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0 14:50: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

篇1

理解春、夏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难点】

理解夏季部分中较难的词句。

【教具准备】

1、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和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分三课时授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读通课文,达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音、不断词破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读懂课文的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的准确。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学,自读读通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2、简介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

(二)指导自学。

1、自读读通课文,达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音、不断词破句。

2、用序号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投影出示生字词)

chōunèlùyìngfēng

抽出嫩绿小鹿倒映封住

yánóngshèxiàsuān

严严实实浓雾宿舍献出酸甜可口

guÌxī hūzhǎnglí

名贵膝盖呼呼脚掌来临

2、师范读。

3、指名说出本课有6个自然段,再按自然段为序接读课文。

4、指数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教师小结

二、引导读议,深究读懂一、二自然段

1、提示:现在大家一起来读议课文,我们已知道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文章是怎样描写美丽的小兴安岭呢?

2、读议第一自然段

(1)、启示:

①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们都知道什么?

②默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看出树很多?

(2)、让学生说说

(3)、教师点拔:出示红松、白桦、栎树的图片,认识这些树木,了解各自的特点,并指导第1自然段,体会“绿色的海洋”这句话(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小兴安岭的树最多,那么,春天的小兴安岭怎样?我们继续学习第2自然段)

3、放映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重点读议课文第2自然段(春季),指导学习方法。

(1)、投影出示:“春天的小兴安岭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边观察边自读课文,思考:第二自然段有6句话,分别从几方面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找出春天的景物。

(3)、理解描写树木的句子。

①读第一句,想想:春天的树木长得什么样?

②什么是“抽出”读原句,体会用“抽出”比用“长出”好在哪里?

③有感情朗读这一句(过渡:同学们,那其他景物各是什么样?)

④师生合作读后几句。

⑤看图片想象春天的画面。

师问:小兴安岭的春天怎样?(美)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欣赏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景色。

(2)、齐读(带着欣赏欢愉的口气有感情地读)

6、总结谈话

1、大家对第1—2自然段都理解得很好,学习热情高,都争着发表意见,值得表扬。

2、这节课我们随作者游览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春天的美丽景色,下面大家按照刚才学习春天的方法,来找出小兴安岭的夏、秋、冬的美景。

三、学习夏、秋、冬三个自然段。

1、出示季节和景物的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到对应的景物后填表。

2、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3、教师相机讲解三个季节的景物。

4、出示按季节顺序填好的景物概括,学生齐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出示选词填空,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四、总结全文

1、回忆小兴安岭的美景,体会理解“美丽的大花园”。

篇2

二、案例赏析

教学片断

师:初读了课文,你们还有哪些词句或是课文上的问题?

生1:第四段中“郁郁葱葱”是什么意思?---(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生2:郁郁葱葱是说树木长得很旺盛。---你还可以从文中的那句话来想象一下。(生读)“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整个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它们连天都遮住了,所以说长得非常茂盛。

生3:我有补充。这个词还可以根据“密密层层、严严实实”这两个词来理解。树木的枝叶长得很密,一层层的,不仅可以说树木长得茂盛,我觉得还可以说树特别的多。

师:你能通过你的读让其他同学也能感受到树密而且很多吗?

生:抓住三个重点词有感情的朗读。

师:你们也试试。

生:自由读,抽生范读,分组赛读。

师:这是小兴安岭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夏天的景色。(板书)

(继续提问)

生:课文第五自然中写道“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这里为什么用“献”字呢?

师:示意其他同学发表意见。

生1:我认为这里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生2:这里不仅用拟人的写法,用这个“献”字表现出是森林主动给人们的。

师:我建议你们把这个“献”字换成其它字试试,换什么字好呢?

生1:换成“捧”字也可以。(读)这时候,森林捧出了……”。

师:不论用“献”字还是用“捧”字,森林都愿意把这么多的财富在秋季交给人们,你学得森林与人们相互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生1:我觉得森林与人类的关系非常亲密。

生2:我觉得因为人们对森林好,所以森林才愿意献上这么的好东西。

师:看来这里的人们确实很爱这片森林,而森林对人类的回报是“这时,……”。

师: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森林的无私呢?

