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0: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在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人们在办公时越来越依靠计算机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而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都可以很好地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到信息处理后,大大提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速度,同时还减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外一方面,一些企业可以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来联系新客户、处理内部管理业务等,同时还开发了VPN技术,来办理企业的异地业务,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企业赢得了巨大利润。
(2)在多媒体领域中的应用
计算机通信技术运用在多媒体领域体现了很多方面。首先在传统的电视、计算机方面,计算机通信技术推动了网络电视、手机网络的发展,很多电视厂家都在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来加强自己产品的革新;其次在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输方面,大量的计算机通信技术也运用到其中,比如远程教育、视频通话等功能开始陆续出现,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办公教学需求,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需求。远程教育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是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打破了以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家中就可以完成相应的文化教育,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开展,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式。
(3)在即时通信中的应用
即时通信技术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通信方式,比如手机下载的QQ、微信、微博、饿了吧等APP软件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而计算机通信技术就是它们得以利用的主要工具,主要原理在于手机终端通过服务器和其他手机终端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实现网络通信的目的。这种即时通信的大量普及对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比如人们利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可以实现远端即时对话,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利用淘宝、京东商城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人们利用饿了吧、美团网就可以在家中等待自己团购的快餐等。所以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慢慢被计算机通信技术而改变,从衣食住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计算机通信的介入,这样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起居,节省了人力物力,这就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魅力。
(4)在远程控制中的应用
远程控制是计算机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也是进一步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趋势。比如目前苹果公司的产品就是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来实现远程控制,人们可以直接利用手机就可以对家中的设备进行指令,从而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远程控制中应用的原理在于:家庭终端设备和电话、计算机等工具相连,从而通过后者来操纵前者的运转,达到指挥的目的。
出版信息是出版工作有关信息的总称,它是出版行为的客观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存在着出版活动,哪怕是最基本、最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然伴生出相关的出版信息。由此看来,出版信息实在是太广泛、太庞杂了。尽管我们无意于追求事无巨细的信息管理策略,但认识到出版信息的这一特征,对于正确理解出版信息管理的完整内涵则是有益的。
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出版工作与出版信息的关系日益密切。如制定选题计划,如果没有图书市场需求信息,没有作者的有关信息,甚至没有同行出版情况信息,就会无所适从。这仅仅是人所尽知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出版工作对出版信息的依赖是全方位的,出版信息关系出版活动的全过程,成为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手段。面对浩瀚的出版信息,其管理被突出地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对出版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广泛收集,赋之以便捷查询利用的形式,才能有效地加以使用。
出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给信息管理带来莫大的难度,为便于对出版信息有一个明晰的认识,我们可选取某种标准,划分出其主要种类。依照信息的直观内容形式它包括选题及作者信息、原稿和成型图书特征信息、印制信息、销售信息、市场信息、宣传信息、管理信息、过程动态信息、财务信息等。其中每一部分都代表着一簇同类信息的集合。另外一种划分出版信息的方法是根据出版社内部分工情况,信息的直接
使用者来进行粗线条的归类,如可分为编务信息、出版信息、发行信息、社务管理信息、财务信息等。这种作法的好处是将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和管理者结合在一起。它实际上已成为信息管理网络设计的基本思路。
出版信息经历了手工管理阶段、计算机管理阶段,目前正处在向网络化管理的过渡时期。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数字通信线路将若干单独的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相互连接,从而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软、硬件资源共享。出版信息管理网络化开辟了出版信息管理的新纪元。出版信息网络不同于“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也不同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或者“中国公互联网”(CHINANET)等广域计算机网络,它是一种局域网络,用于出版社内部信息资
源管理。众所周知,出版社各个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物的流动,更多的是信息的流动,各自为政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显然无法胜任现代化生产管理的要求。只有实现网络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交流和利用障碍问题。换言之,网络化是出版信息管理的必由之路。
二、出版信息网络的构成及其信息内涵分析
构建出版信息网络应以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为前提,从出版社内部机构设置出发规划信息管理网络结构。出版信息源于出版活动,出版社所属各个分支部门既是相应信息产生的源头,又是相关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和管理者。出版行为和出版信息的依存关系,决定了出版管理网络与出版信息网络的重叠,两者是不可分离的。
出版社一般有编辑、出版(含装帧、校对)、发行、财务以及办公室等部门,在社长及其班子统一领导下,各部门相互联系同时又有相对独立的职能范围。因此,应以这些部门作为主干网点,组成出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出版信息网络主要包括编务信息管理网点、生产信息管理网点、发行信息管理网点、财务信息管理网点、社务信息管理网点等。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基本的骨干网络结构,根据情况不同,各出版社还可补充其他特定部门的网点。这五大网点的信息内容主要是:
编务信息管理网点承担对与编辑活动有关的编务信息管理工作。这些信息包括作者信息、选题信息、出版合同信息、对外合作项目信息、发稿信息、稿酬发放信息、图书评奖信息、图书宣传信息、编辑劳动核算和付酬信息以及各种申报报表信息等。生产信息管理网点主要是围绕编辑部门发稿开始到完成图书产品这一生产过程开展信息管理的。该网点需要处理的信息有:封面装帧及版式设计信息、校样周转信息、付
印安排信息、生产周期执行情况信息、样书检查验收信息、版型管理信息、成本核算信
息、图书承印厂信息、印制员工作量信息、材料购置及发放信息等。
发行信息管理网点需要处理的信息有客户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图书销售信息、销
售款回收信息、备货管理信息、发货进度信息、图书报废信息以及门市销售、邮购业务
信息等。
财务管理信息网点处理的信息量较大,涉及到财务管理、预决算规划,还要负责各
部门与财务有关的资金运营情况,包括成本信息、帐务信息、工资信息、税务信息以及
所有收、支款信息等。
社务信息管理网点主要有文件管理信息、员工档案信息、固定资产添置和使用情况
信息、会议信息、资料室信息等。
作为一种局域计算机信息网络,出版信息网络的拓朴结构可分为星型、环型、分布
式总线型几种类型。鉴于出版工作的特点,其中以分布总线型结构较为适宜。它采用分
散控制方法,不设中央控制结点,网络中任何一个发送信息的传送器都可以承担网络控
制功能。我国出版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需要处理的信息种类相对单一,信息量不是很大
,因此出版信息网络多为由若干微机组成的小型网络,其系统在局域网中属低档系统,
是一种较简单、灵活的网络。
三、出版信息网络的特征及其强大功能
出版信息网络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充分实现了出版资源,尤其是出版信息资源的共享
。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是一个工作站,它们各自独立执行自己的应用程序。但网络不
是计算机的简单相加,它们的联接使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共享。同时出版信息避免了相
同信息在多处重复著录、输入与存贮现象的发生,大大节省了信息存贮空间,减轻了工
作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一个网络成员使用其他成员的信息就如同自己的数据库一样方便。若编辑需要了解
某书的销售情况,他无须再去发行部门询问;若他需要了解自己发出的稿子在各个环节
的运行情况时,只要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便可一目了然。但网络成员并非是可以对其他成
员的信息无所不能及的,对一些不能“共享”的信息,每个成员都可通过网络限制其他
用户的查询,这是网络具有的良好保密性的一面。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知识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重视基础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个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中学就已学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在家里就拥有电脑,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悉;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同学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一节课讲的内容太多,接受不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因为觉得内容简单,心不在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尺度。因此,可在开学初举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免修考试,让计算机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免修基础学习,选修其他应用性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如Photoshop、VB、FoxPro等,而没有通过考试的同学,继续进行基础学习,这也使得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平均,较容易把握教学尺度。
另外,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觉得这门课的实用性不大。而且课堂上对知识点的一步步讲解,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无聊,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应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突出这门课的实用性,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能够促使学生更懂得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强调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恰当而丰富的教学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化教学实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以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一)word案例:个人简历的制作。
