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2-07-01 21:52: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86-01

由于课程考试对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应该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高职院校,因为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处在生产第一线的人才,要求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而对理论教学的要求略次于其他类型高校。《电力拖动》课程的问题尤为突出。

1 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

《电力拖动》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技能和能力为主的课程,因此应该重点突出技能和能力的考核,采用自评、互评、师评、企业评价“四位一体”的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将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在考试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原则。

(1)树立高职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考核内容坚持以知识的运用、技能与能力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素质。

(2)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采取讨论、实训、书面报告等多种形式考核学生。

(3)考核手段多样化,如利用网络手段实现模拟和仿真加工的考核,利用实验手段实现对机电产品的设计、验证和考核。

2 考试改革的实施与步骤

多年来,《电力拖动》课程沿用传统期中、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形成有很大的弊端,并且《电力拖动》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改进,因此考试改革也势在必行。

2.1 实现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将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有机结合。

《电力拖动》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该课程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法教学,因此考核采用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其中用项目化考核占70%,期末综合考核占30%。

总评=项目化考核成绩×70%+期末综合考核成绩×30%。

2.2 实现项目化考核

项目化课程包含若干个项目。各项目占一定比例每个项目考核涵盖知识、技能、态度等多个方面,考核成绩的评定在项目化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完成情况为基础,既重视项目成果,也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职业态度、科学性、规范性和创造性。项目化考核成绩一般按照项目权重加权平均。评价项目表如图1所示。

2.3 自评、互评、师评、企业评价“四位一体”的过程考核评价机制

将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全程监控和考核,体现公平、合理、鼓励创新的原则,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总结和相互学习。自评:由学生自己判断和检查项目完成的情况,学生首先要了解项目学习目标,完成该目标要掌握哪些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自己期望从完成项目中得到什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自己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同时通过对项目完成全过程的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弱点有充分的认识。互评:小组成员互评,项目实施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考核,可以让学生充分发现其他成员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取长补短。师评:老师对于学生在整个项目的每个方面的表现给予评价。企业评价:为了能使学生实训技能更好地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与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等共同编制项目规范化操作流程,精选企业内最常见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内容,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对学生进行每个工作项目的实训技能考核,作为项目评价的重要部分。

3 考试改革的效果

《电力拖动》考试改革在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实施2年,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进取精神,促进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与提高。2012年维修电工中级获证率为92%,高级工获证率为88%,2013年中级工获证率为96%,高级工获证率为91%,2013年中级工获证率为97%,高级工获证率为92%,2014年湖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抽查通过率为88.9%,名列全省第九。

通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评、互评、师评、企业评价“四位一体”的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实施,进一步推动我院其他专业人考试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业对接,推行工学交替,全面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可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考试改革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杨亭亭,刘仁坤.国内外高等教育学习评价现状研究综述-兼论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评价体系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2):34-39.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01-02

职院校电气类及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电气控制课程通常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具备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安装和调试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为将来从事电气类、机电类行业中的电气控制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和打下坚实基础。在本次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现状

电气控制课程是我院机电类专业的一门技能核心课程,在以往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教学内容更偏重理论知识,实践性不强。当前高等院校电气控制课程教授普遍偏重理论知识,内容比较空泛和抽象,知识点大都按逻辑递进关系为主的方式讲授,实践性训练课时偏少。由于很多电气、机电类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抽象判断思维能力参差不齐,这就使得他们因为所学习内容使用过于理论化的语言表达而晦涩难懂、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结合不够,缺乏对电气控制系统没有全面感性的认知,导致学生感觉所学知识更多只是纸上谈兵,停留在表面。对于学生迫切需要提高的维护使用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电器等电气控制设备的能力和电气控制线路分析、安装、调试、维护的能力帮助不大。

2.教学方式单一。目前高等院校电气专业关于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较多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比较被动,导致学生成为机械的学习记忆机器,无法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今后的实际工作岗位中,而高等院校电气或机电类专业关于电气控制这门课程的教育目标应该是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主。目前单一的教学方式与高等学校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目标相背离。长此以往,学生所学与行业、企业所需会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及后续发展。

3.考核方式落后。目前高等院校电气控制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比较落后,主要以期末书面考试方式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方式应用在技能考核上就显得空洞,忽视了高等电气控制课程应侧重的实践内容方面的考核,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考核。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只顾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略理论知识的应用及操作技能的培养,考核方式与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相脱节。

二、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1.课程设置突出项目式教学。在我院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包括了公共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我院机电专业学生学习培养提升专业技能和后期专业可持续性上提供知识保障。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项目作为授课载体与基础的教学法,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创造出在实际工作和应用过程中的相关情境,最终问题的解决方式没有标准答案,这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专业教师不再总是扮演知识教授者,而是引导学生融入工作情景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教师侧重扮演激励者与设计者的角色。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并应用相关电气控制专业知识解决情境中设置的实际问题,通过参与该问题的解决过程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学生拿到项目后,在解决项目问题的过程中要主动查阅和学习各种必要的知识,这在无形中加深了他们对电气控制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最终所获都反应在了知识的积累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上。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需要教师随时引导,这也促进教师不断思考,不断优化整合电气控制课程的教授过程,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促进作用。通过使用项目化教学法,促进电气控制理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相互转化,通过具体的情景设置,将电气控制专业隐性的知识外显,显性的知识内化,促进学生对电气控制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

