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范文

时间:2023-03-10 14:50: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

篇1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一)精细化常规管理,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借市县教研部门“教学常规”措施的推进平台,落实教学常规,保证校本教研效率。

1.组织开展《xx市小学各学科教学新常规》专题学习会。

2.研究新常规、新设计。以“学习活动”为要素,改进备课、上课教学环节。要求各教研组、老师结合学校“学为中心视域下学科关键能力”研究这个课题,围绕学科关键能力,取舍、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关键学习活动,并结合市县的备课要求,对备课常规进行统一明确地规定,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一是结合学生学习常规问卷调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进行反馈调研。二是加强随堂听课,随机抽取各层次教师听随堂课,并检查备课情况。

(二)持续跟进课题研究,推进课程建设

1.推进龙头课题研究

(1)继续聘请专家跟进指导,深入学科课堂,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2)继续开辟教师论坛,碰撞思想,分享做法。

(3)各教研组围绕学校龙头课题选择专题在备课、课例研讨等方面开展主题研究。要求各学科围绕一个主题策划一次主题展示活动,包括上课、评课、介绍、互动等。

2.借助专家力量,完善课程规划。

(1)立足校本聘请专家跟进指导,完善各学科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

(2)分学科由团队内各学科骨干牵头,具体细化学科课程方案。

(3)继续打造精品化校本课程,开展系列深入研讨,积累典型课例,为更好推进实施提供一手材料。

(三)搭建各种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1.继续开展教学面对面活动。立足本校优质资源,加强名师对面对面团队的引领作用,要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专至少安排1次的教研活动时间供名师面对面活动。研究主题由各学科带头人确定好,提早做好计划安排,并向学校申请各级各类展示平台。

2.整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和校本培训,探索主题研讨项目管理,加强校本培训过程管理,优化校本培训博客建设。继续开辟教师论坛,开展好“一师一优课”活动,促教师专业成长。

3.组织参加各类评比,做好择优推荐工作

(1)在校优质课评比的基础上推荐相关老师参加各学科市县优质课优质课评比和教师基本功比赛,并发挥面对面名师团队的作用为参赛教师做好充分的参赛准备。

(2)认真推进市教研院联合市电教馆举办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学校成立各学科指导组,推荐各学科老师选好题,备好课,磨好课,并在省教育平台上报名登记晒课。

(3)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等,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并做好择优推荐参赛工作。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一)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对校本培训开展工作进行跟踪指导,确保校本培训的正常开展。同时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师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紧密挂钩。

2.资金保障:对培训所需资金,每学期学校都进行充分预算,保证老师的正常培训。

(二)预期效果

篇2

教师成就感不高社会视角下,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是属于“没什么指望”的,不管怎么样也是成不了才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工作,也更多地被看作是“保姆”,就是看好学生,给他们吃的,带他们玩,因为这些孩子是“教不会”的。久而久之,很多教师也慢慢接受了这样的看法,这就势必造成教师工作的成就感不高,教育教学的信心、激情等也相应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观念、方法等方面存在偏差,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针对有些学生的教育,教师经过十数次甚至是数十、上百次的训练,学生仍然难以接受,教师的耐心也被慢慢消磨掉了。教师的工作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有时连教师自己都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长此以往,教师工作就会出现明显的倦怠。教育评价不公从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以来,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缺乏一个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国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明确的教育教学标准。这就势必造成学校对教师的工作无法进行科学考量,教师工作也就有了很多的不确定性,甚至带有随意性,有时教师一节课可能就给学生放一部动画片,教师的工作很容易“应付”;还有可能出现教师无事可干或者不知道干什么的情况。此外,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家规定超过30万人的县区必须设立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就是说每个县区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在本地区缺乏横向的比较和竞争。

首先,在学校内部建立起教师交流、互评的机制,让教师充分发现其他教师的优点以及学生在某个方面的进步,以激活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样的交流机制可以每周进行一次,并设专人记录,每个月评选出本月的教师之星,给予相应的奖励;此外,积极创造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让教师为学校的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发展思路等出谋划策,积极采纳教师的合理建议,认同教师的贡献、能力和价值,对比较突出的贡献也可采取相应的表彰、激励机制。其次,学校管理层要善于与教师沟通和交流,了解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尽量帮助他们解决;适时了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把控教师工作的兴奋点,把教师的兴趣与工作融合起来,知人善任,让教师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优势。第,管理者要给予教师足够的宽容与赏识。在我们要求教师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同时,我们也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教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可能是演讲的才能,可能是写作的激情,可能是一手漂亮的字,还有可能是善于与学生沟通……作为管理者,要发现教师的优点,多提出表扬,让他f『J看到自身的价值,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对他们的不足,要以合适的方式提出来,帮助他们弥补、提高,使教师将外部的管理要求转化为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营建教师的阳光心态。据不完全调查显示,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因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既要充当生活指导老师的角色,又要履行教师职责,还承担了一部分家长的职责,因此他们的工作强度、塑堡!:工作压力都很大;此外,学生的康复发展情况不乐观,教师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这些都造成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复杂的心理问题。因此,作为校长,要加强特校师资队伍建设,就不得不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首先,校长应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特殊教育工作的意义,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不断从工作中挖掘使自己快乐的因素,体验特殊教育工作的乐趣。同时,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寻找合适的方法,调节自己的身心。其次,在教师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可根据教师队伍的具体情况,开展诸如演讲、表演、联谊、联欢会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放松身心,也使教师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此外,还可通过校外的社区活动、交流活动、学习活动、竞赛活动等,从社会各方面的评价中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与使命感。在实践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基础素养、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设备使用、教师队伍的活力等,是多因素的综合体。教师队伍综合素养提升,一般是通过业务学习与培训、师徒结对等方法。而笔者认为,更应侧重于在实践中提升教师。