生1:抓住“献”字有感情的朗读“森林献……。”

……

生1:教师,我还有问题:在课文第四段中“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为什么是‘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生2:浸就是“泡”的意思。

生3:追问用“笼罩”不行吗?

师:我们在浸衣服时会看到水渗透到衣服的每一个地方,在这里用“浸”你会感受到什么?(联系生活点拨)

生:哦,我知道这个时候浓雾已经渗透到森林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换成“笼罩”就不会显示出雾浸得很深了,而是浮在森林的上面。

师:谁来带着感情读一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其他同学也来感受感受。

篇3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的改变了传统教育形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六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理性的认识融合意义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彻底改变了传统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真正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真实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而现代教育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体现在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逐步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4.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交给小学生一定的搜索技能,再加上我们的有效指导,就可以让农村孩子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见识天下的奇闻趣事。更为重要的是更加有利于农村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5.改变了我们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我们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进最贴近新课标的教学资源,自己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二、正确处理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小学的教学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不过我们也需要冷静的对待融合教学过程中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1.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万全的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孩子们自然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大屏幕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2.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毋庸置疑,实施高效教学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如果我们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根本无从体会,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并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4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地改变了小学传统教育形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呢?笔者结合自己在逐鹿县辉耀学区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理性的认识融合意义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彻底改变了传统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真正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活力。具体表现为:一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二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真实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三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交给小学生一定的搜索技能,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见识天下的奇闻趣事。四是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进最贴近新课标的教学资源,自己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二、充分发挥融合的优势

1、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虽然作者用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张家口地区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孩子们自然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大屏幕反复地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地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那我们就走进黄山区旅游。”

2、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毋庸置疑,实施高效教学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如果我们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地融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加粉笔末飞舞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农村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根本无从体会,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篇5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电教媒体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而合理和适时地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作能力是有效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草原》一课,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草原一碧千里,到处翠流,一只只悠闲的羊儿,仿佛朵朵白花的秀美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电脑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大中城市,教师的教学已经走向了网络化,教案的撰写、教学反思、各项工作计划和总结都达到了无纸化办公,甚至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都可以轻松的传达给普通学生。不得不肯定电脑它必将成为主宰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而教学手段的陈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及他那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把学习当作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使他们能够全神贯注,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于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是他们能够全神贯注,与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从而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电化教学既生动、形象、感染力又强。它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好各门功课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心理规律,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学生感知到了美,审美之情也就激越了,就能逐步体会到读书有味,读书有情,读书知到了美。还培养学生的感受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美,并学习与运用于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电化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文重点,突破知识难点,还有利于教师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兴趣倍增,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时就可与达到了想学、乐学、会学、好学的目的。赞可夫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里,借此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学习。教学多媒体运用艺术是根据语言教材的特点合理的、恰当的。它凭借模型、图片、幻灯、投影、录音、影视等视听辅助教学设备传播知识的现代通讯手段,运用电教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正真的把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在语言教学的程序中引进电教媒体手段,不但有助于我们完成教学目标,还大大的减少了教学时间,极其重要的是它充分的发挥其教学的熏陶感染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丰富感知、引导想象,诱导思维,提高了审美意识。同时又最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

3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也是教学目标之一。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一段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紧张而活泼。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

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把远离现实,远离身边地事物和现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果我们还是用平时的方法来讲,学生无论这么做都不会太理解,那只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非常的困难,这时我们如果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够变繁为易,易于分散难点,抓住关键,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在阅读教学中解决好重点、突破难点,是一节阅读课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为了寻找突破口来突破难点成了教师们费时费力较多且深感棘手的问题。然而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征及心理特点,运用“迁移规律”,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功底训练,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得心应手的理解课文重点,突破了阅读中的难点。其实使用电化教学能够具体形象的再现各种事物的情景、过程、它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可以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欲善的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就能够在教学中突破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曲经通幽,豁然开朗获得认知,明理的教学效果。利用电化教学,能把抽象的重点、难点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配上教师的娓娓动听的讲解,学生仿佛置身于身临其境之中,从而达到抓重点、破难点的效果,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重点,有突破了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会学。