个人简历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简介,是评价和认定学生的主要材料,在很多的场合需要使用,例如学校里社团的招新、学生会干部招募、甚至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本案例制作的个人简历首先有一个封面,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专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使用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技术进行制作。简历正文以项目符号进行分类划分,介绍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等。通过此简历的设计,把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的设置,项目标号、文本框、艺术字、图片的插入,背景、页面的设置、页面边框的添加、分栏等知识点融会其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二)word案例:策划书的制作。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经常需要使用word制作长文档,如社团活动的策划书、论文等。这个案例以一个社团活动策划书作为素材,其中的活动安排以表格形式记录,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和设置,然后通过对整个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习排版的一般技巧,学会设置标题样式、段落的大纲级别,熟悉分隔符、页眉页脚的插入和设置,会使用文档结构图进行查看、创建目录等。
(三)Excel案例:学生成绩分析。
在日常的使用中,同学们会经常使用Excel表格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因此设置一个学生成绩分析的案例,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的相关操作。首先通过简单的格式设置,了解Excel中字体格式、单元格数字类型、边框、对齐方式、行距、列宽等的设置,然后进行计算学生总分、平均分、排名、突出显示不及格人数等的操作,让学生学习Excel表格中函数的插入、条件格式的设置,然后进一步按某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简单筛选或高级筛选,讲解Excel中的简单数据处理,最后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画出相应的分析图表,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创建和修饰。
(四)PowerPoint案例:学校简介。
有时候,同学们需要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演讲,例如学习交流、毕业答辩、产品介绍等,这都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这个工具。本案例通过制作一个学校简介的PPT,讲解在PowerPoint中如何新建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模板,设置配色方案、母板、备注内容等,并在不同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表格、艺术字、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重点介绍如何设置幻灯片的播放效果,如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等。
经过一年的教学验证,使用案例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实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也能让学生更灵活的掌握了office这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期末的上机考试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四、总结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信息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利用有效、使用的概念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融会贯通,随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案例的设计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34-148.
On the 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Security Technology Network Environment
Huang You-cheng
(Yunnan Chemical School YunnanKunming 650500)
【 Abstract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wa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igital images of fast technology. Through computer networks, we can complete the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publishing, retrieval and delivery. These are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has brought us convenience, but in the network, there will still be security risks, such as privac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formation sharing version of the low, causing a hu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filtering is difficult and so on. The autho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computer processing of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propose relevant solution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for the existence of security risks can be taken.
【 Keywords 】 network environment;computer information;information processing; safety technology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过技术手段处理信息存储、搜索、拷贝和远程操作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信息识别采集的过程中,当人们需要某种信息时,只要去专门的网站或数据库检索,根据所需要的内容对照网站或数据库中进行查询,如此就解决了需要花时间去分析信息类别的繁琐性,可以快速地获得想要的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将信息按类别分好,在收集信息时,不需要再花人力物力去处理,是要通过计算机汇总信息,而且在检索的过程中,人们会看到及时更新的信息,开拓信息源,让采集的信息更加丰富和准确。
第二,在信息处理和管理中,有针对性地提供给不同的信息群体,各种群体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处理的时间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或错误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三,在信息存储过程中,人们可以将各种信息随时保存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一来可以查询和使用,二来还可以用于共享和学习,比如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就有很多不同时间不同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
第四,在信息检索中,相应的数据库里包含着很多的类似或者相关的信息,当人们有需要信息采集时,只要通过相应的查询网站就能检索到想要的信息,检索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会大大降低。因为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是随时可以交流和互动的,使得信息的检索变得更为快速。
2 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2.1 计算机软件存在漏洞容易遭受病毒攻击
在实际的工作或者学习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使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是人的知识和技术创造,人为的知识转化的技术产物总会有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就可能为不法分子找到攻击计算机网络的侵入点,恶意的利用软件漏洞对应用软件破坏,严重时,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进程也会受到影响。加上在网络应用中,因为信息传递的快速性和便捷性,病毒会成为病毒传播者破坏网络秩序的工具,通过用户的访问、下载、信息传递、共享等形式进行传播。计算机用户一旦感染病毒,在造成信息泄露的同时带来很多消极的后果,以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有时,人们在传送信息或资源共享时,很少加密,此类信息就更容易被病毒袭击造成严重的后果。
2.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水平相对落后
由于传统的原因或是习惯的原因,人们对正版的事物往往缺乏正确的了解。正版书籍是如此,正版软件的遭遇亦是,因为正版软件的开发成本和销售渠道,使得其价格普遍较高。很多用户觉得为了小小的需要花较高的价格去买正版软件有点不值得,往往就用盗版的软件。盗版的软件比起正版的软件性能低,还可能带有一定的病毒,对病毒的防御能力就更加低了,因此使用盗版软件会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还有计算机硬件有着一定的使用寿命和周期,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老化,影响了计算机信息的处理,让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速度变慢,在不经意间存在了更多的安全隐患。
3 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安全技术
3.1 提升软件性能 ,加强病毒控制
只要是计算机软件都有漏洞的存在,但是并不代表漏洞是不可以控制的。软件管理者应该不断地提高软件的性能,这样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安全水平能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病毒进行控制,这样能预防病毒。时常提高软件性能,就能检验病毒的存在性,一旦发现病毒的存在就能及时处理。
3.1.1病毒的预防
要对病毒的类型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其发病的症状,对已知的病毒要系统地研究破解。这样如果网络状态下有某种病毒可能性发生时,可以根据对已知病毒的了解及时作出应对,把病毒对计算机的损害降低。软件管理者要不断加强技术能力和安全意识,对程序进行加密,掌握和控制好系统运行。
3.1.2病毒的检验
因为病毒的来源有很多,可能是软件漏洞产生的,也可能是病毒传播者的恶意行为,还有可能是信息处理中无意带来的,所以数据库中的每一个文件都可能受到病毒的侵害。为了减少病毒给计算机运行带来的侵害可能性,就要对不同的文件都进行检验,每次的检验结果储存,方便定期查阅,在检验过程中,若有数据的悬殊差异,可能文件感染了病毒,及时应对处理,降低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3.1.3病毒处理
发现病毒后用现今的病毒清扫软件及时对病毒进行清理,保证处理病毒的彻底性,为网络环境中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安全保障。
3.2 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
3.2.1防火墙的使用
防火墙是人们可以采取的在网络运行中抵挡恶意侵害信息处理安全的。使用防火墙可以提升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管理,但是合适的防火墙和防火墙配置才能起到保护作用。用户在使用防火墙时应该让专业人士或者是对防火墙配置有着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配置,否则会做反用功降低了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安全性。
3.2.2信息加密技术
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我们可以完成信息的采集、、检索以及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共享和传送是网络运行状态下经常性的信息处理,在传递信息前,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并通过安全的渠道告知被传送者解密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护信息的安全性,减少外界不安全的因素而引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图1中,为了保障其安全性,对称密码体制应该按如下流程操作。通信双方分别为A 和B,通信方式为加密通信。A 使用一个密钥将要发送给B 的消息进行加密,从而实现其安全性。为了保证数据在传输网络中的安全,可采用传统的网络中的密码技术,对在节点问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保护,传统的数字签名也能够同时应用到网络传输中。
3.3 提高计算机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我国计算机用户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加上计算机没有地域性,只有有网络的存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进行计算机信息处理。随着用户的使用频率提高,就需要更多的拥有专业的知识和职业素养的计算机安全管理人员对网络进行有效管理。
3.4 提倡使用正版软件,更新老化的硬件设施
正版的软件虽然表面上看有着很贵的价格,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比盗版的软件性能要高出很多,对病毒会存在一定的防御能力。盗版软件在法律层面上来说,是对正版软件知识产权的一种侵害,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广大用户在此层面上也要充分考虑正版软件使用的安全性和必要性。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要合理分析探究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优势和劣势,还应及时发现并分析在网络环境下存在的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有效的相关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谢宗烨,刘学林.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安全技术.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5:253+255.
