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习生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0 14:50: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校实习生实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校实习生实习计划

篇1

      学校实习生个人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4.初一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或者自身努力但学习比较困难,或者智商不低但学习不努力,或者对老师的教育有反感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对这类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生活中要关爱他们,学习中要特别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要从基础抓起,从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5、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学校实习生个人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实施素质教育,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争创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水平,办好群众满意的学校。

二、具体要求:

(一)师资队伍建设:

1、着重在师德、文化素养、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师德考核、班主任工作评议、一日常规检查评比、校本培训、信息技术能力的实践运用等方面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例会制度,发挥例会制度的决策功能,各部门对本周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对下周工作进行安排和布置;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每学期进行民主测评;要求班子成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指导教学,了解、掌握教情、学情,在所任的教学中起到骨干示范作用。

3、坚持每周五全体教师会议,及时传达和正确解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各种政策,布置落实每周工作。

4、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为教师提供练兵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积极参加市教师业务大练兵活动,争取成绩。

(二)狠抓常规管理:

1、严格制度管理,对照《中小学管理规范》和教师规范,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学习教育,检查考核和评优评先,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规范进行。

2、坚持做好每月认真检查工作,定期听随堂课、跟踪课,进行指导评课;教导处做好学科单元测试分析验收和综合质量测评;开展校本培训,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作业,单周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研讨、集体备课,双周进行开课、评课活动;积极参加市教育局教师基本功比赛,认真实施市“_”立项课题研究工作,撰写有质量的论文。

3、实施“三项规定”精神,结合校情,制定以静为主的素质教育综合活动计划,做到内容、人员、时间、场地落实,对活动情况纳入一日常规检查内容,期末举行成果展示,举办“各年级赛诗会”“优秀作品展示”“集体健美操表演”等,并与学期考绩挂钩。

4、继续做好科学、劳动和文体卫生、体育、艺术学科的教学。认真上好每门课,迎接市教育局的综合质量调研。卫生工作有专人负责,每周进行个人卫生检查,每月一次卫生知识讲座,每期黑板报有专题卫生知识宣传角,每月评比卫生先进班级;做好流行病的防控工作,建立流行病的报告制度。体育工作做到三认真,认真上好每堂课,做好广播操和眼保健操,确保两课两操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开展田径运动培训,提高学生的体育达标率,合格率与优秀率。

(三)加强德育工作:

1、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晨会、班会、、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结合学校实际工作计划,积极开展“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到社区服务,开展红领巾“敬老爱老,扶贫助残”服务岗;“三八”妇女节开展“我向妈妈学一招”班级交流活动;结合“一元钱工程”,开展爱心献给身边的小伙伴;每个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广播讲座、社区宣传、行为养成等思想教育。

3、继续开展“教师家访”活动,教师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把握学生思想脉膊,并把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防止学生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各年级着重对学生尤其是外来人员子女在:懂礼貌、爱干净、能静心、讲节约、会宽容、保安全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抓出成效,抓出典型,并把班风建设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5、做好班主任工作,定期开展工作交流、学习培训,进行班主任工作评议,表彰先进,激励大家。

6、继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板报、画廊有专人负责。班级板报每两周一期,有检查,有评比,保质量;校园宣传标语醒目,使文化气息更浓,给学生以薰陶与教育。

(四)做好安全保障:

1、学校利用集体晨会、专题广播讲座、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日常的重点工作,[免费]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围绕防火、防骗、防中毒、防传染病、交通、校园保卫、等内容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学校安全领导小组,统一实施学校安全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责任人,签定安全责任书,并实行责任追究和责任考核制度,使学校安全管理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

3、学校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的基础上,每天进行包括安全在内的“一日常规检查”,每一个月由后勤部门对学校各处进行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的矛盾,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学校实习生个人教学计划三

一、课标对本学科的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篇2

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把经济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给全校新生开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订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1]。