2.从项目中提炼学习工作任务。据调查,企业对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电气控制科目技能的要求着重在编程实践能力、操作系统、数据库、算法知识、软件功能及硬件调试这几个方面,都偏重实践。更多的企业会重点关注应聘者是否具有实践经验,是否参加过项目或有过相关实习工作经历。这使得在课程项目选取与情景设置时要更加突出实践性,一定要从实际工作中选取真实工作任务作为项目。“项目化”W习方法是否能得到普遍认可,关键在于针对学生设计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可以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中的各项目应该是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有代表性的学习工作任务。教师在优化与整合、设计项目化课程时,要对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有代表性学习工作任务根据课程体系教学目标要求按照教育目的进行性修正提炼,使得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在设计工作任务情景时,教师还应注重企业的管理要求、产业市场响应的变化及技术的更新,适时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各种典型电路如自锁电路、正反转电路、顺序控制等作为项目任务让学生动手搭建,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构建相关电路。在项目中培养学生从设计电路到使用电路,再到最后所设计电路可以有一定创新性的阶梯式成长。

3.课程设置与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紧密结合。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是短暂而有限的,除了学习必备的理论知识以外,更应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观念,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为重,尤其是处在现如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应让自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表现在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着重引导、培养学生提高自己的收集、学习、整理、分析相关专业信息的能力,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中项目设置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应用性,要将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相结合。教师要以培养电气控制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己任,不断摸索改进课程设置,走适合学生发展之路,培养实践型电气控制应用专业人才。

4.目化教学过程实施要点。“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实施为主线、教师教学侧重引导、学生为教学过程的执行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只需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项目模拟工作过程,融技能于工作任务,落实“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而构建的一种训练教学体系。通过情景设置、明确学习任务,资料收集、制定学习方案,互助协作、学生具体实施,教师引导、侧重过程检查,展示成果、对比修正完善,评估检测、巩固提升拓展六个步凑实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时一定要注意指向明确,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清楚学习任务。方案的制定可以是教师引导下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也可以是教师统一制定,方案中一定要明确成员分工、学习内容、操作任务。学生实施过程是项目化教学的关键点,我们依据学习方案要求,应该由学生个体独立自主完成的必须自行完成,要求小组协作完成的必须小组成员协作完成,这一过程既是理论知识认知也是技能操作训练的过程。过程检查中教师要注意巡视的全面性,检查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可以采用自查、互查、组间交叉检查、教师检查等多种形式开展。通过自查自纠、互查互纠、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各小组的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弱项所在,更正错误。通过设置相应难度的检测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教师提供参考标准,学生对比标准自行评分、小组评分,学生自我总结,巩固所学,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对电气控制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电气类、机电类专业学生能熟练应用有关电气控制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养成。电气控制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后,力求在项目结束时能让学生具备完成现有项目任务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从理性与感性两个方面掌握项目所要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因此项目化课程教学可以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电气控制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进步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活.高等工程机械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5,(3):238.

[2]王海花,郑明军,王军.“工程机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59-60.

[3]杜柳青,余永维,周康渠,米林.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42-44.

[4]李浪.项目化教学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中的应用[J].机电技术,2010,(3).

Project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lectrical Control

XU Bin

篇3

为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应构建适应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专业发展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要进行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课程体系设计,以满足职业工作的需要。

《通用机床加工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等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机械类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包含《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概论》等多门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在教学计划上安排了车工实习、铣工实习。本课程针对本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通用机床实训要以提高学生综合技术素质为主的思路,整合机械制造技术与车工实习、铣工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在典型通用机床操作、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和车间生产管理岗位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知识体系构建

该课程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构、序化,具体设计思路如下:第一,以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在实现工作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岗位素质;第二,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充分体现能力进阶,便于不同阶段不同要求的学生学习;第三,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兼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该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技术素质为思路,着重以培养学生具备现场工艺工程师的综合能力为整体目标。

课程将相关的机床、刀具、工艺、夹具等知识点融入各个项目中,项目体现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要求,以项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通用机床加工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训室中,教师变成了项目主管,而学生则变成了项目的执行者,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明确要求学生在限期内完成任务。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施

通过对企业实际生产零件的搜集和表面特征分类,以适度、够用原则确定《通用机床加工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的教学内容,共设计8个工作任务。对每个工作任务都进行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载体要求的设计。

现以套类零件车削加工为例说明各项任务的具体实施。学生若想顺利完成任务,首先要看懂零件图,熟悉相关的公差、尺寸标注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感到了知识的真正用途。学生要进行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根据工件各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等要求,确定毛坯尺寸及合理的切削余量,确定合理的加工方法,编制车削加工工艺,选择机床及刀、夹、量、辅具。学生要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学习工艺、刀具、夹具、量具、机床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边学习边应用,教师在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知识时,学生要非常专心,懂得掌握这些知识就能加工出合格的零件,体会学习的成功感,从而有效体现知识与应用一体化。

三、教学组织方式改革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训学时,在《通用机床加工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课程实操教学中,实行小班制教学方式,通过适当分组,基本实现一人一机操作。该课程教学计划共6周,每周24学时,共144学时,分两学期上课,每学期3周、72学时。在安排教学时,前一学期就将一个班(40人左右)分成车、铣两大组分别进行教学,下一学期两大组交换。而已分成车、铣两大组的学生又分别分成上午组和下午组,这样每组10人左右,可以保证一人一机一天操作4学时,晚上车、铣两大组分别集中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整周连续教学,每周理论课8学时,实操课16学时,保证理论与实践比例为1∶2。这样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同时提高了实训设备的使用率。

四、教学方法改革

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50%~70%的时间是在教师指挥下,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任务的。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包括研究完成任务的方法、制订方案、独立实施、独立检查、独立修正及完成任务后的讨论、分析、填写完成任务报告及考核结果表等。学生通过上述活动学习,并掌握了相应知识和技能。