[2] 万新华,朱晓翠.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安全技术. 企业技术开发,2011,22:84-89.
[3] 刘颖,王帆. 浅析网络环境下给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的利与弊.信息系统工程,2012,06:73-77.
[4] 常燕.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及对策研究.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11:5-6.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74-01
方言关系计量分析结合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和统计学方法,可用于共时方言亲疏关系、历时方言亲缘关系、方言分区和方言沟通度等研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历史语言学分支――语言年代学,创始人是斯瓦迪士。而后,施莱赫尔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启示,在语言学中最早使用谱系树图来表示语言的分化情况。
20世纪70年代起,方言学界就有学者运用计量分析法研究汉语方言分类问题,比如:郑锦全(1973)利用阴调和阳调的不同调高计算汉语方言差异,陆致极(1986)对闽方言内部差异程度及分区进行了计算机聚类分析。此后,汉语方言关系计量研究先后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文章和专著:《汉语方言间亲疏关系的计量描写》(陆致极1987),《汉语方言亲疏关系的计量研究》(郑锦全1988),《比较方言学中的计量方法》(马希文1989),《方言关系的计量研究》(王士元、沈钟伟1992),《谈汉语方言的定量研究》(沈榕秋1994),《聚类分析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运用》(项梦冰2015)。郑陆二人通过各方言词汇的对比排列和古音在现代各方音里分化状况的排列,使用“皮尔逊相关”(Pearson)和“非加权平均系联法”(Non-weighted)来计算出词汇、声母、韵母、声调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并用树形图显示出它们的亲疏关系。郑锦全(1988)采用了平均系联法(Group-average clustering),马希文(1989)介绍了最短系连法(Minimun spanning tree)和主分量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并用这些方法对郑锦全的相关系数作了分析。王士元、沈钟伟(1992)提出了分词目计算的方法和计算方言间相关系数的Jaccard计算法公式。总的来说,过去的研究成果首先确立了计量分析法在汉语方言关系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明确了计量分析在汉语方言关系比较研究中所需要的材料、计量单位以及步骤和方法,同时也讨论了相关系数的计算问题和尝试了不同计量方法的实践研究。
可以看出,用计量分析法研究汉语方言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往“方言特征比较法”的主观局限性,可以从数据上直观地看出方言之间的相关系数。李如龙(2001):“共时的分类有时应该以一定的数量为界线的,量是区分不同质的依据;历时的演变则往往是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的飞跃。这便是现代系统十分重视计量研究的原因。研究语言时重视计量研究这是现代的汉语研究工作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方法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广。”
但是不是说定量分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计量分析的结果可以和描写比较的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具精密性和科学性。正如马希文(1989)提到:“数理统计方法所做出的分析总是带有随机性的,不能把它和理论的、逻辑的分析同样看待。在理论研究的预备阶段,统计方法可以用来整理数据,以求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理论研究暂时做不到定量化的阶段,统计方法可以用来作为理论研究的补充。好的、合理的统计方法应该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来设计,在反复尝试中逐步确立下来。”项梦冰(2015)也指出:“聚类分析虽然可以给汉语方言研究中的分类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但倘若奉之为圭臬则未免失于偏颇。恰当的分类常常需要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在定性和定量之间取得平衡。”
目前,用计量方法研究方言的关系已被广泛应用,见于不少单篇论文和学位论文中,如:《闽方言分区的计量研究》(杨鼎夫1994),《苗瑶语方言亲疏关系的计量分析》(黄行1999),《吴语五地词汇相关度的计量研究》(杨蓓2003),《湖南方言语音相关度计算与亲疏关系聚类分析》(肖双荣2004),《廉江市粤客词汇相似度的计量分析》(邵慧君,秦绿叶2008),《梧州粤语和周边勾漏粤语词汇相似度的计量分析(粟春兵,王文胜,2011),《兴安县城话与周边汉语方言语音亲疏关系计量分析》(邓盼2015),《广州地区粤语的声韵计量分析》(秦绿叶,2015)。学位论文有:《粤西三地粤语客话方言词汇分析计量研究》(秦绿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廉州话与周边粤语客话语音分析计量研究》(梁小玲,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梧州广府粤语方言岛与周边方言词汇相似度的计量研究》(粟春兵,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综上所述,方言计量分析结合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和统计学方法,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将是一个前景广阔的领域。但是目前利用计算机从事方言研究的成果还是特别少,一个方面是因为很多研究人员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研究方法,不愿再做进一步突破,甚至怀疑新的方法;另一个方面是研究人员知识有限,因为利用计算机研究方言需要研究人员首先需要一定的语言学功底,其次是相关的数理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很难兼具,如何突破这个瓶颈,需要研究人员做更多的努力。
语言计量研究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多数研究只在方言之间在语音和词汇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上做了不少努力,从而对方言区的划分以及亲疏关系的梳理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想法。但是比较方言关系选取什么语言特征,采用什么计算方法,是否考虑加权,如何确定语言之间的亲缘或者接触关系等等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总的来说,计量分析法在我国方言研究中刚刚起步,想取得更大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注释
1秦绿叶.粤西三地粤语客话方言词汇分析计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刘玉屏.计算机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应用[J]. 宁夏大学学报.2002(1).
参考文献
[1]陆致极.汉语方言间亲疏关系的计量描写[J].中国社会科学.1987(1).
[2]郑锦全.汉语方言亲疏关系的计量研究[J].中国语文.1988(2).
[3]马希文.比较方言学中的计量方法[J].中国语文.1989(5).
[4]王士元,沈钟伟.方言关系的计量表述[J].中国语文.1992 (2).