4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和知识的局限,思维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一些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而运用电化教学来播放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感知,这时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里面的奥妙。使学生由被动不情愿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的不足。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品质。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西沙群岛的资料,然后请学生读文。在学习领会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时,我适时播放西沙群岛的资料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西沙群岛的美丽自然刻在学生心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睛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电化教学能节省很多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在课堂上讲啊、记啊、练啊,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乏味,甚至产生厌学的恶劣情绪。这时我们要是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科教学溶于多媒体教学之中,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学习状态,学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这样还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今后,我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读本》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04-02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效果如何呢?

笔者从蚌埠市各县区中分别抽取农村和城区小学各1所共14所小学,对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目前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问频率过高且程式化,课堂提问频次城乡差别较明显。城市每节课教师最少提问10次,最多提问82次,平均每节课提问次数多达32次。比较而言,农村课堂平均提问次数要低于城区学校约10个百分点。高频率、程式化的提问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提问的问题指向不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有79.3%的问题用于获得结论、引发思考,20.7%的问题用于课堂管理、调节教学,为获得结论而提的问题最多,占了问题总数的一半以上(58.4%),至于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却不到总数的1/4 (23.8%)。三是所提问题的思维水平低。高达64.0%的问题只停留在知识记忆水平,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的理解、应用和分析水平的提问只有30.2%,而对学生创造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帮助的综合、评价水平的提问,仅仅占5.8%。因此,如何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并巧妙地提问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一、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行为,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有资料表明,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1]。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疲劳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就小学生而言,上课后的3~5分钟学习进入最积极时期,下课前7~10分钟又开始下降,一节课只有21分钟左右能集中注意力,超过限度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还易产生学习疲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熟练精妙的提问,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颗小石子,不但能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学生的疲劳,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浪花,扩散出一圈圈启迪学生思维的涟漪。

从学生方面看,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诱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启迪智慧,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智利素质和心里素质[2] 。

二、课堂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据王九红(2007)的研究,学生不回答教师提问的13条理由中,学生选择较多的是以下8条:其一,老师提问的问题太难我回答不了;其二,我害怕答错被老师和同学取笑;其三,老师给的时间太短,我来不及思考;其四,老师提问的话太难懂,我弄不明白;其五,我没注意,没听清楚老师的提问;其六,我平时就胆小,怕发言;其七,我经常举手,但老师总不理我,所以我不发言;其八,我经常发言,再发言怕同学说我爱出风头[3]。鉴此,要进行科学高效的课堂提问,首先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重点突出原则

教师所提问题要有价值,是能体现中心的点睛之笔。所提问题要突出教学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使问题集中要害。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力求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善于在学生疑惑不解、易于疏漏的地方设问,内容浅显但非常重要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笔者旁听了一位女老师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按照教案的要求,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知道那里有丰富的物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针对这个目标,该老师在授课时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小兴安岭的录像片,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然后问:你喜欢小兴安岭吗?为什么?那么文章如何描述小兴安岭的呢?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又是如何描写的?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直入重点,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象有了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从课堂气氛和学生的表现看,该课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只有围绕文章重点进行提问,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难易适度原则

太难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失去提问的意义;过于浅显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入流,不仅对知识的掌握没有任何意义,还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不良习惯。过难过易都不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之前无法回答的,但同时又应当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如何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提问题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比如,一位男老师在讲授《我的伯父》这篇课文的第三段,在帮助学生理解“碰壁”的含义时,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资料,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该老师提问:鲁迅是如何谈碰壁的?如何理解鲁迅的话?从鲁迅谈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查找资料,多读课文,认真思考之后,是可以回答的。问题难易适度,就好比孩子们摘桃子,不用跳摘着没劲;反复跳,摸不着扫兴;跳一跳,能够得着来劲。课堂问题的设计要使学生在课堂始终处于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境地,让他们“来劲”地摘取知识的硕果,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积极地活动起来,并向纵深发展,思维才能得到训练。