课程教学是实行以项目带动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和提升理论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零件图(项目)编制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并按自己编制的工艺进行零件加工(包括选择切削用量)、部件装配和精度检测。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各种加工方法和设备的合理运用;建立材料、工艺、加工设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推动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学会学习与工作,培养求知精神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是靠过程控制保障的,过程控制的重点是实施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完成任务情况的过程考核。本课程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按照完成实训(加工)报告单规定的内容占总成绩60%、平时出勤考核占10%、期末考试占30%的比例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记录考核。考核任务完成过程、结果记录及总结、教师根据记录的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情况作出的评价。此种方式考核将彻底改革以往只靠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模式,考核内容发生质的变化,在确保个人相对独立完成自己承担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使考核的结果更客观、更准确、更可靠,更能反映职业教育本质;对教师的要求也更严格,教师的责任更大;也更便于学校对整个教学过程分析、监督、检查、指导,使学校更准确地掌握教学实际情况。考核的作用也由单一评价功能转变为督促整个学习过程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的过程,因为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自我纠正,可以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效果。

本课程改革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方法,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者特点,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为做而学”,而教师的角色则成为学生工作情境的创设者、引导者,进行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这样使学生在做中学到职业技能、体验职业氛围和养成职业素养,达到零距离上岗的基本要求。教学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其主体地位,他们更容易融入教学过程中,学得更加深入。

篇4

为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应构建适应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专业发展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要进行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课程体系设计,以满足职业工作的需要。

《通用机床加工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等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机械类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包含《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概论》等多门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在教学计划上安排了车工实习、铣工实习。本课程针对本地区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通用机床实训要以提高学生综合技术素质为主的思路,整合机械制造技术与车工实习、铣工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在典型通用机床操作、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和车间生产管理岗位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知识体系构建

该课程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构、序化,具体设计思路如下:第一,以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在实现工作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岗位素质;第二,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充分体现能力进阶,便于不同阶段不同要求的学生学习;第三,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兼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该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技术素质为思路,着重以培养学生具备现场工艺工程师的综合能力为整体目标。

课程将相关的机床、刀具、工艺、夹具等知识点融入各个项目中,项目体现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要求,以项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通用机床加工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训室中,教师变成了项目主管,而学生则变成了项目的执行者,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明确要求学生在限期内完成任务。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施

通过对企业实际生产零件的搜集和表面特征分类,以适度、够用原则确定《通用机床加工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的教学内容,共设计8个工作任务。对每个工作任务都进行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载体要求的设计。

现以套类零件车削加工为例说明各项任务的具体实施。学生若想顺利完成任务,首先要看懂零件图,熟悉相关的公差、尺寸标注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感到了知识的真正用途。学生要进行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根据工件各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等要求,确定毛坯尺寸及合理的切削余量,确定合理的加工方法,编制车削加工工艺,选择机床及刀、夹、量、辅具。学生要完成上述任务就必须学习工艺、刀具、夹具、量具、机床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边学习边应用,教师在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知识时,学生要非常专心,懂得掌握这些知识就能加工出合格的零件,体会学习的成功感,从而有效体现知识与应用一体化。

三、教学组织方式改革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训学时,在《通用机床加工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课程实操教学中,实行小班制教学方式,通过适当分组,基本实现一人一机操作。该课程教学计划共6周,每周24学时,共144学时,分两学期上课,每学期3周、72学时。在安排教学时,前一学期就将一个班(40人左右)分成车、铣两大组分别进行教学,下一学期两大组交换。而已分成车、铣两大组的学生又分别分成上午组和下午组,这样每组10人左右,可以保证一人一机一天操作4学时,晚上车、铣两大组分别集中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整周连续教学,每周理论课8学时,实操课16学时,保证理论与实践比例为1∶2。这样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同时提高了实训设备的使用率。 转贴于

四、教学方法改革

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50%~70%的时间是在教师指挥下,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任务的。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包括研究完成任务的方法、制订方案、独立实施、独立检查、独立修正及完成任务后的讨论、分析、填写完成任务报告及考核结果表等。学生通过上述活动学习,并掌握了相应知识和技能。

课程教学是实行以项目带动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和提升理论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零件图(项目)编制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并按自己编制的工艺进行零件加工(包括选择切削用量)、部件装配和精度检测。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各种加工方法和设备的合理运用;建立材料、工艺、加工设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推动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学会学习与工作,培养求知精神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是靠过程控制保障的,过程控制的重点是实施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完成任务情况的过程考核。本课程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按照完成实训(加工)报告单规定的内容占总成绩60%、平时出勤考核占10%、期末考试占30%的比例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记录考核。考核任务完成过程、结果记录及总结、教师根据记录的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情况作出的评价。此种方式考核将彻底改革以往只靠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模式,考核内容发生质的变化,在确保个人相对独立完成自己承担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使考核的结果更客观、更准确、更可靠,更能反映职业教育本质;对教师的要求也更严格,教师的责任更大;也更便于学校对整个教学过程分析、监督、检查、指导,使学校更准确地掌握教学实际情况。考核的作用也由单一评价功能转变为督促整个学习过程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的过程,因为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自我纠正,可以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效果。

本课程改革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方法,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者特点,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为做而学”,而教师的角色则成为学生工作情境的创设者、引导者,进行学习环境的建构、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这样使学生在做中学到职业技能、体验职业氛围和养成职业素养,达到零距离上岗的基本要求。教学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其主体地位,他们更容易融入教学过程中,学得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68-02