[5]沈榕秋.谈汉语方言的定量研究[J].语文研究.1994(2).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培训效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及临床指导教师小组访谈方式,调查参加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的155名研究生、未参加培训的79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信息技术认识程度及相关工作能力。结果 与未培训者相比,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对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认识和相关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χ2=14.67~17.03,p<0.01);98%以上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结论 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capability of apply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 assessment of training result hou ying, wang yanqing, lan kuixu, et al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 of training on a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methods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group visit were carried out to survey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knowledg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rrelated work ability in 155 postgraduates who had been trained and 79 who did not join the training cours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untrained, the knowledg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work ability of the trained were much superior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χ2=14.67-17.03,p<0.01). more than 98% of the students regarded the computertraining course as a must. conclusion the training on apply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ostgrautes in clinical medicine to raise their clinical ability.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information knowledge; appraisal of effectiveness
医院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医生的工作模式从传统的经验决策走向与病人已知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相结合的医疗决策,这就对临床医生及时获得准确的医学信息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对作为未来医生的临床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医学生的必备能力。当前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现状与临床工作对医学生计算机信息能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这种差距愈发明显。近年来,我们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本文对经过系统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指导教师进行访谈,用人单位回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进入临床实习的2005级、2006级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问卷调查,其中经过系统培训者155人,男78人,女77人;未经过系统培训者79人,男42人,女37人。两组研究生年龄主要分布在25~30岁,专业主要分布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主要采用入院强化信息能力重要性意识教育、系统整体理论知识讲座、医生工作站等临床实际应用操作训练、临床教师教学实践指导及工作运用等系统化以网络运用为主的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相关问题调查。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的认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5.90%。并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临床指导教师6名,采用小组访谈的方法,客观评价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培训效果,同时对7家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及ppms 1.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培训后,分别有92.26%、85.81%、84.52%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熟练使用医生工作站、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及其他数字化医疗设备;有92.90%的同学认为通过系统培训能更快地掌握医学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知识整合能力;认为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后有利于明确临床诊断、缩短临床诊断治疗时间的同学分别占93.55%、94.19%;认为通过系统教育,掌握该项技术后能够给病人提供更方便、快捷和连续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学生分别占97.42%和96.13%。
2.2 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充分、相关工作能力大幅提升
参加系统培训的医学研究生掌握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者达94.83%,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所在医院的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一般了解者占78.4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4.67,p<0.01)。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数字化医院整体认识比较全面的占92.25%;而未培训者仅占72.15%,有近1/3的学生对数字化医院整体认识模糊或不全面,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7.03,p<0.01)。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方面参加培训同学高于未参加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途径
通过对未参加系统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途径的调查显示,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学生中67.09%的人主要靠网络、图书馆资源和相关计算机类书籍等途径学习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其中88.16%的同学认为这种途径不能全面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另有15.19%的同学则是通过向科内带教教师学习该技术,但其中只有19.75%的同学认为能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17.73%的人没有任何学习途径。通过对临床指导教师访谈,教师普遍认为,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能提高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掌握并应用该技术,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4 用人单位回访结果
7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评价良好,尤其是在计算机信息能力方面,一致表示能很快熟练应用所在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对临床和科研工作帮助极大。
3 讨 论
目前,国内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仅涉及基础知识和操作,甚至有些院校还没有开展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2],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已远远跟不上医院的现代化发展速度。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忙于临床工作和论文写作,很少接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造成了医院的硬件设施非常先进,但学生的应用能力却较低下,使医院的硬件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3]。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及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教育现状,建立了以信息获取与信息利用为主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调查结果表明,98%以上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90%以上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系统教育效果明显。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对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整体认识,还是临床工作能力都较未培训者有明显的提高,95%以上参加调查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对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有帮助,培训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有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认识,可提高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和临床知识的整合能力、临床诊治能力和效率,简化了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软件应用模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研究生临床诊治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的医疗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培训效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及临床指导教师小组访谈方式,调查参加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的155名研究生、未参加培训的79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信息技术认识程度及相关工作能力。结果 与未培训者相比,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对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认识和相关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χ2=14.67~17.03,p<0.01);98%以上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结论 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capability of apply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 assessment of training result hou ying, wang yanqing, lan kuixu, et al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 of training on a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methods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group visit were carried out to survey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knowledg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rrelated work ability in 155 postgraduates who had been trained and 79 who did not join the training cours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untrained, the knowledg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work ability of the trained were much superior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χ2=14.67-17.03,p<0.01). more than 98% of the students regarded the computertraining course as a must. conclusion the training on apply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ostgrautes in clinical medicine to raise their clinical ability.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information knowledge; appraisal of effectiveness
医院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医生的工作模式从传统的经验决策走向与病人已知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相结合的医疗决策,这就对临床医生及时获得准确的医学信息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对作为未来医生的临床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医学生的必备能力。133229.Com当前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现状与临床工作对医学生计算机信息能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这种差距愈发明显。近年来,我们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本文对经过系统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指导教师进行访谈,用人单位回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进入临床实习的2005级、2006级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问卷调查,其中经过系统培训者155人,男78人,女77人;未经过系统培训者79人,男42人,女37人。两组研究生年龄主要分布在25~30岁,专业主要分布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主要采用入院强化信息能力重要性意识教育、系统整体理论知识讲座、医生工作站等临床实际应用操作训练、临床教师教学实践指导及工作运用等系统化以网络运用为主的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相关问题调查。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的认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5.90%。并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临床指导教师6名,采用小组访谈的方法,客观评价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培训效果,同时对7家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及ppms 1.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培训后,分别有92.26%、85.81%、84.52%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熟练使用医生工作站、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及其他数字化医疗设备;有92.90%的同学认为通过系统培训能更快地掌握医学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知识整合能力;认为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后有利于明确临床诊断、缩短临床诊断治疗时间的同学分别占93.55%、94.19%;认为通过系统教育,掌握该项技术后能够给病人提供更方便、快捷和连续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学生分别占97.42%和96.13%。
2.2 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充分、相关工作能力大幅提升
参加系统培训的医学研究生掌握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者达94.83%,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所在医院的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一般了解者占78.4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4.67,p<0.01)。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数字化医院整体认识比较全面的占92.25%;而未培训者仅占72.15%,有近1/3的学生对数字化医院整体认识模糊或不全面,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7.03,p<0.01)。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方面参加培训同学高于未参加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途径
通过对未参加系统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途径的调查显示,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学生中67.09%的人主要靠网络、图书馆资源和相关计算机类书籍等途径学习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其中88.16%的同学认为这种途径不能全面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另有15.19%的同学则是通过向科内带教教师学习该技术,但其中只有19.75%的同学认为能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17.73%的人没有任何学习途径。通过对临床指导教师访谈,教师普遍认为,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能提高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掌握并应用该技术,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4 用人单位回访结果
7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评价良好,尤其是在计算机信息能力方面,一致表示能很快熟练应用所在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对临床和科研工作帮助极大。
3 讨 论
目前,国内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仅涉及基础知识和操作,甚至有些院校还没有开展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2],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已远远跟不上医院的现代化发展速度。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忙于临床工作和论文写作,很少接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造成了医院的硬件设施非常先进,但学生的应用能力却较低下,使医院的硬件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3]。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及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教育现状,建立了以信息获取与信息利用为主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调查结果表明,98%以上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90%以上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系统教育效果明显。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对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整体认识,还是临床工作能力都较未培训者有明显的提高,95%以上参加调查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对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有帮助,培训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有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认识,可提高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和临床知识的整合能力、临床诊治能力和效率,简化了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软件应用模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研究生临床诊治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的医疗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已经过企业加工,但尚未加工完毕的在制品。3、 企业已加工完毕,储而待销的成品与备件等。 库存管理系统按分类、分级的模式对仓库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缩短了库存信息流转时间,使企业的物料管理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为采购、销售和生产提供依据;智能化的预警功能可自动提示存货的短缺、超储等异常状况;系统还可进行材料库存ABC分类汇总,减少资金积压。完善的库存管理功能,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降低库存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内容涉及库存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入库、出库、退货、订货、库存统计查询等等。下面介绍库存管理的工作流程:#入库供货单位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送货单-库管人员查收入库-入库单处理各种入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其他入库等入库业务;按入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入库单据信息。#出库库存统计表-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库管人员出库-出库单处理各种出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领料、委外领料、其他出库等出库业务;按出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出库单据信息。#退货产品不合格通知书-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存根-库管人员退货-退货单#订货库存管理部门向采购部门发出采购单-采购部门向供应单位传递订货单-供应单位组织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入库#盘点备份库存数据,打印盘点表,可按仓库、批次进行盘点,并根据盘点表生成盘盈、盘亏表,调整库存账。盘点的功能是检查仓库现有库存量与帐面数量是否一致。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大于帐面数量,则盘盈;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小于帐面数量,则盘亏。无论是盘盈还是盘亏,它们的差异量都记录在盘点调整单。 根据上述工作流程,库存管理系统将包含以下内容:1.