(三)趣味性原则

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活力,有趣的问题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课堂提问的问题要力求新颖、讲究新意,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一位老师在《将相和》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是真撞还是假撞呢?这说明了什么?这样一问,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该老师为何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呢?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比较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愿望。所以,教师所提问题的趣味性对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四)问题层次原则

上好一节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需要教师从课堂的整体内容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教学目标,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军神》一课中问: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将军为军神?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以分层来提问:沃克医生为什么说刘将军是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钢板有什么特点?将军的哪些表现与钢板相似?沃克医生的情绪神态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阶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然后联系整篇课文,使问题得以解决,到达最高的认知目标。

(五)启发性原则

如果问题富于启发性,能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畅所欲言地讨论,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因势利导,富于启发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放弃射门》一课时,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时学生一下子难以回答,课堂比较沉默。但该老师很快换了一个角度提问:足球比赛,射门意味着胜利,而福勒为什么放弃射门?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射门的,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他不放弃射门可以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提问角度新颖,不是直来直去,而是拐了个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思考,兴趣盎然,很快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一)把握提问时机

设问要在认知教材的关键处、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和思考问题的矛盾处。当学生有了冲动,急于解决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讲授《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这样设问:请同学们找出本文哪一点最能打动自己?为什么?老师的问题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学生进一步思考,合作探究,欣赏了精彩片断,对情节和细节描写进一步赏析,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完成了课后要求背诵的内容。发问之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让全班学生都思考,有充分的准备,再找学生回答。一般来说,提问之后,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全班学生,观察学生思考的面部表情,待大部分学生脸上出现了自信而得意的神色举手时,提问的时机就成熟了。

(二)注意提问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要讲究语言艺术。一般说来,用委婉商量的语气提问,更能拉进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更能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要亲切、幽默、风趣,才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的心情直接影响着学生,当教师在生活中遇到不快乐的事时,应注意调解自己,带着良好的心情进入课堂,把一切烦恼抛之云外,才能真正融入学生中间,拉进师生间的距离。

(三)找准提问对象

教师提问时,要根据提问目的选择提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1)巩固性提问,以基础差的学生回答为主。对于这部分学生尽量安排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无需花太大力气就能得出答案,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和信心。(2)一般性问题要让中等生回答,使大多数学生有思考余地。(3)创造性提问,以优等生回答为主,对这部分学生,设疑应有一定的思维力度,过于简单的问题,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只能抑制其思维,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

(四)注重答问点评

学生回答问题很看重老师的评价,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点评,才能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点评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但也要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学生理解透彻,回答完整的,教师不宜重复,只须适度的表扬。学生回答有疏漏的,教师应引导并补充,使之完整。学生回答凌乱的,教师要进行归纳梳理,使之条理化。学生回答错中有对的,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既要给予肯定,又要使之明确回答不正确的地方。但对于回答全错的,应给予纠正,教师要有具体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以此引导对问题的理解。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提问是一种技巧,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要真正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堂提问的规律,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

参考文献:

篇7

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民主的教学作风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他们才会去探索,去创造,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讲授《吃墨水》一课时,一位教师按教案设计,让学生集体朗读,并通过找重点词、重点句来理解是怎样专心读书的。可是,当同学们读到“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等语句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教师知道,“问题”即将产生,有价值的讨论即将开始。教师没有责怪这位学生打乱了原定教学步骤,而是请他站起来,说出想说的问题,“老师,墨水是有味儿的,怎么没闻出来呢?”没等老师回答,同学们就纷纷告诉他:“读书时太认真了”“太专心了,所以没闻出味儿来”……在同学们大胆地探究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看来,教师的民主作风、自由宽松的氛围,既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给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创造的信心和动力。

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阅读教学中,会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要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年夜冻死了。”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改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都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去理解,并加以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其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示。

三、启发学生,发挥创造性想像。

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阅读课上,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文章或诗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或景物。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富于情感的笔触,描绘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丽,请你仔细品读,然后将你脑海里展现的画面叙述出来,并给每个画面拟定一个题目。学生要回答类似的问题,必须借助创造性想象。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续写或扩写,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出这样的题:有一位学生因为在班里出黑板报回家晚了一些,爸爸、妈妈都责怪他。请通过想象,写出他们每个人说的话,要求表现出每个人的不同性格。