五年制高职,即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或分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前三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后两年纳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对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进行分段培养,后两年高职教育阶段则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

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学生及其家庭投入的教育成本较低,而教育效益和回报较高。它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五年时间里,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三年以上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它包括了以经济与社会需求为导向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精密模具制造、电子商务、汽车营销与售后服务及旅游管理等,充分体现适用、新兴、现代、复合等特征,密切贴切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早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基本工具,能帮助人们解决很多实际的、困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应用,已成为现代每个人的必修课程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入门,是当代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五年制高职学校中也不例外。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办公软件和Internet应用等。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应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是所有计算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在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第一年,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对五年制高职的教学模式还不熟悉。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接下来就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

一 讲授式教学法

讲授式教学法是最古老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以老师讲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当前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同时,讲授法已被许多人所唾弃,但讲授式教学法也有它优越的一面。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因此,我在教学中仍会采用讲授式教学法,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数制及其转换”这一知识点时,在仔细讲解转换方法的同时并借助粉笔和黑板,清晰地写下每一个转换步骤,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

二 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并借助具体生动的媒体作为知识的载体辅助教学,以达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枯燥知识的生动化等目的,其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和生动性。许多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如果仅凭教师的口述,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如对于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这一部分,我在教学中多采用的是演示法进行。通过展示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图片或相关的动画,不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鲜明的知识表象,还可以培养他们观察演示与操作过程的技能。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将课程内容拆解为一个个具有实用性、趣味性且难易适度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体与主动建构者,这要求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帮助者和促进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Internet应用”这一章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此章节需要上网,学生可以顺便网上冲浪。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实施教学,提醒学生若要上网首先需要完成任务。教学中,我设置了“IP地址学习”、“电子邮件应用”、“即时通信软件QQ的使用”等任务,让学生要想上网冲浪,必须先要学会IP地址的设置,而且要求上机课的作业需通过电子邮件或QQ传输,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会电子邮件或QQ应用等内容。

四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知识与技能分解、融合到具体的项目中,设计项目教学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方式围绕各项目进行活动、讨论、学习、操作、实施,最后共同完成项目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目的性较强。这种方法需要相应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适用于综合性练习的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内容,通常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例如:“设计制作电子小报”这一项目,让学生明确主题后,思考制作方案,然后把他们欠缺的地方提出来。实施过程中,多表扬学生的突出事件,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指导。同样对于“电子表格”内容的学习,我会设置像“某公司生产情况统计与分析”这样的项目,不仅让学生学会表格的基本操作、数据计算与分析,还要能够掌握图表的应用以及表格的联动等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Word”、“Excel”和“Powerpoint”是常用的三种办公软件,因此也是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其中,演示文稿正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汇报、企业宣传、产品推介、婚礼庆典、项目竞标、管理咨询等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学演示文稿Powerpoint的内容时,我设置的项目是“办公软件学习小结”,让学生将“Word”、“Excel”的学习情况在Powerpoint中设计并制作成演示文稿,然后再进行汇报。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办公软件的使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分析和上台演讲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上就是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法远不止这些,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其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过硬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旭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6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我院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自2007年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探索实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项目化教学的特点是:从具体任务着手,以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作用。但鉴于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薄弱,不能对任务实施过程中用到的知识进行超前学习,使得本应在课堂上重点训练的问题解决策略得不到强化,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受到影响。通过课内、课外对学生的了解不难发现,教师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项目化教学成败的关键。鉴于此,本课题组结合《机械制图与CAD》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着重进行了任务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的研究。本文重点阐述了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外因素及教学策略、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的重要性、任务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的构建及其在制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等。

一、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外因素及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作为一种活动过程,自主学习既需要内在的必要条件,又需要外部支持条件。因此,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既有来自个体内部的,又有来自个体外部的。

1.个体内部因素。

(1)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因素,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目标选择、付出的努力、意志控制,而且影响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策略。

(2)归因。是个体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所做出的因果解释。学生一般把自己的学习成败归因于四类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3)目标设置。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要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就必须有用于引导行为的参照点。而目标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就充当着参照点的作用,个体正是在既定学习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调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

(4)认知策略的获得与运用。认知策略是个体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方法(包括信息获得策略、信息储存策略、信息表达策略、能力展示策略),是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而采用的各种程序和方法。

(5)元认知发展水平。元认知是指学习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它处理的是内部信息,对学习主要起计划、监控和调节作用。

(6)意志控制水平。意志控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于学习动机。一般说来,学生在学习之初都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但是随着学习的进行、学习困难的增加,学习动机的推动作用会逐渐减弱,而使学习得以坚持的力量是意志控制成分。正是有了较强的意志控制能力,学习主体才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排除外界干扰,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2.外部因素。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可分为三类:学校教育、家庭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其中学校教育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学模式、教材的内容组织、教育技术、课堂管理方式、同辈群体等。

研究表明,在教学中,一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采取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使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在因素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1)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表明,采用如下教育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一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功机会,二是为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三是通过语言说服方式让学生相信自己有更强的能力,四是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适当的归因反馈。

(2)训练目标设置能力的策略。目标设置既是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成分,又是影响个体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研究表明,遵循如下几条原则可指导学生有效设置学习目标。一是指导学生设置近期的、具体的学习目标,二是指导学生设置高水平的但可以实现的目标,三是教会学生把复杂的学习目标分解成具体的、简单的学习目标,四是给学生指定学习目标时,陈述达到目标的意义。