从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西方经济学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国外曾有个笑话,大意是调侃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只记得“供给”、“需求”等少数名词。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为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作推荐序时,曾经感慨:“在经济金融相关课程和课题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读了四年经济学本科的学生,甚至已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当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隔靴搔痒?为何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政策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为何那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们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里?”[2]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以及有限观察,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学完充满大量“可怕的”图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一阶导数的初级与中级经济学之后,确实也许还能记住“供给”、“需求”、“边际效用”、“通货膨胀”等少数词,但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深度分析社会问题。

本科生的各类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识也并不晦涩深奥,但是教学上依然需要创造性。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西方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观摩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发现大家尽量将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或将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专业课,激发学生兴趣等。这些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我们尝试将挑选的日常生活事例、学术笑话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初步思考与做法,抛砖引玉。

一、生活事例与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其精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经济语言、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3]。笔者非常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道不远人,经济学应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与日常体验中获取教学灵感。以下是与“理性人”假设相关的一些例子。

经济学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组合进行打分或排序,这一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与可传递性两个特点。笔者举的例子是:

如果张三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假设选项有三项:叉烧饭、烧鸭饭、切鸡饭。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应该能给这三项排序。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叉烧饭更好,还是烧鸭饭更好,或者是两者无差异,张三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排序,这就是偏好的完备性假设。如果张三认为叉烧饭比烧鸭饭好,烧鸭饭比切鸡饭好,那么张三应该认为叉烧饭比切鸡饭好,这才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否则就不满足。

笔者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不满足可传递性假设,其行为会有什么特点?一个骗子如何利用这一点从中获利?儿童是否有可能出现不满足偏好可传递的行为?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感觉例子很生动,问题也比较别致。通过例子加深了对“理性偏好”的理解。

篇3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集成功能,可以有效地把“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一方面可以向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广角度、深层次的化学知识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文化背景、辅助资料,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人文性,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学科的热爱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催生情感,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知识一时难以理解,教师要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将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采取课件动画演示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之中验证化学知识,指导学生对照实验要求进行认真观察,将一些重要现象与关键环节摘记下来,便于课后复习以及自身实验操作。让学生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教学成效。如笔者在讲解“分子”内容时,由于分子不为学生亲眼所见,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我在课前精心制作了课件,采用模拟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运动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催生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强了化学教学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增大信息容量,拓宽教学渠道,发挥多媒体在化学实验中的辅助作用,增强实验演示效果。让学生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动手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实验过程、结果,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回顾、巩固所学知识。不但节省教学时间,而且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优化方法,指导学法,提高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改的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从培养知识接受型、积累型人才向培养探索型、创新型人才转变。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处理、判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造学习环境,优化学习过程,拓宽学生获取信息渠道,使信息资源与化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化学教学的生动性。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创设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在“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究、归纳小结、课题延伸”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圆满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在预习中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前就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将预习中遇到的一些“搞不懂、摸不清”的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探究解决,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让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一些暂时没有掌握清楚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补救,提高教学成效。

三、电化教学,利用媒介,提升教学过程的直观性

篇4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6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108

随着现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形式下,学生的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小学课堂上要注重生活化的教学,使数学源于生活,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数学生活化的阐述

小学数学生活化,指的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将数学的教学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数学资源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特征,使学生能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为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下,有很多的实践机会,那么他们就会很容易地能从生活周围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并且能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的生活化,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为培养目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可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我国很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数学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下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对于数学课程来说,数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完成一些问题。数学生活化,不仅注重对学生的课本知识,还要求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日常生活应用能力。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将数学进行生活化,才能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措施

(一)挖掘生活中的资源,搭建数学生活平台

目前,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存在很多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的。因此,教师应该在了解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并且,在使用教材时,不能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要和学生的实际教学相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为学生解决有关班级桌椅的松动,根据学过的知识为学生解决。学生会通过思考,体会到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当这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来完成桌椅的修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创设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不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状态学生就会感到疲惫。可以说,创设生活的情境,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培养,设计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素材,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学生在学习百分数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卡片,让学生计算怎样购买商店的东西才合适。其中,单盒的饮料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可以打9折,买50盒装一箱可以打8.6折。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的认识角度不同,出发的角度不一样。这样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找到生活中的数学资料,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14-02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有学科的教学都与生活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尤甚。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由此,随着课改的进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进生活,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普遍要求。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数学知识根源于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部分同学之所以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神秘难懂,原因之一便是由于脱离了生活实际,而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有赖于实践活动,若脱离了实践活动,数学知识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土壤,数学知识扎根于现实生活。因此,“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将使得小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不再陌生,变“要我学”与“我要学”是非常必要的。

