得远,而使同一类的样本点靠得近,所以权重因子为该变量的组间偏差与组内偏差之比。组内偏差大相应于类内点的弥散度大,组间偏差小相应于类与类在空间上的差别小。所以权重值大小能反映该变量是否能使“物以类聚”,也就是反映了该变量在分类中的作用与贡献。权重值愈大,所含疾病的信息量愈多,对疾病的证候诊断愈重要。权重因子可增强对分类有明显贡献变量的作用和削减那些对分类贡献较小的变量的影响,从而改善分类效果,使规律性更明显。通过这种方法,可使RA中医证候中各类证候的特征性信息更明显,即依靠计算机选出特征参量,提高临床判断准确率,使RA证候的诊断更为规范化。
转贴于
23特征参量的决定根据54个变量的权重值大小以及T检验结果,对变量进行筛选,经过反复试验,结果表明17个变量判别准确率最高(马氏距离判别法),达965%,筛选出以下17个指标作为RA的分类特征参量:关节肿(X1)、触热(X2)、晨僵(X3)、强直变形(X4)、结节红斑(X5)、怕冷(X6)、喜暖(X7)、自觉发热(X8)、屈伸不利(X9)、局部紫黯(X10)、功能(X11)、X线摄片(X12)、口渴(X13)、遇天冷湿发作(X14)、倦怠(X15)、眼干(X16)、便溏(X17)。
24各特征参量对分类判别的影响计算减少某一因素后其余16因素对全体样本的判别率和各证候的判别率来判断该因素对各类型样本和总体样本判别的影响程度,见表2。
表2结果表明,对整体样本证候判别影响较大的因素为X8(自觉发热)、X6(怕冷),去掉此二因素时判别率最低,分别为8960%、8911%,说明自觉发热、怕冷对整体样本的证候判别作用最大,其次是X1(关节肿)、X2(触热)、X3 (晨僵)、X10(局部紫黯)、X15(倦怠)等,说明这些指标对证候整体判别的贡献稍小。
各类证型中对判别影响较大的因素:①寒热错杂:分别去掉X6(怕冷)、X2(触热)、X3(晨僵)、X8(自觉发热)时,剩余16因素对寒热错杂的判别率分别为8667%、9333%(后3项),可见怕冷、触热、晨僵、自觉发热对判别寒热错杂最重要。②湿热阻络:分别去掉X14(遇天冷湿发作)、X10(局部紫黯)、 X8(自觉发热)、X3(晨僵)时,剩余16因素对湿热阻络的判别率分别为8780%、9024%、9268%(后两项),可见遇天冷湿发作、局部紫黯、自觉发热、晨僵对判别湿热阻络最重要。③气阴两虚:去掉X1(关节肿)时,剩余16因素对气阴两虚型的判别率为7949%,分别去掉X6(怕冷)、X9(屈伸不利)、X15 (倦怠)、X16(眼干)时剩余16因素对证型的判别率分别为8250%;8462%(后3项),可见关节肿、怕冷、屈伸不利、倦怠、眼干对气阴两虚的判别意义较大。④寒湿阻络:分别去掉X6(怕冷)、X8(自觉发热)时,剩余16因素对寒湿阻络的判别率均为9268%,可见怕冷、自觉发热对判别寒湿阻络最重要。⑤痰瘀阻络:分别去掉X6(怕冷)、X8(自觉发热)、X1(关节肿)、X2 (触热)、X4(强直变形)时,剩余16因素对痰瘀阻络的判别率为8611%、8056%、9167%、9444%(后两项),可见怕冷、自觉发热、关节肿、触热、强直变形对判别痰瘀阻络最重要。2009年第26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表2各因素对判别的影响
3讨论
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是国内外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基础上的一种非函数的方法。这种技术避免建立因素(变量)间的严格的数学关系,采用一定的数学统计手段去研究由数据组成的高维空间,寻找规律,为进行聚类、判别、预报等研究的新型统计手段。人类自身只能识别三维以下空间样本点的聚集状态,对于三维以上空间的识别要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技术,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十分有效的研究高维空间的手段。它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将高维空间的样本点分布,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降维到人类能判别的一、二、三维空间上,让人们对样本点进行比较、判别及预报等研究,进而探讨变量间的关系。
马氏距离法是设有3个母体G1、G2和G3,均有m个特征值,分别有n1、n2、n3个样本,对这些已知分类样本数据进行识别学习,通过计算找出各类样本在高维空间的重心,建立判别函数(或规则),然后计算待判未知类别的样本点到各类“重心”的马氏距离,将待判样本判为距离短的那一类;或者将各已知分类的样本点从高维空间降维到二维平面上形成各类样本的二维区域,待判样本判为所落在区域的那一点。将已知分类的样本的多维空间数据(症状及生化、免疫、微量元素等指标)作为母体,按照一定数学模式降维到某一“平面”上,其优点在于因判别函数和判别规则并不牵涉到分布的类型,可以不要求母体为正态分布,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6]。
本研究通过对RA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定性定量,将从RA的54个症状、体征等指标筛选出的17个因素作为特征参量时其分类最好,并采取减少某一因素后计算其判别率的方法判断17个因素对各类型样本和总体样本判别的影响程度,进行多因素分析,寻求其规律性。结果表明,自觉发热、怕冷、关节肿对整体样本的证候判别作用最大,其次是触热、晨僵、局部紫黯、倦怠等。而在各类证候中,怕冷、触热、晨僵、自觉发热对判别寒热错杂最重要;遇天冷湿发作、局部紫黯、自觉发热、晨僵对判别湿热阻络最重要;关节肿、怕冷、屈伸不利、倦怠、眼干对气阴两虚的判别有显著意义;怕冷、自觉发热对判别寒湿阻络最重要;怕冷、自觉发热、关节肿、触热、强直变形对判别痰瘀阻络最重要。以上研究结果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说明应用该法对症状、体征等指标进行因素分析后,能阐明症状、体征对于证的贡献度;通过不同水平的剔选及比较,能确定有关因素对RA各种证候判别的作用和意义。本研究中计算机模式识别法对RA证候的判别结果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提示该法有利于中医对RA辨证分型诊断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得以标准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
[2]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 程绍恩,夏洪生.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