(3)认知策略教学的基本原则。研究表明,从小学到大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教授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得许多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相对不足。因此,要想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加强认知学习策略的教学。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认知策略教学需要遵循如下几条原则:一是激发学生学习认知策略的内在动机,二是按照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学,三是在具体情境中教授认知策略,四是每次只教少量的策略,五是指导学生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六是让学生与同伴一起练习认知策略的运用。

二、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的重要性

著名的自主学习研究者S・G・帕里斯认为,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使之能够为学生提供选择、挑战、控制、合作、建构意义的机会,以及积极的学习结果,那么无论自己的教学以什么样的具体任务为基础,都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构建适合不同教育特点的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自主学习的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自学,尤其是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自主学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主学习的社会发展价值。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人们的自主学习,学习型组织需要自主学习的成员,终身教育体系需要人们的自主学习;第二,自主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自主学习是适应学校教育变革的手段,自主学习是弥补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自主学习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第三,自主学习的个体发展价值。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自主学习是发展能力的需要,自主学习是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

2.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途径。

作为一种能力,自主学习是随着认知和自我的发展,通过多种途径,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研究表明,通过系统的教学指导,处于各年龄段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和使用某些自主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其有效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任务的设计与描述,到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有针对性的课堂讲解,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的评价等各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以帮助学生获得并运用有效的学习和自我调节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自主学习教学指导的一般模式。

通过对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和分析,可得出自主学习教学指导的一般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程序,即呈现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检查、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练习巩固、自我总结和评价。

总的来说,这一教学流程把学生的学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中主要起启发、引导、评价、反馈作用。这种教学指导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确定学习目标环节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目标设置能力;自学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运用和自我监控能力;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协作、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教师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认知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小结则有利于培养其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并因此影响其自我效能和学习自我强化。

三、任务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的构建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希望能独立支配学习时间,认为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课堂讲解同等重要;学习主要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对学习的意义和目标较清晰,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专业课程;普遍采用认真听课、请教他人和预习等学习方法;通常将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归咎为学习内容枯燥、不感兴趣及努力不够;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计划制定、过程监控、结果评价、时间管理等方面尚有较大提高空间。这一结果反映了目前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征,亦即其自主学习动机更多源于个人前途,对自主性要求较高的学习方法比较欠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不足,在学业时间管理上往往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寻求学业帮助时更倾向于查阅资料和求助老师。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已较成熟,但大多缺少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还不能自觉地安排学习活动,学习缺乏自主性。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任务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研究,期望在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丰富学生的认知策略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任务导向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的一种具体形式,学习者的主观态度和经验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设计教学时要遵循如下原则: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以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在组织教学时应能通过各种行动方式唤起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并发展新的经验;在设定教学结果时应对所有学习者都具有使用价值,并通过有使用价值的行动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控学习策略。任务导向的教学既注重教学结果,又注重教学过程。参照上述原则,我们将自主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任务界定阶段、目标设置和计划阶段、策略执行阶段和元认知调节阶段,构建的教学指导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基于任务设计教学,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的动机一般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而对这种动机具有催发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学习的价值意识、学习兴趣、归因倾向、合适的目标定向等。当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不足时,教师可通过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从学习的价值意识、目标定向、结果预期等方面去催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首先在任务界定阶段,教师可从领域内知识、任务知识、策略知识和动机性信念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熟悉完成任务的有效策略,并通过任务分析建立知识与任务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在目标设置和计划阶段,教师可通过对学习任务的界定和标准指导学生构建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

2.干预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和计划确立之后,学生就要根据既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执行学习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问题解决方法的具体指导,而且要给予针对性的学习策略指导。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干预:第一,确保学生获得条件性知识,使之知道某种特定的认知策略适用于完成某种任务;第二,教授学生元认知技能,使之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的监控;第三,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激励自己的动机性知识;第四,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性知识。即从学习动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以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奠定基础。

3.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学习良性循环。

当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时,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学习小结,结合教师对其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有效调整学习策略,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使得以“他控”为主的自主学习转变为“自控”下的自主学习。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结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途径对学习过程中态度养成、方法掌握、能力提高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从而引导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可通过学习成果展示或语言上的鼓励与肯定,充分发挥学生中的榜样作用,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和持续学习的意志力,促进学习良性循环。

四、任务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在制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根据当代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我们在制图教学中始终贯彻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三个环节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指导。

1.树立高职学习观,转变学习方式。

《机械制图与CAD》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常开设在第一学期。对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第一堂课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通过第一堂课,让学生充分了解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引导学生对照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整体设计进行课程规划,制订学习计划,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在课堂上,通过任务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课程学习内容,增强其对学习结果的预期,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制图基础知识模块和机械制图模块两部分,每一模块由若干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若干项任务构成。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主要内容以外,增加了贯穿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测绘齿轮油泵零部件。例如,单元五“轴类零件图的识读与绘制”由“读铣刀头主轴零件图”、“AutoCAD绘制主轴零件图”两项学习任务和项目任务“测绘齿轮轴”构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识读、绘制和测绘轴类零件。