2、数学知识概括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但并不等同于对生活本身的临摹,它是对生活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数学知识概括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较多地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而较少顾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内在密切联系的教学,往往会忽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脱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很难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意义,更不要说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尽管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体验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朦胧又的,或者是无意识的。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引导小学生用数学知识成功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就是“学好数学就是多做题”,普遍感到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其实,只有生活中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的贴近小学生生活格外重要。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符合这一规律,它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及符号,变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它在油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中起了过渡作用,有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经验化的数学问题,可引起小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愉悦的情绪能引发小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因素的制约,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并且对这些问题充满信心,还会主动地进行思索、探究,呈现出种种跃跃欲试的情态。

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细致的观察力,抽象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细致的观察力,能让小学生抓住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找出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便于分析问题;抽象能力是小学生沟通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的一种必备能力,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抽象能力,就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看得清楚一些,再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更容易解决;小学生会应用数学知识去成功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增强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还能使他们逐渐养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面大旗,对实现“教学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以及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因素,尽可能让小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转变教师教育意识,课前预习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存在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为数学教学服务。很多教师并不重视上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指导,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看教材,而不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意识,把“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真正用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实施生活化的课前预习,这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性,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数学前,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即便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也已具备一定知识背景,但它可能是离散的、不连续的,就如通常所说的是“一个一个有限的知识点”,但这些正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则可以使他们感到亲切、可信,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形成情感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事例做为教学内容,寓教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也可以从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喜欢看的图片和实物入手,给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基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3、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课外体验生活化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不能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解答数学题的正确率来衡量,重点应放在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否通过数学教学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衡量。”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首先,可以将“生活化”延伸到家庭。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也是数学学习难得的资源。小学数学教师应把学生所熟悉的、有意义的家庭生活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受到强有力的感染。如,在学习了“统计”以后,教师可让小学生开展“统计丢弃塑料袋个数”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并统计班上每个同学、自己家里一周内丢掉的塑料袋”。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小学生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而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让小学生感受到了丢弃塑料袋的行为对大自然所造成的污染,有利于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另一方面,“生活化”可以延伸到社会。社会是广阔的数学学习天地,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学教学资源。把数学学习的内容向社会拓展,能使小学生从小开始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关注小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是当前教育改革必然的和迫切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6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以求知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取中得到满足,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这种内驱力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与激发。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种愿望可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相当的地位,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3.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教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能够得到家长和教师认可的自尊满足,也是一种外在学习动机。

附属内驱力通常在年龄小的学生身上比较多见,对于高中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因此,中学德育活动应重点在如何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方面进行设计,我校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主要侧重于这两个方面。

二、校本化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我校根据生源状况和中学生心理特点,大力开发并积极实施校本化德育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隐性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种分类主要为突出我校德育课程存在的不同类型,严格意义上说并不严谨)。通过课程的推进,在学生中形成欣赏优秀,羡慕优秀,争创优秀,不断超越的文化氛围。当文化唤醒了一个人的自觉,那么,它所起的作用自然不可估量。

1.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这里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文化、传统、精神和风格等,它能对学生的人格、价值观和学习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隐性课程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4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挖掘观念性课程。利用教学楼道进一步放大、诠释学校的校风、学风;在学校广场竖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戗牌;在校园内将凝炼80余载的“新华精神” 雕刻成碑。二是进一步优化物质性课程。在教室布置方面,我们先进行粗线条统一设计,再强调个性化布置,进行评比;结合校安工程,我校对教学楼等用房进行了功能开发和美观设计;在校园内悬挂起天道酬勤、滴水穿石、海纳百川……等激励性大幅标语;文化广场诠释读书做人的内蕴,灯箱古诗、名言警句牌匾、杰出校友和名人挂屏点缀在校园道路旁、花圃中和楼道走廊上,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三是进一步完善制度性课程。在管理体制上,学校实行分管校长负责下的年级主任具体实施的分区管理模式(一个年级分成三个区,每个区6个班级),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提高各区、各年级的工作积极性。四是进一步开发心理性课程。建立心理访谈室、宣泄室、建模室等,配备有专职心理教师,积极倡导健康、阳光、健全的心理人格,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咨询、辅导、调适,做好保障工作。