学校的管理者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学校推行一项新规定时,教师往往会有抵触的情绪;当学校推行一项改革措施时,教师会在私下里发表各种意见……其实,产生这类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参与这些措施、政策和改革方案的产生过程,或者这些措施、政策、方案没有经过教师的民主评议。其实,即便是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有在各个学校个性化的实施方案,而让教师参与这些方案的研讨,不仅能加深教师对这些方案的理解,更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队伍的提升,应在实践中逐步完成。(1)在课程建构中提升教师。目前,特殊教育学校面临课程改革、生源结构变化、学生个体化差别加大等多重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课程方案、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全新的架构。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涉及到特殊教育课程建构的理念、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充分认知、对学校具体情况的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将学校课程建构的过程与教师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首先,要师的思想,使他们了解特殊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改革的必要性;其次,要与全体教师共同制定特殊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基本体系的架构。在此基础上,应当引领全体教师参与到课程建构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建议与想法,甚至让教师自主或集体进行部分课程的整体架构。这样,既可以充实教师的工作内容,也可以促进课程的推进与延伸,更能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力素养,而课程的实施过程也必然更加顺畅、有序、高效。

作者:张筱翠

篇3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班级;制定班规;家校共育

学生的综合素养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既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又包括学生的良好公民素养;它既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包括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它既包括学生的健康水平,又包括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班级是学校最为基本的组成单位,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最终是通过班级管理工作实现的。因此,为逐步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总体目标,班主任教师务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班级进行富有成效的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贵在“精”,重在“细”。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实际,浅显论述班级精细化管理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制定班规从细密处入手,抓好制度落实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规班约是管理班级的重要保障。如果班规班约过于笼统,那么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班规班约的制定要从细密处入手,做到事无巨细。从细密处入手制定班规班约是班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制定出细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班规班约,才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全面地加以落实。例如,班主任教师可以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等相关制度,结合班级工作实际制定出一些具有班级特色的班规班约。比如,某位班主任教师在学习园地中开辟了一块专栏――班级每月之星评比栏。针对这块评比栏,教师制定出了评比的细则,从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秉着精细化管理班级的理念,从细密处入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班规班约。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下,严格遵守各班规班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言行举止得以不断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得以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自然而然也就会得到不断提升。

二、管理学生从细小处入手,团结两支队伍

这里所说的两支队伍是指班干部队伍和课任教师队伍。班干部是班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得力助手。班主任教师一定要选好、用好班干部,让班干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各任课教师也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重要助手。班主任教师一定要协调好各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班主任教师可以在学生中成立行为规范督查支队,具体包括课堂纪律管理员、课间行为纠察小队、“三操”管理员、携带零食管理员等;班主任教师还可以成立学习习惯阳光支队,具体包括早读管理员、语文助理员、数学助理员、思品助理员、英语助理员、音乐助理员、美术助理员等。班主任教师在团结好两支队伍的前提下,从细小处入手对学生进行了精细化管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自然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三、家校沟通从细微处入手,实现家校共育

学校教育不能是孤立的,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

合。因此,班主任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班主任教师通过从细微处入手疏通家校沟通渠道,全面地实现了家校共育。家校共育是精细化管理班级的有效途径。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教师一定要认清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深远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细微处入手进行家校沟通。例如,班主任教师可以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请进来”就是教师要利用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走出去”就是教师要抓住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家

访,通过家访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话、微信等通讯手段与家长主动沟通。班主任教师在与家长的深入沟通过程中,不仅会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苗头”,还会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等。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健康水平现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训练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班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要努力从细密处入手制定班规班约并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制度保障;班主任教师要尽力从细小处入手管理学生并团结好两支队伍,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人力支撑;班主任教师要从细微处入手沟通家长并实现家校共育目标,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营造良好氛围。总之,班主任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抓细节,厚积薄发提素养。

参考文献:

篇4

(1)抓校本培训,培训内容是落实如何备课、备课要注意的环节、落实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的具体要求及深化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2)抓学生入学,每学期学生返校,强化收心教育。(3)抓计划制订,开学初专门讨论学校工作计划,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各职能部门认真研究起草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计划。(4)抓教师上课,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推门听课,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5)抓学生作业,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学校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检查全校学生的第一次作业,随后做到了每月定期和不定期抽查。(6)抓好期中改进策略的落实,形成了常态化。让教师了解了一学期前半程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又为下半程工作提出改进方向,使教师有明确的工作思路,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深入推进。(7)抓质量分析与评估,以重点年段为突破口认真研究深入分析,让全体一线教师正确看待自己的教学。(8)抓活动的开展,重点放在关注过程及过程中的实效性上。