上述教学策略,可从源头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其有计划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逐步改善学习方式。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1)在教学顺序上,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对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遵循行动优先原则,采用先学后讲的教学方法。“先学后讲”的教学顺序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而且可以为教师的重点讲解提供依据。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任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中需要习得的知识或技能,以及任务的具体要求,以便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预习;其次,通过自学检验,教师确定教学的起点,以及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最后,通过练习巩固、信息反馈和学习小结强化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2)对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获得,通常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方面让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把学习策略展示给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中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自己解答疑难、减少教师讲解的目的,使教师的作用真正定位在“导学”上。例如,在零件测绘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对学习任务的描述和分析,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完成策略,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选择、确定零件表达方案,然后按照零件测绘的工作流程进行实操训练,最后通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反馈,进一步巩固同类零件的作用、结构特点和表达方法。其中,测绘零件的实际操作主要在课外完成,课堂上通过对任务执行结果的汇报与点评环节,重点讲解零件草图的视图表达、尺寸标注的合理性与完整性、技术要求的选择与标注等知识,并要求学生对照标准修改完善学习任务。相比传统“先讲后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先学后讲和重点精解的教学方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在获得零件测绘方法和技能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灵活运用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合制图课程特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于制图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等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采用自学辅导教学法;对于投影作图原理和方法的获得,主要采用直观的教具或板图演示法;对于各类典型零件的表示法等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零部件测绘等问题解决策略的获得,主要采用分组教学法。课堂上除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知识、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外,通常会结合具体教学情境教授一些有针对性的认知策略。例如,剖视图的教学,首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剖视图的作用、概念及画法等,通过检查学生课前练习的完成情况,课堂上重点演示、讲解各种剖视图画法的技巧与注意点,并通过课堂练习及指导、课后的巩固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剖视这一表达方法。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4.多元评价学习结果,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为了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程成绩,我们对每个项目任务都设计了过程考核表,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表现、课后任务完成情况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态度和能力方面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

为了激发学生的高自我效能感,让更多学生体会成功的学习,教师应重点在以下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学习激励。首先,在设置项目任务时由简单到复杂,做到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其次,在项目任务的汇报与点评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在任务评价环节,通过对学生优秀作品的充分肯定,发挥榜样在学习小组中的带头作用。实践证明,上述激励措施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通过一年以来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第一,已经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二,通过对庞维国博士撰写的专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的系统学习,对于自主学习的理论及相关的教学策略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第三,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了自主学习教学指导策略的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在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实践自主学习过程,在教学诸环节上尽可能地减少讲授的时间,把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第二,在如何做笔记和做学习小结方面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逐步完成由依赖型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换过程;第三,深入理解自主学习教学指导策略,加强任务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的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篇7

本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所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既是前期理论课的延续,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选择应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组成各种检测系统的能力和各种测试模块电路的设计制作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本专业职业岗位技能的重要部分。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主要有《工程制图》《电子电路基础》《电子线路CAD》《应用数学基础》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1能力目标

(1)能够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检查各种传感器性能,判别其好坏;

(2)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3)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合理的检测电路;

(4)能够设计一般电子检测产品;

(5)能够正确维护常用电子检测设备。

1.2知识目标

(1)掌握测量及误差理论等知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基本知识,电桥测量电路的基本特性;

(2)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理解它们的工作过程,掌握它们的各种应用场合和方法;

(3)掌握信号处理及抗干扰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解典型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清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特性。

1.3职业目标

(1)能独立学习、工作,掌握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

(2)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常识;

(4)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2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选择,采取项目教学结合虚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培养典型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人员。教学内容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调研、产品电子线路设计制作、工艺文档编制、质量检验等,通过项目执行使学生了解项目从调研到成品检验的全过程,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表1。

表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内容

工作过程

课程内容模块

子模块

课时

市场调研

传感器常识

传感器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情况

4

电子线路设计制作

传感器选用模块

电阻传感器及其应用

4

电容传感器及其应用

4

电感传感器及其应用

6

热电偶传感器及其应用

6

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

4

霍尔传感器及其应用

4

压电传感器及其应用

4

超声波传感器及其应用

4

工艺文档编制及产品质量检验

检测系统集成模块

信号处理与抗干扰技术

4

传感器网络的组成与应用

4

简易电子秤系统的设计

10

小组答辩

2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学期初,将学生分成四至六名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分配在编号固定的传感器实验台上,上课在传感器实验室进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常用传感器选型应用训练和典型检测系统集成与使用维护训练等10个项目。前9个项目属于传感器选用能力培养训练方面,每次按不同检测要求的需要合理选择所需传感器及其测量电路完成检测要求,最后1个项目为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系统的理论设计具体的能力训练项目安排见表2所示:

表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能力训练项目

编号

能力训练项目

传感器应用

拟实现的

能力目标

相关支撑知识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结果(可展示)

1

常用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训练

1.1 电阻应变片的选型与电子称的系统分析

能够根据检测要求选择合理的电阻应变片型号,进行性能测试,并组成相应的测量电路

测量误差理论、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应变片的型号组成、粘贴工艺技术

电阻应变电桥、运算放大模块、液晶显示电压表及标准砝码

应变测量电路的测量结果与标称值的误差情况,说明测量精度

1.2 电容式传感器的选型及电容式接近开关的分析

能够根据被测物的理化特性正确选择电容式物位传感器的型号,并组成合理的测量电路

物位测量原理、物位传感器的类型、电容式物位传感器的型号

能够用电容传感器测位移

能正确组装电路,画出测量曲线

1.3 电感式传感器的分析

能够根据控制要求选用合理的电感式传感器并组成符合控制要求的控制电路

差动变压器、电涡流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类型及型号组成、应用场合

教师讲解传感器原理和型号组成后,提出控制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组成控制电路

能正确组装电路,画出测量曲线

1.4 热电偶的分析

能够根据测温环境要求选择恰当的热电偶,并组成温度测量电路

热电偶工作原理、类型与型号、温度测量电路

教师提出测量温要求,指定用热电偶进行测量,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理型号的热电偶并组成测量电路进行测量

实际测温效果,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测温仪表,并对温度测量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5 光电传感器的分析