2.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编定的课程。我校的校本化德育课程中的学科课程,是指将德育教育以课的形式(主要是班会课)固定在学校课表中,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信念篇、感恩篇、励志篇、成才篇、礼仪篇、修养篇、心理篇、习惯篇等8个模块进行设计,要有教案,每周一节。德育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是指导者、协助者或者观众。我校的德育打破以前班主任主讲的灌输形式,改成以年级为单位,围绕某个主题,主备班级先开设公开课,同年级其他班主任集体观摩,然后根据本班特点,选择性地采用,再在本班开设德育课。学校为每个班级制作海报,邀请全校教师观摩,每年对外开设德育课程公开展示暨研讨活动,宣传辐射我校的德育研究成果。

从年级管理的角度看,这种课程方式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更具有主体性和适切性;从实施效果的角度看,明显具有创新性和功效性。目前已开设校本德育课4300节,形成成熟案例370个。

3.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让学生活动,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体验、积极感悟,让他们更能接受学校、家庭、社会对其教育。

篇7

来这里已经快三个月了,慢慢的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可以说是在挫折中学会了生活,确实如老师所说到了单位就没有学校的纯真简单的气氛了,在这里只有弥漫着"利益"的气氛.要想继续下去,只有不同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尽快适应这里的一切,做好一名实习时为那个应尽的义务.

现在的我,基本上可以独立完成岗位上的任务了!可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加油吧!既然这是不可不上的一课那么就把这一长课上好!表现好!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出最坚实的铺垫!再苦,再累,再委屈也要坚持.让实习单位认同自己,看重自己,我想只要摆正心态,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篇8

2.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

3.在读文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合作讨论中解决疑问: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以此明白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练习朗读,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2.知道花生在地里结果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住在森林里的朋友,瞧,它来了!大家看看它是谁啊?(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松鼠)你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

生:你好,小松鼠!(齐答)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小松鼠的谜语,学生猜,教师板书:花生。

师:那就让我们和小松鼠一起去大森林找花生吧。(板书“找”,强调“找”的读音。)

二、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并请一名同学朗读学习目标。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研讨

师:学习目标已经明确了,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翻开书,采用自学中的独学方式读文。

1.出示自学提示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认识生字

师:如果我们在读课文时遇到困难,老师有一个办法,在这个字或这句话旁边画个记号,然后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前后的句子想一想,你就会慢慢明白的。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2)检查生字 整体读文

师:这个故事多有意思呀,我看见同学们读完了一遍又读一遍,脸上都读出笑容了。生字宝宝也来了,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生字最喜欢和聪明的孩子交朋友,它们现在都跳进你们的课文里了,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出示自学提示二:再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师:谁能说说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

师:同学们找得真对,每行开头空两格的就是一个自然段。请五名学生读,其他同学当一当“聪明的小耳朵”,听听他们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把课文读准确,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出示自学提示三:表演读这个故事,体会小松鼠多想尝尝花生的味道啊!

师:大森林里的小花都笑了,她在夸我们班小朋友读得好呢。这些花是什么样子的?