这样,形成常规后,多数教师自然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工作中的疏漏、不足、成绩,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润物细无声地奠定了提升师能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让师能素养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悄然提升,探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思路

我校立足教师结构现状,引导全体教师找到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即以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和教学理论提升为重点,让全体教师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发自内心地参与各类学习进修。同时,结合教育局年度工作的重点,在校内开展“我的教学主张是什么”为主题的系列活动。(1)强化业务学习,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以网络学习与实际座谈研讨相结合的形式深入各种专题的学习。如,开展书案的备课研究、关于“我的教学主张的解读”、如何进行评课、用新理念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等专题讲座。(2)深入落实“教学主张”探究活动,如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竞赛、听评课点评竞赛、及构建高效课堂示范学年组评比、教学开放周、抽签式现场点评、教师基本功竞赛、各类示范课、试教课、探究汇报课、薄弱学科主题教研等。通过活动,强化教师基本功及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逐步改进教师的“行走”方式,促使每位教师明确教学主张是名师成长的第一核心因素。所谓教学主张,应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具体化,是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与学生实际的完美融合。使我们的教师对“教学主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实践探究,逐渐凸显自我教学风格,逐步夯实“入格、合格、风格”的锤炼。使教师有了敢于探究自身的、个性化的教学人生,让师能素养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悄然提升。

篇5

引言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是当前推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产教融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技师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应跳出传统职业教育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局限性,改革以往形式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树立资源整合思维,深化产教对接,积极搭建行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平台,构建人才培养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满足利益链条上的各方需求。

1技工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1.1缺乏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当前多数技工学校仍未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多数技工学校还是在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人才培育体系,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作为育人核心,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导致当前技工院校人才培育体系存在严重的技能与素养脱节的问题。此外,从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很多技工学校都没有设置明确性的、专门化的职业素养培育的核心课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之类的选修课程的简单说教与灌输,缺乏职业素养实践类课程的设置,职业素养培育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1.2校企合作形式化,育人效果不佳

技工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学校方面深化校企对接,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若仅凭学校的一己之力,受其师资力量、育人资源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则难以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但就当前技工学校所开展的校企合作形势来看,虽然有部分企业能够与学校积极配合,参与到技工学校的人才培育体系中,并派遣行业专家到校园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普及企业文化,向学生传授职场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职业规范,为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课程提供专业指导,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但是仍有大部分企业认为,技工学校才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第一责任人,跟企业并没有直接关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积极、不主动,导致技工学校难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优化,阻碍了技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3教师职业素养良莠不齐,影响学生职业发展

教师作为技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参与制定者、直接实施者,其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素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与其他职业院校或者本科院校相比,技工学校的教师应具备更加敏锐的职业嗅觉,能够及时了解职业教育以及行业领域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此外,技工学校教师在肩负着教学重任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是教师的职业特性所决定的。但是在技工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水平并不高,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产生职业倦怠感。在育人方面,缺乏服务奉献精神;在科研方面,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1.4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模糊不清

当前,很多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意识仍以“技能本位”为主导,他们认为技工学习阶段的中心任务在于学习一门手艺,拥有一技之长,而不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发展,自动将敬业态度、合作能力、诚信意识等现代企业重点关注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让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升。还有部分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导致他们产生功利化的就业观、择业观。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很多学生会将薪资待遇作为唯一的择业标准,认为轻松稳定、薪资高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从而好高骛远,不能切合实际地衡量自设的就业价值。此外,还有部分技工学校的学生,没有明确、清晰的职业规划,面对未来自身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困惑,逃避现实,在就业、面试时会手足无措、慌乱不堪,至于企业所需的创新意识、职业自信更是无从谈起。个别学生在就业之后,由于缺乏对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拈轻怕重、频繁“撂挑子”的问题。

2基于产教融合的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2.1推动职业技能与素养的结合,完善技工院校人才培育体系

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目的,技工学校应在充分调研对口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与企业需求契合的职业技能与素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得职业技能的提升,还可实现职业素养多角度、立体化的发展。依笔者所在技师学院为例,本校实行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生入学适应阶段,会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并积极学生宣传企业文化,以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在入学第二年,则会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树立职业自身,增强综合职业竞争力;而到了技工教育的最后一年,学校会为学生开设专业的就业培训与入职指导,邀请行业专家到校向学生传授职场人际交往技巧,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普及就业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最新就业政策,为学生顺利就业、快速适应职场奠定良好基础。

2.2深化校企对接,发挥企业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技工院校加强对人才培育质量的把控,合作企业在育人过程中所起到的协同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学校应充分发挥企业专家在行业发展中的带头人作用,保证企业专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话语权,邀请企业专家到校为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提供专业指导,为学生讲解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则意识,全面了解行业规范与要求,能够从容面对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突发状况。例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学校可邀请幼儿园园长或骨干教师,为学生讲解在面对幼儿突发疾病或发生意外事件时,所应采取的急救措施与应急处理办法,促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获得职业素养水平的提升。此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专家应充分发挥榜样模范与带动作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企业专业本身所具备的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并在榜样的带动下积极向其学习,这种模范、带动作用的发挥,要远比课堂教学中的枯燥讲解更有意义。