能够合理选择光电传感器的类型与型号,组成所需测量电路进行测量或控制

光电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常用类型及其型号构成与基本应用

提出测量或控制要求,合理选择光电传感器型号,在实验室构建测量电路完成转速、振动的参数测量

能正确组装电路,画出测量曲线,调查光电传感器的应用情况

1.6 霍尔元件的分析

能够根据测量要求,结合霍尔元件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并能够熟悉多种应用方法

霍尔元件的结构原理、类型及其典型应用

明确测量要求后由学生选择合适的型号,在传感器实验台上构建测量电路,测量转速、频率等

转速测量效果

1.7 压电传感器的分析

能够根据压电传感器的特点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和恰当的测量方法实现测量目的,达到测量要求

压电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性能特点及适用场合

老师明确测量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压电传感器,在实验室设计测量电路进行制作

压力测量效果,调查压力测量在工业测量中的应用情况,

1.8 超声波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场合,了解这些传感器的类型与维护常识

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型号构成与适用场合

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情况调查作业

超声波传感器应用的调查报告

2

综合设计训练项目

简易电子秤系统的设计

能够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自己组装一台简易的电子秤系统,通过调试能测出砝码、手机等物品的质量。

电阻应变片的原理及粘贴技术,全桥电路的分析计算。

布置该设计的各项要求,上网查找所需技术资料,本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系统的设计

完成系统的理论设计,会对系统进行参数调试,正确设定系统的参数

4、教学方法

4.1采用任务驱动法

根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内容要求,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具体任务,根据每个工作任务实施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方法出发,培养学生在设计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2采用动画演示法

采用flash动画演示,可以把传感器在现场中的应用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并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到压电传感器测量动态力时,可以模拟机床震动的测量;电涡流传感器探测金属时,模拟安检门的检测过程

4.3采用案例分析法

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讲到相关传感器时引入这些应用可以增强学生业余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创造的灵感比如:在讲到涡流传感器的原理涡流效应时可以引入电磁炉的怎样加热,探雷器怎样扫雷的案例

三、课程单元设计

绪论

知识目标:

1.掌握传感器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情况。

2.传感器分类及型号表达方法,测量误差类型及处理。

能力目标:

能够用传感器知识正确识别常用传感器的类型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其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使同学们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二.本课程对职业技能培养的作用与地位

三.要求

1.学生要理论结合实际去学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 采用的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二. 教学步骤

1.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电饭煲饭烧好后可以自动切断电源?可以通过给出实物图片、电路等帮助学生思考。如有人能讲清楚,可让学生来讲解,再组织讨论,最后点明传感器在自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其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使同学们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讲解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让学生举一反三

可先向学生提问,如何测量电路中某点的电位、电流等基本电路参数,让学生考虑几分钟,再由学生解答,老师对解答情况进行分析讲解,引出测量误差、传感、检测技术、测量电路等概念。

让学生用万用表、电桥等仪器来测量相应参数,结合仪器实物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们的操作技能。

在测量过程中讲解传感器在测量中的作用及其定义,传感器的类型和形式表示。

在得到测量数据后,分别讲解测量误差的定义、类型及其在测量中的重要作用,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提问学生检测系统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根据回答情况结合所用仪表讲解检测系统的组成及检测技术的概念。

3.小结:

第一次课主要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大致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布置一些课后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到有关传感器、自动检测专业网站或专门论坛,查找一下电动自行车是如何调速的,并找一下看,有哪些测量速度的传感器,各有何不同?并形成书面作业。以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教后感:主要记录结果的评价。教 案 用纸

项目一 电阻应变片的选型与电子称的系统分析

知识目标:

1.测量误差理论、电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应变片的型号组成、 粘贴工艺技术;

2.电阻应变电桥、运算放大模块、液晶显示电压表及烙铁、钳子、起子等工具和标准砝码的正确使用。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检测要求选择合理的电阻应变片型号,进行性能测试,并组成相应的测量电路对标准量进行检测。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电阻应变效应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类型及特点。

二、电阻应变片及检测线路—桥路。

三、检测线路的零点补偿和温度补偿。

四。、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本单元在传感器实验实训室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提问和案例教学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 采用的教学法:提问和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二.具体实施方案:

1.教师提出问题

1)超市电子称、汽车衡如何称重?让学生去想象,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2)什么是电阻应变效应?

3)怎样将电阻的变化转为电压信号?

2.教师讲解案例

1)电子称的组成及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称;

2)汽车衡的组成及与电子称的区别;

3.教师出具电子称电路系统图并引导学生识图。

4.提出任务

让学生用电阻应变电桥、运算放大模块、液晶显示电压表及烙铁、钳子、起子等工具和标准砝码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称。

三.效果的检查:

1.学生谈学习后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提问学生。

4.教师答疑。

四.教师总结

1.内容总结;

2.存在问题;

3.注意事项;

五.效果评价

1.学生自我总结.评价;

2.学生集体总结.评价;

3.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参与度和结果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项目二电感式传感器的分析

知识目标:

1.电感式接近开关的结构原理、类型及型号组成、应用场合

技能目标:

1. 能够根据控制要求选用合理的电感式接近开关,并组成符合控制要求的控制电路

2. 能够用电感式接近开关组成工作台控制电路,会正确应用电感式接近开关,能够正确用电感式传感器进行控制或测量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电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二、变间隙式自感传感器的原理及灵敏度的分析

三、差动式变间隙自感传感器的优点

四、螺杆式自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五、检测线路-变压器式电桥以及相敏检波电路

六、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零点残余电压的产生和解决方法

七、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八、电涡流传感器的应用-位移及其金属表面温度的测量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电感式接近开关的控制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用电感式接近开关组成工作台控制电路