能对企业内的各类货物进行ABC分类管理,并提供最低库存量、最高库存量、安全库存量的预警功能。2.
可以存储各类信息档案包括物资、产品基本信息、供货单位信息、使用单位信息等。3.
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物资入库管理“物资出库管理等等,安全、高效;支持各种类型的出/入库业务: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采购入库、其他入库、生产领料出库、委外领料出库、销售出库和其他出库等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67-01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将更加普及和广泛,这其中的重要基础就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任何计算机使用者都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而对于计算机学习者来说,就更为重要。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需要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 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
1.1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
面对信息化的全面到来,教育信息化时代也随之深入到了我们教学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多媒体和信息网络的出现,不仅为教学改进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也提供了强大的信息资源。而学生若能够具备信息素养,就能够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现实性的意义。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如交流、出行、生活服务等也已经渗透了全面的信息技术,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就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的更新与发展,提高生活学习能力。
1.2信息素养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尝试并灵活使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而这一教育原则,其本身就内含着鼓励学生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意义,间接地,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在教学中,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特别是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中发掘更多的新意,这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同时进行了提高与加强。
2 有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2.1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加强和培养
信息素养及其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加强意识领域的建设,学生只有在树立信息意识的基础上不断对其增强,才能够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能够具备特殊的感受能力和注意力来应对信息化时代中多样化的信息,既能够准确获取有效的信息,又能够辨别信息从而有意识地选取和运用,这也就是我们强调的信息安全意识。教师需要重视学生信息意识的树立和培养,从而为教学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提供基础。
2.2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在于教学,教学过程的高效完成,深刻影响着学生对信息知识的掌握和长期信息能力的提高。而在信息素养的教学中,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是我们培养学生的主要归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就是为了能更有效地完成这两个教学目标。
第一,注重信息知识的传授,创新改善知识教授模式与方法,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性。所谓信息知识就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信息工具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而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到快速更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知识的多样化与更新,这需要教师不仅注重信息基础知识的教学,也要不断丰富和扩展教学内容,结合当前前沿的信息知识,增强信息知识教学多样化。这对于学生深入掌握信息基础知识并能够对其进行合理运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学生主动合理选取、运用信息的能力,这里也包含学生能够合理利用信息设备及信息资源来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进一步深化。信息处理能力主要包括直接信息处理能力和相关处理能力,在直接信息处理能力中又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获取能力、综合利用能力等。而相关信息处理则是相对应的处理其他与信息相关联的各项活动的能力,这其中蕴含着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各项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第三,丰富创新教学形式,单一的教师讲授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的改进,增加课堂趣味性,丰富教学的形式,例如将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讲课等形式,都能够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2.3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完善
评价体系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评价作出恰当、有效的处理,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和学生培养中的价值。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除了完善最终性评价之外,更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总结和观察,不忽视学生的细节,从这些细微的学习表现中找到学生的优缺点,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进步的空间。总之,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向着更加全面化的综合评价方向发展,这既是对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和辅助,更是对学生个人成长的负责。
2.4关注学生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
道德素养是社会发展新形势向信息技术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重要的要求,这不仅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双面性需要我们注意,更是学生道德素养在人格成长中重要地位的体现。故我们必须将信息道德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学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辨别真伪、善恶的能力,在学生心中树立美的概念,从而让学生在道德规范内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
3 结语
在当前的信息素养教学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闪光点,这些教学经验为我们在计算机信息素养教学中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推动力。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漏洞,而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继续总结升华,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本文拟通过两者的产生与发展、基本概
念与审计目标、适用准则与审计技术等
方面的比较,厘清两者的主要区别,以求
它们在我国取得并行不悖的发展。
一、两者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比较
在计算机审计与IS 审计产生之前,
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审计早已存在。可以说,EDP 审计是计算机审计与IS 审计的前身与发展的基础。
(一)EDP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EDP 审计不仅是指电子数据处理环
境下的审计,还包括对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
审计。F.Kanfuman(1961)、A.Pinkney
(1966)、T..W.Merae (1976)、Joseph
Sardinas (1987)、W.Thomas Poter 和
William E.Perry(1987)等学者都从不
同的角度对EDP 环境中内外部审计规则
和组成方法、EDP 审计的测试方法、特
殊审计技术、审计步骤等方面展开深入
研究。1968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出版的《会计审计与计算机》一
书,详细阐述了在EDP 环境下如何开展
IS 审计和传统的外部审计。而作为信息
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ASCA)的前身,
成立于1969 年的EDP 审计协会(EDPAA)
及其属下的EDP 审计师基金会
(EDPAF)25 年间一直使用EDP一词。至
今,EDP 审计与IS 审计仍有并驾齐驱之
势。例如,在Jack.J.Champlain所著的
《审计信息系统》(第2 版,2003) 一书
中,仍然将EDP 审计师与IS 审计师相
提并论。
从诸多文献资料分析,EDP 包含两
种含义,一为环境说;二为系统说。作环
境说,诚如国际审计准则15 指出:“为
了国际审计准则的目的,当一个单位对
与审计有重要意义的财务资料的处理,
包含有任何类型或大小的计算机时,就
存在着电子数据处理的环境”。面对这一
环境进行审计的审计师也就是EDP 审
计师。而作系统说,则更多是指计算机信
息系统,以该系统作为审计对象必然会
改变审计的总体目标和范围,因而也才
有应用而生的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
及其单独的审计标准、指南和程序,
以及由此产生的IS 审计师。
(二)计算机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有关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在国外参考
文献中并不少见。例如,Andrew D
Chambers(1984)、Javier F.Kuong(1987)
和S.Rao Vallabhaneni(1989)等学者,
均围绕计算机审计的安全与内部控制、相
关技术、内部控制的实施等加以论述。值
得注意的是,在各职业组织所的有
关标准、指南或程序中,却鲜有使用计算
机审计一词,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的《计算机辅助审计》
(1978)和取代SAS No.3 号(1974)的
《审计标准说明书第48 号》(SAS.No.