2.3优化教师考核机制,提升职业素养培育效果

在技工学校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技工学校应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教师考核机制,将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的重要指标与依据。同时,学校还应根据教师的年度工作表现,制定包括职业道德、态度、规范等内容在内的教师职业素养评分表,并将此表向学生、其他教师以及教育管理等不同群体发放,并将评分结果作为评定教师年度职业行为的重要标准,以此调动技工学校教师开展教学、参与学生管理的工作积极性,鞭策教师更加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此外,从教师自身来说,作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者、教化者,应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水平,以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提升技工学校人才职业素养培育效果。

2.4丰富实践课程,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

篇6

信息是一种社会资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各个方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促进教育对象健康成长所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情操等。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1989年美国国书馆协会(ACA)理事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为:“个体认识信息需求,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一般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和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笔者认为,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具备如下特点:知识层面上依据小学、幼儿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要求,须有扎实的文学修养、心理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专业理论知识,要成为一个幼儿教育的“全科教师”;意识层面即必须有较强的信息敏锐感、信息获得意志、能力、信息甄别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层面就是能将信息加工转化成教学资源的自我素质。

二、小学、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幼儿园教师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一是部分学校老龄化加快,这在农村、山区小学尤为明显,教师分布出现了断层,据调查,部分学校48岁以上者占到了60%,信息知识也出现了萎缩;二是新招小学、幼儿教师80后居多,信息知识层面足够,但信息道德、职业理想还存在一定问题;三是撤点并校后部分初中教师分流到了小学、部分小学教师分流到了幼儿园,他们的信息素养还只是停留在小学阶段,对幼儿教师专业、幼儿心理学、保健等知识未系统学习。

另外,近年来教育系统一些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常常发生侵害幼儿身心健康现象。作为小学、幼儿园教师,在追求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技术上,还必须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因此,加强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加强教师的信息道德教育是其信息素养提升和信息内涵提升的重要保障。

三、提升小学、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小学、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转变信息素养观念,强化信息道德教育

首先,教师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教师既是新的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使用者和受益者,更应是一名信息素养的传道者,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教育,要有“信息危机意识”。 其次,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道德,是他们立身为教的根本和基础。再次,构建终身学习理念。瑞士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是:教师要习惯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生的好习惯,而信息素养使教师的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二)鼓励参加各种培训,努力提升素养品质

培训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也可以说是给教师一种最大的福利。近年来,国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法规。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3年教育部又出台《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加强培训,科学正确引导教师参加各项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良好途径。

1. 集中脱产研修,共同提高

从2011、2012年两年看,国家为幼儿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些培训,直接服务于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脱产研修是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

2. 远程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

新课程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因此,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解决信息闭塞、教学资料缺乏等问题,使自己能及时了解到新课程信息,掌握新课程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

3. 校本研修,让教师自主发展信息素养

近年来,在教师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过程中,各地倡导并开展了一种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研修方式――校本培训,是在学校里教师不脱离工作岗位,但很有组织有目标有活动的一种研修行为。在研究形式上,有基于课堂教学,如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等;基于专家指导,如专题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名师工作室等;基于同伴互助: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专题沙龙;兴趣小组等;基于校际合作的研修方式:对口支教;影子培训;项目合作;基地活动;校际结对;区域联盟等。基于专业发展的研修方式: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提升运用效度

信息素养提升与工作是有机的统一,以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激发信息获得,强化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体现信息素养的价值;为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才能有效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1. 高校、名校外派学习平台;2. 送教下乡平台;3. 博客交流平台;4. 活动交流平台。

(四)对照专业标准与指南,加强信息素养考核

2011年,国家出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2年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知标准、对标准,查不足,定目标是当前信息素养提升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引导与必要的考核,是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措施,只有外部的助推才能使内因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在于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是密切联系的,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人类传统文化素质和延续和拓展。小学、幼儿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信息知识补充、信息技术训练、信息道德的提升等,是教师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教师面向未来,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教师信息素养也将成为衡量队伍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教师区别其他行业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杨剑屏. 信息素养──21世纪教与学的新坐标. 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

[2]林正范,徐丽文. 小学教师专业与小学教育专业探析[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0).

篇7

相比城市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落后。农村初中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学校的教育观念和设施相对落后,致使学生的德育素养较低,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农村学校应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制订合理的德育管理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德育管理人员的职责

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并且要将责任制落实到个人,从而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学校要调动班主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工作中建立良好氛围,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德育素养。其次,学校要调动德育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德育教育工作中。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进而更好地促进德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落实德育教育工作

初中学生的自我控制力较弱,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面临诸多的困惑。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落实德育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教师的德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真实思想,对学生采取积极的心理教育,并且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工作。第二,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会,讨论日常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使教师和家长可以相互配合完成德育教育。第三,对于学生出现的个别德育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家访工作,了解学生德育问题的起因,以便进行教导工作。第四,学校要适当地组织教育活动,活动内容要紧贴德育教育,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总而言之,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有效地落实德育教育工作,可以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三、加强对后进生的德育教育