篇8

每一个校长,都有建成一所名校的追求和抱负,但是这一追求和抱负能否实现却是由支持的人来决定的。没有一个强大团队支持的追求和抱负只会是水中月镜中花。想要全校老师为了一个愿景去努力,去奋斗,就要全校老师接纳这一愿景,而要他们接纳这一愿景,校长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同,约翰・麦克斯韦尔说:“要人们认同你的想法,必须先让他们接受你这个人。”

为了获得老师们的接纳,就要做一个有温暖源的人,一心一意关心每一个教师,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助教师所需,对教师的话认真倾听,对教师的问题和进步都关注在心,给他们提供帮助,当看到教师存在问题后坦诚与之交谈,将“我在这里是为了帮你”这一想法传达到他们心中,就像冬天人们会喜欢聚在炉火旁一样,教师们自然会聚集在这样的领导者身边,这样凝聚起来的团队才有动力,才有热情,才能在教学工作上披荆斩棘,不断超越,不断进步。

二、秉持帮助原则

就像冬天喜欢太阳,夏天喜欢清风一样,人心是喜欢鼓励的,人们会自然而然聚集在那些能给予他们信心并让他们感觉良好的人身边,所以领导者要多鼓励老师,这样才能激发老师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热情,给予他们动力,并推动他们前进。

1. 鼓励进步

奇拉格曾经说:“我们能够给予他人最重要、最积极的东西之一是富有指导性、充满鼓励和信任的希望――希望他们的未来是光明的,不论他们此时是否如此。” 生活的脚步往往会消磨掉人的热情,让人心生倦怠,领导者就要告诉老师“我坚信你能做得更好”,并且指出方向,这样老师的心中就会有所触动,而不是一味地消极怠惰。

2. 鼓励阅读

决定一个人课堂高度的是眼光,是思想境界,就如王国维所说,“有境界自成高格”。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思想高度,就自然而然能上出有高度的课,就如当年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他们在国学、史学、语言学领域,皆为领军人物,于是他们的课就到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要有高度,有眼界,有深刻思想,唯一方法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莎士比亚就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只有阅读才能提升灵魂纯粹度、精神灿烂度、智慧丰厚度、品性宽宥度、情怀浪漫度、领悟敏锐度、视界开阔度,有此七度,课堂自然灿烂、深邃、丰富、精微,自然具有吸引人的力量,自然让人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明,这样的课,才当得起人间好课。鼓励阅读不是口头说要多看书,而是与老师一起分享读书的感受,畅谈自己的见解,而是直接把好书摆在老师的面前,指给老师看这里很有意思,那里很精辟。只要老师翻开,好书自有它吸引人的魅力,慢慢地老师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只要老师读书,书的影响必然会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有宽度和高度的课就自然出来,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离了这一环节,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谈。

3. 鼓励思考

乌申斯基说:“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所以,在阅读之时还要思考。富斯德说:“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思考不仅让我们对所读的东西有选择,有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经由思考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更甚者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就像著名教师熊芳芳,她提出的“左手思,右手诗”的教学宣言就是她在大量阅读积累、融会贯通思考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这一宣言见解深刻,穿透语文本质,当达到这一步时,不优秀都难,课上得不精彩都难。

此外,这思考还指对教学现象的探究。譬如目前学生的写作普遍出现了文理不通的情况,这里包括学习优秀的学生。怎样解决这一情况,就要教师多琢磨,找出根源,找出方法,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极大的促进,对学生的进步是极大的帮助,如果发现问题而置之不理,教师无法进步,学生无法进步,学校更无法进步。因此这一思考举足轻重。

4. 鼓励借他山之石

篇9

周艳

学科

语文

课题

语文园地六——交流平台

年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2、能根据关键语句的特点完成一段话的写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写一段话。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随李白欣赏了天门山,跟苏轼游览了西湖,南下游玩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北上观赏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路上,我们不仅领略了祖国的大好风光,而且目睹了各地丰富的特产。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景色迷人。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一单元的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板书课题:语文园地六—交流平台

听导言,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

二、读一读,找一找

1、课件出示

(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2)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提名读

提问:这两段话的内容分别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3)知了在树梢,玩儿命地吹哨;小狗趴在树荫下,舌头吐老长;柏油马路像要融化似的,散发着刺鼻的味道……夏天真是太热了!