48,1984),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 世
纪70 年布的《系统控制与审计》,
加拿大执业会计师协会(CICA)两次发
布的《计算机控制和工作指南》
(1970,1986),以及加拿大审计标准委
员会颁布的《EDP环境下的审计———一
般原则》(1984)等等,也都较少采用“计
算机审计”一词。
在我国,有关计算机审计研究经久
不衰。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学者往
往将其与国外的EDP 审计相联系。例
如在对Poter 和Perry(1987)合著的
《EDP:Controlls And Auditing (第5
版)》翻译中,李大庆和乔勇等学者
(1990)就将其直接译为《计算机审计》。
我国学者潘晓江(1983)较早针对我国
会计电算化提出审计应采取的充分发
挥人在控制中的主导地位、注意实行数
据可靠性控制和注意保留必要的审计
线索三大措施。从20 世纪90 年代至
今,我国以“计算机审计”为题的研究
成果颇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这类教
材和专著已逾30 本,较早的作者有肖
泽忠(1990)、陈婉玲(1990)、李长旭
(1990)等。
我国审计机关无论是关于计算机应
用的规定,还是组织系统内有关专家进
行研究,也多以计算机审计为题加以进
行。例如,审计署1993 年的《审计
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和1996
年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
法》等。邱胜利和张玉(1990,1993)、董
化礼(2002)、刘汝焯(2004)、国家863
计划审计署课题组(2006)等,也都以计算机审计为题展开研究。
(三)IS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对IS 审计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国际
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nformation
System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
ISACA)。1994 年,ISACA 替代了
原有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协会(EDPAA)
。至2008 年2 月止,该协会已经
了16 个审计标准、39 个审计指南
和11 个审计程序。而其于1996 年发
布的信息和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COBIT)已经成
为全球公认的、权威的信息技术控制目
标体系。同时,该协会每年还举办IS 审
计师资格考试,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范围
内IS 审计的发展。
日本通产省于1983 年了《系
统审计标准》,并在全国软件水平考试中
增加“系统审计师”一级的考试。1985
年,日本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所的
《审计白皮书》中认为,内部审计师的最
新发展是“IS 审计”。另据IIA 对美国和
英国的调查,被调查企业中实施MIS 审
计的企业所占的比例各年分别为:1968
年48%,1975 年60%,1979 年65%。而
1983 年再对这两个国家1 687 个内部
审计部门的调查中显示,已有70.8%的
企业在进行MIS 审计。
由于我国从一开始就将电算化会计
信息系统确定为计算机审计对象,致使
人们将其等同于IS 审计的审计对象。同
时,学者们也往往将IS 审计与IT 审计
等同视之。如胡克瑾(2002)在其《IT 审
计》专著中指出,IT 审计是指对以计算
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审计。李丹
(2003) 也认为,“信息系统审计也称为
IT 审计”。
(四)从国内研究现状看两者的发展
借助有关学术论文的统计数据,也
许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对计算机审计与
IS 审计的研究偏好与倾向。笔者以“计
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和“电算化
审计”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采用“篇名
+ 年份+ 全部数据+ 全部期刊+ 精确
匹配”为检索条件,对中国期刊网的期刊
数据库各年进行检索,以下是检索结果
统计表(见表1)。
在表1 对29 年来统计
中,三种研究倾向的论文总数为696
篇,其中,有关计算机审计的研究论文占
了61.93%,而在近五年这一研究倾向
论文也高达219 篇,占近五年全部论文
总数的58.40%,无论处于哪一时间段,
研究计算机审计的论文占三种研究倾向
论文总数的比例均超过50%。而研究信
息系统审计的论文在2003 年及以前的
24 年中仅有44 篇,近五年则有101 篇,
其平均每年有20 篇,尤其是近三年更
呈递增趋势。但其各年所发表的论文数
均明显低于计算机审计研究倾向的论文
数。至于电算化审计研究方向,由于它与
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两个研究方
向有重复之嫌,故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在
未来研究中它可能被计算机审计和信息
系统审计两个研究方向所替代。由表1
也同时看到,我国在继续对计算机审计
进行研究的同时,亟须加快对信息系统
审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二、两者的基本概念、审计目标与审
计内容比较
计算机审计与IS 审计的本质区别,
首先见之于基本概念、审计目标与审计
内容等三个方面。因此,了解两者在这三
个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今后开展
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一)基本概念的比较
1.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概念。日本会
计检察院计算机中心认为,计算机审计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计算机系统本
身的审计,包括系统安装、使用成本,系
统和数据、硬件和系统环境的审计;二是
计算机辅助审计,包括用计算机手段进
行传统审计用计算机建立一个审计数据
库,帮助专业部门进行审计。
我国学者对计算机审计的理解与上
述基本一致。肖泽忠(1990)认为:“计算
机审计是审计人员用手工的或电算化的
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对电算化或手工
信息系统进行的审计”(以下简称为“二
方观”)。陈婉玲(1990)、刘志涛(1990)、詹航恩和张蒙生(1993)、李学柔和秦荣生(2002)也都表达相同的观点。李长旭(1990)则认为,计算机审计是针对会计核算电算化而言的,即凡是对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企业进行的审计都可称为计算机审计(以下简称为“一方观”)。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计算机审计的诸
多论述,多数学者将计算机审计作为一
个广义的概念,认为计算机审计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将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
对象;二是将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
与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概念相近的还
有“电算化审计”,它同样具有“二方观”
与“一方观”。朱荣恩和徐建新(1986)根
据英国《审计研究》(1982 年版)的资料
编译并发表题为“发展中的电算化审计”
中指出,电算化审计是“评价、控制会计
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王军等
(1995)多数学者赞同这一观点。袁树民
等(1995)则持“二方观”,其基本概念与
计算机审计无异。
2.IS 审计的基本概念。IS 审计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Ron Weber 在《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一书中指出,IS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日本通产省情报协会对IS 审计定义如下:“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由独立于审计对象的IS 审计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向IS 审计对象的最高领导,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连串的活动”。而我国学者也普遍认为,IS 审计是由专业审计人员根据IS 审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对信息系统的计划、研发、实施,以及运行维护等各环节所进行的审计,以保证被审计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和有效,同时,它还将根据审计结果对被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应当指出的是,在我国审计署和财
政部的诸多准则与通则中,“信息系
统”一词尚未达到统一规范的表述。例
如,审计署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
助审计办法》(1996),将信息化的信息
系统称为“计算机应用系统”,财政部
的《独立审计准则 20———计算机
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则为“计算
机信息系统”,而《审计准则第1211 号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
错报风险》中则称之为“财务报告信息
系统”、“信息技术系统”、“信息系统”