在农村初中的教育中,由于管理和教育相对落后,致使学生中会出现较多的后进生,不利于我国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加强对后进生的德育教育管理,措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后进生的尊重和爱护,要在教育中做到一视同仁,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其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并且激励学生,使学生可以主动发展自身的优势,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针对后进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教育

在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德育管理中,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难以满足德育教育需求,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针对这种现象,学校要加强和学生家庭的合作,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首先,学校要成立德育小组,教师对学生家长进行走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升家长的德育意识,并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其次,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开展德育教育,保证家长可以正确地教导学生。最后,学校和家长要经常互换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教导学生。

五、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安全问题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首要问题。由于初中生心智尚不成熟,且安全意识淡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住宿学生的管理,要做好学生宿舍的防火、防盗和防斗殴工作,同时,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宿舍,没收学生的管制刀具和不良书籍等物品,并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教导。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空闲时期的管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继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保护措施,如组织班车送学生回家、组织防火和防震演习等,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安全技能,进而保证学生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我国的农村初中教育中,由于教育、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致使学生的德育水平相对较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学校可以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参考文献:

篇8

在“整体设计、榜样带动、分层实施”策略引领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有序推进,有力促进了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

(一)分析教师阅读需求,准确定位实施目标

海淀区有李希贵、窦桂梅、刘可钦等一大批外来的教育名家,也有刘彭芝、李晓风、王春易等众多在本地成长的教育、教学大师。在同样的专业成长环境中,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快速成长?通过分析名教师、名校长的专业成长历程,我们发现,他们都是热爱思考而且勤于笔耕的人。他们热爱教育,并且有着强烈的自我完善愿望。在他们完善自我的道路上,阅读和写作就像梯子和拐杖,伴随着他们行进在越来越高远的专业发展之路。这种以内部驱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成长路径,摆脱了对外部刺激的依赖,能够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持久和自觉。那么,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和名师的阅读有什么不同?从区域管理的角度,如何改善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从而促进更多教师在专业上提升呢?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寻找推进教师专业阅读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对全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高度认同阅读的价值,把阅读与反思看作是影响自身专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和学校都对教师阅读本身缺乏理性认识,希望能够得到活动方法的支持,在区域内形成交流平台和管理工作机制。有了学校与教师对阅读的价值认同做基础,有学校和教师的阅读需求做指引,海淀区的“教师阅读工程”定位也变得逐渐清晰。在区教委的统筹安排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于2007年6月正式启动,希望通过阅读工程的实施,营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条件,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提高教师素养。阅读,从此如润物无声的细雨,洒落在海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思考中,浇灌着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树。

(二)建设学习型学校,点燃教师阅读的内驱力

只有阅读的动力来自教师内心,教师才会在阅读中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才会有把阅读所得用于改善教育教学的企望。如何才能把更多教师变成持续的学习者呢?除了通过建设校园环境、丰富师生活动、健全管理制度等外部措施,打造自己的“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发挥文化对学校成员的滋润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型文化融入个人意识之中。追求个人发展,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愿望。只有把个人学习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成为个人发展的持续动力。学习型学校发挥对个人学习的带动作用的关键在于,把学习、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组成三位一体的整体,让学习成为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基础。在学校中的每个人意识里都注入读书促进发展的基本观念。

(三)推荐精品好书,丰富教师阅读内容

为了让教师阅读持续有效地进行,我们借助各种活动,把好书推荐给教师。

在区域层面,我们展开教师阅读的研究,精心选择能够影响教师职业生涯的书籍,推荐给全区教师。每年向全区教师推荐50本精品书,详细介绍图书的作者和内容,供教师们选择。推荐书目源自对教师阅读书目的分析,例如通过对教师征文分析,把教师认可度最高的10本图书推荐给教师。区域层面的图书推荐活动已经进行了6年,累计向教师推荐300本图书。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在学校里就能读到需要的书,我们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扩大学校藏书量和更新速度;指导学校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科研、人文素养等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人文化管理。这些努力得到了学校的积极响应,也使更多教师直接受益。

(四)推广经典阅读,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从经典阅读入手,组织教师阅读经典的集体活动,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培养教师阅读教育经典的兴趣,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指导小组启动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教师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读好书、诵经典,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成为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的内容之一。各学校在推广经典诵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诵读形式。教师读书社、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和读书交流时间等名字各异的读书组织在海淀区的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些组织活动时间或灵活、或固定,参与人数或部分、或全部。教师们边阅读,边讨论,对教学的认识角度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五)评选区域读书人物,为教师介绍读书方法

为了以真实人物带动教师阅读,我们以示范学校为主,面向全区评选“海淀区教师读书人物”;每年都召开阅读工程总结表彰会,推广读书经验,分享教师阅读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教师。景小霞、窦桂梅、刘可钦等一批优秀教师被评为“教师读书人物”。我们组织他们把自己的成长历程、核心阅读书目、读书方法、选书心得、读书感悟等写成平实生动的文章,并且编印成书,供全区教师借鉴。他们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渊博、谦逊与深厚,深深触动了教师们的心灵,使教师在自我发展与专业阅读之间建立了一条感情的纽带。每年评选的海淀区“十大读书人物”成为许多教师的精神榜样,一大批读书先进人物应运而生。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征文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引用刊登。