(4)清晨,我来到长江大桥。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波涛滚滚的江水中,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正桥连着二十三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桥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南京长江大桥真是太雄伟壮观了,我爱南京长江大桥。

提问:这两段话的内容分别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5)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提问:这段话的内容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这样在一段话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就叫中心句。

1、 朗读

2、 找出中心句,并说明理由

三、交流,谈发现

1、提问:通过以上段落的理解分析,你有哪些发现?(预设:中心句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还有的在中间。)

2、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中心句吗?你是怎样找到的?(方法:从总起句去找,从结尾去找,从过渡句去找)

小结:我们在阅读时,找到这样的关键句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写作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写法,使主要题更鲜明。

1、生分组交流,然后分组

汇报

2、阅读教材交流平台交流内容。

3、学生举例汇报

四、赏析作品

1、 课件出示作品赏析,要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说一说在段中的作用。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野里到处是金黄色的,稻谷成熟了,谷穗绽开了金色的笑脸,农民伯伯在田野里挥动着镰刀,打谷机的声音和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池塘里的鱼儿肥了,池塘边人们正忙着把一筐筐的鱼装上车。好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

池塘中央有许多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都开了,一朵朵含苞欲放像一位仙女。池塘里游着许多可爱的小鱼,这些小鱼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朋友,它们有的跃出水面像是在鲤鱼跳龙门;有的在水中窜来窜去;有的正在睡懒觉呢!多么美丽的池塘!

在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春天,海天相连,呈现出一幅迷人的画面;夏天,在阳光的照射下,沙滩上金灿灿的,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秋天,海上总是雾蒙蒙的,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冬天,阳光依然明媚,依然是花红草绿、温暖如春。我爱我美丽的家乡!

小结:中心句在开头,起概括和总述作用;中心句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中心句的末尾,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

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说说中心句的位置和作用

五、练一练,用一用

课件出示

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2、车站的人真多。……

3、……家乡的四季可真美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作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或器材场地安排)

板书:语文园地六——交流平台

位置 作用

篇10

草原上教学教案设计材料一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_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草原上教学教案设计材料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感受各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2.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碧千里、渲染、明朗、柔美、拘束、羞涩、天涯”等词语。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无比的画卷。今天,我们将和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板书:草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

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再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二、美读课文,品味佳句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4.此时此刻,老舍先生有什么样的感受。

5.引导在多媒体欣赏中有感情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领悟,感受情深

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迎客待客联欢话别

4.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篇11

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天下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引千年古训,看今日课堂。教学的精彩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构成的。所谓教学细节,是指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过程中很小的环节和片断,对课堂教学具有推动和连接作用。教学细节是能看见,能听到的,它可以是学生困难时的引导,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出错时的包容,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种态度……

一、精彩细节,源于对文本“隐点”的挖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对其价值和内涵有发掘。”一些课文含义深刻,在备课时,教师应挖掘文本所隐含的价值,即文本的“隐点”,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精彩的细节。

如教学古诗《江雪》,备课时教师首先得问自己:“这么寒冷的冬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他能够钓到鱼吗?”果真,上课时学生提到这个问题,老师同样请学生大胆地设想。有的学生说因为他家里很穷,以捕鱼为生,也有的说老翁在享受那份难得的清静,还有的说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在排解伤感。这时老师话锋一转,抛出一个问题:看来大家的理解都是各有各的不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当时柳宗元的心境呢?这时老师补充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简介,特别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请学生再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马上领会到柳宗元是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诗人目的不是钓鱼,而是表示他面对恶劣环境永不屈服的超然心态。

这样精彩的细节,源于教师对文本隐含部分的全面解读,不然,会被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弄得束手无策。