和“自动化信息系统”等不同的用语。
在新《财务通则》第八章的信息管理
中,则将信息系统定义为:“财务业务
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也称为财务管理
信息系统或者管理型财务软件”。尽管
我国对各类信息系统诸多的不同表述
有待统一,但它们都是指信息化的会计
信息系统则是毫无疑义的。
(二)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的比较
1.计算机审计的审计目标与审计内
容。国际审计准则(ISAs)第401 号《计
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2004)指
出:“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并不改
变审计的总体目标和范围”,我国的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20 号———计算
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1999)也
指出:“注册会计师在计算机信息系统
环境下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应当
考虑其对审计的影响,但不改变审计
目的和范围”。鉴于我国对计算机审计
的“二方观”认识,其审计目标也包括
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提高执行经济业
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的合
法性、正确性和安全性;二是加快审查
速度、扩大抽查范围、提高审计效率和
审计质量的双重目标( 陈婉玲,
2002)。与之相适应,计算机审计内容
也就相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包括对
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数
据输入、处理和输出进行审计;二是加
快审计信息化的步伐,建立信息化的
审计网络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
发展,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利用计算
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
通知》([2001]88 号)中也明显
指出,“简单地讲,计算机审计包括:对
计算机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对管理
数据的计算机进行检查”。可见,计算
机审计的审计内容主要是面对数据
(会计数据等)的检查,而对管理数据
的计算机进行检查,则是借助于信息
系统鉴证以获取处理数据是否正确性
的判断。
2.IS 审计的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
IS 审计目标比较明确,它是指对信息系
统的资产保护,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安全
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由于
IS 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被审单位的信息
系统,因此决定其审计内容包括:(1)信
息系统的管理、规划与组织;(2)信息
技术基础设施与操作实务;(3)资产的
保护;(4)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
(5)应用系统开发、获得、实施与维护;
(6)业务流程评价与风险管理。上述诸
多的审计内容,以及日益纷繁复杂的信
息系统,也迫使我们在IS 审计之际不能
不采用单独的审计准则体系和更多的计
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三、两者适用准则及采用技术比较
由于计算机审计与IS 审计的审计
目标、审计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前者面向
数据审计的特点与后者面向系统审计的
特点,由此也就使各自的审计准则和审
计技术各不相同。
(一)适用准则的比较
如上所述,计算机审计目标与内容
决定其相关准则的多维性。这可以从国
际审计准则15、16 和20 等内容加以了
解。这些相关规定大多提及EDP 环境,
虽然也不免涉及系统审计,但却主要是
针对财务报表等资料加以规定的。同时,
它们也并非专门针对IS 审计。我国的审
计署、中注协、国务院办公厅从1993 年
至2007 年,陆续诸多与计算机技
术应用有关的规定,究其实质,也都侧重
于财务会计数据审计而非单独针对IS
审计的。
与计算机审计的上述规范相比,IS
审计内涵、审计准则、职业组织、执业主
体等则十分明确。以审计标准为例,截至
2008 年2 月,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
协会已16 个审计标准,包括审计
章程、审计独立性、职业道德和标准、职
业能力、审计计划、审计工作的执行、审
计报告、后续工作、违规和非法行为、信
息技术管理、审计计划中风险评估的应
用、审计实质性、使用其他审计专家的工
作成果、审计证据、信息技术控制、电子
商务等。可喜的是,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
布并于2009 年1 月1 日施行的《内部
审计具体准则第 28 号———信息系统审
计》围绕总则、一般原则、审计计划、信息
技术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信
息系统审计的方法、审计报告与后续工
作等方面对内部审计中的信息系统审计
加以规定。虽然这一具体准则与国际信
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已的审计标
准尚有一定的距离,但它毕竟首开我国
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制定之先河。以下是
国内外已的计算机审计与IS 审计
相关准则体系的比较(见表2)。
(二)采用的审计技术与工具比较
从当前相关文献来看,有关计算机
审计技术介绍比较宽泛,而有关IS 审计
技术则有针对性强的特点。笔者认为,从
信息与信息系统的“产品”与“生产工厂”
的关系看,两者在审计过程中是紧密联
系的。只有当产生信息的系统本身具有
可靠性时,审计师才能初步确信该系统
产生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鉴证系统的
可靠性,IS 审计师往往通过检测被审系
统输入、处理与输出数据与信息来加以鉴证,其有效性不言而喻。鉴于计算机审计与IS 审计两者的审计目标的不同,两者采用审计技术与工具也就有所不同。
以下是笔者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对两
者采用技术与工具的归纳:
1.两者共同采用的技术与工具。主
要有:测试数据法、追踪法、综合测试工
具(ITF)、平行模拟法、嵌入审计模块法、
流程图检查法、审计软件法、程序编码审
查法、程序比较法等。
2.两者各自采用不同的技术与工
具。其中,计算机审计技术主要有:受控
处理法、受控再处理法、漏洞扫描与入侵
检测、利用数据管理系统辅助法、利用操
作系统和实用程序法、利用被审系统辅
助法和利用电子表格辅助法等。IS 审计
技术主要有:基本案例评估法、系统控制
审计复核文件(SCARF)、快照法、审计
钩(hooks)、连续与间歇模拟(CIS)、延
展性记录法等。
四、结论
计算机审计与IS 审计无论是其产
生与发展,还是其基本概念、审计目标、
审计内容,抑或是其适用准则与采用的
审计技术,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两者
在我国审计发展过程中却有其特定的
地位与作用。以信息化会计系统的财
务数据为审计对象的计算机审计,在当
前广泛开展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对其
展开研究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它
所强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使其“二方
观”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可以预见,
随着环境的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深
入,计算机审计的内涵与外延也必将
得以深入与拓展。
成功地开展我国的IS 审计,是我国
审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上市公司根
据COBIT 框架实施内部控制已是大势
所趋,大、中型企业也必然紧随其后,由
此也就决定了IS 审计的势在必行。透过
IS 审计师资格考试的内容使我们看到
了IS 审计对知识与技术要求的高难度,
尤其是近年来对某些企业单位的IS 审
计之实践更使我们感到任重而道远。因
此,起步伊始的我国IS 审计,倘一开始
就能够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追踪国际
惯例,并针对国情提出自己的发展对策,
无疑可以健康发展。
计算机审计与IS 审计两者绝非泾
渭分明,而两者究竟应当遵循哪些审计
准则,是近期内我国应当重点研究的问
题。诚然,从技术的角度看,国际IS 审计
标准、指南和程序已经日臻完整和成熟,
我国似无另起炉灶之必要,但由于我国
企业单位种类繁多,许多内外环境与国
外迥然不同,如果没有切合国情的部门
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IS 审计加以指
导,则可能欲速不达。因此,应当结合
我国IS 审计的现实状况,根据实践经
验、具体业务流程和技术方法分期发
布相应规章与规范性文件,逐步规范
我国的IS 审计。
【参考文献】
[1] Jack J.Champlain:Auditing InformationSystems,2sted,John Wiley &Sons,Inc.2003.
[2] 张德明,译.国际审计准则[M].大
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
[3][美]W.Thomas Poter,等著.计算机
审计[M].李大庆等,译.北京: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4] 潘晓江.电子计算机审计与数据可靠
性控制—会计电算化之后现代审计
的对策[J].会计研究,1983(5)、(6).