生:黄黄的,金黄的,鲜艳的……

师范读: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师:学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这美丽的小花吧!(生读)

师:是啊,多美的花呀,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鲜艳地开放。把小松鼠也吸引来了!可它从没见过,脑子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教师板书“?”,并指导学生用问的语气来读。)

师:小鼹鼠来了,他是怎样告诉小松鼠的呢?(出示小鼹鼠的资料)

师:看,小鼹鼠多好玩呀,那这两只可爱的小动物说了什么?来,自己读读他们的对话。读故事时,如果把你自己当成小松鼠、小鼹鼠,你一定会读得更棒。大家可以戴上头饰,加上表情和动作表演着读。

学生自读,师生合作读文,同桌两人合作读,师生同读。

师:花生这么好吃,小松鼠可高兴了!(大屏幕出示)他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把花生摘下来,留着冬天吃。小松鼠可想吃花生了,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他等啊,等啊,等了很长时间,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师:你没有看到花生,你心里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失望、难过、奇怪……

师:小松鼠的脑子里又打了个问号。(出示:“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4.自学提示四:解决小松鼠的疑问,是谁摘走了花生呢?

师:小松鼠的问题“是谁摘走了我的花生呢?”请大家当一当小侦探,帮小松鼠想一想,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希望大家说的时候要注意说出理由。

师:现在我是小松鼠,你能告诉我吗?

生:在泥土里。

师:花生究竟都到哪里去了?还是让我们的小花生自己说说吧。

教师播放花生生长过程的资料。

师:原来花生没有丢,全在泥土里!真是虚惊一场!我们快来告诉小松鼠吧。

师:小松鼠知道后会说什么呢?

生:啊!原来花生是长在地里的!

四、拓展延伸,展示自我

师:通过课前预习,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和花生一样,果实长在土里呢?

五、作业布置

师:小松鼠以后会怎么做?课文里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只要你再动脑筋,还会有一个新的故事,你能以《花生找到了》为题目再编一个故事吗?把你续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孩子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真不错,小松鼠很感激你们帮它找到了花生,它们要回到树林里了,让我们共同和它们说再见吧!

篇9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07-03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取决于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因此,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首先应从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入手。

一、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时代也随之到来。社会的信息化,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被社会所淘汰。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应该及早在学校创设信息化环境。只有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或工作环境,更顺利地融入社会。“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发展的好坏,取决于校长的领导水平。在信息化时代,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校长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能力,才能带领学校更好地发展。

2012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对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到2020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1]”

二、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解

领导力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一种影响力。托马斯·J·萨乔万尼(Thomas·J·Ser-giovanni)把校长领导力分为技术领导力、人际领导力、教育领导力、象征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五个层次。[2]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的技术领导力。[3]

美国学者布克(Burk)认为信息化领导力主要是整合信息技术和管理,促进人们快速吸收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4]北京师范大学刘美凤教授定义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为校长认可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政策、策略以及日常的相关行为,让全校师生员工认同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并最终实现学校信息化的过程。[5]浙江师范大学孙祯祥教授认为:所谓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或学校管理者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能够规划、建设信息化发展愿景,并能影响和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实现这个愿景的能力与智慧。[3]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认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2)能够规划教育信息化发展愿景;(3)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实现这个愿景。所以,笔者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个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能够规划出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愿景,在实现这个愿景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发展和完善这个愿景的能力。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动态过程,没有最终的教育信息化,只有持续向前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也需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因此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引导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只有不间断的学习才能帮助其提高水平,迎接更多的挑战。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启示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自主建构,重视学习的社会互动性,突出利用外在的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情境。

首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要不断地思考,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结合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检验,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管理和反思。

其次,学习是学习者社会性互动的过程。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借助一个学习社群来完成,这个学习社群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学习者在这个共同体中沟通交流、分享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知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来的,不可能独立存在于具体情境之外,因此应该把知识还原到情境中,只有在情景化的过程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6]

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角度看,校长通过学习来提升其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共有两种策略:一是校长的自主学习;二是充分利用外在的环境,通过互动交流促进校长的学习。

外在的环境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在学校内部,校长面对的是本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可以和校长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和提高。而在校外,则有其他学校的校长、教育部门的领导等人员。这些人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高也会有较大影响。校长要善于引导和利用这些外在的环境,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

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的方法

1.校长的自主学习

加强学习动力。校长要进行自主学习,必须有强大的学习动力,这是自主学习最主要的因素,否则自主学习便无从谈起。然而校长每天不仅要忙于学校的日常事务,而且作为一个成年人,还要考虑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何在繁琐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余,对信息化领导力进行更多的关注,并能够花时间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呢?学校的发展是校长最为关心的事情,而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乃至学校整体的发展和推进作用巨大。校长只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的力量,并看到信息化给学校发展带来的诸多好处,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用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