(六)丰富交流反思渠道,提升教师阅读效果

教师职业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需要教师运用阅读获得的思想来解决实践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反思,形成经验智慧,进而促进专业进步与成长。基于阅读的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教师阅读工程”注重集体阅读,突出合作与交流。在教师之间开展阅读交流,能促进教师积极思考,启发思维,催生思想火花,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从他人的体验中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的重点在于通过对教师阅读的引领,使教师能够成为实践型、反思型教师。

区域的教师阅读交流平台有每年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的读后感征文评选、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我们把学校的阅读交流平台也纳入区域平台之中。教师借助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打开了专业视野,提高了阅读的层次和水平,从他人的阅读中汲取了智慧,同时又启发了别人。通过阅读工程,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领会到“读书是最长远的备课”,而文化的滋养令教师们人文素养和专业修养的底蕴不断深厚,有力地提高了全区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主要成效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已成为新时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新的“增长点”,日益得到了学校与教师的普遍认可,对于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起到了战略性作用。

(一)区域教师阅读氛围已经形成

5年来,“教师阅读工程”从全区的角度组织了大量阅读活动,主要有专家讲座、阅读工程现场会、阅读征文、阅读人物评选等。这些活动对学校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海淀区曾经请朱永新教授对全区教师做“读书与教书”专题报告会。会上朱教授推荐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随后,就有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共读了这本书。每年海淀区面向教师进行的读书征文活动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固定的读书活动之一。在海淀区中小学,读书已成为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教师通过开展深层次、专业性的经典教育理论阅读,学习名家教育智慧,在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教育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的经验智慧,进而实现了自己的专业进步与成长。

(二)教师的阅读环境大幅度改善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面对中小学普通教师展开了教师阅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2011年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绝大多数学校已把教师阅读工作常规化。79.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源得到较大更新,77.2%的教师认为阅读工程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与2007年相比,2011年读书数量在5本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从37.0%上升到62.1%,提高了25%。教师在学校中能够过有组织的图书生活,能读到好书,也能及时交流读书收获。

(三)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教师阅读工程”在学校开展得比较普遍,在教师层面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在阅读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把学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形成了“以读书促教书”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自觉地通过读书提高教学质量,在工作中领悟阅读的快乐和教书育人的真谛。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热情也得到激发,在“读书—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调查显示,通过4年阅读工程的开展,94.4%的教师了解了“教师阅读工程”;77.2%的教师对阅读工程的成效非常肯定,普遍认为阅读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四)教师阅读工作已经融入学校发展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也使得多数学校推广读书成为常规内容。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经过4年的工作推进,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多数学校已经把教师阅读工作固化下来,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工作。部分学校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师阅读工作机制。海淀区许多学校建立了各种阅读工作室,为教师提供阅读的场所,更多的学校把精力放到教师阅读活动的组织上,部分学校能够做到固化活动形式,同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典型经验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教师阅读工程”顺利推进

在阅读工程启动前,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由区教工委副书记领导,教委人事科、教科所、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办公室等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工作。学校各个处室之间也密切协作,各部门工作统筹安排,使得阅读工程在学校和全区顺利推进。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位教育专家的支持。我们还注重加强舆论宣传,营造阅读氛围,《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海淀报》等都大篇幅报道过我们的阅读工程。《海淀教育》杂志设立“一卷书屋”专栏,专门刊发“教师阅读工程”的优秀读书征文。

(二)把教师阅读和继续教育管理结合,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教师阅读工程”启动之初,我们就通过政策推动将教师阅读纳入了继续教育管理体系,赋予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并研发出“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6年来,通过阅读工程展开全员继续教育,促进了教师主动学习,使教师的学习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灵活性,满足了不同职级和学校教师的需求。继续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常规制度,在北京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严密的操作和管理体系。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成本较高、有时教师在培训中还比较被动等。阅读工程丰富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弥补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单一的不足,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为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培训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三)坚持以阅读促教学,提高“教师阅读工程”的时效性

“教师阅读工程”应着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创新。组织者需要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鼓励和提倡教师广泛参与阅读活动,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形成开放的阅读交流渠道;在鼓励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倡导职业性阅读,实现阅读价值的多元化;引领教师将阅读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阅读变成实践与研究的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阅读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素养;开展阅读活动应特别注重实效性,在引导教师结合阅读进行反思、指导实践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确保阅读的效果。

(四)坚持全面引导与重点推进结合,实现“教师阅读工程”普及性

海淀区开展教师阅读活动的策略是全面引导,重点推进。以试点校形式推进“教师阅读工程”,引领学校将教师群体阅读、专业阅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教师阅读工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在30所试点校首先开展教师群体阅读活动,总结和分享活动经验,引领、带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教师阅读工程”。试点学校都以校为本,制订和实施了本校的工作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校本阅读活动,比如,教师讲述读书故事,开展读书朗诵会、读书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等,让教师们通过阅读、交流、分享,产生对教育职业和教育生活的热爱。试点校的经验及时向全区,打消了个别学校实施“教师阅读工程”的畏难情绪,提升了一般学校实施阅读工程的效率,最终实现了“教师阅读工程”在海淀区中小学全覆盖的良好局面。