二、精彩细节,源于对文本“显点”的推敲

文本的“显点”,可能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关键词,一个概括全文的句子,一处生动传神的语言……

比如学习《燕子》时,教师就得思考: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形成的水圈儿,为什么说成“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其中的一个“落”是为什么不能换成其他的字?别看只是一个字,这里有多少意趣呀!一些名师的精彩,就是凭借这些文本“显点”,使课堂充满活力,《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抽”字,抽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草船借箭》中的“笑”字,笑出了诸葛亮的智慧,《猫》中的“蹭”字,蹭出了人与动物和谐情趣……

三、精彩细节,源于对文本“空白点”的悟写

文本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意想不到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体现了文本的“含蓄美”,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应把握这一细节,让学生用想象去填充。

如老舍《猫》一文,讲到猫很尽职,“她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可以先让学生想象,在猫等待的几个钟头里,他的样子如何,心里会怎么想?又如“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小猫是怎样玩鸡毛,玩线团的,让学生任选一种,想想写话。这样,猫的性格脾气就会跃然纸上!

四、精彩细节,源于“艺术性”的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总会对学生进行提问,特别是在延伸拓展阶段,这就更加要求老师注意到提问的细节。如有两位教师在教完《我有一个梦想》一文后,就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提问,其效果也就不同。一个老师问:“同学们,学完课文,那你们有什么梦想呢?”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连爱讲废话的孩子也静下来了,可就是没人回答。这时,老师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点,不得不又提示:“那好,我先说说我的梦想。”虽然如此,但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人回答,说的答案也雷同。而另一位老师的问法是:“在上学路上你赶时间,却堵车了,你最希望有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出现?”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时老师又问:“假如老师给你们一根魔棒,可以实现你们的梦想,那么你们想干什么呢?”学生同样都举起了手。

同样一个训练点,老师不同的问话,学生回答却大相径同,原因何在呢?其实很简单,提问的艺术不同。前一个老师的提问较笼统不具体,学生找不到思考点,没有打开思维,当然回答的学生少。而第二个老师的提问设置了具体的情景,学生找到思考的触点,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当学生有欲望表达,有兴趣表达时,他们才会畅所欲言。

五、精彩细节,源于教师用心的“倾听”

篇12

“教师的职务就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榜样示范是有效发挥德育功能的方法,班主任教师是授业、解惑者,更是传道者,率先垂范,深刻领会身教重于言教的哲学意义。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圣人,得体的语言、文明的举止、高尚的情操、默默的奉献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都会给学生以榜样的示范。“榜样的示范是无穷的”,对小学生的说服力是极大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影响,一个好的榜样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我们能以身作则,那么许多时候便可三缄其口,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规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潜伏着某种才能的素质,这种素质犹如火药,为使他燃烧起来,必须有引火星,而教师的榜样就是引火星。”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与儿童谈话,教育命令他们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有着重要意义。”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不仅是班的教育者,对一个班的全面工作全面负责,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默默的感染着学生。无形的教育效果远远大于有形的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教师要把自己的日常行为作为学生的样板和标准,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受到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影响和感染。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争,虽令不从。”班主任要以严肃的生活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以此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要注重形象,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响后,教师就要站到教室门口;黑板没来及擦,教师自己动手擦一擦;地上有纸,教师随手捡起;地没有扫,教师带头拿起笤帚……用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用默默的奉献精神去鼓舞学生,是班主任人格魅力的体现。我曾经为班上学生卫生习惯不好伤脑筋,而当我拿起工具动手做起来时,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立刻跟着干起来,真是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做做看。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有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起着重要作用。班主任要教书育人,要挖掘本学科内在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教案之中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并把其作为各科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切忌空洞说教,空谈理论,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与德育教育与自然渗透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如:低年级课文《小马过河》、《自己去吧》渗透了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引到学生敢于创造;中年级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课文《争吵》渗透了学会宽容,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见,课堂主渠道的渗透是德育的灵魂,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着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励着学生向良好的道德行为方面发展。 

三用开放的教育去激励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