确定学习目标,结合实际选择学习内容。2002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以下简称ISTE)为教育管理者确定了相关标准:《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NETS·A)。该标准从六个方面对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明确要求:领导力和愿景,学习和教学,工作效率和专业实践,支持、管理和运作,评估和评价,社会法律和伦理问题。 [7]校长可以参考以上几个方面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当然,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校长和校长之间个体的差异性以及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校长实际的学习内容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

在工作中学习信息技术是校长自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校务工作的繁忙使得校长专门用来学习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因此校长可以有意识地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来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学到了新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变化,校长的学习也必须持续进行,才能紧跟科学发展脚步,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2.创建学习共同体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学习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另一条策略便是组成学习共同体,创建一个好的信息化环境,通过学习共同体,不断提高校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共同体可分为:学校学习共同体和学区学习共同体。

学校学习共同体:校长所在的学校就是一个天然的学习共同体,校长和全校师生员工都在这个共同体中。校长应该让全校师生员工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制定出本校的信息化发展愿景、实施策略,然后一步步带领大家去实现这个目标。在此过程中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人员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工作,校长的信息化意识不断加深,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化领导力水平也在不断进步。

学区学习共同体:校长个人和本地区其他学校的校长、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构成了另外一个共同体。两者区别在于:学校共同体是在校长的带领下解决学校内部的事情,在此过程中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学区共同体是校长们集体研究分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校长们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可通过调查实践收集信息化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作为学习讨论的内容。遇到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专家来共同商讨解决,还可以请学校信息化建设做的好的校长介绍经验,或者进行实地考察,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个学校学习共同体是由若干个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y, 以下简称FLC)构成的,我们把 FLC定义为:一个由跨学科的教师和学校职员组成的学习项目团队,通常由 6—15位成员组成(但人数以8—12人为最佳)。[8]学校里教师的人数远多于校长的人数,所以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每个FLC最好是12个人一组,学区学习共同体的每个FLC最好是8个人一组。每个FLC的人员选择都是基于主题的,[9]每个单元都由不同学科的人员组成,以便于跨学科交流。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学习单元之间是伙伴关系,彼此之间有合作和交流。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可以把面对面交流方式与基于网络平台的交流方式结合起来,实现更有效的交流。以上两个学习共同体有相同的结构,结构图如图1所示:大圆表示一个共同体,小圆表示一个共同体单元,连线表示任何两个单元都可以相互交流。

当然,一个学习共同体还可以有更多的学习单元。校长在其中一个学习单元中,通过和其他成员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更新,教育信息化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动态过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也应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没有终点,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

校长通过自主学习和学习共同体来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如图2)。实际上,校长信息化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也是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建,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既是校长和师生之间交流、校长和校长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提升、自我完善和升华的过程。校长们充分利用外在的环境和资源,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从而更好地引领学校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Z].2012.

[2]Thomas·J·Ser-giovanni.Leadership and excellence in school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4,41(5):4-13.

[3]孙祯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3-7.

[4]Burke.R.E-leadership[J/OL].http:///articlesbycolleagues/RobertBurke/ Eleadership.Htm,2001.

[5]刘美凤.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4):5-7.

[6]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0-164.

[7]http:///standards/nets-for-administrators.aspx [DB/OL].

[8]詹泽慧,李晓华.美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话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主任米尔顿·克斯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1-6.

[9]原霞.教师学习共同体: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1):156-161.

[10]郄永忠.优秀领导力的共同基因[J].企业管理,2006(8):15-17.