(五)立足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整体设计,增加“教师阅读工程”可持续性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16-01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师的有效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面对全民创业的大好社会局面,教师自然也会心潮澎湃,同时也会有着他们的困惑和需求,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敬业精神不足、业务能力不高的现象。如何走进教师的内心,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内在需要,给教师一个想创业、能干事的空间,充分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1 加强师德修养教育

要加强对《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开展了以“重师德、树形象”的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违法师德的行为展开讨论,促使教师摒弃当今社会上的浮躁心态和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树立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榜样典型作用,组织好“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评选,再通过师德征文活动和“爱岗敬业演讲比赛”活动,弘扬伟大师魂,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爱岗敬业、怀着一份敬畏之心来工作,展现教师风貌,让教师理解师德的重要意义,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要把师德考核和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结合起来、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促使教师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出勤率和请假制度,特别是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捧出一份爱心和诚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2 加强业务素养学习

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让教学多读书,勤钻研,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脉络,真正懂得本学科的逻辑关系和教学方法。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观摩和学习,让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意识和良好的教学组织调控能力。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让教师把课堂学习的自还给学生,真正落实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特别是要深刻理解“学讲教学方式”的深刻内涵,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自主先学、合作助学、质疑问学和检测促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让一步、慢一步、等一步、停一步、缓一步,鼓励学生的创意思维和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做好对教师的业务指导,按照“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备好课、上好课,打造高效课堂、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促进学生的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

3 精细化教学常规管理

要落实好教学常规管理,学校要以分管副校长牵头,由政教处、教务处和教科室具体组织实施,落实好教学责任制,层次分解好教育教学任务。政教处要落实好点名和请销假制度,真正关心教师的具体生产和工作情境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来确保出勤率,让教师开开心心上班来、快快乐乐回家去。教务处要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指导下,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制定好学期工作计划,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工作重点、工作具体举措。教务处要有开学初的各项工作计划检查、每个月的备课、作业批改记录检查和培优补差具体记录的检查,做到教学过程全监控、教学轨迹全记录。教科室要组织好各教研组之间的公开课、示范课活动,让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每学期不少于20节听课和观摩,要有详细的听课、评课记录,倡导教师指出不足、多提建议、真正地相互帮扶和提高,促进教师整体教学素养的发展。鼓励教师参与省市县各级重点课题研究,发表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组织好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收获成功、感悟快乐。用精细化的教学常规管理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以求收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效果。

4 完善绩效薪酬激励制度

要依托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完善教师的福利和奖励制度。提升奖励性绩效工资所占比例。设立出勤奖,落实好事假、病假的绩效制度,该扣的扣,该奖的奖,对于每学期请假时间一定数值内的教师发全勤奖;对于获得县级抽测和学科竞赛中获奖的教师给予相对较高的教学成绩奖,对获得课题立项、结题,学术研究获奖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对于获得“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各级“教育先进工作者”的教师给予特别嘉奖。拒绝大锅饭、拉出等级差,让勤勤恳恳工作、做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能够优绩优酬,用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促进形成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

篇10

一、引言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路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十二五”期间,天津市除了对中小学校长实施了第五周期全员培训,还启动实施了“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培训工程”、“优秀教学校长培养工程”等省级专项培训,校长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有效的促进了校长队伍专业发展。“十三五”时期,如何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改进校长培训内容和方式,提升校长培训的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围绕天津市中校校长队伍专业素养的现状进行调研,探究新时期校长培训的有效策略。

二、天津市中小学校长队伍概况

篇11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素养是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素养”一词再次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提高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落实教育供给侧结构变革的重要路径。

1.“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与提升”项目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与提升”项目采用全新的跨学科混龄教学方式,借助开放性、活动性的科学教育内容设计,实现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立足问题导向及情景化教学模式,通过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测评开发、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设计及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综合探索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立体路径。同时,结合动手探究活动、场景式教学、项目任务制学习、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等干预措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与提升”项目作为“十三五”时期海淀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是全面践行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整体谋划青少年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也是实践购买社会化服务的一次尝试。

2.“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测评与提升”项目

阅读素养作为学生成功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生活的一项核心技能,被PISA(2000)作为主要内容重点关注。海淀区“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测评与提升”项目立足中小学生阅读现状与问题,结合语文课标及国家文件要求,通过阅读素养测评开发、阅读指导方法研究、校园阅读活动设计、师生阅读素养提升途径四大主题研究内容,综合探索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同时,借助阅读种子教师培养、阅读环境氛围打造、校本阅读书单等干预措施,扩大海淀区阅读指导师资队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项目以行动研究为范式,立足问题导向,以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理念培训、科研方法指导、专题示范、项目研讨、专家咨询、下校指导、搭建平台等方式,保障项目实验有序推进,切实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并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当前,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对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高中课程改革也将加强选修课设置、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