2.教师讲授:

1)电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检测线路-变压器式电桥以及相敏检波电路;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零点残余电压的产生和解决方法

2)运算放大器的选用

3)电路焊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三电容式传感器的选型及电容式接近开关的分析

知识目标:

1.物位测量原理、物位传感器的类型、电容式物位传感器的型号

2.差动电容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型号表示方法及其适用场合

技能目标:

1. 能够正确选用差动电容传感器组成测量电路

2. 在教师指导下用电容传感器设计制作物位测量电路,进行位移的测定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二、电容式传感器的三种形式及灵敏度分析

三、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的分析

四、运算放大器式测量电路及特点

五、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位移、压力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电容式接近开关的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用电容传感器设计制作物位测量电路,进行位移的测定

2.教师讲授:

1)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的分析;运算放大器式测量电路及特点

2)运算放大器的选用

3)电路焊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项目四压电传感器的分析

知识目标:

1.压电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性能特点及适用场合

2.压力测量在工业测量中的应用情况

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压电传感器的特点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和恰当的测量方法实现测量目的,达到测量要求

2.老师明确测量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压电传感器,在实验室设计测量电路进行制作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压电效应的定义

二、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分析--

石英晶体的三轴/石英晶片的的获得

三、其他压电材料的介绍

四、压电元件的串、并联

五、压电传感器的等效电路—电荷源和电压源

六、压电传感器测量线路的作用

七、电压放大器线路分析

八、电荷放大器的线路分析

九、压电传感器为什么不能检测静态力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压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选择恰当的压电传感器,在实验室设计测量电路进行制作

2.教师讲授:

1)压电效应的定义;压电元件的串、并联;压电传感器测量线路的作用;电压放大器线路分析;压电传感器为什么不能检测静态力

2)压电传感器的选用方法

3)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五光电器件的选用

知识目标:

1.光电效应及光电传感器工作原理,常用光电器件的测量电路

技能目标:

1. 能够识别各种光电传感器的型号,会根据需要正确选用光电传感器的规格

2. 教师提出检测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合理的光电器件在实验台上进行操作,获得测量数据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光电效应与光电元件:

a)外光电效应:光电管、光电倍增管;b)内光电效应:光敏电阻、光敏晶体管;c)光生伏特效应:光电池

二、光电元件的特性:光谱特性;光电特性;温度特性等。

三、光电传感器—模拟式与数字式

四、光导纤维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五、激光的本质、性质及其特点引入激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六、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CCD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选择合理的光电器件在实验台上进行操作,获得测量数据

2.教师讲授:

1)光电效应与光电元件;光电元件的特性;激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2)光电器件的选用

3)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六霍尔元件的正确选择

知识目标:

1.霍尔元件的结构原理、类型及其典型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测量要求,结合霍尔元件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并能够熟悉多种应用方法

2.明确测量要求后由学生选择合适的型号,在传感器实验台上构建测量电路,测量转速、频率等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霍尔效应

二、为什么导体和绝缘体不适合制作霍尔元件

三、霍尔元件的温度特性及其补偿方法

四、零位特性及补偿

五、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霍尔传感器测速的工作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选择合适型号的霍尔传感器,在传感器实验台上构建测量电路,测量转速、频率等

2.教师讲授:

1)霍尔效应;霍尔元件的温度特性及其补偿方法;零位特性及补偿;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2)霍尔传感器的选用方法

3)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七 温度传感器的分析

知识目标:

1.温度电阻的性能特点,型号组成,温度控制的工业应用情况

2.掌握温度电阻的原理和温度信号调理电路的类型

3.结合温度控制和测量讲解其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目前常用的产品

技能目标:

能根据温度控制要求选择合理的温度传感器,设计出温度控制电路,并进行实物制作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热电偶的工作原理:介绍热电效应(接触电势、温差电势)

二、热电偶的四定律及其实用价值

三、热电偶的材料、结构及分度表

四、热电偶的测温线路

五、热电偶为什么要进行冷端补偿及补偿方法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热电偶测温的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设计一个用热电偶测量温度源的温度计

2.教师讲授:

1)热电偶的工作原理;热电偶的材料、结构及分度表;热电偶冷端补偿方法

2)运算放大器的选用

3)电路焊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项目八超声波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知识目标:

1.红外线、激光及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型号构成与适用场合

技能目标:

1.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场合,了解这些传感器的类型与维护常识

2.学生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完成有关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情况调查作业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建议

一、超声波的特点、超声波的发生、超声波的传播特性

二、超声波的接受-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三、超声波传感器在自动检测中的应用

本单元采用现场一体化教学,运用任务教学法,明确工作任务的目的,以任务完成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所涉及到电子元件的结构.组成.性能和作用。

一. 采用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 工作步骤

1.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超声波报警器的设计制作

2.教师讲授:

1)超声波的特点、超声波的发生、超声波的传播特性;超声波的接受-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超声波传感器的选用方法

3)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

三.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明确任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讲解,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教材),制定工作计划。小组讨论,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各个电气元件的特点和作用,由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

四.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制定任务的工作计划来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五.任务的实施:教师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确定的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进行具体任务工作。此时,老师作为观察者.咨询者的身份出现,工作过程中老师经常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组织教师与学生和各小组之间要进行交流。

六.任务的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查。

七.项目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部分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在有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任务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不对的地方和纠正的方法。当然在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等,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和老师分别评价,各占分权的40%和60%,每一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实训成绩。

四、考核方案

根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的特点和课程整体设计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检查,重在测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考核分按照“3:3:4”的原则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