篇10

高三班级管理仍然突出“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坚持不懈抓常规管理。班干部是班级的中坚力量,在班干队伍的组建中充分挖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力,以“抓两头带中间”为原则,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班级管理服务。

班主任应该做一个善于用人之长的人,要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具体事务。班干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各用其才。

形成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互相促进,互相监督的参与式民主管理模式。按照民主制订的班规,依规管理,依规评价与奖惩。

常规管理入手,有序地开展工作,抓班风、学风,保证课堂纪律,两操、课外锻炼的到位;保持教师、宿舍、清洁区的环境卫生;保证座位的定期轮换,常规管理情况的每周总结、公布,主持班会活动的开展等等,形成操作性强的管理网络,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学生从班级管理中得以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形成智慧,使班级快速进入高效学习的高三状态,形成学习型班级。

二、注重情商教育,培养学生智力品质

1.播撒一份爱心。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价。”爱也是情感的核心。

班主任不仅是管理者,更是爱的传递者。为师者先为人者,以身作则。通过对班级工作的热爱,对教学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影响学生,用爱心、耐心、细心、恒心默默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享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高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有迷茫,有郁闷,有脆弱和迷失方向的时候,平常注意多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我们就能成为他们指路的向导,倾心交流的朋友,关心爱护的慈母,谆谆教导的师长。

如对于原理父母的寄宿生,平常定期到宿舍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爱学生,学生就会主动亲近你,对你无话不谈,师生感情贴近了,建立了信任与沟通的桥梁,学生在师爱中就会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更易于实现教育的目的。

2.教育学生关心他人。高三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激烈,有的学生担心别的同学超过自己,学习保守、封闭,有的像“独行侠”性格孤僻。建立一个团结写作的团队尤其重要,鼓励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快乐,这是心灵的体操。

让学生树立帮助别人也就帮助了自己的观念。充分挖掘班级中“隐性的课程”资源,主动学习者影响被动学习的,懂得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浅尝辄止的,具有特长科目的对口帮扶薄弱学科者,优秀生带动学困生。

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充满热情,对集体有强烈的责任感,以给予他人帮助为荣,共同营造、共同享受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3.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感恩要从爱父母做起,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能爱集体、爱国家。

引导学生以感恩之心去了解父母工作的辛劳,体谅父母养家糊口的不易,教育学生在节日、父母生日向他们表达爱心,平时多关心父母,多与父母沟通交流,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秀才能和优秀品质。

感激父母给予生命,珍惜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用实际性佛那个报答父母。

引导学生尊师爱校,体会学校教师及多年来为他们学习生活服务的职工为他们付出的辛勤的劳动,他们的成长与进步不仅仅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也包含了无数长辈和亲人朋友付出的汗水。

加强轻伤教育,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让学生一生受用。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和谐环境,培养学生的智力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竞争力。

三、研究学生“三管”齐下,备战高考

心态决定成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不同的心路历程,他们在高三各阶段的复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态。班主任可以采取多跟班、多接触、多观察、多联系家长的方法,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刚升高三,学生虽然心理着急,但普遍有“眼高手低”的现象,不知从何做起。一段时间的复习和多次测试后,多数学生学习都有具体目标,学习勤奋,刻苦。

部分中等水平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突破,但有的学生对所学只是纵横联系困难,出现学习障碍,学习方法单一、呆板,考试成绩不理想,两极分化随之出现。多次考试挫败,有的学生出现心理脆弱、消沉、情绪不稳定。

也有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自暴自弃。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这时多数学生心理成熟稳定,自我要求严格,积极备战高考。但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信心不足,心理压力过大,相继出现考前焦虑,考试恐慌的心理。

还有的容易出现放松状态,眼看快毕业,急着结拜兄妹,或沉迷恋爱。针对学生在各阶段的心理状态,采取以下措施:

1.多方激励,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激励是激发学僧的内在驱动力的有效途径。每个关键时期,都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潜能,促使全体学生有一个较高目标而刻苦追求上进,自觉加压,敢于争先,使班级更加具有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一是怎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学校历届生中,勤奋、刻苦学友所成的学友,班级里表现突出的同学为榜样,向榜样看齐,使学生有比、学、赶、超的目标

二是前途理想激励。花季中的青年学生对自己前途的想象是积极的,给学生介绍高校情况及专业发展及前景,专业人才需具备的学习能力与素质要求,未来发展前景等等。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学生对前途充满希望,就会富有生气,信心十足,热情洋溢,经理充沛。从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三是目标激励。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指导学生制定适合个人的目标与复习计划,每位学生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备考战略。与学生交流一些成功学子的学习计划、时间安排、科目突破的方法,对学生讲清高考科目复习的做法与进度要求。