学校有义务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给予学生特别的关注和支持,为学生提供系统、专业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基于此,海淀区启动“学生发展指导项目”,探索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烦恼,体现学校的育人价值。研究把排解学生烦恼、激发学生发展潜能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工作的第一目标,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变化发展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学生发展指导项目”是海淀区探索普通高中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

实践。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16年教师节前夕,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需要一批好老师”,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崇高使命和重要地位。近年来,海淀区在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性以及促进教师有效学习方面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通过“教育科研种子教师研修”活动,引导更多中小学教师自觉自愿走上专业素养提升之路。2016年,海淀区引入“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项目,并成为该行动计划首批全国试验区之一,开启了综合、立体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的区域探索。

海淀区“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结合区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面纳入海淀区“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以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引领,通过“从我做起、互通互助、素养提升、记录传承、尊师爱师”五大行动,聚焦教师发展核心素养,开展素养提升专项研究。项目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建立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全面关注成人学习理论,遵循成人学习规律,着力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要。通过“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海淀区将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教师专业发展梯队。

四、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为整体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海淀教育持续高位均衡发展,海淀区启动了“新优质学校”和“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推动海淀教育集群发展,在协同研究中增强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能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1.全面打造“新优质学校”,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与传统意义的优质学校不同,海淀“新优质学校”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资源管理和学校变革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一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回归教育本源,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发展;二是要多方位培植优势的教育领域,建立优质的特色资源管理与供给模式,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建设丰富的、可选择的课程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三是要立足学习生活质量的优化,建立系统变革的保障体系,促进学校的转型。

海淀区“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价值指向优质、均衡、特色,立足于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探索未来教育的新形态。项目按照“诊断―分析―改进”的思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以未来的人才需求为标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创新性的探索实践,针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入开展项目研究和实验,帮助学校制订针对性的改进方案。通过项目研究,促进学校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使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明显提高,成为百姓满意、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优质学校。

2.着力建设“新品牌学校”,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海淀区在“十三五”时期启动“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对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和学校发展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面向高中学校,通过政策支持、研究引领、持续改进等措施,指导学校进一步明确定位,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建设,切实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着力打造品牌彰显、特色鲜明、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品牌学校。

海淀区在建设“新品牌学校”的过程中将发挥科研优势,通过塑造学校特色文化、指导学校课程重构、探索教与学方式改革、“互联网+”教育模式、现代学校制度等内容建设,整合区域资源,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实现学校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项目将通过学校集群发展,提高区域高中教育质量,打造海淀区优势教育品牌,为全区高中学校优质发展提供先进经验,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供给体系。

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12

【关键词】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学生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中职学校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背景以及特色都已经发生了较大地的变化,因此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展开新思路,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下文针对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发生的变化,指出中职学校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一、中职学校的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变化

中职学校的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中职学校的教育特色的日益凸显。近年来,中职学校是国家教育的重要扶持对象,其教学理念是以就业为主导、以技能为核心等,明确指出让学生掌握就业技能、创业本领、升学希望等教学目标。其次,社会上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企业用人标准更关注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企业可以对职业人的专业技术与操作技能进行再培训,而专业岗位群人员的道德素养就应当在学校培养。再次,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变化,由以前的三年制变成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2+1”模式。最后,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被忽视,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逐渐下降,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无法满足学校乃至的社会的要求。

二、中职学校的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一)重视人文教育,渗透学生管理工作

近几年,中职学校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规模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学校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就令人堪忧,中职学校的应当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以及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德育教育,并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利用语文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进而让学生的配合学校与教学的管理工作。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在文学名篇的教学中,给学生灌输人文思想,像《出师表》,教师在教授时,不仅让学生掌握作品中的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总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征,诸葛亮的忠诚、坚定、尽职尽责的精神品质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言传身教,逐渐形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德育奠定基础,更能帮助学生具备较高地综合素养。而且语文教师利用人文精神进行教学,表现出对学生尊重、关心,学生便能从情感角度出发认可和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人文教育,渗透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革新教师理念,加强德育师资建设

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想要完善学校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务必要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的德育思想建设。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师的德育培训逐渐边缘化,一些中职学校教师得不到德育培训的机会,再加上有的教师对德育培训的理解缺乏深度,导致中职学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缺乏专业化特征。中职学校必须要求德育以及语文教师确定专业精神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师可以充当德育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总结德育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企业的人才要求;另外,语文教师眼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理性化水平。学校从革新教师教学理念入手,加强的德育师资建设,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升更好的层面。中职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社会经历等都存在较大地差异性,学校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学生抗压能力,进而让学生具备适应就业、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三)建设校园文化,提升中职办学特色

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出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与校园学风等,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工作一个重要形式,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一些中职学校的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或是个性不足,或者中职学校特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因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建设校园特色文化。中职学校的可以让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写一些校园文化标语,既能锻炼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也能渗透校园文化,教师要提醒学生校园文化的标语必须体现中职学校的特色,甚至是可以整合一些企业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突出中职学校的特色,表现出时代的主旋律。另外,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内容要务必要包含实践性、科学性,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才能积极、健康地进行学习和生活。中职学校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提升终止办学特色,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心理,促进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中职学校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言论已汗牛充栋,本文的观点也略有浅显,望能对完善中职学校的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金燕 单位: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