[5] 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一、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到《计算机实用技能》课程
基于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用了2年多的时间,逐步的过渡并且改革到一门新的课程《计算机实用技能》。
(一)改革了教学内容。《计算机使用技能》课是我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技能课,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的操作技能课程,教学内容以实用性、操作性为原则,着重在于操作,课程完成后要求达到学生能够在日常熟练应用计算机,并处理计算机常见问题和很好利用计算机工具处理本专业事务。
(二)采用实训式、模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 基础模块(28学时)
第一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16学时)
教学内容:项目一 个人简历与就业推荐书制作,项目二 制作促销宣传手册,项目三 成绩录入自动计算模板,项目四 职工档案表信息自动提取。项目五 家庭财务处理,项目六 工资自动核算表与电子练习卷制作,项目七公司考勤与产品销售动态统计图,项目八 企业资产检查表、产品调查表与股票管理器的制作。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WORD、EXCEL基本实际应用技能、日常应用、人事与商务应用
掌握:EXCEL财务应用、数据分析
了解:EXCEL窗体控件与综合应用
第二模块 常用工具(4学时)
教学内容:
项目九日常计算机文件管理 ;项目十 网络与媒体工具应用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压缩软件、翻译工具、文件分割、加密工具、电子图书阅览工具的使用
掌握:常见网络工具、媒体工具使用
了解:虚拟光盘、桌面工具使用
第三模块 计算机安全维护(4学时)
教学内容:
项目十一 计算机系统工具与日常软件维护
项目十二 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处理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系统工具使用、磁盘管理工具使用、防毒与杀毒、系统优化工具使用
掌握:软件安装与系统漏洞补丁、系统自带安全防护使用
了解:计算机日常维护与硬件简单拆装、系统常见故障判断与维护
第四模块 信息检索(4学时)
教学内容: 项目十三 搜索文档资料 项目十四 网上图书与学术论文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搜索引擎使用
掌握: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与国内主要网络利用
了解:数据库检索方法
第二部分 定向选学模块(12学时)
*第五模块数码相片简单处理
教学内容: 项目十五 图片合成及效果处理
项目十六 利用Photoshop制作作品
项目十七 数码相片处理
项目十八 飞鸟GIF动画处理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利用Photoshop处理数码相片
掌握: 利用Photoshop制作效果作品
了解:利用Photoshop简单处理GIF动画。
*第六模块 简单动画处理
教学内容:项目十九 运动小球与文字变形动画处理
项目二十 制作图片的遮罩运动效果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利用FLASH处理简单动画
掌握:FLASH简单动画实际应用
了解:FLASH动画场景与效果。
*第七模块 DV视频简单处理
项目二十一 数码相片制作视频和视频片段处理
项目二十二 DV影片片头制作与影片生成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利用Premiere对DV视频进行简单处理。
掌握:DV视频制作VCD或DVD。
了解:影视制作原理
*第八模块简单程序设计基础
教学内容:项目二十三 程序基本结构案例
项目二十四 数据类型与运算符案例
项目二十五 程序设计结构案例
项目二十六 简单数组与函数应用案例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程序设计环境与程序设计三结构
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了解:数组与函数应用原理
*第九模块办公网络应用基础
教学内容:项目二十七公司网站的与FTP文件服务器的建立
项目二十八 共享服务和内部邮件服务器的架设
项目二十九 局域网信息交流ICQ服务架设、文件传输与网络会议平台构建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网络办公环境的设置
掌握:高效利用内部网络进行办公
了解:内部办公网络原理
*第十模块电子商务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项目三十 网上银行、CA认证与网上证券操作
项目三十一 网上商品交易
项目三十二 电子商务网站域名与网络营销实务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目前流行网上银行使用技巧和网上商品交易技巧
掌握:申请电子商务网站域名技巧
了解:网络营销技巧
(三)改革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采用项目化实训式授课模式,一般课堂按0.3+1.5+0.2进行课时分配。
(四)学时分配及配套教材。我们专门编写了配套教材《计算机实用技能项目化教程》,并且经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第1版。
本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讲授10学时,上机实践30学时。
(五)教学手段。本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授课,采用项目化实训模式的教学方法,适当开展课堂讨论和课堂点评。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验任务。
(六)考核办法。本课程考核以上机实践考核为主,结合学校计算机公共技能考核进行。总分为100分,期末前一周统一安排考试,其中第一部分基础模块占60%,第一部分选学模块占40%,考核成绩同时也为学校公共技能考核成绩。
(1)考试应会
1)应会要求。利用WORD进行综合实际应用。利用EXCEL高级应用技巧处理日常数据和信息。 熟练使用常见工具软件如文件压缩、加密、分割、合并等文件工具、翻译工具、电子图书阅读工具、网络工具、媒体工具、光盘工具及桌面工具使用。
熟识计算机系统简单维护。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 。学会网上资源信息检索技能 。熟悉简单数码相片、动画、DV视频处理。
2)考试内容。前十四个基础项目、项目十五、十六、十七、三十、三十一、三十二。
3)考试组织。所有考试课班级教学结束后,安排统一时间进行期末考核。采用机考,全部在机房进行。考试题目为综合操作题,形式、内容与教材各项目综合题类似,考试不允许带书。考题由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心统一命题、组题。考试提供操作文件和题目文件。
考试过程安排:把试题和素材均放在服务器映射盘的KH(G:)盘上或通过多媒体软件发送给学生机。学生打开计算机后在计算机建立一个自己班级学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再把题目和素材拷贝到自己电脑,进行做题。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学生完成各题目把结果保存在以自己班级学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中。考试结束后,把以“自己班级学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剪贴到服务器映射盘的KH(F:)盘上或通过多媒体软件提交到教师机。教师把考试结果拷回去批阅。
(2)考核分值比例
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作业(项目综合任务)成绩、总评成绩均按100分计。
期末成绩分配比例:
内容分值基础模块项目70选学模块项目30合计100总评成绩组成比例:
平时成绩:作业(项目综合任务)成绩:期末成绩=2:2:6
二、再从《计算机实用技能》改革到多科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通过一年的《计算机实用技能》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计算机实用技能》课程的内容较多,很难有深度。不太适合做学校各个专业的公共课程。故又进行了改革。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计算机信息技术Ⅰ》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着重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入社会熟练应用计算机工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教学要求。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为其后续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两者的课时按照1:1的比例进行安排。一般课堂按0.5+1+0.5进行课时分配,先做0.5课时的指导性讲解和布置任务,接着1课时再让学生对任务进行操作,教师辅导,最后0.5课时进行任务完成情况检查和讲评及布置课外作业。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1.熟练掌握: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2.掌握:要求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应用。 3.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所学内容
第三部分 学时分配及配套教材
(一)本课程总学时为3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讲授15学时,上机实践15学时。
(二)配套教材。《信息化办公软件高级应用》
(三)课程考核。本课程考核主要以上机考核为主(具体考核方案详见第六部分考核方法)
第四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模块 word 2003
项目一 公文模板的制作 项目二 毕业论文的编排
项目三 科技书籍的编排 项目四 图书的校对与修订
项目五 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WORD基本实际应用技能、日常应用。掌握:WORD公式函数的应用。了解:WORD模板的应用
第二模块 excel 2003
教学内容:
项目六 才艺比赛成绩管理 项目七 进销存管理
项目八 家庭理财管理
项目九制作动态统计图与电子数据实用表
项目十 班级通讯录制作与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EXCEL基本实际应用技能、日常应用、人事与商务应用。掌握:EXCEL财务应用、数据分析。了解:EXCEL窗体控件与综合应用
第三模块 ppt 2003
项目十一 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项目十二 海州汽车新品上市即品牌传播策划案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POWERPOINT基本实际应用技能。掌握:POWERPOINT图表、表格的应用。了解:POWERPOINT组织结构图的应用
第四模块 综合应用
项目十三 教学计划表的编制 项目十四 企业销售分析的汇报
项目十五 文件的管理与加密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综合应用。
第五部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及上机环境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档案部门大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图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尤其现在计算机管理广泛应用于各类单位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速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如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磁盘为载体的档案。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必须有一个精选的过程,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有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由此看来,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管理软件缺乏统一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仍需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电于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馆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
3、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4、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电于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屡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二、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建立网络档案系统。
在系统内建设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内部服务网和公众服务网,发挥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促进档案现行文件信息化的标准建设,根据系统建设需求,采购必要的硬件设备,为系统提供硬件基础。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制定相应的策略、保障档案资源的原始性、安全性、可靠性。
2、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是做好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2.1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上网前,又按着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了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档,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也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传输给档案部门,不能由档案部门自行从网上下载,以保证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档案部门接收的电子文件一律应存入光盘,最好不用磁盘存贮。
2.2电子文件归档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广泛,受制约因素多,仅靠档案部门独家很难完成,应采取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三结合的方法。电子文悠扬形成部门熟悉各项管理业务,了解电子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和历史联系,是承担归档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在鉴定工作价值时最有发言权;档案部门掌握归档的原则、方法,又了解全局情况,可以发挥把关和统筹作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既是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又是设计和维护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电子信息的专业技术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部门的职能应用于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子文件归档中集成一体,共同形成质量较好的电子文档。
2.3,做好档案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4解决好档案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份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各种不同类型载体的档案(如:纸质档案和照片、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转换,加强对本单位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保证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并制订电子档案管理办法。