每位学生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写计划、议措施,督促学生按计划实施。

四是自我评价激励。培养学生善于自我评价的能力,利用每月月考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月考成绩“管理册”。

找出各次月考成绩的强科、弱科,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改进学习方法等。学生在对成绩的管理、评价,反思中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实现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从而主动刻苦学习,实现自我的最大超越。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促进学法科学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方法,只是可以传授,学习方法则需要自己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进行内化与积累。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佳方法。

如在第一轮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如何“看”课本“用”资料,对知识进行整合重构,进行归纳与整理,理清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对基础知识做到弄清、记牢、会用。

认真做好基础训练题,做好类题研究,探索规律,感悟思想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学科笔记、错题档案、典题档案。

第二轮重点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深入与突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强化综合训练,规范书面表达,注意考试答题策略、答题速度训练。考前重点指导学生清考点、清错题、清思想方法,全面查漏补缺。鼓励学生多与任课教师沟通学科学法,获得宝贵经验,获得个别指导。

3.注重疏导,平衡心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情况、思想情绪。重视与学生进行心理对话,加强心理疏导。

如有浮躁心理的学生往往过于自信,对他们采取加压法,提出更高的目标,高标准的要求,给他们创设尝试挫折的机会,指出不足之处,给他们的“自信”降降温。

让他们认识到“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道理,多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而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运用期待性暗示(皮格玛利翁效应)和自我暗示法找回自信,引导他们重视学习过程,享受学习过程,淡化结果,以肯定自己的学习过程为评价。老师要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使这部分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篇11

1.执行学院方针政策,积极协助老师,配合院学生会工作,及时完成各项工作。

2.做好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的相关准备与组织工作。

3.组织协调及管理学生会各部门工作。

4.领导学生会形象、风气的建设。

5.对学生会内部的工作规程进行完善、改革。

各部门具体工作如下:

秘书处:

1.配合主席团,结合各部门具体情况提交学生会本学期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及时传达主席团的决议,做好会议教室的申请、会议通知及考勤、记录工作。

3.与团总支办公室共同制作新一学期的团总支、学生会成员值班表。完善各项制度,配合老师工作,促使学生会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进行。

4.负责学生会组织的精品活动的报道工作及各种文件的及时收取。

5.配合其他部门工作,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学习部:

1.多创新组织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活动,以培养同学们的专业素质。

2.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各项活动。

自律部:

1.做好大一新生的升旗、晨跑、晨读、晚自习的签到及纪律检查工作。

2.维持系里各项活动、会议的秩序。

3.及时张贴海报,使同学们能够及时了解各种信息。

4.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生活部:

1.做好07级新生助学贷款的相关工作。

2.完成贫困生助学金、奖学金的评选工作。

3.认真完成好星级宿舍评比工作。

4.做好系里各项体育活动、赛事的供水工作。

5.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文娱部:

1.举办“k歌之王”比赛,发掘歌唱人才,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2.协助院文娱部进行班级合唱比赛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3.创立“信息园”板块,将学生区的信息及时传达给旅游学院的同学们。

4.帮助院文娱部完成旅游风采节的相关工作。

5.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宣传部:

1.负责系里各类海报的制作,及时准确地向同学传达信息。

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市场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配合文娱部做好“信息园”板块。

4.与团总支宣传部合作,共同举办“涂鸦”大赛。

5.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体育部:

1.办好本系传统精品活动“三对三”篮球赛。

2.组织做好系足球赛的相关工作。

3.协调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外联部:

1.加强对外联系,为同学们提供兼职锻炼的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2.为本系k歌之王、足球赛、涂鸦大赛等各项活动拉赞助,提供活动经费。

3.利用学校举办娱乐活动(如演唱会)的机会进行相关的销售活动以赚取活动经费。

4.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工作。

篇12

中学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是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课题。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作为推介员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 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又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 强化环保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